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一区二区三区四区五,亚洲区一区二区三区,精品91麻豆免费免费国产在线,日本性爱一区二区

  • <menu id="j4nbm"><progress id="j4nbm"><i id="j4nbm"></i></progress></menu>
    <td id="j4nbm"><strong id="j4nbm"></strong></td>
      1. <th id="j4nbm"><tbody id="j4nbm"><table id="j4nbm"></table></tbody></th>

        《念奴嬌赤壁懷古》《定風波》導學案一等獎

        《《念奴嬌赤壁懷古》《定風波》導學案一等獎》屬于教學設計中比較優(yōu)秀的內容,歡迎參考。

        《念奴嬌赤壁懷古》《定風波》導學案一等獎

        1、《念奴嬌赤壁懷古》《定風波》導學案一等獎

        《念奴嬌赤壁懷古》《定風波》導學案

        姓名班級組別

        ★偉大的目標構成偉大的心★

        一、明確學習目標

        1、領略蘇軾豪放雄健的詞風,了解懷古詞的特點。

        2、把握結構,理解含義,解讀詞中的景物描繪和人物刻畫。

        3、體會作者含蓄深刻的情感,并通過朗讀表達出來。

        二、知識鏈接

        蘇軾生平簡介資料

        蘇軾(1037-1101),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北宋四川眉山人。他的政治思想比較保守,宋神宗時,王安石當政,行新法,他極力反對,出任杭州等處地方官。又因作詩得罪朝廷,被捕入獄,貶為黃州團練副使。宋哲宗時,舊黨當權,召還為翰林學士;新黨再度秉政后,又貶惠州,遠徙瓊州,后死于常州。

        蘇軾的文學作品標志著北宋文學創(chuàng)作的最高成就。他博學多才,是著名的散文家,為唐宋八大家之一;為著名詩人,同宋代著名詩人黃庭堅并稱“蘇黃”,為杰出的詞人,開辟了豪放詞風,同杰出詞人辛棄疾并稱“蘇辛”,對后世產生了很大影響;為著名書法家,同黃庭堅,米芾,蔡襄并稱“宋四家”;還是著名畫家。

        蘇軾的詞強烈地反映著入世和出世的世界觀的矛盾。他政治上長期失意,一生經(jīng)歷坎坷不平,但仍能保持樂觀豪邁的精神,不時發(fā)出爽朗的笑聲;另一方面作者在達觀瀟灑的風度里潛伏著一種濃厚的,逃避現(xiàn)實追求解脫的思想,用來寄托自己對政治現(xiàn)實不滿的心情。

        2、作品:

        作品有《東坡樂府》、《東坡七集》,著名散文有《前赤壁賦》、《石鐘山記》等。

        《念奴嬌赤壁懷古》是蘇軾在黃州游赤壁時寫的。這時作者47歲,自覺功名事業(yè)還沒有成就,就借懷古以抒發(fā)自己的情感。

        附:蘇東坡大事年表

        1037年生于眉州眉山,在現(xiàn)在的四川成都南。

        1056年,虛歲21歲,進京趕考。既東京汴梁,今天的河南開封。1057年考中進士,到

        1069年王安石變法,十多年間主要在京城任職于史館,當然實際上沒干幾年。

        2、《念奴嬌赤壁懷古》《定風波》導學案

        《念奴嬌赤壁懷古》《定風波》導學案

        姓名班級組別

        ★偉大的目標構成偉大的心★

        一、明確學習目標

        1、領略蘇軾豪放雄健的詞風,了解懷古詞的特點。

        2、把握結構,理解含義,解讀詞中的景物描繪和人物刻畫。

        3、體會作者含蓄深刻的情感,并通過朗讀表達出來。

        二、知識鏈接

        蘇軾生平簡介資料

        蘇軾(1037-1101),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北宋四川眉山人。他的政治思想比較保守,宋神宗時,王安石當政,行新法,他極力反對,出任杭州等處地方官。又因作詩得罪朝廷,被捕入獄,貶為黃州團練副使。宋哲宗時,舊黨當權,召還為翰林學士;新黨再度秉政后,又貶惠州,遠徙瓊州,后死于常州。

        蘇軾的文學作品標志著北宋文學創(chuàng)作的最高成就。他博學多才,是著名的散文家,為唐宋八大家之一;為著名詩人,同宋代著名詩人黃庭堅并稱“蘇黃”,為杰出的詞人,開辟了豪放詞風,同杰出詞人辛棄疾并稱“蘇辛”,對后世產生了很大影響;為著名書法家,同黃庭堅,米芾,蔡襄并稱“宋四家”;還是著名畫家。

        蘇軾的詞強烈地反映著入世和出世的世界觀的矛盾。他政治上長期失意,一生經(jīng)歷坎坷不平,但仍能保持樂觀豪邁的精神,不時發(fā)出爽朗的笑聲;另一方面作者在達觀瀟灑的風度里潛伏著一種濃厚的,逃避現(xiàn)實追求解脫的思想,用來寄托自己對政治現(xiàn)實不滿的心情。

        2、作品:

        作品有《東坡樂府》、《東坡七集》,著名散文有《前赤壁賦》、《石鐘山記》等。

        《念奴嬌赤壁懷古》是蘇軾在黃州游赤壁時寫的。這時作者47歲,自覺功名事業(yè)還沒有成就,就借懷古以抒發(fā)自己的情感。

        附:蘇東坡大事年表

        1037年生于眉州眉山,在現(xiàn)在的四川成都南。

        1056年,虛歲21歲,進京趕考。既東京汴梁,今天的河南開封。1057年考中進士,到

        1069年王安石變法,十多年間主要在京城任職于史館,當然實際上沒干幾年。

        3、蘇軾詞兩首《念奴嬌赤壁懷古》《定風波》高效課堂導學案

        【學習目標】朗讀并背誦這兩首詞,通過品評、分析、鑒賞,感受詞人抒發(fā)的情感。

        【學習方法】詩歌鑒賞的基本方法:

        1、反復誦讀,揣摩體會蘊含的思想情感。

        2、找準切入點:(1)從題目入手——找準題眼;(2)從作者入手——知人論世;(3)從內容入手——明字意、明典故;(4)從手法入手——分析藝術手法,賞析藝術特色。

        預習案

        1、關于蘇軾:

        “一門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詩賦傳千古,蛾眉共比高?!痹娭小叭缸印奔次膶W史上著名的“三蘇”(、、)。蘇軾(1037~1101),字,號,眉山(今四川省眉山)人。代杰出的家、家。他在政治上一直不得志,但在文學上成為一代大家。他的散文、詩歌都很有成就,書畫亦造詣極深,在北宋享有盛名。他的詞,突破當時柔弱詞風,擴大了題材,境界開闊,語匯豐富,不拘聲律,詞風雄健,開之先河。其散文與歐陽修并稱“”;詩與黃庭堅并稱“蘇黃”;詞又與并稱“蘇辛”;書法與、、并稱“宋四家”。著有《蘇東坡集》《東坡樂府》。

        2、寫作背景

        宋神宗年間,蘇軾因反對新法,屢遭貶謫。元豐三年春被貶到黃州任團練副使,實則等于充軍。被貶黃州期間,生活困難,極度苦悶,卻又是他創(chuàng)作豐富、成就突出的時期,尤以“兩賦”(前后《赤壁賦》)“一詞”(《念奴嬌赤壁懷古》)最為著名。詩人政治上的不幸卻成就了文學上的大幸。

        現(xiàn)代著名學者余秋雨在《蘇東坡突圍》中這樣評價:“成熟是一種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輝,一種圓潤而不膩耳的音響,一種不再需要對別人察言觀色的從容,一種終于停止向周圍申訴求告的大氣,一種不理會哄鬧的微笑,一種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種無須聲張的厚實,一種并不陡峭的高度。勃郁的豪情發(fā)過了酵,尖利的山風收住了勁,湍急的細流匯成了湖,結果——引導千古杰作的前奏已經(jīng)鳴響,

        4、《念奴嬌赤壁懷古》導學案

        下面是由小編為大家分享的《念奴嬌·赤壁懷古》導學案的全部內容,更多語文資料請到。

        教學目標:

        1、通過對語言的分析,把握內容,感受風格,領會思想。

        2、了解豪放宋詞的風格特點,提高古典詩詞閱讀鑒賞能力。

        教學重點、難點:

        1、重點:初步感知蘇軾詞的風格特點。

        2、難點:本詞的語言美,思想美和藝術美的統(tǒng)一。

        教學時教: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了解背景

        預習反饋(課前布置預習作業(yè),查找資料,說說對本文幾作者的了解)。

        了解內容:介紹“東破突圍”,由于被貶職,蘇東坡突破了小人們的包圍,使他真正審視人生的真諦,從而寫出了流傳千古的曠世杰作《念奴嬌 赤壁懷古》。《念奴嬌 赤壁懷古》歷來被稱為宋詞豪放派的代表作,是蘇軾被貶到黃州期間所寫,表達了詞人對古代英雄的贊美和壯志未酬的感慨。

        資料:

        蘇軾:(1037-1101)北宋文學家、書畫家。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北宋文學家,畫家,眉州 眉山(今屬四川)人。一生宦海沉浮,詩與黃庭堅并稱“蘇黃”,詞與辛棄疾并稱“蘇辛”,散文與歐陽修并稱“歐蘇”,書法與黃庭堅、米市、蔡襄并稱“宋四家”。與其父蘇詢、其弟蘇轍并稱“三蘇”。

        蘇軾早年頗有遠大的政治抱負,但在競爭激烈的環(huán)境中屢遭貶斥。1079年,他突遭逮捕,審訊,這是著名文字獄“烏臺詩案”,他最后被貶為黃州團練副使??傊K軾貶黃州,是因為遭人暗算,不知不覺轉入政治斗爭漩渦,而不是什么因寫詩攻擊新法。他這次受打擊,心情是復雜的,所以游赤壁時寫下了這首詞,抒發(fā)自己的抱負。

        教師課根據(jù)學生反饋情況進行補充。

        二、整體感知 ,重視朗讀

        1、 指導朗讀,疏通文字。

        提示:這首詞歷來被視為豪放派的代表作,應讀得鏗鏘有力,表現(xiàn)出作者對歷史上這場戰(zhàn)爭的向往和對英雄的景仰;最后的感慨語盡管含有消極情緒,也應讀得灑脫,不要當作低調處理。注意多種形式朗讀,指讀、范讀、齊讀等讀中引導了解詞的大概。

        2、 讀后反饋:詞的上片大多側重寫景,敘事;下片側重抒情。

        三、精讀詞句,注重鑒賞,

        ①思考:“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這一句在全詞中起什么作用?

        明確:“大江東去”是赤壁之戰(zhàn)的襯景,“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是“懷古”的點題。這一句泛寫作者憑高遠眺,所見所感,是全詞起興之筆,詞一開頭就濃縮了浩瀚的時空,把江水、浪花、千古風流人物融成一片,創(chuàng)造了一個的曠遠、深沉的意境,為“周郎”出場造成聲勢。

        ②思考:“亂石穿空,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描繪出一幅什么樣的畫面?

        明確:亂石壁立,高聳入云,怒濤澎湃,雪浪千迭。先寫江岸,后寫江水。既正面描寫赤壁江山勝景,又勾勒古戰(zhàn)場景象,真可謂是有聲有色。

        ③思考:“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杰”在上下片中起什么作用?

        明確:過渡。“江山如畫”承上,“一時多少豪杰”啟下,由狀景過渡到述人,十分自然。這一聲慨嘆將懷古之情和江山之勝融為一體。“一時多少豪杰”,既照應了開頭“千古風流人物”,又為下片寫周瑜作了鋪墊。

        ④ 討論:為什么單單懷周瑜?

        明確:a、建功年齡

        蘇軾四十多歲 團練副使 虛職

        周瑜二十多歲就被重用

        b、機遇

        蘇軾遺憾沒有碰到這樣的機會

        周瑜碰到了孫權這樣的明君

        赤壁之戰(zhàn)中主要角色是周瑜

        懷古的目的是為了抒發(fā)感情

        ⑤思考:詞中周瑜的形象有什么特點?為什么插進“小喬初嫁了”一語?在對周瑜形象的刻畫中,作者寄寓了什么感情?

        明確:周瑜儒將風流,從容瀟灑,指揮若定。插寫小喬突出周瑜少年英雄氣宇不凡。詩人贊頌周瑜非凡的膽略,意在抒發(fā)自己年將半百而功業(yè)無成的感慨。

        四、深入探究,揭示主題

        如何理解“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是積極還是消極?

        明確:“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這是蘇軾對人生的無限感慨,有大徹大悟、超脫塵俗的味道。蘇軾在《前赤壁賦》里說:“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張若虛在《春江花月夜》里說:“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jīng)照古人。”也許蘇軾在想:人生真的猶如一場空夢,輝煌像周瑜那樣是一生,郁悶像我蘇軾一樣也是一生,在滾滾不息的長江面前,在圓缺循環(huán)的月亮面前,一切的失意潦倒,迫害挫折,郁悶愁苦又算得了什么呢?“大江東去,浪濤盡千古風流人物”,放得下,才能拿得起,看得開,才能出得來,因此,蘇軾才會情不自禁倒一杯酒祭奠江水和月亮。這就是蘇軾的生存智慧,這就是蘇軾的達觀態(tài)度,這也就是蘇軾的詩意人生。

        不能改變環(huán)境,那就改變心情,這難道算是消極嗎?這其實告訴我們一個樸實的生活道理,人生不如意事十有八九,當你遇到人生苦難時,抱怨無濟于事,傷感徒增煩惱,所以要學會自我解脫和心靈釋放,想想人生也就猶如一場夢,“古今將相今何在?不見當年秦始皇”,“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天大的困難放到短暫而寶貴的人生面前,又算得了什么呢?又何必苦苦去計較什么呢?這就是人生的豁達境界。蘇軾年輕時也是意氣風發(fā),拼搏進取,有“澄清天下之志”,而“烏臺詩案”讓他站到了死亡的邊沿線上,也許鬼神在向他敲門的時候,蘇軾才能真正的體會和領悟人生的價值和意義。如果說這就是“消極”,那么,我想說,人生需要這樣的消極,建立自己的彈性人生,或許正是一個人積極進取的另一種表現(xiàn)。

        五、小結豪放詞的特點

        特點:豪放派相對婉約派而言。詞原來是從民間小調發(fā)展來的,多以艷情為題材,語言清麗,音律嚴謹,表現(xiàn)婉曲含蓄,就用“婉約”兩字來形容它的風格。后來慢慢有了變化,到蘇軾筆下,詞的題材被大大拓寬了,所謂“以詩入詞”,形式上也不再嚴格遵守腔調韻律,詞境更壯闊了,確立了豪放派的風格。豪放派詞人中,辛棄疾是集大成者。

        1、要有壯闊景 2、要寫英雄事 3、要表功業(yè)志4、要抒蒼涼的情。

        六、 拓展訓練

        上網(wǎng)瀏覽:按學生的興趣愛好自由選擇,上網(wǎng)查找和品讀有關豪放派和婉約派的詞。

        七、作業(yè)布置

        背誦《念奴嬌•赤壁懷古》。

        以上是小編為大家分享的《念奴嬌·赤壁懷古》 導學案的全部內容,更多語文資料請到。

        5、《念奴嬌赤壁懷古》導學案

        一、學習目標:

        知識與能力:

        1、感受蘇詞豪放風格

        2、理解映襯、虛實相生的寫作特點

        3、把握結構,理解含義,解讀詞中的景物描繪和人物刻畫。

        過程與方法:朗讀法、合作探究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了解蘇軾的豪放詞風

        學習重點:理解映襯、虛實相生的寫作特點

        學習難點:把握結構,理解含義,解讀詞中的景物描繪和人物刻畫。

        二、自主探究:(自主預習)

        1、作者簡介

        蘇軾:(1037-1101)北宋文學家、書畫家。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北宋文學家,畫家,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一生宦海沉浮,詩與黃庭堅并稱“蘇黃”,詞與辛棄疾并稱“蘇辛”,散文與歐陽修并稱“歐蘇”,書法與黃庭堅、米芾、蔡襄并稱“宋四家”。與其父蘇洵、其弟蘇轍并稱“三蘇”。

        2“念奴嬌”詞牌的由來:念奴是唐天寶年間的著名歌女,音調高亢悅耳,據(jù)說唐玄宗很喜歡聽她演唱。因念奴音色絕妙,后人用其名為詞調。這個詞牌是為了紀念她而創(chuàng)立的.

        3、關于豪放詞

        豪放派特點大體是創(chuàng)作視野較為廣闊,氣象恢弘雄放,喜用詩文的手法、句法寫詞,語詞宏博,用事較多,不拘守音律,然而有時失之平直,甚至涉于狂怪叫囂。它不僅描寫花間、月下、男歡、女愛。而且更喜攝取軍情國事那樣的重大題材入詞,使詞能象詩文一樣地反映生活,所謂“無言不可入,無事不可入”。它境界宏大,氣勢恢弘、不拘格律、汪洋恣意、崇尚直率,而不以主含蓄婉曲為能事。

        6、《念奴嬌赤壁懷古》導學案

        【使用說明與方法指導】

        1、熟讀成誦;借助工具書以及課本注釋,積累常見的字音字形。

        2、詞的結構特點往往是上片寫景,下片抒情,分析鑒賞不妨從這個角度切入詩歌。

        3、反復誦讀,形成感悟。獨立思考、相互質疑、小組合作。有疑問的地方不可放過,精心閱讀,認真勾畫。

        【學習目標】

        1、感受蘇詞的豪放風格,理解懷古詞寫景、詠史、抒情相結合的寫法。

        2、學會詩歌中鑒賞景物特點及人物形象的方法。

        3、了解作者渴望為國效力的思想與壯志未酬的苦悶,理解“人間如夢”的思想情緒。

        預習案

        一、關于詞

        詞是詩的別體,是唐代興起的一種新的文學樣式,到了宋代,經(jīng)過長期不斷的發(fā)展,進入了全盛時期。詞又稱曲子詞、長短句、詩余,樂章,是配合宴樂樂曲而填寫的歌詩。詞牌是詞的調子的名稱,不同的詞牌在總句數(shù)、句數(shù),每句的字數(shù)、平仄上都有規(guī)定。詞題是前人作詞時加于詞前的題目。

