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級上冊《河中石獸》教學設(shè)計一等獎》屬于教學設(shè)計中比較優(yōu)秀的內(nèi)容,歡迎參考。
1、七年級上冊《河中石獸》教學設(shè)計一等獎
《河中石獸》教學設(shè)計一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閱讀課文,分清層次,概括大意,找出層次間的關(guān)系,理解課文的中心意思。
2、過程與方法:借助多媒體手段,幫助學生理解文章中三類人物尋找石獸的方法的相關(guān)語句的意思。訓練閱讀淺近文言文的能力。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理解為什么老河兵的方法是對的。
教學重難點
1、形象直觀的演示石獸落入河中的三種情景,借助動態(tài)模擬場景幫助學生理解文章中三類人物尋找石獸的方法的相關(guān)語句的意思是教學的重點。
2、文章中相關(guān)語句在翻譯上有一定難度,故幫助學生理解為什么老河兵的方法是對的是教學的難點。
教學工具
多媒體
教學過程
一、導入:
俗話說:“沒有調(diào)查,就沒有發(fā)言權(quán)”。有一則故事記載,某土地廟前石獸因河岸崩塌掉入河中。十多年后重修山門,尋找石獸,它卻不在原落水處,也不在下游。一位老兵說,應該在上游尋找,依他的話,果然撈出了石獸。石獸為什么會向上游“跑”呢?今天我們來學習《河中石獸》一文,從中找出答案。
二、作者簡介:
紀昀,字曉嵐。乾隆十九年(1754)進士。學問淵博,曾任翰林院編修、侍讀學士。因獲罪遣戍烏魯木齊。釋放回京后,任《四庫全書》總纂官,編定《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在目錄學上貢獻很大。著有《閱微草堂筆記》等。
《閱微草堂筆記》是紀昀晚年所作的一部文言筆記小說,題材以妖怪鬼狐為主,但于人事異聞、名物典故等也有記述,內(nèi)容相當廣泛。
【紀昀軼聞】
紀昀,字曉嵐,他身子很是肥碩,生平最畏暑熱;做總裁時,在館內(nèi)校書,適值盛夏,炎酷異常,他便赤著膊圈了辮,危坐觀書。巧逢乾隆帝踱入館門,他不及披衣,忙鉆入案下,用帷自蔽,不料已被乾隆帝瞧見,傳旨館中人照常辦事,不必離座,館中人一齊遵旨。乾隆帝便踱到紀昀座旁,靜悄悄的坐著。紀昀伏了許久,汗流浹背,未免焦躁起來,聽聽館中人寂靜無聲,就展開了帷,伸首問眾人道:“老頭子已去么?”語方脫口,轉(zhuǎn)眼一瞧,座旁正坐著這位首出當陽的乾隆帝,這一驚正是不小。向著他道:“紀昀不得無禮。”紀昀此時只得出來穿好了衣,俯伏請罪。乾隆帝道:“別的罪總可原諒,你何故叫我老頭子?有說可生,無說即死。”眾人聽見這句上諭,都為紀昀捏一把汗。誰知紀昀卻不慌不忙,從容奏道:“老頭子三字,乃京中人對著皇帝的統(tǒng)稱,并非臣敢臆造,容臣詳奏?;实鄯Q萬歲,豈不是老?皇帝居兆民之上,豈不是頭?皇帝便是天子,所以稱子。這‘老頭子’三字,從此流傳了。”聰明絕頂。乾隆帝拈須笑悅。
三、初讀課文。
1、 學生自讀課文,讀準字音。
2、 聽課文朗讀錄音,學生朗讀課文。
四、借助注釋和詞典翻譯課文。
【譯文】:
滄州南一寺臨河干, 山門 圮(pǐ)于河,
滄州南面,有一座寺廟靠近河邊,廟門 倒塌到河里,
二石獸并沉焉。
(門旁)兩只石獸也一起沉到河里了。焉,助詞,無義。
閱十余歲, 僧募金重修,
經(jīng)歷了十多年,和尚募集到了一筆錢,(決定)重修(廟門),
求二石獸于水中, 竟不可得,
便到河中尋找那兩只石獸,居然沒找到,
以為順流下矣。
認為石獸順著河的方向沖到下游去了。下,往下游去。
棹(zhào)數(shù)小舟,曳(yè)鐵鈀,尋十余里無跡。
便劃著幾條小船, 拖著鐵耙,尋找了十多里,一點蹤跡也沒有?
一講學家設(shè)帳寺中,聞之笑曰:
有個學究在廟里開館執(zhí)教,聽到這件事便嘲笑說:
“爾輩不能究 物理。 是非木杮(fèi),“你們這些人不能推究 事物的道理。這不是木片,
豈能為暴漲攜之去?
怎么能被洪水帶了走呢?
乃石性堅重,沙性松浮,石頭的特性是堅硬而沉重,泥沙的特性松散而輕浮,
湮(yān)于沙上,漸沉漸深耳。石獸埋沒在泥沙上,就會越沉越深。耳,助詞,表示肯定。沿河求之,不亦顛乎?”
順著河流往下游去尋找它,不是荒唐嗎?”
沿,順流而下。
眾服為確論。
眾人信服他的話,認為是正確的論斷。
一老河兵聞之, 又笑曰:
一個老水手聽了學究的話后,又嘲笑說:
“凡河中失石, 當求之于上流。
“凡是河中失落的石頭,都應該到河的上游去尋找。”
蓋石性堅重,沙性松浮,
正因為石頭的特性堅硬而沉重,泥沙的特性松散而輕浮,蓋,表原因的發(fā)語詞。
水不能沖石, 其反激之力,
(所以)水流不能沖走石頭,它的反沖的力量,必于石下迎水處嚙沙為坎穴。
一定會在石頭迎水的地方?jīng)_擊石前的沙子形成坑穴。
漸激漸深, 至石之半, 石必倒擲坎穴中。
越?jīng)_越深,沖到石頭半身空著時,石頭一定會倒在陷坑中。倒擲,摔倒。
如是再嚙,石又再轉(zhuǎn)。
像這樣再沖擊,石頭又向前再轉(zhuǎn)動。
轉(zhuǎn)轉(zhuǎn)不已, 遂反溯(sù)流逆上矣。
這樣一再翻轉(zhuǎn)不停,于是石頭會反方向逆流而上了。
求之下流, 固顛; 求之地中,不更顛乎?”
到下游去尋找它,固然荒唐;在石獸掉下去的當?shù)貙ふ遥皇歉奶茊幔?rdquo;
如其言, 果得于數(shù)里外。
按照老水手的說法去找,果然在幾里外的上游地方尋到了石獸。然則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據(jù)理臆斷歟?
既然這樣,那么天下的事情,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還多著哩,難道可以根據(jù)自己所知道的道理就主觀判斷嗎?
課后習題
故事說了一件什么事?
故事中主要出現(xiàn)了幾位主要人物?他們各自對事情的看法如何?
故事是如何發(fā)展變化的,課文可以分幾個層次?概括各層次大意
《河中石獸》教學設(shè)計二
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
1、 閱讀課文,分清層次,概括大意,理解課文的中心意思。
2、 借助多媒體手段,幫助學生理解文章中三類人物尋找石獸的方法。
3、 積累文言詞匯,訓練閱讀淺近文言文的能力。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與難點】
1、 形象直觀的演示石獸落入河中的三種情景,借助動態(tài)模擬場景幫助學生理解文章中三類人物尋找石獸的方法。
2、 文章中相關(guān)語句在翻譯上有一定難度,故幫助學生理解為什么老河兵的方法是對的。
教學過程
【教學設(shè)計】
一、導入:
俗話說:“沒有調(diào)查,就沒有發(fā)言權(quán)”。有一則故事記載,某土地廟前石獸因河岸崩塌掉入河中。十多年后重修山門,尋找石獸,它卻不在原落水處,也不在下游。一位老兵說,應該在上游尋找,依他的話,果然撈出了石獸。石獸為什么會向上游“跑”呢?今天我們來學習《河中石獸》一文,從中找出答案。
二、作者簡介:
紀昀,字曉嵐。乾隆十九年(1754)進士。學問淵博,曾任翰林院編修、侍讀學士。因獲罪遣戍烏魯木齊。釋放回京后,任《四庫全書》總纂官,編定《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在目錄學上貢獻很大。著有《閱微草堂筆記》等。
《閱微草堂筆記》是紀昀晚年所作的一部文言筆記小說,題材以妖怪鬼狐為主,但于人事異聞、名物典故等也有記述,內(nèi)容相當廣泛。
【紀昀軼聞】
紀昀,字曉嵐,他身子很是肥碩,生平最畏暑熱;做總裁時,在館內(nèi)校書,適值盛夏,炎酷異常,他便赤著膊圈了辮,危坐觀書。巧逢乾隆帝踱入館門,他不及披衣,忙鉆入案下,用帷自蔽,不料已被乾隆帝瞧見,傳旨館中人照常辦事,不必離座,館中人一齊遵旨。乾隆帝便踱到紀昀座旁,靜悄悄的坐著。紀昀伏了許久,汗流浹背,未免焦躁起來,聽聽館中人寂靜無聲,就展開了帷,伸首問眾人道:“老頭子已去么?”語方脫口,轉(zhuǎn)眼一瞧,座旁正坐著這位首出當陽的乾隆帝,這一驚正是不小。向著他道:“紀昀不得無禮。”紀昀此時只得出來穿好了衣,俯伏請罪。乾隆帝道:“別的罪總可原諒,你何故叫我老頭子?有說可生,無說即死。”眾人聽見這句上諭,都為紀昀捏一把汗。誰知紀昀卻不慌不忙,從容奏道:“老頭子三字,乃京中人對著皇帝的統(tǒng)稱,并非臣敢臆造,容臣詳奏?;实鄯Q萬歲,豈不是老?皇帝居兆民之上,豈不是頭?皇帝便是天子,所以稱子。這‘老頭子’三字,從此流傳了。”聰明絕頂。乾隆帝拈須笑悅。
三、初讀課文。
1、 學生自讀課文,讀準字音。
2、 聽課文朗讀錄音,學生朗讀課文。
四、借助注釋和詞典翻譯課文。歸納本課古今異義和一詞多義現(xiàn)象。
五、課堂探究。
1、 課文說了一件什么事?
2、故事中主要出現(xiàn)了幾位主要人物?他們各自對事情的看法如何?
3、 故事是如何發(fā)展變化的,課文可以分幾個層次?概括各層次大意。
六、總結(jié)四種尋找石獸的方法。
探究1、為什么老河兵的方法是對的?(借助多媒體手段,幫助學生理解文章中三類人物尋找石獸的方法的相關(guān)語句的意思。)
【多媒體演示】
(1)、學生演示。
(2)、教師演示。形象直觀的演示石獸落入河中的三種情景,借助動態(tài)模擬場景幫助學生理解文章中三類人物尋找石獸的方法的相關(guān)語句的意思。
2、師生共同歸納:
第一種 沒考慮流水、石獸、泥沙的關(guān)系。
第二種 只考慮了流水,沒考慮石獸、泥沙。
第三種 考慮了石獸和泥沙的關(guān)系,忽略了流水。
第四種 既有理論又有實踐,準確把握了三者的性質(zhì)及相互關(guān)系。
七、分析最后一段,概括文章的中心。
1、 概括文章的中心:
許多自然現(xiàn)象的發(fā)生往往有著復雜的原因,我們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僅根據(jù)自己的一知半解就作出主觀判斷,而要根據(jù)實踐情況作出判斷。
2、啟發(fā)學生深入思考,聯(lián)系生活實際,更深入地領(lǐng)悟這一道理。
【附】
尋找石獸與流水侵蝕作用
清代學者紀昀在《閱微草堂筆記》中記載,某土地廟前石獸因河岸崩塌掉入河中。十多年后重修山門,尋找石獸,它卻不在原落水處,也不在下游。一位老兵說,應該在上游尋找,依他的話,果然撈出了石獸。石獸為什么會向上游“跑”呢?原因在于,石獸落水后對水流形成阻力,使周圍水速更快,沖刷能力更強,其下面迎水流一側(cè)的泥沙逐漸被水沖走,成為空穴。久之,石獸因重力作用朝著迎水流的方向傾倒,如此再三,便向上游移動了一截??梢娎媳呐袛嗍钦_的,流水的侵蝕和搬運作用,使石獸能“逆水而行”。
水中石獸真會向上游
吳德鋒
紀昀(曉嵐)的《閱微草堂筆記》是出名的清人筆記小說之一。蔡元培先生將它與《紅樓夢》、《聊齋志異》鼎足并列為“有清一代三大小說”?!堕單⒉萏霉P記》中的《河中石獸》這個故事,頗負盛名。
近來有人對紀昀的這個說法,表示懷疑。理由是石重水輕,無論如何,沉于水中的石獸,只可能順流而下,決不可能逆流而上。他們認為紀昀所說的這個故事,盡管很生動、有趣,很能吸引人,無奈事實決非如此,石獸向上游,不過是文學家的幻想,客觀上并不存在。
事實真的如此嗎?尋找沉在河中的石獸,究竟應在上游還是下游?不久前發(fā)生在云南西雙版納的一回事,圓滿地回答了這個問題。這回事的情節(jié)幾乎與紀昀所記一模一一樣,即西雙版納有一條河中有兩塊大石,它們有一半露在水面。十多年前,有一塊石頭被人炸碎,另一塊也隨之失蹤,大家都不知道這塊未炸碎的石頭到哪里去了。十多年后,有人在離原地十多里的上游,發(fā)現(xiàn)了那塊失蹤了的石頭,經(jīng)核對,它確實是本來位于十多里外的下游那一塊。它是怎么“游”上來的呢?
