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一区二区三区四区五,亚洲区一区二区三区,精品91麻豆免费免费国产在线,日本性爱一区二区

  • <menu id="j4nbm"><progress id="j4nbm"><i id="j4nbm"></i></progress></menu>
    <td id="j4nbm"><strong id="j4nbm"></strong></td>
      1. <th id="j4nbm"><tbody id="j4nbm"><table id="j4nbm"></table></tbody></th>

        《孔雀東南飛》導(dǎo)學(xué)案(教師版)一等獎

        《《孔雀東南飛》導(dǎo)學(xué)案(教師版)一等獎》屬于教學(xué)設(shè)計中比較優(yōu)秀的內(nèi)容,歡迎參考。

        《孔雀東南飛》導(dǎo)學(xué)案(教師版)一等獎

        1、《孔雀東南飛》導(dǎo)學(xué)案(教師版)一等獎

        《孔雀東南飛》導(dǎo)學(xué)案(教師版)

        一、教學(xué)目的

        1、知識: 認識漢樂府民歌主要繼承了《詩經(jīng)》的現(xiàn)實主義傳統(tǒng);兩漢及魏晉南北朝是古代詩歌發(fā)展史上的重要階段。認識本詩在文學(xué)史上的重要地位。

        2 、能力: 1)“樂府”知識的了解 2) 掌握偏義復(fù)詞 3) 了解偏義復(fù)詞、古今字的特點,掌握“相”、“迎”在不同語境里的用法。4)學(xué)習(xí)本詩的鋪陳、比、興手法。

        3 、情感: 了解劉蘭芝和焦仲卿之間的愛情悲劇,去進一步認識封建家長制度和封建禮教對青年男女幸福生活的摧殘,以及劉、焦之間忠貞不渝的愛情。

        二、教材分析

        1、地位作用: 是我國第一部長篇敘事詩。

        2 、教學(xué)重點: 個性化語言 .學(xué)習(xí)本詩通過人物對話及在尖銳的矛盾沖突和曲折的情節(jié)發(fā)展中塑造人物的特點。

        3 、教學(xué)難點: 人物形象塑造

        三、教學(xué)設(shè)計:誦讀—練習(xí)法—探究

        四 、教學(xué)媒體: 多媒體課件

        五、教學(xué)過程設(shè)計:

        第一課時

        ( 一 ) 引入

        由梁山伯、祝英臺的愛情故事談起,引出的主人公劉蘭芝與焦仲卿。他們的故事也被編成故事,不同的劇種都在到處演出。

        (二) 新授課內(nèi)容

        簡介有關(guān)文學(xué)常識

        1、樂府和樂府詩:舉例:《上邪》《戰(zhàn)城南》

        上邪,我欲與君長相思。長命無絕衰。山無陵,水為竭,冬雷滾滾夏雨雪,天地合,乃敢與君絕。

        “樂府”本來是漢武帝劉徹設(shè)立的一個官署。就是掌管音樂的官府。它的任務(wù)是制定樂譜、采集歌詞和訓(xùn)練樂工。這個官署相當龐大,成帝時“女樂近千人”。后來,把樂府官署所采集、創(chuàng)作的歌詞也稱“樂府”或“樂府詩”,就成了一種音樂性的詩體名稱了。其中屬于漢代的叫“漢樂府”。

        2、漢代樂府與南北朝樂府

        樂府詩:中國古代樂府官署(漢武帝首設(shè))中配樂演唱的詩歌 。包括民歌和文人創(chuàng)作兩大類。后人多用以代稱入樂的民歌。兩漢樂府詩體裁以五言為主,兼有七言和雜言。句式靈活自由,語言自然流暢,通俗易懂,瑯瑯上口,生活氣息比較濃厚。樂府詩主要保存在宋代郭茂倩《樂府詩集》中,漢樂府民歌又稱漢樂府,風(fēng)格活潑自然;南朝樂府民歌風(fēng)格清新宛轉(zhuǎn);北朝樂府民歌,風(fēng)格質(zhì)樸剛健。南朝的《孔雀東南飛》與北朝的《木蘭辭》并稱“樂府雙璧”,是古樂府民歌的代表作。這部分詩,與《詩經(jīng)》中的國風(fēng)性質(zhì)相同,廣泛地反映了社會生活和勞動人民的思想感情,最具有人民性,是樂府詩的精華。文人創(chuàng)作多為民歌的仿制品,難與民歌相媲美。宋元以后,樂府詩的外延進一步擴大,詞、曲因配樂演唱的緣故,也被雅稱為樂府。

        3、“樂府雙璧”:漢樂府《孔雀東南飛》和北朝樂府《木蘭辭》’如果說《陌上?!肥菨h樂府民歌中虛構(gòu)性敘事詩的代表作,那么《孔雀東南飛》就是漢樂府民歌中紀實性敘事詩的代表作。后人把《孔雀東南飛》與北朝的《木蘭辭》及唐代韋莊的《秦婦吟》并稱為“樂府三絕”,并且前兩者又被稱為“樂府雙璧”。

        4、漢樂府民歌的藝術(shù)特色:

        1)敘事性強,出現(xiàn)了第三者敘述的故事,出現(xiàn)了有性格的人物和比較完整的情節(jié)。

        2)能調(diào)動各種藝術(shù)手段來描寫人物,如個性化的對話,人物行動和細節(jié)描寫等

        3)形式多樣,有四言、五言、雜言。少數(shù)繼承四言,大多采用雜言。雜言體句式自由,長短不拘;五言則更是樂府民歌的創(chuàng)新。

        4)不少作品有豐富的幻想,具有浪漫主義色彩。

        5、 漢樂府在文學(xué)史上的地位:

        漢樂府在文學(xué)史上的地位極高,一方面它反應(yīng)了廣大人民的生活和愛僧,是從民間產(chǎn)生或受民間文化影響而產(chǎn)生的藝術(shù)碩果,以它燦爛的花朵和濃郁的芬芳裝點了荒蕪的漢朝詩壇。與《詩經(jīng)》《楚辭》可鼎足而三。另一方面,它在中國詩歌史上,起著承前啟后的作用。它既繼承、發(fā)揚了《詩經(jīng)》的現(xiàn)實主義傳統(tǒng),也繼承、發(fā)揚了《楚辭》的浪漫主義精神。

        6、《孔雀東南飛》:是我國古代文學(xué)史上最早的一首長篇敘事詩,也是我國古代最優(yōu)秀的民間敘事詩。選自南朝徐陵所編《玉臺新詠》。(我國古代最長的敘事詩是《格薩爾王》,英雄史詩,一千萬字。)

        7、 五言詩:中國古代詩歌體裁。全篇以五字句構(gòu)成。最早產(chǎn)生于漢代民謠和樂府民歌。到了東漢時期的樂府民歌,其五言形式已臻于成熟,如《陌上?!?、《孔雀東南飛》等。文人五言詩是在學(xué)習(xí)民歌的基礎(chǔ)上出現(xiàn)的。標志著文人五言詩達到最高成就的,是東漢末年無名氏的《古詩十九首》,劉勰的《文心雕龍》稱之為“五言之冠冕”。建安以后,五言詩創(chuàng)作日趨繁盛。唐代以后,五言詩更為發(fā)展,出現(xiàn)了五言律詩和五言絕句。由于五言詩可以容納更多的詞匯,從而擴展了詩歌的內(nèi)容,更靈活細致地抒情和敘事,因此,它適應(yīng)漢以后發(fā)展了的社會生活,逐步取代了四言詩的正統(tǒng)地位,成為中國古典詩歌的主要形式之一。唐以前的五言詩遂通稱為“五言古詩”或“五古”了。

        (三)預(yù)習(xí),疏通文意,積累語言:

        1、解釋下邊劃線文言詞:

        ⑴妾不堪驅(qū)使,徒留無所施 (承受得了)(白白地,空空地)

        ⑵可憐體無比 (可愛)

        《孔雀東南飛》導(dǎo)學(xué)案(教師版)⑶晝夜勤作息 (工作)

        ⑷勿復(fù)重紛紜 (凌亂)

        ⑸舉手長勞勞 (悵然若失的樣子)

        ⑹我有親父兄 (這里指兄長)

        ⑺便言多令才 (敏捷)(美好)

        ⑻卻:退出來。(望而卻步)

        何乃太區(qū)區(qū) (愚拙);

        ⑼ 感君區(qū)區(qū)懷(真情摯意)。

        區(qū)區(qū)小事,何足掛齒。(現(xiàn)在多指數(shù)量少或不重要)

        ⑽ 君既若見錄 (指自己)

        《孔雀東南飛》導(dǎo)學(xué)案(教師版)相見常日稀 (看見,會見,拜見)

        《孔雀東南飛》導(dǎo)學(xué)案(教師版)誠恐見欺于王 (被)

        ⑾ 自可斷來信 (使者)

        言而無信 (信用)

        杳無音信 (消息)

        《孔雀東南飛》導(dǎo)學(xué)案(教師版)信誓旦旦 (誠實)

        ⑿ 不得便相許 (指代媒人,可譯作“你”。)

        及時相遣歸 (指代蘭芝,可譯作“我”。)

        悵然遙相望 (指仲卿,可譯作“他”。)

        相見常日稀 (副詞,互相。)

        兒已薄祿相 (名詞,相貌。)

        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宰相)

        伯樂相馬 (審察)

        無物相之 (幫助)

        2、古今異義

        為仲卿母所遣 (遣:遣送,休,指女子被趕回娘家。今常用義為派,派遣。)

        守節(jié)情不移 (守節(jié):遵守府里的規(guī)則。今義指婦女不改變節(jié)操。)

        便可白公姥 (白:告訴,稟告。今常指一種顏色。)

        汝豈得自由 (自由:自作主張。今義指不受拘束和限制。)

        槌床便大怒 (床,這里是指古代的一種坐具。今指供人睡覺用的家具。)

        本自無教訓(xùn) (教訓(xùn):教養(yǎng)。今義從錯誤、失敗中取得知識和經(jīng)驗。)

        舉手常勞勞 (舉手,告別時的動作。今常表示贊同或要求發(fā)言時的動作。今義中用“招手”“揮手”來代替舉手。)

        逆以煎我懷 (逆:逆料,想到將來。今義與“順”相對。)

        阿母大悲摧 (摧:傷心。今義為破壞,折斷。)

        恐此事非奇 (奇:宜,適宜。今常用義為特殊的,或驚異。)

        尋遣丞請還 (尋:過了一些時候。今常用義為尋找。)

        否泰如天地 (否:壞運氣。今常用義為否定,可否。泰,好運氣,今常用義為,平安,安定。)

        渠會永無緣 (渠:他。今常用義為奉承。)

        便利此月內(nèi) (便利:吉利。今義:方便。)

        躡履相逢迎 (逢迎:迎接。今常用義為奉承。)

        葉葉相交通 (交通:連接。今為各種運輸往來,郵遞通訊工作。)

        3、通假字

        終老不復(fù)取 (“取”通“娶”,娶妻。)

        箱簾六七十 (“簾”通“奩(lián)”,梳妝匣(xiá)子。)

        雖與府吏要 (“要”通“邀”,約。)

        蒲葦紉如絲 (“紉”,通“韌”,堅韌。)

        府吏見丁寧 (“丁寧”通“叮嚀”,叮囑,囑咐。)

        奄奄黃昏后 (“奄奄”通“晻晻(ǎn)”,陰暗。)

        合葬華山傍 (“傍”通“旁”,旁邊。)

        4、詞類活用

        (1)孔雀東南飛 (東南,方位名詞作狀語,表示“飛”的方向:向東南。)

        手巾掩口啼 (手巾,名詞作狀語,表示動作行為所用的工具:用心。)

        卿當日勝貴 (日,時間名詞充當狀語,充當謂語“勝貴”的狀語。)

        (2)槌床便大怒 (槌,名詞,帶賓語“床”,活用為動詞:拍,敲擊。)

        自名秦羅敷(名,名詞帶賓語“秦羅敷”,用作動詞:取名,名叫。)

        謝家事夫婿 (名詞“事”帶賓語“夫婿”,用作動詞:侍奉,服侍。)

        交廣市鮭珍 (市,名詞帶賓語“鮭珍”,用作動詞:買,購買。)

        千萬不復(fù)全 (全,形容詞活用為動詞,保全。)

        (3)逆以煎我懷 (使……煎,動詞的使動用法,使……像受煎熬一樣。)

        足以榮汝身 (使……榮,形容詞使動用法,使……受榮華。)

        便利此月內(nèi)(以……為利,形容詞的意動用法,以……為最吉利。)

        5、特殊句式

        為仲卿母所遣,被焦仲卿的母親趕回娘家(用“為……所……”的格式表示被動。)

        6、難句解釋

        (1)媒人去數(shù)日,尋遣丞請還,說有蘭家女,承籍有宦官。

        翻譯:

        (2)“奄奄黃昏后,寂寂人定初”和古代紀時法。

        翻譯:

        第 二 課 時

        (一)整體把握

        1、這首詩可以分為幾個部分內(nèi)容?

