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歸鹿門歌》導學案一等獎》屬于教學設(shè)計中比較優(yōu)秀的內(nèi)容,歡迎參考。
1、《夜歸鹿門歌》導學案一等獎
《夜歸鹿門歌》導學案
【學習目標】
1、反復(fù)朗讀,理解詩意,體會詩歌所表現(xiàn)的隱逸情懷
2、引導學生置身詩境,展開聯(lián)想與想象,不僅意會意境,而且能夠用通順流暢的語言描述意境
3、引導學生根據(jù)詩歌中意象的特點以及情景之間的關(guān)系,采取“緣景明情”的欣賞方法,結(jié)合“知人論世,以意逆志”的方法準確把握詩人追求隱逸,淡泊灑脫的人生志趣
【學習重點】
1、引導學生置身詩境,展開聯(lián)想與想象
2、運用“緣景明情”的欣賞方法,把握詩歌主旨
【學習難點】
1、引導學生抓住意象進入“詩境”
2、引導學生根據(jù)詩歌中意象的特點以及情景之間的關(guān)系,把握詩人的隱逸志趣
【作家作品】
孟浩然:湖北襄州襄陽人,是盛唐時期一位不甘隱居,卻以隱居終老的詩人他寫過一首詩說明他有積極用世之心卻遭遇失意,即《望洞庭湖贈張丞相》:
八月湖水平,涵虛混太清
氣蒸云夢澤,波撼岳陽城
欲濟無舟楫,端居恥圣明
坐觀垂釣者,徒有羨魚情
(①張丞相:指張九齡(673740),唐玄宗時宰相,后貶為荊州長史②涵虛:包含天空,指天倒映在水中涵:包容虛:虛空,空間③混太清:與天混成一體清:指天空④云夢澤:古時云澤和夢澤指湖北南部、湖南北部一代低洼地區(qū)洞庭湖是它南部的一角岳陽城:在洞庭湖東岸⑤濟:渡⑥端居:安居⑦恥(chǐ)圣明:有愧于圣明之世圣明:指太平盛世,古時認為皇帝圣明社會就會安定⑧徒:白白的⑨楫:(jí)劃船用具,船槳)
他是個潔身自好的人,不樂于趨承逢迎他耿介不隨的性格和清白高尚的情操,為同時和后世所傾慕
孟浩然的詩多描寫(多寫山水田園和隱逸、行旅等內(nèi)容),在山水田園的景色描寫中寄托自己的性情,如學過的《過故人莊》,語言清淡,意境清遠,多自然超妙之趣,與另一位同代山水田園詩人(王維)并稱“王孟”
【整體感知】
1.結(jié)合注釋標出詩歌中難于理解的字詞
晝:昏:,天剛黑的時候晝已昏:
(晝:白天;昏:傍晚;晝已昏:天已黃昏)
人隨沙岸:人們沿著沙岸
向江村:(向江村走去)
余:(我)
乘舟,指乘魚梁渡口的渡船
開煙樹:這句是說,鹿門山的樹木,剛才在暮煙籠罩中一片蒙朧;現(xiàn)在月亮升上來了,照耀得那樣清晰明朗
巖扉:,(巖洞的門)這是說他住處的簡陋
惟:(只有)
幽人:泛指隱者,這里是詩人自稱
【微觀探究】:置身詩境
(一)尋場景
根據(jù)對詩歌內(nèi)容的理解,我們可以明確詩歌中所寫景或物,兩兩合作,根據(jù)地點的轉(zhuǎn)換看看能把詩歌分為幾個場景?
明確:詩按照時空順序,分別寫了江邊和山中兩個場景
(二)入場景
展開聯(lián)想與想象,把兩幅畫面所牽涉的人或景物及時間聯(lián)系起來,用散文化的語言再現(xiàn)詩歌的兩幅場景
明確:首二句即寫傍晚江行見聞,聽著山寺傳來黃昏報時的鐘響,望見渡口人們搶渡回家的喧鬧這悠然的鐘聲和塵雜的人聲,顯出山寺的僻靜和世俗的喧鬧,兩相對照,喚起聯(lián)想,使詩人在船上閑望沉思的神情,瀟灑超脫的襟懷,隱然可見三、四句就說世人回家,自己離家去鹿門,兩樣心情,兩種歸途,表明自己隱逸的志趣,恬然自得五、六句是寫夜晚攀登鹿門山山路,“鹿門月照開煙樹”,朦朧的山樹被月光映照得格外美妙,詩人陶醉了忽然,很快地,仿佛在不知不覺中就到了歸宿地,原來龐德公就是隱居在這里,詩人恍然了這微妙的感受,親切的體驗,表現(xiàn)出隱逸的情趣和意境,隱者為大自然所融化,至于忘乎所以末二句便寫“龐公棲隱處”的境況,點破隱逸的真諦這“幽人”,既指龐德公,也是自況,因為詩人徹底領(lǐng)悟了“遁世無悶”的妙趣和真諦,躬身實踐了龐德公“采藥不返”的道路和歸宿在這個天地里,與塵世隔絕,惟山林是伴,只有他孤獨一人寂寞地生活著
(三)比場境
1、找出前兩聯(lián)和后兩聯(lián)所描寫的兩個場景的側(cè)重點
明確:用沉緩的鐘聲和嘈雜的人聲對比出佛門的清靜和凡塵的紛繁蕪雜
2、除此對比,同學們能找出兩個場景內(nèi)部存在的對比嗎?
明確:同是乘舟,卻是兩個方向,兩處歸宿,兩種心境,凡人自與幽人不同,此為二比;末句的幽人即指龐公,又是自況,隱含引為同類之意,此為三比;上四句著眼于鐘鳴、爭渡、向江村、歸鹿門等人物的動態(tài)描繪,后四句則側(cè)重于月照、巖扉、松徑等靜態(tài)刻畫,先動后靜,以動襯靜,寫出兩個不同的世界,此為四比通過以上四比,既比出了詩人與時人的相異之處,又比出了與前賢的相通之處,從而塑造了一個孤高的隱者形象
3、認真觀察這幾組對比可看出,兩個場景實際就是兩種生活兩種生活環(huán)境不同,生活其中的人不同,那么同學們根據(jù)你對詩中的個別詞句或?qū)γ虾迫坏牧私猓爬ㄟ@兩種生活具體指哪兩種生活?兩種人具體指哪兩種人?
(提示:結(jié)合詩人的經(jīng)歷與本詩的創(chuàng)作背景)
明確:兩種生活指塵雜世俗和寂寥自然的隱逸生活兩種人:俗人和恬然超脫的隱士
【微觀探究】:緣景明情
作者對棲隱生活的態(tài)度怎樣?從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來呢?(提示:①抓住鹿門山“月照開煙樹”的景物描寫②“忽”字的運用③“幽人”中“幽”的運用)
明確:全詩雖歌詠歸隱的清閑淡素,但對塵世的熱鬧仍不能忘情,表達了隱居乃迫于無奈的情懷感情真摯飄逸,于平淡中見其優(yōu)美,真實顯然,這首詩的題材是寫夜歸鹿門,讀來頗象一則隨筆素描的山水小記但它的主題是抒寫清高隱逸的情懷志趣和道路歸宿詩中所寫從日落黃昏到月懸夜空,從漢江舟行到鹿門山途,實質(zhì)上是從塵雜世俗到寂寥自然的隱逸道路
詩人以談心的語調(diào),自然的結(jié)構(gòu),省凈的筆墨,疏豁的點染,真實地表現(xiàn)出自己內(nèi)心的體驗和感受,動人地顯現(xiàn)出恬然超脫的隱士形象,形成一種獨到的意境和風格前人說孟浩然詩“氣象清遠,心悰孤寂”,而“出語灑落,洗脫凡近”(《唐音癸簽》引徐獻忠語)
【總結(jié)升華】
1、總結(jié)“置身詩境,緣景明情”的鑒賞思路
明確:此詩按照時空順序,分別寫了江邊和山中兩個場景,比較詩人描寫這兩個場景時不同的側(cè)重點,說
說它們是如何組成一個和諧統(tǒng)一的詩境的
2、整首詩中作者的情感內(nèi)容:
明確:主題是抒寫清高隱逸的情懷志趣和道路歸宿詩中所寫從日落黃昏到月懸夜空,從漢江舟行到鹿門山途,實質(zhì)上是從塵雜世俗到寂寥自然的隱逸道路
我們從詩歌的意象,得出詩歌的意境,最后體會作者的感情,有景有情,這是詩歌中常用的情景交融,融情入景的寫作方法,所以大家一定要掌握置身詩境,融情入景的賞析方法,這也是本節(jié)課的重點
【背景補充】
孟浩然與鹿門山
孟浩然家在襄陽城南郊外的峴山附近,漢江西岸,名為“南園”鹿門山在漢江東岸,與峴山隔江相對漢江隱士龐德公,因拒絕征辟,攜帶家眷,隱居于鹿門山,因此,鹿門山便成了隱居圣地孟浩然早先一直隱居在峴山南園的家中,后來,在長安謀仕不遇,游歷數(shù)年后,決定步龐德公之后塵,隱居鹿門山但是,只是偶爾去住住,不過是標榜隱居罷了所以題曰《夜歸鹿門歌》,雖有寫實之意,但主要還是表明歸隱的志趣
2、《夜歸鹿門歌》導學案
《夜歸鹿門歌》導學案
【學習目標】
1、反復(fù)朗讀,理解詩意,體會詩歌所表現(xiàn)的隱逸情懷
2、引導學生置身詩境,展開聯(lián)想與想象,不僅意會意境,而且能夠用通順流暢的語言描述意境
3、引導學生根據(jù)詩歌中意象的特點以及情景之間的關(guān)系,采取“緣景明情”的欣賞方法,結(jié)合“知人論世,以意逆志”的方法準確把握詩人追求隱逸,淡泊灑脫的人生志趣
【學習重點】
1、引導學生置身詩境,展開聯(lián)想與想象
2、運用“緣景明情”的欣賞方法,把握詩歌主旨
【學習難點】
