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歌曲游戲教案:小花貓反思》屬于幼兒園大班教案中比較優(yōu)秀的內(nèi)容,歡迎參考。
1、大班歌曲游戲教案:小花貓反思
一、教學目標:
1、引導幼兒感應歌曲的圓滑奏和斷奏,并能用肢體動作加以表現(xiàn)。
2、能夠積極地參與音樂游戲及樂器合奏。
3、培養(yǎng)幼兒愛清潔、講衛(wèi)生的好習慣。
4、能大膽表現(xiàn)歌曲的內(nèi)容、情感。
5、在學習歌表演的基礎上,結(jié)合游戲情節(jié),注意隨著音樂的變化而變換動作。
二、活動準備:
錄有貓叫聲的磁帶、鈴鼓、圓舞板、呼啦圈、創(chuàng)設“河馬醫(yī)生診所”、CD碟
三、教學隊形
幼兒坐半圓,游戲時在場內(nèi)散開。
四、活動重難點
活動重點:感應歌曲的圓滑奏和斷奏。
活動難點:一邊聽音樂一邊用道具和樂器進行角色扮演。
五、活動過程:
(一)感應圓滑奏、斷奏
1、感應圓滑奏
師:今天老師請來了一位小客人,你聽聽是誰來了?(播放貓叫聲錄音)小花貓是怎樣叫的?我們一起來學學。
(1)引導幼兒表現(xiàn)不同神態(tài)的貓叫聲。(如:高興的、傷心的、生氣的、饑餓的等貓叫聲)
(2)教師示范用身體動作做出貓叫聲。
(3)鼓勵、啟發(fā)幼兒用身體的不同部位表現(xiàn)貓叫聲。
(4)幼兒自由想一個動作跟旁邊的好朋友問好。
2、感應斷奏
師:有一只小花貓這幾天生病了,它覺得渾身發(fā)癢,難過得不得了,沒辦法,只能到河馬醫(yī)生的診所去看病,到底這只小花貓得了什么病呢?(幼兒猜)現(xiàn)在我們就一塊到河馬醫(yī)生的診所去看看這只小花貓吧!去的路上,你們要跟好貓媽媽,輕輕地跳。(教師拍鈴鼓,帶幼兒學貓左右輕跳,去河馬醫(yī)生的診所,讓幼兒通過跳感應斷奏)
(二)觀看情境表演
一教師扮演小花貓躲在河馬醫(yī)生的診所里。
貓媽媽:小花貓,你怎么了?河馬醫(yī)生幫你看病了嗎?
小花貓:河馬醫(yī)生說,夏天到了,天氣很熱,因為我太多天沒有洗澡了,毛都發(fā)臭了,所以有很多跳蚤跑到我身上蟄我,我才回渾身發(fā)癢的,我得趕緊回家洗澡去了。再見!
貓媽媽:小花貓得的是什么病呢?我們能不能像小花貓那樣?那你們也趕緊跟貓媽媽去洗澡吧!
(三) 小花貓的律動
1、歌曲動作
(1)第一段斷奏:學貓步左右輕跳,尾句后音效學貓咪伸懶腰。
(2)第二段圓滑:學貓咪于嘴角兩旁抓胡子。在“喵喵”時才比出動作。
2、兩人一組律動
師:剛才你們都洗了那里和哪里?洗干凈了嗎?你還想洗哪里?(鼓勵幼兒想象洗身體不同部位的動作)?,F(xiàn)在就請你們?nèi)フ乙晃缓门笥眩譅渴?,咱們一塊去洗澡。
第一段斷奏:兩人牽手,左右輕跳。
第二段圓滑:面對面學貓咪舔爪子,搔抓耳朵……
(四)角色扮演活動
師:現(xiàn)在我們終于把身體洗干凈了,好香。接下來我們來玩一個“花貓抓跳蚤”的游戲。
1、幼兒自由選擇角色(小花貓、跳蚤)
2、交代游戲規(guī)則
(1)第一段音樂時,扮演小花貓的小朋友雙手舉呼啦圈,聽音樂做洗澡動作,跳蚤左右輕跳。
(2)第二段音樂時,小花貓唱“貓咪、貓咪”,跳蚤唱“喵喵”。
(3)音樂結(jié)束時,小花貓抓跳蚤(花貓以呼啦圈套住跳蚤)
3、教師示范玩游戲一遍。
