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一区二区三区四区五,亚洲区一区二区三区,精品91麻豆免费免费国产在线,日本性爱一区二区

  • <menu id="j4nbm"><progress id="j4nbm"><i id="j4nbm"></i></progress></menu>
    <td id="j4nbm"><strong id="j4nbm"></strong></td>
      1. <th id="j4nbm"><tbody id="j4nbm"><table id="j4nbm"></table></tbody></th>

        《月亮上的足跡》課堂實錄一等獎

        《《月亮上的足跡》課堂實錄一等獎》屬于教學設(shè)計中比較優(yōu)秀的內(nèi)容,歡迎參考。

        《月亮上的足跡》課堂實錄一等獎

        1、《月亮上的足跡》課堂實錄一等獎

        【教學目標】

        讀課文,了解人類進入月球的過程和意義,過本課的學習,激發(fā)同學們科學探索的興趣。

        【教學重點】

        激發(fā)同學們科學探索的興趣。

        【教學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

        【教學手段】

        多媒體。

        【教學過程實錄】

        播放歌曲《水調(diào)歌頭》,欣賞畫面。

        師:上課!

        生:起立!

        師:同學們好!

        生:老師好!

        師:同學們,剛才我們欣賞的歌曲是蘇軾的詞《水調(diào)歌頭》,自古以來,有很多文人墨客在自己的詩文中對“月亮”進行了想像和描繪,這就是其中的一首。月球是地球的近鄰,也是人類向往的地方,很久以前,人們就夢想著登上月球,(屏幕顯示《嫦娥奔月》的圖片)如今,這夢想早已變成現(xiàn)實,這節(jié)課,讓我們一起重溫人類第一次登上月球那激動人心的時刻。請看《月亮上的足跡》(屏幕上顯示題目)

        師:這節(jié)課我們有兩個學習目標(屏幕顯示)

        通過朗讀課文,了解人類進入月球的過程和意義。

        通過本課的學習,激發(fā)同學們科學探索的興趣。

        第二個學習目標是本節(jié)課的學習重點。

        師:請同學們打開課本80頁,先給文章標上自然段,共18節(jié),默讀課文,完成兩個作業(yè):

        1、把文中不認識的字和不懂的詞劃下來并通過工具書掌握好。

        2、老師準備了6個搶答題,請同學們認真讀課文,準備搶答,看哪位同學答得又快又準確。(同學們開始讀課文)

        師:同學們已經(jīng)讀完了課文,而且讀得非常認真,把重要的內(nèi)容在書上已經(jīng)作了標記,下面請同學們看屏幕,(屏幕顯示搶答題)人類第一次登上月球是什么時間?

        生:1969年7月21日。

        生:不準確,應(yīng)該是1969年7月21日11點56分20秒。

        師:非常好。第2問,人類第一次登上月球的人有誰?

        生:阿姆斯特朗、科林斯、奧爾德林。

        生:科林斯沒登上月球,他在飛船上繼續(xù)在繞月軌道上飛行,準確地說,登上月球的人是阿姆斯特朗、奧爾德林。

        師:這位同學課文讀得很仔細。那么他們兩人中誰第一個踏上月球?

        生齊答:阿姆斯特朗。

        師:第3問,他們乘坐的是什么飛船?

        生:阿波羅11號。

        師:第4問,在什么地方發(fā)射升空?

        生:肯尼迪航天中心。

        師:哪國的?

        生齊答:美國肯尼迪航天中心。

        師:第5問,文中最能揭示登月意義的一句話是什么?

        生:“這一小步,對一個人來說,是小小的一步;對整個人類來說,是巨大的飛躍。”

        師:通過同學們剛才的搶答,老師看出你們非常聰明,有了上面這些答案,第6個問題就很容易了,請用一句話概括一下這一事件。

        生:1969年7月21日11點56分20秒,阿姆斯特朗、奧爾德林順利地登上月球。

        生:1969年7月21日,美國宇航員成功地完成了登月任務(wù)。

        師:回答得都很好。本文的作者按照非常準確地時間順序,真實地記錄了人類首次登月的全過程。請同學們分組朗讀3至15節(jié),按事件發(fā)展的過程,用簡練的語言概括登月的四個階段。

        (分組開始朗讀課文,討論)

        生:我們小組討論的是這樣四個階段,一是先在地面作準備工作,二是一切準確就緒,飛船升入太空向月球飛去,三是登月艙成功的落到了月面上,四是完成任務(wù)以后他們返回了地面。(學生邊說,老師邊在黑板上畫了一個簡單的登月示意圖)

        師:你們小組概括能力很強,用簡單的話說就是(屏幕顯示)

        1、飛船升空前的準備;

        2、飛船向月球飛去;

        3、登月艙登月成功;

        4、飛船返回地球。

        師:在整個登月過程中,你認為最激動人心的時刻是什么時候?

        生齊答:登上月球那一刻。

        師:齊讀11節(jié),思考(屏幕顯示)為什么說這是偉大的一步?

        生:因為這是第一次登上月球。

        生:因為這表明我們?nèi)祟惪萍己馨l(fā)達,能探索別的星球了。

        師:回答很好。

        “里程碑”是什么意思?為什么說這是探索太空的“里程碑”?

        生:課下解釋,“里程碑”比喻歷史發(fā)展過程中可以作為標志的大事,而踏上月球就標志著探索月球的開始,所以說是探索月球的“里程碑”。

        師:這位同學回答問題很有邏輯性,我們大家應(yīng)該向他學習,宇航員到月球上作了很多工作,請在文中劃出來。

        生:宇航員在月球上作了以下幾項工作:為了安全,檢查了登月器的著陸情況;為了科學研究,采集了月壤和月巖的樣品,安裝了各種儀器;為了紀念,在月球上樹了一塊紀念碑,插上了一面美國星條旗,并和美國總統(tǒng)尼克松進行了通話。

        師:宇航員在完成了登月任務(wù)后,稍作休息就返回地面?;貒螅⒛匪固乩试趪鴷髲B發(fā)表演說時談到了登月的意義,他說了這樣一句名言:“這一小步,對一個來說,是小小的一步;對整個人類來說,是巨大的飛躍。”請同學們快速背下來,并談自己的理解。(生背誦)

        生:對整個人類來說,登上月球,說明我們科學技術(shù)非常發(fā)達。

        生:科學技術(shù)進步很大,有了飛躍。

        生:人類登上月球使夢想變成了現(xiàn)實,說明現(xiàn)代科學技術(shù)已經(jīng)達到了向外層空間發(fā)展的水平。

        師:同學們,你們回答得很好,通過學習課文,我們對登月的過程和意義有了一些了解,但你一定還有很多好奇的問題弄不明白,盡管我們現(xiàn)在的知識水平還無法解答這些問題,老師還是希望你們大膽地把問題提出來,讓我們課后通過到網(wǎng)站、圖書室查資料,向科技人員詢問等方式尋找到答案,下面開始。

        生:81頁第5節(jié)說:“此時,他們承受巨大的壓力,那是由于火箭的加速而引起的超重力。”那么他們就沒別的壓力嗎?

        生:肯定有,他們代表人類第一次拜訪月球,心理壓力會很大??墒俏闹械倪@句話指的就是身體上的壓力。

        生:83頁14節(jié)最后說:“登月艙已完成了它的歷史使命,將它帶回地球是不合算,于是它被甩在了太空。”這樣做合適嗎?這不增加了太空垃圾嗎?

        生:人類第一次登月,丟在太空中的登月艙就一個,對那么大的宇宙來說這不算什么,以后多了可不行。

        生:一個也可能造成危害呀!

        生:課文說,宇航員在太空中歷時195個小時,8天多,他們在船中能睡著嗎,怎樣吃飯?大小便如何處理?

        生:那飛船萬一飛不回來怎么辦?

        生:飛船怎么制造的,它怎么能那么準確地飛來飛去呢?

        生:飛船的速度那么快,宇航員會是什么感覺?

        生:書上說月球上白天溫度很高,晚上又很低,人能受得住嗎?

        師:好了,還有很多同學也有問題,這就需要我們努力學習,掌握本領(lǐng),將來揭開這些奧秘。問題提到這里。

        (請看課本第二頁圖片)學習本課后,你是否想到我國航天事業(yè)取得的巨大成就呢?

        生:想到,今年10月15日,我國宇航員楊利偉乘坐“神舟五號”到了太空。

        生:我國是第三個把宇航員送入太空的國家。

        (師在屏幕上放“神舟五號”升空的照片;楊利偉在太空中的照片)

        生:我國的航天事業(yè)已經(jīng)走在了世界的前列。

        師:同學們,這節(jié)課我們懷著敬佩與好奇的心情,重溫了1969年7月人類首次征服月球的偉大壯舉,大家的學習興趣很濃,那種探索精神是非??少F的。在這節(jié)課快要結(jié)束的時候我想問同學們,此時你最大的感想是什么?

        生:學習了這篇課文,我非常自豪,人類很了不起,沒有干不了的事,將來我也要努力學習,做一個宇航員,登上月球去。

        生:學習這篇課文,我感想很大,科學家已經(jīng)做成功的事,我聽起來卻覺得那么神秘,那么不可想象,自己的知識水平太低了,我一定要刻苦學習,提高自己,將來做一個社會有用的人。

        生:我學了這篇文章后,我心里很失望,雖然我們國家今年已經(jīng)把宇航員送上了太空,但和先進國家相比,我們還有差很大一段距離,我覺得自己肩上的擔子很重了。

        師:同學們說得非常好,這節(jié)課我們收獲很大,不但學到了知識,而且也提高了認識,希望這節(jié)課能成為我們今后學習的動力。

        師:今天的課后作業(yè)是,利用互聯(lián)網(wǎng)、到圖書館查資料等途徑,整理《月球奧秘知多少》,用300字稿紙分類抄清。下課!

        2、《月亮上的足跡》課堂實錄

        【教學目標】

        讀課文,了解人類進入月球的過程和意義,過本課的學習,激發(fā)同學們科學探索的興趣。

        【教學重點】

        激發(fā)同學們科學探索的興趣。

        【教學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

        【教學手段】

        多媒體。

        【教學過程實錄】

        播放歌曲《水調(diào)歌頭》,欣賞畫面。

        師:上課!

        生:起立!

        師:同學們好!

        生:老師好!

        師:同學們,剛才我們欣賞的歌曲是蘇軾的詞《水調(diào)歌頭》,自古以來,有很多文人墨客在自己的詩文中對“月亮”進行了想像和描繪,這就是其中的一首。月球是地球的近鄰,也是人類向往的地方,很久以前,人們就夢想著登上月球,(屏幕顯示《嫦娥奔月》的圖片)如今,這夢想早已變成現(xiàn)實,這節(jié)課,讓我們一起重溫人類第一次登上月球那激動人心的時刻。請看《月亮上的足跡》(屏幕上顯示題目)

        師:這節(jié)課我們有兩個學習目標(屏幕顯示)

        通過朗讀課文,了解人類進入月球的過程和意義。

        通過本課的學習,激發(fā)同學們科學探索的興趣。

        第二個學習目標是本節(jié)課的學習重點。

        師:請同學們打開課本80頁,先給文章標上自然段,共18節(jié),默讀課文,完成兩個作業(yè):

        1、把文中不認識的字和不懂的詞劃下來并通過工具書掌握好。

        2、老師準備了6個搶答題,請同學們認真讀課文,準備搶答,看哪位同學答得又快又準確。(同學們開始讀課文)

        師:同學們已經(jīng)讀完了課文,而且讀得非常認真,把重要的內(nèi)容在書上已經(jīng)作了標記,下面請同學們看屏幕,(屏幕顯示搶答題)人類第一次登上月球是什么時間?

        生:1969年7月21日。

        生:不準確,應(yīng)該是1969年7月21日11點56分20秒。

        師:非常好。第2問,人類第一次登上月球的人有誰?

        生:阿姆斯特朗、科林斯、奧爾德林。

        生:科林斯沒登上月球,他在飛船上繼續(xù)在繞月軌道上飛行,準確地說,登上月球的人是阿姆斯特朗、奧爾德林。

        師:這位同學課文讀得很仔細。那么他們兩人中誰第一個踏上月球?

        生齊答:阿姆斯特朗。

        師:第3問,他們乘坐的是什么飛船?

        生:阿波羅11號。

        師:第4問,在什么地方發(fā)射升空?

        生:肯尼迪航天中心。

        師:哪國的?

        生齊答:美國肯尼迪航天中心。

        師:第5問,文中最能揭示登月意義的一句話是什么?

        生:“這一小步,對一個人來說,是小小的一步;對整個人類來說,是巨大的飛躍。”

        師:通過同學們剛才的搶答,老師看出你們非常聰明,有了上面這些答案,第6個問題就很容易了,請用一句話概括一下這一事件。

        生:1969年7月21日11點56分20秒,阿姆斯特朗、奧爾德林順利地登上月球。

        生:1969年7月21日,美國宇航員成功地完成了登月任務(wù)。

        師:回答得都很好。本文的作者按照非常準確地時間順序,真實地記錄了人類首次登月的全過程。請同學們分組朗讀3至15節(jié),按事件發(fā)展的過程,用簡練的語言概括登月的四個階段。

        (分組開始朗讀課文,討論)

        生:我們小組討論的是這樣四個階段,一是先在地面作準備工作,二是一切準確就緒,飛船升入太空向月球飛去,三是登月艙成功的落到了月面上,四是完成任務(wù)以后他們返回了地面。(學生邊說,老師邊在黑板上畫了一個簡單的登月示意圖)

        師:你們小組概括能力很強,用簡單的話說就是(屏幕顯示)

        1、飛船升空前的準備;

        2、飛船向月球飛去;

        3、登月艙登月成功;

        4、飛船返回地球。

        師:在整個登月過程中,你認為最激動人心的時刻是什么時候?

        生齊答:登上月球那一刻。

        師:齊讀11節(jié),思考(屏幕顯示)為什么說這是偉大的一步?

        生:因為這是第一次登上月球。

        生:因為這表明我們?nèi)祟惪萍己馨l(fā)達,能探索別的星球了。

        師:回答很好。

        “里程碑”是什么意思?為什么說這是探索太空的“里程碑”?

        生:課下解釋,“里程碑”比喻歷史發(fā)展過程中可以作為標志的大事,而踏上月球就標志著探索月球的開始,所以說是探索月球的“里程碑”。

        師:這位同學回答問題很有邏輯性,我們大家應(yīng)該向他學習,宇航員到月球上作了很多工作,請在文中劃出來。

        生:宇航員在月球上作了以下幾項工作:為了安全,檢查了登月器的著陸情況;為了科學研究,采集了月壤和月巖的樣品,安裝了各種儀器;為了紀念,在月球上樹了一塊紀念碑,插上了一面美國星條旗,并和美國總統(tǒng)尼克松進行了通話。

        師:宇航員在完成了登月任務(wù)后,稍作休息就返回地面?;貒?,阿姆斯特朗在國會大廈發(fā)表演說時談到了登月的意義,他說了這樣一句名言:“這一小步,對一個來說,是小小的一步;對整個人類來說,是巨大的飛躍。”請同學們快速背下來,并談自己的理解。(生背誦)

        生:對整個人類來說,登上月球,說明我們科學技術(shù)非常發(fā)達。

        生:科學技術(shù)進步很大,有了飛躍。

        生:人類登上月球使夢想變成了現(xiàn)實,說明現(xiàn)代科學技術(shù)已經(jīng)達到了向外層空間發(fā)展的水平。

        師:同學們,你們回答得很好,通過學習課文,我們對登月的過程和意義有了一些了解,但你一定還有很多好奇的問題弄不明白,盡管我們現(xiàn)在的知識水平還無法解答這些問題,老師還是希望你們大膽地把問題提出來,讓我們課后通過到網(wǎng)站、圖書室查資料,向科技人員詢問等方式尋找到答案,下面開始。

        生:81頁第5節(jié)說:“此時,他們承受巨大的壓力,那是由于火箭的加速而引起的超重力。”那么他們就沒別的壓力嗎?

