日韩一区二区三区四区五,亚洲区一区二区三区,精品91麻豆免费免费国产在线,日本性爱一区二区

  • <menu id="j4nbm"><progress id="j4nbm"><i id="j4nbm"></i></progress></menu>
    <td id="j4nbm"><strong id="j4nbm"></strong></td>
      1. <th id="j4nbm"><tbody id="j4nbm"><table id="j4nbm"></table></tbody></th>

        短文兩篇《蟬》《貝殼》教案及參考資料一等獎

        《短文兩篇《蟬》《貝殼》教案及參考資料一等獎》屬于教案一等獎中比較優(yōu)秀的內(nèi)容,歡迎參考。

        短文兩篇《蟬》《貝殼》教案及參考資料一等獎

        1、短文兩篇《蟬》《貝殼》教案及參考資料一等獎

        3短文兩篇

        作者從夏天聒噪的蟬、海邊小小貝殼這些細小事物中,感悟出深刻的道理,引起我們對生命意義的追問和思索:生命究竟是為什么而存在?生命是短暫、脆弱的,該怎樣做,才能讓生命變得更有意義?

        蟬[①]小思

        今年,蟬鳴得早。杜鵑花還沒零落,就聽見斷續(xù)的蟬聲了。近月來,窗外蟬更知知不休,使事忙的人聽了很煩。

        一天,在樹下拾得一只病蟬,透明的翅收斂[②]了,身軀微微顫動,沒有聲響。它就是曾知知不休的在樹上過日子的小東西。那么小,卻那么響,竟響徹一個夏天!曾這樣問:何必聒聒[③]?那只不過是夏天罷了!

        朋友說:知道么?它等了17[④]年,才等到一個夏天。就只有這個夏天,它從泥土中出來,從幼蟲成長過來。等秋風一吹,它的生命就完結(jié)了。

        17年埋在泥中,出來就活一個夏天,為什么呢?

        朋友說:那本來的生活歷程就是這樣。它為了生命延續(xù),必須好好活著。哪管是90年,90天,都不過要好好的活過。

        哦!那是蟬的生命意義!

        斜陽里,想起秋風顏色,就寬恕[⑤]了那煩人的聒聒!

        1980年6月23日

        貝殼[⑥]席慕蓉

        在海邊,我撿起了一枚小小的貝殼。

        貝殼很小,卻非常堅硬和精致?;匦幕y中間有著色澤或深或淺的小點。如果仔細觀察的話,在每一個小點周圍又有著自我一圈的復雜圖樣。怪不得古時候的人采用貝殼來做錢幣!在我手心里躺著的實在是一件藝術(shù)品,是舍不得拿去和別人交換的寶貝??!

        在海邊撿起這一枚貝殼的時候,里面曾經(jīng)居住過的小小柔軟的肉體早已死去,在陽光、砂粒和海浪的淘洗之下,貝殼中生命所留下來的痕跡已經(jīng)完全消失了。但是,為了這樣一個短暫和細小的生命,為了這樣一個脆弱和卑微的生命,上蒼給它制作出來的居所卻有多精致、多仔細、多么地一絲不茍啊!

        比起貝殼里的生命來,我在這世間能停留的時間和空間是不是更長和更多一點呢?是不是也應(yīng)該用我的能力來把我所能做到的事情做得更精致、更仔細、更加地一絲不茍呢?

        請讓我也能留下一些令人珍惜、令人驚嘆的東西來吧。

        在千年之后,也許會有人對我留下的痕跡反復觀看,反復把玩,并且會忍不住輕輕地嘆息:“這是一顆怎樣固執(zhí)又怎樣簡單的心??!”

        研討與練習

        一作者寫蟬,先抑后揚。抑在哪里?揚在何處?通過一抑一揚想表達怎樣的思想感情?

        二聯(lián)系上下文,體會下列語句的深刻意蘊。

        1.是不是也應(yīng)該用我的能力來把我所能做到的事情做得更精致、更仔細、更加地一絲不茍呢?

        2.在千年之后,也許會有人對我留下的痕跡反復觀看,反復把玩,并且會忍不住輕輕地嘆息:“這是一顆怎樣固執(zhí)又怎樣簡單的心??!”

        三對比閱讀兩篇課文,說說它們的相似之處和不同之處。

        讀一讀,寫一寫

        零落斷續(xù)收斂寬恕卑微一絲不茍

        3短文兩篇教參

        課文研討

        一、整體把握

        這是一篇短小的哲理散文。作者用先抑后揚的手法,由一只小小的蟬引發(fā)了對生命的感悟。從寫蟬的聒噪,到寫病蟬的微弱、細小,都刻意表現(xiàn)了蟬的惹人厭煩和微不足道的一面。然而當知道蟬17年埋在泥下,出來就活一個夏天時,本來無足輕重甚至惱人的蟬令作者驚訝起來。何必這樣受苦而又執(zhí)著?朋友的話揭示了樸素而深刻的哲理:生活歷程就是如此,為了生命延續(xù),必須好好活著。不管90年,90天,都不過要好好地活而已。

        結(jié)尾作者寫自己被這蟬的生命意義感動著,“想起秋風顏色,就寬恕了那煩人的聒聒”,又照應(yīng)到文章開頭的“使事忙的人聽了很煩”的“煩”字上,但已經(jīng)從開頭的“煩”變成現(xiàn)在的寬恕,形成一個首尾照應(yīng)又有變化的完整結(jié)構(gòu)。文雖短而理深厚,言有盡而意無窮。它提示著我們,不管生命短暫還是長久,都應(yīng)該積極面對,全情投入,好好地生活。

        二、問題研究

        1.課文里有一句話,是全文的文眼,可以找出來并說說對它的理解。

        “哪管是90年,90天,都不過要好好的活過”是全文的文眼。它是由抑到揚的關(guān)鍵之處,也是由蟬引發(fā)的對于生命的深刻感悟。不管是寫蟬的煩人的聒噪、病蟬的弱小,還是寫蟬17年埋在泥下,出來只活一個夏天的短暫生命,都是因為有這句話,才顯得有了意義和光彩。它也提醒我們,不管生命有多短暫,都要好好地活,給人振奮精神的感覺。

        2.“斜陽里,想起秋風顏色,就寬恕了那煩人的聒聒”,“秋風顏色”給你怎樣的感受?

        我們一般說聽見秋風的聲音,但作者用了“秋風顏色”,巧妙地在聽覺感受之外,增加了獨特的視覺感受,很有新意。它賦予秋風一種“顏色”,把屬于秋天的一些視覺形象加了進來,比如金黃的落葉、火紅的楓葉、暗綠的松柏、晴朗的天空,都融進了秋風中,言少而意豐。

        貝殼

        一、整體把握

        作者是位畫家,又是位詩人,內(nèi)心細膩敏感,特別善于發(fā)現(xiàn)生活中的美。海邊的一枚小小的貝殼就打動了她。和《蟬》的寫法不同,用了直入主題的方法,一上來就贊美貝殼的美:貝殼非常堅硬、精致,回旋的花紋中間有著色澤。她感嘆“在我手心里躺著的實在是一件藝術(shù)品,是舍不得拿去和別人交換的寶貝啊”。

        在描述了貝殼的精美之后,作者并沒有就此停筆,而是想到了貝殼里那曾經(jīng)的小小柔軟的生命,想到為了這樣一個短暫、細小、脆弱、卑微的生命,上蒼是那樣用心地營造了它的居所——精致的貝殼。并由此進一步想到自己的生命,雖然也有限,但總比貝殼里的生命要長一點,空間要多一點,那豈不是更應(yīng)該好好面對它,創(chuàng)造它,讓它顯得像貝殼一樣美麗、令人珍惜、驚嘆呢?

        因為愛美,所以她加倍珍惜生命;或者因為熱愛生命,她加倍喜歡美。在作者的心中和筆下,這生活中的美和生命的感激是緊密相連的,所以她才會想到要把自己能做到的事情做得更精致、仔細、一絲不茍。

        和《蟬》一樣,《貝殼》也是由具體細微的物引發(fā)了對生命的感悟,它們對物的觀察、描摹都很細致入微。但柔美、細膩的特點更突出,當我們品讀著它,感動像傍晚的潮汐,慢慢涌來。

        二、問題研究

        1.課文最后一段說:“在千年之后,也許會有人對我留下的痕跡反復觀看,反復把玩,并且會忍不住輕輕地嘆息:‘這是一顆怎樣固執(zhí)又怎樣簡單的心??!’”此處的“固執(zhí)”“簡單”是什么意思?

        作者希望自己給這個世界留下一些像貝殼這樣的東西來,很小,甚至不起眼,但是是自己精致、仔細、一絲不茍地做的東西或事情。她并不夢想自己成就偉大的功業(yè),只想對自己的生命作出一些精美的回饋。她渴望的不是人們對她贊美和崇拜,而是有人能看懂她執(zhí)著的愛美的靈魂。所以此處的“固執(zhí)”“簡單”都是作者相對自謙的說法,其實是執(zhí)著和單純的意思。

        練習說明

        一作者寫蟬,先抑后揚。抑在哪里?揚在何處?通過一抑一揚表達怎樣的思想感情?

        本題旨在了解作者先抑后揚的寫作方法,同時引導深入理解課文內(nèi)容和表現(xiàn)的主題。

        首先寫蟬的聒噪聲使人們心煩,這是一抑。其次寫看到一只病蟬,寫它的微小和病弱,又是一抑。從朋友說蟬埋在泥下17年,出來只活一個夏天時開始轉(zhuǎn)折,小小的蟬開始令人驚訝。當最后朋友說到蟬為了延續(xù)生命,必須好好活著,對于蟬的印象已經(jīng)從煩人、病弱高揚到顯示生命意義的高度。

        由抑到揚,涵蘊深厚,傳達了的主題:不管生命如何短暫,必須要好好地活著。

        二聯(lián)系上下文,體會下列語句的深刻意蘊。

        1.是不是也應(yīng)該用我的能力來把我所能做到的事情做得更精致、更仔細、更加地一絲不茍呢!

        2.在千年之后,也許會有人對我留下的痕跡反復觀看,反復把玩,并且會忍不住輕輕地嘆息:“這是一顆怎樣固執(zhí)而又怎樣簡單的心啊!”

        本題旨在通過對語句的揣摩,更深入地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

        1.此句上承接著“上蒼給它制作出來的居所卻有多精致、多仔細、多么地一絲不茍啊”,比較了自己和貝殼里的生命,感悟自己的生命盡管有限,但還是比貝殼里的生命時間要長一點,空間要多一點,以表達一種的激的心情:要力所能及地把事情做得更精致些、更好些,讓后人為自己的執(zhí)著、努力而感動。

        2.作者并不希望建立叱咤風云的豐功偉業(yè),她只想像那顆小小的貝殼,用仔細、精致、一絲不茍來塑造執(zhí)著而美麗的形象,回饋生命,打動人們?!肮虉?zhí)”和“簡單”是作者相對自謙的說法,表現(xiàn)了她并不渴求人們對她絕對地贊美和崇拜,她渴望的是一種感動,希望能像貝殼的美感動她一樣感動著世界。

        三對比閱讀兩篇課文,說說它們的相似之處和不同之處。

        本題旨在引導學生把兩篇課文結(jié)合起來閱讀,在對比中深化對課文的理解。

        相同之處:

        1.都是由一個小小的“物”引發(fā)對生命的一些感悟。

        2.對于生命的理解,都比較積極、認真。

        3.對于“物”的描寫細致入微,筆調(diào)清新而自然。

        不同之處:

        1.《蟬》是先抑后揚,《貝殼》是直入主題。

        2.《蟬》對于生命的感悟是不管生命短暫與否,都要積極面對,好好地活著;《貝殼》則落實到要把自己能做的事情做得更仔細、更精致、更加一絲不茍。

        3.《蟬》的作者對于生命的態(tài)度隱喻在對蟬的生命意義的闡發(fā)中,并沒有直接表白;《貝殼》則明確提出了自己要認真做事的想法,表達了要給世人留下值得珍惜和驚嘆的東西的愿望。

        教學建議

        一、引導學生自讀《蟬》與《貝殼》,將兩篇文章放在一起來對比欣賞。

        二、引導學生注意兩篇文章都是由一個具體細小的物引出抽象深刻的哲理的特點。

        三、兩篇文章都擅于細致入微地描寫事物,對于蟬和貝殼這樣小的東西都有仔細的觀察和細致的描寫。引導學生仔細品讀課文,揣摩句子,體會作者描寫的特點及其中表達的情感。

        四、可以給學生推薦小思和席慕蓉的其他作品,以進一步了解她們的寫作風格和思想感情。

        五、教學設(shè)計

        指導思想

        1.品讀、欣賞課文,感受課文委婉輕柔、自然流暢的風格。

        2.了解先抑后揚及由事物引發(fā)哲理的寫作方法。

        3.體悟生命的意義,引導積極、認真對待生命的態(tài)度。

        教學步驟

        1.導入

        以席慕蓉的一首詩或一段散文導入,引起學生對作者和作品的興趣。例如:

        (1)所有的歲月都已變成

        一篇虛幻的神話任它

        綠草如茵花開似錦

        也終于都要紛紛落下

        在墜落的昏眩里

        有誰能給我一句滿意的解答(摘自《無怨的青春距離》)

        (2)我喜歡回顧,是因為我不喜歡忘記。我總認為,在世間,有些人、有些事、有些時刻似乎都有一種特定的安排,在當時也許不覺得,但是在以后回想起來,卻都有一種深意。我有過許多美麗的時刻,實在舍不得將它們忘記。(摘自《成長的痕跡回顧所來徑》)

        (3)整個人類的生命有如一件一直在琢磨著的藝術(shù)創(chuàng)作,在我之前早已有了開始,在我之后也不會停頓不會結(jié)束,而我的來臨我的存在卻是這漫長的琢磨過程之中必不可少的一點,我的每一種努力都會留下印記。(摘自《生命的滋味》)

        簡單介紹兩位作者。讓學生默讀兩篇課文。

        2.朗讀。

        3.請學生比較兩篇散文有何相同與不同之處,引出學習重點。

        4.品讀課文,揣摩字句,討論交流。

        (1)《蟬》中的“想起秋風顏色”,“秋風顏色”給了你怎樣的感受?

