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棚屋中的四年》導學案一等獎》屬于教學設計中比較優(yōu)秀的內容,歡迎參考。
1、《棚屋中的四年》導學案一等獎
學習目標:
情感態(tài)度目標:
(1)體會愛因斯坦對居里夫人的品格和贊美,特別是居里夫人人在研究和發(fā)現(xiàn)鐳的過程中所表現(xiàn)的品德力量和科學熱忱,及她不為榮譽所腐蝕的精神。
(2)體會對居里夫人人格的分析和評價:“無論在任何情況下,居里夫人想到的總是為人類貢獻的一切?!?/p>
知識技能目標:
(1)了解在傳記中刻畫傳主個性的重要性。
(2)了解傳記作者在寫傳記時如何把握對傳主的感情投入。
學習重點、難點:
重點:①分析文中居里夫人所寫的日記材料,明確作者運用這些材料的目的。
②通過文中塑造人物的方法,分析居里夫人的形象。
難點:①了解傳記文學中引用材料的作用。
②掌握傳記文學中塑造人物的手法。
2、《棚屋中的四年》導學案
學習目標:
情感態(tài)度目標:
(1)體會愛因斯坦對居里夫人的品格和贊美,特別是居里夫人人在研究和發(fā)現(xiàn)鐳的過程中所表現(xiàn)的品德力量和科學熱忱,及她不為榮譽所腐蝕的精神。
(2)體會對居里夫人人格的分析和評價:“無論在任何情況下,居里夫人想到的總是為人類貢獻的一切?!?/p>
知識技能目標:
(1)了解在傳記中刻畫傳主個性的重要性。
(2)了解傳記作者在寫傳記時如何把握對傳主的感情投入。
學習重點、難點:
重點:①分析文中居里夫人所寫的日記材料,明確作者運用這些材料的目的。
②通過文中塑造人物的方法,分析居里夫人的形象。
難點:①了解傳記文學中引用材料的作用。
②掌握傳記文學中塑造人物的手法。
3、《擬行路難》導學案(包含教師用學案和學生用學案)
《擬行路難》導學案
【學習目標】
1、理清詩歌的層次,體會作者思想感情的變化過程
2、理解詩歌的思想內容,引導學生認識懷才不遇者的不幸
3、能分析文中“比興”的用法和作用,理解詩中渲染愁緒的用意
4、學習以意逆志,知人論世的詩歌鑒賞方法,提高詩歌鑒賞的能力
5、學會比較閱讀
【學習重點】
1、理清詩歌的層次,體會作者思想感情的變化過程
2、理解詩歌的思想內容,引導學生認識懷才不遇者的不幸
3、能分析文中“比興”的用法和作用,理解詩中渲染愁緒的用意
【學習難點】
學習以意逆志,知人論世的詩歌鑒賞方法,提高詩歌鑒賞的能力
【學習方法】
朗讀法、問答法、討論法
【知識鏈接】
(1)作者介紹
鮑照,南朝宋文學家字明遠本籍東海(治所在今山東郯城)南北朝文學家,擅長寫樂府詩,聞名于世,年青時就樹立遠大的政治抱負,自認為有非凡的才華,但由于出身寒門庶族,不被朝廷重用,只能做一些小官,一輩子憤憤不得志,最后死在戰(zhàn)亂中
《擬行路難》18首,表現(xiàn)了為國建功立業(yè)的愿望、對門閥社會的不滿、懷才不遇的痛苦、報國無門的忿懣和理想幻滅的悲哀,真實地反映了當時貧寒士人的生活狀況
(2)寫作背景:
我國魏晉南北朝時期,實行門閥制度,主要由數(shù)十個大家族(士族)統(tǒng)治當時的社會,士族制度下的門閥士族特別是高級士族憑借門第出身就可做官,世世代代控制高級官職他們造成“上品無寒門,下品無世族”的局面門閥制度阻塞了寒士的進仕之路,他們即使才華橫溢,也很難任高官一些才高的寒士自然心懷不平,寒士的不平反映在文學作品中,就成為這個時期文學的一個特色
(3)解釋題意
《行路難》:樂府舊題,主要是抒發(fā)世路艱難和離別悲傷的感情
有些學習漢魏樂府的作品的題前多冠一“代”或“擬”字
【學習過程】
一、整體感知
1.學生自由朗讀全詩,要求富有感情
2.學生結合注釋,理解大意
3.請嘗試翻譯本詩,要求創(chuàng)設意境,語言優(yōu)美,表述連貫通順
往平地上倒水,水會向不同方向流散
人生也是有命的(貴賤窮達是不一致的),怎么能行時嘆息坐時愁?
喝點酒來寬慰自己,因要飲酒而中斷了《行路難》的歌唱
人心又不是草木,怎么會沒有感情,欲說還休,欲行又止,不再多說什么
二、把握情感
1、全詩突出了一個什么字?試結合詩的內容加以分析
明確:全詩突出一個“愁”字
這首詩的開頭以常見的自然現(xiàn)象作為起興,用平地上的水向四面八方流,比喻人生因門第不同,命運也不同這兩句中,隱含詩人的不平之氣但是這種現(xiàn)象,像大自然一樣,很難改變詩的第三、四句,詩人以“命”來自我安慰,聲稱不要“行嘆復坐愁”不過實際上愁是消除不了的詩的第五、六句,詩人就借酒澆愁,用唱歌斷絕憂愁然而,“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于是,詩的第七句:“心非木石豈無感?”用反問句式,直說“人心有感”,發(fā)出了抗爭詩的前四句不言愁,第五、六句借酒澆愁、用歌斷愁,第七句是一個大轉折,把全詩的感情推向高潮緊接著第八句,又是一個急轉,“不敢言”第七句那么慷慨激昂,第八句卻如此無可奈何,在對比中表現(xiàn)出詩人精神上極度的矛盾、痛苦和忍辱負重
全詩突出一個“愁”字,所嘆者愁,酌酒為消愁,悲歌為斷愁,不敢言者更添愁正如沈德潛所說,此詩“妙在不曾說破,讀之自然生愁”(《古詩源》)
2、詩歌開頭兩句用比喻的手法寫出了怎樣的哲理?
這個比喻是說,像水是依照高下不同的地勢流向各方一樣,人的遭際是被家庭門第的高低貴賤決定的這是古代的血統(tǒng)論
(分析:作者運用的是以“水”喻人的比興手法,那流向“東西南北”不同方位的“水”,恰好比喻了社會生活中高低貴賤不同處境的人“水”的流向,是地勢造成的;人的處境,是門第決定的因此說,這起首兩句,通過瀉水的尋?,F(xiàn)象的描寫,形象地揭示出了現(xiàn)實社會里門閥制度的不合理性詩人借水“瀉”和“流”的動態(tài)描繪,造成了一種令人驚疑的氣勢正如沈德潛所說:“起手萬端下,如黃河落天走東海也”這正曲折地表達了詩人由于激憤不平而一瀉無余的心情)
3、“安能行嘆復坐愁”和“心非木石豈無感”兩個反問句,在表現(xiàn)詩人情感變化過程中起了什么作用?
【明確】“安能行嘆復坐愁”這個反問句,從字面上看,是說人生苦樂自有命,怎么能行時嘆息坐時愁呢?應該學會自我寬慰實際上,語言中蘊含著不平之氣這個反問句,詩人含著不平,提出不言愁,感情基本上還比較平穩(wěn)
“心非木石豈無感”一句,是詩人思想感情的大轉折上文中,以“人生亦有命”來寬慰,以不言愁來消愁,感情還能克制到借酒澆愁,其結果是愁更愁,情感之流開始奔涌到“心非木石豈無感”,感情沸騰,在這句達到了高潮
4、第三句中的“命”是指什么?結合全詩看,作者對此有怎樣的看法?
【明確】從詩歌本身看,作者所說的“命”指門第決定人生,有什么樣的門第就有什么樣的遭遇作者認為非常不公平,但沒法改變,只能發(fā)出憤怒的控訴
5、這首詩的感情基調是什么?
明確:本詩即是詩人的不平之鳴,抒發(fā)了詩人懷才不遇的憤懣之情
三、延伸拓展:
1、從思想內容和語言風格方面,說說此詩對李白的《行路難(其一)》有哪些影響?
【明確】
作者的《擬行路難》對李白的《行路難》很有影響
從思想內容看,都是寫懷才遇的悲憤不平的感情
從語言風格看,都得力于漢樂府的影響語言質樸,用近乎口語的文字表現(xiàn)深邃的詩意
2、談談你對古代文人懷才不遇現(xiàn)象的認識
四.當堂檢測
默寫《擬行路難》
五.學習反思
2、推薦閱讀:
詠懷八十二首(其一)
阮籍
夜中不能寐,起坐彈鳴琴
薄帷鑒明月,清風吹我襟
孤鴻號外野,翔鳥鳴北林
徘徊將何見,憂思獨傷心
(1)找出這首詩的詩眼?
【明確】憂思
(2)詩人是如何表現(xiàn)他的憂思的?