        生:肯定有,他們代表人類第一次拜訪月球,心理壓力會很大。可是文中的這句話指的就是身體上的壓力。

        生:83頁14節(jié)最后說:“登月艙已完成了它的歷史使命,將它帶回地球是不合算,于是它被甩在了太空。”這樣做合適嗎?這不增加了太空垃圾嗎?

        生:人類第一次登月,丟在太空中的登月艙就一個,對那么大的宇宙來說這不算什么,以后多了可不行。

        生:一個也可能造成危害呀!

        生:課文說,宇航員在太空中歷時195個小時,8天多,他們在船中能睡著嗎,怎樣吃飯?大小便如何處理?

        生:那飛船萬一飛不回來怎么辦?

        生:飛船怎么制造的,它怎么能那么準確地飛來飛去呢?

        生:飛船的速度那么快,宇航員會是什么感覺?

        生:書上說月球上白天溫度很高,晚上又很低,人能受得住嗎?

        師:好了,還有很多同學也有問題,這就需要我們努力學習,掌握本領(lǐng),將來揭開這些奧秘。問題提到這里。

        (請看課本第二頁圖片)學習本課后,你是否想到我國航天事業(yè)取得的巨大成就呢?

        生:想到,今年10月15日,我國宇航員楊利偉乘坐“神舟五號”到了太空。

        生:我國是第三個把宇航員送入太空的國家。

        (師在屏幕上放“神舟五號”升空的照片;楊利偉在太空中的照片)

        生:我國的航天事業(yè)已經(jīng)走在了世界的前列。

        師:同學們,這節(jié)課我們懷著敬佩與好奇的心情,重溫了1969年7月人類首次征服月球的偉大壯舉,大家的學習興趣很濃,那種探索精神是非??少F的。在這節(jié)課快要結(jié)束的時候我想問同學們,此時你最大的感想是什么?

        生:學習了這篇課文,我非常自豪,人類很了不起,沒有干不了的事,將來我也要努力學習,做一個宇航員,登上月球去。

        生:學習這篇課文,我感想很大,科學家已經(jīng)做成功的事,我聽起來卻覺得那么神秘,那么不可想象,自己的知識水平太低了,我一定要刻苦學習,提高自己,將來做一個社會有用的人。

        生:我學了這篇文章后,我心里很失望,雖然我們國家今年已經(jīng)把宇航員送上了太空,但和先進國家相比,我們還有差很大一段距離,我覺得自己肩上的擔子很重了。

        師:同學們說得非常好,這節(jié)課我們收獲很大,不但學到了知識,而且也提高了認識,希望這節(jié)課能成為我們今后學習的動力。

        師:今天的課后作業(yè)是,利用互聯(lián)網(wǎng)、到圖書館查資料等途徑,整理《月球奧秘知多少》,用300字稿紙分類抄清。下課!

        3、《月亮上的足跡》課堂實錄

        《月亮上的足跡》課堂實錄


        【教學目標】

        讀課文,了解人類進入月球的過程和意義,過本課的學習,激發(fā)同學們科學探索的興趣。

        【教學重點】

        激發(fā)同學們科學探索的興趣。

        【教學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

        【教學手段】

        多媒體。

        【教學過程實錄】

        播放歌曲《水調(diào)歌頭》,欣賞畫面。

        師:上課!

        生:起立!

        師:同學們好!

        生:老師好!

        師:同學們,剛才我們欣賞的歌曲是蘇軾的詞《水調(diào)歌頭》,自古以來,有很多文人墨客在自己的詩文中對“月亮”進行了想像和描繪,這就是其中的一首。月球是地球的近鄰,也是人類向往的地方,很久以前,人們就夢想著登上月球,(屏幕顯示《嫦娥奔月》的圖片)如今,這夢想早已變成現(xiàn)實,這節(jié)課,讓我們一起重溫人類第一次登上月球那激動人心的時刻。請看《月亮上的足跡》(屏幕上顯示題目)

        師:這節(jié)課我們有兩個學習目標(屏幕顯示)

        通過朗讀課文,了解人類進入月球的過程和意義。

        通過本課的學習,激發(fā)同學們科學探索的興趣。

        第二個學習目標是本節(jié)課的學習重點。

        師:請同學們打開課本80頁,先給文章標上自然段,共18節(jié),默讀課文,完成兩個作業(yè):

        1、把文中不認識的字和不懂的詞劃下來并通過工具書掌握好。

        2、老師準備了6個搶答題,請同學們認真讀課文,準備搶答,看哪位同學答得又快又準確。(同學們開始讀課文)

        師:同學們已經(jīng)讀完了課文,而且讀得非常認真,把重要的內(nèi)容在書上已經(jīng)作了標記,下面請同學們看屏幕,(屏幕顯示搶答題)人類第一次登上月球是什么時間?

        生:1969年7月21日。

        生:不準確,應(yīng)該是1969年7月21日11點56分20秒。

        師:非常好。第2問,人類第一次登上月球的人有誰?

        生:阿姆斯特朗、科林斯、奧爾德林。

        生:科林斯沒登上月球,他在飛船上繼續(xù)在繞月軌道上飛行,準確地說,登上月球的人是阿姆斯特朗、奧爾德林。

        師:這位同學課文讀得很仔細。那么他們兩人中誰第一個踏上月球?

        生齊答:阿姆斯特朗。

        師:第3問,他們乘坐的是什么飛船?

        生:阿波羅11號。

        師:第4問,在什么地方發(fā)射升空?

        生:肯尼迪航天中心。

        師:哪國的?

        生齊答:美國肯尼迪航天中心。

        師:第5問,文中最能揭示登月意義的一句話是什么?

        生:“這一小步,對一個人來說,是小小的一步;對整個人類來說,是巨大的飛躍?!?/p>

        師:通過同學們剛才的搶答,老師看出你們非常聰明,有了上面這些答案,第6個問題就很容易了,請用一句話概括一下這一事件。

        生:1969年7月21日11點56分20秒,阿姆斯特朗、奧爾德林順利地登上月球。

        生:1969年7月21日,美國宇航員成功地完成了登月任務(wù)。

        師:回答得都很好。的作者按照非常準確地時間順序,真實地記錄了人類首次登月的全過程。請同學們分組朗讀3至15節(jié),按事件發(fā)展的過程,用簡練的語言概括登月的四個階段。

        (分組開始朗讀課文,討論)

        生:我們小組討論的是這樣四個階段,一是先在地面作準備工作,二是一切準確就緒,飛船升入太空向月球飛去,三是登月艙成功的落到了月面上,四是完成任務(wù)以后他們返回了地面。(學生邊說,老師邊在黑板上畫了一個簡單的登月示意圖)

        師:你們小組概括能力很強,用簡單的話說就是(屏幕顯示)

        1、飛船升空前的準備;

        2、飛船向月球飛去;

        3、登月艙登月成功;

        4、飛船返回地球。

        師:在整個登月過程中,你認為最激動人心的時刻是什么時候?

        生齊答:登上月球那一刻。

        師:齊讀11節(jié),思考(屏幕顯示)為什么說這是偉大的一步?

        生:因為這是第一次登上月球。

        生:因為這表明我們?nèi)祟惪萍己馨l(fā)達,能探索別的星球了。

        師:回答很好。

        “里程碑”是什么意思?為什么說這是探索太空的“里程碑”?

        生:課下解釋,“里程碑”比喻歷史發(fā)展過程中可以作為標志的大事,而踏上月球就標志著探索月球的開始,所以說是探索月球的“里程碑”。

        師:這位同學回答問題很有邏輯性,我們大家應(yīng)該向他學習,宇航員到月球上作了很多工作,請在文中劃出來。

        生:宇航員在月球上作了以下幾項工作:為了安全,檢查了登月器的著陸情況;為了科學研究,采集了月壤和月巖的樣品,安裝了各種儀器;為了紀念,在月球上樹了一塊紀念碑,插上了一面美國星條旗,并和美國總統(tǒng)尼克松進行了通話。

        師:宇航員在完成了登月任務(wù)后,稍作休息就返回地面?;貒?,阿姆斯特朗在國會大廈發(fā)表演說時談到了登月的意義,他說了這樣一句名言:“這一小步,對一個來說,是小小的一步;對整個人類來說,是巨大的飛躍?!闭埻瑢W們快速背下來,并談自己的理解。(生背誦)

        生:對整個人類來說,登上月球,說明我們科學技術(shù)非常發(fā)達。

        生:科學技術(shù)進步很大,有了飛躍。

        生:人類登上月球使夢想變成了現(xiàn)實,說明現(xiàn)代科學技術(shù)已經(jīng)達到了向外層空間發(fā)展的水平。

        師:同學們,你們回答得很好,通過學習課文,我們對登月的過程和意義有了一些了解,但你一定還有很多好奇的問題弄不明白,盡管我們現(xiàn)在的知識水平還無法解答這些問題,老師還是希望你們大膽地把問題提出來,讓我們課后通過到網(wǎng)站、圖書室查資料,向科技人員詢問等方式尋找到答案,下面開始。

        生:81頁第5節(jié)說:“此時,他們承受巨大的壓力,那是由于火箭的加速而引起的超重力?!蹦敲此麄兙蜎]別的壓力嗎?

        生:肯定有,他們代表人類第一次拜訪月球,心理壓力會很大??墒俏闹械倪@句話指的就是身體上的壓力。

        生:83頁14節(jié)最后說:“登月艙已完成了它的歷史使命,將它帶回地球是不合算,于是它被甩在了太空。”這樣做合適嗎?這不增加了太空垃圾嗎?

        生:人類第一次登月,丟在太空中的登月艙就一個,對那么大的宇宙來說這不算什么,以后多了可不行。

        生:一個也可能造成危害呀!

        生:課文說,宇航員在太空中歷時195個小時,8天多,他們在船中能睡著嗎,怎樣吃飯?大小便如何處理?

        生:那飛船萬一飛不回來怎么辦?

        生:飛船怎么制造的,它怎么能那么準確地飛來飛去呢?

        生:飛船的速度那么快,宇航員會是什么感覺?

        生:書上說月球上白天溫度很高,晚上又很低,人能受得住嗎?

        師:好了,還有很多同學也有問題,這就需要我們努力學習,掌握本領(lǐng),將來揭開這些奧秘。問題提到這里。

        (請看課本第二頁圖片)學習本課后,你是否想到我國航天事業(yè)取得的巨大成就呢?

        生:想到,今年10月15日,我國宇航員楊利偉乘坐“神舟五號”到了太空。

        生:我國是第三個把宇航員送入太空的國家。

        (師在屏幕上放“神舟五號”升空的照片;楊利偉在太空中的照片)

        生:我國的航天事業(yè)已經(jīng)走在了世界的前列。

        師:同學們,這節(jié)課我們懷著敬佩與好奇的心情,重溫了1969年7月人類首次征服月球的偉大壯舉,大家的學習興趣很濃,那種探索精神是非??少F的。在這節(jié)課快要結(jié)束的時候我想問同學們,此時你最大的感想是什么?

        生:學習了這篇課文,我非常自豪,人類很了不起,沒有干不了的事,將來我也要努力學習,做一個宇航員,登上月球去。

        生:學習這篇課文,我感想很大,科學家已經(jīng)做成功的事,我聽起來卻覺得那么神秘,那么不可想象,自己的知識水平太低了,我一定要刻苦學習,提高自己,將來做一個社會有用的人。

        生:我學了這篇文章后,我心里很失望,雖然我們國家今年已經(jīng)把宇航員送上了太空,但和先進國家相比,我們還有差很大一段距離,我覺得自己肩上的擔子很重了。

        師:同學們說得非常好,這節(jié)課我們收獲很大,不但學到了知識,而且也提高了認識,希望這節(jié)課能成為我們今后學習的動力。

        師:今天的課后作業(yè)是,利用互聯(lián)網(wǎng)、到圖書館查資料等途徑,整理《月球奧秘知多少》,用300字稿紙分類抄清。下課!

        4、《月亮上的足跡》課堂教學實錄

        《月亮上的足跡》課堂實錄

        一、教學目標:

        讀課文,了解人類進入月球的過程和意義;

        過本課的學習,激發(fā)同學們科學探索的興趣。

        二、教學重點:

        激發(fā)同學們科學探索的興趣。

        三、教學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四、教學手段:多媒體

        五、教學過程實錄:

        播放歌曲《水調(diào)歌頭》,欣賞畫面。

        師:上課!

        生:起立!

        師:同學們好!

        生:老師好!

        師:同學們,剛才我們欣賞的歌曲是蘇軾的詞《水調(diào)歌頭》,自古以來,有很多文人墨客在自己的詩文中對“月亮”進行了想像和描繪,這就是其中的一首。月球是地球的近鄰,也是人類向往的地方,很久以前,人們就夢想著登上月球,(屏幕顯示《嫦娥奔月》的圖片)如今,這夢想早已變成現(xiàn)實,這節(jié)課,讓我們一起重溫人類第一次登上月球那激動人心的時刻。請看22課,《月亮上的足跡》(屏幕上顯示題目)

        師:這節(jié)課我們有兩個學習目標(屏幕顯示)

        通過朗讀課文,了解人類進入月球的過程和意義。

        通過本課的學習,激發(fā)同學們科學探索的興趣。

        第二個學習目標是本節(jié)課的學習重點。

        師:請同學們打開課本80頁,先給文章標上自然段,共18節(jié),默讀課文,完成兩個作業(yè):(1)把文中不認識的字和不懂的詞劃下來并通過工具書掌握好。(2)老師準備了6個搶答題,請同學們認真讀課文,準備搶答,看哪位同學答得又快又準確。(同學們開始讀課文)

        師:同學們已經(jīng)讀完了課文,而且讀得非常認真,把重要的內(nèi)容在書上已經(jīng)作了標記,下面請同學們看屏幕,(屏幕顯示搶答題)

        類第一次登上月球是什么時間?

        生:1969年7月21日。

        生:不準確,應(yīng)該是1969年7月21日11點56分20秒。

        師:非常好。第2問,人類第一次登上月球的人有誰?

        生:阿姆斯特朗、科林斯、奧爾德林。

        生:科林斯沒登上月球,他在飛船上繼續(xù)在繞月軌道上飛行,準確地說,登上月球的人是阿姆斯特朗、奧爾德林。

        師:這位同學課文讀得很仔細。那么他們兩人中誰第一個踏上月球?

        生齊答:阿姆斯特朗。

        師:第3問,他們乘坐的是什么飛船?

        生:阿波羅11號。

        師:第4問,在什么地方發(fā)射升空?