        第一部分(1—2小節(jié))開端。蘭芝自訴。

        第二部分(3—12小節(jié))發(fā)展。蘭芝遣歸。

        仲卿乞母——著裝遣歸——辭母別姑——夫妻泣別

        第三部分(13—22小節(jié))再發(fā)展。蘭芝拒婚。

        踐約拒婚——劉兄逼嫁

        第四部分(23—32小節(jié))高潮。劉焦殉情。

        生離死別——共赴黃泉

        第五部分(33小節(jié))合葬化鳥。

        2、這首詩講述了什么故事?

        3、按什么順序敘述?時間順序。以什么為線索?

        以劉蘭芝和焦仲卿的愛情和封建家長制的迫害為矛盾沖突的線索,按劉蘭芝和焦仲卿的別離、抗婚、殉情的悲劇發(fā)展為線索來敘述。

        4、寫作這首詩歌的目的是什么?是為了否定什么?肯定什么?

        (揭露了封建禮教破壞青年男女幸福生活的罪惡,歌頌了劉蘭芝和焦仲卿的忠貞愛情和反抗精神。)

        (二)合作探究

        1、結(jié)合詩歌具體內(nèi)容分析劉蘭芝的人物形象:

        劉蘭芝是主人公,他是怎樣一個人?詩歌用什么手法來表現(xiàn)劉蘭芝?

        才貌雙全、重情重義、不慕榮華富貴、堅貞執(zhí)著、勇敢聰明。

        通過外貌、語言、行為描寫來表現(xiàn)。

        2、作者為什么要描寫劉蘭芝的外在美和內(nèi)在美呢?

        魯迅先生說,悲劇是把美的東西毀滅給人看。寫劉蘭芝的極美,是為了突出劉蘭芝的毀滅的悲劇性,從而增強對封建社會制度的控訴力度。

        3、焦仲卿又是怎樣的一個人呢?

        從第三節(jié)的“堂上啟阿母” ,第5節(jié)的“長跪告”、阿母“槌床便大怒”之后就“默無聲”,退而勸蘭芝,可見他既忠于愛情,又守禮盡孝,并且有幻想。到最后第25小節(jié)聽說蘭芝改嫁,他聲言要自殺。而聽說蘭芝死后,他自己也上吊自殺。這個軟弱的書生終于走上了反抗道路。他跟蘭芝一樣是忠于愛情,對不合理的封建家長制度充滿著反叛的精神。因此他也是一個美的人物。但他并不是那么完美,一開始也有軟弱的毛病,他是經(jīng)過一些事情,經(jīng)過一番心理斗爭,經(jīng)過一些掙扎才走上這條抗爭的道路的,他的性格心理并不是靜止的,而是發(fā)展變化的。因此,他的形象顯得更加真實。

        4、摧殘劉蘭芝和焦仲卿的封建家長有哪些?焦母、劉兄和劉母。他們各自有什么特點?導(dǎo)致這場悲劇的發(fā)生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先看看焦母。她對仲卿軟硬兼施,一方面是惡語威脅,另一方面是好言哄騙。她以家長的絕對權(quán)威極端蠻橫地拆散了劉、焦夫婦兩人,對劉、焦兩人的悲劇負有不可推卸的責(zé)任。作為一個封建家長,焦母成為摧殘青年的典型。這種情況的出現(xiàn),反映了封建家長制摧殘青年的弊端。

        再看劉兄,第20小節(jié)里面。劉蘭芝的哥哥在聽說了媒人說媒的事之后,他有什么態(tài)度?他是不是首先考慮妹妹的感情?不是。他首先考慮的是這來說媒的男方的地位和身份。接下來他考慮的是如果妹妹不乘機嫁掉的話可能以后要在娘家賴著不走。充分寫出劉兄的冷酷、勢利。性情暴戾,趨炎附勢,丑態(tài)畢露,是封建家長制和封建禮教摧殘青年的幫兇。

        悲劇的根本原因在于封建家長制和封建禮教。

        (三)藝術(shù)特點

        1、故事情節(jié)完整緊湊,全詩緊緊圍繞蘭芝被“休遣”和被“逼婚”來展開;材料安排詳略得當。

        如詩的開頭蘭芝自敘身世,從十三歲說起,一年一年進行排比,意在強調(diào)蘭芝從小聰明能干,多才多藝,很有教養(yǎng),為她無辜被逐作了鋪墊。而寫蘭芝回到娘家,劉母對她“不迎而自歸”感到了涼詫時,蘭芝只用“兒實無罪過”一句,就將自己的滿腹委屈表現(xiàn)出來了。

        2、人物個性鮮明,形象刻畫生動,各有特色。這首詩在尖銳的矛盾沖突和曲折的情節(jié)發(fā)展中,成功地塑造了典型人物的形象。

        3、首尾呼應(yīng)。這首詩開頭以“孔雀東南飛,五里一徘徊”托物起興,結(jié)尾以浪漫主義手法,用鴛鴦飛鳴寄托人們對自由、幸福生活的向往。詩中以鴛鴦?wù)諔?yīng)開頭的孔雀,以一鳥獨飛開始,以雙鳥和鳴終結(jié),使詩意更加濃郁。

        (四)拓展延伸

        賞析并背誦下面的漢樂府詩,試比較這兩首詩的思想內(nèi)容與藝術(shù)風(fēng)格的異同。

        上 邪

        漢樂府

        上邪!我欲與君相知,長命無絕衰。山無陵,江水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與君絕。

        古 歌

        漢樂府

        秋風(fēng)蕭蕭愁殺人,出亦愁,入亦愁。座中何人,誰不懷憂?令我白頭。胡地多飆風(fēng),樹木何修修。離家日趨遠,衣帶日趨緩。心思不能言,腸中車輪轉(zhuǎn)。

        (五)鞏固練習(xí):

        1.下列劃線字的注音或釋義有誤的一項是( )

        A、躑躅(zhí zhú,緩慢不進)日冥冥(míng,生命終結(jié)) 否泰(pǐ,壞運氣)

        B、婀娜(é nuó)赍錢(lài,贈送) 嬌逸(yì,文雅)

        C、伶俜(pīng,孤單的樣子) 磐石(pán,磐石,厚而大的石頭)

        流紈素(wán,綢子)

        D、愆違(qiān,過錯) 令才(lìng,美好) 明月珰(dāng,耳墜)

        2.解釋句中劃線的字

        A、兒已薄祿相( )B、枝枝相覆蓋( )

        C、誓不相從許( )D、好自相扶將( )

        E、至于幽暗昏惑而無物以相之( )

        3.下列各句中不含偏義復(fù)詞的一項是( )

        A、晝夜勤作息,伶俜縈苦辛

        B、便可白公姥,及時相遣歸

        C、否泰如天地,足以榮汝身

        D、其日牛馬嘶,新婦入青廬

        4.下列各句中劃線的詞古今意義相同的一組是( )

        A、可憐體無比 B、交語速裝束

        C、葉葉相交通 D、汝豈得自由

        E、共事二三年 F、進退無顏儀

        G、既欲結(jié)大義 H、寡婦起彷徨

        附參考答案

        1.B(赍,jī) 2.A命相;B互相;C你;D她;E幫助。

        3.C(A作息;B公姥;D牛馬)

        4.F(A可愛;B準備;C交錯在一起;D自作主張;E在一起過日子;G婚姻;H不安定)

        教學(xué)后記:

        2、《孔雀東南飛》導(dǎo)學(xué)案(教師版)

        《孔雀東南飛》導(dǎo)學(xué)案(教師版)

        一、教學(xué)目的

        1、知識: 認識漢樂府民歌主要繼承了《詩經(jīng)》的現(xiàn)實主義傳統(tǒng);兩漢及魏晉南北朝是古代詩歌發(fā)展史上的重要階段。認識本詩在文學(xué)史上的重要地位。

        2 、能力: 1)“樂府”知識的了解 2) 掌握偏義復(fù)詞 3) 了解偏義復(fù)詞、古今字的特點,掌握“相”、“迎”在不同語境里的用法。4)學(xué)習(xí)本詩的鋪陳、比、興手法。

        3 、情感: 了解劉蘭芝和焦仲卿之間的愛情悲劇,去進一步認識封建家長制度和封建禮教對青年男女幸福生活的摧殘,以及劉、焦之間忠貞不渝的愛情。

        二、教材分析

        1、地位作用: 是我國第一部長篇敘事詩。

        2 、教學(xué)重點: 個性化語言 .學(xué)習(xí)本詩通過人物對話及在尖銳的矛盾沖突和曲折的情節(jié)發(fā)展中塑造人物的特點。

        3 、教學(xué)難點: 人物形象塑造

        三、教學(xué)設(shè)計:誦讀—練習(xí)法—探究

        四 、教學(xué)媒體: 多媒體課件

        五、教學(xué)過程設(shè)計:

        第一課時

        ( 一 ) 引入

        由梁山伯、祝英臺的愛情故事談起,引出的主人公劉蘭芝與焦仲卿。他們的故事也被編成故事,不同的劇種都在到處演出。

        (二) 新授課內(nèi)容

        簡介有關(guān)文學(xué)常識

        1、樂府和樂府詩:舉例:《上邪》《戰(zhàn)城南》

        上邪,我欲與君長相思。長命無絕衰。山無陵,水為竭,冬雷滾滾夏雨雪,天地合,乃敢與君絕。

        “樂府”本來是漢武帝劉徹設(shè)立的一個官署。就是掌管音樂的官府。它的任務(wù)是制定樂譜、采集歌詞和訓(xùn)練樂工。這個官署相當龐大,成帝時“女樂近千人”。后來,把樂府官署所采集、創(chuàng)作的歌詞也稱“樂府”或“樂府詩”,就成了一種音樂性的詩體名稱了。其中屬于漢代的叫“漢樂府”。

        2、漢代樂府與南北朝樂府

        樂府詩:中國古代樂府官署(漢武帝首設(shè))中配樂演唱的詩歌 。包括民歌和文人創(chuàng)作兩大類。后人多用以代稱入樂的民歌。兩漢樂府詩體裁以五言為主,兼有七言和雜言。句式靈活自由,語言自然流暢,通俗易懂,瑯瑯上口,生活氣息比較濃厚。樂府詩主要保存在宋代郭茂倩《樂府詩集》中,漢樂府民歌又稱漢樂府,風(fēng)格活潑自然;南朝樂府民歌風(fēng)格清新宛轉(zhuǎn);北朝樂府民歌,風(fēng)格質(zhì)樸剛健。南朝的《孔雀東南飛》與北朝的《木蘭辭》并稱“樂府雙璧”,是古樂府民歌的代表作。這部分詩,與《詩經(jīng)》中的國風(fēng)性質(zhì)相同,廣泛地反映了社會生活和勞動人民的思想感情,最具有人民性,是樂府詩的精華。文人創(chuàng)作多為民歌的仿制品,難與民歌相媲美。宋元以后,樂府詩的外延進一步擴大,詞、曲因配樂演唱的緣故,也被雅稱為樂府。

