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級上《童趣》教學設計一等獎》屬于教學設計中比較優(yōu)秀的內(nèi)容,歡迎參考。
1、人教版七年級上《童趣》教學設計一等獎
《童趣》節(jié)選自清代文學家沈復作品《浮生六記·閑情記趣》。文章通過描寫兒時觀察蚊飛,觀察花臺草木,驅(qū)打蛤蟆表現(xiàn)了作者天真活潑,好奇心強的物外之趣。不妨看看人教版七年級上《童趣》教案設計。
【教學目標】
1、初步了解學習文言文的意義和方法。
2、把握課文的主旨:物外之趣
3、背誦課文
【教學悟點】
1、表現(xiàn)了什么樣的趣
2、是怎么表現(xiàn)的
3、怎樣解釋文言詞
【教材分析】
主旨是寫作者兒時的“物外之趣”?!拔锿庵ぁ彪m非自身所有,卻又與物有關,它是觀物者的主觀體驗作用于物的結果,也可以說是因物而生成之意趣,中所說的夏蚊及草間之蟲皆極細小之物,可以誘發(fā)兒童的好奇心和想像力,意趣即由此生成。主旨顯而易見,但由于是學生入學后的第一篇文言文,所以雖花的時間也可能要多一些,重點可定在教學目標2和教學悟點3上。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方法指導
1、可以用課文前的談話來導入
2、可以設置一個情景來導入:
如在有云的時候,讓同學們到課外看云,然后說說,看到了什么
再如找一塊有斑痕的墻壁,讓同學們想象這是什么圖像,發(fā)生過什么故事
(總之,明確一點,那就是一種平常的景象或事物,通過想像和聯(lián)想,會變得美麗而又奇特,從中可以獲得許多“物外之趣”。
3、介紹學習文言文的意義和方法
意義:文言文語體簡約,含義雋永,學習它,我們可以繼承祖國的燦爛文化,了解歷史上的許多事情,豐富我們的語言倉庫。
方法:
A、預習:讀三、四遍課文,做好預習筆記(注音、釋義)
B、注音:注意多音字、通假字的讀法。
C、釋義:◎加字法。例:必細(仔細)察(觀察)其紋理◎換字法。例:昂(抬)首(頭)觀之◎找通假字。例:項為之強,(注釋:強通“僵”)
D、找出文章成語并解釋:明察秋毫怡然自得龐然大物夏蚊成雷
E、整體把握大意,重點語句翻譯
F、熟讀背誦
二、疏通課文,整體把握
1、由學生介紹作者和《浮生六記》
2、學生輪流朗讀課文,正音
3、以小小學習組為單位,根據(jù)以上介紹的方法在筆記本上為不會解釋的詞釋義
4、全班交流,疏通全文(老師提出重點詞語解釋和重點句子翻譯)
重點詞語:課文P221、2
重點句子:
#見藐小之物必細察其紋理,故時有物外之趣。
#私擬作群鶴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則或千或百,果然鶴也。
#果如鶴唳去端,為之怡然稱快。
#神定,捉蝦蟆,鞭數(shù)十,驅(qū)之別院。
5、齊聲朗讀全文,再次把握文章內(nèi)容
6、用自己的話復述課文,先同座練習,再選學生向全班交流(全班可有四個同學分工復述,然后適當組織評價)
三、自主討論,研究問題
1、小小學習組討論:
A文章表現(xiàn)了什么樣的趣?
B文章寫了充滿“物外之趣”的哪幾件事?
◎“余”“時有物外之趣的原因”是:
◎“余”“怡然稱快”的一件事是:
◎“余”既驚又憤的一件事是:
C文章哪些語句能表現(xiàn)作者的專注神態(tài)?
D這些“物外之趣”作者是怎樣感覺到的?
四、練習鞏固,熟讀成誦
1、分層反復朗讀
2、自背、互背、當堂背誦、默寫
五、總結復習,遷移拓展
曹沖稱象
曹沖生五六歲,智意(知識和判斷能力)所及,有若成人之智。
時孫權曾致巨象,太祖(魏武帝曹操)欲知其斤重,訪之群下,咸莫能出其理。
沖曰:“置象大船之上,而刻其水痕所至,稱物以載之,則校(比較)可知?!?/p>
太祖悅,即施行焉。
1、解釋加點的詞
2、翻譯陰影句
3、這個故事主要表現(xiàn)了曹沖的什么特點?“訪之群下,咸莫能出其理”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2、人教版七年級上《童趣》教學設計
《童趣》節(jié)選自清代文學家沈復作品《浮生六記·閑情記趣》。文章通過描寫兒時觀察蚊飛,觀察花臺草木,驅(qū)打蛤蟆表現(xiàn)了作者天真活潑,好奇心強的物外之趣。不妨看看人教版七年級上《童趣》教案設計。
【教學目標】
1、初步了解學習文言文的意義和方法。
2、把握課文的主旨:物外之趣
3、背誦課文
【教學悟點】
1、表現(xiàn)了什么樣的趣
2、是怎么表現(xiàn)的
3、怎樣解釋文言詞
【教材分析】
主旨是寫作者兒時的“物外之趣”?!拔锿庵ぁ彪m非自身所有,卻又與物有關,它是觀物者的主觀體驗作用于物的結果,也可以說是因物而生成之意趣,中所說的夏蚊及草間之蟲皆極細小之物,可以誘發(fā)兒童的好奇心和想像力,意趣即由此生成。主旨顯而易見,但由于是學生入學后的第一篇文言文,所以雖花的時間也可能要多一些,重點可定在教學目標2和教學悟點3上。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方法指導
1、可以用課文前的談話來導入
2、可以設置一個情景來導入:
如在有云的時候,讓同學們到課外看云,然后說說,看到了什么
再如找一塊有斑痕的墻壁,讓同學們想象這是什么圖像,發(fā)生過什么故事
(總之,明確一點,那就是一種平常的景象或事物,通過想像和聯(lián)想,會變得美麗而又奇特,從中可以獲得許多“物外之趣”。
3、介紹學習文言文的意義和方法
意義:文言文語體簡約,含義雋永,學習它,我們可以繼承祖國的燦爛文化,了解歷史上的許多事情,豐富我們的語言倉庫。
方法:
A、預習:讀三、四遍課文,做好預習筆記(注音、釋義)
B、注音:注意多音字、通假字的讀法。
C、釋義:◎加字法。例:必細(仔細)察(觀察)其紋理◎換字法。例:昂(抬)首(頭)觀之◎找通假字。例:項為之強,(注釋:強通“僵”)
D、找出文章成語并解釋:明察秋毫怡然自得龐然大物夏蚊成雷
E、整體把握大意,重點語句翻譯
F、熟讀背誦
二、疏通課文,整體把握
1、由學生介紹作者和《浮生六記》
2、學生輪流朗讀課文,正音
3、以小小學習組為單位,根據(jù)以上介紹的方法在筆記本上為不會解釋的詞釋義
4、全班交流,疏通全文(老師提出重點詞語解釋和重點句子翻譯)
重點詞語:課文P221、2
重點句子:
#見藐小之物必細察其紋理,故時有物外之趣。
#私擬作群鶴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則或千或百,果然鶴也。
#果如鶴唳去端,為之怡然稱快。
#神定,捉蝦蟆,鞭數(shù)十,驅(qū)之別院。
5、齊聲朗讀全文,再次把握文章內(nèi)容
6、用自己的話復述課文,先同座練習,再選學生向全班交流(全班可有四個同學分工復述,然后適當組織評價)
三、自主討論,研究問題
1、小小學習組討論:
A文章表現(xiàn)了什么樣的趣?
B文章寫了充滿“物外之趣”的哪幾件事?
◎“余”“時有物外之趣的原因”是:
◎“余”“怡然稱快”的一件事是:
◎“余”既驚又憤的一件事是:
C文章哪些語句能表現(xiàn)作者的專注神態(tài)?
D這些“物外之趣”作者是怎樣感覺到的?
四、練習鞏固,熟讀成誦
1、分層反復朗讀
2、自背、互背、當堂背誦、默寫
五、總結復習,遷移拓展
曹沖稱象
曹沖生五六歲,智意(知識和判斷能力)所及,有若成人之智。
時孫權曾致巨象,太祖(魏武帝曹操)欲知其斤重,訪之群下,咸莫能出其理。
沖曰:“置象大船之上,而刻其水痕所至,稱物以載之,則校(比較)可知?!?/p>
太祖悅,即施行焉。
1、解釋加點的詞
2、翻譯陰影句
3、這個故事主要表現(xiàn)了曹沖的什么特點?“訪之群下,咸莫能出其理”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3、人教版語文七年級上冊《童趣》教學設計
文言文是古代的書面語,特點是簡潔、典雅。它與現(xiàn)代漢語一脈相承,只要有信心,并不難學,學習文言文是為了繼承民族的文化遺產(chǎn),又可以幫助我們了解歷史,還可以豐富我們的語言。下面是小編為大家?guī)淼娜私贪嬲Z文七年級上冊《童趣》教案設計,歡迎閱讀。
教學設想
教學,宜把誦讀作為教學重點,默讀以疏通其文,朗讀以領悟其妙。內(nèi)容比較淺顯,可以學生自讀為主,教師可作適當點撥、引導。要求學生當堂熟讀成誦,流暢地復述課文內(nèi)容,從而深刻地理解“物外之趣”。
由于是學生入校后學習的第一篇文言文,教師有必要談談學習文言文的意義和方法。
課前可安排預習。
教學目標
1.背誦,翻譯全文。
2.理解作者的精神體驗一一“物外之趣”。
3.領悟作者的奇思妙想,豐富自己的想像力。
重點、難點
理解文言詞句,感悟“物外之趣”。
教學方法
傳統(tǒng)的朗讀和背誦是學習文言文的好方法。教師要引導學生在反復默讀的朗讀的基礎上,疏通文意、感悟課文內(nèi)容:根據(jù)對課文內(nèi)容的理解,進一步矯正自己在朗讀上諸如語氣,節(jié)奏、速度和情感等方面存在的問題,然后進一步朗讀,最后達到熟讀成誦的目的。在內(nèi)容的理解上,教師可以組織和引導學生自主學習,自主探究。難點問題可采取小組討論的形式,合作解決。學生解決不了的問題,教師要講明白,講透徹。
學法指導
文言文是古代的書面語,特點是簡潔、典雅。它與現(xiàn)代漢語一脈相承,只要有信心,并不難學,學習文言文是為了繼承民族的文化遺產(chǎn),又可以幫助我們了解歷史,還可以豐富我們的語言。學好文言文關鍵在于培養(yǎng)語感。一是要熟讀、背誦,體驗文言文的表達方式和語言習慣:二是要用心領悟,目的是為了把“言”和“意”融為一體,見“言”而知“意”;三是不斷積累文言詞匯,掌握文言文的表達工具。
學習,首先要很好地借助工具書,疏通文意。其次,要重視朗讀背誦。在朗讀時,要很好地把握語氣和節(jié)奏,要大聲地讀,讀出點文言味兒來,讀出文章的主旨。
教學手段
錄音機、投影儀。有條件的地方可采用多媒體教學。
教學時數(shù)
兩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
1.掃除字詞障礙,疏通文意。
2,反復朗讀,感悟課文內(nèi)容。
教學步驟
一、整體感知
(一)導入新課
同學們,兒童是天真爛漫的。對世界,他們充滿了好奇和幻想。小時候,我們都玩過“過家家”游戲,幾個小朋友在一起,有的當爸爸,有的當媽媽,有的當孩子。有句兒歌唱道(教師唱):“小板凳啊擺一排,小朋友們坐上來啊坐上來。我當司機把車開啊,我當司機把車開。轟隆隆隆,轟隆隆隆,轟隆隆隆,鳴一一。“看,小板凳排起來就成了火車了。多有趣!