        (2)“是不是也應(yīng)該用我的能力來把我所能做到的事情做得更精致、更仔細、更加地一絲不茍呢?”體現(xiàn)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情感?

        (4)《貝殼》中有這樣的話:“這是一顆怎樣固執(zhí)又怎樣簡單的心??!”你怎樣理解“怎樣固執(zhí)又怎樣簡單的心”?

        5.推薦席慕蓉或小思的另外幾篇詩文,留給學生課外閱讀欣賞。

        有關(guān)資料

        一、小思簡介

        小思,1939年生,本名盧瑋鑾,另有筆名明川、盧颿。祖籍廣東番禺。1964年畢業(yè)于香港中文大學新亞學院中文系,翌年到羅富國師范學院學習,獲教育文憑。1973年赴日本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研究中國文學。1981年,以“中國作家在香港的文藝活動”之論文獲得碩士銜。

        小思曾任多家中學中文教師,1978年任教于香港大學中文系,1979年起任教于香港中文大學。已出版的作品有《路上談》《承教小記》《不遷》《彤云箋》《香港文縱》《日影行》《豐子愷漫畫選繹》及合集的《七好文集》《七好新文集》《三人行》等。小思從事文學研究工作,多次出任文學獎評判,參與各種文學活動。

        (摘自《承教小記》,華漢文化事業(yè)公司2006年增訂第廿二版。文字略有改動)

        二、試談小思——以《承教小記》為主(黃繼持)

        讀小思的文章令人氣靜神凝。這里故意不用“氣定神閑”的“閑”字,怕引起類似“閑散”“閑逸”的聯(lián)想。小思的小品與晚明的小品,兩者用心是頗為不同的。她筆名的“思”字下得恰當。幾乎每一篇文章,包括貌若閑逸的寫景之什,都具思理,有時還嚴肅得幾近凝重。不過,那思理是從生活實感領(lǐng)悟出來,又歸結(jié)到真性常情的,所以能清人神志而悅?cè)诵摹P∷脊P名,據(jù)說原來想用“夏飔”。炎夏清風,豁人心神,正堪喻其文品。至于“飔”字另一義訓為“疾風”,則踔厲風發(fā),豪放飆舉者,顯然不是小思給人的印象。應(yīng)該是,風華內(nèi)斂,潛氣內(nèi)轉(zhuǎn),修養(yǎng)有素而見諸文。她不逞才情而走上藝術(shù)之路。

        在小思,大抵可以說,藝術(shù)不能離開性情與思想安然流露的韻致。性情與思想,修養(yǎng)工夫主要不在“文中”,正如陸放翁所云:“汝果欲學詩,工夫在詩外?!钡郧榕c思想,是否能夠轉(zhuǎn)化為藝術(shù),恐怕也要下一定“文中”的工夫。不過,當“文外”“詩外”者化入藝術(shù)之中,則原來的性情與思想也就成為藝術(shù)的有機成素。談?wù)f起來,便不僅僅是揄揚作者人品道德或思想境界,而是談“藝”所不可或缺的一環(huán)了。

        論小思的散文,或說其文詞清醇雅正,針線綿密,剪裁有度;或說其淡素自然,卻觀之不厭;或說其情理交融,而精瑩明澈;或甚且稍涉夸飾套用東坡居士評陶靖節(jié)語:質(zhì)而實綺,癯而實腴。這都大體上能夠指出其文風貌。然而徒論風貌,畢竟不能盡作者“文心”之全。作品的神理氣味格律聲色,作者的性情學問思想,兩者關(guān)系,大抵是“不即不離,不一不二”的吧:既不可直接等同,也不可絕緣孤立。這本是文藝通則,但讀小思這樣的散文作家,更加不可忽略?!拔男摹敝?,便應(yīng)統(tǒng)攝“文外”“文中”。雖則評文規(guī)矩,只能就文論文;文中有人,可觀文知人;卻不能倒轉(zhuǎn)過來,作出據(jù)人評文,以人代文的事體。我們尋繹小思之“思”,也只應(yīng)在文中尋繹,并不是把她的思想“還原“,便算品評了她的文章。不過對于探求她的“文心”,大概還會有點幫助。

        (節(jié)選自《承教小記》,華漢文化事業(yè)公司2006年增訂第廿二版)

        三、席慕蓉簡介

        席慕蓉,另有筆名蕭瑞、漠蓉、穆倫席連勃(蒙古語,即大江河)等。祖籍內(nèi)蒙古察哈爾盟明安旗,1943年生于重慶,后隨父母由香港遷至臺灣。她從小酷愛繪畫,1964年到比利時布魯塞爾皇家藝術(shù)學院學習。后在臺灣新竹師專美術(shù)科任教。多次舉辦畫展,出版畫冊并獲獎。1981年她“從來沒有刻意去做過些什么努力”的詩集《七里香》由臺灣大地出版社出版,深得讀者喜愛。

        她寫詩寫散文,只是作為累了一天之后的休息,為的是“紀念一段遠去的歲月,紀念那個只曾在我心中存在過的小小世界”。生命、時光、鄉(xiāng)愁是她作品的內(nèi)在主題,而對人情、愛情、鄉(xiāng)情的細膩獨特的審美描摹、委婉傾訴則是吸引讀者們的奧秘。主要作品有詩集《七里香》《無怨的青春》、散文集《有一首歌》《成長的痕跡》《生命的滋味》《三弦》《同心集》《寫給幸福》等。

        四、初心——《生命的滋味》序(席慕蓉)

        我一直相信,生命的本相,不在表層,而是在極深極深的內(nèi)里。

        它不常顯露,是很難用語言文字去清楚形容的質(zhì)素,我們只能偶爾透過直覺去感知它的存在,像是從靈魂深處隱約傳來的呼喚。

        總是在無法預知的時刻——或是從書頁間的一個段落,或是在人生長路上的一處轉(zhuǎn)折,那感動忽然來臨,我們心中霎時充滿了可能是伴隨著刺痛狂喜,也可能是一種神圣而又甘美得無法言傳的顫栗。恍如有一種悲憫從高處對我們俯視,又恍如重逢那消逝已久的美好世界,那生命最初始的對一切美好事物似曾相識的鄉(xiāng)愁。

        是相對忘言,是很可能一說即錯的邂逅。

        因為,這感知的“直覺”,也是一種很難去界定的東西。我們只知道它是與生俱來的本能,只能被激發(fā),卻不能去刻意培養(yǎng),更不會隨著年齡與知識的累積而增長。

        它是“初心”,是上蒼分配給每一個個體的天賦,是讓我們在恰當?shù)臅r刻能夠短暫地參透天機的觸角;有人得到的多,有人得到的少,有人參透的范圍很深很廣,有人卻只分得一處小小的角落。

        我想,我是屬于后者。

        然而,即使僅只有一處小小的角落,我也常在那難得的時刻突然來臨時慌亂得不知所措,更不會用言語去清楚形容,非得等到時間慢慢過去,等到自己逐漸安靜下來之后,我才可能在燈下用文字來試著為那些已然消逝了的光影造像。

        (摘自《生命的滋味》,上海文藝出版社1997年版)

        五、有書如歌(王鼎鈞)

        大體上說,這是一位悟性極高的女作家,描寫在物質(zhì)基礎(chǔ)具備之后的靈性,描寫有教養(yǎng)有節(jié)制之后的純樸天真,從而提供了大眾化的禪意哲理,幾乎描繪出一種生活方式來。

        ……

        底下原有的圖樣,是她的生活。上面一張新畫成的圖樣,是她的畫,她的詩,她的散文。作品是作者對人生的解釋,她在散文中所表現(xiàn)的是經(jīng)她解釋過了的人生,而她對生活的體認是“知足”,是“充滿感激”,是“世間很多安排都自有深意”。這種感悟并不是像標簽貼在文章前頭,而是一種精神,一種氣質(zhì),充沛于每一篇文章、每一段文句之中,而是用這種心情重新生活過,再寫下來。這樣“說到做到”的作品是相當難得的。寫下來的生活,自然是更好看、更出色的生活。

        ……

        許多人說,讀者所喜歡的,是書中那些純良纖細的生活感受,以及處處閃亮的哲理短句。若是這樣,容我指出,這些哲理是作者從自己的直接生活中領(lǐng)悟而來,成為生活的指引及注腳,有了這些萬點清明,作品就細而不膩,庸而不俗,讀者也迷而不失,感而不“傷”。(節(jié)選自《生命的滋味》附錄《有書如歌》,上海文藝出版社1997年版。略有改動)

        荷葉母親

        冰心

        父親的朋友送給我們兩缸蓮花,一缸是紅的,一缸是白的,都擺在院子里。

        八年之久,我沒有在院子里看蓮花了——但故鄉(xiāng)的園院里,卻有許多;不但有并蒂的,還有三蒂的,四蒂的,都是紅蓮。

        九年前的一個月夜,祖父和我在園里乘涼。祖父笑著和我說,“我們園里最初開三蒂蓮的時候,正好我們大家庭中添了你們?nèi)齻€姊妹。大家都歡喜,說是應(yīng)了花瑞?!?/p>

        半夜里聽見繁雜的雨聲,早起是濃陰的天,我覺得有些煩悶。從窗內(nèi)往外看時,那一朵白蓮已經(jīng)謝了,白瓣兒小船般散飄在水面。梗上只留個小小的蓮蓬,和幾根淡黃色的花須,那一朵紅蓮,昨夜還是菡萏的,今晨卻開滿了,亭亭地在綠葉中間立著。

        仍是不適意!——徘徊了一會子,窗外雷聲作了,大雨接著就來,愈下愈大。那朵紅蓮,被那繁密的雨點,打得左右欹斜。在無遮蔽的天空之下,我不敢下階去,也無法可想。

        對屋里母親喚著,我連忙走過去,坐在母親旁邊——一回頭忽然看見紅蓮旁邊的一個大荷葉,慢慢的傾側(cè)了來,正覆蓋在紅蓮上面……我不寧的心緒散盡了!

        雨勢并不減退,紅蓮卻不搖動了。雨點不住的打著,只能在那勇敢慈憐的荷葉上面,聚了些流轉(zhuǎn)無力的水珠。

        我心中深深的受了感動——母親呵!你是荷葉,我是紅蓮。心中的雨點來了,除了你,誰是我在無遮攔天空下的蔭蔽?

        一九二二年七月二十一日。

        2、短文兩篇《蟬》《貝殼》教案及參考資料

        3短文兩篇

        作者從夏天聒噪的蟬、海邊小小貝殼這些細小事物中,感悟出深刻的道理,引起我們對生命意義的追問和思索:生命究竟是為什么而存在?生命是短暫、脆弱的,該怎樣做,才能讓生命變得更有意義?

        蟬[①]小思

        今年,蟬鳴得早。杜鵑花還沒零落,就聽見斷續(xù)的蟬聲了。近月來,窗外蟬更知知不休,使事忙的人聽了很煩。

        一天,在樹下拾得一只病蟬,透明的翅收斂[②]了,身軀微微顫動,沒有聲響。它就是曾知知不休的在樹上過日子的小東西。那么小,卻那么響,竟響徹一個夏天!曾這樣問:何必聒聒[③]?那只不過是夏天罷了!

        朋友說:知道么?它等了17[④]年,才等到一個夏天。就只有這個夏天,它從泥土中出來,從幼蟲成長過來。等秋風一吹,它的生命就完結(jié)了。

        17年埋在泥中,出來就活一個夏天,為什么呢?

        朋友說:那本來的生活歷程就是這樣。它為了生命延續(xù),必須好好活著。哪管是90年,90天,都不過要好好的活過。

        哦!那是蟬的生命意義!

        斜陽里,想起秋風顏色,就寬恕[⑤]了那煩人的聒聒!

        1980年6月23日

        貝殼[⑥]席慕蓉

        在海邊,我撿起了一枚小小的貝殼。

        貝殼很小,卻非常堅硬和精致?;匦幕y中間有著色澤或深或淺的小點。如果仔細觀察的話,在每一個小點周圍又有著自我一圈的復雜圖樣。怪不得古時候的人采用貝殼來做錢幣!在我手心里躺著的實在是一件藝術(shù)品,是舍不得拿去和別人交換的寶貝??!

        在海邊撿起這一枚貝殼的時候,里面曾經(jīng)居住過的小小柔軟的肉體早已死去,在陽光、砂粒和海浪的淘洗之下,貝殼中生命所留下來的痕跡已經(jīng)完全消失了。但是,為了這樣一個短暫和細小的生命,為了這樣一個脆弱和卑微的生命,上蒼給它制作出來的居所卻有多精致、多仔細、多么地一絲不茍?。?/p>

        比起貝殼里的生命來,我在這世間能停留的時間和空間是不是更長和更多一點呢?是不是也應(yīng)該用我的能力來把我所能做到的事情做得更精致、更仔細、更加地一絲不茍呢?

        請讓我也能留下一些令人珍惜、令人驚嘆的東西來吧。

        在千年之后,也許會有人對我留下的痕跡反復觀看,反復把玩,并且會忍不住輕輕地嘆息:“這是一顆怎樣固執(zhí)又怎樣簡單的心啊!”

        研討與練習

        一作者寫蟬,先抑后揚。抑在哪里?揚在何處?通過一抑一揚想表達怎樣的思想感情?

        二聯(lián)系上下文,體會下列語句的深刻意蘊。

        1.是不是也應(yīng)該用我的能力來把我所能做到的事情做得更精致、更仔細、更加地一絲不茍呢?

