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巷》導學案一等獎》屬于教學設計中比較優(yōu)秀的內容,歡迎參考。
1、《雨巷》導學案一等獎
詩兩首《雨巷》導學案
編制人:顧解縉審核人:楊泗朝
【知識與能力】
1.通過意象的分析,把握意境的創(chuàng)設。
2.分析藝術表現(xiàn)手法,體會不同手法產生的不同效果。
3.品味語言,把握不同詞語帶來的不同感情傾向。
4.在朗誦中整體感受作者的寫作風格。
【過程與方法】
1.分析新詩也要從詩的意象、意境、語言、情感、寫作技巧五個方面去把握,不能單憑直觀感覺。
2.鑒賞詩歌還要注意不同技巧產生的不同效果,結合自己的寫作經驗進行體會。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理解詩歌表達的迷蒙的情感
【課前自學】
1.作者簡介
戴望舒(1905—1950),原名戴夢鷗。浙江杭縣人。1923年秋入上海大學中文系。1925年加入共產主義青年團,做宣傳工作。1928年在上海與人合辦一線書店,出版《無軌列車》半月刊。被查封后改名水沫書店,出版《新文藝》月刊。1931年加入中國左聯(lián)。1932年自費赴法國,在里昂中華大學肄業(yè)。一年后到巴黎大學聽講,受法國象征派詩人影響。1935年回國。次年創(chuàng)辦《新詩》月刊。1938年避居香港,主編《星島日報》副刊《星座》及詩刊《頂點》。還曾主編過《珠江日報》和《大眾日報》副刊。同時組織“文協(xié)”香港分會并任理事。1941年,日本占領香港后曾被捕入獄,受傷致殘,表現(xiàn)了高尚的民族氣節(jié)。1949年回到內地在國際新聞局法文組從事翻譯。1950年因氣喘病去世。詩集有《我的記憶》《望舒草》《望舒詩稿》《災難的歲月》《戴望舒詩選》《戴望舒詩集》,另有譯著等數(shù)十種。為中國現(xiàn)代象征派詩歌的代表。
戴望舒的詩歌主要受中國古典詩歌和法國象征主義詩人影響較大,前者如晚唐溫庭筠、李商隱,后者如魏爾倫、果爾蒙、耶麥等,作為現(xiàn)代派新詩的舉旗人,無論理論還是創(chuàng)作實踐,都對中國新詩的發(fā)展產生過相當大的影響。在詩的內容上他注重詩意的完整和明朗,在形式上不刻意雕琢。
2.作品時代背景
2、詩兩首《雨巷》《再別康橋》導學案
詩兩首《雨巷》導學案
編制人:顧解縉審核人:楊泗朝
【知識與能力】
1.通過意象的分析,把握意境的創(chuàng)設。
2.分析藝術表現(xiàn)手法,體會不同手法產生的不同效果。
3.品味語言,把握不同詞語帶來的不同感情傾向。
4.在朗誦中整體感受作者的寫作風格。
【過程與方法】
1.分析新詩也要從詩的意象、意境、語言、情感、寫作技巧五個方面去把握,不能單憑直觀感覺。
2.鑒賞詩歌還要注意不同技巧產生的不同效果,結合自己的寫作經驗進行體會。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理解詩歌表達的迷蒙的情感
【課前自學】
1.作者簡介
戴望舒(1905—1950),原名戴夢鷗。浙江杭縣人。1923年秋入上海大學中文系。1925年加入共產主義青年團,做宣傳工作。1928年在上海與人合辦一線書店,出版《無軌列車》半月刊。被查封后改名水沫書店,出版《新文藝》月刊。1931年加入中國左聯(lián)。1932年自費赴法國,在里昂中華大學肄業(yè)。一年后到巴黎大學聽講,受法國象征派詩人影響。1935年回國。次年創(chuàng)辦《新詩》月刊。1938年避居香港,主編《星島日報》副刊《星座》及詩刊《頂點》。還曾主編過《珠江日報》和《大眾日報》副刊。同時組織“文協(xié)”香港分會并任理事。1941年,日本占領香港后曾被捕入獄,受傷致殘,表現(xiàn)了高尚的民族氣節(jié)。1949年回到內地在國際新聞局法文組從事翻譯。1950年因氣喘病去世。詩集有《我的記憶》《望舒草》《望舒詩稿》《災難的歲月》《戴望舒詩選》《戴望舒詩集》,另有譯著等數(shù)十種。為中國現(xiàn)代象征派詩歌的代表。
戴望舒的詩歌主要受中國古典詩歌和法國象征主義詩人影響較大,前者如晚唐溫庭筠、李商隱,后者如魏爾倫、果爾蒙、耶麥等,作為現(xiàn)代派新詩的舉旗人,無論理論還是創(chuàng)作實踐,都對中國新詩的發(fā)展產生過相當大的影響。在詩的內容上他注重詩意的完整和明朗,在形式上不刻意雕琢。
2.作品時代背景
3、《雨巷》導學案
溫故:《沁園春·長沙》課后練習
1、下列詞語中,加點字的注音完全正確的一項是( )
A、上闋(què) 空白(kōnɡ) 伴侶(lǚ ) 沁園春(qìn)
B、遒勁(jìn) 崢嶸(zhēnɡ rónɡ) 看護(kàn) 漫江( màn)
C、重陽(Chónɡ) 碣石(jié) 百舸( kē) 浪遏飛舟(è)
D、逶迤(wēi yí) 蕭瑟(xiāo sè) 盡管(jǐn) 稠人廣眾(chóu)
2、下列各句橫線處應填入的詞語,最恰當一組是( )
(1)奧巴馬團隊眾口一詞地向崔副部長傳遞樂觀的信息,其目的是讓中美關系不再陷入“ 用事”的爭執(zhí)。
(2)我們可以超越蕓蕓眾生、茫茫塵世,超越狹小的個人空間,昂首天地,將生命人格與精神情感,伸張于無限 的宇宙。
(3)河南建業(yè)隊5連敗中,內線整體呈現(xiàn)“受欺負”的局面,“長臂猿”王英也愈顯 難支。
A、意氣 寥廓 獨力 B、義氣 寥廓 獨力C、意氣 遼闊 獨立 D、義氣 遼闊 獨立
3、對下列詩句所使用的修辭分析正確的一項
A.“糞土當年萬戶侯”,“萬戶侯”是比喻大軍閥、大地主、大官僚。
B.“指點江山,激揚文字”是借代的修辭手法。江山代國家;激揚文字代評論國家大事,激濁揚清的文章。
C.“悵寥廓,問蒼茫大地,誰主沉?。俊笔欠磫柡蛿M人。
D.“才飲長沙水,又食武昌魚”是對偶和借喻。
B.(A、“萬戶侯”與“大軍閥”等是同類事物,不能形成比喻。C.是設問句和擬人。D、“長沙水”、“武昌魚”是借代)
知新:
學習目標:1.了解戴望舒的生平、創(chuàng)作及新詩的相關知識。
2.分析、理解本詩的意象和象征意義。
3. 分析藝術表現(xiàn)手法,體會不同手法產生的不同效果。
學習重難點:1.詩中思想內容的分析是重點
2.分析新詩的意象,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是學習的難點。
學習過程:
一、知識鏈接:
1、作者簡介
戴望舒(1905——1950),浙江杭縣人,中國現(xiàn)代著名詩人。1925年入上海震旦大學學習法文,開始受到法國象征派的影響。1926年參加共青團。1928年后成為水沫社和其后的《現(xiàn)代》雜志的作者之一,創(chuàng)作現(xiàn)代派詩歌。1929年4月,第一本詩集《我的記憶》出版,其中《雨巷》成為傳誦一時的名作,他因此被稱為“ ”詩人。1938年赴香港,主編《星島日報》副刊。1941年底香港淪陷,被日軍以抗日罪名下獄,在獄中《獄中題壁》《我用殘存的手掌》等詩篇,保持了民族氣節(jié),次年春被營救出獄。抗戰(zhàn)勝利后回上海教書,1949年春北上至解放區(qū)。1950年因病逝世。詩集有《我底記憶》《望舒草》《望舒詩稿》和《災難的歲月》。《雨巷》是戴望舒的成名作和前期的代表作,他曾因此而贏得了“雨巷詩人”的雅號。
2、了解背景
這首詩寫于1927年夏天。當時全國處于白色恐怖之中,戴望舒因曾參加進步活動而不得不避居于松江的友人家中,在孤寂中咀嚼著大革命失敗后的幻滅與痛苦,心中充滿了迷惘的情緒和朦朧的希望?!队晗铩芬辉娋褪撬倪@種心情的表現(xiàn),其中交織著失望和希望、幻滅和追求的雙重情調。這種情懷在當時是有一定的普遍性的。
3、文體知識
新詩,是指五四運動前后產生的、有別于古典詩歌的、以白話作為基本語言手段的詩歌體裁。第一本用白話寫的詩集是胡適的《嘗試集 》(1920),而最早從思想藝術上顯示一種嶄新面貌,并為新詩地位的確定做出重大貢獻的,是郭沫若的《女神》(1921)。新詩在建立和發(fā)展過程中,產生了現(xiàn)實主義、浪漫主義、象征主義多種藝術潮流,出現(xiàn)了自由體、新格律體、十四行詩、階梯式詩、散文詩等多種形式。眾多詩人的探索和一些杰出詩人的創(chuàng)造,使新詩逐漸走向成熟和多樣化。從五四運動以來,新詩一直成為中國現(xiàn)代詩歌的主體。
二、自主學習,給字詞注音
撐( )著 彷( )徨 凄( )清 巷( )道
彳亍( ) 凄婉( ) 頹圮( ) 迷茫( )
似( )的 泥( )古 寂寥( ) 惆悵( )
三、合作·交流
1、反復吟詠,思考該用怎樣的情感和語氣朗讀這首詩,并加以嘗試。
點撥:情感應該是纏綿、幽怨的,語氣應是低沉、舒緩的。
2、請用斜線標注出下列句子的停頓。
我希望逢著/一個丁香一樣的/結著愁怨的姑娘
像/夢中/飄過 一枝/丁香的,我身旁/飄過/這女郎;
她/靜默地/遠了,/遠了,到了/頹圮的/籬墻,走盡/這雨巷。
3、 ①這是一首什么體裁的詩歌? 《雨巷》是用象征手法寫的一首抒情詩。
②詩中寫了哪幾個“意象”? 詩中寫了油紙傘、我、雨巷、 丁香花、丁香姑娘、籬墻等意象。
4、說說你所感受到的《雨巷》的氛圍。 低沉、傷感,充滿著愁緒和無奈;美,迷蒙。
四、質疑解疑,合作探究
1、①“我”有什么特點?
