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教案一等獎》屬于教案一等獎中比較優(yōu)秀的內(nèi)容,歡迎參考。
1、《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教案一等獎
《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教案4
教學目標:
1、提升朗讀能力,反復朗讀并背誦全詩。
2、欣賞詩歌意境,體會詩歌的感情,了解品詩的方法。
3、學習借景抒情的寫作手法。
4、培養(yǎng)學生昂揚樂觀的精神。
教學重難點:
1、反復朗讀并背誦全詩。
2、體會詩歌意境,了解品詩的方法。
3、體會詩中洋溢的積極樂觀的精神。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過程
一、情境導入
“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lián)P州。
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這一場極富詩意的、兩位風流瀟灑的詩人的離別,對李白來說,又是帶著一片向往之情的離別,被詩人用絢爛的陽春三月的景色,將放舟長江的寬闊畫面,將目送孤帆遠影的細節(jié),極為傳神地表現(xiàn)出來。離愁別恨作為一種永恒的存在,自人類誕生以來,就一直是文學作品表達的主題,因此也留下無數(shù)動人的詩篇。
今天這節(jié)課,讓我們一起來到大漠邊關,與詩人岑參一道送送他的朋友,感受一下他們的深情厚誼。
出示課題、作者。
二、確定目標
師問:同學們,我們來商討一個問題:這節(jié)課我們要重點學習什么呢,采用哪些方法來學習呢,
生討論,交流,師歸納本堂課要達成的學習目標
1、反復朗讀并背誦全詩。
2、體會詩歌意境,了解品詩的方法。
3、體會詩中洋溢的積極樂觀的精神。
4、進一步理解借景抒情的寫作手法。
三、檢查預習、初讀感知
1、作者簡介、了解寫作背景
2、.生自由朗讀詩歌,要求讀準字音、讀出節(jié)奏。不會讀的地方用橫線標出。師正音:
白草折zhé即飛雪jí散入sàn錦衾薄qīn冷難著zhuo掣chè
師指導生劃分節(jié)奏:瀚海闌干百丈冰,愁云慘淡萬里凝。將軍角弓不得控,都戶鐵衣冷難著。
3.聽配樂范讀,提醒生聽讀時注意重音和節(jié)奏。
4.師指導生齊讀課文。
5.題解:
題目是《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你從中獲得哪些信息,
生回答,師點撥:詩的前半部分是詠雪,后半部分寫送別,同時在送別中進一步描寫雪景。這是一首雪中送別詩。
三、譯一譯,知內(nèi)容。
1、在預習的基礎上,繼續(xù)口頭翻譯全詩
示例:瀚海闌干百丈冰,愁云慘淡萬里凝。
沙漠結(jié)冰百丈,裂紋縱橫交錯,萬里長空凝聚著陰暗的愁云。
3、概括詩人描繪了哪些場景。
明確:狂風卷地天降暴雪、軍中苦寒、冰天雪地、帳中餞行、東門送別。
四、品一品,入意境。
教師引導學生歸納品詩的方法,所謂品詩,就是品評欣賞。可以從如下角度進行鑒賞:品字詞、賞意境、析手法、悟感情
1、品評“北風卷地百草折,胡天八月即飛雪”。
一個“卷”字,一個“折”字分別從正面和側(cè)面寫出了風勢之猛?!帮w”勾畫出了一幅雪花漫天飄舞的形象?!凹础弊直憩F(xiàn)了詩人的驚奇之情。這兩句極寫邊塞的風狂雪早。
2、品評“瀚海闌干百丈冰,愁云慘淡萬里凝”。
既展示了冰天雪地、萬里愁云的景象,又自然引出下文送別的場面。用夸張的筆墨,氣勢磅礴地勾勒出邊塞的景色,用擬人的手法,寫云的昏慘之色,看似寫景,實為寫情,一個“愁”一個“慘”透露了詩人為送友人而產(chǎn)生的愁悶的情緒,為餞別渲染了氣氛。
3、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
比喻的本體是雪,喻體是梨花。以梨花喻雪非常貼切,不僅寫出了雪的潔白,富有動態(tài)感和立體感,同時也使人仿佛聞到陣陣花香。作者將肅殺寒冷的冬雪當做春光來欣賞,想象奇特,給人一種欣喜和暖意。
4、散入珠簾濕羅幕,狐裘不暖錦衾薄。
將軍角弓不得控,都護鐵衣冷難著
運用對偶和互文的修辭手法
從帳外寫到帳內(nèi),寫軍營之中將士的苦寒生活
研讀第一層詠雪部分
5、這些詩句共同顯示了胡地雪景的哪些特點?
杜甫曾說“岑參兄弟皆好奇”(《渼坡行》)。他用好奇的眼睛觀察世界,他用好奇的心靈感悟世界,并把它們化作涓涓文字流淌于筆端。
詠雪——奇美奇寒奇特
五、悟一悟,懂感情。
1,、詩歌表現(xiàn)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哪些詩句表現(xiàn)了這種情感,是如何表現(xiàn)出來的?
①中軍置酒飲歸客,胡琴琵琶與羌笛。
——設宴餞別情深義厚
②輪臺東門送君去,去時雪滿天山路。
——雪中送別依依不舍
③山回路轉(zhuǎn)不見君,雪上空留馬行處。
——依依惜別難分難舍
2、品評“山回路轉(zhuǎn)不見君,雪上空留馬行處”。
寫與朋友的告別,著力表現(xiàn)詩人佇立遠望的情形,“不見”和一個“空”字,均傳達出詩人因朋友的離去而產(chǎn)生的無限惆悵之情。和李白的“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有異曲同工之妙。
3、既然是送別,為什么要詠雪?二者有什么聯(lián)系?
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詠雪為送別設置背景,渲染氣氛。在邊地奇異雄偉的風光、在大風雪的背景下,送別帶上了雄渾悲壯的色彩。
4、寫雪的名句“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詩人選取的意象“春風、梨花”給人春意融融生機盎然的感覺,這和送別的主題,是否協(xié)調(diào)呢?
2、資料助讀。
①離恨恰如春草,更行更遠還生。
——南唐李煜《清平樂》
②碧云天,黃花地,西風緊,北雁南飛。曉來誰染霜林醉?總是離人淚。
——【元】王實甫《西廂記·長亭送別》
③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
——【唐】高適《別董大》
④海內(nèi)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
——【唐】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教師點撥:前兩句都寫得較傷感;唐朝大多數(shù)的送別詩洋溢著樂觀精神,并不傷感。
3、了解岑參。教師:在這奇冷的冰雪天氣里送別友人,本應該是一件凄涼悲傷之事,然而作者卻借助對邊塞雄奇瑰麗景色的描繪,將戍邊將士之別襯托得雄渾悲壯。邊塞雪景在詩人的筆下是如此的雄奇、壯麗。這是為什么呢,
師出示背景資料:
唐天寶年間,李唐王朝國力強大,不斷拓展疆域,因而在邊境與西北少數(shù)民族不斷發(fā)生戰(zhàn)爭。許多熱血青年投身塞外,立志報國。同時有若干仕途失意的文人把立功塞外視為求取功名的新途徑。岑參就是其中的一位。他懷著建功立業(yè)的志向,兩度出塞,前后在邊疆軍隊中生活了六年。他曾在詩中寫到:“功名只向馬上取,真是丈夫一英雄?!?/p>
學生:自由發(fā)言。
教師點撥:因為作者有理想有追求,熱愛生活;詩人所處的時代,正值大唐盛世,國家的強盛自然給人一種昂揚向上的力量。所以在這首詩中我們看到的更多是詩人樂觀向上的情懷。
師提問:結(jié)合剛才的分析,你認為岑參又是怎樣的一個人,
學生討論,回答:岑參是一個熱愛國家、有強烈報國之志的人,他渴望建立一番功業(yè),實現(xiàn)人生抱負。他心胸開闊,氣概豪邁。
板書(六)英雄氣概
教師:在大唐盛世,像岑參這樣胸懷壯志的文人還有許多,他們投筆從戎,馳騁疆場,報效國家,實現(xiàn)自己的人生抱負,有詩為證:(屏顯,生齊讀)
黃沙百戰(zhàn)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王昌齡《從軍行七首》男兒何不帶吳鉤,收取關山五十州?!钯R《南園十三首》男兒本自重橫行,天子非常賜顏色。——高適《燕歌行》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zhàn)幾人回,——王翰《涼州詞》
岑參(715——770),唐代“邊塞詩派”的代表,有多年的邊塞軍旅生活經(jīng)歷,其詩多寫奇特的邊塞風光和艱苦的軍旅生活,洋溢著積極樂觀的精神。
4、了解盛唐詩歌的風格。
唐朝國勢強大、經(jīng)濟文化繁榮,詩人大抵胸襟開闊,意氣昂揚,渴望建功立業(yè)。他們喜歡描寫祖國壯麗的山河,邊塞奇?zhèn)サ娘L光、緊張的軍旅生活和報國立功的豪情。“雄壯渾厚”便成為盛唐詩的風貌特征。
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
【唐】岑參
寫雪景敘送別抒依依惜別、樂觀之情
賞畫面之美
品用詞之妙
析寫法之當
悟感情之真
入景、入境、入情
2、《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教案
《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教案4
教學目標:
1、提升朗讀能力,反復朗讀并背誦全詩。
2、欣賞詩歌意境,體會詩歌的感情,了解品詩的方法。
3、學習借景抒情的寫作手法。
4、培養(yǎng)學生昂揚樂觀的精神。
教學重難點:
1、反復朗讀并背誦全詩。
2、體會詩歌意境,了解品詩的方法。
3、體會詩中洋溢的積極樂觀的精神。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過程
一、情境導入
“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lián)P州。
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边@一場極富詩意的、兩位風流瀟灑的詩人的離別,對李白來說,又是帶著一片向往之情的離別,被詩人用絢爛的陽春三月的景色,將放舟長江的寬闊畫面,將目送孤帆遠影的細節(jié),極為傳神地表現(xiàn)出來。離愁別恨作為一種永恒的存在,自人類誕生以來,就一直是文學作品表達的主題,因此也留下無數(shù)動人的詩篇。
今天這節(jié)課,讓我們一起來到大漠邊關,與詩人岑參一道送送他的朋友,感受一下他們的深情厚誼。
出示課題、作者。
二、確定目標
師問:同學們,我們來商討一個問題:這節(jié)課我們要重點學習什么呢,采用哪些方法來學習呢,
生討論,交流,師歸納本堂課要達成的學習目標
1、反復朗讀并背誦全詩。
2、體會詩歌意境,了解品詩的方法。
3、體會詩中洋溢的積極樂觀的精神。
4、進一步理解借景抒情的寫作手法。
三、檢查預習、初讀感知
1、作者簡介、了解寫作背景
2、.生自由朗讀詩歌,要求讀準字音、讀出節(jié)奏。不會讀的地方用橫線標出。師正音:
白草折zhé即飛雪jí散入sàn錦衾薄qīn冷難著zhuo掣chè
師指導生劃分節(jié)奏:瀚海闌干百丈冰,愁云慘淡萬里凝。將軍角弓不得控,都戶鐵衣冷難著。
3.聽配樂范讀,提醒生聽讀時注意重音和節(jié)奏。
4.師指導生齊讀課文。
5.題解:
題目是《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你從中獲得哪些信息,
生回答,師點撥:詩的前半部分是詠雪,后半部分寫送別,同時在送別中進一步描寫雪景。這是一首雪中送別詩。
三、譯一譯,知內(nèi)容。
1、在預習的基礎上,繼續(xù)口頭翻譯全詩
示例:瀚海闌干百丈冰,愁云慘淡萬里凝。
沙漠結(jié)冰百丈,裂紋縱橫交錯,萬里長空凝聚著陰暗的愁云。
3、概括詩人描繪了哪些場景。
明確:狂風卷地天降暴雪、軍中苦寒、冰天雪地、帳中餞行、東門送別。
四、品一品,入意境。
教師引導學生歸納品詩的方法,所謂品詩,就是品評欣賞。可以從如下角度進行鑒賞:品字詞、賞意境、析手法、悟感情
1、品評“北風卷地百草折,胡天八月即飛雪”。
一個“卷”字,一個“折”字分別從正面和側(cè)面寫出了風勢之猛?!帮w”勾畫出了一幅雪花漫天飄舞的形象?!凹础弊直憩F(xiàn)了詩人的驚奇之情。這兩句極寫邊塞的風狂雪早。
2、品評“瀚海闌干百丈冰,愁云慘淡萬里凝”。
既展示了冰天雪地、萬里愁云的景象,又自然引出下文送別的場面。用夸張的筆墨,氣勢磅礴地勾勒出邊塞的景色,用擬人的手法,寫云的昏慘之色,看似寫景,實為寫情,一個“愁”一個“慘”透露了詩人為送友人而產(chǎn)生的愁悶的情緒,為餞別渲染了氣氛。
3、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
比喻的本體是雪,喻體是梨花。以梨花喻雪非常貼切,不僅寫出了雪的潔白,富有動態(tài)感和立體感,同時也使人仿佛聞到陣陣花香。作者將肅殺寒冷的冬雪當做春光來欣賞,想象奇特,給人一種欣喜和暖意。
4、散入珠簾濕羅幕,狐裘不暖錦衾薄。
將軍角弓不得控,都護鐵衣冷難著
運用對偶和互文的修辭手法
從帳外寫到帳內(nèi),寫軍營之中將士的苦寒生活
研讀第一層詠雪部分
5、這些詩句共同顯示了胡地雪景的哪些特點?
