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一区二区三区四区五,亚洲区一区二区三区,精品91麻豆免费免费国产在线,日本性爱一区二区

  • <menu id="j4nbm"><progress id="j4nbm"><i id="j4nbm"></i></progress></menu>
    <td id="j4nbm"><strong id="j4nbm"></strong></td>
      1. <th id="j4nbm"><tbody id="j4nbm"><table id="j4nbm"></table></tbody></th>

        《四季》教學實錄與反思一等獎

        《《四季》教學實錄與反思一等獎》屬于教學反思中比較優(yōu)秀的內容,歡迎參考。

        《四季》教學實錄與反思一等獎

        1、《四季》教學實錄與反思一等獎

        【教學目標】

        1、自讀生字和課文,讀準字音,把課文讀通順,初步了解課文內容。

        2、獨立識字,自主識字;能獨立識記11個生字中的5~6個。

        3、初步感受四季的特點和美,在主動識字中享受成功的喜悅,在閱讀和創(chuàng)作中體驗學習語文的樂趣。

        【教學重點】

        讀準字音,認清部分生字字形,初步體驗閱讀與創(chuàng)作的樂趣。

        【教學媒體】

        生字詞卡片;CAI課件。

        【課堂實錄】

        一、入新課,并學習夏、秋、冬

        用圖畫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在課堂開始就有濃厚的興趣。

        1、師:大自然可神奇啦!她有四個非??蓯鄣呐畠?,可以讓花兒變紅,草兒變綠;可以讓太陽變成火球,曬得我們直淌汗;可以讓紅紅的果實爬上枝頭;還可以讓世界一夜之間變得雪白,想和這四位小姑娘做朋友嗎?瞧!他們跑來了。

        2、課件展示四季美景圖畫,看了圖,你想對大家說什么?

        預設──真美啊!(引導學生從圖中感受四季的美)xià qiū dōng

        ──這是一年四季!隨機課件出示:春、夏、秋、冬,你想和誰打聲招呼呢?(四季有哪些與眾不同的特點?)

        ──其他。(相機指導)

        3、過渡:這么美的圖畫,要是配上一首兒童詩,小朋友們看著圖再把它朗誦出來,那感覺一定很棒!你想試一試嗎?

        二、配樂詩朗誦

        讓學生整體感知課文內容,激發(fā)學生讀課文的欲望。

        1、課件展示:四季圖及配樂兒童詩朗誦。

        一年級的孩子正處在閱讀啟始階段,所以借助動畫、音像等手段把孩子帶入課文情境之中,讓他們產生好奇心、求知欲,在積極主動的狀態(tài)下去感受四季的不同特點,從而產生真切的情感體驗,讀好課文。

        2、過渡:這首兒童詩就在我們的課本上,你想不想也像他們一樣朗誦出來?

        三、初讀課文

        (要求:讀準字音、讀通課文、認準字形)

        1、談話:你們能告訴老師,在讀課文的時候如果遇到不會讀的字,該怎么辦呢?(引導學生了解識字方法)

        2、自由讀:(讀的過程中嘗試用了解到的識字方法學習生字,爭取主動識字)

        3、比賽讀:

        ⑴ 交代比賽規(guī)則:你最喜歡讀哪一小節(jié),最有把握讀好它,就選哪一小節(jié)參加比賽。為了使每一位參賽選手發(fā)揮出最好的水平,比賽前大家可以準備準備,相信你們一定能讀好。

        ⑵ 賽前準備。

        ⑶ 指名選手上臺參賽。(要求:讀準字音、讀通課文。)

        ⑷ 評委點評:你認為哪位選手讀得最棒,能說出他好在哪兒嗎?

        ⑸ 老師隨機正音。重點指導:“說、雪、是、鞠著躬說、大肚子一挺”

        4、各種形式讀:選擇相同內容的小伙伴齊讀、領讀、輪流讀等。

        5、小結過渡:小朋友通過互幫互助,終于讀準了字音,讀通了課文,真了不起!咱們認識一個字,不僅要會讀,認準它的字形也非常重要。

        四、拓展識字,訓練說話

        1、課件演示(出示文中的11個生字)

        2、開火車認讀。

        3、組織四人小組討論:想想用哪些好方法把這些字記住。

        四人小組識字,師巡視指導。

        集體交流識字方法。

        4、還有許多小朋友把與四季有關的生字卡片都帶來了,想不想告訴伙伴們你的生字卡怎么讀?是什么季節(jié)?

        生一:我?guī)砹?ldquo;燕子、知了、菊花、雪花”。它們分別是春夏秋冬的景色。

        生二:我收集的是“游泳、稻谷”。我最喜歡夏天去游泳,秋天是農民伯伯收獲的季節(jié)。

        5、小結:小朋友的識字方法可真多,相信今后大家還會有更多的識字方法來記住更多的字。

        培養(yǎng)學生時時、處處有語文、學語文的意識,引導孩子們將獲取知識、運用知識的觸角向課外延伸,向生活延伸。

        五、嘗試創(chuàng)作

        1、課件演示,讓學生再次欣賞四季的不同特點及獨特之美。(要求:邊看邊想,你喜歡哪個季節(jié)?從哪兒你能看出它很美?你能說說它的美嗎?)

        2、過渡:課文用四個小節(jié),短短的幾行就把四季的景色描繪得那么生動。小朋友也很了不起的,讓我們也來學學課文的樣子,來描繪一下這些美麗的圖畫,好嗎?

        3、四人小組嘗試創(chuàng)作,進一步感受四季之美。

        以鼓勵為主,教師既要相信學生潛能,又應給以適當指導。

        4、新作交流,如:

        補充式──草牙尖尖,它對小鳥說:“我是春天。”小鳥說:“春天真美!”

        自創(chuàng)式──春雨綿綿,她對大地說:“我是春天。”花兒紅紅,她對小朋友說:“我是春天”。等等。

        六、師生互動

        1、播放課文歌曲,老師和學生一起唱唱跳跳。

        2、配樂兒童詩朗誦。(以上都可以用上自己新創(chuàng)作的)

        七、指導書寫

        1、出示生字:“七”、“兒”,認讀。師范寫,提示筆順。

        2、學生試寫,師生共評。

        【教學反思】

        在教學活動中創(chuàng)設一定的情境,讓學生在色彩鮮明的圖畫中感受四季的美,在聲情并茂的朗讀中感受文本的美;在主動識字中享受成功的喜悅,在閱讀和創(chuàng)作中體驗學習語文的樂趣。本課時中努力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如讓學生主動地識字、閱讀、體驗、學唱、律動、嘗試創(chuàng)作。在品味詩境、體驗詩感的基礎上,讓孩子充分張揚自己的個性,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表達喜愛之情,激活孩子們“主角”的表現(xiàn)力和創(chuàng)造力;在教學過程中不刻意追求語文知識的系統(tǒng)和完整,只是讓學生盡可能多地直接接觸文本材料,盡可能地調動多種感官協(xié)同作用,盡可能地將語文學習綜合化。在識字、閱讀、體驗等過程中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尊重學生的獨特體驗,讓學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悅,從而對語文學習產生更濃厚的興趣。

        2、《四季》教學實錄與反思

        【教學目標】

        1、自讀生字和課文,讀準字音,把課文讀通順,初步了解課文內容。

        2、獨立識字,自主識字;能獨立識記11個生字中的5~6個。

        3、初步感受四季的特點和美,在主動識字中享受成功的喜悅,在閱讀和創(chuàng)作中體驗學習語文的樂趣。

        【教學重點】

        讀準字音,認清部分生字字形,初步體驗閱讀與創(chuàng)作的樂趣。

        【教學媒體】

        生字詞卡片;CAI課件。

        【課堂實錄】

        一、入新課,并學習夏、秋、冬

        用圖畫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在課堂開始就有濃厚的興趣。

        1、師:大自然可神奇啦!她有四個非常可愛的女兒,可以讓花兒變紅,草兒變綠;可以讓太陽變成火球,曬得我們直淌汗;可以讓紅紅的果實爬上枝頭;還可以讓世界一夜之間變得雪白,想和這四位小姑娘做朋友嗎?瞧!他們跑來了。

        2、課件展示四季美景圖畫,看了圖,你想對大家說什么?

        預設──真美啊!(引導學生從圖中感受四季的美)xià qiū dōng

        ──這是一年四季!隨機課件出示:春、夏、秋、冬,你想和誰打聲招呼呢?(四季有哪些與眾不同的特點?)

        ──其他。(相機指導)

        3、過渡:這么美的圖畫,要是配上一首兒童詩,小朋友們看著圖再把它朗誦出來,那感覺一定很棒!你想試一試嗎?

        二、配樂詩朗誦

        讓學生整體感知課文內容,激發(fā)學生讀課文的欲望。

        1、課件展示:四季圖及配樂兒童詩朗誦。

        一年級的孩子正處在閱讀啟始階段,所以借助動畫、音像等手段把孩子帶入課文情境之中,讓他們產生好奇心、求知欲,在積極主動的狀態(tài)下去感受四季的不同特點,從而產生真切的情感體驗,讀好課文。

        2、過渡:這首兒童詩就在我們的課本上,你想不想也像他們一樣朗誦出來?

        三、初讀課文

        (要求:讀準字音、讀通課文、認準字形)

        1、談話:你們能告訴老師,在讀課文的時候如果遇到不會讀的字,該怎么辦呢?(引導學生了解識字方法)

        2、自由讀:(讀的過程中嘗試用了解到的識字方法學習生字,爭取主動識字)

        3、比賽讀:

        ⑴ 交代比賽規(guī)則:你最喜歡讀哪一小節(jié),最有把握讀好它,就選哪一小節(jié)參加比賽。為了使每一位參賽選手發(fā)揮出最好的水平,比賽前大家可以準備準備,相信你們一定能讀好。

        ⑵ 賽前準備。

        ⑶ 指名選手上臺參賽。(要求:讀準字音、讀通課文。)

        ⑷ 評委點評:你認為哪位選手讀得最棒,能說出他好在哪兒嗎?

        ⑸ 老師隨機正音。重點指導:“說、雪、是、鞠著躬說、大肚子一挺”

        4、各種形式讀:選擇相同內容的小伙伴齊讀、領讀、輪流讀等。

        5、小結過渡:小朋友通過互幫互助,終于讀準了字音,讀通了課文,真了不起!咱們認識一個字,不僅要會讀,認準它的字形也非常重要。

        四、拓展識字,訓練說話

        1、課件演示(出示文中的11個生字)

        2、開火車認讀。

        3、組織四人小組討論:想想用哪些好方法把這些字記住。

        四人小組識字,師巡視指導。

        集體交流識字方法。

        4、還有許多小朋友把與四季有關的生字卡片都帶來了,想不想告訴伙伴們你的生字卡怎么讀?是什么季節(jié)?

        生一:我?guī)砹?ldquo;燕子、知了、菊花、雪花”。它們分別是春夏秋冬的景色。

        生二:我收集的是“游泳、稻谷”。我最喜歡夏天去游泳,秋天是農民伯伯收獲的季節(jié)。

        5、小結:小朋友的識字方法可真多,相信今后大家還會有更多的識字方法來記住更多的字。

        培養(yǎng)學生時時、處處有語文、學語文的意識,引導孩子們將獲取知識、運用知識的觸角向課外延伸,向生活延伸。

        五、嘗試創(chuàng)作

        1、課件演示,讓學生再次欣賞四季的不同特點及獨特之美。(要求:邊看邊想,你喜歡哪個季節(jié)?從哪兒你能看出它很美?你能說說它的美嗎?)

        2、過渡:課文用四個小節(jié),短短的幾行就把四季的景色描繪得那么生動。小朋友也很了不起的,讓我們也來學學課文的樣子,來描繪一下這些美麗的圖畫,好嗎?

        3、四人小組嘗試創(chuàng)作,進一步感受四季之美。

        以鼓勵為主,教師既要相信學生潛能,又應給以適當指導。

        4、新作交流,如:

        補充式──草牙尖尖,它對小鳥說:“我是春天。”小鳥說:“春天真美!”

        自創(chuàng)式──春雨綿綿,她對大地說:“我是春天。”花兒紅紅,她對小朋友說:“我是春天”。等等。

        六、師生互動

        1、播放課文歌曲,老師和學生一起唱唱跳跳。

        2、配樂兒童詩朗誦。(以上都可以用上自己新創(chuàng)作的)

        七、指導書寫

        1、出示生字:“七”、“兒”,認讀。師范寫,提示筆順。

        2、學生試寫,師生共評。

        【教學反思】

        在教學活動中創(chuàng)設一定的情境,讓學生在色彩鮮明的圖畫中感受四季的美,在聲情并茂的朗讀中感受文本的美;在主動識字中享受成功的喜悅,在閱讀和創(chuàng)作中體驗學習語文的樂趣。本課時中努力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如讓學生主動地識字、閱讀、體驗、學唱、律動、嘗試創(chuàng)作。在品味詩境、體驗詩感的基礎上,讓孩子充分張揚自己的個性,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表達喜愛之情,激活孩子們“主角”的表現(xiàn)力和創(chuàng)造力;在教學過程中不刻意追求語文知識的系統(tǒng)和完整,只是讓學生盡可能多地直接接觸文本材料,盡可能地調動多種感官協(xié)同作用,盡可能地將語文學習綜合化。在識字、閱讀、體驗等過程中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尊重學生的獨特體驗,讓學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悅,從而對語文學習產生更濃厚的興趣。

        3、《四季》教學實錄與反思

        【教學目標】

        1、自讀生字和課文,讀準字音,把課文讀通順,初步了解課文內容。

        2、獨立識字,自主識字;能獨立識記11個生字中的5~6個。

        3、初步感受四季的特點和美,在主動識字中享受成功的喜悅,在閱讀和創(chuàng)作中體驗學習語文的樂趣。

        【教學重點】

        讀準字音,認清部分生字字形,初步體驗閱讀與創(chuàng)作的樂趣。

        【教學媒體】

        生字詞卡片;CAI課件。

        【課堂實錄】

        一、入新課,并學習夏、秋、冬

        用圖畫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在課堂開始就有濃厚的興趣。

        1、師:大自然可神奇啦!她有四個非??蓯鄣呐畠海梢宰尰▋鹤兗t,草兒變綠;可以讓太陽變成火球,曬得我們直淌汗;可以讓紅紅的果實爬上枝頭;還可以讓世界一夜之間變得雪白,想和這四位小姑娘做朋友嗎?瞧!他們跑來了。

        2、課件展示四季美景圖畫,看了圖,你想對大家說什么?

        預設──真美?。。ㄒ龑W生從圖中感受四季的美)xià qiū dōng

        ──這是一年四季!隨機課件出示:春、夏、秋、冬,你想和誰打聲招呼呢?(四季有哪些與眾不同的特點?)

        ──其他。(相機指導)

        3、過渡:這么美的圖畫,要是配上一首兒童詩,小朋友們看著圖再把它朗誦出來,那感覺一定很棒!你想試一試嗎?

        二、配樂詩朗誦

        讓學生整體感知課文內容,激發(fā)學生讀課文的欲望。

        1、課件展示:四季圖及配樂兒童詩朗誦。

        一年級的孩子正處在閱讀啟始階段,所以借助動畫、音像等手段把孩子帶入課文情境之中,讓他們產生好奇心、求知欲,在積極主動的狀態(tài)下去感受四季的不同特點,從而產生真切的情感體驗,讀好課文。

        2、過渡:這首兒童詩就在我們的課本上,你想不想也像他們一樣朗誦出來?

        三、初讀課文

        (要求:讀準字音、讀通課文、認準字形)

        1、談話:你們能告訴老師,在讀課文的時候如果遇到不會讀的字,該怎么辦呢?(引導學生了解識字方法)

        2、自由讀:(讀的過程中嘗試用了解到的識字方法學習生字,爭取主動識字)

        3、比賽讀:

        ⑴ 交代比賽規(guī)則:你最喜歡讀哪一小節(jié),最有把握讀好它,就選哪一小節(jié)參加比賽。為了使每一位參賽選手發(fā)揮出最好的水平,比賽前大家可以準備準備,相信你們一定能讀好。

        ⑵ 賽前準備。

        ⑶ 指名選手上臺參賽。(要求:讀準字音、讀通課文。)

        ⑷ 評委點評:你認為哪位選手讀得最棒,能說出他好在哪兒嗎?

        ⑸ 老師隨機正音。重點指導:“說、雪、是、鞠著躬說、大肚子一挺”

        4、各種形式讀:選擇相同內容的小伙伴齊讀、領讀、輪流讀等。

        5、小結過渡:小朋友通過互幫互助,終于讀準了字音,讀通了課文,真了不起!咱們認識一個字,不僅要會讀,認準它的字形也非常重要。

        四、拓展識字,訓練說話

        1、課件演示(出示文中的11個生字)

        2、開火車認讀。

        3、組織四人小組討論:想想用哪些好方法把這些字記住。

        四人小組識字,師巡視指導。

        集體交流識字方法。

        4、還有許多小朋友把與四季有關的生字卡片都帶來了,想不想告訴伙伴們你的生字卡怎么讀?是什么季節(jié)?

        生一:我?guī)砹?ldquo;燕子、知了、菊花、雪花”。它們分別是春夏秋冬的景色。

        生二:我收集的是“游泳、稻谷”。我最喜歡夏天去游泳,秋天是農民伯伯收獲的季節(jié)。

        5、小結:小朋友的識字方法可真多,相信今后大家還會有更多的識字方法來記住更多的字。

        培養(yǎng)學生時時、處處有語文、學語文的意識,引導孩子們將獲取知識、運用知識的觸角向課外延伸,向生活延伸。

        五、嘗試創(chuàng)作

        1、課件演示,讓學生再次欣賞四季的不同特點及獨特之美。(要求:邊看邊想,你喜歡哪個季節(jié)?從哪兒你能看出它很美?你能說說它的美嗎?)

        2、過渡:課文用四個小節(jié),短短的幾行就把四季的景色描繪得那么生動。小朋友也很了不起的,讓我們也來學學課文的樣子,來描繪一下這些美麗的圖畫,好嗎?