        詞根據(jù)風格可以劃分為豪放派和婉約派,根據(jù)字數(shù)的多少可以劃分為小令(58字以內)、中調(59-90字)和長調(91字以上)。

        “念奴嬌”詞牌的來歷:念奴是唐天寶年間的著名歌女,音調高亢悅耳,據(jù)說唐玄宗很喜歡聽她演唱,“念奴嬌”這個詞牌是為了紀念她而創(chuàng)立的。

        二、關于作者

        蘇軾(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號東坡>東坡居士,眉州眉山人,北宋著名文學家。宋仁宗嘉佑二年(1057)中進士。神宗時,因反對王安石的新法被貶任地方官。1079年(元豐二年),蘇軾到任湖州還不到三個月,被小人陷害,以“文字毀謗君相”的罪名,被捕入獄,史稱“烏臺詩案”。蘇軾坐牢103天,幾次瀕臨被砍頭的境地,出獄后,蘇軾被降職為黃州團練副使(相當于現(xiàn)代民間的自衛(wèi)隊副隊長)。這個職位相當?shù)臀?,并無實權,蘇軾到任后,曾多次到黃州城外的赤壁山游覽,寫下《赤壁賦》《后赤壁賦》《念奴嬌·赤壁懷古》等千古名作,以此來寄托他謫居時的思想感情。宋哲宗時,舊黨當權,召還為翰林學士;新黨再度秉政后,又貶惠州,遠徙瓊州,后死于常州。

        蘇軾堪稱“中國古代第一全才”:散文方面,與父蘇洵、弟蘇轍并稱“三蘇”,同屬“唐宋八大家”之列;詩歌方面,是宋代詩壇上的杰出詩人,和歐陽修、王安石、黃庭堅被譽為北宋四大詩人,和黃庭堅并稱“蘇黃”;詞的創(chuàng)作上,擴展了詞的境界,是豪放派的創(chuàng)始人,與南宋豪放派詞人辛棄疾并稱“蘇辛”;書畫方面,和黃庭堅、米芾、蔡襄并稱“宋四家”。著有《蘇東坡全集》。

        三、關于赤壁之戰(zhàn)

        赤壁之戰(zhàn)是三國形成時期,孫權、劉備聯(lián)軍于漢獻帝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七月)在長江赤壁(今湖北蒲圻)一帶大勝曹操軍隊,奠定三國鼎立基礎的以少勝多(孫劉聯(lián)軍5萬,曹操軍20萬號稱80萬)的著名戰(zhàn)役。

        四、★如何鑒賞景物的特點:

        1、先判斷采用什么方法;

        2、結合具體詩句,分析清楚描寫方法;

        3、整體把握運用該方法有什么樣的效果;

        4、還應考慮這樣寫對表達作者的情感起到什么樣的作用。

        ★鑒賞人物形象的方法

        1.說特點——一句話概括詩中人物是個什么形象??傮w特點(兩三個詞)+身份。

        2.析例句——結合具體詩句或重點詞語分析形象的性格特點。融入表達技巧。(可以翻譯詩意)

        3.明作用——形象在詩中的作用(主旨、思想感情)即作者通過××形象表達××感情。

        五、 基礎知識落實

        1、給下面加點字注音:

        羽扇綸( )巾 早生華( )發(fā)( ) 一尊還酹( )江月

        2、文言特殊句式:

        故國神游,多情應笑我

        3、整體感知

        上闋:描寫赤壁之景

        下闋:抒發(fā)懷古之情

        探究案

        1、上闋描繪了赤壁怎樣的畫面?找出寫景句,并分析畫面呈現(xiàn)了什么特點?畫面在全篇有什么作用?

        2、下闋從哪幾個角度寫周瑜,請找出具體詞句加以分析。

        3、“一時多少豪杰”,圍繞赤壁可懷想的人物那么多,為什么蘇軾獨獨懷念周瑜?

        【課堂小結】


        7、《念奴嬌赤壁懷古》導學案

        《念奴嬌赤壁懷古》導學案

        一、明確學習目標(偉大的目標,構成偉大的心)

        1、理解詞中寫景、詠史、抒情相結合的寫法。

        2、把握結構,理解含義,解讀詞中的景物描繪和人物刻畫。

        3、體會作者含蓄深刻的情感,并通過朗讀表達出來。

        二、語言積累與速讀感悟(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

        1、給下列加點字注音,并找出文中不理解的詞,作出標記。

        綸()巾檣櫓()()尊()酹()

        2、詩詞重在朗讀,有感情朗讀背誦全詞。

        朗讀點撥:詩詞情感的表達需要借助一定的朗誦技巧:“抑揚頓挫,輕重緩急”。抑:降低;揚:升高;頓:停頓;挫:轉折?!耙謸P頓挫”是指聲音的高低起伏和停頓轉折。“輕重緩急”是說朗讀要有輕有重,語速要有快有慢。

        這首詞上片高起然后低回,平穩(wěn)過渡后激昂慷慨至極,雄風浩蕩,熱烈奔放,應讀得鏗鏘有力,讀出作者對歷史上這場戰(zhàn)爭的向往和對英雄的景仰;下片抖筆擋開,長音裊裊,漸緊漸烈,沉郁過后,復歸于沉靜、曠遠,最后的感慨語盡管含有消極情緒,也應讀得灑脫,不要當作低調處理。

        三、合作學習與問題探究(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1、上片選擇了哪些意象來表現(xiàn)赤壁景觀?從哪些角度來選材構思的?景物有什么特點?

        2、“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杰”在結構上起什么作用?

        3、三國時期是英雄輩出的時代,“羽扇綸巾”的為什么不是“智絕”諸葛亮,作者為何要選擇周瑜作為詠誦的對象呢?詞中周瑜的形象有什么特點,請結合詞中語句分析概括?

        4、對于詞中“人間如夢,一尊還酹江月”兩句的思想感情,向來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認為是積極的情感,有人認為是消極的情感,結合本詞的特點及作者人生經(jīng)歷,談談你的觀點。

        8、《念奴嬌赤壁懷古》《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教案及練習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了解司馬遷與《史記》

        (2)積累文言字詞句,重點掌握多義詞、通假字、古今異義詞,了解文言虛詞用法及辨別文言句式

        能力目標:

        (1)培養(yǎng)閱讀淺易文言文的能力,重點訓練翻譯能力。

        (2)培養(yǎng)初步評價文章的表達技巧的能力。

        情感目標:

        (1)理解作者對項羽悲劇性格的揭示,體會人物性格在政治軍事生活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2)引導學生通過自主地分析、理解,做出對文中人物的適當評判。允許不同觀點存在,鼓勵多元價值觀念。

        教學設想

        《鴻門宴》相對淺顯,且故事性強,因此可以學生自學為主。具體方案是設計成三課時,第一課時重在作家、作品的介紹,重在課文情節(jié)的梳理,第二課時歸納整理文言知識,重在讓學生掌握常見文言現(xiàn)象,提高閱讀淺易文言文的能力,第三課時分析人物形象,賞析表達技巧,重點是討論評價項羽這一人物形象,課后還可寫成一篇短文。

        第一課時

        本課時教學目標

        (1)掌握《史記》的體例,了解后人的評價。

        (2)梳理課文脈絡,整體把握文章內容。

        本課時教學過程

        步驟(1)課文導入

        宋代大詩人蘇東坡有句名言:“立志讀盡天下書”,可人類有史以來,書籍浩如煙海,人窮盡有生之年是無論如何也讀不盡的。怎么辦?最好的辦法是讀書籍中的精品,舉一反三,受益無窮。從這點出發(fā),《史記》就很值得一讀。為什么這么說呢?今天我們就來談談這個問題。

        步驟(2)了解《史記》的地位

        魯迅的評價: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我們可從“絕唱”與“離騷”入手,明確《史記》在歷史學上和文學上的崇高地位

        絕唱:①指具有最高水平的詩文作品②生前最后的歌唱離騷:①屈原作品②浪漫主義的開山之作③與“國風”并稱,泛指文學作品。

        步驟(3)介紹作者司馬遷,了解《史記》的成書過程

        從《史記》的英文譯名(Records of the Historian)入手介紹《史記》原名為“太史公書”,“史記”并不是“歷史的記錄”,而是“史官的記述”。由此引出對司馬遷的介紹及《史記》的成書過程。

        整合課文《報任安書》(課前預要有所布置)

        古者富貴而名磨來滅,不可勝記,唯倜儻非常之人稱焉。蓋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左丘失明,劂有《國語》;孫子臏腳,《兵法》修列;不韋遷蜀,世傳《呂覽》;韓非囚秦,《說難》《孤憤》;詩三百篇,大底賢圣發(fā)憤之所為作也

        也可結合古人寫司馬遷的對聯(lián)來關照:

        剛直不阿,留將正氣沖霄漢;

