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將進酒》優(yōu)秀教學設計一等獎》屬于教學設計中比較優(yōu)秀的內(nèi)容,歡迎參考。
1、高二《將進酒》優(yōu)秀教學設計一等獎
《將進酒》原是漢樂府的曲調(diào),題目的意思是“勸酒歌”。作者的這首名篇,約作于天寶十一年,他當時與友人岑勛在嵩山另一好友元丹丘的潁陽山居為客,三人曾登高飲宴。人生快事莫若置酒會友,作者又正值“抱用世之才而不遇合”之際,于是滿腔不合時宜借酒興詩情,來了一次淋漓盡致的發(fā)抒。
教學目標
1.通過李白“借酒澆愁”的虛無消沉的消極反抗,以及他自信和對現(xiàn)實的憂患思想,了解“酒”在中國文化中的特殊涵義。
2.鑒賞“將進酒”的意境及在矛盾中展示內(nèi)心的詩歌特色。
3.體會李白浪漫主義創(chuàng)作方法的基本特點,即大膽的夸張和豐富的想象。
教學重點:
1.了解李白的生平事跡及其人格魅力,理解作者的內(nèi)心世界,從而把握本詩的題旨。。
2.把握本體意境張揚、夸張大膽、想象豐富的浪漫主義的手法。
教學難點:體會李白詩歌“豪放飄逸”的詩美特點并對其內(nèi)涵有所了解。
教學方法:賞析與討論
【教時安排】二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
1、在中國文學史上,詩與酒相從相隨,幾乎有一種天然的緣分。中國詩人大多愛喝酒,且多半是因為“愁”了才喝酒,為何愁?多得很,仕途失意、功業(yè)未成、思妻念子,一言概之,就是生活不如意。多少詩人因酒忘卻人生的痛苦憂愁,因酒在自由的時空盡情翱翔、因酒而丟掉面具口吐真言、因酒而成就傳世佳作。
唐代的天才詩人李白尤為突出,他是“詩仙”,有自稱是“酒中仙”,時人也號之為“酒圣”。古時酒店都愛掛上“太白遺風”、“太白世家”的招牌直至現(xiàn)在。
杜甫的《飲中八仙歌》中說:
李白一斗詩百篇,長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
2、唐詩是中國詩歌的頂峰。在燦若群星的詩人中,李白恰如夜空中的太白金星,尤為耀眼奪目。李白一生詩酒相依,杜甫贊嘆:“李白斗酒詩百篇”。杜康造酒,真是對人類的一大貢獻,否則,生活將缺多少情趣,詩人將缺多少靈感,人類將缺多少美文詩篇。酒與詩,好像天生就結(jié)緣,酒催詩生,詩隨酒發(fā),相伴而留香千古。同學們都知道哪些詠酒的詩句?
二、寫作背景
約作于天寶十一載(752),此時距李白被唐玄宗“賜金放還”已有八年之久。此時,詩人與友人岑勛在嵩山另一好友元丹丘的潁陽山居為客,三人嘗登高飲宴(《酬岑勛見尋就元丹丘對酒相待以詩見招》:“不以千里遙,命駕來相招。中逢元丹丘,登嶺宴碧霄。對酒忽思我,長嘯臨清飆?!?。人生快事莫若置酒會友,作者又正值“抱用世之才而不遇合”(蕭士赟)之際,于是滿腔不合時宜借酒興詩情,來了一次淋漓盡致的發(fā)抒。
《將進酒》,樂府舊題,內(nèi)容多寫飲酒放歌時的情感。
三.誦讀感知
1.詩中一會兒“高堂明鏡悲白發(fā)”“與爾同銷萬古愁”,一會兒又“人生得意須盡歡”“烹羊宰牛且為樂”,到底是“悲愁”還是“歡樂”?
全篇大起大落,詩情忽翕忽張,由悲轉(zhuǎn)喜、轉(zhuǎn)狂放、轉(zhuǎn)激憤、再轉(zhuǎn)狂放,最后歸結(jié)于“萬古愁”,回應篇首,如大河奔流,縱橫捭闔,力能扛鼎。于豪放不羈之中深蘊情才不遇、時光易逝之深沉悲哀。所以讀的時候要于狂飲縱歌之中把握好詩人深沉的愁緒。
2.“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發(fā),朝如青絲暮成雪?!备锌畷r光流逝,應該用什么語調(diào)來讀?
深沉悲愴,但“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要有氣勢。
3.“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天生我才必有用,黃金散盡還復來。烹羊宰牛且為樂,會須一飲三百杯。岑夫子,丹丘生,將進酒,杯莫停!”應該怎樣讀?
這幾句是李白自信、狂放的體現(xiàn),于深沉的悲緒中洋溢著暫時的歡樂,應讀得充滿喜悅,而且是稍帶夸張的喜悅。其中“岑夫子,丹丘生,將進酒,杯莫停!”四個三字句,酒酣之時,喜悅之至,短句疊用,喜悅之情溢于言表,要讀得充滿喜悅之情,節(jié)奏要快,聲音有力。
4.“與君歌一曲,請君為我傾耳聽!鐘鼓饌玉不足貴,但愿長醉不復醒!”后兩句是全詩的中心句,也是李白在詩中表明志向的主旨句,該怎樣去讀?
2、高二《將進酒》優(yōu)秀教學設計
《將進酒》原是漢樂府的曲調(diào),題目的意思是“勸酒歌”。作者的這首名篇,約作于天寶十一年,他當時與友人岑勛在嵩山另一好友元丹丘的潁陽山居為客,三人曾登高飲宴。人生快事莫若置酒會友,作者又正值“抱用世之才而不遇合”之際,于是滿腔不合時宜借酒興詩情,來了一次淋漓盡致的發(fā)抒。
教學目標
1.通過李白“借酒澆愁”的虛無消沉的消極反抗,以及他自信和對現(xiàn)實的憂患思想,了解“酒”在中國文化中的特殊涵義。
2.鑒賞“將進酒”的意境及在矛盾中展示內(nèi)心的詩歌特色。
3.體會李白浪漫主義創(chuàng)作方法的基本特點,即大膽的夸張和豐富的想象。
教學重點:
1.了解李白的生平事跡及其人格魅力,理解作者的內(nèi)心世界,從而把握本詩的題旨。。
2.把握本體意境張揚、夸張大膽、想象豐富的浪漫主義的手法。
教學難點:體會李白詩歌“豪放飄逸”的詩美特點并對其內(nèi)涵有所了解。
教學方法:賞析與討論
【教時安排】二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
1、在中國文學史上,詩與酒相從相隨,幾乎有一種天然的緣分。中國詩人大多愛喝酒,且多半是因為“愁”了才喝酒,為何愁?多得很,仕途失意、功業(yè)未成、思妻念子,一言概之,就是生活不如意。多少詩人因酒忘卻人生的痛苦憂愁,因酒在自由的時空盡情翱翔、因酒而丟掉面具口吐真言、因酒而成就傳世佳作。
唐代的天才詩人李白尤為突出,他是“詩仙”,有自稱是“酒中仙”,時人也號之為“酒圣”。古時酒店都愛掛上“太白遺風”、“太白世家”的招牌直至現(xiàn)在。
杜甫的《飲中八仙歌》中說:
李白一斗詩百篇,長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
2、唐詩是中國詩歌的頂峰。在燦若群星的詩人中,李白恰如夜空中的太白金星,尤為耀眼奪目。李白一生詩酒相依,杜甫贊嘆:“李白斗酒詩百篇”。杜康造酒,真是對人類的一大貢獻,否則,生活將缺多少情趣,詩人將缺多少靈感,人類將缺多少美文詩篇。酒與詩,好像天生就結(jié)緣,酒催詩生,詩隨酒發(fā),相伴而留香千古。同學們都知道哪些詠酒的詩句?
二、寫作背景
約作于天寶十一載(752),此時距李白被唐玄宗“賜金放還”已有八年之久。此時,詩人與友人岑勛在嵩山另一好友元丹丘的潁陽山居為客,三人嘗登高飲宴(《酬岑勛見尋就元丹丘對酒相待以詩見招》:“不以千里遙,命駕來相招。中逢元丹丘,登嶺宴碧霄。對酒忽思我,長嘯臨清飆?!?。人生快事莫若置酒會友,作者又正值“抱用世之才而不遇合”(蕭士赟)之際,于是滿腔不合時宜借酒興詩情,來了一次淋漓盡致的發(fā)抒。
《將進酒》,樂府舊題,內(nèi)容多寫飲酒放歌時的情感。
三.誦讀感知
1.詩中一會兒“高堂明鏡悲白發(fā)”“與爾同銷萬古愁”,一會兒又“人生得意須盡歡”“烹羊宰牛且為樂”,到底是“悲愁”還是“歡樂”?
全篇大起大落,詩情忽翕忽張,由悲轉(zhuǎn)喜、轉(zhuǎn)狂放、轉(zhuǎn)激憤、再轉(zhuǎn)狂放,最后歸結(jié)于“萬古愁”,回應篇首,如大河奔流,縱橫捭闔,力能扛鼎。于豪放不羈之中深蘊情才不遇、時光易逝之深沉悲哀。所以讀的時候要于狂飲縱歌之中把握好詩人深沉的愁緒。
2.“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發(fā),朝如青絲暮成雪?!备锌畷r光流逝,應該用什么語調(diào)來讀?
深沉悲愴,但“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要有氣勢。
3.“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天生我才必有用,黃金散盡還復來。烹羊宰牛且為樂,會須一飲三百杯。岑夫子,丹丘生,將進酒,杯莫停!”應該怎樣讀?
這幾句是李白自信、狂放的體現(xiàn),于深沉的悲緒中洋溢著暫時的歡樂,應讀得充滿喜悅,而且是稍帶夸張的喜悅。其中“岑夫子,丹丘生,將進酒,杯莫停!”四個三字句,酒酣之時,喜悅之至,短句疊用,喜悅之情溢于言表,要讀得充滿喜悅之情,節(jié)奏要快,聲音有力。
4.“與君歌一曲,請君為我傾耳聽!鐘鼓饌玉不足貴,但愿長醉不復醒!”后兩句是全詩的中心句,也是李白在詩中表明志向的主旨句,該怎樣去讀?