        3、四人小組嘗試創(chuàng)作,進一步感受四季之美。

        以鼓勵為主,教師既要相信學生潛能,又應給以適當指導。

        4、新作交流,如:

        補充式──草牙尖尖,它對小鳥說:“我是春天。”小鳥說:“春天真美!”

        自創(chuàng)式──春雨綿綿,她對大地說:“我是春天。”花兒紅紅,她對小朋友說:“我是春天”。等等。

        六、師生互動

        1、播放課文歌曲,老師和學生一起唱唱跳跳。

        2、配樂兒童詩朗誦。(以上都可以用上自己新創(chuàng)作的)

        七、指導書寫

        1、出示生字:“七”、“兒”,認讀。師范寫,提示筆順。

        2、學生試寫,師生共評。

        【教學反思】

        在教學活動中創(chuàng)設一定的情境,讓學生在色彩鮮明的圖畫中感受四季的美,在聲情并茂的朗讀中感受文本的美;在主動識字中享受成功的喜悅,在閱讀和創(chuàng)作中體驗學習語文的樂趣。本課時中努力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如讓學生主動地識字、閱讀、體驗、學唱、律動、嘗試創(chuàng)作。在品味詩境、體驗詩感的基礎上,讓孩子充分張揚自己的個性,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表達喜愛之情,激活孩子們“主角”的表現(xiàn)力和創(chuàng)造力;在教學過程中不刻意追求語文知識的系統(tǒng)和完整,只是讓學生盡可能多地直接接觸文本材料,盡可能地調動多種感官協(xié)同作用,盡可能地將語文學習綜合化。在識字、閱讀、體驗等過程中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尊重學生的獨特體驗,讓學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悅,從而對語文學習產生更濃厚的興趣。

        4、《雨點兒》公開課教學實錄與課后教學反思

        教學內容:小學語文教材一年級上冊《雨點兒》的教學。

        教學目標:

        1、在閱讀中認識11個生字。

        2、通過自己的觀察、理解、感悟,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能有感情地讀好對話。

        3、讀懂課文,知道雨水與植物生長有著密切的關系。通過個性化學習,讓學生懂得雨點兒對植物生長的作用。

        教學重點:正確認字和練習朗讀是教學的重點。

        教學難點:通過朗讀,學生能知道雨水與植物生長的關系。

        教學時間:1課時

        教具準備:生字卡片,雨點兒圖片,小花、小草生長的圖畫。

        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情境,揭示課題

        1、學生唱歌:歌詞:大雨嘩啦啦,小雨淅瀝瀝……(師指揮)

        師:同學們唱的歌可真好聽。

        師:同學們知道能“嘩啦啦、淅瀝瀝……”唱歌的是誰嗎?

        生1:大雨。

        生2:小雨。

        師:誰來給它起個好聽的名字?

        生:雨點兒。

        2、引出課題,學寫“點”字。

        師:剛才小朋友給它取了一個非常好聽的名字——“雨點兒”。我們一起來叫叫它。注意兒化音:“兒”字要讀得短、輕。

        生:雨點兒。

        師:雨點兒特別想跟我們交朋友,如果你再美美地叫它一聲,它就會跑出來跟

        我們見面呢!誰能大膽地站出來,叫一叫這個好聽的名字,愿意的小朋友一起來吧。(貼圖畫:課題上面的那幅圖畫)

        生:雨點兒。

        師:瞧!,雨點兒出來跟我們見面了。多可愛的雨點兒呀!同學們想不想和它成為好朋友啊?

        生:想!

        師:要想和雨點兒成為好朋友,就得記住它的名字。它的名字是這樣寫的:請同學們伸出小手,和老師一起寫:(師板書課題:雨點兒,生按筆順書空“點”字)讓我們再帶著甜甜的微笑,再來叫一叫這個好聽的名字。(齊讀課題)

        生:雨點兒。

        反思:情境的創(chuàng)設建立在文本的基礎上,我圍繞文本,讓學生齊唱已經學過的歌曲《大雨和小雨》,自然而且有趣,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再配以擬人化的圖畫、兒童化的語言,巧妙地引入課題?!皟夯簟钡闹笇Х蟽和膶W習特點。

        師:誰來說說你想怎樣記住雨點兒名字中的三個字呢?

        生1:“雨”字上面的橫就像是白云,下面的四個點就是雨點兒。

        師:想象得很好,不過,是白云嗎?

        生1:是烏云。

        師:有烏云才能下雨,對吧?

        生2:“點”字下面有四個點,就是雨點兒。

        生:……

        師:同學們觀察得可真仔細。請同學們看一看,這幾個字中,什么筆畫最多?

        生:點兒。

        師:那我們現(xiàn)在就來學學這個“點”字。誰來說說怎樣記住這個字的寫法呢?

        生1:“點”字上面是個“上”字。

        師:你仔細看看,是個“上”字嗎?

        生1:比“上”字少一橫。

        生2:中間是個“口”。

        生3:下面還有四個點。

        師:有誰看出來了,在寫這四個點時要注意什么?

        生:第一個點朝左點,后面三個朝右點。(生說一部分,師就在黑板上的田字格中寫出一部分,并提醒學生注意每一筆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師:還要注意四個點要寫勻稱。(寫字指導:師示范寫,特別注意筆順。)

        師:來,翻開課本第89頁,在田字格中描一描“點”字。來,我們先描第一個田字格,第二個田字格……在后面的四個田字格中都寫上“點”字。

        反思:針對課題中出現(xiàn)的生字,直接細致地指導學生學習寫這個字,學生很容易記住這個字。

        二、初讀課文,學習生字。

        1、學生自由讀課文,讀準字音,讀通句子。

        師:同學們記住了雨點兒的名字。瞧,雨點兒笑得多甜呀!同學們想不想知道這大雨點兒和小雨點兒之間發(fā)生了一個怎樣的故事呢?請同學們打開課本88頁,趕快讀讀課文,注意要用手指著書,把字音讀準、把句子讀通順。

        生自由讀課文,師巡視指導。

        2、指名讀課文,適當進行評價。(先組織教學:看誰坐得最好?。?/p>

        師:現(xiàn)在,誰能把課文讀上來?

        指生讀課文。

        師:誰來說說他讀得怎么樣?

        生:很好。

        師:怎么個好法?

        生:聲音大、沒錯字……(指導學生學習評價朗讀)。

        3、引導學生說出識記生字的方法,學生邊讀課文邊圈出生字。

        師:你能把課文讀得這么好,老師真佩服你,能說說你遇到不認識的字是怎么解決的嗎?

        生1:拼拼音。

        師:辦法不錯。還有誰有好方法認識生字呢?

        生2:問問老師。

        師:辦法也很好。

        生3:也可以問問爸爸媽媽。

        師:同學們說的這些辦法都很好,下面,就請同學們再讀讀課文,邊讀邊把生字圈出來,用你自己喜歡的方法認識它們,好嗎?開始吧。

        生讀課文圈生字。

        師:老師看同學們已經把生字圈出來了?,F(xiàn)在,你能不能把它們認出來呢?來,我們再一起讀一遍課文??纯茨隳懿荒苷J出課文里的生字娃娃。

        4、帶拼音讀生字(課件出示),并采用多種方法識記生字。

        師:同學們讀得可真準!這些生字娃娃在課文里,同學們能認出它們??伤鼈兲{皮了,從課文媽媽的家中跑出來了,你還能認出它們嗎?請同學們看小黑板,誰來帶著拼音讀讀這些字?這么多同學想讀?那能讀上來的就大聲讀,讀不上來的同學小聲跟讀。每個生字帶著拼音讀兩遍。

        diǎnshǔqīnɡcǎiluòbàn

        點數(shù)清彩落半

        kōnɡwènhuídáfānɡ

        空問回答方

        生:齊讀帶拼音的生字。

        師:(指名讀生字,領讀生字。)請其他同學聽仔細了。他要是讀對了,你們就跟讀2遍,讀錯了,就幫他改過來,好嗎?

        生再拼讀生字。

        師:誰來說說他這個小老師當?shù)迷趺礃樱?/p>

        生:很好。

        師:你跟他學會了嗎?

        生:學會了。

        5、去掉音節(jié)讀生字。

        師:同學們,有拼音的幫忙,我們都能認出這些生字娃娃?,F(xiàn)在,這些生字娃娃頭上的拼音帽子沒有了,你還能認出它們嗎?

        生:能!

        師:請同學們一起讀一讀。

        生齊讀去掉拼音的生字。

        師:同學們讀得可真棒!

        6、小組或同桌檢查生字的認讀情況。

        師:同學們一起讀,都能讀出來,那是不是所有的同學都能認出這些生字娃娃呢?現(xiàn)在,老師想請同桌倆互相檢查生字的讀音。要是讀不上來,你就教教他,好嗎?

        生同桌之間互相檢查生字的認讀情況。(師以讓生舉手的方式了解學生的認字情況)

        師:有的同學還沒有認出這些生字,不要緊,下面我們再讀詞語、讀課文的時候,再注意這些字的讀音。

        7、認讀生字組成的詞語。

        師:這些生字娃娃很熱情,它們各自找到了一個好朋友,和它組成了詞語,正急著和同學們見面呢?你們想認識它們嗎?

        生:想!

        師:那我們就一起來認一認,把它們讀出來,好嗎?

        生:齊讀詞語。

        8、游戲:開火車讀詞語。(師拿詞語卡片)

        反思:新的《語文課程標準》中強調了識字教學的重要性,“識字教學的重點在低年級”,只有識字量大,才有可能大量閱讀。課程標準中加強了“識字寫字”在情感態(tài)度方面的要求,在第一學段提出“喜歡學習漢字,有主動識字的愿望”。識字是一年級語文教學的重點,本環(huán)節(jié)的設計,我注意以兒童化的語言“生字娃娃”、“課文媽媽”|“拼音帽子”等,使學生感到生字的可愛,并變換各種方式認讀生字,使學生對生字的接觸處于一種常識常新的狀態(tài),也使學生無形中接受了由字到詞的訓練,設計層次感強。并且激發(fā)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和表現(xiàn)欲,使學生體驗到學習的快樂。在這個過程中,既完成了對學生(檢查個體、兼顧全體)的反饋檢查,又真正實現(xiàn)了在愉快中扎實地識記生字的目的。在本節(jié)課中也出現(xiàn)了意想不到的情況:就是在師拿出生字卡片、學生開火車讀詞語時,由于準備的卡片上的字面朝學生,因而,學生有時讀錯了,教師也了解不到,沒有及時糾正。困此,在以后的生字卡片設計時,最好能在正反面都寫上詞語,便于教師了解學生的認讀情況,及時矯正。

        三、再讀課文,理解內容。

        1、學生自由讀課文,標出自然段。

        師:剛才,我們已經認識了課文中的生字,再讀課文的時候,就會更準確了。下面,我們再這樣讀課文:邊讀邊標出自然段。能讀幾遍就讀幾遍,別忘了每讀完一遍就在書上畫一

        顆小星星獎給自己。開始讀吧。

        生:自由讀課文,并標出自段。

        反思:在這一環(huán)節(jié)中,我根據(jù)學生的年齡特點,讓學生讀一遍課文就在書上畫一顆星星獎給自己。這一方法,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讀書熱情,取得了良好的讀書效果。

        2、檢查朗讀情況,指名分自然段讀課文。

        師:現(xiàn)在,有誰知道課文一共有幾個自然段?

        生:(齊答)五個。

        師:誰來讀讀課文的第一自然段?第二自然段?……(指五名同學分自然段讀課文)站起來讀的同學,把書端起來,坐著的同學用手指著書認真聽。注意眼睛離書本的距離。

        生讀課文。

        師:誰來說說,你覺得他們讀得怎么樣?

        生:讀得很好。

        師:怎么個好法?(指導學生學習評價:正確、流利、有感情。同時師也給予激勵性評價。)

        反思:在這一環(huán)節(jié)的教學中,我強調了學生的讀書姿勢,注重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讀書習慣。同時給學生以激勵性的評價,使學生有成就感,從而以更高漲的熱情投入到下一個環(huán)節(jié)的學習中。

        3、理解、感悟課文。

        (1)學生交流讀書收獲,并質疑。

        師:讀了課文,誰來說說:你讀懂了什么?還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

        生1:我知道了課文中有大雨點兒。

        生2:還有小雨點兒。

        ……

        師:同學們可真會讀書!那你們還有沒有不明白的地方?

        生沒有提出問題的。

        反思: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學生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這里。我讓學生自己說出讀書的收獲,尊重了學生的獨特體驗。在得到了老師的肯定后,學生的心里有了自豪感,為下面的學習打下了良好的基礎。但,質疑對于一年級的學生來說難度較大,再加上平時的訓練較少,因而,學生不會提出問題。在以后的教學中,要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質疑能力。

        (2)指導學生感悟第一小節(jié)。

        A、指導理解詞語“數(shù)不清”。

        師:老師這里有一個問題,想請同學們幫個忙。課文里有這樣一個詞語,你們看:(詞語卡片出示“數(shù)不清”。生讀一讀)老師找不著它在課文的什么地方了。誰能幫老師找一找,這個詞語在課文的哪句話中?我們一起來讀讀。

        生讀。

        師:那有誰知道課文中指什么數(shù)不清呢?

        生:雨點兒。

        師:有誰知道在生活中還有什么數(shù)不清呢?

        生1:星星。

        生2:葉子。

        生3:雪花。

        ……

        師:天上的星星數(shù)不清,秋天的落葉數(shù)不清,漫天飛舞的雪花數(shù)不清。同學們知道得可真多!那我們一起再讀讀這一句話,好嗎?

        生齊讀課文第一自然段。

        B、指導理解詞語“飄落”。

        師:剛才,我們讀的這一句話中還有一個詞語:(出示“飄落”,生讀。)誰能說說課文中是指什么飄落下來呢?

        生:雨點兒。

        師:你知道生活中還有什么是可以飄落下來的嗎?

        生:雪花。

        師:雪花從什么地方飄落下來?

        生:從空中。

        師:你能把這句話完整地說一說嗎?

        生:雪花從空中飄落下來。

        師:還有什么可以是飄下來的?

        生:葉子。

        師:你說的是樹葉吧。樹葉從什么地方飄落下來?

        (指導學生把話說完整:樹葉從樹上飄落下來。方法同上)

        反思:引導學生走進生活,搜集信息,在生活中尋找“數(shù)不清、飄落”的現(xiàn)象,幫助學生理解詞義,體會情感,同時也是語文運用于生活,服務于生活的體現(xiàn)。同時,指導學生指導話說完整,注重了對學生的語言訓練,增加了學生的語言積累。

        (3)指導學生學習第2—4自然段。

        A、引導學生讀課文的第2—4自然段。

        師:雨點兒從云彩里飄落下來,它們要到哪里去?干什么呢?請同學們在課文里找出來,自己讀一讀。

        B、指名讀。指學生讀好疑問的語氣。

        (指名讀,生評價、師評價。)

        C、指導學生分角色朗讀文中的對話。

        師:我們再來讀讀這一部分,這一次,我們這樣讀:男同學讀大雨點兒的話,女同學讀小雨點兒的話,其余的話老師讀。好嗎?

        師生合作讀課文。師作激勵性評價。

        D、指導學生懂得雨點兒對植物生長的作用,知道雨水與植物生長有著密切的關系。

        師:讀了這一部分,你們有沒有不明白的地方?

        老師有一個問題想問問同學們:為什么大雨點

        兒要去沒有花沒有草的地方,而小雨點兒要去有花有草的地方?

        生1:大雨點兒大,它要是去了有花有草的地方,花、草就被壓壞了。它去沒有花沒有草的地方,就能長出花和草。

        生2:小雨點水少,它要去有花有草的地方。

        ……

        師:哦,現(xiàn)在老師明白了,花啊,草啊的生長需要水分,就像人要吃飯一樣,人吃不到飯就會餓,如果好多天不吃飯就會餓死,對吧?埋在地下的種子,需要足夠的水分才能長出來,所以,大雨點兒就要到沒有花沒有草的地方,而長出了花和草的地方,只要有少一點的水分就能長得很好,所以,小雨點兒就去有花草的地方。

        那么,大雨點兒和小雨點兒到過的地方,發(fā)生了什么樣的變化呢?

        (4)指導學習第五自然段。

        A、

        指導學生看圖(出示圖畫)。

        生:啊,真美呀!

        師:你覺得這畫怎么樣?

        生:很美。

        師:快找找,課文里是怎么說的?誰來讀讀?

        生讀課文最后一自然段。

        師:誰來說說,他讀得怎么樣?

        生:很好。(指導生評價)

        師:(指圖)請同學們看圖,因為有了雨點兒的滋潤,所以,花開得——更紅了,草長得——更綠了(板書:花紅草綠)

        B、師范讀,指導朗讀。

        師:面對這么美的景色,老師也想讀了。能給老師這個機會嗎?

        (師范讀)

        師:你覺得老師讀得怎么樣?

        生:很好。

        師:怎么好?

        生:聲音大,有感情。

        師:你能過哪個字、或詞,聽出了老師讀得有感情?

        生:花更紅了,草更綠了。

        師:你真會聽課。那,同學們想不想和老師讀得一樣好?

        生:想。

        師:好就自己先練習練習。

        生練讀。

        師:我們一起來讀讀這一部分。

        C、對照圖畫,說出課文內容。

        師:請同學們把書放下,注意要輕放?,F(xiàn)在,誰能對著圖畫,把課文里的話說出來?

        生對著圖畫說出課文的這一部分內容。師激勵性評價。

        反思:圖畫的出示。極大地激發(fā)孩子的朗讀興趣和欲望。我在本課的教學中十分注重學生引導學生學習對同學、老師朗讀的評價,旨在使學生從評價中找到朗讀的技巧和方法。

        四、拓展:說話練習。

        師:如果你就是小花,你就是小草,你想對雨點兒說些什么?

        生:謝謝雨點兒。

        師:為什么要這么說?

        生:因為雨點兒給了我很多水,我就長高了?;ň透t了,草就更綠了。

        ……

        師:那就讓讓學生帶著對雨點兒的喜愛或感謝的感情,把課文再讀遍,好嗎?

