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科學教案《奇妙的蛋殼》反思》屬于幼兒園大班教案中比較優(yōu)秀的內(nèi)容,歡迎參考。
1、大班科學教案《奇妙的蛋殼》反思
活動目標:
1.探索力作用于蛋殼凹面、凸面出現(xiàn)的不同現(xiàn)象。
2.初步感知拱形面能承受較大力的現(xiàn)象,并了解其在生活中的應用。
3.學習用語言描述、簡單統(tǒng)計等方法來表述自己的操作過程和結(jié)果。
活動準備:
1.幼兒操作材料:
?、賯€人材料:1/2的雞蛋殼(洗凈晾干)4~5只,約15厘米長削好的鉛筆一支,直徑約4.5厘米、高約2厘米的透明膠帶紙圈1個,直徑約1.2厘米、高約20厘米的粗吸管1根(管腔略大于鉛筆)。
②分組操作材料:大河、小河模型各一,23厘米×9.5厘米的長方形卡紙2張,“小積木”20塊(每塊由兩枚陸軍棋粘合而成),記號筆1支。
2.教師操作材料:
①“小雞出殼”桌面教具一套(制作方法附后)。
②演示材料:半個海洋球、小盤子、一次性針筒、淺藍色水。
③有關拱橋、隧道、球形屋頂?shù)日掌皩嵨锿队皟x。
?、苡每堊龀傻墓靶螛蚨慈齻€(一大二小,如圖四)。
?、輬D片一張,如圖三。
活動過程:
一、教師設疑激趣,幼兒操作感知
1.結(jié)合桌面教具,講述故事《小雞出殼》(附后),引出疑問:到底是誰啄破了蛋殼?
〔評:用桌面牽線教具和故事中小雞姐妹的對話引出課題,使幼兒置身于有趣的童話世界之中,激發(fā)了幼兒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p>
2.啟發(fā)幼兒用鉛筆筆尖模擬小雞的尖嘴巴“啄”蛋殼,尋求答案。
?、偈裁礀|西比較像小雞的尖嘴巴?
?、谟變耗M操作,得出“雞妹妹用尖嘴巴啄破蛋殼”的結(jié)論。
〔評:教師巧妙地啟發(fā)幼兒用筆尖模擬小雞的尖嘴巴,使幼兒體驗到解決問題、發(fā)現(xiàn)答案的愉悅感。〕
3.引導幼兒探索相同的力分別作用于蛋殼的凹、凸面而出現(xiàn)的不同現(xiàn)象。
?、匐u姐姐不服氣,說剛才用的力不一樣,;.來源快思老師教案網(wǎng);你們有什么辦法可以讓鉛筆掉下去的力差不多大小呢?
?、谟變汉喍逃懻摵?,教師引導幼兒借助吸管和膠帶紙圈再次操作(方法如圖一),結(jié)果發(fā)現(xiàn)雞妹妹確實是用尖嘴巴啄破蛋殼的。
〔評:此處吸管的運用相當精彩,它既控制了筆尖下落的高度,又控制了筆尖的落點,避免幼兒產(chǎn)生蛋殼不破是因為“筆尖滑走”的誤解,體現(xiàn)了教師在設計科學活動時的嚴謹態(tài)度?!?/p>
二、教師演示解惑,幼兒初知原理
1.小小蛋殼真奇妙,這么放不容易碎,而這樣放就很容易碎,這里面有什么奧秘呢?(幼兒簡短討論。)
2.請幼兒觀看教師的實驗演示,發(fā)現(xiàn)“力的分散”現(xiàn)象。提問:我把針筒里流下的藍色水比作鉛筆掉下去的力,把半個海洋球比作蛋殼,請大家看看水落到“蛋殼”上怎么樣了?(教師操作演示,如圖二。)
〔評:教師將無形的“力”用有色的“水”來替代,把抽象的、隱性的“力”轉(zhuǎn)化為具體的、顯性的“水”,成功地突破了“力的分散”現(xiàn)象這一學習難點?!?/p>
3.教師邊借助圖示(如圖三),邊用有趣的語言小結(jié)“薄殼結(jié)構(gòu)原理”。
〔評:將幼兒零散的感性經(jīng)驗歸納并上升為圖示符號的表述,既簡明扼要,又為下一環(huán)節(jié)“遷移應用”作了很好的鋪墊。同時,它使幼兒在潛移默化中明白:許多事物可以用簡明的符號、文字來說明。〕
三、教師引導遷移,幼兒運用經(jīng)驗
1.教師指著圖示上的“⌒”,提問:這個拱形像什么?你在生活中有沒有見過這樣形狀的物體?
2.運用實物投影儀和照片,向幼兒介紹生活中的拱橋、球形屋頂、隧道等建筑物,知道這些都是蛋殼的奧秘在生活中的應用。
〔評:經(jīng)驗的遷移運用是一個難點,教師從引導幼兒想像到展示實物,并運用經(jīng)驗去解釋生活中的現(xiàn)象,揭示了科學社會化、科學生活化的內(nèi)涵。〕
四、教師激勵探索,幼兒比較統(tǒng)計
1.請幼兒分別在“大河”與“小河”上建筑一座不同弧度的拱橋,嘗試橋面中央最多能放幾塊積木,并將結(jié)果記錄到表格中。
〔評:“造橋”把活動推向了高潮。幼兒在“造橋”過程中,不僅學習了統(tǒng)計、測量方法,而且獲得了與同伴成功合作的體驗?!?/p>
2.引導幼兒結(jié)合記錄,比較、分析兩種拱橋的利弊,發(fā)現(xiàn)新的問題。
?、倌淖鶚虮容^牢?它有什么不方便?(太陡、費力。)
?、谶@座比較平的拱橋雖然不太牢,但它有什么好處?(方便。)怎樣使這座橋也變得牢固起來?
