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級下冊《狼》教學設計一等獎》屬于教學設計中比較優(yōu)秀的內(nèi)容,歡迎參考。
1、七年級下冊《狼》教學設計一等獎
【教學目標】
1.熟讀課文,積累文言詞語,了解蒲松齡及作品。
2.理清故事情節(jié),認識屠戶和狼的形象。
3.學會勇敢機智地與邪惡勢力作斗爭。
【教學重點】
1.積累文言詞匯。
2.認識屠戶和狼的形象。
【教學難點】領悟故事寓意及其現(xiàn)實意義。
【教學方法】朗讀法、品讀法、合作探究法
【教學課時】一課時
【教學準備】教師制作多媒體課件,學生自主預習
【教學流程】
一、創(chuàng)設情境,走進故事
聽“狼嚎”,競猜關于狼的成語。
二、初讀課文,感知故事
三讀課文,初步感知:
一讀,學生齊讀,把故事讀通順。
二讀,教師示范,把故事讀精彩。
三讀,小組合作,把故事讀明白。
三、品讀課文,賞析故事
三次活動,分節(jié)賞析:
活動一、“快速搶答”
(賞析第1、2節(jié),用原句回答,弄清“綴”的意思,及“而兩狼之并驅(qū)如故”的停頓)
活動二、“譯文找錯”
(賞析第3節(jié),掌握 “敵”“顧”“薪”“眈眈”的意思)
活動三、“看圖找錯”
(賞析第4節(jié),掌握“暇”“首”“股”等字的意思,同時認 識屠戶和狼的形象)
四、悟讀課文,評說故事
1.作者嘲諷的僅僅是惡狼嗎?(交流作者及《聊齋志異》)
2.從這個故事中你獲得怎樣的啟示?
五、拓展閱讀,回味故事
1.比較閱讀:蒲松齡《狼三則》另外兩則。
2.拓展閱讀:畢淑敏《母狼的智慧》、姜戎的《狼圖騰》
附:板書設計
2、七年級下冊《狼》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熟讀課文,積累文言詞語,了解蒲松齡及作品。
2.理清故事情節(jié),認識屠戶和狼的形象。
3.學會勇敢機智地與邪惡勢力作斗爭。
【教學重點】
1.積累文言詞匯。
2.認識屠戶和狼的形象。
【教學難點】領悟故事寓意及其現(xiàn)實意義。
【教學方法】朗讀法、品讀法、合作探究法
【教學課時】一課時
【教學準備】教師制作多媒體課件,學生自主預習
【教學流程】
一、創(chuàng)設情境,走進故事
聽“狼嚎”,競猜關于狼的成語。
二、初讀課文,感知故事
三讀課文,初步感知:
一讀,學生齊讀,把故事讀通順。
二讀,教師示范,把故事讀精彩。
三讀,小組合作,把故事讀明白。
三、品讀課文,賞析故事
三次活動,分節(jié)賞析:
活動一、“快速搶答”
(賞析第1、2節(jié),用原句回答,弄清“綴”的意思,及“而兩狼之并驅(qū)如故”的停頓)
活動二、“譯文找錯”
(賞析第3節(jié),掌握 “敵”“顧”“薪”“眈眈”的意思)
活動三、“看圖找錯”
(賞析第4節(jié),掌握“暇”“首”“股”等字的意思,同時認 識屠戶和狼的形象)
四、悟讀課文,評說故事
1.作者嘲諷的僅僅是惡狼嗎?(交流作者及《聊齋志異》)
2.從這個故事中你獲得怎樣的啟示?
五、拓展閱讀,回味故事
1.比較閱讀:蒲松齡《狼三則》另外兩則。
2.拓展閱讀:畢淑敏《母狼的智慧》、姜戎的《狼圖騰》
附:板書設計
3、人教版七年級下冊第16課《社戲》教學設計(人教版七年級必修)
教學目標:
一理解主題與材料、寫景與抒情的關系。
二領會課文用詞造句準確、鮮明、主動的特點。
三認識農(nóng)民及農(nóng)民孩子的高尚淳樸的優(yōu)秀品質(zhì)和聰明的才干,了解課文所表達的對勞動人民的深厚真摯的思想感情。
教學設想:
一安排四教時。
二課文的寫作年代和該文所反映的時代距離今天的時間較遠,因此教學重點應放在讀懂弄通原文上,亦即首先讓學生理解字、詞、句、篇最基本的東西;在這基礎上,再懂得主題與材料、寫景與抒情的關系。這后面兩點是教學中的難點。
三讀寫結(jié)合,進行一次記事為主的寫作練習。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
作者簡介及題解;通讀課文,理清脈絡。
教學過程:
一聯(lián)系舊課,引出新課。
問:上學期,我們學過魯迅哪篇文章?這篇文章主要表現(xiàn)了什么內(nèi)容?
答:上學期學過魯迅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這篇文章寫了百草園中生活的趣味、歡樂和在三味書屋讀書的枯燥。通過鮮明的對比,表現(xiàn)了對大自然,對自由生活的熱愛,對束縛兒童思想的封建教育的批判。
教師:《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是魯迅回憶童年時代生活的文章,內(nèi)容基本上是真人真事。今天我們要學的一篇文章,雖然也是寫童年生活的,不過這是一篇小說,是在真人真事基礎上的藝術概括,它的題目叫“社戲”。
社戲魯迅(板書)
二作者介紹及題解。
魯迅在談到自己青少年時代的生活和思想時曾說:“我母親的母家是農(nóng)村,使我能夠間或和許多農(nóng)民相親近?!保ā都饧斑z》)這一種十分可貴的“親近”,對魯迅有著重要而深刻的影響。魯迅雖然出生在城市紹興,但從小就同農(nóng)民和農(nóng)村保持密切的聯(lián)系。少年時代的魯迅接觸長媽媽等貧苦善良的農(nóng)民,受到他們的啟發(fā)和教育。特別是魯迅家庭破落以后,他更了解農(nóng)民痛苦的生活,更同情他們悲慘的命運。這些都反映在他的作品中?!渡鐟颉肪托蜗蟮乇憩F(xiàn)了迅哥兒和農(nóng)民少年的美好友情,熱情地歌頌了農(nóng)民孩子高尚、淳樸的品質(zhì)。
《社戲》的故事情節(jié)很簡單,是用第一人稱寫的。課文敘述“我”(即作品中的“迅哥兒”)與外婆家的農(nóng)民孩子在看戲前后的一些有意思的事。魯迅把這些事寫得十分生動有趣,使人讀后印象深刻,難以忘懷。
在魯迅寫作《社戲》的那個年代,一般作家不大愿意去描寫農(nóng)民;有的人即使寫了農(nóng)民,也是瞧不起農(nóng)民,甚至歪曲農(nóng)民。魯迅能寫出象《社戲》這樣歌頌農(nóng)民高尚品質(zhì)的作品,是很了不起的。
三正音
(歸)?。簒ǐng行輩:háng憚:dàn絮叨:xùdāo?。篸ài攛掇:cuānduō鳧(水):fú潺潺:chán(歌)吹:chūi蘊藻:yùnzǎo(家)眷:juòn皎(潔):jiǒo漂渺:piāomiǎo糾葛:jiūgé
四補充注釋。
(1)社戲:社、原指土地神或土地廟。在紹興,“社”是相當于“村莊”的區(qū)域名稱;社戲就是社里每年在一定的時間所演的戲。(2)日里:白天。(3)神棚:供神名牌位的涼棚,演社戲時,搭在戲臺正對面,意思是請這些神看戲。(4)白篷船:船篷沒有加油漆的船,舊時紹興人民一般都使用這種船。(5)烏篷船:在白篷上用桐油抹黑,課文中指財主鄉(xiāng)紳使用的船。
五教師范讀課文。(要求學生注意字的準確讀音,并考慮課文大意。)
六劃分結(jié)構:
學生討論,教師歸納,板書:段落大意:
第一部分“我”的樂土平橋村。(從“我們魯鎮(zhèn)的習慣”到“卻全都嘲笑起來了”。)
第二部分,“我”在樂土中也有不樂的時候。(從“至于我在那里所第一盼望的”到“而且知道他們在戲臺下買豆?jié){喝”。)
第三部分,“我”與農(nóng)民孩子們到趙莊去看戲的情景。(從“這天我不釣蝦”到“各自回去了”。)
第四部分,“我”對吃豆和看戲的懷念。(從“第二天”到文末)
七布置作業(yè)
讀課文(要求能讀準字音。辨析詞義,復述課文大意。)
第二課時
教學要點:
檢查舊課部分內(nèi)容,指導學生學習第一、二段。
教學過程:
一檢查舊課。(以下內(nèi)容預先寫在小黑板上)
(一)辨別字音:
行()輩、銀行、()、行()走、歸?。ǎ?、省()略?。ǎ┪?
(二)辨別字形并組詞:
倘若、淌汗;抵擋、底細;同伴、攪拌;魚鉤、釣竿;挖掘、倔強;豆?jié){、木槳;竭力、揭示;陪伴、賠償
(三)解釋下列各詞并指出詞類:
朦朧模糊皎潔飄渺婉轉(zhuǎn)悠揚
明確:朦朧,在課文中指月光不明亮的樣子。模糊,指不分明、不清楚。(其余詞的解釋可參閱課本注釋)以上這些詞的詞性都是形容詞。
(四)學生朗讀課文第一、二兩段。(要求學生注意,課文中最能表現(xiàn)“我”的樂與不樂心情的詞語。)
二指導學習課文。(教師板書:(一)(二)(三)(四),后面的內(nèi)容要學生回答。)
(一)課文寫樂土平橋村,只用一句話,卻表達了多方面的內(nèi)容。想一想,是哪句話?表達了哪些內(nèi)容?
