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一区二区三区四区五,亚洲区一区二区三区,精品91麻豆免费免费国产在线,日本性爱一区二区

  • <menu id="j4nbm"><progress id="j4nbm"><i id="j4nbm"></i></progress></menu>
    <td id="j4nbm"><strong id="j4nbm"></strong></td>
      1. <th id="j4nbm"><tbody id="j4nbm"><table id="j4nbm"></table></tbody></th>

        《國行公祭,為佑世界和平》教案一等獎

        《《國行公祭,為佑世界和平》教案一等獎》屬于教案一等獎中比較優(yōu)秀的內(nèi)容,歡迎參考。

        《國行公祭,為佑世界和平》教案一等獎

        1、《國行公祭,為佑世界和平》教案一等獎

        教學目標 把握文本,了解新聞評論的相關知識。

        銘記歷史,緬懷先烈,珍惜和平,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教學重點 從文本出發(fā),學習新聞評論這種新聞文體。

        銘記歷史,緬懷先烈,珍惜和平,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教學難點 分析語言,感受新聞評論的特點。

        教學方法 講授法、討論法

        教學手段 PPT、視頻等。

        課時安排 共一課時(總第一課時)

        2、《國行公祭,為佑世界和平》教案

        教學目標 把握文本,了解新聞評論的相關知識。

        銘記歷史,緬懷先烈,珍惜和平,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教學重點 從文本出發(fā),學習新聞評論這種新聞文體。

        銘記歷史,緬懷先烈,珍惜和平,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教學難點 分析語言,感受新聞評論的特點。

        教學方法 講授法、討論法

        教學手段 PPT、視頻等。

        課時安排 共一課時(總第一課時)

        3、《國行公祭,為佑世界和平》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引導學生掌握新聞評論這種文體。

        過程與方法

        掌握正反論證的論證方法,并能在寫作中運用這種方法。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對和平人士表示贊賞,對日本右翼分子的罪惡行徑進行譴責。呼吁人們只有牢記歷史,不忘恥辱,才能在未來更好地捍衛(wèi)和平。

        教學重點 通過品味文中愛憎分明的語言,讓學生牢記歷史、警鐘長鳴,并能激發(fā)學生捍衛(wèi)世界和平的意識。

        教學難點 掌握正反論證的論證方法,并能在寫作中運用這種方法。

        教學方法 朗誦法、合作探究法。

        4、《離騷》《致西伯利亞的囚徒》《啊,船長,我的船長喲!》教案及練習

        《離騷》《致西伯利亞的囚徒》《啊,船長,我的船長喲》

        《離騷》

        一、簡介“楚辭”

        “楚辭”這一名稱最早見于西漢前期,戰(zhàn)國時期興起于楚國的一種詩歌樣式。它起源于中國江淮流域楚地的歌謠,汲取民間文學特別是楚聲歌曲的新形式,把《詩經(jīng)》三百篇特別是“雅”、“頌”中的古板的四言方塊詩改為參差不齊,長短不拘的騷體詩,建立一種詩歌的新體裁,標志著我國文學史的詩歌的新發(fā)展,是《詩經(jīng)》以后的一次詩體大解放。主要作者有屈原、宋玉、景差、唐勒等人。主要的作品有屈原的《離騷》《九歌》《天問》,宋玉的《九辨》等。

        二、屈原及《離騷》

        屈原,名平,字原。戰(zhàn)國時期楚國詩人、政治家,“楚辭”的創(chuàng)立者和代表作者,據(jù)《史記屈原列傳》記載,屈原“博聞強志,明于治亂,嫻于辭令,入則與王圖議國事,以出號令;出則接遇賓客,應對諸侯。王甚任之。”還曾“使屈原造為憲令”。屈原力主革新政治,舉賢授能,除殘去穢,勵精圖治。這就突破了貴族階級的局限,而適應了新興階級的政治要求。楚國貴族集團中的頑固派不斷打擊和排擠屈原,使他一生為之奮斗呼號的政治理想不能得到實現(xiàn)。他就用詩歌傾吐自己的憂愁幽思、纏綿悱惻的情緒。詩人兩度遭到流放,最后在國都被攻下之后,懷石投江而死。

        《離騷》是屈原一生尋求愛國真理并為之奮斗不息的一個縮影,是我國古典文學中最長的一首政治抒情詩,是“可與日月爭光”的一篇浪漫主義杰作,是詩人的一篇主要代表作品,也是“楚辭”體的重要代表作品,人們往往以此來統(tǒng)稱屈原的全部詩作,它在我國文學史是具有極其重要的地位。人們常將“風”“騷”并稱,用“風”來概括《詩經(jīng)》,用“騷”來概括《楚辭》?!峨x騷》的主題表現(xiàn)了詩人為實現(xiàn)祖國富強的崇高目標所作的熱烈追求和不屈的斗爭?!半x”——憂愁,“離騷”即作者遭遇憂愁而寫成的詩句。全詩373句,兩千四百多字。是屈原的思想結晶,是他政治失敗后用血和淚寫成的一篇扣人心弦的抒發(fā)憂國之思的作品。

        三、解析《離騷》

        1、詩歌從第一句“帝高陽之苗裔兮”開始,詩人使用大量筆墨,從多方面描述自我的美好而崇高的人格。他自豪地說明他是楚王同姓之臣,既指出自己有高貴的身份,又表示自己對楚國的興亡有義不容辭的責任。他記敘自己降生在一個祥瑞的時辰(寅年寅月寅日〕被卦兆賜命以美好的名字,又強調(diào)自己稟賦卓異不凡。在此基礎上,詩人進一步敘述自己及時修身,培養(yǎng)高尚的品德,鍛煉出眾的才干,迫切地希望獻身君國,令楚國振興,使楚王成為“三后”和“堯舜”一樣的圣明君主。

        2、“扈江離與辟芷兮, 紉秋蘭以為佩”, 詩人身披香草用以表明自己高潔的品質(zhì)。

        詩人自我的形象,代表著美好和正義的一方,作者相信他的理想和主張,能夠把楚國引向康莊大道。

        總之,詩人自述身世、品質(zhì)、政治理想以及自己的忠誠不為君王理解的苦悶之情,表現(xiàn)了屈原堅持“美政”、至死不悔的高尚節(jié)操, 抒發(fā)了詩人憂國憂民、獻身理想的愛國情感。

        四、表現(xiàn)手法

        1、《詩經(jīng)》中我們學習了“比”的手法,這種比的手法在《離騷》中有了更廣泛的使用。學生再次通讀全文,找出文中的比喻。

        2、這些比喻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政治理想?(或者說作者為什么要使用這些比喻?)

        [明確]“恐美人之遲暮” 一句中“ 美人”喻指楚懷王。用香草喻自己的美好品質(zhì)等等,希望君王能夠拋棄穢政,不要聽信小人讒言,像古代賢明君主那樣,以社稷為重,舉用群賢,了解自己的憂國憂民的良苦用心。

        3、《離騷》的語言特點

        [明確]①汲取散文的筆法,行文靈活多變。句式以六言為主、加上對偶修辭,使整首詩整齊而節(jié)奏鮮明。

        ②大量用“兮”字,不僅加強了生活色彩,而且使詩歌的調(diào)子回蕩頓挫,婉轉動人。

        五、知識整理

        1、①重要詞語

        苗裔(yì):后代子孫 孟陬(zōu):正月 揆(kuí):揣度 扈(hù):被、披

        辟芷(zhǐ):香草名,即白芷 汨(yù):水急流貌 搴(qiān):攀、折

        阰(pí):山坡、嶺上 騏驥(qíjì):駿馬

        ②通假字

        肇錫余以嘉名:錫通“賜”,賜給

        來吾道夫先路也:道(dǎo)通“導”,向?qū)?

        ③同類活用

        名余曰正則兮。名詞用作動詞 命名

        字余曰靈均。名詞用作動詞 給人取表字

        ④特殊句式

        恐年歲之不吾與:否定句中代詞作賓語,賓語前置,應為“不與吾” 全句譯為,只怕年歲不等待我。

        《致西伯利亞的囚徒》

        [學習目標]

        1. 能通過對文本的研習,了解人和時代的關系,了解不同階層的人物在特定時代所表現(xiàn)出的不同人格追求。

        2. 學會了解作品的時代背景,準確地把握人物的內(nèi)心世界;感受高尚的人格操守,領會文本所傳達的思想情感。

        [學習步驟]

        一、作者簡介

        普希金(1799—1837)俄國浪漫主義文學的杰出代表,現(xiàn)實主義文學的奠基人,現(xiàn)代標準俄語的創(chuàng)始人。他的作品是俄國民族意識高漲以及貴族革命運動在文學上的反映。普希金抒情詩內(nèi)容之廣泛在俄國詩歌史上前無古人,既有政治抒情詩《致恰達耶夫》(1818)、《自由頌》(1817)、《致西伯利亞的囚徒》(1827)等,也有大量愛情詩和田園詩,如《我記得那美妙的一瞬》(1825)和《我又重新造訪》(1835)等。普希金一生創(chuàng)作了12部敘事長詩,其中最主要的是《魯斯蘭和柳德米拉》、《高加索的俘虜》(1822)、《青銅騎士》(1833)等。普希金劇作不多,最重要的是歷史劇《鮑里斯戈都諾夫》(1825)。此外,他還創(chuàng)作了詩體小說《葉甫蓋尼奧涅金》(1831)、散文體小說《別爾金小說集》(1831)及關于普加喬夫白山起義的長篇小說《上尉的女兒》(1836)普希金在自己的作品中提出了時代的重大問題:專制制度與民眾的關系問題,貴族的生活道路問題、農(nóng)民問題;塑造了有高度概括意義的典型形象:“多余的人”“金錢騎士”“小人物”及農(nóng)民運動領袖。這些問題的提出和文學形象的產(chǎn)生,大大促進了俄國社會思想的前進,有利于喚醒人民,有利于俄國解放運動的發(fā)展。普希金的優(yōu)秀作品達到了內(nèi)容與形式的高度統(tǒng)一,他的抒情詩內(nèi)容豐富、感情深摯、形式靈活、結構精巧、韻律優(yōu)美。他的散文及小說情節(jié)集中、結構嚴整、描寫生動簡練。普希金的創(chuàng)作對俄羅斯現(xiàn)實主義文學及世界文學的發(fā)展都有重要影響,高爾基稱之為“一切開端的開端”。

        二、寫作背景

        12月黨人起義1825年12月,俄國俄國貴族革命者在彼得堡發(fā)動了12月黨人起義。這次起義是俄國貴族革命者發(fā)動的反對農(nóng)奴制度和沙皇專制的武裝起義。貴族革命者拋棄了財產(chǎn)地位和家庭,奮不顧身地為勞苦大眾謀幸福。他們被俄國人民視為英雄。沙皇尼古拉一世血腥鎮(zhèn)壓了起義,5個領袖被絞死,100多人被流放到西伯利亞服苦役。更多的人受牽連。他們中間很多是普希金的朋友。

        十二月黨人為什么值得尊敬?

        明確:俄國十二月黨人大多是貴族出身,在專制的沙皇統(tǒng)治時期養(yǎng)尊處優(yōu),絕無衣食之虞,但是他們是最早覺醒的一批人(在這一點上,他們和屈原有相似之處)。他們有高尚的品德,為推翻專制的沙皇統(tǒng)治,推翻落后的農(nóng)奴制,為國家為民眾謀利益,不惜拋棄財產(chǎn)地位和家庭,義無反顧地發(fā)動武裝起義。起義失敗后遭受殘酷鎮(zhèn)壓,沙皇把他們流放到西伯利亞,他們依舊不屈不撓地堅守自己的信念。十二月黨人值得尊敬的是他們的起義不是為了爭奪權力,而是為了推翻專制暴政。為了理想,這些貴族青年寧愿走向刑場,走向流放地,這是高尚的人格使然。普希金的詩,體現(xiàn)了這種人格理想。

        三、文本研習

        (1)這是一首政治抒情詩,你認為這首詩歌抒發(fā)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抒發(fā)對12月黨人的敬意,用希望鼓勵戰(zhàn)友的斗志,激勵他們繼續(xù)戰(zhàn)斗,也用希望激勵自己。)

        (2)詩歌是怎樣把這種感情傳達出來的?

        (強調(diào)了12月黨人生活環(huán)境的艱苦,這黑暗的環(huán)境暗示社會環(huán)境的黑暗,而這些人能放棄自己原來優(yōu)越的條件,為勞苦大眾謀幸福,可見他們的可貴,值得敬仰。)

        (用許多“不會”與“會”,突出志向不會消亡,大家的期望的時辰會降臨,愛和友誼會來到你們身邊,自由的歌聲會傳進你們苦役的洞窟……自由的迎接你們,弟兄們會把利劍送到你們手上。對革命具有必勝的信念,同時激勵朋友堅持斗爭。)

        (3)“枷鎖”“利劍”分別象征什么?