        反思:本環(huán)節(jié)是承接上一環(huán)節(jié),遵循學生感知──思考──朗讀個性化進行設計的。朗讀是學生對課文理解認識的外在表現(xiàn),教師在引領學生看圖畫,述情景,說感受,使學生從心底迸發(fā)對雨點兒或喜愛或感激或佩服的情感,再將情感釋放于朗讀中

        五、小結。以激勵為主。

        《雨點兒》教后反思:

        《雨點兒》是一篇科學童話,文筆優(yōu)美,是引導學生進行識字和閱讀很好的教材。課文用擬人的手法,通過大雨點兒和小雨點兒的對話,告訴學生雨點兒是從云彩里飄落下來的。有了雨水的滋潤,花更紅了,草更綠了。

        夸美紐斯說過:“興趣是創(chuàng)造一個歡樂和光明的教學環(huán)境的主要途徑之一?!比绾卧诮虒W中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愿意學?對于低年級的學生尤其重要。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創(chuàng)設情境,通過教材這個文本載體,將學生帶入愉快的學習氛圍之中,為學生營造一個無拘無束地互相尊重、互相信任、互相合作的空間,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使其思維在其間任意馳騁,“悟”出文本要表達的情感。

        教學《雨點兒》時,我設計了這樣的情境:

        1、讓學生齊唱已經學過的歌曲《大雨和小雨》,自然而且有趣,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再配以擬人化的圖畫、兒童化的語言,巧妙地引入課題。引起了學生的好奇心,充分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2、雨點兒到過后大地的美景以圖畫的形式出現(xiàn),學生被眼前美麗的景色深深地吸引住了,頓時進入了學習情境,有效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很多學生看到滿目秀色忍不住發(fā)出“啊!真美呀!”地贊嘆聲。此時,我讓學生看看課文里是怎么寫的?學生的注意力馬上轉入到課文中,積極地朗讀課文中描繪圖畫美景的部分。學生在老師設計的情境學習中產生了迫切的求知欲望。

        在本課的教學中也存在著一些不足之處。雖然課堂上的語言符合兒童的特點,但我的表情仍然很嚴肅,課堂氣氛不夠活躍;課堂上,齊讀課文的次數(shù)多了一些,不利于了解全體學生的學習情況,也不易讀出課文所表達的情感;學生在課文的朗讀時,“雨點兒”的兒化音讀得不準,我沒有及時給予矯正。

        在本課的教學中,也有一些問題需要提出來,與大家共同探討。如:寫字的教學究竟是隨教隨學,還是安排在這堂課的最后一個環(huán)節(jié)?如何教給學生進行有效的評價?等等,都有待于我們在課堂上進一步探索。

        我相信,有耕耘就有收獲;有付出就有回報。只要不停地實踐、反思,再實踐、再反思,最終一定會適應新課程的改革,取得成功。

        5、《老人與海鷗》課堂教學實錄與反思

        一、巧設話題,引入新課

        師:今天,我們來談論關于“愛”的話題。(師紅粉筆板書“愛”)

        師:老師想問問你們:在你出生至今的生活中,是誰,接送你風雨無阻?是誰,為你起早貪黑?是誰,為你洗衣做飯?……

        生:是媽媽。

        生:是爸爸。

        師:你從這些生活細節(jié)中體會到了什么?

        生:愛。

        師:那么,你們愛你們的親人嗎?

        生:愛。

        師:人世間充滿著許多的愛,今天我們就來體會另一種愛。(師板書課題,要求學生跟著輕輕書空課題文字。)

        師:請同學們齊讀課題。

        生:(齊讀課題)。

        (評析:由貼近學生生活的愛,引入人與鳥類之間的愛,讓學生通過談話在不經意間走進了課文。李政濤先生在《傾聽著的教育——論教師對學生的傾聽》一文中寫道:“教育的過程是教育者與受教育者相互傾聽與應答的過程。……傾聽受教育者的敘說是教師的道德責任。”學生跟著教師書寫課題,讓語言文字的學習顯現(xiàn)于教學的每一個細節(jié)。這樣的設計獨到而精心。)

        二、默讀課文,感知愛的場景

        1、師:默讀課文,找一找文中描寫的哪個畫面留給你的印象最深?

        (生開始默讀。)

        師:默讀時不出聲,讀的時候還要帶著問題思考,這樣才能讀好。

        (有同學讀完,舉起了手。)

        師:有的同學已經讀完,舉手示意我了。因為課文太長,再認真仔細地讀一讀吧。

        2、全班同學讀完。反饋。

        師:(指名)你印象最深的是那一個畫面?

        生:(讀文)

        師:誰用一句話概括她讀的內容?

        生:老人喂海鷗的過程。(師隨即板書“喂”)

        (繼續(xù)指名同學交流)

        生:(讀海鷗念老人段落)

        3、回歸板書,理清層次、整體感知

        師:(指板書,小結)課文主要按照喂海鷗、喚海鷗、談海鷗

        (評析:杜威曾說:“教學絕不僅僅是一種簡單的告訴,教學應該是一種過程的經歷,一種體驗,一種感悟?!苯虒W中教師在以學生默讀體驗的過程中不斷矯正學生學習方法,通過提問教會學生概括的閱讀方法,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領悟課文內容,習得學習方法。)

        三、賞析送別,體會“愛”

        1、換詞方式讀句子。師:將“撲”換成“扇”讀讀。

        師:用哪個詞更好?為什么?

        生:因為海鷗不舍老人離去。

        生:“撲”更顯得海鷗那種情感的無私。

        2、詩意過渡,于字詞中體會“愛”

        師:這一撲,撲得難舍難分;這一撲,撲得不離不棄……

        師:將“念”可以換成什么?

        生:思。

        師:換了有什么不同?

        生:兩個字表示同一種意思。

        師:因為兩個字表示同一種意思所以不用換。從“念”字中你體會到了什么?

        生:愛。

        師:因為愛,不忍、不舍、不愿……

        生:(接口)無悔。

        四、課文鏈接,朗讀體會“愛”

        出示課文中海鷗為老人送行的語段,指導學生朗讀。

        師:讀了以上的文字你有什么想法?

        生:為什么海鷗用這種形式為老人送行?

        生:為什么會發(fā)生這樣意想不到的事情?

        師:要了解你們提出的問題,我們還得回顧課文,從課文中去找。

        生默讀喂海鷗一節(jié),并畫出關鍵詞句。

        生:很小心、撮起嘴……

        師:你畫的這么多?再請一位同學說說。

        生:撮起嘴……

        師:為什么都畫了“撮起嘴”?

        生:這是老人在喚海鷗。

        師:老師也在這一段里畫出了關鍵詞。(出示文段,“餅干丁”用紅色字體突出。)

        師:餅干丁是什么樣的?

        生:小的、碎的。

        師:為什么要把餅干弄成?。空f明了什么?

        生:老人細心。

        (評析:引導學生在讀中注意咀嚼語言文字,品味蘊含在重點詞句中的深刻含義,是語文教學的一項重要任務。在這一環(huán)節(jié)中,教師換詞、畫詞理解等方法將語文知識轉化為理解與應用的技能,使語文閱讀實踐活動行之有效。)

        五、巧用課外資源,對比中體會“愛”

        師:是啊,在老人去世以后,他的塑料袋里還裝著許多這樣“餅干丁”。在餅干的背后還有這樣一個故事:老人當時的工資收入只有308元,而當時的餅干是4.5元一斤,老人為海鷗要么幾十斤這樣的餅干。老人會抽煙,但他購買的僅僅是0.3元一包的香煙。(師隨機板書:308元、4.5元、0.3元)

        (生有點驚訝,感到震撼)

        師:這些數(shù)字說明了什么?

        生:老人對海鷗無私的愛。

        生:把海鷗的生活看得比自己重要。

        師:這位老人是怎樣的一位老人?

        生:慈祥……

        師:在寫老人的時候,文中幾次用到“褪色”這個詞?說明了什么?

        生:老人的生活十分簡樸。

        (評析:這一環(huán)節(jié)的教學很好地體現(xiàn)了課程資源整合利用,教師把主人公背后的故事引入課堂,為學生加深對課文的理解作了很好的鋪墊。)

        六、配樂朗讀,深入體會“愛”

        1、師配樂范讀。

        2、生配樂朗讀。

        (評析:通過畫面與音樂的渲染,師生在其中感動著,在讀中展現(xiàn)了一幅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畫面。)

        七、觀看視頻,想象寫話,課外拓展,升華“愛”

        1、觀看老人喂海鷗的視頻。

        師:這是老人在喂海鷗時的情景??吹酱饲榇司?,相信在這幅畫面的背后一定還有許多老人與海鷗相處的幸福畫面。下面請同學們用幾句話寫一寫那些老人與海鷗幸福相處的情景。

        2、出示本文作者博客的一段話。

        師:這是本文作者在博客中寫下的一段話。想了解更多關于老人與海鷗的故事,請同學們登錄作者的博客了解更多。

        (評析:有了課文學習的基礎,學生對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情景深入的體會,此時引導學生進行想象說話可謂水到渠成。這樣的教學讓學生拓展了思維,為學生創(chuàng)設了想象的空間,發(fā)展了學生的語言能力。)

        聽課反思:

        現(xiàn)代語文教學理論非常強調把語文教學目標和學生的可持續(xù)發(fā)展聯(lián)系起來。因此在教學中應該是多樣化、個性化的教學。教師在針對長課文教學的取舍,以及切入點上重視引導學生對文本進行深刻的認識與多元化、個性化的解讀,鼓勵他們表達自己獨特的感受。在這樣的教學環(huán)境浸潤下,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會得到不斷的提高。

        語文教學還具有培養(yǎng)學生聽說讀寫、思維、實踐能力的使命。如果我們每堂課通過恰當取舍,做到引導學生領悟文意、挖掘內涵、訓練語感、自主積累,那么我們的課堂就是鮮活而富于個性又不是靈動的,就能有效激發(fā)學生的智慧,有效地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

        6、《燕子》教學實錄與反思

        【實錄】

        (藍藍的天空,電桿之間連著幾痕細線,多么像五線譜啊。)

        生:我們平時都說是幾根線、幾根繩子,這里怎么說是幾痕細線呢?我從來沒有讀到過“幾痕”,“痕”又不是量詞,怎么能說“幾痕”呢?是不是寫錯了?

        師:你問得非常好,這可能是我們大家心中共同的疑問!這里的“細線”指什么呀?

        生:是指電線。

        師:的確,我們通常都說一根或幾根電線,可這里怎么說是“幾痕”呢?我也是第一次見到“幾痕”的說法,還真不知道課文為什么這么寫。(提問的學生臉上由好奇轉為好大的失望)為什么不說“幾根”呢?是真的用錯了,還是另有用意?(此言一出,學生的眼睛里頓放光彩)我想,我們大家一定能夠解決這個問題的。(學生又露出了自信的神情,專注地點著頭)。再讀讀這句話,想一想;還可以聯(lián)系上下文,琢磨琢磨。(在老師的鼓勵下,學生果然積極投入到讀書中去。他們有的緊皺著眉,讀著,想著;有的一下緊繃著臉一下又舒展開來,自言自語的,似乎已有所悟。)

        (討論后,學生匯報)

        師:好好地研究了課文,又經過了相互討論,我現(xiàn)在特別想知道你們認為“痕”字用得對還是用錯了?

        生:(幾乎是齊聲說)沒用錯!

        師:(睜大眼睛,奇怪地)哦,此話怎講?

        生:我們組討論后認為,“痕”比“根”表達的意思顯得更細一些,用“幾痕”來描寫電線,寫出電線很細。(馬上有別的小組舉手積極要求發(fā)言,還有的學生仿佛忍不住了——“要寫出細不一定用痕啊,用其他的詞也能寫出細……”可見,這種解釋還不能說服大家)

        生:電線原本就比較細,架在電線桿上,離我們遠了,看上去不就更細了嗎?就好像成了我們眼前的針線一樣。那么細,如果不仔細看可能讓人有時會看不出那里有電線呢!課文中不是把它寫成“細線”嗎?我們還查了字典,查到“痕”是“痕跡,物體留下的印兒”的意思,也可以理解為“少得只有一點痕跡”的意思,“幾痕”剛好可以寫出電線“細細的,淡淡的,看起來不明顯的”的特點。

        生:我們也是這樣理解的,但我們還有補充。文中的句子寫“藍藍的天空沒,電桿之間連著幾痕細線”,我們想,電線架在藍天下,藍天是那么廣闊無垠,而電線是那么纖細,看上去會讓人覺得電線真的好像是留在藍天上的一線什么痕跡,不再像原來一根一根的那樣醒目了,所以這里不用“幾根”,而要用“幾痕”更恰當。

        師:聽了大家的發(fā)言,我明白多了,謝謝你們!你看到過藍天下架在電桿之間的電線嗎?

        生:看到過。

        師:你能想起這句話所描寫的情景嗎?(能)你想,如果我們現(xiàn)在就站在田野里,隨意地看著,看到電線桿上架著的電線,我們一定會不假思索地說:“瞧,那里有幾根電線!”(學生點頭)但如果再仔細地看,我們會發(fā)現(xiàn)電線是——

        生:很細,很淡!

        師:這是我們的——

        生:視覺!感覺!

        師:你現(xiàn)在又明白了一些什么了嗎?

        生:我明白了,“幾根”是對的,“幾痕”也是對的,只是“幾根”著重于數(shù)量,而“幾痕”卻還能表達出作者遠遠看電線的感覺,淡淡的,非常細微,這個“痕”字用的很妙!

        師:簡直是“妙不可言”!“幾痕”,使原本普通的電線多了幾分朦朧美,使春天的景色多了幾分詩意!“幾痕細線”,多有詩的感覺!一個“痕”字,竟有如此大的蘊涵!

        (由讀而悟,由悟生情,學生把這句話、把“幾痕”讀得極有韻味。)

        【反思】

        學生主體意識的樹立,學生主動學習習慣的養(yǎng)成,實現(xiàn)了學生能夠在自主閱讀中、學習過程中發(fā)現(xiàn)問題并大膽地提出問題。面對學生的問題,作為學生學習伙伴的老師,與學生平等對話,讓自己與學生站到同一個角度上、同一個位置上,進入同一個問題情境中,與學生“親密接觸”,融入學生的學習之中,營造氛圍,激發(fā)學生探究問題的興趣,使學生投入地讀、專注地思。在讀、思中,學生找到了與文本對話的途徑,進入文本世界,與文本“零距離”接觸,實現(xiàn)了與文本的溝通對話,產生了個性化的理解。作為“對話”中的首席的教師,根據(jù)學生的學情,進行了必要的引導——讓學生開展合作學習,通過討論,把各自在獨立探究中的發(fā)現(xiàn)進行交流,從而生生之間(組里)互相啟發(fā),互動地學(第一層次)。然后,組織組際之間的交流匯報,學生在悉心傾聽中發(fā)現(xiàn)他我見解的異同,或贊成,或否定,或補充,或重新思考,組際之間、生生(全體)之間互相啟發(fā),互動地學(第二層次),使學習動態(tài)生成地向前推進。

        而師生之間,就正如《被壓制的教育學》一書中寫道,“在平等對話中,學生的教師和教師的學生不復存在,代之而起的是教師式學生及學生式教師。教師不再僅僅去教而而且也通過‘對話’被教,學生在被教的同時,也同時在教。他們共同對整個成長過程負責。……這里沒有誰教誰,也沒有自己教自己,只有從頭至尾在相互地教。”

        7、《搭石》教學實錄與反思

        【教材分析】

        愛是明媚的陽光,給人以溫暖;愛是盛開的鮮花,給人以芳香:愛是潺潺的溪流,滋潤萬物的成長;愛是熊熊的火炬,點燃生命的希望。愛是理解,是寬容,還是力量。有關愛的主題在前六冊教材中已有所涉及,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四年級上冊第六組再次安排了“人間真情”的專題,是為了繼續(xù)引導學生感受人與人之間純真的感情,體會到人與人相互關愛,生命才更有意義,人生才更幸福。

        捧讀《搭石》,一幅幅生動的畫面映入眼簾:秋涼在即,人們精心挑選平整方正的石頭擺放在小溪中,幾翻精心踩踏;急著趕路的老人,發(fā)現(xiàn)搭石不穩(wěn),及時調整,滿意才肯離去;一行人走搭石,動作協(xié)調有致,聲音踏踏,輕波漾漾,人影綽綽,充滿了詩情畫意;如果兩個人同時過溪,招手禮讓,閑話家常;若是誰偶遇老人,蹲身下伏,背負過溪……課文語言質樸,意境秀美,字里行間洋溢著濃郁的生活氣息。

        【學情分析】

        鄉(xiāng)親們無私奉獻的精神和一心為他人著想的傳統(tǒng)美德一定會強烈地感染著學生的心,激發(fā)他們善良的人性美,使他們充滿為他人奉獻的熱望。這也正是“搭石”于默默無聞中凸現(xiàn)出的精神。城市的孩子幾乎無人知曉什么是搭石,讀悟、探究的興趣應該更濃厚。

        學生在本冊第一單元的學習中強化了“邊讀邊想象,從作者生動的描寫中想象畫面”,即“變話為畫”的閱讀方法。教學本課,應注意繼續(xù)引導學生多讀、多想、多體會,深刻體會人與人之間純真美好的感情,再由課文內容想開去,聯(lián)系自己讀過的和身邊發(fā)生的感人故事,感悟互相關愛帶來的快樂和幸福,使學生在情感上有所促動。同時,四年級學生已會運用查字詞典或聯(lián)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詞語。教學本課,應引導學生通過體會重點詞句感悟課文內容。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感受鄉(xiāng)親們默默無聞、無私奉獻的精神,并從中受到感染、熏陶。

        2、學習作者仔細觀察、生動描寫的方法,培養(yǎng)留心觀察、用心感受的習慣。

        【教學重難點】

        體會作者是怎樣通過平凡的事物讓我們感受到美的。

        【教學過程】

        一、復習課文,導入新課

        師:老師在黑板上寫個詞,大家來讀一讀。

        板書:

        搭石

        生:齊讀:搭石。

        師:搭石這個詞,我們生活中并不常見。但是,上節(jié)課我們學習了這篇課文,通過課文,了解了搭石,誰來說一說,什么是搭石?