        生:肯尼迪航天中心。

        師:哪國的?

        生齊答:美國肯尼迪航天中心。

        師:第5問,文中最能揭示登月意義的一句話是什么?

        生:“這一小步,對一個人來說,是小小的一步;對整個人類來說,是巨大的飛躍?!?/p>

        師:通過同學們剛才的搶答,老師看出你們非常聰明,有了上面這些答案,第6個問題就很容易了,請用一句話概括一下這一事件。

        生:1969年7月21日11點56分20秒,阿姆斯特朗、奧爾德林順利地登上月球。

        生:1969年7月21日,美國宇航員成功地完成了登月任務(wù)。

        師:回答得都很好。本文的作者按照非常準確地時間順序,真實地記錄了人類首次登月的全過程。請同學們分組朗讀3至15節(jié),按事件發(fā)展的過程,用簡練的語言概括登月的四個階段。

        (分組開始朗讀課文,討論)

        生:我們小組討論的是這樣四個階段,一是先在地面作準備工作,二是一切準確就緒,飛船升入太空向月球飛去,三是登月艙成功的落到了月面上,四是完成任務(wù)以后他們返回了地面.。(學生邊說,老師邊在黑板上畫了一個簡單的登月示意圖)

        師:你們小組概括能力很強,用簡單的話說就是(屏幕顯示)

        船升空前的準備; 2、飛船向月球飛去;

        3、登月艙登月成功; 4、飛船返回地球。

        師:在整個登月過程中,你認為最激動人心的時刻是什么時候?

        生齊答:登上月球那一刻。

        師:齊讀11節(jié),思考(屏幕顯示)

        為什么說這是偉大的一步?

        生:因為這是第一次登上月球。

        生:因為這表明我們?nèi)祟惪萍己馨l(fā)達,能探索別的星球了。

        師:回答很好。

        2、“里程碑”是什么意思?為什么說這是探索太空的“里程碑”?

        生:課下解釋,“里程碑”比喻歷史發(fā)展過程中可以作為標志的大事,而踏上月球就標志著探索月球的開始,所以說是探索月球的“里程碑”。

        師:這位同學回答問題很有邏輯性,我們大家應(yīng)該向他學習,宇航員到月球上作了很多工作,請在文中劃出來。

        生:宇航員在月球上作了以下幾項工作:為了安全,檢查了登月器的著陸情況;為了科學研究,采集了月壤和月巖的樣品,安裝了各種儀器;為了紀念,在月球上樹了一塊紀念碑,插上了一面美國星條旗,并和美國總統(tǒng)尼克松進行了通話。

        師:宇航員在完成了登月任務(wù)后,稍作休息就返回地面。回國后,阿姆斯特朗在國會大廈發(fā)表演說時談到了登月的意義,他說了這樣一句名言:“這一小步,對一個來說,是小小的一步;對整個人類來說,是巨大的飛躍?!闭埻瑢W們快速背下來,并談自己的理解。(生背誦)

        生:對整個人類來說,登上月球,說明我們科學技術(shù)非常發(fā)達。

        生:科學技術(shù)進步很大,有了飛躍。

        生:人類登上月球使夢想變成了現(xiàn)實,說明現(xiàn)代科學技術(shù)已經(jīng)達到了向外層空間發(fā)展的水平。

        師:同學們,你們回答得很好,通過學習課文,我們對登月的過程和意義有了一些了解,但你一定還有很多好奇的問題弄不明白,盡管我們現(xiàn)在的知識水平還無法解答這些問題,老師還是希望你們大膽地把問題提出來,讓我們課后通過到網(wǎng)站、圖書室查資料,向科技人員詢問等方式尋找到答案,下面開始。

        生:81頁第5節(jié)說:“此時,他們承受巨大的壓力,那是由于火箭的加速而引起的超重力?!蹦敲此麄兙蜎]別的壓力嗎?

        生:肯定有,他們代表人類第一次拜訪月球,心理壓力會很大??墒俏闹械倪@句話指的就是身體上的壓力。

        生:83頁14節(jié)最后說:“登月艙已完成了它的歷史使命,將它帶回地球是不合算,于是它被甩在了太空。”這樣做合適嗎?這不增加了太空垃圾嗎?

        生:人類第一次登月,丟在太空中的登月艙就一個,對那么大的宇宙來說這不算什么,以后多了可不行。

        生:一個也可能造成危害呀!

        生:課文說,宇航員在太空中歷時195個小時,8天多,他們在船中能睡著嗎,怎樣吃飯?大小便如何處理?

        生:那飛船萬一飛不回來怎么辦?

        生:飛船怎么制造的,它怎么能那么準確地飛來飛去呢?

        生:飛船的速度那么快,宇航員會是什么感覺?

        生:書上說月球上白天溫度很高,晚上又很低,人能受得住嗎?

        師:好了,還有很多同學也有問題,這就需要我們努力學習,掌握本領(lǐng),將來揭開這些奧秘。問題提到這里。

        (請看課本第二頁圖片)學習本課后,你是否想到我國航天事業(yè)取得的巨大成就呢?

        生:想到,今年10月15日,我國宇航員楊利偉乘坐“神舟五號”到了太空。

        生:我國是第三個把宇航員送入太空的國家。

        (師在屏幕上放“神舟五號”升空的照片;楊利偉在太空中的照片)

        生:我國的航天事業(yè)已經(jīng)走在了世界的前列。

        師:同學們,這節(jié)課我們懷著敬佩與好奇的心情,重溫了1969年7月人類首次征服月球的偉大壯舉,大家的學習興趣很濃,那種探索精神是非??少F的。在這節(jié)課快要結(jié)束的時候我想問同學們,此時你最大的感想是什么?

        生:學習了這篇課文,我非常自豪,人類很了不起,沒有干不了的事,將來我也要努力學習,做一個宇航員,登上月球去。

        生:學習這篇課文,我感想很大,科學家已經(jīng)做成功的事,我聽起來卻覺得那么神秘,那么不可想象,自己的知識水平太低了,我一定要刻苦學習,提高自己,將來做一個社會有用的人。

        生:我學了這篇文章后,我心里很失望,雖然我們國家今年已經(jīng)把宇航員送上了太空,但和先進國家相比,我們還有差很大一段距離,我覺得自己肩上的擔子很重了。

        師:同學們說得非常好,這節(jié)課我們收獲很大,不但學到了知識,而且也提高了認識,希望這節(jié)課能成為我們今后學習的動力。

        師:今天的課后作業(yè)是,利用互聯(lián)網(wǎng)、到圖書館查資料等途徑,整理《月球奧秘知多少》,用300字稿紙分類抄清。下課!

        5、劉美華《月亮上的足跡》課堂教學實錄

        《月亮上的足跡》課堂實錄

        牟平實驗中學 劉美華

        一、教學目標:

        讀課文,了解人類進入月球的過程和意義;

        過本課的學習,激發(fā)同學們科學探索的興趣。

        二、教學重點:

        激發(fā)同學們科學探索的興趣。

        三、教學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四、教學手段:多媒體

        五、教學過程實錄:

        播放歌曲《水調(diào)歌頭》,欣賞畫面。

        師:上課!

        生:起立!

        師:同學們好!

        生:老師好!

        師:同學們,剛才我們欣賞的歌曲是蘇軾的詞《水調(diào)歌頭》,自古以來,有很多文人墨客在自己的詩文中對“月亮”進行了想像和描繪,這就是其中的一首。月球是地球的近鄰,也是人類向往的地方,很久以前,人們就夢想著登上月球,(屏幕顯示《嫦娥奔月》的圖片)如今,這夢想早已變成現(xiàn)實,這節(jié)課,讓我們一起重溫人類第一次登上月球那激動人心的時刻。請看22課,《月亮上的足跡》(屏幕上顯示題目)

        師:這節(jié)課我們有兩個學習目標(屏幕顯示)

        通過朗讀課文,了解人類進入月球的過程和意義。

        通過本課的學習,激發(fā)同學們科學探索的興趣。

        第二個學習目標是本節(jié)課的學習重點。

        師:請同學們打開課本80頁,先給文章標上自然段,共18節(jié),默讀課文,完成兩個作業(yè):(1)把文中不認識的字和不懂的詞劃下來并通過工具書掌握好。(2)老師準備了6個搶答題,請同學們認真讀課文,準備搶答,看哪位同學答得又快又準確。(同學們開始讀課文)

        師:同學們已經(jīng)讀完了課文,而且讀得非常認真,把重要的內(nèi)容在書上已經(jīng)作了標記,下面請同學們看屏幕,(屏幕顯示搶答題)

        類第一次登上月球是什么時間?

        生:1969年7月21日。

        生:不準確,應(yīng)該是1969年7月21日11點56分20秒。

        師:非常好。第2問,人類第一次登上月球的人有誰?

        生:阿姆斯特朗、科林斯、奧爾德林。

        生:科林斯沒登上月球,他在飛船上繼續(xù)在繞月軌道上飛行,準確地說,登上月球的人是阿姆斯特朗、奧爾德林。

        師:這位同學課文讀得很仔細。那么他們兩人中誰第一個踏上月球?

        生齊答:阿姆斯特朗。

        師:第3問,他們乘坐的是什么飛船?

        生:阿波羅11號。

        師:第4問,在什么地方發(fā)射升空?

        生:肯尼迪航天中心。

        師:哪國的?

        生齊答:美國肯尼迪航天中心。

        師:第5問,文中最能揭示登月意義的一句話是什么?

        生:“這一小步,對一個人來說,是小小的一步;對整個人類來說,是巨大的飛躍?!?/p>

        師:通過同學們剛才的搶答,老師看出你們非常聰明,有了上面這些答案,第6個問題就很容易了,請用一句話概括一下這一事件。

        生:1969年7月21日11點56分20秒,阿姆斯特朗、奧爾德林順利地登上月球。

        生:1969年7月21日,美國宇航員成功地完成了登月任務(wù)。

        師:回答得都很好。的作者按照非常準確地時間順序,真實地記錄了人類首次登月的全過程。請同學們分組朗讀3至15節(jié),按事件發(fā)展的過程,用簡練的語言概括登月的四個階段。

        (分組開始朗讀課文,討論)

        生:我們小組討論的是這樣四個階段,一是先在地面作準備工作,二是一切準確就緒,飛船升入太空向月球飛去,三是登月艙成功的落到了月面上,四是完成任務(wù)以后他們返回了地面.。(學生邊說,老師邊在黑板上畫了一個簡單的登月示意圖)

        師:你們小組概括能力很強,用簡單的話說就是(屏幕顯示)

        船升空前的準備; 2、飛船向月球飛去;

        3、登月艙登月成功; 4、飛船返回地球。

        師:在整個登月過程中,你認為最激動人心的時刻是什么時候?

        生齊答:登上月球那一刻。

        師:齊讀11節(jié),思考(屏幕顯示)

        為什么說這是偉大的一步?

        生:因為這是第一次登上月球。

        生:因為這表明我們?nèi)祟惪萍己馨l(fā)達,能探索別的星球了。

        師:回答很好。

        2、“里程碑”是什么意思?為什么說這是探索太空的“里程碑”?

        生:課下解釋,“里程碑”比喻歷史發(fā)展過程中可以作為標志的大事,而踏上月球就標志著探索月球的開始,所以說是探索月球的“里程碑”。

        師:這位同學回答問題很有邏輯性,我們大家應(yīng)該向他學習,宇航員到月球上作了很多工作,請在文中劃出來。

        生:宇航員在月球上作了以下幾項工作:為了安全,檢查了登月器的著陸情況;為了科學研究,采集了月壤和月巖的樣品,安裝了各種儀器;為了紀念,在月球上樹了一塊紀念碑,插上了一面美國星條旗,并和美國總統(tǒng)尼克松進行了通話。

        師:宇航員在完成了登月任務(wù)后,稍作休息就返回地面。回國后,阿姆斯特朗在國會大廈發(fā)表演說時談到了登月的意義,他說了這樣一句名言:“這一小步,對一個來說,是小小的一步;對整個人類來說,是巨大的飛躍?!闭埻瑢W們快速背下來,并談自己的理解。(生背誦)

        生:對整個人類來說,登上月球,說明我們科學技術(shù)非常發(fā)達。

        生:科學技術(shù)進步很大,有了飛躍。

        生:人類登上月球使夢想變成了現(xiàn)實,說明現(xiàn)代科學技術(shù)已經(jīng)達到了向外層空間發(fā)展的水平。

        師:同學們,你們回答得很好,通過學習課文,我們對登月的過程和意義有了一些了解,但你一定還有很多好奇的問題弄不明白,盡管我們現(xiàn)在的知識水平還無法解答這些問題,老師還是希望你們大膽地把問題提出來,讓我們課后通過到網(wǎng)站、圖書室查資料,向科技人員詢問等方式尋找到答案,下面開始。

        生:81頁第5節(jié)說:“此時,他們承受巨大的壓力,那是由于火箭的加速而引起的超重力?!蹦敲此麄兙蜎]別的壓力嗎?

        生:肯定有,他們代表人類第一次拜訪月球,心理壓力會很大??墒俏闹械倪@句話指的就是身體上的壓力。

        生:83頁14節(jié)最后說:“登月艙已完成了它的歷史使命,將它帶回地球是不合算,于是它被甩在了太空?!边@樣做合適嗎?這不增加了太空垃圾嗎?

        生:人類第一次登月,丟在太空中的登月艙就一個,對那么大的宇宙來說這不算什么,以后多了可不行。

        生:一個也可能造成危害呀!

        生:課文說,宇航員在太空中歷時195個小時,8天多,他們在船中能睡著嗎,怎樣吃飯?大小便如何處理?

        生:那飛船萬一飛不回來怎么辦?

        生:飛船怎么制造的,它怎么能那么準確地飛來飛去呢?

        生:飛船的速度那么快,宇航員會是什么感覺?

        生:書上說月球上白天溫度很高,晚上又很低,人能受得住嗎?

        師:好了,還有很多同學也有問題,這就需要我們努力學習,掌握本領(lǐng),將來揭開這些奧秘。問題提到這里。

        (請看課本第二頁圖片)學習本課后,你是否想到我國航天事業(yè)取得的巨大成就呢?

        生:想到,今年10月15日,我國宇航員楊利偉乘坐“神舟五號”到了太空。

        生:我國是第三個把宇航員送入太空的國家。

        (師在屏幕上放“神舟五號”升空的照片;楊利偉在太空中的照片)

        生:我國的航天事業(yè)已經(jīng)走在了世界的前列。

        師:同學們,這節(jié)課我們懷著敬佩與好奇的心情,重溫了1969年7月人類首次征服月球的偉大壯舉,大家的學習興趣很濃,那種探索精神是非常可貴的。在這節(jié)課快要結(jié)束的時候我想問同學們,此時你最大的感想是什么?

        生:學習了這篇課文,我非常自豪,人類很了不起,沒有干不了的事,將來我也要努力學習,做一個宇航員,登上月球去。

        生:學習這篇課文,我感想很大,科學家已經(jīng)做成功的事,我聽起來卻覺得那么神秘,那么不可想象,自己的知識水平太低了,我一定要刻苦學習,提高自己,將來做一個社會有用的人。

        生:我學了這篇文章后,我心里很失望,雖然我們國家今年已經(jīng)把宇航員送上了太空,但和先進國家相比,我們還有差很大一段距離,我覺得自己肩上的擔子很重了。

        師:同學們說得非常好,這節(jié)課我們收獲很大,不但學到了知識,而且也提高了認識,希望這節(jié)課能成為我們今后學習的動力。

        師:今天的課后作業(yè)是,利用互聯(lián)網(wǎng)、到圖書館查資料等途徑,整理《月球奧秘知多少》,用300字稿紙分類抄清。下課!