        (“枷鎖”象征沙皇專制制度的束縛?!袄麆Α毕笳鞲锩呃^續(xù)戰(zhàn)斗的精神。普希金的這首詩歌本身就好似自由的歌和一把利劍。這首詩歌在12月黨人中廣泛傳誦,對他們是極大的鼓勵。)

        (4)普希金在寫《致西伯利亞的囚徒》時仍受當局的監(jiān)視,為什么還把他的詩歌稱作“自由的歌聲”?

        (并不僅僅因為他在牢獄之外,而是指他在詩歌中所表達的反對專制、歌唱自由的理想追求,這種追求永遠不會停止。)

        (5)詩人為什么把希望稱作“災難的忠實的姊妹”?

        (要革命就會有流血犧牲,就會有災難。而在斗爭中才會有勝利的希望。把“希望”說成是“災難的忠實的姊妹”,表現(xiàn)出革命者的不屈精神和樂觀態(tài)度)

        (6)為什么最后送上的是“利劍”而不是“鮮花”?

        明確:因為這是寫給戰(zhàn)士的詩。

        (7)你認為本詩歌的基調(diào)是怎樣的?

        (是鼓勵戰(zhàn)友的詩篇,悲壯中充滿樂觀。這首詩歌寫于特定的年代,表現(xiàn)出戰(zhàn)斗者的豪情。雖然起義失敗但詩歌的基調(diào)高亢,豪邁奔放,充滿了必勝的信念。)

        四、小結

        這首詩寫于特定的時代、特定的氣氛,表現(xiàn)出戰(zhàn)斗者的豪情。雖然起義失敗,陰云籠罩,但是詩的格調(diào)高亢,壯志凌云,豪邁奔放,充滿了必勝的信念。詩人以無畏而自由的歌唱,傳遞了對戰(zhàn)友和同志真摯的感情。

        《啊,船長,我的船長喲》

        [學習目標]

        1、了解惠特曼與《草葉集》,學會了解作品的時代背景。

        2、準確地把握人物的內(nèi)心世界;感受高尚的人格操守,領會文本所傳達的思想情感。

        [學習過程]

        一、作者介紹

        惠特曼(1819—1892)美國詩人。生于長島。他曾在公立學校求學,任過鄉(xiāng)村教師,干過送信、排字等雜務,后在報館工作,成為編輯。他喜歡大自然的美景和城市的大街小巷,喜歡歌劇、舞蹈、講演術,喜歡閱讀荷馬史詩、希臘悲劇以及但丁、莎士比亞的作品。青年時期,他幫助父親承建房屋,經(jīng)營小書店、小印刷廠等,他性格自由散漫,喜歡游蕩并和船夫、舵手、漁民、雜役、馬車夫、機械工等結交朋友,自稱是美國的“吟游詩人”。1855年出版《草葉集》第一版,收詩12首。南北戰(zhàn)爭期間,他自愿到華盛頓看護傷員,戰(zhàn)后曾先后在政府部門供職多年。1873年身患癱瘓癥,以后始終沒有恢復健康,直到逝世,臥床達20年之久。但他的樂觀主義,他對生活的熱愛,他的民主理想至死不渝。在他生前,《草葉集》再版多次,每次都有變動,現(xiàn)在通用的全集,是所謂“臨終版”,即1892年出版的第九版,收詩383首。1865年,詩人還出版了《桴鼓集》及其續(xù)集,內(nèi)有一首悼念林肯的名篇《最近紫丁香在庭院里開放的時候》。1882年,詩人出版了他的散文集《典型的日子》,其中包括《民主遠景》一文?!恫萑~集》中最長的《自己之歌》,表達了作者畢生的主要思想。除《自己之歌》外,《草葉集》還收錄了《通向印度之路》、《從永不休止地擺動著的搖籃里》等佳作?;萏芈鼮榻⒚绹约旱奈膶W作出了杰出的貢獻。

        二、寫作背景介紹

        這是詩人惠特曼為紀念林肯而寫下的著名詩篇。林肯是美國第16任總統(tǒng),在任期內(nèi)他為維護國家統(tǒng)一、摧毀農(nóng)奴制而領導了南北戰(zhàn)爭,解放了黑人農(nóng)奴。在他和美國人民歡慶勝利的時候,反動勢力雇用的刺客殺害了他?;萏芈鼮榇藰O度悲痛,寫下了許多詩紀念這位偉大的英雄,這首詩是最著名的一首。

        三、文本研習

        1、在這首詩中“船”、“船長”、“航程”、“錦標”分別象征什么?

        明確:詩人運用了比喻和象征的手法,把美國比作一艘航船,把林肯總統(tǒng)比作船長,把維護國家統(tǒng)一和廢奴戰(zhàn)爭比作一段艱險的航程。

        2、你認為這首詩歌抒發(fā)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抒發(fā)對南北戰(zhàn)爭的領導人林肯的崇敬和贊頌)

        3、詩歌是怎樣把這種感情傳達出來的?(詩歌突出的寫作手法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運用象征的手法“國家—航船,林肯—船長,南北戰(zhàn)爭—可怕的航程,港口—勝利”詩人用航船戰(zhàn)勝驚濤駭浪到達港口象征林肯領導的南北戰(zhàn)爭的勝利結束,以領航的船長象征林肯總統(tǒng)的偉大作用,這樣構思有利于形象地表現(xiàn)人物的偉大崇高。在航船到達港口時,船長卻倒下了,具體可感地表現(xiàn)了詩歌的悲壯的情感。)

        (運用場面的對比。航船即將到達港口的時刻,萬眾歡騰喜慶勝利,而為搏擊風浪而頑強奮斗的船長卻在此時倒下了。這種場面的對比,在情感上引起強烈的反差,也更能體會到詩人心中的那種悲痛欲絕的感受。)

        4、詩歌為什么每一節(jié)的末尾都寫“他已渾身冰冷,停止了呼吸”?

        (人們無法接受這個事實,但又不得不接受這個事實,在反復的詠嘆中加劇了悲劇氣氛。)

        5、第二節(jié)的詩的稱代為什么突然發(fā)生了轉換?這種轉換對表達感情有什么作用?

        (表達出人民對林肯的崇敬,“船長,親愛的父親”,表現(xiàn)了人民對總統(tǒng)高尚人格的敬重。)

        6、你認為本詩歌的基調(diào)是怎樣的?

        (悲壯的基調(diào),表達出對總統(tǒng)的崇敬和贊頌)

        四、小結

        這首詩用比喻和象征的手法謳歌人物,詩人用航船戰(zhàn)勝驚濤駭浪到達港口比喻林肯領導的南北戰(zhàn)爭的勝利結束,以領航的船長象征了創(chuàng)造了豐功偉績的林肯總統(tǒng),在萬眾歡騰中,以一曲悲歌贊頌一位偉大的人物。表達了詩人對領袖之死的悲痛之情以及對領袖深深的崇敬之情。

        【模擬試題】

        《離騷》

        1. 給下列加點字注音。

        苗裔( ) 庚寅( ) 肇始( ) 扈從( ) 縫紉( ) 騏驥( )

        2. 找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

        肇錫余以嘉名 同

        扈江離與辟芷兮 同

        3. 解釋下列各句中加點字詞的意義。

        惟庚寅吾以降 降:

        又重之以修能 修:

        惟草木之零落兮 零落:

        恐美人之遲暮 遲暮:

        4. 比較下列加點詞語的古今詞義,若相同,請解釋意義;若不同,請分別寫出古義與今義。

        春與秋其代序

        乘騏驥以馳騁兮

        5. 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的字用法與意義相同的一組是( )

        A. 肇錫余以嘉名/名余曰正則兮

        B. 又重之以修能/乘騏驥以馳騁兮

        C. 扈江離與辟芷兮/恐年歲之不吾與

        D. 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遲暮

        6. 下列各句中,沒有特殊句式的一項是( )

        A. 攝提貞于孟陬兮 B. 又重之以修能

        C. 紉秋蘭以為佩 D. 恐年歲之不吾與

        7. 下列文字文化常識表達有誤的一項是( )

        A. “朕皇考曰伯庸”中的“朕”是古代皇帝的自稱。因為與楚王同宗,所以屈原這么說。

        B. “皇覽揆余初度兮”的“皇”就是“朕皇考曰伯庸”的“皇考”,“皇考”是對亡父的尊稱。

        C. “惟庚寅吾以將”中的“庚寅”是以干支紀日。可見古代干支不僅可以紀年也可以紀日。

        D. “名余曰正則兮,字余曰靈均”,“正則”、“靈均”意義相近,這正是古人取字的原則之一。

        閱讀下面的語段,完成8—10題。

        汩余若將不及兮,恐年歲之不吾與。

        朝搴阰之木蘭兮,夕攬洲之宿莽。

        日月忽其不淹兮,春與秋其代序。

        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遲暮。

        不撫壯而棄穢兮,何不改乎此度?

        乘騏驥以馳騁兮,來吾道夫先路!

        8. 下列加點的字的意義解釋正確的一項是( )

        A. 夕攬洲之宿莽 攬,聚攏

        B. 日月忽其不淹兮 淹,停留

        C. 不撫壯而棄穢兮 撫,撫摸

        D. 來吾道夫先路 來,來到

        9. 下列對詩句的分析與理解中,不正確的一項是( )

        A. “汩余若將不及兮,恐年歲之不吾與。”

        ——詩人感嘆時光匆匆流逝,并表達了自己的憂心,即時光如流水逝去,而沒有機會把美好的品格和超凡的才能獻給楚國!

        B. “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遲暮?!?/p>

        ——“美人”在這里指君王。君王昏憒誤國,保守落后,政治混亂。詩人雖懷有一腔熱忱,無奈“美人”不識。

        C. “不撫壯而棄穢兮,何不改乎此度。”

        ——這是詩人對楚王發(fā)出的警告。他警告楚王應該把握年歲壯盛的時機,丟棄穢惡的行徑??梢?,屈原的言行過于放肆。

        D. “乘騏驥以馳騁兮,來吾道夫先路?!?/p>

        ——詩人想象駕著駿馬奔向遠方,為楚王引路。詩人崇仰真理,有著高尚的人格,所以他當仁不讓地以君主的政治引路人自居。

        10. 翻譯。

        ①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遲暮。

        ②乘騏驥以馳騁兮,來吾道夫先路!

        《致西伯利亞的囚徒》

        1. 給下列加點字注音

        姊( )妹 洞窟( ) 枷( )鎖

        2. 下列詞語中,書寫有誤的一項是( )

        A. 礦坑 忍耐 徒然 B. 銷亡 潛藏 時晨

        C. 臨降 苦役 沉重 D. 覆亡 歡欣 利劍

        3. 下列句子朗讀節(jié)奏錯誤的一項是( )

        A. 你們的悲痛的/工作和思想的/崇高志向

        B. 正在/陰暗的地底/潛藏

        C. 愛情和友誼/會穿過/陰暗的牢門

        D. 自由/會在門口/歡欣地迎接你們

        4. 在寫《致西伯利亞的囚徒》時,普希金仍然受到當局的監(jiān)視,為什么還將自己的詩稱作“自由的歌聲”?

        答:

        5. “枷鎖”與“牢獄”象征什么?“沉重的枷鎖會掉下,黑暗的牢獄會覆亡”有什么含義?

        答:

        6. “沉重的枷鎖會掉下”中的“掉下”能否改成“卸下”?

        答:

        7. 對走出苦難的囚徒,“弟兄們”送上的為什么不是“鮮花”而是“利劍”?

        答:

        8. 在詩歌后兩節(jié)中,詩人是用什么來鼓舞戰(zhàn)友的斗志?

        答:

        9. 普希金的《致西伯利亞的囚徒》在十二月黨人中廣為傳誦,給了他們以巨大的鼓舞,有詩人為此代表寫了一首答詩:

        當那琴弦的熱情的預言

        忽然傳到我們的耳邊,

        我們的手猛向?qū)殑ι烊ィ?/p>

        但摸到的卻是身上的鎖鏈。

        不過請放心吧,詩人!

        我們以鎖鏈和厄運而自豪。

        我們雖被監(jiān)獄的鐵門幽禁,

        卻暗自對著歷代沙皇嘲笑。

        我們悲慘的事業(yè)將不會落空:

        星星之火必將燃成熊熊的烈焰,——

        我們信奉東正教的人民

        將集合在神圣的旗幟下面。

        我們要把鎖鏈打成利劍,

        重新點燃自由的火炬,

        我們身懷著自由撲向沙皇——

        人民才能愉快地呼吸。

        這一贈一答在俄羅斯文學史上留下了一段佳話。在這兩首詩歌中,分別表達了詩人什么樣的情感?請簡要談談你的體會。

        閱讀《假如生活欺騙了你》一詩,回答10-11題。

        《假如生活欺騙了你》

        普希金

        假如生活欺騙了你,

        不要憂郁,也不要憤慨!