②“悠長”“寂寥”有何象征意義?
2、姑娘的形象有什么特點?
3、詩人為什么希望逢著一個“哀怨又彷徨”的“丁香”一樣的姑娘呢?希望逢著一個快樂熱情的姑娘豈不更好嗎?
4、第四節(jié)到第六節(jié)寫姑娘“走近”“飄過”“遠了”“消散”,有何含義?
5、首尾兩節(jié)字面基本相同,只是把“逢著”改為“飄過”,為什么?
6、請找出詩中兩個絕美的意象,并談談你的理解。
一是雨巷。
二是丁香。
7、說說丁香姑娘形象
丁香姑娘是一種象征性的。丁香姑娘形象寄托著作者的愁心和對美好理想的追求。她美麗,高潔、飄緲、哀怨,象征著詩人對理想,人生和美好事物的信念和追求,但卻是稍縱即逝,不可把握,給人暫時的安慰,留下的卻是永久的懷戀和無限的惆悵。也表現(xiàn)了空虛、幻滅和感慨的心境。
8、體味《雨巷》的音節(jié)特色
1復沓句式的妙用。
2詞的重疊運用 詞的重疊把時值相同的頓復沓化了,從而形成了舒緩悠揚的節(jié)奏。
3 詩歌的押韻 《雨巷》共7節(jié),每節(jié)6行,每行押“ang”2到3次,如雨巷,悠長,彷徨,姑娘,芬芳等
五、本詩主題:《雨巷》是詩人傷感寂寞心靈的痛苦歌唱
詩人借“丁香一樣的姑娘”表達一種追求美好理想的愿望,以及理想幻滅后的空虛和傷感,從而反映了詩人對現(xiàn)實的不滿和失望,也是當時不滿現(xiàn)實又找不到出路的知識分子共同的復雜內心世界的表露。
六、作業(yè) 背誦全詩
七、我的教學反思:
4、《雨巷》導學案
一、巧設遷移:
二、展示目標:
知識與能力:1、通過把握“丁香”這一意象,體會本詩情感。
2、欣賞本詩,把握反復、排比兩種修辭及其作用。
過程與方法:學生預習——小組研討——展示評價——總結點撥——訓練提高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什么樣的心靈看什么樣的世界,我們不能左右天氣,但可以改變心情。
三、自主探究:
1、作者背景:戴望舒浙江杭縣人?,F(xiàn)代詩人,出身于職員家庭?!队晗铩肥撬某擅?,葉圣陶送給他“雨巷詩人”的稱號。戴望舒在文學愛好上接近法國象征詩歌,這對于以后他的詩歌創(chuàng)作起了重大影響。第一次國內革命戰(zhàn)爭時期,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曾因參加革命宣傳工作被上海法租界當局拘捕。1928回到上海,全力從事文學創(chuàng)作和編譯工作。曾經歷了“四一二”反革命政變、抗日戰(zhàn)爭、太平洋戰(zhàn)爭,輾轉漂泊,但從未放棄過譯、著工作。被稱為是“一個決心為人民服務的有才能的抒情詩人?!?,這首詩約作于風云動蕩、詩人內心苦悶彷徨的1927年夏天。
2、“知人論世”是詩歌的一種鑒賞方法,了解了這首詩的作者的經歷和這首詩的寫作背景,可以幫助我們體會詩歌情感。這里再給大家介紹一個概念,一個詩人情感的載體——意象,作者運用這個意象,也就是想借它來傳達自己相同的情感。
意象:“丁香”的代表意——孤高、美麗、憂愁。
3、請你大聲有感情的朗讀課文,運用“知人論世”的方法,體會這首詩的情感。
4、情感探究:
(1)了解了作者、寫作背景和這個特定的意象的含義后,再來品味這首詩。(聽教師范讀或錄音)
(2)作者到底想借助“丁香”這個意象表達什么情感呢?并結合書后第二題與你周圍的同學討論交流。體會本詩情感。(自由朗讀后小組討論并記錄)
(3)請把你對本詩情感的體會與你全班同學分享。
《雨巷》通過對梅雨時節(jié)江南小巷陰沉的圖景的描寫,創(chuàng)設了一種凄涼朦朧的意
5、《雨巷》導學案
下面是戴望舒的《雨巷》導學案,這首有很美的意象的現(xiàn)代詩,大家一起來品味一下吧。
教學目標:
1、反復朗讀,體會本詩的意境美。
2、了解“自由詩體”的特點。
3、深刻體會詩歌中借物抒發(fā)的內心感情,培養(yǎng)學生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
重難點:分析“雨巷”、“我”、“丁香一樣的姑娘”的象征意義。
時間:一個課時
教學過程:
一:知識的回顧
五四運動以前的詩,多表現(xiàn)詩人對民族苦難的憂傷和心中疾憤,格調哀婉低沉;五四運動以后的詩,愛國主義成為中心主題,詩風變得雄渾豪放。《女神》(郭沫若新詩的代表作)表現(xiàn)出對舊社會徹底的叛道精神,對未來布滿殷切期待,以浪漫主義的藝術風格和奔放豪邁的自由詩體為新詩開拓了新的天地,成為中國新詩走向成熟的紀念碑式的作品。
二:導入新課
同學們設想:暮春的江南,在一條悠長寂寥的小巷,凄冷的蒙蒙細雨。有一位撐著油紙傘的丁香一樣的姑娘彳亍而行,你們覺得這樣的畫面是什么樣子的呢?(同學們自由發(fā)言)今天就讓我們隨著戴望舒一起走進這條《雨巷》(板書)
三:新課講解
1、 作家作品
戴望舒(1905---1950),浙江杭州人,中國現(xiàn)代有名詩人。1925年上海復旦大學學習法文,開始受到法國象征派的影響。1928年后成為《現(xiàn)代雜志的作者之一,創(chuàng)作現(xiàn)代詩歌,詩集有《我底記憶》《望舒草》《望舒詩稿》《災難的歲月》。早期的詩歌多寫個人的孤寂心境,感傷的氣息較重,因受西方象征派的影響,意想朦朧,含蓄。后期詩歌表現(xiàn)了熱愛祖國,憎恨侵略者的強烈感情和美好未來的熱烈向往,詩風顯得明朗,沉摯。
戴望舒還是新月派(1923年成立)的代表,創(chuàng)立人不滿足于新詩的只有浪漫,而努力地追求新的格律。
2、《雨巷》是作者的成名作,約作于政治風云激蕩,詩人內心苦悶彷徨的1927年夏天,詩作寫成后差不多一年,作者把它投到《小說月報》編輯葉圣陶一看到這首詩就非常喜歡,稱它為“替新詩的音節(jié)開了一個新的紀元。”并送給作者“雨巷詩人”的稱號,這一年作者才22歲。《雨巷》寫的是梅雨季節(jié)江南小巷中的一個場景。細雨蒙蒙中,“我”懷著一種落寞,惆悵的情緒和一絲微茫的希望,撐著一把油紙傘在悠長寂寞的小巷中小行,這首詩既實有虛。
3、 朗讀
(1) 教師朗讀一遍(學生進入想象,讓學生聞到丁香花的味道,并找出自己比較喜歡的句子。)
(2) 學生齊讀(學生結合生活閱歷,用自己的語言描繪出來,并叫一學生到黑板那畫出來。)
4、 課文分析
(1)怎樣理解和欣賞《雨巷》中的兩個主要意象?