4、幼兒圍圈游戲。
5、交換角色游戲。
(五) 樂器演奏
鈴鼓小花貓:第一段敲節(jié)奏,結(jié)尾搖奏。
第二段“喵喵”刮奏鈴鼓鼓面,模仿貓叫。
圓舞板跳蚤:間奏打拍子
活動反思:
在角色 扮演及樂器演奏這兩個環(huán)節(jié),在以往進行音樂游戲中會非常亂,所以這次我吸取教訓把介紹游戲規(guī)則這個小細節(jié)做得更透更清晰,幾次下來孩子們的合作意識也漸強,在尋找伙伴的過程中也是非常有序。
2、童話故事大班語言活動教案:小蝌蚪找媽媽公開課教案反思
活動目標:
1、理解故事內(nèi)容,了解小蝌蚪找媽媽的過程及青蛙的外形特征及小蝌蚪變青蛙的過程。
2、能夠用完整連貫的語言清楚表達自己的意思。
3、喜歡小蝌蚪找媽媽的故事,感受故事中所表現(xiàn)的人情美。
4、通過閱讀小圖、上下圖的對比觀察,了解故事的情節(jié),通過一組圖片排序,了解故事情節(jié)的發(fā)生和發(fā)展,培養(yǎng)細致觀察和較完整表述能力。
5、培養(yǎng)幼兒大膽發(fā)言,說完整話的好習慣。
活活動重、難點:
用完整連貫的語言表達自己對故事情節(jié)的理解
活動準備:
故事錄音帶、課件、圖片。
活動過程:
一.猜謎語,引出課題。
“大大的腦袋,黑黝端,細細的尾巴水中游!”
提問:“小蝌蚪從沒見過自己的媽媽,你們知道小蝌蚪的媽媽是誰嗎?”
二.播放故事錄音,感知故事內(nèi)容。
教師提問:
1、故事中有誰?發(fā)生了什么事?
2、小蝌蚪的媽媽長得是什么樣的?
3、在找媽媽的過程中它們碰到了誰?互相說了什么?
4、它們把誰當成了媽媽?
三、分段欣賞故事內(nèi)容。
1、小蝌蚪為什么去找媽媽?
2、看圖片1,遇到鴨媽媽時,他們說了些什么?鴨媽媽說了些什么?
3、看圖片2、3、4,遇到魚媽媽、烏龜媽媽、鵝媽媽時,他們說了些什么?小蝌蚪又說了些什么?
4、用連貫的語言說一說故事情節(jié)。
四、熟悉掌握故事
幼兒跟錄音邊看圖邊講述故事《小蝌蚪找媽媽》。
五、活動延伸:
欣賞小蝌蚪變成青蛙的課件。
1、小蝌蚪和青蛙媽媽長得像嗎?她是長得怎么樣的?蝌蚪是如何變成青蛙的?
2、再次完整看圖片了解青蛙的生長過程。
3、教師小結(jié):原來小蝌蚪過幾天先會長出兩條后腿來,接著又會長出兩條前腿來,等四條腿長齊了,脫掉尾巴,換上綠衣襲,就變成了青蛙。
活動反思:
我覺得這節(jié)課的設計整體來說是自然、流暢、輕松活潑的,教學內(nèi)容符合孩子們的年齡特點和認知方式,生動形象的直觀教具是孩子們興致盎然。首先從老師問孩子們,回家沒看見自己的媽媽時,是什么樣的心情導入,讓幼兒知道孩子和媽媽的關(guān)系,之后出示《小蝌蚪找媽媽》的故事,這不僅集中了幼兒的注意力,也讓幼兒有了一個豐富的想象空間。從活動中可以看出孩子們對老師的操作活動有著很濃厚的興趣,通過自己的表達,孩子們對小蝌蚪的各種動態(tài)有了一定的理解,老師先讓孩子了解小蝌蚪的特征,再讓幼兒討論小蝌蚪游動的反向,是怎樣改變小蝌蚪游動的方向的,突出了本節(jié)活動課的重點。將語言發(fā)展,數(shù)的感知,探索巧妙的融合在一起。
3、幼兒園大班音樂課歌曲教案:《幼兒園里好事多》教學設計與反思
一、活動名稱:幼兒園里好事多
二、設計意圖:
現(xiàn)在的孩子在家大多是獨生子女,是家里的小太陽,要什么有什么,家里人對孩子是千依百順,養(yǎng)成了孩子以自我為中心,不知道感恩更不會主動去幫助別人,因此我設計了這次的活動,旨在讓幼兒通過活動能感知到幫助他的人快樂,加深他們對好事的理解。
三、活動目標:
1、通過讓幼兒親自參與講評自己周圍的好事,加深他們對“好事”的理解。
2、讓幼兒知道幫助別人做事,會使別人快樂的道理。
3、通過整體欣賞音樂、圖片和動作,幫助幼兒理解歌詞內(nèi)容。
4、學唱歌曲,掌握斷頓、歡快和連貫、舒緩的不同演唱方法。
四、活動準備:
1、將小朋友中典型的好事繪制成若干張圖片(內(nèi)容為:掃地、擦墻、大姐姐幫小弟弟系鞋帶、關(guān)水龍頭等)。
2、用紙盒自制“電視屏幕”。
3、歌曲《幼兒園里好事多》的錄音磁帶,錄音機。
4、木偶小猴子一只。
五、活動過程:
(一)、播放歌曲《幼兒園里好事多》,師生一起進行即興的歌表演,誘發(fā)幼兒參與活動的積極情緒。
(二)、出示木偶小猴子,告訴幼兒,小猴今天帶來了一盤錄像帶,錄像帶中說的是小朋友們的事情,請大家評論一下:這些小朋友做了什么事,是不是好事。
1、觀看錄像,引導幼兒用評價的方法識別好事。(1)片中小朋友做的是什么事情?(2)他(她)做得是好事嗎?(3)為什么說是好事?(好事是給別人帶來快樂、使人滿意的事情)。
2、播放幼兒的父母反映自己孩子在家做好事情況的錄音,進一步加深幼兒對好事的理解。
(三)、教師以小猴子的口吻說:小朋友在家里和幼兒園里做了那么多的好事,我很高興。我們一起演唱《幼兒園里好事多》這首歌吧。
表揚做好事的孩子,使幼兒再次體驗到做好事的愉悅,初步體驗到別人快樂我才快樂的美好情感。
(四)、鼓勵小朋友多做使別人快樂的好事。說說我們可以做哪些好事。
活動反思:
幼兒對這次的活動內(nèi)容很感興趣,學這首歌曲也比其它歌曲快多了,因為歌曲內(nèi)容貼近生活,這些桌椅天天陪伴幼兒身邊,小朋友做的這些好事也常常能看到,他們有自己的真切體會,因而歌曲的演唱激發(fā)了幼兒的內(nèi)在激情,在演唱結(jié)束后的講述中,積極發(fā)言,對平時自己身的好人好事進行講述,幼兒語言表達清晰,表述的積極性也高了許多,對于平時的好人好事,小朋友們提出可以每周評選一次好人好事之星,做為小朋友們的學習榜樣。
4、大班歌曲游戲教案與反思:《吹泡泡》
歌曲分析:
這是一首ABAB的歌曲,前奏是一段音階上行、下行的旋律。A段是4/4拍的音樂,B段是3/4拍的音樂。間奏是音階上行、下行的旋律。曲子變化較大,老師要掌握好曲子中4/4、3/4的變化及節(jié)奏。老師在拍4/4拍和3/4拍的節(jié)奏時,動作要有所區(qū)別。
一、教育目標
1、熟悉歌曲,認真傾聽音樂,感應曲式及拍號。
2、學唱歌曲,創(chuàng)意肢體造型。
3、認識新節(jié)奏。
4、在對唱的過程中注意傾聽同伴的聲音,及時接唱。
5、通過肢體律動,感應固定拍。
二、活動重難點
活動重點:學唱歌曲并感應曲式。
活動難點:感應3∕4拍、4∕4拍的節(jié)奏。
三、活動準備
奧爾夫音樂VCD碟一張、呼啦圈(均與幼兒人數(shù)相等)、泡泡水和吹管各一個。
四、隊形
大、小圓(順時針、逆時針)
五、活動過程
(一) 吹泡泡游戲:觀察與模仿
1、吹泡泡---氣的運用
2、幼兒談談:何時可看見泡泡?形狀?顏色?重量?