        不順心時暫時克制自己,

        相信吧!快樂之日就會到來。

        我們的心兒憧憬著未來;

        現(xiàn)今總是令人悲哀:

        一切都是暫時的,轉瞬即逝:

        而那逝去的將變?yōu)榭蓯邸?/p>

        1825年

        10. 假如生活欺騙了你,普希金認為應該怎樣做?

        11. 請簡要評述本詩。

        《啊,船長,我的船長喲》

        1. 給下列加點字注音

        旌( )旗 晃( )動 殷( )切 枕( )著 下錨( )

        2. 下列詞語中,書寫有誤的一項是( )

        A. 錦標 威嚴 渾身 B. 招展 慘白 僵硬

        C. 手臂 脈膊 終了 D. 鳴響 步履 漫步

        3.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橫線上的詞語,最恰當?shù)囊豁検牵?)

        ①深秋,看風卷枯葉,聽雨打殘荷,看板橋晨霜,聽孤雁哀鳴,心中不免有些______。

        ②經(jīng)過半年的反思、總結與調(diào)整,該公司終于扭虧為盈, 了一個直接關系到存亡的難關。

        A. 冰涼 度過 B. 凄涼 渡過

        C. 冰涼 渡過 D. 凄涼 度過

        閱讀詩歌《啊,船長,我的船長喲!》,完成4—8題。

        4. 下列敘述,不符合詩歌意思的一項是( )

        A. 第一節(jié),沸騰的港口和“鮮紅的血滴”、“已渾身冰涼,停止了呼吸”形成強烈的對比。詩人從心底發(fā)出了悲鳴:“只是心喲,心喲,心喲!”

        B. 第二節(jié),詩人呼喚著船長,也寫出了人民對總統(tǒng)的擁護,在這里深情地喊出“船長,親愛的父親喲”,表現(xiàn)了人民對總統(tǒng)高尚人格的敬重。

        C. 第三節(jié),詩人不能不正視船長“已經(jīng)沒有了生命”的現(xiàn)實。船長的愿望已經(jīng)實現(xiàn),而全詩也在海岸的歡呼聲與鳴響的鐘聲中結束。

        D. 詩人用象征的手法,把美國比作一艘航船,把林肯總統(tǒng)比作船長,在萬眾歡騰之中,吟唱起一曲悲歌,塑造了一位偉大人物的形象。

        5. 詩人在詩歌中歌頌林肯,為什么每節(jié)詩的末句都寫“已渾身冰涼,停止了呼吸”?

        答:

        6. 對林肯總統(tǒng)的死,詩人直接說“已渾身冰涼,停止了呼吸”,為什么不用“遠去了”等更委婉的方式來說?

        答:

        7. 詩歌第一、三節(jié)都對“船長”以第三人稱相稱,為什么在第二節(jié)忽然轉換為第二人稱?

        答:

        8. “號角為你長鳴”對應的原文是“for you the bugle trills”,這一句又被譯作“軍號正為你發(fā)出顫音”。你喜歡哪一種譯法?說說自己的理由。

        答:

        閱讀下面的詩歌,完成9—13題。

        在葛底斯堡陣亡將士墓落成儀式上的演說

        林肯

        87年前,我們的先輩們在這個大陸上創(chuàng)立了一個新國家,它孕育于自由之中,奉行一切人生來平等的原則。

        現(xiàn)在我們正從事一場偉大的內(nèi)戰(zhàn),以考驗這個國家,或者任何一個孕育于自由和奉行上述原則的國家是否能夠長久存在下去。我們今天在這場戰(zhàn)爭中的一個偉大戰(zhàn)場上集會。烈士們?yōu)槭惯@個國家能夠生存下去而獻出了自己的生命,我們來到這里,是要把這個戰(zhàn)場的一部分奉獻給他們作為最后安息之所。我們這樣做是完全應該而且是非常恰當?shù)摹?/p>

        但是,從更廣泛的意義上來說,這塊土地我們不能夠奉獻,不能夠圣化,不能夠神化。那些曾在這里戰(zhàn)斗過的勇士們,活著的和去世的,已經(jīng)把這塊土地圣化了,這遠不是我們微薄的力量所能增減的。我們在這里所說的話,全世界不大會注意,也不會長久地記住,但勇士們在這里所做過的事,全世界卻永遠不會忘記。毋寧說,倒是我們這些還活著的人,應該在這里把自己奉獻于勇士們已經(jīng)如此崇高地向前推進但尚未完成的事業(yè)。倒是我們應該在這里把自己奉獻于仍然留在我們面前的偉大任務——我們要從這些光榮的死者身上汲取更多的獻身精神,來完成他們已經(jīng)完全徹底為之獻身的事業(yè)。我們要在這里下定最大的決心,不讓這些死者白白犧牲,我們要使國家在上帝福佑下得到自由的新生,要使這個民有、民治、民享的政府永世長存。

        9. 第二段中說“現(xiàn)在我們正從事一場偉大的內(nèi)戰(zhàn)”,林肯為什么將“內(nèi)戰(zhàn)”稱為“偉大的”?

        答:

        10. 第一、二段中分別說到:這個新國家“孕育于自由之中”,烈士們?yōu)橹岸I出了自己的生命”,第三段首句又說“這塊土地我們不能夠奉獻,不能夠圣化,不能夠神化”。這是否前后矛盾,為什么?

        答:

        11. “我們要在這里下定最大的決心”,“決心”指的是 ( )

        A. 保存實力 B. 誓死捍衛(wèi)自由

        C. 也在戰(zhàn)場陣亡 D. 永遠紀念陣亡將士

        12. 下列敘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 )

        A. 這篇演說詞是為了紀念在葛底斯堡戰(zhàn)役中陣亡的將士。

        B. 這篇演說詞既充滿了沉痛的感情又表達了堅定的信念。

        C. 因為演說過于簡短,所以無法淋漓盡致地表達生者對陣亡者的紀念。

        D. 這篇演說詞也是一篇檄文,號召戰(zhàn)士繼續(xù)英勇戰(zhàn)斗。

        13. 《啊,船長,我的船長喲!》中說“我們追求的錦標已經(jīng)得到”,從這篇演說看,“錦標”指的是什么?

        答:

        【試題答案】

        《離騷》

        1. yì yín zhào hù rèn qí

        2. 錫,同“賜”;辟,同“僻”。

        3. 降,降生。修,美好的。零落,飄零,墜落。遲暮,年老

        4. 代序,古今詞義不同,古義:遞相更代;今義:代替序言的文章。馳騁,古今詞義相同,奔跑,比喻在某個領域充分發(fā)揮才干。

        5. D,都是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A,名詞,名字/動詞,取名;B,介詞,用/連詞,表目的;C,連詞,和/動詞,待。

        6. A。B,介賓后置;C,省略,以(之)為佩;D,否定句中人稱代詞作賓語,賓語前置。

        7. A,秦始皇以前,不論貴賤都可以自稱朕。屈原如此自稱和楚王同宗沒有任何關系。

        8. B。A,攬,采;C,撫,握持;D,來,呼喚語

        9. C,這更多是一種勸告,顯出屈原的難能可貴。

        10. ①想到草木也有凋零之時,便擔心自己(或楚王)年衰老邁。②駕著駿馬奔馳,隨我來吧,我當為君在前面帶路!

        《致西伯利亞的囚徒》

        1. 姊(zǐ)窟(kū)枷(jiā)

        2. B,消亡,時辰

        3. A,你們的/悲痛的工作/和思想的崇高志向

        4. 普希金把自己的詩稱作“自由的歌聲”,并不是因為他在牢獄之外,而是指他在詩中所表達的反對專制、歌唱自由的理想追求。

        5. 都象征沙皇專制暴政,這兩句詩預示了它的滅亡。起義失敗,沙皇的專制得以茍延殘喘,但是在革命的洪流下,一切腐朽的制度都無法逃避滅亡的命運。

        6. “掉下”,預示了沙皇專制滅亡的必然性。起義失敗,沙皇的專制得以茍延殘喘,但是在革命的洪流下,一切腐朽的制度都無法逃避滅亡的命運。而“卸下”則體現(xiàn)不出這種必然性,似乎是統(tǒng)治者赦免了他們一般。

        7. “利劍”象征著革命者繼續(xù)戰(zhàn)斗的不屈精神。詩人向往著和歷經(jīng)苦難的戰(zhàn)友共同戰(zhàn)斗;這是寫給戰(zhàn)士的詩。

        8. (1)愛情與友誼。只要愛和友情仍在,戰(zhàn)士就能戰(zhàn)勝苦難,就能實現(xiàn)理想,詩人用這樣的詩句鼓舞著同志的斗志。(2)希望。“沉重的枷鎖會掉下,黑暗的牢獄會覆亡——自由會在門口歡欣地迎接你們”,也是詩人與戰(zhàn)友共同奮斗的目標。

        9. 提示:轟轟烈烈的十二月黨人革命雖然失敗了,但他們依然是人民心目中的英雄,他們的精神和氣質(zhì)依然得到理解、支持和熱愛。兩位詩人在這一贈一答中,始終體現(xiàn)了他們追求自由,熱愛生活的豪情,答題時注意這一方面。(言之成理即可。)

        10. 提示:詩人希望不要憂郁和憤慨,要充滿希望相信未來,從而將一切變?yōu)椤翱蓯邸钡摹?/p>

        11. 略。

        《啊,船長,我的船長喲》

        1. jīng huàng yīn zhěn máo

        2. C,脈搏

        3. D,“冰涼”形容物體的溫度很低,而“凄涼”形容人的心情?!岸蛇^”是航船由這一岸到那一岸,與主語不搭配,而“度過”可以適用于“公司”。

        4. C,“渾身冰涼,停止了呼吸”,全詩在悲痛的氣氛中結束。

        5. 詩人用“已渾身冰涼,停止了呼吸”,是為了突出林肯悲壯的死。勝利的鐘聲響起,帶領人民戰(zhàn)勝驚濤駭浪的船長死去,這就突出了悲痛的氣氛,同時表明了詩人對領袖的崇敬懷念之情。這也是全詩的反復手法,保持感情的一致性與沉重性。

        6. 為了表達悲痛之情;同時也不得不正視客觀現(xiàn)實。

        7. ①在第一節(jié)中,詩人在呼告“我的船長喲”,用的是第三人稱“他”(“他已渾身冰涼,停止了呼吸”),而第二節(jié)中在呼告“我的船長喲”后,用的卻是第二人稱“你”(“號角為你長鳴”),在第二節(jié)中,反復出現(xiàn)的“你”表現(xiàn)出詩人的極度悲傷,既為勝利而歡呼,同時又為船長的倒下而悲痛,時而敘述,時而呼告,喊出了自己的悲傷。

        ②第一、第三節(jié)用第三人稱,而第二小節(jié)換為第二人稱,在人稱的轉換中,詩人縱情地傾吐了自己對領袖的崇敬懷念之情。

        8. 開放題,兩種譯法各有長短?!疤柦菫槟汩L鳴”更具持續(xù)的沉重感,而“軍號正為你發(fā)出顫音”則對狀態(tài)的描繪更形象。

        9. 因為是為了自由平等的政府而戰(zhàn),為了犧牲的勇士而戰(zhàn)。

        10. 不矛盾。相對于烈士們曾經(jīng)的奉獻與神圣的犧牲,現(xiàn)在更需要為了結束任務而戰(zhàn)斗。

        11. B

        12. C

        13. 建立自由的國家,民有、民治、民享的政府。

        5、《致西伯利亞的囚徒》《啊,船長,我的船長喲!》教案教學設計

        《致西伯利亞的囚徒》和《啊,船長,我的船長喲!》

        教學目的要求:

        1、知識目標:掌握這兩首詩歌所表現(xiàn)的內(nèi)容。

        2、能力目標:掌握詩歌所表現(xiàn)的意象、技巧等。

        3、思想感情和價值觀目標:體會普希金和惠特曼在詩歌中表現(xiàn)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點:掌握詩歌所表現(xiàn)的意象、技巧等。

        教學難點:體會普希金和惠特曼在詩歌中表現(xiàn)的思想感情。

        教學方法和學法指導:用自己所總結的詩歌學法進行滲透教學。

        教學過程:

        一、導入并簡介作者

        1、由普希金的《假如生活欺騙了你》一詩導入。

        假如/生活欺騙了你,

        不要/悲傷,不要/心急!