“青梅竹馬”這個成語大家都是知道的??墒悄銈冎榔渲小爸耨R”是什么意思嗎?
李白有詩云:“郎騎竹馬來,繞床弄青梅。同居長千里,兩小無嫌猜?!逼渲小爸耨R”就是小孩子將竹竿跨在襠下當作馬來騎。這種想像和作法很有意思吧。
今天我們來學習清代文字家沈復的短文《童趣》。文章中趣事,可能勾起我們許多兒時的回憶,許多奇思妙想或許能給我們帶來意想不到的啟發(fā)。
(二)板書課題
(三)出示教學目標
(四)作品,作者簡介
課文節(jié)選自《浮生六記,閑情趣事》。作者沈復,字三白,清代文學家。
(五)采用多種形式反復誦讀,整體感知課文內(nèi)容。在朗讀方法上,教師要在語音、語氣、節(jié)奏、感情等方面給學習以點撥和指導。對學生的課堂訓練,教師要及時給予評價、鼓勵。
以下內(nèi)容應出示投影儀或彩屏顯示。
1.檢查預習,讓學生試著給下列加點的字注音,讀一讀,寫一寫。
童稚(zhì)藐(miǎo)小項為之強(jiáng)鶴唳(lì)云端怡(yí)然稱快
凹(āo)凸(tū)土礫(lì)壑(hè)龐(pá)然大物蝦(há)蟆(ma)
2.認真默課文,仔細揣摩課文內(nèi)容,試著解釋下列加點的詞,搞不清的四人小組討論,合作解決。
(1)能張目對日,明察秋毫(秋毫,鳥類到了秋天,重新生出來的非常纖細的羽毛。后用來比喻最細微的事物。)
(2)故時有物外之趣。(故,所以)
(3)私擬作群鶴舞于空中。(私,暗自、暗暗地)
(4)昂首觀之,項為之強。(強,通“僵”,僵硬的意思。)
(5)又留蚊于素帳中,徐噴以煙。(徐,慢慢地。)
(6)果如鶴唳云端。(唳,鳥鳴。)
(7)凸者為丘,凹者為壑。,(丘,山丘。壑,山溝。)
(8)捉蝦蟆,鞭數(shù)十,驅(qū)之別院。(鞭,用鞭子抽打。)
(9)見藐小之物必細察其紋理。(之,的。其,它的。指“藐小之物”。)
(10)私擬作群鶴舞于空中。(于,在。)
(11)昂首觀之,項為之強。(之,指蚊子。)
(12)徐噴以煙。(以,用。)
(13)使之沖煙而飛鳴。(之,蚊子。)
(14)蹲其身,使與臺齊。(其,自己。)
(15)以草為林。(以,把。)
(16神游其中。(其中,這里面。指想像中的境界。)
(17)舌一吐而二蟲盡為所吞。(為,被。)
(18)驅(qū)之別院。(之,它。指癩蛤蟆。)
3.在大體了解課文內(nèi)容的基礎上,請試著劃分下列句子的朗讀節(jié)奏。
(1)見/藐小之物/必/細察其紋理,故/時有/物外之趣。
(2)私/擬作/群鶴舞于空中。
(3)心之所向,則/或千或百,果然/鶴也。。
(4)昂首/觀之,項/為之強。
(5)作/青云白鶴/觀。
(6)果如/鶴唳云端,為之/怡然稱快。
(7)蹲其身,使/與臺齊。
(8)見/二蟲斗草間。
4,聯(lián)系上下文,揣摩下列語句,想一想該怎樣翻譯
(1)心之所向,則或千或百,果然鶴也。
(心里想像到的,那成千成百的[蚊子]果然都變成鶴了。)
(2)作青云白鶴觀,果如鶴唳云端,為之怡然稱快。
(比作“青云白鶴”的景觀,果然它們就像白鶴在云端飛鳴,[我]為此高興得[不斷地]叫好。)
(3)蹲其身,使與臺齊。
(蹲下身子,使自己和花臺齊平。)
(4)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我]便在這種境界中親歷游覽。)
(5)見二蟲斗草間。
([我]看到兩只小蟲在草間相斗。)
(6)捉始蟆,鞭數(shù)十,驅(qū)之別院。
(捉住癩始蟆,用鞭子抽打了幾十下,把它趕到了別的院子。)
二、布置作業(yè)
1.完成“研討和練習”第二題。
2,寫一個復述課文內(nèi)容的提綱。
3.思考題:課文中所說的“物外之趣”指的什么?作者為什么會產(chǎn)生“物外之趣”?
這對你有什么啟發(fā)?
第二課時
教學要點
1,理解課文中表現(xiàn)的“物外之趣”。
2.認識“物外之趣”這一精神體驗的意義。
教學步驟
一、檢查作業(yè)
教師對學生的回答應及時給予賞識和激勵性評價。
1.依據(jù)提
綱,復述課文內(nèi)容。
2.背誦課文。
3.口頭翻譯。
二、研讀欣賞
(一)教師導學
1,同學們,這篇課文的主旨是什么?
明確:
的主旨是寫作者兒時的“物外之趣”。
2,請概括地說出作者記敘了哪幾件“物外之趣”?
明確:
(1)把“夏蚊成雷”比作“群鶴舞于空中”。
(2)把草叢、蟲蚊、土礫比作森林、野獸、丘壑。
(3)觀“二蟲斗草間”,懲治癩蛤蜞。
(二)合作探究
四人小組討論,教師適時啟發(fā),點撥、引導。
1.參考注解,試說說作者提到的“物外之趣”指的是什么?
明確
“物外”,指超出事物本身?!拔锿庵ぁ笔亲髡吒鶕?jù)眼前自然景物的形象,在頭腦中創(chuàng)造出超出事物原本特性的新的形象,從中得到的樂趣。它是一種精神體驗。應該理解到,作者把原來這三件自然之物大化、美化、情感化、理想化。感到奧妙無窮而樂在其中,這便是“物外之趣”。這表明作者在幼年時已經(jīng)有了自發(fā)的審美意識和審美情趣。
2.你認為這種“物外之趣”是怎樣產(chǎn)生的?
明確:
是借助于豐富的聯(lián)想和想像創(chuàng)造出來的。
板書或彩屏顯示(主要列舉前兩件事):
自然景物 思維方式 新的形象 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 群鶴舞空 怡然稱快
草叢、蟲蚊、土礫 聯(lián)想和想像 森林、野獸、丘壑 怡然自得
癩始蟆 龐然大物 拔山倒樹 大快人心 (鞭打、驅(qū)趕)
三、體驗反思
1.你有沒有過類似的經(jīng)歷?試展示一下自己的創(chuàng)造力。
鼓勵同學們敞開述說,教師應注意引導學生圍繞中心暢談體會。做好評價。
2.討論:這篇課文對你有怎樣的啟發(fā)?
明確:
聯(lián)想和想像是創(chuàng)新的基礎。我們要培養(yǎng)創(chuàng)新能力,首先要培養(yǎng)自己的聯(lián)想和想像的能力。我們要保持青少年特有的好奇心和富于幻想的特點,勇于實踐,做一個敢想敢做,勇于開拓的人。
3.你認為怎樣做才算是一個有情趣的人?
熱愛自然,熱愛生活;富于聯(lián)想和想像,有一定的審美能力,能發(fā)現(xiàn)美,認識美。答案不求統(tǒng)一,只要言之成理即可。要尊重學生的獨特感受,對有創(chuàng)意的回答,教師要給予鼓勵。
四、多角度思考
“我”為小蟲打抱不平,為什么只是“驅(qū)之別院”,而不是將癩始蟆處死?
參考答案(不求一致):
1.珍惜生命。
2.處置有度。
3.不忍心。
五、布置作業(yè)
1.完成“研討與練習”一。
本教學案以“課程標準”為指導,突出對了學生語文素質(zhì)的培養(yǎng)。
教學設計對學生詳情進行了深入分析,強調(diào)了教學方法和學法指導的重要性。把傳統(tǒng)的朗讀和背誦作為重要的教學方法和學習方法是比較恰當?shù)?,體現(xiàn)了文言文教學的特點。根據(jù)教材內(nèi)容,確定以學生自學為主,符合現(xiàn)代教學的理念。同時,在文言文教學方面,強調(diào)教師的組織和引導作用,也是比較客觀實際的。
教學目標設置合理,重點、難點把握準確,對教材鉆研得比較深入。把對詞語的理解、句子的翻譯等基礎知識作為訓練重點,符合教材本身的特點和學生現(xiàn)階段的基礎情況。課時安排合理。
精心設計符合兒童心理的導入,可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情緒。課堂教學容量大,訓練多,有助于知識的積累和基礎能力的提高?;y為易,化整為零的教學過程和教學方法,可以掃除學生學習文言文的心理障礙,培養(yǎng)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
值得重視的是,本教學案依據(jù)教材本身的因素,把培養(yǎng)學生的聯(lián)想和想像能力以至創(chuàng)造力放在比較突出位置,有助于學生的長遠發(fā)展和終身教育。
在人文素質(zhì)的培養(yǎng)方面,讓學生認識自然之美和創(chuàng)造之美,突出了審美意識和審美能力的培養(yǎng)。
本教學案還注意到尊重學生于對所學內(nèi)容的獨特感受,多角度思考問題,在培養(yǎng)學生延伸思維方面做了一些探討。
實施本教學案,學生在閱讀能力、思維能力、口頭表達能力,乃至寫作能力等方面,都可以得到應有的訓練。
4、人教版七年級上冊語文《童趣》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準確地劃出語音停頓,節(jié)奏分明地朗讀并背誦課文。
2、積累詞語同時理解作者的精神體驗──“物外之趣”。
3、領悟作者的奇思妙想,豐富自己的想像力。
【教學重點】
1、反復朗讀,領會課文大意。
2、初步了解古文與現(xiàn)代文的異同詞,掌握學習古文的規(guī)律。
3、理解怎樣借助觀察、想像,獲得生活樂趣。
【教學時間】
二課時。
【教學設計】
一、激趣引讀,誦讀積累
1、情境導入,激發(fā)興趣:
同學們,兒童是天真爛漫的,他們對世界充滿了好奇和幻想。孩子的想像是奇特的、變幻的,一些大人們看來微不足道的小事,通過孩子們的想像,都會生出許多的趣味。同學們,你有沒有過這樣的奇思妙想,看著看著……今天我們來學習清代文學家沈復的短文《童趣》。文中的趣事,可能會勾起我們許多兒時的回憶,或許還能給我們帶來意想不到的啟發(fā)。
板書課題、作品、作者簡介。
教師導學:文言文是古代的書面語,特點是簡潔、典雅。它與現(xiàn)代漢語一脈相承,只要有信心,并不難學。學習文言文是為了繼承民族的文化遺產(chǎn),又可以幫助我們了解歷史,還可以豐富我們的語言。學好文言文關鍵在于培養(yǎng)語感。一是要熟讀、背誦;二是要用心領悟;三是不斷積累文言詞匯。學習,首先要疏通文意。其次,要重視朗讀背誦。在朗讀時,要很好地把握語氣和節(jié)奏,要大聲地讀,讀出點文言味兒來,讀出文章的主旨。
2、誦讀積累,初步感知:
⑴ 教師范讀課文。并在語音、語氣、節(jié)奏、感情等方面給學生以指導和點撥。
⑵ 學生反復誦讀課文,注意下列加粗字的讀音:
藐(miǎo) 項為之強(jiàng) 鶴唳(lì) 怡(yí)然 癩(lài)蝦蟆 凹凸(āo tū) 為壑(hè)
3、解釋詞義,疏通文意:
⑴ 默讀課文,揣摩課文內(nèi)容,試著解釋下列詞句。搞不清的四人小組討論,合作解決。
a 能張目對日,明察秋毫。
b 私擬作群鶴舞于空中。
c 昂首觀之,項為之強。
d 又留蚊于素帳中,徐噴以煙。
e 果如鶴唳云端。
f 捉蝦蟆,鞭數(shù)十,驅(qū)之別院。
g 見藐小之物必細察其紋理。
h 私擬作群鶴舞于空中。
i 昂首觀之,項為之強。
j 徐噴以煙。
k 以草為林。
l 舌一吐而二蟲盡為所吞。
⑵ 在教師的幫助下,試著讓學生將課文譯成現(xiàn)代漢語。
⑶ 反復朗讀課文,并讓學生試著劃分朗讀節(jié)奏。
二、合作探究,互動釋疑
1、合作探究:四人小組討論,教師適時啟發(fā)、點撥、引導:
⑴ 學了這篇古文,你有什么感受?你最喜歡哪一段?