1、引導學生抓住意象進入“詩境”
2、引導學生根據(jù)詩歌中意象的特點以及情景之間的關(guān)系,把握詩人的隱逸志趣
【作家作品】
孟浩然:湖北襄州襄陽人,是盛唐時期一位不甘隱居,卻以隱居終老的詩人他寫過一首詩說明他有積極用世之心卻遭遇失意,即《望洞庭湖贈張丞相》:
八月湖水平,涵虛混太清
氣蒸云夢澤,波撼岳陽城
欲濟無舟楫,端居恥圣明
坐觀垂釣者,徒有羨魚情
(①張丞相:指張九齡(673740),唐玄宗時宰相,后貶為荊州長史②涵虛:包含天空,指天倒映在水中涵:包容虛:虛空,空間③混太清:與天混成一體清:指天空④云夢澤:古時云澤和夢澤指湖北南部、湖南北部一代低洼地區(qū)洞庭湖是它南部的一角岳陽城:在洞庭湖東岸⑤濟:渡⑥端居:安居⑦恥(chǐ)圣明:有愧于圣明之世圣明:指太平盛世,古時認為皇帝圣明社會就會安定⑧徒:白白的⑨楫:(jí)劃船用具,船槳)
他是個潔身自好的人,不樂于趨承逢迎他耿介不隨的性格和清白高尚的情操,為同時和后世所傾慕
孟浩然的詩多描寫(多寫山水田園和隱逸、行旅等內(nèi)容),在山水田園的景色描寫中寄托自己的性情,如學過的《過故人莊》,語言清淡,意境清遠,多自然超妙之趣,與另一位同代山水田園詩人(王維)并稱“王孟”
【整體感知】
1.結(jié)合注釋標出詩歌中難于理解的字詞
晝:昏:,天剛黑的時候晝已昏:
(晝:白天;昏:傍晚;晝已昏:天已黃昏)
人隨沙岸:人們沿著沙岸
向江村:(向江村走去)
余:(我)
乘舟,指乘魚梁渡口的渡船
開煙樹:這句是說,鹿門山的樹木,剛才在暮煙籠罩中一片蒙朧;現(xiàn)在月亮升上來了,照耀得那樣清晰明朗
巖扉:,(巖洞的門)這是說他住處的簡陋
惟:(只有)
幽人:泛指隱者,這里是詩人自稱
【微觀探究】:置身詩境
(一)尋場景
根據(jù)對詩歌內(nèi)容的理解,我們可以明確詩歌中所寫景或物,兩兩合作,根據(jù)地點的轉(zhuǎn)換看看能把詩歌分為幾個場景?
明確:詩按照時空順序,分別寫了江邊和山中兩個場景
(二)入場景
展開聯(lián)想與想象,把兩幅畫面所牽涉的人或景物及時間聯(lián)系起來,用散文化的語言再現(xiàn)詩歌的兩幅場景
明確:首二句即寫傍晚江行見聞,聽著山寺傳來黃昏報時的鐘響,望見渡口人們搶渡回家的喧鬧這悠然的鐘聲和塵雜的人聲,顯出山寺的僻靜和世俗的喧鬧,兩相對照,喚起聯(lián)想,使詩人在船上閑望沉思的神情,瀟灑超脫的襟懷,隱然可見三、四句就說世人回家,自己離家去鹿門,兩樣心情,兩種歸途,表明自己隱逸的志趣,恬然自得五、六句是寫夜晚攀登鹿門山山路,“鹿門月照開煙樹”,朦朧的山樹被月光映照得格外美妙,詩人陶醉了忽然,很快地,仿佛在不知不覺中就到了歸宿地,原來龐德公就是隱居在這里,詩人恍然了這微妙的感受,親切的體驗,表現(xiàn)出隱逸的情趣和意境,隱者為大自然所融化,至于忘乎所以末二句便寫“龐公棲隱處”的境況,點破隱逸的真諦這“幽人”,既指龐德公,也是自況,因為詩人徹底領(lǐng)悟了“遁世無悶”的妙趣和真諦,躬身實踐了龐德公“采藥不返”的道路和歸宿在這個天地里,與塵世隔絕,惟山林是伴,只有他孤獨一人寂寞地生活著
(三)比場境
1、找出前兩聯(lián)和后兩聯(lián)所描寫的兩個場景的側(cè)重點
明確:用沉緩的鐘聲和嘈雜的人聲對比出佛門的清靜和凡塵的紛繁蕪雜
2、除此對比,同學們能找出兩個場景內(nèi)部存在的對比嗎?
明確:同是乘舟,卻是兩個方向,兩處歸宿,兩種心境,凡人自與幽人不同,此為二比;末句的幽人即指龐公,又是自況,隱含引為同類之意,此為三比;上四句著眼于鐘鳴、爭渡、向江村、歸鹿門等人物的動態(tài)描繪,后四句則側(cè)重于月照、巖扉、松徑等靜態(tài)刻畫,先動后靜,以動襯靜,寫出兩個不同的世界,此為四比通過以上四比,既比出了詩人與時人的相異之處,又比出了與前賢的相通之處,從而塑造了一個孤高的隱者形象
3、認真觀察這幾組對比可看出,兩個場景實際就是兩種生活兩種生活環(huán)境不同,生活其中的人不同,那么同學們根據(jù)你對詩中的個別詞句或?qū)γ虾迫坏牧私猓爬ㄟ@兩種生活具體指哪兩種生活?兩種人具體指哪兩種人?
(提示:結(jié)合詩人的經(jīng)歷與本詩的創(chuàng)作背景)
明確:兩種生活指塵雜世俗和寂寥自然的隱逸生活兩種人:俗人和恬然超脫的隱士
【微觀探究】:緣景明情
作者對棲隱生活的態(tài)度怎樣?從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來呢?(提示:①抓住鹿門山“月照開煙樹”的景物描寫②“忽”字的運用③“幽人”中“幽”的運用)
明確:全詩雖歌詠歸隱的清閑淡素,但對塵世的熱鬧仍不能忘情,表達了隱居乃迫于無奈的情懷感情真摯飄逸,于平淡中見其優(yōu)美,真實顯然,這首詩的題材是寫夜歸鹿門,讀來頗象一則隨筆素描的山水小記但它的主題是抒寫清高隱逸的情懷志趣和道路歸宿詩中所寫從日落黃昏到月懸夜空,從漢江舟行到鹿門山途,實質(zhì)上是從塵雜世俗到寂寥自然的隱逸道路
詩人以談心的語調(diào),自然的結(jié)構(gòu),省凈的筆墨,疏豁的點染,真實地表現(xiàn)出自己內(nèi)心的體驗和感受,動人地顯現(xiàn)出恬然超脫的隱士形象,形成一種獨到的意境和風格前人說孟浩然詩“氣象清遠,心悰孤寂”,而“出語灑落,洗脫凡近”(《唐音癸簽》引徐獻忠語)
【總結(jié)升華】
1、總結(jié)“置身詩境,緣景明情”的鑒賞思路
明確:此詩按照時空順序,分別寫了江邊和山中兩個場景,比較詩人描寫這兩個場景時不同的側(cè)重點,說
說它們是如何組成一個和諧統(tǒng)一的詩境的
2、整首詩中作者的情感內(nèi)容:
明確:主題是抒寫清高隱逸的情懷志趣和道路歸宿詩中所寫從日落黃昏到月懸夜空,從漢江舟行到鹿門山途,實質(zhì)上是從塵雜世俗到寂寥自然的隱逸道路
我們從詩歌的意象,得出詩歌的意境,最后體會作者的感情,有景有情,這是詩歌中常用的情景交融,融情入景的寫作方法,所以大家一定要掌握置身詩境,融情入景的賞析方法,這也是本節(jié)課的重點
【背景補充】
孟浩然與鹿門山
孟浩然家在襄陽城南郊外的峴山附近,漢江西岸,名為“南園”鹿門山在漢江東岸,與峴山隔江相對漢江隱士龐德公,因拒絕征辟,攜帶家眷,隱居于鹿門山,因此,鹿門山便成了隱居圣地孟浩然早先一直隱居在峴山南園的家中,后來,在長安謀仕不遇,游歷數(shù)年后,決定步龐德公之后塵,隱居鹿門山但是,只是偶爾去住住,不過是標榜隱居罷了所以題曰《夜歸鹿門歌》,雖有寫實之意,但主要還是表明歸隱的志趣
3、《夜歸鹿門歌》導學案
課題第1課時課題:夜歸鹿門歌孟浩然
學習
目標1、解作家生平,作品風格,本詩的創(chuàng)造背景和創(chuàng)造目的。
2、感知詩歌的意境,感受詩人的灑脫的胸懷以及隱逸的情懷志趣。
重點
難點教學重點:賞析詩歌的意境,通過意象分析,領(lǐng)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學難點:理解文中的引文和引詩,感受孟浩然巨大的人格魅力。
4、《夜歸鹿門歌》教案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解作家生平,作品風格,本詩的創(chuàng)造背景和創(chuàng)造目的。
2、味詩歌,并背誦全詩。
3、悉律詩的格律知識。
能力目標
1、合詩人的背景和思想,把握詩歌的內(nèi)涵。
2、過誦讀,了解詩歌情感,并背誦。
3、感知詩歌的意境,感受詩人的灑脫的胸懷以及隱逸的情懷志趣。
情感目標
1、然孟浩的“隱逸超脫”的情感
2、詩歌寧靜清幽的藝術(shù)境界。
教學重點:了解作者和孟浩然的生平,結(jié)合課文評價作者的寫作意圖。
教學難點:理解文中的引文和引詩,感受孟浩然巨大的人格魅力。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它的題目叫什么?它的作者是?你可能記不準,一時說不出來,但同學們一定不會不記得這首詩!有誰不是從小就背誦這首詩的呢?