〔評:這一環(huán)節(jié)主要是為了引導幼兒進一步探索弧度與承重的關系,發(fā)現(xiàn)新問題,從而使幼兒的探索活動更具遞進性?!?/p>
③幼兒討論后,教師再次運用“薄殼結(jié)構(gòu)原理”在其中一座“拱橋”下放入三個“橋洞”(如圖四),并請幼兒數(shù)一數(shù)上面能壓多少積木。
活動延伸:
1.讓幼兒通過圖片、投影觀察各種現(xiàn)代橋梁的建造方法,激發(fā)幼兒的探索欲望。
2.引導幼兒繼續(xù)關注“薄殼結(jié)構(gòu)原理”在生活中的應用情況。
附:
“薄殼結(jié)構(gòu)原理”簡介 當力作用于蛋殼凸面時,力會沿著蛋殼表面四處分散,因此蛋殼就能承受較大的力,不易破碎;相反,當力作用于蛋殼凹面時,力就會集中于一點,蛋殼受到的力較大,容易破碎。
故事《小雞出殼》及桌面教具操作方法 “嘰嘰嘰,我是雞姐姐。我的雞妹妹怎么還不出殼呀?還是讓我去幫幫她吧!”雞姐姐用她的尖嘴巴去啄蛋殼,“篤篤篤、篤篤篤”(拉動牽線,使雞姐姐從草叢后“走”到蛋殼邊),啄著啄著,忽然蛋殼裂開了!(輕拉半邊蛋殼的牽線使蛋殼裂開)從里邊走出了可愛的雞妹妹。(拉動牽線使之從蛋殼后移至雞姐姐邊上。) 雞姐姐高興地對雞妹妹說:“妹妹!妹妹!是我?guī)湍阕钠屏说皻?,你還不快謝謝我?”可雞妹妹卻并不高興:“誰要你幫忙,剛才是我自己啄破蛋殼的!” “不對!是我?guī)湍阕钠频?”(雙手同時拉線。) “不對!是我自己啄破的!”(雙手同時拉線。) “不對!不對!不對……” “不是!不是!不是……” 她倆吵個不停,小朋友,請你評評理,到底是誰啄破了蛋殼?
教具制作方法簡介
雞姐姐和雞妹妹制作方法:
用硬卡紙雙面立體制作,底部粘上透明尼龍線作為牽線(如圖五)。
蛋殼制作方法:
①在大半蛋殼背面粘上積木,并將積木底部與演示臺面(如圖六)粘合固定。
?、谠谛“氲皻ね庹成蠣烤€,使之拉開后可以在桌面上搖動,不會倒下。
?、塾秒p面膠輕連兩邊蛋殼(如圖七)。
活動反思:
大班幼兒已有較強烈的尋求問題答案的意愿,但在尋找答案的過程中,原有的經(jīng)驗會受到挑戰(zhàn)。要解決這個問題,老師就要尋找合適的媒介物來成為連接幼兒原有水平與潛在能力之間的橋梁。在該活動中,教師巧妙地借助了蛋殼這樣一個幼兒熟悉的物品,利用蛋殼凸面受力和拱橋橋面受力原理相同的特點,讓幼兒把在蛋殼受力實驗中獲得的經(jīng)驗自然地遷移到拱橋上去,從而弄清拱橋受力大的原因。
2、大班科學教案《蛋殼的秘密》含反思
【活動目標】
1、在多次探究驗證中探索感知力作用于蛋殼的凹面與凸面時出現(xiàn)的不同現(xiàn)象,發(fā)現(xiàn)拱形面能承受更大的力。
2、在操作中能仔細觀察,會與同伴分享交流探究的發(fā)現(xiàn)。
3、充分體驗“科學就在身邊”,產(chǎn)生在生活中發(fā)現(xiàn)、探索和交流的興趣。
4、樂意與同伴合作游戲,體驗游戲的愉悅。
【活動準備】
1、《小雞出殼》掛圖;
2、雞蛋殼、削好的鉛筆、針筒、裝水的盆、托盤、積木、紙板若干;
3.記錄表。
【活動過程】
一、以故事"小雞出殼"引發(fā)問題,激發(fā)幼兒興趣。
師:"雞姐姐和雞妹妹吵個不停,你們來評評理,到底是誰先啄破了蛋殼?"
二、第一次探索:戳雞蛋殼的凸面與凹面,哪個更容易破?
1、與幼兒共同設計實驗方法:
提問:我們來做個實驗吧,那要怎么做能比較出誰先啄破蛋殼的呢?需要什么材料?
什么東西比較像小雞的尖嘴巴?
2、幼兒用鉛筆模擬小雞的尖嘴巴,做自由落體,分別戳蛋殼的凸面、凹面,并記錄探究的結(jié)果。教師關注幼兒探究的過程與困難,鼓勵幼兒多次嘗試驗證。
3、結(jié)合幼兒記錄表,交流分享。
師:"小朋友們都發(fā)現(xiàn)蛋殼的凹面比較容易戳破,蛋殼的凸面要花較大的力才能戳破。"
三、第二次探索:為什么蛋殼的凸面不容易戳破?
1、設置疑問:雞姐姐不服氣,我也用了同樣的力氣,為什么啄不破蛋殼呢?
我用的力氣到底到哪里去了呢?
2、教師出示針管,介紹操作的方法。
3、幼兒實驗,教師引導幼兒觀察水流下的情況。
4、交流分享探究的結(jié)果。
師:針管里的水落在蛋殼凸面時就散開了,就像鉛筆戳在蛋殼上的力被分散了,所以蛋殼不容易破;當水落在蛋殼的凹面時,會集中在蛋殼里,就像是力集中在蛋殼的中心,蛋殼就容易破。
四、第三次探索:拱橋承載的重量更大嗎?
1、教師介紹材料及操作方法:
幼兒兩兩合作,分別用紙板搭兩座"橋"(一座平面橋、一座拱橋),然后輕輕地往上面擺放積木,比一比哪座橋承載的積木更多,并以小組記錄的方式記錄結(jié)果。
2、幼兒操作探究,教師引導幼兒更有效地進行合作,交流自己探究的結(jié)果。
3、結(jié)合記錄表分享交流:
哪座橋承受的積木多?有不同意見的嗎?