(一)雨巷。梅雨季節(jié),江南的小巷因沉潮濕,兩邊是寂寞的人家,間或有人匆匆走過,這一意象具有很強的視覺效果,給人豐富的想象空間。懷著渺茫希望的“我”在雨巷里徘徊不前,讓人不禁發(fā)問“我”期待什么?
(二)丁香。丁香是古典詩詞里常見的意象,丁香常見的有白色,紫色兩種,外形單薄細弱,往往用來代表孤高,漂亮和憂愁。詩人將這種美賦予“丁香一樣的姑娘”,姑娘即丁香,丁香即姑娘。丁香可以象征詩人心中的理想,這種理想是高潔,漂亮的。但這種理想即如丁香花姑娘,一樣即逝,不可把握,給人暫時的安慰,留下的卻是永久的懷念和無限的惆悵。
(2)“我”為什么會這樣哀怨?為什么會產生這樣低調的情感呢?
明確:《雨巷》產生的1927年夏天,是中國歷史上最黑暗的時代,1927年3月,他因宣傳革命而被反動派當局逮捕拘留過,“四一二”政變后,他隱居江蘇松江,忍受著“在這個時代做中國人的苦惱”。
(3) 能否將第四節(jié)“她飄過/像夢一般的凄婉迷茫。”中的“飄”字改成“走”字?為什么?
明確:不能。因為這個姑娘不是真實存在的,是作者想象出來的,想象的人物是沒有“重量”的;且“飄”字與后面的“夢”構成了最佳組合,“飄”字生動地描寫出了詩人幻想中的“丁香姑娘”飄忽朦朧的特點。
(4)詩人期待的“丁香姑娘”什么這么快就消失了?
明確:1,因為詩人只是與她邂逅在雨巷,她自然沒有理由留下來,離開詩人是理所當然的。
2因為這個“丁香姑娘”本來就詩人幻想中的形象,她根本就沒有存在過。
(5)第六節(jié)中這位姑娘逐漸消失時用了3個狀語“在雨的哀曲里”,可否將這個短語去掉?
明確:不可去掉。“在雨的哀曲里”,是這個悲劇的背景音樂,有力地烘托了凄迷清涼的氣氛。這個悲劇是漂亮的“丁香姑娘”從顏色到芬芳,從眼光到惆悵樣樣地在詩人眼前無情地消失,這個音樂恰如其分地表達了詩人此刻內心無以言表的悲哀??傊@個“雨的哀曲”烘托了氣氛,渲染了詩人的心情,不可去掉。
(6)詩中寫這位姑娘的眼光時,兩次用到了“太息”這個定語,這有什么好處呢?
明確:也許是為詩人的憂郁嘆息,也許是因為她最佳的惆悵嘆息,也許是為雨巷頹墻嘆息,也許是為這個時代嘆息,甚至可以理解為詩人通過姑娘的眼光為國家而發(fā)出嘆息。
(7)試概括本詩的特點,(先分組討論,再歸納總結)
明確:1象征手法,意蘊深遠。
詩人表面上是寫對一個少女的追慕和美好的理想破滅后的惆悵,實際上卻象征著當時一部分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的精神狀態(tài)。
2音節(jié)和諧,節(jié)奏優(yōu)雅。
全詩7節(jié),每節(jié)6行,盡管句子有長有短,但詩句停頓卻很鮮明,如:丁香一樣的顏色
丁香一樣的芬芳
丁香一樣的憂愁
4 詩中多處運用重疊反復的手法,回環(huán)往復,低吟輕唱,不僅增強了詩的抒情氣氛,同時也美化了聲律。
拓展研究
詩中的“丁香姑娘”到底是實寫還是虛寫?
明確:觀點一:此詩不是某些人所說的表達“詩人對革命失敗的苦悶與追求”的“政治“化了的詩歌,它就是一首情詩,詩中的”“丁香姑娘”即使沒有從詩人身邊經過,也至少從詩人的幻覺中經過,應該是實指,絕不是“理想的象征”,詩人此時已22歲,為愛情寫詩,難道不正常嗎?
觀點二:這位姑娘既實又虛。詩人似乎有著滿腹的心事,無限的煩憂,但又不愿明說,或者根本說不出來。這時“她”出現(xiàn)了,這或許是在幻覺中,或許是真的。
四、課堂小結
本節(jié)課我們重點分析了詩中的兩個意象--------雨巷和丁香姑娘。尤其對丁香姑娘的多意象解讀,拓寬了我們的思路,同時對這首詩偶了新的熟悉。
五、作業(yè)設計
以“丁香”“雨巷”等為意象,寫一篇關于江南小巷的短文,要求文采豐富,不少于300字。
六 板書設計
雨巷
------戴望舒
希望逢著一個丁香一樣的姑娘 :
1、姑娘有丁香一樣的顏色,芬芳,憂愁
2、姑娘夢幻般的出現(xiàn),帶著太息般的眼光
3、姑娘夢幻般的飄逝,走進雨巷希望飄過一個丁香一樣的姑娘
以上就是小編分享的《雨巷》導學案的全部內容,更多語文資料請到。
6、《雨巷》導學案
學習目標:1.分析理解本詩的中心意象和象征意味;能有感情的朗誦詩歌。
2.領悟作者的思想情感,感受詩歌的情境美。
3.通過誦讀欣賞,增強對詩歌的分析能力。
學習重難點:1. 反復誦讀體會詩歌營造的意境。
2.分析詩歌中心意象,體會詩人情感。
學習方法:朗讀、合作、探究
課前預習
一.知識鏈接:
戴望舒(1905.3.5——1950.2.28)現(xiàn)代詩人。原名戴夢鷗。筆名艾昂甫、江思等,浙江杭縣人,祖籍南京。他的筆名出自屈原的《離騷》:前望舒使先驅兮,后飛廉使奔屬。出身于職員家庭。在杭州宗文中學求學時即喜愛文學,與杜衡、施蟄存一起切磋詩歌藝術、辦文藝刊物等。曾赴法國留學,受法國象征派詩人影響。
《雨巷》最初發(fā)表在1928年《小說月報》上,引起很大反響,葉圣陶說《雨巷》“替新詩的音節(jié)開了一個新紀元”,戴望舒也因此詩獲得“ 雨巷詩人”的稱號。他是中國新詩發(fā)展中“現(xiàn)代派”的代表詩人。
二.基礎知識
1.注音并解釋詞語
彳亍 躊躇 寂寥
2.給下面加點字的注音
惆悵 風流倜儻 稠密 絲綢 彷徨 驚惶
婉轉 惋惜 頹圮 祭祀 杞人憂天
三.詩歌的音樂性,主要表現(xiàn)在節(jié)奏和押韻上。反復朗讀全詩,把握好詩歌的節(jié)奏和押韻,投入自己的感情,比一比看誰把這首詩朗誦得更好。
四.閱讀課本第9頁第四題下的詩詞,并思考問題:“丁香”在這里被賦予了什么含義?
課內探究,合作討論
1.同組交流,找出本詩的意象
這首詩的最大的特點是什么?作者為了能營造成這種朦朧的意境采用了哪些意象(或者說是景物)?你能否能展開想象勾勒一副“雨巷”中的圖景?
2.分析我與姑娘:《雨巷》是一首含蓄的詩。人們對這首詩中的“姑娘”有不同的理解,有人認為“姑娘”就是“我”,有人認為“姑娘”相當于“我”心中的理想,還有人認為,“姑娘”就是“姑娘”,沒有其他意思。你有什么看法?
3. 原因探究:作者用雨巷、丁香、丁香姑娘等典型的意象,準確的傳達出了“憂傷”這種典型情緒。那為什么戴望舒這么憂傷呢?