3、高二語文第四冊《守財奴》優(yōu)秀教學設計
一、教學目的:
1。理解運用細節(jié)描寫刻畫人物性格特征的寫法,體會運用個性化的語言揭示人物內(nèi)心世界的深刻性和諷刺意味;
2。通過對葛朗臺形象的分析,認識資產(chǎn)階級貪吝、自私、虛偽、狡詐的本質(zhì)。
二、教學重點、難點:
1。重點:反映葛朗臺特征的對話和動作描寫。
2。難點:葛朗臺這一形象的典型意義。
三、教學時數(shù):
兩課時
四、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字詞注音:
癖pǐ(嗜好)咂z?。ㄗ屑毐鎰e)咄duō(表示喝斥或驚異)撬qiào(用棍棒或、錐等的一頭插入縫中或孔中,用力扳或壓另一頭)箍gū(用竹蔑或金屬條捆緊,用帶子之類勒住,緊緊套在東西外面的圈兒)匣xiá(匣子)覷qù(看、瞧)恬tián(恬靜,滿不在乎)訖qì(完結(jié),截止)
詞語補釋:
*執(zhí)著:佛教用語,指堅持獲得某種成果,不能超脫。后來也泛指專注于某一事物而不能解脫。著zhuóP164注①
*誘哄:以騙人的話語或使用不正當?shù)氖侄我穗S從自己的意愿。
*輕手躡腳:形容舉動小心輕捷。躡niè放輕腳步。
*咂摸:仔細辨別。P165注①
*補償:抵消(損失或消耗)或補足(欠缺、差額)。
*悉心:盡心,全心。悉:盡、全。
*憔悴:形容人瘦弱,面色不好看。
*恬退隱忍:安然退讓,把事情藏在心內(nèi),勉強忍耐而不計較。形容盡量遷就,調(diào)合矛盾,把不滿按捺下去。
*彌撒:基督教的一種宗教儀式。P173注①
*訣竅:關(guān)鍵性的方法。
*老態(tài)龍鐘:身體衷老,行動不靈便。
原委:事情前后的經(jīng)過。P176注①
彌留:病重將死。P176注③
吝嗇:當用的不用,過分愛惜。
癖好:對某種事物的過分偏愛,成為一種難以改變的習慣。
面面相覷:相互對著。形容大家因驚駭或無可奈何而互相望著,都不說話。
也形容沒有辦法。覷:偷看。
背景簡介:
課文節(jié)選自巴爾扎克的長篇小說《歐也妮·葛朗臺》的第五章《家庭的苦難》?!稓W也妮·葛朗臺》寫于1833年,是巴爾扎克不朽巨著《人間喜劇》中的代表作。小說通過葛朗臺一家及其與周圍人物關(guān)系的描寫,真實地反映了法國波旁王朝復辟時期的歷史,深刻地揭露了資產(chǎn)階級剛剛發(fā)跡時的罪惡和貴族階級必然滅亡的命運。
作者簡介:
奧諾雷·德·巴爾扎克(1799─1850),19世紀法國批判現(xiàn)實主義的代表作家。他生于法國杜爾城的一個中產(chǎn)階級家庭,后在巴黎學習法律,做過法律事務所的文書,以后又經(jīng)營出版業(yè)、印刷業(yè),接觸過各種各樣的人,又經(jīng)歷一系列重大的政治變革,對資本主義社會和當時的政治斗爭有深刻的感受。1829年第一次以巴爾小說《朱安克》,從此成為蜚聲文壇(揚名)的作家。
關(guān)于《歐也妮·葛朗臺》:
寫于1833年,是巴爾扎克的一部重要作品。小說成功地塑造了一個貪婪、吝嗇、兇狠、狡詐的資產(chǎn)階級暴發(fā)戶老葛朗臺的典型形象,并通過這一形象以及他與周圍人物關(guān)系的描寫,深刻地揭露了資產(chǎn)階級人與人之間冷酷的金錢關(guān)系,批判了金錢對家庭的關(guān)系、社會道德的破壞作用。
葛朗臺原是一個箍桶匠,在法國大革命時,他投機鉆營,囤積居奇,逐步發(fā)跡起家,成了一個擁有巨額資產(chǎn)的暴發(fā)戶。雖然家里有數(shù)不清的錢財,但葛朗臺極端慳吝,他大權(quán)獨攬,專橫跋扈。在他的統(tǒng)治下,一家人過著寒酸的、死一樣的沉寂生活。在他女兒歐也妮23歲生日這一天,葛朗臺的侄子,一個巴黎的花花公子查理因其父破產(chǎn)前來投奔他。查理與歐也妮一見鐘情,并私訂終身。但葛朗臺決不肯把女兒嫁給一個破了產(chǎn)的窮光蛋,于是他把查理送往印度經(jīng)商。臨別時,歐也妮把自己的全部積蓄送給查理,查理則把母親留下的一個貴重、精美的梳妝匣寄存在歐也妮家里。當葛朗臺老頭知道女兒把金錢送給查理,一場從來未有過的風波在這個死水一潭的家庭里掀起了。這次家庭沖突中,歐也妮被幽禁起來,只給她吃冷水和面包,歐也妮的母親也被嚇得從此一病不起。不久葛朗臺突然結(jié)束了對女兒的幽禁,表示要跟女兒和好,并討好妻子。葛朗臺為什么會轉(zhuǎn)變?轉(zhuǎn)變后又會產(chǎn)生什么新矛盾?課文的故事情節(jié)便是從這里開始的。
葛朗臺老頭活到82歲時病死了,歐也妮繼承了全部家產(chǎn)。但是,查理從印度發(fā)財后回到巴黎,竟毫不留情地拋棄了歐也妮,而一心要和名門貴族攀親。歐也妮默默地忍受了命運一次又一次地打擊,她幽居獨處,仍然過著清冷、孤獨的生活。
關(guān)于《人間喜劇》:
巴爾扎克共寫了九十多部小說,總稱為《人間喜劇》,廣泛地反映了法國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而其中突出的主題是:金錢萬能,金錢萬惡。巴爾扎克緊緊抓住金錢主宰一切這一資本主義社會的基本特征,塑造了一個個利欲熏心的典型人物,寫出了一幕幕人間丑劇。恩格斯說:《人間喜劇》“給我們提供了一部法國‘社會’,特別是巴黎‘上流社會’的卓越的現(xiàn)實主義的歷史”,是“現(xiàn)實主義最偉大的勝利之一”?!度碎g喜劇》中較有名的作品有《歐也妮·葛朗臺》《高老頭》《幻滅》《貝姨》等。
小說主要情節(jié):
葛朗臺搶奪梳妝匣──逼死妻子──哄騙女兒放棄財產(chǎn)繼承權(quán)──臨終抓取鍍金十字架。這些情節(jié)刻畫了主人公的性格,揭露了資本主義社會人與人之間的赤裸裸的金錢關(guān)系。
按故事情節(jié)的發(fā)展和記敘順序分為四部分:
第一部分:(1─2自然段)概括描寫葛朗臺占有金子的執(zhí)著和愛財如命的守財奴本質(zhì)。
第二部分:(3─43自然段)寫葛朗臺奪取女兒梳妝匣的情景。
第三部分:(44─84自然段)寫葛朗臺剝奪女兒財產(chǎn)繼承權(quán)的經(jīng)過。
第四部分:(85─100自然段)寫葛朗臺之死和至死不變的性格。
作業(yè):
分析葛朗臺的人物形象,300字左右。
第二課時
授課時間:2002年5月13日上午第一節(jié)
人物形象分析:
虛偽、兇狠、愛財如命、貪婪成癖──資產(chǎn)階級守財奴的典型形象
在《資本論》中,馬克思說:“巴爾扎克曾對各色各樣的貪婪做了透徹的研究?!贝_實是這樣,巴爾扎克在《人間喜劇》中塑造了一系列出色的資產(chǎn)階級的典型形象,葛朗臺就是其中的一個。無限的貪欲和極端的吝嗇是他性格中最突出的特點。他就是金錢的化身,他唯一的愿望就是追逐金錢和積累金錢,他最大的生活樂趣就是玩弄金錢,除了對金錢的癡情外,他沒有任何別的感情。他除了占有金錢,不知道還有別的幸福,也不知道還有別的痛苦。他像只老虎,張著血盆大口,隨時準備鯨吞別人的財富。在索漠城中,人人都被他“鋼鐵的利爪”抓過。這種貪得無厭的拜金主義,使他變成一個毫無感情,毫無心肝的冷酷無情的怪物。
文章一開始,采用夾敘夾議的手法,對葛朗臺的性格作了深刻的分析,并用他內(nèi)心獨白,進一步刻畫了他看金錢比性命更寶貴的心理特征。
接著轉(zhuǎn)入索取女兒梳妝匣的描寫。葛朗臺本來是拿定主意巴結(jié)、誘哄歐也妮的,但一看到金梳妝匣時,占有金子的欲望和殘暴猙獰的嘴臉就不可遏止地暴露出來:“瞪著金子的眼光”“好似一頭老虎撲上一個睡著的嬰兒”,形象逼真地表現(xiàn)了守財奴見錢眼紅的丑態(tài)(動作描寫、語言描寫)──貪婪、殘暴。太太哀求,女兒以死相護,而葛朗臺都無動于衷?!疤珪炦^去了”,一聲驚呼,財產(chǎn)繼承權(quán)問題才猛地使他冷靜下來,才決心實行自己“拿走”了的“主意”。于是又改變態(tài)度,又是許愿,又是發(fā)誓──愛財如命,虛偽狡詐。(拿金路易送給女兒,一拿,一收兩個簡單動作,鮮明表現(xiàn)人物性格特征)(高潮)
妻子因葛朗臺極端冷酷、自私和貪婪的人生哲學而離開人世。請醫(yī)生兩段對話,活畫出葛朗臺虛偽、吝嗇的性格??诳诼暵暠戆鬃约憾嗝磹燮拮樱蓡栣t(yī)生的第一句話是“要不要花很多的錢”(資產(chǎn)階級把金錢凌駕于一切之上),他表面上愛的是“人”,實質(zhì)上愛的是“錢”。他瞅著女兒,仿佛她是金鑄的一般(資產(chǎn)階級家庭關(guān)系的金錢化)。
然后,這個守財奴便研究如何從女兒手中騙取屬于她的金錢。在全家戴孝的日子里,他不顧女兒的悲痛,迫不及待地要女兒辦理放棄財產(chǎn)繼承權(quán)的法律手續(xù),在辦理手續(xù)的過程中,葛朗臺更是緊張而又狡猾。歐也妮答應簽字時,葛朗臺“緊張”得腦門上盡是汗,當公證人克羅旭告訴歐也妮將“一無所有”時,葛朗臺一方面聲色俱厲地阻止:“別多嘴,克羅旭!”一方面再也不顧裝模作樣,“抓起女兒的手放在自己的手中一拍”,說“一言為定”,惟恐女兒翻悔變卦;當遺產(chǎn)權(quán)到手后,葛朗臺興奮得發(fā)了狂,他熱烈地擁抱她,還說:“你給了我生路,我有命啦!”最后,赤裸裸地說出了心里話:“不過這是你把欠我的還了我,咱們兩訖了?!薄叭松褪且粓鼋灰住保@是守財奴的哲學,什么“體貼”、“溫柔”、“慈祥”統(tǒng)統(tǒng)是假的,所謂父女之間的感情就是金錢關(guān)系,無怪連深知葛朗臺的克羅旭都“驚呆”了。正如《共產(chǎn)黨宣言》中指出的:“資產(chǎn)階級撕下了罩在家庭關(guān)系上的溫情脈脈的面紗,把這種關(guān)系變成了純粹的金錢關(guān)系”,“它使人和人之間除了赤裸裸的利害關(guān)系,除了冷酷無情的‘現(xiàn)金交易’,就再也沒有任何別的聯(lián)系了?!边@段至理名言,守財奴作了生動、形象的注釋。
葛朗臺晚年得了不治的瘋癱病,可是他守財奴的性格一點兒也沒有改變。金錢就是他的生命,金錢就是他的靈魂,即使他到了做“臨終法事”的時候,一見到鍍金的十字架就想把它“抓在手里”,這“駭人的姿態(tài)”也就要了他的命。這一畫龍點睛之筆,最后完成了貪婪成性,至死不變的丑惡形象,使人難以忘卻。(可用《儒林外史》嚴監(jiān)生死前因多點一根燈草遲遲不肯瞑目加以對比)他臨終給女兒的遺囑,更是入木三分地刻畫了這個守財奴要錢不要命的特性。