五、引發(fā)問題,拓展活動。
師:"拱形的力氣更大嗎?在我們的生活里,人們在哪些地方運用到了拱形,請你們回家和爸爸媽媽一起找一找,明天帶到班上和大家分享吧。"
【活動反思】
《雞蛋里的秘密》是一次科學活動,活動以故事“雞媽媽和她的寶寶”作為引子,讓幼兒產(chǎn)生探索的興趣。了解雞蛋的外形特征和內(nèi)部構(gòu)造,愿意用自己的語言表達自己的發(fā)現(xiàn)。
本來是想把故事完整的說一遍,結(jié)果孩子們在講述中就開始七嘴八舌的討論起來,沒有嘴巴,沒有手,是一個怪物!我決定把故事一分為二,讓孩子們先討論,也是對已有經(jīng)驗的一種表達。我問,這個寶寶是雞媽媽的孩子嗎?孩子回答后,我馬上接著說;雞蛋真神奇,它的里面會鉆出小雞,我們來看看它的秘密吧!互動較為自然。
在讓幼兒摸摸感受蛋的外形時,滑滑的,涼涼的,后面的孩子都是照搬前面的幾個孩子,我沒有及時的引導幼兒用光溜溜,圓圓的,白的,黃的等詞語描述雞蛋的特征。有幾個孩子觀察的很仔細:上面有一個個小的洞洞。通過雞蛋的圖片孩子們認識了蛋白,蛋黃和蛋清,我又給每一組都準備了一個打開的雞蛋,讓他們?nèi)ビ^察這三部分都在哪里,蛋白在哪里呀?孩子的好奇心一下就上來了,我也給了孩子們自己去發(fā)現(xiàn)的機會,最后我總結(jié)了生雞蛋和熟雞蛋的不一樣的地方,雖然并沒有講的很深入但是也讓孩子們有了兩者不同區(qū)分的初步印象。
我想,在活動中為幼兒創(chuàng)設相應的教學環(huán)境,注意隨機教育,適當保留一些有難度的內(nèi)容讓幼兒自己去嘗試、探索,這點很重要。
3、大班科學教案《奇妙的水》含反思
活動設計背景
本活動運用的知識是有關于飽和溶液和改變液體密度等有關知識。飽和溶液:在一定溫度下在一定溶劑里不能再溶解溶質(zhì)的溶液。增加溶劑密度的方法:添加溶質(zhì)。本活動的科學原理在于將糖溶解在水里制成飽和溶液,使該溶液的密度增大,沉入水底。
活動目標
1.通過感受不同水的變化,萌發(fā)幼兒初步的探究欲望,體驗成功的樂趣。
2.引導幼兒初步的嘗試、感知和發(fā)現(xiàn)飽和溶液。
3.讓幼兒樂意用自己的語言與同伴交流實驗過程與結(jié)果。
4.培養(yǎng)幼兒對事物的好奇心,樂于大膽探究和實驗。
5.發(fā)展合作探究與用符號記錄實驗結(jié)果的能力。
教學重點、難點
嘗試自己動手制作飽和溶液。
活動準備
兩杯有顏色的水,兩杯透明的水,白糖,小勺,筷子。(此材料幼兒人手一份)。
活動過程
1.看一看,想一想
談話導入:“小朋友看看,老師手里有什么?
我要變個神奇的魔術,把紅色的水倒入透明的水中,看看會發(fā)生什么?
(老師邊講述過程,邊著重提出:將有顏色的水慢慢的緩緩的倒入透明的水中)
這杯透明的水還跟剛才一樣嗎?不一樣,不一樣在哪里?紅色的水現(xiàn)在在杯子的上面還是下面?
2.試一試:
小朋友,那么你們想做這樣好看的水嗎?現(xiàn)在請你們用桌上的水來試一試,看看你們能不能做出這樣奇妙的水來。
(教師給幼兒分別提供一杯透明的水和一杯紅色的水,請幼兒倒一倒,看看能不能倒出兩層的水來。)
3.說一說:
導語:你們透明的水有什么樣的變化?
(教師請幼兒大膽說出自己實驗的方法和結(jié)果)
想知道老師的魔術是怎么做出來的嗎?別著急,讓我們先來看看大屏幕。(放課件)
你看到了什么?
屏幕上的實驗成功了嗎?為什么?(因為和老師的水一樣分為上下兩層)
他是怎么做的?(請幼兒自由回答)
請小朋友觀察老師這杯有顏色的水與你們有顏色的水有什么不同。(有沒融化的糖,水很稠)因為老師在水里加了好多好多的糖,直到水吃飽了糖,再也吃不下去,變成了飽和溶液。水吃了那么多的糖,就會變得重起來。而重的東西是要沉底的,所以吃飽了糖的飽和溶液才會沉在水底,而透明的水就變成了兩層。
4.做一做:
請小朋友用自己桌上的東西(一杯有顏色的水、一杯透明的水和白糖,)制作奇妙的水。教師指導幼兒將白糖用小勺盛到透明的杯子里,要強調(diào)白糖一定要放多,一直到糖在水里不能化了為止。將放有白糖的紅色的水慢慢倒在透明的水里,請幼兒仔細觀察,奇妙的水做出來了嗎?
5.分享
將自己做的奇妙的水拿到老師的桌上擺好,相互說說自己是怎么做的?結(jié)果又是什么樣的?(是很清晰的分層,或是淺淺的一點點分層,或者沒有分層)
6.延伸:
請小朋友想想還有什么東西也能在水中制作飽和溶液?回家自己動手嘗試下。
教學反思
科學活動《奇妙的水》很適合大班的孩子,大班的孩子好奇心強,也很想自己有機會動手制做出他們自己喜歡的東西。本活動難度不大,但很容易看出結(jié)果,使孩子們通過成功的結(jié)果加強他們的自信心。通過本活動使幼兒在觀察、比較和動手操作能力等方面都得到了一定的發(fā)展,也使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觀察記錄
參加本活動的幼兒共44名,每位幼兒在實驗中都表現(xiàn)出了很大的興趣,在第一次將普通的紅色的水放透明的水里時,幼兒沒有看到分層的現(xiàn)象都感到很失望,有幾個幼兒用羨慕的眼光看著教師分了層的水。在第二次制作糖水的過程中,幼兒都知道放很多的白糖,有7名幼兒用小勺攪的很好,粘度也很好。但是有十幾名幼兒不敢大膽的放糖,只是小心翼翼地用小勺舀了一點點糖,后來在教師的指導下又放了一些糖。大部分幼兒將制作好的糖水倒進了透明的水里,有二十三名幼兒成功了,他們高興地叫著:“老師快看,我的水可好看了?!庇芯琶變罕緛硪渤晒α?。可是他們用小勺在水里攪了幾下,結(jié)果本來已經(jīng)分層的水又變成了一杯紅色的不分層的水。十七名幼兒沒有成功,原因是糖放的少了,糖水沒有飽和,水的密度沒有太大的增加,所以兩種水又混合在一起了,沒有發(fā)生分層的現(xiàn)象。
4、大班科學教案《奇妙的磁鐵》含反思
活動背景
磁鐵是現(xiàn)實生活中比較常見的物品,磁鐵能夠吸住鐵做的東西,這一特性激起小朋友對磁鐵產(chǎn)生了極大的興趣。夏天晚上,小朋友來到廣場玩釣魚,真是愛不釋手,但是他們只知道可以玩,還不知道“魚”被“釣”上來的原因。聯(lián)系現(xiàn)實生活,磁鐵對人們的生活也有了很大的作用,所以本人設計了《奇妙的磁鐵》這一科學探究活動,目的是激發(fā)幼兒探索科學的興趣。
活動目標
1、感知磁鐵,并了解磁鐵是一種礦石。
2、通過實驗操作,了解磁鐵同性相斥、異性相吸(略),能吸住鐵做的東西(詳)的特性,激發(fā)幼兒探索的興趣。
3、了解磁鐵在現(xiàn)實生活中的作用。
4、在活動中,引導幼兒仔細觀察發(fā)現(xiàn)現(xiàn)象,并能以實證研究科學現(xiàn)象。
5、樂意與同伴合作游戲,體驗游戲的愉悅。
重點難點
1、重點:讓幼兒知道磁鐵可以吸住鐵做的東西。
2、難點:磁鐵能同性相斥異性相吸的特點。
活動準備
1、教師準備能被磁鐵吸住的物品以及不能被磁鐵吸住的物品:如鐵釘,鑰匙,鎖頭,回形針,積木,兵乓球,沙子等。
2、人手兩塊標有南北極的磁鐵以及記錄表,筆。
活動過程
開始環(huán)節(jié):教師通過談話形式引出磁鐵,引起幼兒的興趣。
基本部分:出示磁鐵,讓幼兒認識磁鐵,然后探索磁鐵的特性,交流探索,總結(jié)磁鐵的特性。然后投放材料,讓幼兒幼兒動手操作,磁鐵能吸住那些東西(自先準備好各種不同材質(zhì)的小東西)完成作業(yè)。
結(jié)束部分:教師總結(jié)磁鐵的特性。
拓展部分:讓小朋友繼續(xù)做實驗,探索磁鐵的特性:磁鐵能吸住水中的東西嗎?磁鐵能吸住埋在沙中的東西嗎?在玩具推里怎樣才能很快的找到鑰匙?