反思:活動開始了,我以吹泡泡導入,孩子們非常興奮,場面有點混亂。我想,吹泡泡的環(huán)節(jié)對學習歌曲似乎沒有任何幫助,或許我可以以多媒體課件的形式開展,邊朗誦歌詞邊放出不同大小的泡泡。
(二) 故事引入:春天來了,蝴蝶姑娘在天空中翩翩起舞,小兔子、大鳥和寶寶一起在草地上玩游戲,寶寶在玩吹泡泡游戲,泡泡慢慢變大、變大,一個一個飛滿天。泡泡像是泡泡帽子、像是泡泡耳環(huán),美麗極了!
反思:在《吹泡泡》中,通過我繪聲繪色的敘述和形象圖譜的出示,使幼兒輕松愉快地進入角色,為活動的導入作了很好的鋪墊。
(三)感應曲式及拍號
全體牽手圍圈
(1)前奏:音階上下行/雙手做呼應上下行之律動。
(2)A段:拍手小跑唱歌。二句順時鐘,二句逆時鐘。
(3)B段:(漸強)大泡泡/牽手緩步后退,圍成大圈。
(漸弱)小泡泡/牽手緩步前走,圍成小圈。
(4)A段:同上A段。
(5)間奏:身體隨音效學泡泡飛高飛低,最后拍破。
2、拍號感應
(1)畫拍感應
(2)拍肢體節(jié)奏感應
反思:音樂一播放,歌曲動聽的旋律,吸引了幼兒,可是教師使用拍手等身體語言讓幼兒模仿,大部分孩子都沒有仔細地聆聽。其實此環(huán)節(jié)主要是讓幼兒傾聽歌曲的旋律,從而激發(fā)他們對歌曲的興趣,所以教師在引導孩子傾聽時不需要太多的身體語言,應盡量創(chuàng)設一個讓孩子自覺仔細傾聽音樂的環(huán)境,從而感受歌曲中節(jié)奏變化。
(四)肢體造型:甜甜圈游戲
1、觀察掛圖泡泡造型:床、皇冠、耳環(huán)……
2、道具組合造型:泡泡床、泡泡裙、泡泡帽子……
3、幼兒創(chuàng)造:全體或小組/造型可漸大、破掉。
反思:在變成小泡泡時,有的幼兒用兩個手臂搭起成了一個“小泡泡”,有的把兩只手臂舉過頭頂搭在一起成了一個“小泡泡”;在變成大泡泡時 ,有兩個組和在一起的,有三個組和在一起。
(五)節(jié)奏練習
1、分析B段:拍子與節(jié)奏/唱唱名旋律→畫拍→音值長短。
2、透過節(jié)奏線認識附點TU。
3、介紹附點二分音符的念法和寫法。
活動反思:
由于有樂理知識,孩子的興趣就不是很高,沒有激情,因此掌握的不是很好。
本節(jié)活動《吹泡泡》整節(jié)活動的亮點是孩子的參與性很強,能跟著我積極模仿用肢體動作來吹泡泡。我通過安排情境表演讓孩子在游戲情境中理解歌詞內(nèi)容,能隨著歌詞變成大小圈圈的和身體個部分感應間奏上下行。
5、大班歌曲優(yōu)秀教案設計:洋娃娃和小熊跳舞反思
【教學目標】
學會歌曲,并且讓幼兒喜歡唱,在唱的過程中掌握跳音。
能促進幼兒用自己的演唱方式來進行歌唱,豐富兒童的內(nèi)心世界。
讓幼兒知道歌曲的名稱,熟悉歌曲的旋律及歌詞內(nèi)容。
在感受歌曲的基礎上,理解歌曲意境。
【教學重點】:
能夠正確的記住歌詞,能夠輕快地唱出這首歌,做到不拉長音。
【難點】
學會正確運用跳音 ,用正確的方式進行跳音練習。
【教具安排】:洋娃娃、小熊的圖片 、歌詞的配圖
【教學過程】
一、律動和發(fā)聲練習
發(fā)聲練習《我愛我的小動物》
二、學唱歌曲
1、聽歌曲
老師:“現(xiàn)在到老師家了,我們的生日宴會馬上就要開始了,讓我們先聽一下今天生日宴會要用的歌吧?!?播放洋娃娃和小熊跳舞的音樂)