寫作特點:
㈠、豐富而逼真的細節(jié)描寫:
細節(jié)的真實是現(xiàn)實主義創(chuàng)作方法的重要原則之一。葛朗臺是守財奴的典型,作者借助于一連串的富于表現(xiàn)力的細節(jié)描寫來刻畫他的性格特征。
如:葛朗臺搶奪金梳妝匣┐
拿、收金路易├貪婪、狡詐
太太昏后葛朗臺的一番話┘
他怕太太死,怕女兒繼承財產(chǎn),因而百般奉承;自己嗜財如命,一毛不拔,關(guān)鍵時刻忍痛許諾太太以祭桌,以一百金路易,這是葛朗臺最大的代價。
妻子病后,葛朗臺對醫(yī)生說話時,首先問:“要不要很多錢?要不要吃藥?”還說:“即使要我一兩百法郎也行?!备鹄逝_就是這樣把金錢看得比妻子的命更為重要。妻子完全是他的“金錢至上”的人生哲學的犧牲品。
臨終前用手摸摸口袋的鑰匙,睜開眼睛就轉(zhuǎn)向密室,幾小時地盯著金子,搶鍍金十字架→圍繞著葛朗臺“看到金子,占有金子,就是葛朗臺的執(zhí)著狂”的本質(zhì)特征來寫的。是下面13處描寫的綱。
13處描寫葛朗臺的眼神,每一處都表現(xiàn)了這個守財奴的特征:
⑴“檢視著”,內(nèi)心描寫,人在莊園,心在索漠;眼睛看著葡萄藤,心里盤算著如何剝奪女兒的繼承權(quán)。實際上是視而不見,“檢視著”是對葛朗臺的嘲諷。
⑵“瞪著”形象傳神地表達他對金錢的貪婪不僅毫不掩飾,而且近乎瘋狂可怕。
⑶“老盯著”反映了葛朗臺正處在高度的戒備狀態(tài),一旦財物到手,他是決不會輕易放掉的。
⑷“望著”權(quán)衡得失,估摸對方的決心,可看出守財奴的奸詐。
⑸“看著”兩次看著,說明他權(quán)衡得失的再三反復,也說明他貪欲的強烈和態(tài)度的執(zhí)著。
⑵─⑸寫出了葛朗臺的心理轉(zhuǎn)化,為貪圖更大利益忍痛放棄眼前利益。
⑹“幾小時望著她”寫了望的時間久,眼神的慈祥,表明極端的虛假,他要哄騙女兒?!安畈欢唷比智擅畹刂赋鲞@一點,“瞅著”他所看到的已經(jīng)不是女兒,而只是金子,傳神之筆。
⑺兩個“轉(zhuǎn)”寫出了他的極度緊張,女兒能否上鉤,成了對他性命的判決書,揭示他內(nèi)心卑鄙骯臟。
⑻“望”本身不帶感情色彩,但對比上文“轉(zhuǎn)”看出他奪取勝利后的神情變化。
⑼“輪流瞧著”他的眼睛不得安定,因為他怕別人偷他的錢。
⑽“轉(zhuǎn)”入木三分地點明錢是他的精神支柱和歸宿。
⑾“幾小時用眼睛盯著”反映他貪欲至死不變。
⑿“目不轉(zhuǎn)睛地瞪著”他似乎死去幾小時,而鍍金的十字架銀鑲的圣水壺一出現(xiàn),他眼睛竟“立即復活”,可真是一大奇跡。
⒀“看不見”臨死之前還要看一看金銀財寶,面對跪在面前哭泣的女兒卻“看不見”,是并非眼神的眼神,與死不瞑目形成強烈對比(財迷入骨)。這一對比告訴我們:葛朗臺根本不是人,他沒有絲毫的人性,他是資本主義金錢世界產(chǎn)生的怪物。
守財奴葛朗臺虛偽、狡詐、愛財如命、貪婪成癖的特性,通過這13處生動傳神的描寫,逼真地顯露出來,巴爾扎克不愧是一位藝術(shù)大師。
㈡、富于個性的性格:
葛朗臺的語言,三句話離不開金錢,一看就知道是葛朗臺的語言。魯迅先生在《看書瑣記》中說過這樣一段話:“高爾基很驚服巴爾扎克小說對話的巧妙,以為并不描寫人物的模樣,卻能使讀者看了對話,便好像目睹了說話的那些人?!?/p>
葛朗臺是一個靠不擇手段的投機鉆營的箍桶匠,他的話,如“兩訖了”、“公平交易”、“向我交賬”、“美麗的金洋”、“這交易劃得來”、“大利錢”等等,完全符合一個資產(chǎn)階級暴發(fā)戶、投機商的身份、地位和性格。他虛偽狡詐、厚顏無恥的本性,也在自己的語言中得到了傳神的表現(xiàn)。
局限性:
1。巴爾扎克畢竟是資產(chǎn)階級的作家,他對葛朗臺丑惡的靈魂的揭露是深刻的,但對人物行為的動機解釋是唯心的,對財富的占有欲,是資產(chǎn)階級的特征所決定的,而作者解釋為是葛朗臺“執(zhí)著一念”。
2。把葛朗臺太太和歐也妮說成是“潔白的羔羊”,沒能從本質(zhì)上看透他們的靈魂仍然是資本主義的。(從藝術(shù)效果上看,母女倆和葛朗臺對比,收到了強烈的效果。)在實際生活中,這種形象缺乏真實性,沒有說服力。
3。存在宗教幻想和掩蓋資產(chǎn)階級剝削等消極因素。
作文參考題:
1。人生是一種交易嗎?──談談人生的意義
2。人應該追求什么?──從葛朗臺的“癡情”與“癖好”說起
3。葛朗臺老頭臨死之前
4。葛朗臺的“交帳”
5。葛朗臺與嚴監(jiān)生
作業(yè):
[思考和練習]第一題、第二題、第三題。
4、《將進酒》教學設計
一、導入新課。
在中國文學史上,詩與酒相從相隨,幾乎有一種天生的緣分。中國詩人大多愛喝酒。許多詩人因酒忘卻人世的痛苦憂愁,因酒在自由的時空中盡情翱翔,因酒而丟掉面具口吐真言,因酒而成就傳世佳作。李白好飲,也善飲,這有杜甫詩為證:“李白斗酒詩百篇,長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酒中八仙歌》)酒為液態(tài)食品,人稱“水中之寶”,能滿足人們的某些生理需要,但自古以來,中國文人不是“餓了”才喝酒,多半是“愁了”才喝酒。唐代的天才詩人李白尤為突出。他是“詩仙”,又自稱是“酒中仙”,時人也號之曰“酒圣”。古時酒店都愛掛上“太白遺風”、“太白世家”的招牌。且沿用至今。 他一生寫下 了許多詠酒的詩篇。他的《將進酒》就是酒與愁經(jīng)過心理反應后留下的結(jié)晶。
《將進酒》是一支勸酒歌,是漢樂府曲名,大約作于李白以梁園(開封)為中心的十載漫流期間。詩中記李白與岑勛、元丹丘相聚飲酒之事。岑勛,李白稱他為“相 門子”。元丹丘是當時著名的隱士,主要隱居地在嵩陽。從李白《酬岑勛見尋就元丹丘對酒 相待以詩見招》一詩中可以看出,李、岑、元三人曾一同在元丹丘家聚飲過,這首詩可能就 是在這次飲酒宴中寫的。
二、教師范讀(注意讀音、節(jié)奏)
誦讀指導:
這首詩,詩人感情的大起大落是一個顯著的特點,這就是豪放的表現(xiàn)。誦讀時 應適應著詩人感情的變化來選擇不同的聲調(diào),要注意詩中節(jié)奏的變化。
?①起興:開頭用“君不見”領(lǐng)出,要讀得從容、親切?!包S河”一聯(lián)用了比興手法,“天 上來”極言黃河源頭之高,“不復回”隱含韶光易逝之意,均須重讀。“高堂”一聯(lián)說及人 生,“悲白發(fā)”嘆意極濃,“悲”字應重讀。這兩聯(lián)把天地人生都說到了,境界極其闊大, 應讀得很有聲勢,有慷慨生悲的韻味。
?②入題:節(jié)奏要逐漸加快?!叭松币宦?lián),“盡歡”和“空對月”須重讀。“天生”一聯(lián)顯 示詩人對未來的信心,應讀得擲地有聲?!皶殹本湟蒙{(diào)讀,讀得豪氣十足。
?③舉杯勸酒:應讀得親切,節(jié)奏逐漸加快。
?④勸酒辭:須讀得酣暢淋漓,再現(xiàn)詩人狂放不羈的個性。“鐘鼓”二句是勸酒歌的主題, 也 是全詩的主旨,應讀得從容?!安蛔阗F”“不復醒”用極強音讀?!肮艁怼眱删湟允闱榉绞?說明“不復醒”的理由,上句宜輕讀,下句宜重讀?!瓣愅酢眱删湓湃孙嬀魄樾?,用敘 述語調(diào)讀,重音落在“恣歡謔”上。“主人”兩句,前句宜輕讀,后句詩人反客為主,直命 沽酒,宜重讀?!拔寤R”三句當快讀,“與爾同銷”可兩字一頓并放慢速度,“萬古愁”三字要用夸張語調(diào)讀。
三、學生自由朗讀,誦讀感悟。此詩氣勢豪壯,又情感起伏較大,可先指導個別同學朗讀,再采用齊讀的方式。教師可根據(jù)學生朗讀情況及時指導誘發(fā),營造高昂活躍的課堂氛圍。然后了解學生對詩歌的初步感悟程度。并結(jié)合注釋了解大意。學生練習朗讀。
?方法:①分層進行,每段分兩層,依次是:起興、入題、舉杯勸酒、勸酒辭。②學生邊讀 邊看課本注釋,疏通文意。③找出表現(xiàn)李白狂放的詩句。④在熟悉內(nèi)容的基礎(chǔ)上歸納各層大 意。⑤練習背誦。
四、整體把握:
1、一個驚心動魄的開端:“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發(fā),朝如青絲暮成雪?!币粡目臻g夸張,一從時間夸張。真是“巨人式的感傷”。
2、 兩處用典:(1)、烹羊宰牛且為樂(語本曹植《箜篌引》)(2)、陳王昔時宴平樂。(語出曹植《名都賦》。)
3、 三種主要情感:(1)、顯示了詩人對未來充滿無限的信心。(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2)、流露出人生苦短,及時行樂之意。(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3)、表達詩人蔑視權(quán)貴,盡吐郁積在胸的不平之氣。(鐘鼓饌玉不足貴,但愿長醉不復醒。)
4、 感情脈絡的四個層次:(1)、感傷之情:如“君不見”兩句。(2)、歡樂之情:如“人生得意須盡歡——會須一飲三百杯?!保?)、憤激之情:如“鐘鼓饌玉不足貴——斗酒十千自歡謔。”(4)、狂放之情:如“主人何為言少錢——與爾同銷萬古愁。”
五、賞析
1、名句
名句一: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發(fā),朝如青絲暮成雪。
賞析:“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這不是李白的獨創(chuàng),早在春秋時代問世的《論語》就有“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钡挠涊d;漢樂府《長歌行》有詩云:“百川東入海,何日復西歸;少壯不努力,老大獨傷悲?!备娼涫廊耍汗怅幰资烹y回頭,莫讓年華付水流。宋代豪放派詞人蘇東坡高唱“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以及《三國演義》中的“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都是我國古代“流水文化”的擴展和延續(xù)?!秾⑦M酒》一開篇,就把作者的視線引到中華民族的母親河-----黃河,既描寫了大河奔騰的壯觀景象,又抒發(fā)作者“逝者如斯”的傷感。至于“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發(fā)朝如如青絲暮成雪。”與作者的《秋浦歌》“白發(fā)三千丈,緣愁是個長;不知明鏡里,何處得秋霜?!眲t有異曲同工之妙。詩歌開頭這兩句,不僅為下面的“萬古愁”埋下了伏筆,也為李白的“開懷暢飲”提供了充足的借口。