孟浩然,就是這樣一位悄悄走進你的童年的詩人,甚至于是終生與你相伴的唐代詩人。今天,就讓我們一起重溫童年舊夢,再次走進孟浩然的世界吧。
二、研讀課文,討論問題。
1、作者簡介:
孟浩然(689~740),襄陽(今屬湖北)人,主要活動于開元年間。他大半生居住在襄陽城南峴山附近的澗南園,中年以前曾離家遠游。四十歲那年赴長安應(yīng)進士試,落第后在吳越一帶游歷多年,到過許多山水名勝之地。開元二十五年(737),張九齡貶荊州刺史,孟浩然曾應(yīng)辟入幕,不久辭歸家鄉(xiāng),直至去世。
孟浩然是唐代第一個傾大力寫作山水詩的詩人。其詩今存二百余首,大部分是他在漫游途中寫下的山水行旅詩,也有他在登臨游覽家鄉(xiāng)一帶的萬山、峴山和鹿門山時所寫的遣興之作。還有少數(shù)詩篇是寫田園村居生活的。詩中取材的地域范圍相當廣大。
孟浩然詩歌的語言,不鉤奇抉異而又洗脫凡近,“語淡而味終不薄”(沈德潛《唐詩別裁集》)。他的一些詩往往在白描之中見整煉之致,經(jīng)緯綿密處卻似不經(jīng)意道出,表現(xiàn)出很高的藝術(shù)功力。例如他的名篇《過故人莊》:
2、背景介紹
孟浩然家在襄陽城南郊外,峴山附近,漢江西岸,名曰“南園”或“澗南園”。題中鹿門山則在漢江東岸,沔水南畔與峴山隔江相望,距離不遠,乘船前往,數(shù)時可達。漢末著名隱士龐德公,因拒絕征辟,攜家隱居鹿門山,從此鹿門山就成了隱逸圣地。孟浩然早先一直隱居峴山南園的家里,四十歲赴長安謀仕不遇,游歷吳、越數(shù)年后返鄉(xiāng),決心追步鄉(xiāng)先賢龐德公的行跡,特為在鹿門山辟一住處。偶爾也去住住,其實是個標榜歸隱性質(zhì)的別業(yè),所以題曰“夜歸鹿門”,雖有紀實之意,而主旨卻在標明這首詩是歌詠歸隱的情懷志趣。
3、整體感知詩歌內(nèi)容
①、學生朗讀、背誦詩歌。
②、看注解,理解字面上的意思
③、討論:詩歌的主要內(nèi)容是什么?
4、詩歌內(nèi)容
①、讀并分析第1句
師:詩歌開篇寫了什么景象?
明確:開篇二句寫詩人傍晚江行的見聞。首句寫白晝已盡,黃昏降臨,幽僻的古寺傳來了報時的鐘聲,次句寫沔水口附近的漁梁渡頭人們急于歸家時搶渡的喧鬧,首句表現(xiàn)的是安寧靜謐的環(huán)境,次句卻表現(xiàn)喧囂,形成了鮮明而強烈的比照,這是遠離人寰的禪境與喧雜紛擾的塵世的比照。
②、讀并分析第2句
師:這種比照暗示著詩人和世人的選擇不同,從中我們可以看到詩人的志向是什么?
明確:前句承“漁梁”詩意,是寫村人各自上岸還家;后句承“山寺”詩意,寫自己回到鹿門。這兩句是以人歸引出自歸,作為前文的具體補述。兩種歸途展現(xiàn)兩樣不同的心境,這又是一個比襯,從中表現(xiàn)出詩人與世無爭的隱逸志趣和不慕榮利的淡泊情懷。
③、讀并分析第3句師:詩人既選擇歸鹿門,那么他在歸途中又見到什么景象呢?
明確:鹿門山的林木本為暮靄所籠罩,朦朧而迷離,山月一出,清光朗照,暮霧竟消,樹影清晰。詩人完全被大自然陶醉,他忘情地攀登著崎嶇的山路,不知不覺間來到了龐公昔時隱居的地方 。這微妙的感受,親切的體驗,表現(xiàn)出隱逸的情趣和意境,隱者為大自然所融化,至于忘乎所以。龐公,即龐德公,東漢隱士。《后漢書•逸民傳》載 :“龐公者 ,南郡襄陽人也。;荊州刺史劉表數(shù)延請,不能屈,后遂攜其妻子登鹿門山,因采藥不返。”孟浩然仰慕龐公的志節(jié),他在《登鹿門山懷古》中也吟有“昔聞龐德公,采藥遂不返。隱跡今尚存,高風邈已遠”的詩句。
④、讀并分析第4句
師:詩人回到鹿門隱居之所,他過著怎樣的生活呢?
明確:這“幽人”,既指龐德公,也是自況,因為詩人徹底領(lǐng)悟了“遁世無悶”的妙趣和真諦,躬身實踐了龐德公“采藥不返”的道路和歸宿。山巖之內(nèi),柴扉半掩,松徑之下,自辟小徑。這里沒有塵世干擾、唯有禽鳥山林為伴,隱者在這里幽居獨處,過著恬淡而寂寥的生活。
小結(jié):這首詩的題材是寫“夜歸鹿門 ”,讀來頗象一則隨筆素描的山水小記。但它的主題是抒寫清高隱逸的情懷志趣和道路歸宿。詩中所寫從日落黃昏到月懸夜空,從漢江舟行到鹿門山途,實質(zhì)上是從塵雜世俗到寂寥自然的隱逸道路。詩人以談心的語調(diào),自然的結(jié)構(gòu),省凈的筆墨,疏豁的點染,真實地表現(xiàn)出自己內(nèi)心的體驗和感受,動人地顯現(xiàn)出恬然超脫的隱士形象,形成一種獨到的意境和風格。
三、遷移練習
課下練習三,將此詩與王維的《歸嵩山作》對比,說說兩首詩的意境有何異同。
教學反思:
有全面的語文知識,歡迎大家繼續(xù)閱讀學習。
5、《夜歸鹿門歌》課堂實錄
師:請一位同學介紹一下孟浩然。
生:他是湖北襄陽人,詩與王維齊名,他有《孟浩然集》,他的詩情感飄逸,語言雋永。他是山水田園詩人。
師:此前我們學過他的兩首著名詩歌。
(學生齊背《春曉》和《過故人莊》)
師:他的朋友李白是如何評價孟浩然的呢?他曾經(jīng)寫過一首詩《贈孟浩然》,我們可以欣賞其中的幾句。(PPT展示,學生誦讀)
吾愛孟夫子,風流天下聞。
紅顏棄軒冕,白首臥松云。
師:孟浩然在李白心中是怎樣一個形象?
生:風流瀟灑。
生:“風流天下聞”足見他的風流;“白首臥松云”,可以看出他對隱居生活的愜意。
師:馬茂元先生在《中國文學史》里說,在他人眼里,孟浩然是位地道的隱逸詩人。今天我們學習的七言古詩《夜歸鹿門歌》將展示怎樣的一個孟浩然呢?請同學們自由朗讀這首詩,讀出它的神韻。(板書課題)
(學生開始自由朗讀后,一生朗讀。)
師:這位同學讀得有板有眼,抑揚頓挫。我把這首歌稍稍做了改動,請同學們看看這樣行不行?(PPT展示)
山寺鐘鳴晝已昏,
余亦乘舟歸鹿門。
忽到龐公棲隱處,
惟有幽人自來去。
生:不行。
師:為何不行呢?我看挺好的。先看標題“夜歸鹿門歌”,“山寺鐘鳴晝已昏”點明時間“夜”,“余亦乘舟歸鹿門”指明“歸”,最后兩句照應(yīng)“鹿門歌”。
生:感覺少了點味道。
師:什么味道呢?
生:詩的味道。
師:詩的味道,說得很好。換句話說,被刪掉的地方,就是詩歌出味的地方。那么接下來讓我們一起來欣賞刪除詩句的詩味。
生:“漁梁渡頭爭渡喧”,寫出了渡頭的喧鬧。
師:為何要寫渡頭的喧鬧呢?
生:為了反襯出山寺的幽靜。
師:為了寫環(huán)境的靜,我們可以正面描摹,如果以動寫靜,也有異曲同工之妙。比方說“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這里,難道僅僅是用動來反襯靜嗎?
生:不是。別的我不知道了。
師:讓我們一起來讀讀這兩句詩。什么地方要重讀?
生:“喧”。
師:為何要這樣處理呢?
生:一個“喧”字描寫出塵世的喧鬧,這樣的情形跟山寺的靜形成對照,可以隱隱約約感覺到作者那種超脫的情懷。(掌聲)
師:那為何“人隨沙岸向江村”不能刪呢?我們先來讀讀,什么地方要強調(diào)重讀?
(學生齊讀)
生:江村和鹿門,因為有突出強調(diào)的作用,世人回家,而詩人離家去鹿門,兩種不同心情對比,表明了作者的隱逸情懷。
老師:你讀讀,大家一起來欣賞欣賞。
(學生范讀,掌聲。)
師:情感充沛,但抑揚頓挫的味不夠?!敖濉睉?yīng)該如何讀?應(yīng)該用上揚調(diào),“鹿門”要用平直調(diào),聲音可以略低,重讀不一定要聲音大,用虛聲,也是一種強調(diào)呢。接下來,讓我們一起朗讀這四句,然后大家爭取把它背下來。
師:剛才四句表達了作者的隱逸情懷。接下來大家來看這四句有什么特點?