杜甫曾說“岑參兄弟皆好奇”(《渼坡行》)。他用好奇的眼睛觀察世界,他用好奇的心靈感悟世界,并把它們化作涓涓文字流淌于筆端。
詠雪——奇美奇寒奇特
五、悟一悟,懂感情。
1,、詩歌表現(xiàn)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哪些詩句表現(xiàn)了這種情感,是如何表現(xiàn)出來的?
①中軍置酒飲歸客,胡琴琵琶與羌笛。
——設宴餞別情深義厚
②輪臺東門送君去,去時雪滿天山路。
——雪中送別依依不舍
③山回路轉(zhuǎn)不見君,雪上空留馬行處。
——依依惜別難分難舍
2、品評“山回路轉(zhuǎn)不見君,雪上空留馬行處”。
寫與朋友的告別,著力表現(xiàn)詩人佇立遠望的情形,“不見”和一個“空”字,均傳達出詩人因朋友的離去而產(chǎn)生的無限惆悵之情。和李白的“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有異曲同工之妙。
3、既然是送別,為什么要詠雪?二者有什么聯(lián)系?
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詠雪為送別設置背景,渲染氣氛。在邊地奇異雄偉的風光、在大風雪的背景下,送別帶上了雄渾悲壯的色彩。
4、寫雪的名句“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詩人選取的意象“春風、梨花”給人春意融融生機盎然的感覺,這和送別的主題,是否協(xié)調(diào)呢?
2、資料助讀。
①離恨恰如春草,更行更遠還生。
——南唐李煜《清平樂》
②碧云天,黃花地,西風緊,北雁南飛。曉來誰染霜林醉?總是離人淚。
——【元】王實甫《西廂記·長亭送別》
③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
——【唐】高適《別董大》
④海內(nèi)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
——【唐】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教師點撥:前兩句都寫得較傷感;唐朝大多數(shù)的送別詩洋溢著樂觀精神,并不傷感。
3、了解岑參。教師:在這奇冷的冰雪天氣里送別友人,本應該是一件凄涼悲傷之事,然而作者卻借助對邊塞雄奇瑰麗景色的描繪,將戍邊將士之別襯托得雄渾悲壯。邊塞雪景在詩人的筆下是如此的雄奇、壯麗。這是為什么呢,
師出示背景資料:
唐天寶年間,李唐王朝國力強大,不斷拓展疆域,因而在邊境與西北少數(shù)民族不斷發(fā)生戰(zhàn)爭。許多熱血青年投身塞外,立志報國。同時有若干仕途失意的文人把立功塞外視為求取功名的新途徑。岑參就是其中的一位。他懷著建功立業(yè)的志向,兩度出塞,前后在邊疆軍隊中生活了六年。他曾在詩中寫到:“功名只向馬上取,真是丈夫一英雄?!?/p>
學生:自由發(fā)言。
教師點撥:因為作者有理想有追求,熱愛生活;詩人所處的時代,正值大唐盛世,國家的強盛自然給人一種昂揚向上的力量。所以在這首詩中我們看到的更多是詩人樂觀向上的情懷。
師提問:結(jié)合剛才的分析,你認為岑參又是怎樣的一個人,
學生討論,回答:岑參是一個熱愛國家、有強烈報國之志的人,他渴望建立一番功業(yè),實現(xiàn)人生抱負。他心胸開闊,氣概豪邁。
板書(六)英雄氣概
教師:在大唐盛世,像岑參這樣胸懷壯志的文人還有許多,他們投筆從戎,馳騁疆場,報效國家,實現(xiàn)自己的人生抱負,有詩為證:(屏顯,生齊讀)
黃沙百戰(zhàn)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醪g《從軍行七首》男兒何不帶吳鉤,收取關山五十州?!钯R《南園十三首》男兒本自重橫行,天子非常賜顏色?!哌m《燕歌行》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zhàn)幾人回,——王翰《涼州詞》
岑參(715——770),唐代“邊塞詩派”的代表,有多年的邊塞軍旅生活經(jīng)歷,其詩多寫奇特的邊塞風光和艱苦的軍旅生活,洋溢著積極樂觀的精神。
4、了解盛唐詩歌的風格。
唐朝國勢強大、經(jīng)濟文化繁榮,詩人大抵胸襟開闊,意氣昂揚,渴望建功立業(yè)。他們喜歡描寫祖國壯麗的山河,邊塞奇?zhèn)サ娘L光、緊張的軍旅生活和報國立功的豪情?!靶蹓褱喓瘛北愠蔀槭⑻圃姷娘L貌特征。
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
【唐】岑參
寫雪景敘送別抒依依惜別、樂觀之情
賞畫面之美
品用詞之妙
析寫法之當
悟感情之真
入景、入境、入情
3、《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教案
教學設想
1.了解每位作者及作品的基本情況。
2.理解每首詩歌和散曲的內(nèi)容,特別是其中的重點字詞。
3.理解作品中千古傳誦句子的哲理。
4.教學時數(shù):三課時。
第一課時
一、簡介作者、作品
1.作者:岑參(715—770),南陽(今河南南陽)人。他是唐代“邊塞詩派”的著名詩人。他與高適齊名,并稱“高岑”。岑參早年的詩以風華綺麗見長。由于后來歷參戎幕,往來邊陲,風格為之大變。其詩洋溢著積極樂觀的思想。
“白雪歌”即“白雪之歌”,“送武判官歸京”點明本詩是雪中送別詩?!栋籽└杷臀渑泄贇w京》是岑參的代表作之一,他用歌行體寫出了西北風雪的奇寒,抒發(fā)了雪中送客的深摯友情及因友返京而產(chǎn)生的悵惘之情。
三、聽錄音,或聽教師范讀全詩
四、邊讀邊分析
詩起首四句寫野外雪景。“北風卷地百草折,胡天八月即飛雪。”寫邊塞風狂雪早。“卷”“折”從正面、側(cè)面描寫狂風怒號,遍地肅殺的景象。“即”寫作驚奇之情。
“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此為千古傳誦的詠雪佳句。以梨花喻雪十分新奇,讀之眼前立刻浮現(xiàn)一幅春風送暖,梨花盛開的美景。
接下來四句寫室內(nèi)苦寒。“散人珠簾濕羅幕,狐裘不暖錦衾薄。”由帳外轉(zhuǎn)入帳內(nèi),點點雪花飄落進來,浸濕羅幕;穿著狐裘蓋著錦衾也不覺暖,奇寒難忍。而將軍都護這樣的勇猛邊將,也是“角弓不得控”,“鐵衣冷難著”,手凍僵了連弓也拉不開,鐵甲也冷得穿不上。
“瀚海闌干百丈冰,愁去慘淡萬里凝。”這兩句轉(zhuǎn)寫野外雪景。放眼雪原,冰雪覆蓋,縱橫交錯,抬望天空,陰云密布。“愁”“慘”為餞別場面醞釀了氣氛。
以上描繪了“瀚海雪景圖”,熱愛邊塞風光,頌揚將士意志的感情融于其中。
“中軍置酒飲歸客,胡琴琵琶與羌笛。”描寫?zhàn)T別的情景。此句扣題,連舉三種樂器,運用借代方式,寫出送別宴上的熱鬧情景。
“紛紛暮雪下轅門,風掣紅旗凍不翻。”酒宴散,送客出轅門。茫茫雪原中一桿紅旗,奇異而美麗的畫面。天氣奇寒,勁吹的北風翻不動墜有厚重冰凌的紅旗,更顯出一個
“寒”字來。
最后四句寫分手的情景。“輪臺東門送君去,去時雪滿天山路。”從轅門一直送到輪臺東門,依依不舍。路遙遠,風雪猛,難行走,惜別、擔憂之意交織于胸。
“山回路轉(zhuǎn)不見君,雪上空留馬行處。”望不見遠去的朋友,仍看著雪上空留的馬蹄足跡。結(jié)尾兩句,寓情于景,言盡而意無窮,耐人尋味。詩的后半部分描繪的是“風雪送客圖”。
五、小結(jié)
這首詠雪送別詩,前十句從不同側(cè)面寫雪,后八句寫送別。雪景襯托送別,送別中又描寫雪景。詩在詠雪景的同時表現(xiàn)了雪中送友的真摯情誼,還傳達出詩人獨特奇妙的感受,意境鮮明壯偉,具有極強的藝術感染力。
4、《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教案
教學目標
1、反復朗讀并理解詩歌。
2、培養(yǎng)欣賞品味詩歌的能力。
教學重點
朗讀詩篇、了解詩意、體會詩情。
教學難點
品味詩歌語言的精妙
教學內(nèi)容和步驟
一、導入
同學們,今天我給大家?guī)Я藖韯e樣的詩歌內(nèi)容,邊塞詩是盛唐時代寫邊塞、從軍、守邊、戰(zhàn)斗的詩歌,著名的邊塞詩人有高適、岑參、王昌齡等。邊塞詩表現(xiàn)著慷慨報國的英雄氣概和建功立業(yè)的豪情,描敘了邊塞雄奇瑰麗的奇異景色,氣勢雄偉,意境開闊,情調(diào)激越,音韻鏗鏘,表現(xiàn)出動人心魄的陽剛之美。
你知道哪些邊塞詩啊?