名句二: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進還復來。
賞析:“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進還復來?!边@是后世多少仕途失意者的自慰之辭。但在唐代,李白初進長安,確實對自己的前程充滿信心,這在他的《行路難》略有表現(xiàn):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盤珍饈值萬錢,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劍四顧心茫然。
欲度黃河冰塞川,將登泰行雪滿山,閑來垂釣碧溪上,忽復乘舟夢日邊。
行路難,行路難;多歧路,今安在?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
在這首詩中,作者想“渡黃河”、“登泰山”,無奈巨冰塞川,大雪滿山,要奔赴前程,可謂舉步維艱啊。但作者并沒有心灰意冷,相反,他還從姜子牙(曾輔佐周文王)和伊尹(曾輔佐商湯)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行路雖然困難,但終究有長風破浪之時,到那時便可“直掛云帆濟滄?!薄@畎资窃诠?44年寫《行路難》,那年正是被唐玄宗“賜金還山”的時候,那時“千金”尚未“散盡”雖有懷才不遇的失落感,但“直掛云帆濟滄海”的幻想還依稀可辨。八年之后,即公元752年,李白寫《將進酒》時,當年“直掛云帆濟滄海”的夢想已化為泡影,所謂“天生我材必有用”實際上并未受到重用,所謂“千金散進還復來”實際上并不見來,仕途上的失意,生活上的困苦,“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宋代詞人李清照語)由此可見,“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進還復來?!北砻婧浪挡貞n愁。
名句三:鐘鼓饌玉不足貴,但愿長醉不復醒。
賞析:“鐘鼓饌玉不足貴,但愿長醉不復醒?!边@兩句詩反映了作者的人生觀和價值觀,“鐘鼓”本是一種樂器,在這里是擊鼓作樂之意,“饌玉”是指精美的食品。在封建時代,只有衣食無憂的達官貴人才有閑情逸致沉溺于聲色犬馬之中,享受山珍海味之美。李白不羨慕達官貴人的生活,實際是對權(quán)貴們的一種蔑視,這是封建社會的讀書人最可寶貴的性格。這種不隨波逐流的叛逆性格在作者的另一首詩《夢游天姥吟留別》中也有所表現(xiàn):“……世間行樂亦如此,古來萬事動流水,別君去兮何時還?且放白鹿青崖間,須行即騎訪名山,安能催眉折腰事權(quán)貴,使我不得開心顏?!碑斎?,有骨氣,不等于沒有憂愁。李白在蔑視權(quán)貴的同時,一種難言的惆悵也在心中涌動,他想通過“長醉不復醒”來忘卻懷才不遇的痛苦,但醉酒真能解愁嗎?李白在《宣州謝眺樓芡餞別校書叔云》一詩中作出了明確的回答:“……抽刀斷水水更流,借酒澆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得意,明朝散發(fā)弄扁舟。”我們可以想象,一個滿腹惆悵的人,當他一心解愁卻又無法解愁的時候,內(nèi)心是怎樣的愁苦啊!表面上開懷暢飲,實際上愁箭穿心,這就是《將進酒》中的李白!
名句四:古來圣賢皆寂寞,唯有飲者留其名。
賞析:在《將進酒》中,李白像一個大哲學家,對生活中的許多問題進行了哲學化的概括?!肮艁硎ベt皆寂寞,唯有飲者留其名。”就是作者在“飲”與“名”的問題上作出的結(jié)論。李白仿佛站在歷史的最高點上,指點古代圣賢的功過是非。我們暫且不論他那“唯有飲者留其名”的高見帶有多少歷史依據(jù),只說他與“陳王”的“深情厚意”。在中國歷史上,寂寞的圣賢不可勝數(shù),作者為什么就提到“陳王”呢?我們從陳王的生平可以略知一二。陳王就是三國時候的曹植,他才華橫溢,志向遠大,但由于“任性而行,飲酒不節(jié)”最終沒有得到父親曹操的重用。“曹子建七步成詩”是著名的文學典故,他的《七步詩》家喻戶曉:“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與曹植一樣,李白也有一段不堪回首的身世:他初入長安,抱濟世之志,卻為小人排擠,最后落個“賜金還山”的下場。他對曹植情有獨衷,大加贊賞,也許是同病相憐的緣故吧。
2、藝術(shù)手法 :奇特的想象,大膽的夸張
(1)這首詩的基調(diào)是憤激,詩人感情的發(fā)展變化極快。
?①開頭四句寫悲。李白和朋友開懷暢飲的潁陽離黃河不遠,因此作者以黃河起興。黃河自 西而來,如從天而降,一瀉千里,直奔東海。上句寫大河之來,上句寫大河之去,形成詠嘆 味。接著四句向人們喻示時光流逝迅疾,一去不返,人生由青春至衰老不過“朝”“暮”間 事。兩個長句,既用比喻——以河水一去不返喻人生易逝,又用反襯——以黃河的偉大永恒 襯托生命的渺小脆弱,更從空間和時間兩方面夸張。這個開端可謂悲感已極。
?②“人生”以下六句寫歡?!叭松眱删溆伞氨倍鳌皻g”“樂”。詩人漸趨狂放。 朋友間的聚會是人生中快事,“金樽”“對月”將飲酒詩化了,“莫使”“空”的雙重否定 句式代替直陳,語氣更為強烈。
5、《將進酒》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認知目標:
(1)理清詩歌情感變化線索,理解貌似消極行樂實則渴望用世的復雜情感。
(2)背誦全詩。
2、能力目標體味詩歌頗具特色的起興和夸張手法的運用,領(lǐng)會李白淋漓暢快的浪漫主義詩風。
3、情感目標:了解相關(guān)的詠酒詩篇及酒文化。
4、教學重點:探究詩歌的藝術(shù)手法。
5、教學難點:體味詩人感情的跌宕起伏。
6、教學方法:師生探討法
導入新課
請大家猜一個簡單的謎語:酉時下大雨。“酒”是一種文化,它與中國古代詩人似乎結(jié)上了不解之緣。他們或仗酒力助發(fā)豪興,舉杯而靈感紛來;或借酒來排遣愁緒,飲酣而筆底奔騰。無數(shù)名句佳篇都與滟滟美酒相互輝映。杜甫在《飲中八仙歌》中說:“李白斗酒詩百篇,長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在《不見》還用“敏捷詩千首,飄零酒一杯”來概括他的一生?,F(xiàn)在就讓我們來欣賞李白的一首勸酒詩《將進酒》。(朗誦全詩)
一、整體感知
《將進酒》是漢樂府曲名,意即“勸酒歌”,多以飲酒放歌為內(nèi)容。將,請、愿之意,《詩經(jīng)·衛(wèi)風·氓》中有“將子無怒”句。這個“將”與詩句“呼兒將出換美酒”的“將”音義不同。李白這首詩雖用了舊題,卻能跳出前人窠臼,自創(chuàng)新意,把飲酒和對黑暗現(xiàn)實的批判結(jié)合起來,從而在一定程度上賦予這個歷來被許多詩人歌唱過的詩題以積極的內(nèi)容,這是值得重視的。但是,李白的狂歌痛飲畢竟是一種消極行為,但這是他的傲世態(tài)度和豪放不羈的個性所使然,是無法改變的。杜甫在結(jié)識他之初就看出了這一點,曾試圖說服他,寫道:“痛飲狂歌空度日,飛揚跋扈為誰雄?”(《贈李白》)杜甫這個批評是正確的,但我們也不可忽視李白的飲酒詩中仍包含著積極的內(nèi)容。
(給學生五分鐘朗誦全文,要求其注意作者的感情變化。)
二、鑒賞要點
1、三種主要情感:
(1)、顯示了詩人對未來充滿無限的信心。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
(2)、流露出人生苦短,及時行樂之意。
(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
(3)、表達詩人蔑視權(quán)貴,盡吐郁積在胸的不平之氣。
(鐘鼓饌玉不足貴,但愿長醉不復醒。)
2、感情上大起大落
這首詩中,詩人感情的發(fā)展變化極快,可分四個層次:
開頭四句寫感傷之情。
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
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發(fā),朝如青絲暮成雪。
這里的“高堂明鏡”并非指母親,而是懸于高堂之上的鏡子。
詩人一落筆就寫黃河景象,有慷慨生悲之意。這是非同尋常的。詩人寫黃河,頗能顯示它的宏偉氣魄和浩大聲勢,如“黃河如絲天際來”“洪波奔流射東海”(《西岳云臺歌送丹丘子》),“黃河西來決昆侖,咆哮萬里觸龍門”(《公無渡河》)等,其基調(diào)是壯;這次則不同——詩人仿佛站在高山之巔,頃刻間就著遍了它的萬里流程,因有“不復回”之嘆,盡管也寫出了黃河的氣魄之大,其基調(diào)卻是悲。由此聯(lián)想人生,詩人頭腦中便出現(xiàn)了這樣一幅圖景:高堂之上,人們對鏡自視,兩鬢斑斑,真是“不知明鏡里,何處得秋霜”(《秋浦歌·其十五》)。流光易逝,人的一生竟像朝暮之間一樣短促??!至此,詩人的悲意更濃了。
但詩人深知“白發(fā)如絲悲何益”(《前有樽酒行》),因而立即轉(zhuǎn)悲為歡。所以“人生”以下六句轉(zhuǎn)而寫歡。
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天生我材必有用,
千金散盡還復來。烹羊宰牛且為樂,會須一飲三百杯。
盡管詩人在政治上并不“得意”,但在他看來,朋友間的聚會也同樣是人生中的快事,大家何不高高興興地痛飲一場呢!想到這,他頓生豪情,相信自己將來必能作出一番事業(yè),對區(qū)區(qū)金錢也毫不在意。于是連呼“烹羊宰牛”(此處用典:“烹羊宰牛且為樂”語本曹植《箜篌引》),準備像東漢大學者鄭玄那樣“一飲三百杯”。“且為樂”就是姑且作樂,也就是把不愉快的事情丟開不想。(提問:詩人的這種歡樂是真實的嗎?僅僅為了一醉方休嗎?)詩人這種歡樂感情是真實的,也是高尚的,不同于凡夫俗子的只圖一醉方休,因為他說出了“盡歡”的正當理由。