生(齊聲):寫景的句子。
師:王國維說:“一切景語皆情語”。詩歌中的景物是含情的,如果缺了景語詩就乏味了。欣賞詩歌,要置身詩境,緣景明情,發(fā)揮聯(lián)想和想象?!奥归T月照開煙樹”是怎樣一種景色呢?
生:朦朧美,月光映襯的美。
師:請大家用散文化的語言把這種美描述出來。
生:朦朧的月色從天空中散落下來,鋪展在地上,亦灑在了我的心頭上,靜靜地、悄悄地,沒有一絲嘈雜的聲音,我獨自漫步在這如煙的美景中,享受著月光的洗禮,聆聽著大自然的聲音。
師:寫出了月光的動態(tài)之美:一落,一鋪,一灑。
生:淡淡的月光從天空流轉(zhuǎn)而下,好像薄紗,又如薄霧,似輕煙,輕輕地籠罩在樹林上,我陶醉在如詩如畫的美景中,不知不覺來到了龐公歸隱的地方。
師:她是如何寫月光的呢?淡淡的,像薄紗,如薄霧,似輕煙,用比喻的修辭寫出了月光的朦朧,的確很美。剛才她用了一個“陶醉”,有道理嗎?
生:有。因為后面一個“忽”,說明不知不覺就到了龐公隱居的地方,因為朦朧的樹被朦朧的月光映照得太美了,所以,作者陶醉了。
師:聯(lián)系語境來品讀詩歌,值得學習。詩歌中“開煙樹”為何用一個“開”呢?樹如何開???
生:其實這里是寫樹像花一樣美,朦朧可人一般開放,表現(xiàn)出作者的喜悅之情。
師:行文至此,流露出一種喜悅與灑脫之情。那么“巖扉松徑長寂寥”一句中的“寂寥”如何理解?
生“寂靜”的意思,因為這里除了作者外,沒有人來居住,“寂寥”還有無奈的意思。
師:那“自來去”是什么意思呢?
生:逍遙自在。
師:前面你講他無奈,后面又是逍遙自在,好像有點自相矛盾?。?/p>
生:他是一個假隱士,其實他沒有真正想當隱士。(學生大笑?。?/p>
師:作何解釋?
生:他在40歲的時候去過長安,還給張九齡丞相寫過一首詩歌。
望洞庭湖贈張丞相
八月湖水平,涵虛混太清。
氣蒸云夢澤,波撼岳陽城。
欲濟無舟楫,端居恥圣明。
坐觀垂釣者,徒有羨魚情。
師:寫了這首詩就說他是假隱士,理由似乎不太充分吧?剛才你運用了知人論世的方法來解讀詩歌,很好;如果我們再聯(lián)系詩歌來談?wù)?,就更好了?!凹帕取睉?yīng)該有一種落寞和無奈之情吧。那為何作者有這樣的感嘆呢?我們還是結(jié)合這首詩歌來談?wù)劇?/p>
《望洞庭湖贈張丞相》寫于733年,孟浩然西游長安寫的一首干謁詩,希望得到張九齡的賞識和錄用,但最后張并沒有賞識他。這里還有一個小故事呢!話說,孟浩然去了京城長安后,王維非常欣賞他的才華。一天早上,王維邀請孟浩然去交流詩歌創(chuàng)作,唐玄宗突然駕臨,情急之下,孟浩然便躲到床底下。王維不敢隱瞞實情,如實稟告。玄宗笑了笑說:“我早就聽說了這么一個人,出來吧?!庇谑牵虾迫粡拇驳紫屡莱鰜戆菀?。唐玄宗說:“你帶詩來了嗎?”孟浩然說:不巧沒有帶來。于是唐玄宗就讓孟浩然背誦幾篇聽聽,于是孟浩然就背起“不才明主棄,多病古人疏……”唐玄宗皺起眉頭,很不高興地說,朕并沒有不要人才啊,是你自己不求進?。〗Y(jié)果,孟浩然被打發(fā)回家了。
當然,這個故事是真是假,我們不好判斷,不過這首詩的確說明孟浩然有懷才不遇的情結(jié)。
孟浩然性格孤高狷介,不愿在權(quán)貴面前摧眉折腰,但他始終懷抱濟世之志,在隱與不隱之間徘徊。所以“寂寥”還摻雜著一種無奈之情。這首歌使我們感受到他是一位無奈的——
學生(齊聲):隱者。(板書“無奈的隱者”)
師:這樣的隱者也是古代文人的真實寫照,誰不想立功、立德、立言呢?陶淵明欣然歸園田,最后還不是發(fā)出了“日月擲人去,有志不獲騁”的感嘆?所以古代真隱士少,假隱士多,是隱士就不會留名于世了。隱士可謂各有隱衷。但是文人骨子里流淌的那份耿介是值得我們學習的。
師:剛才刪掉的兩句是寫景的,先前刪掉的兩句是——
生(齊聲):寫人的。
師:我記得朱光潛先生說過這么一句話,詩歌中如果有人的活動。比如我們以前學的“最喜小兒無賴”——
生(齊聲):“溪頭臥剝蓮蓬”。
師:“臥剝”二字寫出了田園生活的閑適。
師:“夕陽西下”——
生(齊聲):斷腸人在天涯。
師:“斷腸人”的出現(xiàn),讓詩歌有了動感,凸顯蒼涼。那么這首詩歌的味道是如何體現(xiàn)出來的呢?
生:通過塵世中的人來反襯或?qū)Ρ葋韺懽约旱碾[逸之路,借景物的描寫來抒寫自己的生活感受,有隱逸之樂,也有無奈之恨。比您改寫的詩歌更具詩歌味。
師:說得好,我接受批評。詩歌不是簡單的議論和抒情,必須借助意象營造意境來言志來抒情,欣賞詩歌要知人論世,但更要置身詩境、緣景明情。
最后讓我們一起來背誦全詩。
師:推薦大家閱讀一本書《歌者的悲歡——全面解讀唐代詩人》,這里面有孟浩然的故事,下課。
(湖南省永州市第一中學 425100)
【研究選粹】1.關(guān)于作者及其作品風格
孟浩然一生徘徊于求官與歸隱的矛盾之中,用他的詩來說,“朱紱心雖重,滄洲趣每懷”(《留別王維》),直到親自在長安碰了釘子以后,才了結(jié)了求官的愿望。他雖然隱居林下,跟當時的達官顯宦如張九齡、韓朝宗都有往還,和詩人王維、李白、王昌齡也有酬唱。還常同一些隱者、道士、上人、法師談玄說道,他的隱遁生涯并不寂寞。
孟浩然的詩已擺脫了初唐應(yīng)制、詠物的狹隘境界,更多地抒寫了個人懷抱,給開源詩壇帶來了新鮮氣息,并博得了時人的傾慕。李白用禮贊的口吻稱頌他“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贈孟浩然》)
(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唐詩選上冊,人民文學出版社,1978:59)
山水的清幽,伴以寫法上的渾然而就,洗脫凡近,無論情、境、人都有“風神散朗”(王士源《孟浩然集序》)的氣象,格外顯得韻致高遠。
(余恕誠.唐詩風貌,安徽大學出版社,2000:178)
沈德潛說:“襄陽(孟浩然——引者注)詩從靜悟得之,故語淡而味終不薄?!?/p>
葉燮說:“孟浩然諸體似淡遠,然無縹緲幽深思致,如畫家寫意墨氣俱無。”
蘇軾稱孟浩然“韻高而才短,如造內(nèi)府酒手而苦無材料”。
(蘇雪林.唐詩概論,商務(wù)印書館,中華民國二十三年:66)
明代胡應(yīng)麟說孟浩然的詩“淡而不幽,時雜流麗;閑而匪遠,頗覺輕揚”。
(羅宗強.唐詩小史,陜西人民出版社,1987:54)
2.關(guān)于這首詩
從藝術(shù)上看,詩人把自己內(nèi)心體驗感受,表現(xiàn)得平淡自然,優(yōu)美真實,技巧老到,深入淺出,是成功的,也是諧和的。也正因為詩人真實地抒寫出隱逸情趣,脫盡塵世煙火,因而表現(xiàn)出消極避世的孤獨寂寞的情緒。
(蕭滌非.唐詩鑒賞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1983:80-81)
“幽”是全詩的主色調(diào),詩人不僅以今人、古人來反襯正襯“我”之幽獨,更以黃昏、月出的景色轉(zhuǎn)換來渲染色氛,月照深山,樹色朦朧,巌扉松徑,闐無聲響,畫出了與“漁梁渡頭爭渡喧”的人間世截然不同的幽深的山景,卻也因眾人與“我”同舟共濟,而使這人間世與出世間有一種隔不斷的聯(lián)系,所以全詩幽而不冷,這也是浩然隱逸詩的共同特點。