教學反思
上完課之后我并沒有覺得頓時輕松了,我知道冷靜的反思能帶來更多的收獲。本次活動是從幼兒的興趣出發(fā)選擇活動內(nèi)容和設計活動過程,讓幼兒通過對磁鐵的探究,初步了解磁鐵的性質(zhì),產(chǎn)生進一步探究的欲望。讓幼兒借助對磁鐵的探究,經(jīng)歷科學探究的過程,掌握觀察、思考、實驗等探究方法,培養(yǎng)科學探究的興趣。整個活動過程圍繞著觀察、思考、動手操作來展開。小朋友既有觀察的過程,思考動口的空間,又有動手操作實踐的過程,讓他們經(jīng)歷“發(fā)現(xiàn)問題——實驗探究——獲得結(jié)論”,因此小朋友們產(chǎn)生了濃厚的興趣并積極的探索,從而培養(yǎng)了小朋友的探索精神。但是本節(jié)課有許多不足之處,首先從內(nèi)容的選擇上,一些老師課后跟我說,磁鐵“同性相斥,異性相吸”這個內(nèi)容比較深奧,小朋友不易理解和記住,所以這個環(huán)節(jié)應該放到后面來進行。這是我對課前所選擇的內(nèi)容和過程設計上考慮不周的表現(xiàn)。其次是在上課的過程中,有的環(huán)節(jié)交代不太清楚,某些細節(jié)不能根據(jù)小朋友活動過程中反映出的問題而及時的靈活的整改,環(huán)節(jié)的設計還有待改進,我想這跟豐富的經(jīng)驗有著直接的關系,“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5、大班科學教案《奇妙的顏色》含反思
活動目的:
1.知道三原色相互搭配可以調(diào)出多種色彩。
2.通過看圖形推理顏色的方式,大膽嘗試探索涂色操作活動,進一步感知色彩的組成。
3.感受三原色組合成新色彩的神奇,激發(fā)幼兒對色彩認知活動的興趣。
4.在活動中,讓幼兒體驗成功的喜悅。
5.發(fā)展幼兒的觀察力、想象力。
活動準備:
PPT課件一份,調(diào)色盤人手一份,顏料若干(紅、黃、藍),城堡圖一份。
活動過程:
(一)活動導入:
教師:你們知道嗎?紅黃藍三種顏色有一個共同的名字叫什么?(三原色)評析:導入比較自然,提問比較自然輕松,孩子沒有壓力。
(二)出示彩色城堡圖,如果想進城堡必須打開城門。
1、今天,三個顏色寶寶想要去"彩色城"玩,可是,想要進去,必須要打開城門才行,怎么才能打開城門呢?我們一起來聽聽彩色城的主人是怎么說的:"歡迎你們來彩色城,如果要打開這扇門,必須要6種顏色填滿鎖上的6個扇形才行。紅娃娃說:"我有紅顏色我先來","來看我的,我有黃顏色","還有我,我有藍顏色"。
2、教師提問:
(1)現(xiàn)在有幾種顏色啦?(3種)(2)城門能打開嗎?為什么呀?
(3)請你猜猜看,剩下的3個地方,有可能是什么顏色呢?
3、幼兒回答:綠色、粉色、紫色。。。
4、到底是什么顏色,我們來聽聽彩色城的主人是怎么說的,好不好?(彩色城主人:"剩下的這3個地方,可不是隨便什么顏色都能填的,一定要紅、黃、藍三種顏色兩兩相加后出現(xiàn)的顏色才行,小朋友們,快點幫幫顏色娃娃吧。")師:你們愿意幫助他們嗎?每個小朋友的前面都有一個調(diào)色盤,桌子的中間有紅黃藍三種顏色的顏料,根據(jù)彩色城主人的要求,你們一定要兩種顏色的顏料調(diào)在一起才行。
(1)那請小朋友動動腦筋看,比如說黃色可以和什么顏色調(diào)在一起呢?它們會變出什么顏色呢?
(2)紅色還可以跟什么顏色調(diào)在一起啊?
(3)那最后還有哪兩種顏色沒調(diào)在一起啊?
(4)那么我們等一會在操作的時候,每次取顏料時都要取的一樣多,不然調(diào)出來的顏色會有偏差的,現(xiàn)在我們來比一比,看看誰做的又快又準確,好嗎?那我們開始吧!
5、播放音樂,讓幼兒進行調(diào)色并記錄,教師巡回指導。
6、小結(jié)、講解:
師:"哪個小朋友先來說一說,你選的是哪兩種顏色,調(diào)在一起后變出了什么顏色,好嗎?"
(1)紅+藍=紫,你們的紅色加藍色也是這樣的嗎?那我們來問一問彩色城的主人,紅色加上藍色是不是紫色,好不好?
(彩色城主人:"紅色加藍色是紫色。")
(2)紅+黃=橙,你們的紅色加黃色也是橙色嗎?問彩色城的主人,紅色加黃色也是橙色嗎?