4.分析本詩主題:
5.《雨巷》一詩中試找出重疊和反復手法,這有怎樣的表達效果?
課后檢測
1.對《雨巷》的賞析,說法不恰當?shù)囊豁検?
A. 詩歌描繪了一幅梅雨時節(jié)江南小巷的陰沉圖景,借此構成了一個富有濃重象征色彩的抒情意境。
B.“我”在孤寂中仍懷著對美好理想和希望的憧憬與追求。詩中“丁香一樣的姑娘”就是這種美好理想的象征。但是,這種美好的理想又是渺茫的、難以實現(xiàn)的。
C.詩中的“我”、“雨巷”、“姑娘”并非是對生活的具體寫照,而是充滿了象征意味的抒情形象。
D.詩人把自己苦悶彷徨的心態(tài)暗喻為悠長狹窄而寂寥的“雨巷”,沒有陽光,也沒有生機和活氣。
2.對《雨巷》這首詩歌表現(xiàn)方法的分析,不恰當?shù)囊豁検?
A.這首詩歌既采用了象征派重暗示、重象征的手法,又有格律派對于音樂美的追求。
B. 本詩運用了復沓、疊句、重唱等手法,造成了回環(huán)往復的旋律和宛轉悅耳的樂感。
C. 本詩反復出現(xiàn)的“丁香”意象及其蘊藉的特定情感元素,借鑒了古代吟詠丁香名句,如李煜的“芭蕉不展丁香結,同向春風各自愁”。
D.在本詩中,雨巷、油紙傘、丁香、籬墻、女郎、獨行者等,編制出雨中江南小巷一隅的畫面,具有傳統(tǒng)文化的氣息與古典美。
3.高考鏈接: 對下面一首詩的賞析,不恰當?shù)囊豁検?(2001年全國卷)
海 臧克家
從碧澄澄的天空,看到了你的顏色;從一陣陣的清風,嗅到了你的氣息;摸著潮濕的衣角,觸到了你的體溫;深夜醒來,耳邊傳來了你有力的呼吸。(1956年)
A、詩人用平實的語言,分別從視覺、嗅覺、觸覺、聽覺四個方面寫出了他對大海的感受。
B、由遠而近、從白天到夜晚,大海給詩人的感覺不盡相同,這些形成了全詩的發(fā)展層次。
C、詩人將自己的感覺加以升華,使大海人格化、生命化,向我們展示出大海的整體形象。
D、這首詩反映了詩人對大自然壯觀的驚喜,也反映了他的人生哲學家,表現(xiàn)了一定的人生哲理。
注:臧克家生于1905年10月8日,諸城呂標鄉(xiāng)臧家莊人。臧克家是中國當代著名詩人、作家。1933年他的處女作詩集《烙印》問世。半個多世紀以來,一直不辭勞苦,辛勤耕耘。不但寫新詩,也寫舊體詩,還擅長散文,也嘗試著寫過小說、詩論和文藝隨筆。以我國新詩發(fā)展做出了卓越的貢獻,在國內外文壇負有盛名。有詩云:“狂來欲碎玻璃鏡,還我青春火樣紅。”“年景雖之暮,霞光猶燦然?!边@就是他晚年來的精神矍鑠的寫照。
4、于謙在《石灰吟》千錘萬鑿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閑。粉骨碎身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這首詩中運用了象征的手法,請指出哪里是象征,這樣寫有什么作用?
7、詩兩首《雨巷》導學案
【小編寄語】“學案導學”的模式已經廣泛運用于現(xiàn)代教學中。為了更好的將教與學有機結合,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查字典語文小編跟大家分享的這篇關于課文《雨巷》的導學案,方便大家在實踐中靈活運用。
學習目標:
1.分析理解本詩的中心意象和象征意味;能有感情的朗誦詩歌。
2.領悟作者的思想情感,感受詩歌的情境美。
3.通過誦讀欣賞,增強對詩歌的分析能力。
學習重難點:
1. 反復誦讀體會詩歌營造的意境。
2.分析詩歌中心意象,體會詩人情感。
課前預習
一.知識鏈接:
《雨巷》在發(fā)表后引起很大反響,葉圣陶說《雨巷》“替新詩的音節(jié)開了一個新紀元”,戴望舒是中國新詩發(fā)展中“現(xiàn)代派”的代表詩人。
二.基礎知識
1.注音并解釋詞語
彳亍 躊躇 寂寥
2.給下面加點字的注音
惆悵 風流倜儻 稠密 絲綢 彷徨 驚惶 婉轉 惋惜 頹圮 祭祀 杞人憂天
課內探究,合作討論
1.同組交流,找出本詩的意象
這首詩的最大的特點是什么?作者為了能營造成這種朦朧的意境采用了哪些意象(或者說是景物)?你能否能展開想象勾勒一副“雨巷”中的圖景?
2.分析我與姑娘:《雨巷》是一首含蓄的詩。人們對這首詩中的“姑娘”有不同的理解,有人認為“姑娘”就是“我”,有人認為“姑娘”相當于“我”心中的理想,還有人認為,“姑娘”就是“姑娘”,沒有其他意思。你有什么看法?
3. 原因探究:作者用雨巷、丁香、丁香姑娘等典型的意象,準確的傳達出了“憂傷”這種典型情緒。那為什么戴望舒這么憂傷呢?
4.分析本詩主題:《雨巷》是詩人傷感寂寞心靈的痛苦歌唱
5.《雨巷》一詩中重疊和反復手法是怎樣運用的,這有怎樣的表達效果?
課后檢測
1.對《雨巷》的賞析,說法不恰當?shù)囊豁検?( )
A. 詩歌描繪了一幅梅雨時節(jié)江南小巷的陰沉圖景,借此構成了一個富有濃重象征色彩的抒情意境。
B.“我”在孤寂中仍懷著對美好理想和希望的憧憬與追求。詩中“丁香一樣的姑娘”就是這種美好理想的象征。但是,這種美好的理想又是渺茫的、難以實現(xiàn)的。
C.詩中的“我”、“雨巷”、“姑娘”并非是對生活的具體寫照,而是充滿了象征意味的抒情形象。
D.詩人把自己苦悶彷徨的心態(tài)暗喻為悠長狹窄而寂寥的“雨巷”,沒有陽光,也沒有生機和活氣。
2.對《雨巷》這首詩歌表現(xiàn)方法的分析,不恰當?shù)囊豁検? )
A.這首詩歌既采用了象征派重暗示、重象征的手法,又有格律派對于音樂美的追求。
B. 本詩運用了復沓、疊句、重唱等手法,造成了回環(huán)往復的旋律和宛轉悅耳的樂感。
C. 本詩反復出現(xiàn)的“丁香”意象及其蘊藉的特定情感元素,借鑒了古代吟詠丁香名句,如李煜的“芭蕉不展丁香結,同向春風各自愁”。
D.在本詩中,雨巷、油紙傘、丁香、籬墻、女郎、獨行者等,編制出雨中江南小巷一隅的畫面,具有傳統(tǒng)文化的氣息與古典美。
3.【高考鏈接】 對下面一首詩的賞析,不恰當?shù)囊豁検? )(2001年全國卷)
海 臧克家
從碧澄澄的天空,看到了你的顏色;從一陣陣的清風,嗅到了你的氣息;摸著潮濕的衣角,觸到了你的體溫;深夜醒來,耳邊傳來了你有力的呼吸。(1956年)
A、詩人用平實的語言,分別從視覺、嗅覺、觸覺、聽覺四個方面寫出了他對大海的感受。
B、由遠而近、從白天到夜晚,大海給詩人的感覺不盡相同,這些形成了全詩的發(fā)展層次。
C、詩人將自己的感覺加以升華,使大海人格化、生命化,向我們展示出大海的整體形象。
D、這首詩反映了詩人對大自然壯觀的驚喜,也反映了他的人生哲學家,表現(xiàn)了一定的人生哲理。
注:臧克家生于1905年10月8日,諸城呂標鄉(xiāng)臧家莊人。臧克家是中國當代著名詩人、作家。1933年他的處女作詩集《烙印》問世。半個多世紀以來,一直不辭勞苦,辛勤耕耘。不但寫新詩,也寫舊體詩,還擅長散文,也嘗試著寫過小說、詩論和文藝隨筆。以我國新詩發(fā)展做出了卓越的貢獻,在國內外文壇負有盛名。有詩云:“狂來欲碎玻璃鏡,還我青春火樣紅。”“年景雖之暮,霞光猶燦然。”這就是他晚年來的精神矍鑠的寫照。
以上就是小編分享的課文《雨巷》導學案的全部內容,導學案中每一個問題,每一個環(huán)節(jié),都有教師依據(jù)學生學習的實際和教材的實際進行有針對性的設置。最后,小編祝大家學習愉快!