原來炸另一塊石頭時,這塊石頭的基礎(chǔ)也被震壞,它喪失了屹立不動的根基,正如紀昀所說的水沖走石邊沙的道理,在十多年的時間中,它逐漸地向上游翻滾了十多里路。它向上“游”時經(jīng)過之處,留下了一道明顯的溝,令人信服他說明,紀昀所記,確非虛言。這一有趣的自然現(xiàn)象,1980年4月當?shù)氐膱蠹堊鬟^詳細的報道。這故事不僅教育我們?nèi)绾嗡伎紗栴},對從事水中打撈也有實際指導意義。
《河中石獸》教學設(shè)計三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積累“棹”“傎”“圮”等文言詞語,疏通課文大意。
2、理解文章中三類人物尋找石獸方法的相關(guān)語句的意思。
過程與方法:
1 、訓練文言文閱讀的能力。
2 、積累文言詞匯,掌握古漢語的意義和用法。
3 、理解實踐出真知道的道理。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領(lǐng)會認識事物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道理。
教學重難點
1、重點:
(1) 積累文言詞匯,掌握古漢語的意義和用法。
(2) 訓練閱讀文言文的能力。
2、難點:理解實踐出真知道的道理。
教學工具
多媒體
教學過程
一、示標導入
1、講一小故事:
有關(guān)紀曉嵐的兒時的趣事說明這一“滿清第一大學士”在很小的時候就已經(jīng)顯示其才華了。也組織學生講一講,引出《閱微草堂筆記》
2、作家作品簡介
紀昀,字曉嵐。乾隆十九年(1754)進士。學問淵博,曾任翰林院編修、侍讀學士。因獲罪遣戍烏魯木齊。釋放回京后,任《四庫全書》總纂官,編定《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在目錄學上貢獻很大。著有《閱微草堂筆記》等。
《閱微草堂筆記》是紀昀晚年所作的一部文言筆記小說,題材以妖怪鬼狐為主,但于人事異聞、名物典故等也有記述,內(nèi)容相當廣泛。
二、查學診斷:
1、給下字注音
圮(pǐ) 募(mù) 棹(zhào) 柿(fèi)
湮(yān)嚙(niè)溯(sù) 歟(yù)
2、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字詞
1.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字。
(1)山門圮于河 ( )(2)閱十余歲 ( )
(3)曳鐵鈀 ( )(4)湮于沙上 ( )
(5)爾輩不能究物理 ( )
(6)如是再嚙 ( )(7)不更顛乎( )
(8)如其言,果得于數(shù)里外 ( )
答案:(1)倒塌(2)年(3)牽引,拖著(4)埋沒(5)客觀事物的道理,規(guī)律(6)沖激(7)顛倒 (8)按照
三、導學施教:
初讀課文——疏通文意
1.教師范讀課文。要求:
(1)注意停頓和語氣節(jié)奏;
(2)標出疑難字詞。
2.疏通文意
(1)學生自由朗讀,齊讀,男女生輪讀。
(2)結(jié)合課文注釋,利用工具書,掌握重點字詞的讀音和釋義,并標出重點詞句,提出疑難字詞句。
(3)小組內(nèi)解決疑難,同桌互相提問文中的重點詞語解釋及句子翻譯,疏通文意。
3.應掌握的重點句子
(1)閱十余歲,僧募金重修,求石獸于水中,竟不可得。
譯文:經(jīng)歷十多年,和尚們募集金錢重修寺廟,在河中尋找兩個石獸,最終沒找到。
(2)爾輩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豈能為暴漲攜之去?
譯文:你們這些人不能探究事物的道理。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大水帶走呢?
(3)必于石下迎水處嚙沙為坎穴.
譯文:一定在石頭下面迎面沖擊石前的沙子,形成坑穴。
(4)求之下流,固傎;求之地中,不更傎乎?
譯文:到河的下游尋找石獸,本來就瘋了;在原地深處尋找它們,不是更瘋嗎?”
(5)然則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據(jù)理臆斷歟?
譯文:既然這樣,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表面現(xiàn)象,不知道其中根本道理的人和事有很多啊,難道可以根據(jù)自己所知道的道理主觀判斷嗎?
4、朗讀課文。
(1)這個故事講了一件什么事?
答案:講的是一個廟門口的石獸,倒塌到河里,十幾年后,人們找石獸的事。
(2)故事說明了一個什么道理?
答案:許多自然現(xiàn)象的發(fā)生往往有著復雜的原因,我們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僅僅根據(jù)自己的一知半解,就根據(jù)常情主觀作出判斷。
四、練測促學:
1解釋下列加點詞語。
(1)一寺臨河干 ( )
(2)竟不可得 ( )
(3)豈能為暴漲攜之去 ( )
(4)遂反溯流逆上矣 ( )
答案:(1)岸邊 (2)最終(3)兇猛的河水(4)于是,就
2.翻譯句子。
(1)山門圮于河,二石獸并沉焉。
譯文:
(2)求之地中,不更傎乎?
譯文:
答案:(1)寺廟的大門倒塌在了河水里,兩個石獸一起沉沒了。(2)在原地深處尋找它們,不是更瘋嗎?
五、反饋延伸:
1. 課外閱讀紀昀《閱微草堂筆記》,進一步了解紀昀其人其文。
2. 思考文章為何把講學家當作嘲諷的對象。
布置作業(yè)
1、熟讀課文,歸納本課古今異義和一詞多義現(xiàn)象。
2、思考文中尋找石獸的幾種方法。
課后小結(jié)
小結(jié)
通過尋找倒塌在河里的石獸的故事,說明了任何事都不能根據(jù)主觀推理,實踐才能出真知。
《河中石獸》教學設(shè)計四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積累文言詞匯,借助工具書和注釋理解文章的基本內(nèi)容。
2、訓練閱讀淺近文言文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
學生反復誦讀的基礎(chǔ)上,理解文章內(nèi)容。借助多媒體,幫助學生理解文中三類人物尋找石獸的方法有何不同。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明白課文闡述的道理,知道分析問題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主觀臆斷。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形象直觀的演示石獸落入河中的三種情景,幫助學生理解文章中三類人物尋找石獸的方法。
【教學難點】幫助學生理解為什么老河兵的方法是對的。
教學過程
一、激發(fā)興趣、導入新課
1、作家吳德鋒在他寫的《博物記趣》中有這樣的記載:西雙版納有一條河中有兩塊大石,它們有一半露在水面。十多年前,有一塊石頭被人炸碎,另一塊也隨之失蹤,大家都不知道這塊未炸碎的石頭到哪里去了。
提出問題:十多年后,人們會在哪里找到那塊失蹤了的石頭呢?
學生各抒己見。
揭示謎底:十多年后,有人在離原地十多里的上游,發(fā)現(xiàn)了那塊失蹤了的石頭,經(jīng)核對,它確實是本來位于十多里外的下游那一塊。它是怎么“游”上來的呢?你們想知道答案嗎?今天老師就和大家一起走近《河中石獸》,相信它會給你一個滿意的答案。
2、解題
河中石獸:河中:表示地點;石獸:像石獅子之類的物體。
3、作者簡介
4、紀曉嵐趣事
二、積累字詞、疏通文意
1、學生自讀文章,勾畫出自己不會讀或沒把握讀準的字,
老師引導學生正音
讀準下列生字的讀音。
圮(pǐ) 募(mù) 棹(zhào) 柿(fèi)
湮(yān) 嚙(niè) 溯(sù) 歟(yù)
2、教師范讀課文,要求學生注意重點字的讀音,同時注意句子停頓及老師的語調(diào)語氣。
3、學生再讀,賽讀
4、對照注釋,疏通文意
小組合作完成,圈出有疑問的地方。教師巡視指導
以小組為單位,交流學習所得和困惑之處
5、師生解疑
三、閱讀故事、明白道理
1、 講了一個怎樣的故事? 得出了怎樣的道理(原文)。
一個廟門口的石獸倒塌在河里,十幾年后,人們找石獸的故事。
道理:
2在這個故事中出現(xiàn)了哪些人?這些人分別在什么地方找石獸。他們各自的依據(jù)是什么?小組合作探究,完成下面的表格--尋找石獸的方法
教師演示。形象直觀的演示石獸落入河中的三種情景,借助模擬場景幫助學生理解文章中三類人物尋找石獸方法的相關(guān)語句的意思。
3、問題探究:為什么 “老河兵”的結(jié)論是正確的?
學生討論
師生共同歸納探究結(jié)果:僧人只考慮了河流,忽略了石獸和沙的性質(zhì),講師考慮了石獸的性質(zhì)和沙的性質(zhì),卻忽略了河流的作用,老河兵考慮了石獸的性質(zhì),沙的性質(zhì),河流的性質(zhì)。所以最終老河兵的方案是正確的,找到了石獸。
師:好,現(xiàn)在回到我們上課前的那個問題,西雙版納那條河中的大石會在上游發(fā)現(xiàn),你知道其中的原因了嗎?
原來炸另一塊石頭時,這塊石頭的基礎(chǔ)也被震壞,它喪失了屹立不動的根基,正如文中所說的水沖走石邊沙的道理,在十多年的時間中,它逐漸地向上游翻滾了十多里路。它向上“游”時經(jīng)過之處,留下了一道明顯的溝,令人信服的說明,文中所記,確非虛言。這是現(xiàn)代版的“河中石獸”,這一有趣的自然現(xiàn)象,1980年4月當?shù)氐膱蠹堊鬟^詳細的報道。這故事不僅教育我們?nèi)绾嗡伎紗栴},對從事水中打撈也有實際指導意義的。
4、討論:如果水中的石獸是這樣(展示圖片),那么,它向上游走的幾率是增大了還是減小了?如果是一塊小石子呢?
學生討論,口頭回答上述問題
師:既然如此,那么作者反問我們,然則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據(jù)理臆斷歟?我們該怎么回答?
生:不可據(jù)理臆斷。
5、談啟示:
(1)思考文章為何把講學家當作嘲諷的對象。
(2)學了《河中石獸》,回望自己的學習、生活,我收獲(懂得)了( )
學生回答
四:拓展遷移:閱讀《揠苗助長》
宋人有閔(1)其苗之不長而揠(2)之者,芒芒然(3)歸,謂其人(4)曰:“今日?。?)矣!予助苗長矣!”其子趨而往視之,苗則槁(6)矣。
注釋:
1、閔(mǐn) :同“憫”,擔心,憂慮 2、揠:拔
3、芒芒然:露出疲憊但十分滿足的樣子 4、人:這里是指家人
5、?。簞诶郏Э?6、槁(gǎo):草木干枯, 枯萎
附譯文
有個擔憂他的禾苗長不高而把禾苗往上拔的宋國人,一天下來十分疲勞但很滿足,回到家對他的家人說:“今天可把我累壞了,我?guī)椭堂玳L高了!”他兒子聽說后急忙到地里去看苗(的情況),然而苗都枯萎了。
你從這個故事中得到了怎樣的啟示?
無論做什么事,都要符合事物的本身規(guī)律。
五、總結(jié):
宋代的大詩人陸游曾說: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沒有調(diào)查就沒有發(fā)言權(quán),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其實,在日常生活中人們憑老經(jīng)驗,憑習慣來推理事物,而造成判斷失誤的例子也不少,所以,讓我們記住《河中石獸》簡練之筆墨,讓我們記住紀昀教我們的行事之理,不論做任何事情,都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根據(jù)常情主觀判斷。應該正確分析,像文中的老河兵那樣,綜合考慮,這樣,才能得出正確結(jié)論。
2、七年級上冊《河中石獸》教學設(shè)計
《河中石獸》教學設(shè)計一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閱讀課文,分清層次,概括大意,找出層次間的關(guān)系,理解課文的中心意思。
2、過程與方法:借助多媒體手段,幫助學生理解文章中三類人物尋找石獸的方法的相關(guān)語句的意思。訓練閱讀淺近文言文的能力。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理解為什么老河兵的方法是對的。
教學重難點
1、形象直觀的演示石獸落入河中的三種情景,借助動態(tài)模擬場景幫助學生理解文章中三類人物尋找石獸的方法的相關(guān)語句的意思是教學的重點。
2、文章中相關(guān)語句在翻譯上有一定難度,故幫助學生理解為什么老河兵的方法是對的是教學的難點。
教學工具
多媒體
教學過程
一、導入:
俗話說:“沒有調(diào)查,就沒有發(fā)言權(quán)”。有一則故事記載,某土地廟前石獸因河岸崩塌掉入河中。十多年后重修山門,尋找石獸,它卻不在原落水處,也不在下游。一位老兵說,應該在上游尋找,依他的話,果然撈出了石獸。石獸為什么會向上游“跑”呢?今天我們來學習《河中石獸》一文,從中找出答案。
二、作者簡介:
紀昀,字曉嵐。乾隆十九年(1754)進士。學問淵博,曾任翰林院編修、侍讀學士。因獲罪遣戍烏魯木齊。釋放回京后,任《四庫全書》總纂官,編定《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在目錄學上貢獻很大。著有《閱微草堂筆記》等。
《閱微草堂筆記》是紀昀晚年所作的一部文言筆記小說,題材以妖怪鬼狐為主,但于人事異聞、名物典故等也有記述,內(nèi)容相當廣泛。
【紀昀軼聞】
紀昀,字曉嵐,他身子很是肥碩,生平最畏暑熱;做總裁時,在館內(nèi)校書,適值盛夏,炎酷異常,他便赤著膊圈了辮,危坐觀書。巧逢乾隆帝踱入館門,他不及披衣,忙鉆入案下,用帷自蔽,不料已被乾隆帝瞧見,傳旨館中人照常辦事,不必離座,館中人一齊遵旨。乾隆帝便踱到紀昀座旁,靜悄悄的坐著。紀昀伏了許久,汗流浹背,未免焦躁起來,聽聽館中人寂靜無聲,就展開了帷,伸首問眾人道:“老頭子已去么?”語方脫口,轉(zhuǎn)眼一瞧,座旁正坐著這位首出當陽的乾隆帝,這一驚正是不小。向著他道:“紀昀不得無禮。”紀昀此時只得出來穿好了衣,俯伏請罪。乾隆帝道:“別的罪總可原諒,你何故叫我老頭子?有說可生,無說即死。”眾人聽見這句上諭,都為紀昀捏一把汗。誰知紀昀卻不慌不忙,從容奏道:“老頭子三字,乃京中人對著皇帝的統(tǒng)稱,并非臣敢臆造,容臣詳奏?;实鄯Q萬歲,豈不是老?皇帝居兆民之上,豈不是頭?皇帝便是天子,所以稱子。這‘老頭子’三字,從此流傳了。”聰明絕頂。乾隆帝拈須笑悅。
三、初讀課文。
1、 學生自讀課文,讀準字音。
2、 聽課文朗讀錄音,學生朗讀課文。
四、借助注釋和詞典翻譯課文。
【譯文】:
滄州南一寺臨河干, 山門 圮(pǐ)于河,
滄州南面,有一座寺廟靠近河邊,廟門 倒塌到河里,
二石獸并沉焉。
(門旁)兩只石獸也一起沉到河里了。焉,助詞,無義。
閱十余歲, 僧募金重修,
經(jīng)歷了十多年,和尚募集到了一筆錢,(決定)重修(廟門),
求二石獸于水中, 竟不可得,
便到河中尋找那兩只石獸,居然沒找到,
以為順流下矣。
認為石獸順著河的方向沖到下游去了。下,往下游去。
棹(zhào)數(shù)小舟,曳(yè)鐵鈀,尋十余里無跡。
便劃著幾條小船, 拖著鐵耙,尋找了十多里,一點蹤跡也沒有?