二、預習展示
1、作者介紹
投影:歲參:(714-770)江陵(今湖北省江陵縣)人。他與高適齊名,是盛唐時期邊塞詩人的杰出代表。當時西北邊疆一帶,戰(zhàn)事頻繁,岑參懷著到塞外建功立業(yè)的志向,兩度出塞,久佐戎幕,前后在邊疆軍隊中生活了六年,因而對鞍馬風塵的征戰(zhàn)生活與冰天雪地的塞外風光有長期的觀察與體會。其邊塞詩歌雄健豪邁,讀之令人興奮。岑參的這首《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以搖曳生姿的筆觸描繪了壯麗瑰奇的塞外雪景,表達了誠摯渾厚的送別之情,讀來感人至深。
2、 讀準字音
岑參 cén shēn 散入sàn
狐裘qiú 錦衾薄 qīn báo
瀚海 hàn 闌干 lán
羌笛 qiāng 風掣紅旗 chè
齊讀全詩——讀準字音,初步感知文意。
3、解題——從詩題中能看出這首詩寫了哪些內(nèi)容?
詠雪、送別。(板書)
師: 請同學們說說哪些詩句是寫詠雪的,哪些詩句是寫送別的?
學生答教師明確:
詩的前半部分是詠雪,后半部分寫送別,同時在送別中進一步描寫雪景。這是一首雪中送別詩。從“中軍置酒飲歸客”一句開始。前十句著重于詠雪,后八句著重于送別。
請一位讀書好的學生來讀,其余學生感受。
三、賞析雪景
思考:你選擇一句寫景的詩句,細細品味,來體會用詞的精妙。
教師示例:
“北風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飛雪”
第一句寫風,第二句寫雪,這兩句極寫邊塞的風狂雪早。表現(xiàn)了詩人的驚奇之情.
“卷”與“折”字寫出了北風之迅疾猛烈,有了這樣猛烈的風,漫天飄落的雪才能“飛”,“八月”說明胡天下雪的時間早?!帮w”,勾畫出了一幅雪花漫天飄舞的形象?!凹础弊直憩F(xiàn)了詩人的驚奇之情。
根據(jù)學生可能會品析到的句子,適時加以指導,參考如下:
(1)“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
重點賞析這句話,教師引導:
這句話里哪些詞用得好?運用了什么修辭?體現(xiàn)了作者怎樣的寫作風格?
“忽如”二字用得神妙,不僅寫出“胡天”變幻無常,大雪來得急驟,而且,再次傳神地寫出了詩人的驚奇與好奇。以梨花比雪,雄奇明麗,新穎獨特,落筆傳神。不只寫出了雪來得突然,寫出了雪的鋪天蓋地,而且以春天比喻冬天,把冬天寫出春意,情調(diào)樂觀而昂揚。這句話是詠雪的千古名句。“春風”使梨花盛開來喻“北風”使雪花飛舞,極為新穎貼切。緊接下來,又渲染出了極富浪漫色彩的“千樹萬樹梨花開”的壯美情境。這句體現(xiàn)了作者的豪放風格。
教師:穿插有關資料引導講解。
引導深解名句
教師:岑參最喜歡梨花,在他的作品里,曾多次寫到梨花,請看屏幕,一起朗讀一遍。
屏幕展示詩句:“長安柳枝春欲來,洛陽梨花在前開?!薄傲簣@二月梨花飛,卻似梁王雪下時?!薄袄婊ㄇ溲?,柳葉萬條煙?!?/p>
學生:讀以上詩句。
教師:由此可見,梨花于詩人的印象何等深刻,詩人寫梨花常常是在遠離故鄉(xiāng)之時,他筆下的花常??偸呛退即耗顨w、士逢知遇等情感活動聯(lián)系在一起?,F(xiàn)在你對這兩句詩有了怎樣的新的理解?
學生:說自己的見解。在天寒地凍的飛雪胡天想到春日千樹萬樹的梨花___豪放。
(2)“紛紛暮雪下轅門,風掣紅旗凍不翻”
日暮時分,大雪紛紛,詩人把他的視線從酒筵上又轉(zhuǎn)向了轅門外,看到了一幅十分奇異的畫面:在暮雪紛飛的背景上,一面鮮紅的旗幟凝住不動。其中的“掣”字用得十分精確,真實地描繪出紅旗凍住了,北風吹著也不飄動的情狀。此句運用反襯手法,既突出了天氣的寒冷,也寫出了瀚海冰雪中的一個“亮點”色彩感強,富有表現(xiàn)力,構(gòu)畫了一副奇異而美麗的畫面。不僅寫出了邊塞奇寒,而且紅旗在風中堅強挺立也喻指邊塞將士不屈的斗志,寫出了作者心中奔涌的豪情。
(4)“瀚海闌干百丈冰,愁云慘淡萬里凝”
引導:從“瀚?!钡健俺钤啤?,視角有何變化?這一句在詩中有何作用?“百丈”、 “萬里”是實寫嗎?運用了什么修辭?
“瀚海闌干”繪出了非常開闊的畫面,“愁云”既是寫景也是寫情,很自然地引出下面的送別。這兩句詩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由詠雪過渡到送別。 “百丈冰”形容冰雪覆蓋面積之廣,冰塊之大,極言奇寒,后一句寫慘淡的愁云布滿天空,“萬里”形容面積之大,這句是夸張的說法。一個“慘”字,具有濃烈的感情色彩,為餞別場面醞釀了氣氛。這里,把邊塞將士的軍營置于一個廣漠、遼闊的背景上,給人一種奇異而又壯偉的深刻印象。
四、感悟情感
教師:在奇冷的天氣里送別友人,這本是傷心之事,然作者描繪的邊塞雪景是如此的奇異、壯美,甚至是唯美,為什么詩人能夠保持著積極向上的樂觀情懷呢?
請看材料,請一位同學讀一下。
屏幕展示材料:唐代天寶年間,李唐王朝與西北少數(shù)民族邊境戰(zhàn)事不斷,許多文人也紛紛投入軍人幕府,尋求個人發(fā)展,岑參是就是其中之一。他懷著建功立業(yè)的志向,兩度出塞,度過了六年艱苦的軍旅生涯,對鞍馬風塵的征戰(zhàn)生活與冰天雪地的塞外風光有長期的觀察與體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就是他第二次出塞充任安西北庭節(jié)度判官,在輪臺幕府中送友人回京時所作。
教師:現(xiàn)在明白其中原因了吧。誰來說一下?
學生:自由發(fā)言。
教師:作者有理想有追求,熱愛生活;詩人所處時代,正值大唐盛世,國家的強盛自然給人一種昂揚向上的力量。所以在這首詩中我們看到的更多是樂觀向上的情懷。
五、賞析送別部分
1、齊讀送別部分——詩人寫送別寫出了對友人怎樣的情感?
依依不舍
2、哪些詩句表現(xiàn)了這種情感?是怎樣表現(xiàn)出來的?
學生回答,理由自由闡述,句子歸納如下:
① 中軍置酒飲歸客,胡琴琵琶與羌笛。
② 輪臺東門送君去,去時雪滿天山路。
③ 山回路轉(zhuǎn)不見君,雪上空留馬行處。
重點引導賞析
意思:寫友人離去以后的情景:山回路轉(zhuǎn),友人的身影已經(jīng)看不到了,此時詩人仍佇立在風雪中,遠望友人離去的路,只見雪地上留下一行長長的馬蹄印。
師:引導聯(lián)想想象
教師:這首詩最后兩句描繪的畫面歷來被人稱道,給人“言有盡而意無窮”的感覺。下面請大家一起將目光聚焦于這兩句詩,試著展開你聯(lián)想和想象的翅膀,化身為詩人,說說:當你站在冰天雪地里望著友人漸漸遠去的身影,心中會想些什么呢?
學生:說自己的設想。
教師:大家的設想都有可能,然而作者不明寫,留下無限的想象空間,令人回味無窮。這就是“留白”這種藝術表現(xiàn)手法的魅力。
詩人送友人歸去時依依不舍的深情,以及他的思鄉(xiāng)之情,都通過“雪上空留馬行處”這句詩表達出來了。這句體現(xiàn)了作者送別時的惆悵心情。
明確賞析詩歌的方法:
1抓關鍵詞
2看修辭方法
3聯(lián)系上下文和課文背景運用聯(lián)想想象
(五)理解詩意,明確主旨
師:既然是送別,為什么要詠雪?二者有怎樣的聯(lián)系?(再次誦讀,加以體會)
答:全詩以雪景襯托別情,情景交融,詩人描繪邊塞八月冰天雪地、愁云慘淡、苦寒難耐的景象,更能襯托出詩人送朋友的無限悵然之情。
學生說說有關雪和送別的詩句、諺語或俗語。
如:孤帆遠影碧空盡,惟見長江天際流。
四 、深情誦讀,嘗試背誦
男女生分讀全詩:女生讀詠雪部分,男生讀送別部分;
全班齊讀
五 、總結(jié)
全詩共18句,以“雪”為線索。全詩以雪景起,以雪景結(jié);由雪而發(fā),兼及詠雪與送別兩個方面。詩中描繪了典型的具有北方特征的景物,組成了一幅壯闊奇麗的萬里邊疆風雪圖,它既是餞別送行之背景,又是作者抒情之寄托。以寫雪景襯托送別,又在送別中寫雪景,表達了作者真摯而復雜的感情——對北國風景之贊嘆,對燦爛春光的憧憬,對別友之惆悵,對故鄉(xiāng)之思念——全部寄托在這壯麗的雪景中了。
六、 布置作業(yè)
1、 背誦默寫。
2、 積累并品評詠雪的名句。
板書設計:
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
岑參
詠雪:忽如 梨花——豪放
送別:不見 空留——惆悵
5、《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公開課教案
課前積累:關于“雪”的著名詩句
孤 舟 蓑 笠 翁, 獨 釣 寒 江 雪。 柳宗元 《江 雪》
欲渡黃河冰塞川, 將登太行雪滿山 。 李 白 《行路難》
窗含西嶺千秋雪, 門泊東吳萬里船 。 杜 甫 《絕 句》
千里黃云白日曛, 北風吹雁雪紛紛。 高 適 《別董大》
明確學習目標:1、品味詩歌語言
2、體會作者情感
一、了解作者及寫作背景
岑參是唐代著名的邊塞詩人, 與高適齊名,并稱“高岑”。愛國詩人陸游曾稱贊說“以為太白、子美之后一人而已”。岑參的詩,富有浪漫主義的特色:氣勢雄偉,想象豐富,色彩瑰麗,熱情奔放,他的好奇的思想性格,使他的邊塞詩顯出奇情異采的藝術魅力。
二、聽錄音朗誦,聽準字音、聽清節(jié)奏
字音:百草折 衾薄 瀚海 狐裘 岑參 風掣
把字帶入課本中,大聲朗讀詩詞
五分鐘后展示朗讀結(jié)果,找學生范讀課文
三、1、結(jié)合課下注釋疏通文意(同桌交流合作完成),并將疑惑處標注出來
學生自主發(fā)言,各抒己見,老師帶領學生疏通文意
疏通文意后,帶著理解再次齊讀全詩
2、從題目上看全詩寫了哪些內(nèi)容?