        幽愁發(fā)憤,著成信史照塵寰。

        步驟(4)掌握《史記》的體例

        整合課文《報任安書》

        仆竊不遜,近自托于無能之辭,網(wǎng)羅天下放失舊聞,略考其行事,綜其終始,稽其成敗興壞之紀,上計軒轅,下至于茲,為十表,本紀十二,書八章,世家三十,列傳七十,凡百三十篇。亦欲以究天人之際, 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

        明確

        ①起始年代——上自傳說中的黃帝,下至漢武帝時代三千多年的歷史

        ②文章篇數(shù)——130篇,共計五十二萬余字

        ③史書體例——書(8),表(10),本紀(12),世家(30),列傳(70)

        ④體例釋疑——重點明確“本紀”“列傳”“世家”的記述對象

        步驟(5)快速通讀全文,掃除字詞障礙。

        課文中的難讀字:

        饗(xiǎng) 說(shuì) 美姬(jī) 鯫(zōu)生 卮(zhī)酒 有郤(xì)

        玉玦(jue) 瞋(chēn)目 目眥(zì) 跽(jì)曰 參乘(shèng) 彘(zhì)肩

        不勝(shēng) 刀俎(zǔ)

        步驟(6)梳理情節(jié)脈絡,整體感知課文

        抽取《鴻門宴》連環(huán)畫九幅,打亂順序,學生根據(jù)畫中人物的神態(tài)表情、衣著服飾判斷人物身份,然后結合課文閱讀與理解重新排序

        步驟(7)學生結合畫面概述課文內容(一人主講,其他人補充),然后梳理成圖

        序幕--曹無傷告密

        開端--范增獻計

        發(fā)展--項伯夜訪、劉項約婚、劉邦謝罪

        高潮--范增舉玉、項莊舞劍、項伯翼蔽、樊噲闖帳

        結局--劉邦脫逃、張良留謝

        尾聲--劉邦誅曹

        步驟(7)布置課后作業(yè):

        整理一詞多義、通假字、古今異義、特殊句式等文言現(xiàn)象,由各學習小組合作完成,作成課件,課上展示。

        第二課時

        本課時教學目標:疏通文句,歸納整理本文文言現(xiàn)象,進行文句、文段翻譯訓練

        本課時教學過程:

        步驟(1)課文導入

        參考:荀子說過:“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闭劦氖欠e累的重要性。學習文言文更應如此。因時間關系,古代漢語與現(xiàn)代漢語在語意及語法上都有著很大的不同,學習的過程中一定要注意歸納整理,這樣才能事半功倍。

        步驟(2)小組派出代表展示集體研究成果,教師視情況糾正點撥

        參考內容:

        一詞多義:辭、幸、因、謝、安、舉

        古今異義:山東、婚姻、所以、非常、細說、河南

        通假字:采、距、內、倍、要、蚤、豪、郤、參、坐等

        詞類活用:(略)

        特殊句式:(略)

        文中成語:鴻門宴/秋毫無犯/勞苦功高/項莊舞劍,意在沛公/人為刀俎,我為魚肉

        教師點撥不必面面俱到,但要指明易誤之處,如“料大王士卒足以當項王乎”中的“當”就不是通假字,同時要注意規(guī)律的總結。

        步驟(3)重點語句及語段翻譯

        ①沛公左司馬曹無傷使人言于項羽曰:“沛公欲王關中,使子嬰任相,珍寶盡有之?!庇鸫笈唬骸暗┤震嬍孔?,為擊破沛公軍!”(特殊句式及關鍵詞語)

        ②私見張良,具告以事,欲呼張良與俱去(省略句)

        ③距關,毋內諸候,秦地可盡王也(通假字)

        ④“秦時與臣游,項伯殺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來告良?!迸婀唬骸笆肱c君少長?”良曰:“長于臣?!迸婀唬骸熬秊槲液羧耄岬眯质轮!睆埩汲?,要項伯。(詞類活用、固定短語、特殊句式、通假字)

        ⑤范增數(shù)目項王,舉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項羽默然不應。(詞類活用及句式)

        ⑥項王按劍而跽曰:“客何為者?”張良曰:“沛公之參乘樊噲者也?!保ㄌ厥饩涫剑?

        ⑦殺人如不能舉,刑人如恐不勝(關鍵詞語)

        ⑧懷王與諸將約曰:‘先破秦入咸陽者王之?!衽婀绕魄厝胂剃枺撩桓矣兴?,封閉宮室,還軍霸上,以待大王來。故遣將守關者,備他盜出入與非常也。勞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賞,而聽細說,欲誅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續(xù)耳。竊為大王不取也!”(詞類活用、偏義副詞、特殊句式)

        ⑨大行不顧細謹,大禮不辭小讓。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何辭為(關鍵詞語)

        ⑩亞父受玉斗,置之地,拔劍撞而破之,曰:“唉!豎子不足與謀!奪項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屬今為之虜矣!”(特殊句式)

        步驟(4)課后作業(yè)布置

        思考:

        課文是如何塑造劉邦、項羽等人物形象的?

        如何認識與評價這兩個歷史人物,尤其是項羽,請談談你的看法。

        第三課時

        本課時教學目標:賞析人物形象的塑造,評價歷史人物的得失(重點是項羽)

        本課時教學過程:

        步驟(1)討論劉邦、項羽人物形象

        劉邦:深通人情世故,遇事多謀善斷。多謀機詐,很講策略。見風使舵、能屈能伸、善于玩弄手腕。虛偽、善于推諉。果斷。

        項羽:缺乏政治遠見,沽名釣譽,為人不忍,剛愎自用,不畏強暴,不用陰謀。答案不是惟一的,允許同學有不同認識,只要有理有據(jù)即可。

        項羽的“自高自大”可結合鴻門宴的座次來談

        步驟(2)賞析評價人物形象

        第一步:作者是如何刻劃人物形象的?

        要點:(1)在矛盾斗爭中刻劃人物。

        提示:作者塑造這一人物形象,把人物放在激烈的矛盾斗爭中,圍繞著是否對劉邦發(fā)動進攻,是否在席間殺死劉邦,對樊噲的越禮行為采取什么態(tài)度,對劉邦逃席又采取什么 態(tài)度展開。

        (2)用對照手法烘托人物形象。

        提示:劉邦和項羽的矛盾是鴻門宴中最尖銳的矛盾,因此作者將這兩個人物放在一起,形成鮮明對照,如劉邦的虛偽狡詐,項羽的直率粗獷。這一步應在分析項羽形象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歸納總結。(點明四組人物的對照關系)

        第二步:如何認識項羽這一人物形象?

        提示:可作背景介紹,以突出項羽性格的悲劇性。

        第三步:作者對項羽的評價如何?

        夫秦失其政,陳涉首難,豪杰峰起,相與并爭,不可勝數(shù)。然羽非有尺寸,乘勢起隴母之中,三年,將遂五諸侯滅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號為“霸王”,位雖不終,近古以來未嘗有也。及項羽背關懷楚,放逐義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已,難矣。自矜功伐,奮起私智而不師古,謂霸王之業(yè),欲以力征經(jīng)營天下,五年卒亡其國,身死東城,尚不覺悟而不自責,過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豈不謬哉!

        ——史記·項羽本紀

        提示:作者是把項羽當作悲劇英雄來描寫的,他有英雄的氣魄及行為,但更重要的是,他的“自矜功伐”、自高自大導致了他的悲劇。

        第四步:對手(劉邦)對項羽的評價如何?

        夫運籌帷帳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鎮(zhèn)國家,撫百姓,給饋餉,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軍,戰(zhàn)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項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為我擒也。

        ——史記·高祖本紀

        提示:劉邦善于用人,所以他成功了。而項羽正是在這一點上做得不夠,所以他失敗了??梢娔芊裆朴萌瞬艑σ粋€領袖人物的成敗起著關鍵作用。

        第五步:項羽本人又是怎樣認識的呢?

        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 ,虞兮,奈若何?

        ——項羽《垓下歌》

        第六步:后人對項羽的評價又是怎樣?