        2.在千年之后,也許會有人對我留下的痕跡反復觀看,反復把玩,并且會忍不住輕輕地嘆息:“這是一顆怎樣固執(zhí)又怎樣簡單的心?。 ?/p>

        三對比閱讀兩篇課文,說說它們的相似之處和不同之處。

        讀一讀,寫一寫

        零落斷續(xù)收斂寬恕卑微一絲不茍

        3短文兩篇教參

        課文研討

        一、整體把握

        這是一篇短小的哲理散文。作者用先抑后揚的手法,由一只小小的蟬引發(fā)了對生命的感悟。從寫蟬的聒噪,到寫病蟬的微弱、細小,都刻意表現(xiàn)了蟬的惹人厭煩和微不足道的一面。然而當知道蟬17年埋在泥下,出來就活一個夏天時,本來無足輕重甚至惱人的蟬令作者驚訝起來。何必這樣受苦而又執(zhí)著?朋友的話揭示了樸素而深刻的哲理:生活歷程就是如此,為了生命延續(xù),必須好好活著。不管90年,90天,都不過要好好地活而已。

        結(jié)尾作者寫自己被這蟬的生命意義感動著,“想起秋風顏色,就寬恕了那煩人的聒聒”,又照應(yīng)到文章開頭的“使事忙的人聽了很煩”的“煩”字上,但已經(jīng)從開頭的“煩”變成現(xiàn)在的寬恕,形成一個首尾照應(yīng)又有變化的完整結(jié)構(gòu)。文雖短而理深厚,言有盡而意無窮。它提示著我們,不管生命短暫還是長久,都應(yīng)該積極面對,全情投入,好好地生活。

        二、問題研究

        1.課文里有一句話,是全文的文眼,可以找出來并說說對它的理解。

        “哪管是90年,90天,都不過要好好的活過”是全文的文眼。它是由抑到揚的關(guān)鍵之處,也是由蟬引發(fā)的對于生命的深刻感悟。不管是寫蟬的煩人的聒噪、病蟬的弱小,還是寫蟬17年埋在泥下,出來只活一個夏天的短暫生命,都是因為有這句話,才顯得有了意義和光彩。它也提醒我們,不管生命有多短暫,都要好好地活,給人振奮精神的感覺。

        2.“斜陽里,想起秋風顏色,就寬恕了那煩人的聒聒”,“秋風顏色”給你怎樣的感受?

        我們一般說聽見秋風的聲音,但作者用了“秋風顏色”,巧妙地在聽覺感受之外,增加了獨特的視覺感受,很有新意。它賦予秋風一種“顏色”,把屬于秋天的一些視覺形象加了進來,比如金黃的落葉、火紅的楓葉、暗綠的松柏、晴朗的天空,都融進了秋風中,言少而意豐。

        貝殼

        一、整體把握

        作者是位畫家,又是位詩人,內(nèi)心細膩敏感,特別善于發(fā)現(xiàn)生活中的美。海邊的一枚小小的貝殼就打動了她。和《蟬》的寫法不同,用了直入主題的方法,一上來就贊美貝殼的美:貝殼非常堅硬、精致,回旋的花紋中間有著色澤。她感嘆“在我手心里躺著的實在是一件藝術(shù)品,是舍不得拿去和別人交換的寶貝啊”。

        在描述了貝殼的精美之后,作者并沒有就此停筆,而是想到了貝殼里那曾經(jīng)的小小柔軟的生命,想到為了這樣一個短暫、細小、脆弱、卑微的生命,上蒼是那樣用心地營造了它的居所——精致的貝殼。并由此進一步想到自己的生命,雖然也有限,但總比貝殼里的生命要長一點,空間要多一點,那豈不是更應(yīng)該好好面對它,創(chuàng)造它,讓它顯得像貝殼一樣美麗、令人珍惜、驚嘆呢?

        因為愛美,所以她加倍珍惜生命;或者因為熱愛生命,她加倍喜歡美。在作者的心中和筆下,這生活中的美和生命的感激是緊密相連的,所以她才會想到要把自己能做到的事情做得更精致、仔細、一絲不茍。

        和《蟬》一樣,《貝殼》也是由具體細微的物引發(fā)了對生命的感悟,它們對物的觀察、描摹都很細致入微。但柔美、細膩的特點更突出,當我們品讀著它,感動像傍晚的潮汐,慢慢涌來。

        二、問題研究

        1.課文最后一段說:“在千年之后,也許會有人對我留下的痕跡反復觀看,反復把玩,并且會忍不住輕輕地嘆息:‘這是一顆怎樣固執(zhí)又怎樣簡單的心?。 贝颂幍摹肮虉?zhí)”“簡單”是什么意思?

        作者希望自己給這個世界留下一些像貝殼這樣的東西來,很小,甚至不起眼,但是是自己精致、仔細、一絲不茍地做的東西或事情。她并不夢想自己成就偉大的功業(yè),只想對自己的生命作出一些精美的回饋。她渴望的不是人們對她贊美和崇拜,而是有人能看懂她執(zhí)著的愛美的靈魂。所以此處的“固執(zhí)”“簡單”都是作者相對自謙的說法,其實是執(zhí)著和單純的意思。

        練習說明

        一作者寫蟬,先抑后揚。抑在哪里?揚在何處?通過一抑一揚表達怎樣的思想感情?

        本題旨在了解作者先抑后揚的寫作方法,同時引導深入理解課文內(nèi)容和表現(xiàn)的主題。

        首先寫蟬的聒噪聲使人們心煩,這是一抑。其次寫看到一只病蟬,寫它的微小和病弱,又是一抑。從朋友說蟬埋在泥下17年,出來只活一個夏天時開始轉(zhuǎn)折,小小的蟬開始令人驚訝。當最后朋友說到蟬為了延續(xù)生命,必須好好活著,對于蟬的印象已經(jīng)從煩人、病弱高揚到顯示生命意義的高度。

        由抑到揚,涵蘊深厚,傳達了的主題:不管生命如何短暫,必須要好好地活著。

        二聯(lián)系上下文,體會下列語句的深刻意蘊。

        1.是不是也應(yīng)該用我的能力來把我所能做到的事情做得更精致、更仔細、更加地一絲不茍呢!

        2.在千年之后,也許會有人對我留下的痕跡反復觀看,反復把玩,并且會忍不住輕輕地嘆息:“這是一顆怎樣固執(zhí)而又怎樣簡單的心??!”

        本題旨在通過對語句的揣摩,更深入地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

        1.此句上承接著“上蒼給它制作出來的居所卻有多精致、多仔細、多么地一絲不茍啊”,比較了自己和貝殼里的生命,感悟自己的生命盡管有限,但還是比貝殼里的生命時間要長一點,空間要多一點,以表達一種的激的心情:要力所能及地把事情做得更精致些、更好些,讓后人為自己的執(zhí)著、努力而感動。

        2.作者并不希望建立叱咤風云的豐功偉業(yè),她只想像那顆小小的貝殼,用仔細、精致、一絲不茍來塑造執(zhí)著而美麗的形象,回饋生命,打動人們?!肮虉?zhí)”和“簡單”是作者相對自謙的說法,表現(xiàn)了她并不渴求人們對她絕對地贊美和崇拜,她渴望的是一種感動,希望能像貝殼的美感動她一樣感動著世界。

        三對比閱讀兩篇課文,說說它們的相似之處和不同之處。

        本題旨在引導學生把兩篇課文結(jié)合起來閱讀,在對比中深化對課文的理解。

        相同之處:

        1.都是由一個小小的“物”引發(fā)對生命的一些感悟。

        2.對于生命的理解,都比較積極、認真。

        3.對于“物”的描寫細致入微,筆調(diào)清新而自然。

        不同之處:

        1.《蟬》是先抑后揚,《貝殼》是直入主題。

        2.《蟬》對于生命的感悟是不管生命短暫與否,都要積極面對,好好地活著;《貝殼》則落實到要把自己能做的事情做得更仔細、更精致、更加一絲不茍。

        3.《蟬》的作者對于生命的態(tài)度隱喻在對蟬的生命意義的闡發(fā)中,并沒有直接表白;《貝殼》則明確提出了自己要認真做事的想法,表達了要給世人留下值得珍惜和驚嘆的東西的愿望。

        教學建議

        一、引導學生自讀《蟬》與《貝殼》,將兩篇文章放在一起來對比欣賞。

        二、引導學生注意兩篇文章都是由一個具體細小的物引出抽象深刻的哲理的特點。

        三、兩篇文章都擅于細致入微地描寫事物,對于蟬和貝殼這樣小的東西都有仔細的觀察和細致的描寫。引導學生仔細品讀課文,揣摩句子,體會作者描寫的特點及其中表達的情感。

        四、可以給學生推薦小思和席慕蓉的其他作品,以進一步了解她們的寫作風格和思想感情。

        五、教學設(shè)計

        指導思想

        1.品讀、欣賞課文,感受課文委婉輕柔、自然流暢的風格。

        2.了解先抑后揚及由事物引發(fā)哲理的寫作方法。

        3.體悟生命的意義,引導積極、認真對待生命的態(tài)度。

        教學步驟

        1.導入

        以席慕蓉的一首詩或一段散文導入,引起學生對作者和作品的興趣。例如:

        (1)所有的歲月都已變成

        一篇虛幻的神話任它

        綠草如茵花開似錦

        也終于都要紛紛落下

        在墜落的昏眩里

        有誰能給我一句滿意的解答(摘自《無怨的青春距離》)

        (2)我喜歡回顧,是因為我不喜歡忘記。我總認為,在世間,有些人、有些事、有些時刻似乎都有一種特定的安排,在當時也許不覺得,但是在以后回想起來,卻都有一種深意。我有過許多美麗的時刻,實在舍不得將它們忘記。(摘自《成長的痕跡回顧所來徑》)

        (3)整個人類的生命有如一件一直在琢磨著的藝術(shù)創(chuàng)作,在我之前早已有了開始,在我之后也不會停頓不會結(jié)束,而我的來臨我的存在卻是這漫長的琢磨過程之中必不可少的一點,我的每一種努力都會留下印記。(摘自《生命的滋味》)

        簡單介紹兩位作者。讓學生默讀兩篇課文。

        2.朗讀。

        3.請學生比較兩篇散文有何相同與不同之處,引出學習重點。

        4.品讀課文,揣摩字句,討論交流。

        (1)《蟬》中的“想起秋風顏色”,“秋風顏色”給了你怎樣的感受?

        (2)“是不是也應(yīng)該用我的能力來把我所能做到的事情做得更精致、更仔細、更加地一絲不茍呢?”體現(xiàn)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情感?

        (4)《貝殼》中有這樣的話:“這是一顆怎樣固執(zhí)又怎樣簡單的心啊!”你怎樣理解“怎樣固執(zhí)又怎樣簡單的心”?

        5.推薦席慕蓉或小思的另外幾篇詩文,留給學生課外閱讀欣賞。

        有關(guān)資料

        一、小思簡介

        小思,1939年生,本名盧瑋鑾,另有筆名明川、盧颿。祖籍廣東番禺。1964年畢業(yè)于香港中文大學新亞學院中文系,翌年到羅富國師范學院學習,獲教育文憑。1973年赴日本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研究中國文學。1981年,以“中國作家在香港的文藝活動”之論文獲得碩士銜。

        小思曾任多家中學中文教師,1978年任教于香港大學中文系,1979年起任教于香港中文大學。已出版的作品有《路上談》《承教小記》《不遷》《彤云箋》《香港文縱》《日影行》《豐子愷漫畫選繹》及合集的《七好文集》《七好新文集》《三人行》等。小思從事文學研究工作,多次出任文學獎評判,參與各種文學活動。

        (摘自《承教小記》,華漢文化事業(yè)公司2006年增訂第廿二版。文字略有改動)

        二、試談小思——以《承教小記》為主(黃繼持)

        讀小思的文章令人氣靜神凝。這里故意不用“氣定神閑”的“閑”字,怕引起類似“閑散”“閑逸”的聯(lián)想。小思的小品與晚明的小品,兩者用心是頗為不同的。她筆名的“思”字下得恰當。幾乎每一篇文章,包括貌若閑逸的寫景之什,都具思理,有時還嚴肅得幾近凝重。不過,那思理是從生活實感領(lǐng)悟出來,又歸結(jié)到真性常情的,所以能清人神志而悅?cè)诵摹P∷脊P名,據(jù)說原來想用“夏飔”。炎夏清風,豁人心神,正堪喻其文品。至于“飔”字另一義訓為“疾風”,則踔厲風發(fā),豪放飆舉者,顯然不是小思給人的印象。應(yīng)該是,風華內(nèi)斂,潛氣內(nèi)轉(zhuǎn),修養(yǎng)有素而見諸文。她不逞才情而走上藝術(shù)之路。

        在小思,大抵可以說,藝術(shù)不能離開性情與思想安然流露的韻致。性情與思想,修養(yǎng)工夫主要不在“文中”,正如陸放翁所云:“汝果欲學詩,工夫在詩外?!钡郧榕c思想,是否能夠轉(zhuǎn)化為藝術(shù),恐怕也要下一定“文中”的工夫。不過,當“文外”“詩外”者化入藝術(shù)之中,則原來的性情與思想也就成為藝術(shù)的有機成素。談?wù)f起來,便不僅僅是揄揚作者人品道德或思想境界,而是談“藝”所不可或缺的一環(huán)了。

        論小思的散文,或說其文詞清醇雅正,針線綿密,剪裁有度;或說其淡素自然,卻觀之不厭;或說其情理交融,而精瑩明澈;或甚且稍涉夸飾套用東坡居士評陶靖節(jié)語:質(zhì)而實綺,癯而實腴。這都大體上能夠指出其文風貌。然而徒論風貌,畢竟不能盡作者“文心”之全。作品的神理氣味格律聲色,作者的性情學問思想,兩者關(guān)系,大抵是“不即不離,不一不二”的吧:既不可直接等同,也不可絕緣孤立。這本是文藝通則,但讀小思這樣的散文作家,更加不可忽略?!拔男摹敝?,便應(yīng)統(tǒng)攝“文外”“文中”。雖則評文規(guī)矩,只能就文論文;文中有人,可觀文知人;卻不能倒轉(zhuǎn)過來,作出據(jù)人評文,以人代文的事體。我們尋繹小思之“思”,也只應(yīng)在文中尋繹,并不是把她的思想“還原“,便算品評了她的文章。不過對于探求她的“文心”,大概還會有點幫助。

        (節(jié)選自《承教小記》,華漢文化事業(yè)公司2006年增訂第廿二版)