【明確】開頭兩句通過動作描寫(夜晚失眠,起來彈琴),婉約表達了詩人心中的隱憂三、四、五、六句通過“明月、清風、孤鴻、翔鳥”以動寫靜,渲染出一種凄清的意境,以清冷的自然景色為襯托來抒寫內心的孤獨和憂思最后兩句直抒胸臆,點破憂思、傷心
(3)詩人為什么會如此傷心,如此憂思?(引導學生用知人論世的方法解答)
【明確】三國魏晉時人公元249年,司馬懿殺曹爽,專國政死后其子司馬師、司馬昭相繼專權公元254年,司馬師廢魏帝曹芳,立曹髦公元260年,司馬昭殺曹髦,立曹奐死后,由其子司馬炎代魏稱帝,建立晉朝阮籍就是處在司馬氏與曹氏激烈斗爭的政治漩渦之中為了保全自己,他不得不小心翼翼,虛與周旋生于亂世,阮籍常用醉酒的方法,在當時復雜的政治斗爭中保全自己
(詳細內容見補充資料)
七、作業(yè)布置:
附:鑒賞資料
1、《擬行路難》
《擬行路難》著重表現(xiàn)詩人在門閥制度壓抑下懷才不遇的憤懣與不平
詩歌開首兩句由瀉水于地起興,以水流方向的不一,來喻指人生窮達的各殊這是一個很有名的比喻,它能夠從平凡的日常生活現(xiàn)象中揭示深刻的哲理,即以水流方向各別來顯示人生遭際的殊異,耐人咀嚼,叫人感悟
次二句承接上文:既然人的貴賤窮達就好比水流的東西南北一樣,是命運注定、不可勉強的,那又何必煩愁苦怨、長吁短嘆不已呢?表面上,這是叫人們放寬心胸,承認現(xiàn)實,其實內里蘊蓄著無限的酸辛與憤慨這關鍵就在一個“命”字上大“命”當頭,誰還能強爭強求?只能聽憑它貴者自貴,賤者自賤但反過來問一聲:“命”就真的那么公正合理嗎?為什么人人必須服從它呢?低頭認“命”,原是無可奈何的事;把社會生活中一切不正常的現(xiàn)象歸之于“命”,這本身就包含著無言的控訴
再往下,詩思的發(fā)展仍然循著原來的路子認了“命”,就應設法自我寬解,而喝酒正是消愁解悶的好辦法我們的詩人于是斟滿美酒,舉起杯盞,大口大口地喝將起來,連歌唱《行路難》也暫時中斷了,更不用說其余的牢騷和感嘆
那末,矛盾就此解決了?詩還用得著寫下去嗎?“心非木石豈無感”一句陡然翻轉,用反詰語氣強調指出:活著的心靈不同于無知的樹木、石塊,怎么可能沒有感慨不平!簡簡單單七個字,把前面諸種自寬自解、認命聽命的說法一筆抹倒,讓久久掩抑在心底的悲憤之情如火山般噴射出來,其熱度和力度足以令人震顫
我們仿佛看到詩人扔下手中的酒杯,橫眉怒目,拍案而起,正要面對不公平的命運大聲抗辯可是,他并未由此再進一步發(fā)泄這種感憤,卻輕輕一掉,用“吞聲躑躅不敢言”一句收結全詩,硬是將已經爆發(fā)出來的巨大的悲慨重又吞咽下去“不敢言”三字蘊藏著無窮的含意,表明詩人所悲、所感、所憤激不平的并非一般小事,而有著重要的社會政治內容;愈是不敢言說,愈見出感憤的深切經過詩篇結末兩句這樣一縱一收、一揚一抑,就把詩人內心悲憤難忍、起伏頓宕的情緒,淋漓盡致地表達出來了套用一句老話,謂之“筆力足以扛鼎”
這首詩在音節(jié)上也有它獨到的地方它不像前面第一、第三首詩采用純七言句,而是用的長短相間的雜言體雜言似乎不及七言整齊,但有個好處,就是能靈活組織句子,便于選擇合適的聲腔,以配合文情的傳遞本詩頭上六句正是巧妙地運用了五七言句式的交錯,建構起一短一長、一張一弛的節(jié)奏形式,給人以半吐半吞、欲說還休的語感而到了結尾處,則又改為連用七言長調,有如洪水滔滔汩汩地涌出閘門,形成了情感的高潮聲情并茂,可以說是鮑照樂府歌行的一大特點,它對唐人歌行體詩篇也產生過極其深遠的影響,值得我們細心玩味
——選自《漢魏六朝詩歌鑒賞辭典》第759—760頁,上海辭書出版社
《擬行路難》導學案學生用案
【學習目標】
1、理清詩歌的層次,體會作者思想感情的變化過程
2、理解詩歌的思想內容,引導學生認識懷才不遇者的不幸
3、能分析文中“比興”的用法和作用,理解詩中渲染愁緒的用意
4、學習以意逆志,知人論世的詩歌鑒賞方法,提高詩歌鑒賞的能力
5、學會比較閱讀
【學習重點】
1、理清詩歌的層次,體會作者思想感情的變化過程
2、理解詩歌的思想內容,引導學生認識懷才不遇者的不幸
3、能分析文中“比興”的用法和作用,理解詩中渲染愁緒的用意
【學習難點】
學習以意逆志,知人論世的詩歌鑒賞方法,提高詩歌鑒賞的能力
【學習方法】
朗讀法、問答法、討論法
【知識鏈接】
(1)作者介紹
鮑照,南朝宋文學家字明遠本籍東海(治所在今山東郯城)南北朝文學家,擅長寫樂府詩,聞名于世,年青時就樹立遠大的政治抱負,自認為有非凡的才華,但由于出身寒門庶族,不被朝廷重用,只能做一些小官,一輩子憤憤不得志,最后死在戰(zhàn)亂中
《擬行路難》18首,表現(xiàn)了為國建功立業(yè)的愿望、對門閥社會的不滿、懷才不遇的痛苦、報國無門的忿懣和理想幻滅的悲哀,真實地反映了當時貧寒士人的生活狀況
(2)寫作背景:
我國魏晉南北朝時期,實行門閥制度,主要由數(shù)十個大家族(士族)統(tǒng)治當時的社會,士族制度下的門閥士族特別是高級士族憑借門第出身就可做官,世世代代控制高級官職他們造成“上品無寒門,下品無世族”的局面門閥制度阻塞了寒士的進仕之路,他們即使才華橫溢,也很難任高官一些才高的寒士自然心懷不平,寒士的不平反映在文學作品中,就成為這個時期文學的一個特色
(3)解釋題意
《行路難》:樂府舊題,主要是抒發(fā)世路艱難和離別悲傷的感情
有些學習漢魏樂府的作品的題前多冠一“代”或“擬”字
【學習過程】
一、整體感知
1.學生自由朗讀全詩,要求富有感情
2.學生結合注釋,理解大意
3.請嘗試翻譯本詩,要求創(chuàng)設意境,語言優(yōu)美,表述連貫通順
二、把握情感
1、全詩突出了一個什么字?試結合詩的內容加以分析
2、詩歌開頭兩句用比喻的手法寫出了怎樣的哲理?
3、“安能行嘆復坐愁”和“心非木石豈無感”兩個反問句,在表現(xiàn)詩人情感變化過程中起了什么作用?
4、第三句中的“命”是指什么?結合全詩看,作者對此有怎樣的看法?
5、這首詩的感情基調是什么?
三、延伸拓展:
1、從思想內容和語言風格方面,說說此詩對李白的《行路難(其一)》有哪些影響?
2談談你對古代文人懷才不遇現(xiàn)象的認識
四.當堂檢測
默寫《擬行路難》
五.學習反思
4、四年級上冊第四單元《豐富多彩的兒童故事》導學案
一、單元學習內容
《和時間賽跑》通過作者的親身經歷,啟示我們在成長的過程中,怎樣珍惜時間,使人生的每一天過得更加豐富,更有意義;《檢閱》透過一個動人的小故事,告訴我們應該持有怎樣的人生態(tài)度,應該怎樣維護自尊,怎樣尊重每一個人的平等權利;《爭吵》中講述的小故事,好像就發(fā)生在我們的身邊,讓我們體會到,應該怎樣對待朋友,怎樣對待生活中的小摩擦;《絕招》從一個側面展現(xiàn)了農村孩子有趣的生活。
二、單元學習重點難點
《和時間賽跑》由于時間的概念比較抽象,學生對時間概念也比較模糊,因此,要引導學生感受珍惜時間的意義。《檢閱》體會關鍵語句“這個孩子真棒”“這些孩子真棒”的深層含義?!稜幊场吩诹私庹n文的基礎上,引導學生體會父親話的意見?!督^招》讓我們懂得:只要勤學苦練,就能練就一身好本領。
三、單元學習目標
1.能正確讀寫本單元的41個一類生字,認讀24個二類生字。
2.能借助字典、詞典,或結合上下文理解詞語的意思。
3.能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自己喜歡的句子和片段。
4.理解文中含義深刻的句子。
四、單元學習方法
童年,是人一生中最美好的時光。通過學習,懂得時間一去不復返的道理,珍惜童年,認真學習?!逗蜁r間賽跑》雖然“光陰似箭,日月如梭”,雖然“所有時間里的事物,永遠都回不來了”,但是,“假若你一直和時間賽跑,你就可以成功”。要在閱讀時獲得這一啟示,對這一問題有所感悟。理解課文《檢閱》內容,在閱讀中體會人物心理的變化,并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聯(lián)系《爭吵》課文內容體會最后一段父親說的話。圍繞《絕招》文前的閱讀提示,展開想象,并進行適當?shù)慕涣鳌?/p>
1.初讀課文,畫出不懂得詞語。閱讀時邊閱讀邊想象畫面。
2.開展小組進行合作學習、交流。
3.通過小組讀、師生對讀、小組接力讀、分角色朗讀等形式指導學生的朗讀。
4.主題學習叢書使用與課時安排
閱讀和預習指導1課時
《和時間賽跑》帶《和時間賽跑》11篇主題學習文章。2課時
《檢閱》帶《自信讓童年更加美麗》7篇文章。2課時
《爭吵》《絕招》帶《多味童年》《故事里的快樂與煩惱》10篇文章。2課時
語文園地四2課時
機動1課時
13 《和時間賽跑》導學案
學習目標:
1.會認6個生字,會寫13個生字。正確讀寫“賽跑、憂傷、持續(xù)、安慰、日月如梭、雖然、狂奔、暑假、受益無窮、將來、假若”等詞語。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自己喜歡的部分。
3.系上下文和生活經驗,理解重點詞句的意思。
4.搜集、積累有關珍惜時間的名言警句,體會時間的意義,懂得珍惜時間的道理。
學習重點、難點:
理解“所有時間里的事物,都永遠不會回來了。”“假若你一直和時間賽跑,你就可以成功”等句子的意思是本文學習的重點。引導學生感受珍惜時間的意義,是本文學習的難點。
課前準備:課件、主題學習叢書
【預習達標】
提示:充分讀課文,不認識的字查字典,難處做上記號,多讀幾遍,爭取讀正確、流利。
1.通過認真朗讀課文,我能掃清文字障礙
煩惱 憂傷 哀痛 安慰 梭 庭院 滋味 喘氣 狂奔 假 若贏
2.在讀課文時,我還積累了這些詞語:
其中比較難理解的字詞有:
3.搜集有關珍惜時間的名言警句、諺語、成語,寫在筆記本上。
【合作探究】
提示:反復讀,小組合作交流,抓住重點句子,邊讀邊思考,作者寫這篇文章的目的是什么?他想告訴我們什么?讀一讀這些句子,小組內交流自己的體會。
“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
“光陰似箭,如約如梭。”
“雖然明天還會有新的太陽,但永遠不會有今天的太陽了。”
“假若你一直和時間賽跑,你就可以成功。”
我的體會是:
【拓展延伸】和時間賽跑
提示:利用字典、詞典,認讀不認識的生字詞,并注音。這幾篇文章都是和時間有關系的,雖然各自的寫法不同,但都告訴了我們一個道理:珍惜時間。
(一)《匆匆》
1.熟讀,能有感情地朗讀
2.“燕子去了,有再來的時候;楊柳枯了,有再青的時候;桃花謝了,有再開的時候。”這段話采用了的修辭方法,請你嘗試按照這段句子的格式續(xù)寫:
3.記錄下自己的一天。我的一天是這樣度過的:
日期:年月日,星期
(二)《時鐘》
1.熟讀。
2.讀了這篇文章,我知道了時鐘在、地“滴答”前進,我想到了
(三)《珍惜時間,時不我待》
這篇文章寫了這么一件事:
通過這件事,說明的道理是:(可以用文中的話回答)
(四)《寒號鳥》
這篇文章告訴我們,要做成一件事,就要
(五)《時間與生命》
1.把文中講述的故事講給父母聽。父母簽字:
2.標出自己最喜歡的一個段落,聯(lián)系背誦。
(六)《鑿壁偷光》
這個成語故事講述的是朝時,(人名)(干什么)的故事。
(七)《巴爾扎克的故事》《愛因斯坦的故事》《巴甫洛夫很忙》《富蘭克林的故事》
1.我認為巴爾扎克能成為大作家的原因是
2.跟同桌說一說這幾篇文章所講述的名人故事。
(八)《古人珍惜時間的詩句》
1.背誦這些詩句。
2.能夠默寫這些詩句。
(九)寫一寫
讀了這些文章,我有一些感想:
14 《檢閱》導學案
學習目標:
1.會認“俱、拄”等5個生字。會寫“俱、博”等14個字。正確讀寫“檢閱、俱樂部、挑選”等詞語。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理解課文內容,體會隊員們關注弱勢的美好的心靈。
學習重點、難點:
理解課文內容,體會隊員們關注弱勢的美好的心靈。
課前準備:課件、主題學習叢書
【預習達標】
提示:充分讀課文,不認識的字查字典,難處做上記號,多讀幾遍,爭取讀正確、流利,重點讀一讀隊員們和觀眾的話,讀出他們各自的語氣。
1.通過認真朗讀課文,我能掃清文字障礙
波蘭俱樂部博萊克拄拐隊伍洪亮貴賓糾正情不自禁棘手羨慕
2.在讀課文時,我還積累了這些詞語:
在小組內說一說詞語的意思,可以用在什么地方?