        6、《月亮上的足跡》課堂實錄(人教版七年級必修)

        一、教學目標:

        讀課文,了解人類進入月球的過程和意義;

        過本課的學習,激發(fā)同學們科學探索的興趣。

        二、教學重點:

        激發(fā)同學們科學探索的興趣。

        三、教學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四、教學手段:多媒體

        五、教學過程實錄:

        播放歌曲《水調(diào)歌頭》,欣賞畫面。

        師:上課!

        生:起立!

        師:同學們好!

        生:老師好!

        師:同學們,剛才我們欣賞的歌曲是蘇軾的詞《水調(diào)歌頭》,自古以來,有很多文人墨客在自己的詩文中對“月亮”進行了想像和描繪,這就是其中的一首。月球是地球的近鄰,也是人類向往的地方,很久以前,人們就夢想著登上月球,(屏幕顯示《嫦娥奔月》的圖片)如今,這夢想早已變成現(xiàn)實,這節(jié)課,讓我們一起重溫人類第一次登上月球那激動人心的時刻。請看22課,《月亮上的足跡》(屏幕上顯示題目)

        師:這節(jié)課我們有兩個學習目標(屏幕顯示)

        通過朗讀課文,了解人類進入月球的過程和意義。

        通過本課的學習,激發(fā)同學們科學探索的興趣。

        第二個學習目標是本節(jié)課的學習重點。

        師:請同學們打開課本80頁,先給文章標上自然段,共18節(jié),默讀課文,完成兩個作業(yè):(1)把文中不認識的字和不懂的詞劃下來并通過工具書掌握好。(2)老師準備了6個搶答題,請同學們認真讀課文,準備搶答,看哪位同學答得又快又準確。(同學們開始讀課文)

        師:同學們已經(jīng)讀完了課文,而且讀得非常認真,把重要的內(nèi)容在書上已經(jīng)作了標記,下面請同學們看屏幕,(屏幕顯示搶答題)

        類第一次登上月球是什么時間?

        生:1969年7月21日。

        生:不準確,應(yīng)該是1969年7月21日11點56分20秒。

        師:非常好。第2問,人類第一次登上月球的人有誰?

        生:阿姆斯特朗、科林斯、奧爾德林。

        生:科林斯沒登上月球,他在飛船上繼續(xù)在繞月軌道上飛行,準確地說,登上月球的人是阿姆斯特朗、奧爾德林。

        師:這位同學課文讀得很仔細。那么他們兩人中誰第一個踏上月球?

        生齊答:阿姆斯特朗。

        師:第3問,他們乘坐的是什么飛船?

        生:阿波羅11號。

        師:第4問,在什么地方發(fā)射升空?

        生:肯尼迪航天中心。

        師:哪國的?

        生齊答:美國肯尼迪航天中心。

        師:第5問,文中最能揭示登月意義的一句話是什么?

        生:“這一小步,對一個人來說,是小小的一步;對整個人類來說,是巨大的飛躍?!?

        師:通過同學們剛才的搶答,老師看出你們非常聰明,有了上面這些答案,第6個問題就很容易了,請用一句話概括一下這一事件。

        生:1969年7月21日11點56分20秒,阿姆斯特朗、奧爾德林順利地登上月球。

        生:1969年7月21日,美國宇航員成功地完成了登月任務(wù)。

        師:回答得都很好。的作者按照非常準確地時間順序,真實地記錄了人類首次登月的全過程。請同學們分組朗讀3至15節(jié),按事件發(fā)展的過程,用簡練的語言概括登月的四個階段。

        (分組開始朗讀課文,討論)

        生:我們小組討論的是這樣四個階段,一是先在地面作準備工作,二是一切準確就緒,飛船升入太空向月球飛去,三是登月艙成功的落到了月面上,四是完成任務(wù)以后他們返回了地面.。(學生邊說,老師邊在黑板上畫了一個簡單的登月示意圖)

        師:你們小組概括能力很強,用簡單的話說就是(屏幕顯示)

        船升空前的準備;2、飛船向月球飛去;

        3、登月艙登月成功;4、飛船返回地球。

        師:在整個登月過程中,你認為最激動人心的時刻是什么時候?

        生齊答:登上月球那一刻。

        師:齊讀11節(jié),思考(屏幕顯示)

        為什么說這是偉大的一步?

        生:因為這是第一次登上月球。

        生:因為這表明我們?nèi)祟惪萍己馨l(fā)達,能探索別的星球了。

        師:回答很好。

        2、“里程碑”是什么意思?為什么說這是探索太空的“里程碑”?

        生:課下解釋,“里程碑”比喻歷史發(fā)展過程中可以作為標志的大事,而踏上月球就標志著探索月球的開始,所以說是探索月球的“里程碑”。

        師:這位同學回答問題很有邏輯性,我們大家應(yīng)該向他學習,宇航員到月球上作了很多工作,請在文中劃出來。

        生:宇航員在月球上作了以下幾項工作:為了安全,檢查了登月器的著陸情況;為了科學研究,采集了月壤和月巖的樣品,安裝了各種儀器;為了紀念,在月球上樹了一塊紀念碑,插上了一面美國星條旗,并和美國總統(tǒng)尼克松進行了通話。

        師:宇航員在完成了登月任務(wù)后,稍作休息就返回地面?;貒螅⒛匪固乩试趪鴷髲B發(fā)表演說時談到了登月的意義,他說了這樣一句名言:“這一小步,對一個來說,是小小的一步;對整個人類來說,是巨大的飛躍。”請同學們快速背下來,并談自己的理解。(生背誦)

        生:對整個人類來說,登上月球,說明我們科學技術(shù)非常發(fā)達。

        生:科學技術(shù)進步很大,有了飛躍。

        生:人類登上月球使夢想變成了現(xiàn)實,說明現(xiàn)代科學技術(shù)已經(jīng)達到了向外層空間發(fā)展的水平。

        師:同學們,你們回答得很好,通過學習課文,我們對登月的過程和意義有了一些了解,但你一定還有很多好奇的問題弄不明白,盡管我們現(xiàn)在的知識水平還無法解答這些問題,老師還是希望你們大膽地把問題提出來,讓我們課后通過到網(wǎng)站、圖書室查資料,向科技人員詢問等方式尋找到答案,下面開始。

        生:81頁第5節(jié)說:“此時,他們承受巨大的壓力,那是由于火箭的加速而引起的超重力?!蹦敲此麄兙蜎]別的壓力嗎?

        生:肯定有,他們代表人類第一次拜訪月球,心理壓力會很大??墒俏闹械倪@句話指的就是身體上的壓力。

        生:83頁14節(jié)最后說:“登月艙已完成了它的歷史使命,將它帶回地球是不合算,于是它被甩在了太空?!边@樣做合適嗎?這不增加了太空垃圾嗎?

        生:人類第一次登月,丟在太空中的登月艙就一個,對那么大的宇宙來說這不算什么,以后多了可不行。

        生:一個也可能造成危害呀!

        生:課文說,宇航員在太空中歷時195個小時,8天多,他們在船中能睡著嗎,怎樣吃飯?大小便如何處理?

        生:那飛船萬一飛不回來怎么辦?

        生:飛船怎么制造的,它怎么能那么準確地飛來飛去呢?

        生:飛船的速度那么快,宇航員會是什么感覺?

        生:書上說月球上白天溫度很高,晚上又很低,人能受得住嗎?

        師:好了,還有很多同學也有問題,這就需要我們努力學習,掌握本領(lǐng),將來揭開這些奧秘。問題提到這里。

        (請看課本第二頁圖片)學習本課后,你是否想到我國航天事業(yè)取得的巨大成就呢?

        生:想到,今年10月15日,我國宇航員楊利偉乘坐“神舟五號”到了太空。

        生:我國是第三個把宇航員送入太空的國家。

        (師在屏幕上放“神舟五號”升空的照片;楊利偉在太空中的照片)

        生:我國的航天事業(yè)已經(jīng)走在了世界的前列。

        師:同學們,這節(jié)課我們懷著敬佩與好奇的心情,重溫了1969年7月人類首次征服月球的偉大壯舉,大家的學習興趣很濃,那種探索精神是非常可貴的。在這節(jié)課快要結(jié)束的時候我想問同學們,此時你最大的感想是什么?

        生:學習了這篇課文,我非常自豪,人類很了不起,沒有干不了的事,將來我也要努力學習,做一個宇航員,登上月球去。

        生:學習這篇課文,我感想很大,科學家已經(jīng)做成功的事,我聽起來卻覺得那么神秘,那么不可想象,自己的知識水平太低了,我一定要刻苦學習,提高自己,將來做一個社會有用的人。

        生:我學了這篇文章后,我心里很失望,雖然我們國家今年已經(jīng)把宇航員送上了太空,但和先進國家相比,我們還有差很大一段距離,我覺得自己肩上的擔子很重了。

        師:同學們說得非常好,這節(jié)課我們收獲很大,不但學到了知識,而且也提高了認識,希望這節(jié)課能成為我們今后學習的動力。

        師:今天的課后作業(yè)是,利用互聯(lián)網(wǎng)、到圖書館查資料等途徑,整理《月球奧秘知多少》,用300字稿紙分類抄清。下課!

        7、《月亮上的足跡》教學實錄

        下面是由小編分享的《月亮上的足跡》教學實錄,大家一起來分享下吧。

        一、教學目標:

        讀課文,了解人類進入月球的過程和意義;

        過本課的學習,激發(fā)同學們科學探索的興趣。

        二、教學重點:

        激發(fā)同學們科學探索的興趣。

        三、教學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四、教學手段:多媒體

        五、教學過程實錄:

        播放歌曲《水調(diào)歌頭》,欣賞畫面。

        師:上課!

        生:起立!

        師:同學們好!

        生:老師好!

        師:同學們,剛才我們欣賞的歌曲是蘇軾的詞《水調(diào)歌頭》,自古以來,有很多文人墨客在自己的詩文中對“月亮”進行了想像和描繪,這就是其中的一首。月球是地球的近鄰,也是人類向往的地方,很久以前,人們就夢想著登上月球,(屏幕顯示《嫦娥奔月》的圖片)如今,這夢想早已變成現(xiàn)實,這節(jié)課,讓我們一起重溫人類第一次登上月球那激動人心的時刻。請看22課,《月亮上的足跡》(屏幕上顯示題目)

        師:這節(jié)課我們有兩個學習目標(屏幕顯示)

        通過朗讀課文,了解人類進入月球的過程和意義。

        通過本課的學習,激發(fā)同學們科學探索的興趣。

        第二個學習目標是本節(jié)課的學習重點。

        師:請同學們打開課本80頁,先給文章標上自然段,共18節(jié),默讀課文,完成兩個作業(yè):(1)把文中不認識的字和不懂的詞劃下來并通過工具書掌握好。(2)老師準備了6個搶答題,請同學們認真讀課文,準備搶答,看哪位同學答得又快又準確。(同學們開始讀課文)

        師:同學們已經(jīng)讀完了課文,而且讀得非常認真,把重要的內(nèi)容在書上已經(jīng)作了標記,下面請同學們看屏幕,(屏幕顯示搶答題)

        類第一次登上月球是什么時間?

        生:1969年7月21日。

        生:不準確,應(yīng)該是1969年7月21日11點56分20秒。

        師:非常好。第2問,人類第一次登上月球的人有誰?

        生:阿姆斯特朗、科林斯、奧爾德林。

        生:科林斯沒登上月球,他在飛船上繼續(xù)在繞月軌道上飛行,準確地說,登上月球的人是阿姆斯特朗、奧爾德林。

        師:這位同學課文讀得很仔細。那么他們兩人中誰第一個踏上月球?

        生齊答:阿姆斯特朗。

        師:第3問,他們乘坐的是什么飛船?

        生:阿波羅11號。

        師:第4問,在什么地方發(fā)射升空?

        生:肯尼迪航天中心。

        師:哪國的?

        生齊答:美國肯尼迪航天中心。

        師:第5問,文中最能揭示登月意義的一句話是什么?

        生:“這一小步,對一個人來說,是小小的一步;對整個人類來說,是巨大的飛躍。”

        師:通過同學們剛才的搶答,老師看出你們非常聰明,有了上面這些答案,第6個問題就很容易了,請用一句話概括一下這一事件。

        生:1969年7月21日11點56分20秒,阿姆斯特朗、奧爾德林順利地登上月球。

        生:1969年7月21日,美國宇航員成功地完成了登月任務(wù)。

        師:回答得都很好。本文的作者按照非常準確地時間順序,真實地記錄了人類首次登月的全過程。請同學們分組朗讀3至15節(jié),按事件發(fā)展的過程,用簡練的語言概括登月的四個階段。

        (分組開始朗讀課文,討論)

        生:我們小組討論的是這樣四個階段,一是先在地面作準備工作,二是一切準確就緒,飛船升入太空向月球飛去,三是登月艙成功的落到了月面上,四是完成任務(wù)以后他們返回了地面.。(學生邊說,老師邊在黑板上畫了一個簡單的登月示意圖)

        師:你們小組概括能力很強,用簡單的話說就是(屏幕顯示)

        船升空前的準備; 2、飛船向月球飛去;

        3、登月艙登月成功; 4、飛船返回地球。

        師:在整個登月過程中,你認為最激動人心的時刻是什么時候?

        生齊答:登上月球那一刻。

        師:齊讀11節(jié),思考(屏幕顯示)

        為什么說這是偉大的一步?

        生:因為這是第一次登上月球。

        生:因為這表明我們?nèi)祟惪萍己馨l(fā)達,能探索別的星球了。

        師:回答很好。

        2、“里程碑”是什么意思?為什么說這是探索太空的“里程碑”?

        生:課下解釋,“里程碑”比喻歷史發(fā)展過程中可以作為標志的大事,而踏上月球就標志著探索月球的開始,所以說是探索月球的“里程碑”。

        師:這位同學回答問題很有邏輯性,我們大家應(yīng)該向他學習,宇航員到月球上作了很多工作,請在文中劃出來。

        生:宇航員在月球上作了以下幾項工作:為了安全,檢查了登月器的著陸情況;為了科學研究,采集了月壤和月巖的樣品,安裝了各種儀器;為了紀念,在月球上樹了一塊紀念碑,插上了一面美國星條旗,并和美國總統(tǒng)尼克松進行了通話。

        師:宇航員在完成了登月任務(wù)后,稍作休息就返回地面?;貒?,阿姆斯特朗在國會大廈發(fā)表演說時談到了登月的意義,他說了這樣一句名言:“這一小步,對一個來說,是小小的一步;對整個人類來說,是巨大的飛躍。”請同學們快速背下來,并談自己的理解。(生背誦)

        生:對整個人類來說,登上月球,說明我們科學技術(shù)非常發(fā)達。

        生:科學技術(shù)進步很大,有了飛躍。

        生:人類登上月球使夢想變成了現(xiàn)實,說明現(xiàn)代科學技術(shù)已經(jīng)達到了向外層空間發(fā)展的水平。

        師:同學們,你們回答得很好,通過學習課文,我們對登月的過程和意義有了一些了解,但你一定還有很多好奇的問題弄不明白,盡管我們現(xiàn)在的知識水平還無法解答這些問題,老師還是希望你們大膽地把問題提出來,讓我們課后通過到網(wǎng)站、圖書室查資料,向科技人員詢問等方式尋找到答案,下面開始。

        生:81頁第5節(jié)說:“此時,他們承受巨大的壓力,那是由于火箭的加速而引起的超重力。”那么他們就沒別的壓力嗎?