雪天、、送別的詩 即:詠雪、送別
四、品讀課文
1、品讀詠雪部分,標出你最喜歡的詩句,并把你的賞析寫在相應處
(賞析詩歌的方法:抓關鍵詞、看修辭方法、聯(lián)系上下文與寫作背景運用聯(lián)想想象)
師生共賞寫景部分的詩句
2、品讀抒情部分,說說詩中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情感、哪句詩最能體現(xiàn)這種情感?
山回路轉(zhuǎn)不見君,雪上空留馬行處。
3、詩中寫景與送別有何關系
這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寫作手法
詠雪為送別設置背景,渲染氣氛,在邊地奇異雄偉的風光中、在大風雪背景下,為送別帶上了雄渾悲壯的色彩。
五、課堂延伸 送別詩集錦
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 高適《別董大》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李白《贈汪倫》 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李白《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王維 《渭城曲》
6、《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詩歌五首教案
素質(zhì)教育目標
知識訓練點
1體味詩的意境,感悟詩的情懷,獲得藝術享受。
2積累詩詞名句,體會其含義,汲取語言營養(yǎng),學些詞曲知識。
3背誦這五首詩。
能力訓練點
培養(yǎng)誦讀能力,欣賞能力,想象能力。
美育訓練點
體味詩歌的韻律美,意境美,情感美。
學法引導
1熟讀成誦。
2仔細品味,展開豐富的想象與聯(lián)想,結(jié)合背景及詩人各自不同的創(chuàng)作風格,深入理解。
3對名句進行鑒賞分析。
重點、難點及解決辦法
重點:了解詩歌特點,理解每首詩所表達的思想感情,培養(yǎng)閱讀和欣賞詩歌的能力。
難點:理解作者精巧的構(gòu)思和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寫法。
解決辦法:反復誦讀,教師點播,師生共同分析欣賞。
課時安排
二課時
第一課時學習《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雁門太守行》體味詩人的思想感情及情景交融的寫法。
第二課時學習《無題》、《天凈沙·秋思》、《山坡羊·潼關懷古》。
教具學具準備
投影儀
師生互動活動設計
師生反復誦讀,在誦讀中想象和體味作者寫景及表達的思想感情,并交流欣賞體會。聯(lián)系學過的有關知識,憑借自己的生活經(jīng)歷,通過想象,將詩文在頭腦中轉(zhuǎn)化成畫面。
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一、導入 新課
我國有五千年的文明史,其中唐詩、宋詞、元曲聞名世界,是我國燦爛文化中一顆璀璨的明珠。李白、杜甫、白居易、蘇軾、李清照等人的名字永遠鐫刻在每個人的記憶中。這節(jié)課我們學習唐朝古體詩兩首:《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雁門太守行》,體味詩人的思想感情及情景交融的寫法。
二、整體感知
教師先介紹詩歌的知識和特點,反復誦讀后,了解《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所表達的思想感情。此詩描繪了唐代邊地特有的風光、奇寒,抒發(fā)了詩人因朋友返京而產(chǎn)生的無限惆悵之情?!堆汩T太守行》一開頭便點明戰(zhàn)爭的危急形勢:敵人兵臨城下大軍壓境,有如烏云重重壓下要把城墻摧垮。接著極力渲染戰(zhàn)場慘烈的氣氛:號角聲聲在秋風中回蕩,天寒霜重鼓聲不揚,戰(zhàn)士的鮮血染紅了土地,在夜幕降臨時映出紫色的霞光。詩的末尾抒寫危城守將誓死報效朝廷的決心。
三、閱讀分析
《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
1.介紹詩歌的知識和特點。
(1)詩歌是與小說、散文、戲劇并列的一種文學體裁,通過抒發(fā)強烈的思想感情和發(fā)揮豐富的想像和聯(lián)想,最集中地反映社會生活。詩歌具有概括性、形象性、抒情性和音樂性。
詩歌的種類:就體裁方面分為舊體詩(包括詞、曲)和新詩。舊體詩包括古體詩和唐代以后的近體詩(律詩、絕句)。新詩有要求嚴格些的格律詩,有格律要求不嚴的、寫起來比較自由的自由詩,還有介于散文和詩之間的散文詩。
(2)了解如何去欣賞詩歌的特點。
①通過分析把握詩歌的主題思想。
②通過朗讀體會詩歌的思想感情。
③通過研究把握詩歌描繪的人、景、物。
④通過賞析領會詩歌的深刻含義。
2.《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作者簡介。
岑參:(714---770)江陵(今湖北省江陵縣)人。他與高適齊名,是盛唐時期邊塞詩人的杰出代表。他多年生活在西北邊疆,對邊塞自然風光軍旅生活有深切體會。其邊塞詩歌雄健豪邁,讀之令人興奮?!栋籽└杷臀渑泄贇w京》是他在輪臺軍府送武判官回京城時寫的,抒發(fā)了無限惆悵之情。
3.教師范讀本詩,學生反復誦讀,對照注釋,逐句釋義,感知詩中景象,體悟詩人感情。
4.分析。
(1)第一句話寫了什么內(nèi)容?(討論后回答)
起筆寫西北邊地氣候的奇特:風猛雪早。大雪飄灑,天地一色。
(2)看著架滿樹枝的雪絮,詩人想到了什么?有怎樣的作用?
答:詩人張開了想像的翅膀:“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以梨花比雪,雄奇明麗,新穎獨特,落筆傳神。不只寫出了雪來得突然,寫出了雪的鋪天蓋地,而且以春天比喻冬天,把冬天寫出春意,情調(diào)樂觀而昂揚。這句話是詠雪的千古名句。“春風”使梨花盛開來喻“北風”使雪花飛舞,極為新穎貼切。“忽如”二字用得神妙,不僅寫出“胡天”變幻無常,大雪來得急驟,而且,再次傳神地寫出了詩人的驚奇與好奇。緊接下來,又渲染出了極富浪漫色彩的“千樹萬樹梨花開”的壯美情境。
(3)文中哪些句子表現(xiàn)四周驟生奇寒?(討論后回答)
答:“狐裘不暖錦衾薄”、“將軍角弓不得控”、“都護鐵衣冷難著”。
(4)“瀚海闌干百丈冰,愁云慘淡萬里凝”一句運用了什么修辭手法,勾勒了怎樣的雪景,起了怎樣的作用?
這兩句用了夸張的修辭手法,氣勢磅礴地勾畫出瑰奇壯麗的邊塞雪景,又為“武判官歸京”安排了一個典型的送別環(huán)境。如此惡劣的天氣長途跋涉必將是無比艱辛的。“愁”字隱約對離別分手作了暗示。
(5)如果說以上主要是詠雪而漸寄離情,那么以下則以白雪為背景正面寫送別之情。
文中寫軍帳中餞別歸客的場面的句子是什么?
答:“中軍置酒飲歸客,胡琴琵琶與羌笛。”
(6)文中再次寫天氣奇寒的句子是哪些?作用怎樣?
答:送客送出軍門,時已黃昏,又見大雪紛飛,盡管風勢猛烈,轅門上的紅旗已被冰雪凍結(jié)得一動不動了。這一生動的細節(jié)再次傳神地寫出了天氣奇寒。那以白雪為底色上的一點鮮紅,為那冷色基調(diào)的畫面增添了一絲暖色,反襯得整個境界更為潔白、寒冷;那雪花紛飛的空中不動的紅旗,又襯得整個畫面更加生動,富有詩意。
(7)“輪臺東門送君去,去時雪滿天山路。山回路轉(zhuǎn)不見君,雪上空留馬行處”。這幾句話:點明了送別的什么?最后兩句表現(xiàn)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研討后回答)
答:點明了送別地點,再以“滿”寫雪大。大雪封山,路途艱難,令送行者惦念不已。峰回路轉(zhuǎn),行人消失在雪地里,詩人還在深情地目送。佇立良久,表現(xiàn)了望歸客別去的悵然心清。
(8)既然是送別,為什么要詠雪?二者有怎樣的聯(lián)系?(再次誦讀,加以體會)
答:全詩以雪景襯托別情,情景交融,詩人描繪邊塞八月冰天雪地、愁云慘淡、苦寒難耐的景象,更能襯托出詩人送朋友的無限悵然之情。
5.對重點內(nèi)容進行訓練。(略)
《雁門太守行》
1.作者簡介及時代背景。
李賀(790 -816),字長吉,福昌(今河南省宜陽縣西)人。他是唐代中期浪漫主義詩人的代表,年少時在詩歌創(chuàng)作上就已有成就。李賀21歲時,因父親的名字“晉肅”在當時犯諱,所以不準他應考進士。他只做過三年的奉禮郎小官,辭官后心情一直抑郁不平。26歲就去世了。李賀的詩歌,除訴說懷才不遇的悲憤以外,也有一些反映人民疾苦,揭露統(tǒng)治者殘暴荒淫的篇章。在李賀生活的時代,藩鎮(zhèn)叛亂此起彼伏,并且發(fā)生過多次戰(zhàn)爭。李賀的這首《雁門太守行》就是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寫的。當時年僅17歲。
2.學生有表情地朗讀全詩。
3.結(jié)合課下小注疏通文句,然后讓學生譯字面意思。
戰(zhàn)局像烏云重壓要把城墻摧垮,跳動著的鎧甲像魚鱗閃耀在陽光下。號角震天涼秋更肅殺,鮮血凝泥沙暮色中映出紫霞。半卷著紅旗易水河邊又起廝殺,濃霜凝住戰(zhàn)鼓聲悶也乏。君王招納賢才的深思要報答,高舉寶劍奮戰(zhàn)疆場獻年華。
4.分析全詩內(nèi)容。
(1)同學們討論思考:詩中哪句話構(gòu)思新奇,寫出戰(zhàn)爭的危急形勢?