⑵ 請概括地說出作者記敘了哪幾件“物外之趣”?
第一件是把夏蚊看做群鶴,徐噴以煙,使其沖煙飛鳴,怡然稱快。
第二件是把土墻凸凹、花和花臺邊小草叢雜處看做大自然,從而怡然自得。
第三件,把癩蛤蟆看做龐然大物“拔山倒樹”,又寫了如何懲罰癩蛤蟆,表現(xiàn)了兒時的天真之情。
⑶ 你認為這種“物外之趣”是怎樣產(chǎn)生的?
提示:是借助于豐富的聯(lián)想和想像創(chuàng)造出來的。
⑷ “我”為小蟲打抱不平,為什么只是“驅(qū)之別院”,而不是將癩蛤蟆處死?
提示:A、珍惜生命。B、處置有度
⑸ 怎樣才能獲得“物外之趣“呢?
“物外之趣”非物自身所有,卻又與物有關,“物外之趣”在于善于觀察,善于想像,才能因物而生成意趣。第1自然段“明察”
⑹ “細察”是兩個關鍵詞語,意思是觀察敏銳、仔細。只有這樣才能獲得“物外之趣”。 “張目對日,明察秋毫”──是觀察的本領。 “見藐小微物,必細察其紋理”──是觀察的習慣。時有物外之趣—一是觀察的收獲。除“明察、細察”之外,還要有豐富的想像,才能真正獲得“物外之趣”。
2、互動釋疑:
你還有哪些疑問,請說出來,大家一起探討解決。
三件趣事可否調(diào)換位置,為什么?
討論明確──不可以。因為三件趣事的寫作的順序是由室內(nèi)到室外。三件趣事在程度上是逐步加深的:由把夏蚊擬作群鶴,到把草木、蟲蚊、土墻凸凹處擬作“林、獸、丘、壑”,再由癩蛤蟆與小蟲在其中的生死之斗。
三、背誦比賽,加深理解
男女生比賽,限時背誦課文。
注意語音停頓,節(jié)奏分明。背誦時想像出三幅畫面,在理解的基礎上背誦。
四、聯(lián)系生活,體驗拓展
1、生活體驗:你有沒有過類似的經(jīng)歷?說說你童年中有趣的事,善于從聯(lián)想中發(fā)現(xiàn)事物的美妙。試展示一下自己的想像力和創(chuàng)造力。
2、拓展延伸:鼓勵同學們敞開述說,教師應注意引導學生圍繞中心暢談體會,做好評價。
⑴ 這篇課文對你有怎樣的啟發(fā)?
提示:聯(lián)想和想像是創(chuàng)新的基礎。我們要培養(yǎng)創(chuàng)新能力,首先要培養(yǎng)自己的聯(lián)想和想像的能力。我們要保持青少年特有的好奇心和富于幻想的特點,勇于實踐,做一個敢想敢做、勇于開拓的人。
⑵ 你認為怎樣做才算是一個有情趣的人?
提示:熱愛自然,熱愛生活;善于觀察,富于聯(lián)想和想像,加之有一定的審美能力,能發(fā)現(xiàn)美、認識美。就能成為一個富有情趣的人。
答案不求統(tǒng)一,只要言之成理即可。要尊重學生的獨特感受,對有創(chuàng)意的回答,教師要給予熱情鼓勵。
3、總結存儲:
同學們,《童趣》是一篇饒有興味的文章。作者的奇思妙想引發(fā)我們很多美麗的聯(lián)想和想像。其實世界上許多重大的發(fā)明,都是在聯(lián)想、想像甚至幻想中產(chǎn)生的。少年兒童有著天生的好奇心,我們應當把它充分開發(fā)出來,使我們的生活、學習更加多姿多彩。同時希望同學們能逐漸引起對文言文興趣,多多積累文言詞匯,為今后學習文言文打好基礎。
4、作業(yè)布置:將“生活體驗”寫成300字的短文。
【板書設計】
思維方式→聯(lián)想和想象
自然景物 新的形象 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 群鶴舞空 怡然稱快
草叢、蟲蚊、土礫 森林、野獸、丘壑 怡然自得
癩蛤蟆 龐然大物 大快人心
(鞭打、驅(qū)趕)
5、人教版語文七年級上冊《童趣》新課標教學設計
教學設想
教學,宜把誦讀作為教學重點,默讀以疏通其文,朗讀以領悟其妙。內(nèi)容比較淺顯,可以學生自讀為主,教師可作適當點撥、引導。要求學生當堂熟讀成誦,流暢地復述課文內(nèi)容,從而深刻地理解“物外之趣”。
由于是學生入校后學習的第一篇文言文,教師有必要談談學習文言文的意義和方法。
課前可安排預習。
教學目標
1.背誦,翻譯全文。
2.理解作者的精神體驗一一“物外之趣”。
3.領悟作者的奇思妙想,豐富自己的想像力。
重點、難點
理解文言詞句,感悟“物外之趣”。
教學方法
傳統(tǒng)的朗讀和背誦是學習文言文的好方法。教師要引導學生在反復默讀的朗讀的基礎上,疏通文意、感悟課文內(nèi)容:根據(jù)對課文內(nèi)容的理解,進一步矯正自己在朗讀上諸如語氣,節(jié)奏、速度和情感等方面存在的問題,然后進一步朗讀,最后達到熟讀成誦的目的。在內(nèi)容的理解上,教師可以組織和引導學生自主學習,自主探究。難點問題可采取小組討論的形式,合作解決。學生解決不了的問題,教師要講明白,講透徹。
學法指導
文言文是古代的書面語,特點是簡潔、典雅。它與現(xiàn)代漢語一脈相承,只要有信心,并不難學,學習文言文是為了繼承民族的文化遺產(chǎn),又可以幫助我們了解歷史,還可以豐富我們的語言。學好文言文關鍵在于培養(yǎng)語感。一是要熟讀、背誦,體驗文言文的表達方式和語言習慣:二是要用心領悟,目的是為了把“言”和“意”融為一體,見“言”而知“意”;三是不斷積累文言詞匯,掌握文言文的表達工具。
學習,首先要很好地借助工具書,疏通文意。其次,要重視朗讀背誦。在朗讀時,要很好地把握語氣和節(jié)奏,要大聲地讀,讀出點文言味兒來,讀出文章的主旨。
教學手段
錄音機、投影儀。有條件的地方可采用多媒體教學。
教學時數(shù)
兩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
1.掃除字詞障礙,疏通文意。
2,反復朗讀,感悟課文內(nèi)容。
教學步驟
一、整體感知
(一)導入新課
同學們,兒童是天真爛漫的。對世界,他們充滿了好奇和幻想。小時候,我們都玩過“過家家”游戲,幾個小朋友在一起,有的當爸爸,有的當媽媽,有的當孩子。有句兒歌唱道(教師唱):“小板凳啊擺一排,小朋友們坐上來啊坐上來。我當司機把車開啊,我當司機把車開。轟隆隆隆,轟隆隆隆,轟隆隆隆,鳴一一。“看,小板凳排起來就成了火車了。多有趣!
“青梅竹馬”這個成語大家都是知道的。可是你們知道其中“竹馬”是什么意思嗎?
