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晴西風雨,久雨西風晴》屬于諺語中比較優(yōu)秀的內(nèi)容,歡迎參考。
1、久晴西風雨,久雨西風晴
久晴西風雨,久雨西風晴氣象諺語 久晴西風雨,久而西風晴,都是吹西風為什么有的沒雨會下雨;有的有雨倒變晴呢?
原來是這么一回事。如果一個地方晴久了,空氣每天受到太陽光照的間接作用不斷增溫,空氣較暖和,同時地面蒸發(fā)也隨之旺盛,空氣中水汽含量相對也多些。之所以晴久原因是缺乏使暖空氣受到一個抬升力量,暖空氣得不到抬升溫度降不下來,空氣中水汽就無法達到飽和造成降水天氣。即使晚上輻射冷卻強烈,最多也只能結成露水。這時如果吹西風表示西北面有冷空氣南下或低槽東移。這兩個外來因素都為暖空氣得到足夠的升力提供了條件,前者由于冷空氣插入暖空氣底部使暖空氣整層抬升,溫度下降,水汽凝結成水滴,造成陰雨天氣。后者使暖空氣輻合上升,同樣使暖空氣在上升過程中冷卻,水汽凝結成水滴而造成陰雨天氣。總之不管是冷空氣南下,還是低槽東移都說明是一個新的天氣系統(tǒng)影響過程,容易造成陰雨天氣。
上面講的久晴西風雨,這里面有一個風向轉折過程。它說明久晴時,不是吹西風,而是吹偏東風造成的,轉吹西風方能下雨。因此此諺語在夏季比較適用。如果是冬天大陸性氣團控制下,久晴本來就吹西風,再吹西風當然是不會下雨的。這種情況應當有所區(qū)別。
一個地方長時期陰雨連綿,主要是因為冷暖空氣勢力相當各不退讓形成靜止鋒所造成的。這時,如果吹起強勁的偏西風,說明西北方有新的冷空氣補充到原來冷空氣中去。于是,冷暖空氣平衡狀態(tài)被破壞了,原來靜止鋒變成了冷鋒迅速向東南移去。原來受靜止鋒控制的天氣就轉而受冷高壓控制,陰雨天氣便告結束,代之而來的是冷高壓控制下的晴好天氣。
這種由久雨西風晴所形成的晴天在早春晚秋及冬季都可能形成一個較長時間的晴朗天氣。如果發(fā)生在晚春、早秋時節(jié),這種晴天維持時間可能不長。對夏季根本不適用。因此也應當分別對待。從上述分析可見,久雨西風晴,久晴西風雨并不矛盾。
2、為什么說“春寒致雨,春暖致晴”
春天天氣冷一般都是由于冷空氣剛剛南下,或者南下的冷空氣尚未變性而造成的,但春天是由冬向夏的過渡季節(jié),暖空氣相對比較活躍,并且一次比一次強,有冷空氣南下就會形成冷暖空氣交匯而發(fā)生降水,反之,如果天氣暖,則說明該地在單一的暖氣團控制下,或原來南下的冷空氣已經(jīng)變性,沒有冷暖空氣交匯,所以天氣晴朗。
3、早燒有雨晚燒晴,黑夜燒了不到明。
早燒有雨晚燒晴,黑夜燒了不到明。氣象諺語 “早燒有雨晚燒晴”以前內(nèi)容里已經(jīng)有了說明。這里主要解釋一下“黑夜燒了不到明”。到了晚上,由于太陽落山一般不會有霞發(fā)生,云彩一般也都呈暗灰色的。但是如果在離本地不遠地方有很高的云,如積雨云就可以發(fā)展到10公里左右高空,當太陽剛落山時,地面上雖然射不到陽光,但是太陽卻仍然可以照射到高空中的云彩,使之呈紅色或水黃色為我們所看到。這就是所謂的黑夜燒,它說明離本地西邊不遠的地方已經(jīng)有高云或積雨云存在,未來可以移來影響本地,出現(xiàn)陰雨天氣。4、久晴大霧陰,久雨大霧晴。