(彩色城主人:"紅色加黃色是橙色。)
(3)誰來介紹一下最后兩種顏色?黃+藍=綠色,你們同意嗎?
(彩色城主人:"黃色加藍色是綠色。)
(4)當幼兒發(fā)現(xiàn)顏色量多或少,配出來的顏色也會盡然不同時,教師應支持鼓勵幼兒的新發(fā)現(xiàn),同時做進一步的規(guī)律總結(jié)。如:"紅色+藍色",當藍色配多時,會變成紫紅色等。
7、介紹"三間色"。
師:太厲害了,我們?nèi)N顏色全都找到了,你們知道嗎?橙色、綠色,還有紫色,這三種顏色他們也有一個共同的名字,叫做"三間色"。原來,這些三原色(紅黃藍)兩兩相加后還可以變出綠橙紫這些三間色呢,真神奇呀!
8、現(xiàn)在,6種顏色全都找到了,那我們可以進去了嗎?問問彩色城的主人。
(彩色城主人:"你們可真厲害,6種顏色全找齊了,請進來吧。")師:彩色城里好漂亮啊,今天,彩色城里大豐收了,里面收獲了許許多多的蔬菜水果,我們分別來看下有什么?(西瓜、葡萄、橙子、黃瓜、茄子……)它們是什么顏色的?(綠色、橙色、紫色)9、幼兒作畫,并要求幼兒用三間色來畫蔬菜水果。
(1)師:你剛剛調(diào)出的是什么顏色的?與你的顏色相對應的蔬菜水果有哪些呢?現(xiàn)在,就用你調(diào)出的顏色來畫畫它們,好嗎?
(2)幼兒操作,教師巡回指導。
(三)活動結(jié)束介紹,講評。
師:"現(xiàn)在,請你們把畫好的蔬菜水果送到彩色城里來吧,讓我們來共同欣賞一下,誰畫的最漂亮。"
(四)活動延伸:了解其他顏色的變化。
師:"紅、黃、藍三種顏色兩兩結(jié)合在一起會變成綠、橙、紫的三間色,那么,其他顏色組合在一起會變成什么顏色呢?讓我們來試一試吧!"
教學反思:
通過此次活動,幼兒對顏色產(chǎn)生了濃厚的興趣,尤其是到了自己調(diào)制顏色的時候,積極性更高,一邊調(diào)制,還結(jié)合經(jīng)驗說調(diào)制出的顏色與生活中所見到的哪些事物的顏色是相同的。
6、大班優(yōu)秀科學教案《蛋殼的秘密》含反思
【活動目的】
1、在多次探究驗證中探索感知力作用于蛋殼的凹面與凸面時出現(xiàn)的不同現(xiàn)象,發(fā)現(xiàn)拱形面能承受更大的力。
2、在操作中能仔細觀察,會與同伴分享交流探究的發(fā)現(xiàn)。
3、在活動中,讓幼兒體驗成功的喜悅。
4、樂意與同伴合作游戲,體驗游戲的愉悅。
【活動準備】
1、《小雞出殼》掛圖;
2、雞蛋殼、削好的鉛筆、針筒、裝水的盆、托盤、積木、紙板若干;
3、記錄表。
【活動過程】
(一)以故事"小雞出殼"引發(fā)問題,激發(fā)幼兒興趣。
師:"雞姐姐和雞妹妹吵個不停,你們來評評理,到底是誰先啄破了蛋殼?"
(二)第一次探索:戳雞蛋殼的凸面與凹面,哪個更容易破?
1、與幼兒共同設計實驗方法:
提問:我們來做個實驗吧,那要怎么做能比較出誰先啄破蛋殼的呢?需要什么材料?什么東西比較像小雞的尖嘴巴?
2、幼兒用鉛筆模擬小雞的尖嘴巴,做自由落體,分別戳蛋殼的凸面、凹面,并記錄探究的結(jié)果。教師關注幼兒探究的過程與困難,鼓勵幼兒多次嘗試驗證。
3、結(jié)合幼兒記錄表,交流分享。
師:"小朋友們都發(fā)現(xiàn)蛋殼的凹面比較容易戳破,蛋殼的凸面要花較大的力才能戳破。"
(三)第二次探索:為什么蛋殼的凸面不容易戳破?
1、設置疑問:雞姐姐不服氣,我也用了同樣的力氣,為什么啄不破蛋殼呢?我用的力氣到底到哪里去了呢?
2、教師出示針管,介紹操作的方法。
3、幼兒實驗,教師引導幼兒觀察水流下的情況。
4、交流分享探究的結(jié)果。
師:針管里的水落在蛋殼凸面時就散開了,就像鉛筆戳在蛋殼上的力被分散了,所以蛋殼不容易破;當水落在蛋殼的凹面時,會集中在蛋殼里,就像是力集中在蛋殼的中心,蛋殼就容易破。
(四)第三次探索:拱橋承載的重量更大嗎?
1、教師介紹材料及操作方法:
幼兒兩兩合作,分別用紙板搭兩座"橋"(一座平面橋、一座拱橋),然后輕輕地往上面擺放積木,比一比哪座橋承載的積木更多,并以小組記錄的方式記錄結(jié)果。
2、幼兒操作探究,教師引導幼兒更有效地進行合作,交流自己探究的結(jié)果。
3、結(jié)合記錄表分享交流:
"哪座橋承受的積木多?""有不同意見的嗎?"