        3、“樂府雙璧”:漢樂府《孔雀東南飛》和北朝樂府《木蘭辭》’如果說《陌上?!肥菨h樂府民歌中虛構(gòu)性敘事詩的代表作,那么《孔雀東南飛》就是漢樂府民歌中紀實性敘事詩的代表作。后人把《孔雀東南飛》與北朝的《木蘭辭》及唐代韋莊的《秦婦吟》并稱為“樂府三絕”,并且前兩者又被稱為“樂府雙璧”。

        4、漢樂府民歌的藝術(shù)特色:

        1)敘事性強,出現(xiàn)了第三者敘述的故事,出現(xiàn)了有性格的人物和比較完整的情節(jié)。

        2)能調(diào)動各種藝術(shù)手段來描寫人物,如個性化的對話,人物行動和細節(jié)描寫等

        3)形式多樣,有四言、五言、雜言。少數(shù)繼承四言,大多采用雜言。雜言體句式自由,長短不拘;五言則更是樂府民歌的創(chuàng)新。

        4)不少作品有豐富的幻想,具有浪漫主義色彩。

        5、 漢樂府在文學(xué)史上的地位:

        漢樂府在文學(xué)史上的地位極高,一方面它反應(yīng)了廣大人民的生活和愛僧,是從民間產(chǎn)生或受民間文化影響而產(chǎn)生的藝術(shù)碩果,以它燦爛的花朵和濃郁的芬芳裝點了荒蕪的漢朝詩壇。與《詩經(jīng)》《楚辭》可鼎足而三。另一方面,它在中國詩歌史上,起著承前啟后的作用。它既繼承、發(fā)揚了《詩經(jīng)》的現(xiàn)實主義傳統(tǒng),也繼承、發(fā)揚了《楚辭》的浪漫主義精神。

        6、《孔雀東南飛》:是我國古代文學(xué)史上最早的一首長篇敘事詩,也是我國古代最優(yōu)秀的民間敘事詩。選自南朝徐陵所編《玉臺新詠》。(我國古代最長的敘事詩是《格薩爾王》,英雄史詩,一千萬字。)

        7、 五言詩:中國古代詩歌體裁。全篇以五字句構(gòu)成。最早產(chǎn)生于漢代民謠和樂府民歌。到了東漢時期的樂府民歌,其五言形式已臻于成熟,如《陌上?!?、《孔雀東南飛》等。文人五言詩是在學(xué)習(xí)民歌的基礎(chǔ)上出現(xiàn)的。標志著文人五言詩達到最高成就的,是東漢末年無名氏的《古詩十九首》,劉勰的《文心雕龍》稱之為“五言之冠冕”。建安以后,五言詩創(chuàng)作日趨繁盛。唐代以后,五言詩更為發(fā)展,出現(xiàn)了五言律詩和五言絕句。由于五言詩可以容納更多的詞匯,從而擴展了詩歌的內(nèi)容,更靈活細致地抒情和敘事,因此,它適應(yīng)漢以后發(fā)展了的社會生活,逐步取代了四言詩的正統(tǒng)地位,成為中國古典詩歌的主要形式之一。唐以前的五言詩遂通稱為“五言古詩”或“五古”了。

        (三)預(yù)習(xí),疏通文意,積累語言:

        1、解釋下邊劃線文言詞:

        ⑴妾不堪驅(qū)使,徒留無所施 (承受得了)(白白地,空空地)

        ⑵可憐體無比 (可愛)

        《孔雀東南飛》導(dǎo)學(xué)案(教師版)⑶晝夜勤作息 (工作)

        ⑷勿復(fù)重紛紜 (凌亂)

        ⑸舉手長勞勞 (悵然若失的樣子)

        ⑹我有親父兄 (這里指兄長)

        ⑺便言多令才 (敏捷)(美好)

        ⑻卻:退出來。(望而卻步)

        何乃太區(qū)區(qū) (愚拙);

        ⑼ 感君區(qū)區(qū)懷(真情摯意)。

        區(qū)區(qū)小事,何足掛齒。(現(xiàn)在多指數(shù)量少或不重要)

        ⑽ 君既若見錄 (指自己)

        《孔雀東南飛》導(dǎo)學(xué)案(教師版)相見常日稀 (看見,會見,拜見)

        《孔雀東南飛》導(dǎo)學(xué)案(教師版)誠恐見欺于王 (被)

        ⑾ 自可斷來信 (使者)

        言而無信 (信用)

        杳無音信 (消息)

        《孔雀東南飛》導(dǎo)學(xué)案(教師版)信誓旦旦 (誠實)

        ⑿ 不得便相許 (指代媒人,可譯作“你”。)

        及時相遣歸 (指代蘭芝,可譯作“我”。)

        悵然遙相望 (指仲卿,可譯作“他”。)

        相見常日稀 (副詞,互相。)

        兒已薄祿相 (名詞,相貌。)

        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宰相)

        伯樂相馬 (審察)

        無物相之 (幫助)

        2、古今異義

        為仲卿母所遣 (遣:遣送,休,指女子被趕回娘家。今常用義為派,派遣。)

        守節(jié)情不移 (守節(jié):遵守府里的規(guī)則。今義指婦女不改變節(jié)操。)

        便可白公姥 (白:告訴,稟告。今常指一種顏色。)

        汝豈得自由 (自由:自作主張。今義指不受拘束和限制。)

        槌床便大怒 (床,這里是指古代的一種坐具。今指供人睡覺用的家具。)

        本自無教訓(xùn) (教訓(xùn):教養(yǎng)。今義從錯誤、失敗中取得知識和經(jīng)驗。)

        舉手常勞勞 (舉手,告別時的動作。今常表示贊同或要求發(fā)言時的動作。今義中用“招手”“揮手”來代替舉手。)

        逆以煎我懷 (逆:逆料,想到將來。今義與“順”相對。)

        阿母大悲摧 (摧:傷心。今義為破壞,折斷。)

        恐此事非奇 (奇:宜,適宜。今常用義為特殊的,或驚異。)

        尋遣丞請還 (尋:過了一些時候。今常用義為尋找。)

        否泰如天地 (否:壞運氣。今常用義為否定,可否。泰,好運氣,今常用義為,平安,安定。)

        渠會永無緣 (渠:他。今常用義為奉承。)

        便利此月內(nèi) (便利:吉利。今義:方便。)

        躡履相逢迎 (逢迎:迎接。今常用義為奉承。)

        葉葉相交通 (交通:連接。今為各種運輸往來,郵遞通訊工作。)

        3、通假字

        終老不復(fù)取 (“取”通“娶”,娶妻。)

        箱簾六七十 (“簾”通“奩(lián)”,梳妝匣(xiá)子。)

        雖與府吏要 (“要”通“邀”,約。)

        蒲葦紉如絲 (“紉”,通“韌”,堅韌。)

        府吏見丁寧 (“丁寧”通“叮嚀”,叮囑,囑咐。)

        奄奄黃昏后 (“奄奄”通“晻晻(ǎn)”,陰暗。)

        合葬華山傍 (“傍”通“旁”,旁邊。)

        4、詞類活用

        (1)孔雀東南飛 (東南,方位名詞作狀語,表示“飛”的方向:向東南。)

        手巾掩口啼 (手巾,名詞作狀語,表示動作行為所用的工具:用心。)

        卿當日勝貴 (日,時間名詞充當狀語,充當謂語“勝貴”的狀語。)

        (2)槌床便大怒 (槌,名詞,帶賓語“床”,活用為動詞:拍,敲擊。)

        自名秦羅敷(名,名詞帶賓語“秦羅敷”,用作動詞:取名,名叫。)

        謝家事夫婿 (名詞“事”帶賓語“夫婿”,用作動詞:侍奉,服侍。)

        交廣市鮭珍 (市,名詞帶賓語“鮭珍”,用作動詞:買,購買。)

        千萬不復(fù)全 (全,形容詞活用為動詞,保全。)

        (3)逆以煎我懷 (使……煎,動詞的使動用法,使……像受煎熬一樣。)

        足以榮汝身 (使……榮,形容詞使動用法,使……受榮華。)

        便利此月內(nèi)(以……為利,形容詞的意動用法,以……為最吉利。)

        5、特殊句式

        為仲卿母所遣,被焦仲卿的母親趕回娘家(用“為……所……”的格式表示被動。)

        6、難句解釋

        (1)媒人去數(shù)日,尋遣丞請還,說有蘭家女,承籍有宦官。

        翻譯:

        (2)“奄奄黃昏后,寂寂人定初”和古代紀時法。

        翻譯:

        第 二 課 時

        (一)整體把握

        1、這首詩可以分為幾個部分內(nèi)容?

        第一部分(1—2小節(jié))開端。蘭芝自訴。

        第二部分(3—12小節(jié))發(fā)展。蘭芝遣歸。

        仲卿乞母——著裝遣歸——辭母別姑——夫妻泣別

        第三部分(13—22小節(jié))再發(fā)展。蘭芝拒婚。

        踐約拒婚——劉兄逼嫁

        第四部分(23—32小節(jié))高潮。劉焦殉情。

        生離死別——共赴黃泉

        第五部分(33小節(jié))合葬化鳥。

        2、這首詩講述了什么故事?

        3、按什么順序敘述?時間順序。以什么為線索?

        以劉蘭芝和焦仲卿的愛情和封建家長制的迫害為矛盾沖突的線索,按劉蘭芝和焦仲卿的別離、抗婚、殉情的悲劇發(fā)展為線索來敘述。

        4、寫作這首詩歌的目的是什么?是為了否定什么?肯定什么?

        (揭露了封建禮教破壞青年男女幸福生活的罪惡,歌頌了劉蘭芝和焦仲卿的忠貞愛情和反抗精神。)

        (二)合作探究

        1、結(jié)合詩歌具體內(nèi)容分析劉蘭芝的人物形象:

        劉蘭芝是主人公,他是怎樣一個人?詩歌用什么手法來表現(xiàn)劉蘭芝?

        才貌雙全、重情重義、不慕榮華富貴、堅貞執(zhí)著、勇敢聰明。

        通過外貌、語言、行為描寫來表現(xiàn)。

        2、作者為什么要描寫劉蘭芝的外在美和內(nèi)在美呢?

        魯迅先生說,悲劇是把美的東西毀滅給人看。寫劉蘭芝的極美,是為了突出劉蘭芝的毀滅的悲劇性,從而增強對封建社會制度的控訴力度。

        3、焦仲卿又是怎樣的一個人呢?