        憂郁的日子里/需要鎮(zhèn)靜:

        相信吧,快樂的日子/將會來臨。

        心兒/永遠/向往著未來;

        現(xiàn)在卻常是憂郁。

        一切/都是瞬息,

        一切/都將會過去,

        而那/過去了的,

        就會成為/親切的/懷戀。

        (俄)普希金

        賞析:在逆境中應該持有的正確態(tài)度和信念。感情上不要悲傷,情緒上不要急躁,要有樂觀的態(tài)度,相信“快樂的日子”將會來臨。即使有了正確的態(tài)度和信念,憂郁也是難免的,但“不經(jīng)歷風雨,怎能見彩虹”,今天的磨難將是寶貴的財富,將成為今后的美好的回憶。

        現(xiàn)實生活里,我們在為實現(xiàn)自己的理想而奮斗的過程中,不可避免地會遇到各種困難,因為生命和幸福的本質(zhì)就是苦樂并存。我們不能改變現(xiàn)實,但面對困難的心態(tài)是我們可以選擇的。所以要相信“陽光總在風雨后”,只有保持良好的心態(tài),去面對困難和挫折,才能戰(zhàn)勝自我。要堅信“冬天來了春天還會遠嗎”?

        2、普希金簡介

        亞歷山大·謝爾蓋耶維奇·普希金,1799年6月6日(俄歷5月26日)出生于沙俄莫斯科,1837年2月10日(俄歷1月29日)逝世于圣彼得堡,是俄國著名的文學家、偉大的詩人、小說家,及現(xiàn)代俄國文學的創(chuàng)始人。19世紀俄國浪漫主義文學主要代表,同時也是現(xiàn)實主義文學的奠基人,現(xiàn)代標準俄語的創(chuàng)始人,被譽為“俄國文學之父”、“俄國詩歌的太陽”(高爾基)。 普希金作品崇高的思想性和完美的藝術性使他具有世界性的重大影響。他的作品被譯成全世界所有的主要文字。普希金在他的作品中所表現(xiàn)了的對自由、對生活的熱愛,對光明必能戰(zhàn)勝黑暗、理智必能戰(zhàn)勝偏見的堅定信仰,他的“用語言把人們的心靈燃亮”的崇高使命感和偉大抱負深深感動著一代又一代的人。天才的杰作,激發(fā)了多少俄羅斯音樂家的創(chuàng)作激情和靈感。以普希金詩篇作腳本的歌劇《葉甫根尼·奧涅金》、《鮑里斯·戈都諾夫》、《黑桃皇后》、《魯斯蘭與柳德米拉》、《茨岡》等等,無一不是偉大的音樂作品;普希金的抒情詩被譜上曲,成了膾炙人口的藝術歌曲;還有的作品還被改編成芭蕾舞,成為舞臺上不朽的經(jīng)典。由于普希金的創(chuàng)作和活動令沙皇政府頗感頭痛,他們用陰謀手段挑撥法國籍憲兵隊長丹特斯褻瀆普希金的妻子納塔利婭·尼古拉耶芙娜·岡察洛娃,結果導致了1837年普希金和丹特斯的決斗。決斗中普希金身負重傷,1837年1月29日不治身亡,年僅37歲。他的早逝令俄國進步文人曾經(jīng)這樣感嘆:“俄國詩歌的太陽沉落了”。

        名言:我曾經(jīng)愛過你:愛情,也許 在我的心靈里還沒有完全消亡,但愿它不會再打擾你,我也不想再使你難過悲傷。我曾經(jīng)默默無語、毫無指望地愛過你,我既忍受著羞怯,又忍受著嫉妒的折磨,我曾經(jīng)那樣真誠、那樣溫柔地愛過你,但愿上帝保佑你,另一個人也會象我愛你一樣。

        二、賞析詩歌《致西伯利亞囚徒》一詩

        1、詩作背景

        1825年12月,轟轟烈烈的俄國十二月黨人起義失敗了。這次起義是俄國貴族革命者發(fā)動的反對農(nóng)奴制度和沙皇專制的武裝起義,領導起義的貴族革命者在俄國歷史上被稱為“十二月黨人”他們拋棄了財產(chǎn)地位和家庭,奮不顧身地為俄國勞苦大眾謀幸福,被俄國人民視為英雄。沙皇尼古拉一世血腥鎮(zhèn)壓了起義,絞死了起義的五位領導者,并對十二月黨人殘酷迫害,將百余名起義者流放到西伯利亞服苦役。在這些被流放的囚徒中,有普希金的許多同學和朋友。想到朋友們正在西伯利亞服苦役,詩人寫下這首詩托人捎給他們。

        2、賞析

        普希金與十二月黨人的關系密切,他雖然沒有參加他們的秘密組織,但在政治和思想上與他們是完全一致的。1825年起義發(fā)生時,普希金正被幽禁在流放地,起義失敗后,有五位領袖被處死,一百多人被流放西伯利亞服苦役。在審訊過程中,幾乎從每個起義者的家里,都搜出了普希金的政治詩,實際上他也是一個缺席的受審者。詩人從流放地回來后,十分關心這些苦役犯的命運。1827年初,十二月黨人尼·穆拉維約夫的妻子去西伯利亞探望丈夫,普希金就托她帶去了這首獻詩,它于1856年才在倫敦的《北極星》雜志上首次公開發(fā)表。

        這首贈詩首先對十二黨人的功績作了高度的評價,指出他們的革命事業(yè)沒有落空。它向在殘酷的環(huán)境里受難的革命者送去了詩人的忠誠的友誼、必勝的信念、熱情的鼓勵和崇高的敬意。詩寫得言簡意賅,情深義重,格調(diào)激昂,充滿著樂觀精神,它使在西伯利亞受難的同志們受到了極大的鼓舞。十二月黨人詩人奧陀耶夫斯基代表囚徒們和了一首詩。詩中表示,他們?nèi)匀粓孕鸥锩?,將把自由之火重新燃起,“星星之火必將燃成熊熊的烈焰”。這兩首革命的頌歌一同廣為流傳,鼓舞著一代代的革命者。1900年列寧創(chuàng)辦了《火星報》,這個名稱,就取自奧陀耶夫斯基的上述詩句。

        (1)、在開頭部分詩人為什么要寄語那些“囚徒”要“堅持著高傲的忍耐的榜樣”?

        明確:因為詩人知道,在礦井深處服苦役,猶如在地獄里掙扎,需要有頑強的意志和堅定的信念才能支撐,肉體的折磨決不能是高貴的靈魂屈服。

        (2)、“你們的悲痛工作和思想的崇高志向”指的是什么?

        明確:解放農(nóng)奴,推翻沙皇暴政。

        (3)、“希望”對于“西伯利亞囚徒"和詩人來說分別意味著什么?(找出相關詩句說明)

        明確:對于被流放的十二月黨人而言,“希望”就是愛和友情,只要愛和友情仍在,他們就能戰(zhàn)勝苦難,實現(xiàn)理想。在用希望激勵戰(zhàn)友的同時,詩人也用希望激勵自己,他希望的是“沉重的枷鎖會掉下,黑暗的牢獄會覆亡”,詩人向沙皇暴政發(fā)出了詛咒,預示了它的覆亡。

        (4)、為什么最后送上的是“利劍”而不是“鮮花”?

        明確:因為這是寫給戰(zhàn)士的詩。

        (5)、第二段末尾一句最后的詞“臨降”,意思是“降臨”,為什么說成“臨降”?

        明確:這樣做足為了壓韻——形式為內(nèi)容服務,翻譯時比較好地再現(xiàn)了原詩音韻上的和諧優(yōu)美。

        (6)、這首詩歌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請同學們用自己的語言概括出來。

        明確:這首詩歌表達了詩人對未來革命的勝利充滿必勝的信念,對未來充滿著希望,同時用希望、愛情和友誼去鼓舞戰(zhàn)友的頑強斗志,只要愛情和友誼仍在,戰(zhàn)友們就能實現(xiàn)理想,也以此來激勵自己。詩人以無畏而自由的歌唱,傳遞了對戰(zhàn)友和同志們的真摯的感情。

        (7)、詩人通過哪些句子、詞語表現(xiàn)自己的思想感情的?

        明確:“堅持著高傲的忍耐的榜樣”、“她(希望)會喚起你們的勇氣和歡樂,大家期望的時辰不久將會來臨?!薄皭矍楹陀颜x會來到你們的身旁,正像我的自由的歌聲,會傳進你們苦役的洞窟一樣?!薄杂蓵陂T口歡欣地迎接你們,弟兄們會把利劍送到你們手上。”等等。

        3、朗讀并概括出普希金抒情詩的特點。(特點不會一下子全找出,每讀一遍,找出些特點)

        討論明確:感情真摯,結構精巧,韻律優(yōu)美。

        4、“望你們堅持著高傲的忍耐的榜樣”中“榜樣”一詞表達了人們對十二月黨人的景仰,為什么十二月黨人值得人們景仰?

        明確:(十二月黨人簡介):十二月黨人大多是貴族出身,在專制的沙皇統(tǒng)治時期養(yǎng)尊處優(yōu),絕無衣食之虞,但是他們是最早覺醒的一批人(在這點上他們與屈原有相似之處)。他們有高尚的品格,為推翻專制的沙皇同志,推翻落后的農(nóng)奴制,為國家為民眾謀利益,不惜拋棄財產(chǎn)地位和家庭義無反顧地發(fā)動武裝起義。起義失敗后遭到殘酷鎮(zhèn)壓,沙皇把他們流放到西伯利亞,他們依舊不屈不撓的堅守自己的信念。十二月黨人值得尊敬的是他們的起義不是為了爭奪權力,而是為了推翻專制暴政。為了這些理想,這些貴族青年寧愿走向刑場,走向流放地,這是高尚的人格使然,普希金的詩體現(xiàn)了這種人格理想。

        三、介紹惠特曼和《草葉集》

        1、惠特曼簡介:沃爾特·惠特曼(1819年5月31日-1892年3月26日),生于紐約州長島,他是美國著名詩人、人文主義者,他創(chuàng)造了詩歌的自由體,其代表作品是詩集《草葉集》。

        2、《草葉集》:1855年《草葉集》的第1版問世,共收詩12首,最后出第9版時共收詩383首。其中最長的一首,即后來被稱為《自己之歌》的那首詩。共1336行。這首詩的內(nèi)容幾乎包括了作者畢生的主要思想,是作者最重要的詩歌之一。詩中多次提到了草葉:草葉象征著一切平凡、普通的東西和平凡的普通人。這薄薄一冊劃時代的詩集受到了普遍的冷遇,只有愛默生給詩人寫了一封熱情洋溢的信。惠特曼從這封信中得到巨大的鼓舞。1856年,第2版《草葉集》出版,共收詩32首?!兑宦窋[過布魯克林渡口》是詩人最優(yōu)秀的作品之一。此外,《闊斧之歌》、《大路之歌》也是名篇。惠特曼在藝術上進行大膽革新,打破長期以來詩歌因襲的格律,首創(chuàng)后來稱為“自由體”的新詩形式,即以短句作為韻律的基礎,大量采用重疊句、平行句和夸張的形象語言,并吸收了一部分勞動人民的語匯和少量外來語,大大提高了詩歌的表現(xiàn)力。他的《草葉集》成為美國近代文學史上一座光輝的里程碑,是美國民族文學的典范。

        四、賞析《啊,船長,我的船長喲!》

        1、總體評價

        《啊船長我的船長喲》是美國詩人惠特曼為悼念林肯而寫下的著名詩篇。林肯是美國第16任總統(tǒng),在任期內(nèi),他為維護國家統(tǒng)一、摧毀蓄奴制而領導了南北戰(zhàn)爭,解放了黑人奴隸。就在美國人民歡慶勝利的時刻,反動勢力雇傭的刺客殺害了他?;萏芈鼮榇藰O度悲痛,寫下了很多詩紀念這位偉大的英雄,這首詩是最著名的一首。詩歌的基調(diào)是悲壯的。詩人運用了比喻和象征的手法,把美國比作一艘航船,把林肯總統(tǒng)比作船長,把維護國家的統(tǒng)一和廢奴斗爭比作一段艱險的航程。

        2、思想內(nèi)容

        全詩三節(jié),逐層深入地表達了詩人對林肯總統(tǒng)的熱愛和深切的悼念之情。

        1.航程結束,大船凱旋,船長卻倒下了。噩耗伴隨著勝利的巨大歡樂而來,人們?yōu)榇L的死而悲慟、痛惜。

        詩人把美國比作“大船”,林肯比作“船長”,把林肯率領聯(lián)邦政府軍戰(zhàn)敗南方叛軍的過程比作是“度過了一切風險”的“艱苦航程”。這里詩人用象征的手法把美國比做大船,把林肯比做駕駛美國這個大船的船長,把南北戰(zhàn)爭比做艱苦的航程,通過大船的勝利返航表現(xiàn)林肯的功績,形象地贊頌林肯,表達對他的愛。

        這一節(jié)描繪了大船的形象:穩(wěn)定、威嚴而英武;突出了航程之艱苦,勝利的來之不易。借此來肯定船長林肯的偉大功績。

        在這一節(jié)里,在抒情方式上,詩人直稱林肯為“我的船長”“我們的船長”,表達了一個士兵,一個水手,抒發(fā)對自己的統(tǒng)帥親切愛戴之情。

        2.人民群眾為大船凱旋而熱情歡呼,鐘聲軍號齊鳴,旗幟飄揚,鮮花飛舞,但船長倒下了,人們是多么悲痛!