        題烏江亭 杜牧

        勝敗兵家事不期,包羞忍恥是男兒。

        江東子弟多才俊,卷土重來未可知。

        烏江亭 王安石

        百戰(zhàn)疲勞壯士哀,中原一改勢難回。

        江東子弟今雖在,肯與君王卷土來。

        詠項羽 李清照

        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

        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明確:

        杜 牧:男兒應當能屈能伸,不輕言失敗。應從“包羞忍恥”“卷土重來”分析入手。

        王安石:軍民離心,敗勢難回。由“壯士哀“勢難回”“肯與君王卷土來”分析入手。

        李清照:氣勢豪壯,令人敬仰。結合李清照身世簡要點撥。

        第七步:小結

        步驟(3)布置

        結合《鴻門宴》的學習,聯(lián)系古今人物對項羽的理解,將自已對這一人物的認識寫一篇人物評論。600字以上。

        9、《念奴嬌赤壁懷古》《激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教案教學設計

        一.教學內容

        《秋水》

        二. 學習目標

        1. 了解莊子及《莊子》

        2. 學習本文用設喻的手法說明哲理的寫法

        三. 學習方法

        1. 積累成語 望洋興嘆 貽笑大方

        2. 熟讀課文 以致成誦

        四. 作者作品

        莊子,名周,宋之蒙人。嘗為蒙漆園吏。與梁惠王齊宣王同時。生活極為貧困。據(jù)記載他曾住過陋巷,打過草鞋,并向監(jiān)河侯借糧。楚威王聞其賢,以重金聘為相,然辭謝不就,只求適己任性,以快其意。

        莊子是繼老子之后道家學派的大師。戰(zhàn)國時期道家學派的代表人物之一,與老子并稱為“老莊學派”。從莊子的整個思想體系和政治觀點看來,莊子無疑是一個代表沒落奴隸主階級的哲學家。由于社會的根本變化,莊子的地位無法維持,這就決定他對現(xiàn)實極端不滿。他既不滿現(xiàn)實,又無法反抗它,就不得不走隱居遁世的道路。他是一個悲觀絕望的厭世主義者,覺得“人生天地之間,若白駒之過隙,忽然而已”,所以妻死則“箕踞鼓盆而歌?!币虼?,莊子的處世態(tài)度就是玩世不恭,隨俗浮沉。他好象非常膽怯、害怕,常說“無用之用”才是“大用”。這一切都充分表現(xiàn)一個沒落階級的思想觀點。不過,莊子的放蕩不羈,蔑視禮法和權貴,以及對統(tǒng)治者不合作,在特定的歷史時期曾起過一定的積極作用。他還認為圣知仁義只是供統(tǒng)治者利用的工具,這些都是極為深刻的見解。

        莊子散文在先秦諸子中具有獨特風格。它首先是吸收神話創(chuàng)作的精神,大量采用并虛構寓言故事,作為論證的根據(jù)。因此,想象奇幻,最富于浪漫主義色彩。

        《莊子》亦名《南華經(jīng)》,今本《莊子》33篇,其中《內篇》7篇、《外篇》15篇、《雜篇》11篇,一般認為,只有《內篇》可確認為莊子所作,莊子用寓言或散文表現(xiàn)他深邃奧妙的哲學思想,文章十之八九是寓言。

        五.《秋水》全文,主要通過河伯和海若的七段對話,本意是要申述莊子齊物論和相對主義的認識論。

        六. 全文解析

        秋水

        原文:秋水時至,百川灌河。涇流之大,兩涘渚崖之間,

        關鍵字:時:名狀,按時令。川:水道、河流。河:黃河。涇:通“徑”。之:這樣,如此。

        譯文:秋水依照時令及時來到,很多河流的水灌注到黃河里。水流是那樣寬闊,在水的兩邊和水中的小洲與高出的河岸之間

        不辯牛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為盡在已。

        辨:“辨”,辨別。焉:助詞不譯。然:形容詞綴。以:認為

        竟分不清對面的牛和馬。于是乎黃河神高興地自我得意起來,認為天下的美景都在自己這里。

        順流而東行,至于北海,東面而視,不見水端。

        而:表修飾順連詞。東:名狀,向東。于:介詞,引出到達的地點。而:表修飾連詞。

        他沿著河道向東走,來到了北海;面對著東方觀望,看不到水的盡頭

        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嘆曰:

        始旋:開始,掉轉。 望洋:翹首遠望的樣子。

        于是黃河神轉過臉來,仰頭對海神若感嘆說:“野語有之日,‘聞道百,以為莫已若’者,我之謂也。野語:俗語 百:很多

        “俗語說,‘聽說了許多道理,就認為沒有誰比得上自己’,這就說的是我呀?!?/p>

        且夫我嘗聞少( )仲尼之聞,而輕伯夷之義者,始吾弗信;

        且夫:發(fā)語詞。聞:動。聞:名。而:并列連詞。之:結構助詞,的。始:當初

        況且我曾經(jīng)聽說有人輕視孔子的學問,看不起伯夷的節(jié)義,當初我不相信

        今我睹子之難窮也,吾非至于子之門,則殆矣。

        之:主謂之間取獨 殆:危險

        現(xiàn)在我看到了您的博大無窮,我若不是走到您的門前,那就危險了。

        吾長見笑于大方之家。 長:長久,見:表被動 方:道

        我將長久地被有學識的人所譏笑。

        七. 重、難點

        1.《秋水》的文學性與哲理性

        2. 詞類活用

        秋水時至 順流而東 且夫我常聞少仲尼之聞 而輕伯夷之義者

        3. 特殊句式

        賓語前置

        吾長見笑于大方之家(被動句)

        聞道百(定語后置)

        賓語前置句的構成:

        (1)動詞(動賓)

        ① 否定句賓語前置(否定詞、代詞)

        不患人之不已知 /忌不自信 /毋吾以也 /未之有也 /莫已若 /弗之怠也(不懈怠筆錄)

        我無爾詐 爾無我虞 /古之人不余欺也

        ② 疑問句賓語前置(疑問代詞、賓語)

        吾誰欺?沛公安在?毛將焉附?

        ③ 用“之”“是”作提賓標志

        ④ 方位名詞作賓語時,在謂語之前

        項王西向坐 北面而事之 東面而視

        (2)介詞(介賓)

        ① 疑問代詞做介詞賓語 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為 吾誰與歸

        ② 一般詞作賓語倒裝 是以謂之文也 一言以蔽之

        4. 文章除設喻說理之外還運用了對比手法

        (1)寫景對比

        (2)河神前后認識對比

        5. 附先秦諸子表

        階段

        作品

        作者

        基本思想

        藝術特點

        春秋之交

        《論語》

        孔子弟子及再傳

        弟子

        仁為核心

        中庸、禮

        德治教化,凝煉

        簡括警策誡人

        《墨子》

        墨子及其弟子

        兼愛、非攻

        維護手工業(yè)

        有說服力邏輯性強條理清晰

        《老子》

        李耳本人

        相素辯證法

        簡括有韻宜于誦讀

        戰(zhàn)國中葉

        《孟子》

        孟子及其弟子萬章等人

        主張仁政以民為本

        長于議論,富有氣勢,感情強烈語帶鋒芒,鼓動性強

        《莊子》

        莊子及弟子

        虛無清靜

        順其自然

        放蕩不羈

        善用寓言,想象奇特,富于浪漫主義色彩

        戰(zhàn)國后期

        《荀子》

        荀況本人

        人定勝天

        質樸簡約,善用比喻,結構謹嚴

        《韓非子》

        韓非本人

        兼道儒法

        選擇前期法家思想

        善用寓言,巧設譬喻,深刻明切,鋒利無比嚴峻峭拔

        10、《念奴嬌赤壁懷古》《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比較課堂教學實錄

        【學習目標】

        1、掌握“何”“則”等文言詞語及其用法。

        2、了解墨子的生平及《墨子》的思想內容。

        3、學習文章的寫作特點及文中展示的哲理。

        【目標重點難點】

        掌握給文言文加標點的方法與技巧,提高斷句能力。

        【相關材料】

        1.作者簡介

        墨家學派的創(chuàng)始人——墨子

        墨子,戰(zhàn)國初期偉大的思想家,墨家學派的創(chuàng)始人。姓墨名翟,生卒年不詳。

        墨子作為先秦墨家的創(chuàng)始人,在中國哲學史上產生過重大影響。墨子在上說下教中,言行頗多,但無親筆著作。今存《墨子》一書中的《尚賢》、《尚同》、《兼愛》、《非攻》、《節(jié)用》、《節(jié)葬》、《天志》、《明鬼》、《非樂》、《非命》等篇,都是其弟子或再傳弟子對他的思想言論的記錄。這是研究墨子思想的重要依據(jù)。

        墨子的學說思想主要包括以下幾點:①兼愛非攻。所謂“兼愛”是要求君臣、父子、兄弟都要兼相愛,“愛人若愛其身”,并認為社會上出現(xiàn)強執(zhí)弱、富侮貧、貴傲賤的現(xiàn)象,是因為天下人不相愛所致。②天志明鬼。宜揚天命鬼神的迷信思想是墨家的—大特點。墨子認為天是有意志的,它不僅決定自然界星辰、四時、寒暑等的運動變化,還對人世的政治起支配作用。因“天之愛民之厚”,君主若違天意就要受天之罰,反之,則會得天之賞。對于鬼神,墨子不僅堅定信其有,而且認為它們對于人間君主或貴族也會賞善罰暴。③尚同尚賢。尚同是要求百姓上同于天子。墨子認為,國君是國中賢者,百姓應以君上之是非為是非。他還認為上面了解下情也很重要,因為只有這樣才能賞善罰暴。尚賢是要求君上能尚賢使能,即任用賢者而廢抑不肖者。墨子把尚賢看得很重,以為是政事之本。他特別反對君主用骨肉之親.對于賢者則不拘出身,提出“官無常貴,民無終賤”的主張。④節(jié)用。節(jié)用是墨家非常強調的一種觀點,他們抨擊君主、貴族的奢侈浪費,尤其反對儒家看重的久喪厚葬之欲。認為君主、貴族都應像古代大禹一樣,過著極為儉樸的生活,而且要求墨徒在這方面也要身體力行。

        2.語言知識

        【難讀字】

        園圃(pǔ)雞豚(tún)欄廄(jiù)衣裘(qiú)茲(zī)甚不辜(gū)

        【古今異義】

        眾聞則非之(非,非難。今義:不對,過錯。)