        從第三節(jié)的“堂上啟阿母” ,第5節(jié)的“長跪告”、阿母“槌床便大怒”之后就“默無聲”,退而勸蘭芝,可見他既忠于愛情,又守禮盡孝,并且有幻想。到最后第25小節(jié)聽說蘭芝改嫁,他聲言要自殺。而聽說蘭芝死后,他自己也上吊自殺。這個軟弱的書生終于走上了反抗道路。他跟蘭芝一樣是忠于愛情,對不合理的封建家長制度充滿著反叛的精神。因此他也是一個美的人物。但他并不是那么完美,一開始也有軟弱的毛病,他是經(jīng)過一些事情,經(jīng)過一番心理斗爭,經(jīng)過一些掙扎才走上這條抗爭的道路的,他的性格心理并不是靜止的,而是發(fā)展變化的。因此,他的形象顯得更加真實。

        4、摧殘劉蘭芝和焦仲卿的封建家長有哪些?焦母、劉兄和劉母。他們各自有什么特點?導(dǎo)致這場悲劇的發(fā)生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先看看焦母。她對仲卿軟硬兼施,一方面是惡語威脅,另一方面是好言哄騙。她以家長的絕對權(quán)威極端蠻橫地拆散了劉、焦夫婦兩人,對劉、焦兩人的悲劇負有不可推卸的責(zé)任。作為一個封建家長,焦母成為摧殘青年的典型。這種情況的出現(xiàn),反映了封建家長制摧殘青年的弊端。

        再看劉兄,第20小節(jié)里面。劉蘭芝的哥哥在聽說了媒人說媒的事之后,他有什么態(tài)度?他是不是首先考慮妹妹的感情?不是。他首先考慮的是這來說媒的男方的地位和身份。接下來他考慮的是如果妹妹不乘機嫁掉的話可能以后要在娘家賴著不走。充分寫出劉兄的冷酷、勢利。性情暴戾,趨炎附勢,丑態(tài)畢露,是封建家長制和封建禮教摧殘青年的幫兇。

        悲劇的根本原因在于封建家長制和封建禮教。

        (三)藝術(shù)特點

        1、故事情節(jié)完整緊湊,全詩緊緊圍繞蘭芝被“休遣”和被“逼婚”來展開;材料安排詳略得當。

        如詩的開頭蘭芝自敘身世,從十三歲說起,一年一年進行排比,意在強調(diào)蘭芝從小聰明能干,多才多藝,很有教養(yǎng),為她無辜被逐作了鋪墊。而寫蘭芝回到娘家,劉母對她“不迎而自歸”感到了涼詫時,蘭芝只用“兒實無罪過”一句,就將自己的滿腹委屈表現(xiàn)出來了。

        2、人物個性鮮明,形象刻畫生動,各有特色。這首詩在尖銳的矛盾沖突和曲折的情節(jié)發(fā)展中,成功地塑造了典型人物的形象。

        3、首尾呼應(yīng)。這首詩開頭以“孔雀東南飛,五里一徘徊”托物起興,結(jié)尾以浪漫主義手法,用鴛鴦飛鳴寄托人們對自由、幸福生活的向往。詩中以鴛鴦?wù)諔?yīng)開頭的孔雀,以一鳥獨飛開始,以雙鳥和鳴終結(jié),使詩意更加濃郁。

        (四)拓展延伸

        賞析并背誦下面的漢樂府詩,試比較這兩首詩的思想內(nèi)容與藝術(shù)風(fēng)格的異同。

        上 邪

        漢樂府

        上邪!我欲與君相知,長命無絕衰。山無陵,江水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與君絕。

        古 歌

        漢樂府

        秋風(fēng)蕭蕭愁殺人,出亦愁,入亦愁。座中何人,誰不懷憂?令我白頭。胡地多飆風(fēng),樹木何修修。離家日趨遠,衣帶日趨緩。心思不能言,腸中車輪轉(zhuǎn)。

        (五)鞏固練習(xí):

        1.下列劃線字的注音或釋義有誤的一項是( )

        A、躑躅(zhí zhú,緩慢不進)日冥冥(míng,生命終結(jié)) 否泰(pǐ,壞運氣)

        B、婀娜(é nuó)赍錢(lài,贈送) 嬌逸(yì,文雅)

        C、伶俜(pīng,孤單的樣子) 磐石(pán,磐石,厚而大的石頭)

        流紈素(wán,綢子)

        D、愆違(qiān,過錯) 令才(lìng,美好) 明月珰(dāng,耳墜)

        2.解釋句中劃線的字

        A、兒已薄祿相( )B、枝枝相覆蓋( )

        C、誓不相從許( )D、好自相扶將( )

        E、至于幽暗昏惑而無物以相之( )

        3.下列各句中不含偏義復(fù)詞的一項是( )

        A、晝夜勤作息,伶俜縈苦辛

        B、便可白公姥,及時相遣歸

        C、否泰如天地,足以榮汝身

        D、其日牛馬嘶,新婦入青廬

        4.下列各句中劃線的詞古今意義相同的一組是( )

        A、可憐體無比 B、交語速裝束

        C、葉葉相交通 D、汝豈得自由

        E、共事二三年 F、進退無顏儀

        G、既欲結(jié)大義 H、寡婦起彷徨

        附參考答案

        1.B(赍,jī) 2.A命相;B互相;C你;D她;E幫助。

        3.C(A作息;B公姥;D牛馬)

        4.F(A可愛;B準備;C交錯在一起;D自作主張;E在一起過日子;G婚姻;H不安定)

        教學(xué)后記:

        3、《孔雀東南飛》體化教學(xué)案(教師版)

        教學(xué)目標:

        1、了解“漢樂府民歌”,了解《孔雀東南飛》的歷史地位。

        2、了解本文風(fēng)格、語言特色。

        3、掌握有關(guān)基礎(chǔ)知識。

        4、品味、賞析人物形象。

        教學(xué)時間:2教時

        過程:

        一、了解“漢樂府民歌”,了解《孔雀東南飛》的歷史地位。

        最早見于南朝徐陵所編的《玉臺新詠》?!犊兹笘|南飛》是漢樂府民歌,“樂府”是漢武帝時設(shè)立的一個采詩配樂的政府機關(guān)(“樂府”始于何時,史書及歷代學(xué)者說法不一,有待進一步考證研究)。由于它采詩配樂,后來人們也把它作為一種詩體的名稱,叫做“樂府詩”。漢樂府深受《詩經(jīng)》的影響。而且漢樂府是繼《詩經(jīng)》之后,古代民歌的又一次大匯集,不同《詩經(jīng)》的浪漫主義手法,它開詩歌現(xiàn)實主義新風(fēng)?!犊兹笘|南飛》是漢樂府的代表。是我國歷史上第一首敘事長詩。本文原名為《古詩為焦仲卿妻作》。在長期的流傳中,人們又常以首句為題,故又名《孔雀東南飛》。這首樂府詩與北朝的《木蘭詩》(或名《木蘭辭》)并稱為“樂府雙璧”。

        《孔雀東南飛》在中國古典文化中還延續(xù)了中國現(xiàn)實主義特色,全詩在結(jié)構(gòu)和內(nèi)容上都緊密的聯(lián)系生活,給人以真實感。《孔雀東南飛》通過劉蘭芝與焦仲卿這對恩愛夫婦的愛情悲劇,控訴了封建禮教、家長統(tǒng)治和門閥觀念的罪惡,表達了青年男女要求婚姻愛情自主的合理愿望。

        二、掌握有關(guān)基礎(chǔ)知識

        1、重點詞語解釋:

        (1)“相”字用法

        《孔雀東南飛》一文中“相”字出現(xiàn)共十七次。理解“相”字含義,不僅較全面地掌握它的多個義項,也有利于對文句的準確把握。

        請回答以下“相”字用法和意義:

        ① 賤妾留空房,相見常日稀 ② 黃泉下相見,勿違今日言 ③ 枝枝相覆蓋,葉葉相交通 ④ 仰頭相向鳴,夜夜達五更

        讀xiāng,其詞性有如下兩類:

        這一類,作副詞,表示彼此對待的關(guān)系,譯為“互相、相互”

        繼續(xù)回答以下“相”字用法和意義:

        ⑤ 便可白公姥,及時相遣歸 ⑥ 時時為安慰,久久莫相忘 ⑦ 初七及下九,嬉戲莫相忘

        ⑧ 吾已失恩義,會不相從許 ⑨ 不久當歸還,還必相迎取 ⑩ 誓不相隔卿 ⑾不久當還歸,誓天不相負 ⑿幸可廣問訊,不得便相許

        ⒀勤心養(yǎng)公姥,好自相扶將 ⒁登即相許和,便可作婚姻 ⒂新婦識馬聲,躡履相逢迎 ⒃悵然遙相望,知是故人來

        這一類,也讀xiāng,指代性副詞,⑤⑥⑦可譯為“我”; ⑧⑨⑩⑾⑿可譯為“你”; ⒀⒁⒂⒃可譯為“他(她)”。

        繼續(xù)回答以下“相”字用法和意義:

        ⒄兒已薄祿相,幸復(fù)得此婦

        xiàng,名詞,“相貌”之意。

        (2)偏義復(fù)詞

        “偏義復(fù)詞”就是兩個詞,只用其中一個,另外一個只是陪襯。

        請指出下列加線詞語中,有意義的詞語是哪個:

        便可白公姥 奉事循公姥 晝夜勤作息 勤心養(yǎng)公姥 我有親父兄 我有親父母,逼迫兼弟兄

        三、概括課文內(nèi)容,列出提綱

        開頭的小序交代了故事發(fā)生的時間、地點和人物,以及成詩的經(jīng)過,同時還概括地介紹了故事的發(fā)生、發(fā)展和結(jié)局,使讀者讀過小序,就可了解全詩的脈絡(luò),體會到故事的悲劇色彩。以下分六個部分。

        開頭是起興。

        全詩以“孔雀東南飛,五里一徘徊”為起筆,借孔雀失偶起興,引起所要敘述的恩愛夫妻被迫分離的凄楚故事,為全詩定感情基調(diào)。

        以下內(nèi)容可分為五個部分:

        第一部分,從“十三能織素”到“及時相遣歸”。以劉蘭芝對丈夫焦仲卿傾訴的口吻敘述,一開始就提出了問題,展開了婆媳之間的矛盾,也體現(xiàn)出劉蘭芝與焦仲卿之間濃厚的愛情。詩中可見,劉蘭芝不能被婆婆所容,本可白頭偕老的一對恩愛夫妻就這樣被活活拆散。

        第二部分,從“府吏得聞之”到“二情同依依”。寫劉蘭芝被遣回家,仲卿與蘭芝告別發(fā)誓要再接蘭芝回來。

        這一部分可分為三層來看:

        (1)從“府吏得聞之”到“慎勿違我語”。寫焦仲卿向母親求情,遭到訓(xùn)斥,只好說服劉蘭芝回娘家,還抱著能接回她的幻想。

        (2)從“新婦謂府吏”到“涕落百余行”。寫劉蘭芝倔強的個性,突出描寫她臨行對鏡梳妝及與婆婆、小姑告別時的神態(tài)、動作和語言,表現(xiàn)了她的堅決、鎮(zhèn)靜與忍耐,讀時令人生出凄楚之情。

        (3)從“府吏馬在前”到“二情同依依”,寫劉蘭芝與焦仲卿分手之際依依不舍的情景,突出表現(xiàn)離愁別緒。

        第三部分,從“府吏上高堂”,到“郁郁登郡門”。寫劉蘭芝回家后的悲慘遭遇。主要有三個方面內(nèi)容:

        (1)母親開始見到女兒被婆家遣回非常憤怒不能諒解女兒,后來聽女兒的訴說終于體諒了女兒的處境。

        (2)劉蘭芝的哥哥完全不能接納妹妹,并且完全以勢利眼光看問題,毫無兄妹間的手足之情,一定要逼迫妹妹再嫁富貴之家。

        (3)寫府君家求婚情景,并鋪張地操辦婚事。

        第四部分,從“阿母謂阿女”到“自掛東南枝”。寫劉蘭芝以“舉身赴清池”和焦仲卿以“自掛東南枝”來做最后的反抗,雙雙為愛情而死,死得凄婉但也悲壯。

        第五部分,從“兩家求合葬”到結(jié)尾。寫二人死而猶生的動人情景,表達出詩人及善良人的美好愿望,詩人也以此告訴后來人,“戒之慎勿忘”。

        四、賞析劉蘭芝的形象

        看課文重點詩句,學(xué)會篩選信息,學(xué)會思考分析。先自我思考,再和同學(xué)交流,準備班級發(fā)言:

        1、具體分析詩歌如何反映劉蘭芝外貌特點的?

        (詩歌通過側(cè)面描寫的手法表現(xiàn)劉蘭芝的美麗無雙。

        第一處是寫她的精心打扮:“著我繡夾裙,事事四五通。足下躡絲履,頭上玳瑁光。腰若流紈素,耳著明月珰。指如削蔥根,口如含朱丹。纖纖作細步,精妙世無雙?!边@樣打扮裝飾的女子怎么能不是美妙無雙的?

        第二處是寫劉蘭芝離開夫家后遇到絡(luò)繹不絕的說媒,并且有很多高官權(quán)貴出面求婚的,還有迎婚的特別排場氣派的場面,間接說明這位平常人家的女子必有超凡脫俗的容貌。)

        2、從課文里采集信息,分析劉蘭芝有怎樣的性情特點?