一講學家設(shè)帳寺中,聞之笑曰:
有個學究在廟里開館執(zhí)教,聽到這件事便嘲笑說:
“爾輩不能究 物理。 是非木杮(fèi),“你們這些人不能推究 事物的道理。這不是木片,
豈能為暴漲攜之去?
怎么能被洪水帶了走呢?
乃石性堅重,沙性松浮,石頭的特性是堅硬而沉重,泥沙的特性松散而輕浮,
湮(yān)于沙上,漸沉漸深耳。石獸埋沒在泥沙上,就會越沉越深。耳,助詞,表示肯定。沿河求之,不亦顛乎?”
順著河流往下游去尋找它,不是荒唐嗎?”
沿,順流而下。
眾服為確論。
眾人信服他的話,認為是正確的論斷。
一老河兵聞之, 又笑曰:
一個老水手聽了學究的話后,又嘲笑說:
“凡河中失石, 當求之于上流。
“凡是河中失落的石頭,都應該到河的上游去尋找。”
蓋石性堅重,沙性松浮,
正因為石頭的特性堅硬而沉重,泥沙的特性松散而輕浮,蓋,表原因的發(fā)語詞。
水不能沖石, 其反激之力,
(所以)水流不能沖走石頭,它的反沖的力量,必于石下迎水處嚙沙為坎穴。
一定會在石頭迎水的地方?jīng)_擊石前的沙子形成坑穴。
漸激漸深, 至石之半, 石必倒擲坎穴中。
越?jīng)_越深,沖到石頭半身空著時,石頭一定會倒在陷坑中。倒擲,摔倒。
如是再嚙,石又再轉(zhuǎn)。
像這樣再沖擊,石頭又向前再轉(zhuǎn)動。
轉(zhuǎn)轉(zhuǎn)不已, 遂反溯(sù)流逆上矣。
這樣一再翻轉(zhuǎn)不停,于是石頭會反方向逆流而上了。
求之下流, 固顛; 求之地中,不更顛乎?”
到下游去尋找它,固然荒唐;在石獸掉下去的當?shù)貙ふ?,不是更荒唐嗎?rdquo;
如其言, 果得于數(shù)里外。
按照老水手的說法去找,果然在幾里外的上游地方尋到了石獸。然則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據(jù)理臆斷歟?
既然這樣,那么天下的事情,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還多著哩,難道可以根據(jù)自己所知道的道理就主觀判斷嗎?
課后習題
故事說了一件什么事?
故事中主要出現(xiàn)了幾位主要人物?他們各自對事情的看法如何?
故事是如何發(fā)展變化的,課文可以分幾個層次?概括各層次大意
《河中石獸》教學設(shè)計二
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
1、 閱讀課文,分清層次,概括大意,理解課文的中心意思。
2、 借助多媒體手段,幫助學生理解文章中三類人物尋找石獸的方法。
3、 積累文言詞匯,訓練閱讀淺近文言文的能力。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與難點】
1、 形象直觀的演示石獸落入河中的三種情景,借助動態(tài)模擬場景幫助學生理解文章中三類人物尋找石獸的方法。
2、 文章中相關(guān)語句在翻譯上有一定難度,故幫助學生理解為什么老河兵的方法是對的。
教學過程
【教學設(shè)計】
一、導入:
俗話說:“沒有調(diào)查,就沒有發(fā)言權(quán)”。有一則故事記載,某土地廟前石獸因河岸崩塌掉入河中。十多年后重修山門,尋找石獸,它卻不在原落水處,也不在下游。一位老兵說,應該在上游尋找,依他的話,果然撈出了石獸。石獸為什么會向上游“跑”呢?今天我們來學習《河中石獸》一文,從中找出答案。
二、作者簡介:
紀昀,字曉嵐。乾隆十九年(1754)進士。學問淵博,曾任翰林院編修、侍讀學士。因獲罪遣戍烏魯木齊。釋放回京后,任《四庫全書》總纂官,編定《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在目錄學上貢獻很大。著有《閱微草堂筆記》等。
《閱微草堂筆記》是紀昀晚年所作的一部文言筆記小說,題材以妖怪鬼狐為主,但于人事異聞、名物典故等也有記述,內(nèi)容相當廣泛。
【紀昀軼聞】
紀昀,字曉嵐,他身子很是肥碩,生平最畏暑熱;做總裁時,在館內(nèi)校書,適值盛夏,炎酷異常,他便赤著膊圈了辮,危坐觀書。巧逢乾隆帝踱入館門,他不及披衣,忙鉆入案下,用帷自蔽,不料已被乾隆帝瞧見,傳旨館中人照常辦事,不必離座,館中人一齊遵旨。乾隆帝便踱到紀昀座旁,靜悄悄的坐著。紀昀伏了許久,汗流浹背,未免焦躁起來,聽聽館中人寂靜無聲,就展開了帷,伸首問眾人道:“老頭子已去么?”語方脫口,轉(zhuǎn)眼一瞧,座旁正坐著這位首出當陽的乾隆帝,這一驚正是不小。向著他道:“紀昀不得無禮。”紀昀此時只得出來穿好了衣,俯伏請罪。乾隆帝道:“別的罪總可原諒,你何故叫我老頭子?有說可生,無說即死。”眾人聽見這句上諭,都為紀昀捏一把汗。誰知紀昀卻不慌不忙,從容奏道:“老頭子三字,乃京中人對著皇帝的統(tǒng)稱,并非臣敢臆造,容臣詳奏?;实鄯Q萬歲,豈不是老?皇帝居兆民之上,豈不是頭?皇帝便是天子,所以稱子。這‘老頭子’三字,從此流傳了。”聰明絕頂。乾隆帝拈須笑悅。
三、初讀課文。
1、 學生自讀課文,讀準字音。
2、 聽課文朗讀錄音,學生朗讀課文。
四、借助注釋和詞典翻譯課文。歸納本課古今異義和一詞多義現(xiàn)象。
五、課堂探究。
1、 課文說了一件什么事?
2、故事中主要出現(xiàn)了幾位主要人物?他們各自對事情的看法如何?
3、 故事是如何發(fā)展變化的,課文可以分幾個層次?概括各層次大意。
六、總結(jié)四種尋找石獸的方法。
探究1、為什么老河兵的方法是對的?(借助多媒體手段,幫助學生理解文章中三類人物尋找石獸的方法的相關(guān)語句的意思。)
【多媒體演示】
(1)、學生演示。
(2)、教師演示。形象直觀的演示石獸落入河中的三種情景,借助動態(tài)模擬場景幫助學生理解文章中三類人物尋找石獸的方法的相關(guān)語句的意思。
2、師生共同歸納:
第一種 沒考慮流水、石獸、泥沙的關(guān)系。
第二種 只考慮了流水,沒考慮石獸、泥沙。
第三種 考慮了石獸和泥沙的關(guān)系,忽略了流水。
第四種 既有理論又有實踐,準確把握了三者的性質(zhì)及相互關(guān)系。
七、分析最后一段,概括文章的中心。
1、 概括文章的中心:
許多自然現(xiàn)象的發(fā)生往往有著復雜的原因,我們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僅根據(jù)自己的一知半解就作出主觀判斷,而要根據(jù)實踐情況作出判斷。
2、啟發(fā)學生深入思考,聯(lián)系生活實際,更深入地領(lǐng)悟這一道理。
【附】
尋找石獸與流水侵蝕作用
清代學者紀昀在《閱微草堂筆記》中記載,某土地廟前石獸因河岸崩塌掉入河中。十多年后重修山門,尋找石獸,它卻不在原落水處,也不在下游。一位老兵說,應該在上游尋找,依他的話,果然撈出了石獸。石獸為什么會向上游“跑”呢?原因在于,石獸落水后對水流形成阻力,使周圍水速更快,沖刷能力更強,其下面迎水流一側(cè)的泥沙逐漸被水沖走,成為空穴。久之,石獸因重力作用朝著迎水流的方向傾倒,如此再三,便向上游移動了一截。可見老兵的判斷是正確的,流水的侵蝕和搬運作用,使石獸能“逆水而行”。
水中石獸真會向上游
吳德鋒
紀昀(曉嵐)的《閱微草堂筆記》是出名的清人筆記小說之一。蔡元培先生將它與《紅樓夢》、《聊齋志異》鼎足并列為“有清一代三大小說”?!堕單⒉萏霉P記》中的《河中石獸》這個故事,頗負盛名。
近來有人對紀昀的這個說法,表示懷疑。理由是石重水輕,無論如何,沉于水中的石獸,只可能順流而下,決不可能逆流而上。他們認為紀昀所說的這個故事,盡管很生動、有趣,很能吸引人,無奈事實決非如此,石獸向上游,不過是文學家的幻想,客觀上并不存在。
事實真的如此嗎?尋找沉在河中的石獸,究竟應在上游還是下游?不久前發(fā)生在云南西雙版納的一回事,圓滿地回答了這個問題。這回事的情節(jié)幾乎與紀昀所記一模一一樣,即西雙版納有一條河中有兩塊大石,它們有一半露在水面。十多年前,有一塊石頭被人炸碎,另一塊也隨之失蹤,大家都不知道這塊未炸碎的石頭到哪里去了。十多年后,有人在離原地十多里的上游,發(fā)現(xiàn)了那塊失蹤了的石頭,經(jīng)核對,它確實是本來位于十多里外的下游那一塊。它是怎么“游”上來的呢?
原來炸另一塊石頭時,這塊石頭的基礎(chǔ)也被震壞,它喪失了屹立不動的根基,正如紀昀所說的水沖走石邊沙的道理,在十多年的時間中,它逐漸地向上游翻滾了十多里路。它向上“游”時經(jīng)過之處,留下了一道明顯的溝,令人信服他說明,紀昀所記,確非虛言。這一有趣的自然現(xiàn)象,1980年4月當?shù)氐膱蠹堊鬟^詳細的報道。這故事不僅教育我們?nèi)绾嗡伎紗栴},對從事水中打撈也有實際指導意義。
《河中石獸》教學設(shè)計三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積累“棹”“傎”“圮”等文言詞語,疏通課文大意。
2、理解文章中三類人物尋找石獸方法的相關(guān)語句的意思。
過程與方法:
1 、訓練文言文閱讀的能力。
2 、積累文言詞匯,掌握古漢語的意義和用法。
3 、理解實踐出真知道的道理。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領(lǐng)會認識事物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道理。
教學重難點
1、重點:
(1) 積累文言詞匯,掌握古漢語的意義和用法。
(2) 訓練閱讀文言文的能力。
2、難點:理解實踐出真知道的道理。
教學工具
多媒體
教學過程
一、示標導入
1、講一小故事:
有關(guān)紀曉嵐的兒時的趣事說明這一“滿清第一大學士”在很小的時候就已經(jīng)顯示其才華了。也組織學生講一講,引出《閱微草堂筆記》
2、作家作品簡介
紀昀,字曉嵐。乾隆十九年(1754)進士。學問淵博,曾任翰林院編修、侍讀學士。因獲罪遣戍烏魯木齊。釋放回京后,任《四庫全書》總纂官,編定《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在目錄學上貢獻很大。著有《閱微草堂筆記》等。
《閱微草堂筆記》是紀昀晚年所作的一部文言筆記小說,題材以妖怪鬼狐為主,但于人事異聞、名物典故等也有記述,內(nèi)容相當廣泛。
二、查學診斷:
1、給下字注音
圮(pǐ) 募(mù) 棹(zhào) 柿(fèi)
湮(yān)嚙(niè)溯(sù) 歟(yù)
2、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字詞
1.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字。
(1)山門圮于河 ( )(2)閱十余歲 ( )
(3)曳鐵鈀 ( )(4)湮于沙上 ( )
(5)爾輩不能究物理 ( )
(6)如是再嚙 ( )(7)不更顛乎( )
(8)如其言,果得于數(shù)里外 ( )
答案:(1)倒塌(2)年(3)牽引,拖著(4)埋沒(5)客觀事物的道理,規(guī)律(6)沖激(7)顛倒 (8)按照
三、導學施教:
初讀課文——疏通文意
1.教師范讀課文。要求:
(1)注意停頓和語氣節(jié)奏;
(2)標出疑難字詞。
2.疏通文意
(1)學生自由朗讀,齊讀,男女生輪讀。
(2)結(jié)合課文注釋,利用工具書,掌握重點字詞的讀音和釋義,并標出重點詞句,提出疑難字詞句。
(3)小組內(nèi)解決疑難,同桌互相提問文中的重點詞語解釋及句子翻譯,疏通文意。
3.應掌握的重點句子
(1)閱十余歲,僧募金重修,求石獸于水中,竟不可得。
譯文:經(jīng)歷十多年,和尚們募集金錢重修寺廟,在河中尋找兩個石獸,最終沒找到。
(2)爾輩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豈能為暴漲攜之去?