        生:人們根據(jù)水的深淺,從河的兩岸找來一些平整方正的石頭,按照二尺左右的間隔,在小溪里橫著擺上一排,讓人們從上邊踏過,這就是搭石。

        師:噢,原來搭石就是鋪在水中,供人方便行走的石頭。如此普通的搭石,為什么會吸引作者,并以此為題,寫下這篇文章呢?這節(jié)課,我們繼續(xù)學習21課《搭石》(板書)。

        二、通讀全文,體會作者對搭石的情感

        師:請同學們把書翻到103頁,自由地朗讀課文,看看作者眼中的搭石什么樣子?把作者直接描寫搭石的句子畫下來,體會作者對搭石的情感。

        生:自由朗讀課文,邊讀邊畫直接描寫搭石的句子,體會作者的情感。

        師:同學們讀的很認真,誰找到作者直接描寫搭石的句子了?

        生:我在第一自然段找到了,進入秋天──

        生:我在第二自然段也找到了,──

        生:在第三自然段也有直接描寫搭石的句子,──

        生:課文的最后一段也是──

        師:同學們找的很準確,老師把大家找到的句子打在了大屏幕上,(多媒體出示)同學們把這幾句作者直接描寫搭石的句子連起來讀一讀,看看從中你體會到了作者對搭石怎樣的情感?

        生:我體會到了作者對搭石的贊美,我是從這句話體會到的:一排排搭石,任人走,任人踏,它們聯(lián)結著故鄉(xiāng)的小路,也聯(lián)結著鄉(xiāng)親們美好的情感。

        生:我體會到了作者對搭石的喜愛,我也是從這句體會到的。

        師:那我們就帶著對搭石的贊美、喜愛之情再來讀一讀這句,一排排搭石,起!──

        生:齊讀。

        師:同學們,作者在描寫搭石時寫了這樣一句:搭石構成了家鄉(xiāng)的一道風景。我們都到風景區(qū)游覽過,誰來說一說,什么樣的景色才稱得上風景?

        生:名勝古跡,有觀賞價值的才是風景。

        生:很美的景色,使我們很陶醉的才是風景。

        生:有山、有水、有花、有草的地方,我們看著很舒服、很美的景色是風景。

        師:只有美的,可供觀賞的景色才稱得上風景。而搭石只不過是鋪在水中的石頭,它美在了哪呢?請同學們再仔細讀讀課文,看看課文哪些地方打動了你,讓你感覺到了美?

        三、細讀課文,感受美

        生: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課文,邊讀邊體會使自己感受到美的句子。

        四、匯報交流,體會美

        師:同學們學的很認真。我們來交流一下,邊交流邊體會也是學習的一種好方法。誰來說一說,課文的哪些地方打動了你讓你感覺到了美?

        生:課文的第二自然段:秋涼以后,人們早早地將搭石擺放好。如果別處都有搭石,惟獨這一處沒有,人們會譴責這里的人懶惰。上了點年歲的人,無論怎樣急著趕路,只要發(fā)現(xiàn)哪塊搭石不平穩(wěn),一定會放下帶的東西,招來合適的石頭搭上,再在上面踏個幾個來回,直到滿意了才肯離去。這一段打動了我,我覺得這里的人很勤勞。

        師:這一段是描寫人們干什么?

        板書:

        在這段人們擺搭石的描寫中,作者用了一個很長的句子,(多媒體出示:老人擺搭石的句子)怎么把這么長的句子讀好呢?請同學們自己讀一讀,看看哪些詞要重讀?

        生:自由練讀。

        師:誰愿意讀一讀?

        (指兩名同學讀。)

        老師發(fā)現(xiàn)了,你們把這些詞重讀了,(多媒體閃爍重讀的詞),同學們觀察一下:這都是些什么詞?

        生:關聯(lián)詞。

        師:作者一連用了幾個關聯(lián)詞,把老人擺搭石的動作連接起來,使文章順暢自然,條理清晰,結構嚴謹。表現(xiàn)了老人一心為他人著想的高貴品質。同學們在寫作文的時候也要學習正確使用關聯(lián)詞。

        請同學們把打點的詞重讀,看看從中你還能體會到這是一位怎樣的老人?

        生:(自由讀)我還體會到了這是一個勤勞的老人。因為他只要發(fā)現(xiàn)哪塊搭石不平穩(wěn),就一定會放下帶的東西,找來合適的石頭搭上。

        生:我覺得他還是個做事認真的老人。因為他把合適的石頭搭上后,還要再在上面踏上幾個來回,知道滿意了才肯離去。所以我覺的他很認真也很仔細。

        師:是啊,這真是個勤勞、善良、做事認真的老人。老人的行為的確讓我們感覺到了美!你還從課文的哪些地方感覺到了美?

        生:我從課文的第四自然段感覺到了美。經常到山里的人,大概都見過這樣的情景:如果有兩個人面對面同時走到溪邊,總會一個第一塊搭石前止步,招手示意,讓對方先走,等對方過了河,倆人再說上幾句家常話,才相背而行。假如遇上老人走搭石,年輕人總要伏下身子背老人過去,人們把這看成是理所當然的事。我覺得人們尊敬老人的行為很美。

        生:我也覺的這段很美。因為這里的人誰也不搶著走搭石,而是互相謙讓,讓對方先走。遇上老人,還要背老人過去,他們把這都看成是理所當然的事。

        師:人們都把這看成是理所當然的事。什么是理所當然?

        生:就是應該做的事。

        師:這里的人們都把什么事看成是理所當然的事?

        生:把讓對方先過河和尊敬老人、愛護老人看成是理所當然的事。

        師:山里的人把互相謙讓、互相幫助、尊老愛老看成是理所當然的事,可見美好的品質已經深深地根植于人們的心中。我們怎能不被這美所感動?課文還有哪些地方打動了你?使你感覺到它的美?

        生:課文的第三自然段:每當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時候,動作是那么協(xié)調有序!前面的人抬起腳來,后面的緊跟上去,踏踏的聲音,像輕快的音樂;清波漾漾,人影綽綽。給人畫一般的美感。我覺的這一段很美。

        師:這段是寫人們干什么?

        板書:

        人們走搭石這段的確很美,你能說說,它具體美在哪么?

        生:我覺得它的聲音很美。踏踏的聲音像輕快的音樂。

        生:我覺得它的景色很美。清波漾漾,人影綽綽,給人畫一般的美感。

        生:我覺的人們走的動作也很美:他們的動作是那么協(xié)調有序!

        師:景色美、動作美、聲音美,這么美的畫面,你能動情地讀一讀么?請同學們先自己練一練,一會老師找人配樂朗讀。

        生:(自由讀、個別讀。)

        師:他讀的怎么樣?誰來評一評?

        生:我覺得他讀的很流暢。只不過他不音樂讀成應樂了

        師:注意要把字音讀準確。你來讀一下:音樂。

        (叫剛讀錯的同學。)

        生:我認為他讀的很好。很有感情。

        師:一行人走搭石的畫面實在太美了!老師也想讀讀,行么?(多媒體播放音樂)請同學們閉上眼睛,靜靜地聽,想象這美好的畫面。(教師范讀。)

        誰還想讀?這么多同學都想讀?那請咱班讀的最好的同學來讀,好么?

        讀的可真好!聽了他的朗讀,老師頭腦中出現(xiàn)了這樣一幅畫面:傍晚,夕陽西下,染紅了天邊的云彩。一群放學的孩子像一只只快樂的小鳥飛奔回家。他們從搭石上走過,撒下了一路歡歌一路笑語──

        同學們,你們想到了什么?能仿照老師的樣子說一說么?

        生:傍晚,太陽快要落山了,一群年輕的姑娘手拿籮筐,唱著山歌從搭石上走過。

        師:你想到了年輕的姑娘,她們唱著山歌從搭石上走過,說的非常好!

        生:早晨,太陽公公還沒起床,老人們、年輕的小伙子們已經扛著鋤頭去干活了。他們從搭石上走過,年輕的小伙子俯下身子背年邁的老人過河。這時小鳥從他們頭上飛過,唧唧地叫著,好象在說:你真是個尊老愛老的小伙子!

        師:你的想象力真豐富!你不但想到了年輕人背老人過河,你還想到了太陽公公和小鳥,非常棒!

        搭石的畫面給我們帶來了無限的遐想。使我們感受到了山里人純真、質樸,感受到了山里人的和諧、美好。讓我們懷著這份美好,再來讀一讀這段。

        生:齊讀。

        師:課文你還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么?

        生:老師我不明白“緊走搭石慢過橋是什么意思”,我想請同學們和老師幫我理解一下

        師:誰來幫幫他?

        生;“緊走搭石慢過橋”就是走搭石要快點走,過橋要慢點走。因為搭石原本就是天然石塊,走起來難免會活動,所以你要快點走才能保持身體平衡,而橋是人們建造的很寬、很堅固的建筑,走起來很穩(wěn)所以不用那么快,慢慢悠悠過橋就行。

        師:你能聯(lián)系課文后面的內容幫他解答這個問題,非常好!聯(lián)系上下文理解詞語內容也是學習的好辦法。你明白了么?

        看見了這么多的美,感受到了這么多的美,這美撞擊著作者的心靈,使他發(fā)出由衷的贊嘆,齊讀最后一段。

        生:齊讀最后一段。

        師:你是怎樣理解這句話的?

        生:我覺得作者是從兩方面來寫的:一個是寫搭石任人走,任人踏,無怨無悔,另一方面也寫這里的人們無私奉獻、默默無聞。

        師:說的太好了!至此,我想同學們一定也明白了作者寫搭石的真正用意,作者是借搭石的默默無語,無怨無悔來寫山里人的默默無聞、無私奉獻。

        板書:

        無私奉獻

        文章的最后一句也正是點明了作者的寫作意圖,讓我們再來深情地齊讀最后一段。

        生:齊讀最后一段。

        師:這一句也是文章的中心句。中心句在文章中有提綱契領之功能,畫龍點睛之妙用,我們今后在寫文章時也要注意使用中心句。

        五、發(fā)散思維,尋找美

        師:顧全文,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作者所選取的都是生活中極為平凡的小事,而正是這些讓我們看不起眼的小事,卻深深地感動了我們,使我們感受到了生活的美好。正如法國大雕塑家羅丹所說:“生活中并不缺少美,只是缺少發(fā)現(xiàn)美的眼睛”讓我們一起去發(fā)現(xiàn)、去尋找生活中的美吧!

        生:生活中感受到的美以及自己做的好事。

        師:同學們說了這么多發(fā)生在自己身邊的事,這些事雖小,卻讓我們感受到了人間的真情,人間的真愛!讓我們繼續(xù)用我們的眼睛發(fā)現(xiàn)美,用我們的心靈感受美,用我們的雙手創(chuàng)造美!

        【板書設計】

        21、搭石

        擺 走 讓

        搭石 人們

        無私奉獻

        【課后反思】

        《搭石》是人教版語文《課標》教材四年級上冊的一篇精讀課文,人教版語文《課標》教材編排特點之一,就是以主題組織單元。本組教材的主題是──人與人之間純真的愛。緊扣這一主題,這組教材編排了三篇精讀課文、兩篇略讀課文和一個語文園地?!豆旁妰墒住繁憩F(xiàn)了朋友間真摯的愛,《搭石》體現(xiàn)了鄉(xiāng)親們純樸的愛,《跨越海峽的生命橋》展現(xiàn)了愛的奇跡,《卡羅納》詮釋了愛的真諦,《給予是快樂的》闡述了愛的哲理。我所執(zhí)教的是《搭石》的第二課時。重點是體會鄉(xiāng)親們淳樸的愛,難點是體會作者是怎樣通過平凡的小事讓我們感受到美的。課后靜心反思,感觸頗多?,F(xiàn)將本節(jié)課教學反思如下:

        在教學預設時,我著重從以下幾方面下工夫:

        首先,著眼于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注重學生的聽、說、讀、寫的訓練。在課堂中,通過多種方式的讀,讓學生充分接觸文本,與文本對話,與作者對話,通過自由的朗讀,思考、勾畫,深入理解課文內容,通過有感情的朗讀,體會文章的思想感情。加強說、寫的訓練,設計了通過老師的朗讀,你想到了那些動人的情景,誰能說一說,在我們的生活中,哪些事情讓你感受到了美?你又做了哪些事,讓別人感受到了美?把你感受到的美寫下來。進行說寫訓練,訓練學生的思維、語言訓練與表達。通過朗讀──評價,描述畫面──評價,培養(yǎng)學生認真傾聽的良好品質。

        其次,注重傳授學習方法,提示學習規(guī)律。教是為了不教,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讓學生了解學習規(guī)律,掌握學習方法,是實現(xiàn)學生終身學習的必要前提。在詞句教學時,我不光引導學生了解意思,還提示理解方法,如抓住重點詞語理解,聯(lián)系上下文理解,以培養(yǎng)學生自學能力。在總結全文,提示寫法時,揭示“生活中并不缺少美,只是缺少發(fā)現(xiàn)美的眼睛。”讓學生明白生活中處處蘊涵美,生活處處是文章。

        再次,努力做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諧統(tǒng)一。追求三維目標(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的達成。在對學生進行聽說讀寫基本功綜合訓練的同時,我注重對學生關愛他人美好情感的熏陶和正確的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的引導。比如在朗讀中潛移默化,在過渡語、小結語、激情語中滲透。從而讓學生感受到:勤勞是美、助人是美、謙讓是美、和諧是美、美就在我們的心里,只要我們奉獻了愛,我們的生活就充滿了美。

        教學永遠是一項遺憾的勞動,雖然預設時考慮周全,但是真正教學時未必達到預期效果。靜心思索,感覺課堂中存在以下不足:

        1、借班上課,對學情了解不是十分清楚,因而不能兼顧優(yōu)等生和學習能力較差的學生,造成對學習有困難的學生有忽視的現(xiàn)象。

        2、由于時間關系,原來預定的“寫一寫你身邊的美”臨時改成了“說一說你感受到的美”使寫的訓練沒有完成。

        3、由于在教學中既想使學生理解課文內容,又想體會文章表達的情感,還想滲透寫作方法,認識關聯(lián)詞和中心句的作用,談體會談感受。設計的內容太多,想講授的太多,因而對文章個別語句分析理解不是很到位。例如沒有體會“譴責”是什么意思。人們可能會怎么譴責?老人發(fā)現(xiàn)搭石不穩(wěn)時,會怎么想,怎么做?哪些詞語寫出了老人的“心中有他人”?他滿意離開時,又會怎么想,怎么做?等等。

        新課改的探究之路還很長,如何真正落實新課改的思想,是我今后教學思考和實驗的主旋律。

        【評析】

        陸老師憑借其扎實的基本功、純熟的駕馭課堂的能力,向我們展示了一堂精彩的語文課。這堂課,緊緊圍繞“搭石構成了家鄉(xiāng)的一道風景線”這一線索展開探究,不僅為學生創(chuàng)設了廣闊的精神空間,同時以情激情使整個教學過程成為關注和豐富學生情感世界的過程,成為學生智慧生成和人生態(tài)度、生活品位提升的過程。

        一、教師的教學設計跟學生的心理特征相吻合

        兒童世界是一個充滿幻想的奇妙世界,他們有自己的思維邏輯、價值觀念和游戲規(guī)則。不要把成人的思維邏輯、價值觀念強硬灌輸給他們。“蹲下來”看孩子,力求與兒童世界相似,與兒童的心理特點契合。因此,陸老師在設計教學的時候,多站在了學生的角度考慮,尋求教材與學生認知的結合點,教師盡可能地為學生的學習提供服務,使教學過程真正成為學生發(fā)展、成長的過程。

        1、積極創(chuàng)設情境,讓學生在入情入境中朗讀、感悟、積累、運用:

        兒童以形象思維為主,有著豐富的想象力。語文又是一門感性課程,生動的語言描繪著一個個鮮活的形象、一幕幕感人的場景。例如,在教學課文第三自然段時,為了讓學生深刻理解課文的字里行間蘊涵著的濃郁的生活氣息,教師讓學生通過欣賞課件,自瀆課文,再配樂范讀、生生互讀互評,作者描寫一行人走搭石是動作的協(xié)調有序,“像輕快的音樂”,“給人以畫一般的美感”,仿佛在我們眼前展現(xiàn)了一幅有聲有色的美麗畫卷。在教師的鼓舞和引領中,學生充滿感情朗讀、交流,鼓勵學生對不同意見展開討論,讓學生的思維在碰撞中迸射出愛的火花,從而對課文有更深刻的理解和感悟。

        2、恰當把握教材的人文內涵,達成人文性與工具性的統(tǒng)一:

        《搭石》一課選取人們擺搭石、走搭石的普通生活情景,反映出其中的人性美。這種美主要是指山里人的純樸、友善與關愛。教學中,教師把對石頭的贊美與對人們的尊敬有機地結合起來,緊密結合文本進行思想內涵的感悟,不空洞、不生硬,讓家鄉(xiāng)的場景與人物形象深深地印在學生們的腦海中,刻下終生難忘的烙印。

        二、課堂教學中關注即時生成的教學資源,使預設因生成而精彩

        新課程倡導課程資源的開發(fā)和利用。這種資源既包括教材、資料等文本資源,也包括教師、學生等人力資源。教學中,對于學生質疑的“緊走搭石慢過橋”教師處理的非常恰到好處,機智靈活。學生運用已有知識并能結合課本理解“為什么緊走搭石?”又怎么是“慢過橋”的道理,尤其是后者,更能使我們的課堂教學精彩紛呈,高潮迭起。

        語文教學課改追求的純正的教學境界,就是尋求平衡,走向和諧。這節(jié)課總體體現(xiàn)了“實”與“活”的和諧統(tǒng)一,即:學得扎實,教得樸實;講究藝術,方法靈活。

        8、《離騷》教學實錄與反思

        燭之武退秦師

        教學目標

        1.能正確理解文中詞語的含義,尤其是下列十五個詞語:貳、軍、辭、鄙、陪、行李、共、濟、肆、闕、說、若、夫、微、之。并能歸納其中四個詞語的義項:若、夫、微、之。

        2.能弄清楚課文所記事件的起因、經過和結果。

        3.能準確理解和把握燭之武說退秦師的原因。

        4.能背誦全文。

        教學時間

        3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 導入新課

        假如有人在辦喜事,你只知道在那里張燈結彩,人們忙忙碌碌,而有一幅對聯(lián)的橫批是“秦晉之好”。你能判斷是辦什么喜事么?