3.我能區(qū)分
萊具柱賓棘
來俱拄濱刺
4.找出文中心理描寫的句子,讀一讀??赡苁窍氲摹?/p>
5.找出文中描寫國慶節(jié)當天情景的句子,讀一讀,看看作者是怎樣描寫的。
【合作探究】
提示:反復讀,小組合作交流,理順文章的線索。邊讀邊思考,文章寫了一件什么事?讀一讀下面這些句子,小組內交流自己的看法。
1.“還有一件重要的事情需要商量,但是大家誰都不愿意第一個開口。”“一件非常棘手的事。”什么重要的事?又會非常棘手?用課文中的話回答。(分析課文并不難,只要認真讀,多讀幾遍,往往能在文中找到答案)
2.觀眾為什么說“這個小伙子真棒”“這些小伙子真棒”?
3.我想對博萊克說:
我還想對博萊克的隊友們說:
【拓展延伸】自信讓童年更加美麗
提示:這些文章,都在為我們揭示一個道理:自信。相信讀了這些文章,你也一定找到了自信!把文的好詞、給你自信的好句子積累到你的筆記本中吧。
(一)《拾饅頭的父親》
1.父親到學校拾饅頭,“我”煩惱,并勸說父親不要再去拾饅頭;開家長會時,“我”以“父親病了”為由勸父親別參加家長會。都是因為我。父親照舊到學校拾饅頭,參加我的家長會,那是因為父親認為
,后來父親送“我”到省城讀大學,我卻心靜如水,沒有一絲怕被別人嘲笑的憂慮,是因為我明白了一個道理:
。
2.這篇文章運用心理描寫的手法,展示了“我”的內心世界,我能在文中找出來,并讀出“我”的真實想法。
提示:心理描寫就是對人物內心的思想情感活動進行描寫。描寫人物的思想活動,能反映人物的性格,展示人物的內心世界。所以,心理描寫也是刻劃人物思想性格的重要手段之一。
(二)《在缺陷中尋覓自信》
有些文章,文中常常有這么一句話,它能揭示文章要告訴我們的道理,我認為這篇文章中能揭示道理的一句話是。
(三)《打開你的自信罐》
姑姑給靳小瑩寄來了“自信罐”,靳小瑩從此找到了自信。其實我們每個人都有一個自信罐,自信就裝在里面。我知道我的“自信罐”里裝著
(四)《抬起頭來更美》《魔法師與屠龍劍》《握住自信》《小澤征爾勝于自信》
認真讀一讀這些文章,把自己的想法寫到筆記本中。
15 《爭吵》 16《絕招》導學案
學習目標:
1.會認13個生字,會寫14個生字。正確讀寫“石匠、墨水、故意、誠心誠意、承認、緣故、憤怒、獨自、戒尺、既然”等詞語。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文中人物的心理變化。
3.體會《爭吵》中父親說的話的含義,懂得同學之間應該團結友愛、相互寬容,并學著處理同學間發(fā)生的問題。
4.理解《絕招》課文內容,懂得絕招是練出來的,要練有用的絕招的道理。
5.培養(yǎng)獨立閱讀能力。
學習重點、難點:聯(lián)系課文內容體會《爭吵》最后一段中父親說的話的含義。讀《絕招》體會童年生活的快樂。難點是感受童真童趣,刻苦求知的愿望。
課前準備:課件、主題學習叢書
一、學習《爭吵》
【預習達標】
提示:充分讀課文,不認識和不理解的字詞,通過聯(lián)系上下文和查字典詞典理解。
1.在這一課中,我認識了許多新字,積累了一些詞語,把他們抄寫到筆記本中。
2.用橫線劃出描寫心理活動的語句,認真讀一讀,體會人物的心理變化。
3.找出“我”與克萊諦爭吵時、爭吵后心理活動的語句,并用詞概括“我”的心理活動變化過程。
嫉妒→→→→
【合作探究】
提示:認真讀課文,小組合作交流,抓住我的前后表現(xiàn)和父親對我說的話,注意把父親的話多讀幾遍,細心體會爸爸的話。
1.小組內分角色讀一讀。
2.“我”叫和克萊諦發(fā)生爭吵的原因是,
爭吵發(fā)生后,“我”,
克萊諦,結果。
可以看出“我”是一個的人,克萊諦是一個的人。我覺得安利柯的父親真,因為。
提示:泡泡里的問題可以幫助你思考,仔細想一想。
2.父親的話在課文中共三處,請你用紅筆畫出父親說的話,想想“我”做到了父親說的哪句話,哪些沒做到?父親的話包含著怎樣的深刻含義,談談你的理解。
二、學習《絕招》
【預習達標】
提示:這一課中有一些字非常難寫,注意可以根據(jù)它們的結構去認識。把課文讀流利,理清每個人的絕招。
1.憋氣腮幫子蔫蔫鏟餡攥餃子攥得快尷尬撇到
下巴頦咧開羨慕握拳
我還積累了一些好詞語,抄寫到筆記本中。
2.通過預習,我知道了三胖的絕招是,他的絕招是的;二福的絕招是,他的絕招是的;奶奶也有絕招,她的絕招是
奶奶的絕招是的;后來小柱子也有了絕招,他的絕招是
,他的絕招是的,課文中形容小柱子絕招的兩個詞語是、
。我最佩服的絕招,因為。
3.找出文中心理描寫的句子,讀一讀,體會任務的心理變化。
【合作探究】
提示:邊讀邊思考,這篇課文告訴了我們一個什么道理?
1.小柱子蔫蔫地回家了,發(fā)生了什么呢?我讀了課文,能完成填空:
小柱子剛回到家,看見奶奶正在包餃子,只見奶奶( ),他非常佩服,就問奶奶( ),奶奶告訴他( ),小柱子說起剛才比絕招的事,問奶奶( ),奶奶說( )。聽了奶奶的話,小柱子明白了( )。
2.我猜想,小柱子的絕招是這樣練成的:
清晨,當東方剛剛露出魚肚白的時候,小柱子( )。
夜深人靜,只有星星在眨著眼睛時,小柱子( )。
每當別的小朋友在玩耍嬉戲時,小柱子( )。
小柱子還想起在大樹下的尷尬,他告訴自己,只要( ),就( )。
當他練絕招,遇到困難時,小柱子就( )。
3.通過學習,我明白了這樣一個道理
【知識鏈接】
亞米契斯的日記體小說《愛的教育》。這本書1886年一經出版,即在意大利轟動一時,僅出版的頭兩個月就再版40多次。在它出版后的100多年里,已有100多種文字的譯本。這本書是以一個四年級小學生的口吻來寫作的。全書共100篇文章,主要由三部分構成:主人公恩里科的日記;他的父母在他的日記本上寫的勸誡啟發(fā)性的文章;十則老師在課堂上宣讀的小故事。
這部風行全球、膾炙人口的著作,把“愛”表現(xiàn)得精髓深入,大至國家、社會、民族的大我之愛,小至父母、師長、朋友之間的小我之愛,處處扣人心弦,感人肺腑,使得世界各國都公認此書為最富愛心和教育性的讀物而爭相翻譯出版。
【拓展練習】多味童年、故事里的快樂與煩惱
1.續(xù)編故事:下次的比賽,會是什么情景呢?展開想象,練習寫一段話。
2.你佩服周圍誰的本領或技藝,可以問問他是怎么練成的,寫下來。
【拓展延伸】主題學習“多味童年”“故事里的快樂與煩惱”
提示:童年,總是充滿了美好的回憶。讓我們一起沿著作者的文字走進他(她)們的童年吧,別忘了把收獲記錄到筆記本中。
(一)《回憶我的童年》
這篇文章寫了“我”童年的兩件事,分別是、。
(二)《童年憶趣》
1.我知道這篇文章是按順序寫的。即──—
2.我能找出文中作者對景物描寫的句子。
提示:環(huán)境描寫是指對人物所處的具體的社會環(huán)境和自然環(huán)境的描寫。其中,社會環(huán)境是指能反映社會、時代特征的建筑、場所、陳設等景物以及民俗民風等。自然環(huán)境是指自然界的景物,如季節(jié)變化、風霜雨雪、山川湖海、森林原野等。
3.用自己的話說一說,在作者的童年里,春夏秋冬分別有什么樣的樂趣?