(趙昌平.唐詩三百首全解,復(fù)旦大學出版社,2006:53)
前半虛寫,是擬歸時所見。后半實寫,是歸后興感。
喻守真.唐詩三百首詳析,中華書局,1957:60)
開煙:全詩校:“一作煙中。”巖非松徑:全詩校:“一作樵徑非遙。”又“松,一作草”。廖:全詩校:“一作寞”。
(陳貽焮.增訂注釋全唐詩第一冊,文化藝術(shù)出版社,2001:1235)
《唐詩解》:此詩不加斧鑿,字字超凡
《匯編唐詩十集》:唐云:淺淺說去,自然不同,此老胸中有泉石。
《唐詩選脈會通評林》:陳繼儒:明月在天,清風徐引,一種高氣,凌虛欲下。知此詩可讀孟詩。
《唐賢清雅集》;幽秀至此,直是詩中精靈。
《唐詩歸折衷》:吳敬夫云:“幽”之一字,非孟襄陽其誰與?然篇不多見,即此五十六字,亦足當諸家千百言。
(陳伯海.唐詩匯評,浙江教育出版社,1995:527)
3.關(guān)于“詩眼”
詩眼的意義并不僅僅是使是個所描述的事物具有“動態(tài)”,而是要使這些意象具有“特殊的動感”?!俺靥辽翰荨钡摹吧弊炙悴坏迷娧郏熬G陰生晝靜”的“生”字才算詩眼。……“池塘生春草”的“生”字對于“池塘”與“春草”之間的意義連綴太直接了,它只不過是一種普通的自然現(xiàn)象,所以讀者一帶而過,而“綠陰生晝靜”的“生”字對于“綠陰”與“晝靜”之間的意義連綴卻是間接的,這種“生”乃是一種心理現(xiàn)象,是詩人特殊的感覺,你得仔細體驗一下綠樹成陰下一個人的感覺才能領(lǐng)會到夏日午間的樹陰中那種靜謐與安寧——甚至還有涼爽帶來的恬淡。
“詩眼”的凸現(xiàn)使詩歌意象的物理運動或自然情狀染上了詩人的情感色彩,因而也使詩歌意象贏得了生命力,因此盛唐以后的詩人們似乎都迷上了這種語言技巧,我們在中晚唐詩歌中可以發(fā)現(xiàn)不少對偶整齊、詩眼精巧的句子,像“寒雨暗深更/流螢度高閣”(韋應(yīng)物)、“蟬聲靜空館/雨色隔秋原”(郎士元)、“孤燈寒照雨/深竹暗浮煙”(司空曙)、“過橋分野色/移石動云根”(賈島)、“遠山籠宿霧/高樹影朝暉”(元稹)、“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白居易)、“疏雨殘虹影/回云背雁行”(馬戴)、“遠山橫落日/歸鳥度平川”(杜荀鶴)等等,而“推敲”的故事(賈島)和“一字師”的傳說(鄭谷)分別出自中、晚唐,也說明了“練字”之風在當時的盛行。
(葛兆光.漢字的魔方——中國古典詩歌語言學札記,復(fù)旦大學出版社,2008:181、187)
【觀察者語】
吳春來老師執(zhí)教的《夜歸柴門歌》一課,有諸多值得揣摩之處,主要表現(xiàn)在如下幾方面。
最引人矚目的是減縮原詩。常規(guī)教學采用串講方式,這堂課卻獨辟蹊徑。原詩八句,減縮為四句。這個教學設(shè)計很巧妙。減縮后的詩句,仍構(gòu)成一首“完整”的詩,基本保持了原詩韻味。如果減縮后,詩句不連貫,節(jié)奏失頓挫,那就另當別論了。縮減詩句是一種文字游戲,但游戲是手段而不是目的,目的在于引發(fā)學習興趣。這樣一來,接受性閱讀就轉(zhuǎn)變成探究性閱讀,研讀角度隨之轉(zhuǎn)變,問題集中在“這樣改行不行”。這個問題當然是無疑而問,但其教學價值卻不可小覷。教學生成過程印證了這一點。在學生做出否定回答后,教師辯解道“我看挺好的。先看標題‘夜歸鹿門歌’,‘山寺鐘鳴晝已昏’點明時間‘夜’,‘余亦乘舟歸鹿門’ 指明‘歸’,最后兩句照應(yīng)‘鹿門歌’”。由此引發(fā)討論,逐一解讀被刪除的詩句。這里有一個問題顯然是不能回避的,即接下來討論的是被刪除的詩句,那么保留下來的詩句是不是被忽略了?其實,教師的辯解就是對其他四句的解讀。由此可以看出教學內(nèi)容取舍精當。
其次是這堂課的生成過程。預(yù)設(shè)與生成是相對而言的,這堂課的生成過程呈現(xiàn)出一種“自然”狀態(tài)。這種“自然”狀態(tài)表現(xiàn)在作品討論的各個環(huán)節(jié)。討論是多元對話過程,強調(diào)以學生為主體,并不意味著教師僅僅是一個教學組織者,更重要的是一個引領(lǐng)者,隨機引導教學方向。教師的教學機智突出體現(xiàn)在切中肯綮的點撥上。
首先是關(guān)于“漁梁渡頭爭渡喧”的解讀。學生說“寫出了渡頭的喧鬧?!眴栴}似乎已經(jīng)解決了。教師追問道“為什么要寫渡頭的喧鬧呢?”學生回答“反襯出山寺的幽靜?!苯處熇^續(xù)追問“僅僅是用動來反襯靜嗎?”有學生回答“一個‘喧’字描寫出塵世的喧鬧,這樣的情形跟山寺的靜形成對照,可以隱隱約約地感覺到作者那種超脫的情懷?!边@就切近了作品的旨意。接下來是關(guān)于“人隨沙岸向江村”的解讀。這里教學引導有微妙變化,轉(zhuǎn)向朗讀重音的探討。學生回應(yīng)“‘江村’ 和‘鹿門’有突出強調(diào)的作用,世人回家,而作者是離家去鹿門,兩種不同心情對比,表明了作者的隱逸情懷”。這個解讀是有瑕疵的,鹿門山是東漢龐德公的隱居故地,也是作者的隱居之所,“歸柴門”就是回家。關(guān)鍵在于俗世之“家”與隱居之“家”的境界是不同的。盡管如此,學生還是抓住了“隱逸”的旨趣。
再接下來是關(guān)于“鹿門月照開煙樹”的解讀。教師點出“開”字,切中肯綮。但關(guān)于“開”字的解讀卻值得商榷。一是用散文化的現(xiàn)代書面語言描述古典詩歌意境,近似翻譯,沖淡了古典詩歌韻味。用現(xiàn)代語言翻譯古典詩歌,自五四新文化運動以來較為常見,一些著名詩人和學者也從事過這方面的工作,勞而無功。原因是詩歌是語言藝術(shù)的結(jié)晶,翻譯成另一種語體或語言形式,無疑是一種“稀釋”,猶如陳釀之于與白水。二是學生解讀有誤,“寫樹像花一樣美,朦朧可人一般開放”。其實,“開”字是詩眼。煙霧籠罩,樹木朦朧,轉(zhuǎn)眼間,月光朗照,樹影清晰。一個“開”字,化靜為動,意境全出,詩人脫離喧囂塵世遁入山林的怡然自得之情躍然紙上。這是寫客觀之景,還是寫主觀之情呢?關(guān)鍵在那個“開”字,出神入化。與其說煙霧籠罩的山林轉(zhuǎn)瞬之間赫然清晰,莫如說詩人的心情豁然開朗。正所謂“一切景語皆情語”(王國維語)。
這堂課的精彩之處是關(guān)于“巖扉松徑長寂寥”的解讀。教師點出對“寂寥”該如何理解。學生回應(yīng):“可以做寂靜講,因為這里除了作者外,沒有人來居住,‘寂寥’有無奈的意思?!苯處熡謫枴拔┯杏娜俗詠砣ァ钡摹白詠砣ァ笔鞘裁匆馑?,學生回應(yīng)道:“逍遙自在?!苯處熞騽堇麑В扒懊婺阒v他無奈,后面又是逍遙自在,好像有點自相矛盾???”學生回應(yīng):“他是一個假隱士,其實他沒有真正想當隱士?!庇谑钦归_了關(guān)于真假隱士的討論。學生援引了作者的另一首詩《望洞庭湖贈張丞相》來印證“假隱士”之說。最終由學生歸結(jié)出:原詩“通過塵世中的人來反襯或?qū)Ρ葋韺懽约旱碾[逸之路,借景物的描寫來抒寫自己的生活感受,有隱逸之樂,也有無奈之恨。所以比您改寫的詩歌更具詩歌味?!敝链?,這堂課戛然而止,首尾呼應(yīng)。