老師提問(1)你聽到了什么? (小朋友:“聽到了小洋娃娃在唱歌,小熊在跳舞,他們很高興。。
(2)你感覺他們的心情是怎樣的?從哪句歌詞感覺的?(小朋友:很快樂,很活潑……)
2.用“l(fā)a””en” 進行模唱旋律
3、根據(jù)配圖教小朋友歌詞,重復幾遍,使小朋友記住
4、按節(jié)奏歌詞接龍 (輪唱)
老師:洋娃娃和小熊跳舞,跳呀跳呀,一二一。
幼兒:他們在跳圓圈舞呀,跳呀跳呀,一二一。
老師:小熊小熊點點頭呀,點點頭呀,一二一。
幼兒:小洋娃娃笑起來呀,笑呀笑呀,哈哈哈。
5、讓幼兒跟錄音機唱,附和錄音
三、結(jié)束部分(音樂游戲)
老師:“今天老師很感謝小朋友來參加生日宴會,可是,天漸漸黑了,你們再不回去父母就擔心了,所以所有的小朋友要找到自己的朋友,一起回家哦?!?/p>
幼兒做找朋友游戲,和自己的小舞伴拉著手(真正做到了洋娃娃和小熊跳舞),在愉快的音樂聲中離開教室。
歌曲:洋娃娃和小熊跳舞
活動反思:
《洋娃娃和小熊跳舞》是一首歡快活潑的波蘭兒歌。結(jié)和幼兒年齡特點,我給本課設計的歌曲的教學目標:通過引導幼兒參與多形式活動,幫助幼兒熟悉歌曲旋律,激發(fā)學唱歌曲的興趣和積性;能跟著音樂有表情的進行律動,感受樂曲歡快、愉悅的情緒;引導幼兒能夠用歡快、愉悅的情緒歌唱;初步訓練幼兒歌詞創(chuàng)作的能力,發(fā)揮學生的想像、創(chuàng)造能力。
6、大班歌曲游戲公開課教案:小花貓反思
一、教學目標:
1、引導幼兒感應歌曲的圓滑奏和斷奏,并能用肢體動作加以表現(xiàn)。
2、能夠積極地參與音樂游戲及樂器合奏。
3、培養(yǎng)幼兒愛清潔、講衛(wèi)生的好習慣。
4、能大膽表現(xiàn)歌曲的內(nèi)容、情感。
5、在學習歌表演的基礎上,結(jié)合游戲情節(jié),注意隨著音樂的變化而變換動作。
二、活動準備:
錄有貓叫聲的磁帶、鈴鼓、圓舞板、呼啦圈、創(chuàng)設“河馬醫(yī)生診所”、CD碟
三、教學隊形
幼兒坐半圓,游戲時在場內(nèi)散開。
四、活動重難點
活動重點:感應歌曲的圓滑奏和斷奏。
活動難點:一邊聽音樂一邊用道具和樂器進行角色扮演。
五、活動過程:
(一)感應圓滑奏、斷奏
1、感應圓滑奏
師:今天老師請來了一位小客人,你聽聽是誰來了?(播放貓叫聲錄音)小花貓是怎樣叫的?我們一起來學學。
(1)引導幼兒表現(xiàn)不同神態(tài)的貓叫聲。(如:高興的、傷心的、生氣的、饑餓的等貓叫聲)
(2)教師示范用身體動作做出貓叫聲。
(3)鼓勵、啟發(fā)幼兒用身體的不同部位表現(xiàn)貓叫聲。
(4)幼兒自由想一個動作跟旁邊的好朋友問好。
2、感應斷奏
師:有一只小花貓這幾天生病了,它覺得渾身發(fā)癢,難過得不得了,沒辦法,只能到河馬醫(yī)生的診所去看病,到底這只小花貓得了什么病呢?(幼兒猜)現(xiàn)在我們就一塊到河馬醫(yī)生的診所去看看這只小花貓吧!去的路上,你們要跟好貓媽媽,輕輕地跳。(教師拍鈴鼓,帶幼兒學貓左右輕跳,去河馬醫(yī)生的診所,讓幼兒通過跳感應斷奏)
(二)觀看情境表演
一教師扮演小花貓躲在河馬醫(yī)生的診所里。
貓媽媽:小花貓,你怎么了?河馬醫(yī)生幫你看病了嗎?