久晴大霧陰,久雨大霧晴??雌饋硭坪鹾苊埽F本來一般預兆晴天,為什么晴天久了生成霧反而會轉陰下雨?下雨久了空氣本來很潮濕,按理說出現(xiàn)霧也很平常,為什么久雨出現(xiàn)大霧又會晴天呢?仔細想一想,其實它并不矛盾,而且很有道理。
我們知道生成霧首要的一個條件就是低層空氣中要有相當充沛的水汽,沒有充沛的水汽,霧當然是形不成的。在一個地方持久的晴天,大氣一般都因白天蒸發(fā),水汽不斷散失(天氣晴好的地方大多是處于高壓區(qū),下沉氣流呈輻散型),水汽不斷減少,所以空氣一般都比較干燥。由于空氣干燥雖然晝夜溫差很大,有了良好的冷卻條件,還是不能有水汽凝結成小水滴形成霧。所以久晴的地方不容易生成霧。當久晴的地方出現(xiàn)大霧時,一般是有新的天氣系統(tǒng)移來,帶來充沛水汽的空氣,才能形成霧。而一般新的天氣系統(tǒng)移來時,都會有一個轉陰或配有降水的過程,久晴大霧陰就是這個道理。
在持續(xù)久雨的地方,雖然此時空氣中水汽相當充沛,但是一則由于上空有一層厚厚的云層像被子一樣覆蓋在大地上面,它阻礙了地面的散熱作用,二則由于降水過程是水汽凝結成水珠而后合并成雨滴才降落地面。這個過程水汽是釋放熱量過程,它使氣溫相對地增高了一些或抵消一部分冷卻作用。這樣在久雨地區(qū)光有充沛的水汽,沒有充分的冷卻作用,霧也是很難生成的。而當久雨的地方突然生成大霧,它說明上層厚厚的云層已經(jīng)打開消散,地面本來就不很高的地溫強烈輻射冷卻,這種冷卻又反過來影響近地層空氣使之也很快冷卻,由于空氣中水汽本來就相當充沛,稍一冷卻就有水汽凝結成霧。因此說它是好天氣的預兆。
所以我們說“久晴大霧陰,久雨大霧晴”是并不矛盾的。
5、太陽見一見,三日不見面。天亮午,晴不久。
連綿不斷的陰雨天氣,有時在中午時光也會有短暫天晴的情況,緊接著又是陰雨天氣,這就是“天亮午,晴不久”所指的天氣狀況。
春秋季節(jié)長江流域由于冷暖空氣勢力相當,經(jīng)常成為冷暖空氣交綏地帶即靜止鋒。造成長時間連綿不斷的陰雨天氣,在靜止鋒北緣地區(qū),暖氣團在白天受到太陽輻射增溫影響,勢力加強,迫使鋒面略微北抬,于是構成短暫的晴好天氣,到了午后太陽下山,輻射增溫消失,暖空氣失去賴以加強的熱力影響,于是又恢復到原來情形,冷空氣又向南移動,靜止鋒南壓到原來地方,于是短暫的晴好天氣又告消失,天氣又將轉壞。繼續(xù)其原來的陰雨天氣。
6、有雨山戴帽,無雨山?jīng)]腰。有雨山戴帽,快晴帽抬高。
云蓋住山頂稱為“山戴帽”,云層沒住山腰可見山頂稱為“山?jīng)]腰”。
陰雨快來臨時,由于云層灰暗且低,往往壓住山頭形成“山戴帽”,因此它是陰雨快來的前兆。但是如果山戴帽后云層不再下降變低,有可能不會下雨,特別是當陰雨過后云層逐漸抬高形成離開山頂之勢,就是所謂“帽抬高”,它不預示陰雨來臨,反而預兆天氣轉好。
“云攔腰”多半是由于夜間輻射冷卻而形成的地方性層云之類的低云在半山腰,很可能就是霧,所以云攔腰一般是好天氣象征。
7、北風雨,南風晴。六月北風當日雨,好像親娘看閨女
北風雨,南風晴。六月北風當日雨,好像親娘看閨女。入伏北風當日壞。六月北風陰雨綿綿。