8、人教版高一上冊:《雨巷》 學案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培養(yǎng)學生對詩歌的感知、體驗能力
2、訓練學生對詩歌詞語的認識能力
3、掌握丁香姑娘的象征意義
4、掌握詩歌基礎知識
教學方法:
1?感悟法;
2?問題法;
3?演繹法。
多媒體手段:
1、錄音機;
2、投影儀。
教學過程及步驟:
一、導入課文:
導語設計:我們在前階段學習了聞一多的《發(fā)現(xiàn)》、郭沫若的《太陽禮贊》。這兩首詩歌都屬于感情激烈奔放的愛國詩歌。今天我們來學習一首風格截然不同的詩歌——戴望舒的《雨巷》。
二、介紹作者:(投影作者照片,讓學生對作者有初步感知)
戴望舒,原名戴朝實,又名戴夢鷗,1905年出生于杭州。1929年4月出版第一本詩集《我底記憶》,他的成名作《雨巷》即收入此集中。1933年8月出版了《望舒草》,1948年出版了《災難歲月》,一生留下了詩篇92首?!队晗铩穼懹?928年,是詩人前期的代表作,這是一首既具有音樂美,又具有朦朧美的象征詩。這首詩發(fā)表后,戴望舒獲得了“雨巷詩人”的美稱。
三、初步感知詩歌《雨巷》(朗讀此首詩,讀完后談談對這首的初步印象)
1、放錄音(第一遍)。學生合上書本。靜聽。放完。
2、放錄音(第二遍)。學生同時看書。
3、教師提問:課文讀完了,我們感覺到什么了嗎?這首持美嗎?是一種什么樣的美?
歸納:我們感覺到這首詩很低沉、傷感,充滿著愁緒和無奈。我們被這種感覺控制住了。心里難受嗎?想去安慰一下詩人嗎?
對。有難受感我們就基本上理解了這首詩,而且我們品質良好,有同情心。
這首詩很美。為什么讓人難受的詩也美呢?我們還能舉出曾讓我們難受過,但又深深地被它打動過的人、事和作品嗎?對。每個人都有這種體驗。不只是讓人愉悅的東西才美,讓人感傷、感悟的東西有時更具美的力量。大千世界,美是無限豐富的。
4、剛才,我們談了我們對這首詩的感覺和體驗。
我們體驗到了這首詩的低沉、哀怨和無奈。我們也認定了這首詩是美的。那么,我們的感覺和體驗是如何獲得的?我們?yōu)槭裁凑J為它很美呢?
我們已經知道,詩歌是依靠形象來傳達思想感情的。下面我們來放錄音。大家一邊聽一邊在書上畫出你認為是形象的內容。(放錄音第三遍)。
5、這首詩的最大的特點是什么?
明確:朦朧。整首詩都籠罩在朦朧的意境之中。作者為了能營造成這種朦朧的意境采用了哪些意象(或者說是景物)?(結合第1-4號張投影片)
明確:一共是6個,主要是三個意象(景物)。
第一個是油紙傘。這是件真實的雨具,作者并沒有做過多具體的描寫。給讀者以想象的空間。這樣寫的好處是一方面免得喧賓奪主,落俗套。另一方面又留下了雨打油傘的迷夢意境。因為油紙傘本身就具有復古、懷舊、神秘、迷蒙的特點。而且和雨巷很好地結合起來了。時間是在暮春,在寂寥的雨下,憑添了一份冷漠,凄清氛圍,撐一傘風雨獨立消魂的形象。把它放在獨特的環(huán)境中就能產生奇特的意象。
第二個是雨巷。作者幼小時住在杭州大塔兒巷8號。他小學、中學走的都是長長的青石板路。這是種優(yōu)美的意境。小巷本來就讓人感到幽深,寂靜,再加上蒙蒙的細雨,意境更是充滿了朦朧美。(結合自身住在胡同的經歷)
第三個是丁香。整首詩說不清道不明的迷蒙意境都來源于“丁香”兩字。美麗的事物總是和姑娘聯(lián)系在一起。丁香一樣的姑娘,丁香一樣的憂愁,為什么要選用丁香?
[明確:丁香形狀象結,開在暮春時節(jié),開花為淡紫色或白色,在中國古典詩詞中,丁香象征著美麗、高潔和愁怨?!队晗铩分袑憽耙粋€丁香一樣的結著愁怨的姑娘”源于古詩李景詞“丁香空結雨中愁(《攤破沙浣溪沙》)]
(附全詩)全詞:
手卷真珠上玉鉤,依前春恨鎖重樓
風里落花誰是主,思悠悠
青鳥不傳云外信,丁香空結雨中愁
回首碧波三峽望,接天流
李商隱有詩:芭蕉不展丁香結,同向春風獨自愁。丁香花開花在暮春時節(jié),詩人們對著丁香往往傷春,說丁香是愁品。丁香花白色或紫色,顏色都不輕佻。常常贏得潔身自好的詩人的青睞??傊?,丁香是美麗、高潔、愁怨三位一體的象征。雨中的丁香更是增添了許多的愁怨和凄美。而且丁香花雖美,但容易凋謝。所以,以丁香為象征的姑娘也是容易消失離去的。
詩中另外的物象還有籬墻。這個籬墻是頹圮的,就讓人有種哀怨、凄涼的氛圍。另外的意象就是“我”和姑娘。除了6個意象外,其他都是表情緒、動作、物態(tài)的詞。這些意象一起構成了全詩迷離飄渺的超然意境。
四、分析姑娘的象征含義
在詩中丁香一樣的姑娘是重要的一個意象,雨巷、油紙傘、丁香等意象都是為了表現(xiàn)女子的形象而服務的。那么詩中的“丁香一樣的姑娘”象征著什么?
明確:詩中的我在寂寞的雨巷中“彷徨”,“希望逢著一個/丁香一樣的顏色/丁香一樣的芬芳”的一個姑娘,但這個姑娘同時又帶著淡淡的憂愁,正如作者所說的“丁香一樣的憂愁”她的心境和“我”的心境有相同的地方,仿佛是“我”的影子。作者希望她能找到出路,同時希望自己也能找到出路,但是連這最后的一點希望也消失了?!跋怂念伾?,散了她的芬芳,消散了甚至她的太息般的眼光”。而“我”仍舊彷徨在這雨巷,仍舊希望飄過一個/丁香一般的/結著愁怨的姑娘?!霸娙藢⒍∠惆愕墓媚飳懙媚前闱逖?,凄美、飄渺、哀怨,使這個雨巷包含了豐富的內容,象征著詩人對理想,人生和美好事物的信念和追求,也表現(xiàn)了空虛、幻滅和感慨的心境。《雨巷》是詩人寂寞心靈的痛苦歌唱,詩人把美好生活虛擬成了丁香般的姑娘。詩人明明看到了她,卻又無法走近她,象夢一樣來,又象夢一樣地飄逝。
五、藝術特色
1.變幻文法結構,經過巧妙組合,實現(xiàn)由散文到詩的轉化。(通過感受投影中的意境來體會詩歌中的藝術特色)
《雨巷》令人嘆為觀止的是作者絕妙地切割散文式長句而又渾然天成組成了現(xiàn)代詩的神形兼?zhèn)涞哪芰ΑR缘谝还?jié)為例:撐著油紙傘,獨自彷徨在悠長悠長又寂寞的雨巷,我希望逢著一個丁香一樣地結著愁怨的姑娘,如此排列即成了散文。詩人寫詩手段是打破散文的文法結構,詩歌可以自由切割,原本相對完整的語意組合,以某種詩藝標準做原則。此詩中詩人遵循的原則是語音,強調語音的節(jié)奏和音調,節(jié)奏有長短停頓,詩歌更注重語音的結構。
2.《雨巷》的音節(jié)特色
可以說《雨巷》在音韻,節(jié)奏方面所達到的神奇效果是這首詩最為突出的成就。
總體節(jié)奏:舒緩悠揚
①詩行的頓數(shù)基本為三頓,加上詩歌語言的音質配合,因此讀起來有舒緩悠揚的效果。
②單字頓都設置在詩行的的行首。韻律詩停頓時值需基本一致,而詩行間停頓稍長,節(jié)與節(jié)之間停頓更長,《雨巷》單字頓放行首,一開始就拉長了這個字的韻尾,起著一種強調、舒緩的效果。