明確:課文寫樂土平橋村,用這樣一句話:(平橋村)“是一個離海邊不遠,極偏僻的,臨河的小村莊;住戶不滿三十家,都種田、打魚,只有一家很小的雜貨店?!?
雖然只有一句話,但表達內(nèi)容很豐富。第一,寫清了它的位置:離海邊不遠,臨河;第二,交代了環(huán)境:極偏僻;第三,指出人口:住戶不滿三十家;第四,點明了平橋村人民的生活情況:都種田,打魚,只有一家很小的雜貨店。說明多是勞動人民。這樣,以極少的文字,表現(xiàn)豐富的內(nèi)容,文章就精煉了。
(二)為什么平橋村是“我”的樂土?課文是怎樣具體寫樂土的樂的?
明確:因為“我”在平橋村受到優(yōu)待,又可以免念“秩秩斯干幽幽南山”。
課文寫樂土之樂很具體。先從與農(nóng)民孩子的關系上來描寫樂土:客人是“公共”的;游樂時所謂“犯上”之類的封建倫理觀念已被打破。再從生活情趣上寫樂土:“我”對農(nóng)村中釣蝦、放牛等事充滿興趣。釣蝦、放牛在農(nóng)村中原是極平常的事,但作者卻滿懷深情地敘述,充分反映了“我”對農(nóng)村生活的新奇感。
課文寫樂土的樂正是為了反襯讀“秩秩斯干幽幽南山”的不樂,因為十一二歲的孩子成天要死記硬背這些時代隔得遠,語言差別大的句子,肯定要感到乏味和討厭。這也反映了作者對封建教育的厭惡。
(三)平橋村既然是樂土,“我”為什么會有不樂的時候?課文怎樣寫“我”的不樂?
明確:因為“我”在平橋村所“第一盼望”的,是到趙莊去看戲,可是沒有船,不能看戲,所以“我”很不樂。
“我”的不樂,課文抓住心情急劇變化來寫。先是“盼”,接著是“急”,“急得要哭”。最后是猜測:“我似乎聽到鑼鼓的聲音,而且知道他們在戲臺下買豆?jié){喝。”這樣的猜測,把兒童特有的焦躁心情活龍活現(xiàn)地表現(xiàn)出來了。寫“我”的不樂,課文還從不同的角度渲染:外祖母“氣惱”“絮叨”;母親既怕外祖母生氣,又怕“我”和別人同去會使外祖母擔心。
齊讀“就在我十一二歲時候……怕外祖母要擔心”,體會對不同人物心理描寫的作用。
寫“我”的不樂,實際上是欲揚先抑,為烘托下文看戲之樂作了鋪墊。
(四)課文表達“我”的不樂心情,用詞十分確切,我們要很好地體會。試比較下列兩組句子表達效果有什么不同?
明確:第1組第一句表達較籠統(tǒng)。第二句把著急的程度描寫得具體,“我”所第一盼望的看戲的愿望沒有實現(xiàn),“急得要哭”是很自然的事。第2組第一句與事實不符。第二句的“似乎”一詞用得很好,因為這是猜測。正因為有這猜測,所以有“知道他們在戲臺下買豆?jié){喝”的推測。從猜測到推測,反映了兒童的焦躁的心理狀態(tài),寫得確實生動形象。
由此可見,魯迅用詞是準確、鮮明、生動。當然,需要說明一點:由于課文的寫作時間以及所反映的生活距離今天較遠,特別是“五四”時期有些詞的用法與現(xiàn)在有點不同。如結(jié)構助詞“的”和“地”不分,一律用“的”;人稱代詞“他”和“它”不分,都用“他”。這方面的問題,我們讀課文時要注意。
三布置作業(yè)。
1.復習第二部分,著重注意作者是怎樣描寫外祖母、母親和“我”的不同神態(tài)和心情的。
2.閱讀第三部分,熟悉從出發(fā)看戲到回家的記敘過程。
3.抄寫詞語:
怠慢大悟攛掇委實鳧水篙磕潺潺朦朧婉轉(zhuǎn)悠揚
疏疏朗朗瓢縹緲融躥踱頗懈楫
第三課時
教學要點:
檢查舊課作業(yè),重點指導學生學習課文第三段。
教學過程:
一檢查上堂課作業(yè)。
(一)檢查抄寫的詞語。并在檢查時改為課堂聽寫。
(二)復述課文第5、第6段內(nèi)容,把“氣惱”、“絮叨”、“寬慰”、“急得要哭”、“囑咐”、“裝模裝樣”等詞語用進去。
二指導學生學習課文第三段。
(一)引導討論第三段的記敘層次。明確:這一段寫晚上乘航船到趙莊去看戲,是課文的中心部分,寫得具體、生動,按照事情發(fā)展的過程可以分五個層次(分行板書):
1.雙喜的好主意(7—10段);2.行船到趙莊(10—16段);3.船頭看戲(17—21段);4.返航路上(22—27段);5.平安到家(28—30段)。
(二)根據(jù)“思考和練習一”,引導學生討論課文怎樣寫出雙喜、阿發(fā)這些勞動人民孩子的優(yōu)秀品質(zhì),怎樣寫出迅哥兒對他們的思想感情。
討論中明確:這一段的第一層和第四層中最能突出雙喜、阿發(fā)等勞動人民孩子的優(yōu)秀品質(zhì),和“我”對他們的感情。第一層寫雙喜提議乘航船去看夜戲。作者稱雙喜“最聰明”、“大悟”,表示贊美和欽佩。當外祖母擔心,母親不安時,雙喜果斷表示:“我寫包票”,并列舉了三點無可辯駁的理由。(船又大;迅哥兒向來不亂跑;我們又都是識水性的。)雙喜的話充滿膽識和自信,解決了外祖母和母親無法使“我”去看戲的難題。第四層寫了歸航途中偷羅漢豆的事,阿發(fā)讓大家“偷”自家的豆,理由是“大得多”。
這兩件事說明了什么呢?學生回答,明確:它們說明雙喜聰明能干,阿發(fā)淳樸、慷慨無私,總之農(nóng)民孩子具有高尚淳樸的優(yōu)秀品質(zhì);也說明“我”熱愛農(nóng)村少年朋友,與他們有著深厚的情誼??傊?,這些是由乘船去看夜戲和偷豆兩件事來表現(xiàn)的。
指名朗讀第7段和第24—26段。
(三)學生朗讀第10段:“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輕松了……?!闭页鲞@一節(jié)用了哪些動詞,然后討論:
1.“大家跳下船”,這里為什么用“跳”而不用“走”呢?因為要表現(xiàn)孩子們的高興和看戲的急切心情。
2.“雙喜拔前篙”,這里為什么用“拔”而不用“拿”呢?因為篙是插在河底泥中的,所以用“拔”,而拿不能表示這個動作。再說這個“拔”字,充分反映了農(nóng)民孩子駕船技藝的熟練。
3.除了這兩個動詞,還有哪些主要的動詞?還有“點”“磕”、“說笑”、“嚷”等?!包c開船,在石橋上一磕”準確地寫出了農(nóng)民孩子熟練的駕船技巧?!坝姓f笑的,有嚷的”,確切地表達了孩子們迫切和興奮的心情。(以上加點的詞板書,下同)
齊讀第10段,體會作者用動詞的好處。
(四)學生朗讀“思考和練習五”中的第二段話,找出這段話寫在課文的什么地方。說說它是怎樣跟前面一段話互相照應的。
思考,討論后明確:這段話寫在第21節(jié)末尾,也是寫孩子們撐船的動作的。這里寫大家看戲看得沒勁了,在雙喜的提議下便開船返航。前面寫船來時是向趙莊前進,經(jīng)過松柏林,松柏林在船的尾后;而現(xiàn)在船要離開趙莊,因此“拔了篙”要“點退幾丈,回轉(zhuǎn)船頭,駕起櫓”,“又向那松柏林前進了”。前后照應十分嚴密自然。我們在閱讀時要注意這種前后照應的地方,寫作時更要注意前后的照應,使文章結(jié)構嚴密,貫通一氣。
(五)閱讀第11—13段。考慮一下課文是從哪幾方面來寫景狀物的,第12、13段同第11段的關系如何。
學生思考、回答,教師歸納板書(或掛出小黑板):
討論明確下列問題:
1.“朦朧”在句子里作什么詞用?“朦朧”原來是形容詞。現(xiàn)在作動詞用,在句子里充當謂語。下面寫戲臺“模糊在遠處的月夜中”,“模糊”也是這種用法。
2.寫航行的迅速,為什么說連山象獸脊踴躍,向船尾跑?這是靜物動態(tài)的寫法,形象地突出船速之快;這樣寫也符合“我”坐在船上觀察夜景的實際情況。由于“連山”是“起伏”的,又感到是在動,便聯(lián)想到象“獸脊”,這樣比喻,顯得形象真切。這一句描寫呼應了前面的“飛一般徑向趙莊前進了”一句。
3.第12節(jié)和13節(jié)里哪些詞句是跟11節(jié)的記敘呼應連貫的?要求在這些語句下劃線:“那聲音大概是橫笛”跟“似乎聽到歌吹了”相呼應;“果然是漁火”跟“也許是漁火”相呼應:“才記得先前望見的也不是趙莊”跟“漸望見依稀的趙莊”相呼應;因此,這三節(jié)的過渡照應很緊密、自然。
學生默讀11—13節(jié),進一步領會記敘的順序和內(nèi)容。
(六)在“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輕松了”到“于是趙莊便真在眼前了”這四個自然段中,既寫了景,也寫了“我”的心情,那么課文是怎樣寫“我”的心情的呢?