(三)《童年的朋友》
1.“我”的童年的朋友是,說她是我的朋友是因為
2.文中“我”用了大量的語言來描寫外祖母,把這些篇幅找出來,仔細讀一讀,看看“我”是怎樣描寫她的。
提示:外貌描寫:也稱肖像描寫。即對人物的容貌、衣、神情、體型、姿態(tài)等等進行描寫,以揭示人物的思想性格,表達作者的愛憎,加深讀者對人物的印象。
(四)《我叫單單單》
認真讀一讀,體會作者自白式的開頭和風趣的語言。
(五)《一諾千金》
這篇文章寫了幾件事?分別是哪幾件?
(六)《躲貓貓大王》《四弟的綠色莊園》《圣誕夜休戰(zhàn)》《死神也怕咬緊牙關》《一諾千金》
讀了這些文章,你有什么感受?在筆記本上寫一寫自己的感想吧!
語文園地四導學案設計:劉明使用:
學習目標
1.口語交際:“教你學一招”,和同學交流自己最拿手的本領,交流時做到自然、大方,表達流利,通過介紹、演示、學習,增強生活實踐能力。
2.習作練習:寫自己學會的一樣本領,把由不會到會的過程寫具體,表達出自己的真情實感。
3.自主發(fā)現(xiàn):能發(fā)現(xiàn)形聲字的構字規(guī)律,在發(fā)現(xiàn)規(guī)律的同時積累詞語。
4.日積月累:在填空練習中豐富語言,形成語感,初步感受“的”“地”“得”的初步用法,并讀讀背背12個詞語,在運用中感悟詞語的意思和用法,進行詞語積累。
5.拓展延伸:通過閱讀圖畫,“看圖說成語”,培養(yǎng)觀察、閱讀、理解能力。
【口語交際】“教你學一招”
1.課前準備
同學們學習了《絕招》,都非常佩服小柱子,作好準備,和同學交流自己最拿手的本領。
提示:交流時做到自然、大方,表達流利,通過介紹、演示、學習,增強生活實踐能力。
2.交際步驟:
(1)抽一個準備充分的同學,進行演示,老師扮演記者,進行采訪,其余學生也可以就自己感興趣的問題提問。
(2)自由交流:學生自由組合,互教互學,自由交流。
提示:教的人要說清楚自己準備教別人哪一招,應該怎么做,這一招好在哪里,你是怎么練成的。學本領的同學有什么疑難問題,可以馬上提出來。
(3)全班交流
在自由交流的基礎上,每組推薦出介紹得好的、大家都感興趣的到班上進行交流,共同探討,進行評價,評出班上的絕招得主。
【習作指導】
習作練習:寫自己學會的一樣本領,把由不會到會的過程寫具體,表達出自己的真情實感。寫自己學會的一樣本領,題目自擬。
1.談話:在口語交際中,同學們展示了許多本領,再回憶一下,你還會哪些本領,可以是日常生活中學到的本領,如:煮面條、洗碗、洗手絹……可以是在學校學到的本領,如:畫畫、速算、彈鋼琴、做手工……
2.自由交流:你都會哪些本領?
3.注意閱讀習作提示:這些本領是怎么學會的,在學習本領的過程中,有哪些趣事,有什么體會,寫的時候要把由不會到學會的過程寫具體,表達出自己的真情實感。
4.構思后自主習作,教師巡視,對有困難的同學進行個別輔導。
4.放聲朗讀,檢查修改。讀讀句子是否通順,詞語是否恰當,標點是否正確。
5.學生相互交流,相互評議。
6.全班交流,展示,師生共同評議。
7.再次修改,大聲讀讀。
8.謄寫作文,字跡工整。
【我的發(fā)現(xiàn)、日積月累、趣味語文】
目標:
1.自主發(fā)現(xiàn):能發(fā)現(xiàn)形聲字的構字規(guī)律,在發(fā)現(xiàn)規(guī)律的同時積累詞語。
2.日積月累:在填空練習中豐富語言,形成語感,初步感受“的”“地”“得”的初步用法,并讀讀背背12個詞語,在運用中感悟詞語的意思和用法,進行詞語積累。
3.拓展延伸:通過閱讀圖畫,“看圖說成語”,培養(yǎng)觀察、閱讀、理解能力。
自主探索日積月累
一、我的發(fā)現(xiàn)
1.自由輕聲朗讀課本中的詞語,讀準字音。注意詞語中的帶點字,想想自己有什么發(fā)現(xiàn)。
2.同桌交流:把你的發(fā)現(xiàn)告訴同學,聽聽同學的發(fā)現(xiàn)跟自己有什么不同,討論交流。
3.我發(fā)現(xiàn)
4.我還能再補充。
6.拓展練習:我還找出了一些也具有這種規(guī)律的詞語嗎:(寫到課本中)
二、日積月累
我會填:
光彩奪目的( )( )( )
清澈見底的( )( )( )
彎彎曲曲地( )( )( )
和顏悅色地( )( )( )
鮮花開得( )( )( )
時間過得( )( )( )
三、讀讀背背
1.借助拼音讀詞語,要求讀準確。
2.用自己熟悉的詞語練習說話。
3.哪些詞語是你不懂的,提出質疑。
4.我發(fā)現(xiàn)這些詞語都是說的。
5.讀讀背背這些詞語,看誰記得多,記得快。
四、看圖說成語
仔細觀察圖畫,了解圖上畫了些什么,再根據(jù)畫面以及自己的成語積累,猜出謎底。
再收集一些畫迷來互問互猜。
根據(jù)成語,畫出圖畫。
單元盤點
童年總是值得人們懷念的,當我們穿過時間和空間的峽谷,到別人的童年去旅游,看到了歡笑亦或悲傷的風景,我們用心為別人的童年牌照,裝進我們記憶的影集,體味童年,感悟人生,方知童年是短暫的,是那么容易逝去,怎樣才能讓我們的童年像一棵常青樹,佇立成人生的豐碑?
行動,現(xiàn)在馬上行動。大聲對自己說:“從現(xiàn)在起,我馬上行動,堅持不懈,讓童年無悔!”
打開筆記本,梳理這一單元學過的知識,記錄下自己的收獲和不足。
5、《家》中節(jié)選《祖孫之間》導學案
學習目標:
1、了解封建大家庭這一社會組織結構的特征,以及作品所反映的時代背景。
2、欣賞小說中典型的人物形象。
3、欣賞節(jié)選的重要段落,畫出描寫人物外貌、神態(tài)、語言、動作的精彩語句,分析人物性格與心理,欣賞小說的美。
教學重點難點: 分析人物性格與心理。
教學步驟
一、知識鏈接:中國現(xiàn)當代家族小說的發(fā)展概貌
1、家族小說是一種有特殊規(guī)范的小說類型。它的題材內容具有特指性,常描寫一個或幾個家族的生活及家族成員間的關系,并由此折射具有豐富內涵的歷史和時代特征。所敘故事,具有相當?shù)臅r間跨度,往往在歷史與現(xiàn)實結合中,形成'編年史'般的格局。其形式主要是長篇小說,有的甚至是多卷本長篇小說。家族小說的敘事模式,有敘寫家族由有序-無序-衰敗的主流模式和敘寫家族的'興旺'史的非主流模式.家族小說的情節(jié)母題主要包括'家族、歷史、性'三個方面。其人物形象主要包括作為家族支柱的男性形象與作為家族附庸的女性形象?!都t樓夢》、《金粉世家》均應屬家族小說范疇。
2、五四以來的其他家族小說:巴金的《激流三部曲》,張恨水的《金粉世家》,老舍的《四世同堂》,林語堂的《京華煙云》,路翎的《財主底兒女們》,張煒的《古船》、《柏慧》,陳忠實的《白鹿原》,阿來的《塵埃落定》,莫言的《紅高粱》。
3、巴金(1904-2005),原名 ,字 ?,F(xiàn)代著名作家、翻譯家。1928年寫成第一部長篇小說《 》。后來又寫了“愛情三部曲” ;“激流三部曲” ;散文集:《 》。1981年獲“但丁文學獎”。
二、介紹節(jié)選部分前后的主要情節(jié)
本文節(jié)選自小說的第九章。在此之前,覺民、覺慧兄弟積極參加學校的演劇活動,熱心地閱讀《新青年》等雜志,從心底里對新文化產生了熱切的渴望。就連他們的大哥覺新也受到了感染。但作為高家這一封建大家族的長子長孫,覺新背負著繼承家族發(fā)展的重負,他不能自由選擇自己的人生,包括婚姻。當?shù)氐亩杰姛o故毆打學生,引發(fā)了學潮。在交涉沒有任何結果的情況下,學生開始罷課。覺慧是其中的積極分子。這時高老太爺把覺慧叫去訓話,不許他參與外面的“胡鬧”,并派人把覺新喊來,讓他約束覺慧,不許他再出去。被囚禁在家的覺慧萬分苦悶,只有婢女鳴鳳的淳樸與真情給他以安慰。但鳴鳳在聽到他的表白之后卻在有意地躲著他,因為她心中充滿恐懼,害怕被太太知道。覺慧靠讀報與寫日記打發(fā)著這一段寂寞的生活。過年了,學潮漸漸地平息了。覺慧的生活也慢慢恢復了常態(tài)。
三、自主學習,給劃線字注音
假寐( )惶恐( )凜然( )頷下( )藤椅( )咳嗽( )窘迫( )顴骨( )女傭( )傭金( )露水( )露丑( )混沌( )混水摸魚( )
道貌儼然:
并存不悖:
啞然失笑:
四、整體感知,梳理思路
第一部分(第1-7段):覺慧被喚到高老太爺房里接受訓話,趁祖父瞌睡覺慧研究祖父。
第二部分(第8-20段):祖父對參加學生運動的覺慧的訓話,祖孫之間的矛盾沖突。
第三部分(第21-26段):寫了覺慧的反抗心理與覺新的恭順表現(xiàn)。
五、合作·探究
1、作者主要運用哪些描寫方法來表現(xiàn)高老太爺?shù)???外貌、神態(tài)與動作、語言)
2、請畫出表現(xiàn)神情的語句和有關心理描寫的語段,仔細品味人物性格。
①外貌:早過了六十歲的祖父躺在床前一把藤椅上,身子顯得很長。長臉上帶了一層暗黃色。嘴唇上有兩撇花白的八字胡。頭頂光禿,只有少許花白頭發(fā)。兩只眼睛閉著,從鼻孔里微微發(fā)出來一點聲息?!昀隙痔撊?/p>
②神態(tài)與動作:
常常帶著凜然不可侵犯的神氣?!^對遵從
祖父……身體軟弱無力地躺在那里,從微微張開的嘴里斷續(xù)地流出口水來,把頷下的衣服打濕了一團?!赀~衰老
祖父忽然睜開了眼睛,看了他一下,露出驚訝的眼光,好像不認識他似的,揮著手叫他出去。
祖父的聲音又干燥,又嚴厲。
祖父的嚴厲的眼光射在他的臉上。
祖父冷笑了一聲,威嚴的眼光在他的臉上掃來掃去。
(祖父)的年老的模糊的眼光無目的地向四處游動,后來他便把眼睛閉上了。
祖父的聲音雖然嚴厲,但比先前溫和多了?!獓绤栔杏钟嘘P愛
③語言(P60)
3、高老太爺?shù)降资且粋€怎么樣的人?