        這一節(jié)描寫的歡慶勝利的場面極為壯觀,通過側面描述人民群眾對林肯的愛戴、敬仰之情,來贊頌林肯。

        在抒情方式上,這一節(jié)里,詩人稱林肯為“親愛的父親”,把他當作最親近的人,這比上節(jié)只稱林肯為船長感情更近一層。對林肯直接稱為“你”,這第二人稱與“父親”的稱呼相配合,直接與林肯對話,感情熱切而真摯。

        3.航船下錨,大功告成,而船長永遠倒下了。

        這一節(jié)詩人從歷史的角度肯定了林肯的成績,并表達了自己萬分悲痛之情。詩人終于從想象(夢境)中回到現(xiàn)實中來,明確地知道“船長”真的是死了。在這一節(jié)里,詩人把林肯改稱為“他”,表明詩人清醒的絕望、極度的悲痛。

        這首詩作者主要運用象征的手法來描述林肯這個人物的形象,贊美林肯的業(yè)績,表達對林肯的敬仰與愛慕之情。

        3、藝術特色

        (一)表現(xiàn)手法

        1.反復詠嘆。詩中以“他已倒下,已死去,已冷卻”為主句反復詠嘆,其中又有人稱上的差別,這樣的手法使此詩在表現(xiàn)上既保持悲愴感情抒發(fā)的一致性和沉重性,又體現(xiàn)了這種情感的發(fā)展過程。

        2.象征。詩人在這首詩中采用整體象征手法,把美國比作一只大船,把林肯總統(tǒng)比作這只船上的船長,當這只大船凱旋時,船長卻犧牲了。詩人用航船戰(zhàn)勝驚濤駭浪到達港口庇佑林肯領導的南北戰(zhàn)爭的勝利結束,以領航的船長象征林肯總統(tǒng)的偉大作用,這樣構思有利于形象地表現(xiàn)任務的偉大崇高,在“航船”到達“港口”,船長卻倒下了,具體可感地增添并表現(xiàn)了詩的悲壯情感。形象而又鮮明地表現(xiàn)了對林肯的敬仰愛戴和對林肯之死的無限悲痛。

        (二)思路結構

        詩人抒發(fā)的感情是由淺入深、層層漸進的,表現(xiàn)在以下幾點:

        1.對林肯卓越的功勛的贊頌。

        詩人把林肯比喻成船長,把美國比喻成一只大船。在第1段中,這只大船在船長的指引下,“艱苦航程已經(jīng)終結”,“渡過了一切風險”,“顯得威嚴而英武”,突出大船的凱旋,借以表現(xiàn)林肯的功業(yè);在第2段中,“旗幟正為你飄揚,軍號正為你發(fā)出顫音”,“為你,送來了這些花束和花環(huán)”,“他們?yōu)槟銡g呼,他們的熱情的臉轉朝著你”,表現(xiàn)了廣大人民對林肯的愛戴、擁護和敬仰;在第3段中,“這只船安安穩(wěn)穩(wěn)下了錨”,“大功已經(jīng)告成”,從歷史意義的角度,對林肯的功勛作出極高的評價。詩人在詩中一步步地深入表現(xiàn)林肯的功勛,使人倍感詩人對林肯的推崇之情。

        2.詩人對林肯的個人感情。

        在第1段中,詩人將林肯稱為“我的船長”、“我們的船長”,這時他流露的是戰(zhàn)士對統(tǒng)帥、水手對船長的敬仰之情。在第2、3段中,詩人的感情進一步深入,他深情真摯地稱林肯為“親愛的父親”、“我的父親”,表現(xiàn)詩人深厚的父子般的感情。這樣的深入變化使詩人的感情更加濃郁深重,在第1段中只是為失去領航人而悲傷,在第2、3段中則是為失去慈父般的親人而慘痛,稱謂的變化體現(xiàn)了詩人感情上的深入。

        3.詩人對林肯的悼念之情。

        在第1段中,詩人對于林肯之死,只是客觀地敘述道:“甲板上躺著我們的船長,倒下來了,冷了,死了”,林肯之死的突然,使詩人在震驚中感情麻木而沒有感到過度的悲傷,只是當作一件客觀事件來接受,來陳述;在第2段中詩人從震驚中驚醒,悲傷涌上他的心頭,但是他在感情上不能接受這樣的現(xiàn)實,他不肯相信船長已經(jīng)死去,他呼喚“親愛的父親”,他用“手臂把”船長的“頭支起”,他寧肯相信這是“在一場夢里”,他對船長仍用“你”來稱謂,表示船長和他一樣,仍是在人世間活生生的人,只是暫時“倒下來”而已;在第3段中,詩人不得不接受這慘痛的現(xiàn)實,他不得不承認船長已經(jīng)感覺不到自己的手臂,船長“他已經(jīng)沒有知覺,也沒有脈息”,自己支起船長的頭呼喚也無濟于事,于是他只好放下船長,“踏著悲哀的步子”在“甲板上走來走去”,詩人忍受“他倒下了,冷了,死了”給自己帶來的悲痛。詩人用第三人稱“他”稱謂船長,表示詩人已經(jīng)承認船長和自己已是冥世人間永隔了。

        在第2段中詩人還覺得像“夢”,還有一絲希冀,而現(xiàn)在卻只有絕望了。整首詩詩人對船長由無人稱到第二人稱再到第三人稱稱謂的變化,呈現(xiàn)了詩人悲痛心情的發(fā)展過程。

        詩人的感情抒發(fā)旋律是起伏波動的,每一段的感情主旋律都是由歡樂的激昂轉到悼念的悲痛。第1、2段的前部分都是歡快的語調(diào),船已經(jīng)回來了,“爭取的勝利已經(jīng)獲得”,港口里“熙熙攘攘的人群”在“歡呼”,但是在這兩段的下半部,卻都一下子跌入沉痛悲傷的氣氛之中;第3段除去前幾行敘述船長的語句,也基本上和第1、2段一樣,從“大功已經(jīng)告成”的歡樂中又跌入到“悲哀”之中。整首詩這種情感上的強烈反差,更使人體會到詩人心中那種悲愴欲絕的感受。

        五、指導朗誦這兩首詩歌。

        6、以讀為本,喚發(fā)情感,放飛想象的翅膀《楊樹之歌》教學片段評析教案教學設計

        北京市海淀外國語實驗學校 孫鳳霞

        教學片段

        (片段內(nèi)容: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北師大版)二年級下冊。)

        師:老師聽著你們富有感情的朗讀(朗讀的是課文的第一小節(jié)),

        多么歡快呀,大葉楊長在藍藍的天底下,扎根在綠色的大地上,你們聽,他們唱起了歌……

        (教師朗讀課文第一小節(jié)。)

        學生聽著老師聲情并茂的朗讀,臉上都蕩漾著微笑,專注的眼神充滿了期待,期待著自己也來讀一讀、唱一唱。

        師:想來讀一讀嗎?

        “想!”學生迫不及待地喊到,隨即打開課本。

        師:好的,在讀之前,老師有個建議,想象自己也是一棵快樂的楊樹,邊配上動作,邊讀出你快樂的感覺。

        (學生連聲叫好,開始津津有味地朗讀起來,邊讀邊想象,非常投入。讀后,同學們紛紛舉起了手,爭著站起來讀給大家聽。)

        師:看著你們自信的笑臉,老師相信你們一定讀得不錯。(隨后指名學生朗讀。)

        讀后學生舉手,爭著發(fā)表意見:

        生1:你讀得很流利,尤其是“刮風時唱得歡快,下雨時唱得響亮,” 讀得很有語氣,我要向你學習。

        生2:大葉楊嘩啦啦地歌唱,我聽出了他的快樂。而且你還加上了動作挺好的。只是美中不足的是“悄悄地唱”應該這樣讀(學生自己小聲地讀“悄悄地”)。

        師:大葉楊每天高興地歌唱,這小節(jié),同學們還可以讀得讓人感到更快樂嗎?

        “能!”學生小手林立。

        師:這么多的同學都想讀,讓我們加上動作來讀這一小節(jié)。

        (老師用語言把學生帶入詩歌的意境,學生在老師的引導下自由讀第一小節(jié),把自己獨特的情感體驗融進意境中,融進朗讀中。)

        師:同學們,你讀到這兒,發(fā)現(xiàn)了什么呢?

        生1:“我們的歌兒也悄悄地唱”后面是破折號。

        師:你讀得真仔細,那“——”是什么意思呢?

        生2:就是唱給誰的。

        師:你真會思考。大葉楊刮風時,唱得歡快,他們在唱;下雨時,唱得響亮,他們在唱;沒有風雨時他們也在唱,唱給誰呢?我們快來讀讀吧。

        (學生默讀第二小節(jié),然后紛紛舉起了小手。)

        生1:小寶寶、老奶奶、老爺爺。

        師:聽著你們認真的讀,仔細的思考,老師心中也充滿了喜悅,在楊樹的樹陰下乘涼,做著自己喜歡的事情,欣賞著大葉楊悄悄的歌唱……

        邊讀邊想象你也來到了楊樹下,和老爺爺、老奶奶、小弟弟在一起乘涼,那你們都會說什么呢?讀后和小伙伴說一說。

        (學生邊讀邊想,然后和同桌討論起來。過了一會兒,有人舉手了。)

        生1:我和小寶寶說:“小弟弟,要小心,慢點跑,別摔著。”

        生2:老爺爺說:“你再不飛象,我就將軍了?!?/p>

        生3:老奶奶說:“這兒多涼快,晚飯做點涼面吧,孩子準愛吃。”

        生4:……

        師:大家說得多好呀!老師和你們一起來讀讀小詩好嗎?

        (師生輪讀。)

        師:沒有風雨楊樹唱給……

        生:學步的小寶寶,伴他……

        師:唱給……

        生:白發(fā)的老奶奶,陪她……

        師:唱給……

        生:下棋的老爺爺,和他……

        師:想想大葉楊不光是唱給小寶寶、老爺爺、老奶奶,他還會唱給誰聽?我們再來讀讀。在四人小組說一說,編一編。

        (播放優(yōu)美的《小步舞曲》,在音樂中學生又一次投入地讀起來,有的輕輕地讀著,邊讀邊想;有的放開嗓子,大聲的朗讀著。讀完后,四人小組里,開始熱烈地交談起來。不久,有人舉起了手。)

        生1:我們想他還會唱給:樹下的小草,讓它越長越茂盛。

        生2:我們想他還會唱給:搖籃里的小寶寶,伴他快快長大。

        生3:還唱給:在樹下修自行車的叔叔,陪他一起為人們修好自行車。

        生4:還唱給:在路上行走的人們,伴著涼爽走過這段路程。

        生5:還唱給……

        師:同學們,你們想象的真豐富,編的多好呀!快讓我們再來讀

        讀這一小節(jié)。

        ……

        評析

        語文教學中,“讀”非常重要,以讀代講,以讀去感受語言文字的美。于是,我在教學中,努力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朗讀習慣,讓他們愛讀、會讀,從而常讀。同時,老師要給學生提供讀的機會、空間。在反復的讀中,通過學生互評,老師評價,喚發(fā)學生的情感。情感是人們對客觀事物在心理、態(tài)度上產(chǎn)生的反應,積極的情感能夠使語文課堂充滿人文魅力。這節(jié)課老師憑借多種形式的讀,充滿詩意的語言,拉近了學生與教材的距離,賦予了小詩生命力,喚起了學生主動讀書的情感。在這種情感的支配下,自主學習、交流合作,感受到了學習的快樂和自己獲取知識后的成功喜悅。

        第斯多惠說過:“知識是不應灌輸給學生的,而應引導學生去發(fā)現(xiàn)它們,獨立地掌握它們?!薄稐顦渲琛肥且皇變?yōu)美、充滿童趣的小詩。通過朗讀,喚起了同學們主動學習的情感,為學生展開豐富的想象創(chuàng)造了空間。教師及時抓住了這個契機,在學生理解語言文字的基礎上,讓學生用心去感受,放飛想象的翅膀……伴隨著和諧優(yōu)美的音樂,學生很快就進入了愉悅其耳目、激動其心靈、開發(fā)其智力的境界。學生們文思泉涌,編出了美麗的小詩,發(fā)展了學生創(chuàng)造性思維,體現(xiàn)了《課標》的理念,學生們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培養(yǎng)了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在學習中學生的心始終處于被激活的狀態(tài),因而,課堂教學的推進就有了不竭的動力。

        作者郵箱: sunfengxia2008@163.com

        資料提供者:

        7、正視學情,真實主導,為學生的發(fā)展服務《狼和小羊(第一課時)》教案教學設計

        丹陽市荊林中心小學湯軍教學實錄片斷一

        ……

        生:“黃鸝”是什么意思?