        二. 簡介背景

        晉國是西部的一個古老國家。晉國祖先是唐叔虞。唐叔虞是周武王的小兒子,成王幼弟。唐是地名,位于黃河與汾水之間,方圓百里。叔是排行。叔虞出生時手握“虞”字,就以虞為名,字子于。尚在孩提時,成王桐葉封弟,封叔虞于唐。唐叔虞后代于此繁衍生息,就是后來的晉國。到了春秋時代,晉國統(tǒng)治集團內部發(fā)生斗爭,公子重耳被迫流亡,歷經衛(wèi)國、齊國、曹國、宋國、鄭國、楚國、秦國等諸侯國。重耳在各國遭遇不盡相同。齊國是以厚禮相待,而在經過鄭國時,鄭國大夫叔瞻勸鄭君說如果不能厚待重耳,就要把他殺了。重耳到了楚國,受到優(yōu)厚的招待,并許諾楚王,有朝一日兩國交戰(zhàn)先退避九十里。后來秦穆公出于政治投機,派人把重耳請到秦國,并把女兒嫁給重耳,秦晉結下姻親關系,這就歷史上的秦晉之好。今天兩家要聯(lián)姻,還說欲結秦晉,當由此而出。再后來,秦穆公派兵把重耳護送回國當了國君,就是晉文公。

        晉文公果然極富政治才能。在大臣狐偃、賈佗等人協(xié)助下,晉文公采取了一系列整頓政治、經濟的措施,“輕關易道,通商寬農,稼穡勸分,省用足財”、“賦職任功”、“舉善援能”等。經過幾年經營,晉國國力大為增強,稱霸的欲望迅速膨脹,而楚國卻成了前進路上的最大障礙。公元前632年,晉楚兵戎相見,晉文公先是退避三舍,以報優(yōu)待之恩,再聯(lián)合齊、宋、秦之師破楚于城濮,從而使晉文公確立了繼齊桓公之后的霸主地位。城濮之戰(zhàn)中,鄭國幫助了楚國,又加上重耳流亡期間結下的恩怨,公元前630年,晉國聯(lián)合秦國包圍鄭國,要把鄭國國君叫出來好好辱罵一頓。鄭人害怕,獻上叔瞻的頭顱仍解決不了問題,萬不得已,走出一步險棋,派燭之武實施離間計。

        晉國為什么要聯(lián)合秦國攻鄭呢?因為當時秦國也要爭奪霸權,也需向外擴張。發(fā)生在公元前632年的城濮之戰(zhàn),事實上是兩大軍事集團間的戰(zhàn)爭。一方是晉文公率晉、宋、齊、秦四國聯(lián)軍,另一方則是以楚為主的楚、陳、蔡、鄭四國聯(lián)軍。兩年后,當晉國發(fā)動對鄭國的戰(zhàn)爭時,自然要尋找得力的伙伴。秦晉歷史上關系一直很好;更重要的是,秦也有向外擴張的欲望,于是秦晉聯(lián)合也就必然了。

        三、熟讀課文

        1、默讀課文,注意重點字的讀音。

        汜(fàn)南 佚(yì)之狐 夜縋(zhuī)而出

        亡鄭以陪(beì)鄰 共(gōng)其乏困 闕(jué)秦

        秦伯說(yuè) 逢(páng)孫

        2、聽錄音,注意準節(jié)奏。

        3、齊讀課文、注意語氣要連貫。

        四、理清層次

        用課文中的句子回答課后練習題二,實際上是在熟讀課文的基礎上理解各段大意。

        第一段:秦、晉圍鄭(讓學生思考本段的作用)

        寥寥25字,寫出了形勢(“晉侯、秦伯圍鄭”,兩大國圍一小國——兵臨城下,形勢嚴峻);寫出圍鄭原因(“以其無禮于晉,且貳于楚”,兩事與晉利害相關,和秦利害關系不大——秦可以爭取);寫出駐軍位置(“晉軍函陵,秦軍汜南”,分兵駐扎——鄭有機會單獨與秦接觸)。

        參照“春秋時期形勢圖”和“秦晉圍鄭形勢圖”,讀過下文,就可以看出作者伏筆的巧妙、行文的縝密。

        第二段:臨危受命

        本段以簡約之筆,涉了人之事。

        ①佚之狐的話對刻劃燭之武的形象有何作用?

        “師必退”表現(xiàn)了佚之狐對燭之武的了解與信任,使讀者未見其人,先知其才,從側面表現(xiàn)了燭之武的才能。

        ②鄭伯是如何說服燭之武的?

        當鄭伯準備使燭之武見秦君時,卻遭到拒絕:“臣之壯也,猶不如人;今老矣,無能為也已?!滨r明地流露出對年輕時未被重用而產生的牢騷與不滿。而鄭伯則表現(xiàn)得大度寬容而不卑不亢?!拔岵荒茉缬米?,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過也。然鄭亡,子亦有不利焉。”先屈尊自責,動之以情;后以國家大義警之,曉之以理。于是,燭之武只得“許之”。

        第三段:說退秦師

        “夜縋而出”說明秦晉完全包圍了鄭國,連城門也打不開了。進一步說明兵臨城下的嚴峻形勢。本段的重點在“說”,說辭雖僅百余字,卻委婉曲折,開闔跌蕩,步步進逼,層層深入。可分四層:

        ①“秦晉圍鄭,鄭既知之矣”——坦言知亡,避其銳氣。

        ②“若亡鄭而有益于君”至“君之薄也”——指出亡鄭只對晉國有利。因為秦、晉目前尚是盟國,燭之武的措辭是委婉而謹慎的,他沒有立即指出秦、晉聯(lián)盟的虛偽性,卻巧妙地點明秦、晉畢竟是兩國這一事實。這樣既符合實際,又從根本上動搖了秦、晉聯(lián)盟的基礎,這不能不讓秦伯動心。

        ③“若舍鄭以為東道主”至“君亦無所害”——說明舍鄭會對秦國有益。如果說第三層是分析危害動搖秦伯的話,這一則是引誘秦伯了。假如燭之武繼續(xù)挑撥秦、晉關系,很可能引起對方的反感。因此,他換了一個角度,闡明鄭國存在對秦國可能有的種種好處。攻鄭還是友鄭,秦王當然要權衡利弊了。

        ④“且君嘗為晉君賜矣”至“唯君圖之”,在經邊一番拉攏引誘后,燭之武不失時機地從秦、晉兩國的歷史關系,說明晉國曾對秦國過河拆橋,忘恩負義,赤裸裸地挑撥秦晉兩國的關系。然后又從歷史說到現(xiàn)實,進一步分析了晉國的貪得無厭,讓秦國意識到自己的危險,最終退兵,且留兵助守。

        第四段:迫晉退兵

        面對風云突變的局勢,晉侯沒有感情用事,而表現(xiàn)了清醒的頭腦和理智的判斷。這種隱忍不發(fā)、隨機應變的胸懷和謀略,正是晉文公終成霸業(yè)的根本原因。

        以上對文章層次和大意的了解可通過學生討論、教師補充的方式進行,不必字字落實,只求了解大意。

        第二課時

        一、 點名朗讀課文

        二、掌握重要的實詞:

        1、貳

        ①“二”的大寫。

        (例:國不堪貳,君將若之何?《左傳隱公元年》)

        ②副職 (例:其內任卿貳以上。梁啟超《少年中國說》)

        ③不專一 (例:貳則疑惑。《荀子解蔽》)

        ④離心,背叛

        (例:夫諸侯之賄,聚于公室,則諸侯貳?!蹲髠鳌?

        ⑤再,重復。 (例:不遷怒,不貳過?!墩撜Z雍也》)

        ⑥從屬二主 以其無禮于晉,且貳于楚也。

        2、鄙

        ①邊遠的地方 (例:《為學》:“蜀之鄙有二僧?!?

        ②庸俗,鄙陋。

        (例:《左傳莊公十年》:“肉食者鄙,未能遠謀?!?

        ③看不起,輕視。

        (例:《左傳昭公十六年》:“我皆有禮,夫猶鄙我。”)

        3、許

        ①準許。 (同現(xiàn)代漢語)

        ②答應,聽從。 (例:“許之?!?、“許君焦、暇……”)

        ③贊同。 (例《愚公移山》:“雜然相許。”)

        ④約數(shù) (例:《小石潭記》:“潭中魚可百許頭。”)

        ⑤表處所

        (例:陶淵明《五柳先生傳》:“先生,不知何許人也?!?

        4、闕

        ①què 古代宮殿前兩邊的高建筑物。

        ②què 城樓

        ③què 皇宮,引申為朝廷

        ④quē 通“缺”

        ⑤jué 挖掘,引申為侵損,削減。

        5、微

        ①細小,輕微(同現(xiàn)義)

        ②衰敗 國勢衰微。

        ③卑賤

        (例:《史記曹相國世家》:“參如微時,與蕭何善?!?

        ④幽微,精妙。 微言大義(成語)

        ⑤隱蔽,不顯露。見微知著(成語)

        ⑥如果沒有。 (例:《岳陽樓記》:“微斯人,吾誰與歸?”)

        6、敝

        ①壞,破舊。

        (例:方苞《左忠毅公逸事》:“使史更敝衣草屨。”)

        ②謙詞 敝人

        ③疲憊 (例:《資治通鑒》:“曹操之眾,遠來疲敝。”)

        ④損害,衰敗。 因人之力以敝之。(本文)

        “說”“辭”見課后第三題。

        三、掌握重要的虛詞

        1、以

        ①以其無禮于晉 (因為,連詞)

        ②敢以煩執(zhí)事 (拿,用,介詞)

        ③越國以鄙遠 (表順承,連詞)

        ④焉用亡鄭以陪鄰? (表順承,連詞)

        ⑤若舍鄭以為東道主 (把,介詞)

        2、而

        ①今急而求子 (才,連詞,表順承)

        ②夜縋而出 (表修飾,連詞)

        ③若亡鄭而有利于君 (表順承,連詞)

        ④朝濟而夕設版焉。 (表轉折,連詞)

        3、焉

        ①子亦有不利焉。 (語氣詞,表陳述)

        ②焉用亡鄭以陪鄰? (疑問副詞,為什么)

        ③若不闕秦,將焉取之 (疑問副詞,怎么能)

        ④且焉置土石 (疑問代詞,哪里)

        ⑤以俟夫觀人風者得焉 (代詞,之)

        ⑥永之人爭奔走焉 (兼詞,于此)

        “之”的意義和用法見課后第三題。

        四、本文的詞類活用

        ①晉軍函陵 (名詞作動詞)

        ②若亡鄭而有益于君。 (使鄭亡,動詞使動用法)

        ③鄰之厚,君之薄也 (“厚”“薄”都是形容詞活用作名詞)

        ④越國以鄙遠

        (鄙,名詞的意動用法,以……為鄙;遠,形容詞用作名詞,遠

        地)

        ⑤朝濟而夕設版焉 (“朝”、“夕”,名詞活用作時間副詞)

        ⑥既東封鄭,又欲肆其西封。

        (“東”、“西”均為方位名詞作狀語;封,名詞活用作動詞,作

        疆界。)

        五、本文的通假字

        ①焉用亡鄭以陪鄰? (陪,通“倍”)

        ②共其乏困 (共,通“供”)

        ③何厭之有? (厭,通“饜”,滿足)

        ④秦伯說 (說,通“悅”)

        ⑤失其所與,不知 (知,通“智”)

        六、本文古今異義的詞語:

        ①行李之往來

        (行李,古義:出行的人;今義:出門所帶的包裹)

        ②若舍鄭以為東道主

        (以為,古義:把……作為;今義:認為)

        ③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夫人,古義:那人;今義:一般人的妻子)

        ④亦去之 (去,古義:離開;今義:往,到)

        七、本文重要的文言句式

        ①以其無禮于晉 介詞結構后置

        ②佚之狐言于鄭伯曰 介詞結構后置

        ③夫晉,何厭之有? 賓語前置,“有何厭”。

        ④是寡人之過也。 判斷句。

        第三課時

        一、 檢查學生字詞情況,點名回答問題。

        二、 學生討論:

        1、 本文主要人物是誰?

        2、 本文主要事件是什么?

        以上兩問可從題目進行分析

        3、 主要人物在什么情況下出場?

        在秦晉兩個大國圍攻一個小小的鄭國,鄭國面臨覆滅的危險情形之下,鄭大夫佚之狐向鄭伯推薦他去見秦伯,以退秦師

        4、 燭之武為什么能臨危授命?

        鄭伯態(tài)度誠懇,勇于自責,曉之以理。燭之武腹有良謀,成竹在胸。

        5、 燭之武為什么能說退秦兵?

        燭之武善于利用秦晉之間的矛盾,言談中又似乎處處都在為秦國的利益著想,從而打動了秦伯,讓秦怕欣然接受了他的意見。

        6、 晉軍為什么不愿向秦軍進攻?

        晉文公并不昏庸,很有理智,能隱忍不發(fā),隨機應變。因為如果這時進攻秦軍,晉軍就有可能處于腹背受敵的不利境地。而由此,也就證明了燭之武說退秦師的成功。)

        7、 燭之武怎樣一步一步說服秦穆公?

        第一步:欲揚先抑,以退為進(鄭知之矣)。

        第二步:闡明利害,動搖秦君(鄰之厚,君之薄也)。

        第三步:替秦著想,以利相誘(君亦無所害)。

        第四步:引史為例,挑撥秦晉(君之所知也)。

        第五步:推測未來,勸秦謹慎(唯君圖之)。

        三、 分析課文中的人物形象

        燭之武:

        1、志士。

        燭之武的外交才能通過佚之狐的話得到了充分的肯定。“若使燭之武見秦君,師必退”,一個“退”字,盡顯燭之武的才華。由于長期未被重用,燭之武滿腹牢騷與委屈溢于言辭,以至于以“老矣,無能為也已”來推辭。但鄭伯的一番誠意和對國家形勢與個人利益關系的透徹分析,最終感動了他,他決心以國家利益為重,出使秦師。這足以說明他是個深明大義的愛國志士。

        2、勇士。

        兩方交戰(zhàn),生死未卜;出使秦師,成敗難料。燭之武“夜縋而出”,勇入秦營,其知難而上、義無反顧的冒險精神也展示了他的“勇士”性格。

        3、辯士。

        燭之武在到了秦營之后,面對強敵,不卑不亢,侃侃而談。他先論說滅亡鄭國對秦國有害無益,只是增加了鄰國(晉國)。然后承諾,保存鄭國將會對秦國大有好處,“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這是鄭國請求秦國退兵所施予秦國的小小恩惠,既可使對方感興趣,以權衡利弊,又不失本國尊嚴。一番利誘之后,燭之武就從秦晉的歷史關系入手,揭示出晉文公過河拆橋、忘恩負義的本質,公開挑撥秦晉兩國關系;并且用發(fā)展的眼光,引導秦伯認識到晉的貪婪會給秦國帶來的危險,這就使秦伯認識到晉是敵而非友,并最終和鄭國結盟。這樣一來,“攻守之勢易矣”。燭之武一字未提鄭國的利益,卻成功說退秦師,充分展現(xiàn)了他的“辯士”形象?!稗q士”形象是燭之武形象的核心。

        所以說,《燭之武退秦師》一文展示的燭之武是一個深明大義的愛國志士,是一個勇于出使,直入敵營的勇士,是一個機智善辯的辯士、外交家。

        鄭君

        善于納諫

        當佚之狐薦燭之武“使燭之武見秦君,師必退”時,他立即抓住這一線希望“從之”,表現(xiàn)了一位君主決策的及時、果斷。

        勇于自責

        “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過也?!睂⑦^錯攬到了自己身上。

        精于言辭

        “然鄭亡,子亦有不利焉。”鄭伯完全站在燭之武利益的角度來看問題,這同燭之武后來站在秦伯場勸其退師的說辭可謂有同工異曲之妙。

        佚之狐

        是一個“慧眼識英雄的伯樂”。是他發(fā)現(xiàn)并舉薦了燭之武這匹千里馬給鄭伯,從而挽救了鄭國覆亡的命運.

        是一個胸藏韜略,臨危不懼,遇事冷靜,能謀善斷,高瞻遠矚的杰出之士;他對天下形勢洞若觀火.“國危矣,若使燭之武見秦軍,師必退”。寥寥數(shù)語,足見其不同凡響。

        四、 課外遷移

        佚之狐知道燭之武很有才能,為什么以前不推薦給鄭君,而在國難當頭才想起燭之武?

        附:

        燭之武、鄒忌、觸龍的游說藝術二

        燭之武,鄭國之“老”百姓也,其挑撥離間的游說藝術在晉秦圍鄭的危急存亡之秋大派用場。鄒忌,齊國之美男子也,其“美”僅次于城北徐公,假此以己推人說服齊王廣納群諫名揚天下。觸龍,老朽矣,“蹩腳”的趙國重臣,卻長于口才。世間皆知老婦人因嘮叨而著名,不料觸龍爺爺竟也大發(fā)嘮叨,迂回包抄,曉之以理,使得趙太后將其愛子長安君“恣觸龍之所使之”。

        國籍不同,時機不同,事件不同,游說對象不同,游說方法不同,然而游說結果相同。何故?