明確:年邁衰老、面目可憎、嚴厲專橫的老人——封建制度的維護者和象征。
高老太爺是封建家長制和封建禮教的代表。作為這個封建大家庭至高無上的統(tǒng)治者,作品突出表現(xiàn)了他專橫、冷酷、嚴厲的性格特征。在高家,他的話就是法律,誰也不能反對。為了維護封建禮教和封建制度,他堅決反對孫子們進學堂和參加一切社會活動。在高老太爺?shù)纳?,維護大家庭的秩序、興盛,是他意志的全部。也正因此,當他臨終前,意識到這個家似乎已經無可挽回地走向衰敗時,又極力掙扎,企圖用慈祥、溫和、自我懺悔將已走上新路的覺慧等拉回到老路上來。當然,高老太爺?shù)膾暝峭絼诘?,高家最終沒有免于崩潰的命運。作品通過塑造高老太爺這樣一位腐朽反動的人物,表現(xiàn)出了封建制度以及舊禮教、舊思想、舊道德必然滅亡。
第二課時
一、合作探究
1、作者主要從哪些方面來表現(xiàn)覺慧的? (神情與心理)
2、請畫出表現(xiàn)神情的語句和有關心理描寫的語段,仔細品味人物性格。
①惶恐——不敢——非常不安——靜靜地立——感覺拘束——不了解——解不透——奇怪——紅著臉——遲疑——堅定的眼光——很不舒服——抖動著身子——想表示反抗
②有關心理描寫的語段(P59第5段,P60第7段,P61倒數(shù)第6段)
3、覺慧又是一個具有怎樣性格的人?
明確:迷惘中帶著叛逆?zhèn)€性的青年——反抗封建專制的進步青年。
覺慧是大膽而幼稚的叛逆者的形象。“五四”新思潮給了他民主主義、人道主義的思想武器,這使他逐漸認清了封建家庭的黑暗、腐朽以及罪惡。正因為如此,他積極投身學生運動,熱心辦刊物,宣傳進步思想。在家中,他有正義感,同情下層人物,勇于反對封建束縛。在婚姻問題上,他敢于沖破封建等級觀念,毅然和丫頭鳴鳳相愛,同時積極支持覺民抗拒包辦婚姻。對于長輩們裝神弄鬼等迷信行為,他也敢于大膽反抗。最后,他義無返顧地走出了家庭。當然,覺慧性格中除了有大膽叛逆的一面,也有單純幼稚的一面。這主要表現(xiàn)在他對周圍的一切(包括“家”)雖然憤恨,但還不能作出完全科學的分析,有時感到“這舊家庭里面的一切簡直是一個復雜的結,他這直率的熱烈的心是無法把它解開的”。他與鳴鳳相愛,又經常處于矛盾中,下不了最后決心。最后,只是因鳴鳳被逼投水自殺,這段愛情突然失去了,他才感到莫大的震動。他雖然恨高老太爺,認為在家中他與祖父“像兩個敵人”;但在高老太爺臨終時,他又曾有過“現(xiàn)在的確是太遲了。他們將永遠懷著隔膜,懷著祖孫兩代的隔膜而分別了”的想法。這想法很幼稚,其實高老大爺即使不死,他們祖孫兩代人的隔膜也是無法消除的,因為他們各自代表的是不同的社會力量。作者對覺慧的塑造完全是忠實于生活的。盡管覺慧身上有著明顯的幼稚,但他卻真實地反映出了“五四”時期我國覺醒了的一代青年人的某些精神面貌。
4、節(jié)選中作者對覺新這個人物形象著墨不多,那么覺新究竟是一個什么性格的人物呢?
覺新唯唯應著,做出很恭順的樣子,一面偷偷的看著覺慧,給他做眼色,叫他不要再開口。
覺新依舊唯唯地應著,一面向覺慧做了一個手勢。
明確:懦弱、忍讓、委屈求全的青年。
覺新的性格充滿了矛盾,是個“有雙重人格的人”。覺新善良,待人誠懇,原是舊制度培養(yǎng)出來的、有較強傳統(tǒng)觀念的人。由于他處于長房長孫的位置,因此,為維護這個四世同堂大家庭的“和平共處”,他凡事采取“不抵抗主義”,逆來順受,委曲求全。他愛表妹梅,但當這段美好的戀情被長輩無理地扼殺后,他并不反抗,對父親為他與李家訂的親事,也表示順從,然后回房蒙頭大哭一場,與瑞玨完了婚。祖父死后,陳姨太無端以“血光之災”為由,不許瑞玨在家里生小孩。覺新雖然覺得這有如“晴天霹靂”,但還是接受了,將瑞玨送到城外荒郊的茅屋中,結果封建迷信吞噬了她的生命。覺新身上雖然有著很嚴重的舊觀念的束縛,但他又是個接受了新思想熏染的人,因此,在他心中,善惡是非是有著清楚的界限的。他也有過美好的向往,與表妹梅的相戀就是他對愛情的追求;同時,他也同情受壓制的青年,如暗中幫助覺民逃婚,幫助覺慧離家出走等。新思想雖然觸動了他的心靈,但封建舊觀念卻如同沉重的枷鎖壓得他無法喘氣,使他在精神上常常處于極度痛苦之中。他恨舊東西,自己也是舊禮教的犧牲品,封建大家族制度的殉葬品;但由于他受封建傳統(tǒng)觀念毒害較深,喪失了反抗能力,因此在“不抵抗主義”支配下,處處妥協(xié),不自覺地扮演著舊東西的維護者的角色??傊?,覺新是一個有著“雙重性格”的悲劇人物。他性格中的這種矛盾性,真實地反映出了當時某些時代特征。作者通過塑造這一典型人物,批評了“不抵抗主義”,指明對于封建舊制度、舊觀念,反抗才是避免悲劇的惟一出路。
二、疑難探究
1、高老太爺與覺慧祖孫之間的矛盾是怎樣產生的?祖孫之間的矛盾是否可以調和呢?
覺慧是大膽而幼稚的叛逆者的形象,而以高老太爺和克明為代表的那些衛(wèi)道者,竭力奉持著禮教和家訓,壓制一切新的事物,甚至不惜以犧牲青年為代價。這就又加深了新與舊、當權勢力與被壓迫者的矛盾,并使年輕人遭受巨大的痛若。高老大爺和覺慧祖孫兩代人的矛盾是無法消除的,因為他們各自代表的是不同的社會力量。
2、一個身體衰弱,行將就木的人卻掌控著一個大家族,有何諷刺意義?
一個身體衰弱,行將就木的垂垂老者卻掌控著一個大家族,諷刺了封建宗法制度、封建禮教的不合理,說明封建社會衰敗腐朽,沒有前途,行將滅亡。
三、課內閱讀 從第二段至第六段。
1、前兩段采用了什么描寫手法?請簡要說明。(2分)
2、“祖父似乎是一個完全不親切的人”中的“似乎”是什么意思?(3分)
3、“但是風雅的事又怎么能夠同衛(wèi)道精神并存不悖呢?”覺慧為什么會為此感到困惑?(4)
4、理解文中“他越研究,越不了解,在他的眼里祖父簡直成了一個謎,一個解不透的謎?!钡暮狻#?)
四、課堂練習
6、《山中雜詩》《竹里館》導學案與答案
《山中雜詩》《竹里館》導學案寄語:也許你只是一株稚嫩的幼苗,然而只要堅忍不拔,終會成為參天大樹!
一、知識鏈接,文學常識
1.《山中雜詩》作者 吳均 是南朝 梁 文學家。文學體裁五言絕句 。選自歐陽詢《藝文類聚》。我們以后要學習他的代表作《與朱元思書》。
2.《竹里館》選自《 王右丞集箋注 》,作者 王維 ,是 唐 朝著名詩人。文學體裁五言絕句 。
二、自主學習(括號內注音)
1.《山中雜詩》山際見來煙,竹中窺(kuī)落日。鳥向檐(yán)上飛,云從窗里出。
①解釋下列字詞的意思。
1·山際:山與天相接的地方。
2·煙:此指云霧。
3·窺(kuī):從縫隙中看。
4·檐(yán):房檐。
②譯文
山與天相接的地方繚繞著陣陣嵐lán氣云煙,
從竹林的縫隙里看灑落下夕陽的余暉。
鳥兒歡快地在房檐上飛來飛去,
潔白的云兒竟然從窗戶里飄了出來。
2.《竹里館》獨坐幽篁(yōu huáng)里,彈琴復長嘯(xiào)。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
① 解釋下列字詞的意思。
⑴幽篁(huáng):幽是深的意思,篁是竹林。幽深的竹林。
⑵嘯(xiào):嘬(zuō) 口發(fā)出長而清脆的聲音。魏晉名士稱吹口哨為嘯。
⑶深林:指“幽篁”。
⑷相照:與“獨坐”對應。
②譯文
獨自坐在幽深的竹林里,
一邊彈著琴或是吹長嘯。
深深的山林中無人知曉,
皎潔的月光從空中映照。
三、賞讀品味合作探究
1.《山中雜詩》①你對題目的理解是什么?