        (“十三……十四……十五……十六”“守節(jié)……雞鳴……夜夜……三日……”“朝成繡夾裙,晚成單羅衫”:能干、賢淑、勤勞。

        “便可……及時相遣歸”“嚴妝”“上堂拜阿母”“處分適兄意,那得自任專”:自尊、自重、堅強。

        “遺施”“卻與小姑別,淚落連珠子”:柔情、軟弱。

        “結(jié)誓不別離”“自可斷來信”:不慕富貴,忠貞愛情。

        “黃泉下相見,勿違今日言”“攬裙脫絲履,舉身赴清池”:忠貞愛情,以死抗爭。)

        總結(jié):劉蘭芝是一個美麗賢惠,不慕富貴,忠貞愛情,遭遇封建家長制迫害的中國古代女性。

        五、賞析焦母的形象

        1、焦母刁蠻、霸道、專制的特點是怎樣表現(xiàn)的?

        對劉蘭芝表現(xiàn)的反應(yīng)和評價上,用“三日斷五匹,大人故嫌遲”的“故”“此婦無禮節(jié),舉動自專由”故意詆毀來表現(xiàn)刁蠻、霸道;

        對兒子的求情上,用“槌床便大怒““吾意久懷忿,汝豈得自由”“小子無所畏,何敢助婦語!吾已失恩義,會不相從許”表現(xiàn)其專制、蠻橫。

        在兒子“終老不復(fù)取”的斗爭上,一而再地欺騙,“東家有賢女……阿母為汝求”,表現(xiàn)她的自私和狠毒。

        總結(jié):焦母是一個代表著封建專制的極端蠻橫無理的女性。

        焦仲卿是廬江郡的一個小吏,他為人孝順,但性格軟弱,不敢有絲毫違背母親的意愿。他是蘭芝向封建家長制和封建婚姻制度作斗爭的伙伴,有正義感,重感情,守信用,有反抗的一面。但更有有懦弱的一面,對母親的責(zé)難默默無聲,斗爭無力。他也是封建專制制度的受害者。

        2、焦母刁蠻、霸道、專制的根源是什么?

        (封建禮教大環(huán)境、變態(tài)的個性。)

        六、賞析藝術(shù)特色

        1、請分析詩歌傳統(tǒng)表現(xiàn)手法在本文中的運用。

        (傳統(tǒng)表現(xiàn)手法是“賦”“比”“興”。開頭“孔雀東南飛,五里一徘徊”是“興”的手法,作用和效果是:暗含比照,引起下文,奠定全文纏綿悱惻的悲劇基調(diào)。寫劉蘭芝能干賢淑和臨別妝扮,“十三……十四……”“足下……頭上……”,以及后文求婚的場面“青雀……”等都是“賦”的手法,鋪排渲染,側(cè)面烘托。夫妻雙方的誓言“磐石”與“蒲葦”則是“比”的運用,形象生動。

        2、對話的藝術(shù)性有怎樣的表現(xiàn)?

        劉蘭芝對丈夫的話、對小姑的話以及告別時對婆婆的話極富有個性和情景。

        對丈夫:“非為織作遲,君家婦難為”“仍更被驅(qū)遣,何言復(fù)來還”“人賤物亦鄙,不足迎后人”,是自訴,是抱怨,也是牢騷;“時時為安慰,久久莫相忘”“感君區(qū)區(qū)懷!君既若見錄,不久望君來”是柔情,是幻想,也是期望。這些話充滿夫妻私情。

        臨別對婆婆的話:“昔作女兒時,生小出野里。本自無教訓(xùn),兼愧貴家子。受母錢帛多,不堪母驅(qū)使。今日還家去,念母勞家里。”——謙敬禮貌但有很勉強。對小姑的話截然不同:“新婦初來時,小姑始扶床;今日被驅(qū)遣,小姑如我長。勤心養(yǎng)公姥,好自相扶將。初七及下九,嬉戲莫相忘?!薄H切告白,真情流露。

        對其兄長逼婚“理實如兄言……那得自任?!?,充滿著無奈,可以看得出,嘴上應(yīng)承,心在滴血。

        3、本文的結(jié)尾有什么設(shè)計特點?

        雙方約定后,一個“舉身赴清”一個“池自掛東南枝”,只是悲劇的結(jié)局,但是結(jié)尾卻幻化出一對鴛鴦,“仰頭相向鳴,夜夜達五更”既是一種“大團圓”的結(jié)局,又是一種浪漫主義的升華,給人以安慰和希望。

        七、完成相關(guān)作業(yè)。自我整理筆記。

        4、《松樹金龜子(節(jié)選)》導(dǎo)學(xué)案(含答案)

        16.松樹金龜子(節(jié)選)

        學(xué)習(xí)目標

        1.了解法布爾的生平及其代表作。

        2.學(xué)習(xí)課文生動、細致的描寫以及準確的說明方法。

        3.學(xué)習(xí)作者嚴謹?shù)目茖W(xué)態(tài)度,養(yǎng)成細致觀察的習(xí)慣。激發(fā)熱愛、保護野生動物的熱情。

        ●重點:學(xué)習(xí)課文中準確說明,生動、細致描寫的方法。

        預(yù)習(xí)導(dǎo)學(xué)

        1.下面是某同學(xué)制作的知識卡片,請你補充完整。

        法布爾,國著名昆蟲學(xué)家、科普作家。他以畢生精力寫出了《 昆蟲世界 》(《昆蟲記》),被認為是“科學(xué)與詩的完美結(jié)合”。他詳細觀察了昆蟲的生活和為生活以及繁衍種族所進行的斗爭,然后以其觀察所得做了詳細確切的筆記,最后編寫成書。?

        2.給加點字注音或根據(jù)拼音寫漢字。

        瞌睡(kē) 獻媚(mèi) 抑郁(yù) 點綴(zhuì)

        鐵qiāo(鍬)? xuàn(炫)耀? qiào(鞘)翅 ??? ?lüè(掠)奪

        3.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詞語。

        (1)對它的獻媚無動于衷。

        心里一點也不受感動。

        (2)從抑郁中解脫出來。

        心有所恨,不能訴說而煩悶。

        (3)松樹金龜子長得儀表堂堂。

        形容人的外表莊嚴大方。

        (4)上面還點綴著一些白色斑點。

        加以襯托或裝飾,使原有事物更加美好。

        4.整體感知。

        《松樹金龜子》是一篇介紹動物生態(tài)的科學(xué)小品文。它科學(xué)、詳盡地說明了松樹金龜子的 外形特征 生活習(xí)性 ,包括婚戀、發(fā)音、繁衍等,滲透著作者對昆蟲的人文關(guān)懷,使讀者對松樹金龜子這種常見的昆蟲有了科學(xué)的認識,并激發(fā)出自己熱愛昆蟲的感情。?

        5.課文結(jié)構(gòu)分析。

        全文共21段,可分五部分。

        第一部分(第1~3段):介紹松樹金龜子的 外形 特征,重點介紹觸角末端的流蘇。?

        第二部分(第4~7段):介紹松樹金龜子求偶的“婚戀”生活。

        第三部分(第8~18段):介紹松樹金龜子 發(fā)音 原理及 唱歌 原因。?

        第四部分(第19~20段):介紹松樹金龜子的 死亡 繁衍后代 的情況。?

        第五部分(第21段):說明松樹金龜子和農(nóng)作物的關(guān)系,呼吁人們別去打擾它們。

        合作探究

        問題一:松樹金龜子在部分人看來是一種討厭的農(nóng)業(yè)害蟲,可作者對這種小生命卻心存喜愛之情,課文中哪些內(nèi)容體現(xiàn)了作者對松樹金龜子的喜愛之情?

        作者開篇迫不及待地贊美松樹金龜子美麗的外形特點,說“松樹金龜子長得儀表堂堂,它身披黑色或棕色外套,外套閃著金屬的光澤,上面還點綴著一些白色斑點,顯得既樸素又高雅”,顯然,作者是滿懷喜愛的心情,以獨特的眼光來觀察松樹金龜子的,把它寫成了一位風(fēng)流倜儻、氣度非凡的高雅之士。

        此外,作者寫它準時:“在昆蟲的日歷里,金龜子是最準時的?!睂懰敲利惖奈枳?“打開它的折扇,輕輕地晃動,像是在問:‘能接受我的愛嗎’?它在炫耀它的美貌,尤其那對折扇更是它的魅力所在?!辈⑶以谄M懷深情地對廣大讀者說:“別去打擾它吧!它是暑天暮色的點綴,是夏至那天鑲在天幕上的漂亮首飾。”

        問題二:法布爾不僅是位杰出的昆蟲學(xué)家,而且是位出色的文學(xué)家。他的科學(xué)小品被認為是“科學(xué)與詩的完美結(jié)合”,本文能體現(xiàn)出這一特點嗎?

        課文在表現(xiàn)手法上,主要采用了擬人的手法。作者許多地方把松樹金龜子當作人來寫,使之具有人的愛憎感情和思想行為,讀來讓人倍感親切。把金龜子人格化又表現(xiàn)在兩方面:一是直接把金龜子當作人來描述,這在課文中是主要的方式。作者使用的詞語,幾乎全部是寫人的詞語,如“儀表堂堂”、“慈母職責(zé)”、“大獻殷勤”、“視而不見”、“舞蹈表演”、“炫耀”、“獻媚”、“無動于衷”、“大喊大叫”等等。特別是第7段,雄蟲向雌蟲求愛的場面寫得惟妙惟肖,栩栩如生。二是通過作者與松樹金龜子的關(guān)系或?qū)ζ涞拿枋龇从吵鰜怼W髡邔瘕斪拥耐獗?、?xí)性、婚戀、繁衍和死亡的描述中無處不滲透著人文關(guān)懷。全文充滿了對松樹金龜子生命的關(guān)愛之情,充滿了對昆蟲的贊美之情。總之,這篇科學(xué)小品注入了作者的靈魂,融知識、趣味、美感和思想于一體。

        問題三:文章運用了多種說明方法,運用最多的是哪種?

        本文為了準確說明事物的特征,多處運用作比較的說明方法來說明松樹金龜子的特點。如和“紡織娘”“螽斯”比較,說明松樹金龜子發(fā)音的特點;和“落花生”“野豌豆”比較,說明松樹金龜子產(chǎn)卵的特點。

        問題四:你認為作者為什么能把昆蟲寫得那么細致呢?

        從觀察入手,進行科學(xué)的說明。人們曾稱法布爾是“昆蟲觀察家”。作者在細致地觀察,同時也帶領(lǐng)讀者在觀察。他介紹的情況和結(jié)論都來自觀察。對觀察的結(jié)果,作者以科學(xué)的態(tài)度進行介紹??梢源_定的,用肯定的語言,如說雄金龜子的折扇“是發(fā)育成熟可以求偶的標志”;對推測得到的,用不確定的語言,如“它們可能要到深夜才交配”,“它們是有可能一唱一和”,“我無法作證”;對沒弄清的,也明白地告訴人們,如對昆蟲為什么叫的問題,作者明確地說:“還沒有搞清楚。”所有的內(nèi)容都是作者細致觀察的結(jié)果。

        5、《登高》(第1課時)導(dǎo)學(xué)案教學(xué)設(shè)計(北師大七年級上冊)

        第二單元

        課題:《登高》 (第 1 課時)

        【學(xué)習(xí)目標】

        1.識記杜甫生平以及對其詩歌創(chuàng)作的影響。

        2.學(xué)習(xí)情景交融、氣象宏偉、沉郁頓挫的藝術(shù)特點。

        3.能感受詩人深沉的苦痛與憂思。

        學(xué)習(xí)方法:自主 合作 探究

        【預(yù) 習(xí)】

        I.教材助讀

        一、新課導(dǎo)入:

        由王維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導(dǎo)入。

        二、重陽節(jié)的來歷:

        名稱釋義:農(nóng)歷九月九日,為傳統(tǒng)的重陽節(jié)。因為古老的《易經(jīng)》中把“六”定為陰數(shù),把“九”定為陽數(shù),九月九日,日月并陽,兩九相重,故而叫重陽,也叫重九,古人認為是個值得慶賀的吉利日子,并且從很早就開始過此節(jié)日。