小花貓:河馬醫(yī)生說,夏天到了,天氣很熱,因為我太多天沒有洗澡了,毛都發(fā)臭了,所以有很多跳蚤跑到我身上蟄我,我才回渾身發(fā)癢的,我得趕緊回家洗澡去了。再見!
貓媽媽:小花貓得的是什么病呢?我們能不能像小花貓那樣?那你們也趕緊跟貓媽媽去洗澡吧!
(三) 小花貓的律動
1、歌曲動作
(1)第一段斷奏:學貓步左右輕跳,尾句后音效學貓咪伸懶腰。
(2)第二段圓滑:學貓咪于嘴角兩旁抓胡子。在“喵喵”時才比出動作。
2、兩人一組律動
師:剛才你們都洗了那里和哪里?洗干凈了嗎?你還想洗哪里?(鼓勵幼兒想象洗身體不同部位的動作)?,F(xiàn)在就請你們?nèi)フ乙晃缓门笥眩譅渴?,咱們一塊去洗澡。
第一段斷奏:兩人牽手,左右輕跳。
第二段圓滑:面對面學貓咪舔爪子,搔抓耳朵……
(四)角色扮演活動
師:現(xiàn)在我們終于把身體洗干凈了,好香。接下來我們來玩一個“花貓抓跳蚤”的游戲。
1、幼兒自由選擇角色(小花貓、跳蚤)
2、交代游戲規(guī)則
(1)第一段音樂時,扮演小花貓的小朋友雙手舉呼啦圈,聽音樂做洗澡動作,跳蚤左右輕跳。
(2)第二段音樂時,小花貓唱“貓咪、貓咪”,跳蚤唱“喵喵”。
(3)音樂結(jié)束時,小花貓抓跳蚤(花貓以呼啦圈套住跳蚤)
3、教師示范玩游戲一遍。
4、幼兒圍圈游戲。
5、交換角色游戲。
(五) 樂器演奏
鈴鼓小花貓:第一段敲節(jié)奏,結(jié)尾搖奏。
第二段“喵喵”刮奏鈴鼓鼓面,模仿貓叫。
圓舞板跳蚤:間奏打拍子
活動反思:
在角色 扮演及樂器演奏這兩個環(huán)節(jié),在以往進行音樂游戲中會非常亂,所以這次我吸取教訓把介紹游戲規(guī)則這個小細節(jié)做得更透更清晰,幾次下來孩子們的合作意識也漸強,在尋找伙伴的過程中也是非常有序。
7、幼兒園歌曲游戲:小花貓教案和反思
一、教學目標:
1、 引導幼兒感應歌曲的圓滑奏和斷奏,并能用肢體動作加以表現(xiàn)。
2、能夠積極地參與音樂游戲及樂器合奏。
3、培養(yǎng)幼兒愛清潔、講衛(wèi)生的好習慣。
4、 熟悉歌曲旋律,為歌曲創(chuàng)編動作。
5、 愿意參加對唱活動,體驗與老師和同伴對唱的樂趣。
二、活動準備:
錄有貓叫聲的磁帶、鈴鼓、圓舞板、呼啦圈、創(chuàng)設“河馬醫(yī)生診所”、CD碟
三、教學隊形
幼兒坐半圓,游戲時在場內(nèi)散開。
四、活動重難點
活動重點:感應歌曲的圓滑奏和斷奏。
活動難點:一邊聽音樂一邊用道具和樂器進行角色扮演。
五、活動過程:
(一)感應圓滑奏、斷奏
1、感應圓滑奏
師:今天老師請來了一位小客人,你聽聽是誰來了?(播放貓叫聲錄音)小花貓是怎樣叫的?我們一起來學學。
(1)引導幼兒表現(xiàn)不同神態(tài)的貓叫聲。(如:高興的、傷心的、生氣的、饑餓的等貓叫聲)
(2)教師示范用身體動作做出貓叫聲。
(3)鼓勵、啟發(fā)幼兒用身體的不同部位表現(xiàn)貓叫聲。
(4)幼兒自由想一個動作跟旁邊的好朋友問好。
2、感應斷奏
師:有一只小花貓這幾天生病了,它覺得渾身發(fā)癢,難過得不得了,沒辦法,只能到河馬醫(yī)生的診所去看病,到底這只小花貓得了什么病呢?(幼兒猜)現(xiàn)在我們就一塊到河馬醫(yī)生的診所去看看這只小花貓吧!去的路上,你們要跟好貓媽媽,輕輕地跳。(教師拍鈴鼓,帶幼兒學貓左右輕跳,去河馬醫(yī)生的診所,讓幼兒通過跳感應斷奏)
反思:這一環(huán)節(jié)重點是讓幼兒初步通過律動來感應斷奏和圓滑。斷奏和圓滑的感應在以前的活動中已有過接觸,所以在此環(huán)節(jié)中幼兒感受起來比較輕松。
(二)觀看情境表演
一教師扮演小花貓躲在河馬醫(yī)生的診所里。
貓媽媽:小花貓,你怎么了?河馬醫(yī)生幫你看病了嗎?