        1.為對方打算——不暴露游說目的

        設身處地地為對方的切身利益著想,是游說時應遵循的原則之一。燭之武先講明秦和晉圍鄭(即使是攻下鄭國),秦國無大裨益;進而分析晉侯出征目的在于擴張領土,且欲壑難填。一方面使秦伯覺得枉費心機,一方面頓感危險將至矣??梢姡瑺T之武頭頭是道挑撥離間了“秦晉之好”。這叫曲線救國。

        鄒忌可謂酒色財氣俱全,竟還擁有聰明腦瓜支配下的厲害嘴巴,叫人刮目相看。他從妻、妾、客人的阿諛之詞“小題大作”——以君子之心度“君子”之腹,獻身說法使齊王也同理得證“蒙蔽甚矣”,于是一聲令下,廣納諫言,終于“戰(zhàn)勝于朝廷”。也使齊國奪得人才乃至發(fā)展先機。

        觸龍用“緩沖法”拉家常套近乎,用“引誘法”開后門托幼子,用“旁擊法”談燕后陪襯人,用‘植入法”論歷史望未來。先用三寸不爛之舌變相息怒緩和氣氛,再用反證法“老臣竊以為媼之愛燕后賢于長安君”來巧設魚餌,引魚上鉤,推出“為長安君計短也”的結論。迂回包抄使得趙太后主動繳械。

        2.用婉言相勸——忠言順耳利于聽

        下級勸說上級,由于尊卑關系不得不謙言以諫,否則會引來殺身之禍。雖然燭之武和觸龍年歲已高,但豈敢倚老賣老?燭之武早有言“無 能”,鄒忌實話實說“不如徐公美”,觸龍噓寒問暖“曾不能疾走……竊自恕……”沒話找話,話題輕松,鋪設情境。此三者諳習“良藥蜜口更于病,忠言順耳更利于聽”之道。事實亦如此,良言一聲三冬暖,冷語一句六月寒。

        3.巧施攻心術——先對方之憂而優(yōu)

        燭之武長于外交辭令,說理透辟,步步深人,層層逼緊。他抓住秦伯擔憂“幫晉滅鄭后反而惹火燒身”之心理,申明圍鄭對秦無任何好處,曉之以利害,因說服力很強,所以句句打動對方。鄒忌很了解齊王處在許多人對他有所偏私、有所畏懼、有所企求的環(huán)境中,必然是個耳不聰、目不明的受蒙蔽者——隱憂國之清明;又因曉得齊王有修明內政以興邦的宏志(心理),為此設喻使齊王欣然接受勸告,提升了齊國威望,贏得了諸侯的尊敬。觸龍非常了解趙太后愛子、憐子之心,便采用拿人心比自心,以己子做誘引,動之以情申明大義,進而解太后心結。當然更見觸龍為國之憂心,忠心明鑒。

        燭之武、鄒忌、觸龍游說的成功也告訴我們:游說時要不亢不卑,言語恰到好處——既不刺激對方,又不失自己尊嚴。

        摘自《中學語文教學》2001年第六期

        《燭之武退秦師》的結構美

        長沙市雅禮中學 徐昌才

        《燭之武退秦師》是《左傳》里的散文名篇,清人編訂的《古文觀止》將其收錄其內,可見其價值非同尋常。它不僅語言精練簡潔,生動傳神,形象個性鮮明,栩栩如生,內容豐富復雜,包羅萬相,而且情節(jié)結構、布局謀取篇也是匠心獨運,堪稱典范。下面我想從四個方面來探討《燭之武退秦師》的結構美。

        (一)兩起兩收的對稱美

        縱覽全篇,首先會感到行文布局謀篇的對稱美,。全文共計五個自然段,根據(jù)事件進程可以劃分為三個層次,一二自然段為第一層(略寫),第三自然段為第二層(詳寫),四五自然段為第三層(略寫),整體呈現(xiàn)“二一二”的結構布局。第一自然段寫“攻”:秦晉聯(lián)合,大軍圍鄭,來勢洶洶,銳不可擋;鄭國岌岌可危,朝夕難保。第二自然段述“守”:國難當頭,命懸一線,鄭國君臣驚慌失措,一籌莫展,燭之武臨危受命,勇赴國難。這兩個自然段分別從矛盾沖突的雙方入手,寫“攻”述“守”,秦晉聯(lián)合而鄭國孤危。中間一段是全文主腦部分,詳敘燭之武游說秦伯、離間秦晉,曉之以弊,誘之以利,娓娓道來,步步進逼,說得秦伯心悅誠服,從而改弦易轍。末尾兩段分別從秦晉雙方落筆,先寫秦方背晉盟鄭,班師回朝;再寫晉方審時度勢,因孤立無援只好撤兵后退。前面是秦晉聯(lián)合而鄭國孤危,結尾是秦晉背約,秦鄭結盟而孤立晉國。兩段起,兩段收,首尾簡潔,中間飽滿,呼應對稱,精警圓美。

        (二)離合變幻的對稱美

        秦晉聯(lián)盟,貌合神離,松散虛幻,缺乏堅實的結盟基礎和統(tǒng)一的指揮調度,這從第一自然段的簡潔敘事可以看得出來。秦晉圍鄭的原因有二,一是鄭“無禮于晉”,二是鄭“貳于楚”。二者全屬晉鄭宿怨而與秦無關,秦軍不過是作為盟友援軍被牽扯進來,為秦晉所用而已。“晉軍函陵,秦軍汜南,”圍攻鄭國,秦晉駐軍又分列兩處,且相距遙遠。從空間上來講,這也就為下文燭之武的離間秦晉及秦鄭的秘密接觸不易為晉人及時掌握提供了可能,也從側面說明秦晉圍鄭缺乏周密的軍事部署和統(tǒng)一的指揮調度,很有可能是利令智昏,各有所圖。至于主體部分寫到燭之武離間成功更是證明了秦晉結盟的脆弱松散,不堪一擊。相反,鄭國君臣內部力量的整合配置就大不相同。當強敵壓境,國勢孤危之時,勢單力薄的鄭國雖然有內部矛盾(燭之武的英雄末路、壯志未酬與鄭伯的有眼無珠、埋沒人才之間的沖突),但君臣之間卻能夠捐棄前嫌,團結協(xié)力,同仇敵愾,共赴國難,這種“勁往一處使,心往一處想”的凝聚力是強大秦晉所缺乏的。強國結盟的貌合神離、脆弱松散與鄭國內部君臣的同心協(xié)力、一致對外形成了強烈的對比。正是在這種對比沖突中,文章更有力地凸現(xiàn)了主人公燭之武的超群才干和驚世智慧。

        (三)不露痕跡這對應美

        全文的情節(jié)結構可以說是里應外合,前呼后應,一線貫穿,層次井然,敘事張馳有度,圓美雋逸。首段埋設伏線,伏線有二,一是圍鄭原因:“以其無禮于晉,且貳于楚”;二是兩軍陣列態(tài)勢:“晉軍函陵,秦軍汜南?!睆脑蛏现v,秦晉圍鄭,以晉為主,秦為輔,且與秦無關,秦國完全沒有必要死心踏地增援晉國。這就為燭之武的巧言離間提供了可乘之機,也為鄭人化敵為友,爭取秦國準備了先決條件。而秦晉駐軍分列兩處,缺乏周密部署和統(tǒng)一指揮,這既為燭之武的離間秦晉和秦鄭的暗中勾通提供了便利,因而也就使鄭國的計劃有了成功的可能性。

        有了以上鋪陳,文章自然地進入主干部分,“說辭為一篇之主”,這段說辭分四層展開。首先,指出“亡鄭”只能“陪鄰”,即擴張晉的勢力范圍,而于秦無益,因為秦鄭之間隔著一個晉國,即使滅了鄭,秦國也不可能跨越晉國而將鄭國納入自己的版圖。這種態(tài)勢,一經點明,秦人是不可能不折服的。那么,反之又如何呢?所以第二層便反說,指明若舍鄭不攻,秦國向東發(fā)展,反而有了一個補給軍糧的通道,于秦無害而實惠,這一點對地處偏僻西隅而又時時也在圖謀向東擴展的秦國來說,無疑極具誘惑力,自然也易于為秦君所接受。但作為說客,燭之武不能不估計到另外一種可能性,那就是晉獨占鄭的同時,許秦以割讓晉國西部部分土地作為交換條件,以換取秦國的支持,因此,第三層便引晉背秦約為例,說明晉背信棄義,朝令夕改,不可信任,徹底破除秦對傳統(tǒng)盟國晉的幻想。至此,利害得失已說得十分明確了,但燭之武猶嫌不足,再推進一層,指出亡鄭的結果不只是“陪鄰”,更主要的是,晉國強大以后,貪欲更大,向東亡鄭之后,勢必向西擴張,因而“闕秦”便勢所必然。四層意思,三層言害,一層言利,語語在理,句句動心,尤其是說晉不可信任和肆其西封勢必闕秦兩層,令人毛骨悚然,不能不使秦穆公為之震動,有拔云見日之感了。

        燭之武的游說終于收到地預期的效果,“秦伯說(悅),與鄭人盟。”不只如此,還留下將士為鄭鎮(zhèn)守,以防備晉軍入侵,自己則率軍回國。晉人見秦人背約,大勢已去。盡管心中憤憤然,但多方權衡之后,也不得不撤兵。

        由上可知,開篇的兩處伏筆,實際上成了貫穿全文的線索,事態(tài)的發(fā)展,燭之武的說辭,乃至最后的結局,無一不為這伏筆所牽制/。文章正是在這種若隱若現(xiàn)的伏線貫穿下,將事件記敘得跌宕起伏,扣人心弦,針密線合,天衣無縫。

        (四)三抑三揚的情節(jié)美

        《燭之武退秦師》除去主體說辭部分層層深入、步步緊逼之外,首尾幾個自然段的敘事,盡管文字簡潔,可是情節(jié)的推進變化卻是波瀾起伏,扣人心弦??傮w來說,其情節(jié)結構可以概括為“三抑三揚的情節(jié)美”。

        開篇寫秦晉聯(lián)合,攻城占地,直逼鄭都,大有來勢兇猛,銳不可擋之勢,鄭國勢單力薄,岌岌可危,朝不保夕,讀者自然會為鄭國命懸一線而捏一把冷汗(抑)。第二自然段寫佚之狐慧眼識英雄,關鍵時刻薦舉燭之武出使秦軍,“國危矣!若使燭之武見秦君,師必退。”簡簡單單的十四個字,讓我們從一個側面看到,燭之武是一個可以解民于水火,救國于倒懸的亂世奇才?!氨亍保欢?,勢必之意,說明佚之狐對燭之武的深刻了解和對其智慧才干的堅信不疑。讀到這里,我們又感覺到鄭國安危系于一人,萬民生死系于一行的些許希望(揚)。這是一抑一揚。

        燭之武應召進見鄭君,卻辭曰“臣之壯也,猶不如人;今老矣,無能為也已?!逼呤闲啵印班稣保ㄏ喈斢阱鲴R溫之類的官職),英雄末路,壯志未酬,自然免不了牢騷滿腹,自責自怨。他是臨陣退卻還是義無反顧?讀者不禁又為他,更為鄭國的命運擔心(抑),及至鄭伯反躬自省、自責致歉進而曉喻大義、點明利害時,這份誠懇自責,這番透徹分析給燭之武以極大的思想觸動,他終于顧全大局,勇?lián)厝?,我們心神為之一震,鄭國或許有救(揚)?這是二抑二揚。

        文章結尾寫子犯建議晉文公擊秦,在這個秦背晉約援助鄭國的敏感時刻,這種原本就不牢實的盟國關系充滿了更多的不確定性和潛在危險。讀之令人心神倍感緊張,似乎“山雨欲來風滿樓”(抑),可是晉文公一翻“不仁、不知、不武”的理性分析和清醒判斷果斷地拒絕了子犯的建議,并最終撤軍后退,這又讓我們心神舒緩,緊張化為輕松(揚)。這是三抑三揚。

        綜上所述,《燭之武退秦師》的敘事跌宕起伏,扣人心弦,張馳有度,曲折多變,這也是其情節(jié)吸引人的一個重要原因。

        9、《搭石》教學實錄與反思

        【教材分析】

        愛是明媚的陽光,給人以溫暖;愛是盛開的鮮花,給人以芳香:愛是潺潺的溪流,滋潤萬物的成長;愛是熊熊的火炬,點燃生命的希望。愛是理解,是寬容,還是力量。有關愛的主題在前六冊教材中已有所涉及,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四年級上冊第六組再次安排了“人間真情”的專題,是為了繼續(xù)引導學生感受人與人之間純真的感情,體會到人與人相互關愛,生命才更有意義,人生才更幸福。

        捧讀《搭石》,一幅幅生動的畫面映入眼簾:秋涼在即,人們精心挑選平整方正的石頭擺放在小溪中,幾翻精心踩踏;急著趕路的老人,發(fā)現(xiàn)搭石不穩(wěn),及時調整,滿意才肯離去;一行人走搭石,動作協(xié)調有致,聲音踏踏,輕波漾漾,人影綽綽,充滿了詩情畫意;如果兩個人同時過溪,招手禮讓,閑話家常;若是誰偶遇老人,蹲身下伏,背負過溪……課文語言質樸,意境秀美,字里行間洋溢著濃郁的生活氣息。

        【學情分析】

        鄉(xiāng)親們無私奉獻的精神和一心為他人著想的傳統(tǒng)美德一定會強烈地感染著學生的心,激發(fā)他們善良的人性美,使他們充滿為他人奉獻的熱望。這也正是“搭石”于默默無聞中凸現(xiàn)出的精神。城市的孩子幾乎無人知曉什么是搭石,讀悟、探究的興趣應該更濃厚。

        學生在本冊第一單元的學習中強化了“邊讀邊想象,從作者生動的描寫中想象畫面”,即“變話為畫”的閱讀方法。教學本課,應注意繼續(xù)引導學生多讀、多想、多體會,深刻體會人與人之間純真美好的感情,再由課文內容想開去,聯(lián)系自己讀過的和身邊發(fā)生的感人故事,感悟互相關愛帶來的快樂和幸福,使學生在情感上有所促動。同時,四年級學生已會運用查字詞典或聯(lián)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詞語。教學本課,應引導學生通過體會重點詞句感悟課文內容。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感受鄉(xiāng)親們默默無聞、無私奉獻的精神,并從中受到感染、熏陶。

        2、學習作者仔細觀察、生動描寫的方法,培養(yǎng)留心觀察、用心感受的習慣。

        【教學重難點】

        體會作者是怎樣通過平凡的事物讓我們感受到美的。

        【教學過程】

        一、復習課文,導入新課

        師:老師在黑板上寫個詞,大家來讀一讀。

        板書:

        搭石

        生:齊讀:搭石。

        師:搭石這個詞,我們生活中并不常見。但是,上節(jié)課我們學習了這篇課文,通過課文,了解了搭石,誰來說一說,什么是搭石?

        生:人們根據(jù)水的深淺,從河的兩岸找來一些平整方正的石頭,按照二尺左右的間隔,在小溪里橫著擺上一排,讓人們從上邊踏過,這就是搭石。

        師:噢,原來搭石就是鋪在水中,供人方便行走的石頭。如此普通的搭石,為什么會吸引作者,并以此為題,寫下這篇文章呢?這節(jié)課,我們繼續(xù)學習21課《搭石》(板書)。

        二、通讀全文,體會作者對搭石的情感

        師:請同學們把書翻到103頁,自由地朗讀課文,看看作者眼中的搭石什么樣子?把作者直接描寫搭石的句子畫下來,體會作者對搭石的情感。

        生:自由朗讀課文,邊讀邊畫直接描寫搭石的句子,體會作者的情感。

        師:同學們讀的很認真,誰找到作者直接描寫搭石的句子了?

        生:我在第一自然段找到了,進入秋天──

        生:我在第二自然段也找到了,──

        生:在第三自然段也有直接描寫搭石的句子,──

        生:課文的最后一段也是──

        師:同學們找的很準確,老師把大家找到的句子打在了大屏幕上,(多媒體出示)同學們把這幾句作者直接描寫搭石的句子連起來讀一讀,看看從中你體會到了作者對搭石怎樣的情感?

        生:我體會到了作者對搭石的贊美,我是從這句話體會到的:一排排搭石,任人走,任人踏,它們聯(lián)結著故鄉(xiāng)的小路,也聯(lián)結著鄉(xiāng)親們美好的情感。

        生:我體會到了作者對搭石的喜愛,我也是從這句體會到的。

        師:那我們就帶著對搭石的贊美、喜愛之情再來讀一讀這句,一排排搭石,起!──

        生:齊讀。

        師:同學們,作者在描寫搭石時寫了這樣一句:搭石構成了家鄉(xiāng)的一道風景。我們都到風景區(qū)游覽過,誰來說一說,什么樣的景色才稱得上風景?

        生:名勝古跡,有觀賞價值的才是風景。

        生:很美的景色,使我們很陶醉的才是風景。

        生:有山、有水、有花、有草的地方,我們看著很舒服、很美的景色是風景。

        師:只有美的,可供觀賞的景色才稱得上風景。而搭石只不過是鋪在水中的石頭,它美在了哪呢?請同學們再仔細讀讀課文,看看課文哪些地方打動了你,讓你感覺到了美?

        三、細讀課文,感受美

        生: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課文,邊讀邊體會使自己感受到美的句子。

        四、匯報交流,體會美

        師:同學們學的很認真。我們來交流一下,邊交流邊體會也是學習的一種好方法。誰來說一說,課文的哪些地方打動了你讓你感覺到了美?

        生:課文的第二自然段:秋涼以后,人們早早地將搭石擺放好。如果別處都有搭石,惟獨這一處沒有,人們會譴責這里的人懶惰。上了點年歲的人,無論怎樣急著趕路,只要發(fā)現(xiàn)哪塊搭石不平穩(wěn),一定會放下帶的東西,招來合適的石頭搭上,再在上面踏個幾個來回,直到滿意了才肯離去。這一段打動了我,我覺得這里的人很勤勞。

        師:這一段是描寫人們干什么?

        板書:

        在這段人們擺搭石的描寫中,作者用了一個很長的句子,(多媒體出示:老人擺搭石的句子)怎么把這么長的句子讀好呢?請同學們自己讀一讀,看看哪些詞要重讀?

        生:自由練讀。

        師:誰愿意讀一讀?

        (指兩名同學讀。)

        老師發(fā)現(xiàn)了,你們把這些詞重讀了,(多媒體閃爍重讀的詞),同學們觀察一下:這都是些什么詞?

        生:關聯(lián)詞。

        師:作者一連用了幾個關聯(lián)詞,把老人擺搭石的動作連接起來,使文章順暢自然,條理清晰,結構嚴謹。表現(xiàn)了老人一心為他人著想的高貴品質。同學們在寫作文的時候也要學習正確使用關聯(lián)詞。

        請同學們把打點的詞重讀,看看從中你還能體會到這是一位怎樣的老人?