譯文:你們這些人不能探究事物的道理。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大水帶走呢?
(3)必于石下迎水處嚙沙為坎穴.
譯文:一定在石頭下面迎面沖擊石前的沙子,形成坑穴。
(4)求之下流,固傎;求之地中,不更傎乎?
譯文:到河的下游尋找石獸,本來就瘋了;在原地深處尋找它們,不是更瘋嗎?”
(5)然則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據(jù)理臆斷歟?
譯文:既然這樣,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表面現(xiàn)象,不知道其中根本道理的人和事有很多啊,難道可以根據(jù)自己所知道的道理主觀判斷嗎?
4、朗讀課文。
(1)這個故事講了一件什么事?
答案:講的是一個廟門口的石獸,倒塌到河里,十幾年后,人們找石獸的事。
(2)故事說明了一個什么道理?
答案:許多自然現(xiàn)象的發(fā)生往往有著復雜的原因,我們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僅僅根據(jù)自己的一知半解,就根據(jù)常情主觀作出判斷。
四、練測促學:
1解釋下列加點詞語。
(1)一寺臨河干 ( )
(2)竟不可得 ( )
(3)豈能為暴漲攜之去 ( )
(4)遂反溯流逆上矣 ( )
答案:(1)岸邊 (2)最終(3)兇猛的河水(4)于是,就
2.翻譯句子。
(1)山門圮于河,二石獸并沉焉。
譯文:
(2)求之地中,不更傎乎?
譯文:
答案:(1)寺廟的大門倒塌在了河水里,兩個石獸一起沉沒了。(2)在原地深處尋找它們,不是更瘋嗎?
五、反饋延伸:
1. 課外閱讀紀昀《閱微草堂筆記》,進一步了解紀昀其人其文。
2. 思考文章為何把講學家當作嘲諷的對象。
布置作業(yè)
1、熟讀課文,歸納本課古今異義和一詞多義現(xiàn)象。
2、思考文中尋找石獸的幾種方法。
課后小結(jié)
小結(jié)
通過尋找倒塌在河里的石獸的故事,說明了任何事都不能根據(jù)主觀推理,實踐才能出真知。
《河中石獸》教學設(shè)計四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積累文言詞匯,借助工具書和注釋理解文章的基本內(nèi)容。
2、訓練閱讀淺近文言文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
學生反復誦讀的基礎(chǔ)上,理解文章內(nèi)容。借助多媒體,幫助學生理解文中三類人物尋找石獸的方法有何不同。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明白課文闡述的道理,知道分析問題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主觀臆斷。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形象直觀的演示石獸落入河中的三種情景,幫助學生理解文章中三類人物尋找石獸的方法。
【教學難點】幫助學生理解為什么老河兵的方法是對的。
教學過程
一、激發(fā)興趣、導入新課
1、作家吳德鋒在他寫的《博物記趣》中有這樣的記載:西雙版納有一條河中有兩塊大石,它們有一半露在水面。十多年前,有一塊石頭被人炸碎,另一塊也隨之失蹤,大家都不知道這塊未炸碎的石頭到哪里去了。
提出問題:十多年后,人們會在哪里找到那塊失蹤了的石頭呢?
學生各抒己見。
揭示謎底:十多年后,有人在離原地十多里的上游,發(fā)現(xiàn)了那塊失蹤了的石頭,經(jīng)核對,它確實是本來位于十多里外的下游那一塊。它是怎么“游”上來的呢?你們想知道答案嗎?今天老師就和大家一起走近《河中石獸》,相信它會給你一個滿意的答案。
2、解題
河中石獸:河中:表示地點;石獸:像石獅子之類的物體。
3、作者簡介
4、紀曉嵐趣事
二、積累字詞、疏通文意
1、學生自讀文章,勾畫出自己不會讀或沒把握讀準的字,
老師引導學生正音
讀準下列生字的讀音。
圮(pǐ) 募(mù) 棹(zhào) 柿(fèi)
湮(yān) 嚙(niè) 溯(sù) 歟(yù)
2、教師范讀課文,要求學生注意重點字的讀音,同時注意句子停頓及老師的語調(diào)語氣。
3、學生再讀,賽讀
4、對照注釋,疏通文意
小組合作完成,圈出有疑問的地方。教師巡視指導
以小組為單位,交流學習所得和困惑之處
5、師生解疑
三、閱讀故事、明白道理
1、 講了一個怎樣的故事? 得出了怎樣的道理(原文)。
一個廟門口的石獸倒塌在河里,十幾年后,人們找石獸的故事。
道理:
2在這個故事中出現(xiàn)了哪些人?這些人分別在什么地方找石獸。他們各自的依據(jù)是什么?小組合作探究,完成下面的表格--尋找石獸的方法
教師演示。形象直觀的演示石獸落入河中的三種情景,借助模擬場景幫助學生理解文章中三類人物尋找石獸方法的相關(guān)語句的意思。
3、問題探究:為什么 “老河兵”的結(jié)論是正確的?
學生討論
師生共同歸納探究結(jié)果:僧人只考慮了河流,忽略了石獸和沙的性質(zhì),講師考慮了石獸的性質(zhì)和沙的性質(zhì),卻忽略了河流的作用,老河兵考慮了石獸的性質(zhì),沙的性質(zhì),河流的性質(zhì)。所以最終老河兵的方案是正確的,找到了石獸。
師:好,現(xiàn)在回到我們上課前的那個問題,西雙版納那條河中的大石會在上游發(fā)現(xiàn),你知道其中的原因了嗎?
原來炸另一塊石頭時,這塊石頭的基礎(chǔ)也被震壞,它喪失了屹立不動的根基,正如文中所說的水沖走石邊沙的道理,在十多年的時間中,它逐漸地向上游翻滾了十多里路。它向上“游”時經(jīng)過之處,留下了一道明顯的溝,令人信服的說明,文中所記,確非虛言。這是現(xiàn)代版的“河中石獸”,這一有趣的自然現(xiàn)象,1980年4月當?shù)氐膱蠹堊鬟^詳細的報道。這故事不僅教育我們?nèi)绾嗡伎紗栴},對從事水中打撈也有實際指導意義的。
4、討論:如果水中的石獸是這樣(展示圖片),那么,它向上游走的幾率是增大了還是減小了?如果是一塊小石子呢?
學生討論,口頭回答上述問題
師:既然如此,那么作者反問我們,然則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據(jù)理臆斷歟?我們該怎么回答?
生:不可據(jù)理臆斷。
5、談啟示:
(1)思考文章為何把講學家當作嘲諷的對象。
(2)學了《河中石獸》,回望自己的學習、生活,我收獲(懂得)了( )
學生回答
四:拓展遷移:閱讀《揠苗助長》
宋人有閔(1)其苗之不長而揠(2)之者,芒芒然(3)歸,謂其人(4)曰:“今日?。?)矣!予助苗長矣!”其子趨而往視之,苗則槁(6)矣。
注釋:
1、閔(mǐn) :同“憫”,擔心,憂慮 2、揠:拔
3、芒芒然:露出疲憊但十分滿足的樣子 4、人:這里是指家人
5、?。簞诶?,困苦 6、槁(gǎo):草木干枯, 枯萎
附譯文
有個擔憂他的禾苗長不高而把禾苗往上拔的宋國人,一天下來十分疲勞但很滿足,回到家對他的家人說:“今天可把我累壞了,我?guī)椭堂玳L高了!”他兒子聽說后急忙到地里去看苗(的情況),然而苗都枯萎了。
你從這個故事中得到了怎樣的啟示?
無論做什么事,都要符合事物的本身規(guī)律。
五、總結(jié):
宋代的大詩人陸游曾說: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沒有調(diào)查就沒有發(fā)言權(quán),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其實,在日常生活中人們憑老經(jīng)驗,憑習慣來推理事物,而造成判斷失誤的例子也不少,所以,讓我們記住《河中石獸》簡練之筆墨,讓我們記住紀昀教我們的行事之理,不論做任何事情,都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根據(jù)常情主觀判斷。應該正確分析,像文中的老河兵那樣,綜合考慮,這樣,才能得出正確結(jié)論。
3、河中石獸教學設(shè)計(七年級下冊語文版)
河中石獸教學設(shè)計(七年級下冊語文版)——由查字典語文教學設(shè)計頻道小編為您搜集整理,希望可以為您提供參考幫助!
【知識梳理】
生字詞語
圮(pǐ)募(mù)金 棹(zhào)小舟 木柿(fèi) 曳(yè)鐵鈀(pá) 湮(yān)沒
嚙(niè) 齒 溯(sù)流 臆(yì)斷 歟(yù)
(二)詞語解釋
通假字
曳鐵鈀 (“鈀”通“耙”,平整土地用的農(nóng)具)
古今異義
二石獸并沉焉 ( 并,古義:一起 ;今義:并列 )
閱十余歲 ( 閱,古義:經(jīng)歷; 今義:閱讀 )
蓋石性堅重 ( 蓋,古義:句首發(fā)語詞 ; 今義:有遮蔽作用的器物)
但知其一 ( 但,古義:只 ; 今義:表轉(zhuǎn)折 但是,卻 )
是非木杮 ( 是,古義:代詞,這 ;今義:判斷動詞,是 )
求之下流,固傎 ( 固,古義:副詞,本來;今義:堅固 )
爾輩不能究物理( 物理,古義:事物的道理;今義:物理學 )
一詞多義
豈能為暴漲攜之去 (介詞,被)
為 必于石下迎水外嚙沙為坎穴 (動詞, 成為)
眾服為確論 (動詞,是)
一老河兵聞之 (代詞,指”“求之地中” 這種觀點)
之
其反激之力 (結(jié)構(gòu)助詞,的)
詞類活用
棹數(shù)小舟 (名詞用為動詞 ,劃船)
暴漲 (動詞用作名詞,洪水)
句式
1.被動句 豈能為暴漲攜之去 (……為……,表被動,可譯為“被”)
2.倒裝句 當求之于上流 (狀語后置,狀語“于上流”放在動詞“求”的后面)
3.省略句 如其言,果得于數(shù)里外(“得”的后面省略了賓語“之”)
寫作背景
本文選自《閱微草堂筆記》,是紀昀晚年所作的一部文言筆記小說,題材以妖怪鬼狐為主,但于人事異聞、名物典故等也有記述,內(nèi)容相當廣泛。滄州“老河兵”(卷十六),徽州“唐打獵”(卷十一)等故事,反映了勞動人民的正直、純樸和智慧,尤屬佳品。
作家作品
作者紀昀(1724—1805),字曉嵐。乾隆十九年(1754)進士。學識淵博,曾任翰林院編修、侍讀學士。因獲罪謫戍烏魯木齊。釋放回京后,任《四庫全書》總纂官,編定《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在目錄學上貢獻很大。著有《閱微草堂筆記》等。
主題思想
這則故事用和尚、道學家和老河兵推求沉在河里的石獅子的三種不同結(jié)論,來說明天下事物雖有共同的規(guī)律,但又有各自特殊的性質(zhì)原理,切不可不加分析,拘泥于一般的道理而主觀臆斷。
寫作借鑒
1、層層鋪墊
最先以寺僧的做法為講學家的看法做鋪墊,以突出講學家的看法“眾服為確論”,并且通過講學家對寺僧的評價“顛”來寫出講學家對自己的看法的自信。最后寫老河兵老河兵的一番話,加上“果得于數(shù)里外 ”的結(jié)果,巧妙地表現(xiàn)自信的講學家“不更顛乎”,極具戲劇性和諷刺性。
2、具有較強的思辨色彩
不管講學家的觀點是否與實際相符,,其闡述的道理是能“究物理” 的,所以人們能信服;老河兵的觀點處看上去似乎不合常理,但其分析有著不可辯駁的說服力,事情的結(jié)果也驗證其看法的科學性和推理的合理性。
3、細節(jié)描寫增加了文采和可讀性。
如講學家的“笑”(包含了講學家對寺僧的嘲諷和一種自信,刻畫出講學家自恃博才的心態(tài))老河兵的“笑”(流露出了老河兵對講學家自恃博才的一種否定,也表現(xiàn)出老河兵的自信和沾沾自喜)。
精彩語句
凡河中失石,當求之于上流。蓋石性堅重,沙性松浮,水不能沖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處嚙沙為坎穴,漸激漸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擲坎穴中。如是再嚙,石又再轉(zhuǎn),再轉(zhuǎn)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欣賞:老河兵憑他多年治河的實踐,分析了石頭、泥沙和流水的物理屬性以及三者之間的關(guān)系,得出了應向上游尋找石獸的結(jié)論。這結(jié)論一般人想不到,它是合乎科學論證的。事實證明,老河兵的判斷是正確的。
4、七年級《河中石獸》教案
俗話說:“沒有調(diào)查,就沒有發(fā)言權(quán)”。關(guān)于七年級《河中石獸》教案怎么編寫?你是不是很想知道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七年級《河中石獸》教案相關(guān)資料,歡迎大家閱讀!