李白有詩云:“郎騎竹馬來,繞床弄青梅。同居長千里,兩小無嫌猜?!逼渲小爸耨R”就是小孩子將竹竿跨在襠下當作馬來騎。這種想像和作法很有意思吧。
今天我們來學習清代文字家沈復的短文《童趣》。文章中趣事,可能勾起我們許多兒時的回憶,許多奇思妙想或許能給我們帶來意想不到的啟發(fā)。
(二)板書課題
(三)出示教學目標
(四)作品,作者簡介
課文節(jié)選自《浮生六記,閑情趣事》。作者沈復,字三白,清代文學家。
(五)采用多種形式反復誦讀,整體感知課文內(nèi)容。在朗讀方法上,教師要在語音、語氣、節(jié)奏、感情等方面給學習以點撥和指導。對學生的課堂訓練,教師要及時給予評價、鼓勵。
以下內(nèi)容應出示投影儀或彩屏顯示。
1.檢查預習,讓學生試著給下列加點的字注音,讀一讀,寫一寫。
童稚(zhì)藐(miǎo)小項為之強(jiáng)鶴唳(lì)云端怡(yí)然稱快
凹(āo)凸(tū)土礫(lì)壑(hè)龐(pá)然大物蝦(há)蟆(ma)
2.認真默課文,仔細揣摩課文內(nèi)容,試著解釋下列加點的詞,搞不清的四人小組討論,合作解決。
(1)能張目對日,明察秋毫(秋毫,鳥類到了秋天,重新生出來的非常纖細的羽毛。后用來比喻最細微的事物。)
(2)故時有物外之趣。(故,所以)
(3)私擬作群鶴舞于空中。(私,暗自、暗暗地)
(4)昂首觀之,項為之強。(強,通“僵”,僵硬的意思。)
(5)又留蚊于素帳中,徐噴以煙。(徐,慢慢地。)
(6)果如鶴唳云端。(唳,鳥鳴。)
(7)凸者為丘,凹者為壑。,(丘,山丘。壑,山溝。)
(8)捉蝦蟆,鞭數(shù)十,驅(qū)之別院。(鞭,用鞭子抽打。)
(9)見藐小之物必細察其紋理。(之,的。其,它的。指“藐小之物”。)
(10)私擬作群鶴舞于空中。(于,在。)
(11)昂首觀之,項為之強。(之,指蚊子。)
(12)徐噴以煙。(以,用。)
(13)使之沖煙而飛鳴。(之,蚊子。)
(14)蹲其身,使與臺齊。(其,自己。)
(15)以草為林。(以,把。)
(16神游其中。(其中,這里面。指想像中的境界。)
(17)舌一吐而二蟲盡為所吞。(為,被。)
(18)驅(qū)之別院。(之,它。指癩蛤蟆。)
3.在大體了解課文內(nèi)容的基礎上,請試著劃分下列句子的朗讀節(jié)奏。
(1)見/藐小之物/必/細察其紋理,故/時有/物外之趣。
(2)私/擬作/群鶴舞于空中。
(3)心之所向,則/或千或百,果然/鶴也。。
(4)昂首/觀之,項/為之強。
(5)作/青云白鶴/觀。
(6)果如/鶴唳云端,為之/怡然稱快。
(7)蹲其身,使/與臺齊。
(8)見/二蟲斗草間。
4,聯(lián)系上下文,揣摩下列語句,想一想該怎樣翻譯
(1)心之所向,則或千或百,果然鶴也。
(心里想像到的,那成千成百的[蚊子]果然都變成鶴了。)
(2)作青云白鶴觀,果如鶴唳云端,為之怡然稱快。
(比作“青云白鶴”的景觀,果然它們就像白鶴在云端飛鳴,[我]為此高興得[不斷地]叫好。)
(3)蹲其身,使與臺齊。
(蹲下身子,使自己和花臺齊平。)
(4)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我]便在這種境界中親歷游覽。)
(5)見二蟲斗草間。
([我]看到兩只小蟲在草間相斗。)
(6)捉始蟆,鞭數(shù)十,驅(qū)之別院。
(捉住癩始蟆,用鞭子抽打了幾十下,把它趕到了別的院子。)
二、布置作業(yè)
1.完成“研討和練習”第二題。
2,寫一個復述課文內(nèi)容的提綱。
3.思考題:課文中所說的“物外之趣”指的什么?作者為什么會產(chǎn)生“物外之趣”?
這對你有什么啟發(fā)?
第二課時
教學要點
1,理解課文中表現(xiàn)的“物外之趣”。
2.認識“物外之趣”這一精神體驗的意義。
教學步驟
一、檢查作業(yè)
教師對學生的回答應及時給予賞識和激勵性評價。
1.依據(jù)提
綱,復述課文內(nèi)容。
2.背誦課文。
3.口頭翻譯。
二、研讀欣賞
(一)教師導學
1,同學們,這篇課文的主旨是什么?
明確:
的主旨是寫作者兒時的“物外之趣”。
2,請概括地說出作者記敘了哪幾件“物外之趣”?
明確:
(1)把“夏蚊成雷”比作“群鶴舞于空中”。
(2)把草叢、蟲蚊、土礫比作森林、野獸、丘壑。
(3)觀“二蟲斗草間”,懲治癩蛤蜞。
(二)合作探究
四人小組討論,教師適時啟發(fā),點撥、引導。
1.參考注解,試說說作者提到的“物外之趣”指的是什么?
明確
“物外”,指超出事物本身?!拔锿庵ぁ笔亲髡吒鶕?jù)眼前自然景物的形象,在頭腦中創(chuàng)造出超出事物原本特性的新的形象,從中得到的樂趣。它是一種精神體驗。應該理解到,作者把原來這三件自然之物大化、美化、情感化、理想化。感到奧妙無窮而樂在其中,這便是“物外之趣”。這表明作者在幼年時已經(jīng)有了自發(fā)的審美意識和審美情趣。
2.你認為這種“物外之趣”是怎樣產(chǎn)生的?
明確:
是借助于豐富的聯(lián)想和想像創(chuàng)造出來的。
板書或彩屏顯示(主要列舉前兩件事):
自然景物 思維方式 新的形象 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 群鶴舞空 怡然稱快
草叢、蟲蚊、土礫 聯(lián)想和想像 森林、野獸、丘壑 怡然自得
癩始蟆 龐然大物 拔山倒樹 大快人心 (鞭打、驅(qū)趕)
三、體驗反思
1.你有沒有過類似的經(jīng)歷?試展示一下自己的創(chuàng)造力。
鼓勵同學們敞開述說,教師應注意引導學生圍繞中心暢談體會。做好評價。
2.討論:這篇課文對你有怎樣的啟發(fā)?
明確:
聯(lián)想和想像是創(chuàng)新的基礎。我們要培養(yǎng)創(chuàng)新能力,首先要培養(yǎng)自己的聯(lián)想和想像的能力。我們要保持青少年特有的好奇心和富于幻想的特點,勇于實踐,做一個敢想敢做,勇于開拓的人。
3.你認為怎樣做才算是一個有情趣的人?
熱愛自然,熱愛生活;富于聯(lián)想和想像,有一定的審美能力,能發(fā)現(xiàn)美,認識美。答案不求統(tǒng)一,只要言之成理即可。要尊重學生的獨特感受,對有創(chuàng)意的回答,教師要給予鼓勵。
四、多角度思考
“我”為小蟲打抱不平,為什么只是“驅(qū)之別院”,而不是將癩始蟆處死?
參考答案(不求一致):
1.珍惜生命。
2.處置有度。
3.不忍心。
五、布置作業(yè)
1.完成“研討與練習”一。
本教學案以“課程標準”為指導,突出對了學生語文素質(zhì)的培養(yǎng)。
教學設計對學生詳情進行了深入分析,強調(diào)了教學方法和學法指導的重要性。把傳統(tǒng)的朗讀和背誦作為重要的教學方法和學習方法是比較恰當?shù)?,體現(xiàn)了文言文教學的特點。根據(jù)教材內(nèi)容,確定以學生自學為主,符合現(xiàn)代教學的理念。同時,在文言文教學方面,強調(diào)教師的組織和引導作用,也是比較客觀實際的。
教學目標設置合理,重點、難點把握準確,對教材鉆研得比較深入。把對詞語的理解、句子的翻譯等基礎知識作為訓練重點,符合教材本身的特點和學生現(xiàn)階段的基礎情況。課時安排合理。
精心設計符合兒童心理的導入,可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情緒。課堂教學容量大,訓練多,有助于知識的積累和基礎能力的提高?;y為易,化整為零的教學過程和教學方法,可以掃除學生學習文言文的心理障礙,培養(yǎng)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
值得重視的是,本教學案依據(jù)教材本身的因素,把培養(yǎng)學生的聯(lián)想和想像能力以至創(chuàng)造力放在比較突出位置,有助于學生的長遠發(fā)展和終身教育。
在人文素質(zhì)的培養(yǎng)方面,讓學生認識自然之美和創(chuàng)造之美,突出了審美意識和審美能力的培養(yǎng)。
本教學案還注意到尊重學生于對所學內(nèi)容的獨特感受,多角度思考問題,在培養(yǎng)學生延伸思維方面做了一些探討。
實施本教學案,學生在閱讀能力、思維能力、口頭表達能力,乃至寫作能力等方面,都可以得到應有的訓練。
6、人教版七年級下冊第16課《社戲》教學設計(人教版七年級必修)
教學目標:
一理解主題與材料、寫景與抒情的關系。
二領會課文用詞造句準確、鮮明、主動的特點。
三認識農(nóng)民及農(nóng)民孩子的高尚淳樸的優(yōu)秀品質(zhì)和聰明的才干,了解課文所表達的對勞動人民的深厚真摯的思想感情。
教學設想:
一安排四教時。
二課文的寫作年代和該文所反映的時代距離今天的時間較遠,因此教學重點應放在讀懂弄通原文上,亦即首先讓學生理解字、詞、句、篇最基本的東西;在這基礎上,再懂得主題與材料、寫景與抒情的關系。這后面兩點是教學中的難點。
三讀寫結合,進行一次記事為主的寫作練習。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
作者簡介及題解;通讀課文,理清脈絡。
教學過程:
一聯(lián)系舊課,引出新課。
問:上學期,我們學過魯迅哪篇文章?這篇文章主要表現(xiàn)了什么內(nèi)容?
答:上學期學過魯迅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這篇文章寫了百草園中生活的趣味、歡樂和在三味書屋讀書的枯燥。通過鮮明的對比,表現(xiàn)了對大自然,對自由生活的熱愛,對束縛兒童思想的封建教育的批判。
教師:《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是魯迅回憶童年時代生活的文章,內(nèi)容基本上是真人真事。今天我們要學的一篇文章,雖然也是寫童年生活的,不過這是一篇小說,是在真人真事基礎上的藝術概括,它的題目叫“社戲”。
社戲魯迅(板書)
二作者介紹及題解。
魯迅在談到自己青少年時代的生活和思想時曾說:“我母親的母家是農(nóng)村,使我能夠間或和許多農(nóng)民相親近。”(《集外集拾遺》)這一種十分可貴的“親近”,對魯迅有著重要而深刻的影響。魯迅雖然出生在城市紹興,但從小就同農(nóng)民和農(nóng)村保持密切的聯(lián)系。少年時代的魯迅接觸長媽媽等貧苦善良的農(nóng)民,受到他們的啟發(fā)和教育。特別是魯迅家庭破落以后,他更了解農(nóng)民痛苦的生活,更同情他們悲慘的命運。這些都反映在他的作品中?!渡鐟颉肪托蜗蟮乇憩F(xiàn)了迅哥兒和農(nóng)民少年的美好友情,熱情地歌頌了農(nóng)民孩子高尚、淳樸的品質(zhì)。
《社戲》的故事情節(jié)很簡單,是用第一人稱寫的。課文敘述“我”(即作品中的“迅哥兒”)與外婆家的農(nóng)民孩子在看戲前后的一些有意思的事。魯迅把這些事寫得十分生動有趣,使人讀后印象深刻,難以忘懷。
在魯迅寫作《社戲》的那個年代,一般作家不大愿意去描寫農(nóng)民;有的人即使寫了農(nóng)民,也是瞧不起農(nóng)民,甚至歪曲農(nóng)民。魯迅能寫出象《社戲》這樣歌頌農(nóng)民高尚品質(zhì)的作品,是很了不起的。
三正音
(歸)?。簒ǐng行輩:háng憚:dàn絮叨:xùdāo怠(慢):dài攛掇:cuānduō鳧(水):fú潺潺:chán(歌)吹:chūi蘊藻:yùnzǎo(家)眷:juòn皎(潔):jiǒo漂渺:piāomiǎo糾葛:jiūgé
四補充注釋。
(1)社戲:社、原指土地神或土地廟。在紹興,“社”是相當于“村莊”的區(qū)域名稱;社戲就是社里每年在一定的時間所演的戲。(2)日里:白天。(3)神棚:供神名牌位的涼棚,演社戲時,搭在戲臺正對面,意思是請這些神看戲。(4)白篷船:船篷沒有加油漆的船,舊時紹興人民一般都使用這種船。(5)烏篷船:在白篷上用桐油抹黑,課文中指財主鄉(xiāng)紳使用的船。
五教師范讀課文。(要求學生注意字的準確讀音,并考慮課文大意。)
六劃分結構:
學生討論,教師歸納,板書:段落大意:
第一部分“我”的樂土平橋村。(從“我們魯鎮(zhèn)的習慣”到“卻全都嘲笑起來了”。)
第二部分,“我”在樂土中也有不樂的時候。(從“至于我在那里所第一盼望的”到“而且知道他們在戲臺下買豆?jié){喝”。)
第三部分,“我”與農(nóng)民孩子們到趙莊去看戲的情景。(從“這天我不釣蝦”到“各自回去了”。)
第四部分,“我”對吃豆和看戲的懷念。(從“第二天”到文末)
七布置作業(yè)
讀課文(要求能讀準字音。辨析詞義,復述課文大意。)
第二課時
教學要點:
檢查舊課部分內(nèi)容,指導學生學習第一、二段。
教學過程:
一檢查舊課。(以下內(nèi)容預先寫在小黑板上)
(一)辨別字音:
行()輩、銀行、()、行()走、歸省()、?。ǎ┞允。ǎ┪?