(五)引發(fā)問題,拓展活動。
師:"拱形的力氣更大嗎?在我們的生活里,人們在哪些地方運用到了拱形,請你們回家和爸爸媽媽一起找一找,明天帶到班上和大家分享吧。"
【活動反思】
《雞蛋里的秘密》是一次科學活動,活動以故事“雞媽媽和她的寶寶”作為引子,讓幼兒產(chǎn)生探索的興趣。了解雞蛋的外形特征和內(nèi)部構(gòu)造,愿意用自己的語言表達自己的發(fā)現(xiàn)。
本來是想把故事完整的說一遍,結(jié)果孩子們在講述中就開始七嘴八舌的討論起來,沒有嘴巴,沒有手,是一個怪物!我決定把故事一分為二,讓孩子們先討論,也是對已有經(jīng)驗的一種表達。我問,這個寶寶是雞媽媽的孩子嗎?孩子回答后,我馬上接著說;雞蛋真神奇,它的里面會鉆出小雞,我們來看看它的秘密吧!互動較為自然。
在讓幼兒摸摸感受蛋的外形時,滑滑的,涼涼的,后面的孩子都是照搬前面的幾個孩子,我沒有及時的引導幼兒用光溜溜,圓圓的,白的,黃的等詞語描述雞蛋的特征。有幾個孩子觀察的很仔細:上面有一個個小的洞洞。通過雞蛋的圖片孩子們認識了蛋白,蛋黃和蛋清,我又給每一組都準備了一個打開的雞蛋,讓他們?nèi)ビ^察這三部分都在哪里,蛋白在哪里呀?孩子的好奇心一下就上來了,我也給了孩子們自己去發(fā)現(xiàn)的機會,最后我總結(jié)了生雞蛋和熟雞蛋的不一樣的地方,雖然并沒有講的很深入但是也讓孩子們有了兩者不同區(qū)分的初步印象。
我想,在活動中為幼兒創(chuàng)設相應的教學環(huán)境,注意隨機教育,適當保留一些有難度的內(nèi)容讓幼兒自己去嘗試、探索,這點很重要。
7、大班科學教案《奇妙的蛋殼》含反思
活動目標:
1.探索力作用于蛋殼凹面、凸面出現(xiàn)的不同現(xiàn)象。
2.初步感知拱形面能承受較大力的現(xiàn)象,并了解其在生活中的應用。
3.學習用語言描述、簡單統(tǒng)計等方法來表述自己的操作過程和結(jié)果。
活動準備:
1.幼兒操作材料:
①個人材料:1/2的雞蛋殼(洗凈晾干)4~5只,約15厘米長削好的鉛筆一支,直徑約4.5厘米、高約2厘米的透明膠帶紙圈1個,直徑約1.2厘米、高約20厘米的粗吸管1根(管腔略大于鉛筆)。
?、诜纸M操作材料:大河、小河模型各一,23厘米×9.5厘米的長方形卡紙2張,“小積木”20塊(每塊由兩枚陸軍棋粘合而成),記號筆1支。
2.教師操作材料:
?、佟靶‰u出殼”桌面教具一套(制作方法附后)。
?、谘菔静牧希喊雮€海洋球、小盤子、一次性針筒、淺藍色水。
?、塾嘘P拱橋、隧道、球形屋頂?shù)日掌皩嵨锿队皟x。
?、苡每堊龀傻墓靶螛蚨慈齻€(一大二小,如圖四)。
⑤圖片一張,如圖三。
活動過程:
一、教師設疑激趣,幼兒操作感知
1.結(jié)合桌面教具,講述故事《小雞出殼》(附后),引出疑問:到底是誰啄破了蛋殼?
〔評:用桌面牽線教具和故事中小雞姐妹的對話引出課題,使幼兒置身于有趣的童話世界之中,激發(fā)了幼兒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p>
2.啟發(fā)幼兒用鉛筆筆尖模擬小雞的尖嘴巴“啄”蛋殼,尋求答案。
?、偈裁礀|西比較像小雞的尖嘴巴?
②幼兒模擬操作,得出“雞妹妹用尖嘴巴啄破蛋殼”的結(jié)論。
〔評:教師巧妙地啟發(fā)幼兒用筆尖模擬小雞的尖嘴巴,使幼兒體驗到解決問題、發(fā)現(xiàn)答案的愉悅感?!?/p>
3.引導幼兒探索相同的力分別作用于蛋殼的凹、凸面而出現(xiàn)的不同現(xiàn)象。
?、匐u姐姐不服氣,說剛才用的力不一樣,;.來源快思老師教案網(wǎng);你們有什么辦法可以讓鉛筆掉下去的力差不多大小呢?
②幼兒簡短討論后,教師引導幼兒借助吸管和膠帶紙圈再次操作(方法如圖一),結(jié)果發(fā)現(xiàn)雞妹妹確實是用尖嘴巴啄破蛋殼的。
〔評:此處吸管的運用相當精彩,它既控制了筆尖下落的高度,又控制了筆尖的落點,避免幼兒產(chǎn)生蛋殼不破是因為“筆尖滑走”的誤解,體現(xiàn)了教師在設計科學活動時的嚴謹態(tài)度?!?/p>
二、教師演示解惑,幼兒初知原理
1.小小蛋殼真奇妙,這么放不容易碎,而這樣放就很容易碎,這里面有什么奧秘呢?(幼兒簡短討論。)
2.請幼兒觀看教師的實驗演示,發(fā)現(xiàn)“力的分散”現(xiàn)象。提問:我把針筒里流下的藍色水比作鉛筆掉下去的力,把半個海洋球比作蛋殼,請大家看看水落到“蛋殼”上怎么樣了?(教師操作演示,如圖二。)
〔評:教師將無形的“力”用有色的“水”來替代,把抽象的、隱性的“力”轉(zhuǎn)化為具體的、顯性的“水”,成功地突破了“力的分散”現(xiàn)象這一學習難點。〕
3.教師邊借助圖示(如圖三),邊用有趣的語言小結(jié)“薄殼結(jié)構(gòu)原理”。
〔評:將幼兒零散的感性經(jīng)驗歸納并上升為圖示符號的表述,既簡明扼要,又為下一環(huán)節(jié)“遷移應用”作了很好的鋪墊。同時,它使幼兒在潛移默化中明白:許多事物可以用簡明的符號、文字來說明?!?/p>
三、教師引導遷移,幼兒運用經(jīng)驗
1.教師指著圖示上的“⌒”,提問:這個拱形像什么?你在生活中有沒有見過這樣形狀的物體?
2.運用實物投影儀和照片,向幼兒介紹生活中的拱橋、球形屋頂、隧道等建筑物,知道這些都是蛋殼的奧秘在生活中的應用。
〔評:經(jīng)驗的遷移運用是一個難點,教師從引導幼兒想像到展示實物,并運用經(jīng)驗去解釋生活中的現(xiàn)象,揭示了科學社會化、科學生活化的內(nèi)涵。〕
四、教師激勵探索,幼兒比較統(tǒng)計
1.請幼兒分別在“大河”與“小河”上建筑一座不同弧度的拱橋,嘗試橋面中央最多能放幾塊積木,并將結(jié)果記錄到表格中。
〔評:“造橋”把活動推向了高潮。幼兒在“造橋”過程中,不僅學習了統(tǒng)計、測量方法,而且獲得了與同伴成功合作的體驗。〕
2.引導幼兒結(jié)合記錄,比較、分析兩種拱橋的利弊,發(fā)現(xiàn)新的問題。
?、倌淖鶚虮容^牢?它有什么不方便?(太陡、費力。)
?、谶@座比較平的拱橋雖然不太牢,但它有什么好處?(方便。)怎樣使這座橋也變得牢固起來?