七年級《河中石獸》教案
教學目標
1.理解實踐出真知道的道理。
2.積累文言詞匯,掌握古漢語的意義和用法。
3.訓練閱讀淺近文言文的能力。
教學重、難點
1.重點
(1)積累文言詞匯,掌握古漢語的意義和用法。
(2)訓練閱讀淺近文言文的能力。
2.難點:理解實踐出真知道的道理。
課時劃分
二課時
教學投計
第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預習
1.熟讀課文,讀準下列加點字的讀音。
圮(pǐ)募(mù)棹(zhào)柿(fèi)湮(yān)嚙(niè)溯(sù)歟(yù)
2.查字典,看課文注釋,試翻譯課文。
二、導語
俗話說:“沒有調(diào)查,就沒有發(fā)言權(quán)”。有一則故事記載,某土地廟前石獸因河岸崩塌掉入河中。十多年后重修山門,尋找石獸,它卻不在原落水處,也不在下游。一位老兵說,應該在上游尋找,依他的話,果然撈出了石獸。石獸為什么會向上游“跑”呢?今天我們來學習《河中石獸》一文,從中找出答案。
三、正課
1.交流作家作品資料。
作者紀的,字曉嵐。乾隆十九年(1754)進士。學部淵博,曾任翰林院編修、侍讀學士。因獲罪遺戍烏魯木齊。釋放回京后,任《四庫全書》總纂官,編定《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在目錄上學上貢獻很大。著有《閱微草堂筆記》等。
選自《閱微草堂筆》,是紀昀晚年所作的一部文言筆記小說,題材料妖怪鬼狐為主,但于人事異聞、名物典故等也有記述,內(nèi)容相當廣泛。
2.朗讀課文。
3.就課文不理解的詞語質(zhì)疑?,F(xiàn)在小組內(nèi)質(zhì)疑小組不有解決的交全班討論。
四、課堂小結(jié)
1.古今異義
井:古義:一起二石獸并沉焉。
今義:并列
閱:古義:代詞這是非木柿
今義:閱讀
是:古義:經(jīng)歷閱十余
今義:判斷詞是
蓋:古義:發(fā)語詞蓋石性堅重
今義:有遮蔽作用的器物
但:古義:只但矢其一
今義:表轉(zhuǎn)折但是,卻
2.一詞多義
去:豈有為暴漲攜之去離去
西蜀之去南海距離
為:豈能為暴漲攜之去被
必于石下迎水外嚙沙為坎穴成為
橘生于淮南則為橘是
為其來也在
3.詞性活用棹名詞用為動詞劃船
4.漢字能假同“癲”,瘋
五、布置作業(yè)
1.完成課后理解與探究第三題。
2.選用課時作業(yè)優(yōu)化設(shè)計。
第二課時
教學過程
一、預習
1.朗讀課文,復習上節(jié)課內(nèi)容。
2.思考文中尋找石獸的幾種方法,有條件的同學制作相關(guān)演示課件。
3.就課文不理解出質(zhì)疑。
二、導語
上節(jié)課我們解決了課文中的字詞,疏通了文意,這節(jié)課我們將進一步探究課文內(nèi)容。
三、正課
1.朗讀課文。
2.質(zhì)疑:故事說了一件什么事?
討論并歸納:說的是一個廟門口的石獸,倒塌到河里,十幾年后,人們找石獸的事。
3.質(zhì)疑:故事中主要說出了幾位主要人物“他們各自尋找河中石獸的道理和方法是怎么樣的?分析一些他們這樣認識的原因。
討論并歸納:
(1)寺僧以為石獸被水沖到下游支了,劃小船,拖著鐵鈀,尋找了十多里,沒有找著。
(2)講學家認為石頭堅硬沉重,沙子松散,石頭埋沒有在沙里一定會漸漸地沉下去,越來越深,只能就地挖下去找。
(3)老河兵認為石頭堅硬沉重,沙子松散,水不能潰走石頭,水的反沖力一定會在石頭下面迎水的地方,沖沙成為洞穴,漸漸地越?jīng)_越深,深到石頭一磁的時候,石頭就會倒在這個洞穴中。像這樣再沖,石頭再轉(zhuǎn),一直轉(zhuǎn)不停止,石頭就反而逆流而上。所以應該到上游去找。
(4)寺僧按照水沖物的常物,認為要到下游找,結(jié)果找不到:講學家按照石重沙松的道理,到地下去找,肯定也找不到;老河兵能夠根據(jù)他幾十年的實際經(jīng)驗,到上游找,結(jié)果找到了。這說明主觀推理是靠不住的,實踐出真知。
4.質(zhì)疑:故事是如何發(fā)展變化的,課文可以分幾個層次?概括各層次大意。
討論并歸納:可分四層:
第一層:交代石獸沉落河中的地點和寺僧到下游找沒有找著;
第二層:講學家認為石頭埋在沙里只能越埋越深;
第三層:老河兵講解應當支上游找的理由,按照他的話果然找到石獸。
第四層:由事到理,遇事不能主觀推論的道理。
5.質(zhì)疑:為什么老河兵的方法是對的?
方法:借助多媒體手段,形象直觀的演示石獸落入河中的三種情景,借助動態(tài)模擬場景幫助學生理解文章中三類人物尋找石獸的方法的相關(guān)語句的意思。
討論并歸納:
第一種只考慮了流水,沒有考慮石獸、泥沙的關(guān)系。
第二種考慮了石獸和泥沙的關(guān)系,忽略了流水。
第三種既有理論又有實踐,準備把握了三者的性質(zhì)及相互關(guān)系。
6.質(zhì)疑:這個故事說有了一個什么道理?
討論并歸納,許多自然現(xiàn)象的發(fā)生往往有著復雜的原因,我們不能知其一,不知基一,不能僅僅根據(jù)自己的一知半解作出推想,而要根據(jù)實踐情況作出判斷。
四、課堂小結(jié)
通過尋找倒塌的河里的石獸的故事,說明了任保事都不能根據(jù)主鳳推理,實踐出真知。
五、作業(yè)
1.完成課后理解與探究一、二題。
2.選項用課時作業(yè)優(yōu)化設(shè)計。
5、七年級 語文 《河中石獸》教案
七年級 語文 科導學案
班級:小組:姓名:使用時間: 月 日 星期
課題: 25—2.《河中石獸》第 2 課時累計 課時
學習過程
流程及學習內(nèi)容學習要求和方法
初讀課文,理解文意
1.把課文背給對子聽。
2.對子背一句,你就譯一句。
3.組內(nèi)一起背課文。一人翻譯文意給他人聽,其他人邊聽邊糾正。
4.解釋加點詞語
圮于河 竟不可得 設(shè)帳 爾輩
究物理 木杮 湮于沙上 眾服為確論
河兵 失石 嚙沙 坎穴
不已 遂 溯流 如其言
據(jù)理臆斷 臆斷
5.組長把問題語句板書在黑板上。
三、能力提升(20分鐘)
文言知識梳理
文言文學習主要是掌握實詞、虛詞的用法,識記通假字,掌握文言特殊句式。請小組合作歸納本文的文言知識。
(一)古今異義
干----滄州南一寺臨河干 古義:
衣服已經(jīng)干了 今義:
并----二石獸并沉焉 古義:
我同意并擁護黨的決議 今義:
閱——閱十余歲 古義:
我在閱讀 今義:
是——是非木本杮 古義:
我是學生 今義:
蓋——蓋石性堅重 古義:
蓋上瓶蓋 今義:
但——但知其一 古義:
雖然你讀了課文,但是你沒能理解它
今義:
物理—爾輩不能究物理 古義:
初一沒有物理學科 今義:
兒女—與兒女講論詩文 古義
兒女成群 今義:
(二)一詞多義
去——豈能為暴漲攜之去
西蜀之去南海
為——豈能為暴漲攜之去
必于石下迎水處嚙沙為坎穴
日——謝太傅寒雪日內(nèi)集
能張目對日
(三)詞類活用
棹數(shù)小舟 “ ”, 活用為 ,解釋為
期日中 “ ”, 活用為 ,解釋為
元方時年七歲,門外戲。“ ”, 活用為 ,解釋為
友人慚 “ ”, 活用為 ,解釋為
(四)通假字
不亦顛乎 “ ”通“ ”,意思是:
曳鐵鈀 “ ”通“ ”,意思是:
尊君在不 “ ”通“ ”,意思是:
(五)特殊句式
求石獸于水中 屬 句式,譯為
譯文方法:
1.逐字翻譯,一字一詞。
2.注意增刪,語意完整。
3.分清語序,調(diào)換順序。
翻譯文言文三步驟:
1.讀句子
2.譯詞語
3.譯句子
翻譯文言小竅門:
1.結(jié)合課下注釋
2.查古漢語詞典
3.聯(lián)系上下文
文言實詞包括:
名詞
動詞
形容詞
數(shù)詞
量詞
文言虛詞包括:
副詞
連詞
介詞
助詞
嘆詞
代詞
6、七年級 語文《河中石獸》學案
七年級 語文 科導學案
第 1 課時累計 課時
學習過程
流程及學習內(nèi)容學習要求和方法
【早自習任務(wù)】
(一)了解作家作品,完成填空題。
《河中石獸》選自 代文學家 (字 )的文言筆記體小說《 》。該小說集以記述狐鬼故事、奇特見聞為主,又被稱為 小說。
(二)熟讀并試背課文。
(三)給下列加點字注音并釋義。
1.河干 2.圮于河
3.募金 4.棹數(shù)十小舟
5.鐵鈀 6.木杮
7.湮于沙上 8.嚙沙
一、目標解讀(2分鐘)
學習目標:
1. 積累文言詞語,學會直譯課文。熟讀并背誦課文。(重點)
2.通過把握故事的主要情節(jié),聯(lián)系生活實際來理解課文的主旨。(難點)
二、夯實基礎(chǔ)(10分鐘)
(一)初讀課文,理解文意
1.自由朗讀課文,讀準字音。
2.把課文讀給你的對子聽,讀通句子。
(二)再讀課文,把握內(nèi)容
題目“河中石獸”是一個偏正式名詞短語,“ ”是定語,限定了“石獸”的位置范圍;“ ”是中心詞,是本文寫作的線索。本文圍繞“ ”敘述了 、 、 三人在河中尋找石獸的 。 、 兩人失敗了, 的方法成功了。
三、能力提升(20分鐘)
三讀課文,理解主旨
邊讀課文邊思考:
1.和尚、講學家的方法分別是什么?他們的方法為何會失敗?
2.老河兵的方法是什么?他的方法為何能成功?
3.和尚、講學家、老河兵各有什么性格特點?請結(jié)合課文內(nèi)容加以分析。
4.紀昀對比這三人在尋找石獸一事上的得失得出了一個什么結(jié)論?你怎么理解這句話?
5.聯(lián)系你的生活實際,說一說課文闡述的道理對我們平時的生活、學習有什么啟示。
四、總結(jié)梳理(3分鐘)
世界萬象,紛紜復雜。許多自然現(xiàn)象的發(fā)生往往有著復雜的原因。所以我們認識或處理事物不能 ,
僅僅根據(jù)自己的一知半解,片面地、主觀地作出判斷,而要新生客觀規(guī)律,將 和 緊密地結(jié)合起來。
五、過關(guān)檢測(10分鐘)
背誦課文
六、課后作業(yè)
翻譯下列句子
1.閱十余歲,2.僧募金重修,3.求石獸于水中,4.竟不5.可得。
6.乃石性堅重,7.沙性松浮,8.湮于沙上,9.漸沉漸深耳。沿河求之,10.不11.亦顛乎?