        生:肯定有,他們代表人類第一次拜訪月球,心理壓力會很大??墒俏闹械倪@句話指的就是身體上的壓力。

        生:83頁14節(jié)最后說:“登月艙已完成了它的歷史使命,將它帶回地球是不合算,于是它被甩在了太空。”這樣做合適嗎?這不增加了太空垃圾嗎?

        生:人類第一次登月,丟在太空中的登月艙就一個,對那么大的宇宙來說這不算什么,以后多了可不行。

        生:一個也可能造成危害呀!

        生:課文說,宇航員在太空中歷時195個小時,8天多,他們在船中能睡著嗎,怎樣吃飯?大小便如何處理?

        生:那飛船萬一飛不回來怎么辦?

        生:飛船怎么制造的,它怎么能那么準確地飛來飛去呢?

        生:飛船的速度那么快,宇航員會是什么感覺?

        生:書上說月球上白天溫度很高,晚上又很低,人能受得住嗎?

        師:好了,還有很多同學也有問題,這就需要我們努力學習,掌握本領(lǐng),將來揭開這些奧秘。問題提到這里。

        (請看課本第二頁圖片)學習本課后,你是否想到我國航天事業(yè)取得的巨大成就呢?

        生:想到,今年10月15日,我國宇航員楊利偉乘坐“神舟五號”到了太空。

        生:我國是第三個把宇航員送入太空的國家。

        (師在屏幕上放“神舟五號”升空的照片;楊利偉在太空中的照片)

        生:我國的航天事業(yè)已經(jīng)走在了世界的前列。

        師:同學們,這節(jié)課我們懷著敬佩與好奇的心情,重溫了1969年7月人類首次征服月球的偉大壯舉,大家的學習興趣很濃,那種探索精神是非常可貴的。在這節(jié)課快要結(jié)束的時候我想問同學們,此時你最大的感想是什么?

        生:學習了這篇課文,我非常自豪,人類很了不起,沒有干不了的事,將來我也要努力學習,做一個宇航員,登上月球去。

        生:學習這篇課文,我感想很大,科學家已經(jīng)做成功的事,我聽起來卻覺得那么神秘,那么不可想象,自己的知識水平太低了,我一定要刻苦學習,提高自己,將來做一個社會有用的人。

        生:我學了這篇文章后,我心里很失望,雖然我們國家今年已經(jīng)把宇航員送上了太空,但和先進國家相比,我們還有差很大一段距離,我覺得自己肩上的擔子很重了。

        師:同學們說得非常好,這節(jié)課我們收獲很大,不但學到了知識,而且也提高了認識,希望這節(jié)課能成為我們今后學習的動力。

        師:今天的課后作業(yè)是,利用互聯(lián)網(wǎng)、到圖書館查資料等途徑,整理《月球奧秘知多少》,用300字稿紙分類抄清。下課!

        以上就是小編分享的《月亮上的足跡》教學實錄的全部內(nèi)容,更多語文資料請到。

        8、七上19課《月亮上的足跡》教學設(shè)計、實錄及相關(guān)資料

        七上19課《月亮上的足跡》

        教學設(shè)計、實錄及相關(guān)資料

        1、《月亮上的足跡》教學設(shè)計

        文學教育2008年第5期 作者:潘欣榮

        教材說明:

        是一篇饒有興趣的科普小品,真實地記錄了人類第一次登月的全過程。題材本身能引起學生豐富的聯(lián)想和足夠的興趣。便于激發(fā)學生探索未知世界的激情。而完整、清楚、生動地敘事,也會使學生感到耳目一新。

        設(shè)計理念:

        根據(jù)“課程標準”的要求,結(jié)合學生自身特點,本節(jié)課的設(shè)計理念:訓練學生快速默讀能力。在師生探究問題的互動中,培養(yǎng)學生熱愛科學,探索科學的精神。

        學情分析:

        七年級的學生正是人生觀形成階段,對外界事物有著強烈的好奇心。而本課是一篇真實記錄人類登月的文章。展現(xiàn)的是航天領(lǐng)域里的科學知識,所以對青少年學生很具有吸引力,月球上有什么?人如何才能登上月球?在高達每秒10.5公里的飛行速度中,宇航員會有什么樣的感覺?……因而在教學環(huán)節(jié)中要注意激發(fā)學生的好奇心和興趣,從而滿足學生的求知欲。而的表現(xiàn)手法,如恰當?shù)拿枋?、敘述中有議論等。對于七年級學生來說需要加強體會、學習,并要做到學以致用,從而在今后的寫作中提升自己的作文質(zhì)量。

        教學目標:

        1.理解課文內(nèi)容,概括文章內(nèi)容要點。

        2.理清文章思路,了解登月知識,理解人類登月成功的偉大意義。

        3.學習文章的語言特點,如恰當?shù)拿枋?、敘述中有議論,列舉數(shù)字的寫作技巧。

        教學重點:

        分析登月事件的全過程及偉大意義。

        教學難點:

        學習文章的語言技巧,如恰當?shù)拿枋?、敘述中有議論等。

        教法設(shè)計:

        根據(jù)本課內(nèi)容和教學實際采用以下幾種教學方法:

        1.情境教學法

        教師先描述月亮給人的美好感覺,引發(fā)學生回憶古詩詞中有關(guān)月亮的詩句,激發(fā)學生對月亮的向往。之后教師出示人類登月圖片和短片,激發(fā)學生對“登月”知識的興趣,從而很好地進入課堂情境。

        2.快速默讀法

        依據(jù)課程標準對默讀和閱讀要求,訓練學生多層次、多角度的閱讀體會文章內(nèi)容。

        3.討論點撥法

        從初一學生具體情況出發(fā),他們的思維靈活,獨具個性,有利于采用點撥法,進行合作,充分發(fā)揮集體智慧,分享合作樂趣,感受成功的喜悅?!安粦嵅粏?,不悱不發(fā)”,當學生在討論探究中遇到了阻礙,教師再適時點撥啟發(fā)。

        4.延伸拓展法

        通過學習會激發(fā)起學生很多好奇心,學生很有可能會引發(fā)許多疑問。這樣教師可通過拓展延伸這一環(huán)節(jié),讓學生自己去設(shè)計一套更新的登月計劃,自己去解決疑難。同時學生也會感知“登月”離自己并不遙遠,科學就在自己身邊。這樣能更好地激發(fā)學生對“探月”的興趣。

        學法指導:

        “凡為教者必期達到不教”,因而教給學生學法,使其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學會學習。在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三個方面共同發(fā)展。

        1.圈點勾畫法:讓學生養(yǎng)成勤動筆墨,積極讀書的習慣。

        2.討論法:引導學生積極交流,合作探究。

        教學準備:制作課件。學生收集有關(guān)“月亮”的詩句。預(yù)習課文。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設(shè)置情景。

        1.月亮皎潔美麗,給我們帶來無限的神秘和遐想。它歷來都是人們所寵愛的靈物。在古詩中,更有不少歌詠月亮的詩句,誰能舉出一些例子來?(學生:“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滿地花陽風弄影,一亭山色月窺人……”)這些吟詠的詩句,讓我們感知古人對這個靜謐的星球是多么神往。而在科技發(fā)達的今天,月亮已不再只是令人守望,我們已走進了它。今天我們就來感受那驚心動魄的一刻。

        2.出示登月圖片,播放人類探訪月球的短片,讓學生直觀感受航天知識,激發(fā)他們探索未知世界的興趣。

        二、閱讀課文,整體感知。

        1.先讓學生快速閱讀課文,圈出表示時間的短語并思考:(1)登月全過程分幾個階段?并概括每個階段的要點。

        (學生讀完后,進行討論,回答。教師友情提示。)

        登月全過程可分為四個階段,飛船升空前的準備,飛向月球,登月艙登月成功,飛船返回地球。

        (此問題的設(shè)計在于引導學生整體感知課文內(nèi)容,培養(yǎng)他們的概括能力。)

        (2)宇航員登上月球后,做了哪些事情在文中標記出來。

        (此問題極易回答,學生在文中就可找出。設(shè)計的目的在于讓學生了解登月知識,激發(fā)其興趣。)

        (3)文章按什么順序來報道登月過程的?體會它的好處。

        按時間順序展開的。好處:明晰的時間為線索,使讀者比較詳細地了解登月的具體時間,也增強事件的生動性。

        (此問題的設(shè)計目的是讓學生學習按時間順序清楚、明白地敘述事件發(fā)生過程的寫作方法。)

        2.讓學生復述登月的經(jīng)過,要求說出具體細節(jié)。

        (提示:抓住體現(xiàn)時間的短語,按照登月的四個階段細致展開。)

        一名學生復述,其余學生補充遺漏的情節(jié)。

        3.精彩朗讀文末阿姆斯特朗的話,體會它深遠的意義。(提示:可根據(jù)自己的理解選擇適當?shù)淖x法。)

        (學生討論,盡情回答。)

        在登月之前,人類曾幻想過登月,并產(chǎn)生了很多神話傳說,科幻作品,但從來沒有真正到過地球以外的星球?!鞍⒉_”登月計劃的成功,使人類的夢想變成了現(xiàn)實。人類開始走向地球之外的星球,說明科學技術(shù)已經(jīng)達到了向外層空間發(fā)展的水平,人類不會局限于地球,人類未來是美好的。(教師友情提示。)

        三、精讀課文,研討細節(jié)。

        1.請一名同學朗讀課文第5、11語段,其他學生標記含有數(shù)字的語句思考:作者比較詳細地列舉一系列數(shù)字的作用是什么?(學生討論,教師點撥。)

        是一篇太空探索的文章,太空探索對數(shù)字的精確要求非常高,這些數(shù)字主要是為了體現(xiàn)語言的準確性、科學性、真實性,體現(xiàn)記實報道的特點,同時可以使讀者增長知識。

        2.課文中有一些描述性的句子很美,找出來欣賞它在文中的魅力(學生先從文中找出,再進行討論,教師點撥。)

        這些描述性的句子大多采用了比喻、擬人的修辭,生動、形象地展現(xiàn)了飛船在太空中飛翔的姿態(tài),激發(fā)讀者的想象。

        3.課文中有些語言挺深刻,試找出來體會這些議論性的句子。(學生找出體會,教師點撥。)

        敘述中穿插一些議論的句子,可以起到深化理解、畫龍點睛的作用。這種記敘中加議論的寫法應(yīng)學以致用。

        4.小結(jié):列舉大量數(shù)字,并運用恰當?shù)拿枋黾皵⑹黾右宰h論,這些寫法都增強了語言的生動性。)

        四、拓展延伸。

        我們跟隨宇航員進行了一次愉快地登月旅程,宇航員們在返航時將登月艙甩在了空中,不經(jīng)意間制造了太空垃圾。如果讓你來設(shè)計一種更新的登月計劃,你是否能設(shè)計出更環(huán)保、更合理的呢?請展開想象。(學生思考、討論,暢所欲言,教師鼓勵激發(fā)學生想象。)

        結(jié)束語:

        人類第一次成功地探訪月球轉(zhuǎn)眼間已是三十多年前的事了?;仨鴼v史,重溫經(jīng)典,在嘆服人類用聰明才智譜寫壯舉的同時,月球的神秘仍然吸引著人類探索的腳步,2007年10月24日,我國首顆繞月人造衛(wèi)星“嫦娥一號”發(fā)射成功,使千年來“嫦娥奔月”的神話變成現(xiàn)實。同學們,努力學習吧!希望不久的將來,用你們的智慧去譜寫探月的新篇章。

        教學反思:

        本課真實地記錄了人類第一次登月全過程,所以本課的重點應(yīng)引領(lǐng)學生在理解課文內(nèi)容的基礎(chǔ)上,激發(fā)學生探索科學的興趣。為此,我在“整體感知”“拓展延伸”這兩個環(huán)節(jié)中,激發(fā)學生的興趣,通過學生積極踴躍地回答暢想,可以看出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再者是一篇科普小品,語言的生動性不言而喻,所以我在“研讀細節(jié)”這一環(huán)節(jié)中,引領(lǐng)學生體會語言的生動地寫法,好讓他們學以致用,通過反饋可看出,此環(huán)節(jié)中學生對語言的體會還是比較好。

        不足:受時間限制,有些學習環(huán)節(jié)顯得有些倉促;再者在“整體感知”中,學生速讀能力需要提高。

        潘欣榮,教師,現(xiàn)居黑龍江東寧。

        2、《月亮上的足跡》教學設(shè)計

        人教網(wǎng) 安徽省明光市大郢中學孫發(fā)揚

        教學目標

        ①速讀課文,概括文章主要內(nèi)容。

        ②理清文章思路,了解人類登月的知識。

        ③激發(fā)學生探索科學的興趣,培養(yǎng)自主探究的學習能力。

        教學重點

        速讀課文,養(yǎng)成自主閱讀的習慣,理清文章思路,從中了解有關(guān)人類登月的知識。

        教學設(shè)計

        一、新課導入

        師:今天啊,我請大家猜一個謎語:有時落在山腰,有時掛在樹梢。有時像個圓盤,有時像把彎刀。這時我說的是什么?。?/p>

        生:“月亮!”

        師:對!是月亮!平時我們大家看到的月亮是什么樣的啊?

        學生自由發(fā)言。

        師:是的,多么神奇的月亮啊!在我們古代,人們對于月亮有著不盡的遐想和眷念,也因此產(chǎn)生了很多的傳說故事。大家知道流傳最廣的是故事是什么故事嗎?

        生:“嫦娥奔月!”

        師:是的!是嫦娥奔月。那是我們古代勞動人民渴望探索月亮的產(chǎn)物。然而月亮上究竟有什么呢?隨著人類科學的發(fā)展,人們不斷地在探索著這個問題,渴望揭開月球的秘密。2007年10月24日18點15分,我國成功發(fā)射了嫦娥一號衛(wèi)星,邁開我國探索月球的第一步。然而對于人類對于月球的真正探索我們整整遲了39年。早在1969年7月21日,人類就成功的登上了月球,那是驚心動魄的一幕!那是值得全人類慶賀的時刻!雖說時隔39年,但那一刻的震憾,那一刻的喜悅,至今我們依然可以領(lǐng)略的到。下面說讓我們共同學習《月亮上的足跡》,讓我們再一次去感受那種悲震憾和發(fā)自內(nèi)心的喜悅!