        茍?zhí)澣擞?茍.如果。今無此義。)

        其不仁茲甚,罪益厚(重,大。今義:扁平物上下兩面之間的距離。)

        【一詞多義】

        今至大為攻國(國家)

        登斯樓也,則有去國懷鄉(xiāng)(國都)

        等死,死國可乎(國事)

        逝將去女,適彼樂國(地域)

        是何故也(原因,緣故)

        暮去胡來顏色故(衰老)

        而從六國破亡之故事(舊)

        君安與項伯有故(老朋友,引申為交情)

        以虧人自利也(因為)

        乃入見。問:“何以戰(zhàn)?”(憑,憑借)

        作《師說》以貽之(來,用來)

        以是人多以書假余(把)

        夫夷以近,則游者眾(而)

        【詞類活用】

        ①名詞作動詞:

        以其虧人愈多(虧,損人)

        從而譽之(譽,贊美)

        ②形容詞作動詞:

        眾聞則非之(非,非難)

        【特殊句式】

        ①省略句:

        其不義又甚(于)入人園圃竊桃李。(省略介詞)

        上為政者得(之)則罰之。(省略賓語)

        從而譽之,謂之(為)義。(“謂之”后面省略了“為”字)

        ②設問句:

        此何也?以虧人自利也。

        ③反問句:

        此可謂知義與不義之別乎?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古文斷句標點是學習古文的一項基本功。古文斷句標點與古文閱讀理解是相輔相承的,正確理解古文,是斷句標點的基礎,反過來斷句標點不正確,古文理解必定會受影響。

        二、文章的內容與結構

        “非攻”即反對進攻的戰(zhàn)爭,與一般的非戰(zhàn)是有區(qū)別的。墨子對于防御性的戰(zhàn)爭不僅不反對,而且竭力支持。《公輸》篇中墨子不但去說服公輸盤和楚王不要攻宋,還派弟子三百人為宋守城。

        孟子曾說過:“春秋無義戰(zhàn)?!?《孟子盡心下》)到戰(zhàn)國時期,新興地主統(tǒng)治的國家進行無休止的兼并戰(zhàn)爭,大量殺戮敵國人民。盡管客觀上促進了中國的統(tǒng)一,但也不是義戰(zhàn)。墨子《非攻》揭露了這種戰(zhàn)爭的本質是有積極意義的。中篇舉史事說明好戰(zhàn)必亡。下篇肯定禹伐有苗、湯伐桀、武王伐紂是義戰(zhàn),并且主張先利天下諸侯,援小國,立信義,寬吾眾,信吾師,然后能天下無敵。由此可知墨子從不反對正義戰(zhàn)爭。

        本節(jié)文字共五個層次,作者由“竊其桃李”“攘人犬豕雞豚”“取人牛馬”“殺不辜人”四個層次,層層推出“茍?zhí)澣擞?,其不仁茲甚,罪益厚。當此,天下之君子皆知而非之,謂之不義”的結論,最后一層分析“今至大為攻國,則弗知非,從而譽之,謂之義”,指責了侵略它國的行徑是極為不義,應當受到唾罵和譴責的。

        本段從偷竊搶劫的事例說起。偷竊者從偷竊桃李到偷竊犬豕雞豚,以至牛馬,其罪孽隨著損人利己的程度加重而加重,人們也能辨其不義。搶劫者從搶劫衣裘、戈劍以至把別人殺死,損人利己的程度更重。罪孽也更重,人們也同聲譴責其不義。然而,現(xiàn)在有人做著最大的不義之事——侵略別國,大規(guī)模地殺人和掠奪,君子們非但不譴責,反而稱譽它合于義。這能說他們懂得義與不義的原則區(qū)別嗎?用這種層層剝進的辦法,徹底剝去了侵略者的偽裝,戳穿了他們欺瞞天下人耳目的借口,原來以征討別國標榜為天經(jīng)地義者,實與偷竊搶劫同出一轍,而且是它們惡性發(fā)展到頂點的產物。文章就此揭示了侵略的實質,表現(xiàn)出對侵略者蔑視、冷嘲和貶斥的態(tài)度。值得注意的是,本文于此并不進行義正辭嚴的正面譴責,而致力于用幽默詼諧的事例進行類比。類比告終,境界全出,原來用以類比的事例的字字句句,無不落實在對侵略行徑的暴露與譴責上。比之正面譴責,顯得含蓄、辛辣和有力。

        三、疑難問題探析

        1、本文思想內容是什么?請具體分析。

        這篇文章的鋒芒直指不義戰(zhàn)爭。

        入人園圃,竊人桃李,盡管是偷,但只是對別人造成了輕微的損失,盡管不義,也還不至于造成多壞的影響,而眾人便紛紛指責,掌權者則重重處罰,這實在有點小題大做。其實損害別人,貪點小便宜,盡管可惡,可也不至于成為眾矢之的,更何況這便宜實在小得有點微不足道。至于偷雞摸狗,盡管比竊人桃李嚴重,顯得不仁不義,但也僅僅是雞鳴狗盜而已,至多給牲畜的主人造成一陣財產的陣痛。入人欄廄,取人牛馬,這似乎有點嚴重了,因為牛馬是主人家中耕種負載主要的依靠,沒有了牛馬,主人可能無法完成春種秋收,進而影響到主人的生計。所以這就比偷雞摸狗更嚴重了一些,但還不至于威脅到主人的身家性命。至于殺不辜人,情況就大大地嚴重了,因為這剝奪了別人最基本的人權——生存權。生命是極其寶貴的,任何人都沒有權利剝奪別人的生命。如果剝奪了別人的生命,那就犯下了不可饒恕的罪行,那他自己也受到嚴厲的懲罰,而被處以極刑。但即便如此,他對社會造成的危害也只是在一定范圍內,還不足以動搖整個國家的社會基礎。以上四種行為都是不義行為,而且程度由淺入深,應當受到不同程度的懲罰。“天下之君子皆知而非之,謂之不義”,這也是可以理解,畢竟這四種行為給社會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傷害。但讓人無法理解的是為什么發(fā)展到攻打別的國家,尸橫遍野,血流成河,那些個君子卻又跟在強權者的后面屁顛屁顛地贊譽有加呢?那些個冒天下之大不韙的舉動竟然贏得了眾人的喝彩,真是讓人不可思議。似乎殺人越多,不義越甚,才能成就大義。既然如此,那么用殘殺眾多生靈的生命換來的所謂大義又有什么狗屁價值呢?這種所謂的“大義”還有什么值得贊嘆的呢?那些個贊譽有加的君子們不是混蛋又是什么呢?其實發(fā)動戰(zhàn)爭侵略別國,荼毒生靈才是真正的大不義。這樣,文章就把批判的矛頭直指不義戰(zhàn)爭,從而揭示出不義戰(zhàn)爭才是造成百姓流離失所、橫死荒野的罪魁禍首。

        2、本文在說理上層層鋪墊,對照鮮明,試結合課文分析。

        文章主旨的表現(xiàn)并不是開門見山的,而是作了層層鋪墊的。先是說情節(jié)極其輕微的竊人桃李,次說情節(jié)不太嚴重的雞鳴狗盜,又說情節(jié)較為嚴重的取人牛馬,再說情節(jié)相當嚴重的殺人越貨,情節(jié)是越來越嚴重,不義的程度也越來越深。這些行為的確應當受到不同程度的懲罰。但是上述四種行為即使再嚴重,也不會比“伏尸百萬,流血漂櫓”的侵人之國嚴重吧。按照常理,侵人之國應當是罪大惡極,其罪行應該是罄竹難書,擢發(fā)難數(shù),但卻贏得一片頌揚之聲,何等滑稽!何等可笑!何等可憎!何等可恨!性質相同只是輕重不同的行為,導致的卻是兩種截然不同的結果,相形之下,不就更能看出君子的邏輯是混帳邏輯嗎?鮮明的對比使得文章的主旨就更加突出了。

        四、寫作特點:

        本文在說理上層層鋪墊,對照鮮明。

        文章主旨的表現(xiàn)并不是開門見山的,而是作了層層鋪墊的。先是說情節(jié)極其輕微的竊人桃李,次說情節(jié)不太嚴重的雞鳴狗盜,又說情節(jié)較為嚴重的取人牛馬,再說情節(jié)相當嚴重的殺人越貨,情節(jié)是越來越嚴重,不義的程度也越來越深。這些行為的確應當受到不同程度的懲罰。但是上述四種行為即使再嚴重,也不會比“伏尸百萬,流血漂櫓”的侵人之國嚴重吧。按照常理,侵人之國應當是罪大惡極,其罪行應該是罄竹難書,擢發(fā)難數(shù),但卻贏得一片頌揚之聲,何等滑稽!何等可笑!何等可憎!何等可恨!性質相同只是輕重不同的行為,導致的卻是兩種截然不同的結果,相形之下,不就更能看出君子的邏輯是混帳邏輯嗎?鮮明的對比使得文章的主旨就更加突出了。

        五、學習方法點撥

        文言文斷句與標點的方法和技巧

        文言文斷句習慣上稱為句讀。傳統(tǒng)的古文是不加標點的,要讀書,首先就要識字、斷句。因此,古人把“習六書,明句讀”作為“小學”。掌握了六書知識,就有了一個識字的工具;掌握了句讀規(guī)律,才能夠真正讀懂古文。