③復沓句式的妙用。以第三節(jié)為例“象我一樣”“象我一樣地”第四節(jié)“象夢一般地”“象夢一般地凄婉迷?!钡冗B貫上下句式,可以說是詩歌內在的巧妙拉長,形成了詩歌回環(huán)疊唱的效果,使閱讀時有起勢—強調—飛躍的遞進效果。復沓藝術運用的最好的是戴望舒的第二本詩集《望舒草》中的代表作《尋夢者》如“夢會開出花來的/夢會開出嬌妍的花來的”“你去攀九年的冰山吧/你去航九年的旱雪吧”復沓也表現(xiàn)在《雨巷》首尾兩節(jié)上,從而使詩歌節(jié)奏顯得整齊和諧。
④詞的重疊運用
有時在同一行詩中,如“悠長,悠長”,有時在兩行詩的隔開處,如“哀怨,哀怨又彷徨”,有時在詩節(jié)的分開處,如二、三節(jié)間的“彷徨”。
詞的重疊把時值相同的頓復沓化了,從而形成了舒緩悠揚的節(jié)奏。《雨巷》在音節(jié)運用上又是靈動、變化而富有生命力的。
2.詩歌的押韻
《雨巷》共7節(jié),每節(jié)6行,每行押“ang”2到3次,如雨巷,悠長,彷徨,姑娘,芬芳等在詩行中反復出現(xiàn)形成了一種悠長的旋律,這樣的音質就同詩人追求的幽深空蒙的意境,凄婉徘徊情調很好地融合起來。這也是音節(jié)要舒緩悠揚的原因所在。詩歌的外在形式是要為詩歌所要表達的意境和內容而服務的。
3.不但使用“ang”的韻尾、用音節(jié)的舒緩悠揚來增添幽深空蒙的意境,而且在修辭上也使用了排比的手法來增添幽深空蒙的意境。
“丁香一樣的顏色/丁香一樣的芬芳/丁香一樣的憂愁”這句是排比。這幾句字數(shù)相同,結構相似,用排比手法把丁香姑娘刻畫得非常嫵媚,但卻帶著淡淡的憂愁,表現(xiàn)詩人對美好理想的追求,但理想又難以實現(xiàn)的惆悵。同時反復吟詠也增強了詩歌的音樂美,營造了一種幽深空蒙的意境。
3.詩歌的用詞。
《雨巷》在用詞上也別具特色,用了大量很濃的帶有情緒色彩的雙音詞,如寂寥、愁怨、冷清、太息、凄婉、頹圮,憂愁等借以表達詩人朦朧而又感傷的詩情。
彷徨、芬芳、惆悵這些雙聲疊韻詞本身就代表著音韻和節(jié)奏,把它們巧妙地放在詩行中,形成了精巧優(yōu)美,舒緩涌動而又迷蒙空靈的意境。
9、《擬行路難》導學案(包含教師用學案和學生用學案)
《擬行路難》導學案
【學習目標】
1、理清詩歌的層次,體會作者思想感情的變化過程
2、理解詩歌的思想內容,引導學生認識懷才不遇者的不幸
3、能分析文中“比興”的用法和作用,理解詩中渲染愁緒的用意
4、學習以意逆志,知人論世的詩歌鑒賞方法,提高詩歌鑒賞的能力
5、學會比較閱讀
【學習重點】
1、理清詩歌的層次,體會作者思想感情的變化過程
2、理解詩歌的思想內容,引導學生認識懷才不遇者的不幸
3、能分析文中“比興”的用法和作用,理解詩中渲染愁緒的用意
【學習難點】
學習以意逆志,知人論世的詩歌鑒賞方法,提高詩歌鑒賞的能力
【學習方法】
朗讀法、問答法、討論法
【知識鏈接】
(1)作者介紹
鮑照,南朝宋文學家字明遠本籍東海(治所在今山東郯城)南北朝文學家,擅長寫樂府詩,聞名于世,年青時就樹立遠大的政治抱負,自認為有非凡的才華,但由于出身寒門庶族,不被朝廷重用,只能做一些小官,一輩子憤憤不得志,最后死在戰(zhàn)亂中
《擬行路難》18首,表現(xiàn)了為國建功立業(yè)的愿望、對門閥社會的不滿、懷才不遇的痛苦、報國無門的忿懣和理想幻滅的悲哀,真實地反映了當時貧寒士人的生活狀況
(2)寫作背景:
我國魏晉南北朝時期,實行門閥制度,主要由數(shù)十個大家族(士族)統(tǒng)治當時的社會,士族制度下的門閥士族特別是高級士族憑借門第出身就可做官,世世代代控制高級官職他們造成“上品無寒門,下品無世族”的局面門閥制度阻塞了寒士的進仕之路,他們即使才華橫溢,也很難任高官一些才高的寒士自然心懷不平,寒士的不平反映在文學作品中,就成為這個時期文學的一個特色
(3)解釋題意
《行路難》:樂府舊題,主要是抒發(fā)世路艱難和離別悲傷的感情
有些學習漢魏樂府的作品的題前多冠一“代”或“擬”字
【學習過程】
一、整體感知
1.學生自由朗讀全詩,要求富有感情
2.學生結合注釋,理解大意
3.請嘗試翻譯本詩,要求創(chuàng)設意境,語言優(yōu)美,表述連貫通順
往平地上倒水,水會向不同方向流散
人生也是有命的(貴賤窮達是不一致的),怎么能行時嘆息坐時愁?
喝點酒來寬慰自己,因要飲酒而中斷了《行路難》的歌唱
人心又不是草木,怎么會沒有感情,欲說還休,欲行又止,不再多說什么
二、把握情感
1、全詩突出了一個什么字?試結合詩的內容加以分析
明確:全詩突出一個“愁”字
這首詩的開頭以常見的自然現(xiàn)象作為起興,用平地上的水向四面八方流,比喻人生因門第不同,命運也不同這兩句中,隱含詩人的不平之氣但是這種現(xiàn)象,像大自然一樣,很難改變詩的第三、四句,詩人以“命”來自我安慰,聲稱不要“行嘆復坐愁”不過實際上愁是消除不了的詩的第五、六句,詩人就借酒澆愁,用唱歌斷絕憂愁然而,“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于是,詩的第七句:“心非木石豈無感?”用反問句式,直說“人心有感”,發(fā)出了抗爭詩的前四句不言愁,第五、六句借酒澆愁、用歌斷愁,第七句是一個大轉折,把全詩的感情推向高潮緊接著第八句,又是一個急轉,“不敢言”第七句那么慷慨激昂,第八句卻如此無可奈何,在對比中表現(xiàn)出詩人精神上極度的矛盾、痛苦和忍辱負重
全詩突出一個“愁”字,所嘆者愁,酌酒為消愁,悲歌為斷愁,不敢言者更添愁正如沈德潛所說,此詩“妙在不曾說破,讀之自然生愁”(《古詩源》)
2、詩歌開頭兩句用比喻的手法寫出了怎樣的哲理?
這個比喻是說,像水是依照高下不同的地勢流向各方一樣,人的遭際是被家庭門第的高低貴賤決定的這是古代的血統(tǒng)論
(分析:作者運用的是以“水”喻人的比興手法,那流向“東西南北”不同方位的“水”,恰好比喻了社會生活中高低貴賤不同處境的人“水”的流向,是地勢造成的;人的處境,是門第決定的因此說,這起首兩句,通過瀉水的尋常現(xiàn)象的描寫,形象地揭示出了現(xiàn)實社會里門閥制度的不合理性詩人借水“瀉”和“流”的動態(tài)描繪,造成了一種令人驚疑的氣勢正如沈德潛所說:“起手萬端下,如黃河落天走東海也”這正曲折地表達了詩人由于激憤不平而一瀉無余的心情)
3、“安能行嘆復坐愁”和“心非木石豈無感”兩個反問句,在表現(xiàn)詩人情感變化過程中起了什么作用?
【明確】“安能行嘆復坐愁”這個反問句,從字面上看,是說人生苦樂自有命,怎么能行時嘆息坐時愁呢?應該學會自我寬慰實際上,語言中蘊含著不平之氣這個反問句,詩人含著不平,提出不言愁,感情基本上還比較平穩(wěn)
“心非木石豈無感”一句,是詩人思想感情的大轉折上文中,以“人生亦有命”來寬慰,以不言愁來消愁,感情還能克制到借酒澆愁,其結果是愁更愁,情感之流開始奔涌到“心非木石豈無感”,感情沸騰,在這句達到了高潮
4、第三句中的“命”是指什么?結合全詩看,作者對此有怎樣的看法?