        生:黃鸝就是一種鳥呀!

        師:(展示黃鸝圖片)現(xiàn)在我們來觀賞黃鸝鳥吧!

        生:(好奇而饒有興趣地探身盯著看)

        師:誰來介紹一下黃鸝鳥的樣子?

        生:(爭先恐后的舉手)

        生:羽毛金黃的!

        生:它真漂亮!

        生:好可愛呀!

        師:想聽聽它的歌聲嗎?

        生:(一齊激動地喊)想!

        師:(播放黃鸝叫聲)聽,它的叫聲——

        生:(齊)很好聽!

        師:詩歌里的“黃鸝”指的是誰呢?請你看課文中的圖說一說。

        生:小女孩!

        師:小女孩怎么成“黃鸝鳥”了呢?

        生:她在媽媽懷里唱歌。

        生:她小時候?qū)W說話就像黃鸝唱歌一樣。

        生:“野菊”是什么呀?

        生:就是野菊花。

        師:秋天到了,小河邊的野菊花開放了!請采到野菊花的小朋友把花拿出來讓大家觀賞觀賞。

        生(從抽屜里拿出、興奮地舉起野菊花,眾生驚喜的擁過來看)

        師:誰來說說它的樣子?

        生:金黃的花瓣,綠綠的葉子。

        生:真好看!

        師:請聞一聞吧!

        生:(深呼吸)好香啊!

        生:清香!

        生:小女孩怎么是野菊花了呢?

        師:這個問題提的好!請小朋友仔細看看小姑娘身上的打扮,想想這個問題。

        生:(沉思,忽有所悟)她穿著粉紅的衣裳,藍藍的褲子,頭上還戴著黃蝴蝶結,就像漂亮的野菊花。

        生:她爸爸把她背到哪里就香到哪里!

        生:我還不懂“曾”是什么意思。

        師:請小朋友把第一小節(jié)多讀幾遍,想想“曾”是什么意思。

        生:(各自朗讀,思索)“曾”就是以前。

        生:就是說這個女孩小的時候像快樂的小黃鸝,美麗的野菊花。

        師:我們小朋友在小的時候是不是也在媽媽懷里咿咿呀呀地學說話,幸福地趴在爸爸寬厚結實的背上呀?

        生:(失聲、開心地笑)

        師:小時侯,我們都被爸爸、媽媽寵著、愛著,多幸福呀!讓我們美美地讀第一小節(jié)吧!

        生:(個個有聲有色地朗讀)

        ……

        自評:

        這是上學期我在常態(tài)下(教室后排沒有聽課老師)引導學生學習蘇教版小語第三冊第三單元的課文《鄉(xiāng)下孩子》第一節(jié)時的實錄片斷。教學的成功——學生學習得主動、快樂、有情趣,讓我欣慰,不由得再想起課前所做的教學準備來?!多l(xiāng)下孩子》屬于詩歌體裁。全詩反映了農(nóng)村孩子游戲、勞動等豐富多彩的童年生活,抒發(fā)了熱愛農(nóng)村廣闊天地的思想感情,真摯感人。從我們班學生的實際學習水平來說,學習這首詩歌的主要難度是:語意上的省略和跳躍,詩歌第一節(jié)內(nèi)容“曾是媽媽懷里歡唱的黃鸝,曾是爸爸背上盛開的野菊?!边@兩句主語省略,暗語的修辭手法讓學生難認其本體,更難體會到“鄉(xiāng)下孩子”成長中的幸福感了。再則,雖說本班學生大都也是鄉(xiāng)下孩子,但從其周邊的自然環(huán)境和他們生活、行動所涉及的范圍來看,他們是難以見到黃鸝這種鳥的,大多數(shù)學生即使看到了野菊也不知其為何物。針對實際學情,課前我和學生學生一起做了這樣的準備:在電腦的素材庫里找出“黃鸝”的圖片和它的鳴叫聲;布置學生野外采集的作業(yè):和家人一起采野菊花。這樣做,為學生在課堂學習中可能遇到的學習困難準備了可用的解決方案。

        課堂里,我發(fā)現(xiàn)學生學習的實際水平、情況和我課前的估預差不離,所以我順勢適時采用生生間問疑解答和教師適時點撥的方式進行教學。這樣“根據(jù)學生質(zhì)疑相機學習”的辦法,師隨生走,順“藤”摸“瓜”,隨機指點、扶持,使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得到了多方面的發(fā)展:欣賞老師提供的圖畫、同學采集的實物,聆聽聲音、聞聞氣味,調(diào)動了學生的多種感官的活動,激發(fā)了學習積極性,培養(yǎng)了學生觀察能力,認識事物的能力;教師的順勢啟發(fā)性提問,學生的深入質(zhì)疑,都在學生圖文結合的學習、感悟中找到了答案,并有了自己獨特的理解,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口語交際能力都有了發(fā)展;教師親切的啟發(fā)性話語把學生也帶回了他們自己幸福的幼兒時光,學生在失聲啞笑中走進了詩歌所描繪的美好意境;在理解中生情,動情的朗讀既讓學生展示了自己對詩歌的理解,又讓他們受到優(yōu)美語言文字的熏陶。

        教學實錄片斷二

        ……

        師:讀讀第一自然段,想一想,狼和小羊,誰先來到小溪邊?

        生:(讀)

        生(一部分):狼先來到小溪邊。

        生(一部分):小羊先來到小溪邊。

        師:(引讀第一自然段)狼來到——(小溪邊),看到——(小羊)在那兒——(喝水)。

        師:現(xiàn)在你認為是誰先來到小溪邊?

        生(絕大多數(shù)):小羊!

        生(一個):(低聲地)是狼

        (此時課堂出現(xiàn)了空白)

        師:(略帶遺憾地看了這位學生一眼)從課文內(nèi)容知道,明明是小羊先來到小溪邊,而狼確硬說,小羊把它喝的水弄臟了。

        ……

        自評:

        以上是我上學期在為全校語文教師上展示課蘇教版小語第三冊第四單元課文《狼和小羊(第一課時)》引導學生總結課文蘊涵的道理時出現(xiàn)的尷尬一幕。直到這節(jié)課結束,我也沒有弄明白,學生為什么會“執(zhí)拗”地認為:是狼先來到小溪邊。帶著這個疑問教學第二課時,我的第一問就是向那個“執(zhí)拗”的學生提出的:“你為什么認為是狼先來到小溪邊的?”“因為我看到溪邊有一塊大石頭,是狼先躲到大石頭后面的……”學生的回答讓我既吃驚又恍有所悟:是呀,誰規(guī)定了學生只能按著課文語句得出唯一的答案呢?學生為什么不可以對教材文本有自己獨到的理解?況且,這樣的理解還包含著學生對課文所蘊涵道理的深刻認識!

        《全日制國家課程標準》實施已經(jīng)有一年多了,在這一年多的時間里,我自認為是在不斷學習,盡我的努力把自己對新課程標精神的理解,落實到課堂教學中去。但是,從這堂展示課(《狼和小羊(第一課時)》)出現(xiàn)的“尷尬”,我認識到自己的教學理念還沒有完全徹底更新,在課堂教學的某些時刻,因為自己急求“教學進程的順利、按時”的心理。還是有意無意地讓學生扮演了為教師的教服務的角色,而置他們的學習需求于不顧。這樣的“尷尬”不僅僅只出現(xiàn)在我的課堂里,從平時聽課及老師們“學生真笨,讓他說東,偏說西”,“就是答不到點子上來”,“他的思維不跟著你轉”等頻頻抱怨中,不得不承認:“教學尷尬”還普遍存在于課堂教學。

        感嘆教學的成功,反思教學的失敗,我更深刻認識到“教為學服務”思想的重要性,教師要把這一思想堅定不移地貫徹落實到每一節(jié)課的教學中去。不論是在何中情況下的教學,學生的發(fā)展需要總是應擺在第一位的,教師所要做的就是必須正視真實的學情,想方設法為學生的學習需要、發(fā)展需要做些實事,在課堂中,真主導,讓學生真學習,得到真實的發(fā)展。為此,課前的教學準備,我們不應只為自己的“教“做打算,埋頭分析教材——這是什么?(尤其是在公開課的教學時),更多的是要為學生的“學”著想,多思考:可以是什么?還可以怎么樣?課堂教學中,我們不能走老路——就教材教教材;抱著陳舊的觀念——一切為了自己的教學順利,始終認為:課堂里,四平八穩(wěn)、不出“亂子”就行了。我們要跳出教材的框框,憑借教材,以教材為載體,為學生個性化的思考、創(chuàng)造性地實踐營造氛圍,提供機會,使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在語文課的學習中得到全面發(fā)展。

        作者郵箱:szliuling@163.com.cn資料提供者:

        8、二年級教案:正視學情,真實主導,為學生的發(fā)展服務《狼和小羊(第一課時)》

        生:“黃鸝”是什么意思?

        生:黃鸝就是一種鳥呀!

        師:(展示黃鸝圖片)現(xiàn)在我們來觀賞黃鸝鳥吧!

        生:(好奇而饒有興趣地探身盯著看)

        師:誰來介紹一下黃鸝鳥的樣子?

        生:(爭先恐后的舉手)

        生:羽毛金黃的!

        生:它真漂亮!

        生:好可愛呀!

        師:想聽聽它的歌聲嗎?

        生:(一齊激動地喊)想!

        師:(播放黃鸝叫聲)聽,它的叫聲——

        生:(齊)很好聽!

        師:詩歌里的“黃鸝”指的是誰呢?請你看課文中的圖說一說。

        生:小女孩!

        師:小女孩怎么成“黃鸝鳥”了呢?

        生:她在媽媽懷里唱歌。

        生:她小時候?qū)W說話就像黃鸝唱歌一樣。

        生:“野菊”是什么呀?

        生:就是野菊花。

        師:秋天到了,小河邊的野菊花開放了!請采到野菊花的小朋友把花拿出來讓大家觀賞觀賞。

        生(從抽屜里拿出、興奮地舉起野菊花,眾生驚喜的擁過來看)

        師:誰來說說它的樣子?

        生:金黃的花瓣,綠綠的葉子。

        生:真好看!

        師:請聞一聞吧!

        生:(深呼吸)好香??!

        生:清香!

        生:小女孩怎么是野菊花了呢?

        師:這個問題提的好!請小朋友仔細看看小姑娘身上的打扮,想想這個問題。

        生:(沉思,忽有所悟)她穿著粉紅的衣裳,藍藍的褲子,頭上還戴著黃蝴蝶結,就像漂亮的野菊花。

        生:她爸爸把她背到哪里就香到哪里!

        生:我還不懂“曾”是什么意思。

        師:請小朋友把第一小節(jié)多讀幾遍,想想“曾”是什么意思。

        1/2 1 2 下一頁 尾頁

        生:(各自朗讀,思索)“曾”就是以前。

        生:就是說這個女孩小的時候像快樂的小黃鸝,美麗的野菊花。

        師:我們小朋友在小的時候是不是也在媽媽懷里咿咿呀呀地學說話,幸福地趴在爸爸寬厚結實的背上呀?

        生:(失聲、開心地笑)

        師:小時侯,我們都被爸爸、媽媽寵著、愛著,多幸福呀!讓我們美美地讀第一小節(jié)吧!