討論明確:課文始終將情與景結(jié)合起來寫,從而很好地突出了看戲的急切和興奮的心情。(要求劃出這些詞語)“輕松”“舒展”,極言一旦實現(xiàn)愿望的興奮。船飛一般地快,“但我卻還以為船慢”,說明心情何等之急。通過“似乎”、“料想”、“也許”等詞,寫出了猜測的心理,表達了急于到達戲臺的心情?!拔摇钡男那閺摹俺领o”到“自失”,那就因為被美麗的夜景陶醉而出神的緣故。“趙莊便真在眼前了”,一個“真”字,把兒童心理寫得維妙維肖。課文寫出了優(yōu)美動人的夜景。同時又表達了兒童愉快迫切的心情。這種情與景的緊密結(jié)合,我們稱它為“情景交融”,閱讀時要很好體會。這四節(jié)要求背誦,學生再各自讀一遍。
(七)由于作者善于細心觀察事物,所以把戲臺寫得生動具體,看看課文是怎樣寫的。
明確:課文描寫戲臺,有從遠處看的,有從近處看的。
第14段是寫從遠處看戲臺。這一節(jié)寫戲臺有兩個特點:
1.注意觀察的位置和距離。作者一開始寫戲臺,是自遠而近,先交代戲臺的位置:莊外臨河的空地上。再點明疑為“仙境”的緣由:戲臺“模糊在遠處的月夜中,和空間幾乎分不出界限”。接著,由于船走得很快,漸漸接近戲臺,便看到“臺上顯出人物來”,也看到近臺的河里有“一望烏黑”的船篷。
2.善于抓住事物的特征。從遠處看戲臺,因為“模糊”,所以疑為“仙境”。因為距離還較遠,所以臺上人物看不清,只看見“紅紅綠綠的動”。
后面第22段里也有一句是寫從遠處看戲臺,那是返航時“回望戲臺”,也抓住了它的特征:因為遠而又在燈火光中,所以“又漂渺得象一座仙山樓閣,滿被紅霞罩著了?!蓖?4節(jié)的疑為仙境遙相呼應。
可將上述內(nèi)容列成下表:
對戲臺的描寫
學生齊讀第14節(jié),體會寫景的好處。
(八)第17節(jié)到第21節(jié),寫他們“都擠在船頭上”看戲,這是從近處看,所以角色的上場,下場,甚至連“那老旦將手一抬”都看得清清楚楚。這五節(jié)描寫的特點是把角色的出場和表演跟孩子們的反應(語言、動作、心情)緊密地結(jié)合在一起,生動地寫出了兒童們看戲的心理特點。請找出有關語句,并用線劃出來:如“看見臺上……正打仗”、“咿咿呀呀的唱”、“誰肯顯本領給白地看呢”、“我最愿意看的是……跳老虎”、第20小節(jié)的大部分語句、老旦坐在一把交椅上唱,“雙喜他們卻就破口喃喃的罵”等。
三課堂練習。
(一)說說下列句子中括號里的字能不能去掉?為什么?
(1)我們立刻(一哄的)出了門。
(2)趙莊便(真)在眼前了。
[參考答案]
括號里的字都不能去掉。(1)中的“一哄”,不是一個人,而是一群人。表現(xiàn)了孩子們天真、活潑的行動和歡樂、迫切的心情。(2)中的到趙莊看戲是“我”盼望已久的,何況前面還有把漁火作為戲臺的錯誤猜測,因此趙莊──出現(xiàn),“我”的心情是無比喜悅的。這個“真”字用得十分傳神。
(二)指出下列兩句中“終于”一詞的詞類,并說明用法。
(1)然而老旦終于出臺了。
(2)雙喜終于熬不住了。
[參考答案]
“終于”是副詞,表示經(jīng)過一番周折而產(chǎn)生了某種結(jié)果。
第四課時
教學要點:
指導學習課文第四部分,歸納主題及主要寫作方法,布置讀寫練習。
教學過程:
一檢查作業(yè)。
(2)指名試背第10──13段課文。
二指導學習課文。
(一)課文怎樣寫出老農(nóng)民六一公公純樸、爽朗的性格?
指名朗讀第32節(jié)和第34──38段,體會六一公公的語言特色。
明確:課文寫六一公公的筆墨簡潔而洗煉,主要通過他的對話來表現(xiàn)他純樸、爽朗的性格。他的第一句話并不責問孩子們“偷”豆之事,只是可惜于“踏壞了不少”,說明他珍視勞動果實。第二句話:“請客?──這是應該的?!备浞值乇憩F(xiàn)了他的性格。至于以后送豆給“我”吃,也說明了這一點。(要求學生在以上有關語句下劃線)
(二)指名朗讀最后兩個自然段。讀后提問:同樣是六一公公的豆;為什么當天的豆沒有昨夜的豆好?為什么說“我實在再沒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戲”?
明確:同樣是六一公公的豆,但昨夜的豆是與農(nóng)村少年朋友一起吃的,充分體現(xiàn)了“我”與少年朋友的友情,所以在孩子看來,當天的豆不如昨夜的豆好。
這兩句話是用豆陪襯社戲。其實那夜的戲也沒有看出什么名堂來,可是大可懷念的是農(nóng)民孩子的美好友情,而這友情是在著社戲過程中集中地體現(xiàn)出來的,因此也就產(chǎn)生出對那夜社戲的懷念了。
(三)《社戲》按題目所示似乎應該寫戲,但文中大量的篇幅寫了戲外的天地,是不是離題了呢?
明確:《社戲》的題目放在戲上,按理說該寫戲,但文章真正寫看戲的內(nèi)容并不多。用大量篇幅寫了我對平橋村的熱愛(以為是“樂土”)和因看不成戲的焦急心情,寫了赴趙莊看戲途中的所見所聞所感以及歸途中“偷”豆、剝豆、燒豆、吃豆和事后談豆等事。這樣花筆墨寫,非但沒有離題,而是緊扣主題的。因為《社戲》并不是專門為了寫看戲的,而是通過寫看戲反映“我”與農(nóng)民孩子的美好友情,歌頌農(nóng)民孩子高尚淳樸的優(yōu)秀品質(zhì)和聰明的才干。課文的主題就是:
通過“我”與農(nóng)村孩子看社戲前后的故事的敘述,贊美農(nóng)民及農(nóng)民孩子高尚淳樸的優(yōu)秀品質(zhì)和聰明的才干,表現(xiàn)了作者熱愛勞動人民的真摯的思想感情。
正因為如此,戲的內(nèi)容寫得并不多(甚至并沒有寫出戲究竟好在哪里
4、五年級下冊《語文七色光七》教學設計
目 標:1、分辨形近字的用法,理解詞語的意思;認識簡單復句,體會關聯(lián)詞對準確表達的作用。
2、積累背誦有關贊美科學、熱愛科學的名言。
3、閱讀了解與自然科學有關的短文,激發(fā)同學努力學習科學知識。
重、難點:1、理解常用關聯(lián)詞的用法,并學會運用。
2、積累有關贊美科技、熱愛科學的的名言。
教 法:講練法
時 間:
過 程:
一、練
(1)選擇括號里合適的字組詞。
(2)寫出與下面的詞意思相近的詞。
(3)選擇恰當?shù)年P聯(lián)詞語填空,并用填上的詞語造句。
以上練習由學生獨立完成,在班內(nèi)交流。
二、日積月累
引導學生積累關于熱愛科學,尊重科學,贊美科學的名言,重在引導學生學會積累,學會搜集。
教學時,可以先讓學生自己交流課前的積累,并稍作理解,最后,可以布置學生統(tǒng)一積累,熟記一定的名言,并試著運用。
板書: 語文七色光七
耐(磨 摩) 簡陋——
絲(稠 綢) 關注——
腐(蝕 濁) 培育——
(訖 迄)今 夢想——
時 間:
小測驗
一、 組詞
梁( ) 獎( ) 涼( )
粱( ) 醬( ) 晾( )
二、填數(shù)字
綠陰不減來時路,添得黃鸝( )( )聲。
春露雨添花,花動( )山春色。
江帆( )片疾如箭,山泉( )尺飛如電。
三、添動物名
行到小溪深處,有( )( )千百。
( )( )一字來如線
啼( )舞( ),小橋流水飛紅。
四、填寫成語
杯弓( )影 葉公好( )
刻舟求( ) 水滴( )穿
亡羊補( ) 濫( )充數(shù)
五、小練筆
寫一篇有關科技的想象文。
5、一年級下冊《語文七色光七》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激發(fā)學生學習查字典的興趣,學會用音序法字查字典。
2、促進學生語言的積累與運用。
3、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習慣及探索知識的興趣,了解動物的有關知識。
4、培養(yǎng)學生綜合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
教學過程
導入:同學們,今天我們又在這有趣的《語文七色光》中見面了。我們會在這里學到許多新知識并增長見識。
(一)我會按音序查字典
1.先來做一個小游戲,大寫字母接龍。
2.自由讀書上查字典的方法并把方法說給小組的同學聽。
3.小組派一名同學匯報查字典的方法,教師適時加以講解。
4.自由選擇一些字,在小組合作查字典。
5.小組總結(jié)查字典的方,班級交流,教師小結(jié)。
6.進行查字典比賽。以小組為單位,評先出速度快、查得準的小組為優(yōu)勝組。
(二)日積月累
投影出示名言:
1.說一說什么是名人名言。
2.自讀,讀給同桌聽,并說說你對這兩條名言的理解。
3.找學生匯報讀。
4.用自已喜歡的方式把這兩條名言背誦下來。
5.名人名言展示臺。每人把課前搜集的名人名言在班內(nèi)展示。班內(nèi)舉辦一期“名人名言”專欄。
(三)知識窗
下面讓我們一起走進“知識窗”,一起去探知自然界中的奧妙。
1、自讀“有趣的實驗”,借助拼音把字音讀準。
2、選擇你最喜歡的一部分,讀給小組的同學聽,并說說你通過讀書知道了什么。
3、向全班同學匯報讀“知識窗”的體會。
4、小組互相推薦自帶知識性書目,互相交流讀書收獲。
(四)開心一笑
1.自讀“小白兔和螞蟻”。
2.互相交流小笑話的可笑之處。
6、二年級下冊《語文七色光七》教學設計
教材分析
《語文七色光》是教科版語文二年級下冊第七單元的內(nèi)容。本單元是以“團結(jié)合作”這一主題設計的,《語文七色光》包含四項語文實踐活動:基礎知識、日積月累、知識窗、開心一笑。它對本單元的知識進行了歸納,為學生運用語言奠定了良好的基礎,提高了學生語文綜合素養(yǎng)。
教學目標
1.引導學生學會觀察字形,區(qū)別形近字。
2.熟記有關“合作”的俗語和詩句,樹立“合作”的意識,激發(fā)學生積累語言的興趣。
3.通過討論,使學生明確合作的重要意義,培養(yǎng)學生的團隊精神。
教學重、難點