(二)辨別字形并組詞:
倘若、淌汗;抵擋、底細;同伴、攪拌;魚鉤、釣竿;挖掘、倔強;豆?jié){、木槳;竭力、揭示;陪伴、賠償
(三)解釋下列各詞并指出詞類:
朦朧模糊皎潔飄渺婉轉(zhuǎn)悠揚
明確:朦朧,在課文中指月光不明亮的樣子。模糊,指不分明、不清楚。(其余詞的解釋可參閱課本注釋)以上這些詞的詞性都是形容詞。
(四)學生朗讀課文第一、二兩段。(要求學生注意,課文中最能表現(xiàn)“我”的樂與不樂心情的詞語。)
二指導學習課文。(教師板書:(一)(二)(三)(四),后面的內(nèi)容要學生回答。)
(一)課文寫樂土平橋村,只用一句話,卻表達了多方面的內(nèi)容。想一想,是哪句話?表達了哪些內(nèi)容?
明確:課文寫樂土平橋村,用這樣一句話:(平橋村)“是一個離海邊不遠,極偏僻的,臨河的小村莊;住戶不滿三十家,都種田、打魚,只有一家很小的雜貨店?!?
雖然只有一句話,但表達內(nèi)容很豐富。第一,寫清了它的位置:離海邊不遠,臨河;第二,交代了環(huán)境:極偏僻;第三,指出人口:住戶不滿三十家;第四,點明了平橋村人民的生活情況:都種田,打魚,只有一家很小的雜貨店。說明多是勞動人民。這樣,以極少的文字,表現(xiàn)豐富的內(nèi)容,文章就精煉了。
(二)為什么平橋村是“我”的樂土?課文是怎樣具體寫樂土的樂的?
明確:因為“我”在平橋村受到優(yōu)待,又可以免念“秩秩斯干幽幽南山”。
課文寫樂土之樂很具體。先從與農(nóng)民孩子的關系上來描寫樂土:客人是“公共”的;游樂時所謂“犯上”之類的封建倫理觀念已被打破。再從生活情趣上寫樂土:“我”對農(nóng)村中釣蝦、放牛等事充滿興趣。釣蝦、放牛在農(nóng)村中原是極平常的事,但作者卻滿懷深情地敘述,充分反映了“我”對農(nóng)村生活的新奇感。
課文寫樂土的樂正是為了反襯讀“秩秩斯干幽幽南山”的不樂,因為十一二歲的孩子成天要死記硬背這些時代隔得遠,語言差別大的句子,肯定要感到乏味和討厭。這也反映了作者對封建教育的厭惡。
(三)平橋村既然是樂土,“我”為什么會有不樂的時候?課文怎樣寫“我”的不樂?
明確:因為“我”在平橋村所“第一盼望”的,是到趙莊去看戲,可是沒有船,不能看戲,所以“我”很不樂。
“我”的不樂,課文抓住心情急劇變化來寫。先是“盼”,接著是“急”,“急得要哭”。最后是猜測:“我似乎聽到鑼鼓的聲音,而且知道他們在戲臺下買豆?jié){喝。”這樣的猜測,把兒童特有的焦躁心情活龍活現(xiàn)地表現(xiàn)出來了。寫“我”的不樂,課文還從不同的角度渲染:外祖母“氣惱”“絮叨”;母親既怕外祖母生氣,又怕“我”和別人同去會使外祖母擔心。
齊讀“就在我十一二歲時候……怕外祖母要擔心”,體會對不同人物心理描寫的作用。
寫“我”的不樂,實際上是欲揚先抑,為烘托下文看戲之樂作了鋪墊。
(四)課文表達“我”的不樂心情,用詞十分確切,我們要很好地體會。試比較下列兩組句子表達效果有什么不同?
明確:第1組第一句表達較籠統(tǒng)。第二句把著急的程度描寫得具體,“我”所第一盼望的看戲的愿望沒有實現(xiàn),“急得要哭”是很自然的事。第2組第一句與事實不符。第二句的“似乎”一詞用得很好,因為這是猜測。正因為有這猜測,所以有“知道他們在戲臺下買豆?jié){喝”的推測。從猜測到推測,反映了兒童的焦躁的心理狀態(tài),寫得確實生動形象。
由此可見,魯迅用詞是準確、鮮明、生動。當然,需要說明一點:由于課文的寫作時間以及所反映的生活距離今天較遠,特別是“五四”時期有些詞的用法與現(xiàn)在有點不同。如結構助詞“的”和“地”不分,一律用“的”;人稱代詞“他”和“它”不分,都用“他”。這方面的問題,我們讀課文時要注意。
三布置作業(yè)。
1.復習第二部分,著重注意作者是怎樣描寫外祖母、母親和“我”的不同神態(tài)和心情的。
2.閱讀第三部分,熟悉從出發(fā)看戲到回家的記敘過程。
3.抄寫詞語:
怠慢大悟攛掇委實鳧水篙磕潺潺朦朧婉轉(zhuǎn)悠揚
疏疏朗朗瓢縹緲融躥踱頗懈楫
第三課時
教學要點:
檢查舊課作業(yè),重點指導學生學習課文第三段。
教學過程:
一檢查上堂課作業(yè)。
(一)檢查抄寫的詞語。并在檢查時改為課堂聽寫。
(二)復述課文第5、第6段內(nèi)容,把“氣惱”、“絮叨”、“寬慰”、“急得要哭”、“囑咐”、“裝模裝樣”等詞語用進去。
二指導學生學習課文第三段。
(一)引導討論第三段的記敘層次。明確:這一段寫晚上乘航船到趙莊去看戲,是課文的中心部分,寫得具體、生動,按照事情發(fā)展的過程可以分五個層次(分行板書):
1.雙喜的好主意(7—10段);2.行船到趙莊(10—16段);3.船頭看戲(17—21段);4.返航路上(22—27段);5.平安到家(28—30段)。
(二)根據(jù)“思考和練習一”,引導學生討論課文怎樣寫出雙喜、阿發(fā)這些勞動人民孩子的優(yōu)秀品質(zhì),怎樣寫出迅哥兒對他們的思想感情。
討論中明確:這一段的第一層和第四層中最能突出雙喜、阿發(fā)等勞動人民孩子的優(yōu)秀品質(zhì),和“我”對他們的感情。第一層寫雙喜提議乘航船去看夜戲。作者稱雙喜“最聰明”、“大悟”,表示贊美和欽佩。當外祖母擔心,母親不安時,雙喜果斷表示:“我寫包票”,并列舉了三點無可辯駁的理由。(船又大;迅哥兒向來不亂跑;我們又都是識水性的。)雙喜的話充滿膽識和自信,解決了外祖母和母親無法使“我”去看戲的難題。第四層寫了歸航途中偷羅漢豆的事,阿發(fā)讓大家“偷”自家的豆,理由是“大得多”。
這兩件事說明了什么呢?學生回答,明確:它們說明雙喜聰明能干,阿發(fā)淳樸、慷慨無私,總之農(nóng)民孩子具有高尚淳樸的優(yōu)秀品質(zhì);也說明“我”熱愛農(nóng)村少年朋友,與他們有著深厚的情誼??傊?,這些是由乘船去看夜戲和偷豆兩件事來表現(xiàn)的。
指名朗讀第7段和第24—26段。
(三)學生朗讀第10段:“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輕松了……?!闭页鲞@一節(jié)用了哪些動詞,然后討論:
1.“大家跳下船”,這里為什么用“跳”而不用“走”呢?因為要表現(xiàn)孩子們的高興和看戲的急切心情。
2.“雙喜拔前篙”,這里為什么用“拔”而不用“拿”呢?因為篙是插在河底泥中的,所以用“拔”,而拿不能表示這個動作。再說這個“拔”字,充分反映了農(nóng)民孩子駕船技藝的熟練。
3.除了這兩個動詞,還有哪些主要的動詞?還有“點”“磕”、“說笑”、“嚷”等?!包c開船,在石橋上一磕”準確地寫出了農(nóng)民孩子熟練的駕船技巧?!坝姓f笑的,有嚷的”,確切地表達了孩子們迫切和興奮的心情。(以上加點的詞板書,下同)
齊讀第10段,體會作者用動詞的好處。
(四)學生朗讀“思考和練習五”中的第二段話,找出這段話寫在課文的什么地方。說說它是怎樣跟前面一段話互相照應的。
思考,討論后明確:這段話寫在第21節(jié)末尾,也是寫孩子們撐船的動作的。這里寫大家看戲看得沒勁了,在雙喜的提議下便開船返航。前面寫船來時是向趙莊前進,經(jīng)過松柏林,松柏林在船的尾后;而現(xiàn)在船要離開趙莊,因此“拔了篙”要“點退幾丈,回轉(zhuǎn)船頭,駕起櫓”,“又向那松柏林前進了”。前后照應十分嚴密自然。我們在閱讀時要注意這種前后照應的地方,寫作時更要注意前后的照應,使文章結構嚴密,貫通一氣。
(五)閱讀第11—13段??紤]一下課文是從哪幾方面來寫景狀物的,第12、13段同第11段的關系如何。
學生思考、回答,教師歸納板書(或掛出小黑板):
討論明確下列問題:
1.“朦朧”在句子里作什么詞用?“朦朧”原來是形容詞?,F(xiàn)在作動詞用,在句子里充當謂語。下面寫戲臺“模糊在遠處的月夜中”,“模糊”也是這種用法。
2.寫航行的迅速,為什么說連山象獸脊踴躍,向船尾跑?這是靜物動態(tài)的寫法,形象地突出船速之快;這樣寫也符合“我”坐在船上觀察夜景的實際情況。由于“連山”是“起伏”的,又感到是在動,便聯(lián)想到象“獸脊”,這樣比喻,顯得形象真切。這一句描寫呼應了前面的“飛一般徑向趙莊前進了”一句。
3.第12節(jié)和13節(jié)里哪些詞句是跟11節(jié)的記敘呼應連貫的?要求在這些語句下劃線:“那聲音大概是橫笛”跟“似乎聽到歌吹了”相呼應;“果然是漁火”跟“也許是漁火”相呼應:“才記得先前望見的也不是趙莊”跟“漸望見依稀的趙莊”相呼應;因此,這三節(jié)的過渡照應很緊密、自然。
學生默讀11—13節(jié),進一步領會記敘的順序和內(nèi)容。
(六)在“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輕松了”到“于是趙莊便真在眼前了”這四個自然段中,既寫了景,也寫了“我”的心情,那么課文是怎樣寫“我”的心情的呢?