        二、速讀課文,感悟文章大意

        要求學生速讀課文,了解文章內(nèi)容。

        教師指導學生閱讀并提出思考題,把握文章大意。

        ①自主學習

        a.快速默讀課文(不指讀,不動唇,不回讀),并找出登月過程中表示時間的詞語。

        b.寫了一件什么事?請用簡潔的語言概括。

        c.登月全過程可以分為幾個階段?

        d.試將登月全過程畫一張示意圖,并簡要說明。

        ②合作探究

        以上問題可以由小組討論完成,討論中教師可巡視指導,并參與討論。

        時 間

        事 件 進 展

        1969年7月16日上午

        火箭推動"阿波羅11號"發(fā)射升空

        火箭發(fā)射后2分42秒

        第一級火箭脫落,火箭繼續(xù)上升

        離地9分5秒

        第三級火箭發(fā)動機啟動工作

        火箭發(fā)射后13小時30分

        宇航員進入夢鄉(xiāng)

        19日晚8點33分

        飛船飛過了月亮和地球引力的中和點

        19日晚9點32分

        地面呼叫,飛船減速,準備登月

        20日上午7點32分

        兩位宇航員換乘登月艙

        21日凌晨5點17分40秒

        登月艙平穩(wěn)降落在月球上

        21日上午11點39分

        登月艙打開艙門

        11點51分

        阿姆斯特朗走下階梯,登上月球

        22日0點15分

        宇航員被喚醒,登月艙升空離開月球

        22日上午6點35分

        登月艙與飛船對接成功

        25日凌晨1點35分8秒

        飛船進入大氣層

        三、研讀賞析,激發(fā)興趣,品味語言特色

        ①自主學習

        教師指導學生相互質(zhì)疑并共同探究,深入體會。

        a.宇航員從登月到返航經(jīng)歷了多長時間?登月全過程是按什么順序來寫的。

        b.宇航員登月后做了哪幾件事?

        c.人類登月有什么意義?課文哪一段有所揭示?

        d.寫作上最突出的特點是什么?請舉例說明。

        ②合作探究

        對以上問題,小組研討并在教師指導下達成共識:人類第一次踏上月球來回歷經(jīng)76萬公里,歷時95個小時。宇航員登月采集月壤和月巖樣品,樹立紀念碑,安裝攝像機,安裝太陽風測定裝置、月震儀,插上美國國旗與尼克松總統(tǒng)通話等。課文最后一段揭示了其偉大意義。

        可讓學生齊讀并深刻體會,教師可以總結(jié)過渡:"阿波羅"登月計劃成功,使人類的夢想變成了現(xiàn)實,人類開始走向地球以外的星球?,F(xiàn)代科學技術(shù)已達到向外層空間發(fā)展的水平。這既是人類巨大的飛躍,也是人類邁出的第一步。對這樣一次事件的完整敘述,寫法上有什么特點呢?學生可以發(fā)言并舉例。教師可以幫助歸納:

        語言方面

        ①恰當?shù)拿枋觯?/p>

        例如:在寫到火箭發(fā)射前的景象時,作者寫道:“火箭像巨人一樣昂首挺立著,尖端直指藍天,高達一百多米?!边@表現(xiàn)了火箭高大雄偉的姿態(tài)。

        寫火箭在太空飛翔時,作者寫道:“飛船像一葉孤舟在太空緩緩地行駛。它飛過了……又飛過了……從飛船上可以看到美麗的月球已經(jīng)遙遙在望。它發(fā)著美麗的爭光,靜靜地懸在飛船上方?!边@樣的描述很能激發(fā)讀者的想像。

        ②用數(shù)字說明;

        例如:寫火箭升空的的速度分別用6.8、7.67、10.5等數(shù)字,令我們遐想不已。

        還有寫火箭升空后的時間詞,也同樣讓我們遐想萬千。

        ③敘述中有議論。

        如第4段中在一切準備就緒后,寫道:“一個偉大時代就要來到了……這將是人類進行的距離最為遙遠的一次旅行。”這足以說明這次登月之于我們?nèi)祟惖闹匾饬x。

        還有第11段中在兩名宇航員登月之后,寫道:“這是一個偉大的時刻,這是人類偉大的一步?!@是人類探索太空的里程碑?!边@里再次強調(diào)了此次登月的意義。

        總之,這些議論性文字深化了我們對敘述的問題的理解,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

        四、拓展延伸,聯(lián)想和想像

        可以啟發(fā)學生思考,讓學生看第99頁的插圖,引導想像。

        ①想像一下,球上有些什么?那是一個什么樣的世界?

        ②科學家為什么要搜集月球上的土壤和巖石呢?

        ③想像一下在登月的高空中,宇航員會有什么感覺?

        ④文中寫道,“返航時,宇航員將登月艙甩在了太空”,這樣做合適嗎?

        教師可引導學生暢所欲言,只要想像合理,允許學生有不同見解和幻想。教師也可以做調(diào)整性解答:月球上有泥土、石頭和高山,沒有空氣和水,一片荒涼死寂;科學家采集土壤、巖石是為了科學研究、開發(fā)并利用月球;宇航員的高空感覺,是失重、頭暈、嘔吐、昏厥等;太空垃圾也是人類的一大隱患。

        五、總結(jié)

        登月成功是人類的一大壯舉,是人類聰明智慧的結(jié)晶。這次登月已有三十九年,而我國航天技術(shù)也已達到空前的進步,嫦娥一號發(fā)射成功,標志著我國對月球探索邁出了可喜的一大步,但對月球的更深入的探索和研究還得靠不斷成長中的大家,希望大家努力學習,長大能為我國航天事業(yè)的發(fā)展做出貢獻。

        六、延伸練習

        ①假如你駕駛著宇宙飛船登月,你有什么感受?你會做些什么?展開想像,寫一篇小短文。題目為《我駕飛船登月》。

        ②自學“讀一讀,寫一寫”練習中的詞語,并在寫作中盡可能地使用。

        板書設(shè)計:

        準備

        月亮上 升空 偉大的壯舉

        的足跡 登月 人類的智慧

        返航

        3、《月亮上的足跡》課堂實錄

        牟平實驗中學 劉美華

        一、教學目標 :

        讀課文,了解人類進入月球的過程和意義;

        過本課的學習,激發(fā)同學們科學探索的興趣。

        二、教學重點:

        激發(fā)同學們科學探索的興趣。

        三、教學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四、教學手段:多媒體

        五、教學過程 實錄:

        播放歌曲《水調(diào)歌頭》,欣賞畫面。

        師:上課!

        生:起立!

        師:同學們好!

        生:老師好!

        師:同學們,剛才我們欣賞的歌曲是蘇軾的詞《水調(diào)歌頭》,自古以來,有很多文人墨客在自己的詩文中對“月亮”進行了想像和描繪,這就是其中的一首。月球是地球的近鄰,也是人類向往的地方,很久以前,人們就夢想著登上月球,(屏幕顯示《嫦娥奔月》的圖片)如今,這夢想早已變成現(xiàn)實,這節(jié)課,讓我們一起重溫人類第一次登上月球那激動人心的時刻。請看22課,《月亮上的足跡》(屏幕上顯示題目)

        師:這節(jié)課我們有兩個學習目標(屏幕顯示)

        通過朗讀課文,了解人類進入月球的過程和意義。

        通過本課的學習,激發(fā)同學們科學探索的興趣。

        第二個學習目標是本節(jié)課的學習重點。

        師:請同學們打開課本80頁,先給文章標上自然段,共18節(jié),默讀課文,完成兩個作業(yè) :(1)把文中不認識的字和不懂的詞劃下來并通過工具書掌握好。(2)老師準備了6個搶答題,請同學們認真讀課文,準備搶答,看哪位同學答得又快又準確。(同學們開始讀課文)

        師:同學們已經(jīng)讀完了課文,而且讀得非常認真,把重要的內(nèi)容在書上已經(jīng)作了標記,下面請同學們看屏幕,(屏幕顯示搶答題)

        類第一次登上月球是什么時間?

        生:1969年7月21日。

        生:不準確,應(yīng)該是1969年7月21日11點56分20秒。

        師:非常好。第2問,人類第一次登上月球的人有誰?

        生:阿姆斯特朗、科林斯、奧爾德林。

        生:科林斯沒登上月球,他在飛船上繼續(xù)在繞月軌道上飛行,準確地說,登上月球的人是阿姆斯特朗、奧爾德林。

        師:這位同學課文讀得很仔細。那么他們兩人中誰第一個踏上月球?

        生齊答:阿姆斯特朗。

        師:第3問,他們乘坐的是什么飛船?

        生:阿波羅11號。

        師:第4問,在什么地方發(fā)射升空?

        生:肯尼迪航天中心。

        師:哪國的?

        生齊答:美國肯尼迪航天中心。

        師:第5問,文中最能揭示登月意義的一句話是什么?

        生:“這一小步,對一個人來說,是小小的一步;對整個人類來說,是巨大的飛躍?!?/p>

        師:通過同學們剛才的搶答,老師看出你們非常聰明,有了上面這些答案,第6個問題就很容易了,請用一句話概括一下這一事件。

        生:1969年7月21日11點56分20秒,阿姆斯特朗、奧爾德林順利地登上月球。

        生:1969年7月21日,美國宇航員成功地完成了登月任務(wù)。

        師:回答得都很好。的作者按照非常準確地時間順序,真實地記錄了人類首次登月的全過程。請同學們分組朗讀3至15節(jié),按事件發(fā)展的過程,用簡練的語言概括登月的四個階段。

        (分組開始朗讀課文,討論)

        生:我們小組討論的是這樣四個階段,一是先在地面作準備工作,二是一切準確就緒,飛船升入太空向月球飛去,三是登月艙成功的落到了月面上,四是完成任務(wù)以后他們返回了地面.。(學生邊說,老師邊在黑板上畫了一個簡單的登月示意圖)

        師:你們小組概括能力很強,用簡單的話說就是(屏幕顯示)

        船升空前的準備; 2、飛船向月球飛去;

        3、登月艙登月成功; 4、飛船返回地球。

        師:在整個登月過程中,你認為最激動人心的時刻是什么時候?

        生齊答:登上月球那一刻。

        師:齊讀11節(jié),思考(屏幕顯示)

        為什么說這是偉大的一步?

        生:因為這是第一次登上月球。

        生:因為這表明我們?nèi)祟惪萍己馨l(fā)達,能探索別的星球了。

        師:回答很好。

        2、“里程碑”是什么意思?為什么說這是探索太空的“里程碑”?

        生:課下解釋,“里程碑”比喻歷史發(fā)展過程中可以作為標志的大事,而踏上月球就標志著探索月球的開始,所以說是探索月球的“里程碑”。

        師:這位同學回答問題很有邏輯性,我們大家應(yīng)該向他學習,宇航員到月球上作了很多工作,請在文中劃出來。

        生:宇航員在月球上作了以下幾項工作:為了安全,檢查了登月器的著陸情況;為了科學研究,采集了月壤和月巖的樣品,安裝了各種儀器;為了紀念,在月球上樹了一塊紀念碑,插上了一面美國星條旗,并和美國總統(tǒng)尼克松進行了通話。

        師:宇航員在完成了登月任務(wù)后,稍作休息就返回地面?;貒?,阿姆斯特朗在國會大廈發(fā)表演說時談到了登月的意義,他說了這樣一句名言:“這一小步,對一個來說,是小小的一步;對整個人類來說,是巨大的飛躍?!闭埻瑢W們快速背下來,并談自己的理解。(生背誦)

        生:對整個人類來說,登上月球,說明我們科學技術(shù)非常發(fā)達。

        生:科學技術(shù)進步很大,有了飛躍。

        生:人類登上月球使夢想變成了現(xiàn)實,說明現(xiàn)代科學技術(shù)已經(jīng)達到了向外層空間發(fā)展的水平。

        師:同學們,你們回答得很好,通過學習課文,我們對登月的過程和意義有了一些了解,但你一定還有很多好奇的問題弄不明白,盡管我們現(xiàn)在的知識水平還無法解答這些問題,老師還是希望你們大膽地把問題提出來,讓我們課后通過到網(wǎng)站、圖書室查資料,向科技人員詢問等方式尋找到答案,下面開始。

        生:81頁第5節(jié)說:“此時,他們承受巨大的壓力,那是由于火箭的加速而引起的超重力。”那么他們就沒別的壓力嗎?

        生:肯定有,他們代表人類第一次拜訪月球,心理壓力會很大??墒俏闹械倪@句話指的就是身體上的壓力。

        生:83頁14節(jié)最后說:“登月艙已完成了它的歷史使命,將它帶回地球是不合算,于是它被甩在了太空。”這樣做合適嗎?這不增加了太空垃圾嗎?

        生:人類第一次登月,丟在太空中的登月艙就一個,對那么大的宇宙來說這不算什么,以后多了可不行。

        生:一個也可能造成危害呀!

        生:課文說,宇航員在太空中歷時195個小時,8天多,他們在船中能睡著嗎,怎樣吃飯?大小便如何處理?

        生:那飛船萬一飛不回來怎么辦?

        生:飛船怎么制造的,它怎么能那么準確地飛來飛去呢?

        生:飛船的速度那么快,宇航員會是什么感覺?

        生:書上說月球上白天溫度很高,晚上又很低,人能受得住嗎?

        師:好了,還有很多同學也有問題,這就需要我們努力學習,掌握本領(lǐng),將來揭開這些奧秘。問題提到這里。

        (請看課本第二頁圖片)學習本課后,你是否想到我國航天事業(yè)取得的巨大成就呢?

        生:想到,今年10月15日,我國宇航員楊利偉乘坐“神舟五號”到了太空。

        生:我國是第三個把宇航員送入太空的國家。

        (師在屏幕上放“神舟五號”升空的照片;楊利偉在太空中的照片)

        生:我國的航天事業(yè)已經(jīng)走在了世界的前列。

        師:同學們,這節(jié)課我們懷著敬佩與好奇的心情,重溫了1969年7月人類首次征服月球的偉大壯舉,大家的學習興趣很濃,那種探索精神是非??少F的。在這節(jié)課快要結(jié)束的時候我想問同學們,此時你最大的感想是什么?

        生:學習了這篇課文,我非常自豪,人類很了不起,沒有干不了的事,將來我也要努力學習,做一個宇航員,登上月球去。

        生:學習這篇課文,我感想很大,科學家已經(jīng)做成功的事,我聽起來卻覺得那么神秘,那么不可想象,自己的知識水平太低了,我一定要刻苦學習,提高自己,將來做一個社會有用的人。

        生:我學了這篇文章后,我心里很失望,雖然我們國家今年已經(jīng)把宇航員送上了太空,但和先進國家相比,我們還有差很大一段距離,我覺得自己肩上的擔子很重了。

        師:同學們說得非常好,這節(jié)課我們收獲很大,不但學到了知識,而且也提高了認識,希望這節(jié)課能成為我們今后學習的動力。

        師:今天的課后作業(yè) 是,利用互聯(lián)網(wǎng)、到圖書館查資料等途徑,整理《月球奧秘知多少》,用300字稿紙分類抄清。下課!