(1)積累有關“合作”的俗語、詩句、諺語等。
(2)通過討論,使學生感悟到合作使人快樂,合作促人成功。明白當你和別人的意見不一致時,應該怎樣做。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
教學時間:2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流程
(一)創(chuàng)設情境,引入新課
1.圖片導入:激發(fā)興趣
同學們,老師先請大家看一段畫面。你們知道這是什么時候的場景嗎?(生說)對,這就是2001年7月13日申奧代表團得知2008年奧運會將在北京舉辦的一剎那、眾人歡呼的情景。作為炎黃子孫的我們,為祖國能舉辦這樣的盛會而驕傲自豪。
(二)自主探究,積累運用
1.以出示福娃圖片激發(fā)興趣,辨別形近字
(1)學法指導,說說自己區(qū)別形近字的方法
(2)學生在書上填寫。
2.開心一笑
(1)學生自主讀兒歌
(2)欣賞動畫
(3)實踐體驗
(4)談感受,背兒歌
3.日積月累(積累名言警句)
(1)學生自主識記
(2)補充練習
(三)總結(jié)全文
學生談出感受,自主總結(jié)。
7、人教版七年級下冊:《夸父追日》和《共工怒觸不周山》學案教學設計
上課時間:2011年 月 日 星期: 主備人: 審核人: 班級: 姓名:
課題:25、短文兩篇
學習目標:1、掌握“逐走、河、道、折、絕、傾”等詞語的含義、用法,積累文言知識。
2、背誦課文,了解神話的有關知識。
3、深刻領悟故事蘊涵的意義。
課時安排:二課時
導學過程:
課前導學:
一、積累字詞:給下列加點的字注音。
逐走( ) 河,渭( ) 水潦( ) 顓頊( )
二、介紹神話的相關知識
三、介紹《山海經(jīng)》
第一課時
導學要點:誦讀、譯讀課文
一、導入新課
二、資料交流
三、經(jīng)典神話我誦讀
1、采用范讀、自主讀、合作讀方式練習朗讀,力求達到正確、流利、有感情。
2、小組合作探究,譯讀課文,借助所學知識,課文注釋和工具書,疏通文意。
3、學生展示翻譯成果。
課堂練習:自我檢測
1、填空
《夸父逐日》選自《___________》,《共工怒觸不周山》選自《__________》,這兩篇短文都是____________,都體現(xiàn)了古人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解釋下列加點的字。
(1)夸父與月逐走______ (2)入日_________
(3)飲于河,渭_____ (4)北飲大__________
2、學習《共工怒觸不周山》
(1)讀課文,復述故事情節(jié)
(2)請你推測“怒而觸不周之山”中的“怒”字表現(xiàn)了共
工戰(zhàn)敗后怎樣的心里?
(3)張開想象的翅膀,表現(xiàn)共工怒不可遏時的情態(tài)、豐富人物形象。
(4)在你的心目中,共工是一個怎樣的人?(多角度評價人物)
正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反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5)如何理解文中結(jié)尾的兩句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比較閱讀,找共性
齊誦兩篇短文,討論:夸父和共工共同的特點是什么?
三、拓展遷移:
類似的神話你還知道哪些?請至少列舉三個故事。
四、教師引導,學生自我小結(jié):
五、課堂作業(yè):
1、下面說法有誤的一項是( )
A、《夸父逐日》是我國最早的一篇神話,人們借這個奇妙的神話來比喻不自量力
B、如今,人們常用“夸父逐日”、“夸父追日”比喻人有宏大的志 (5)昔者,共工與顓頊__________
(6)怒而觸不周之山________ (7)天柱折,地維絕_______
(8)天傾西北______ (9)故水潦塵埃歸矣______
3、翻譯下面句子
(1)棄其杖,化為鄧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未至,道渴而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怒而觸不周之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天柱折,地維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天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也___________________
(6)地不滿東南,故水潦主動亂歸焉_______________
第二課時
導學要點:理解課文,感悟神話精髓。
一、朗讀課文,探究神話精髓。
1、學習《夸父逐日》
(1)讀課文,復述故事情節(jié)
(2)有人認為,“夸父逐日”,最后卻“道渴而死”,他并沒
有為人類做出什么偉大貢獻,他的舉動是盲目的,他的犧牲
也是毫無意義的,你對此怎么看?
(3)課堂自我檢測
《夸父逐日》表現(xiàn)了夸父____________________的英雄精神,反映了古代人民__ 。
向或巨大的力量和氣魄
C、夸父是一個敢于追求,死而后已,甘為人類造福的神奇人物
D、神話《夸父逐日》反映了古代人們探索、征服大自然的強烈愿望和頑強意志
2、閱讀《夸父逐日》,完成以下習題。
(1)請找出文中最富有神話色彩的兩個情節(jié)。
A: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B: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2)夸父“道渴而死”后,其杖“化為樹林”這一細節(jié)有什么意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夸父逐日喪命,你認為值得嗎?你從文中獲得了什么啟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閱讀《共工怒觸不周山》,完成以下習題。
(1)文中解釋了哪兩種自然現(xiàn)象?是如何解釋的(用原文回答)?你如何看待這種解釋?
(2)你從共工身上感受到了什么精神?
8、三年級下冊《本四年級下冊鄉(xiāng)村四月》教學設計
《鄉(xiāng)村四月》是三年級下冊的一首詩,這首詩以白描手法寫江南農(nóng)村初夏時節(jié)的景象。突出了鄉(xiāng)村四月的勞動緊張、繁忙。整首詩就像一幅色彩鮮明的圖畫,不僅表現(xiàn)了詩人對鄉(xiāng)村風光的熱愛與贊美,也表現(xiàn)出他對勞動人民、勞動生活的贊美之情。
教學目標:
1、認識生字,正確讀寫“規(guī)、閑”等字詞
2、有感情地朗誦、背誦、默寫古詩
3、體會詩的內(nèi)容,想象詩中所描繪的景物,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
4、培養(yǎng)閱讀古詩的興趣和對古詩詞的熱愛之情。
教學重點:
抓住重點詞句,感悟詩歌的魅力,同時進行扎實的語言文字的練。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同學們,我們生活在繁榮的都市,感受著現(xiàn)代文明的氣息,同時也呼吸著污濁的空氣,舉目高樓大廈,卻難見藍天白云,舉足車水馬龍,卻總是來去匆匆呀。這就是我們都市生活的最真實的寫照了,于是假日里,我們便走出都市,向往……(藍藍的天空,碧綠的山原,清新的空氣……)這樣的地方有嗎?(鄉(xiāng)村)
其實很多詩人都喜歡鄉(xiāng)村田園生活,像南宋詩人翁卷就是其中一位,對比李白杜甫,翁卷很陌生,那我們就先簡單地了解一下他。他是浙江(溫州)人,很有才華,卻沒有做官,喜歡田園生活,擅長作田園詩。今天我們來學習他的一首《鄉(xiāng)村四月》板書:鄉(xiāng)村四月我向往鄉(xiāng)村四月??赡艽蠹疫€沒有我這種感覺,因為你們沒讀進鄉(xiāng)村四月。沒關系,現(xiàn)在讓我們隨著詩人一起走在鄉(xiāng)村的小路上,去感受鄉(xiāng)村初夏的氣息吧。
二、初讀詩,了解詩意。
1.請大家大聲讀讀這首詩,注意要把字讀準,把句讀順(自由讀)
2.誰愿意在大家面前吟誦吟?(2分鐘)
正音:多音字:卷、了 生字:規(guī)、閑
3.師范讀,生個性讀,把詩讀通了(用喜歡的方式讀)。
4.小組讀,齊讀。
5.讀書百遍,其義自現(xiàn),說說詩句的意思。理解古詩的意思有那些方法呢?(注釋、上下文、字典、請教別人……)
6.先自己利用這些方法悟一悟,不懂的可以請教別人或四人小組合作學習。
7.學生匯報自己的理解。 你明白了那句的意思?(讓學生粗略地講,無需一定要讀詩句再說)
說到“白滿川”時,借助課件理解。
過渡語:鄉(xiāng)村四月的景色被大家讀著讀著就勾出了大概的輪廓,這就是多讀的魅力。它能把藏在字里行間的畫面立體起來。
三、品讀美景。
1.但剛才同學們說的只是鄉(xiāng)村四月大概的輪廓,大家能否再清晰地告訴老師,在詩中,你看到了什么?聽到了什么?把你們的答案寫在紙上,然后舉起來。
2.老師隨著學生寫的詞語,問:你看到?你聽到?根據(jù)學生匯報板書:山原 白川 子規(guī) 煙雨
3.引導:
(1)很多人寫了“山原”,那就首先看看山原:
a如果學生都只寫了“山原”/“山”等時——師導:你看到的是山原,但詩人看到的是“綠遍山原”,你說這有什么不同?那是怎樣的山原啊?