〔評:這一環(huán)節(jié)主要是為了引導幼兒進一步探索弧度與承重的關系,發(fā)現(xiàn)新問題,從而使幼兒的探索活動更具遞進性。〕
?、塾變河懻摵?,教師再次運用“薄殼結(jié)構(gòu)原理”在其中一座“拱橋”下放入三個“橋洞”(如圖四),并請幼兒數(shù)一數(shù)上面能壓多少積木。
活動延伸:
1.讓幼兒通過圖片、投影觀察各種現(xiàn)代橋梁的建造方法,激發(fā)幼兒的探索欲望。
2.引導幼兒繼續(xù)關注“薄殼結(jié)構(gòu)原理”在生活中的應用情況。
附:
“薄殼結(jié)構(gòu)原理”簡介 當力作用于蛋殼凸面時,力會沿著蛋殼表面四處分散,因此蛋殼就能承受較大的力,不易破碎;相反,當力作用于蛋殼凹面時,力就會集中于一點,蛋殼受到的力較大,容易破碎。
故事《小雞出殼》及桌面教具操作方法 “嘰嘰嘰,我是雞姐姐。我的雞妹妹怎么還不出殼呀?還是讓我去幫幫她吧!”雞姐姐用她的尖嘴巴去啄蛋殼,“篤篤篤、篤篤篤”(拉動牽線,使雞姐姐從草叢后“走”到蛋殼邊),啄著啄著,忽然蛋殼裂開了!(輕拉半邊蛋殼的牽線使蛋殼裂開)從里邊走出了可愛的雞妹妹。(拉動牽線使之從蛋殼后移至雞姐姐邊上。) 雞姐姐高興地對雞妹妹說:“妹妹!妹妹!是我?guī)湍阕钠屏说皻?,你還不快謝謝我?”可雞妹妹卻并不高興:“誰要你幫忙,剛才是我自己啄破蛋殼的!” “不對!是我?guī)湍阕钠频?”(雙手同時拉線。) “不對!是我自己啄破的!”(雙手同時拉線。) “不對!不對!不對……” “不是!不是!不是……” 她倆吵個不停,小朋友,請你評評理,到底是誰啄破了蛋殼?
教具制作方法簡介
雞姐姐和雞妹妹制作方法:
用硬卡紙雙面立體制作,底部粘上透明尼龍線作為牽線(如圖五)。
蛋殼制作方法:
?、僭诖蟀氲皻け趁嬲成戏e木,并將積木底部與演示臺面(如圖六)粘合固定。
②在小半蛋殼外粘上牽線,使之拉開后可以在桌面上搖動,不會倒下。
③用雙面膠輕連兩邊蛋殼(如圖七)。
活動反思:
大班幼兒已有較強烈的尋求問題答案的意愿,但在尋找答案的過程中,原有的經(jīng)驗會受到挑戰(zhàn)。要解決這個問題,老師就要尋找合適的媒介物來成為連接幼兒原有水平與潛在能力之間的橋梁。在該活動中,教師巧妙地借助了蛋殼這樣一個幼兒熟悉的物品,利用蛋殼凸面受力和拱橋橋面受力原理相同的特點,讓幼兒把在蛋殼受力實驗中獲得的經(jīng)驗自然地遷移到拱橋上去,從而弄清拱橋受力大的原因。
8、大班科學優(yōu)質(zhì)課教案《神奇的蛋殼》含反思
設計意圖:
本設計試圖借助蛋殼這樣一個孩子們熟悉的物品作為媒介,在一系列相互關聯(lián)的操作活動中,讓孩子感知拱形面能承受較大力的現(xiàn)象,并對力作用于蛋殼凹面、凸面出現(xiàn)的不同現(xiàn)象產(chǎn)生探索的欲望和興趣。對于孩子來說,活動結(jié)果的獲得并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在探索過程中,學習探索的方法,并享受探索的樂趣。
活動目標:
1.對力作用于蛋殼凹面、凸面所出現(xiàn)的不同現(xiàn)象產(chǎn)生探索的欲望和興趣。
2.初步感知拱形面能承受較大力的現(xiàn)象,并了解其在生活中的運用。
活動準備:
1.勘兒操作材料(人手一套),蛋殼(分成兩半)、鉛筆、水、吸管、透明膠帶紙、紙條(三條,長短相同)、河流模型(可固定紙條)、小積木若干。
2.教師操作材料:桌面教具一套、記錄表、投影儀,有關橋梁、隧道、圓屋頂?shù)鹊膱D片。
活動過程:
1.激發(fā)興趣,引導幼兒操作感知。
(1)故事《小雞出殼》引出問題:小雞是怎么啄破蛋殼的?
(2)啟發(fā)幼兒用鉛筆尖代替小雞的尖嘴巴,來模擬小雞用尖嘴啄蛋殼的過程;發(fā)現(xiàn)力作用于蛋殼的凹面時,蛋殼很容易被啄破的現(xiàn)象。
(3)師:試試用筆尖啄蛋殼的另外一面,看看會怎么樣?引導幼兒通過操作,驗證相同力分別作用于蛋殼凹面、凸面所產(chǎn)生的不同現(xiàn)象。
2.實驗:感知力的分散現(xiàn)象。
(1)將水分別滴落在蛋殼的凹面和凸面,引導幼兒觀察兩種不同的現(xiàn)象,初步感知力的分散現(xiàn)象。
(2)幼兒操作:將水滴落在蛋殼的凸面,再次感受力的分散現(xiàn)象。
(3)教師出示圖l,作簡單小結(jié):我們作用于蛋殼上的力就像水珠一樣,滴在凹面上,力就像水珠一樣凝聚在一起,作用力大;滴在凸面上,力就像水珠一樣流到四周,被分散,作用力就變小。
3.知識遷移,了解薄殼結(jié)構(gòu)原理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
(1)師:你在生活中見到過哪些像“︿”的物體?
(2)運用實物投影儀,向幼兒介紹有關拱橋、圓屋頂、隧道等的圖片,了解薄殼結(jié)構(gòu)原理在生活中的運用。
4.幼兒繼續(xù)探索,并學習用簡單統(tǒng)計魄方法記錄探索的結(jié)果。
(1)給幼兒一個河流模型和三張紙條,啟發(fā)幼兒嘗試建造不同弧度的拱橋,用小積木代替拱橋所受的力來進行測量,并記錄觀察的結(jié)果。(鼓勵幼兒用自己的方法來記錄。)例:(圖2)
(2)幫助幼兒比較分析幾種橋的受力程度,讓幼兒學習用較連貫的語言介紹自己的觀察結(jié)果。“文章.出自快思老.師教案網(wǎng)."