②全詩四句,一句一景,依次描寫了哪些景物?
答:山(煙)、竹(落日、)鳥、云。
③.第四句最有趣,請具體分析。
答:云彩竟然從窗戶里飄了出來,寫山居環(huán)境的幽靜,表現(xiàn)了閑適的心情。
④、山中雜詩的“山際”和“竹中”兩詞在詩中有何表達作用
答:山際、竹中生動描繪了山居環(huán)境的幽靜,表達了作者閑適的心情
⑤、“鳥向檐上飛,云從窗里出”描繪怎樣的情景
答:鳥飛檐上,云出窗里,在動和靜的變化中寫出了輕快飄逸的生活情趣。
⑥,“山際”“來煙”“竹中”“落日”“鳥飛”“云出”,你認為詩人他傾向于一種怎樣的生存境界(心情)?
答:環(huán)境清幽,閑適恬淡的心情。
⑦、請用散文化的語言描繪一這首詩所展現(xiàn)的畫面。
2. 《竹里館》
①月夜竹林的幽靜,以彈琴長嘯來反襯。
②全詩傳達出詩人怎樣的心境?能體現(xiàn)詩人思想感情的詞語有哪些?
答:傳達出詩人寧靜、淡泊(或悠然自得、自在)和愉悅的心境。獨坐、彈琴、長嘯。
③詩歌后兩句寫出了怎樣的景象?
答:寫出了夜深人寂、明月相伴的景象。
④、請用散文化的語言描繪一這首詩所展現(xiàn)的畫面。
四、再讀感悟 背誦展示
五、理解性默寫
1、吳均《山中雜詩》一詩中,表明詩人家住于山峰環(huán)繞、竹木茂盛的山中的詩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反映山中屋宇地勢高峻的詩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王維《竹里館》一詩中,寫夜靜人寂、明月相伴的詩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王維《竹里館》表現(xiàn)作者安閑自得的生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王維《竹里館》表現(xiàn)了作者清心淡泊的情懷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知識鏈接:
1、《山中雜詩》作者簡介:
吳均(469~520)南朝梁文學家。字叔庠?!渡街须s詩》選自歐陽詢的《藝文類聚》。吳興故鄣(今浙江安吉縣)人。家事寒微,好學有才,工詩文,頗受沈約賞識。官奉朝請。其文善于寫景,尤以小品書札見長,文詞清拔古樸,時人或仿效其體,稱之為“吳均”體。明人輯有《無朝請集》。書法自成一體,稱謂“吳均體”,開創(chuàng)一代詩風。在文學方面,他提倡駢體文。好學有俊才,其詩文深受沈約的稱贊。梁武帝天監(jiān)初,為郡主簿。天監(jiān)六年 (507)被建安王蕭偉引為記室。后又被任為奉朝請。因私撰《齊春秋》,觸犯梁武帝,被免職。不久奉旨撰寫《通史》,未及成書即去世。
2、《山中雜詩》【欣賞】
這首小詩經單純白描(白描是文學表現(xiàn)手法之一,主要用樸素簡煉的文字描摹形象,不重詞藻修飾與渲染烘托)的手法,展出了一片山村的景象,儼然是一幅絕妙的寫生畫。用以形成一種特殊的環(huán)境,給人以新鮮的感覺,用的就是這種格調。詩歌描寫的是詩人住在山中的有趣生活:山峰環(huán)繞,竹木茂盛,鳥在人家的房檐上飛,云彩居然從窗里飄出來。此幽居蕩盡了人間的塵滓,隨意而傳神地表達了詩人愜意閑適的心情。
全詩不過短短四句,一句一景,然句句不離“山中”的主題。煙嵐彌漫著山谷,在山峰間飄來蕩去,這正是幽靜深邃的山中所常見的現(xiàn)象。落日西沉,只能在竹林的間隙中窺見其脈脈的斜暉,由此可見竹林的茂密青蔥,山間的幽趣在首兩句中已曲曲傳出。屋檐上的飛鳥來來往往,白云穿窗而過,都說明詩人所居之處地勢高峻,而且在茂林修竹之中。
沈德潛說此詩:“四句寫景,自成一格?!币庵^這首小詩將所有的筆墨都集中在寫景上,與一般由景到人或由景而抒情的結構不同,開了一種新的格式。其實,這四句中雖句句是景,卻時時有人在其中,如前兩句中的“見”和“窺”,都說明在景的背后分明有人,所寫之景只是人所見之景,并不是純客觀的描繪。至于三四句中的“檐上”和“窗里”就更明白地透出人的存在。而且在寫景中已暗示了詩人的山居之樂,他的恬淡超然的心境也于此可見。
吳均是寫山水的高手,這四句小詩之所以能勾勒出山居的特征就在于作者觀察角度的選擇得當。“煙”是由“山際”所見,“落日”是由竹中所見,“鳥”在檐上,“云”從窗出,這樣,就不同與尋常的寫山嵐、落日、鳥和云,而帶上了詩人山居所見的主觀色彩,并有了典型的意義。就象是攝影,攝取同一物象,卻各人有各人的角度。而一幀成功的作品,總是能取新穎巧妙的角度,攝出景物的特征與情趣,吳均的摹山范水也正是如此。
3、《竹里館》王維作者簡介:
(701-761)唐代詩人。字摩mó詰jié。漢族,祖籍山西祁縣,外號“詩佛”。今存詩400余首。王維精通佛學,佛教有一部《維摩詰經》,是維摩詰向弟子們講學的書,王維很欽佩維摩詰,所以自己名為維,字摩詰。王維詩書畫都很有名,非常多才多藝。音樂也很精通。受禪宗影響很大。原籍祁(今山西祁縣),遷至蒲州(今山西永濟),晚年居于藍田輞川別墅。青少年時期即富于文學才華,擅畫人物、叢竹、山水。公元721年(開元九年)中進士第一,為大樂丞。因故謫濟州司倉參軍。后歸至長安,被擢為右拾遺。安史亂前,累官至給事中。公元756年(天寶十五載),為安史亂軍所獲,署以偽官。兩京收復后,降職為太子中允,后官至尚書右丞,故亦稱王右丞。王維詩現(xiàn)存約四百首,最能代表其創(chuàng)作特色的是描繪山水田園等自然風景及歌詠隱居生活的詩篇。他繼承和發(fā)展了謝靈運開創(chuàng)的寫作山水詩的傳統(tǒng),對陶淵明田園詩的清新自然也有所吸取,使山水田園詩的成就達到了一個高峰。詩與孟浩然齊名,并稱“王孟”,同為盛唐山水田園詩派的代表人物。晚年無心仕途,專誠奉佛,故后世人稱其為“詩佛”。作品有《王右丞集》。
4、《竹里館》【欣賞】
這是一首寫隱者的閑適生活情趣的詩,描繪了詩人月下獨坐、彈琴長嘯的悠閑生活。這首小詩總共四句。拆開來看,既無動人的景語,也無動人的情語;既找不到哪個字是詩眼,也很難說哪一句是警策。且詩的用字造語、寫景(幽篁、深林、明月),寫人(獨坐、彈琴、長嘯)都極平淡無奇。然而它的妙處也就在于以自然平淡的筆調,描繪出清新誘人的月夜幽林的意境,夜靜人寂融情景為一體,蘊含著一種特殊的美的藝術魅力,使其成為千古佳品。以彈琴長嘯,反襯月夜竹林的幽靜,以明月的光影,反襯深林的昏暗,表面看來平平淡淡,似乎信手拈來,隨意寫去其實卻是匠心獨運,妙手回天的大手筆。
這首詩同樣表現(xiàn)了一種清靜安詳?shù)木辰?。前兩句寫詩人獨自一人坐在幽深茂密的竹林之中,一邊彈著琴弦,一邊又發(fā)出長長的嘯聲。其實,不論“彈琴”還是“長嘯”,都體現(xiàn)出詩人高雅閑淡、超拔脫俗的氣質,而這卻是不容易引起別人共鳴的。所以后兩句說:“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意思是說,自己僻居深林之中,也并不為此感到孤獨,因為那一輪皎潔的月亮還在時時照耀自己。這里使用了擬人化的手法,把傾灑著銀輝的一輪明月當成心心相印的知己朋友,顯示出詩人新穎而獨到的想象力。全詩的格調幽靜閑遠,仿佛詩人的心境與自然的景致全部融為一體了。
詩中寫到景物,只用六個字組成三個詞,就是:“幽篁”、“深林”、“明月”。對普照大地的月亮,用一個“明”字來形容其皎潔,并無新意巧思可言,是人人慣用的陳詞。至于第一句的“篁”與第三句的“林”,其實是一回事,是重復寫詩人置身其間的竹林,而在竹林前加“幽”、“深”兩字,不過說明其既非庾信《小園賦》所說的“三竿兩竿之竹”,也非柳宗元《青水驛叢竹》詩所說的“檐下疏篁十二莖”,而是一片既幽且深的茂密的竹林。這里,象是隨意寫出了眼前景物,沒有費什么氣力去刻畫和涂飾。
詩中寫人物活動,也只用六個字組成三個詞,就是:“獨坐”、“彈琴”、“長嘯”。對人物,既沒有描繪其彈奏舒嘯之狀,也沒有表達其喜怒哀樂之情;對琴音與嘯聲,更沒有花任何筆墨寫出其音調與聲情。 表面看來,四句詩的用字造語都是平平無奇的。但四句詩合起來,卻妙諦自成,境界自出,蘊含著一種特殊的藝術魅力。作為王維《輞川集》中的一首名作,它的妙處在于其所顯示的是那樣一個令人自然而然為之吸引的意境。它不以字句取勝,而從整體見美。它的美在神不在貌,領略和欣賞它的美,也應當遺貌取神,而其神是包孕在意境之中的。就意境而言,它不僅如施補華所說,給人以“清幽絕俗”(《峴傭說詩》)的感受,而且使人感到,這一月夜幽林之景是如此空明澄凈,在其間彈琴長嘯之人是如此安閑自得,塵慮皆空,外景與內情是抿合無間、融為一體的。而在語言上則從自然中見至味、從平淡中見高韻。它的以自然、平淡為特征的風格美又與它的意境美起了相輔相成的作用。