如果學生中有寫“山原”,也有寫“綠遍山原”的時候,師導:(問寫“綠遍山原”的學生)為何你要把“綠遍”寫進去?你寫的時候,腦海里出現(xiàn)的是怎樣的山原?
b輻射:這是他看到的山原,你們看到的山原是怎樣的山原?用筆在“山原”前面加個詞,寫出你想象到的怎樣的山原。(提問3、4個學生,鼓勵學生用不同的詞表現(xiàn)綠,必要時,老師可以示范一句。)
翠綠翠綠的山原 綠得淋漓盡致的山原 漫山遍野都是綠的山原……
c渲染:多美的綠遍山原,它與反著白光的水田相互映襯,這不就是(引讀——)“綠遍山原白滿川”嗎?
(2)煙雨 過渡:更美的是,山原、田野都籠罩雨里,誰能說說這又是怎樣的雨啊?蒙蒙細雨 ……
渲染:像輕煙般的細雨籠罩著水田和山原 如詩如畫如仙境。
(3)子規(guī) 過渡:最妙的是在這如畫般的景色中,還聽到了…… 那是怎樣的鳥叫聲啊?
4.回到整體。
綠的山原,白的水田,如煙的雨,如歌的子規(guī)聲,誰能用自己美好的語言,把這兩句詩的意思連起來說說?
你們很不簡單,這十四個字你們說出了一大串,說得太美了。我們千言萬語道不盡的正是詩人的十四個字啊!這簡簡單單的十四個字不再是幾個字了,它變成美若仙境的畫卷,讓人置身一種美妙的境界中,這就是詩的魅力。讓我們一起帶著這種美的感覺,一起品味這兩句詩吧。(美讀前兩句)板書:景美
5。播放鄉(xiāng)村風景圖片(四張)。這就是詩人筆下的—(引讀或師讀)“綠遍…….雨如煙”的美景啊!
四、品讀人勤。
過渡:是啊,這哪里是鄉(xiāng)村,這簡直就是人間仙境啊?生活在那里的人一定無比的幸福,此時他們又在干些什么呢?
1.讀后兩句詩,問:他們在忙些什么?(采桑養(yǎng)蠶,插秧種田)
2.采桑養(yǎng)蠶,插秧種田是農(nóng)民的必修課,這是多么勤勞的村民啊,讀出感覺。
3他們僅僅是在采桑養(yǎng)蠶,插秧種田嗎?是那些詞告訴你((閑人少),也就是說那里的什么人(忙人)多?
4.想象他們在忙些什么。(在黑板的一邊寫下學生提及的農(nóng)活,如忙喂雞、忙放牛、忙犁田、翻土、種樹……)
5.質(zhì)疑:詩人為什么不痛痛快快地寫忙人多得了,卻要寫閑人少呢?
(詩人用三個字就給人豐富的想象,婉轉(zhuǎn)含蓄,化繁為簡,哪個更妙?這就是詩的魅力啊!)
6.從“才了……又……”你感受到了什么(繁忙)
7.是啊,簡單的3個字寫出了一片繁忙的景象,寫出村民勤勞的形象,板書:人勤
我們也來學詩人作兩句詩吧,把沒寫進詩歌的忙也寫進去,比如鄉(xiāng)村四月閑人少,才了喂雞又……
8.鼓勵學生作詩。如果不說鄉(xiāng)村四月,而是說我們的校園生活,大家能否也作幾句詩?如每到六月我們都忙著做什么?那我就以“校園六月閑人少”為前一句,下一句怎么用“才了……又……”接?
對啊,詩意來源對生活的熱愛,作詩又有何難!你們都成為了詩人。
過渡:但詩人中也有一般的詩人和優(yōu)秀的詩人之分,剛才同學們說了那么多的“才了喂雞又放牛,才了犁田又翻土”等等詩句,詩人翁卷也是知道的,但一句都沒用,選擇了“才了蠶桑又種田”,為何?(一是農(nóng)村最主要的農(nóng)活,二是與第二句詩押韻,三是與第一句的“綠”和“白”照應)
指導:聯(lián)系上兩句詩讀讀,前兩句最后一個字是“雨如煙”的“煙”,現(xiàn)在后兩句的最后一個字是“又種田”的“田”,這兩個字的音都有“an”,因此讀起來很有韻味,瑯瑯上口。這也是詩的魅力。
不信,我們再讀讀,感受這詩歌的韻味。 讀詩。
五、悟讀升華。
1. 多動聽的詩歌啊!如果你現(xiàn)在就是詩人,此時走在鄉(xiāng)村的小路上,展現(xiàn)在你的眼前是(美若仙境的田園風光)你是詩人啊,你陶醉了,你詩意正濃,于是你作詩一首 《鄉(xiāng)村四月》 讀:(讀出陶醉美)(配樂誦讀)。
2. 看著(勤勞忙碌的人們),你又怎好意思閑著呢,于是你大筆一揮 欣然作詩《鄉(xiāng)村四月》 讀:
3. 是啊,你是詩人,你要贊美這里的景(美)…… 這里的人(勤)…… 于是你把你的感情融進了這一首詩:讀:鄉(xiāng)村四月(讀出贊美之情)
4.是啊,美若仙境田園風光,勤勞忙碌的人們,多么賦有生活氣息的畫卷啊!你舍得離開這里嗎?想把它帶走嗎?美美地再讀讀吧,把它刻在心里。
5. 背誦古詩
六、談談:今天你收獲了什么?學了這首古詩,你有話要說嗎?
(生成學法,訴說收獲,鞏固所得)
七、拓展閱讀。象翁卷這樣寫田園詩的詩人還有:陶淵明、謝靈運、謝眺等等,找出他們的詩讀讀一定會有更多的收獲。
9、人教版四年級語文下冊第七單元《語文園地七》教學設計
《語文園地七》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 同學相互交流自己身邊值得敬佩的人的事跡。做到態(tài)度自然大方,語句通順,能夠根據(jù)口語交際的要求表達和評議,內(nèi)容清楚具體。
2. 寫自己敬佩的一個人,內(nèi)容具體,語句通順,認真修改。
3. 發(fā)現(xiàn)引號的不同用法。
4.積累描寫精神意志的詞語。
5. 閱讀成語故事,大致了解意義,提高閱讀能力。
課前準備
1. 拜訪自己身邊最值得敬佩的人,進行觀察或記錄,為口語交際和習作做好準備。
2. 《成語故事》。
第一課時口語交際
談話導入
在本組教材中,我們認識了一個個閃爍著精神光輝的人,有十七世紀執(zhí)著追求真理的伽利略,如醉如癡全神貫注工作的羅丹,,勤奮專注讓魚游到了紙上的聾啞青年,堅持不懈、勤勞樸實的農(nóng)民。他們都讓我們肅然起敬。其實只要我們有一雙善于發(fā)現(xiàn)的眼睛,在我們的身上就有值得我們敬佩和學習的人。這次口語交際課我們就來說說身邊值得敬佩的人。
小組交流
1. 提出要求:要把事情說清楚說具體,表達出敬佩之情。
2. 拿出自己課前所做的觀察記錄或任務照片,想一想如何把他介紹給大家。
3. 在小組內(nèi)輪流說說自己身邊最敬佩的人。
4. 小組評選:一是評選出所說的人物,誰最值得大家敬佩和學習;二是評選出說得最生動具體的同學。
5. 各小組推選一位代表參加全班交流,小組同學共同幫助把事例說得清楚具體。
全班交流
1. 各組代表輪流說,勸班同學進行評價:一是評價說得內(nèi)容是否具體,能否表達出敬佩之情;二是評價表達時是否態(tài)度大方,聲音響亮。情感渾厚。
2. 教師引導學生積極評價,雙向互動,既可以接受同學和老師建議,重說某一部分,也可以椐理力爭,說得真實自然。
3. 引導學生把自己最敬佩的人的名字寫在黑板報上,說一說他們身上值得學習的是什么風范。
延伸拓展
小組同學共同辦一張手抄報,把“觀察記錄”和人物照片等材料合理安排在報上。
第二、三課時
激發(fā)習作興趣
上節(jié)課,通過口語交際我們認識了那些生活中值得我們憤怒學習的人,這節(jié)棵課,讓我們把這些任務寫下來,并編輯一本《我們敬佩的人》班級作文集。
明確習作要求
學生自讀習作要求,通過任務的形象和所做的具體事例來表現(xiàn)人物的特點;內(nèi)容要具體,語句要通順,寫完后要認真修改。
精彩回顧
1. 回憶口語交際時,自己在小組里說的受到組員認可的部分。
2. 回憶在全班交流是,被老師和同學們稱贊的同學是怎么說的。
習作
1. 學生試寫,教師巡視,了解情況,個別指導。
2. 按照要求寫完后要認真修改。
評議
1. 把自己認為好的地方做上記號。
2. 與組內(nèi)同學互相習作,寫幾句評語。
3. 再次修改后在組內(nèi)朗讀欣賞,推選一篇完整習作和一個優(yōu)美片段,參加全班交流。
4.全班交流中注意從以下幾點引導學生進行賞析:內(nèi)容具體、語句通順,人物描寫能夠表現(xiàn)人物特點等。
謄抄習作,編輯班級作文集《我們敬佩的人》
第四課時
我的發(fā)現(xiàn)
1. 自由讀文中的三個句子,聯(lián)系學過的課文想想這三句話的意思。
2. 想一想三句話中的引號有什么作用。
3. 翻閱類似的課文找出類似句子說說你的發(fā)現(xiàn)。
4. 想想課外的讀物中有沒有這樣的句子,你的作文中用過引號嗎?是發(fā)揮它的哪一種作用?