        生:(個個有聲有色地朗讀)

        ……

        自評:

        這是上學期我在常態(tài)下(教室后排沒有聽課老師)引導學生學習蘇教版小語第三冊第三單元的課文《鄉(xiāng)下孩子》第一節(jié)時的實錄片斷。教學的成功——學生學習得主動、快樂、有情趣,讓我欣慰,不由得再想起課前所做的教學準備來?!多l(xiāng)下孩子》屬于詩歌體裁。全詩反映了農(nóng)村孩子游戲、勞動等豐富多彩的童年生活,抒發(fā)了熱愛農(nóng)村廣闊天地的思想感情,真摯感人。從我們班學生的實際學習水平來說,學習這首詩歌的主要難度是:語意上的省略和跳躍,詩歌第一節(jié)內(nèi)容“曾是媽媽懷里歡唱的黃鸝,曾是爸爸背上盛開的野菊。”這兩句主語省略,暗語的修辭手法讓學生難認其本體,更難體會到“鄉(xiāng)下孩子”成長中的幸福感了。再則,雖說本班學生大都也是鄉(xiāng)下孩子,但從其周邊的自然環(huán)境和他們生活、行動所涉及的范圍來看,他們是難以見到黃鸝這種鳥的,大多數(shù)學生即使看到了野菊也不知其為何物。針對實際學情,課前我和學生學生一起做了這樣的準備:在電腦的素材庫里找出“黃鸝”的圖片和它的鳴叫聲;布置學生野外采集的作業(yè):和家人一起采野菊花。這樣做,為學生在課堂學習中可能遇到的學習困難準備了可用的解決方案。

        課堂里,我發(fā)現(xiàn)學生學習的實際水平、情況和我課前的估預差不離,所以我順勢適時采用生生間問疑解答和教師適時點撥的方式進行教學。這樣“根據(jù)學生質(zhì)疑相機學習”的辦法,師隨生走,順“藤”摸“瓜”,隨機指點、扶持,使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得到了多方面的發(fā)展:欣賞老師提供的圖畫、同學采集的實物,聆聽聲音、聞聞氣味, 調(diào)動了學生的多種感官的活動,激發(fā)了學習積極性,培養(yǎng)了學生觀察能力,認識事物的能力;教師的順勢啟發(fā)性提問,學生的深入質(zhì)疑,都在學生圖文結合的學習、感悟中找到了答案,并有了自己獨特的理解,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口語交際能力都有了發(fā)展;教師親切的啟發(fā)性話語把學生也帶回了他們自己幸福的幼兒時光,學生在失聲啞笑中走進了詩歌所描繪的美好意境;在理解中生情,動情的朗讀既讓學生展示了自己對詩歌的理解,又讓他們受到優(yōu)美語言文字的熏陶。

        教學實錄片斷二

        ……

        師:讀讀第一自然段,想一想,狼和小羊,誰先來到小溪邊?

        生:(讀)

        生(一部分):狼先來到小溪邊。

        生(一部分):小羊先來到小溪邊。

        師:(引讀第一自然段)狼來到——(小溪邊),看到——(小羊)在那兒——(喝水)。

        師:現(xiàn)在你認為是誰先來到小溪邊?

        生(絕大多數(shù)):小羊!

        生(一個):(低聲地)是狼

        (此時課堂出現(xiàn)了空白)

        師:(略帶遺憾地看了這位學生一眼)從課文內(nèi)容知道,明明是小羊先來到小溪邊,而狼確硬說,小羊把它喝的水弄臟了。

        ……

        自評:

        以上是我上學期在為全校語文教師上展示課蘇教版小語第三冊第四單元課文《狼和小羊(第一課時)》引導學生總結課文蘊涵的道理時出現(xiàn)的尷尬一幕。直到這節(jié)課結束,我也沒有弄明白,學生為什么會“執(zhí)拗”地認為:是狼先來到小溪邊。帶著這個疑問教學第二課時,我的第一問就是向那個“執(zhí)拗”的學生提出的:“你為什么認為是狼先來到小溪邊的?”“因為我看到溪邊有一塊大石頭,是狼先躲到大石頭后面的……”學生的回答讓我既吃驚又恍有所悟:是呀,誰規(guī)定了學生只能按著課文語句得出唯一的答案呢?學生為什么不可以對教材文本有自己獨到的理解?

         

        9、《短歌行》公開課教案,說課,反思

        授課內(nèi)容 必修2第7課《短歌行》?

        重點 '1.有感情地朗誦詩歌,感受詩人招攬賢才、統(tǒng)一天下的雄心壯志。

        2.賞析詩中“用典”“聯(lián)想”“比喻”“起興”手法'

        難點

        '1.賞析詩中“用典”“聯(lián)想”“比喻”“起興”手法

        2.大部分同學能背誦全詩'

        '教學

        方法' 誦讀法、講授法、合作探究法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出示世人對于曹操的評價,引導學生結合學習、生活所學談談“我心目中的曹操”

        二、上課過程

        1.背景介紹(師渲染,生初步感知曹操一統(tǒng)天下的雄心壯志)

        2.多種方式誦讀詩歌(生自由讀、指名讀、教師范背)學生每次讀前教師都提出不同的誦讀要求,讀后給與相應誦讀指導。

        3.小組合作,了解詩歌大意(生討論后,教師統(tǒng)一答疑)

        4.劃分層次,深入探究詩歌主題思想

        5.賞析詩中“用典”“聯(lián)想”“比喻”“起興”手法

        6.能力提升(圍繞“有人說《短歌行》中曹操的感情始終是苦悶的,是這樣嗎?”體會曹操積極進取的人生態(tài)度)

        7.課件出示首字,背誦全詩

        三、教師總結

        四、作業(yè)布置

        背誦全詩

        10、《啊,船長,我的船長喲》教案

        啊,船長,我的船長喲

        教學目標:

        1.了解惠特曼與《草葉集》。

        2.學會了解作品的時代背景,準確地把握人物的內(nèi)心世界;感受高尚的人格操守,領會文本所傳達的思想情感。

        3.學習有感情地朗誦詩歌。

        教學時間:1課時

        預習作業(yè):

        1.講義本課預習作業(yè)。

        2.熟讀課文,體會情感。

        教學步驟:

        一、作者介紹

        惠特曼(1819—1892)美國詩人。生于長島。他曾在公立學校求學,任過鄉(xiāng)村教師,干過送信,排字等雜務,后在報館工作,成為編輯。他喜歡大自然的美景和城市的大街小巷,喜歡歌劇、舞蹈、講演術,喜歡閱讀荷馬史詩、希臘悲劇以及但丁、莎士比亞的作品。青年時期,他幫助父親承建房屋,經(jīng)營小書店、小印刷廠等,他性格自由散漫,喜歡游蕩并和船夫、舵手、漁民、雜役、馬車夫、機械工等結交朋友,自稱是美國的“吟游詩人”。1855年出版《草葉集》第一版,收詩12首。南北戰(zhàn)爭期間,他自愿到華盛頓看護傷員,戰(zhàn)后曾先后在政府部門供職多年。1873年身患癱瘓癥,以后始終沒有恢復健康,直到逝世,臥床達20年之久。但他的樂觀主義,他對生活的熱愛,他的民主理想至死不渝。在他生前,《草葉集》再版多次,每次都有變動,現(xiàn)在通用的全集,是所謂“臨終版”,即1892年出版的第九版,收詩383首。1865年,詩人還出版了《桴鼓集》及其續(xù)集,內(nèi)有一首悼念林肯的名篇《最近紫丁香在庭院里開放的時候》。1882年,詩人出版了他的散文集《典型的日子》,其中包括《民主遠景》一文。《草葉集》中最長的《自己之歌》,表達了作者畢生的主要思想。“草葉”象征一切平凡普通的東西和平凡普通的人。詩的背景是紐約的街道和長島的海灘,反映了勞動階層人民的生活。詩采用日常生活的語言,表現(xiàn)了詩人對人的肉體、靈魂和宇宙間關系的認識。他的泛神論思想,他對無罪的肉體的歌頌,在當時都是驚世駭俗的,而他的自由奔放的思想感情,以及像大海波濤一樣氣勢豪邁的詩歌節(jié)奏,都是對傳統(tǒng)詩體的創(chuàng)新。毫不掩飾地表現(xiàn)出詩人胸襟開闊、勇于進取的個性。除《自己之歌》外,《草葉集》還收錄了《通向印度之路》、《從永不休止地擺動著的搖籃里》等佳作?;萏亓_為建立美國自己的文學作出了杰出的貢獻。

        二、寫作背景介紹

        這是詩人惠特曼為紀念林肯而寫下的著名詩篇。林肯是美國第16任總統(tǒng),在任期內(nèi)他為維護國家統(tǒng)一、摧毀蓄奴制而領導了南北戰(zhàn)爭,解放了黑人農(nóng)奴。他在美國人民歡慶勝利的時候,反動勢力雇用的刺客殺害了他?;萏芈鼮榇藰O度悲痛,寫下了許多詩紀念這位偉大的英雄,這首詩是最著名的一首。

        三、文本研習

        1.教師范讀。

        2.分別請幾位同學朗讀。

        3.師生齊讀。

        4.詩文賞析。

        (1)在這首詩中“船”、“船長”、“航程”分別象征什么?

        明確:詩人運用了比喻和象征的手法,把美國比作一艘航船,把林肯總統(tǒng)比作船長,把維護國家統(tǒng)一和廢奴戰(zhàn)爭比作一段艱險的航程。

        (2)課后問題探討(第二題)

        明確:普希金把自己的詩作稱作“自由的歌聲”,并不是因為他在牢獄之外,而是指他在詩中所表達的反對專制,歌唱自由的理想追求。在本詩中詩人用“他的嘴唇慘白而僵硬”、“渾身冰涼,停止了呼吸”,是為了突出林肯悲壯的死,勝利的鐘聲響起,而帶領人們戰(zhàn)勝驚濤駭浪的船長卻死去了,這就突出了悲痛的氣氛,同時表明了詩人對領袖的憧憬懷念之情。兩首詩的感情基調(diào)不同,《致西伯利亞囚徒》寫給受難的戰(zhàn)友格調(diào)高昂,豪邁奔放。充滿對戰(zhàn)友的鼓勵。《啊,船長,我的船長喲》在勝利到來之際悼念死去的偉大領袖,充滿了悲痛之情。

        (3)課后問題探討(第三題)

        明確:在第1節(jié)中,詩人呼告“我的船長喲”,用的是第三人稱“他”(“他已渾身冰涼,停止了呼吸”),而第2節(jié)中在呼告“我的船長喲”后,用的卻是第二人稱“你”(“號角為你長鳴”),在第2節(jié)中,反復出現(xiàn)的“你”表現(xiàn)出詩人的極度悲傷,既為勝利而歡呼,同時又為船長的倒下而悲痛,時而敘述,時而呼告,喊出了自己的悲傷。第l、第3節(jié)用第三人稱,而第2小節(jié)換為第二人稱,在人稱的轉換中,詩人縱情地傾吐了自己對領袖的崇敬懷念之情。

        5.深入探究:

        (1)你認為這首詩歌抒發(fā)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抒發(fā)對南北戰(zhàn)爭的領導人林肯的崇敬和贊頌)

        (2)詩歌是怎樣把這種感情傳達出來的?(詩歌突出的寫作手法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運用象征的手法“國家—航船 ,林肯—船長,南北戰(zhàn)爭—可怕的航程,港口—勝利”詩人用航船戰(zhàn)勝驚濤駭浪到達港口象征林肯領導的南北戰(zhàn)爭的勝利結束,以領航的船長象征林肯總統(tǒng)的偉大作用,這樣構思有利于形象地表現(xiàn)人物的偉大崇高。在航船到達港口時,船長卻到下了,具體可感地表現(xiàn)了詩歌的悲壯的情感。)

        (運用場面的對比。航船即將到達港口的時刻,萬眾歡騰喜慶勝利,而為搏擊風浪而頑強奮斗的船長卻在此時到下了。這種場面的對比,在情感上引起強烈的反差,也更能體會到詩人心中的那種悲痛欲絕的感受。)

        (3)詩歌為什么每一節(jié)的末尾都寫“他已渾身冰冷,停止了呼吸”?

        (人們無法接受這個事實,但又不得不接受這個事實,在反復的詠嘆中加劇了悲劇氣氛。)

        (4)第二節(jié)的詩的稱代為什么突然發(fā)生了轉換?這種轉換對表達感情有什么作用?

        (表達出人民對林肯的崇敬,“船長,親愛的父親”,表現(xiàn)了人民對總統(tǒng)高尚人格的敬重。)

        (5)你認為本詩歌的基調(diào)是怎樣的?