        斷句的基礎在于辨識好文章的文體和領會全篇的文意。因此斷句前先要讀幾遍原文,力求對原文文體特點和內容有個大致的了解,然后依照技巧準確標點。

        我們以標點《非攻(節(jié)選)》為例談一談常見的斷句標點的方法。通過閱讀,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此文以層進推理的方式揭露攻國的罪惡,那么,準確標點此文的前提通過找出人物,讀出故事,做法如下:

        閱讀全文,閱讀時的要求是:①找出文章中的人名和其他指稱人的名詞。

        ②找出文章中的人稱代詞或其它指代性詞語。

        ③通過人名和人稱代詞讀出文章的“故事”,然后嘗試斷句。

        ④準確加注標點符號,并復核檢查。

        通過閱讀,我們不難找出文章中列舉了“一人”“攘人犬豕雞豚者”“入人欄廄,取人牛馬者”“殺不辜人也,拖其衣裘,取戈劍者”“'攻國'者”這些“不義”之人和“眾”“上為政者”“天下之君子”等評價者。這樣,“人”找到了,故事讀通了,標點問題就容易解決了。

        其實,和現(xiàn)代漢語一樣,名詞或代詞在句中一般也是作句子的主語或賓語,因此找出文中反復出現(xiàn)的名詞或代詞,就可以讀出故事,確定停頓的位置。也就是說在敘事性較強的文段中,找出句中幾個名詞和人稱代詞,句子基本就斷開了。

        需要注意的是,文言文中,人名第一次出現(xiàn)時往往用全稱,以后再出現(xiàn)就只提名不提姓了。例如《赤壁之戰(zhàn)》中,“初,魯肅聞劉表卒”,先用全稱,以下“肅徑迎之”“肅宣權旨”就不再提姓了。

        我們再看看下面的一段文字:

        于是余有嘆焉古人之觀于天地山川草木蟲魚鳥獸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夫夷以近則游者眾險以遠則至者少而世之奇?zhèn)ス骞址浅V^常在于險遠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隨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與力而又不隨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無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為可譏而在己為有悔盡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無悔矣其孰能譏之乎此余之所得也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書之不存后世之謬其傳而莫能名者何可勝道也哉此所以學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節(jié)選自《游褒禪山記》

        節(jié)選的這段文字的表達方式是以議論抒情為主,我們就以找“文章中的語氣詞和連詞”為研習的突破點來解決此文的標點問題。

        古人寫文章,不用標點符號,他們明辨句讀,虛詞就成了重要的標志。尤其是一些語氣詞和連詞的前后,往往是應該斷句的地方。劉勰在《文心雕龍章句》中說過:“夫惟蓋故者,發(fā)端之首唱,……乎哉矣也者,亦送末之????!币簿褪钦f,文言文中,“夫、惟、蓋、凡、竊、請、敬”等發(fā)語詞和表敬副詞,經(jīng)常出現(xiàn)在句首;“乎、哉、也、矣、歟、焉”等語氣詞經(jīng)常出現(xiàn)在句尾;而“以、于、為、而、則”等連詞經(jīng)常出現(xiàn)在句中。這個特點在議論抒情為主的文章中體現(xiàn)的尤為明顯。弄清這些特點,有助于我們快速準確的斷句和標點。同學們經(jīng)過分析,找出了“焉”“

        也”“矣”

        “乎”“哉”等經(jīng)常用于句末的語氣助詞,并且找到了“夫”等經(jīng)常放在句首的發(fā)語詞,“故”“然”經(jīng)常放在句首的連詞,“其”“此”“亦”等經(jīng)常放在句首的副詞和“以”“而”等經(jīng)常放在句中的連詞,這樣,這篇文章的斷句與標點問題也就迎刃而解了。這樣看來,找“文章中的語氣詞和連詞”就應當成為標點以議論抒情為主要表達方式的文段的重要方法之一了。

        當然,將“找出句中名詞和人稱代詞等主語,讀出故事”和“找文章中的語氣詞和連詞”結合起來,絕大多數(shù)文章的斷句問題,都能很好的解決。

        11、《念奴嬌赤壁懷古》教案蘇軾詞二首赤壁懷古水調歌頭

        赤壁懷古 蘇軾

        導入:

        許多古人,每見名山大川,必有所感懷。如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范仲淹臨洞庭憂蒼生,歐陽修游滁州而醉山水。他們心為山動,情為水發(fā),錦文華章噴薄而出,留下許多千古絕唱。宋代詞人蘇東坡來到歷經(jīng)滄桑的赤壁古戰(zhàn)場,同樣情難自已,醉書一曲《念奴嬌》,讓世人傳唱。

        有關常識:

        詞,詩歌的一種,起源于南北朝,成于唐,盛于宋。詞有很多別稱,如“長短句”、“詩余”、“曲子詞”、“曲詞”、“樂章”、“歌詞”等。詞按字數(shù)的多少可分為小令(58字以內)、中調(59字至90字)和長調(91字以上)三大類。按詞的段落的多少又分成:全詞只有一段的叫“單詞”,二段的叫“雙調”,三段的叫“三疊”,四段的叫“四疊”。詞的段落叫“闋”或“片”,從上片到下片講究銜接貫穿,意思前后相承,叫“過片”。下片的首句句式不同的叫“換頭”或“過變”。依照已有的詞調寫的叫“填詞”或“依聲填詞”,自己譜曲自己寫詞的叫“自度曲”,《揚州慢》屬后一類。詞常見有“令”、“引”、“近”、“慢”的分別,“令”即小令,“引”是正歌之前引歌,“近”又稱“近拍”,相當于“引”,“慢”是慢曲子的省稱,指節(jié)拍較慢,聲調延長。慢詞的字數(shù)較令、引、近的詞字數(shù)要多些。宋代詞風可分為婉約派和豪放派。婉約派主要詞人有柳永、周邦彥、李清照、姜夔等,他們認為“詞為艷科”、“詩莊而詞媚”,多寫情愁別緒、個人遭遇,特別講究音律格律,風格清麗婉媚。豪放派以蘇、辛為代表,主張“以詩為詞”、“無言不可入,無事不可言”,不肯損害意思以遷就音律,“故為豪放不羈之語”,格調高昂、取材廣泛。

        朗讀全詞,疏通文字。

        1、念奴嬌:詞牌名。后人還以《大江東去》、《大江東》、《酹江月》作為《念奴嬌》的代名。

        2、小喬:吳國喬玄有兩個女兒,都美貌出眾,人稱“二喬”?!按髥獭奔藿o孫權的哥哥孫策, “小 喬”嫁給周瑜。唐代詩人杜牧有“銅雀春深鎖二喬”的詩句,指曹操筑銅雀臺,打算滅吳后將“二喬”擄為己有的典故。

        3、檣櫓:檣是船上的桅桿,櫓是搖船的工具。這里是以局部代全體的借代修辭方法,用檣櫓代全部戰(zhàn)船,再引申整個水軍。有的本子作“強虜”,那就直指曹操的軍隊了;灰飛煙滅:被焚燒成灰和煙飛散消逝掉,形容曹操的軍隊遭火攻后的慘敗。

        討論分析課文

        蘇軾,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四川眉山人。曾與父蘇洵、弟蘇轍進京,并與蘇轍同科進士及第,父子三人文名大震,號稱“三蘇”。他的政治思想比較保守,宋神宗時,王安石當政,行新法,他極力反對,出任杭州等處地方官。又因作詩得罪朝廷,被捕入獄,構成文字獄“烏臺詩案”,貶為黃州團練副使。宋哲宗時,舊黨當權,召還為翰林學士;新黨再度秉政后,又貶惠州,遠徙瓊州,后死于常州。

        蘇軾的詞意境和風格都比前人提高一步。他作詞不糾纏于男女之情,也不喜歡寫那些春愁秋恨的濫調,一掃晚唐五代以來文人詞的柔靡纖細的氣息,創(chuàng)造出高遠清新的意境和豪邁奔放的風格。

        蘇軾的詞強烈地反映著入世和出世的世界觀的矛盾。他政治上長期失意,一生經(jīng)歷坎坷不平,但仍能保持樂觀豪邁的精神,不時發(fā)出健旺爽朗的笑聲;另一方面作者在達觀瀟灑的風度里潛伏著一種濃厚的,逃避現(xiàn)實追求解脫的老莊思想,用來寄托自己對政治現(xiàn)實不滿的心情。

        《念奴嬌·赤壁懷古》是蘇軾謫居黃州游赤壁時寫的。這時作者47歲,自覺功名事業(yè)還沒有成就,就借懷古以抒發(fā)自己的懷抱。

        聽讀課文的錄音。

        講讀上片。

        1、正面描寫赤壁景色的有哪些句子?

        六、七、八句。

        2、用了哪些富有表現(xiàn)力的字詞描寫了赤壁怎樣的景色?用了什么修辭?從幾個角度?基調怎樣?

        字詞

        特點

        角度

        修辭

        基調

        險怪

        夸張

        豪邁奔放

        穿

        高峭

        洶涌

        比擬

        水石相擊

        狂瀾奔騰

        比喻

        水色純白

        3、赤壁之景的描寫有什么作用?