(3)師:你覺得什么樣的拱橋才是又好看又好用的呢?幫助幼兒分析實際應用中的利弊,發(fā)現(xiàn)新的問題。
5.延伸擴展:激發(fā)幼兒不斷探索的欲望。
(1)啟發(fā)提問:古人利用蛋殼的這種原理建造了許多的拱橋,有的到今天還在使用,都好幾百年了。你能用蛋殼的這種原理來建造什么樣的建筑呢?
(2)請幼兒用筆畫出自己設計的作品,并相互交流。(此部分可在區(qū)域活動中進行。)
活動反思:
大班幼兒已有較強烈的尋求問題答案的意愿,但在尋找答案的過程中,原有的經(jīng)驗會受到挑戰(zhàn)。要解決這個問題,老師就要尋找合適的媒介物來成為連接幼兒原有水平與潛在能力之間的橋梁。在該活動中,教師巧妙地借助了蛋殼這樣一個幼兒熟悉的物品,利用蛋殼凸面受力和拱橋橋面受力原理相同的特點,讓幼兒把在蛋殼受力實驗中獲得的經(jīng)驗自然地遷移到拱橋上去,從而弄清拱橋受力大的原因。
9、大班科學教案《奇妙的3D全息投影》教案反思
設計意圖:
《綱要》指出: "科學教育應密切聯(lián)系幼兒實際生活進行,應利用身邊的事物和現(xiàn)象作為科學探索的的對象?!蔽野嘤變捍蟛糠侄加腥ル娪把劭?D電影的經(jīng)驗,有的甚至去科技館參觀時發(fā)現(xiàn)在空氣中出現(xiàn)的立體效果的3D全息投影,當我問到"它們?yōu)槭裁纯梢栽诳諝庵幸粤Ⅲw的方式出現(xiàn)的呢”,孩子們滿懷欣喜和激動,一個個爭著把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感告訴我。當我追問到"3D全息投影里面可能藏著什么秘密?”時,孩子們的思維一下被抓住了,小眼睛里瞬間折射出求知的光芒,這為我積極組織《奇妙的3D全息投影》這一科學探索活動注入了不竭的動力。
在這一活動中,我選擇了操作性較強的PVC透明薄片作為探索材料,將抽象的科學概念轉(zhuǎn)化為幼兒可親自投入的游戲,以讓幼兒在富有挑戰(zhàn)性的活動中認識身邊身邊可觸及的科學現(xiàn)象,從而進一步提高科學興趣和實踐能力!
活動目標:
1、探索發(fā)現(xiàn)3D全息投影的秘密。
2、體會用自制3D全息投影的工具的樂趣。
3、在日常生活中發(fā)現(xiàn)3D全息投影的用途。
4、能大膽進行實踐活動,并用完整的語言表達自己的意見。
5、對科學活動感興趣,能積極動手探索,尋找答案,感受探索的樂趣。
活動目標:
活動準備:手機、PVC透明薄片、剪刀、磁吸、透明膠帶、鉛筆、白紙
活動過程:
一、出示圖片和視頻導入,激發(fā)幼兒的興趣。
出示圖片和視頻,提問:小朋友,你有見過人或者動物以立體的方式出現(xiàn)在空氣中嗎?去參觀科技館時,為什么有些物體看得見而摸不著的呢?
小結(jié):哇!好神奇哦,不用配戴3D眼睛,就可以產(chǎn)生立體效果,我們把這種效果叫做“3D全息投影”。
二、觀看小實驗,初步認識3D全息投影的現(xiàn)象。
播放小實驗,讓幼兒初步了解3D全息投影的現(xiàn)象,讓幼兒知道用手機也能做出“3D全息投影”,而且能讓物體跳動起來,從而激發(fā)幼兒的探究欲望。
三、制作3D全息投影
1、認識材料
PVC透明薄片、剪刀、磁吸、透明膠帶、鉛筆、白紙。
2、制作過程
第一步:拿出白色卡紙,展示等腰梯形
師:小朋友,你看,老師這里有一個有趣的圖形,它有一個好聽的名字,叫“等腰梯形”,上邊為0.5cm,高為:5cm,下邊為7cm,
第二部:用剪刀把卡紙等腰梯形裁剪出來
第三部:把白紙等腰梯形作為模板,把透明薄片剪出來。
師:第三部把剛裁剪下來的等腰梯形作為模板,按照這個模板在透明模板上裁剪4個一樣的等腰梯形哦!
第四部:把四個透明的塑料板粘貼在一起
第五步:打開視頻素材,觀察手機圖片上的四只小魚。
師:第五步:打開視頻素材,我們先觀察一下手機上的圖片,我們看到手機上有四只小魚。并且每一個面朝的方向不同。
把做好的小金字搭倒放在四只小魚的中間,注意觀察手機上的圖像,小魚出現(xiàn)在金字塔上了嗎?我們可以把手機伸進去,看一看能不能摸到小魚。嘗試轉(zhuǎn)動一下金字塔,或者放大縮小一下手機圖片,看一下會是什么樣的效果呢?
四、探索發(fā)現(xiàn)3D全息投影的現(xiàn)象
出示小視頻,講述3D全息投影現(xiàn)象的原理。讓幼兒更深入的了解3D全息投影的現(xiàn)象是如何產(chǎn)生的,激發(fā)幼兒的探索欲望。
五、了解3D全息投影日常的應用。
1、3D全息投影利用全息投影,讓產(chǎn)品達到等立體,更吸引人的效果,小朋友們還知道全息投影還有那些應用嗎?
小結(jié)與延伸:今天我們發(fā)現(xiàn)了3D全息投影的秘密,其實我們身邊好友許多奇妙有趣的科學現(xiàn)象,細心觀察,你也能成為科學家。下次我們再來一起探索,好嗎?
活動反思:《奇妙的3D全息投影》是大班科學教育活動,活動于幼兒的日常生活經(jīng)驗,這種貼近幼兒生活的活動不僅有助于拓展幼兒的經(jīng)驗,還有利于激發(fā)幼兒的科學興趣和探究精神。充分的活動準備是活動順利開展的先決條件,PVC透明薄片作為基本的操作材料為幼兒提供了自主探索3D全息投影秘密的機會,通過想象、探索、制作等過程,讓幼兒在富有挑戰(zhàn)性的活動中認識身邊身邊可觸及的科學現(xiàn)象,從而進一步提高科學興趣和實踐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