小花貓:河馬醫(yī)生說,夏天到了,天氣很熱,因為我太多天沒有洗澡了,毛都發(fā)臭了,所以有很多跳蚤跑到我身上蟄我,我才回渾身發(fā)癢的,我得趕緊回家洗澡去了。再見!
貓媽媽:小花貓得的是什么病呢?我們能不能像小花貓那樣?那你們也趕緊跟貓媽媽去洗澡吧!
反思:情景表演,老師讓孩子加進去,氣氛更活躍了,孩子們的表現(xiàn)欲望也完全被激發(fā)出來。
(三) 小花貓的律動
1、歌曲動作
(1)第一段斷奏:學貓步左右輕跳,尾句后音效學貓咪伸懶腰。
(2)第二段圓滑:學貓咪于嘴角兩旁抓胡子。在“喵喵”時才比出動作。
2、兩人一組律動
師:剛才你們都洗了那里和哪里?洗干凈了嗎?你還想洗哪里?(鼓勵幼兒想象洗身體不同部位的動作)?,F(xiàn)在就請你們?nèi)フ乙晃缓门笥?,手牽手,咱們一塊去洗澡。
第一段斷奏:兩人牽手,左右輕跳。
第二段圓滑:面對面學貓咪舔爪子,搔抓耳朵……
反思:這一個環(huán)節(jié)還是繼續(xù)感應斷奏和圓滑,老師采用了安靜聽做手動作——幼兒一人聽音樂做動作——兩人合作感應斷奏和圓滑,這樣的一個循序漸進的教學方法,孩子們掌握的很好,為下一游戲表演和樂器演奏打好了基礎。
(四)角色扮演活動
師:現(xiàn)在我們終于把身體洗干凈了,好香。接下來我們來玩一個“花貓抓跳蚤”的游戲。
1、幼兒自由選擇角色(小花貓、跳蚤)
2、交代游戲規(guī)則
(1)第一段音樂時,扮演小花貓的小朋友雙手舉呼啦圈,聽音樂做洗澡動作,跳蚤左右輕跳。
(2)第二段音樂時,小花貓唱“貓咪、貓咪”,跳蚤唱“喵喵”。
(3)音樂結(jié)束時,小花貓抓跳蚤(花貓以呼啦圈套住跳蚤)
3、教師示范玩游戲一遍。
4、幼兒圍圈游戲。
5、交換角色游戲。
(五) 樂器演奏
鈴鼓小花貓:第一段敲節(jié)奏,結(jié)尾搖奏。
第二段“喵喵”刮奏鈴鼓鼓面,模仿貓叫。
圓舞板跳蚤:間奏打拍子
反思:在角色扮演及樂器演奏這兩個環(huán)節(jié),在以往進行音樂游戲中會非常亂,所以這次我吸取教訓把介紹游戲規(guī)則這個小細節(jié)做得更透更清晰,幾次下來孩子們的合作意識也漸強,在尋找伙伴的過程中也是非常有序。
8、幼兒園大班詩歌優(yōu)質(zhì)課教案及教學反思:我是大班小朋友
設計思路:
一眨眼的功夫,小朋友在幼兒園已經(jīng)度過了兩年的美好時光,今天是第三年的開始,小朋友們長大了,是小班和中班的哥哥姐姐了。通過讓幼兒學習這首詩歌,讓幼兒明白自己已經(jīng)長大了,不再是以前的那個自己了,現(xiàn)在的自己不能什么事情都依賴別人,而應該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比如:自己穿衣服、自己系鞋帶、自己疊被子等等。
活動目標:
1、能掌握詩歌的內(nèi)容,并初步學會用不同的語氣較有感情地朗誦詩歌。
2、培養(yǎng)幼兒看圖說話的能力,發(fā)揮幼兒的想象力。
3、進一步激發(fā)做大班小朋友的自豪感。
4、理解詩歌所用的比喻手法,學會有感情地朗誦詩歌。
5、學會有感情地朗誦詩歌,大膽參與討論。
準備:
1、幼兒畫冊。
2、多媒體。
活動過程:
1、導入。
師:今天老師帶來了很多好看的圖片,你們瞧!