討論明確:課文始終將情與景結合起來寫,從而很好地突出了看戲的急切和興奮的心情。(要求劃出這些詞語)“輕松”“舒展”,極言一旦實現(xiàn)愿望的興奮。船飛一般地快,“但我卻還以為船慢”,說明心情何等之急。通過“似乎”、“料想”、“也許”等詞,寫出了猜測的心理,表達了急于到達戲臺的心情?!拔摇钡男那閺摹俺领o”到“自失”,那就因為被美麗的夜景陶醉而出神的緣故。“趙莊便真在眼前了”,一個“真”字,把兒童心理寫得維妙維肖。課文寫出了優(yōu)美動人的夜景。同時又表達了兒童愉快迫切的心情。這種情與景的緊密結合,我們稱它為“情景交融”,閱讀時要很好體會。這四節(jié)要求背誦,學生再各自讀一遍。
(七)由于作者善于細心觀察事物,所以把戲臺寫得生動具體,看看課文是怎樣寫的。
明確:課文描寫戲臺,有從遠處看的,有從近處看的。
第14段是寫從遠處看戲臺。這一節(jié)寫戲臺有兩個特點:
1.注意觀察的位置和距離。作者一開始寫戲臺,是自遠而近,先交代戲臺的位置:莊外臨河的空地上。再點明疑為“仙境”的緣由:戲臺“模糊在遠處的月夜中,和空間幾乎分不出界限”。接著,由于船走得很快,漸漸接近戲臺,便看到“臺上顯出人物來”,也看到近臺的河里有“一望烏黑”的船篷。
2.善于抓住事物的特征。從遠處看戲臺,因為“模糊”,所以疑為“仙境”。因為距離還較遠,所以臺上人物看不清,只看見“紅紅綠綠的動”。
后面第22段里也有一句是寫從遠處看戲臺,那是返航時“回望戲臺”,也抓住了它的特征:因為遠而又在燈火光中,所以“又漂渺得象一座仙山樓閣,滿被紅霞罩著了?!蓖?4節(jié)的疑為仙境遙相呼應。
可將上述內(nèi)容列成下表:
對戲臺的描寫
學生齊讀第14節(jié),體會寫景的好處。
(八)第17節(jié)到第21節(jié),寫他們“都擠在船頭上”看戲,這是從近處看,所以角色的上場,下場,甚至連“那老旦將手一抬”都看得清清楚楚。這五節(jié)描寫的特點是把角色的出場和表演跟孩子們的反應(語言、動作、心情)緊密地結合在一起,生動地寫出了兒童們看戲的心理特點。請找出有關語句,并用線劃出來:如“看見臺上……正打仗”、“咿咿呀呀的唱”、“誰肯顯本領給白地看呢”、“我最愿意看的是……跳老虎”、第20小節(jié)的大部分語句、老旦坐在一把交椅上唱,“雙喜他們卻就破口喃喃的罵”等。
三課堂練習。
(一)說說下列句子中括號里的字能不能去掉?為什么?
(1)我們立刻(一哄的)出了門。
(2)趙莊便(真)在眼前了。
[參考答案]
括號里的字都不能去掉。(1)中的“一哄”,不是一個人,而是一群人。表現(xiàn)了孩子們天真、活潑的行動和歡樂、迫切的心情。(2)中的到趙莊看戲是“我”盼望已久的,何況前面還有把漁火作為戲臺的錯誤猜測,因此趙莊──出現(xiàn),“我”的心情是無比喜悅的。這個“真”字用得十分傳神。
(二)指出下列兩句中“終于”一詞的詞類,并說明用法。
(1)然而老旦終于出臺了。
(2)雙喜終于熬不住了。
[參考答案]
“終于”是副詞,表示經(jīng)過一番周折而產(chǎn)生了某種結果。
第四課時
教學要點:
指導學習課文第四部分,歸納主題及主要寫作方法,布置讀寫練習。
教學過程:
一檢查作業(yè)。
(2)指名試背第10──13段課文。
二指導學習課文。
(一)課文怎樣寫出老農(nóng)民六一公公純樸、爽朗的性格?
指名朗讀第32節(jié)和第34──38段,體會六一公公的語言特色。
明確:課文寫六一公公的筆墨簡潔而洗煉,主要通過他的對話來表現(xiàn)他純樸、爽朗的性格。他的第一句話并不責問孩子們“偷”豆之事,只是可惜于“踏壞了不少”,說明他珍視勞動果實。第二句話:“請客?──這是應該的?!备浞值乇憩F(xiàn)了他的性格。至于以后送豆給“我”吃,也說明了這一點。(要求學生在以上有關語句下劃線)
(二)指名朗讀最后兩個自然段。讀后提問:同樣是六一公公的豆;為什么當天的豆沒有昨夜的豆好?為什么說“我實在再沒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戲”?
明確:同樣是六一公公的豆,但昨夜的豆是與農(nóng)村少年朋友一起吃的,充分體現(xiàn)了“我”與少年朋友的友情,所以在孩子看來,當天的豆不如昨夜的豆好。
這兩句話是用豆陪襯社戲。其實那夜的戲也沒有看出什么名堂來,可是大可懷念的是農(nóng)民孩子的美好友情,而這友情是在著社戲過程中集中地體現(xiàn)出來的,因此也就產(chǎn)生出對那夜社戲的懷念了。
(三)《社戲》按題目所示似乎應該寫戲,但文中大量的篇幅寫了戲外的天地,是不是離題了呢?
明確:《社戲》的題目放在戲上,按理說該寫戲,但文章真正寫看戲的內(nèi)容并不多。用大量篇幅寫了我對平橋村的熱愛(以為是“樂土”)和因看不成戲的焦急心情,寫了赴趙莊看戲途中的所見所聞所感以及歸途中“偷”豆、剝豆、燒豆、吃豆和事后談豆等事。這樣花筆墨寫,非但沒有離題,而是緊扣主題的。因為《社戲》并不是專門為了寫看戲的,而是通過寫看戲反映“我”與農(nóng)民孩子的美好友情,歌頌農(nóng)民孩子高尚淳樸的優(yōu)秀品質(zhì)和聰明的才干。課文的主題就是:
通過“我”與農(nóng)村孩子看社戲前后的故事的敘述,贊美農(nóng)民及農(nóng)民孩子高尚淳樸的優(yōu)秀品質(zhì)和聰明的才干,表現(xiàn)了作者熱愛勞動人民的真摯的思想感情。
正因為如此,戲的內(nèi)容寫得并不多(甚至并沒有寫出戲究竟好在哪里
7、《行道樹》教學實錄(人教版七年級教學案例)(人教版教學設計)
內(nèi)容預覽:
《福樓拜家的星期天》教案
教學目標:
1、查字典,看注釋,讀準每個字的音,掌握重點詞語。
2、理清文章脈絡,把握文章內(nèi)容。
3、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4、學習本文抓住特征運用語言、行動、外貌描寫刻畫人物性格的寫法,敘述詳略得當。
教學重點:
理清文章脈絡,把握文章內(nèi)容,學習運用語言、行動、外貌描寫人物性格的寫法。
課前準備:
查字典,看注釋,熟讀課文;查找福樓拜、屠格涅夫、都德、左拉、莫泊桑的有關資料,了解他們的代表作分別是什么?
第一課時
一、整體感知
1、導入
星期天是忙碌了一天的人們休息的日子,這一天,人們或者讀書睡覺,或者逛街游游玩,或者走親訪友……你在家里都做些什么?今天讓我們一起到法國大作家福樓拜家中,感受以下《福樓拜家的星期天》。
2、師生共同讀課文,老師正字正音。
3、學生帶著下列問題自由讀課文。
a.說明故事發(fā)生的時間、地點。
b.核心人物是誰?依次出場的是誰?出場的標志性詞語是那些?
c.簡要概括本文內(nèi)容。
學生四人小組合作探究,討論明確:
a. 時間--星期天;地點--福樓拜家,六層樓的一個單身宿舍。
b. 核心人物是福樓拜。依次出場的是--屠格涅夫、都德、左拉。出場的標志性詞語是--第一個,過了一會兒,接著,漸漸地(學生在書上標記出)
c. 福樓拜家的星期天客人們都會到這里來聚會。課文著重寫了四位著名作家相會時的言語、行動,展現(xiàn)了每個人的性格特點。
屠格涅夫--睿智、深沉、平和、不乏激情蕩漾。
都德--機智、善談、舉止活躍、性情活潑。
左拉--樸實、固執(zhí)、聰慧、堅強、沉默寡言。
二、研讀與賞析
1、福樓拜家每到星期天從中午一點到下午七點,一直都有客人來。以至與新來的人只好到餐廳里去。是什么原因吸引著眾多的客人前往呢?找出原句讀一讀,并說說那些詞語用得好。
全班討論明確:
1)好客:表現(xiàn)在--一…就…;總是親自去開門;他分別送到前庭;單獨講一會兒話;緊緊握住對方的手;再熱情地大笑著用手拍打幾下對方的肩頭。
2)博學:第九自然段;…他可以用一句很明了很深刻的話結束一場辯論…;…就像兩塊同樣的石頭碰到一起一樣,一束啟蒙的火花從他的話語里迸發(fā)出來。
正因為主人熱情好客,所以客人們愿意來,更因為主人公博學睿智,“與君一席談,勝讀十年書”,客人們怎會失去這汲取精神食糧的絕好機會呢?
作者是怎樣描寫其他三位作家的呢?這些描寫又分別表現(xiàn)了他們什么樣的性格特征?你知道他們有那些作品嗎?
3、學生在書上勾畫出刻畫這些作家的語言、行動、外貌描寫的句子,讀一讀,并總結初步其性格特征。
全班討論總結明確:
屠格涅夫:俄國作家,懷有狂熱的理想,醉心文學事業(yè),博學多才。作品有《長夜》、《父與子》等。
都德:生性活潑,健談。作品有《最后一課》等。
左拉:沉默寡言,性格溫和,聰明而堅強。作品有《萌芽》、《娜娜》等。
三、體驗與反思
1、作者莫泊桑的文學導師是福樓拜,莫泊桑以其《羊脂球》聞名于世。假設在這個星期天里,四位文學巨匠都在,這時莫泊桑來了,四人會談些什么?表情如何?莫泊桑又會說什么?他會有什么表情?