        生:(自由讀)我還體會到了這是一個勤勞的老人。因為他只要發(fā)現(xiàn)哪塊搭石不平穩(wěn),就一定會放下帶的東西,找來合適的石頭搭上。

        生:我覺得他還是個做事認真的老人。因為他把合適的石頭搭上后,還要再在上面踏上幾個來回,知道滿意了才肯離去。所以我覺的他很認真也很仔細。

        師:是啊,這真是個勤勞、善良、做事認真的老人。老人的行為的確讓我們感覺到了美!你還從課文的哪些地方感覺到了美?

        生:我從課文的第四自然段感覺到了美。經常到山里的人,大概都見過這樣的情景:如果有兩個人面對面同時走到溪邊,總會一個第一塊搭石前止步,招手示意,讓對方先走,等對方過了河,倆人再說上幾句家常話,才相背而行。假如遇上老人走搭石,年輕人總要伏下身子背老人過去,人們把這看成是理所當然的事。我覺得人們尊敬老人的行為很美。

        生:我也覺的這段很美。因為這里的人誰也不搶著走搭石,而是互相謙讓,讓對方先走。遇上老人,還要背老人過去,他們把這都看成是理所當然的事。

        師:人們都把這看成是理所當然的事。什么是理所當然?

        生:就是應該做的事。

        師:這里的人們都把什么事看成是理所當然的事?

        生:把讓對方先過河和尊敬老人、愛護老人看成是理所當然的事。

        師:山里的人把互相謙讓、互相幫助、尊老愛老看成是理所當然的事,可見美好的品質已經深深地根植于人們的心中。我們怎能不被這美所感動?課文還有哪些地方打動了你?使你感覺到它的美?

        生:課文的第三自然段:每當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時候,動作是那么協(xié)調有序!前面的人抬起腳來,后面的緊跟上去,踏踏的聲音,像輕快的音樂;清波漾漾,人影綽綽。給人畫一般的美感。我覺的這一段很美。

        師:這段是寫人們干什么?

        板書:

        人們走搭石這段的確很美,你能說說,它具體美在哪么?

        生:我覺得它的聲音很美。踏踏的聲音像輕快的音樂。

        生:我覺得它的景色很美。清波漾漾,人影綽綽,給人畫一般的美感。

        生:我覺的人們走的動作也很美:他們的動作是那么協(xié)調有序!

        師:景色美、動作美、聲音美,這么美的畫面,你能動情地讀一讀么?請同學們先自己練一練,一會老師找人配樂朗讀。

        生:(自由讀、個別讀。)

        師:他讀的怎么樣?誰來評一評?

        生:我覺得他讀的很流暢。只不過他不音樂讀成應樂了

        師:注意要把字音讀準確。你來讀一下:音樂。

        (叫剛讀錯的同學。)

        生:我認為他讀的很好。很有感情。

        師:一行人走搭石的畫面實在太美了!老師也想讀讀,行么?(多媒體播放音樂)請同學們閉上眼睛,靜靜地聽,想象這美好的畫面。(教師范讀。)

        誰還想讀?這么多同學都想讀?那請咱班讀的最好的同學來讀,好么?

        讀的可真好!聽了他的朗讀,老師頭腦中出現(xiàn)了這樣一幅畫面:傍晚,夕陽西下,染紅了天邊的云彩。一群放學的孩子像一只只快樂的小鳥飛奔回家。他們從搭石上走過,撒下了一路歡歌一路笑語──

        同學們,你們想到了什么?能仿照老師的樣子說一說么?

        生:傍晚,太陽快要落山了,一群年輕的姑娘手拿籮筐,唱著山歌從搭石上走過。

        師:你想到了年輕的姑娘,她們唱著山歌從搭石上走過,說的非常好!

        生:早晨,太陽公公還沒起床,老人們、年輕的小伙子們已經扛著鋤頭去干活了。他們從搭石上走過,年輕的小伙子俯下身子背年邁的老人過河。這時小鳥從他們頭上飛過,唧唧地叫著,好象在說:你真是個尊老愛老的小伙子!

        師:你的想象力真豐富!你不但想到了年輕人背老人過河,你還想到了太陽公公和小鳥,非常棒!

        搭石的畫面給我們帶來了無限的遐想。使我們感受到了山里人純真、質樸,感受到了山里人的和諧、美好。讓我們懷著這份美好,再來讀一讀這段。

        生:齊讀。

        師:課文你還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么?

        生:老師我不明白“緊走搭石慢過橋是什么意思”,我想請同學們和老師幫我理解一下

        師:誰來幫幫他?

        生;“緊走搭石慢過橋”就是走搭石要快點走,過橋要慢點走。因為搭石原本就是天然石塊,走起來難免會活動,所以你要快點走才能保持身體平衡,而橋是人們建造的很寬、很堅固的建筑,走起來很穩(wěn)所以不用那么快,慢慢悠悠過橋就行。

        師:你能聯(lián)系課文后面的內容幫他解答這個問題,非常好!聯(lián)系上下文理解詞語內容也是學習的好辦法。你明白了么?

        看見了這么多的美,感受到了這么多的美,這美撞擊著作者的心靈,使他發(fā)出由衷的贊嘆,齊讀最后一段。

        生:齊讀最后一段。

        師:你是怎樣理解這句話的?

        生:我覺得作者是從兩方面來寫的:一個是寫搭石任人走,任人踏,無怨無悔,另一方面也寫這里的人們無私奉獻、默默無聞。

        師:說的太好了!至此,我想同學們一定也明白了作者寫搭石的真正用意,作者是借搭石的默默無語,無怨無悔來寫山里人的默默無聞、無私奉獻。

        板書:

        無私奉獻

        文章的最后一句也正是點明了作者的寫作意圖,讓我們再來深情地齊讀最后一段。

        生:齊讀最后一段。

        師:這一句也是文章的中心句。中心句在文章中有提綱契領之功能,畫龍點睛之妙用,我們今后在寫文章時也要注意使用中心句。

        五、發(fā)散思維,尋找美

        師:顧全文,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作者所選取的都是生活中極為平凡的小事,而正是這些讓我們看不起眼的小事,卻深深地感動了我們,使我們感受到了生活的美好。正如法國大雕塑家羅丹所說:“生活中并不缺少美,只是缺少發(fā)現(xiàn)美的眼睛”讓我們一起去發(fā)現(xiàn)、去尋找生活中的美吧!

        生:生活中感受到的美以及自己做的好事。

        師:同學們說了這么多發(fā)生在自己身邊的事,這些事雖小,卻讓我們感受到了人間的真情,人間的真愛!讓我們繼續(xù)用我們的眼睛發(fā)現(xiàn)美,用我們的心靈感受美,用我們的雙手創(chuàng)造美!

        【板書設計】

        21、搭石

        擺 走 讓

        搭石 人們

        無私奉獻

        【課后反思】

        《搭石》是人教版語文《課標》教材四年級上冊的一篇精讀課文,人教版語文《課標》教材編排特點之一,就是以主題組織單元。本組教材的主題是──人與人之間純真的愛。緊扣這一主題,這組教材編排了三篇精讀課文、兩篇略讀課文和一個語文園地?!豆旁妰墒住繁憩F(xiàn)了朋友間真摯的愛,《搭石》體現(xiàn)了鄉(xiāng)親們純樸的愛,《跨越海峽的生命橋》展現(xiàn)了愛的奇跡,《卡羅納》詮釋了愛的真諦,《給予是快樂的》闡述了愛的哲理。我所執(zhí)教的是《搭石》的第二課時。重點是體會鄉(xiāng)親們淳樸的愛,難點是體會作者是怎樣通過平凡的小事讓我們感受到美的。課后靜心反思,感觸頗多?,F(xiàn)將本節(jié)課教學反思如下:

        在教學預設時,我著重從以下幾方面下工夫:

        首先,著眼于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注重學生的聽、說、讀、寫的訓練。在課堂中,通過多種方式的讀,讓學生充分接觸文本,與文本對話,與作者對話,通過自由的朗讀,思考、勾畫,深入理解課文內容,通過有感情的朗讀,體會文章的思想感情。加強說、寫的訓練,設計了通過老師的朗讀,你想到了那些動人的情景,誰能說一說,在我們的生活中,哪些事情讓你感受到了美?你又做了哪些事,讓別人感受到了美?把你感受到的美寫下來。進行說寫訓練,訓練學生的思維、語言訓練與表達。通過朗讀──評價,描述畫面──評價,培養(yǎng)學生認真傾聽的良好品質。

        其次,注重傳授學習方法,提示學習規(guī)律。教是為了不教,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讓學生了解學習規(guī)律,掌握學習方法,是實現(xiàn)學生終身學習的必要前提。在詞句教學時,我不光引導學生了解意思,還提示理解方法,如抓住重點詞語理解,聯(lián)系上下文理解,以培養(yǎng)學生自學能力。在總結全文,提示寫法時,揭示“生活中并不缺少美,只是缺少發(fā)現(xiàn)美的眼睛。”讓學生明白生活中處處蘊涵美,生活處處是文章。

        再次,努力做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諧統(tǒng)一。追求三維目標(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的達成。在對學生進行聽說讀寫基本功綜合訓練的同時,我注重對學生關愛他人美好情感的熏陶和正確的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的引導。比如在朗讀中潛移默化,在過渡語、小結語、激情語中滲透。從而讓學生感受到:勤勞是美、助人是美、謙讓是美、和諧是美、美就在我們的心里,只要我們奉獻了愛,我們的生活就充滿了美。

        教學永遠是一項遺憾的勞動,雖然預設時考慮周全,但是真正教學時未必達到預期效果。靜心思索,感覺課堂中存在以下不足:

        1、借班上課,對學情了解不是十分清楚,因而不能兼顧優(yōu)等生和學習能力較差的學生,造成對學習有困難的學生有忽視的現(xiàn)象。

        2、由于時間關系,原來預定的“寫一寫你身邊的美”臨時改成了“說一說你感受到的美”使寫的訓練沒有完成。

        3、由于在教學中既想使學生理解課文內容,又想體會文章表達的情感,還想滲透寫作方法,認識關聯(lián)詞和中心句的作用,談體會談感受。設計的內容太多,想講授的太多,因而對文章個別語句分析理解不是很到位。例如沒有體會“譴責”是什么意思。人們可能會怎么譴責?老人發(fā)現(xiàn)搭石不穩(wěn)時,會怎么想,怎么做?哪些詞語寫出了老人的“心中有他人”?他滿意離開時,又會怎么想,怎么做?等等。

        新課改的探究之路還很長,如何真正落實新課改的思想,是我今后教學思考和實驗的主旋律。

        【評析】

        陸老師憑借其扎實的基本功、純熟的駕馭課堂的能力,向我們展示了一堂精彩的語文課。這堂課,緊緊圍繞“搭石構成了家鄉(xiāng)的一道風景線”這一線索展開探究,不僅為學生創(chuàng)設了廣闊的精神空間,同時以情激情使整個教學過程成為關注和豐富學生情感世界的過程,成為學生智慧生成和人生態(tài)度、生活品位提升的過程。

        一、教師的教學設計跟學生的心理特征相吻合

        兒童世界是一個充滿幻想的奇妙世界,他們有自己的思維邏輯、價值觀念和游戲規(guī)則。不要把成人的思維邏輯、價值觀念強硬灌輸給他們。“蹲下來”看孩子,力求與兒童世界相似,與兒童的心理特點契合。因此,陸老師在設計教學的時候,多站在了學生的角度考慮,尋求教材與學生認知的結合點,教師盡可能地為學生的學習提供服務,使教學過程真正成為學生發(fā)展、成長的過程。

        1、積極創(chuàng)設情境,讓學生在入情入境中朗讀、感悟、積累、運用:

        兒童以形象思維為主,有著豐富的想象力。語文又是一門感性課程,生動的語言描繪著一個個鮮活的形象、一幕幕感人的場景。例如,在教學課文第三自然段時,為了讓學生深刻理解課文的字里行間蘊涵著的濃郁的生活氣息,教師讓學生通過欣賞課件,自瀆課文,再配樂范讀、生生互讀互評,作者描寫一行人走搭石是動作的協(xié)調有序,“像輕快的音樂”,“給人以畫一般的美感”,仿佛在我們眼前展現(xiàn)了一幅有聲有色的美麗畫卷。在教師的鼓舞和引領中,學生充滿感情朗讀、交流,鼓勵學生對不同意見展開討論,讓學生的思維在碰撞中迸射出愛的火花,從而對課文有更深刻的理解和感悟。

        2、恰當把握教材的人文內涵,達成人文性與工具性的統(tǒng)一:

        《搭石》一課選取人們擺搭石、走搭石的普通生活情景,反映出其中的人性美。這種美主要是指山里人的純樸、友善與關愛。教學中,教師把對石頭的贊美與對人們的尊敬有機地結合起來,緊密結合文本進行思想內涵的感悟,不空洞、不生硬,讓家鄉(xiāng)的場景與人物形象深深地印在學生們的腦海中,刻下終生難忘的烙印。

        二、課堂教學中關注即時生成的教學資源,使預設因生成而精彩

        新課程倡導課程資源的開發(fā)和利用。這種資源既包括教材、資料等文本資源,也包括教師、學生等人力資源。教學中,對于學生質疑的“緊走搭石慢過橋”教師處理的非常恰到好處,機智靈活。學生運用已有知識并能結合課本理解“為什么緊走搭石?”又怎么是“慢過橋”的道理,尤其是后者,更能使我們的課堂教學精彩紛呈,高潮迭起。

        語文教學課改追求的純正的教學境界,就是尋求平衡,走向和諧。這節(jié)課總體體現(xiàn)了“實”與“活”的和諧統(tǒng)一,即:學得扎實,教得樸實;講究藝術,方法靈活。

        10、《生命生命》教學實錄與反思

        ——

        教學內容:四年級下冊第五單元第三課《生命 生命》。

        所用班級:沁園路小學四一班。

        課時:第二課時

        授課、實錄整理、反思:崔春紅

        教學目標:

        1、通過對語言文字的品析感悟,使學生認識到生命的可貴,懂得珍惜生命、熱愛生命。

        2、滲透“四讀學習法”,讓學生初步認識“四讀學習法”。

        反思:

        《生命 生命》是臺灣殘疾女作家杏林子的作品。位于第五單元第三課。本單元課文從不同角度反映對生命的思考,書寫對人生的感悟,在單元導讀中明確向學生提出“讓我們隨著課文的學習,去感受生命的美好” ?!渡? 生命》這篇課文通過三件典型事例,從不同角度反映了對生命的思考,書寫了對人生的感悟,表現(xiàn)出不向命運屈服、不屈不撓的精神,體現(xiàn)出對生命的高度熱愛。杏林子的文章,強烈地展現(xiàn)出她想幫助青少年樹立積極向上人生觀的信念。

        對四年級的學生來說,對語言文字有了一定的理解和感知,對生命的珍貴,只有粗淺的認識,因此,我將主要目標界定為:“通過對語言文字的品析感悟,使學生認識到生命的可貴,懂得珍惜生命、熱愛生命”。

        考慮到四年級的學生需要掌握一定的自我學習語文的方法,因此,我決定在引導學生學習課文的過程中,滲透 “四讀學習法”,讓學生初步認識“四讀學習法”,培養(yǎng)他們自我學習的能力。

        課堂實錄與反思:

        一、課前互動

        1、師:剛才看到同學們進到教室,老師好驚嘆?。⊥瑢W們知道老師驚嘆什么嗎?

        2、生:不知道。

        3、師:同學們人好多??!

        4、學生開始邊笑邊互相觀看,好像第一次知道自己班里有這么多的人。

        5、師:咱們班有多少人?

        6、生:55個。

        7、師:55個!每個人是一條鮮活的生命,那55個人是多少條鮮活的生命?

        8、生:55個。

        9、師:那大家會不會對自己說:“我活著,我高興!”

        10、學生們說。

        11、師:老師剛才看見有的同學皺著眉、低低地說:“我活著,我高興?!保ɡ蠋熌7聦W生的樣子)

        12、生笑

        13、那我們會不會有激情地說:“我活著,我高興!”

        14、學生充滿激情地說。

        15、師:我們還會用什么樣的語氣說呢?

        16、生用不同語氣說。

        17、師:讓我們也用不同的語氣對你的同桌說:“看著你活著,我也很高興!”

        反思:

        這個互動不是預設的,是我看見學生們一個一個走進教室,在大大的教室里看著還是那么一大片的真實感受(我所教的班有37個學生)。由這個感受,聯(lián)想到本課要教的內容《生命生命》,我便臨時改變預設——原本預設是用夸獎的語氣暗示學生具有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學習態(tài)度——變成了引導學生用不同語氣說“我活著,我高興”和“我看見你健康地活著,我也很高興”,這種做法,我期望達到三個目的:一是初步給學生一個觀點——活著就好;二是給感情朗讀打伏筆,讓學生知道表達一個意思,可以用不同的語氣:三是活躍氣氛,拉近師生的距離,形成一個氣場。

        把目之所及借來為我的課堂所用,而且借來之后又能緊扣課文主旨,我感覺這種做法還行。

        二、品讀語言,感悟生命

        師:我們都知道,一條小昆蟲可以蛻變成(停了一會兒)一只色彩斑斕的蝴蝶,而(又停了一會兒)一粒種子也可以長成一個色彩斑斕的春天,那么,今天呢,我們來繼續(xù)學習第19課《生命生命》。(師轉身板書課題。寫了一筆后,又轉過來對學生說)讓我們神圣地寫下這四個字,生命生命。

        學生跟著老師邊寫邊讀。

        反思:俗話說:“萬事開頭難”,這個開頭與我預設的效果相去太遠,表現(xiàn)在以下幾點:1、用詞單調,用了兩個“色彩斑斕”;2、說話斷續(xù),不流暢,一句話中停頓了兩次,好像給忘了詞似的,板書課題反復了兩次。這些問題清清楚楚地顯示了,我口語表達能力不強,剛開始時思路不清晰。究其深層次原因,一是語言積累有欠缺,二是與平時上課隨意性太強有很大關系。古人說要“慎獨”,意思是獨自一人時,在品行上也要嚴格要求自己。今天看來,我也真應該學學古人的精神,在今后的每一節(jié)課上,都要做到“慎獨”,克服隨意性,同時還需要多進行詞匯積累,培養(yǎng)流暢的口語表達力。

        師:在上節(jié)課中,老師領著我們學習了《生命生命》這課中的三件小事,通過這三件小事,告訴了我們生命是什么,哪三件小事呢?