        課文研討

        一、整體把握

        人類早就有登上月球的愿望,并因此產(chǎn)生了很多美麗的神話傳說。1969年7月,美國“阿波羅11號”飛船終于把人類的這一夢想變成了現(xiàn)實。真實地記錄了美國宇航員阿姆斯特朗、科林斯、奧爾德林登月的全過程。這是一篇饒有興趣的科普小品,閱讀它,可以激發(fā)學生科學探索的興趣。

        側(cè)重于記敘,將登月的全過程敘述得清楚明白、生動形象。可以說,吸引人是的突出特點。

        首先是登月本身這件事吸引人,特別是對青少年學生就更具吸引力。月球上有什么?人如何才能登上月球?飛船是如何制造的?萬一出現(xiàn)意外飛不回來怎么辦?在高達每秒10.5公里的飛行速度中,宇航員會有什么樣的感覺?宇航員在飛行中怎樣吃飯?大小便如何處理?如此等等,一系列的問題能喚起學生強烈的好奇心。教師的教學設(shè)計要注意去激發(fā)學生的好奇心。通過學習,學生能夠向教師提出許許多多的問題(即便這些問題教師回答不了也不要緊),這正是我們所希望看到的。所以,“激趣”是教師教學的重點。教師完全可以讓學生去設(shè)計一種更新的登月計劃,每人都說出自己的想法,哪怕不合邏輯也是非??少F的。

        要讓學生認真朗讀課文,從朗讀的情況就能看出學生的興趣濃度。對某些句子教師可作朗讀指導。比如對阿姆斯特朗的那句名言:“這一小步,對一個人來說,是小小的一步;對整個人類來說,是巨大的飛躍?!苯處熞獑l(fā)學生根據(jù)自己的理解選擇適當?shù)淖x法。

        怎樣把一件事情敘述得完整生動呢?提供了很好的范例。首先是渲染。文章的1、2段進行了渲染,目的是引起讀者的閱讀興趣。其次是有明晰的時間線索。從第3段的“這一年的7月16日”開始,作者把登月的全過程按照時間順序作了詳細交代,甚至連幾分幾秒都寫得清清楚楚。這就使讀者比較詳細地了解登月的具體時間,也增強了事件的生動性??梢哉f,按時間順序展開敘述是寫作的又一突出特點。

        生動的語言是第三個突出特點。語言的生動表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1.恰當?shù)拿枋觥T趯懙交鸺l(fā)射前的景象時,作者寫道:“火箭像巨人一樣昂首挺立著,尖端直指藍天,高達一百多米。”這表現(xiàn)了火箭高大雄偉的姿態(tài)。寫火箭在太空飛翔時,作者寫道:“飛船像一葉孤舟在太空緩緩地行駛。它飛過了……又飛過了……從飛船上可以看到美麗的月球已經(jīng)遙遙在望。它發(fā)著美麗的銀光,靜靜地懸在飛船的上方?!边@樣描述很能激發(fā)讀者的想像。2.用數(shù)字說話。作者比較詳細地列舉了一系列的數(shù)字,它可以幫助讀者增加知識,因為這些數(shù)字都是富有吸引力的。比如三級火箭的速度分別是6.8、7.67、10.5,就可以令學生遐想不已。3.敘述中有議論。在記敘文中恰當穿插一些議論的句子,可以起到深化理解、畫龍點睛的作用。比如在第4段中作者寫道:“一個偉大時代就要來到了……這將是人類進行的距離最為遙遠的一次旅行?!痹俦热绲?1段中:“這是一個偉大的時刻。這是人類偉大的一步。……這是人類探索太空的里程碑?!边@種記敘中加議論的寫法是中學生應(yīng)該掌握的寫作要點。

        二、問題研究

        傳統(tǒng)的語文教學喜歡把課文劃分若干段落層次。這種做法固然有其合理之處,但往往陷入一種固定的思維模式。有些課文沒有必要劃分段落層次。像,由于時間線索很明晰,學生完全看得出事件發(fā)展的階段,因此教師不必花費精力去分段。即便分出來了,也沒有什么實際意義。教學,教師應(yīng)該在如何激發(fā)學生興趣上下功夫。另外,人類登月已不止一次,教師可適當向?qū)W生介紹其他的有關(guān)情況,也可以讓學生自己去找有關(guān)材料。還有,有人寫文章說,阿波羅登月計劃是一場大騙局。也有人說,登月的照片有些是假的。對于這些觀點,教師了解一點即可,不必在課堂上給學生講。一旦學生問到,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自己去想辦法證實一下,因為證實的過程就是鍛煉的過程。

        練習說明

        一 快速默讀課文,試把登月的全過程畫一張示意圖,并作簡要的解說。

        此題激發(fā)學生想像。只要能按照時間順序畫出示意圖就可以。解說性的文字要簡練。

        二 閱讀下面幾段文字,與同學討論:為什么說人類第一次登月“對整個人類來說,是巨大的飛躍”,是人類探索太空的里程碑?

        1.這一小步,對一個人來說,是小小的一步;對整個人類來說,是巨大的飛躍。(阿姆斯特朗)

        2.踏上月球的第一步,也是踏上太陽系各行星和最終走向太空其他星球的一步?!皩σ粋€人來說,是小小的一步”,這句話闡述的是事實,而“對整個人類來說,是巨大的飛躍”,則是對未來的希望。(奧爾德林)

        3.21~22世紀,人類將移民月球,建立月球村。月球村將利用太陽能取暖,利用月球上發(fā)現(xiàn)的水生產(chǎn)蔬菜、糧食,建立各種生活設(shè)施。月球村的重要任務(wù)是開采氦3并運回地球,并利用這一熱能源發(fā)電,供應(yīng)全地球所需電能。人類還將開發(fā)地球人拜訪月球村的旅游業(yè)。(何祚庥)

        此題旨在考查學生對登月活動重大意義的理解。在此之前,人類曾幻想過登月,并產(chǎn)生了很多神話傳說、科幻作品,但從來沒有真正到過地球以外的星球。“阿波羅”登月計劃的成功使人類的夢想變成了現(xiàn)實,人類開始走向地球以外的星球,說明現(xiàn)代科學技術(shù)已經(jīng)達到了向外層空間發(fā)展的水平,人類不會局限于地球,人類的未來是美好的??梢宰寣W生盡情回答,此題沒有“標準答案”。

        三 根據(jù)下面的情境,展開想像,寫一段一二百字的文字。

        你駕駛著一艘宇宙飛船,在茫茫的太空中尋找外星生命。你離開地球已經(jīng)好幾天了。這時,透過舷窗,你看到一個美麗的藍色星球……

        此題主要激發(fā)學生的想像力,教師對學生的想像不要加任何限制,文字要盡量生動。

        教學建議

        一、有條件的學校,可準備一些教學課件,使課堂教學更加生動直觀,引起學生學習興趣。

        二、通過本課學習要培養(yǎng)學生探索未知世界的興趣,教學時可與本單元綜合性學習“探索月球奧秘”綜合起來考慮。

        三、教給學生一點快速閱讀的方法,在規(guī)定時間內(nèi)讀完全文,概括課文內(nèi)容,看誰概括得全面而正確。

        四、開展一個口述活動。請一位或幾位學生對登月全過程作跟蹤報道,報道的內(nèi)容可以為主,參照其他有關(guān)資料。

        有關(guān)資料

        一、從“水星”計劃到“阿波羅”登月計劃

        美國為謀求和保持“空間領(lǐng)先”地位,在“空間競賽”中戰(zhàn)勝蘇聯(lián),自1958年成立航宇局以來實施了一系列載人航天計劃。

        “水星”計劃是美國1958年開始實施的第一個載人航天計劃。鑒于當時與蘇聯(lián)競爭的緊迫形勢,該計劃的基本指導思想是盡可能利用已經(jīng)掌握的技術(shù)和成果,以最快的速度和簡單可靠的方式搶先把人送上天。但事實上,當蘇聯(lián)于1961年4月12日把航天員加加林送上天成功地完成軌道飛行時,“水星”飛船尚處于無人試驗階段,直到1962年才進行首次載人軌道飛行?!八恰庇媱澯?963年結(jié)束,共完成25次飛行試驗,其中包括4次動物飛行,2次載人彈道飛行,4次載人軌道飛行,耗資約4億美元。

        美國通過“水星”計劃證明人能夠在空間環(huán)境中生存和有效地駕駛飛船,也取得了載人飛船設(shè)計的初步經(jīng)驗。但是在這一回合的載人航天競爭中輸給了蘇聯(lián),突出表現(xiàn)為載人上天的時間落后于蘇聯(lián),航天運載能力也處于劣勢。為改變這種局面,經(jīng)美國宇航局和馮·布勞恩等火箭專家論證,提出美國在60年代經(jīng)過努力能夠達到而又剛好超出前蘇聯(lián)能力的目標是載人登月。于是,美國總統(tǒng)肯尼迪于1961年5月25日宣布了“阿波羅”載人登月計劃。

        作為從“水星”到“阿波羅”計劃之間的過渡,美國于1961年11月至1966年11月實施了“雙子星座”計劃。其主要任務(wù)是研究、發(fā)展載人登月的技術(shù)和訓練航天員長時間飛行及艙外活動的能力。該計劃歷時5年,完成了10次環(huán)地軌道載人飛行,每次2人,共花費12.8億美元。此外,美國為實施“阿波羅”計劃還研制了“徘徊者”“勘測者”“月球軌道環(huán)行器”、無人月球探測器、土星族重型運載火箭,以及由逃逸系統(tǒng)、指令艙、服務(wù)艙和登月艙組成的“阿波羅”飛船,這些工作為1969年把人送上月球奠定了堅實的技術(shù)基礎(chǔ)。

        “阿波羅”計劃從1961年開始實施至1972年結(jié)束,共花費240億美元,先后完成6次登月飛行,把12人送上月球并安全返回地面。它不僅實現(xiàn)了美國趕超蘇聯(lián)的政治目的,同時也帶動了美國科學技術(shù)特別是推進、制導、結(jié)構(gòu)材料、電子學和管理科學的發(fā)展。但是,“阿波羅”計劃耗資太大,幾乎占用了宇航局60年代全部經(jīng)費的3/5,嚴重影響了美國空間科學和空間應(yīng)用領(lǐng)域的發(fā)展,迫使美國重新考慮下一步的航天目標。

        二、“阿波羅”登月計劃:人類航天史上的驚人之作

        前蘇聯(lián)于1957年搶先發(fā)射世界上第一顆人造地球衛(wèi)星之后,又于1961年把人類第一名航天使者送上地球軌道。從表面上看,前蘇聯(lián)在航天領(lǐng)域?qū)夷媒鹋疲b遙領(lǐng)先。這大大刺激了技術(shù)力量雄厚的美國人,連美國總統(tǒng)肯尼迪也驚呼:“我們落后了!”

        為了打破前蘇聯(lián)的航天優(yōu)勢,1961年5月25日美國總統(tǒng)肯尼迪批準了航空航天局的登月計劃,并在國會上大膽地提出了在1970年以前先于前蘇聯(lián)把人送上月球的任務(wù)??夏岬弦砸环N歷屆美國總統(tǒng)都沒有的坦率態(tài)度警告美國人民,除非他們具有跑完全程的毅力,否則就不要接受這項任務(wù)。這項任務(wù)就是后來以希臘神話中太陽神的名字命名的著名的“阿波羅”載人登月探險計劃。

        為研制大型運載火箭,著名的火箭專家布勞恩及其4人小組劃歸國家航空航天局。政府同時為“土星5號”火箭的研制經(jīng)費撥款1.4億美元。在以后的日子里,盡管失敗、事故和來自某些方面的苛刻批評接連不斷,但美國人民和他們的政府在支持“阿波羅”的計劃中從來沒有動搖過。他們下定決心,一定要“把蘇聯(lián)人摔倒在月球上”,以雪屢屢敗北之恥。

        肯尼迪的繼任者約翰遜也堅定不移地關(guān)心和支持“阿波羅”計劃,甚至連這一計劃的政治利益都被懷疑時,也不動搖。自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后,在美國還沒有一項國家政策受到過這樣持久的、堅定的支持。

        “阿波羅”計劃早在1957年便開始設(shè)想。1960年左右曾認為登月的途徑無外乎兩種:一種是“直接登上月球”,一種是從地球軌道發(fā)射站上發(fā)射。后來蘭利實驗室的一個名叫霍博爾特的工程師提出了一條全然不同的月球軌道會合方案,就是用一艘比較小的航天飛船從月球軌道上下降到月球上,完成探險任務(wù)之后再在月球軌道上與母船會合對接,返回地球。經(jīng)過一場激烈的內(nèi)部大爭論之后,霍博爾特的設(shè)想被采納了。據(jù)較保守的估計,這一技術(shù)途徑使“阿波羅”的登月著陸至少提前了兩年。

        在最初的登月艙設(shè)計中,在每位航天員座椅前方的艙壁上各安排了兩個窗口。較大的一個舷窗口與航天員的眼睛齊平。因航天員是坐著的,窗口距航天員的眼睛的距離為60 cm。較小的一個舷窗口靠近航天員的膝蓋。兩名航天員前的4個舷窗口的總面積達11平方米。這樣的設(shè)計很不理想。首先,由于舷窗的總面積過大,暴露的陽光太多,而縮小面積又會影響航天員的視野;其次,由于窗口離航天員的眼睛較遠,視野非常有限,給月球著陸過程中航天員對著陸地點情況的觀察造成了極大的困難。此外,因為窗口大,重量也大,侵占了其他設(shè)備的重量。

        為了找到一個使窗口縮小、重量減輕、視野又好的合理的設(shè)計方案,設(shè)計師們絞盡了腦汁,并經(jīng)常為此爭論不休。一天,航天局的一名叫喬治·富蘭克林的工程師發(fā)牢騷說,登月艙從與服務(wù)艙、指揮艙分離到在月面上著陸總共只有1小時,甚至更短,為什么非得讓航天員坐著,站著難道不行嗎?!“站著?”是的,站著!一句牢騷話為設(shè)計師們打開了思路。一個新的合理的新方案由此產(chǎn)生了。航天員站著,可以使眼睛靠近窗口向外觀察,視野大大地擴展了。在這種條件下窗口可以設(shè)計得很小,從而也減輕了重量。真是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工夫!