自學要求:
1.先獨立完成。再與對子進行對學。
2.讀音和釋義采取“你讀我聽”的方式進行。
3.注意課前提示,課下注釋,課后練習。
注意結(jié)合注解在理解當中來朗讀。
同學們的理解必須以課本為依據(jù);展示時應采用多種方式,不能與其他組雷同。要有層次性,如個人——整組——男生(女生)—全班;要有互動(互動的目的是什么?你要有明確的了解)
翻譯原則:
一字一詞,字字落實;
缺則補足,多則刪除;
注意語序,調(diào)整位置;
語意連貫,直譯為主。
7、《河中石獸》教學設(shè)計
河中石獸教學設(shè)計
【知識梳理】
生字詞語
圮(pǐ)募(mù)金 棹(zhào)小舟 木柿(fèi) 曳(yè)鐵鈀(pá) 湮(yān)沒
嚙(niè) 齒 溯(sù)流 臆(yì)斷 歟(yù)
(二)詞語解釋
通假字
曳鐵鈀 (“鈀”通“耙”,平整土地用的農(nóng)具)
古今異義
二石獸并沉焉 ( 并,古義:一起 ;今義:并列 )
閱十余歲 ( 閱,古義:經(jīng)歷; 今義:閱讀 )
蓋石性堅重 ( 蓋,古義:句首發(fā)語詞 ; 今義:有遮蔽作用的器物)
但知其一 ( 但,古義:只 ; 今義:表轉(zhuǎn)折 但是,卻 )
是非木杮 ( 是,古義:代詞,這 ;今義:判斷動詞,是 )
求之下流,固傎 ( 固,古義:副詞,本來;今義:堅固 )
爾輩不能究物理( 物理,古義:事物的道理;今義:物理學 )
一詞多義
豈能為暴漲攜之去 (介詞,被)
為 必于石下迎水外嚙沙為坎穴 (動詞, 成為)
眾服為確論 (動詞,是)
一老河兵聞之 (代詞,指”“求之地中” 這種觀點)
之
其反激之力 (結(jié)構(gòu)助詞,的)
詞類活用
棹數(shù)小舟 (名詞用為動詞 ,劃船)
暴漲 (動詞用作名詞,洪水)
句式
1.被動句 豈能為暴漲攜之去 (……為……,表被動,可譯為“被”)
2.倒裝句 當求之于上流 (狀語后置,狀語“于上流”放在動詞“求”的后面)
3.省略句 如其言,果得于數(shù)里外(“得”的后面省略了賓語“之”)
寫作背景
選自《閱微草堂筆記》,是紀昀晚年所作的一部文言筆記小說,題材以妖怪鬼狐為主,但于人事異聞、名物典故等也有記述,內(nèi)容相當廣泛。滄州“老河兵”(卷十六),徽州“唐打獵”(卷十一)等故事,反映了勞動人民的正直、純樸和智慧,尤屬佳品。
作家作品
作者紀昀(1724—1805),字曉嵐。乾隆十九年(1754)進士。學識淵博,曾任翰林院編修、侍讀學士。因獲罪謫戍烏魯木齊。釋放回京后,任《四庫全書》總纂官,編定《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在目錄學上貢獻很大。著有《閱微草堂筆記》等。
主題思想
這則故事用和尚、道學家和老河兵推求沉在河里的石獅子的三種不同結(jié)論,來說明天下事物雖有共同的規(guī)律,但又有各自特殊的性質(zhì)原理,切不可不加分析,拘泥于一般的道理而主觀臆斷。
寫作借鑒
1、層層鋪墊
最先以寺僧的做法為講學家的看法做鋪墊,以突出講學家的看法“眾服為確論”,并且通過講學家對寺僧的評價“顛”來寫出講學家對自己的看法的自信。最后寫老河兵老河兵的一番話,加上“果得于數(shù)里外 ”的結(jié)果,巧妙地表現(xiàn)自信的講學家“不更顛乎”,極具戲劇性和諷刺性。
2、具有較強的思辨色彩
不管講學家的觀點是否與實際相符,,其闡述的道理是能“究物理” 的,所以人們能信服;老河兵的觀點處看上去似乎不合常理,但其分析有著不可辯駁的說服力,事情的結(jié)果也驗證其看法的科學性和推理的合理性。
3、細節(jié)描寫增加了文采和可讀性。
如講學家的“笑”(包含了講學家對寺僧的嘲諷和一種自信,刻畫出講學家自恃博才的心態(tài))老河兵的“笑”(流露出了老河兵對講學家自恃博才的一種否定,也表現(xiàn)出老河兵的自信和沾沾自喜)。
精彩語句
凡河中失石,當求之于上流。蓋石性堅重,沙性松浮,水不能沖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處嚙沙為坎穴,漸激漸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擲坎穴中。如是再嚙,石又再轉(zhuǎn),再轉(zhuǎn)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欣賞:老河兵憑他多年治河的實踐,分析了石頭、泥沙和流水的物理屬性以及三者之間的關(guān)系,得出了應向上游尋找石獸的結(jié)論。這結(jié)論一般人想不到,它是合乎科學論證的。事實證明,老河兵的判斷是正確的。
8、《河中石獸》教學設(shè)計
《河中石獸》教案
經(jīng)安中學 張鳳香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2.積累文言詞語,理解文章內(nèi)容。
3.反復誦讀,懂得“實踐出真知”的道理。
【教學重點】
能準確地翻譯課文、理解文章內(nèi)容。
【教學難點】
幫助學生理解為什么老河兵的方法是對的。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老師先請問大家一個問題,假如將相同量的一杯冷水和一杯熱水同時放入冰箱中冷凍,你覺得哪杯水會先結(jié)冰?(生答)有人說是冷水,有人說是熱水,也有人說是一起結(jié)冰,那么實驗證明是熱水先結(jié)冰。發(fā)現(xiàn)這個現(xiàn)象的是非洲坦桑尼亞的一所中學的初三學生姆潘巴,所以世界上將這一奇特的現(xiàn)象稱為姆潘巴效應。其實,生活當中還有很多讓我們意想不到的事情發(fā)生。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學習清代大才子紀昀帶給我們的故事《河中石獸》,看看發(fā)生了什么意想不到的事情。
二、疑讀 正其音
古人說:“書讀百遍,其義自見?!?/p>
1.讀一讀。
要求:讀準字音,讀順句子。(板演生僻字)圮 木杮
學生自由朗讀,用批注法在文中標出生字難句,并記下疑惑。
2. 指名朗讀,讀出提高。
請學生評價(評價可從正音、停頓兩個角度進行)
正音:看黑板
劃一劃:
師:字正腔圓,還要讀出節(jié)奏感。
僧/募金重修
是/非木杮
蓋/石性/堅重
棹(zhào)/數(shù)小舟
教師:請你發(fā)現(xiàn),該如何停頓呢?
讓學生在觀察中思考,在思考中體悟。目的是教給學生劃分句子節(jié)奏的一般方法:注重文言語感按意義劃分,在主謂之間、動賓之間、句首發(fā)語詞、關(guān)聯(lián)詞、時間副詞后需停頓等等,讓學生在文中劃出朗讀節(jié)奏。激發(fā)學生的朗讀熱情,完成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的教學目標。
3.齊讀
要求學生在讀準字音以及停頓的基礎(chǔ)上注意揣摩人物的語氣語調(diào)。
4.感知文意。
講了一個怎樣的故事? 得出了怎樣的道理?(原文)。
故事:一個廟門口的石獸倒塌在河里,十幾年后,人們找石獸的故事。
道理: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不可據(jù)理臆斷。
三、譯讀 明其意
(一)小組合作,理解文意。
要求: 1.組內(nèi)輪流翻譯
2.難點做好標記
(二)你問我答。請學生提出自己有疑惑的句子,全班交流。
通過合作解決了很多問題,老師這里有一個表格,來檢查一下你的翻譯情況。)
(三)譯一譯(合作探究,突破難點。重難點詞句)
教師:幾個人?分別是誰?按照誰的方法找到了石獸?怎么看出的?
1.果得于數(shù)里外 (倒裝句)倒裝還原了!省略的加上了!之
教師:什么地方找到的?
2.當求之于上流 (運用倒裝方法)
教師:一般會上哪里去找?可是老河兵為什么要去上游呢?
3.蓋石性堅重,沙性松浮,水不能沖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處嚙沙為坎穴。漸激漸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擲坎穴中。如是再嚙,石又再轉(zhuǎn)。轉(zhuǎn)轉(zhuǎn)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
教師:很長,理解有難度。大聲地翻譯,疑難可以同桌交流。
請一生翻譯。其他同學可以補充。(關(guān)注課下注釋)
畫一畫:把老河兵的這句話轉(zhuǎn)換成圖形(簡筆畫)來演示一下。
(時間只有兩分鐘,左為上流,右為下流)
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處嚙沙為坎穴。
教師:看來大家已經(jīng)把最難的句子理解了,老河兵按照他的方法找到了石獸。那么其他人又是怎么找的呢?
再讀后兩個理由,有什么發(fā)現(xiàn)?(有相同的理由)
有相同點可是為什么講學家找不到呢?(注釋8)
找出老河兵對這兩個人評論的句子。
4.變一變(順序顛倒一下可以嗎?)
求之下流,固顛;求之地中,不更(重讀)顛乎?(通假現(xiàn)象)
求之地中,固顛;求之下流,不更顛乎?
求之下流,固顛;求之地中,更顛。
小結(jié):反問句,更能體現(xiàn)對講學家的嘲諷。
5.找一找
紀曉嵐的作品記錄很多親身經(jīng)歷,詳述一切他認為值得注意的事件,又對所敘內(nèi)容常常加以譏諷和評論。文中哪些地方還可以讀出作者對講學家的嘲諷?
教師:用波浪線劃出所有體現(xiàn)作者對講學家嘲諷的句子?
(1)然則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據(jù)理臆斷歟?
翻譯——哪里體現(xiàn)嘲諷——讀語氣(5人)——齊讀
寫法:以小見大 借事說理
還有哪句?
(2)一講學家設(shè)帳寺中,聞之笑曰。 (嘲諷)圈出笑一詞 讀兩個笑句子
(3)爾輩不能究物理。(古今異義)
教師:還有沒有?
(4)沿河求之,不亦顛乎?
6.比一比
教師:講學家笑了,老河兵也笑了。他們的笑一樣嗎?你又怎樣理解其中的意味?
(1) 一講學家設(shè)帳寺中聞之( )笑曰
(2) 一老河兵聞之又( )笑曰
請在他們的語言中揣摩一下人物的神態(tài),在括號里填一個合適的詞語,并說理由。
講學家:諷刺,高傲,自負,嘲諷,自以為是
老河兵:胸有成竹,自信滿滿,堅定
想一想:請發(fā)揮想象,描述“講學家”和“老河兵”的心理活動,揭示出他們“笑”的緣由。
(1)一講學家設(shè)帳寺中,聞之,心中暗想:____,不由笑之。
(2)一老河兵聞之,心中暗想:_______,又笑之。
7.分角色朗讀(齊讀),讀出語氣語調(diào)
四、創(chuàng)讀 悟其理
演一演(情景再現(xiàn))
請發(fā)揮想象,用第一人稱再現(xiàn)文中某個人物尋找石獸的經(jīng)過。(語言、動作、心理、神態(tài)、細節(jié)等)
互相評價
假若廟僧、講學家和老河兵就在你面前,你想對誰說幾句話?說什么?
五、背讀 得其法
投影:背一背
凡河中______,當求之于_____。蓋石性______,沙性______,水不能沖______,其反激之______,必于石下迎______處嚙沙為______,漸______漸______,至石之______,石必倒擲______中,如是再______,石又再______,轉(zhuǎn)轉(zhuǎn)______,遂反溯流逆______矣。求之______,固______;求之______,不更______乎?
若有時間再減,再背。 凡______,當________ 之于_____。蓋______,沙性______,水不能沖______,其______,必于_____迎______處_____為______,漸______漸______,至石之______,石必______中,如是再______,石又再______,轉(zhuǎn)轉(zhuǎn)______,遂反溯流逆______矣。求之______,固______;求之______,不______乎?
六、課上總結(jié),布置作業(yè)
填一填
把這節(jié)課的收獲(做事、做人)變成一句話填上去。
然則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據(jù)理臆斷歟?