        姿態(tài)、聲音、色彩,無不逼真,描繪了一幅奇險雄偉的畫面;并暗寫赤壁之戰(zhàn)驚心動魄的場面和英雄豪杰們的雄姿,表現(xiàn)了作者的豪邁奮發(fā)。

        4、一、二、三句歷來被人們稱道,有誰說說它的好處在哪里?

        詞一開篇就境界開闊,氣象恢宏,大江東去,淘空一切,“浪”怎能沖洗千古風流人物呢?是作者的感情在起作用,使無數(shù)杰出人物在詩人的視野里都如滾滾長江水一去不復返。由江水的流逝想到歲月的無情,產生對歷史和人生的思索。

        5、四、五句寫赤壁為何要假借他人之口?

        “人道是”三字用得極巧,點明此處赤壁并不一定是赤壁之戰(zhàn)的所在地詩人只是借此抒發(fā)感情,并不想做考據(jù)家。

        6、上闕末句有何作用?

        承上啟下。江山如此秀美,人物又是一時俊杰之土。三國時期正是英雄輩出的時代,關云長過五關斬六將,猛張飛一聲斷喝長板陂上,俊呂布方天畫戟無人能敵,諸葛亮運籌帷幄世所難當。在諸多英雄中,作者選擇了誰作為詠誦的對象?

        7、學生齊讀上片,體會景中之情,總結內容。

        描寫赤壁景象,引起對古代英雄的緬懷,充溢著對建功立業(yè)的渴望。

        講讀下片。

        1、閱讀下片前六句,討論刻畫了周瑜什么樣的形象?基調怎樣?作者自身的狀況又是怎樣的?基調怎樣?

        描寫了周瑜雄姿英發(fā)風流俊雅的英雄形象?!靶坛跫蕖泵廊艘r英雄,寫盡俊偉風姿。據(jù)史書記載,喬玄把自己美麗的次女嫁給周瑜,不久吳主孫權又拜周瑜為大都督,這時周瑜才二十四歲。突出地表現(xiàn)周瑜少年得志建立功業(yè)的形象?!坝鹕染]巾”,描寫周瑜手握羽扇,頭戴綸巾,從容閑雅,一派儒將風度?!罢勑﹂g,檣櫓灰飛煙滅”,以曹操水軍的慘敗襯托周瑜指揮若定蔑視強敵的氣概。

        “故國神游”,道出了對英雄時代、英雄人物的向往。這種向往在兩鬢斑白功業(yè)無成的現(xiàn)實面前變得可笑?!岸嗲閼ξ摇笔堑寡b句,須解作:應笑我多情。

        項目

        周瑜

        蘇軾

        年齡

        24歲

        47歲

        婚姻

        幸福美滿

        屢遭不幸

        外貌

        英俊儒雅

        早生華發(fā)

        職位

        東吳都督

        團練副使

        際遇

        功成名就

        功業(yè)未就

        基調

        感奮

        感傷

        2、怎樣理解這一矛盾(感奮與感傷)?

        詞表現(xiàn)了蘇軾復雜矛盾的思想。蘇軾深受儒、道、佛三家思想影響,他一方面仰慕屈原、諸葛亮等經(jīng)世濟時的人物,渴望建功立業(yè);一方面又酷愛陶潛,追慕老莊,在險惡的政治逆境中能夠保持超然物外的曠達態(tài)度。又跟和尚親密往來,精通禪學。儒、道、佛三家思想,本來是矛盾的,從而構成了蘇軾世界觀中既有積極進取的精神,又交織著對人生的虛無態(tài)度。

        本首詞是詞人經(jīng)歷了烏臺詩案,幾乎被殺,幾經(jīng)周折被貶黃州,“魂飛湯火命如雞”,經(jīng)過這樣的憂患被貶到黃州來,他內心有他的憂患和悲慨,蘇軾的感傷是由于建功立業(yè)的激切熱望不能實現(xiàn)而萌發(fā)的,但是詞中壯麗江山、英雄業(yè)績,既激起了他豪邁奮發(fā)之情,他把這種悲慨融合在開闊博大的景色之中,而且融合在古往今來的歷史之中,“奮”壓倒了“傷”。本首詞主要表達了詞人悲慨之中的曠達和豪放。對周瑜的追述表現(xiàn)的是一種理想,而落泊失意是一種現(xiàn)實,感情基調的矛盾實際反映的是理想與現(xiàn)實的矛盾。

        3、作者又是如何解決這種矛盾的?

        (“逝者如斯夫”,人生美好卻短暫,于是有人嘆息不已,“人生苦短”;有人及時行樂,“對酒當歌,人生幾何”;有人借酒消愁,“與爾同消萬古愁”;也有人玩世不恭,“一場游戲一場夢”。那么,蘇軾又是如何對待的呢?)

        “人生如夢”,英雄人物,豐功偉績,全都是過眼煙云,稍縱即逝,人生是短暫的虛幻的,又何必執(zhí)著?灑酒入江,以酒祭月,是希望萬古愁懷隨江而去。感慨和動作中現(xiàn)出一種超脫與曠達。

        4、朗讀下片,總結。

        下片第一層寫周瑜形象,第二層抒發(fā)對身世的感嘆,詠史、抒情自然結合。

        比較閱讀

        江城子·密州出獵

        蘇軾

        老夫聊發(fā)少年狂,左牽黃,右擎蒼。錦帽貂裘,千騎卷平岡。欲報傾城隨太守,親射虎,看孫郎。

        酒酣胸膽尚開張,鬢微霜,又何妨!持節(jié)云中,何日遣馮唐?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

        歸結這兩首詞的共同特征,即豪放詞的特征。

        角度

        特點

        思想

        積極、樂觀

        意境

        高遠、壯闊

        風格

        奔放、灑脫

        附錄:歷代評論家對本首詞的評價和相關資料:

        大藝術家即便錯,也會錯出些魅力來。

        蘇東坡以自己的精神力量給黃州自然景物注入了意味,而正是這種意味,使無生命的自然形式變成美。因此不妨說蘇東坡不僅是黃州自然美的發(fā)現(xiàn)者,而且也是黃州自然美的確定者構建者。 《蘇東坡突圍》

        成熟是一種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輝,一種圓潤而不膩耳的音響,一種不需要對別人察言觀色的從容,一種終于停止向周圍申訴求告的大氣,一種不理哄鬧的微笑,一種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種無須聲張的厚實,一種并不陡峭的高度。勃郁的豪情發(fā)過了酵,尖利的山風收住了勁,湍急的細流匯成了湖,結果——引導千古杰作前奏已經(jīng)奏響,一道神秘的天光射向黃州,《念奴嬌·赤壁懷古》和前后《赤壁賦》馬上就要誕生。 《蘇東坡突圍》

        一個人是要在憂患艱危之中,才能看到他的感情品格操守的。 【加拿大】葉嘉瑩

        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李煜《虞美人》

        自是人生長恨水長東。 李煜《烏夜啼》(只有悲哀沒有反省和超脫)

        舉杯邀明月,對影三人。 李白(是寂寞悲哀之中的飛揚)

        水調歌頭

        蘇軾

        導入新課

        古往今來,不少文人騷客以中秋月亮為題材來吟詩賦詞,如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等。同樣的,蘇東坡也以中秋月亮為題材,寫下了這首千古絕調。我們來看看后人對這首詞的評價:清朝詞評家胡仔在《菬溪漁隱業(yè)話集》里曾道:中秋詞自東坡《水調歌頭》一出,余詞盡廢。

        水調歌頭是詞牌名。此詞是蘇軾41歲時所作,當時蘇軾與其弟蘇轍已經(jīng)六七年不見了,他們之間一直是手足情深。

        1、 小序,有何作用?

        詞前小序,述作詞緣由(懷念子由)。

        2、 上下兩闋主要寫什么?

        (提示:中國古代的詩詞,大都先寫景,后抒情,我們來看看這首詞是否也具有此特點。)

        上闋----望月(寫景)

        下闋----懷人(抒情)

        3、 上闋哪些是實景,哪些是虛景?

        實景:明月、酒、青天、風、清影

        虛景:宮闕(瓊樓玉宇)

        4、描寫虛景運用了什么方法?想象中的月宮生活是怎樣的?

        想象。月宮生活幸福美滿,不知“今夕是何年”,沒有煩惱,想要“乘風歸去”,美妙圣潔,“瓊樓玉宇”,然而高而寒冷。

        5、上闋表現(xiàn)了作者怎樣的思想?

        上天,是作者對理想的追求、失意的苦悶,是超塵出世的消極思想的反映;下地,是作者對人間生活的留戀和熱愛,是超然達觀思想的反映。所以,上闋是作者“遁世”與“入世”思想的矛盾,但入世思想戰(zhàn)勝了遁世思想。

        1、 對人生的感悟體現(xiàn)在哪些詞句上?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

        2、“懷子由” 體現(xiàn)在詞中哪句?

        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3、“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寫出了什么?

        月“轉”“低”表示夜深,“無眠”表示離情正濃。

        主題:

        這首詞表達了詩人的曠達胸襟和對親人的懷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