        (悲壯的基調(diào),表達出對總統(tǒng)的崇敬和贊頌)

        (6)比較兩首詩歌的異同。

        兩位詩人都是有正義感的戰(zhàn)士。詩人都抒發(fā)了英雄的敬重之情,他們的詩歌都在贊頌高尚的人格?!吨挛鞑麃喌那敉健肥枪膭顟?zhàn)友的詩篇,悲壯中充滿了樂觀;《啊!船長,我的船長喲》是悼亡,基調(diào)是悲壯而憂傷的。

        (7)談談你對“燃燒的心”的理解

        (既指詩歌中所寫人物的心,也指作者的燃燒的心)

        四、小結

        這首詩用比喻和象征的手法謳歌人物,詩人用航船戰(zhàn)勝驚濤駭浪到達港口比喻林肯領導的南北戰(zhàn)爭的勝利結束,以領航的船長象征了創(chuàng)造了豐功偉績的林肯總統(tǒng),在萬眾歡騰中,以一曲悲歌贊頌一位偉大的人物。表達了詩人對領袖之死的悲痛之情以及對領袖深深的崇敬之情。

        五、作業(yè)

        1.有感情地朗誦著兩首詩歌。

        2.完成講義上的練習。

        有全面的語文知識,歡迎大家繼續(xù)閱讀學習。

        11、《啊,船長,我的船長喲》教案

        課 題

        送 行

        教學目標

        1、學習文中出現(xiàn)的“不諳世故、凄愴、邂逅”等生字詞。2、討論理解文中勒羅受雇送別的感情問題,體會散文所蘊含的對生活的深刻思考的問題。3、在閱讀課文的過程中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問題,訓練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

        教學難點

        對勒羅受雇送別的感情問題的理解

        集 體 備 課

        二次備課

        一、導入新課

        二、了解作者,初讀課文

        1、首先請同學們齊讀課文注釋①,誰能說你從注釋①中搜集到了哪些有關作者的信息?(板書)

        2、下面請同學們默讀課文全文,邊讀邊完成下列任務:

        ①圈劃文中出現(xiàn)的生字詞,結合上下文思考其意思。

        ②初步感知課文內(nèi)容,文中都寫了哪些人的送別?有什么不同?

        ③在閱讀課文的過程中發(fā)現(xiàn)了什么問題,并向大家提出來,我們共同來討論。

        三、檢查學生初讀課文完成任務情況:

        1、學習生字

        ①不諳(ān)世故:不熟悉人情世故。

        ②凄愴(chuàng):凄涼,悲傷。

        ③邂(xiè)逅(hòu):偶然遇見久別的親人、朋友。

        ④不可思議:不可想象,不可理解。

        ⑤溢于言表:感情流露在言辭、表情上。

        2、古人說“疑為學之始”。說的是,讀書要善于發(fā)現(xiàn),善于發(fā)問,善于獨立思考;在閱讀課文的過程中,產(chǎn)生疑問,正是獨立思考的結果,也是真正的獨立學習的開始。同學通過閱讀本文,產(chǎn)生了什么疑問,發(fā)現(xiàn)了什么問題?請向全班同學提出來,我們共同來討論解決。

        四、挑生分段朗讀課文,解決學生提出的問題。

        (把同學提出的問題分類,交給學生分組討論,老師啟發(fā)、點撥,引導學生從聯(lián)系課文內(nèi)容,聯(lián)系生活實際中尋找依據(jù),解決問題)

        五、提出下列問題,引導學生理解課文內(nèi)容:

        ①散文的題目《送行》,圍繞題目,全文都寫了誰的送行?送別的對象分別是誰?

        (我們送行起身前往美國的朋友,勒羅送行來英國旅行不相認識的美國小姐)

        ②這兩種送行,在送別目的、送行場面、送行效果等方面分別有什么不同?

        ③我的朋友即將起身前往美國,做為朋友,我們心中都充滿了戀戀不舍的情感,可是在車站給他送行時,為什么顯得那么拘謹、尷尬、局促不安,只好強作歡顏,說可有可無的多余的話話?

        ④勒羅給見面不到半小時的來英國旅行的美國小姐送行,卻顯得大方、自然、真誠、神采奕奕,臨別贈言從他口中一瀉而出,同學們能說說這是為什么嗎?

        ⑤對于勒羅在給美國小姐送行過程中的表現(xiàn),同學們是怎樣評價的?勒羅的眼淚是不是他真實感情的流露?請同學們說說你們的看法,并說明的理由。六、學生自由朗讀課文,積累詞語

        老師說過“學文如堆沙”。學習一篇課文,不僅要領會課文的內(nèi)容,而且要掌握積累所學課文中詞句,為今后的讀寫打基礎,下面,請同學們再讀課文,劃出文中的詞語,然后全班交流。

        1、學生自由朗讀課文全文,圈劃文中詞語,并挑生讀一讀所劃的詞語。

        2、全班學生齊讀256頁詞語表中詞語。

        六、小結歸納,總結本課學習內(nèi)容和學習情況

        教后記:

        12、《啊,船長,我的船長喲》教案

        課 題

        蒹葭

        教學目標

        1、《蒹葭》中的人物形象;2、背誦并體會古人表達感情時特有的含蓄、朦朧之美;3、掌握重章疊句的形式特點,體會比興的藝術手法。

        教學重點

        和難點

        重點:1、《蒹葭》中的人物形象。2、《蒹葭》中重章疊句的特點。背誦。

        難點:體會古人表達感情時特有的含蓄、朦朧之美。

        集 體 備 課

        二次備課

        一、創(chuàng)設情境,導入新課

        播放歌曲《在水一方》,引入新課。《在水一方》是一首電視連續(xù)劇插曲,是根據(jù)《蒹葭》改寫而成的。

        二、解題

        《詩經(jīng)》是我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本來只稱《詩》后來儒家奉為經(jīng)典,改稱《詩經(jīng)》。收錄了自西周初年到春秋中葉約五百年間的詩歌305首,包括風、雅、頌三部分?!帮L”,大部分是民間歌謠,小部分是貴族作品;“雅”,大都是貴族作品,只有小部分是民間歌謠;“頌”,都是貴族作品?!对娊?jīng)》的精華是民歌部分,它鮮明地表現(xiàn)人民的愛憎及他們的反抗斗爭,真實反映當時社會的面貌,為我國古典詩歌奠定了現(xiàn)實主義基礎。

        《論語》說:“不學詩,無以言?!闭既苏J為經(jīng)過詩教,可以導致人“溫柔敦厚”,《詩經(jīng)》在古代一直被選作各類學校的教材,甚至連東漢大學者鄭玄家的婢女都熟讀《詩經(jīng)》,日常生活中能以《詩》相對。

        《詩經(jīng)》以四言為主。根據(jù)不同內(nèi)容的需要,分別采用賦廣、興的藝術手法。語言樸素優(yōu)美,句式回環(huán)往復,韻律和諧。寫景抒情都富于藝術感染力,對后代文學有很深遠的影響。

        三、朗讀課文,疏通閱讀障礙

        1.解決課文中重點字詞的讀音。

        蒹葭(jiānjiā):蘆葦。唏(xī):干。坻(chí):水中的小洲或高地。佸(sì):水邊。

        3.學生自由朗讀課文,初步感知詩歌的形式特點。

        ①題目取自于句首。 ②基本句式是四言。

        ③采用疊章的形式,即重復的章節(jié),意義和字面上都只有少量的改變。

        ④為了獲得聲韻上的美感,大量使用了雙聲、疊韻、疊字的語匯。

        四、探究。

        1.詩經(jīng)中的愛情都是真摯而熱烈的,例如我們學過的《關雎》,這首詩又是怎樣表現(xiàn)詩人執(zhí)著的愛情追求的?

        提示: 主人公是如何去追尋伊人的?

        寫景多為抒情,文中描繪了哪些景物?有什么作用?

        這種感情與景物描寫相結合,景與情的結合,情景交融,把詩人的感情推向了極致。

        2.仔細思考體會:這首詩各章的基本內(nèi)容是相同的,僅僅是換了幾個詞語,你認為這幾章是否可以調(diào)換次序?這樣寫是否重復?為什么?請簡要說說你的理由。

        3.討論,主人公追尋的伊人究竟是什么樣的人?是否有更深一層的含義?

        跳出狹隘的追求愛情,走向廣闊,可理解為對美的追求,對真理的追求,對理想的追求。

        所以這種可望而不可即的感受才引起了許多人的共鳴,這種執(zhí)著也是許多人共同的經(jīng)歷。

        《蒹葭》“溯洄從之”、“溯游從之”表達了詩人追求所愛的堅強意志。

        “道阻且長”、“道阻且躋”、“道阻且右”說明愛的路上困難重重,道路曲折。

        “宛在水中央”、“宛在水中坻”、“宛在水中址”表達相望伊人,可望而不可即的無限情意。

        《詩經(jīng)》里大量運用了賦、比、興的表現(xiàn)手法。所謂“賦”,是鋪陳其事;所謂“比”,是譬喻和比擬;所謂“興”,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辭”(朱熹《詩集傳》)?!对娊?jīng)》中的,“興”,用朱熹的解釋,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辭”,也就是借助它為所詠之內(nèi)容作鋪墊。它往往用于一首詩的開頭。

        《蒹葭》里的“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描繪在一個秋日的清晨,詩人來到河邊,為的是追尋那思慕的人兒,而蘆葦叢卻呈現(xiàn)出冷寂與落寞的氣氛。

        四、《詩經(jīng)》的語言特點。

        學生朗讀歸納,體會作用。

        (1)詩經(jīng)的基本句式是四言,間或雜有二言,直至九言的各種句式,但雜言句式所占比例很低,以四言句為主干。可由此推想,當時演唱的《詩經(jīng)》音樂旋律是比較平穩(wěn)的、簡單的。

        (2)常采用疊章的形式,即重復的幾章節(jié),意義和字面只有少數(shù)的改變。

        《蒹葭》全篇3章12句,只變動了十幾個字,不但寫出了蘆葦茂盛的狀態(tài),愛情道路的曲折綿長,伊人雖近在咫尺,但又遙不可及的痛苦心情,而且通過不斷重復的旋律,表現(xiàn)出詩人對愛情的執(zhí)著追求,似乎有一種合唱、輪唱的味道。在現(xiàn)代歌曲中,還??吹竭@種情況,這說不上影響,卻有古今相通的道理。

        通過小組朗讀體會。

        作為歌謠,為了獲得聲音上的美感,《詩經(jīng)》中大量使用了雙聲、疊韻、疊字的語匯。在古漢語的規(guī)則中,這類詞匯扼抵是形容詞,所以也有助于表達曲折幽隱的感情,苗繪精彩美麗的自然?!遁筝纭分械摹吧n蒼”、“萋萋”、‘采采”(疊字)形容蘆葦茂盛的樣子,為下文“溯洄從之”、“溯游從之”作了輔墊,渲染了氣氛。

        五、《蒹葭》與《關雎》對比鑒賞

        《蒹葭》是《詩經(jīng)》中表現(xiàn)“朦朧美”的名篇。可能是寫一個男子傾心于一個女性,表現(xiàn)可望而不可即的心情。這首詩和《關雎》都可以看作愛情詩,但是無論從風格上還是從表現(xiàn)手法上都有著很大的差別。

        《關雎》一詩著重于“敘事”,我們從詩中可以清晰地看到小伙子從愛上“窈窕淑女”到追求她,追求不到又在幻想中得到她這樣一條線索?!遁筝纭分袇s沒有明確的故事,第一章就寫到主人公隔水遠望,伊人正姍姍而來,且行且望,望穿秋水,苦苦追尋,伊人仿佛就在不遠處的水中陸地上,若即若離。第二章、第三章是第一章的反復詠嘆,突出追尋之路的艱險與漫長,渲染主人公感情的綿長持久,表現(xiàn)出主人公不能夠走近“伊人”又永遠點亮希望的情感狀態(tài)。與《關雎》相比,《蒹葭》的情感韻味更濃郁。

        在藝術手法上,《蒹葭》比《關雎》“興”的特點更加突出?!拜筝纭?、“水”和“伊人”的形象交相輝映,渾然一體,用作起興的事物與所要描繪的對象形成一個完整的藝術世界。開頭寫秋天水邊蘆葦叢生的景象,這正是“托象以明義”,具有“起情”的作用。因為蘆葦叢生,又在天光水色的映照之下,必然會呈現(xiàn)出一種迷茫的境界,這就從一個側面顯示了詩的主人公心中的那個“朦朧的愛”的境界。寫主人公的形象,則著力寫他的遠望。一開始,他若有所思地站在水邊,向?qū)Π锻?,看到他所愛慕的那個姑娘正向水邊走來,心里很高興;可不久,蘆葦擋住了他的視線,看不到她了。他以為那姑娘正向上游走去,也就沿著河岸向上走;走了長長的一段艱難而又曲折的路,卻依舊是什么也沒有看見。他不灰心,又折回來去追尋她,最后終于看到她正站在河中的一個小洲上;這時他內(nèi)心便充滿了喜悅。十分明顯,主人公跟那姑娘并無交往,甚至還不知道她的名字,但只要能夠遠遠地望見她,便感到心滿意足。這種愛是“朦朧”的,它的動人之處也正在于“朦朧”和距離感。

        六、作業(yè):背誦這首詩。

        教后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