        三、席慕蓉簡介

        席慕蓉,另有筆名蕭瑞、漠蓉、穆倫席連勃(蒙古語,即大江河)等。祖籍內(nèi)蒙古察哈爾盟明安旗,1943年生于重慶,后隨父母由香港遷至臺灣。她從小酷愛繪畫,1964年到比利時布魯塞爾皇家藝術(shù)學院學習。后在臺灣新竹師專美術(shù)科任教。多次舉辦畫展,出版畫冊并獲獎。1981年她“從來沒有刻意去做過些什么努力”的詩集《七里香》由臺灣大地出版社出版,深得讀者喜愛。

        她寫詩寫散文,只是作為累了一天之后的休息,為的是“紀念一段遠去的歲月,紀念那個只曾在我心中存在過的小小世界”。生命、時光、鄉(xiāng)愁是她作品的內(nèi)在主題,而對人情、愛情、鄉(xiāng)情的細膩獨特的審美描摹、委婉傾訴則是吸引讀者們的奧秘。主要作品有詩集《七里香》《無怨的青春》、散文集《有一首歌》《成長的痕跡》《生命的滋味》《三弦》《同心集》《寫給幸福》等。

        四、初心——《生命的滋味》序(席慕蓉)

        我一直相信,生命的本相,不在表層,而是在極深極深的內(nèi)里。

        它不常顯露,是很難用語言文字去清楚形容的質(zhì)素,我們只能偶爾透過直覺去感知它的存在,像是從靈魂深處隱約傳來的呼喚。

        總是在無法預知的時刻——或是從書頁間的一個段落,或是在人生長路上的一處轉(zhuǎn)折,那感動忽然來臨,我們心中霎時充滿了可能是伴隨著刺痛狂喜,也可能是一種神圣而又甘美得無法言傳的顫栗?;腥缬幸环N悲憫從高處對我們俯視,又恍如重逢那消逝已久的美好世界,那生命最初始的對一切美好事物似曾相識的鄉(xiāng)愁。

        是相對忘言,是很可能一說即錯的邂逅。

        因為,這感知的“直覺”,也是一種很難去界定的東西。我們只知道它是與生俱來的本能,只能被激發(fā),卻不能去刻意培養(yǎng),更不會隨著年齡與知識的累積而增長。

        它是“初心”,是上蒼分配給每一個個體的天賦,是讓我們在恰當?shù)臅r刻能夠短暫地參透天機的觸角;有人得到的多,有人得到的少,有人參透的范圍很深很廣,有人卻只分得一處小小的角落。

        我想,我是屬于后者。

        然而,即使僅只有一處小小的角落,我也常在那難得的時刻突然來臨時慌亂得不知所措,更不會用言語去清楚形容,非得等到時間慢慢過去,等到自己逐漸安靜下來之后,我才可能在燈下用文字來試著為那些已然消逝了的光影造像。

        (摘自《生命的滋味》,上海文藝出版社1997年版)

        五、有書如歌(王鼎鈞)

        大體上說,這是一位悟性極高的女作家,描寫在物質(zhì)基礎(chǔ)具備之后的靈性,描寫有教養(yǎng)有節(jié)制之后的純樸天真,從而提供了大眾化的禪意哲理,幾乎描繪出一種生活方式來。

        ……

        底下原有的圖樣,是她的生活。上面一張新畫成的圖樣,是她的畫,她的詩,她的散文。作品是作者對人生的解釋,她在散文中所表現(xiàn)的是經(jīng)她解釋過了的人生,而她對生活的體認是“知足”,是“充滿感激”,是“世間很多安排都自有深意”。這種感悟并不是像標簽貼在文章前頭,而是一種精神,一種氣質(zhì),充沛于每一篇文章、每一段文句之中,而是用這種心情重新生活過,再寫下來。這樣“說到做到”的作品是相當難得的。寫下來的生活,自然是更好看、更出色的生活。

        ……

        許多人說,讀者所喜歡的,是書中那些純良纖細的生活感受,以及處處閃亮的哲理短句。若是這樣,容我指出,這些哲理是作者從自己的直接生活中領(lǐng)悟而來,成為生活的指引及注腳,有了這些萬點清明,作品就細而不膩,庸而不俗,讀者也迷而不失,感而不“傷”。(節(jié)選自《生命的滋味》附錄《有書如歌》,上海文藝出版社1997年版。略有改動)

        荷葉母親

        冰心

        父親的朋友送給我們兩缸蓮花,一缸是紅的,一缸是白的,都擺在院子里。

        八年之久,我沒有在院子里看蓮花了——但故鄉(xiāng)的園院里,卻有許多;不但有并蒂的,還有三蒂的,四蒂的,都是紅蓮。

        九年前的一個月夜,祖父和我在園里乘涼。祖父笑著和我說,“我們園里最初開三蒂蓮的時候,正好我們大家庭中添了你們?nèi)齻€姊妹。大家都歡喜,說是應(yīng)了花瑞?!?/p>

        半夜里聽見繁雜的雨聲,早起是濃陰的天,我覺得有些煩悶。從窗內(nèi)往外看時,那一朵白蓮已經(jīng)謝了,白瓣兒小船般散飄在水面。梗上只留個小小的蓮蓬,和幾根淡黃色的花須,那一朵紅蓮,昨夜還是菡萏的,今晨卻開滿了,亭亭地在綠葉中間立著。

        仍是不適意!——徘徊了一會子,窗外雷聲作了,大雨接著就來,愈下愈大。那朵紅蓮,被那繁密的雨點,打得左右欹斜。在無遮蔽的天空之下,我不敢下階去,也無法可想。

        對屋里母親喚著,我連忙走過去,坐在母親旁邊——一回頭忽然看見紅蓮旁邊的一個大荷葉,慢慢的傾側(cè)了來,正覆蓋在紅蓮上面……我不寧的心緒散盡了!

        雨勢并不減退,紅蓮卻不搖動了。雨點不住的打著,只能在那勇敢慈憐的荷葉上面,聚了些流轉(zhuǎn)無力的水珠。

        我心中深深的受了感動——母親呵!你是荷葉,我是紅蓮。心中的雨點來了,除了你,誰是我在無遮攔天空下的蔭蔽?

        一九二二年七月二十一日。

        3、短文兩篇《蟬》《貝殼》說課稿

        《短文兩篇》說課稿

        尊敬的各位老師好。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短文兩篇〈蟬.貝殼〉》,下面我將從說教材、說教法、說教學過程、說板書設(shè)計五個方面對本課進行說明。

        一、說教材

        1、單元及教材分析

        《短文兩篇》是人教版七年級上冊語文的教學內(nèi)容,具體編排在第一單元第三課,是自讀課文。本單元以人生為主題,五篇課文都是抒寫人生感悟的精彩篇章?!抖涛膬善窂募毿〉纳F(xiàn)象寫起,抒寫理性的思考,表達了積極的人生態(tài)度。

        2、教學內(nèi)容

        《蟬》是一篇短小的哲理散文,作者用先抑后揚的手法,由一只小小的蟬引發(fā)了對生命的感悟,不管生命短暫還是長久,都應(yīng)該積極面對,全情投入,好好的生活。

        《貝殼》的作者是一位畫家,又是位詩人,內(nèi)心細膩敏感,特別善于發(fā)現(xiàn)生活中的美和《蟬》的寫法不同,《貝殼》一文直入主題,一上來就贊美貝殼的美,之后作者又聯(lián)想到了貝殼里曾經(jīng)的小小的生命,又聯(lián)想到了自己的生命應(yīng)該像貝殼一樣美麗,令人珍惜驚嘆。

        3、教學目標

        1、 品讀、欣賞課文,感受課文委婉輕柔、自然流暢的風格。

        2、 了解先抑后揚及由事物引發(fā)哲理的寫作方法。

        3、 體悟生命的意義,引導積極、認真對待生命的態(tài)度。

        4、教學重 難點:

        (1)教學重點:a、引導學生自讀《蟬》與《貝殼》,將兩篇文章放在一起來對比欣賞。

        b、引導學生注意兩篇文章都是由一個具體細小的物引出抽象深刻的哲理的特點。

        (2)教學難點

        兩篇文章都擅于細致入微地描寫事物,對于蟬和貝殼這樣小的東西都有仔細的觀察和細致的描寫。引導學生仔細品讀課文,揣摩句子,體會作者描寫的特點及其中表達的情感。

        二、說學法

        1、朗讀法: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下反復朗讀課文,體會作者要表達的思想感情。

        2、討論法:引導學生積極參與課堂討論,合作探究,自主學習,大膽發(fā)言。

        3、聯(lián)系比較:通過比較分析加強對課文內(nèi)容的理解,學習通過各種形式獲取有效信息,提高收集處理信息的能力,開闊語文學習的思路。

        三、說教法

        在這堂課中,采用多媒體教學,充分體現(xiàn)教師是學生學習的合作者、引導者和參與者的地位。指導學生朗讀課文,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合作探究,深入理解課文內(nèi)容,對學生進行啟發(fā)點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對課文進行更深層次的思考。

        四、說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二)閱讀《蟬》

        質(zhì)疑 :

        1、作者開始對蟬是怎樣一種態(tài)度?由文中哪些詞句可以看出來?

        2、作者后來對蟬又是怎樣一種態(tài)度?這從文中哪處可以看出?

        3、這是什么寫法 ?表達怎樣的思想感情?

        4、從蟬身上作者得到了什么啟示?

        5、在文中有你最喜歡或欣賞的語句嗎?

        (三)導讀《貝殼》

        1、朗讀

        2、質(zhì)疑

        (1)、《蟬》的作者對蟬的歌頌采取先抑后揚的寫法,那么,在這篇文章中,作者是不是也是如此呢?不是的話,是怎么寫的呢?

        (2)、作者由贊美貝殼聯(lián)想到了什么?

        (3)、由此,作者由衷地說了一句“是不是也應(yīng)該用我的能力來把我所能做到的事情做得更精致、更仔細、更加地一絲不茍呢!”體現(xiàn)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情感?

        (4)、所以,課文最后一段說:“在千年之后,也許會有人對我留下的痕跡反復觀看,反復把玩,并且會忍不住輕輕地嘆息:‘這是一顆怎樣固執(zhí)又怎樣簡單的心??!’”此處的“固執(zhí)”“簡單”是什么意思?

        (四)對比閱讀兩篇課文,說說它們的相似之處和不同之處。

        (五)拓展:

        (六)小結(jié)

        五、說板書

        《短文兩篇》

        1、《蟬》——先抑后揚——不管生命短暫還是長久都要好好地活著

        2、《貝殼》——直入主題——要把自己的事情做得更仔細、更精彩、更加的一絲不茍

        4、短文兩篇《蟬》《貝殼》教學設(shè)計

        18、《蟬》《貝殼》教學設(shè)計

        源自網(wǎng)絡(luò)

        【教學目標】

        知識和能力目標:

        學習由一個具體細小的物引出抽象深刻的哲理的寫作手法.

        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目標:

        體悟生命的意義,以積極,認真的態(tài)度對待生命.

        過程和方法目標: 對比探究閱讀.

        【教學重點】體悟生命的意義,以積極,認真的態(tài)度對待生命.

        【教學難點】學習由一個具體細小的物引出抽象深刻的哲理的寫作手法.

        課型及教學思路:兩篇文章都是精致而內(nèi)涵深刻的優(yōu)美散文,在教學中可以引導學生自讀《蟬》與《貝殼》,將兩篇文章放在一起來對比欣賞.要注意引導學生細品讀課文,揣摩句子,體會作者描寫的特點及其中表達的情感,發(fā)現(xiàn)兩篇文章都是由一個具體細小的物引出抽象深刻的哲理的特點.在寫作方面要學習兩篇文章細致入微地描寫事物特點,另外,可以給學生推薦小思和席慕蓉的其他作品,以進一步了解她們的寫作風格和思想感情.

        課時安排:二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冰心老人說:'宇宙是一個大的生命,江流人海,落葉歸根,我們是宇宙中的一息,我們是大生命中的一分子.不是每一道江流都能流人大海,不是每一粒種子都能成熟發(fā)芽,生命中不是永遠快樂,也不是永遠痛苦,快樂與痛苦是相輔相成的.在快樂中,我們要感謝生命,在痛苦中,我們也要感謝生命,因為快樂,興奮,痛苦又何嘗不是美麗呢 '今天,我們就來欣賞兩篇優(yōu)美的散文,從中感悟生命的真諦吧.

        二,文學常識:

        1,小思簡介

        小思,1939年生,本名盧瑋鑾,另有筆名明川,盧颿.祖籍廣東番禺.1964年畢業(yè)于香港中文大學新亞學院中文系,翌年到羅富國師范學院學習,獲教育文憑.1973年赴日本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研究中國文學.1981年,以'中國作家在香港的文藝活動'之論文獲得碩士銜.

        小思曾任多家中學中文教師,1978年任教于香港大學中文系,1979年起任教于香港中文大學.已出版的作品有《路上談》《承教小記》《不遷》《彤云箋》《香港文縱》《日影行》《豐子愷漫畫選繹》及合集的《七好文集》《七好新文集》《三人行》等.小思從事文學研究工作,多次出任文學獎評判,參與各種文學活動.

        2,席慕蓉簡介

        席慕蓉,另有筆名蕭瑞,漠蓉,穆倫 席連勃(蒙古語,即大江河)等.祖籍內(nèi)蒙古察哈爾盟明安旗,1943年生于重慶,后隨父母由香港遷至臺灣.她從小酷愛繪畫,1964年到比利時布魯塞爾皇家藝術(shù)學院學習.后在臺灣新竹師專美術(shù)科任教.多次舉辦畫展,出版畫冊并獲獎.1981年她'從來沒有刻意去做過些什么努力'的詩集《七里香》由臺灣大地出版社出版,深得讀者喜愛.

        她寫詩寫散文,只是作為累了一天之后的休息,為的是'紀念一段遠去的歲月,紀念那個只曾在我心中存在過的小小世界'.生命,時光,鄉(xiāng)愁是她作品的內(nèi)在主題,而對人情,愛情,鄉(xiāng)情的細膩獨特的審美描摹,委婉傾訴則是吸引讀者們的奧秘.主要作品有詩集《七里香》《無怨的青春》,散文集《有一首歌》《成長的痕跡》《生命的滋味》《三弦》《同心集》《寫給幸?!返?