整體而言,這堂課教學設(shè)計突破常規(guī),教學過程干凈利落。
這堂課需要進一步探討的有兩個問題:關(guān)于“歸隱”和“詩眼”的解讀。
關(guān)于“歸隱”。求仕與歸隱是古代知識分子一種普遍的糾結(jié)處境。入仕之志在于濟世,濟世是古代知識分子的政治懷抱,無可厚非。所謂“知識分子”,對于現(xiàn)實社會是有擔當?shù)?,古今皆然。從思想層面來說,對中國知識分子而言,儒家與佛老相濟,得意之時,信奉儒家,入世為官;失意之時,崇尚佛老,出世歸隱。從世俗角度看,歸隱是古代知識分子的無奈選擇,“士”者任官為“仕”,豈有原本就不求上進之“士”呢?歸隱是古代知識分子失意之時的生存方式,以此獲得精神解脫。歸隱只是一種生存方式,而不是一種理想追求。魏晉以降崇尚佛老,在特殊的歷史背景下,仕途坎坷者,由隱而仕,乃是“終南捷徑”;仕途得意者,或由仕而隱,或邊隱邊仕,名利雙全?!案F”“達”二字咫尺天涯,“山水田園詩人”應(yīng)運而生。陶淵明、謝靈運開先河,至孟浩然、王維而濫觴。
古代知識分子出世與入世糾結(jié),孟浩然也不例外。他隱居一生,卻未放棄出仕的熱望。有其詩為證:“三十既成立,嗟吁命不通。慈親向羸老,喜懼在深衷。甘脆朝不足,簞瓢夕屢空。執(zhí)鞭慕天子,捧檄懷毛公。感激遂彈冠,安能守固窮?”(《書懷貽京邑同好》)入仕的熱望和期待朋友援引的心情在此表露無遺。他四十歲北上長安,贏得詩壇盛名,但入仕熱望落空。于是有激憤之語:“寂寂竟何待,朝朝空自歸。欲尋芳草去,惜與故人違。當路誰相假,知音世所稀。只應(yīng)守寂寞,還掩故園扉。”(《留別王侍御維》)“北闕休上書,南山歸敝廬。不才明主棄,多病故人疏。白發(fā)催年老,青陽逼歲除。永懷愁不寐,松月夜窗虛。”(《歸故園作》)這些詩作清楚表明其歸隱乃無奈之舉。
上面《夜歸柴門歌》這堂課中,關(guān)于真假隱士的討論是有課程生成價值的。其中有一個深入探究的契機,即學生援引了《望洞庭湖贈張丞相》這首詩:“欲濟無舟楫,端居恥圣明。坐觀垂釣者,徒有羨魚情?!边@是一首投贈之作,希望時任中書令的張九齡予以援引。欲渡無舟的慨嘆以及臨淵羨魚的情懷,曲折表達了入仕心跡。稍感遺憾的是,教師對此雖然有所闡發(fā),但淺嘗則止。
關(guān)于“詩眼”。這在上文已經(jīng)提及,這里稍作闡發(fā)。詩眼無疑是畫龍點睛之筆,但并非能夠使詩篇靈動起來的字眼兒都可稱為“詩眼”,也并非所有的佳作都有詩眼。詩眼是非常態(tài)的字眼兒,它對上下文的意義連綴是間接的,憑借這種間接的意義連綴,超越詩歌意象的自然動態(tài),賦予詩歌意象以特殊動態(tài),凸顯詩人主觀色彩,從而觸動讀者聯(lián)想和想象,產(chǎn)生一種特殊的情感體驗。如《夜歸柴門歌》這首詩中,“鹿門月照開煙樹”的“開”字,如果是描摹自然狀態(tài),可以說成“鹿門朗月照煙樹”,“照”也是動態(tài),但上下文的意義連接就直接了,不能觸動讀者的想象。用一個“開”字,就把煙樹在月光照射下,由朦朧而到清晰的動態(tài)過程凸現(xiàn)出來。作者脫離塵世喧囂,歸隱鹿門幽境,頓覺豁然開朗的心境赫然而出。這個“開”字足以表明中國古典詩歌情景交融的特征?!伴_”字表面是寫眼前之景,其實是寫心中之意。不是客觀的自然描摹,而是主觀的情感體驗。
《夜歸鹿門歌》一課教學中,教師意識到了詩眼的存在,問道:“詩歌中‘開煙樹’為何用一個‘開’呢?樹如何開?。俊睂W生回答:“其實這里是寫樹像花一樣美,朦朧可人一般開放,表現(xiàn)出作者的喜悅之情。”顯然,僅就字面而言,“開”不是開放的意思,而是清晰可見的意思。遺憾的是學生的這種誤讀沒有得到糾正。
總之,這堂課不乏精彩之處,也有明顯瑕疵,但瑕不掩瑜。
6、高二語文《夜歸鹿門歌》教學設(shè)計
《夜歸鹿門山歌》是唐代詩人孟浩然創(chuàng)作的一首七言古詩。這是一首寫景抒懷詩。此詩通過描寫詩人夜歸鹿門山的所見所聞所感,抒發(fā)了詩人的隱逸情懷。整首詩按照時空順序,分別寫了江邊和山中兩個場景,先動后靜,以動襯靜,寫出鹿門清幽的景色,表現(xiàn)詩人恬靜的心境,同時在清閑脫俗的隱逸情趣中也隱寓著孤寂無奈的情緒。那么《夜歸鹿門山歌》好的教案怎么寫?以下僅供參考!
教學目的:
1、知識與能力:了解作者孟浩然;了解意象的特征,掌握“緣景明情”的詩歌賞析方法。注意詩歌朗讀節(jié)奏和本首詩歌的語言特色。
2、過程與方法:通過自主、合作的學習方式疏通、賞析詩歌,注重學生詩歌閱讀、理解和表達交流的能力的提高。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體會詩歌的意境美。感受作者在描寫清閑脫俗的隱居生活描寫中暗藏著孤寂的心靈軌跡。
教學重點:
把握詩歌的意象,掌握“緣景明情”的詩歌賞析方法。
教學難點:
感受作者在描寫清閑脫俗的隱居生活描寫中暗藏著孤寂無奈的心靈軌跡。
教學過程:
一.知識反饋:
默寫
二.導入并介紹孟浩然:
我們大家初中的時候?qū)W過《望洞庭湖贈張丞相》(八月湖水平,涵虛混太清。氣蒸云夢澤。波憾岳陽城。欲渡無舟楫,端居恥圣明。坐觀垂釣者,徒有羨魚情。),他是孟浩然的作品,從詩中“欲渡無舟楫”可以看出他有積極用世之心卻遭遇失意,于是孟浩然成為盛唐時期一位不甘隱居,卻以隱居終老的詩人。
他是個潔身自好的人,不樂于趨承逢迎。他耿介不隨的性格和清白高尚的情操,為同時和后世所傾慕。
孟浩然的詩多描寫隱居閑適和羈旅愁思,在山水田園的景色描寫中寄托自己的性情,如學過的《過故人莊》,語言清淡,意境清遠,多自然超妙之趣,與另一位同代山水田園詩人王維并稱“王孟”。
三.題解:
鹿門,作者家住湖北襄州襄陽漢江東岸,在河對岸鹿門山開辟一住處,以追隨東漢隱士同鄉(xiāng)人龐德公隱逸之志。所以,鹿門是詩人歸隱之處。夜歸鹿門山是說詩人晚上回鹿門山。
四.整體把握:
學生自由朗讀詩歌,注意兩個問題:
① 結(jié)合注釋標出詩歌中難于理解的字詞。
晝:白天?;瑁狐S昏,天剛黑的時候。 晝已昏:已由白天到了黃昏的時候。
人隨沙岸:人們沿著沙岸。向江村:向著江村走去 余:我。乘舟;指乘魚梁渡口的渡船 開煙樹:這句是說,鹿門山的樹木,剛才在暮煙籠罩中一片蒙朧;現(xiàn)在月亮升上來了,照耀得 那樣清晰明朗。
巖扉:山巖洞穴的門,這是說他住處的簡陋,松徑:空虛靜寂
唯有:獨有,只有。 幽人:泛指隱者,這里是詩人自稱。
②對詩歌的內(nèi)容進行整體把握。
山寺里的鐘聲響起,天色已經(jīng)昏暗,漁梁渡口人們爭著過河喧鬧不已。行人沿著沙岸向江村走去,我乘著小舟返回鹿門。鹿門山的月亮照清楚了朦朧的樹影。不覺中忽然來到龐公隱居的地方。巖穴的山門及松間的小路靜悄悄的,只有我這個隱者獨自來來去去。詩人歸時候的所見所聞
五.置身詩境,緣景明情:
1.請學生回答詩中有哪些景的描寫?
山寺黃昏的鐘 渡頭爭渡 月照煙樹 巖扉松徑
2.文章中除了這些還有哪些事的描寫?