然則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不可據(jù)理臆斷,————。
生:透過現(xiàn)象看本質(zhì)
生:實踐出真知 重視實踐
生:多元化思考多角度思考
生:不應該嘲笑別人,謙虛
閱讀紀昀的《閱微草堂筆記》
希望同學們多讀書明理,思考明智,實踐明知
板書設(shè)計:
僧 人:水
講學家:石 沙 諷刺 高傲 自以為是 嘲諷
老河兵:水 石 沙 胸有成竹 堅定
9、語文七年級上冊第一單元教學設(shè)計:《為你打開一扇門》《繁 星》《冰心詩三首》《諾曼底號遇難記》《古代寓言二則》
蘇教版語文七年級上冊第一單元教學設(shè)計
一、單元教學目標:
1、在進行文本閱讀時,能通過字典讀準、認識生字詞;能運用自己喜歡的閱讀方法,熟讀文本并做好適當?shù)呐?,能學會利用圖書館、網(wǎng)絡(luò)等途徑拓寬自己的閱讀面和搜集自己需要的資料和信息,養(yǎng)成良好的閱讀習慣。
2、能欣賞名家的優(yōu)美詩文,領(lǐng)悟文學作品與生活的關(guān)系,感受文學作品中生動的形象,體會豐富的感情和深刻的寓意,品位和積累優(yōu)美的文學語言,萌生閱讀文學作品的興趣,對文學作品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和審美評價。
3、能懂得寫作文要有感而發(fā),主動觀察并感受生活的變化,用最恰當?shù)恼Z言來表達自己最真實的感受。
4、能就單元中感興趣的問題開展活動或確定主題進行探究,在活動過程中親近文學,熱愛文學,嘗試表達,學會合作,學會質(zhì)疑和審美評價。
二、單元課時安排:共15課時
單元整體學習 1課時
《為你打開一扇門》 2課時
《繁 星》 1課時
《冰心詩四首》 2課時
《“諾曼底”號遇難記》 1課時
《古代寓言二則》 2課時
誦讀欣賞 1課時
寫作 3課時
綜合實踐活動 2課時
三、教學設(shè)計:
本單元的閱讀教學
第一單元的主題是“親近文學”。所謂“親近”,是指一方對另一方存在著不可抗拒的魅力而使另一方愿意與之親密、接近。那文學作品的魅力在什么地方呢?文學作品,來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充滿活力,它的魅力在于它美的形式,美的形象,美的情感,美的語言。本單元所選的六篇文章,文質(zhì)兼美,體裁多樣,有序言《為你打開一扇門》、有詩文《冰心詩三首》、有小說《“諾曼底”號遇難記》、有寓言《古代寓言二則》,展示了多姿多彩的人生畫卷,又各有側(cè)重:
趙麗宏的《為你打開一扇門》以優(yōu)美的語言向新初一的學生把文學這一抽象概念人格化,以和文學展開對話的形式,為青少年打開了一扇文學的大門,使學生們在加深對文學認識的基礎(chǔ)上更加熱愛文學。
巴金的《繁 星》通過展示作者不同時間、地點觀察繁星的真切感受,由實到虛,虛實結(jié)合,表現(xiàn)出種種真切而精妙的感受,使學生明白細致的觀察融合了自己的人生經(jīng)歷是文學創(chuàng)作成功的主要因素。
《冰心詩四首》是哲理與形象的結(jié)合,意境深遠,語言凝練。充分展示詩歌創(chuàng)作的特點:形式優(yōu)美,情感真摯,語言簡練,想象豐富,但也提醒學生豐富的想象是基于現(xiàn)實的藝術(shù)加工,藝術(shù)從生活中來。
雨果的小說場面描寫真切悲壯,感人至深,《“諾曼底”號遇難記》以一位臨危不亂、處事不驚、忠于職守的船長形象,震撼著讀者的心靈,也使學生去思考通過什么樣的方式去塑造所要表現(xiàn)的人物形象。
第一單元的文章都是名家優(yōu)美詩文。教師在進行教學時要注重充分調(diào)動學生先前對文學的認識投入其中,去體會作品中人物的心境,作者投入其中的真實美好的情感,從整體上了解、認識、喜愛,學會閱讀,欣賞文學,要逐漸形成觀察、感受生活的能力,力求在寫作中抒發(fā)真情實感。才能使學生充分感受文學作品的美,去發(fā)現(xiàn)文學作品對自己各方面產(chǎn)生的巨大作用,才會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去“親近文學”,熱愛語文,主動學習語文,并對它充滿信心。
四、教學過程
第1課時 你熟悉和陌生的老朋友——文學
學習目標:運用調(diào)查表、小組交流的形式,能在課堂中了解同學及自己閱讀文學作品的情況,了解自己的優(yōu)勢及不足,并制訂切實可行的本學期閱讀計劃。
課前準備:教師準備相關(guān)的調(diào)查表。
與 文 學 握 手 ,做 最 知 心 的 朋 友
班級 姓名
你經(jīng)常逛書店嗎?哪些類型的文章或書籍吸引你?你最喜歡哪一類?
答:
你平時一天、一個星期花多少時間看自己喜歡的書?
答:
你有什么樣的讀書習慣?
答:
你讀的書是自己選擇多還是別人推薦多?
答:
你向別人推薦你喜歡的書嗎?為什么這么做?
答:
你平時做讀書摘抄、寫感想嗎?為什么?
答:
你從書中學到了哪些東西?請具體說說。
答:
你讀了哪些名著?了解了多少作家的生平?記住哪些作品中的人物?你為什么記住了他們?
答:
你知道文學作品有哪四種類型?
答:
你認為我們中學生看哪些書比較合適?
答:
課堂學習:
第一塊:調(diào)查學生對文學作品各方面的認識:
教學步驟教師組織學生活動備注
1導語:明確任務(wù),具實回答問題。聽講
2布置活動:讓學生填寫調(diào)查表,并進行巡視指導。學生按表上各項要求進行填寫
3布置活動:讓學生在自己獨立完成的基礎(chǔ)上進行小組交流學生小組交流補充完善。
第二塊:了解學生對文學作品各方面的認識:
教學步驟教師組織學生活動備注
1組織學生大組交流并評價學生以小組為單位派代表交流
第三塊:學習評價
教學步驟教師組織學生活動
1出示評價內(nèi)容:
1、你學到了哪些你不知道的關(guān)于文學各方面的知識?
2、你在閱讀文學作品時有什么優(yōu)勢?
3、本節(jié)課你發(fā)言了嗎?(組內(nèi)或班上)
5、你有自己的學習伙伴和小組嗎?
6、本學期你在閱讀文學作品方面有什么計劃了嗎?自我反饋
2小結(jié)自我小結(jié)
第2課時 《為你打開一扇門》(一)
學習目標:
1、能在課前學習的基礎(chǔ)上積累優(yōu)美的生字詞,豐富自己的語言。
2、能在通讀課文的基礎(chǔ)上認識閱讀文學作品對于人生的意義,能結(jié)合自己閱讀文學作品的收獲去領(lǐng)會有關(guān)文學方面的理論闡述,提高閱讀文學作品的興趣。
課前學習:閱讀《為你打開一扇門》,找出課文中你認為最優(yōu)美的詞語并了解其含義,在文中劃出你認為最優(yōu)美的句子,作出旁注。
課堂學習:
第一塊:整體感知課文
教學步驟教師組織學生活動備注
1情境創(chuàng)設(shè):同學們,在《一千零一夜》里有一個關(guān)于門的故事,女主人每打開一扇門,總會在門里看見許多珍禽異獸、奇珍異寶,從今天起老師也將為你們打開一扇門,在這扇門里只要你愿意你會發(fā)現(xiàn)任何你喜歡的東西,你會看到一個未曾體驗過的世界。今天著名作家趙麗宏先生將引領(lǐng)我們?nèi)ゴ蜷_一扇特殊的門。請你快速閱讀全文,想一想,作者要為我們打開一扇什么樣的門?怎樣才能打開這扇門?自由閱讀、思考
2組織交流、評價發(fā)表見解
3情境創(chuàng)設(shè):閱讀文章,在作者看來,打開了這扇門會有什么樣的收獲?你有過類似的收獲嗎?你能舉些發(fā)生在你身上的例子嗎?閱讀、勾畫
4組織活動、評價思考、交流
5學習評價:你的收獲與作者相比,與其他同學相比有差異嗎?你如何看待這樣的差異?思考、發(fā)表見解
6組織活動、評價思考、交流
第二塊:精讀課文
教學步驟教師組織學生活動備注
1組織學生交流預習結(jié)果(優(yōu)美的詞語)
交流,作適當記錄
2小小組匯報預習題二
交流,討論
課后學習:
1.你心中的文學是什么?用自己的語言談?wù)勀愕恼J識?
2.課文中說:“你把生活的帷幔一幕一幕地拉開,讓無數(shù)不同的角色在人生的舞臺上演出激動人心的喜劇和悲劇。”請從讀過的文學作品中說出幾個不同的角色。
第3課時 《為你打開一扇門》(二)
學習目標:
1.通過交流自己感受最深的小節(jié),理解比喻、排比等修辭方法在文中的表達作用;
2.能領(lǐng)悟課文的內(nèi)涵,用自己的語言表述文學的含義。
3.通過交流閱讀文學作品的認識,進一步激勵學生提高閱讀文學作品的興趣,能擬定切實可行的閱讀計劃。
課前學習:有感情閱讀文章6-10小節(jié),體會每小節(jié)所包含的內(nèi)容。
課堂學習:
第一塊:整體感知,精讀課文
教學步驟教師組織學生活動備注
1導入:作者對文學是那么的熱愛,不由為它進行了一番真情的贊嘆,請你選擇6-10小節(jié)中你感受最深的一小節(jié),進行有感情的朗讀,并談?wù)勀銓λ捏w會。學生有感情的朗讀,談體會提醒學生多方面來賞析這些文字,語言、內(nèi)涵、修辭等等
2組織學生評價討論、評價
3情境創(chuàng)設(shè):你已經(jīng)充分感受了文學的魅力,你心中的文學是什么?那你怎樣才能打開這扇門呢?交流上節(jié)課的作業(yè),討論
4組織活動、評價個人思考、交流
第二塊:語文活動:好作品,大家讀
教學步驟教師組織學生活動備注
1組織、參與活動學生向其他同學介紹文學作品中的不同的角色。
2評價交流:你準備看什么樣的書了?
課后學習:
1.擴展練習
《青春符號》
A是一座金字塔,是進取。青春永遠要爭第一,不做第二。只有銳意進取,青年才能發(fā)出巨大能量,推動歷史車輪。
F是一面旗幟,是理想。青春的目標,就是奔跑中的一面風中旗幟。
G是拳頭,是力量。青春的力量 = 朝氣 + 勇氣。
……
請你模仿上面內(nèi)容,在23個字母中任選兩個發(fā)揮想象。
2、養(yǎng)成做讀書筆記的習慣。
第4課時 《繁星》
學習目標:
1、能在了解課文的主要內(nèi)容的基礎(chǔ)上體會作者的情感,樹立熱愛大自然的思想,學會觀察大自然。
2、通過對《繁星》的學習,學會并運用聯(lián)想和想象來寫景狀物、抒發(fā)感情,能在課堂內(nèi)寫出自己的獨特感受。
課前學習:1、熟讀課文,查工具書解決課文中的生字詞,能正確拼讀,并了解詞的大意。
2、查閱有關(guān)寫星星的詩詞加深對繁星的認識
課堂學習:
第一塊:整體感知課文
教學步驟教師組織學生活動備注
1情境導入:星星是夜晚的精靈,在無邊的夜空,閃爍著智慧的光芒。同學們,你愛看天上的繁星嗎?曾經(jīng)有人講過,每個人都有一顆守護自己的星星,當我快樂時、悲傷時,我都會在夜晚的星空中尋找那顆守護我的星星?每當你凝望那充滿神奇色彩的星星時,你的心情如何?你產(chǎn)生了怎樣的遐想呢? (播放《秋日的喁語》的音樂)學生思考
2組織交流、評價
3著名作家巴金也是一個特喜歡看天上繁星的人,許多年前,十九歲巴金在去歐洲的輪船上也曾仰望星空,在他年輕的心中激起了許許多多的感受,下面讓我們在音樂聲中自由朗讀巴金的《繁星》,讓我們隨他一起去看星星,聽聽他看星星的感受。
要求:初讀課文,在文中劃出作者三次看繁星的時間、地點、感受。閱讀、在書上關(guān)鍵處圈點勾畫,討論
4組織學生交流交流,學生互評
第二塊:比較作者與自己看繁星的感受
教學步驟教師組織學生活動備注
1問題創(chuàng)設(shè):作者三次看繁星的感受都不一樣,為什么有這樣的不同?
你看繁星的感受與巴金的感受有什么不同?你從中得到什么啟示?思考
2組織交流、評價組內(nèi)交流,討論
第三塊:語文活動:望星空
教學步驟教師組織學生活動備注
1情境創(chuàng)設(shè):作者的文章寫得很美,仿佛將我們也帶入那美麗的夜晚與他一同仰望天空中的繁星,請大家自由朗讀第三小節(jié),思考作者為什么能夠?qū)⑿切菍懙眠@么美?(找出你認為寫得最美的句子,并作分析)朗讀,思考,交流
2讓學生根據(jù)老師提供的星空圖再進行描寫,寫下自己獨特的感受。寫片段、交流、評價教師提醒運用聯(lián)想與想象,并注意修辭手法、運用詩句
課后學習:整理修改自己的小文章。
第5課時 《冰心詩四首》
學習目標:1、能通過反復的朗讀,體會詩中蘊含的情感及深刻的哲理,規(guī)劃自己的未來人生。
2、能學習這些詩豐富的想象,奇巧的構(gòu)思,凝練的語言,能用其他的形式表現(xiàn)自己對詩的理解。
課前學習:熟讀課文,查工具書解決課文中的生字詞,能正確拼讀,并了解詞的大意。
課堂學習:
《成功的花》
第一塊:整體感知課文
教學步驟教師組織學生活動備注
1情境創(chuàng)設(shè):
投影一個美國人的人生片斷,請同學們推測這個人會不會成功?說說你的理由。
投影內(nèi)容:
21歲——生意失??;
22歲——角逐議員落選;
23歲——生意再度失?。?/p>
26歲——愛侶去世;
27歲——精神崩潰;
34歲——角逐聯(lián)邦眾議員落選;
36歲——角逐聯(lián)邦眾議員再度落選;
47歲——提名副總統(tǒng)落選;
49歲——角逐聯(lián)邦眾議員三度落選;朗讀,思考
2組織交流交流
3揭示謎底:這個歷經(jīng)無數(shù)挫折的人是美國第十六任總統(tǒng)——亞伯拉罕•林肯。許多人看成功,只看到成功美麗的光環(huán),卻很少有人注意到成功背后隱藏的艱辛,一次又一次的挫折,沒有使林肯泄氣,反而激發(fā)起他向自己挑戰(zhàn)的信心和勇氣,激發(fā)起他實現(xiàn)自己抱負的信心和勇氣,終于他在52歲那年,登上了總統(tǒng)的寶座。
第二塊:精讀課文內(nèi)容
教學步驟教師組織學生活動備注
1問題創(chuàng)設(shè):人們往往羨慕強者,有時甚至是妒忌,有誰知道強者的辛苦呢?冰心老人深刻體會著強者的苦難,我們隨冰心老人一起走進強者,看看他們成功背后的故事。組織學生朗讀全詩,體會人們和作者對成功者分別是怎樣的態(tài)度?在詩中,一個成功者需要做出多大的犧牲?體會作者在詩中所要表達的意思。思考、交流
2學習評價: 你認為這樣做,值得嗎?你從花的歷程中得到了怎樣的啟發(fā)?思考、討論
3組織交流、評價交流
《嫩綠的芽兒》
第一塊:整體感知課文
教學步驟教師組織學生活動備注
1問題創(chuàng)設(shè):作者為什么把芽兒、花兒、果兒與青年人聯(lián)系 在一起?你認為這么做的依據(jù)是什么?思考,討論
3組織交流交流
第二塊:精讀課文內(nèi)容
教學步驟教師組織學生活動備注
1問題創(chuàng)設(shè):芽兒、花兒、果兒你隨意調(diào)換位置嗎?思考、討論
2組織交流交流
3學習評價:那么你的青春該如何度過呢?請你用簡短的語言,用“當……時候”的句式來概括。交流
課后學習:
1.根據(jù)《成功的花》所表達的意思創(chuàng)作一幅畫或一組畫,并把這首詩工整地寫在畫上,然后在班級上交流。
2.有感情地朗讀《嫩綠的芽兒》,鞏固背誦《成功的花》。
第6課時 《冰心詩四首》
課堂學習:
《紙船》
學習目標:
1.能有感情地朗讀詩歌,用自己的語言說出作者在詩中表達的情感;
2.能理解作者思念母親,眷戀祖國的一顆赤子之心。能運用這種手法寫一段話或一首詩來抒發(fā)對父母的愛。
第一塊:整體感知課文
教學步驟教師組織學生活動備注
1情境創(chuàng)設(shè):海浪滔滔,海風吹卷。詩人正坐在一艘顛簸在太平洋的郵輪上,遠離親人,遠離祖國,駛向陌生的國度,不知何時才能回到祖國,何時回到母親的身邊。作者揮筆寫下了這首《紙船——寄母親》來表達自己內(nèi)心的情感。
請同學配樂自由朗讀課文(讀前提出要求:1、學生們用心體會本首詩歌所蘊含的思想感情2、劃出詩歌中學生認為應該重讀的詞語)朗讀,思考
2組織交流,教師指導學生朗讀(如何停頓、如何選擇重音)交流
3教師范讀
第二塊:精讀課文內(nèi)容
教學步驟教師組織學生活動備注
1問題創(chuàng)設(shè):詩歌是一門濃縮的語言藝術(shù)。它凝練、優(yōu)雅,令人浮想聯(lián)翩。將詩中的每一個字、每一詞擴展開去,都將寫出一首首動人的詩歌,描繪出一幅幅美麗的畫卷。作者冰心在本詩中抒發(fā)了什么情感?思考、交流
2合作探究:
作者疊紙船的時候為什么含著淚?為什么除了愛還有悲哀?