        作者簡介:杜甫 (712-770),字子美,生于河南鞏縣(今河南省鞏縣),是名詩人杜審言的孫子。因曾居長安城南少陵,故自稱少陵野老,世稱杜少陵。安史之亂開始,他流亡顛沛,竟為叛軍所俘;脫險后,授官左拾遺。乾元二年(七五九),他棄官西行,最后到四川,定居成都一度在劍南節(jié)度使嚴武幕中任檢校工部員外郎,故又有杜工部之稱。晚年舉家東遷,途中留滯夔州二年,出峽。漂泊鄂、湘一帶,貧病而卒。

        子美生活在唐朝由盛轉(zhuǎn)衰的歷史時期,其詩多涉筆社會動蕩、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譽為“詩史”。其人憂國憂民,人格高尚,詩藝精湛,被奉為“詩圣”。 杜甫善于運用古典詩歌的許多體制,并加以創(chuàng)造性地發(fā)展。他是新樂府詩體的開路人。有《杜工部集》傳世。

        [背景簡介] 這首詩是杜甫大歷二年(767)秋在夔州所作。夔州位于長江之濱、矍塘峽口,以水急、風(fēng)大、多猿著稱。詩中抒發(fā)的不只是詩人個人的不幸。當時,安史之亂已經(jīng)結(jié)束四年了,但地方軍閥們又乘隙而起,相互爭奪地盤,造成社會動亂,民不聊生。在這種形勢下,詩人只得繼續(xù)“飄泊西南天地間”。他的郁悶是多種因素造成的,這里有時代的苦難,也有家道的艱辛,個人多病和壯志未酬,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適、嚴武的相繼辭世。為了排遣濃云一樣時時壓在心頭的郁悶,他抱病登臺,但悲涼蕭瑟的江峽秋景反倒使他增添了新的悲哀。

        II.預(yù)習(xí)自測

        杜甫,字 , 代現(xiàn)實主義詩人。他客居長安時曾住在少陵,所以世稱 。又曾以檢校工部員外郎銜充任節(jié)度使,所以又稱 。

        他的詩再現(xiàn)了“安史之亂”時唐朝的現(xiàn)實生活,所以他的詩被稱為 ,能反應(yīng)這一時期的詩歌主要是“三吏”(_____、 _____、 _____ )“三別”(_____ 、______、 _____)。杜甫被后世稱為 。

        2. 給下列劃線字注音。

        渚 ( ) 潦倒( )

        3. 解釋下列句中劃線的詞語。

        (1)渚清沙白鳥飛回:_______________

        (2)艱難苦恨繁霜鬢:

        (3)潦倒新停濁酒杯:_______________

        【探 究】

        探究一:

        《登高》的前四句描寫了哪些事物?詩人分別用了哪些字詞描繪它們?

        探究二:詩人的“悲”除了體現(xiàn)在首聯(lián)、頷聯(lián)描寫的秋景上之外,還體現(xiàn)在哪里?

        探究三:如何理解尾聯(lián)中的“艱難”一詞?

        答:“艱難”兼指國家命運和自身命運。國家動亂(安史之亂),詩人漂泊在外,生活艱難,壯志難酬。

        小結(jié):

        【當堂訓(xùn)練】

        1.杜甫,____代詩人,我國古代偉大的______主義詩人,人稱“_____”。他的詩被譽為“______”。他的《登高》中的千古名句是“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2.對《登高》這首詩的表現(xiàn)手法賞析不恰當?shù)囊豁検牵海?)

        A.一、二句著重描寫了眼前景物,繪形、繪聲、繪色、繪態(tài),渲染了秋景的特點。

        B.三、四句透過沉郁悲涼的對偶句,顯示了出神入化的筆力,確有“百川東注”的磅礴氣勢。

        C.五、六句重在表現(xiàn)情感,從時間方面著筆,由眼前寫到未來凄涼晚景,充滿了傷感之情。

        D.這首七律詩八句皆對仗,流暢自然,一氣呵成,堪稱“古今七言律詩之冠”。

        【課后作業(yè)】

        1.杜甫的《登高》被譽為“古今七律第一”。律詩每首 句,共 聯(lián),依次為 、 、 、 。

        2、杜甫,中國古代最偉大的詩人,字 ,有 之贊譽,他的詩歌被稱為 ,他的詩歌總體的風(fēng)格是 。我還知道杜甫。

        3、整體感知:本首詩前四句寫 季節(jié)之景,給人總體感受是 。后四句直接抒情,能直接體現(xiàn)作者情感的關(guān)鍵詞語是 。


        6、誦讀欣賞《古詩二首》(雁門太守行、別云間)導(dǎo)學(xué)案(八年級上冊)

        誦 讀 欣 賞

        古 詩二 首

        學(xué)習(xí)目標

        1.學(xué)習(xí)詩歌的朗讀技巧,培養(yǎng)朗讀能力。

        2.反復(fù)誦讀,感受、品味詩歌的韻律美、意境美和語言美。

        3.培養(yǎng)正確的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

        ●重點:誦讀詩歌,理解詩歌內(nèi)容,領(lǐng)悟作者寄托的愛國情懷。

        預(yù)習(xí)導(dǎo)學(xué)

        1.下面是某位同學(xué)制作的知識卡片,請你幫著補充完整。

        李賀,字 長吉 ,福昌(今河南宜陽西)人。 唐 代詩人,因家居福昌之昌谷,后人稱其為李昌谷。因仕途失意,他把全部精力用在寫詩上。外出時背一破錦囊,得句即寫投囊中。李賀作詩務(wù)求新奇,人稱“ 詩鬼 ”。

        夏完淳(1631—1647),南明抗清將領(lǐng)、詩人。原名 復(fù) ,字 存古 ,松江華亭(今上海松江)人。5歲能讀經(jīng)史,7歲能詩文,時人稱為神童。14歲隨父起兵抗清。夏完淳被捕時,家有白發(fā)老母和孕妻。被押解送南京后,不屈而死,年僅17歲。這首《別云間》便是他被捕之后、押解離鄉(xiāng)之前所作。

        2.給下列加點字注音。

        摧(cuī ) 凝(níng) 燕脂(yān) 霜重(zhòng)

        提攜(xié) 羈旅(jī ) 塞上(sài )

        拓展:列出以上生字詞中的多音字,并注音組詞。

        塞 sài 邊塞 sè 閉塞sāi 塞滿

        燕 yān 燕國 yàn 燕子

        3.朗誦詩歌,完成下表。

        雁門太守行

        7、七年級下《現(xiàn)代詩二首》(回延安、再別康橋)導(dǎo)學(xué)案(含答案)

        25.現(xiàn)代詩二首

        學(xué)習(xí)目標

        1.品析詩歌凝練的語言。

        2.了解兩首詩運用的修辭手法,體會其對表達情感的作用。

        3.品味、感悟兩首詩的形象和表達的思想感情。

        ●重點:品味和感悟詩歌表達的思想感情。

        預(yù)習(xí)導(dǎo)學(xué)

        1.下面是有關(guān)作者的知識卡片,請你補充完整。

        《回延安》作者 賀敬之 ,當代詩人、劇作家。?

        徐志摩

        有詩集《并沒有冬天》《朝陽花開》《 放歌集 》等,劇本《白毛女》(與丁毅等合作)。?

        《再別康橋》作者 徐志摩 ,新月派詩人,著有作品《花雨》《志摩的詩》《猛虎集》等。本詩是他1928年故地重游后在歸國的輪船上寫的。?

        2.給加點字注音或根據(jù)拼音寫漢字。

        白羊肚(dǔ) 斑斕(lán) 漫溯(sù) 青荇(xìng) 河畔(pàn)

        róu(揉)碎?? méi(糜)子 ? 長gāo(蒿) ? 笙xiāo (簫) ??? 眼kuàng(眶)

        3.解釋下面句中加點的詞。

        (1)向青草更青處漫溯:隨意地在水中溯流。

        (2)在星輝斑斕里放歌:燦爛多彩。

        (3)在我的心頭蕩漾:(水波)一起一伏地動。

        4.整體感知。

        《回延安》通過描寫回到延安的經(jīng)歷,展開回憶和展望,塑造出了回到延安的詩人自身激動歡喜、情思翻涌的形象,創(chuàng)造出了熱烈深遠的意境,歌頌了延安和延安人民。

        《再別康橋》以離別康橋時的感情起伏為線索,表達了對康橋的依戀之情。

        5.結(jié)構(gòu)分析。

        (1)《回延安》全詩分為五個部分:

        第一部分:抒寫詩人離別延安十年以后,再踏上延安土地時的興奮、激動,以及見到親人的喜悅之情。

        第二部分:回憶自己在延安時期的生活,抒發(fā)詩人和延安的血肉關(guān)系、母子深情,表現(xiàn)出對延安的 感激和懷念 。?

        第三部分:描述 親人歡聚一堂、親切話舊 的熱烈場面。?

        第四部分:喜看延安城市新面貌,表現(xiàn)了詩人對延安 建設(shè)成就 的贊美。?

        第五部分:回顧延安的光榮歷史,展望延安的錦繡前程,表達了作者的 惜別 之情。?

        (2)《再別康橋》全詩分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節(jié)):表現(xiàn)了詩人離別母校時既依依不舍又豁達瀟灑的復(fù)雜情懷。

        第二部分(第2~6節(jié)):抒發(fā)了 舊夢難再的悵惘及難以明言的憂傷 。?

        第三部分(第7節(jié)):展露了 離別時的復(fù)雜情緒 。?

        合作探究

        問題一:《回延安》全詩五個部分,如果用小標題該怎樣概括呢?

        回延安——憶延安——話延安——看延安——祝延安

        問題二:試分析《回延安》中運用的修辭方法。

        排比,如第五部分的前三節(jié),運用排比概括出了從新民主主義革命到社會主義革命幾十年的戰(zhàn)斗歷程。

        借代,如“社會主義路上大踏步走,光榮的延河還要在前頭”。以“延河”借代延安革命精神,表明了延安革命精神將統(tǒng)率人們在社會主義道路上繼續(xù)前進。

        擬人,如“杜甫川唱來柳林鋪笑,紅旗飄飄把手招”。表現(xiàn)出河流、村莊、旗幟也都熱情歡迎詩人等人的到來,體現(xiàn)了詩人故地重回的喜悅感情。

        夸張及比喻,如“幾回回夢里回延安,雙手摟定寶塔山”?!扒暼f聲”的夸張,“母親”的比喻,抒發(fā)了回到延安時無限歡喜激動的感情。

        問題三:試劃分《再別康橋》朗讀的節(jié)奏。

        輕 輕 的/我/走了,正 如/我/輕 輕 的 來;我/輕 輕 的/招 手,作 別/西 天 的/云彩。

        那 河 畔 的/金 柳, 是/夕 陽 中 的/新娘;波 光 里 的/艷影,在 我 的 心 頭/蕩漾。

        軟 泥 上 的/青 荇,油 油 的/在 水 底/招 搖;在 康 河 的/柔 波 里,我/甘 做 一 條/水 草!

        那 榆 陰 下 的/一 潭,不 是/清 泉,是/天 上 虹;揉 碎 在/浮 藻 間,沉 淀 著/彩 虹 似 的/夢。

        尋 夢?撐/一 支 長 篙,向 青 草 更青 處/漫 溯;滿載/一 船 星 輝,在星 輝 斑 斕 里/放 歌。

        但/我不 能/放 歌,悄悄/是 別 離 的/笙 簫;夏 蟲/也 為 我/沉默,沉 默/是 今晚 的/康 橋!

        悄 悄 的/我/走 了,正 如/我/悄 悄 的 來;

        我/揮一 揮/衣 袖,不帶 走/一 片 云 彩。

        問題四:《再別康橋》中開篇連用三個“輕輕的”有什么作用?

        連用三個“輕輕的”寫詩人只身悄悄而來而又悄悄離開的情景,來的時候,誰也沒有驚動,走的時候更不曾打擾了誰。表面上顯得灑脫飄逸,實際上隱喻著內(nèi)心的騷動和不安,給全詩定下了感情基調(diào)。

        問題五:《再別康橋》在形式上是如何體現(xiàn)繪畫美、音樂美、建筑美的?