        三,課文朗讀:可以根據(jù)學生不同情況進行多種形式的閱讀.

        四,整體把握,問題探究:

        《蟬》

        1.課文里有一句話,是全文的文眼,同學們嘗試找出來,并說說對它的理解.學生探究.

        '哪管是90年,90天,都不過要好好的活過'是全文的文眼.

        它是由抑到揚的關(guān)鍵之處,也是由蟬引發(fā)的對于生命的深刻感悟.不管是寫蟬的煩人的聒噪,病蟬的弱小,還是寫蟬17年埋在泥下,出來只活一個夏天的短暫生命,都是因為有這句話,才顯得有了意義和光彩.它也提醒我們,不管生命有多短暫,都要好好地活,給人振奮精神的感覺.

        2.'斜陽里,想起秋風顏色,就寬恕了那煩人的聒聒','秋風顏色'給你怎樣的感受

        我們一般說聽見秋風的聲音,但作者用了'秋風顏色',巧妙地在聽覺感受之外,增加了獨特的視覺感受,很有新意.它賦予秋風一種'顏色',把屬于秋天的一些視覺形象加了進來,比如金黃的落葉,火紅的楓葉,暗綠的松柏,晴朗的天空,都融進了秋風中,言少而意豐.

        3,《蟬》這篇文章揭示了怎樣的人生意義 學生合作探究,教師總結(jié):

        這是一篇短小的哲理散文.作者用先抑后揚的手法,由一只小小的蟬引發(fā)了對生命的感悟.從寫蟬的聒噪,到寫病蟬的微弱,細小,都刻意表現(xiàn)了蟬的惹人厭煩和微不足道的一面.然而當知道蟬17年埋在泥下,出來就活一個夏天時,本來無足輕重甚至惱人的蟬令作者驚訝起來.何必這樣受苦而又執(zhí)著 朋友的話揭示了樸素而深刻的哲理:生活歷程就是如此,為了生命延續(xù),必須好好活著.不管90年,90天,都不過要好好地活而已.

        《貝殼》

        1,'是不是也應(yīng)該用我的能力來把我所能做到的事情做得更精致,更仔細,更加地一絲不茍呢 '體現(xiàn)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情感

        此句上承接著'上蒼給它制作出來的居所卻有多精致,多仔細,多么地一絲不茍啊',比較了自己和貝殼里的生命,感悟自己的生命盡管有限,但還是比貝殼里的生命時間要長一點,空間要多一點,以表達一種的激的心情:要力所能及地把事情做得更精致些,更好些,讓后人為自己的執(zhí)著,努力而感動.

        因為愛美,所以她加倍珍惜生命;或者因為熱愛生命,她加倍喜歡美.在作者的心中和筆下,這生活中的美和生命的感激是緊密相連的,所以她才會想到要把自己能做到的事情做得更精致,仔細,一絲不茍.

        2,《貝殼》中有這樣的話:'這是一顆怎樣固執(zhí)又怎樣簡單的心啊!'你怎樣理解'怎樣固執(zhí)又怎樣簡單的心'

        作者希望自己給這個世界留下一些像貝殼這樣的東西來,很小,甚至不起眼,但是是自己精致,仔細,一絲不茍地做的東西或事情.她并不夢想自己成就偉大的功業(yè),只想對自己的生命作出一些精美的回饋.她渴望的不是人們對她贊美和崇拜,而是有人能看懂她執(zhí)著的愛美的靈魂.所以此處的'固執(zhí)''簡單'都是作者相對自謙的說法,其實是執(zhí)著和單純的意思.

        3,這篇文章揭示了怎樣的人生意義 學生合作探究,教師總結(jié)

        貝殼非常堅硬,精致,回旋的花紋中間有著色澤.作者感嘆'在我手心里躺著的實在是一件藝術(shù)品,是舍不得拿去和別人交換的寶貝啊'.

        在描述了貝殼的精美之后,作者想到了貝殼里那曾經(jīng)的小小柔軟的生命,想到為了這樣一個短暫,細小,脆弱,卑微的生命,上蒼是那樣用心地營造了它的居所——精致的貝殼.并由此進一步想到自己的生命,雖然也有限,但總比貝殼里的生命要長一點,空間要多一點,那豈不是更應(yīng)該好好面對它,創(chuàng)造它,讓它顯得像貝殼一樣美麗,令人珍惜,驚嘆呢

        因為愛美,所以她加倍珍惜生命;或者因為熱愛生命,她加倍喜歡美.在作者的心中和筆下,這生活中的美和生命的感激是緊密相連的,所以她才會想到要把自己能做到的事情做得更精致,仔細,一絲不茍.

        五,欣賞探究:

        請學生比較兩篇散文有何相同與不同之處.

        引導學生把兩篇課文結(jié)合起來閱讀,在對比中深化對課文的理解.

        相同之處:

        1.都是由一個小小的'物'引發(fā)對生命的一些感悟.

        2.對于生命的理解,都比較積極,認真.

        3.對于'物'的描寫細致入微,筆調(diào)清新而自然.

        不同之處:

        1.《蟬》是先抑后揚,《貝殼》是直入主題.

        2.《蟬》對于生命的感悟是不管生命短暫與否,都要積極面對,好好地活著;《貝殼》則落實到要把自己能做的事情做得更仔細,更精致,更加一絲不茍.

        3.《蟬》的作者對于生命的態(tài)度隱喻在對蟬的生命意義的闡發(fā)中,并沒有直接表白;《貝殼》則明確提出了自己要認真做事的想法,表達了要給世人留下值得珍惜和驚嘆的東西的愿望.

        六,總結(jié):

        作者從夏天聒噪的蟬,海邊小小貝殼這些細小事物中,感悟出深刻的道理,引起我們對生命意義的追問和思索:生命究竟是為什么而存在 生命是短暫,脆弱的,該怎樣做,才能讓生命變得更有意義

        學生結(jié)合自己生活體驗討論,教師鼓勵性引導.

        這兩篇短文都從細小,具體的事物中讓我們感悟出深刻的人生道理,引起了我們對生命意義的思索.是啊,天真爛漫的童年是人生的春天,血氣方剛的青年是人生的夏天,沉著穩(wěn)健的中年是人生的秋天,步履蹣跚的老年是人生的冬天.逝者如斯,青春不再.軀體的老化是自然規(guī)律.但人只要我們保持心靈的春天,生命將永遠年輕!

        七:作業(yè):

        1,蘇聯(lián)著名作家奧斯特洛夫斯基曾說過:'人最寶貴的是生命.生命對每個人只有一次.這僅有的一次生命應(yīng)當怎樣度過呢 每當回憶往事的時候,能夠不為虛度年華而悔恨,不因碌碌無為而羞恥;在臨死的時候,他能夠說:’我的整個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經(jīng)獻給了世界上最壯麗的事業(yè)——為人類解放而進行的斗爭.’'

        請大家結(jié)合自己的人生理想談?wù)勛约寒斎绾螉^斗人生,并寫成300字左右的小短文.

        2,席慕蓉精美片段積累:

        (1)所有的歲月都已變成

        一篇虛幻的神話任它

        綠草如茵花開似錦

        也終于都要紛紛落下

        在墜落的昏眩里

        有誰能給我一句滿意的解答(摘自《無怨的青春 距離》)

        (2)我喜歡回顧,是因為我不喜歡忘記.我總認為,在世間,有些人,有些事,有些時刻似乎都有一種特定的安排,在當時也許不覺得,但是在以后回想起來,卻都有一種深意.我有過許多美麗的時刻,實在舍不得將它們忘記.(摘自《成長的痕跡 回顧所來徑》)

        (3)整個人類的生命有如一件一直在琢磨著的藝術(shù)創(chuàng)作,在我之前早已有了開始,在我之后也不會停頓不會結(jié)束,而我的來臨我的存在卻是這漫長的琢磨過程之中必不可少的一點,我的每一種努力都會留下印記.(摘自《生命的滋味》)

        1,實踐作業(yè):課外搜集——些關(guān)于熱愛生命,對生命執(zhí)著追求的名人事例,并講給你身邊的人聽聽.

        2,寫作:生命是遼闊的大海,蘊蓄著不盡的情思;生命是深邃的湖泊,孕育著無限的希望;生命是廣袤的星空,綻放著智慧的花朵.請以'感受生命'為話題寫——篇文章.要求:題目自定,寫出自己的真情實感,不少于500字.

        生命是盛開的鮮花.用它艷麗的花瓣鋪就人生的道路:生命是美妙的樂章,用它跳躍的音符譜寫生活的旋律;生命是翱翔的雄鷹,用它矯健的翅膀搏擊廣闊的天宇;生命是奔騰的河流,用它倒海的氣勢沖垮陳舊的桎梏.請同學們談一談,你打算怎樣做,才讓自己的青春和生命更有意義

        八、課外演練:

        閱讀下面一篇文章,完成后面的問題。

        淡 竹

        蘇滄桑

        初秋,我和他相遇在江南湖州一個叫“百草原”的山林中。.

        他是竹——植物中的另類。他看上去清瘦且憔悴,相對于百草原其他植物,像一個混得不太好的中年人。

        稻子,正是揚花灌漿的妙齡,名牌大學新生般躊躇滿腹;銀杏終于褪去一身濃艷,和藍天的高潔媲美;法國梧桐是老實人,沉浸在年代久遠的優(yōu)越感里,并不知道,有一種鵝掌梧桐,要悄然代替它無敵的位置;蘭花三七,像極熏衣草,卻更美,所有的花都虔誠地朝往一個方向,像被一種崇高使命蠱惑;浮萍無根,卻有心肺,掙脫著隨波逐流的命運。貪婪的蔓,不知羞恥地攀爬在高大的冷杉上,一邊嗜血,一邊甜言蜜語……

        幾乎所有的植物,都攢足勁兒,在喊——我要生存!我要開花!我要結(jié)果!

        甚至動物。三只人工繁殖的小老虎,眼睛都未睜開,拼命爭搶著狗奶媽的乳頭。

        甚至那口奇異的千年古井,都像藏著無窮的欲望,日夜暗涌不息的水,居然漫過高出地面一米的井沿。如果將井沿繼續(xù)壘高,水會怎樣?.

        他是竹,是植物中的另類。其實,名利、金錢、權(quán)勢,如同陽光雨露的垂愛,蜜蜂花蝶的青睞,他不是不想要,可是,要彎下腰,要費心機——要將每一條根都變成利爪,團結(jié)土壤,虛偽地贊美越來越污濁的空氣;要與昆蟲講和 ,與風霜妥協(xié);要對蒼蠅漠視,對強加在身上的種種不公委曲求全……這樣才能安身立命,才能有飛黃騰達的可能。

        可是,他的節(jié)生來就是直的,他不能彎腰。他的心生來就是空的,他不愿費盡心機。

        真是空的嗎?

        不,那一節(jié)節(jié)空里,早已成就一個美妙的小宇宙——有與生俱來的一些堅持,有人生一世草木一秋的豁達智慧,有對土地的感恩,有和另一棵竹的愛,與筍的親,與周圍無數(shù)青光綠影的促膝長談、開懷暢飲,有鳥兒偶爾駐足的呢喃,有清風明月的和 唱……笑忘功名利祿、荒蕪繁雜的每一秒時光都格外靜謐而美好。

        那一節(jié)節(jié)空里,是永遠的滿盈。.

        更讓我驚異的,他不僅直,空,而且淡。.

        他是淡竹——全球原始淡竹林最大群落中的一員。從外表到骨子,都是竹子中的最淡——淡紫、淡紅、淡褐、淡綠,淡泊。所以,他與世無爭到看淡生死。

        他可以很入世。生可以防風,成蔭,美化環(huán)境,死可以做篾,成為最土最實用的曬竿、瓜架、涼席,竹桌竹椅竹籃。

        他也可以很出世。他是簫與笛的前世,不死的魂魄隨天籟之音往來天地之間,優(yōu)雅散淡而雋永。

        當然,這并不表示他逆來順受,他會和壓在頭頂上的積雪抗爭,他不允許荒草占領(lǐng)腳下的領(lǐng)地,他搖曳著枝竿向毒蛇示威,他告訴所有的竹要獨善其身兼愛天下。

        他是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權(quán)貴,使我不得開心顏”。

        他是陶淵明,“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他是鄭板橋,“蓋竹之體,瘦勁孤高,枝枝傲雪,節(jié)節(jié)干霄,有君子之豪氣凌云,不為俗屈”。

        他是文天祥,“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他是蘇軾,“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

        他是瘋瘋顛顛的釋道濟公,“數(shù)枝淡竹翠生光,一點無塵自有香”。

        他是岳飛,辛棄疾,他是中國儒家,“山南之竹,不操自直,斬而為箭,射而則達” ……

        他是我們身邊那些還堅守著什么的人。他們懂得,濃墨重彩是一輩子,云淡風清也是一輩子。奴顏婢膝是一輩子,坦蕩瀟 灑也 是一輩子。他們選擇了后者,等于選擇了物質(zhì)上的清瘦,心靈的豐衣足食。

        于是,這些自由快樂的心靈,站在一個孤寂的陣營里,成為人世間越來越彌足珍貴的另類,風雨過處,仰天長笑。

        1.運用了怎樣的表現(xiàn)手法?抒發(fā)了作者什么樣的思想感情?

        2.文章主要寫淡竹,為什么在第3-5段寫到稻子、銀杏、法國梧桐、千年古井?又為什么在第16-22段寫到李白、陶淵明、鄭板橋等人?