可以想見,詩人是在意興清幽、心靈澄凈的狀態(tài)下與竹林、明月本身所具有的清幽澄凈的屬性悠然相會,而命筆成篇的。詩的意境的形成,全賴人物心性和所寫景物的內在素質相一致,而不必借助于外在的色相。因此,詩人在我與物會、情與景合之際,就可以如司空圖《詩品·自然篇》中所說,“俯拾即是,不取諸鄰,俱道適往,著手成春”,進入“薄言情悟,悠悠天鈞”的藝術天地。當然,這里說“俯拾即是”,并不是說詩人在取材上就一無選擇,信手拈來;這里說“著手成春”,也不是說詩人在握管時就一無安排,信筆所之。詩中描寫周圍景色,選擇了竹林與明月,是取其與所要顯示的那一清幽澄凈的環(huán)境原本一致;詩中抒寫自我情懷,選擇了彈琴與長嘯,則取其與所要表現(xiàn)的那一清幽澄凈的心境互為表里。這既是即景即事,而其所以寫此景,寫此事,自有其醞釀成熟的詩思。更從全詩的組合看,詩人在寫月夜幽林的同時,又寫了彈琴、長嘯,則是以聲響托出靜境。至于詩的末句寫到月來照,不僅與上句的“人不知”有對照之妙,也起了點破暗夜的作用。這些音響與寂靜以及光影明暗的襯映,在安排上既是妙手天成,又是有匠心運用其間的。
先看前兩句:“獨坐幽篁里,彈琴復長嘯?!斌?,竹林也;嘯,撮口作聲也。詩人早年信奉佛教,思想超脫,加之仕途坎坷,四十歲以后就過著半官半隱的生活。正如他自己所說:“晚年惟好靜,萬事不關心。”因而常常獨自坐在幽深的竹林之中,彈著古琴以抒寂寞的情懷。但琴聲似乎不足以宣泄郁抑之情,所以長嘯一聲。這里借用了一個典故。據(jù)劉義慶《世說新語·棲逸》載:“阮步兵嘯,聞數(shù)百步。”阮步兵即阮籍,他是漢魏時著名的“竹林七賢”之一,他和嵇康等人對當時的封建禮教不滿,對統(tǒng)治階級內部爭權奪利不滿,時常集于竹林詠懷言志。阮籍在竹林長嘯,聲聞數(shù)百步,也由此傳為美談。日本漢詩學者前野直彬、石川忠久精細地指出:這首詩的前兩句,暗用了魏晉之際詩人阮籍聞“蘇門之嘯”的故事和阮籍《詠懷詩》中的“起坐彈鳴琴”句意。并指出:詩人王維獨坐幽篁里悠然彈琴,自得其樂,也很像陶潛。只不過陶潛彈的是無弦琴,而王維彈的則是有弦琴。王維居竹林之中,效阮籍長嘯,以阮籍自比,表現(xiàn)自己對權奸的不滿。竹之品格,葉如箭指,質如堅石,干可斷而不可改其直,身可焚而不可毀其節(jié)。詩人獨坐幽竹之中,是表示自己具有翠竹一樣的氣節(jié)的。
再看后兩句:“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边@是進一步渲染那種孤寂的情緒和氣氛的。明月相照,不僅點明坐得久,坐到明月東上,更主要的是想表明惟有天上明月是知己。明月是高潔之士的象征,它獨自放射光輝于青天碧海之中,也像詩人一樣。所以王維引以為知心的“朋友”。這樣寫,對描寫自然景物也有好處。深林幽篁使人有暗綠色的聯(lián)想,有寂寞沉郁的感覺,畫面是暗淡的,現(xiàn)在忽然“明月來相照”,使幽暗的竹林,灑上一層銀白的色彩,這種變化似乎增添了一股生氣,一層詩意,孤寂之感一掃而光,竹林、明月、詩人都融化到靜穆和諧的夜色之中了。
這短短的只有二十個字的詩,有景有情(幽靜之景、幽獨之情)、有聲有色(琴嘯之聲、林月之色)、有靜有動(獨坐彈嘯)、有實有虛(前兩句實寫其景,后兩句虛寫其情),對立統(tǒng)一,相映成趣。讀這首詩,就仿佛是欣賞一幅立體而富于變化的人物風景畫,這詩情畫意,實為作者之高手妙作。全詩優(yōu)美高雅的意境,傳達出詩人寧靜、淡泊的心情。
7、四年級上《巨人的花園》導學案
教學目標
1、認識“溢、允”等8個生字。會寫“溢、允、墻”等12個生字。正確讀寫“洋溢,允許、訓斥”等19個詞語。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能根據(jù)課文描寫想象畫面,體會“快樂應當和大家分享”的道理。
教學難點
根據(jù)課文描寫想象畫面,體會“快樂應當和大家分享”的道理。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學習目標:
1、我要認識”溢,允”等8個生字,會寫“允,墻”等12個生字,我能正確讀寫“洋溢、允許、圍墻、隆冬、孤獨、訓斥、覆蓋、凝視、冷酷、愉快、拆除、鮮花盛開、綠樹成陰、鮮果飄香、狂風大作、雪花飛舞、草翠花開”等19個詞語。
2、我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3、我能用自己的話概括課文主要內容。
學習重點:我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學習難點:我能用自己的話概括課文主要內容。
一、激趣導入:
同學們,我們以前讀過許多童話,童話中那動人的故事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使我們受到真、善、美的熏陶。今天,讓我們再一次走進奇妙的童話世界吧!
二、初讀課文,掃清字詞障礙。
1、我要借助拼音讀準字音、讀通句子。
2、我要再讀課文,邊讀邊畫出自己不理解的詞語,并通過查字典、詞典、聯(lián)系上下文等多種方法理解它們。
3、我要認真看老師范寫“墻、隆、添”這三個字。 然后把本課的生字在練習本上寫兩遍,寫范、美正確、規(guī)觀。
三、熟讀課文,概括主要內容。
1、我要和同桌賽讀課文,比一比誰讀得流利,做到不丟字、不添字、不斷句、不重復。
2、我能借助下面的提示說說課文主要內容。
巨人旅行歸來看到孩子們在自己的花園里玩耍,很生氣,于是他在花園四周 。從此,花園里 。一天,孩子們從圍墻的破損處爬進來,花園里立刻變得生機勃勃??墒?,巨人再次把孩子們趕出花園,花園又 。后來,在小男孩的啟發(fā)下,巨人醒悟了,拆除圍墻,花園變成 。
3、通過初讀課文,我認識了一位 的巨人。
第二課時
學習目標:
1、我能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根據(jù)課文內容想象畫面。
2、我能明白“快樂應當和大家分享”的道理。
教學重點:我能通過想象畫面,體會到巨人在行動上和心理上的變化 。
教學難點:體會這篇童話在表達上的突出特點 。
一、復習導入:
1、聽寫本課重點字詞。
2、請大家用自己的話說說課文主要內容 。
二、細讀課文、感悟內涵:
1、我要認真默讀課文,邊讀邊用“ ”畫出描寫“巨人回來前,花園情景”的語句,用“波浪線 ”畫出描寫“巨人回來后,花園情景”的語句,然后邊讀邊想象畫面。
通過反復朗讀,我知道巨人回來前的花園 .;巨人回來后砌起圍墻的花園 ;巨人拆去圍墻的花園 。
2、同樣的一座花園,競會出現(xiàn)如此復雜的變化,和巨人的態(tài)度有關。找出巨人叱責孩子們的話大聲讀一讀。
巨人醒悟前的態(tài)度是 ,巨人醒悟后的態(tài)度是 。巨人態(tài)度不一樣,心情也不一樣。巨人推倒圍墻前心理 ,巨人推倒圍墻后心理 。
3、我知道是小男孩幫巨人醒悟的,當巨人大聲叱責孩子們時,小男孩沒有拔腿逃跑,卻用他那會說話的眼睛凝視著巨人。我聯(lián)系上下文仿佛聽到他對巨人說 。
4、巨人終于明白了 。我從這個故事中懂得了 。
5、我要把自己當作故事中的人物入情入境地朗讀課文。
三、自主積累:
這篇課文中的許多地方描寫得特別生動,我要把自己喜歡的句子再讀一讀并摘抄到積累本上。
四、回顧全文,總結特點:
我發(fā)現(xiàn)課文中巨人回來前后花園的情景、巨人前后的態(tài)度、巨人推倒圍墻前后的心理都形成鮮明的對比。這篇童話最大的特點是運用 對比展開故事情節(jié),揭示道理的。
五、拓展延伸:
1、我要讀讀課后資料袋,了解童話的分類。
2、我要找來《格林童話》或《安徒生童話》讀一讀,我還可以和同學換著讀其它的童話故事。
3、我還要講童話、編童話、和同學合作演童話。
問題訓練單
小組: 姓名:
一、自主學習
1、填空。
“墻”共( )筆,右上邊的筆順是 。
“添”共( )筆,右下邊是( )。
“隆” 共( )筆,第六筆是( )。
2、讀拼音寫詞語。
yáng yì zēng tiān lěng kù fù gài
( ) ( ) ( ) ( )
níng shì huǒ lā lā gào shì pái
( ) ( ) ( )
3、比一比,組詞。
疑( ) 折( ) 益( ) 醒( )
凝( ) 拆( ) 溢( ) 酷( )
4、用下面的詞語寫話。
洋溢——
二、探究、合作
1、同樣的一座花園,競會出現(xiàn)如此復雜的變化,和巨人的態(tài)度有關。找出巨人叱責孩子們的話大聲讀一讀。
巨人醒悟前的態(tài)度是 ,巨人醒悟后的態(tài)度是 。巨人態(tài)度不一樣,心情也不一樣。巨人推倒圍墻前心理 ,巨人推倒圍墻后心理 。
2、我知道是小男孩幫巨人醒悟的,當巨人大聲叱責孩子們時,小男孩沒有拔腿逃跑,卻用他那會說話的眼睛凝視著巨人。我聯(lián)系上下文仿佛聽到他對巨人說 。
3、巨人終于明白了 。我從這個故事中懂得了 。
我的收獲:
8、四年級語文上冊《呼風喚雨的世紀》導學案
【小編寄語】“學案導學”的模式已經廣泛運用于現(xiàn)代教學中,因為它能更好的將教與學有機結合,提高課堂教學效率。下面,查字典語文小編跟大家分享的四年級語文上冊《呼風喚雨的世紀》導學案,是比較優(yōu)秀的教學素材,一起來學習學習!