        1.繪畫美,是指詩的語言多選用有色彩的詞語。全詩中選用了“云彩,金柳,夕陽,波光,艷影,青荇,彩虹,青草”等詞語,給讀者視覺上的色彩想象,同時也表達了作者對康橋的一片深情。全詩共七節(jié),幾乎每一節(jié)都包含一個可以畫得出的畫面。如向西天的云彩輕輕招手作別,河畔的金柳倒映在康河里搖曳多姿;康河水底的水草在招搖著似乎有話對詩人說……作者通過動作性很強的詞語,如“招手”“蕩漾”“招搖”“揉碎”“漫溯”“揮一揮”等,使每一幅畫都富有流動的畫面美,給人以立體感。

        2.音樂美,是對詩歌的音節(jié)而言,朗朗上口,錯落有致,都是音樂美的表現(xiàn)。

        A.押韻,韻腳為:來,彩;娘,漾;搖,草;虹,夢;溯,歌;簫,橋;來,彩。

        B.音節(jié)和諧,節(jié)奏感強。

        C.回環(huán)復(fù)沓。首節(jié)和末節(jié),語意相似,節(jié)奏相同,構(gòu)成回環(huán)呼應(yīng)的結(jié)構(gòu)形式。

        3.建筑美,是節(jié)的勻稱和句的整齊?!对賱e康橋》共七節(jié),全詩四行一節(jié),每一節(jié)詩行的排列兩兩錯落有致,每句基本上六七字(間有八字句),單行和雙行錯開一格排列,無論從排列上,還是從字數(shù)上看,也都整齊劃一,給人以美感,參差變化中見整齊,具有建筑美。

        8、七年級下《古代詩詞三首》(木蘭詩,觀刈麥,破陣子)導(dǎo)學(xué)案(含答案)

        24.古代詩詞三首

        學(xué)習(xí)目標

        1.能流利并有感情地朗誦三首詩詞。

        2.能正確地賞析這三首詩詞。

        3.能說出詩詞中所包含的感情。

        ●重點: 體會課文的語言特色,概括花木蘭這一古代巾幗英雄形象。

        預(yù)習(xí)導(dǎo)學(xué)

        1.下面是有關(guān)作品的知識卡片,請你補充完整。

        《木蘭詩》選自朝郭茂倩編的《 樂府詩集 》。這是一首北朝的民歌。?

        《觀刈麥》作者 白居易 ,字樂天,自號 香山居士 ,是杜甫之后,唐朝的又一杰出的現(xiàn)實主義詩人,是唐代詩人中作品最多的一個。?

        《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作者 辛棄疾 ,字幼安,號稼軒, 南宋 (時期)著名愛國詞人。?

        2.給加點字注音或根據(jù)拼音寫漢字。

        鞍韉(jiān) 轡頭(pèi) 刈麥(yì)

        機zhù(杼) ? shuò(朔)氣 燒zhuó(灼)

        3.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詞。

        (1)愿為市鞍馬:買。 (2)但聞燕山胡騎鳴啾啾:只,僅僅。?

        (3)萬里赴戎機:戰(zhàn)爭。 ? (4)婦姑荷簞食:擔。

        (5)右手秉遺穗:用手握著。 ???? (6)八百里分麾下炙:部下。?

        4.下列句子的朗讀節(jié)奏劃分錯誤的一項是(D)

        A.不聞/爺娘/喚女聲,但聞/燕山/胡騎/鳴啾啾。

        B.家田/輸稅/盡,拾此/充/饑腸。

        C.萬里/赴/戎機,關(guān)山/度/若飛。

        D.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后名。

        5.整體感知。

        (1)《 木蘭詩》通過敘述 木蘭女扮男裝代父從軍的 故事,表現(xiàn)了木蘭勤勞、智慧、勇敢、堅強和不貪圖功名的高貴品質(zhì),以及她愛國愛家的崇高精神。?

        (2)《觀刈麥》是白居易任周至縣縣尉時有感于當?shù)厝嗣駝趧悠D苦、生活貧困所寫的一首詩,作品對造成人民貧困之源的繁重租稅提出指責(zé),對于自己 無功無德又不勞動卻能豐衣足食 而深感愧疚,表現(xiàn)了一個有良心的封建官吏對百姓的 憐憫和同情 。?

        (3)《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通過創(chuàng)造雄奇的意境,抒發(fā)了作者殺敵報國、恢復(fù)祖國山河、建立功名的壯懷,結(jié)句抒發(fā) 壯志未酬 的悲憤心情。?

        6.《木蘭詩》結(jié)構(gòu)分析。

        第一部分(第1~3段): 代父從軍,踏上征途。?

        第二部分(第4段): 奔赴前線,十年征戰(zhàn)。?

        第三部分(第5~6段): 還朝辭官,親人團聚。?

        第四部分(第7段): 贊美、謳歌英雄。?

        合作探究

        問題一:《木蘭詩》在敘述的情節(jié)上,詳略是如何安排的?

        這首詩對木蘭從軍的緣由、離別、辭官和還家都寫得比較詳細,而對出征前的準備只用了四句,對軍旅生活也只用了六句,寫得比較簡略。這樣敘事有詳有略,是由作者寫這首詩的用意所決定的。作者所關(guān)注的是木蘭女扮男裝代父從軍這件罕見的事情,而不是表現(xiàn)戰(zhàn)爭。寫木蘭停機嘆息,寫她的憂思,旨在說明她是女子,因為男子出征理所當然,不足為奇,而女子出征則不同尋常了。寫木蘭辭家出征,反復(fù)使用“不聞爺娘喚女聲,但聞……”,還是為了表現(xiàn)她的女性特征。至于寫她辭官急切歸家,同樣表明了她是個女子。回家后,作者用歡快的筆調(diào),寫木蘭一系列舉動,更是為了強調(diào)她的女子身份。而出征前的準備和軍旅生活,這不是作者的著力之處,所以寫得簡略。當然,作者有詳有略的敘述,也是為表達木蘭的思想感情服務(wù)的。詳寫木蘭停機嘆息和代父從軍的決定,則是表現(xiàn)木蘭的深明大義、對父母的孝道和對國家的忠誠。詳寫木蘭辭家出征的情景,則是刻畫她離家愈遠思親愈切的細膩感情。詳寫木蘭辭官還鄉(xiāng),則是表明她不慕榮華富貴,希望早日與家人團聚。詳寫木蘭還家后的一連串動作,則是表現(xiàn)她回家后恢復(fù)女裝的喜悅之情??傊?詳略分明得當,是這首詩寫作上的一個顯著特點。

        問題二:閱讀《觀刈麥》,分析文章內(nèi)容。

        1.“力盡不知熱,但惜夏日長”寫出了農(nóng)民們什么樣的反常心理?“惜”字有什么深刻內(nèi)涵?

        這兩句詩寫出了農(nóng)民們在炎炎烈日下辛勤勞動卻不知熱的反常心理。試想,炎炎夏日,誰不想在涼快、舒適的樹陰下、房子里休息?但是,對于農(nóng)民們來說,小麥熟了,必須爭分奪秒地收割回來,否則一場大雨就可能讓一年的辛勞化為烏有。所以盡管天氣酷熱,但農(nóng)民們不敢休息,必須抓緊不下雨的天氣趕緊干活,越熱反而越要勞動。

        后一句的“惜”字與前一句“不知”對比,把農(nóng)民們這種不但不嫌天氣炎熱,反而希望更多一點這種天氣的反常心理刻畫得入木三分,耐人尋味,令人心酸。

        2.詩人描述了農(nóng)人舉家辛苦勞動的場景和貧婦人拾麥的場景,面對此情此景詩人是怎樣想的?表現(xiàn)了詩人什么樣的思想情感?

        詩人由農(nóng)民生活的痛苦想到了自己,想到了那些封建高官的舒適生活,此時已經(jīng)不僅是同情農(nóng)民了,而且感到深深的自責(zé)、羞愧。表現(xiàn)了詩人對不勞而獲的封建剝削制度的不滿、鞭撻和抨擊。

        問題三:《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一詞中“馬作的盧飛快,弓如霹靂弦驚”和結(jié)尾的“可憐白發(fā)生”是不是矛盾的,為什么?

        不矛盾。

        前面這句描寫了一個在疆場上縱橫馳騁的健兒的形象。“的盧”,相傳劉備曾乘的盧馬從襄陽城西的檀溪水中一躍三丈,脫離險境。詞人用“的盧”戰(zhàn)馬的神勇形象襯托馬背上將軍的勇武。作者又用夸張的手法,把弓弦發(fā)出的聲響比作霹靂,從聲音的角度突出戰(zhàn)士的神勇。這兩句詞以點帶面,通過點的描寫,讓讀者想象到在千里疆場,戰(zhàn)士們?yōu)榱吮Pl(wèi)國家,出生入死,浴血奮戰(zhàn)的感人場面:將軍身先士卒,率領(lǐng)騎兵,在戰(zhàn)場上奔馳;戰(zhàn)士們?nèi)f箭齊發(fā),敵人紛紛落馬。這是多么鼓舞人心的場面,也是辛棄疾夢寐以求的理想。

        最后一句寫出了現(xiàn)實與理想的矛盾,理想在現(xiàn)實生活中的幻滅。這是辛棄疾一生政治身世的悲憤。作者一生堅決主張抗金,收復(fù)失地,統(tǒng)一國家,甚至在夢中都念念不忘抗金的戰(zhàn)斗生活。但由于朝廷的腐朽無能,他的理想難以實現(xiàn)。當他看到自己鬢邊新生的白發(fā),感到自己已入暮年,心中不由涌起壯志難酬的悲情。這首詞題是“壯詞”,前面九句的確可稱得上是壯詞,但是最后一句使全首詞的感情基調(diào)由雄壯轉(zhuǎn)變?yōu)楸瘔选?/p>

        9、誦讀欣賞《古詩二首》(己亥雜詩、送杜少府之任蜀川)導(dǎo)學(xué)案(八年級上冊)

        誦 讀 欣 賞

        古 詩 二 首

        學(xué)習(xí)目標

        1.掌握詩歌中重點字詞的讀音和含義,理解詩句的內(nèi)容。

        2.體會詩歌的意境,熟讀成誦。

        3.理解和感悟詩人豁達的胸襟和積極進取的精神。

        ●重點:體會詩歌的意境,理解和感悟詩人豁達的胸襟和積極進取的精神。

        預(yù)習(xí)導(dǎo)學(xué)

        1.下面是某同學(xué)制作的知識卡片,請你幫著補充完整。

        王勃(650—675),字 子安 ,唐代詩人,與 楊炯 、盧照鄰、 駱賓王 齊名,齊稱“初唐四杰”,一生短暫坎坷。有《 王子安集 》傳世。

        龔自珍,號定庵, 清 代人,近代思想家、文學(xué)家。由于力主改革弊政,受當局排擠,48歲那年憤然辭官南歸。著有《龔定庵全集》。

        2.給下列加點字注音。

        城闕(què) 宦游人(huàn) 吟鞭(yín) 歧路(qí) 己亥(hài)

        3.結(jié)合課文,解釋下列詞語。

        城闕:這里指唐朝的京城長安。

        宦游:出外做官。

        無為:不要。

        落紅:落花。

        輔:這里是拱衛(wèi)的意思。

        海內(nèi):指四海之內(nèi)。古人稱國境以內(nèi)為海內(nèi)。

        歧路:岔路。

        吟鞭:詩人的馬鞭。

        4.通讀課文,在橫線上填入恰當?shù)脑~語。

        10、《青年在選擇職業(yè)時的考慮(節(jié)選)》《我的五樣》體化教學(xué)案(教師版)

        老山界介紹

        瑤山,又名越城嶺,土名老山界,中央紅軍長征中翻越的第一座大山,戰(zhàn)勝的第一道困難,如今已成為旅游勝地。與后來長征中的萬水千山相比,翻越過程中沒有發(fā)生什么驚天動地的大事,可為什么那么多老紅軍在回憶錄中都談到了老山界,都對翻越老山界刻骨銘心?