村民歸家 我去鹿門 幽人獨行
. 3.同學們看看,剛剛我們找出的部分就是詩歌的意象,每一部分的意象就是一幅圖畫,要求大家展開想象,接下來請大家:對景物進行分析并得出他們的特點
山寺黃昏的鐘:清凈、鐘聲綿長,山寺更是精神的向往、黃昏時節(jié)更是引人思緒
月開煙樹:明朗冷清 巖扉松徑:幽靜冷清(總孤寂清幽冷寂) 渡頭爭渡(熱鬧嘈雜,充滿凡塵氣息)-- 喧嘩嘈雜
4.剛剛我們得出的部分就是詩歌的意境,現(xiàn)在請大家在詩歌中找出一個恰當?shù)膭釉~將這兩個意境聯(lián)系起來。 明確:歸。
5.讓學生自己分析這個歸字的含義及此字中所包含的作者情感
“歸’一指回鹿門山,一指歸隱。體現(xiàn)了作者從世俗到隱逸之路。同是也表現(xiàn)出作者的孤寂,冷清之情。
6.于是我們歸納出整首詩中作者的情感內(nèi)容
體現(xiàn)了詩人對人生道路的抉擇態(tài)度,委婉地表達出作者仕途受挫后的棄世隱居思想,同時又在清閑脫俗的隱居生活描寫中暗藏著孤寂的心靈軌跡。
六、小結(jié):
同學再回過頭來看一看,我們從詩歌的意象,得出詩歌的意境,最后體會作者的感情,有景有情,這是詩歌中常用的情景交融,融情入景的寫作方法,所以大家一定要掌握置身詩境,融情入景的賞析方法,這也是本節(jié)課的重點。 知識遷移 (請同學們自己用置身詩境,緣景明情的方法鑒賞這首詩歌,師略加點撥) 歸嵩山作
王維
清川帶長薄,車馬去閑閑。 流水如有意,暮禽相與還。
荒城臨古渡,落日滿秋山。 迢遞嵩山下,歸來且閉關(guān)
【注解】
1、閑閑:從容貌。
2、迢遞:遠貌。
3、且閉關(guān):有閉門謝客意。
【韻譯】
清沏溪流兩岸林木枝茂葉繁,我乘著車馬安閑地歸隱嵩山。流水有意與我同去永不回返,暮鳥有心跟我一起倦飛知還?;臎龅某枪o挨著古老渡口,夕陽的余輝映著經(jīng)秋的重山。遠遠地來到嵩山下安家落戶,決心歸隱謝絕來客把門閉關(guān)。
【評析】
這首詩是寫辭官歸隱途中所見的景色和心情。首聯(lián)寫歸隱出發(fā)時的情景。頷聯(lián)寫水寫鳥,其實乃托物寄情,寫自己歸山悠然自得之情,如流水歸隱之心不改,如禽鳥至暮知還。頸聯(lián)寫荒城古渡,落日秋山,是寓情于景,反映詩人感情上的波折變化。末聯(lián)寫山之高,點明歸隱之高潔和與世隔絕,不問世事的宗旨。寫景寫情并舉,于寫景中寄寓深情。層次整齊,景象蕭瑟。
7、古風二首《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導學案
三十中導學案九年語文——《古風二首》
姓名:
學習目標:1. 反復(fù)朗讀并理解詩歌。
2. 培養(yǎng)欣賞品味詩歌的能力。
3. 了解七言古詩篇幅長、容量大、用韻活的特點及岑參、杜甫詩歌的基本風格。
4. 進行朗讀訓練,體會詩中的細節(jié)描寫,精當?shù)赜迷~的作用。
一、課文導讀
課文體裁為歌行體古體詩?!栋籽└杷臀渑泄贇w京》是一首送別詩,詩中送別的背景為北方雪景。對白雪的描寫貫穿于詩歌始終,在詩人筆下,北方雪景瑰奇而壯美?!睹┪轂榍镲L所破歌》詩一首敘事詩,敘事了詩人的簡陋茅屋為秋風所破,屋漏又遭連夜雨的悲苦境遇,進而由個人境遇到天下寒士,表達了自己“大辟天下寒士俱歡顏”的美好心愿。
學習古體詩,應(yīng)在工具書的幫助下將室溫讀準讀懂。然后反復(fù)誦讀感受《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一詩中寫景佳句,展開聯(lián)想,在眼前浮現(xiàn)詩句所描繪的圖景。感受《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中所寫的詩人的悲慘遭遇和他的高尚情懷。同時留意《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中比喻、夸張、互文等修辭手法,對比、側(cè)面描寫等手法的運用。
二、文化積累
【作者在線】
岑參: 人, 著名的 詩人,與 齊名?!靶蹨喒妍悺笔撬耐怀鎏攸c。代表作有《走馬川行奉送出師西征》《輪臺歌奉送封大夫出師西征》《 》《逢入京使》。
杜甫:字 ,世稱 、 ,自號 ,是我國 時期偉大的 詩人。被尊為 ,其詩被稱為 。詩風“沉郁頓挫”,有《杜工部集》傳世,代表作:“三吏”: ,“三別”: 。
【背景投射】
《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詩人第二次出塞,于輪臺雪天送友人返回京城,寫下此詩。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公元759年(唐肅宗乾元二年)秋天,杜甫棄官到秦州(現(xiàn)在甘肅天水),又輾轉(zhuǎn)經(jīng)同谷(現(xiàn)在甘肅成縣)到了巴陵。公元760年(乾元三年)春天,杜甫求親告友,在成都浣花溪邊蓋起了一座茅屋,總算有了一個棲身之所。不料到了公元761年(上元二年)八月,大風破屋,大雨又接踵而至。當時安史之亂尚未平息,詩人由自身遭遇聯(lián)想到戰(zhàn)亂以來的萬方多難,長夜難眠,感慨萬千,寫下了這篇膾炙人口的詩篇。
【學點整合】
1、 生字注音
狐裘 錦衾 都護 瀚海 闌干 琵琶 風掣
風怒號 羌笛 三重茅 布衾 廬 倚仗 掛罥
沉塘坳 俄頃 大庇 突兀
2、通假字
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
古今異義
胡:古義: 三:古義:
今義: 今義:
3、詞類活用
散入珠簾濕羅幕
中軍置酒飲歸客
秋風漠漠向昏黑
風雨不動安如山
三、閱讀思考
1、讀準兩首詩
2、帶著感情朗讀
3、帶著問題朗讀
問題一:如何賞析“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一句?
問題二:如何理解“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币痪渲性娙说那閼??
問題三:請找出《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一詩中的比喻句、夸張句、側(cè)面描寫的地方和運用對比的地方。
8、《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導學案
1 知識與能力 學習和積累文言詞匯。
2 過程與方法 流暢地朗讀課文,理解課文的內(nèi)容。
3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深刻體會作者的情感。
【學習重點】 流暢地朗讀課文,理解課文的內(nèi)容。
【學習難點】 學習和積累古詩詞 。
【學習流程】
(一)通過預(yù)習自主完成
給生字注音:
折 即 散 裘 衾
薄 著 瀚 闌 掣
(二)預(yù)習檢測(6分)
給生字注音:
折 即 散 裘 衾
薄 著 瀚 闌 掣
(三) 課內(nèi)探究
1.播放朗讀錄音或教師范讀,學生邊聽邊注意字音、停頓、語氣、感情。
2.朗讀指導。朗讀時應(yīng)注意節(jié)奏必須整齊劃一,凡四字句皆兩字一頓,其余按意義劃分,不要讀破句。相鄰的兩組駢句之間要有稍長的停頓.
3.學生自由朗讀全詩。
4.小組朗讀對抗賽。教師對個別朗讀錯誤給予糾正。
(四)拓展延伸
1 岑參
唐代邊塞詩人,原籍南陽(今屬河南新野),遷居江陵(今屬湖北)。荊州江陵(湖北江陵)人,是唐代著名的邊塞詩人,去世之時56歲。其詩歌富有浪漫主義的特色,氣勢雄偉,想象豐富,色彩瑰麗,熱情奔放,尤其擅長七言歌行
2 寫作背景
岑參早期詩歌多為寫景、抒懷及贈答之作。山水詩風格清麗俊逸,頗近何遜,但語奇體峻,意境新奇;感傷不遇,嗟嘆貧賤的憂憤情緒也較濃。如《感遇》、《精衛(wèi)》、《暮秋山行》、《至大梁卻寄匡城主人》等。六年邊塞生活,使岑參的詩境界空前開闊,造意新奇的特色進一步發(fā)展,雄奇瑰麗的浪漫色彩成為他邊塞詩的基調(diào)。他既熱情歌頌了唐軍的勇武和戰(zhàn)功,也委婉揭示了戰(zhàn)爭的殘酷和悲慘?;鹕皆疲焐窖?,熱海蒸騰,瀚海奇寒,狂風卷石,黃沙入天等異域風光,也均融入其詩。代表作有《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走馬川行》、《輪臺歌》。此外,他還寫了邊塞風俗和各民族的友好相處以及將士的思鄉(xiāng)之情和苦樂不均,大大開拓了邊塞詩的創(chuàng)作題材和藝術(shù)境界。岑參晚年詩歌感時傷亂,漸趨消沉。入蜀后,山水詩中添奇壯特色,但隱逸思想在詩中也有了發(fā)展。
(五)訓練檢測(5分)
作者( ),( )代( )詩人。
(六)教學反思
9、中秋詠月詩詞三首《十五夜望月》《水調(diào)歌頭明月幾時有》《我的思念是圓的》導學案
學習內(nèi)容 | 十三、中秋詠月詩詞三首(第1課時) | 課型 | |||||||
編寫人 | 審核人 | 年級 | 7 | 學科 | 語文 | ||||
學習目標 | 1、反復(fù)誦讀,熟記詠月名句,感知三首詩詞的內(nèi)容。2、理解《水調(diào)歌頭》中作者對人生哲理的探究。3、激發(fā)學生閱讀古詩詞的興趣,培養(yǎng)學生對古典文化的熱愛之情,提高語文素養(yǎng)。 | ||||||||
學習 重難點 | 1、感知三首詩詞的內(nèi)容。2、激發(fā)學生閱讀古詩詞的興趣,培養(yǎng)學生對古典文化的熱愛之情,提高語文素養(yǎng)。 | ||||||||
學 習 過 程 | 說 明 | ||||||||
預(yù)習板塊 | 1、給黑體字注音: 棲息( )咽下( )嬋娟( )宮闕( )綺戶( )瓊樓( ) 2、填空: (1)王建,________代詩人。(2)________,字子瞻,號________,________代文學家。(3)________,原名蔣海澄,著名詩人,以《________________》一詩成名?!段业乃寄钍菆A的》一詩表達了渴望______ _ _的愿望。 | ||||||||
探究板塊 | 閱讀〈〈明月幾時有〉〉答題: 1、“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反映了詞人怎樣的心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2、結(jié)合語段說說詞中人在思考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不應(yīng)有恨”,“恨”的意思是什么?“恨”的內(nèi)容可能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4、下面詠月的詩句中,哪兩句與“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有異曲同工之妙?為什么? ① 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②大漠沙如雪,燕山月如鉤。③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④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⑤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⑥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5、月亮的美稱很多,你能說出幾個(至少兩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6、蘇軾的詞以豪放著稱,你還能說出宋詞中與豪放相并列的另一種風格嗎?并舉一兩個作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7、請簡要寫出你讀了“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的體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