【明確】從詩歌本身看,作者所說的“命”指門第決定人生,有什么樣的門第就有什么樣的遭遇作者認為非常不公平,但沒法改變,只能發(fā)出憤怒的控訴
5、這首詩的感情基調是什么?
明確:本詩即是詩人的不平之鳴,抒發(fā)了詩人懷才不遇的憤懣之情
三、延伸拓展:
1、從思想內容和語言風格方面,說說此詩對李白的《行路難(其一)》有哪些影響?
【明確】
作者的《擬行路難》對李白的《行路難》很有影響
從思想內容看,都是寫懷才遇的悲憤不平的感情
從語言風格看,都得力于漢樂府的影響語言質樸,用近乎口語的文字表現(xiàn)深邃的詩意
2、談談你對古代文人懷才不遇現(xiàn)象的認識
四.當堂檢測
默寫《擬行路難》
五.學習反思
2、推薦閱讀:
詠懷八十二首(其一)
阮籍
夜中不能寐,起坐彈鳴琴
薄帷鑒明月,清風吹我襟
孤鴻號外野,翔鳥鳴北林
徘徊將何見,憂思獨傷心
(1)找出這首詩的詩眼?
【明確】憂思
(2)詩人是如何表現(xiàn)他的憂思的?
【明確】開頭兩句通過動作描寫(夜晚失眠,起來彈琴),婉約表達了詩人心中的隱憂三、四、五、六句通過“明月、清風、孤鴻、翔鳥”以動寫靜,渲染出一種凄清的意境,以清冷的自然景色為襯托來抒寫內心的孤獨和憂思最后兩句直抒胸臆,點破憂思、傷心
(3)詩人為什么會如此傷心,如此憂思?(引導學生用知人論世的方法解答)
【明確】三國魏晉時人公元249年,司馬懿殺曹爽,專國政死后其子司馬師、司馬昭相繼專權公元254年,司馬師廢魏帝曹芳,立曹髦公元260年,司馬昭殺曹髦,立曹奐死后,由其子司馬炎代魏稱帝,建立晉朝阮籍就是處在司馬氏與曹氏激烈斗爭的政治漩渦之中為了保全自己,他不得不小心翼翼,虛與周旋生于亂世,阮籍常用醉酒的方法,在當時復雜的政治斗爭中保全自己
(詳細內容見補充資料)
七、作業(yè)布置:
附:鑒賞資料
1、《擬行路難》
《擬行路難》著重表現(xiàn)詩人在門閥制度壓抑下懷才不遇的憤懣與不平
詩歌開首兩句由瀉水于地起興,以水流方向的不一,來喻指人生窮達的各殊這是一個很有名的比喻,它能夠從平凡的日常生活現(xiàn)象中揭示深刻的哲理,即以水流方向各別來顯示人生遭際的殊異,耐人咀嚼,叫人感悟
次二句承接上文:既然人的貴賤窮達就好比水流的東西南北一樣,是命運注定、不可勉強的,那又何必煩愁苦怨、長吁短嘆不已呢?表面上,這是叫人們放寬心胸,承認現(xiàn)實,其實內里蘊蓄著無限的酸辛與憤慨這關鍵就在一個“命”字上大“命”當頭,誰還能強爭強求?只能聽憑它貴者自貴,賤者自賤但反過來問一聲:“命”就真的那么公正合理嗎?為什么人人必須服從它呢?低頭認“命”,原是無可奈何的事;把社會生活中一切不正常的現(xiàn)象歸之于“命”,這本身就包含著無言的控訴
再往下,詩思的發(fā)展仍然循著原來的路子認了“命”,就應設法自我寬解,而喝酒正是消愁解悶的好辦法我們的詩人于是斟滿美酒,舉起杯盞,大口大口地喝將起來,連歌唱《行路難》也暫時中斷了,更不用說其余的牢騷和感嘆
那末,矛盾就此解決了?詩還用得著寫下去嗎?“心非木石豈無感”一句陡然翻轉,用反詰語氣強調指出:活著的心靈不同于無知的樹木、石塊,怎么可能沒有感慨不平!簡簡單單七個字,把前面諸種自寬自解、認命聽命的說法一筆抹倒,讓久久掩抑在心底的悲憤之情如火山般噴射出來,其熱度和力度足以令人震顫
我們仿佛看到詩人扔下手中的酒杯,橫眉怒目,拍案而起,正要面對不公平的命運大聲抗辯可是,他并未由此再進一步發(fā)泄這種感憤,卻輕輕一掉,用“吞聲躑躅不敢言”一句收結全詩,硬是將已經爆發(fā)出來的巨大的悲慨重又吞咽下去“不敢言”三字蘊藏著無窮的含意,表明詩人所悲、所感、所憤激不平的并非一般小事,而有著重要的社會政治內容;愈是不敢言說,愈見出感憤的深切經過詩篇結末兩句這樣一縱一收、一揚一抑,就把詩人內心悲憤難忍、起伏頓宕的情緒,淋漓盡致地表達出來了套用一句老話,謂之“筆力足以扛鼎”
這首詩在音節(jié)上也有它獨到的地方它不像前面第一、第三首詩采用純七言句,而是用的長短相間的雜言體雜言似乎不及七言整齊,但有個好處,就是能靈活組織句子,便于選擇合適的聲腔,以配合文情的傳遞本詩頭上六句正是巧妙地運用了五七言句式的交錯,建構起一短一長、一張一弛的節(jié)奏形式,給人以半吐半吞、欲說還休的語感而到了結尾處,則又改為連用七言長調,有如洪水滔滔汩汩地涌出閘門,形成了情感的高潮聲情并茂,可以說是鮑照樂府歌行的一大特點,它對唐人歌行體詩篇也產生過極其深遠的影響,值得我們細心玩味
——選自《漢魏六朝詩歌鑒賞辭典》第759—760頁,上海辭書出版社
《擬行路難》導學案學生用案
【學習目標】
1、理清詩歌的層次,體會作者思想感情的變化過程
2、理解詩歌的思想內容,引導學生認識懷才不遇者的不幸
3、能分析文中“比興”的用法和作用,理解詩中渲染愁緒的用意
4、學習以意逆志,知人論世的詩歌鑒賞方法,提高詩歌鑒賞的能力
5、學會比較閱讀
【學習重點】
1、理清詩歌的層次,體會作者思想感情的變化過程
2、理解詩歌的思想內容,引導學生認識懷才不遇者的不幸
3、能分析文中“比興”的用法和作用,理解詩中渲染愁緒的用意
【學習難點】
學習以意逆志,知人論世的詩歌鑒賞方法,提高詩歌鑒賞的能力
【學習方法】
朗讀法、問答法、討論法
【知識鏈接】
(1)作者介紹
鮑照,南朝宋文學家字明遠本籍東海(治所在今山東郯城)南北朝文學家,擅長寫樂府詩,聞名于世,年青時就樹立遠大的政治抱負,自認為有非凡的才華,但由于出身寒門庶族,不被朝廷重用,只能做一些小官,一輩子憤憤不得志,最后死在戰(zhàn)亂中
《擬行路難》18首,表現(xiàn)了為國建功立業(yè)的愿望、對門閥社會的不滿、懷才不遇的痛苦、報國無門的忿懣和理想幻滅的悲哀,真實地反映了當時貧寒士人的生活狀況
(2)寫作背景:
我國魏晉南北朝時期,實行門閥制度,主要由數(shù)十個大家族(士族)統(tǒng)治當時的社會,士族制度下的門閥士族特別是高級士族憑借門第出身就可做官,世世代代控制高級官職他們造成“上品無寒門,下品無世族”的局面門閥制度阻塞了寒士的進仕之路,他們即使才華橫溢,也很難任高官一些才高的寒士自然心懷不平,寒士的不平反映在文學作品中,就成為這個時期文學的一個特色
(3)解釋題意
《行路難》:樂府舊題,主要是抒發(fā)世路艱難和離別悲傷的感情
有些學習漢魏樂府的作品的題前多冠一“代”或“擬”字
【學習過程】
一、整體感知
1.學生自由朗讀全詩,要求富有感情
2.學生結合注釋,理解大意
3.請嘗試翻譯本詩,要求創(chuàng)設意境,語言優(yōu)美,表述連貫通順
二、把握情感
1、全詩突出了一個什么字?試結合詩的內容加以分析
2、詩歌開頭兩句用比喻的手法寫出了怎樣的哲理?
3、“安能行嘆復坐愁”和“心非木石豈無感”兩個反問句,在表現(xiàn)詩人情感變化過程中起了什么作用?
4、第三句中的“命”是指什么?結合全詩看,作者對此有怎樣的看法?