答:“黑云壓城城欲摧”,點明了戰(zhàn)爭的危急形勢。敵人兵臨城下,大軍壓境,有如烏云重重壓下要把城墻摧垮。這樣構(gòu)思較新穎,用“黑云壓城”極力渲染了兵臨城下的緊急形勢,用“城欲摧”極言大軍壓境的緊張氣氛。
(2)詩中哪句話寫出了戰(zhàn)場的慘烈?
答:“角聲滿無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3)詩中寫危城守將誓死報效朝廷的決心的詩句是什么?
答:“報君黃金臺上意,提攜玉龍為君死。”同時也反映了剛屆青年的作者已經(jīng)立志報效國家。
(4)詩中的名句是什么?
答:“黑云壓城城欲摧”,組織學生再次誦讀本詩,要讀出一定的語氣,深入體會兩首詩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四、總結(jié)、擴展
總結(jié):這兩首詩同屬于邊塞詩歌,但所描寫的意境不同,所表達的詩人的思想感情也不同。《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一詩充滿奇情妙思,作者用敏銳的觀察力和感受力捕捉邊塞奇觀——雪,為送武判官歸京安排了一個典型的環(huán)境。詩中有細節(jié)勾勒,也有浪漫奇妙的想像,再現(xiàn)邊地瑰麗的自然風光,充滿濃郁的邊地生活氣息。全詩融合著強烈的主觀感受,在歌詠自然風光的同時還表現(xiàn)了雪中送人的真摯感情。
《雁門太守行》一詩渲染了一種悲壯慘烈的氣氛:那就是兵臨城下,號角聲聲,戰(zhàn)士們的鮮血染紅了土地,戰(zhàn)場很殘酷,但危城守將誓死要報效朝廷,決心誓死不改。
兩首詩均構(gòu)思奇特,想像豐富,富有詩的意境和情趣。
擴展:課下再找一些邊塞詩來讀。如:王昌齡的《出塞》:“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讓學生體會邊塞詩歌的特點。
第二課時
一、導入 新課
上節(jié)課我們學了《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雁門太守行》兩首詩,學得了一些詩歌知識及詩的意境,理解了詩人所表達的思想感情。今天這節(jié)課,我們再學三首,那就是《無題》、《天凈沙·秋思》、《山坡羊·渲關懷古》。
二、整體感知
1.朗讀《無題》,體會詩人抒寫的男女雙方無比深摯的相思別離之情。背誦全詩。
理解名言佳句:“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愛到深處,情絲是剪不斷理還亂的。就好比那作繭自縛的春蠶,不吐盡最后一根絲是不會死的。思念的淚水,也如那煎熬中的蠟燭的燭淚,點點滴滴不斷流淌,直到生命的最后時分。這兩句詩以比喻的方式展示了戀人間生死相伴的真情?,F(xiàn)在多用來比喻那些默默無聞、無私奉獻的人們。
2.朗讀、背誦元曲《天凈沙·秋思》,體會作者是怎樣表達游子的悲涼情感的。
3.朗讀、背誦小令《山坡羊·潼關懷古》,理解作者吊古傷今,同情人民的苦難,對不顧人民死活的統(tǒng)治者的痛恨。
名言佳句:“興,百姓苦;亡,百姓苦”是這首小令深刻而鮮明的主題,也是名句。興亡對舉互文,概括力極強。它告訴我們:封建朝代興廢不迭,但不管誰興誰亡,百姓受苦的命運總沒有改變,這是歷史的規(guī)律,有力地概括了封建社會人剝削人、人壓迫人的不合理的自然現(xiàn)象,寄寓著作者對勞動人民悲慘遭遇的同情和對封建統(tǒng)治者的強烈譴責。“興,百姓苦;亡,百姓苦”八個字明白如話,淺顯易懂,雅俗共賞,而寓意深沉;讀來聲情激越,悲壯慷慨,令人蕩氣回腸。
三、閱讀分析
《無題》
1.簡介作者及題目。
李商隱,字義山,號玉溪生,懷州河內(nèi)(今河南省沁陽市)人。在晚唐詩人中,他的詩歌藝術成就最高,和另一位著名詩人杜牧合稱為“小李杜”,也是唐代詩人中的“三李”之一(李白、李賀)。他擅長律詩,絕句。所作詩歌典雅華麗,形象鮮明,工于比興,深于寄托,具有獨特的藝術風格。尤其是他的愛情詩,最為人傳誦,他對后代詩人及詞人的影響很大。主要名篇有:《登樂游原》、《無題》、《夜雨寄北》等。
《無題》是一首描寫男女情愛的詩。因為涉及愛情,不便明寫,所以作者集中有關這類的詩,大部分都標作“無題”。
2.教師引導誦讀全詩,學生反復誦讀。
教師點撥:愛情應該說是人類文學藝術永恒的主題,因此以愛情為題材的古今中外名篇數(shù)不勝數(shù)。細心的人會發(fā)現(xiàn),在有關愛情的文學創(chuàng)作中,有三方面內(nèi)容是寫得最多的,那就是熱戀、失戀和別離。李商隱這首《無題》寫的就是戀人間的分離和相思。
3.學生思考:
(1)開頭兩句話奠定了怎樣的基調(diào)?討論后回答:
答:開頭兩句詩奠定了全詩感傷憂郁的基調(diào)。“相見時難別亦難”:見難,言機會難得;別難,不忍分離。第一句用了兩個“難”字表達了戀人間苦苦的思念等待和別離時的痛苦憂傷。“樂風無力百花殘”:這句是說分別時恰值春暮,更加使人傷感。“東風無力”從字面上看是自然景物。東風是百花盛開的主要原因。而一旦東風無力,花兒自然就到凋謝的時刻了,但實際上,“東風無力”也是表達戀人心情的,它展示了戀人之間無力扭轉(zhuǎn)事情局面不得不分手的無奈心情。
“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這是千古傳誦的名句,因為它將人內(nèi)心那份刻骨銘心的真情表現(xiàn)到了極點。(詳見整體感知)
春蠶,蠟炬兩個比喻,奇托著至死不變的深情。“春蠶”句重在纏綿真切;“蠟炬”句重在哀婉沉痛。
(2)詩中第五、六兩句選取了哪兩個典型事例?
答:這兩句由己方推及對方,選取由晨妝、夜吟兩個典型事例而產(chǎn)生的兩種特殊感情,抒寫了雙方都沉浸在無限痛苦的相思之中,雖各在一方,而總是心心相印,息息相通。
(3)最后兩句,借神話表達怎樣的情感?
答:借神話傳說表達了對心中戀人的無比摯愛和深切懷念,與詩的開頭照應。
(4)請同學就字面義翻譯。
相見太難離別更難,東風無力百花已凋殘。春蠶吐絲至死絲方盡,明燭成灰蠟淚才滴干。晨妝明鏡只愁白發(fā)添,夜半吟詩倍感月光寒。迢迢蓬萊路若比兩情嫌太短,拜托殷勤寫兩地傳書多探看。
《天凈沙·秋思》
l.介紹作者。
馬致遠:號東籬,元代大都人。著雜劇15種,今存《漢宮秋》等7種,與關漢卿、鄭光祖、白樸并稱元曲四大家。散曲之作猶豐,現(xiàn)存小令115首,套曲18套,成就十分突出。他在元代前期散曲作家中,獲得獨占鰲頭的“曲狀元”的美譽,可謂名副其實。
2.解釋題目及中心思想。
天凈沙是曲牌名,秋思是題目。此曲為小令中膾炙人口的名篇,是元代散曲中的絕唱。這首題為“秋思”的小令,描畫了秋天黃昏的景色,烘托浪跡天涯的游子思念故鄉(xiāng)、彷徨悲苦的情懷。
3.字面譯文:枯藤纏著老樹,暮色中歸巢的烏鴉在樹梢盤旋;溪流上有座小橋,橋畔稀稀落落地排列著幾戶人家;在蕭瑟的秋風里,古老的山間小路上一匹瘦馬正在踽踽獨行;慘淡的夕陽正緩緩西下,馬背上風塵仆仆的游子憶起親切的故鄉(xiāng),不禁悲從中來,肝腸寸斷。
4.分析重點詞語、句子。
(1)反復朗讀后,讓同學自己找出重點詞語。前三句只有18個字,卻疊用9個名詞,排列了9種富于特征的自然景物,第四句又加上“夕陽西下”。在10個自然意象中,灌注進一種蒼涼蕭瑟的感情。于是,這些表面上似乎孤立的景象便產(chǎn)生了有機的聯(lián)系,組成一幅彌漫著蒼涼氣氛和灰暗色彩的秋郊夕照圖。最后一句“斷腸人在天涯”,更在畫面上添加了一個浪跡天涯的斷腸人,整幅畫面便獲得了通體和諧的生命,從而把游子那種孤獨惆悵的情懷盡皆顯示出來。
(2)請同學們分析三組自然景物意象,看看有怎樣的聯(lián)系?(學生討論后回答)
仔細分析三組自然景物意象,第一組“枯藤老樹昏鴉”。第三組“古道西風瘦馬”,都是色彩灰暗、氣氛蒼涼的,它們對游子的悲苦心情起到烘托作用。而第二組“小橋流水人家”,印畫出寧靜幽美、安逸舒適的村落人家風光,它們從反面襯出游子思鄉(xiāng)的愁緒。這組意象雖與前后情調(diào)氣氛不一,卻相互映照,遂使全曲的情景曲折跌宕,避免了單調(diào)呆板。烘托、反襯結(jié)合,強化了作品的藝術感染力。
(3)你認為曲中哪些修飾性的字眼用得準確精妙?