夏季副熱帶高壓西伸控制我國東南部、中部大部分地區(qū)。在副熱帶高壓控制下多數(shù)吹東南風,天氣晴朗酷熱很少下雨。這是因為副熱帶高壓內(nèi)部盛行下沉氣流。從東南方來的暖濕空氣雖然有較充沛的水汽,但是由于空氣主要趨勢是下沉,下沉空氣是一種絕熱增溫過程,溫度升高,容納水汽本領變大,空氣中水汽含量原來就不飽和,這樣更顯得不飽和了,更沒有多余水汽凝結成水滴成云致雨。所以天氣總是晴好的。如果吹北風說明北方有冷空氣南下。農(nóng)歷六月(陽歷7月)北方冷空氣勢力較弱一般不易南下,要南下可見其勢力較大(可能副高勢力也有所減弱)。
這個南下冷空氣插入暖空氣底部迫使暖濕空氣抬升。暖濕空氣一旦受到抬升,由于外界氣壓不斷下降使暖濕空氣體積不斷膨脹,體積增大,氣溫下降,容納水汽能力變小,原來沒有達到飽和的空氣,這時已經(jīng)達到飽和甚至過飽和狀況,多余水汽就
被凝結成水滴形成陰雨天氣。六月北風當日雨,好像親娘看閨女,情況確實這樣。南風晴見后面一條的解釋。
8、久晴西風雨,久雨西風晴
久晴西風雨,久雨西風晴氣象諺語 久晴西風雨,久而西風晴,都是吹西風為什么有的沒雨會下雨;有的有雨倒變晴呢?
原來是這么一回事。如果一個地方晴久了,空氣每天受到太陽光照的間接作用不斷增溫,空氣較暖和,同時地面蒸發(fā)也隨之旺盛,空氣中水汽含量相對也多些。之所以晴久原因是缺乏使暖空氣受到一個抬升力量,暖空氣得不到抬升溫度降不下來,空氣中水汽就無法達到飽和造成降水天氣。即使晚上輻射冷卻強烈,最多也只能結成露水。這時如果吹西風表示西北面有冷空氣南下或低槽東移。這兩個外來因素都為暖空氣得到足夠的升力提供了條件,前者由于冷空氣插入暖空氣底部使暖空氣整層抬升,溫度下降,水汽凝結成水滴,造成陰雨天氣。后者使暖空氣輻合上升,同樣使暖空氣在上升過程中冷卻,水汽凝結成水滴而造成陰雨天氣??傊还苁抢淇諝饽舷拢€是低槽東移都說明是一個新的天氣系統(tǒng)影響過程,容易造成陰雨天氣。
上面講的久晴西風雨,這里面有一個風向轉折過程。它說明久晴時,不是吹西風,而是吹偏東風造成的,轉吹西風方能下雨。因此此諺語在夏季比較適用。如果是冬天大陸性氣團控制下,久晴本來就吹西風,再吹西風當然是不會下雨的。這種情況應當有所區(qū)別。
一個地方長時期陰雨連綿,主要是因為冷暖空氣勢力相當各不退讓形成靜止鋒所造成的。這時,如果吹起強勁的偏西風,說明西北方有新的冷空氣補充到原來冷空氣中去。于是,冷暖空氣平衡狀態(tài)被破壞了,原來靜止鋒變成了冷鋒迅速向東南移去。原來受靜止鋒控制的天氣就轉而受冷高壓控制,陰雨天氣便告結束,代之而來的是冷高壓控制下的晴好天氣。
這種由久雨西風晴所形成的晴天在早春晚秋及冬季都可能形成一個較長時間的晴朗天氣。如果發(fā)生在晚春、早秋時節(jié),這種晴天維持時間可能不長。對夏季根本不適用。因此也應當分別對待。從上述分析可見,久雨西風晴,久晴西風雨并不矛盾。
9、關于天氣的諺語:急雨易晴,慢雨不開
東風急,備斗笠。
風靜悶熱,雷雨強烈。
急雨易晴,慢雨不開。
雨后生東風,未來雨更兇。
雨前有風雨不久,雨后無風雨不停。
不刮東風不雨,不刮西風不晴。
雷打天頂不雨不大,雷打云邊大雨降。
雷聲像拉磨,狂風夾冰雹。
露水閃,來日晴。
螞蟻搬家 天將雨。
蜜蜂采花忙,短期有雨降。
蜜蜂遲歸 雨來風吹。
南閃四邊打 北閃有雨來。
鳥往船上落,雨天要經(jīng)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