        事實上通過諸多文學(xué)影視作品,我們與它早已建立了一種情感上的聯(lián)系。比如,陸定一撰寫的,并被收錄進中學(xué)語文課本的《老山界》一文,就對翻越此山作了如下描寫:“從山腳向上望,只見火把排成許多‘之’字形,一直連到天上,跟星光接起來,分不出是火把還是星星。這真是我生平?jīng)]見過的奇觀?!?/p>

        如今,火把排成“之”字形的奇觀已是見不到了,可走的這一段叫梯子嶺的山路卻蜿蜒如“之”字。這是一條從山腳伸向云端的山脊,右邊是幽深的山坳。

        路很陡,絕壁上開辟的棧道、石梯寬不過盈尺,人在上面攀登,就像《老山界》一文里描述的一樣,“后面行軍人的嘴幾乎可以碰到前面行軍人的腳跟或屁股”。走了不到半個小時,我們就氣喘吁吁,衣服也被山路上的荊棘拉出了一道道口子。

        11、廣東省江門市七年級語文《春(第二課時)》學(xué)案(無答案) 新人教版

        廣東省江門市七年級語文《春(第二課時)》學(xué)案新人教版
        一、賞析春風(fēng)圖
        (一)
        A.鳥兒將巢安在繁花嫩葉當中,高興起來了,呼朋引伴地賣弄清脆的喉嚨,唱出宛轉(zhuǎn)的曲子,跟輕風(fēng)流水應(yīng)和著。
        B.風(fēng)里帶來些新翻的泥土的氣息,混著青草味兒,還有各種花的香,都在微微潤濕的空氣里醞釀。
        C.牛背上牧童的短笛,這時候也成天嘹亮地響著。
        D.“吹面不寒楊柳風(fēng)”,不錯的,像母親的手撫摸著你。
        1.為上面文字按原文順序重新排序:________________。
        2.注音:巢( ) 清脆( )
        3.解詞:賣弄—— 宛轉(zhuǎn)——
        4.這段文字從感覺方面把春風(fēng)描寫得有聲有色,有形有味,極其生動,按下面要求,從文中摘抄相應(yīng)的詞語填在橫線處(每空至少寫兩個詞語)。
        ①觸覺方面:________________。 ②嗅覺方面:________________。
        ③聽覺方面:________________。 ④視覺方面:________________。
        5.春風(fēng)特有的芳香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概括這段文字的主要內(nèi)容 (不得超過10個字)。
        (二)
        春風(fēng)本是無形、無味、無色的,但作者卻將春風(fēng)描繪得有形有味,有聲有色,請從原文中找出這些語句填在橫線上。
        1、作者首先從觸覺的角度用一個形象生動的比喻寫出了春風(fēng)輕柔溫暖的特點,將無形的春風(fēng)寫成是可感觸的,是有形的,這一句是 。
        2、其次從嗅覺的角度將無味的春風(fēng)寫成是有氣味的,這一句是 。
        3、再其次從視覺、聽覺的角度,用 一詞寫出了春風(fēng)輕拂下的色彩;又通過寫跟輕風(fēng)流水應(yīng)和著的 和 ,寫出春風(fēng)中和諧悅耳的聲音。
        “吹面不寒楊柳風(fēng)”,不錯的,像母親的手撫摸著你。風(fēng)里帶來些……醞釀。 繁花嫩葉 鳥鳴 牧童的笛聲
        二、賞析春雨圖:閱讀“春雨圖”一段,然后填空。
        1.“雨是最尋常的,一下就是三兩天。”一句寫出春雨 的特征。
        2.“像牛毛,像花針,像細絲,”寫出春雨 、 、 的特點。
        3.這段中 一句是直接描寫。描寫 , , , 是間接描寫,這是從春雨潤物和人們的活動兩方面著筆的,贊美了春雨在默默無聲中帶給大地以無限的恩澤。
        三、運用重疊字、重疊詞,可增強語言的生動性,請模仿文中的詞語填空。
        偷偷地鉆出來、 輕悄悄 、 舒活舒活筋骨
        地抽出來、 慢 、 倉庫
        地吃一頓 、白 、 機器
        地一擊 、亮 、 士氣
        地哀求 、昏 、 精神
        四、指出下列句子各用了怎樣的修辭方法,并說出它們在文中的作用。
        1.坐著,躺著,打兩個滾,踢幾腳球,賽幾趟跑,捉幾回迷藏。( )
        作用:
        2.東風(fēng)來了,春天的腳步近了。 ( )
        作用:
        3.散在草叢里像眼睛,像星星。 ( )
        作用:
        4.“一年之計在于春”,剛起頭兒,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 )
        作用:
        五、拓展閱讀:
        唐代詩人杜甫寫的著名詩篇《春夜喜雨》:“好雨知時節(jié),當春乃發(fā)生。隨風(fēng)潛入夜,潤物細無聲。野徑云俱黑,江船火獨明。曉看紅濕處,花重錦官城?!?br /> 1.“好雨知時節(jié)”,用了什么修辭方法?為什么說是“好雨”?
        2.“隨風(fēng)潛入夜,潤物細無聲”,“隨風(fēng)”“潛入”寫出了春雨什么特點?“潤”字怎么用得好?
        3.這首詩哪兒是想象?這想象表明了作者的什么心情?

        12、《廉頗藺相如列傳(節(jié)選)》體化教學(xué)案(教師版)

        《五人墓碑記》背景材料

        1、時代背景

        明朝萬歷年間,用政治暴力兼并民田的情況愈演愈烈,江南是全國首富之區(qū),情況更加惡劣。明神宗朱翊鈞連年發(fā)動對外戰(zhàn)爭,大事營建宮殿,為搜括財物,他大興礦稅,通都大邑,都設(shè)稅監(jiān),稅監(jiān)又濫用群小,布滿城鄉(xiāng),竭力榨取、掠奪。一時間農(nóng)商交困,民怨鼎沸,因而爆發(fā)多次大規(guī)模群眾性的抗稅、反稅、懲治稅監(jiān)的斗爭。當時江南地主階級中一部分知識分子為了政治清明,減少社會矛盾,挽救江河日下的局面,常常在一起議論朝政。因為他們的領(lǐng)袖顧憲成等在江蘇無錫東林書院講學(xué),所以這些知識分子就被稱為東林黨。對于當時反礦稅、反稅監(jiān)的斗爭,他們不僅同情,而且積極支持并參加。(關(guān)于東林黨:明神宗萬歷二十二年(1594)顧憲成革職還鄉(xiāng),于無錫東林書院講學(xué),議論朝政,得一部分士大夫支持,形成改革派的政治集團,世稱“東林黨”。)

        天啟元年(公元1621年),明熹宗朱由校即位,魏忠賢受命為司禮秉筆太監(jiān),執(zhí)掌要職;后來他又兼掌特務(wù)機關(guān)東廠,加緊鎮(zhèn)壓人民和官員中的反對派,實行閹黨專政。熹宗初年,東林黨人在朝任職的人還較多,他們一再上疏熹宗,反對魏忠賢,反對橫征暴斂,反對專制統(tǒng)治,要求任用賢能,關(guān)心民生,允許知識分子公開講學(xué),議論朝政。這些主張是符合廣大人民的愿望和要求的,但是由于熹宗的包庇,東林黨人的斗爭都遭到失敗。在朝的東林黨主要人物,有的被革職、貶謫,有的被逮捕酷刑致死。

        江南廣大人民深受閹黨之害,同情并支持東林黨人。因此,當閹黨在天啟六年以莫須有的罪名,逮捕東林黨人周順昌時,一場廣大人民群眾反抗閹黨的暴動就爆發(fā)了。

        2、周順昌簡介

        周順昌(1584一1626),字景文,號蓼洲,蘇州吳縣人。萬歷四十一年中進士,任福州推官(掌管州中刑獄的官)。后來進入吏部,任文選司員外郎(掌管官吏任免、考核、升降、調(diào)動等事),他雖掌管人事大權(quán),但仍極清廉正直。后來離京回南方時,只有“行李一肩,都門嘆為稀有”。 他為人正直、清廉,關(guān)注民間疾苦。像他這樣的人,人民歡迎,閹黨不容,被魏忠賢列名《東林點將錄》(閹黨捕人的黑名單)。

        天啟五年(公元1625年),被迫害的“六君子”之一魏大中被捕路過蘇州,當時請假家居的周順昌激于大義,竟與魏“周旋累日”,還把女兒許配魏的孫子。在談話中,切齒痛罵閹黨。這事被緹騎報告魏忠賢,周順昌終于被革職。

        周順昌被罷官后,閹黨仍不罷手,必欲置之死地而后快。原江蘇巡撫周起元被罷官時,周順昌曾為文送他,其中有贊美周起元,斥責(zé)閹黨的話。魏忠賢獲悉此事后,指使東廠特務(wù)羅織罪名,借機陷害。天啟六年三月周順昌被逮到北京,在獄中被拷打得體無完膚,仍痛罵魏忠賢如故。同年六月十七日被拷死獄中,年四十三歲。到崇偵元年才得到昭雪,謚忠介。

        3、五義士簡介

        周順昌被捕時,群眾萬余人尾隨。一向好打不平的商人子弟顏佩韋,高舉著香火,沿途呼喊:“有愿替周吏部說話的,跟我來!”他情愿自己去代周順昌吃官司。市民馬杰也一路敲梆子,號召群眾。當閹黨爪牙緹騎威脅群眾時,馬杰破口大罵魏忠賢,楊念如、沈揚也上前仗義陳詞,不許東廠緹騎逮捕周順昌。緹騎惱羞成怒,拔出利劍,揚言要割掉馬杰的舌頭,聚觀的市民鼓噪起來,堤騎更加兇橫,首先舉劍撲擊沈揚、楊念如。這時周順昌的轎夫周文元也怒不可遏,奪取了緹騎的武器,同堤騎扭打起來,結(jié)果額頭受傷。聚觀的市民一見緹騎動武傷人,就一起鼓噪圍攻,嚇得緹騎們東逃西竄,有的爬上樹頂,有的躲到廁所里,有的逃上屋頂。其中兩個緹騎被群眾打死。

        顏佩韋等五人過去互不相識,而且除周文元外,其他四人同周順昌也毫無交往,完全是激于義憤才自發(fā)參加斗爭的。五人被捕后,對自己的作為,理直氣壯,毫不隱諱。七月中,蘇州城里布滿警衛(wèi),戒備森嚴,就在閶門外吊橋上,五位壯士大罵魏忠賢及其親信毛一鷺,從容就義。臨刑時,幾萬市民含淚同五人訣別。

        事后,為了抗議殺害五人,蘇州市民曾倡議拒用天啟錢達十個月之久。群眾斗爭的威力,驚得氣焰囂張的魏忠賢“逡巡畏義”,從此“不敢復(fù)有株治”。十一個月后,熹宗死了,魏忠賢失了靠山,畏罪自殺。蘇州人民倡議公葬五位義士,一夜之間,把毛一鷺為向魏忠賢獻媚而監(jiān)造的魏忠賢生祠拆為平地,在它的廢基上修建了五義士的墓。

        4、作者簡介

        張溥(1602—1641)字天如,號西銘,明末太倉(現(xiàn)在江蘇省太倉縣)人。晚明政治活動家和文學(xué)家。張溥自幼勤學(xué),所讀書必手抄六七遍,因此他命名自己的書房為“七錄齋”。溥青年時候正是魏忠賢閹黨專政,東林黨人受到殘酷鎮(zhèn)壓的時代。他懷著救國救民的強烈愿望,以繼承東林為己任,結(jié)納社會上有節(jié)氣,有操守,有學(xué)識的士大夫知識分子,重視發(fā)現(xiàn)和推舉有操守的學(xué)者,組織了愛國社團復(fù)社,成為復(fù)社的領(lǐng)袖。

        在文學(xué)上,針對當時士大夫空疏不學(xué)的弊病,他提出“興復(fù)古學(xué)”的主張,同時強調(diào)“居今之世”,必須“為今之言”,“各為有用”。他寫過不少抨擊時政的文章,內(nèi)容充實,風(fēng)格樸質(zhì)。曾編輯《漢魏六朝百三名家集》。著有《七錄齋集》等。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