日積月累
1、自讀成語,要求讀得正確。
2. 你發(fā)現(xiàn)這些成語有什么特點?
3. 自選一個成語說說它的意思。
4. 開展讀的競賽,熟記這些成語。
閱讀
1. 自由閱讀,自學生字新詞,體會“鵬程萬里”的含義。
2. 指名朗讀。
3. 交流讀后的啟示,(人要有遠大的目標)練習造句。
4.推薦課外閱讀《成語故事》。
10、《月跡》教學設計 七年級下冊
教學目標
1.學習按照一定的線索來記敘事件、抒發(fā)感情。
2.體會孩子們豐富的心靈世界。
3.欣賞品味清新優(yōu)美、富有詩意的散文語言。
教學重點
把握尋月過程中孩童的心理及其發(fā)展變化軌跡。
教學難點
1.準確領會文章的主題。
2.對外婆形象的認識。
課前準備
課前布置學生預習課文,利用工具書掃清字詞障礙;搜集有關詠月的詩句。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師:悠悠千古明月,曾牽動過無數(shù)文人墨客的情思,留下了很多的名篇佳作。那么當你賞月的時候,你會想起哪些詠月的詩句或歌曲呢?
1.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xiāng)。(李白《靜夜思》)
2.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蘇軾《水調(diào)歌頭》)
3.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辛棄疾《西江月》)
4.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王安石《泊船瓜州》)
5.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王維《山居秋暝》)
今天,我們隨著賈平凹一塊去尋找一下月亮的蹤跡,看看會有什么新發(fā)現(xiàn)?
二、會晤作者
賈平凹,原名賈平娃。生于1952年,陜西丹鳳人。當代小說家,散文家。1975年西北大學中文系畢業(yè)后任陜西人民出版社文藝編輯、《長安》文學月刊編輯。1973年開始發(fā)表作品,1982年從事專業(yè)創(chuàng)作,著有小說集《兵娃》《姐妹本紀》《晚唱》《商州散記》等,長篇小說《商州》《妊娠》《浮躁》《廢都》及直傳體長篇《我是農(nóng)民》等;他的散文常由一草一木,一石一景,俗而又俗的平常事物寫起,引出一個充滿寓意和深度的哲學命題,散文集有《月跡》《心跡》《愛的蹤跡》等,有詩集《空白》以及《平凹論集》等,他的小說作品帶有濃郁的地方色彩。《臘月?正月》獲中國作協(xié)第3屆全國優(yōu)秀中篇小說獎;《滿月》獲1978年全國優(yōu)秀短篇小說獎。 1982年后從事專業(yè)創(chuàng)作。他的長篇小說《浮躁》于1988年獲美國飛馬文學獎。他的作品被譯成英、法、日、韓文版及港臺版本?,F(xiàn)為陜西省作協(xié)副主席,西安市文聯(lián)主席,《美文》雜志主編。
賈平凹小說描寫新時期西北農(nóng)村,特別是改革開放后的變革,視野開闊,具有豐富的當代中國社會文化心理內(nèi)蘊,富于地域風土特色,格調(diào)清新雋永,明媚自然。
三、整體感知
1.朗讀課文。(分角色、個別、集體)
2.用簡潔的語言概括文章的內(nèi)容。
四、質(zhì)疑探究
1.我們看時,那竹窗簾兒里,果然有了月亮,款款地,悄沒聲地溜進來……原來月亮是長長了腿的;爬著那竹簾格兒…… 品味:運用擬人的手法,把月亮寫活了,形象逼真。
2.我想:月亮里,地該是銀鋪的,墻該是玉砌的,那么好個地方,配住的一定是十分漂亮的女子了。
品味:透過這樣的描寫手法,我們似乎窺見了孩子們水晶般的心及他們對美好未來的憧憬。
3.奶奶說:“它走了,它是匆匆的;你們快出去尋月吧?!蔽覀兙投寂艹鲩T去……
品味:表現(xiàn)孩子們的好奇心理,以及對事物勇于探索的品質(zhì)。
4.噢,月亮竟是這么多的:只要你愿意,它就有了哩。
品味:“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fā)現(xiàn)”,只要你愿意去發(fā)現(xiàn),美無處不在,希望無處不在。
5.“月亮是我所要的?!钡艿苷f。“月亮是個好”妹妹說。 品味:這里的月亮已不再是自然界中的景物了,而是美好事物,孩子們心中美好夢想的化身。
6.大家都覺得滿足了
品味:尋找月亮,其實也是在尋找夢想和希望。找到了月亮,也就有了希望,心里便踏實了,滿足了。文章抒發(fā)了對未來的美好憧憬和對幸福的渴望追求。
五、合作交流
1.課文開頭寫“我們這些孩子,什么都覺得新鮮,常常又什么都不覺滿足”,而結(jié)尾卻說“大家都覺得滿足了”,這是為什么?
明確:不滿足——在孩子的眼睛里,世界上的萬事萬物都是那么新鮮好玩,發(fā)生的任何現(xiàn)象他都充滿了好奇,他的心里有無數(shù)個為什么,總想打破砂鍋問到底,所以對孩子來說,他們總是“不覺滿足”的。(啟發(fā):孩子們做了哪些事情或經(jīng)歷了什么,最后得到滿足呢?)
滿足——孩子們在尋月的過程中得到了滿足。
在屋中的穿衣鏡上看到了月亮,沒多久,月亮在鏡上消失了,孩子們失望。(指名朗讀)(板書:屋中之月——失望)
孩子們跑到院子里尋找月亮,“滿院子的白光”“玉玉的、銀銀的”月亮“明顯大多了,也圓多了”,每個人都說月亮是屬于自己的。(指名朗讀)(板書:院中之月——爭執(zhí))
尋月尋出院門,在沙灘上、在每個人的眼睛里找到了月亮,他們陶醉在月色中,而且明白了月亮是屬于每個人的(集體朗讀)(板書:沙灘之月——滿足)
在尋月的過程中,孩子們沐浴在皎潔的月光下,既欣賞到美麗的月色,又表達純真的愿望——美好的事物人人都享有。尋月的過程就是孩子們追求美的過程。
2.“月亮是個好”,妹妹說的這句話如何理解?
明確:“好”就是指美好的東西——月亮那么美麗和純潔,給每個人都帶來美的享受。
(教師點撥:好是什么?月亮的好體現(xiàn)在哪里?)
3.理解“我突然覺得,我們有了月亮,那無邊無際的天空也是我們的了,那月亮不是我們按在天空上的印章嗎?”
品味:通過尋月,孩子們清楚認識到月亮、天空及未來的一切都屬于他們的。因而把“月亮”當成自己的“印章”按在天空上了。體現(xiàn)出了孩子們對未來美好生活的向往與追求、對實現(xiàn)理想的堅定信念,說明有了屬于自己的希望,也就會擁有屬于自己的天空和世界,因為希望是我們奮斗過程中的憑據(jù)和證明,也表達出作者通過神奇、大膽的想象而揭示出的深刻的哲理。
4.齊讀最后一部分,說說月亮在“我”眼里究竟是什么?
“那月亮不是我們按在天空上的印章嗎?”
思考:這三種說法各有特色,你是怎樣理解的?
弟弟、妹妹的回答含著喜愛,贊美,熱烈渴望之情。稚氣的語言,顯得拙樸而有誠摯。“那月亮不是我們按在天空上的印章嗎?”很有詩意的回答,運用比喻的修辭,長天為紙月為印,形象貼切,表明天空是我們的作品,天空是我們的財富,我們是天空的主人,我們擁有天空,我們擁有宇宙。
5.經(jīng)過同學們的討論分析,我們對課文內(nèi)容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現(xiàn)在,我想問一個問題——為什么文章要以月跡為標題?(月跡的含義)
明確:月跡可以理解為月亮在孩子心中留下的美好印跡;也可以理解為月的變化軌跡,尋月的過程就是尋找美的過程,它有軌跡。(讓學生自己發(fā)揮)
提示:月跡就是月亮的足跡,大家能從課文中概括出月亮蹤跡的轉(zhuǎn)換場景嗎?
明確:屋中 院中 沙灘
6.文中誰的話引起了這些場景的轉(zhuǎn)換?
明確:奶奶的三句話——“月亮進來了!”
“它走了,它是匆匆的,你們快出去尋月吧?!?/p>
“月亮是每個人的,它并沒走,你們再去找吧?!?/p>
7.在文中,奶奶是一個什么樣的人?