“鐘鼓”以下六句寫憤激之情。
鐘鼓饌玉不足貴,但愿長醉不愿醒。古來圣賢皆寂寞,
惟有飲者留其名。陳王昔時宴平樂,斗酒十千恣歡謔。
“鐘鼓”本意指樂器,這里做“擊鼓作樂”解;“饌玉”指精美的食品。“鐘鼓饌玉”在這里是富貴利祿的代稱。
待到酒宴開始,詩人舉杯勸飲,他的感情突然由歡樂轉(zhuǎn)為憤激,這是因為他要借此把長期郁積在胸的不平之氣一齊宣泄出來。他鄙棄那結(jié)黨營私、排斥賢能的豪門貴族集團,因而說“鐘鼓饌玉不足貴”;他憎恨這些人的黑暗卑污行徑,因而說“但愿長醉不復醒”—一這兩句詩可以說集中地表現(xiàn)了他自離開長安至今的憤激之情。但這又不僅是為了一己遭遇,他還想到了“古來圣賢”(其中大概有孔子、孟子一類人,也有屈原、賈生一類人),他們有經(jīng)天緯地的才能而不為統(tǒng)治者所用。(提問:詩人說他們“古來圣賢皆寂寞”,是不是否定他們呢?)不是!這是為他們惋惜乃至抱不平。尤其是曹植——這是他十分景仰的人,他贊揚曹植的豪華酒宴,其實是為曹植的懷才不遇抱恨終生而嘆惋,兼以自況。這就加深了詩人的憤激之情,為結(jié)尾說的“萬古愁”埋下了伏筆。(這里要注意,此處用典:“陳王昔時宴平樂”語出曹植《名都賦》:“歸來宴平樂,美酒斗十千”。)
“主人”句至結(jié)尾寫狂放之情。
主人何為言少錢,徑須沽取對君酌。五花馬,
千金裘,呼兒將出換美酒,與爾同銷萬古愁。
五花馬:唐朝開元天寶年間講究馬的裝飾,會把馬的鬣鬃剪成花瓣,剪成三瓣的叫三花馬,五瓣的就叫五花馬。在這里指名貴的馬。
這一層寫詩人要將一切價值昂貴之物都拿來“換美酒”,而且是“徑須沽取”,要毫不猶豫的去買,這就反客為主了,真是狂放到了極點。(提問:這種狂放是不是可信的,為什么?)這是可信的,因為上文說過“千金散盡還復來”。這種狂放,從實質(zhì)上看,是詩人的悲之重、歡之濃和憤激之深的集中表現(xiàn)。至此,再用“同銷萬古愁”來結(jié)束全詩,自有水到渠成之效。
(給學生十分鐘,練習背誦。注意作者的感情。)
提問:
一、
1.基調(diào),指的是一篇作品整體上的感情色彩或氛圍?;{(diào)常常可以憑直觀被感知,但只有經(jīng)過分析才能得出確切的結(jié)論。例如這首詩,初讀一兩遍,會覺得它豪氣十足,但弄清詩人感情發(fā)展的脈絡以后,就會看出詩人的憤激之情是占主導地位的。確切地說,豪放只是它的外殼,而內(nèi)核則是憤激。
2.首先要正確理解“古來”二句的意思;“圣賢”,不是單指孔孟,也包括所有“抱利器而無所施”的賢能之士;“飲者”,決非一般酒徒,而是“圣賢”中逃之于醉鄉(xiāng)的人。說圣賢“寂寞”,并非貶抑,不過是“千秋萬歲名,寂寞身后事”之意;說飲者“留名”,固屬偏激之辭,表現(xiàn)了詩人的狂放,但既在酒宴上,自然要強調(diào)飲酒的意義,也是可以理解的。這樣來解釋這兩句,則詩人以曹植為例的意圖就昭然若揭了。
3、夸張的運用是李白詩歌的重要特色之一。要啟發(fā)學生對此作一點比較深入的分析,從詩人的思想性格、氣質(zhì)修養(yǎng)等方面了解這種寫法的實質(zhì)。這首詩具有震撼古今的氣勢和力量,與夸張手法的運用不無關(guān)系。詩中的有些夸張寫法是憑借數(shù)字來表現(xiàn)的,例如用“一飲三百杯”表現(xiàn)豪飲,用“斗酒十千”表現(xiàn)酒價的昂貴,用“萬古愁”表現(xiàn)愁的深廣;有些則屬于感覺的夸大,如“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作者似乎一下子就把讀者指引到波濤洶涌的黃河岸邊,觀賞水從天來,東流入海的壯觀景象,“朝如青絲暮成雪”則極言人生短促。諸如此類的夸張句都有力地說明詩人飄逸不群,用辭大膽,他人莫及,也表現(xiàn)了他那豪放飄逸的詩風,我們在領(lǐng)略詩句內(nèi)涵的同時,也感受到其中的藝術(shù)魅力。
二、(提問:學了這首詩,大家覺得李白是個什么樣性格的人?學生回答后,說一下李白在華陰縣的逸事。)李白的“痛飲狂歌”是他的局限性的表現(xiàn),學生對此可能有各種不同的見解,讓他們說出來比不說好。教師可以有選擇地看幾篇,做一個小結(jié),幫助學生認識詩人局限性之所在,以消除負面影響。
作業(yè):背誦該詩;完成練習冊該課內(nèi)容;預習《兵車行》。
6、《將進酒》教學設計
一、教學目標:(幻燈顯示)
1.朗讀詩歌,把握詩歌節(jié)奏,初步感知詩歌情感。
2.品讀詩歌,置身詩境,領(lǐng)會詩人的情感變化。
3.誦讀詩歌,因聲求氣,吟詠詩韻。
二、教學重、難點:
誦讀詩歌,因聲求氣,吟詠詩韻。
三、教學方法:
誦讀、探究、賞析
四、教學課時:一課時
五、教學過程:
(一)導入:
在中國文學史上,詩與酒相從相隨,幾乎有一種天生的緣分。多少詩人因飲酒而忘卻了人世的痛苦憂愁,因飲酒而在自由的時空盡情地翱翔,也因飲酒而成就了太多的傳世佳作。在這其中,唐代大詩人李白尤為突出。也正因為如此,李白被譽為“詩仙”,他也自詡為“酒仙”,今天,我們來共同品嘗李白的一壇美酒—將進酒。
(二)解題 :將進酒是樂府舊題,將—讀qiang,有“請”的意思,將進酒就是請喝酒。
(三)朗讀
1、師讀,學生思考:這首詩主要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情感,這種情感在發(fā)展過程中有沒有變化?
2、學生自由朗讀,要求:找出文中直接表明詩人情感的字、詞語或是句子,并且用筆劃記出來。
3、指名學生朗讀,要求:讀準字音,讀通順,其他同學繼續(xù)思考剛才的問題。
4、提問:這首詩主要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情感,這種情感在發(fā)展過程中有沒有變化,如果有的話,又是怎樣變化的呢?(學生思考,指名回答)
(四)品讀,置身詩境,領(lǐng)會詩人的情感變化,介紹朗誦技巧,指導學生朗讀
(出示幻燈) 誦朗基本技巧
一、確定情感基調(diào)
二、確定語速
三、確定輕讀重讀及音長音短
四、處理好停頓
(五)誦讀,落實朗誦技巧,檢查朗誦水平
(幻燈顯示)《將進酒》誦讀提示
§ 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 。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發(fā),朝如青絲/暮成雪↘。 ----(悲)
§ 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烹羊宰牛/且為樂↗,會須一飲/三百杯↗。/ ---- (歡)
§ 岑夫子,⌒丹丘生,⌒將|進酒↘,⌒杯|莫停↗。與君/歌一曲,請君為我/傾耳聽:///鐘鼓饌玉/不~足貴,但愿長醉/不~復醒。古來/圣賢/皆寂寞,惟有/飲者/留其名。陳王昔時/宴平樂,斗酒十千/恣歡謔。 ----(憤)
§ 主人/何為言少錢,徑須沽取/對君酌。五花馬, ⌒千金裘, ⌒呼兒將出/換美酒,與爾/同銷/萬~古~愁~ ~ 。 ----(狂)
(六)比較誦讀(幻燈顯示任志宏誦讀錄像)。
(七)總結(jié),成果展示。
附板書
將進酒
李白
“詩仙” 悲——歡——憤——狂
“酒仙”
朗讀
品讀 愁
誦讀
7、《將進酒》教學設計
今天小編分享的是李白的一篇經(jīng)典之作《將進酒》教學設計,希望大家一起來鑒賞下。
教學目標:
1、誦讀詩歌,理解詩歌的基本內(nèi)容;
2、把握詩歌的感情基調(diào),理解其思想感情的復雜性;
3、理清詩歌中詩人情感變化的線索,背誦全詩。
課時安排:1課時。
一. 導入
余光中先生有一首詩《尋李白》,其中有幾句是這樣寫的。
酒入豪腸,七分釀成了月光
余下的三分嘯成劍氣
口一吐就半個盛唐
在中國文學史上,“酒”可以說是留下了千古美名。許多文人,都與酒結(jié)下了不解之緣。比如大家都非常熟悉的曹孟德橫槊賦詩“對酒當歌,人生幾何”, “何以解憂,惟有杜康”,王維的“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guān)無故人”,王翰“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李白的“蘭陵美酒郁金香”還有范仲淹的“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等等。
在這些人中,有一位偉大的詩人,因為他的詩寫得獨絕千古而獲得了“詩仙”的稱號,而且也因為他的酒而留下了“酒仙”的美名,說到這里,大家都知道了,他就是——李白
那么,李白是如何使他的酒和他的詩完美地結(jié)合在一起,又有怎樣的感情傾注于其中呢?今天我們就通過一首詩來走近李白。這就是他的《將進酒》
二、背景簡介
我們在學習《夢游天姥吟留別》的時候知道,唐玄宗天寶三年(744),詩人被排擠出長安后,又重新踏上了云游祖國山河的漫漫旅途?!秾⑦M酒》這首詩則是作于唐玄宗天寶十一年(752)。距詩人離開長安已達八年之久。當時,他跟好朋友岑勛應邀住在嵩山的另一位友人元丹丘家做客。三個好朋友登高飲宴,借酒放歌,抒發(fā)情懷。
三、解題
“將進酒”原是漢樂府的曲名。將,讀qiāng,“請”“愿”的意思。 “將進酒”意即“勸酒歌”, 多以飲酒放歌為內(nèi)容。李白的這首詩是借用樂府舊題,來抒發(fā)自己內(nèi)心的情感。
四、整體感知
(一)、大家先聽老師讀,聽的過程中注意體會詩歌中的:節(jié)奏變化,韻律變化以及情感變化。并在課本上作適當?shù)臉擞洝?/p>
(二)、指導學生用不同方式朗讀課文。
1.學生自己讀(2遍) 大聲讀、旁若無人的讀
2.學生示范,點評
3.齊讀(第一遍:學生試著讀,第二遍:看指揮讀)
4.男女生分角色讀
5.和讀(配樂)
(二)、
下面,請同學們依據(jù)詩歌的內(nèi)容作一個大膽的推測:宴飲后的李白是一個什么樣的形象?