        3.賞析下面的句 子。

        ①稻子,正是揚花灌漿的妙齡,名牌大學生般躊躇滿志。

        ②濃墨重彩是一輩子,云淡風輕也是一輩子。奴顏婢膝是一輩子,坦蕩瀟灑也是一輩子。

        4.結(jié)合對“淡竹”的描寫,聯(lián)系自己的生活經(jīng)歷,談?wù)勀銓θ松睦斫狻?/p>

        【答案】 1.答案:托物言志(借物喻人);抒發(fā)了作者對物質(zhì)上清貧而心靈富足的一類人的贊美。 2.答案:從反面襯托淡竹的剛強、高潔、淡泊名利的性格(或運用對比手法,為下文寫淡竹作鋪墊)‘從正面表現(xiàn)淡竹像這些人一樣具有或頑強、堅持或超然、坦蕩的個性,擁有自由快樂的心靈。3.答案:①采用比喻、擬人的修辭手法,生動形象地寫出了稻子作為莊稼中的精品,準備繼續(xù)生長結(jié)實,走向輝煌的豐收。 ②語言簡練,句式工整,贊揚了物質(zhì)上清貧,心靈上富足的一類人。

        4.答案 示例:人生要像淡竹那樣剛強、高潔、淡泊、坦蕩,做擁有自由快樂心靈的人。

        【教學反思】

        5、短文兩篇《蟬》《貝殼》導學案

        短文兩篇導學案

        目的:

        1、 學習由一個具體細小事物引出抽象深刻哲理的寫作手法。

        2、 品讀課文揣摩句子,體會作者表達的情感。

        3、 體悟生命的意義,以積極、認真的態(tài)度對待生命。

        流程:

        一、走向文本:了解常識,解題生趣

        冰心老人說:“宇宙是一個大的生命,江流人海,落葉歸根,我們是宇宙中的一息,我們是大生命中的一分子。不是每一道江流都能流人大海,不是每一粒種子都能成熟發(fā)芽,生命中不是永遠快樂,也不是永遠痛苦,快樂與痛苦是相輔相成的。在快樂中,我們要感謝生命,在痛苦中,我們也要感謝生命,因為快樂、興奮、痛苦又何嘗不是美麗呢?”今天,我們就來欣賞兩篇優(yōu)美的散文,從中感悟生命的真諦吧。

        二、走進文本:朗讀課文,合作探究

        1、 文章描寫蟬和貝殼各抓住了它們什么特點?

        2、 兩篇短文作者各有怎樣的生命感悟?

        3、 品讀兩文句子體會作者表達了何種情感?

        4、 兩篇短文比較有何異同?

        三、走出文本:聯(lián)系生活,體驗反思

        寫作: 注意觀察生活,發(fā)現(xiàn)生命意義。仿照課文寫法,選一日常事物,寫出生命感悟。

        資料:

        1、 “人最寶貴的是生命。生命對每個人只有一次。這僅有的一次生命應(yīng)當怎樣度過呢?每當回憶往事的時候,能夠不為虛度年華而悔恨,不因碌碌無為而羞恥;在臨死的時候,他能夠說:‘我的整個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經(jīng)獻給了世界上最壯麗的事業(yè)——為人類解放而進行的斗爭。’” (奧斯特洛夫斯基)

        2、“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為人民服務(wù)是無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無限的為人民服務(wù)之中去?!保ɡ卒h)

        3、“為著追求光和熱,人寧愿舍棄自己的生命。生命是可愛的,但寒冷的、寂寞的生,卻不如轟轟烈烈的死?!?

        “生命的意義在于付出,在于給予,而不在于接受,也不在于索取。”(巴金)

        4、生命是盛開的鮮花.用它艷麗的花瓣鋪就人生的道路:生命是美妙的樂章,用它跳躍的音符譜寫生活的旋律;生命是翱翔的雄鷹,用它矯健的翅膀搏擊廣闊的天宇;生命是奔騰的河流,用它倒海的氣勢沖垮陳舊的桎梏。

        6、短文兩篇(蟬 貝殼)教案

        短文兩篇(蟬 貝殼)教案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教學目標

        1、學習先抑后揚及細致入微地描寫小物而引出抽象深刻的哲理的寫作手法。

        2、引導學生細品讀課文,揣摩句子,體會作者委婉輕柔、自然流暢的風格及其中表達的情感。

        體悟生命的意義,以積極、認真的態(tài)度對待生命。

        二、過程與方法

        兩篇文章都擅于細致入微地描寫事物,對于蟬和貝殼這樣小的東西都有仔細的觀察和細致的描寫。引導學生仔細品讀課文,揣摩句子,體會作者描寫的特點及其中表達的情感。

        三、情感與價值:教育學生珍視自己的生命,積極、認真對待生命的態(tài)度。

        四、教學重點:1.感知課文內(nèi)容,準確理解課文內(nèi)容。

        2.先抑后揚及由事物引發(fā)哲理的寫作方法。

        五、教學難點:了解由一個具體細小的物引出抽象深刻的哲理的特點。

        六、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課文導入:

        新課導入 冰心老人說:“宇宙是一個大的生命,江流人海,落葉歸根,我們是宇宙中的一息,我們是大生命中的一分子。不是每一道江流都能流人大海,不是每一粒種子都能成熟發(fā)芽,生命中不是永遠快樂,也不是永遠痛苦,快樂與痛苦是相輔相成的。在快樂中,我們要感謝生命,在痛苦中,我們也要感謝生命,因為快樂、興奮、痛苦又何嘗不是美麗呢?”今天,我們就來欣賞兩篇優(yōu)美的散文,從中感悟生命的真諦吧。

        2、以席慕蓉的一首詩或一段散文導入,引起學生對作者和作品的興趣。例如:

        (1)所有的歲月都已變成/一篇虛幻的神話 任它/綠草如茵 花開似錦/也終于都要紛紛落下/在墜落的昏眩里/有誰能給我一句滿意的解答(摘自《無怨的青春距離》)

        (2)我喜歡回顧,是因為我不喜歡忘記。我總認為,在世間,有些人、有些事、有些時刻似乎都有一種特定的安排,在當時也許不覺得,但是在以后回想起來,卻都有一種深意。我有過許多美麗的時刻,實在舍不得將它們忘記。(摘自《成長的痕跡回顧所來徑》)

        (3)整個人類的生命有如一件一直在琢磨著的藝術(shù)創(chuàng)作,在我之前早已有了開始,在我之后也不會停頓不會結(jié)束,而我的來臨我的存在卻是這漫長的琢磨過程之中必不可少的一點,我的每一種努力都會留下印記。(摘自《生命的滋味》)

        二、介紹作者。

        1.小思簡介

        小思,1939年生,本名盧瑋鑾,另有筆名明川、盧颿。祖籍廣東番禺。1964年畢業(yè)于香港中文大學新亞學院中文系,翌年到羅富國師范學院學習,獲教育文憑。1973年赴日本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研究中國文學。1981年,以“中國作家在香港的文藝活動”之論文獲得碩士銜。

        小思曾任多家中學中文教師,1978年任教于香港大學中文系,1979年起任教于香港中文大學。已出版的作品有《路上談》《承教小記》《不遷》《彤云箋》《香港文縱》《日影行》《豐子愷漫畫選繹》及合集的《七好文集》《七好新文集》《三人行》等。小思從事文學研究工作,多次出任文學獎評判,參與各種文學活動。

        2.席慕蓉簡介

        席慕蓉,另有筆名蕭瑞、漠蓉、穆倫席連勃(蒙古語,即大江河)等。祖籍內(nèi)蒙古察哈爾盟明安旗,1943年生于重慶,后隨父母由香港遷至臺灣。她從小酷愛繪畫,1964年到比利時布魯塞爾皇家藝術(shù)學院學習。后在臺灣新竹師專美術(shù)科任教。多次舉辦畫展,出版畫冊并獲獎。1981年她“從來沒有刻意去做過些什么努力”的詩集《七里香》由臺灣大地出版社出版,深得讀者喜愛。

        她寫詩寫散文,只是作為累了一天之后的休息,為的是“紀念一段遠去的歲月,紀念那個只曾在我心中存在過的小小世界”。生命、時光、鄉(xiāng)愁是她作品的內(nèi)在主題,而對人情、愛情、鄉(xiāng)情的細膩獨特的審美描摹、委婉傾訴則是吸引讀者們的奧秘。主要作品有詩集《七里香》《無怨的青春》、散文集《有一首歌》《成長的痕跡》《生命的滋味》《三弦》《同心集》《寫給幸?!返取?/p>

        三、整體把握,問題探究讀課文,回答下列問題:

        1、指導朗讀。

        (1)字音:

        蟬(chán )

        收斂( liǎn )

        顫動(chàn )

        聒(guō )

        寬恕(shù)

        (2)字義:

        卑微:卑賤微小,地位底下。

        一絲不茍:形容辦事認真,連最細微的地方也不馬虎。茍,敷衍了事,馬馬虎虎

        2、讀《蟬》這一篇文章,思考:蟬的特點有哪些?文章怎樣借這些特點來探索怎樣的生命意義?

        對 比

        聒噪、 心煩 地下埋17 年、只活一個夏天

        蟬 ----珍愛生命,讓它有意義

        微小、病弱 延續(xù)生命、 好好活著

        先抑 后揚 3、《蟬》中,第四段有何作用?

        提出問題,引發(fā)思考,起過渡作用,也是文章由抑轉(zhuǎn)揚的轉(zhuǎn)折點。

        4、《蟬》一文的寫法分析:

        a、對比

        b、先抑后揚

        5、讀《貝殼》,思考:作者是如何從貝殼的身上感悟生命的意義的?

        花紋精致 做好自己能做的事

        貝殼

        生命卑微 讓生命有價值意義

        以小 見大

        四、閱讀課文,整體感知

        1.朗讀請學生比較兩篇散文有何相同與不同之處。

        明確:相同之處:

        (1)都是由一個小小的“物”引發(fā)對生命的一些感悟。

        (2)對于生命的理解,都比較積極、認真。

        (3)對于“物”的描寫細致入微,筆調(diào)清新而自然。

        不同之處:

        (1)《蟬》是先抑后揚,《貝殼》是直入主題。

        (2)《蟬》對于生命的感悟是不管生命短暫與否,都要積極面對,好好地活著;《貝殼》則落實到要把自己能做的事情做得更仔細、更精致、更加一絲不茍。

        (3)《蟬》的作者對于生命的態(tài)度隱喻在對蟬的生命意義的闡發(fā)中,并沒有直接表白;《貝殼》則明確提出了自己要認真做事的想法,表達了要給世人留下值得珍惜和驚嘆的東西的愿望。

        第二課時

        一、朗讀課文

        二、合作探究

        品讀課文,揣摩字句,討論交流。

        (1)《蟬》中的“想起秋風顏色”,“秋風顏色”給了你怎樣的感受?

        我們一般說聽見秋風的聲音,但作者用了“秋風顏色”,巧妙地在聽覺感受之外,增加了獨特的視覺感受,很有新意。它賦予秋風一種“顏色”,把屬于秋天的一些視覺形象加了進來,比如金黃的落葉、火紅的楓葉、暗綠的松柏、晴朗的天空,都融進了秋風中,言少而意豐。

        (2)作者寫蟬,先抑后揚。抑在哪里?揚在何處?通過一抑一揚想表達怎樣的思想感情?

        首先寫蟬的聒噪聲使人們心煩,這是一抑。其次寫看到一只病蟬,寫它的微小和病弱,又是一抑。從朋友說蟬埋在泥下17年,出來只活一個夏天時開始轉(zhuǎn)折,小小的蟬開始令人驚訝。當最后朋友說到蟬為了延續(xù)生命,必須好好活著,對于蟬的印象已經(jīng)從煩人、病弱高揚到顯示生命意義的高度。

        由抑到揚,涵蘊深厚,傳達了的主題:不管生命如何短暫,必須要好好地活著。

        (3)《貝殼》中“是不是也應(yīng)該用我的能力來把我所能做到的事情做得更精致、更仔細、更加地一絲不茍呢?”體現(xiàn)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情感?

        此句上承接著“上蒼給它制作出來的居所卻有多精致、多仔細、多么地一絲不茍啊”,比較了自己和貝殼里的生命,感悟自己的生命盡管有限,但還是比貝殼里的生命時間要長一點,空間要多一點,以表達一種的激的心情:要力所能及地把事情做得更精致些、更好些,讓后人為自己的執(zhí)著、努力而感動。

        (4)《貝殼》中有這樣的話:“這是一顆怎樣固執(zhí)又怎樣簡單的心??!”你怎樣理解“怎樣固執(zhí)又怎樣簡單的心”?

        作者并不希望建立叱咤風云的豐功偉業(yè),她只想像那顆小小的貝殼,用仔細、精致、一絲不茍來塑造執(zhí)著而美麗的形象,回饋生命,打動人們?!肮虉?zhí)”和“簡單”是作者相對自謙的說法,表現(xiàn)了她并不渴求人們對她絕對地贊美和崇拜,她渴望的是一種感動,希望能像貝殼的美感動她一樣感動著世界。

        三、小結(jié)

        蘇聯(lián)著名作家奧斯特洛夫斯基曾說過:“人最寶貴的是生命。生命對每個人只有一次。這僅有的一次生命應(yīng)當怎樣度過呢?每當回憶往事的時候,能夠不為虛度年華而悔恨,不因碌碌無為而羞恥;在臨死的時候,他能夠說:‘我的整個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經(jīng)獻給了世界上最壯麗的事業(yè)——為人類解放而進行的斗爭?!?/p>

        由我們可以深刻的體會到:無論生命是多么的脆弱、卑微和短暫,我們都應(yīng)該珍惜生命,不管生命如何短暫,必須要好好地活著,并努力使它充滿意義。

        四、作業(yè):課外搜集—些關(guān)于熱愛生命、對生命執(zhí)著追求的名人事例,結(jié)合自己的人生理想談?wù)勛约寒斎绾螉^斗人生,并寫成300字左右的小短文。

        7、《短文兩篇》教案《行道樹》

        一、教學目的:

        1理解行道樹的喻意:無私奉獻者。

        2理解文章中形象而又深刻的語言。

        3學會在散文中尋找中心句,并以此理解文章的主旨。

        二、教學重點:

        在理解和體驗散文閱讀方法的同時,訓練并形成一種閱讀散文的方法。

        三、教學安排:一課時

        四、教學過程:

        1、導入

        :當我們每天早上乘坐公交車,或者騎在自行車上,或者舒適的坐在小轎車上,穿越在現(xiàn)代都市中的大街小巷的時候,能夠吸引我們目光的,只能是一幢幢拔地而起,高聳云端的大廈,只能是那來來往往的名牌車輛,或者也只能是那些裝修的富麗堂皇的賓館、酒店、超市、商場和公園等等。而真正距離我們最近的,常常被我們視而不見的,就是那行道樹。今天我們就要來學習臺灣作家張曉風寫的這篇散文《行道樹》??纯淳烤剐械罉錇槭裁茨芪髡叩哪抗?。

        2、正音:課件展示。

        墮落,點綴,苦熬,貪婪,姊妹,冉冉,雛形。

        3、朗讀:

        解決兩個問題:1、文中的行道樹象征著什么?2、尋找文章的中心句。

        (讓同學思考兩分鐘。對于中心句的找法,可以先將文中你認為關(guān)鍵的句子畫出來,對比各句,看看哪個更能概括文章的中心意思。)

        文中的行道樹象征著無私奉獻的人。文章的中心句出現(xiàn)在第三段:“神圣的事業(yè)總是痛苦的,但是,也惟有這種痛苦能把深沉給予我們。”

        這個中心句寫得非常含蓄,其中有幾個點非常值得我們來深深的思考。

        4、默讀:

        思考三個問題:

        (1)、“神圣的事業(yè)”指的是什么事業(yè)?