奶奶是一個童心未泯,對生活充滿愛心的一個人。她了解、愛護并有意發(fā)展孩子的童心童真。引導孩子們發(fā)現(xiàn)、感悟生活中美好的事物,培養(yǎng)孩子美好的心靈。
教師小結(jié):月亮是美的,天空也是美的。無邊無際的天空象征著世間所有美好的事物。我們每個人都可以尋找到生活中的美,對美的追求,應該是人生的座右銘,對于你們是如此,對于我們每個人都是如此。
總結(jié)全文:本文記敘了一家的幾個孩子在中秋夜追尋月亮的過程,從中體會到奇妙、美好的情趣,表現(xiàn)了孩子們奇特敏銳的想象。作者借此表達了一種要培養(yǎng)孩子發(fā)現(xiàn)美、追求美的高尚的情趣。
六、望月遐想
文章結(jié)尾:孩子們坐在沙灘上,相依相偎地睡著了。他們會做什么夢?
七、談談收獲
師:老師更希望你們追求美好理想,登上月球,探索宇宙的奧秘為航天科技做貢獻。
本文有以下寫作特點:
(1)曲中見直,欲揚先抑,盛實相生,濃淡相襯的表現(xiàn)手法。文章寫屋內(nèi)品月、院內(nèi)賞月、酒杯撈月、河沿追月、沙灘議月等情節(jié),意在告訴人們,對美好的、光明的事物,只有想方設法去努力追求,才能得到的道理。寫月中寄托著作者的思想內(nèi)蘊。寫庭內(nèi)賞月很自然地將身后的桂樹聯(lián)想成“月桂”,線索清晰、虛實相生、相映成趣。
(2)語言清新雋美,含蓄凝練,富有詩的韻味,給人一種輕松、甜美的感覺.如“桂花還沒有開,卻有了像盡的骨朵兒了”“卻疑心這骨朵兒是繁星兒變的”一句,想象自然,富有詩的意境美,令人心馳神往。立意豐富而深刻。
11、《一面》教學設計 七年級下冊
教學設想
《一面》是篇回憶錄,他記敘了作者阿累與偉大的作家魯迅在內(nèi)山書店不期而遇,短暫而激動人心的一次會面的過程。課文在記敘“一面”的過程中,突出魯迅">魯迅先生的外貌描寫,抓住最能突出魯迅">魯迅先生精神品質(zhì)的肖像特點——“瘦”進行著力刻畫和反復渲染,充分表現(xiàn)魯迅">魯迅先生為人民為革命事業(yè)無私奉獻的崇高品質(zhì)。因此,教學《一面》時,應當抓住文中所蘊含的教學契機,著重引導學生體會三寫魯迅肖像在反映人物精神品質(zhì)上的作用;要采用對話、朗讀形式讓學生進行情感體驗,并在個性化的閱讀交流中引發(fā)學生的人文思考:從文中哪些句子可以領悟到“五個稱呼”的含義?從而進一步認識魯迅">魯迅先生“俯首甘為孺子?!钡膫ゴ笕烁瘢訌妼Α耙幻妗钡牧α康睦斫?,學習魯迅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崇高精神。此外,補充有關背景介紹,以便更好理解課文。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 學習本文抓住人物特征的外貌描寫。
2. 學習選材典型,小中見大的寫作方法。
過程與方法:
1. 感受課文中生動、形象、細致的描寫。
2. 運用閱讀批注法品味關鍵語句,理解魯迅先生的高尚品格。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1.認識魯迅先生熱愛勞動人民和關懷進步青年的高貴品格。
2.理解魯迅先生崇高品質(zhì)和對“我”的鼓舞。
教學重點
1.理解三次肖像描寫所體現(xiàn)的魯迅的高尚品質(zhì)。
2.理解魯迅先生對我的影響。
教學難點
1.學習文章運用外貌描寫刻畫人物性格的寫法。
2.學習以小見大的表現(xiàn)手法。
教學方法
情境教學法、閱讀批注法、分角色朗讀法
教學時數(shù)
2課時
第1課時
教學目標
1.了解課文內(nèi)容,了解文中所敘之事,所抒之情。
2.了解以小見大的寫作手法。
3.運用閱讀批注法理解關鍵語句。
教學重、難點
了解課文內(nèi)容,理解關鍵語句。
教學內(nèi)容與步驟
一、檢查預習
1.給下列劃線字的注音:
鞠躬(jū gōng)??? ??地窖(jiào)?? 同胞(bāo)??? 卡嘰(jī)布
躊躇(chóu chú )??? 虐(nüè)待??? 憎惡( wù )?? 摩挲(suō)
抖擻( sǒu )??????? 頹唐(tuí)??? 踱(duó)????? 隸(lì)體
窘(jiǒng)相??????? 哧(chī)啦??? 捻(niǎn)???? 熏(xūn)黑
2.掌握下列詞語的意思:
平素:平時。
躊躇:猶豫,拿不定主意。
頹唐:精神不振作。
赫然:文中是很鮮明的意思。
揩油:比喻占公家或別人的便宜。
莽撞:魯莽。指言語、行動粗率而不審慎。
恣情:放縱,沒有約束。
不能自已:不能抑制自己的感情。已,停止
二、情境導入
生活中人們常有這樣的感受:有的人,盡管朝夕相處,一旦離開,難以給你留下一個清晰的影像;有的人,即使初見一面,卻在你的腦海中留下難以磨滅的印象。1936年10月19日,魯迅">魯迅先生不幸在上海病逝,舉國上下,人們以各種方式表達沉痛的悼念。有一個叫阿累的人,他曾與魯迅見過一面,先生的外貌和言行給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就在魯迅逝世當月,他把哀思訴諸筆端,寫成了《一面》。這節(jié)課我們就共同來學習這篇文章。(板書標題)
三、整體感知
1.教師采取邊提問、邊講解、邊板書的方法,初步明確以下問題。
①本文寫的人物是誰?②本文的作者是誰?
明確: ①本文寫的主要人物是魯迅。魯迅,是我國民主革命時期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②本文的作者阿累,30年代在上海學習、當售票員,后加入共產(chǎn)黨,參加過罷工,1936年后從事寫作和翻譯。解放后,曾任湖南大學校長。
2.記敘文的要素有哪些?請用課文中的語句交代一下本文的六要素。(說出“我”與魯迅先生會面時的時間、地點、起因、經(jīng)過和結(jié)果。)
時間--1932年秋,一天中午。 地點--虹口公園,內(nèi)山書店。
事情的起因--在那里躲一會兒雨,順便歇歇也好。
事情的的經(jīng)過—翻看書籍,內(nèi)山老板殷勤接待,買書缺錢,與魯迅會面、交談并接受贈書。
事情的結(jié)果--從“一面”中受到巨大鼓舞和影響。
3.文章的結(jié)構層次如何劃分?(全文分兩部分,以空行隔開。)
第一部分主要內(nèi)容可概括為三層:
第一層(1)-(2)寫"我"去內(nèi)山書店的原因。
第二層(3)-(17)寫內(nèi)山老板熱情地接待"我"和"我"買書缺錢的困窘。
第三層(18)-(38)描述作者同魯迅">魯迅先生的會面。
第二部分寫"一面"對作者的鼓舞和影響,以及事隔四年之后作者對魯迅逝世的沉痛悼念。
四、交流互動
1.提問:當時的天氣如何呢?
(陰天,細雨煙似的被秋風扭著卷著,不分方向地亂飛。店里冷得像地窖一樣,氣從褲管里向上鉆。(深秋、風大、天冷)
2.提問:這些描寫有何作用?
(通過寫天氣的寒冷、秋風的無情來襯托內(nèi)山老板的熱情,魯迅">魯迅先生的關懷給我?guī)淼臏嘏?。?/p>
3.當“我”發(fā)現(xiàn)魯迅譯的《毀滅》時,“我”的心情如何?
(“赫然”表現(xiàn)出“我”的驚喜?!暗玫搅吮WC似的”表現(xiàn)我對魯迅">魯迅先生的崇敬與信任,說明魯迅">明魯迅先生在“我”心目中的地位。)
4.正當“我”欲買不能,欲罷不甘的情況下,“我”的眼前出現(xiàn)了一個老人。這是個什么樣的老人呢?默讀相關內(nèi)容。
提問:魯迅">魯迅先生給“我”的印象是怎樣的?(瘦,但有精神,嚴肅而慈愛。)
5.看到魯迅我的心情如何?
“我”與魯迅素昧平生,但他卻熱情而誠懇地向“我”推薦好書,還送書給我,這溫暖的關懷,使我激動。
6.提問:文中哪些地方描寫“我”的激動心情?
指名朗讀:那種正直而慈樣的眼光,使我立刻感到身上受了父親的撫摩——嚴肅和慈愛交織者的撫摩似的;我結(jié)結(jié)巴巴的,歡喜得快要跳起來,我的鼻子陡然一陣酸,像要哭出來。
7.齊讀第二部分并分析,
提問:“一面”雖然短暫,但給了“我”巨大的精神力量,這表現(xiàn)在哪里?
(用波浪線畫出,并齊讀出來。)。
明確:“歷盡……受盡……咬緊……昂著……”
五、質(zhì)疑討論
回憶性文章常常蘊含作者的深情,文中第二部分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情感?