激動的(找出對應詩句:) 豪放的(找出對應詩句:) 悲壯的(找出對應詩句:) 自信的(找出對應詩句:)
憤慨的(找出對應詩句:) 狂放的(找出對應詩句:) 愁苦的(找出對應詩句:)
“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作者一開始就將我們拉到了奔騰咆哮的黃河岸邊,黃河之水一瀉千里,大有“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的氣魄。同學們,當大家看到這么氣勢磅礴的黃河的時候會感到心情怎么樣?
——激動
幾乎所有的文人面對著流水,都會詩興勃發(fā),比如《論語》上的“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曹操的“東臨碣石,以觀滄海”,蘇軾的“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他們在面對著滾滾東逝的江水時往往會想到一種感情,那就是人生的短暫和無常。
李白也一樣。
正所謂“百川東到海,何日復西歸?”
這從天而降的黃河之水還有回頭的一刻嗎?
——沒有,
他只能像作者說的一樣
——奔流到海不復回
那么接下來,李白從這一片浩浩湯湯的江水聯(lián)想到了什么呢?
——人生
“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發(fā),朝如青絲暮成雪”
作者為什么從江水想到了人生?
——人生和江水一樣,“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江水的流逝正像一個人生命在時間的軌跡上慢慢流逝一樣,一去不返。
人生是短促的,那么李白又把這種原本就短促的人生寫得更加不可把握了,“朝如青絲暮成雪”。早上還是“青絲”,傍晚就青絲成雪,
如果說前一句將我們拉到了一個大的空間中,那么這一句就讓我們在時間的一去不返中體味人生。實際上,這一句中有一個字明確的表達了作者的感情,那就是——悲。
提到悲,很多同學馬上就會想到很多詩句,比如李煜的“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別是一番滋味在心頭”,李清照的“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那么,李白的悲是這樣柔婉的悲嗎?
——不是
古人有一個詞評說的好——悲而不傷,悲而愈壯
就是說不僅是“悲”的,而且還有一種“壯”的感情融于胸中。
所以,李白這時候的感情是悲壯。
由對黃河之水天上來的由衷贊嘆變成了對人生苦短的悲壯情懷。
帶著這種感情我們再把前兩句讀一遍,注意讀出這種感情的變化來。
人生真是很短暫的,那么如何面對這種短暫的人生呢?
李白選擇的方法是縱酒狂歌。
李白畢竟是一位豪放的詩人,在下文他用一句話就把這種悲的感情逆轉(zhuǎn)過來,“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烹羊宰牛且為樂,會須一飲三百杯”。讀完這一句,我們會發(fā)現(xiàn)作者用其中兩個字明確的表達了他的感情:
“歡”和“樂”。
在這里有一種心態(tài)讓詩人感到歡樂這種心態(tài)是——自信。
哪一句?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
讀著這幾句詩,我們仿佛看到了那個狂傲不羈的李白在明月之下與朋友推杯換盞、把酒言歡。人生高興的時候就應當及時行樂,不要辜負了清風明月,金樽美酒,不要時時刻刻都想著功名呀、事業(yè)呀、理想呀,有才干總會得到老天給予的使命,該來的總有一天會到來,就像金錢一樣,千金散盡還復來。
這就是本詩的第一次感情變化,由原來的悲壯轉(zhuǎn)成了歡快。(多媒體)
好,讓我們把詩的前半部分連起來讀一遍。讀出感情的變化來。(學生讀兩遍)
李白在酒中漸漸的找回了自我,在酒酣耳熱之際,他呼朋喚友侃侃而談“岑夫子,丹丘生,將進酒,杯莫停。”他不僅自己喝,還勸他的朋友喝。這里也就點明了“將進酒”的這個題目的意思,勸酒歌。
另外,同學們感受一下,在這里作者連續(xù)用了四個“三字句”,那么這四個三字句起到了什么作用呢?
使得詩歌的節(jié)奏不單調(diào),富于變化。加快了詩歌的節(jié)奏,甚至有一些咄咄逼人的感覺,那么這就使得詩歌的旋律加快了,旋律的加快實際上就反映出作者這個時候的心情是非常激動地,他的情感由原來的歡樂變得狂放起來。
這就是詩歌中的第二次感情變化:由歡快轉(zhuǎn)為狂放。(多媒體)
行文至此,詩人的狂放甚至使他忘記了這是在寫詩,“與君歌一曲,請君為我傾耳聽”,這樣的生活化的詩句非但沒有讓我們感覺到粗俗,相反,我們仿佛從這里見到了一個生活中實實在在的人。
那么李白的這一去勸酒歌里談到了什么呢?
“鐘鼓饌玉不足貴,但愿長醉不愿醒”,“鐘鼓饌玉”意思就是富貴生活。(富貴人家吃飯時鳴鐘列鼎,食物精美如玉),可詩人以為不足貴,并放言“但愿長醉不愿醒”,為什么作者會產(chǎn)生這樣的想法呢? “古來圣賢皆寂寞,惟有飲者留其名”李白剛剛展露頭角時就曾寫下“事成拂衣去,深藏身與名”,作為一個儒生,他有著強烈的實現(xiàn)理想和抱負的愿望,然而,這首詩寫成之時他卻已經(jīng)被唐玄宗賜金放還,“大道如青天,我獨不得出”,李白覺得以自己的能力,原本能夠做成一番事業(yè),現(xiàn)在卻只能借古人酒杯,澆自己胸中塊壘,他說“古來圣賢皆寂寞,惟有飲者留其名”,這分明是得不到重用的一種——憤慨。
接下來,“陳王昔時宴平樂,斗酒十千恣歡謔”,作者在憤慨之余,想到了陳王曹植,想到在陳王的宴席上,那些圣賢之才放懷壯飲的豪情,。
自己就像曹植一樣備受排擠,有志難展,所以他說“陳王昔時宴平樂,斗酒十千恣歡謔”,既是對陳王昔時宴飲的傾慕,更是對現(xiàn)實遭遇的憤恨與控訴。
這就出現(xiàn)了本首詩中的第三次感情變化:由狂放轉(zhuǎn)為憤恨。(多媒體)
好,讓我們把詩的這一部分連起來讀一遍。(岑夫子,丹丘生,將進酒,杯莫停,與君歌一曲,請君為我傾耳聽。鐘鼓饌玉不足貴,但愿長醉不愿醒。古來圣賢皆寂寞,惟有飲者留其名。陳王昔時宴平樂,斗酒十千恣歡謔)讀出由狂放轉(zhuǎn)為憤恨的感情的變化來。(學生讀兩遍)
好,讓我們把詩的從開頭到這一部分連起來讀一遍。讀出從愁苦到歡快到狂放再到憤恨的感覺來。(君不見————斗酒十千恣歡謔)(兩遍)
然而憤恨之情剛剛顯露,詩人又回到了酒中。“主人何為言少錢,徑須沽取對君酌”, “五花馬,千金裘”這些很多人苦苦追求的東西到了李白這里卻抵不過一碗美酒,在李白的眼中充滿著鄙視之情。
“呼兒將出換美酒”正是詩人豪放之情的再一次彰顯。
這種彰顯使我們又看到了那個高唱著“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盤珍饈值萬錢”的李白,看到了那個“李白斗酒詩百篇,長安市上酒家眠”的李白,看到了那個“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的李白,看到了一個用激情和豪放的濃墨重彩寫成的大寫的李白。
這就出現(xiàn)了本首詩中的第四次感情變化:由憤恨再轉(zhuǎn)回到狂放,而這種狂放比剛才的還要狂,是一種癲狂。(多媒體)
然而, “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澆愁愁更愁”,所以他在詩歌的最后一句寫道“與爾同銷萬古愁”。這種“愁”不再是一時一刻的,而是“萬古愁”。
“酒盡興來”,原本是應當高興的時候,然而這種愁為什么不消反長了呢?剛才說過“五花馬,千金裘,呼爾將出換美酒”是詩人的歡快的弦緊緊地繃了起來,然而這種歡快卻只能用酒來麻醉,甚至這種短暫的歡樂也被“愁”這股力量一觸即斷,在恣酒歡樂中詩人猛然發(fā)現(xiàn),“愁”就像一個影子一樣無時無刻不在跟隨著他。
這就出現(xiàn)了本首詩中的第五次感情變化:由癲狂轉(zhuǎn)回到愁苦。(多媒體)
好,讓我們把詩的這一部分連起來讀一遍。(主人何為言少錢,——與爾同銷萬古愁),
那么從悲壯到歡快到狂放到憤恨再到癲狂再回到愁苦,這就是本詩的情感脈絡。 (讀)
全詩緊緊圍繞一個“酒”字,感情跌宕起伏:悲壯——歡樂——狂放——憤恨——癲狂——愁苦,而這所有的情感又都是基于一個“愁”字,作者因愁而悲嘆時光易逝,因愁而縱酒作樂,因愁而慷慨憤激,也因愁而狂放失態(tài)。
這萬古的愁從何而來呢?請同學們結(jié)合背景,結(jié)合你所了解的李白
(找同學回答)
1.政治遭遇(詩人李白的政治夢想與詩人的秉性、情趣、個性的人格)
這首詩大約作于天寶十一年(752年),這一年,李白已經(jīng)51歲,八年之前,李白到長安尋求功名,進入到統(tǒng)治中心以后,他原本以為能夠干一番事業(yè)。然而現(xiàn)實卻不容許他這樣做,所以現(xiàn)實的政治遭遇使他郁郁不得志。
2.人生理想與現(xiàn)實之間的矛盾
李白的身上浸透著儒家思想的血液,“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是李白畢生的追求,是李白的一個夢,然而,當無法企及的現(xiàn)實無情地擺在李白面前時,他的夢碎了,于是,他開始縱酒,他開始狂歌,開始了永遠沒有盡頭的愁苦。文中他以圣賢自稱,以喝酒排解內(nèi)心的苦悶,以縱酒來對抗現(xiàn)實的齷齪,以精神的曠達來張揚自己的個性。因為他是謫仙人,所以他必定擁有恣情傲物的權(quán)利。酒是引子,愁是血液,狂是脊梁。
3. 對絕對自由的向往與現(xiàn)實性的矛盾
錢穆先生的《中國文學論叢》中這樣寫到“…(李白)自己的生命還想要超出世間。……他的境界之高,正高在他這個超人生的人生上。” 他內(nèi)心深處所期望的不是在現(xiàn)世規(guī)則之下對他人的控制,而是扔掉規(guī)則對宇宙萬物的掌握?;蛘哒f,他最想做的不是可做之事,而是不可完成之事。他因“不可完成”而豪情萬丈,也由于相同的緣故而倍受打擊。
正是以上的種種原因是的李白成為了一個復雜的、立體的自我,成為了宇宙間一個大寫的“人”字。
這種復雜的個性體現(xiàn)在詩歌之中,則是快、狂、逸、達。
以上就是小編分享的《將進酒》教學設計的全部內(nèi)容,更多語文資料請到。
8、《將進酒》教學設計
《將進酒》是李白的詠酒名篇,意蘊深厚,風格鮮明,傳誦千古。為能更好地理解詩篇,應讓學生大致了解李白的生平思想,理解李白因懷才不遇,而在詩中流露出的貌似主張及時行樂實則渴望用世上進的心態(tài)。而且不能簡單地就詩學詩,應以此為契機,讓學生學習了解相關(guān)詠酒詩篇及酒文化,對學生進行“詩化”教育,感受、培養(yǎng)詩人氣質(zhì),一舉多得。同時注重對詩篇的誦讀、背誦及比較閱讀。
一、導入新課
唐詩是中國詩歌的頂峰。在燦若群星的詩人中,李白恰如夜空中的太白金星,尤為耀眼奪目。李白一生詩酒相依,杜甫贊嘆:“李白斗酒詩百篇”。杜康造酒,真是對人類的一大貢獻,否則,生活將缺多少情趣,詩人將缺多少靈感,人類將缺多少美文詩篇。酒與詩,好像天生就結(jié)緣,酒催詩生,詩隨酒發(fā),相伴而留香千古。同學們都知道哪些詠酒的詩句?