第三小節(jié)最后一句中的“她”為什么不用“我”?)思考、討論
3組織交流、評價交流
第三塊:拓展練習
教學步驟教師組織學生活動備注
1創(chuàng)設(shè)情境:
在這首詩歌中,詩人以紙船為題,托物言志,賦予了紙船特別的含義。紙船象征著作者的孤獨無依,象征著作者思念母親,眷戀祖國的一顆赤子之心。請你也用這種手法寫一段話或一首詩來抒發(fā)你對父母的愛。寫作,思考
2組織交流、評價交流
課后學習:
1.自主學習《母親》,完成探究一。
第7課時《“諾曼底”號遇難記》
教學目標:
1、能在初步了解全文的基礎(chǔ)上簡單復述故事;
2、能簡單分析哈爾威船長的形象,感受分析什么是英雄行為。
課前學習:熟讀課文,進行批注。
課堂學習:
第一塊:整體感知課文
教學步驟教師組織學生活動備注
1導入:[播放《My heart will go on》的音樂,引起學生聯(lián)想,創(chuàng)設(shè)課堂情境。]
泰坦尼克號的沉沒是世界航海史上的一大悲劇,為此人們進行了很多的藝術(shù)創(chuàng)作,從面產(chǎn)生了許多凄美動人、慷慨悲壯的故事,今天讓我們來欣賞雨果的《“諾曼底”號遇難記》。
[請同學簡單介紹雨果,教師作適當補充]欣賞,介紹
2以競賽形式進行:五分鐘內(nèi)通讀全文,合上書,回答投影片上問題:
1)“諾曼底”號是在什么時間、什么情況下出發(fā)航行的?
2)“諾曼底”號發(fā)生海難的原因是什么?
3)剛發(fā)生海難時,船上出現(xiàn)了什么樣的緊急情況?
4)在緊急情況下,船長哈爾威是如何果敢地指揮救人的?
5)這場海難的結(jié)局是什么?朗讀,批注。
3組織交流思考,交流
第二塊:精讀課文
教學步驟教師組織學生活動備注
1導入:這個時候,船長出現(xiàn)了,他挽救了大家,自己犧牲了。從他身上,你看到他是怎樣的一個人?哪些地方看出來的??磿?,做批注
2組織學生發(fā)言
用四字短語來概括你心中哈爾威船長的形象?發(fā)表看法
3討論:如果哈爾威船長既能救人又不舍己,豈不更好?他就沒有辦法救他自己嗎?船長死得值不值得呢?思考,辯論交流
4雨果的原著中,有這么一句“真正的強者是那種具有自制力的人”,讀完全文,你如何理解這句話?討論,交流
第三塊:拓展探究
教學步驟教師組織學生活動備注
1欣賞《泰坦尼克號》中船撞上冰山后的片斷,然后討論:
在死亡面前,最能展現(xiàn)一個人的本色,誰都可以抓住這個機會造就英雄業(yè)績,譜就英雄樂章,在泰坦尼克號沉沒之時,你認為有哪些人稱得上是英雄,為什么?思考,交流
2組織學生發(fā)言發(fā)表看法
3教師歸納:成就一個英雄的“權(quán)利”人人都有,關(guān)鍵在于你是否“運用”這個“權(quán)利”,在災難面前,最能夠顯現(xiàn)出人性的本色,在生死存亡關(guān)頭,能夠克服恐懼、鎮(zhèn)定自若為別人考慮的人都可以稱得上是英雄。思考
課后學習:
閱讀趙忠祥的《歲月隨想》中的一段文字,聯(lián)系本文,請你談?wù)剬ι恼J識。
在我與楊瀾主持的節(jié)目中,有一次涉及一個關(guān)于船長職守的問題,如果一條船遇到險情,只有一條救生艇,船長能否先離船去尋求外援。大家七嘴八舌地討論,各執(zhí)一端,相持不下。這時,我的腦海中浮現(xiàn)了兩個場景:一是80年前的冰海沉船,“泰坦尼克號”的慘案,我看過根據(jù)這個海難拍攝的故事片《冰海沉船》,我記得最讓我動心的是設(shè)計師的戲。當這艘觸到冰山的客輪正在下沉,女人、孩子首先被送上救生艇時,這艘船舶的設(shè)計師,卻正在船艙中沉默獨坐。這時一位船員沖進來,請他上甲板,準備逃生。這位設(shè)計師平靜地說:“請你轉(zhuǎn)告我的家人,我沒有貽笑大方。”既沒有悲壯的舉動,又沒有感人的言語。而身外的一切驚呼慘叫、手忙腳亂、勇敢與怯懦、獻身與自私、鎮(zhèn)定與心慌、大度與猥瑣、高貴與卑賤,在死亡面前一一照見了原形、本質(zhì)和道德修養(yǎng)。這位設(shè)計同這艘前無古人的豪華游輪的設(shè)計師和所有船員乘客一樣,作為首批乘客曾享受過那啟航時的新鮮、愉悅和旅程的舒適,如果安全抵達目的地,每個人的一生都有了一個永遠值得記憶的話題。不幸的是,這個“如果”被巨大的浮冰粉碎了。幸免遇難的人,不幸遇難的人,本人與他們的親人,都有了更復雜、更深層的回憶,而這位設(shè)計師卻決心與他的偉大作品同歸于盡,因為這是他的成果,也是他的生命。他不為救生艇的不足,而舍己為人,我想即使大家都上了救生艇,他也不愿獨生。
第7課時 《寓言二則》 (一)
鄭人買履
學習目標:1、熟讀課文復述主要內(nèi)容。
2、了解人物的形象說出自己的情感體驗。
3、能理解文章的寓意并對自己有所啟示。
課前學習:1、查工具書解決課文中的生字詞,能正確拼讀,并了解詞的大意。
課堂學習:
第一塊:整體感知課文
教學步驟教師組織學生活動備注
1導入,組織學生默讀默讀課文
2讓學生質(zhì)疑、合作釋疑交流疑難、釋疑
3組織學生多種方式朗讀按要求讀課文
第二塊:精讀課文內(nèi)容
教學步驟教師組織學生活動備注
1讓學生看注釋翻譯課文看注釋疏通文意
2檢查情況:翻譯復述一人讀一人譯合作用自己的話復述內(nèi)容
3評價鄭人:你覺得鄭人蠢嗎?蠢在何處?思考、討論
4組織交流小組推薦交流,小組互評
5學習評價:學習了課文,你有何感觸?交流
課后學習:1、熟讀背誦課文。
第8課時 《寓言二則》 (二)
刻舟求劍
學習目標:1、熟讀課文復述主要內(nèi)容。
2、了解人物的形象說出自己的情感體驗。
3、能體會文中的含義。
課前學習:1、查工具書解決課文中的生字詞,能正確拼讀,并了解詞的大意。
課堂學習:
第一塊:整體感知課文
教學步驟教師組織學生活動備注
1導入:復習背誦默寫舊課背誦,默寫
2組織學生默讀新課默讀課文
3讓學生質(zhì)疑、合作釋疑交流疑難、釋疑
4組織學生多種方式朗讀按要求讀課文
第二塊:精讀課文內(nèi)容
教學步驟教師組織學生活動備注
1讓學生看注釋翻譯課文看注釋疏通文意
2檢查情況:翻譯復述一人讀一人譯合作用自己的話復述內(nèi)容
3 楚人在這樣的情況下還能拿到劍嗎?思考、討論
4組織交流小組推薦交流,小組互評
5學習評價:學習了課文,你明白了怎樣的道理?現(xiàn)實生活中有這樣的例子嗎?交流
課后學習:
1、熟讀背誦課文,默寫課文
2、討論:這些人的思維方法錯在哪里?
第9課時 誦讀欣賞
教學目標:1、能在熟悉詩歌內(nèi)容的基礎(chǔ)上有感情的朗讀詩歌
2、能體會詩歌所描寫的意境
課前學習:收集詩歌的相關(guān)資料,熟悉詩歌的內(nèi)容,并且能夠熟讀成誦。
課堂學習:
教學步驟教師組織學生活動備注
1小組學習自己選定的詩歌,分派組員,擔任不同的工作,有專職朗誦的,有負責講解的,有負責做背景的。朗讀,思考,準備
2檢查情況:學生上臺朗誦詩歌,并進行解釋意境。其他同學可質(zhì)疑。 朗誦,解釋,質(zhì)疑
3 評優(yōu)秀組,最佳朗誦思考、討論
課后練習:熟讀背誦詩歌。
第10、11、12課時 寫作
本單元的寫作訓練
本單元教學目標是注重學生關(guān)注自己的日常生活,學會觀察,學會體驗,學會表達,注重自己內(nèi)心感受的流露,注重通過寫作與他人交流。作為寫作訓練的起始單元,讓學生覺得作文是自己感情流露的重要方式十分重要。所以可以讓學生先進行有目的地實踐再進行寫作,可以進行良好的鍛煉,激發(fā)學生的寫作興趣。
第八課時:
學習目標:學寫通知
課堂學習:
教學步驟教師組織學生活動備注
1組織學生自學自學“附錄一”的“通知”
2寫作指導完成練習三
3交流,修改交流,修改
課后學習:1、自學“有感而發(fā)”
2、可以參觀某處地方,可以為家人做自己平時不做而他們常做的事。
第九課時:
學習目標:能學習寫感悟類的文章,寫出自己的真情實感;能體會幸福的含義,懂得感恩。
教學步驟教師組織學生活動備注
1創(chuàng)設(shè)情境:今天我們來做一個民意測驗,請問:你們最近有沒有痛苦?假如有,主要有哪些方面的痛苦?交流組織學生交流時注意引導
2過渡:不少同學談了對痛苦的認識,那么,這些認識是否對呢?到底應該如何來評判呢?
請同學們讀《幸福是樸實的》這篇文章,要求理清文章思路,找出文章的結(jié)構(gòu)特點。
[文章附后]閱讀,批注,思考
3請用一句話概括文章的內(nèi)容。
組織學生交流思路及結(jié)構(gòu)特點思考,討論,交流
4總結(jié)此類文章的寫法規(guī)律思考,討論
5教師歸納[投影]
寫感悟類文章的基本方法是:由敘而議。即觀察身邊事,通過細致、生動、形象的描寫,進而找到引發(fā)思考的點,進行言論,悟出道理。敘是基礎(chǔ),議是升華,敘議要聯(lián)系緊密。由景生情。即觀察周邊景,通過敘寫景物,生發(fā)一種情感;見是表象,思是深層;所見是切入,所思是終點;所見與所思應達到水乳交融。
請同學們根據(jù)剛才的歸納總結(jié)寫這類文章的基本模式。
6小組交流,總結(jié),全班交流
7過渡:請大家用剛才總結(jié)的模式,寫一段話,可以是感受、認識,也可以自己命題寫,時間為15分鐘。學生寫作
課后學習:進一步自改作文。
第十課時:
教學步驟教師組織學生活動
1出示評改標準和要求組內(nèi)交流,互改
2學生推薦作文師生互動評改作文
教師聽取各組意見指導學生評分
課后學習:把自己改好的作文回家讀給父母或親人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