2、延伸作業(yè):
將上文整理在作業(yè)本上,識記“讀一讀,寫一寫”的內(nèi)容。
課外閱讀五位作家的一篇文章或者一本書,下節(jié)課交流。課后記:本文重點在于引導學生通過分析各種描寫人物的方法感悟人物性格,同時學習作者的人物描寫手法。
8、人教版七年級上《月亮上的足跡》教學設計
《月亮上的足跡》入選人教2013新編版七年級上冊第五單元語文課本第24課。不妨看看人教版七年級上《月亮上的足跡》教案設計。
○教學目標
① 速讀課文,概括文章主要內(nèi)容。
② 理清文章思路,了解人類登月的知識。
③ 激發(fā)學生探索科學的興趣,培養(yǎng)自主探究的學習能力。
○教學重點
速讀課文,養(yǎng)成自主閱讀的習慣,理清文章思路,從中了解有關人類登月的知識。
○課前準備
教師 可帶領學生參觀天文館,了解有關宇航和月球方面的知識。
學生 可以閱讀有關的書籍,如《航天時代》、《宇宙奧秘》、《十萬個為什么》等等,也可以網(wǎng)上查詢有關月球的資料,為更好地理解課文做準備。
○教學內(nèi)容
這是一篇紀實報道。作者用平實的語言,真實地記錄了人類首次登月的全過程。通過閱讀,讀者定能體會到那登月全過程的驚心動魄、登月成功后的喜悅以及作者對人類聰明才智的贊美。文章所記
敘的準備、升空、登月、返航四個部分清晰流暢,結尾阿姆斯特朗的話“這一步,對一個人來說,是小小的一步;對整個人類來說,是巨大的飛躍”,留給讀者以無窮的回味,可以從中悟出人類登月的偉大意義。
○教學設計
新課導入
① 可用大屏幕出示航天飛船的登月資料圖片,也可以用夜幕星空的畫面導人新課。
② 可以用嫦娥奔月的故事或有關月亮的古詩歌導人。
總之,導人旨在引起學生閱讀本課的興趣,讓學生感受到,月亮的傳說、月亮的神秘是人類的向往,什么時候能登月球呢?如今幻想正變成現(xiàn)實,1969年7月21日,人類終于登上了月球,那驚心動魄的一幕,那成功的喜悅,在今天的課堂上,我們依然可以領略。讓我們共同欣賞美文《月亮上的足跡》。
速讀課文,感悟文章大意
要求學生速讀課文,了解文章內(nèi)容。
教師指導學生閱讀并提出思考題,把握文章大意。
①自主學習
a.快速默讀課文(不指讀,不動唇,不回讀),并找出登月過程中表示時間的詞語。
b.寫了一件什么事?請用簡潔的語言概括。
c.登月全過程可以分為幾個階段?
d.試將登月全過程畫一張示意圖,并簡要說明。
②合作探究
以上問題可以由小組討論完成,討論中教師可巡視指導,并參與討論。
研讀賞析,激發(fā)興趣,品味語言特色
①自主學習
教師指導學生相互質(zhì)疑并共同探究,深人體會。
a.宇航員從登月到返航經(jīng)歷了多長時間?登月全過程是按什么順序來寫的7.
b.宇航員登月后做了哪幾件事?
c.人類登月有什么意義?課文哪一段有所揭示?
d.寫作上最突出的特點是什么?請舉例說明。
②合作探究
對以上問題,小組研討并在教師指導下達成共識:人類第一次踏上月球來回歷經(jīng)76萬公里,歷時95個小時。宇航員登月采集月壤和月巖樣品,樹立紀念碑,安裝攝像機,安裝太陽風測定裝置、月震儀,插上美國國旗,與尼克松總統(tǒng)通話等。課文最后一段揭示了其偉大意義。
可讓學生齊讀并深刻體會,教師可以總結過渡:“阿波羅”登月計劃成功,使人類的夢想變成了現(xiàn)實,人類開始走向地球以外的星球?,F(xiàn)代科學技術已達到向外層空間發(fā)展的水平。這既是人類巨大的飛躍,也是人類邁出的第一步。對這樣一次事件的完整敘述,寫法上有什么特點呢?學生可以發(fā)言并舉例。教師可以幫助歸納:語言方面——①恰當?shù)拿枋?;②用?shù)字說明;③敘述中有議論。此三點可各舉一例,并分析作用,教會學生在寫作中應用。
拓展延伸,聯(lián)想和想像
可以啟發(fā)學生思考,讓學生看第99頁的插圖,引導想像
① 想像一下,球上有些什么?那是一個什么樣的世界?
② 科學家為什么要搜集月球上的土壤和巖石呢?
③ 想像一下在登月的高空中,宇航員會有什么感覺?
④ 文中寫道,“返航時,宇航員將登月艙甩在了太空”,這樣做合適嗎?
教師可引導學生暢所欲言,只要想像合理,允許學生有不同見解和幻想。教師也可以做調(diào)整性解答:月球上有泥土、石頭和高山,沒有空氣和水,一片荒涼死奉;科學家采集土壤、巖石是為了科學研究、開發(fā)并利用月球;宇航員的高空感覺,是失重、頭暈、嘔吐、昏厥等;太空垃圾也是人類的一大隱患。
總結
登月成功是人類的一大壯舉,是人類聰明智慧的結晶。這次登月已有三十多年,而我國航天技術到目前仍無法登上月球。但隨著我國神州三號飛船的發(fā)射成功,五星紅旗高插在月球上的日子已為期不遠了。愿大家努力學習,長大能為我國航天事業(yè)的發(fā)展
做出貢獻。我們也期待著我國的登月計劃早日成功。
延伸練習
① 假如你駕駛著宇宙飛船登月,你有什么感受?你會做些什么?展開想像,寫一篇小短文。題目為《我駕飛船登月》。
② 自學“讀一讀,寫一寫”練習中的詞語,并在寫作中盡可能地使用。
○板書設計
學生畫的登月圖可用實物投影儀顯示,讓學生自行講解,鍛煉學生裝的聯(lián)想及表達能力,也是對課文的整體感知。教師也可做圖,讓學生進行比較學習
9、人教版七年級上《秋天》教學設計
秋天,又稱秋季,一年四季的第三季,由夏季到冬季的過渡季,不妨看看人教版七年級上《秋天》教學設計。
教學要求: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學習文章中的生字新詞。
3、感受詩中描寫的景象,理解詩中擬人手法的運用。
4、初步感受現(xiàn)代詩的意象美和韻律美。
教學重點: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教學難點:通過誦讀感受新詩的美。
教具準備:秋景的多媒體課件或幻燈片
一、復習:
上一節(jié)課我們初步感受了秋天的美,用讀來把你們的感受讀出來,好嗎?小組輪讀課文。
二、進入新課
1、精讀感悟,體會秋天各樣的美
(過渡:跟著詩人我們走進了秋天,看到了秋天,你喜歡秋天的什么風景呢?讀讀課文,把你的發(fā)現(xiàn)告訴大家。)
讀完課文后學生自由談,教師相機板書:秋風、秋陽、秋色、秋實、秋香(可以打亂順序)
重點品讀:
A、秋風:
(1)你為什么喜歡秋風?指名學生答。(秋風像個淘氣的娃娃,又像一把柔韌的梳子……)
(2)“把夏天的腳印兒輕輕涂掉……是什么意思?你覺得這個省略號有什么作用?(好像是風在一點一點擦拭腳印,掩蓋夏的痕跡。)
(3)能把你的喜歡用讀表達出來嗎?(感情朗讀這一小結,師生共同評價。)
B、秋實:
(1)秋天里,有哪些果實成熟了?都是什么樣子的?(稻穗、向日葵、蘋果、葡萄……)
(2)自讀第三到五小節(jié),感受豐收的喜悅。
(3)匯報朗讀,教師指導。
(4)全班賽讀,看誰先背下來。
(5)在看到累累秋實的時候,我們還看到了迷人的秋色,都有些什么顏色呢?(紅、黃、紫。。。。學生可以想象補充課文中沒有的顏色。)
2、回歸整體,感受詩的韻律美
(1)你喜歡這首詩嗎?為什么呢?(寫得美,讀起來上口……)
(2)你覺得這首詩還有什么特點呢?
學生自由談,只要有道理就給予肯定。(重點指導體會擬人手法的運用)
(3)教師小結:這首小詩運用擬人的手法,用流暢明快的語言,為我們描繪了秋天的美。
3、再讀全詩,試著背誦全詩。
三、拓展延伸,描繪自己心中的秋天
1、同學們,金秋是美麗的,在每一個人心中,它又美得各不相同,下面讓我們用自己喜歡的方式來禮贊自己心中的秋吧!
2、自由組合,分組活動:
(1)、彩筆繪秋色,畫出心中的秋。
(2)、深情頌秋天,讀出心中的秋。(小組合作編排詩朗誦《秋天》)
(3)、妙筆描秋景,寫出心中的秋。(即課后練習4,將詩句改成一段話。)
3、全班匯報交流,教師總結。
四、作業(yè):
1、背誦全詩。
2、課后收集寫秋天的詩,古詩,現(xiàn)代詩都可以。
10、人教版七年級上《散步》教學設計
學習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揣摩詞句的含義,品味文章的語言美。
3、體會濃濃的親情,懂得應該尊老愛幼、珍愛親情。
教學內(nèi)容及過程
一、導入新課:`
學生齊讀大屏幕上的字“那里有南方初春的田野,有鋪展著生命的新綠,有陽光下的金色菜花,有水波粼粼的魚塘,還有相親相愛的一家人”
讓我們一起走進這相親相愛的一家人,用心去感受他們之間的濃濃親情?!渡⒉健?/p>
二、學生大聲的郎讀課文。
提兩個小要求。1、在讀的過程中,遇到導學案上重點指出的字時,用手寫寫,過會兒上黑板默寫。
2、對于自己擬定的小標題,讀完課文后看看還需不需要補充。
三.整體感知, 了解課文所寫主要內(nèi)容。
試著給文章再擬一個題目,并說說你的理由
大路小路 一種抉擇
責任 中年人的責任
(溫情的)春天 生命力、暖意
親情 互相關愛、濃濃親情
四. 讀課文
建議你這樣朗讀課文
1、不快不慢、深情地朗讀課文,好像作者寫完文章后欣賞自己的作品一樣。
2、讀好文中的波瀾,好像你一個人在扮演著故事中的幾個角色一樣。
3、朗讀課文最后一段,好像你是帶著深深的體會給人家做示范朗讀一樣。
五、品語言
找出文中你最欣賞、感觸最深的語句或段落,反復品讀,感悟內(nèi)其涵。
生:她現(xiàn)在很聽我的話,就像我小時候很聽她的話一樣。小時候媽媽是我們的港灣,我們的依靠。長大后,當我們的父母慢慢地變老,我們便成了他們的唯一,他們的依靠。
生: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來是整個世界。文中的我和妻子代表著中年人。上有老,下有小既要贍養(yǎng)老人,又要撫養(yǎng)孩子,肩負著承前啟后的責任,體現(xiàn)“我”對生活的一種責任感、使命感?!罢麄€世界”是由中年人、老年人和小孩組成。一個家庭是這樣一個民族乃至全世界又何嘗不是這樣?所以說背起的是整個世界。
師:是啊,關愛下一代,呵護老一輩。就是作者心中的整個世界。
生:寫初春景象的那一段很美。感受到春天的活力。
師:我好象也置身于這美麗的春色中去了。那么,“我”最希望誰呼吸到這清新的空氣,感受到這勃勃的生機?(母親)可見文中的景物描寫也不是單純的為寫景而寫景,也包含了我對母親的愛,對母親的一片孝心?,F(xiàn)在再請同學們一起來朗讀,欣賞這美麗的初春田野風光,感受作者的濃濃孝心。(學生齊聲朗讀)
師:同學們的句句賞析再次讓我們感受到了家的溫馨,家的幸福。在我們的家庭中這樣的溫馨瞬間時時出現(xiàn)。我相信同學能用自己的筆書寫下看似平常卻不平凡的瞬間。
六、感恩親情
從小到大,你經(jīng)歷過的親情故事就像海邊的貝殼一樣多得數(shù)也數(shù)不清,請你從中選擇一個最感人的同大家一塊分享好嗎?