答:抒情和寫景純用白描手法,逼真自然,顯示了馬致遠的語言功底。曲中幾個修飾性的字眼“枯”、“老”、“昏”、“小”、“流”、“西”、“瘦”、“夕”、“斷腸”等都用得十分準確、精妙。
(4)請同學們?yōu)椤短靸羯?middot;秋思》繪一幅畫,突出自然景物特征。
(5)補充說明元曲:曲是元代文學的代表樣式。曲分劇曲(雜?。┖蜕⑶鷥深?,而散曲又分為套數(shù)和小令兩種。套數(shù)由多支曲子組成,小令一般由單支曲子構(gòu)成。這支曲子即是小令。《天凈沙·秋思》、《山坡羊·潼關懷古》均為小令。
《山坡羊·潼關懷古》
1.作者簡介。
張養(yǎng)浩:元代詩人,散曲作家。字希孟,號云柱,濟南(今山東省)人。曾任監(jiān)察御史、禮部尚書,為人剛直,敢言時弊,后辭官歸隱。其詩歌、散曲對當時的社會黑暗有揭露。
2.題解及中心思想。
“山坡羊”,曲牌名,“潼關懷古”是標題。這首小令是元文宗天歷年間,關中大旱,張養(yǎng)浩被征召任陜西行臺中丞,在他赴任途中經(jīng)過潼關時觸發(fā)了追念古代情懷而作的,表現(xiàn)了作者對民間疾苦的關心和同情。
3.教師范讀后,學生反復誦讀。
4.結(jié)合課文小注,翻譯本文。
像是群峰眾巒在這里會合,像是大浪巨濤在這里震怒。華山在腹,黃河守門,好一條潼關路。遙望長安古西部,思緒沉郁又起伏。途經(jīng)秦漢故地,引出傷感無數(shù)。萬間宮殿早已化作了泥土。唉!一朝興起,百姓受苦;一朝敗亡,百姓還受苦。
5.分析結(jié)構(gòu)特點。(學生討論后回答)
全曲分三層:第一層(頭三句):寫潼關雄偉險要的形勢。第一句寫重重疊疊的峰巒,第二句寫怒濤洶涌的黃河,第三句寫潼關位于群山重重包圍、黃河寒流其間那除隘之處。
因地勢險要,為古來兵家必爭之地。山本是靜止的,“如聚”化靜為動,一個“聚”字表現(xiàn)了峰巒的眾多和動感。黃河水是無生命的,而“如怒”則賦予河水以人的情感和意志,一個“怒”字,寫出了波濤的洶涌澎湃。本層描寫潼關壯景,生動形象。
第二層(四一七句):寫從關中長安萬間宮闕化為廢墟而產(chǎn)生的深沉的感慨。第四、五句點出作者遙望古都長安,憑吊古跡,思緒萬千,激憤難平。第六、七句點出無限傷感的原因。“官闕萬間都做了土”,概括了歷代帝業(yè)盛衰興亡的滄桑變化。秦漢的一宮一闕都凝聚了天下無數(shù)百姓的血和汗,像秦王朝的阿房宮,但它卻隨著秦王朝的滅亡而化為焦土。王朝的興替固然令人傷感,但作者最傷心的卻是百姓之苦。
第三層(末四句):指出歷代王朝的或興或亡,帶給百姓的都是災禍和苦難。這是作者從歷代帝王的興亡史中概括出來的一個結(jié)論。三層意思環(huán)環(huán)相扣,層層深入,思想越來越顯豁,感情越來越強烈,渾然形成一體。全曲景中藏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
怎樣理解“興,百姓苦;亡,百姓苦。”這句話?
“亡,百姓苦”好理解。王朝滅亡之際戰(zhàn)亂頻仍,民不聊生。“興”,怎么也“百姓苦”呢?王朝之“興”必大興土木,搜刮民脂民膏,百姓不堪其苦。像秦王朝興起時,筑長城,開馳道,造宮室,勞役繁重,百姓受盡了苦。“興,百姓苦”一句,發(fā)人所未發(fā),深刻而警策。興則大興土木,亡則兵禍連結(jié),不論“興”、“亡”受苦的都是百姓。歸納總結(jié):這首小令語言精練,形象鮮明且富有人民性,是整個元散曲中的優(yōu)秀作品。
7、〈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教案
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教案
教學目的
1.通過反復誦讀,體會詩歌的思想感情。
2.對詩歌語言推敲品味,培養(yǎng)學生一定的閱讀能力。
教學重難點
1.領會詩歌的韻律美和意境美。
2.通過對詩歌意境的藝術再加工,培養(yǎng)學生的想像能力。
教學設想
教學方法:1.反復吟詠誦讀,要求當堂背誦這五首詩歌。
2.采用點撥式疏通大意,不必面面俱到,著重講一兩個可以提摯全詩的詞,著重講詩人的思想感情。
3.教學時數(shù):1課時
4.教具:多媒體計算機、自制課件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早就聽說我們班的同學很了不起,博學強記,能背不少的古詩詞,上課前老師組織同學們做個小游戲,一分鐘古詩詞句子背誦,看誰記得多,背的多。
請每組老師右手邊的同學背,左手邊的同學數(shù)。請準備好,開始?。ㄓ嫊r)
統(tǒng)計背誦的數(shù)量。請以熱烈的掌聲鼓勵我們班上的背誦小明星。(老師送你一個小禮物,熱烈的掌聲)
2.我們已經(jīng)學了不少古代詩歌。這些詩歌語言精練和諧,讀起來抑揚頓挫,瑯瑯上口,能使人沉浸在詩的節(jié)奏和音樂美之中,給人一種陶醉,一種享受。我們今天在一起欣賞《詩詞五首》中的《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這節(jié)課要求同學們理解,背誦這首詩,同學們有信心嗎?聲音大一點,自信心強一些!(板書)岑參
3.解題
(1)請了解岑參的同學給同學們介紹一下。
(2)讀過邊塞詩的同學們介紹一下唐代邊塞詩。
(投影作者簡介及邊塞詩)
二、課文研讀
(1)詩中的“歌”表明此詩體裁為在詩中的“歌”、“行”、“體”
(2)此詩為詩人在新輪臺幕府的送友人所寫。
(一)一讀:掌握節(jié)奏,領略音樂美
要求:讀準字音,掌握朗讀古詩的節(jié)奏使學生領略詩歌的音樂美。
(1)學生自由朗讀
(2)正字音,抽學生(投影)
(3)明節(jié)奏(投影)
(4)學生試讀(左手邊同學讀給右手邊同學聽)
(5)教師范讀(配樂)
(6)處理內(nèi)容疑難
(二)二讀再現(xiàn)形象,把握感情
要求:再現(xiàn)詩中形象,理清思路,找出抒情發(fā)展線索,理解感情。
1.朗讀指導
朗讀時要身臨其境進行想象和聯(lián)想,使腦海中出現(xiàn)一幅幅動人的畫面。
(1)學生讀,抽學生談畫面
(2)學生讀投影展示畫面
(3)學生默讀,理思路,找線索
提示:全詩寫什么景,敘什么時,可分幾個場面,各有什么特點?
A.送別前:八月飛雪送寒圖情奇激奮
B.餞別時:軍營餞別奇寒圖哀怨低沉
C.臨別時:東門惜別惆悵圖孤寂凄涼
D.送別后:別后雪池思鄉(xiāng)圖惆悵
(4)思考全詩表達的感情
詩人以夸張的筆法,氣勢磅礴地寫出邊塞的景色,抒發(fā)了因朋友返京而產(chǎn)生的無限惆悵之情。
(三)三讀:緊扣詞語,體味意境,探索特色
(1)學生談自己喜歡的句子,說理由
(2)教師出示賞析“忽……”投影
(3)學生舉例賞析
四、背誦
舉送別詩:如《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贈汪倫》、《送元二使安西》
五、教師小結(jié):聚沙成塔,集腋成裘。希望同學們在學習中不斷積累,多多采擷我國古代文學作品中的佳詞麗名,能夠出口成誦。
8、詩五首《飲酒》《行路難》《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己亥雜詩》學案
教師寄語:讀史可以明智,讀詩可以聰慧。
學習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并熟練地背誦這五首詩歌。
2.品味語言,體味詩歌的情味,領悟詩歌的意境。
3.培養(yǎng)熱愛祖國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審美能力。
學習重難點:理解詩歌內(nèi)容,感受詩歌韻味。
學習過程
一、基礎知識
1、給下列加點字注音
金樽( ) 珍饈( ) 投箸( ) 掛罥( )塘坳( )
庇護( ) 闌干( ) 風掣( ) 突兀( )狐裘( )
2、填寫表格,識記文學常識。
詩題 出處 作者 朝代
二、閱讀課文,整體感知。
3、朗讀課文,劃分節(jié)奏
(方法提示:朗讀古詩要做到讀音準確、停頓恰當、重音合理,讀出作品的感情和氣勢。背誦古詩應當從整體上把握作品,應當在明確作品的內(nèi)容、理清作品結(jié)構(gòu)及作者思路的基礎上,反復地誦讀,仔細地體會作者的精妙之處。要在理解作品的基礎上和背誦的過程中加深對作品的理解。)
(1)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2)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
(3)風雨不動安如山 (4)山回路轉(zhuǎn)不見君,雪上空留馬行處
4、在反復朗讀詩歌的基礎上,概括五首詩的內(nèi)容。
《飲酒》:
《行路難》: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
《己亥雜詩》:
三、精讀課文,局部研討
1、《飲酒》詩中“悠然見南山”的“見”有的版本作“望”,能說說兩種版本的優(yōu)劣嗎?
2、學習《行路難(其一)》,思考下列問題:
A、哪些動作反映了作者當時的內(nèi)心情感?
B、作者為什么提到呂尚、伊尹的故事?
C、這首詩歌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3、《茅屋為秋風所破歌》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談談你對“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的理解。
4、學習《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回答問題:
A、詩歌寫了哪兩方面的內(nèi)容?
B、詩歌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C、“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睘槭裁凑f這兩句詩是詠雪的千古名句?
5、“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寫的是一種什么樣的精神,有何言外之意?