檢測板塊 | 1、默寫:不知天上宮闕,________________。我欲乘風歸去,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應(yīng)有恨,________?________,月有陰晴圓缺,________。 中庭地白樹棲鴉,________。今夜月明人盡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此事古難全。但愿人長久,________________。 2、《水調(diào)歌頭明月幾時有》的詞牌名為________,作者________,字________,號________,________代人。這首詞是為思念其弟________而作,把“天”和“月”都人格化了,上闋問____ ___ _,下闋問___ ___ __,歸根結(jié)底,是問________。表現(xiàn)作者對人生哲理的探求。 3、解釋加粗的字: 棲鴉( )秋思 ( )把酒( )低綺戶( )乘風( ) 弄清影( )何似( )共嬋娟( )瓊樓( ) 4、另寫出兩句含“月”的詩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延伸板塊 | 1、“不知秋思落誰家”一句中“落”換成“在”好不好,為什么? 2、翻譯句子: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判斷下列句子朗讀節(jié)奏的正誤,在括號內(nèi)用“√”或“×”表示。 ①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 ) ②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 ) 4、蘇軾的《水調(diào)歌頭明月幾時有》中蘊含著人生哲理的詞句是 。 5、(01年無錫)下面對《水調(diào)歌頭 明月幾時有》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這首詞是寫詩人對親人的懷念,因此,整首詞充滿了傷感壓抑的情調(diào)。 B.上片寫詞人“歡飲”時的想像,下片寫“無眠”時對人生的思索探求,作者寓哲理于抒情之中。 C.詞中把“天”與“月”人格化了,創(chuàng)造了一種神話般的境界。 D.“轉(zhuǎn)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中的“轉(zhuǎn)”、“低”,以月光變化表示夜已深,“無眠”表示想念親人,難以入睡,由此引出下面“何事”一問。 6、(03黑龍江)“月亮”是文人筆下常見的景物,曾經(jīng)勾起許多詩人、詞人的創(chuàng)造情思,寫出很多名篇佳作。請你寫出古代詩詞中含有 “月”字的2上、下句: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_。 7、“我的思念是圓的”,此處的“圓”是什么意思?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 ||||||||
學后反思 | |||||||||
盱眙縣第三中學有效教學目標導學案(學生用)
學習內(nèi)容 | 十三、中秋詠月詩詞三首(第2課時) | 課型 | |||||||
編寫人 | 朱在彬 | 審核人 | 年級 | 7 | 學科 | 語文 | |||
學習目標 | 激發(fā)學生閱讀古詩詞的興趣,培養(yǎng)學生對古典文化的熱愛之情,提高語文素養(yǎng)。 | ||||||||
學習 重難點 | 培養(yǎng)學生對古典文化的熱愛之情,提高語文素養(yǎng)。 | ||||||||
學 習 過 程 | 說 明 | ||||||||
預(yù)習板塊 | 1、給加點字注音:樹棲鴉 低綺戶 宮闕 天涯 2、下面的詞語解釋錯誤的一項是( ) A.中庭:即庭中,庭院中。秋思:秋天的情思,指懷人的思緒。 B.歡飲達旦:酒喝得很暢快,一直喝到天亮。歸去:回到天上去。 C.朱閣:朱紅色樓閣。何似:怎比得上。 D.但愿:但是希望。嬋娟:這里指月亮。 | ||||||||
探究板塊 | 比較閱讀: 《十五夜望月》(王建) 中庭地白樹棲鴉,冷露無聲濕桂花。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 《山居秋暝》(王維) 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隨意春芳歌,王孫自可留。 1.給加點黑體字注音:棲( )、浣( ) 2.在《十五夜望月》一詩中,作者借“地白”“棲鴉”“冷露”表達了怎樣的思想感情? 3.“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為讀者展示了一幅清雅幽靜、明朗秀美的圖景,下列詩句中,哪一句與它意境最為相似?( ) A.草枯鷹眼疾,雪盡馬蹄輕。B.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 C.古木無人徑,深山何處鐘。D.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4.同是寫月景的詩,但詩的風格迥然不同:《十五夜望月》的風格 ,感情 ;《山居秋暝》寫的是深山秋景,風格 ,感情 。 5.用散文的語言描述“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一句。 6.同是觀賞月景,卻會因看月者心情的不同而寫出不同的內(nèi)容來,你在觀看月亮的時候有什么想法,說說看。(如想借用前人的詩句文章亦可) | ||||||||
檢測板塊 | 1、蘇軾的《水調(diào)歌頭明月幾時有》這首詞中蘊含著人生哲理的詞句是( ) A.不應(yīng)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 B.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 C.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D.我欲乘風歸去。 2、對《水調(diào)歌頭》分析不當?shù)囊豁検牵?) A.“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遍_篇一問,破空而入,筆力奇崛,寫出詞人灑脫的形象,他在這里借明月自喻清高。 B.“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幾句言下之意是說得在現(xiàn)實社會中好自為之。 C.“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弊髡叽藭r已經(jīng)從感情轉(zhuǎn)向理智,認識到悲歡離合,自古皆然,于是化悲怨為曠達,轉(zhuǎn)出更高的精神境界,向世間所有的離別的親人,發(fā)出深摯的慰問和祝愿。 D.本詞通篇寫“我”,“我”是詞的中心形象。 | ||||||||
延伸板塊 | 【類文品析】 《月夜憶舍弟》(杜甫) 戍鼓斷人行,邊秋一雁聲。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xiāng)明。 有弟皆分散,無家向死生。寄書長不達,況乃未休兵。 背景提示:這首詩是乾元二年(759年)秋杜甫在秦州所作。這年九月,史思明從范陽引兵南下,攻陷汴州,西進洛陽,山東、河南都處于戰(zhàn)亂之中。當時,杜甫的幾個弟弟正分散在這一帶,由于戰(zhàn)事阻隔,音信不通,引起他強烈的憂慮和思念。 1.首聯(lián)描繪了一幅邊塞秋天的圖景:“戍鼓斷人行,邊秋一雁聲?!薄笆摹敝甘鶚巧舷墓穆??!皵嗳诵小睂懰?,點明 ;“戍鼓”“雁聲”寫 ,寫出 。這兩句詩渲染了 的氣氛,這就是“月夜”的背景。 2.月亮明明普天之下是一樣的,但詩人為何偏偏說“月是故鄉(xiāng)明”? 3.“有弟皆分散,無家向死生?!鄙暇湔f弟兄離散,天各一方;下句說家已不存,生死難卜。這兩句詩也概括了 。 4.“寄書長不達,況乃未休兵?!笔銓懥嗽娙藘?nèi)心的憂慮之情。這使我們想起了杜甫《春望》中的另外兩句名句:“ ”。 | ||||||||
學后反思 | |||||||||
10、外國詩兩首《蟈蟈與蛐蛐》和《夜》導學案
【小編寄語】“學案導學”的模式已經(jīng)廣泛運用于現(xiàn)代教學中。為了更好的將教與學有機結(jié)合,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查字典語文小編跟大家分享了關(guān)于課文《蟈蟈與蛐蛐》和《夜》的導學案,大家可以在實踐中靈活運用。
學習目標
1.在誦讀中感受自然的美。
2.體會寫景抒情詩表達的基本特點,并嘗試寫簡單的詩。
3.理解詩人對自然和生活的愛。
一、預(yù)習導學
【鏈接材料】——濟慈、葉賽寧介紹:
濟慈(1795—1821),英國詩人。1795年10月29日生于倫敦。9歲時父親去世,母親改嫁,濟慈和兩個弟弟由外祖母收養(yǎng)。15歲時母親又病故,外祖母委托兩名保護人經(jīng)營他們兄弟的財產(chǎn)。起初濟慈是學醫(yī)的,他喜好文學,但對醫(yī)學并不厭棄,通過考試獲得內(nèi)科醫(yī)生執(zhí)照,還繼續(xù)學習外科。直到1816年11月間,濟慈才決心放棄醫(yī)學,從事文學創(chuàng)作。他的詩詩中有畫,色彩感和立體感都很強。他認為,一個大詩人對美的感受能壓倒或抵消一切其他的考慮,這就是他的“天然接受力”的思想。他曾說,他可以深入到一只麻雀的性格中去,同樣可以“在瓦礫中啄食”。濟慈是英國浪漫主義詩人中最有才氣的詩人之一,他的詩對后世的影響很大,維多利亞時代詩人、唯美派詩人、“意象派”詩人都受到他的影響??上д斔跽购瓴诺臅r候,就不幸與世長辭,時年才25歲。
葉賽寧,俄羅斯詩人,他的詩感情真摯,格調(diào)清新,并擅長描繪大自然景色。
1.濟慈,________(國別)浪漫主義詩人,《蟈蟈與蛐蛐》出自他的第一部詩集________。葉賽寧,________(國別)詩人,他擅長描繪_______的景色。
2.辨別下列各句詩運用的修辭手法。
(1)當所有的鳥兒因驕陽而昏暈。( )
(2)明月灑下它的光輝,給周圍一切披上銀裝。( )
(3)一旦唱疲倦了,便舒適地棲息在可喜的草叢中間。( )
3.《蟈蟈與蛐蛐》中,詩人為什么把夏天蟈蟈的“樂音”和冬天蛐蛐的“歌兒”稱為“大地的詩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探究展示:
1.談一談你從這兩首詩中讀出了什么樣的詩情。
2.自由誦讀議一議詩意。
(1)《蟈蟈與蛐蛐》全詩描寫了哪兩種昆蟲的鳴唱,勾勒了哪兩幅小景?全詩的主旨句是哪一句?(3)、尾聲:“從蛐蛐的歌中仿佛聽到了蟈蟈的嗚叫”。理解盛夏的蛔蟈和冬天的蛐蛐是怎樣聯(lián)系起來的。
(4)歸納《夜》這首詩的內(nèi)容,并體會詩歌所描寫的意境美
第一節(jié):寫
第二節(jié):寫 靜謐、美麗
第三節(jié):寫
第四節(jié):再次寫
三、練習反饋(略)
以上就是小編分享《蟈蟈與蛐蛐》和《夜》導學案的全部內(nèi)容,導學案中每一個問題,每一個環(huán)節(jié),都有教師依據(jù)學生學習的實際和教材的實際進行有針對性的設(shè)置。最后,小編祝大家學習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