七、作業(yè)
生活處處是溫情,讓我們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去回報我們的父母吧。一杯茶、一句問候,一次促膝長談都是我們愛的體現(xiàn)。做比說更能讓我們的至親感受到幸福。
11、人教版七年級上《雨的四季》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了解作者,積累豐富的詞語和生動的句子,有感情并準確的朗讀課文。
2、體味作者筆下四季雨的不同特點,體會作者所抒發(fā)的思想感情。
3、把握文章“總—分—總”的結構,學習比喻、擬人、排比等修辭手法在寫景散文中的運用。
4、感受自然萬物的美好,感悟作者自然與生命的熱愛。
【教學重難點】
體味作者筆下四季雨的不同特點,體會作者所抒發(fā)的思想感情。把握文章“總——分——總”的結構,學習比喻、擬人、排比等修辭手法在寫景散文中的運用。
【教學設想】
最突出的特點是畫面美,教學中在整體把握文章的基礎上,調(diào)動學生共同分析文章的畫面美,并領會作者抓住特征寫景時用筆之細膩,同時領悟、體會作者外露的情感。
【教學方法】自讀法、朗讀法、自主—合作—探究法
【教學課時】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 導入
(多媒體展示)
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韓愈 《早春》
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王維 《山居秋暝》
沾衣欲濕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僧志南 《絕句》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亂入船。——蘇軾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
梧桐葉上三更雨,葉葉聲聲是別離。——周紫芝 《鷓鴣天》
雷聲千嶂落,雨色萬峰來。——李攀龍《廣陽山道中》
雨在古代詩人筆下,已經(jīng)被寫得如此之美,在當代詩人眼里,它會是怎樣的呢?讓我們一起來欣賞當代的“抒情詩之王”劉湛秋先生的散文——《雨的四季》。
二、 字詞預習檢查
(以小組為單位討論預習的字詞,弄清字詞讀音、字形以及含義。組內(nèi)練寫,互相檢查。)
注①讀準字音。
靜謐( mì ) 蒞臨( lì ) 吝嗇( lìn )( sè )
咄咄逼人(duō ) 粗獷(guǎng ) 干澀(sè )
②掌握下列詞語
靜謐:安靜。謐,安寧、平靜。
蒞臨:來到、來臨(多指貴賓)。
吝嗇:過分愛惜財物,不舍得給別人,也不舍得自己用。
淅淅瀝瀝:形容輕微的風聲、雨聲、落葉聲等。
咄咄逼人:形容氣勢洶洶,盛氣凌人。
三、 朗讀訓練
1、配樂欣賞,初步感知。
2、齊讀課文,注意朗讀時的重音和停連。
四、文本分析(以小組為單位,互相討論分析)
1、文章的寫作思路。
《雨的四季》教學設計
2、用兩三個詞語概括每個季節(jié)的雨的特點。
春雨的特點:美麗而嬌媚
夏雨的特點:熱烈而粗獷
秋雨的特點:端莊而沉思
冬雨的特點:自然而平靜
3、作者的情感
文章通過對雨在四季中的不同特點的描繪,抒發(fā)了作者對雨的愛戀和贊美之情,表現(xiàn)了作者對生命與大自然的熱愛
4、請幾位同學分別朗讀2——5段。
五、難點分析(小組合作交流,展示自己小組討論結果)
1、文章沒有直接描寫春雨,而是寫萬物經(jīng)雨洗淋后的情態(tài)。這樣寫有什么好處?
這段文字寫了春雨給萬物帶來的變化,是間接描寫,展現(xiàn)了雨過天晴的春意盎然。間接抒發(fā)了對春雨的愛戀之情。
2、凄冷的秋雨為什么能純凈人們的靈魂呢?
秋天的雨,端莊而又沉靜。在人們勞累了一個春夏,收獲的時節(jié),給人安靜與深思,秋雨使人靜謐,使人懷想,使人動情,所以說可以純凈人的靈魂。21
3、這種“特殊的溫暖”,是一種怎樣的感覺?
冬雨給人以清冷和柔和的,萬物經(jīng)過冬天的洗滌,使人感覺到濕潤、明亮與溫暖,讓人忘記冷冽的寒風,干澀而苦的氣息,忘記了嚴冬。W
4、上文寫雨多用“她”或“它”指稱,為何這一段改稱“你”。
用第二人稱稱呼雨,顯得更親切感人,更能充分表達出作者對雨的喜愛和贊美之情。
六、修辭分析
學生找出文中運用了修辭的語句,并選出一句自己喜歡的句子談談。
七、作業(yè)
1、有感情并準確的朗讀課文。
2、摘抄自己喜歡的句子到積累本上。
3、以“風的四季”為主題,運用比喻、擬人或者排比的修辭手法寫幾句話。
12、人教版七年級上《化石吟》教學設計
《化石吟》整部作品以詩歌的形式,宣傳科普知識。通過會講話的奇異化石,展示了億萬年前神話般的生物世界。該作品作為教科書,是引導學生展開想像和聯(lián)想的教材,可激發(fā)學生探索未知世界的興趣,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精神。不妨看看人教版七年級上《化石吟》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1.積累新鮮詞語:??菔癄€、日轉(zhuǎn)星移等。
2.了解化石展現(xiàn)的奇幻生物世界。
(二)能力目標:
1.反復誦讀,體會詩歌的音樂美。
2.學習快速默讀、篩選、概括要點的閱讀方法。
(三)德育目標:
培養(yǎng)學生對生物進化的興趣和愛科學、愛文學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點:
反復誦讀,感受詩歌的思想感情和節(jié)奏之美。
教學難點:
聯(lián)系生物學的相關知識,激活聯(lián)想,深入理解詩歌的內(nèi)容。
【教學步驟】
一、導語
遠古時代某種生物的遺體、遺物或遺跡,由于火山、地震、冰川等自然原因而被埋藏在地下,經(jīng)過漫長的時間變遷,最終變成了像石頭一樣的東西。這就叫化石。研究化石的目的,一是了解生物的進化,二是幫助確定地層的年代。
今天我們來學習一篇贊頌化石的優(yōu)美詩歌《化石吟》。(板書課題)
二、整體感悟
1.默讀課文,掌握以下字詞:
骸骨烏有裹藏蔥蘢幽雅??菔癄€日轉(zhuǎn)星移
2.朗讀
這首詩節(jié)奏鮮明,聲調(diào)和諧,音樂性強。要求學生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按意義節(jié)奏有感情地反復朗讀詩歌。
(1)各自練讀。
(2)讓部分學生示范朗讀,師生共同評價。
3.讓2—4名學生說出自己讀完這首詩后的初步印象、第一感受。
三、品味探究
要求學生四人一組,就詩歌進行多角度品味探究。
1.請你分別用一句話概括每一節(jié)詩歌的主要內(nèi)容。
明確:第1、2節(jié),通過一連串的問句,引發(fā)讀者的想像;第3節(jié),肯定生物進化理論,否定造物主的存在;第4節(jié),化石中“裹藏著生命的信息”,為科學家研究生物提供了必要條件;第5節(jié),經(jīng)過??菔癄€、日轉(zhuǎn)星移,生命由低級逐步想高級發(fā)展;第6節(jié),贊美大自然是“高明的魔法師,卓越的雕刻家”;第7節(jié),通過化石我們可以了解生物的進化。
2.請你說說詩的第二節(jié)和最后一節(jié)構成什么關系,這樣寫好在哪里。
明確:“逝去萬載的世界又重現(xiàn)”照應“逝去萬載的世界可會重現(xiàn)?”,“沉睡億年的石頭說了話”照應“沉睡億年的石頭能否說話?”,“你講的故事多么令人神往、驚訝”照應“請向我一一講述那奇幻的神話”。
(這樣寫,有放有收,前后照應,使全詩結構完整。)
3.這首詩在創(chuàng)作手法上有什么特色?
明確:這首詩運用了擬人的手法,將化石當作可以說話的人,并用第二人稱“你”來稱呼,顯得自然親切。全詩共4個“你”字,其中三個都用稱呼化石,但第6節(jié)中的“你”卻另有所指——大自然。
四、拓展延伸
1.化石所重現(xiàn)的逝去萬載的世界是一個怎樣的世界?沉睡億年的石頭說了什么話?
明確:詩歌的第3、4、5、6節(jié)都是化石說的話。當然,學生也可以用生物課上或課外所獲得的有關知識進行補充。
2.學生四人小組,交流展示各自搜集到的古生物圖片或文字資料,然后每小組選派一人到講桌前,向全班展示本小組有特色的圖片,并作簡要的解釋。
五、布置作業(yè)
根據(jù)自己搜集到的圖片或文字資料,寫一篇介紹某種古生物的文章,字數(shù)要求在600字以上。
六、板書設計:
化石吟
否定了造物主的存在記錄了生命潛行的軌跡展現(xiàn)了神秘的遠古世界
自然的神奇科學的力量人類的偉大
七、教學后記:
在教讀時,一方面關注學生語文能力的提高,要求學生通過反復朗讀逐步理解詩歌內(nèi)容,并細心體會詩歌的鮮明節(jié)奏,和諧聲調(diào),感受詩歌的音樂美。另一方面又將學生的目光從詩歌本身引向古生物學和古生物考古學,以培養(yǎng)學生對生物進化的興趣,使學生在獲得語文知識提高語文能力的同時,也能積極感悟自然感悟自然科學。第三,在教學過程中,讓學生積極地為解決問題去搜集信息和整理資料,能夠主動地發(fā)現(xiàn)問題和探索問題,培養(yǎng)了學生主動探究、團結合作、勇于創(chuàng)新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