        “阿波羅”計劃是一項宏偉龐大的任務(wù)。沒有哪一個單位、部門或公司能夠單獨完成它。在實施該計劃的過程中,大約有40萬人和2萬多家公司參加,耗資總計239.15億美元。

        (摘自2001年2月15日《新浪科技》)

        三、阿姆斯特朗

        假如有人問你:“你知道什么動物飛得最高嗎?”很多人肯定會回答:“鷹飛得最高。”假如有人告訴你鷹能飛上月亮,你肯定會認為這個人腦子出了毛病。

        1969年7月20日,一個名叫阿姆斯特朗的美國人向全人類報告了一條消息:鷹已經(jīng)飛上了月球。當時所有聽到這條消息的人,都知道他的腦子的確沒出毛病,而且他報告的消息的確是事實。

        阿姆斯特朗所說的當然不是一只普通的老鷹,而是美國的“阿波羅11號”登月飛船。地球上的十幾億人通過電視實況轉(zhuǎn)播,親眼目睹了阿姆斯特朗緩緩地走下飛船,小心翼翼地把腳踏上了月球表面。“這一小步,對一個人來說,是小小的一步;但對整個人類來說,是巨大的一步!”阿姆斯特朗的這句名言成了人類征服月球的偉大宣言。

        作為第一只飛上月球的太空雄鷹,阿姆斯特朗當之無愧地成了整個人類的英雄。

        尼爾·阿姆斯特朗,1930年8月5日出生在美國俄亥俄州的一個小城。小尼爾從小就對飛行非常著迷,15歲開始學習飛行課程,學費靠他自己打工掙得。由于學習成績優(yōu)異,16歲他就獲得了實習飛行員的駕駛執(zhí)照。當時,他甚至還沒有取得汽車駕駛執(zhí)照呢。用一句中國話來說,小尼爾還沒學會走,就已經(jīng)學會跑了。

        1947年,阿姆斯特朗高中畢業(yè)后,獲得美國海軍提供的獎學金,進入著名的普度大學學習。1949年小尼爾應(yīng)征入伍,正式成為美國海軍的飛行員。這以后的十幾年中,阿姆斯特朗駕駛過200多架各式飛機,包括滑翔機、直升機、噴氣機等等,最著名的機型要算速度達到6 500千米/小時的X15型超高速火箭飛機。這期間,阿姆斯特朗還在工作之余順利完成了南加州大學的研究生課程,獲得了航空工程碩士學位。

        1962年,阿姆斯特朗被美國宇航局選中,成為美國第二批宇航員。1966年3月16日,阿姆斯特朗作為飛船指令長,和斯科特一起駕駛“雙子星”8號飛船與太空中的一顆衛(wèi)星對接。在成功實現(xiàn)對接后,飛船突然開始旋轉(zhuǎn)。阿姆斯特朗操縱飛船脫離了衛(wèi)星,但飛船仍在太空中翻著筋斗。阿姆斯特朗啟動了16臺噴氣推進器中的一臺,飛船仍在旋轉(zhuǎn)。他們又啟動了第二臺推進器,30分鐘后,飛船終于穩(wěn)定下來。根據(jù)地面中心的指示,他們終止了這次飛行任務(wù),成功地飛回地面,降落在西太平洋的指定水域。

        1969年7月16日,阿姆斯特朗、奧爾德林和科林斯駕駛“阿波羅11號”飛船開始了人類首次征服月球的壯舉。7月21日,他們到達了月球“靜?!钡念A(yù)定著陸點,正要準備著陸,突然發(fā)現(xiàn)飛船下方是一個足球場大小的隕石坑,里面布滿了大大小小的石頭,如強行著陸,他們的登月艙很可能會被這些石頭撞得粉碎,而繼續(xù)往前飛的話所剩燃料又不多了。阿姆斯特朗應(yīng)付緊急情況的才能再一次得到了發(fā)揮,他馬上采取緊急措施,把飛船改為手動駕駛,繼續(xù)飛行了約20秒后,在6公里以外的地方找到了一塊較為平坦的地方。由于高度緊張,此時他的心跳已由每分鐘77次上升到了156次。

        登月艙終于安全地在月球表面著陸了。阿姆斯特朗立即向地球報告:“休斯頓,我們在月球‘靜?!瘓蟾妫椧阎?”

        經(jīng)過幾小時的準備工作后,阿姆斯特朗第一個走出登月艙,用他腳上特制的大號膠鞋在月球表面留下了人類的第一個足跡。

        阿姆斯特朗和奧爾德林開始了緊張的工作,在月球表面安放了一些科學儀器,包括宇宙射線計數(shù)器、測震儀、激光反射器等。他們拍攝了大量的照片,并采集了一些月球土壤和巖石標本。在月球表面停留了三個多小時后,他們返回了登月艙。

        7月25日,他們?nèi)顺晒Φ胤祷氐厍颍瓿闪巳祟惖谝淮握鞣渌乔虻膲雅e。

        1971年,阿姆斯特朗從美國宇航局退休,到辛辛那提大學任航空工程教授。1981年,他從辛辛那提大學退休,到航空計算機技術(shù)公司任總裁。1993年,這位太空雄鷹被有關(guān)部門選中,進入了美國宇航員名人殿堂。

        9、人教版語文七年級上冊《第19課 月亮上的足跡》生本課堂導學案


        19、 月亮上的足跡
        學習目標
        1、 速讀課文,概括文章主要內(nèi)容。
        2、 理清文章思路,了解人類登月的知識。
        3、 激發(fā)學生探索科學的興趣,培養(yǎng)自主探究的學習能力。
        學習過程
        前置作業(yè)
        課前誦讀:
        這是一篇紀實報道。作者用平實的語言,真實地記錄了人類首次登月的全過程。通過閱讀,讀者定能體會到那登月全過程的驚心動魄、登月成功后的喜悅以及作者對人類聰明才智的贊美。文章所記敘的準備、升空、登月、返航四個部分清晰流暢,結(jié)尾阿姆斯特朗的話“這一步,對一個人來說,是小小的一步;對整個人類來說,是巨大的飛躍”,留給讀者以無窮的回味,可以從中悟出人類登月的偉大意義。
        預(yù)習檢測
        1.解釋詞語
        昂首挺立: 一葉孤舟:
        遙遙在望: 小心翼翼:
        2、快速默讀課文(不指讀,不動唇,不回讀),并找出登月過程中表示時間的詞語。
        3、本文寫了一件什么事?請用簡潔的語言概括。
        課堂探究
        4、登月全過程可以分為幾個階段?
        5、試將登月全過程畫一張示意圖,并簡要說明。
        6、宇航員從登月到返航經(jīng)歷了多長時間?登月全過程是按什么順序來寫的7.
        7、宇航員登月后做了哪幾件事?
        8、人類登月有什么意義?課文哪一段有所揭示?
        9、在寫登月全過程的時候,用了大量的數(shù)字,時間精確到分秒,在文中畫出來,說說這些數(shù)字起什么作用?
        10、寫作上最突出的特點是什么?請舉例說明。
        11、假如你駕駛著宇宙飛船登月,你有什么感受?你會做些什么?展開想像,寫一篇小短文。題目為《我駕飛船登月》。
        12、通過本文的學習,你獲得了哪些啟示?
        當堂檢測
        (一)積累與運用。
        1、給加點的字注音或根據(jù)注音寫出漢字。
        (1)áng( )首挺立 (2)軌道( ) (3)橢圓形 ( )
        (4)小心yìyì( ) (5)鐵鍬( ) (6)狹zhǎi ( )
        2、解釋句子中加點的詞語在文中的意思。
        (1)雖說是近鄰,離地球也有38萬公里,真是可望而不可即。
        (2)邁開了人類探索太空的重要一步,樹起了宇航事業(yè)的一塊新的里程碑。
        (3)飛船開始作減速飛行,用不了多久,他們就要到達神往已久的月亮上空了。
        3、本文采用的是順敘的方法,即按照事件發(fā)展的時間先后的順序來敘述的方法,這樣讀者容易把握。登月的前前后后總共可以分為四個階段,請各用兩個字來概括一下每一階段的主要內(nèi)容。
        (二)課內(nèi)閱讀
        ①三名宇航員在艙內(nèi)吃了晚飯?!?br /> ②飛船像一葉孤舟在太空中緩緩地飛行?!?。
        ③19日晚上9點32分,地面指揮中心發(fā)來呼叫?!?br /> ④7月21日凌晨5點17分40秒,登月艙平穩(wěn)地降落在月球上?!?br /> ⑤21日上午11點39分,登月艙打開了艙門。11點51分,……這是人類探索太空的里程碑。
        1、這幾個語段是按什么順序?qū)懙??你的依?jù)是什么?
        2、“飛船像一葉孤舟在太空中緩緩地飛行”這句話運用的修辭是 ;“它發(fā)著美麗的銀光,靜靜地懸在飛船的上方”這句話運用的表達方式是 。
        3、“這個引力的靜止點”指的是什么?你知道它的具體位置嗎?為什么把它叫做“引力的靜止點”?
        4、第①③④自然段中加點的“他們”所指代的內(nèi)容是一樣的嗎?請具體說明。
        5、第⑤自然段劃線的句子是四個短句,很有氣勢,充分表達了作者無比激動的心情。請你換一種方式,以便更能突出作者這種心情,應(yīng)該怎么說?
        6、你知道我國第一次載人航天飛行是在什么時候嗎?對我國進行的載人航天飛行活動你有什么看法?
        (三)拓展閱讀
        人類為何對月球情有獨鐘
        ①月球是地球的近鄰,也是地球惟一的天然衛(wèi)星。早在遙遠的古代,人類就有了奔向月球的美好愿望。每當中秋佳節(jié),皓月當空,把酒賞月,其樂融融之時,蘇東坡那“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的名句正道出了人們對這一良辰美景的美好祝愿。
        ②人們只看到了那朗朗夜空中美麗動人的月光,但可能并不知道,月亮原來與人類的生命還息息相關(guān)呢。美國謝魯?皮爾遜博士的研究指出,在太陽系最初形成時,月球即受到地球的牽引,成為它的衛(wèi)星。在月球靠近地球的過程中,地球表面的海洋出現(xiàn)強烈的潮汐起伏,這種劇烈起伏所引起的巨大摩擦力,令地球氣溫劇增,導致地心熔化。地球巖漿在高溫及高牽引力作用下,出現(xiàn)旋轉(zhuǎn)式滾動,其結(jié)果產(chǎn)生了磁場。正是這一“超巨”磁場,對地球形成了一個“保護盾”,減少了來自太空的宇宙射線的侵襲,因而地球上的各種生物才能得以生存滋長。如果沒有這個“保護盾”,外來的射線會將最初出現(xiàn)在地球上生命幼體全部殺死,使生物根本無法在地球上生存、生長、繁殖??梢?,從某種意義上講,月球成了地球上眾多生命的“保護神”。
        ③現(xiàn)代科學研究也證實,人的心理變化也和月亮的盈虧周期有關(guān)。這是因為人體約有80﹪的液體,月亮引力也像引起海洋潮汐那樣對人體中的液體發(fā)生作用,從而造成人體的“生物高潮”和“生物低潮”。一般在滿月時為生物高潮,這時人的頭部和胸部的電位差比較大,容易激動,導致人的情緒極不穩(wěn)定,因此最易出事。如精神不正常者多在月夜發(fā)作。人們進一步研究還發(fā)現(xiàn),就連人類的謀殺、毒害、抑郁和心臟病的發(fā)作也都與月亮的盈虧有關(guān),并認為月亮產(chǎn)生的陽離子能誘發(fā)人的反常行為。人們相信,隨著科學技術(shù)不斷發(fā)展,必將更多地揭示出人類與月亮的深層次的奧妙。
        ④月球也是解決日益困擾著人類的能源問題的理想基地。因月球表面近于真空狀態(tài),太陽輻射可以毫無阻擋地到達月球表面,因此,在月球表面建立全球性、并聯(lián)式的太陽能發(fā)電廠,能長期獲得穩(wěn)定的電能。由于月球既無磁場,又無大氣,太陽風離子可以毫無阻擋地抵達月球表面。加上小天體的撞擊,致使月球表面覆蓋的5—10米厚的月壤層都富含太陽風成分,如氫、氦、氖、氬、氮等,其中作為核電燃料之一的氦-3,在地球上蘊藏量極少,容易取用的估計只有500千克左右,而在月球表層5—10米的土壤內(nèi)就含有氦-3總量達到100—500萬噸,可成為人類萬年以上長期使用的清潔、安全和高效的核聚變發(fā)電燃料。
        1、解釋下面詞語在文中的意思。
        (1)其樂融融 (2)息息相關(guān)
        2、“早在遙遠的古代,人類就有了奔向月球的美好愿望”,你能舉出實際的例子嗎?
        3、根據(jù)第②自然段回答:月球與地球之間的“磁場”是怎樣形成的?
        4、月球?qū)Φ厍虻摹氨Wo盾”的作用體現(xiàn)在哪里?
        5、“精神不正常者”為什么多在月夜發(fā)作?
        6、從第④自然段看,月球能從哪兩個方面為人類提供能源?
        7、蘇軾的“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是留傳久遠的詠月的句子。在我國古代有很多詠月的名句,你還知道哪些?請舉兩個例子,并指出作者是誰。
        如: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李白
        參考答案
        1、昂首挺立:仰著頭挺著胸站立.一葉孤舟:單獨的一艘小船.
        遙遙在望:在望:可看見。遠遠地可以看到。小心翼翼:形容謹慎小心,一點不敢疏忽。
        1、 略
        2、 本文真實地記錄了美國宇航員阿姆斯特朗、科林斯、奧爾德林登月的全過程。
        3、 登月全過程可分為四個階段,登月準備——飛船升空——登月成功——登月歸來。
        4、 略
        5、 人類第一次踏上月球來回歷經(jīng)76萬公里,歷時95個小時。
        6、 宇航員登月采集月壤和月巖樣品,樹立紀念碑,安裝攝像機,安裝太陽風測定裝置、月震儀,插上美國國旗,與尼克松總統(tǒng)通話等。
        7、 課文最后一段揭示了其偉大意義。
        8、 準確,科學,真實。這也是寫實報道的特點。
        10、①恰當?shù)拿枋?;②用?shù)字說明;③敘述中有議論。此三點可各舉一例,并分析作用
        11、略
        12、略
        (一)積累與運用。
        1、(1)昂(2)guǐ(3)tuǒ(4)翼翼(5)qiāo(6)窄 2、(1)只能老遠的看到,卻無法與之接觸,形容月亮力地球很遙遠,要登月確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2)比喻在歷史發(fā)展過程中可以作為標志的大事,很形象得說明了人類登上月球的意義重大。(3)心里向往已有很長的時間,表明人類對月球探索的想法由來已久。3、準備、升空、登月、返航。
        (二)課內(nèi)閱讀
        1、時間順序;依據(jù)是有表示時間的詞語,如:發(fā)射后13時30分;19日晚上8點33分;19日晚上9點32分;7月20日上午7點32分;7月21日凌晨5點17分40 秒;21日上午11點39分;11點51分等。2、比喻;描寫。3、“這個引力的靜止點”指的是“月亮和地球引力的中和點”;在離月球28000公里的地方;因為月球和地球在這一點上引力平衡。4、不完全一樣:第①③自然段都指的是“三名宇航員”;而第④自然段中的“他們”是指“阿姆斯特朗和奧爾德林”5、可以把四個短句都單獨各起一段,這樣更有氣勢,更能表達作者那種無比激動、自豪之情。6、2001年楊利偉;開放性題,可以從增強國防、國力、世界和平利用太空等角度去說即可。
        (三)拓展閱讀。
        1、(1)形容一家人在一起和睦歡樂的樣子。(2)形象地說明了月亮同人類生命的關(guān)系非常地密切。2、如:我國神話傳說中“嫦娥奔月”的故事等。3、在月球靠近地球的過程中,地球表面的海洋出現(xiàn)強烈的潮汐起伏,這種劇烈起伏所引起的巨大摩擦力,令地球氣溫劇增,導致地心熔化。地球巖漿在高溫及高牽引力作用下,出現(xiàn)旋轉(zhuǎn)式滾動,其結(jié)果產(chǎn)生了磁場。4、減少來自太空的宇宙射線的侵襲,使地球上的各種生物才能得以生存滋長5、因為滿月時為生物高潮,這時人的頭部和胸部的電位差比較大,容易激動,導致人的情緒極不穩(wěn)定。
        6、(1)太陽輻射形成的太陽能;(2)核電燃料氦-3。7、(1)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李白(2)月落烏啼霜滿天——張繼(3)湖光秋月兩相和——劉禹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