二、學習目標
1.誦讀、背誦全詩。
2.理清情感變化線索,理解貌似消極行樂實則渴望用世的復雜情感。
3.了解相關(guān)的詠酒詩篇及酒文化。
三、學習步驟
1.解題并簡介李白生平思想。(見《中國文學史》)
2.整體感知。教師充滿激情地誦讀全詩(提醒學生注意節(jié)奏、語調(diào)、情感)。李白的詩感情充沛,語句通俗,音節(jié)響亮,節(jié)奏明快。王安石說李白的詩“詞語迅快”,準確地概括了李白淋漓暢快的詩風。其他人的詩(如杜甫、王維的詩)可以不讀或默讀低吟,朗讀反可能破壞其意境韻味,而李白的詩非高聲誦讀不能傳達其情感氣勢。要求學生高聲讀,忘情讀,暢快讀,不必計較、識辨?zhèn)€別詞句、意象,需整體感知、把握。
學生齊讀全詩。
3.討論與點撥
問:開篇兩句“君不見”連用有何作用?
明確:這是李白的獨創(chuàng),別人多是在詩的開頭或結(jié)尾偶然用一句(如岑參《走馬川行奉送出師西征》的開頭和杜甫《兵車行》的結(jié)尾)。后人評價:“此種格調(diào),太白從心化出。” 這就增加了詩的氣勢和力度,闊大了境界,先聲奪人,令人震撼。
問:兩句“君不見”的重心在哪一句?
明確:后一句。而其中的“悲”又是全詩的“詩眼”,給全詩奠定了悲愴蒼涼的基調(diào)。寫“悲”是李白詩歌常見的主題,如他的《秋浦歌》:“白發(fā)三千丈,緣愁似個長。不知明鏡里,何處得秋霜?”
問:后一句“君不見”即是主旨重心所在,首句為何要從黃河寫起?
明確:這是古詩中常用的“比興”手法。古人常以流水比年華易逝,一去不返,如李煜詞“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間”,又以黃河的偉大永恒興起對生命渺小短暫的喟嘆,抒發(fā) “巨人式的感傷”。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源遠流長,自高原奔瀉而下,似從九天而落,其浩大的聲勢,令古今文人震撼激動。李白寫黃河的詩句還有:“黃河西來決昆侖,咆哮萬里觸龍門”“黃河落天走東海,萬里寫入胸懷間”“西岳崢嶸何壯哉,黃河如絲天際來。” 這其中尤以“黃河之水天上來”最為膾炙人口,成為贊美黃河的千古名句。
問:自哪一句開始點酒入題?
明確:“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句中雖沒有用一“酒”字,但詩人用 “金樽”“對月”這樣的形象語言,更把飲酒行樂詩意化了。詩中的李白“悲感”但并不 “悲觀”,他認為人生只要能開懷暢飲,便無所遺憾,情緒由“悲傷”轉(zhuǎn)為“樂觀”。
問:有人說詩、酒、月是李白生活中的“三要素”,同學們能舉出李白哪些飲酒賞月的詩句?
明確:李白一生寄情山水,詩酒漂零,寫了大量的飲酒詩篇。民間傳說李白醉后“捉月騎鯨”而終,連死都要與酒、月為伴,多么浪漫富有詩意。他還與善釀的村民結(jié)下了真摯友誼。他在《哭宣城善釀紀叟》中寫道:“紀叟黃泉里,還應釀老春(酒)。夜臺(陰間)無李白,沽酒與何人?”寥寥幾語真情感人?!顿浲魝悺分械?ldquo;汪倫”也是一位善釀村民。
問:李白是抱著“奮其智能,愿為輔弼”的宏愿來長安入仕的,但從以上詩句看,李白在政治理想破滅后,好像很安于這種頹廢享樂、放浪形骸的生活,怎樣理解這種現(xiàn)象?
明確:這其實是一種假象,是李白借酒來消釋自己懷才不遇的苦悶。李白的骨子里是希望積極入世、建功立業(yè)的,這也是儒家的一貫主張,但苦于奸臣擋道,報國無門。他在《行路難》中哀嘆:“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行路難……。”他的人生理想是像范蠡、張良那樣“功成拂衣去,歸入武陵源。”
問:如何評價李白在失意的暮年還唱出“天生我材必有用”這高度自信的豪邁詩句?對后世有何影響?
明確:說“必有用”,可見“此材”未被用。但李白從沒有真正悲觀消沉過,心中始終燃燒著建功立業(yè)的希望和熱情。他說“我本不棄世,世人自棄我”,每每自勉“才力猶可倚,不慚世上英”。在《行路難》的最后也堅信:“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蒼海。”這才是真正的李白,從貌似消沉中透露出的是堅定向上的信念,渴望用世的樂觀精神。即使在他去世前一年,年已61歲,聽說李光弼率軍討伐安史余孽,仍不顧年高體衰,請求從軍。后因病中道折回,悲嘆“大鵬飛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濟”,第二年便病逝,終年62歲。所以讀李白的詩篇,不會讓人萎靡不振,而是在激憤中涌動著奮進的豪情。“有用”且“必”,何等自信,何等樂觀,肯定人生,肯定自我,這既是李白愈挫愈奮的性格寫照,更是其人生價值的宣言與吶喊,成為全詩中最精彩奪目的詩句,傳誦千古,影響深遠,已化為民族的寶貴精神財富。
問:酒逢知己千杯少,李白痛飲狂歌,對朋友憤言“鐘鼓饌玉不足貴”,是由衷之言嗎?為何“但愿長醉不復醒”?
明確:李白懷用世之才,本當位列卿相,治國安邦,卻“抱利器而無所施”,而碌碌之輩反竊居高位,安享富貴,“驊騮拳跼不能食,蹇驢得意鳴春風”,心理怎能平衡?說“富貴不足貴”決不是李白的由衷之言,而是他失望憂憤之極的反語。他在《江上吟》中說: “功名富貴若長在,江水也應西北流。”在《夢游天姥吟留別》中怒喊:“安能摧眉折腰事權(quán)貴,使我不得開心顏。”都是這種憤憤“不平”心理的反映。只是“安能”句直白而昂揚; “鐘鼓”句曲達略消沉。所以“鐘鼓”“但愿”兩句,可看做統(tǒng)攝全詩的中心句。正因為其人生目標不能實現(xiàn),厭見污濁的現(xiàn)實,他才借酒麻醉自己,以減輕愁苦。聞一多在其長篇敘事詩《李白之死》中寫道:“若不是你們(酒)的愛護,我這生活可不還要百倍地痛苦?啊!可愛的酒!自然賜給伊的驕子——詩人的恩俸!神奇的射愁的弓矢!……”
問:李白為什么說“古來圣賢皆寂寞,唯有飲者留其名”?明確:做濟世有為的“圣賢”還不如當頹唐墮落的“酒徒”更能“留名”,多么荒唐不可思議的社會現(xiàn)實,這是李白由自身的境遇,聯(lián)想古今,對荒唐社會的憤怒嘲諷和痛徹總結(jié)。歷史上“圣賢寂寞,飲者留名”的首推辭官歸隱的陶淵明,他在《五柳先生傳》中說:“性 嗜酒,家貧不能常得,……不戚戚于貧賤,不汲汲于富貴。”他經(jīng)常是“杯盡壺自傾”“悠悠迷所之”,深感“酒中有深味”,著有《飲酒》詩二十首。晉代的“竹林七賢”大多是隱居山林的好飲名士。其中劉伶更為典型,著有《酒德頌》。據(jù)說他外出,常帶把鐵鍬,告訴別人:“如果我醉死,就挖坑埋掉。”杜甫的《飲中八仙歌》就是為“飲者”留名的最好明證。
問:歷史上有那么多寂寞的“圣賢”,留名的“飲者”,李白為何單說曹植呢?明確:因為李白與曹植有很多相似之處,同樣詩才敏捷,才華橫溢,遭受排擠和壓抑而命運坎坷,大志難酬而沉溺酒鄉(xiāng)。曹植《名都篇》中有“歸來宴平樂,美酒斗十千”的詩句,正所謂“物以類聚,人以群分”。
問:李白不過是元丹丘、岑勛招飲的客人,而他卻高踞一席,反客為主,頤指氣使,怪責主人少錢缺酒,缺乏“千金散盡”的豪氣,提議“典裘當馬”換取美酒,一醉方休;而且 “呼兒”“與爾”口氣甚大,狂放無禮,讓人簡直搞不清誰是“主人”,這說明了什么?明確:李白本性狂放灑脫,加之“他鄉(xiāng)遇故知”的興奮和已酩酊大醉,以至“忘形至爾汝”。最主要的是詩人與朋友的關(guān)系非同一般,非“爾汝相稱”的豪邁知交不能如此。
問:李白自稱“我本楚狂人”,杜甫說他“痛飲狂歌空度日”,如何理解李白的“狂放”?明確:這一方面是李白追求人格獨立、精神自由的本性使然;同時李白用這種讓世人難以理解的“狂放不羈”,表達他對現(xiàn)實的不滿和對不合理秩序的蔑視挑戰(zhàn)。他在長安時即以 “戲萬乘若僚友,視儔列如草芥”“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等玩世不恭的狂態(tài)表達不被重用的不滿。杜甫在懷念李白的《不見》一詩中寫道:“不見李生久,佯狂真可哀。世人皆欲殺,吾意獨憐才。敏捷詩千首,飄零酒一杯……”只有像杜甫這樣的偉大詩人,才能對另一個偉大詩人有如此深刻的理解和愛惜。
問:詩的最后一句“與爾同銷萬古愁”,與開篇的“高堂明鏡悲白發(fā)”首尾照應,有何作用?