        生:第一件事是飛蛾求生,第二件事是幼苗不屈向上,第三件小事是心跳有規(guī)律。

        師:為了保持一致,老師總結成了四個字,板書:飛蛾求生、幼苗生長、傾聽心跳。

        師:(對剛才發(fā)言的同學說),老師想說,從你響亮的發(fā)言中,老師感受到了你蓬勃向上的生命力。

        反思:教師的評價性語言,在學生的學習過程中,起著很大的作用。我對自己在這節(jié)課中的一些評價性語言,比較滿意,它們都較好地把我對學生的期望傳遞給了他們。如上面那句評價,先肯定了學生聲音響亮,讓所有同學都可以聽得到,給全班同學一個暗示,發(fā)言就應該這樣;然后,又與課文內容聯(lián)系,將學生時時置于“生命”這個大環(huán)境中,把“生命”這個主題貫穿整節(jié)課的始終,不僅是課文內容,還有學生在課堂上的所有表現(xiàn),都是生命的體現(xiàn)。

        師:現(xiàn)在請同學們大聲朗讀課文,讀的過程中,選擇你最感興趣的一件事情,然后談一談你從中體會到了什么?是從哪個詞語或哪個句子中體會到了這一點?

        生:學生默讀,找,思考

        師:好,同學們,現(xiàn)在我們來交流一下,你想的有多有少,無論多少都行,有多少說多少,誰來先說呢?

        生:我想說第二段。

        師:第二段是什么?

        生:飛蛾求生。

        師:你可以這樣說:“我從飛蛾求生這件小事中體會到了……”

        生:我在飛蛾求生這件小事中體會到了飛蛾求生的那種欲望。

        師;嗯,哪個詞語感受到了呢?

        生:掙扎

        師:哦,大家找到了沒有?什么叫掙扎?

        學生一片茫然

        師:可以用動作也行,也可以用語言描述。

        教室里依然沉默。

        師:好,你接著說,還有哪些詞語?

        反思:

        這一段教學是我這節(jié)課中隱隱的痛。這痛有兩點:一是教師的不能等待,二是等待太長。

        在學生回答從第二段中體會到了什么時,教師這時的引導太多了。如果我能學會等待或者換一種方法,也許效果會更佳。而我卻進行了過多的引導,甚至還教學生該怎么去說。表面看來,教師教給了學生怎樣來說一句完整的話。其實,對四年級的學生來說,給他充足的時間,給他相當?shù)墓膭睿耆心芰Π研闹兴氲?,慢慢地、一五一十地說清楚,前提是學生把問題聽清楚了。

        現(xiàn)在想來,這個過程可以這樣改:

        師:好,同學們,現(xiàn)在我們來交流一下,你想的有多有少,無論多少都行,有多少說多少,誰來先說呢?

        生:我想說第二段。

        師:行,往下說。

        生:……

        學會等待,靜靜地等待花開,需要的是老師的耐心,和對學生能力相當信任的愛心??!

        在全班學生對“掙扎”一詞一片茫然時,我采取了轉換話題的方法,把這個問題先放一放,想等著一會兒再講。當時看到學生不會這個問題時,我心里的想法是:一時口快,把這個問題問早了。其實在我的預設中,這個環(huán)節(jié)的交流,只要學生找到詞語,談出體會就行了。對這個詞語真正的理解,還要在一會兒從內心深處感悟到“騷擾”、“捉住”、“鼓動”的含意后,那“掙扎”自然而然就迎刃而解了。在這段后面的學習中,學生也真地體會到了上面三個詞語的含意,而我卻把“掙扎”這個詞語給忘了,以至于沒有再給學生提起,“掙扎”就成了學生一直地等待,也成了我這節(jié)課永遠的遺憾。

        等待是一種藝術,是一種手段,而不是教師的隨心所欲!

        從這兩個“痛”中,我認識到,需要提高的,還有自己的課堂注意能力!

        師:好,你接著說,還有哪些詞語?

        生:極力、鼓動

        師:那么請你把你找到的詞語送到這個句子中,讀一讀。

        生:讀這個句子。

        師:他讀出了飛蛾掙扎著求生的欲望。同學們,再讀這一段,找出這一段中,描寫飛蛾動作的詞語,看看飛蛾都做了哪些動作?

        生:默讀,畫動詞。

        師:(巡看一會兒)同桌前后交流一下。

        生:左看右看,前看后看,不知道該和誰交流。

        反思:

        這是我這節(jié)課中,唯一的一次小組合作。這次小組合作,遇到的最大問題是學生不知道該和誰是一小組。當時在課堂上,我想到的是課前沒有提前把學生的小組分好,課前準備不足??墒乾F(xiàn)在看了錄相,發(fā)現(xiàn)有相當一部分原因是教師語言不準確。我說的是“同桌前后交流一下”,這句話有問題,應說成“前后四個同學交流一下”。事實上,我課上看到大家不知道和誰一小組時,我又補說這樣的話,結果,學生們就很有序了。課堂語言不準確,會給學生帶來很多錯誤的信息。做為語文教師,實在應該在錘煉語言上下一些功夫才行。

        師:孩子們,交流好了沒有?誰來回答?

        生:表示飛蛾動作的詞語是:飛來飛去、掙扎、鼓動、停下。

        師:還有一個動作,這個動作非常重要,就因為這個動作,影響了作者的寫作,作者才一下子捉住了它。

        生:騷擾。

        師:我們讀有飛蛾動作的句子,要讓老師感受到它的動作。

        生(齊):一只飛蛾不停地在我頭頂上飛來飛去

        師:(感覺到學生沒把動詞突出出來,打斷)停,在我頭頂上——(打著手勢,一字一頓的樣子)

        生(齊):(在老師手勢引導下,一字一頓地讀)飛-來-飛-去……

        生:(在老師手勢引導下,突出了動詞,讀得很有韻味兒。)

        師:這兩個句子分別是“我”捉住飛蛾前后飛蛾的表現(xiàn)。起初飛蛾是自由的,它在不停地飛,它在不停地怎樣著作者?

        生:騷擾

        師:什么叫騷擾?

        生:打擾、搗亂。

        師:這時,正在安心寫作的作者會怎樣想?

        生:煩人

        生:真討厭。

        師:這時候,在這種心理下,咱們再來讀一讀的飛蛾動作的第一個句子。

        生讀

        師:真煩人的飛蛾啊,這時作者做了一個動作,什么動作?

        生:一伸手捉住了它。

        師:飛蛾的生命緊緊地攥在作者的手里?面對捉在手里的騷擾自己的飛蛾,作者會怎么想?

        生:捏死它

        生;把它打死。

        師:作者和大家想的一樣。可是,這時候,飛蛾發(fā)出了自己對生命渴望的信號,它發(fā)出了什么信號?

        生:極力鼓動雙翅。

        師:好,我們做一做這個動作,鼓動,極力,極力表達它對什么的渴望》

        生邊做動作,邊說:“生命!”。

        師:好,我們讀一讀這個飛蛾極力渴望生命的句子。

        生充滿感情朗讀。

        師:動詞要突出出來,因為剛才飛蛾只是輕輕地在鼓動,輕輕地在掙扎,飛蛾再一次鼓動,讀

        生更有感情朗讀。

        師:它在鼓動雙翅的時候,假如飛蛾會說話,它仿佛在說什么?

        生:快放了我吧!

        生:我要自由,放了我吧!

        師:我要求生,我要……

        生:好好地活著

        師:我的生命就是——活著。我們再來讀一讀飛蛾掙扎的句子,把飛蛾的掙扎從我們的聲音里讀出來,讀

        生感情朗讀:但它掙扎著,極力鼓動雙翅。

        師:仿佛在說:我要……

        生喊;我要自由!

        師:這時候作者和飛蛾產生了共鳴,這時候作者又會怎樣想呢?

        生:“我感到一種生命的力量在我手中躍動,那樣強烈,那樣鮮明!飛蛾那種求生的欲望令我震驚!”

        師;震驚的時候,作者會怎么想?剛才還想殺死它,現(xiàn)在又會怎么想?

        生:放了它

        師:讀書中的這個句子。

        師:對飛蛾來說,它的生命掌握在誰的手里?

        生七嘴八舌:作者、自己

        師:有人說作者,有人說自己,大家說到底掌握在誰的手里?

        生齊:自己。

        師:因為飛蛾做了什么事,作者才放了它?

        生:想要求生。

        師:書上是哪句話?

        生:但它掙扎著,極力鼓動雙翅。

        師;飛蛾的生命掌握在自己的手中,看課文的第四自然段的最后一句,一切全由自己決定,誰必須對自己負責,在第二自然段中?

        生:飛蛾。

        師:把飛蛾送進這句話中,讀

        生:一切全由飛蛾決定,飛蛾必須對自己負責。

        師:我們可以扼住命運的咽喉,一切全由自己決定。從飛蛾求生這個小故事中,我們知道,生命就是好好地活著。

        反思:

        這個環(huán)節(jié)是這節(jié)課中我比較滿意的地方。在這里,我通過了找動詞,做動作感知詞語,挖掘課文的空白讓學生進行想象和說話訓練,將學生置身在當時的處境中,與作者同思考,和飛蛾同感受,在此基礎上再進行感情朗讀。從學生抑揚頓挫的讀書聲,和不斷聳動的小肩膀上,可以看出學生們不僅讀懂了文字,還讀出了飛蛾的情感、作者的情感和孩子們的情感,通過“聽、說、讀”這樣的語文實踐活動,完成了作者、文本和學生之間的交流和對話。這么多年來,我一直努力想在自己的課堂上實現(xiàn)語文學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tǒng)一。雖然距這個要求還有很遠的距離,但從這段的教學中,我還是看到了自己已有的進步。這個進步,讓我感受到有付出就會有收獲的快樂。

        師:那么,我們還對哪件事感興趣?

        生:請大家把目光聚集到第三段。

        師:這個開場白太精彩了!

        生接著說:幼苗生長讓我感覺到瓜子苗不屈向上的精神,我從“冒、沖破”里體會出來了。

        師:你的回答又全面又完整,你是我見過的聰明孩子中的一個。大家讀一讀她剛才的那句話。

        學生交頭接耳,低低在問:哪句話?

        反思:

        這是這節(jié)課中的又一處敗筆。之所以出現(xiàn)這種情況,原因有二:一是教師的話語表述不準確,可以這樣改:“請大家讀一讀含有她剛才說的動詞的那句話”;二是教師對課文不熟悉,說話時欠思考。

        師:這個小幼苗,它生活在怎樣的環(huán)境中?

        生:沒有陽光,沒有泥土的磚縫中。

        師:是舒適溫暖還是惡劣?

        生:惡劣。

        師:在這樣惡劣的環(huán)境中,小幼苗茁壯成長,而且小幼苗的生命有多長?

        生:只有幾天。

        師:哪怕只是曇花一現(xiàn),它也要綻放出自己最美的光彩。我們再讀這句話。

        生讀。

        師:這里作者寫了植物,那么植物當中,我們大家還知道有哪些像這棵小幼苗一樣茁壯成長的植物?

        生:生長在沙漠里的仙人掌。

        師:老師呢,在去九里溝的時候,在那里有一個大石頭,在石頭縫里長著一棵大樹,這棵樹的樹冠也有好幾米大。咱們上山旅游的時候,有沒有見過這樣的植物?

        生:見過。有一次,我和我爸媽去王屋山,吃飯的時候,看到懸崖峭壁上還有一棵樹在生長。

        師:嗯,你還用了一個詞“懸崖峭壁”?;乜窗鍟w蛾是動物,幼苗是植物,對于植物來說,它的生命也像第四段中最后一句話說的有誰決定?誰必須對自己負責?

        生;幼苗。

        師:我們可不可以把“幼苗”也送進這句話里讀一下?

        生:一切全由幼苗決定,幼苗必須對自己負責。

        反思:

        對四年級的孩子來說,課堂要有變化、有起伏才好。我本來就預設這里要略講,是個放松的環(huán)節(jié),因為它和飛蛾求生這段相似。我主要設計一個訓練——聯(lián)系生活實際,進行說話訓練。可從課堂效果來看,學生的生活實際經驗沒有被發(fā)掘出來,雖然我采用了用自己親身經歷的事情引導的辦法?,F(xiàn)在看錄像究原因,我感覺是沒有給學生充分思考的時間,我剛把問題拋出來,就期待著學生的回答。這種急功近利的思想,實在與自己“怕拖堂被扣分”的思想有關。又一次沒有靜靜等待花開?。?/p>

        師:作者寫了動物,寫了植物,都比較有代表性,又寫了人,大家一起讀第四自然段,。

        師:我們也像作者一樣活著,我們也有著自己獨特的心跳,那么,老師想問一下,這里面有一句話表達了作者的心聲,哪句話?面對自己鮮活的生命,她將怎么做?

        生:這就是我的生命,單單屬于我的。

        師:我們拍著自己的胸口,對自己說:“這就是我的生命,單單屬于我的?!?/p>

        生拍著胸膛讀這句話。

        師:它是我們的,獨一無二的,面對我們的生命,我們將怎樣做?

        生:我可以好好地使用它,也可以白白地糟蹋它。

        師:(出示小黑板中的這句話)讀

        生讀。

        師:怎么來使用我們的生命?

        生:做好事。

        師:讓生命充滿道德的光芒。

        生:好好學習,珍惜時間。

        師:讓生命充滿蓬勃的力量。

        生:尊老愛幼

        生;樂于助人

        生:熱愛祖國

        師:(出示小黑板),讓我們再來讀一讀這句話,把我們對生命的感悟讀進去。

        生讀

        師:什么叫糟蹋生命?

        生;浪費時間

        生:做壞事

        生;浪費自己的生命,不好好學習。

        師;讓我們把對生命的感悟再送進這句話中。我們的生命也由我們自己決定,(出示小黑板)讀

        生感情讀:我可以好好地使用它,也可以白白地糟蹋它。一切全由自己決定,我必須對自己負責

        師:我們的生命就是好好地活著。

        反思:

        在這段教學中,理解“我可以好好地使用它,也可以白白地糟蹋它”是全文的重點也是難點,更是落腳點。我采用聯(lián)系生活實際的方法來理解,較容易地完成了要求。作者杏林子就是想通過這篇文章,讓人們積極向上、珍愛生命。但我感覺這里的深度和力度挖掘的不夠。在一帆風順的時候,人們都會珍愛生命??梢挥龅酱煺酆痛驌?,可能就會意志消沉。如果在這里,我再加進杏林子的事跡簡介,或再講一件一個孩子因為受不了父母一句批評的話而自殺讓大人很傷心的事情,或者講一些身殘志堅的事情,這時學生們的感悟就不會只停留在順境中,也會深刻意識到逆境中的生命更可貴。

        三、總結回顧

        師:今天學了這一課,大家有什么感悟?或者說有什么收獲?

        生:熱愛生命。

        生:雖然生命短暫,但是我們卻可以讓有限的生命體現(xiàn)出無限的價值。

        生:生命是美好的,生命在你手中。

        師:讓我們一齊讀課文的最后一段,來結束今天的學習。

        生感情朗讀最后一段。

        反思:

        當一節(jié)課快要結束的時候,我常會這樣問自己,也這樣問學生,在這節(jié)課中收獲了什么。如果我的目標在學生的總結中,得到了體現(xiàn),那我就心滿意足了。

        四、初知方法

        師:今天這節(jié)課,老師在不知不覺中,利用生命這一課,教給了大家學習課文的一種方法——“四讀學習法”,咱們來一一對照“四讀學習法”:第一讀,讀內容,(板書:一讀內容),(指黑板上板書的三件事情),這就是課文的主要內容。第二讀,讀作者和我們自己的情感,(板書:二讀情感)這一課的情感就是要好好活著,珍愛生命。第三讀,讀作者的寫作方法,(板書:三讀寫法),作者選擇了有代表性的三種事物,分別是……

        生:動物、植物、人

        師:從三個不同的側面表達了事間萬物都有生命,都有活著的權利。第四讀就是老師現(xiàn)在想說的,(板書:四讀課外),老師給大家推薦一本書,是海倫.凱勒寫的《假如給我三天光明》,希望同學們讀一讀,寫一寫自己的感悟。

        反思:

        課文只是一個課例,在這個課例中,我還試圖想讓學生學到一種學習方法,讓他們能夠學會學習。這個方法,是我在自己多年的教學實踐中中總結出來的。從孩子們認真記下這些方法的專注勁兒和著急勁兒,我感受到,授人以漁的重要性。

        總評:

        在沒有看到自己的錄相課以前,感覺自己是個表達能力還湊和、但話語不多的人??戳俗约旱恼n堂實錄,真的很替自己汗顏:

        一、語言拉雜,閑話太多,常會重復學生說過的話兒,甚至有時會出現(xiàn)表達不清的現(xiàn)象,心里想的,嘴上怎么也說不出來,或說出來了卻是言不達意。話語里少了一份干凈和清爽,還少了語文老師應有的課堂語言中的語文味兒。

        二、條理性和邏輯性差,隨意性強,偶然會出現(xiàn)本來是后面的環(huán)節(jié)卻在不經意間就從口中溜了出來,像對“掙扎”理解,結果出現(xiàn)“卡課”的現(xiàn)象,就像磁帶卡住了,沒法唱了,就猛地硬跳過去。上課只有大致的思路,粗線條的思維,少了一份細致。

        三、教學不夠機智和靈活,這與性格中的認真和實在有一定的關系。但我相信后天可以慢慢培養(yǎng)。

        四、只要努力,就會有收獲。從這節(jié)課中,我感受到自己以前的學習、實踐、反思、失敗都是有益的,這些東西會在課堂上,在最需要的時候閃現(xiàn):當有困惑時,它會及時告訴你該怎么做;當遇到要犯的問題時,又會突然跳出來提醒你。

        總之,這節(jié)課讓我感覺到,無論成功也好,失敗也好,只要曾經付出,終將會有收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