學習目標:
1.認識5個生字,能正確朗讀16個詞語。
2.能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理解課文中含義深刻的句子。 3.能說出20世紀科學技術給人類帶來的巨大變化。
4.通過本課的學習,激發(fā)學生產生熱愛科學、探索科學奧秘的興趣。 學習重點:了解20世紀科學技術給人類帶來的巨大變化。 學習難點:理解課文中一些含義深刻的詞語和句子。
學習方式;自主學習、小組合作、班級展示、質疑探究、總結歸納 【自學探究】 一、基礎知識
1、正確讀寫下列詞語,并給加點字注音。
( ) ( ) ( ) ( ) ( ) ( ) ( ) 寄 托 依 賴 船 舶 哲 學 家 原子核 潛 入 呼風喚雨 出乎意料 農耕社會 騰云駕霧 程控電話 因特網 2、借助工具書理解詞義。 呼風喚雨:( ) 世紀:( ) 發(fā)現(xiàn):( ) 發(fā)明:( ) 二、理解課文
1、思考:這篇課文主要講了什么?課文主要是圍繞那一句寫的?用“ __ ”劃出來。 2、細讀第二自然段,找出設問句。理解“發(fā)明”和“發(fā)現(xiàn)”、“一百年”和“上百萬年”的區(qū)別。 3、悟讀三、四自然段。 (1)動筆畫畫:劃出描寫人類在上百萬年的歷史中的生活狀態(tài)和20世紀人類科學技術發(fā)展成就的語句。
(2)你認為“農耕社會”是個怎樣的社會?
(3)神話中的“ 千里眼”、“順風耳”、“騰云駕霧”是什么樣的本領?
(4)在近一百年中人們有哪些美好的愿望和幻想變成了現(xiàn)實?
(5)第三段的最后一句,作者引用的詩句“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做為( )句,說明了( )
提示:本句詩出自盛唐邊塞詩人岑參的《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詩句形容大雪好似梨花開放,后來這句詩經常被人引用,用來形容某些生機竟發(fā)的事物或蓬勃向上的形勢。 (6)用心想想:課文用了什么方法向我們介紹了20世紀人類科學技術成就的?用這樣的方法寫有什么好處? 方法:( ) 好處:( )
(7)舉一些科技成就方面的例子。
4、品學第五自然段。
(1)為什么說“是科學使得我們這個時代不同于以往的任何時代”?
(2)“科學正在為人類創(chuàng)造著比以往任何時代都要美好的生活”體現(xiàn)在哪里?
【合作探究】
下面我們針對學習目標,進行合作學習。要求在組長的組織下,針對問題,展開學習和討論,人人發(fā)言,互幫互學。
小組分工;第一組,交流基礎知識。第二組交流理解課文的1、2題。第三至六組交流理解課文的第3題。第七組交流第4題。 【班級展示】
同學們,讓我們把我們交流的結果展示給大家,展示的過程同時也是享受的過程。 1、請第一組同學展示基礎題。
2、請第二組展示理解課文的1、2題。
3、請第三至六組展示理解課文的第3題,其他組的同學也可以補充。 4、請第七組展示第4題。 【質疑探究】
在新的世紀里,科學技術還會創(chuàng)造怎樣的奇跡?還會怎樣改變我們的生活? 你在學習的過程中,又發(fā)現(xiàn)了哪些問題呢? 【自悟自得】 本節(jié)課,你學到了什么新的知識或者有什么體會和感受嗎?可以從學習方法,課文內容、內心感受等方面來談 【達標測評】 1、選詞填空。
發(fā)明 發(fā)現(xiàn)
經過無數(shù)次的失敗,刻苦鉆研,愛迪生終于( )了留聲機。 最近,我國又( )了好多處大巖洞。 幻想 理想 沒有( ),也就沒有科學的發(fā)展。
我們應該有偉大的生活目標和崇高的( )。 改變 改觀
由于天氣的原因,學校( )了開冬季運動會的計劃。 在大家的努力下,這里的面貌( )了許多。 2、選擇句型。(填序號)
A 設問句 B反問句 C 疑問句 是誰在呼風喚雨?當然是人類。 ( ) 難道不是科學技術改變了人類的生活嗎? ( ) 你一個人不怕危險嗎? ( )
人類靠什么來呼風喚雨呢?靠的是現(xiàn)代科學技術。( ) 3、課文精彩語句品讀。
20世紀是一個呼風喚雨的世紀。
“呼風喚雨”的本意是( )在本文中指( ),這句話在全文中的作用是( )。 20世紀的成就,真可以用“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來形容。 本文引用詩句的意思是( ),引用詩句的作用是什么?
以上就是小編分享的四年級語文上冊《呼風喚雨的世紀》導學案的全部內容,如果對你有幫助,請繼續(xù)支持,并提出您的寶貴建議,小編會盡最大的努力給大家收集最好最實用的教學文章!
9、四年級上冊《 世界地圖引出的發(fā)現(xiàn)》導學案
【學習目標】
1、能聯(lián)系上下文,理解“靜謐、精神大振、枉費心機、浩如煙海、飛渡重洋’’等詞語。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在讀文中感悟仔細觀察、認真思考的重要意義。
3、學習讀文后能將自己的感受說給大家聽。
【教學重、難點】
在讀文中感悟仔細觀察、認真思考的重要意義。
【教學過程】
一、讀題設疑
板書課題,讀題。
一張普通的世界地圖會引出什么發(fā)現(xiàn)呢?讓我們帶著這個疑問去閱讀課文。
二、自讀課文
1、自讀課文。要求讀正確,讀流利。聯(lián)系上下文理解詞語。
2、自學反饋。提出不理解的詞語,師生共同幫助解決。
3、指名分節(jié)朗讀。
4、解釋從課題中提出的疑問:是誰在什么情況下發(fā)現(xiàn)了什么?
5、找出課文的相關段落,再次朗讀。
三、觀察、讀文,相互印證
1、分組觀察世界地圖或地球儀,找到南美洲巴西的陸地和非洲西海岸的幾內亞灣看看是否像魏格納說的那樣。再看看其他陸地與海岸線是否相似。
2、熟讀第五自然段“嶄新的奇想”。說說這個奇想與我們剛才觀察所得是否相同。
研讀證據(jù),探究過程
過渡:魏格納為了證明自己的發(fā)現(xiàn)是否正確,他做了大量艱苦的考證工作,從浩如煙海的資料中尋找證據(jù)。結果發(fā)現(xiàn)一份非常有說服力的資料。
研讀第七自然段,對魏格納的推理過程進行梳理。
學生討論,教師點撥歸納:
中龍是一種爬行動物,它既見于巴西,又見于非洲。爬行動物是不可能飛渡重洋的,由此證明:當時中龍是生活在同一塊大陸上。
四、熟讀課文,交流感受
1、學生再次默讀全文。
2、魏格納的重大發(fā)現(xiàn)靠的是什么?你從這件事中感受到什么?
讓學生圍繞這一問題說一說。
五、布置作業(yè)
1、同步閱讀
10、四年級上冊《 世界地圖引出的發(fā)現(xiàn)》導學案
【學習目標】
1、能聯(lián)系上下文,理解“靜謐、精神大振、枉費心機、浩如煙海、飛渡重洋’’等詞語。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在讀文中感悟仔細觀察、認真思考的重要意義。
3、學習讀文后能將自己的感受說給大家聽。
【教學重、難點】
在讀文中感悟仔細觀察、認真思考的重要意義。
【教學過程】
一、讀題設疑
板書課題,讀題。
一張普通的世界地圖會引出什么發(fā)現(xiàn)呢?讓我們帶著這個疑問去閱讀課文。
二、自讀課文
1、自讀課文。要求讀正確,讀流利。聯(lián)系上下文理解詞語。
2、自學反饋。提出不理解的詞語,師生共同幫助解決。
3、指名分節(jié)朗讀。
4、解釋從課題中提出的疑問:是誰在什么情況下發(fā)現(xiàn)了什么?
5、找出課文的相關段落,再次朗讀。
三、觀察、讀文,相互印證
1、分組觀察世界地圖或地球儀,找到南美洲巴西的陸地和非洲西海岸的幾內亞灣看看是否像魏格納說的那樣。再看看其他陸地與海岸線是否相似。
2、熟讀第五自然段“嶄新的奇想”。說說這個奇想與我們剛才觀察所得是否相同。
研讀證據(jù),探究過程
過渡:魏格納為了證明自己的發(fā)現(xiàn)是否正確,他做了大量艱苦的考證工作,從浩如煙海的資料中尋找證據(jù)。結果發(fā)現(xiàn)一份非常有說服力的資料。
研讀第七自然段,對魏格納的推理過程進行梳理。
學生討論,教師點撥歸納:
中龍是一種爬行動物,它既見于巴西,又見于非洲。爬行動物是不可能飛渡重洋的,由此證明:當時中龍是生活在同一塊大陸上。
四、熟讀課文,交流感受
1、學生再次默讀全文。
2、魏格納的重大發(fā)現(xiàn)靠的是什么?你從這件事中感受到什么?
讓學生圍繞這一問題說一說。
五、布置作業(yè)
1、同步閱讀
【板書設計】
8* 世界地圖引出的發(fā)現(xiàn)
無意發(fā)現(xiàn) 產生奇想
尋找證據(jù) 引起震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