明確:一“悲”一“愁”遙為呼應,余韻深遠,強化了整首詩的悲愁憤激的氛圍。李白本欲借酒澆愁,但“斗酒難消塊壘愁”,正像他自己所說“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銷愁愁更愁”,無奈之下只得“人生在世不稱意,明朝散發(fā)弄扁舟”!
5.小結(jié)誦讀。縱觀全詩,圍繞一“酒”字,感情跌宕起伏:悲傷(1—4句)→樂觀(5— 8句)→狂放(9—14句)→憤激(15—22句)→更狂放(23—27句)→愁苦(28句)(板書),潛藏在酒話底下的郁怒不平之氣,如黃河之水,奔涌迭宕,一瀉千里。學生齊讀全詩;分角色誦讀;背誦全詩。
四、比較閱讀。提供李賀的《將進酒》和歌劇《茶花女》中的《飲酒歌》,比較體會不同詩人和不同民族寫同一題材所表現(xiàn)出的不同風格。
五、書面作業(yè)。學生聯(lián)系生活和自身實際,談談對“天生我材必有用”的理解和認識。
附板書設計:(見附圖)
9、《將進酒》教學設計
下面這一篇《將進酒》教案設計是小編分享的,希望可以幫助大家更好的學習這篇李白的經(jīng)典之作。
教學目標
1.把握本文的情感基調(diào),通過朗讀體會作品豪邁奔放的特點。
2.引導學生通過對詩句的鑒賞來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3.激發(fā)學生學習李白詩歌的興趣。
教學重點
理解本詩中詩人情感并把握其變化。
教學時數(shù)1課時
教學過程
一.組織教學
在中國文學史上,詩與酒相從相隨,幾乎有一種天然的緣分。中國詩人大多愛喝酒,且多半是因為“愁”了才喝酒,為何愁?多得很,仕途失意、功業(yè)未成、思妻念子,一言概之,就是生活不如意。多少詩人因酒忘卻人生的痛苦憂愁,因酒在自由的時空盡情翱翔、因酒而丟掉面具口吐真言、因酒而成就傳世佳作。
唐代的天才詩人李白尤為突出,他是“詩仙”,有自稱是“酒中仙”,時人也號之為“酒圣”。古時酒店都愛掛上“太白遺風”、“太白世家”的招牌直至現(xiàn)在。
杜甫的《飲中八仙歌》中說:
李白一斗詩百篇,長安市上酒家眠。(嗜酒)
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
二.常識簡介
1.解題
⑴《將進酒》原為漢樂府的曲調(diào),意即“勸酒歌”,多以飲酒放歌為內(nèi)容。將,請、愿之意,《詩經(jīng)·衛(wèi)風·氓》中有“將子無怒”句。這個“將”與詩句“呼兒將出換美酒”的“將”音義不同。
2.作品背景
這首詩是一首勸酒歌,大約作于唐玄宗天寶十一年,即安史之亂前四五年光景。當時唐玄宗耽于女色,先后將政事交給奸相李林甫和楊國忠,官場一片黑暗,豪門貴族只顧尋歡作樂,不以國事為念,社會腐敗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詩人對此極為不滿,但他又無力改變這種狀況,只能用消極的辦法進行反抗,借酒銷愁,“但愿長醉不復醒。”詩人借題發(fā)揮,盡吐郁積在胸中的不平之氣,這種反抗方式,跟《夢游天姥吟留別》中借尋仙表現(xiàn)不事權(quán)貴的意志的寫法頗為相似。
三.整體感知
1.放錄音,要求學生聽清字音,聽出節(jié)奏,聽出感情基調(diào)。
2.學生朗讀或默讀課文,圈點難字生詞,結(jié)合注釋理解。
給下列加點的字注音
⑴莫使金樽空對月⑵烹羊宰牛且為樂
⑶鐘鼓饌玉不足貴⑷斗酒十千恣歡謔
四.鑒賞情感
1.這首詩,詩人感情的大起大落是一個顯著的特點,這就是豪放的表現(xiàn)。作者在這首詩中的情感有著怎樣的變化?為什么會有這樣的變化呢?
明確:這首詩的基調(diào)是憤激,詩人感情的發(fā)展變化:悲→歡→憤→狂
①開頭四句寫悲。李白和朋友開懷暢飲的潁陽離黃河不遠,因此作者以黃河起興。黃河自西而來,如從天而降,一瀉千里,直奔東海。上句寫大河之來,上句寫大河之去,形成詠嘆味。接著四句向人們喻示時光流逝迅疾,一去不返,人生由青春至衰老不過“朝”“暮”間事。兩個長句,既用比喻——以河水一去不返喻人生易逝,又用反襯——以黃河的偉大永恒。襯托生命的渺小脆弱,更從空間和時間兩方面夸張。這個開端可謂悲感已極。
②“人生”以下六句寫歡。但詩人深知“白發(fā)如絲悲何益”(《前有樽酒行》),因而立即轉(zhuǎn)悲為歡。盡管詩人在政治上并不“得意”,但在他看來,朋友間的聚會也同樣是人生中的快事,大家何不高高興興地痛飲一場呢!想到這,他頓生豪情,相信自己將來必能作出一番事業(yè),對區(qū)區(qū)金錢也毫不在意。于是連呼“烹羊宰牛”,準備像東漢大學者鄭玄那樣“一飲三百杯”。詩人這種歡樂感情是真實的,也是高尚的,不同于凡夫俗子的只圖一醉方休,因為他說出了“盡歡”的正當理由。
③“鐘鼓”以下六句寫憤激之情。待到酒宴開始,詩人舉杯勸飲,他的感情突然由歡樂轉(zhuǎn)為憤激,這是因為他要借此把長期郁積在胸的不平之氣一齊宣泄出來。他鄙棄那結(jié)黨營私、排斥賢能的豪門貴族集團,因而說“鐘鼓饌玉不足貴”;他憎恨這些人的黑暗卑污行徑,因而說“但愿長醉不復醒”——這兩句詩可以說集中地表現(xiàn)了他自離開長安至今的憤激之情。但這又不僅是為了一己遭遇,他還想到了“古來圣賢”(其中大概有孔子、孟子一類人,也有屈原、賈生一類人),他們有經(jīng)天緯地的才能而不為統(tǒng)治者所用。詩人說他們“寂寞”,不是否定他們,而是為他們惋惜乃至抱不平。尤其是曹植——這是他十分景仰的人,他贊揚曹植的豪華酒宴,其實是為曹植的懷才不遇抱恨終生而嘆惋,兼以自況。這就加深了詩人的憤激之情,為結(jié)尾說的“萬古愁”埋下了伏筆。
④“主人”句至結(jié)尾寫狂放之情。這一層寫詩人要將一切價值昂貴之物都拿來“換美酒”,真是狂放到了極點。這是可信的,因為上文說過“千金散盡還復來”。這種狂放,從實質(zhì)上看,是詩人的悲之重、歡之濃和憤激之深的集中表現(xiàn)。至此,再用“同銷萬古愁”來結(jié)束全詩,自有水到渠成之效。
2.詩歌表現(xiàn)了怎樣的主題?
明確:“鐘鼓饌玉不足貴,但愿長醉不復醒”成為主旨句的原因:表達對現(xiàn)實的不滿,抒發(fā)自己懷才不遇的情感。
3.詩人說到“古來圣賢皆寂寞,惟有飲者留其名。”為什么單舉曹植為例?
(欽佩他的才華;同情他的不幸;兼以自況。)
4.為什么“愁”令李白難以釋懷,要借酒來消?
為自己懷才不遇的悲傷嘆息;為古來圣賢不得重用而扼腕悲嘆。
5.從這首詩的哪些語句你能讀出李白的豪放飄逸的詩風?
詩中的有些夸張寫法是憑借數(shù)字來表現(xiàn)的,例如用“一飲三百杯”表現(xiàn)豪飲,用“斗酒十千”表現(xiàn)酒價的昂貴,用“萬古愁”表現(xiàn)愁的深廣;有些則屬于感覺的夸大,如“黃河之水天上來”極言黃河源頭之高,“朝如青絲暮成雪”極言人生短促。諸如此類的夸張句都有力地說明詩人橫放杰出,用辭大膽,他人莫及,也表現(xiàn)了他那豪放飄逸的詩風。
五.比較閱讀
“鐘鼓饌玉不足貴,但愿長醉不復醒。”跟“安能摧眉折腰事權(quán)貴,使我不得開心顏。”兩者在感情和寫作技巧上有什么不同?
感情:內(nèi)容上相同的是,都表現(xiàn)了詩人對權(quán)貴的鄙棄和蔑視的態(tài)度;所不同的是,前者所謂“開心顏”包含著個人對精神自由的追求,而后者所謂“長醉不復醒”顯得消極一些。總起來說,前者于憤激中略見低沉,后者于憤激中略見昂揚。
技巧:在表達形式上二者的不同是很明顯的。前者是直白,鋒芒直指“權(quán)貴”;后者是曲達,以“鐘鼓饌玉”借代權(quán)貴。
之所以有上述不同,可能跟詩人創(chuàng)作時的心境和所選用的題材有關(guān)?!秹粲翁炖岩髁魟e》寫于初離長安之時,詩人余恨未消,又以游仙為題材,而“安能”二句有卒章顯志的作用,不能不直截了當?shù)卣f出詩人心中的意愿;而《將進酒》作于此后約七年光景,又值朋友歡聚飲酒,盡吐胸中塊壘,也要跟飲酒合在一起說,因而只能采用曲達。
以上就是小編分享的李白《將進酒》教案設計的全部內(nèi)容,更多語文資料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