        (2)、為什么說神圣的事業(yè)總是痛苦的?

        (3)、如何理解“深沉”的含義?

        5、討論這三個問題:(10’)

        注意幾個問題:(1)、每個人都要記筆記。(2)、聯(lián)系上下文。

        6、分析解決三個問題:

        (1)、“神圣的事業(yè)”指的是什么事業(yè)?

        社會需要,人們需要的事業(yè)就是神圣的事業(yè)。居民需要新鮮的空氣,行人需要綠陰,城市需要迎接太陽,行道樹甘愿立在城市的飛塵里,從事神圣的事業(yè)。總而言之,為人們的幸福而犧牲自己個人幸福的人所從事的事業(yè)就是神圣的事業(yè)。

        (2)、為什么說神圣的事業(yè)總是痛苦的?(關(guān)鍵是要找出文中行道樹感到痛苦的地方在哪里?)

        因為跟原始森林的同伴相比,它們拋棄了優(yōu)越自在的生活條件,總是一身煙塵。跟城市歡度夜生活的人們相比,它們寂寞、孤獨、苦熬。除此之外,行道樹們還感到憂愁,因為所有的人都早已習慣于污濁,早已不珍惜清新了。

        (3)、如何理解“深沉”的含義?

        它們?yōu)樯袷サ氖聵I(yè),為人們的幸福,承受著犧牲。

        他們有所經(jīng)歷,有所磨難,有所付出,最終,有所獲得。

        這些獲得就是一種經(jīng)驗,一種人生的體驗。

        正是由于這些東西沉淀在了行道樹的心中,深深地印在了它們的頭腦中,所以它們在觀察這個世界,思考各種問題的時候能夠更有深度,更有遠見。

        7、過渡:

        就像作者張曉風,他的深沉體現(xiàn)在哪里呢,就體現(xiàn)在這篇課文里,一般人在行道樹面前視而不見,而他卻能由此聯(lián)想到生活中為人們的幸福而無私奉獻的人們,將他們的崇高精神與行道樹緊密的結(jié)合在一起。

        這就是深沉,它能讓你看到別人看不到的東西,想到別人想不到的方面。同樣的,張曉風不僅在《行道樹》這篇文章中體現(xiàn)他的深沉,在《梧桐》中,也有他深沉的影子,現(xiàn)在就讓我們一同來欣賞這段深沉的影子。(見附案)

        (如果沒有時間則讓學生讀一遍即可。)

        8、《梧桐》欣賞

        主要目的在于讓學生初步體會學習散文的方法。即通過線索感受文章的思想。

        9、作業(yè):

        (1)、按照課堂上所學方法學習《梧桐》及《第一次真好》。

        (2)、寫第九課生字詞。

        (3)、完成《新學案》第七課。

        8、《短文兩篇》教案《行道樹》

        葉志忠

        一、教學目的:

        1理解行道樹的喻意:無私奉獻者。

        2理解文章中形象而又深刻的語言。

        3學會在散文中尋找中心句,并以此理解文章的主旨。

        二、教學重點:

        在理解和體驗散文閱讀方法的同時,訓練并形成一種閱讀散文的方法。

        三、教學安排:一課時

        四、教學過程:

        1、導入:當我們每天早上乘坐公交車,或者騎在自行車上,或者舒適的坐在小轎車上,穿越在現(xiàn)代都市中的大街小巷的時候,能夠吸引我們目光的,只能是一幢幢拔地而起,高聳云端的大廈,只能是那來來往往的名牌車輛,或者也只能是那些裝修的富麗堂皇的賓館、酒店、超市、商場和公園等等。而真正距離我們最近的,常常被我們視而不見的,就是那行道樹。今天我們就要來學習臺灣作家張曉風寫的這篇散文《行道樹》??纯淳烤剐械罉錇槭裁茨芪髡叩哪抗狻?/p>

        2、正音:課件展示。

        墮落,點綴,苦熬,貪婪,姊妹,冉冉,雛形。

        3、朗讀:

        解決兩個問題:1、文中的行道樹象征著什么?2、尋找文章的中心句。

        (讓同學思考兩分鐘。對于中心句的找法,可以先將文中你認為關(guān)鍵的句子畫出來,對比各句,看看哪個更能概括文章的中心意思。)

        文中的行道樹象征著無私奉獻的人。文章的中心句出現(xiàn)在第三段:“神圣的事業(yè)總是痛苦的,但是,也惟有這種痛苦能把深沉給予我們。”

        這個中心句寫得非常含蓄,其中有幾個點非常值得我們來深深的思考。

        4、默讀:

        思考三個問題:

        (1)、“神圣的事業(yè)”指的是什么事業(yè)?

        (2)、為什么說神圣的事業(yè)總是痛苦的?

        (3)、如何理解“深沉”的含義?

        5、討論這三個問題:(10’)

        注意幾個問題:(1)、每個人都要記筆記。(2)、聯(lián)系上下文。

        6、分析解決三個問題:

        (1)、“神圣的事業(yè)”指的是什么事業(yè)?

        社會需要,人們需要的事業(yè)就是神圣的事業(yè)。居民需要新鮮的空氣,行人需要綠陰,城市需要迎接太陽,行道樹甘愿立在城市的飛塵里,從事神圣的事業(yè)??偠灾瑸槿藗兊男腋6鵂奚约簜€人幸福的人所從事的事業(yè)就是神圣的事業(yè)。

        (2)、為什么說神圣的事業(yè)總是痛苦的?(關(guān)鍵是要找出文中行道樹感到痛苦的地方在哪里?)

        因為跟原始森林的同伴相比,它們拋棄了優(yōu)越自在的生活條件,總是一身煙塵。跟城市歡度夜生活的人們相比,它們寂寞、孤獨、苦熬。除此之外,行道樹們還感到憂愁,因為所有的人都早已習慣于污濁,早已不珍惜清新了。

        (3)、如何理解“深沉”的含義?

        它們?yōu)樯袷サ氖聵I(yè),為人們的幸福,承受著犧牲。

        他們有所經(jīng)歷,有所磨難,有所付出,最終,有所獲得。

        這些獲得就是一種經(jīng)驗,一種人生的體驗。

        正是由于這些東西沉淀在了行道樹的心中,深深地印在了它們的頭腦中,所以它們在觀察這個世界,思考各種問題的時候能夠更有深度,更有遠見。

        7、過渡:

        就像作者張曉風,他的深沉體現(xiàn)在哪里呢,就體現(xiàn)在這篇課文里,一般人在行道樹面前視而不見,而他卻能由此聯(lián)想到生活中為人們的幸福而無私奉獻的人們,將他們的崇高精神與行道樹緊密的結(jié)合在一起。

        這就是深沉,它能讓你看到別人看不到的東西,想到別人想不到的方面。同樣的,張曉風不僅在《行道樹》這篇文章中體現(xiàn)他的深沉,在《梧桐》中,也有他深沉的影子,現(xiàn)在就讓我們一同來欣賞這段深沉的影子。(見附案)

        (如果沒有時間則讓學生讀一遍即可。)

        8、《梧桐》欣賞

        主要目的在于讓學生初步體會學習散文的方法。即通過線索感受文章的思想。

        9、作業(yè):

        (1)、按照課堂上所學方法學習《梧桐》及《第一次真好》。

        (2)、寫第九課生字詞。

        (3)、完成《新學案》第七課。

        9、短文兩篇《日》《月》教案教學設(shè)計

        審核:任紅軍 楊燕 惠祥云 時間:2012.03.15

        8《短文兩篇》

        學習目標;

        1.理解“飛蛾撲火”“夸父逐日”“嫦娥奔月”在文中的含義。

        2.體會文中蘊含的深刻哲理及作者的人生追求。

        3.品味散文詩散文的優(yōu)美。

        重難點

        體會文中蘊含的深刻哲理及作者的人生追求。

        學習過程

        一預習展示:

        1.給下列句中加黑字注上拼音,或按拼音寫出漢字。

        ①他追趕日影,渴死在旸()谷。

        ②讓我在眼前一陣光,身內(nèi)一陣熱的當兒,失去知覺,而化作一陣煙,一撮()灰。

        ③每次對著長空的一輪hào()月,我會想:在這時候某某人也在憑欄望月嗎?

        ④但是為什么還有陷héng é()奔月的傳說呢?

        2.找出下列句中的錯別字并改正。

        ①為著追求光和2.找出下列句中的錯別字并改正。

        ①為著追求光和熱,將身子仆向燈火,終于死在燈下,或者侵在油中,飛蛾是直得贊美的。熱,將身子仆向燈火,終于死在燈下,或者侵在油中,飛蛾是直得贊美的。

        錯字:________ 改正:________

        ②但寒冷的、寂莫的生,卻不如轟轟烈烈的死。

        錯字:________ 改正:________

        3.填空。

        巴金,原名李堯棠,字_______,四川成都人。現(xiàn)當代著名_______家。主要作品有小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度铡贰对隆愤x自散文集_________。

        4.查找《日》《月》的寫作背景。

        5.理解“飛蛾”“夸父” “姮娥”的象征意義?

        6作者為什么不寫日,不寫月,卻描寫這些與日月無關(guān)的形象?

        二、合作探究

        反復朗讀課文,討論下列問題語。

        語段一

        ①為著追求光和熱,將身子撲向燈火,終于死在燈下,或者浸在油中,飛蛾是值得贊美的。在最后的一瞬間它得到光,也得到熱了。

        ②我懷念上古的夸父,他追趕日影,渴死在旸谷。

        ③為著追求光和熱,人寧愿舍棄自己的生命。生命是可愛的,但寒冷的、寂寞的生,卻不如轟轟烈烈的死。

        ④沒有了光和熱,這人間不是會成為黑暗的寒冷世界嗎?

        ⑤有一雙翅膀,我_做人間的飛蛾。我要飛向火熱的日球,讓我在眼前一陣光、身內(nèi)一陣熱的當兒,失去知覺,而化作一陣煙,一撮灰。

        8.哪一種層次劃分最恰當?請選擇出最準確的一項( )

        A.①②③/④⑤ B.①②/③④/⑤

        C.①②③④/⑤ D.①/②③/④⑤

        9.為文中第⑤段的橫線選擇恰當?shù)脑~語( )

        A.假如 甘愿 B.倘使 寧愿

        C.假如 寧愿 D.倘使 甘愿

        10. 俗語說“飛蛾投火,自取滅亡?!弊髡咴谶@里為什么要贊美“飛蛾”?

        11.如何理解“沒有了光和熱,這人間不是會成為黑暗的寒冷世界嗎”一句?

        12.這篇文章最主要的寫作意圖是什么?

        語段二

        寒夜對鏡,只覺冷光撲面。面對涼月,我也有這感覺。

        在海上,山間,園內(nèi),街中,有時在靜夜里一個人立在都市的高高露臺上,我望著明月,總感到寒光冷氣侵入我的身子。冬季的深夜,立在小小庭院中望見落了霜的地上的月色,覺得自己衣服上也積了很厚的霜似的。

        的確,月光冷得很。我知道死了的星球是不會發(fā)出熱力的。月的光是死的光。

        13.選段中月亮給作者最突出的感覺是什么?(用文中的話回答)

        14.選段中主要寫月光的冷,也提到了光和熱,這對表現(xiàn)主題有什么作用?

        15.根據(jù)選段中所表現(xiàn)的意境,你聯(lián)想起古詩中的哪些詩句?(至少寫兩句)

        16.“月的光是死的光”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17.為什么作者在《月》的末尾引用“姮娥奔月”的傳說?

        三達標反饋

        現(xiàn)代科技中“顏色的語言”

        韓吉辰

        ①現(xiàn)代科技的發(fā)展,使得“顏色的語言”更加豐富,可以表達出更多更準確的內(nèi)容。

        ②在現(xiàn)代生活中,衛(wèi)星云圖已被廣泛應(yīng)用。衛(wèi)星云圖是氣象衛(wèi)星從高空拍攝、發(fā)回地面 的地表黑白照片。電視天氣預報中通常使用的云圖,就是紅外云圖通過計算機處理、編輯而成的假彩色動態(tài)圖片,據(jù)此,人們不僅能夠縱覽云飛,還可推知其發(fā)展變化,預知未來天氣。

        ③現(xiàn)在,人們在環(huán)境保護中,也十全重視“顏色的語言”?,F(xiàn)代高空監(jiān)測衛(wèi)星,日夜不斷地向地面發(fā)回彩色圖象這些圖像中不同的顛琶,準確地表明了該地區(qū)不同的環(huán)境狀況。譬如 在發(fā)生大面積森林火災時,監(jiān)測衛(wèi)星發(fā)回的彩色圖像中就有紅色圖形表示火災的地點和范圍。

        ④最近有一種“變色涂料”很受重視。在工廠的各種設(shè)備中,有一些部件容易發(fā)生損壞, 以致造成事故。人們發(fā)現(xiàn),這些部件發(fā)生損害之前,自身的溫度往往會升高,但是技術(shù)人員用眼睛很難觀察出來。科學家發(fā)明了一種“變色潦料”,這種涂料有特殊的本領(lǐng),一旦溫度升高到一定數(shù)值,自身顏色就會發(fā)生明顯的變化,比如由黃色變成了“橙色紅”。把這種“變色涂料”涂在昂貴的精密車床上,一旦某個部件溫度升高,這一部件的顏色就會發(fā)生變化,工作人員看見“顏色的語言”的提醒,就馬上停機,找出升溫原因,更換變色的部件,十分快捷可靠,可以有效地避免造成事故。

        ⑤這是熱敏技術(shù)的應(yīng)用,由于涂料中加入了變色劑,當溫度在一定范圍內(nèi)變化時,變色劑中的高分于結(jié)構(gòu)發(fā)生改變,從而引起顏色的變化。變色劑是可逆型的。也就是說,當溫度改變達到變色溫度時出現(xiàn)的顏色.溫度降低后會消失:但是當溫度再次恢復到變色溫度時,同樣的顏色還會出現(xiàn)。

        ⑥你只要認真觀察一下周圍,就會發(fā)現(xiàn):原來“顏色的語言”這么豐富,在我們生產(chǎn)生活中發(fā)揮著多么重要的作用呀!