(教師出示課件)
二、看圖說話。
1、出示第一幅圖片,提問:
(1)在這張圖上面你都看到了什么呢?
(2)哦!原來這是一所幼兒園,開學了,有一個大班的小朋友高高興興地來到幼兒園,他要上大班了,你們猜一猜,他會說些什么話呢?
2、出示第二幅圖片,提問:
這張圖上都有誰呢?他們在做什么呢?
3、出示第三幅圖片。
(1)圖上出示的是什么呢?(一件衣服)
(2)你們自己會不會穿衣服呢?
(3)有一個小妹妹她自己不怎么會穿衣服,作為大班的小朋友會怎么做呢?
4、出示第四幅圖片。
(1)小朋友,你們看,這是什么呀?(紙球)
(2)這是這個大班的小朋友自己折的玩具紙球,他棒不棒呀?
(3)那你會自己做玩具嗎?你曾經(jīng)做過哪些玩具呢?
5、出示第五幅圖片。
(1)這個小朋友真懂事,真能干,老師會怎樣呢?
(2)那這個小朋友會說些什么呢?
三、欣賞并熟悉詩歌內(nèi)容。
1、師:老師把這些圖片編成了一首好聽的詩歌,我們一起來聽一聽。
2、教師有感情地朗誦詩歌《我是大班小朋友》。
提問:
(1)這首詩歌叫什么名字?
(2)聽了這首詩歌,你們心里有什么樣的感覺?
3、請幼兒帶著問題再欣賞一遍。
師:我們再一次欣賞這首詩歌,在欣賞之前,老師布置給你們一個任務:詩歌里的小朋友幫助別人做了哪些事情?你們最喜歡哪一句?
4、看課件,引導幼兒理解詩歌內(nèi)容。
提問:
(1)詩歌里大班小朋友幫助弟弟妹妹做什么?在幼兒園做了什么?
(2)你們喜歡詩歌里的小朋友嗎?為什么?
四、看《幼兒畫冊》,引導幼兒在教師的暗示下練習念詩歌,激發(fā)幼兒產(chǎn)生做大班小朋友的自豪感。
(1)提問:你們是怎樣朗誦這首詩歌的呢?(啟發(fā)幼兒帶著自豪感朗誦詩歌)
(2)你們現(xiàn)在也是大班的小朋友了,你會做些什么呢?
五、欣賞歌曲《我是大班小朋友》。
(1)師:現(xiàn)在你們長大了,是大班的小朋友了,你們應該更加懂事了,也應為自己而感到自豪和光榮。
歌曲響起。
(2)師:我們一起慶祝一下吧!(師幼一起跳舞)。
教學反思:
1、利用多媒體創(chuàng)設情境。
本次活動采用了課件,在制作課件的過程中我盡量做到符合本班幼兒的實際情況。課件在創(chuàng)設情境的同時大大節(jié)約了制作教具的時間。圖片優(yōu)美、生動,而且我在課件中穿插了優(yōu)美的音樂,還有我自己制作的錄音—我是大班小朋友。讓幼兒在優(yōu)美的意境中學到知識。在最后一個環(huán)節(jié)播放歌曲——我是大班的小朋友,與主題吻合,激發(fā)幼兒做大班小朋友的自豪感。
2、給幼兒插上想像的翅膀。
老師是孩子的引導者,而非包辦者。在活動中,我采取的看圖進行說話這種方式,讓幼兒動腦,給予幼兒更多、更大的空間,讓幼兒有機會去說。在幼兒遇到困難的時候,我則會適當?shù)匾龑麄?。通過這種一問一答的方式,激發(fā)幼兒說的欲望并給幼兒插上想像的翅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