四、課堂小結(jié)
收獲:
疑問:
五、達標測試
默寫:
1、《飲酒》中體現(xiàn)詩人主觀情感與外界客觀景物融為一體的名句是
, 。
2、《行路難》中表現(xiàn)詩人遠大抱負與堅定自信的名句是
, 。
3、目前國內(nèi)住房價格上漲不停,如果杜甫再生也許仍會慨嘆:
, 。
4、《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中以花喻雪的千古名句是 ,與“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有相似意境的句子是 。
5、《己亥雜詩》中被后人用來形容老一輩革命家鞠躬盡瘁精神的句子是
9、古風二首《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導學案
三十中導學案九年語文——《古風二首》
姓名:
學習目標:1. 反復朗讀并理解詩歌。
2. 培養(yǎng)欣賞品味詩歌的能力。
3. 了解七言古詩篇幅長、容量大、用韻活的特點及岑參、杜甫詩歌的基本風格。
4. 進行朗讀訓練,體會詩中的細節(jié)描寫,精當?shù)赜迷~的作用。
一、課文導讀
課文體裁為歌行體古體詩?!栋籽└杷臀渑泄贇w京》是一首送別詩,詩中送別的背景為北方雪景。對白雪的描寫貫穿于詩歌始終,在詩人筆下,北方雪景瑰奇而壯美?!睹┪轂榍镲L所破歌》詩一首敘事詩,敘事了詩人的簡陋茅屋為秋風所破,屋漏又遭連夜雨的悲苦境遇,進而由個人境遇到天下寒士,表達了自己“大辟天下寒士俱歡顏”的美好心愿。
學習古體詩,應在工具書的幫助下將室溫讀準讀懂。然后反復誦讀感受《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一詩中寫景佳句,展開聯(lián)想,在眼前浮現(xiàn)詩句所描繪的圖景。感受《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中所寫的詩人的悲慘遭遇和他的高尚情懷。同時留意《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中比喻、夸張、互文等修辭手法,對比、側(cè)面描寫等手法的運用。
二、文化積累
【作者在線】
岑參: 人, 著名的 詩人,與 齊名?!靶蹨喒妍悺笔撬耐怀鎏攸c。代表作有《走馬川行奉送出師西征》《輪臺歌奉送封大夫出師西征》《 》《逢入京使》。
杜甫:字 ,世稱 、 ,自號 ,是我國 時期偉大的 詩人。被尊為 ,其詩被稱為 。詩風“沉郁頓挫”,有《杜工部集》傳世,代表作:“三吏”: ,“三別”: 。
【背景投射】
《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詩人第二次出塞,于輪臺雪天送友人返回京城,寫下此詩。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公元759年(唐肅宗乾元二年)秋天,杜甫棄官到秦州(現(xiàn)在甘肅天水),又輾轉(zhuǎn)經(jīng)同谷(現(xiàn)在甘肅成縣)到了巴陵。公元760年(乾元三年)春天,杜甫求親告友,在成都浣花溪邊蓋起了一座茅屋,總算有了一個棲身之所。不料到了公元761年(上元二年)八月,大風破屋,大雨又接踵而至。當時安史之亂尚未平息,詩人由自身遭遇聯(lián)想到戰(zhàn)亂以來的萬方多難,長夜難眠,感慨萬千,寫下了這篇膾炙人口的詩篇。
【學點整合】
1、 生字注音
狐裘 錦衾 都護 瀚海 闌干 琵琶 風掣
風怒號 羌笛 三重茅 布衾 廬 倚仗 掛罥
沉塘坳 俄頃 大庇 突兀
2、通假字
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
古今異義
胡:古義: 三:古義:
今義: 今義:
3、詞類活用
散入珠簾濕羅幕
中軍置酒飲歸客
秋風漠漠向昏黑
風雨不動安如山
三、閱讀思考
1、讀準兩首詩
2、帶著感情朗讀
3、帶著問題朗讀
問題一:如何賞析“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一句?
問題二:如何理解“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一句中詩人的情懷?
問題三:請找出《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一詩中的比喻句、夸張句、側(cè)面描寫的地方和運用對比的地方。
10、《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說課稿
《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說課稿
劉勝武
一、 說教材
(一)教材分析
岑參的《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大綱要求學生了解詩歌的基本特點,培養(yǎng)他們閱讀詩歌的興趣和能力。同時要求學生感受詩歌的節(jié)奏、韻律,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并提高自身的想象力和對古文化的涵養(yǎng)。
本詩是盛唐時期邊塞詩人所作,很具有代表性,在整個教材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而且是2004年上海中考必考課目之一。
(二)教學目標:
1、 認知目標:
A、了解唐朝詩歌發(fā)展的基本歷程,做到教學上的點面結(jié)合。
B、朗讀背誦詩歌,理解作品表達的思想感情。
2、 情感目標:
體會古代詩歌描繪景物,抒發(fā)感情的特點和方法,并展開豐富的想象。
3、 能力目標:
掌握初步的詩歌鑒賞方法,提高閱讀文學作品的能力。
二、說學生
本人同時擔任提高班和平行班的教學,因而,在備課上應該以備提高班為主,兼顧平行班的學習。比如,在詩歌的鑒賞方面,對平行班的要求相對要低很多。而對提高班,很有必要提高他們的鑒賞能力,因為目前的中考難度逐步加大。而學習詩歌是提高對文學作品鑒賞力的一個非常有效的途徑。
三、說教法和學
1、本人參考了《中國文學發(fā)展史》,采用以時間為線索的方式,啟發(fā)學生回憶學到過的詩歌及相關的詩人。這樣,使學生對唐詩有一個系統(tǒng)性的了解,且便于他們對詩歌的記憶。從中,也就完成了教學目標1。
2、指導學生反復誦讀詩歌,并且要求他們用一兩個詞語來歸納本詩所表達的思想感情。這樣,既培養(yǎng)了他們的概括能力,也提升了他們用詞準確性的水平。
3、讓學生找出有關描寫景物的語句及關鍵詞語,在理順詩歌線索的前提下,展開想象,用自己的話來描繪詩歌中的畫面。教師與學生共同探討本詩的寫作技巧。
四、說媒體
教學本詩,可運用多媒體的手段,制作幻燈片。讓學生直觀地觀賞塞北的雪景,聆聽胡琴、琵琶聲。
五、說教學過程
一、導入 我國是詩歌的國度,詩歌到了唐朝已經(jīng)達到了頂峰。唐朝的詩人就像是一顆顆璀璨的明珠,閃爍在文明古國的晨空。今天,我們不妨來看看,我們所了解的著名詩人到底有哪些。讓我們順著時間的腳步去探尋詩人的方向。一般來說,唐朝可以分為四個階段——初唐、盛唐、中唐和晚唐。
二、學生思考 這四個階段各有哪些著名的詩人?
三、教師明確并在此過程中啟發(fā)學生一起來背誦學過的相關的詩句。起到“溫故而知新”的作用。同時,對學生來說,通過教師的歸納總結(jié),他們對唐詩的了解就更具有系統(tǒng)性了。 初唐(618——712)這時期出現(xiàn)了“初唐四杰”——王勃、駱賓王、楊炯、盧照鄰還有陳子昂,他們在轉(zhuǎn)變詩風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此外,還有宋之問,杜審言(杜甫的祖父)等。盛唐(713——765)這時期出現(xiàn)了“詩仙”李白,“詩圣”杜甫。還有邊塞詩人高適、岑參、王昌領和王之渙;田園詩人王維和孟浩然。中唐(766——824)這時期更是群星閃耀,出現(xiàn)了自覺發(fā)揚杜甫精神的白居易、元稹、張籍王建等;著重發(fā)展了杜甫創(chuàng)新技巧的韓愈、孟郊、賈島、李賀等。還出現(xiàn)了擅長散文的柳宗元和劉禹錫。晚唐(825——907)這時期,詩歌也隨著時代走下坡路,但詩人們的詩,還殘留著盛唐的余響。此間出現(xiàn)的主要有李商隱、杜牧(合稱小李杜),還有溫庭筠、皮日休等。今天我們所要學習的是盛唐時期邊塞詩人岑參的《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
四、學生反復誦讀詩歌。 要求體會其中的思想感情,并試用一兩個詞語來概括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師明確:離愁,別緒,依戀等
五、學生再讀詩歌。在把握感情基調(diào)的前提下,要求體會古代詩歌描繪景物,抒發(fā)感情的特點和方法。并展開豐的想象,勾勒出一幅幅塞北雪景圖,品味著一份份濃濃離別情。這個教學板塊要求學生1、理解作者“寫什么”(用7個字來概括)2、要懂得“怎么寫”“為什么這樣寫”等問題。3、抓住關鍵詞來鑒賞詩歌。4、分析情與景的融合。 1、 抓住詩歌的線索。(通過讓學生找出有關“雪”的詞語——飛雪、暮雪、雪滿、雪上,學生很快就能夠明確,本詩的線索就是“白雪”)2、 同時找出與四個詞相對應的“情”——送別前、餞別中、臨別時、離別后。3、 依次與學生探討各部分的景與晴的有效結(jié)合。送別前(離愁) 北風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飛雪。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寫的是“飛雪”——大雪紛飛奇麗景。其中“卷”“折”寫出了北風的猛烈,于是才有了下文的飛雪。 “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是千古名句,要引導學生去想象并體會其中運用的比喻手法。 散入珠簾濕羅幕,狐裘不暖錦衾薄。將軍角弓不得控,都護鐵衣冷猶著。寫的是“寒雪”——雪天奇寒戍邊人。學生很快就能夠找出表現(xiàn)“寒”的詞句。 瀚海闌干百丈冰,愁云慘淡萬里凝。寫的是“厚冰”——瀚海冰封愁云凝?!俺睢?,即離別的哀愁,為下文設下情感的基調(diào)。(學生試背該部分)餞別中(盛情) 中軍置酒飲歸客,胡琴琵琶與羌笛。紛紛暮雪下轅門,風掣紅旗凍不翻。寫的是“餞別”——中軍置酒別故人。讓我們想到“勸君更盡一杯,西出陽關無故人”。臨別時 (依戀)輪臺東門送君去,去時雪滿天山路。寫的是——東門雪中送別情。抓住“雪滿”一詞,既寫出了回京之路的艱辛為送別情憑添了一份凄涼,也說明了作者的情深,與其說“雪滿還不如說是“情滿”。一切景語皆情語。離別后(回味)山回路轉(zhuǎn)不見君,雪上空留馬行處。寫的是——別君之后依依情。詩人在友人離去后還站在送別處遲遲不肯離去,進一步表現(xiàn)了作者對友人的依戀之情。