        18.文寫了哪三種“顏色的語言”?它們的作用分別是什么?

        19.第⑤段劃線的句子說明的是一種什么現(xiàn)象?在文中找出一個詞語作答。

        20.選文中加點的詞語為什么不能刪去?(選做一題)

        ①電視天氣預報中通常使用的云圖,就是紅外云圖通過計算機處理、編輯而成的假彩色 毒動態(tài)圖片。

        ②當溫度在一定范圍內(nèi)變化時,變色劑中的高分子結(jié)構(gòu)發(fā)生改變,從而引起顏色的變化。

        10、短文兩篇《談讀書》《不 求甚解》教案

        短文兩篇《談讀書》《不 求甚解》教案

        一、指導思想

        1.以自主探究的學習方法為主,充分激發(fā)學生的主動意識和探究精神;

        2.認識讀書的益處;養(yǎng)成良好的讀書習慣;

        3.學習比較閱讀的方法,了解議論文的常識;

        4.培養(yǎng)學生搜集資料、處理信息的能力。

        二、教學設(shè)想

        作為自讀課,本文著重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能力和探究學習能力──培養(yǎng)學生自主讀書的習慣,通過學生的自主學習,整體上把握兩篇短文的內(nèi)容,比較兩篇短文的語言特點;著重培養(yǎng)學生探究意識,在自讀中質(zhì)疑、提問、主動探究;強調(diào)學生在比較閱讀和拓展學習掌握閱讀方法,培養(yǎng)創(chuàng) 新能力。

        三、課前準備

        1.學生通過各種渠道(網(wǎng)絡(luò)、圖書館、家庭藏書… …)搜集名人讀書的故事 、名言,兩篇短文作者的有關(guān)情況。都是針對學生搜集的情況進行指導或補充。

        2.學生將整理后的資料在小組間展示、交流,并進一步補充。

        四、學習過程

        1.導入新課

        [方式一]名言導入

        名言“知識就是力量”,知道是誰說的嗎?(培根)而知識又從何而來?現(xiàn)在我們看看,在《談讀書》一文中,培根給我們談了些什么?

        [方式二」由名人讀書故事導入

        [方式三〕由中學生學習現(xiàn)象導入

        2.讓一個學生朗讀全文,其余的同學一邊聽一邊思考:

        ①本文的主要內(nèi)容是什么?

        ③這位同學讀得好在哪里?有哪些 需要改進的地方?

        3.探究《談讀書》主要內(nèi)容。

        (1)整體感知──本文的中心話題“讀書”,圍繞這一話題,談了些什么內(nèi)容?

        讀書益處:

        ①讀書要與經(jīng)驗互補;

        ②要講究讀書的方法;

        ③要根據(jù)不同的性格和需要做不同的 選擇。

        (在小組討論之后,讓一部分學生在全班陳述討論結(jié)果,老師作點撥補 充)

        (2)質(zhì)疑問難

        ①精讀課文,在文中畫出有疑問的語句、內(nèi)容。

        ②分小組討論解疑,匯總、對得不到解決的疑問,師生共同討論解決。

        (注:分小組討論解疑時,有條件的可以利用電腦查詢資料,尋求解答。)

        (3)進一步研討──找出文中你認為富有 哲理的話,談?wù)勀銓@句話的認識。(老師可引導學生談對“讀史 使人明智……邏輯修辭之學使人善辯”這句話的理解,并模仿這一句式續(xù)寫幾句話。)

        過渡:前文重點談讀書的益處,該怎樣讀書呢?有人說,讀書要“咬文嚼字”也有人說應(yīng)“不求甚解”,你知道“不求甚解”該怎么理解嗎?看看馬南政邨是怎樣理解的。

        4.快速閱讀《不求甚解》,邊讀邊思考:

        找出“不求甚解”在本文中的含義

        5.學生自主提出有關(guān)的問題,分小組研討。

        ①“好讀書”和“不求甚解”有什么關(guān)系?

        ②肯定“不求甚解”的方法為什么要反對馬馬虎虎的態(tài)度?

        ③本文主要討論了什么問題,用了哪些論證方法?

        7.拓展訓練

        學習《不求甚解》 的寫法,對下列成語進行辯證分析,運用求異思維,口述新的立意。

        ①“見風使舵”新解

        ③“班門弄斧”辯

        ③“濫竿充數(shù)”辯

        (揭示:成語新解,重在從不同的角度去詮釋,劃清必要的界限,從正名入手,這往往是行文的前提,另外要緊密聯(lián)系實際,借題 發(fā)揮,做到有感而發(fā),有的放矢?!耙婏L使舵’一詞,多用于那些不講原則的世故之徒,但如果我們賦予“風”以新的含義,喻指實際情況的變化或者規(guī)律,我們可以翻出新意:根據(jù)實際情況的變化,掌握方向,采取相應(yīng)的措施,推動社會主義的航船向前發(fā)展。這樣聯(lián)系現(xiàn)實不 是大有文章可做嗎?“班門弄斧”這個成語,可以從故事入手,翻出“不迷信權(quán)威,敢于向權(quán)威挑戰(zhàn)”的新意?!盀E竽充數(shù)”這個成語,也可以從故事人手,翻出“濫竽之所以能充數(shù),在于欣賞者的水平低下”的新意。)

        8.探討比較。

        兩篇文章在語言 上的不同特點:

        (1)《談讀書》語言風格平易流暢,靈活地穿插比喻、排比、類比的修辭手法 ,充 分隨意的特點。

        (2)《不求甚解》語言平易親切,娓娓而談,用語簡約,生動形象。

        談?wù)勛约涸趯W習兩篇短文前后的不同感受。


        11、短文兩篇(《荔枝圖序》、《山市》)教案

        自讀要求

        1.進一步培養(yǎng)誦讀的習慣。

        2.培養(yǎng)對文言文的語言感悟力,提高閱讀能力。

        3.能用自己的語言清楚地講述荔枝的特色及山市蜃景。

        4.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詞句。

        自讀重點

        l.培養(yǎng)對文言文的語言感悟力。

        2.把握文章語言簡潔,說明生動、條理清楚的寫作特點。

        3.能準確地劃分課文的層次結(jié)構(gòu)。

        (解說:本單元提示中明確要求“要繼續(xù)練習誦讀,培養(yǎng)文言語感”,因此“自讀導言”意在使學生進一步培養(yǎng)誦讀習慣,進而培養(yǎng)對文言文的語言感悟力,提高閱讀能力,訓練說的能力,體會文章的寫作特色。)

        自讀程序

        1.初讀。通過查閱工具書、看注釋,解決字詞問題,整體感知課文內(nèi)容。

        2.速讀。結(jié)合注釋快速閱讀課文,用白話文講述課文大意,理解課文內(nèi)容。

        3.賽讀。比賽看誰讀得最流利、把握文章內(nèi)容最準確。

        4.精讀。讀《荔枝圖序》第1段,了解作者是如何從大到小、從外到內(nèi)、層次清晰、詳略得當?shù)亟榻B荔枝的。讀《山市》“無何”至“遂不可見”,了解作者是怎樣由下到上,由上到下,再從整體到局部生動地描繪變幻莫測的山市蜃景的。

        5.講述。學生在理解課文內(nèi)容的基礎(chǔ)上,用自己的話描述荔枝的特色和山市蜃景。

        (解說:這樣安排自讀程序,旨在體現(xiàn)讀思練結(jié)合的閱讀原則。程序1意在掃清文字障礙的基礎(chǔ)上,整體感和課文內(nèi)容,培養(yǎng)而讀習慣。程序2.3意在誦讀的基礎(chǔ)上,理解課文內(nèi)容,培養(yǎng)對文言文的語言感悟能力。程序4、5意在學生熟悉課文之后,學習把握文章重點,理解文章特色,培養(yǎng)表達能力。)

        自讀點撥

        1.《荔枝圖序》。

        作品簡析。本文是一篇詠物小品,是作者為畫工所繪的荔枝圖寫的一篇序。據(jù)《新唐書·楊貴妃傳》記載:“妃嗜荔枝,必欲生致之,乃置轉(zhuǎn)傳送,走數(shù)千里,味未變,已至京師。”但在當時,一般北方人是很難一睹荔枝芳容的。白居易于元和十四年(819年)任忠州刺史,第2年命畫工繪了一幅荔枝圖,并親自為之作序。序文生動地介紹了荔枝

        的形、色、香、味等特

        色,為我們展示了荔枝獨特的風采。

        文章先交代荔枝的生長環(huán)境,再對荔枝的各個部位及其特征進行了細致具體地描述說明。開篇以“荔枝”二字領(lǐng)起、點題,統(tǒng)領(lǐng)全文。然后緊扣“荔枝”二字,從其形、色、香、味諸方面由大到小,由外到內(nèi)層次分明、詳略得當?shù)亟榻B說明。對其獨特的外形、特別的顏色、別致的香味的介紹是洋,而對其產(chǎn)地,其色、香、味隨時間的推移而迅速發(fā)生變化的特點及作畫的時間,作畫者,主持作畫人及作序的目的的介紹則是略。

        文章介紹荔枝的特質(zhì)頗具特色。作者采用打比方的說明方法,生動形象。他采用日常生活中常見的10種物體作比,由樹形到樹葉、花朵、果實;再具體詳盡地重點介紹果實的內(nèi)核、外殼,果實殼內(nèi)的薄膜,果熟的肉質(zhì),果實的漿液等。讀者完全可以借助帷蓋、桂、橘、丹、葡萄、楷杷、紅繒、紫綃、冰雪、醴酪這10種熟悉可感的東西,對荔枝獲得具體而形象的感受。比喻貼切形象,對比鮮明生動,使人如睹其害、如見其形、如觀其色、如聞其香、如品其味,可觸可感。

        2.《山市》。

        作品簡析。《山市》是一篇介紹山市蜃景的妙文。作者起筆奇特。先介紹山市的獨特:“邑八景之一也”。并指出能見到它不容易:‘“數(shù)年恒不一見。’然后筆鋒一轉(zhuǎn),濃墨重彩描繪孫公子禹年和友人在樓上喝茶時“忽見”山市的美景。作者寫得精彩絕倫。他接由晴及陰、由陰及晴、由下到上、由上到下、由整體到局部的順序,極有層次、極其生動地為我們描繪了一幅變幻莫測而又美妙奇特的山間蜃景圖。

        作者以時間為序,用‘“無何”‘味幾”“既而”“邊時”“修忽”等表時間的詞語使文章寫得極有層次。同時,作者觀察十分細致,描寫十分細膩。例如,作者寫城郭“中有樓若者,堂若者,坊若者,歷歷在目”。特別是寫“風走天清”后所見的“危樓”,十分細致。既寫了“樓五架”上的“窗扉”,也寫了樓上“五點明處”的“樓外天”,而且還將它與第八層所見的“明”作比較。最后寫樓上往來的人們和樓由高變低直至“不可見”的情景,更是細致人微,令人叫絕。

        (解說:點撥內(nèi)容中的第1點“作者介紹”在于回憶鞏固所學知識和補充課文注釋以拓寬學生視野,擴大學生知識面,更好地理解課文內(nèi)容。第2點“作品簡析”在于讓學生更好地把握作品的表現(xiàn)形式和內(nèi)容,對比閱讀,對照比較,切實有力地提高閱讀能力。)自讀思考

        1.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詞。

        ①華如橘

        ②然數(shù)年恒不一見

        ③始悟為山市

        ④連亙六七里

        ⑤或憑或立

        2.翻譯下列文言句子。

        ①大略如彼,其實過之

        ②居然城郭矣

        ③歷歷在目

        ④惟危樓一座,直接霄漢

        3讀《荔枝圖序》第1段和《山市》,分別給它們劃分層次。

        4試比較兩篇文章,想想它們在寫法上有何特色。

        (解說:4個題目按照由淺入深,逐層深入的順序安排設(shè)計,意在切實提高學生的自讀能力。)參考答案

        1.①同“花”;②永久,文中是很久的意思;③覺醒,文中指醒悟.明白;④接連不斷;⑤有的。2.①大概是那樣.實際上大大超過了我的描述。②竟然像一座城市。③清清楚楚地呈現(xiàn)在眼前。④只剩下一座高樓,直插云天。3(l)荔枝生巴……如帷益。||葉如桂…其實過之。||若離木枝…盡去矣。(2)奐山山市…不一見。||孫公子禹年……遂不可見。||又聞有早行者……

        “鬼市”云。4.《荔》文寫的是靜物,《山》文寫的是動景〈〈荔》文主要用了打比方的說明方法。作者抓住荔枝的樹形、葉和花、實,從形、色、香、味諸方面,由大到小,由外到內(nèi),層次分明,詳略得當?shù)貙ζ渥髁松鷦有蜗蟮慕榻B?!渡健肺闹饕捎脿蠲驳恼f明方法,以時間為序,按由睛及陰,由陰及晴,由上到下,由下到上,再由整體到局部的順序,層次清楚地對山市進行了生動的描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