六、自主小結(jié)
本文是一篇回憶錄,它記敘了作者阿累與偉大的作家魯迅在內(nèi)山書店不期而遇,短暫而激動人心的一次會面的過程。表現(xiàn)了魯迅">魯迅先生“俯首甘為孺子?!钡膫ゴ笕烁窈腿娜鉃槿嗣穹盏某绺呔?,這“一面”的力量對我來說是巨大的,以一件小事來反映一個深刻的主題,這是以小見大的寫作手法。
七、反饋練習
仔細閱讀下列語句,結(jié)合上下文,體會加點部分的含義和感情色彩。(設題目的,使學生揣摩詞語的感情色彩,加深對課文內(nèi)容的理解。)
1.……看一下那書脊,赫然印著“魯迅譯”三個字,我便像得到了保證似的,立刻從書架上抽下一本。(“赫然”就是很鮮明,很明顯,作者眼前為之一亮的感覺,表明了對魯迅的敬仰和見到魯迅譯著的興奮心情。因為是魯迅譯的,而魯迅在當時是革命和光明的象征,所以說像“得到了保證似的”。)
2.我摩挲著那本書,舍不得丟開,不說買,也不說不買。(“摩挲”就是反復撫摸,反復摸而又“舍不得”,寫出了作者渴望得到而又難以得到的那種矛盾心情。)
3.這一來不會錯了,正是他!站在前進行列最前面的我們的同志,朋友,父親和師傅!憎惡黑暗有如憎惡魔鬼,把一生的時光完全交給了我們,越老越頑強的戰(zhàn)士!(同志,表示志同道合;朋友,表示親密無間;父親,表示崇敬熱愛;師傅,表示仿效學習。不同的稱謂,表示出作者不同的感情。“戰(zhàn)士”則熱烈歌頌了魯迅為革命而獻身的頑強斗志。)
4.……他的手多瘦啊!我鼻子里陡然一陣酸,像要哭出來。我恭敬地鞠了一躬,把書塞進帆布袋,背起便走出書店的門。(既寫出了作者為魯迅的崇高品質(zhì)和自我犧牲精神所感動,也表達出作者對魯迅由衷的感謝和崇敬之情。)
八、布置作業(yè)
1.完成適量《與課堂同行》
2.思考:文章對于魯迅先生主要采用了怎樣的描寫手法?有什么作用?
第2課時
教學目標
1.理解文中運用外貌描寫刻畫人物的作用。
2.揣摩關鍵語句的含義,理解作者對魯迅先生的深厚情感。
教學重、難點
1.學習外貌描寫刻畫人物的方法。
2.理解“一面”對作者的深刻影響。
一、復習導入
本文敘述了怎樣的一件事?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情感?表現(xiàn)了魯迅">魯迅先生怎樣的品質(zhì)?
二、交流互動
1.文章主要寫的是誰?是采用什么方法來描寫的?
(魯迅 外貌描寫 )(板書)
2.這里,我們要講一講外貌描寫的基本知識,在這方面,前人給我們總結(jié)了很好的經(jīng)驗。就本文有關的情況來看,有這樣三點值得重視:
①抓特征。人的外貌有很多共同的特征,如果只是一般化的描寫,那就會是“千人一面”,寫了等于沒寫。因此,寫外貌必須抓住人物的特征,即區(qū)別于其他人的最大的不同點。
②有視角。即要選擇一定的角度去觀察、去描寫。這就是說,不能孤立地、靜止地寫人物外貌,一定要放到具體的環(huán)境中去。這樣,人物就活了,描寫就有角度了,外貌的表現(xiàn)層次也就豐富多樣了。
③表現(xiàn)性格。如果只是為了人物外貌而寫人物外貌,就會失去外貌描寫的目的和意義。寫外貌必須能有助于表現(xiàn)人物性格
三、質(zhì)疑討論
1.跳讀課文,找出文中描寫魯迅外貌的語句。
學生齊讀三次肖像描寫的句子,比較三處語句的不同之處。
第一處描寫:在暗處,只能模糊辨出形體。寫了長衫(因有顏色)、煙嘴(因有火光)。
第二處描寫:在近處,看得清楚了。寫了面孔、寸發(fā)、胡須。這三樣都抓住了特征,直豎的寸發(fā),隸體“一”字的胡須是魯迅形象的特色,而黃白的面孔則是勞累的表現(xiàn)。
第三處描寫:面對面,可以仔細辨認。前兩次描寫的總繪,還是面孔、頭發(fā)、胡須、長衫、煙嘴,只是更細致、更具體了。
三處外貌描寫,不避重復,由遠而近,由粗到細,由略到詳,由整體到局部,使人物形象隨著“我”的觀察和感受,逐漸豐富清晰起來。
通過對三處外貌描寫的分析,我們知道了:與觀察對象的遠近距離不同,觀察到的結(jié)果也不相同。這一點在寫作中應當注意。
視角 | 外貌 | 人物特征 | |
第一處描寫 | 暗處 | 長衫 煙嘴 | 瘦 |
第二處描寫 | 近處 | 面孔、寸發(fā)、胡須 | |
第三處描寫 | 對面 | 面孔、頭發(fā)、胡須、長衫、煙嘴 |
2.這三處外貌描寫給你印象最深的是魯迅外貌的哪一特征?文中滲透著“我”對魯迅怎樣的感情?
(瘦,6處寫“瘦”)(板書)(瘦,但精神很好。滲透著“我”對魯迅">魯迅先生無限熱愛,無比崇敬的思想感情。)
3.作者為什么著力刻畫魯迅的這一外貌特征?請你從課文中找出答案。
“我們這位戰(zhàn)士的健康,差不多已完全給沒有休息的艱苦工作毀壞了?!濒斞阜g外國作品,竊得外國革命的火種,來照亮中國革命前進的道路。瘦——突出魯迅把整個生命貢獻給革命事業(yè)的崇高品質(zhì)和頑強意志。
4.寫外貌必須能有助于表現(xiàn)人物性格,本文怎樣從外貌描寫中表現(xiàn)人物性格的呢?
(精神很好,沒有一點頹唐的樣子”;“頭發(fā)……卻一根一根精神抖擻地直豎著”。)精神矍鑠、意志頑強
5.用適當?shù)淖h論來深化人物性格
第一次:魯迅看了“我”一眼之后,文中寫道:“那種正直而慈祥的眼光,使我立刻感到身上受了父親的撫摩--嚴肅和慈愛交織著的撫摩似的。
第二次:似乎認出是魯迅之后:“我結(jié)結(jié)巴巴,歡喜得快要跳起來了……”
作者為什么“結(jié)結(jié)巴巴”?為什么“向四周望一望”?沒有蹦出魯迅的名字?
(“結(jié)結(jié)巴巴”顯示出作者突然發(fā)現(xiàn)自己崇敬、熱愛的魯迅站在身邊,一種深切的感動的神態(tài)和幸福的心情,難于用語言表達。“向四周望了望”表現(xiàn)出當時社會環(huán)境的黑暗與險惡,作者有意強壓自己的感情,竭力保護魯迅。表現(xiàn)“我”對魯迅由衷的敬愛之情。
第三次:認出魯迅后,“正是他,站在行進行列最前面的我們的同志,朋友,父親和師傅……越老越頑強的戰(zhàn)士!”
作者高度贊揚了魯迅">魯迅先生是同志、朋友、父親、師傅、戰(zhàn)士。這些稱呼有何深刻含義,表達了怎樣的感情?
同志:志同道合
朋友:親密無間
父親:崇敬熱愛
師傅:效仿學習
戰(zhàn)士:奮戰(zhàn)不息
①難忘的一面對我產(chǎn)生了深遠影響,給了我無窮的力量?!拔摇睘槭裁茨茉跉v盡艱苦受盡虐待的情況下“咬緊了牙”“昂著頭”?
(“一面”給了“我”極大鼓舞,給了我巨大的精神力量,“我”獲得了精神的支柱,也就更加堅強起來。)
②怎樣理解我們不愿恣情悲痛?為什么不是恣情悲痛的時候?
(1表示魯迅逝世后僅僅感到無限悲痛是不夠的,一定要化悲痛為力量。2當時社會太黑暗,要趕快頑強戰(zhàn)斗。進一步顯示“一面”給“我”的精神力量。)
③文尾中“在前進中,我不能自已,寫下了上面的話”,抒發(fā)了作者怎樣的感情?哪個詞集中表現(xiàn)了這種感情?
(對魯迅深切懷念和無限崇敬之情?!安荒茏砸选奔斜憩F(xiàn)了這種感情。)
6.作者是一個被人輕視的工人,但是魯迅先生卻贈書給他,這表明魯迅具有怎樣的品質(zhì)?
(熱愛勞動人民,關心進步青年。)(板書)
四、拓展延伸
閱讀蕭紅的《回憶魯迅">魯迅先生》,加深對于魯迅">于魯迅先生人格的理解。
五、自主小結(jié)
同學們,魯迅被譽為偉大的革命家、思想家、文學家,受到人們的愛戴與尊敬,就是因為他具有把整個生命獻給革命事業(yè)的崇高品質(zhì),就是因為他具有熱愛勞動人民、關心進步青年的高尚情操,“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魯迅偉大的一生再次表明:有益于人民的人,人民永遠記住他。我們要以魯迅為楷模,做一個有益于人民的人。
六、反饋練習
運用一段外貌描寫刻畫一下你身邊的同學,看誰最能表現(xiàn)出人物的個性特點。
七、板書設計
《一面》
阿累
外貌描寫
我去內(nèi)山書店原因??????????????????????????? 視角(效果)
第一部分:事情的經(jīng)過???我想買書有困難; 對面(仔細)?? 總體描繪特征
? 成我與魯迅一面之緣????????? 暗處(模糊)?? 長衫、煙嘴
第二部分:作者的感想???? ?? ?????????近處(清楚)?? 面孔、寸發(fā)胡須
八、布置作業(yè)
1.完成優(yōu)教通同步導學練習題。
2. 背誦第二部分。
3.按要求預習下一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