六、學生試背全詩,進一步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歸納本詩的主旨。 詩歌主旨:詩人以搖曳生姿的筆觸,描繪了瑰麗奇寒的塞外雪景,表達了對友人的誠摯濃厚的送別之情。
七、拓展性閱讀。要求在理解的基礎上背誦默寫,加強古詩文的積累。 推薦岑參的另一首詩:逢入京使故園東望路漫漫,雙袖龍鐘淚不干。馬上相逢無紙筆,憑君傳語報平安
八、作業(yè) 1、 默寫詩歌2、 將本首詩改編成500字左右的散文。
六、板書設計:
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
雪(景) 別(情)
飛 雪 欲別的離愁
暮 雪 餞別的盛情
雪 滿 臨別的依戀
雪 上 別后的回味
11、《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教學設計
教學設想
1.了解作者及作品的基本情況。
2.理解詩歌和內(nèi)容,特別是其中的重點字詞。
3.理解作品中千古傳誦句子的哲理。
4.教學時數(shù):兩課時。
第一課時
一、 簡介作者、作品
1.作者:岑參(715—770),南陽(今河南南陽)人。他是唐代“邊塞詩派”的著名詩人。他與高適齊名,并稱“高岑”。岑參早年的詩以風華綺麗見長。由于后來歷參戎幕,往來邊陲,風格為之大變。其詩洋溢著積極樂觀的思想。
“白雪歌”即“白雪之歌”,“送武判官歸京”點明本詩是雪中送別詩?!栋籽└杷臀渑泄贇w京》是岑參的代表作之一,他用歌行體寫出了西北風雪的奇寒,抒發(fā)了雪中送客的深摯友情及因友返京而產(chǎn)生的悵惘之情。
三、聽錄音,或聽教師范讀全詩
四、邊讀邊分析
詩起首四句寫野外雪景。“北風卷地百草折,胡天八月即飛雪。”寫邊塞風狂雪早。“卷”“折”從正面、側(cè)面描寫狂風怒號,遍地肅殺的景象。“即”寫作驚奇之情。
“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此為千古傳誦的詠雪佳句。以梨花喻雪十分新奇,讀之眼前立刻浮現(xiàn)一幅春風送暖,梨花盛開的美景。
五、總結(jié)本課內(nèi)容
六、布置作業(yè)
背誦本詩
第二課時
上課時間: 總課時:
一、 檢查背誦情況
二、 默寫名句
三、 繼續(xù)分析課文
接下來四句寫室內(nèi)苦寒。“散人珠簾濕羅幕,狐裘不暖錦衾薄。”由帳外轉(zhuǎn)入帳內(nèi),點點雪花飄落進來,浸濕羅幕;穿著狐裘蓋著錦衾也不覺暖,奇寒難忍。而將軍都護這樣的勇猛邊將,也是“角弓不得控”,“鐵衣冷難著”,手凍僵了連弓也拉不開,鐵甲也冷得穿不上。
“瀚海闌干百丈冰,愁去慘淡萬里凝。”這兩句轉(zhuǎn)寫野外雪景。放眼雪原,冰雪覆蓋,縱橫交錯,抬望天空,陰云密布。“愁”“慘”為餞別場面醞釀了氣氛。
以上描繪了“瀚海雪景圖”,熱愛邊塞風光,頌揚將士意志的感情融于其中。
“中軍置酒飲歸客,胡琴琵琶與羌笛。”描寫?zhàn)T別的情景。此句扣題,連舉三種樂器,運用借代方式,寫出送別宴上的熱鬧情景。
“紛紛暮雪下轅門,風掣紅旗凍不翻。”酒宴散,送客出轅門。茫茫雪原中一桿紅旗,奇異而美麗的畫面。天氣奇寒,勁吹的北風翻不動墜有厚重冰凌的紅旗,更顯出一個 “寒”字來。
最后四句寫分手的情景。“輪臺東門送君去,去時雪滿天山路。”從轅門一直送到輪臺東門,依依不舍。路遙遠,風雪猛,難行走,惜別、擔憂之意交織于胸。
“山回路轉(zhuǎn)不見君,雪上空留馬行處。”望不見遠去的朋友,仍看著雪上空留的馬蹄足跡。結(jié)尾兩句,寓情于景,言盡而意無窮,耐人尋味。詩的后半部分描繪的是“風雪送客圖”。
四、 小結(jié)
這首詠雪送別詩,前十句從不同側(cè)面寫雪,后八句寫送別。雪景襯托送別,送別中又描寫雪景。詩在詠雪景的同時表現(xiàn)了雪中送友的真摯情誼,還傳達出詩人獨特奇妙的感受,意境鮮明壯偉,具有極強的藝術感染力。
五、完成課后作業(yè)
12、《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教學設計
比讀,就是選擇內(nèi)容、風格、意境相近或相對的作品進行比較閱讀,使閱讀能力得到遷移、朗讀能力得到訓練的一種教學思路。這種教學思路的重點是指導學生領悟課文的感情和韻味,培養(yǎng)學生把握文章感情基調(diào)的能力,使學生掌握能表現(xiàn)該種感情和韻味的朗讀方法。其主導教法是:讀中品析,讀中感受,比中拓展,比中遷移。下面是《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的教學設計,該設計就把幾首詩歌很好地進行了比讀。
一、導入
有人說,朋友是冬日里溫暖的火爐;是疲憊時可以倚靠的肩膀;是一口可以給你甘甜的深井……有了朋友,我們心靈的天空更高遠;有了朋友,我們?nèi)松飞系牟椒ジ鼒远?有了朋友,我們生命中的某些時刻顯得更刻骨銘心。不是嗎?我們與朋友分別的那一瞬至今仍歷歷在目。今天我們就來和身在西北邊塞的岑參一道送送他的朋友,重溫那難忘的一幕。
二、初讀感知
1、正字音:
折 散 裘 衾 角 著 羌 掣
2、明內(nèi)容:
課題是“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說說送別的環(huán)境。
明確:在西北邊塞瑰奇壯麗的冰雪沙海背景下,岑參送朋友武判官回到京城長安去。這是戍邊將士之別。
三、品析學讀
1、自由讀,將寫景與送別的過渡句用“______”標示出來。
明確:在“愁云慘淡萬里凝”處標示。
2、請同學們?nèi)芜x角度,將前面詠雪的句子和后面的送別聯(lián)系起來。比如說:雪是冷的,可朋友的心是熱的。
雪是潔白的,朋友情是純真的;雪景美麗得令人溫暖,朋友情真摯動人;雪中生活是寒冷的,朋友的歸途令人擔憂;雪中生活是艱苦的,它令人思念家鄉(xiāng)和親人,盼望歸去;紛紛大雪,是不是上天為朋友歸京而獻上的賀禮?奇麗的邊塞雪景,是不是為離情別意抹上了軍人的豪邁?
3、想像詩句所呈現(xiàn)的畫面,自己試讀。
4、教師指名讀,邊點評邊示范。
第1、2句陡促,重讀“卷”、“八月”、“即”,突出風狂雪早;3、4句輕柔舒緩,重讀“春風”、“千樹萬樹”,表現(xiàn)“春暖花開”的美景所帶給人的春天般的溫暖;然后低沉滯澀,寒氣仿佛侵入骨髓。“中軍置酒飲歸客”及以下三句應讀得熱烈急促,一氣呵成,營造出一種喜慶的氣氛;“輪臺”四句漸漸舒緩,漸漸低下去,使聲音恰如那漸行漸遠的馬蹄印,營造出低回不已余音裊裊的意境。這一刻,畫面定格,時間停止,情感激蕩。
5、聽讀,揣摩:在送別的酒宴上,在揮手的那一刻,“我”會做些什么、說些什么、想些什么。
明確:對朋友歸京,“我”感到高興。因為對戍邊將士來說,能和家人團聚是可喜可賀的一件事。“胡琴琵琶與羌笛”,在急管繁弦中,在杯來盞去中,仿佛可以聽見詩人由衷地祝賀:“來,為你歸京干杯!”然而朋友情深,輪臺距離長安路途遙遠,這一分手不知何時才能再相見。盡管是軍中大丈夫,依依別情仍然襲上心頭;千里冰封,沙??v橫,朋友這一路可會順利?今日我送君,何時人送我?“雪上空留馬行處”,那一行馬蹄印啊,將“我”的牽掛和惆悵一直延伸到長安。
6、學生練習讀。
7、全班表演讀:全班讀前四句,女生齊讀后四句。
四、對比閱讀,遷移養(yǎng)成
在古代,因為交通不便,常常一別經(jīng)年。因此,“送別”就成了古代詩歌中的一個重要題材。同學們相互交流一下自己積累的送別詩。下面我們選擇大家熟悉的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李白的《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和王維的《渭城曲》作為比較閱讀的材料。
1、同學們選取自己喜歡的一首,自選角度,和《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比較一下。
比較角度提示:
送別人物:《白》詩岑參送武判官;《杜》詩王勃送杜少府;《黃》詩李白送孟浩然;《渭》詩王維送元二。
送別地點:《白》詩新疆輪臺;《杜》詩京城長安;《黃》詩湖北武漢;《渭》詩京城長安。
目的地:《白》詩京城長安;《杜》詩蜀州;《黃》詩江蘇揚州;《渭》詩新疆安西。
送別環(huán)境:《白》詩冰天雪地;《杜》詩煙霧迷蒙;《黃》詩繁花似錦;《渭》詩初春雨凄清。
送別心情:《白》詩百感交集戰(zhàn)友別;《杜》詩灑脫少年剛陽別;《黃》詩詩意風流別;《渭》詩深情體貼真情別。
朗讀基調(diào):《白》詩慷慨宛轉(zhuǎn);《杜》詩高亢爽朗;《黃》詩輕快瀟灑;《渭》詩舒緩誠摯。
詩歌風格:《白》詩豪放雄奇;《杜》詩開闊俊朗;《黃》詩瀟灑飄逸;《渭》詩清新明快。
重要特點:《白》詩詠雪顯氣概;《杜》詩直抒胸懷;《黃》詩綺麗意境,詩意細節(jié);《渭》詩截取典型情節(jié)。
教師小結(jié):《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是王勃寫給杜少府的,意境開闊,剛健爽朗,文中的“海內(nèi)存知己,天涯若比鄰”一掃兒女情長的悲傷之態(tài),所以應讀得高亢,讀得鏗鏘有力;《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仿佛是一支抒情暢想曲,讀來應是輕快瀟灑,仿佛一顆詩心隨著江水蕩漾;《渭城曲》凄清的氛圍可以用舒緩的節(jié)奏來表現(xiàn),那對朋友深情體貼的“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是一種誠摯關切的久久凝視,也是深情的勸酒辭。而我們今天學的《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則是邊關將士英雄氣概和兒女心腸交織在一起的高歌,它悲而不哀,因此應讀得慷慨而婉轉(zhuǎn)。
2、四人小組表演讀,四首送別詩一人讀一首。
3、小組推選代表,全班競讀。
五、結(jié)語
南朝的文學家江淹在《別賦》里說“黯然銷魂者,惟別而已矣”,其實,只要我們用心去體會,“別”豈只是“黯然銷魂”?用心去比較,你會發(fā)現(xiàn)“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在這個教學設計中,學生對課文的品評與朗讀有機地結(jié)合在一起。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根據(jù)學生的朗讀來了解學生對課文的掌握程度并隨時調(diào)整教學重點;同時學生又在教師和優(yōu)秀同學的朗讀中,既加深了對課文的理解,又學習了朗讀的方法,互動的課堂充滿了吸引力。而比讀大大開闊了學生的視野,發(fā)展了學生的能力??傊?,對于課文內(nèi)容而言,比讀是一種鞏固;對于學生素質(zhì)而言,比讀是鑒賞能力和朗讀技能的雙重提升;對于課堂容量而言,比讀是一種擴張;對思維而言,比讀是一種碰撞;對學法而言,比讀是一種方法指導;對學生個體而言,比讀是一個再創(chuàng)造的過程;對教師而言,比讀是一種教學底蘊的鍛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