5、這首詩的感情基調是什么?
三、延伸拓展:
1、從思想內容和語言風格方面,說說此詩對李白的《行路難(其一)》有哪些影響?
2談談你對古代文人懷才不遇現(xiàn)象的認識
四.當堂檢測
默寫《擬行路難》
五.學習反思
10、《15短文兩篇學案》導學案
編號:
主備人 | 備課組長 | 審核人 | 簽印 人 | |||||||
課題 | 使用時間 | 第 周星期 | ||||||||
課型 | 新授課 | 課時 | 二 課時 | 學生姓名 | 班 | |||||
學習目標: 1、學習文中運用比喻、排比等修辭進行說理的方法。 2、積累文中出現(xiàn)的精辟的句子。 3、培養(yǎng)學生搜集資料、處理信息的能力。 4、認識讀書的益處;養(yǎng)成良好的讀書習慣; 一、預習導學 【知識鏈接】——作者簡介:培根(1561—1626)英國哲學家、作家,出生貴族家庭。劍橋大學畢業(yè),后又學習法律,1618年任大理院院長,封為勛爵。1621年因受賄為國會彈劾去職,嗣后居家著述。1626年冬由于在野外試驗雪的防腐作用而受寒致死。《隨筆》是其文學方面主要著作,開創(chuàng)英國隨筆這特有體裁。 馬南邨(1912--1966),鄧拓的筆名,當代作家、雜文家、歷史學家、著名新聞工作者,福建閩侯人。主要著作有:文論集《論中國歷史的幾個問題》、雜文集《燕山夜話》、《三家村札記》以及《鄧拓散文》、《鄧拓詩選》等。 1、給下列加粗字注音。 怡 情( ) 詰難( )( ) 滯礙( ) 吹毛求疵( ) 狡黠( ) 咀嚼( )( ) 死摳( ) 豁然( ) 迂腐( ) 2、解釋詞義: 3、填空。 (1)培根,________國哲學家、________家,著有________、________等。 (2)馬南邨,原名________,當代作家?!恫磺笊踅狻芬晃倪x自雜文集________。 4、閱讀下面一段話,說說這段文字的觀點是什么?作者采用什么方法闡述這一觀點的? “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靈秀,數(shù)學使人周密,科學使人深刻,倫理學使人莊重,邏輯修辭之學使人善辯;凡有所學,皆成性格?!?/p>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讀書要有哪些好處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讀書與經驗的關系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什么人才可讀書用書?用書的智慧從何而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探究展示 《談讀書》 1、理解“蓋天生才干猶如自然花草,讀書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的含義。說說比喻說理的好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正面說讀書有三種不同目的:“怡情,傅彩和長才”與反面指出讀書的三種偏向:“惰,矯和學究”,用的是哪種議論方法?另舉一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介紹哪些讀書的方法?并談一談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讀書會有哪些功效呢?試舉例說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課文第一部分中,作者首先指出人們常常存在那幾種不同類型的求知目的?重點是分析哪一種目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課文第二部分中講到求知就要讀書,對于不同的書如何讀,課文提出了怎樣的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結合課文談一談你的讀書感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蓋天生才干猶如自然花草,讀書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中本體和喻體分是什么?這兩個比喻句配合得是否恰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談讀書》第三部分講到求知會產生哪些影響?作者怎樣論證這兩方面的內容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研討拓展──找出文中你認為富有哲理的話,談談你對這句話的認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求甚解》 1、“不求甚解”是何意?作者是如何解釋“不求甚解”的含義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請談談本文的論證思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文運用了哪些論證方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為什么不少人批評“不求甚解”的讀書方法?“不求甚解”的讀書方法好嗎?課文是怎么樣論說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哪些讀書方法類似于“不求甚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不求甚解》一文是怎樣將舉例論證和道理論證結合進而反駁對方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練習反饋 閱讀下面的文字,回答問題。 真理誕生于一百個問號之后 ①有一句著名的格言:“真理誕生于一百個問號之后?!边@句格言本身,也是真理。 ②人們總是很尊敬發(fā)現(xiàn)真理的人,以為只有天才才能發(fā)現(xiàn)真理。其實,要發(fā)現(xiàn)真理,說難也不難,說容易并不容易。真理常常就在你的身邊,能不能發(fā)現(xiàn)它,就看你有 沒有一雙敏銳的眼睛,有沒有一個善于思考的腦子,有沒有敢于堅持探求真理的勇氣。 ③縱觀千百年來的科學技術發(fā)展史,那些定理、定律、學說的發(fā)現(xiàn)者、創(chuàng)立者,差不多都很善于從細小的、司空見慣的自然現(xiàn)象中看出問題,追根求源〔終于把“?”拉直,變成“!”〕,找到了真理。 ④就拿洗澡來說,是一件非常普通的事情。然而,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機械工程系的系主任謝皮羅教授,卻敏銳地注意到:每次放掉洗澡水時,水的漩渦總是朝逆時針方向旋轉的。這是為什么呢?謝皮羅緊緊抓住這個問號不放,進行了反復的實驗和研究。1962年,他發(fā)表了論文,認為這種漩渦與地球的自轉有關,如果地球停止旋轉,就不會產生這種漩渦;由于地球不停地自西向東旋轉,而美國 處于北半球,便使洗澡水朝逆時針方向旋轉;北半球的臺風所以是朝逆時針方向旋轉,其道理與洗澡水的漩渦是一樣的。他還斷言,如果在南半球,洗澡水的漩渦將向順時針方向旋轉;在赤道,則不會形成漩渦。他的這種見解,引起各國科學家的莫大興趣,紛紛在各地進行實驗,結果證明謝皮羅的結論完全正確。 ⑤無獨有偶。在60多年前,一位名叫密卡爾遜的生物學家,發(fā)現(xiàn)美國東海岸和歐洲西海岸同緯度的地區(qū)都有一種蚯蚓。而美國西海岸卻沒有這種蚯蚓。這是為什么?這個疑問,引起當時正在研究大陸和海洋起源問 題的德國地質學家魏格納的注意。魏格納認為,那小小的蚯蚓,活動能力有限,無法跨越大洋,它的這種分布情況,正好說明歐洲大陸和美洲大陸本來是連在一起的,后來裂開分成了兩個洲。他把蚯蚓的地理分布,作這例證之一,寫進了他的名著《大陸和海洋的起源》一書。 ⑥最有趣的是一位奧地利醫(yī)生。他看到兒子睡覺時,忽然眼珠子轉動起來。他感到奇怪,連忙叫醒了兒子,兒子說他剛才做了個夢。這位醫(yī)生想,眼珠子轉動會不會與做夢有關呢?于是他以兒子、妻子、鄰居為實驗對象,進行了反復的觀察實驗,最后寫出論文,指出當人的眼珠子轉動時,表示睡者正在做夢。如今人們研究夢的生理學,便用眼珠子轉動的次數(shù)、轉動的時間,測量人做夢的次數(shù)、夢的長短。 ⑦洗澡水的漩渦、蚯蚓的分布 、做夢,這些都是很平常的事情。然而,善于“打破砂鍋問到底”的人,卻從中有所發(fā)現(xiàn),有所發(fā)明,有所創(chuàng)造,有所前進。 ⑧在科學史上,這樣的事例豈止三個?它說明科學并不神秘,真理并不遙遠,只要你見微知著,那么,當你解答了一百個問號之后,必能發(fā)現(xiàn)真理。 1、對于上面這篇短文的中心論點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 A、人們總是很尊重發(fā)現(xiàn)真理的人,以為只有天才才能發(fā)現(xiàn)真理。 B、要發(fā)現(xiàn)真理,說難也不難,說容易并不容易。 C、真理誕生于一百個問號之后。 D、科學并不神秘,真理并不遙遠。 2、下面是對文章第③至⑦自然段層次結構的圖示,正確的一項是( ) A、③│④⑤⑥│⑦(并列結構) B、③→④⑤⑥→⑦(層進結構) C、③④‖⑤⑥│⑦(分—總結構) D、③│④‖⑤‖⑥│⑦(總分總結構) 3、本文運用的兩種主要論證方法是( ) A、舉例論證 B、道理論證 C、對比論證 D、比喻論證 4、本文談到的發(fā)現(xiàn)真理必須具備的三個條件是: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第③自然段中加“[ ]”的詞句的意思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學后反思】 本課結束,你在自學過程中的問題解決了嗎? _ 你的收獲是什么?_________ _ 個人學習等級評定:☆☆☆☆☆ 小組等級評定:☆☆☆☆☆ 備 注 備 注 | 備 注備 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