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一区二区三区四区五,亚洲区一区二区三区,精品91麻豆免费免费国产在线,日本性爱一区二区

  • <menu id="j4nbm"><progress id="j4nbm"><i id="j4nbm"></i></progress></menu>
    <td id="j4nbm"><strong id="j4nbm"></strong></td>
      1. <th id="j4nbm"><tbody id="j4nbm"><table id="j4nbm"></table></tbody></th>

        《天凈沙秋》教學設計一等獎

        《《天凈沙秋》教學設計一等獎》屬于教學設計中比較優(yōu)秀的內(nèi)容,歡迎參考。

        《天凈沙秋》教學設計一等獎

        1、《天凈沙秋》教學設計一等獎

        教學目標:

        1.引導學生憑借注釋,借助工具書有感情地朗讀這兩首詩歌。

        2.了解古詩的特點。

        3.引導學生大體把握詩歌大意,想象詩歌描述的情境,體會詩人的情感。

        4.通過閱讀詩歌,感受詩歌的魅力。

        教學重點:

        學生通過合作學習,大體把握詩歌大意,想象詩歌描述的情境,體會詩人的情感

        教學難點:

        體會詩人的情感,感受詩歌的魅力。

        教學準備:

        課前搜集詩、詞、曲的有關資料。

        教學設計: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激情導入

        同學們,上一節(jié)課我們欣賞了《詩經(jīng)?采薇》《春夜喜雨》,相信同學們已感受到了詩歌的美妙了,同學們還想不想繼續(xù)去了解詩歌,去感受詩歌的魅力呢?這節(jié)課我們就一起來欣賞欣賞《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天凈沙?秋》,跟隨詩人一起到詩歌的王國去繼續(xù)遨游吧。

        二、初讀詩歌

        1.自由地讀詩歌,遇到不認識的字,自已查字典解決,把詩歌讀通順。

        2.小組合作讀,比比誰讀得流利,有節(jié)奏,優(yōu)美,并讀出古詩的韻味來。

        3.讓幾名學生朗讀,并讓其他同學作出評價,師相機引導學生讀出這首詞的節(jié)奏。

        三、讀中悟意

        1.學生四人小組合作學習,結合注釋、詞典理解詩歌大意。

        2.讓幾名學生說說詩歌大意,師相機在學生展示資料的基礎上引導:

        ①讓學生了解詩、詞、曲。

        西江月:詞牌名(相當于一首歌的調(diào),如1=G,它不是這首詞的題目,它與這首詞的內(nèi)容沒有關系,這首詞的題目是夜行黃沙道中。如我們學過的《憶江南》)

        天凈沙:曲牌名(它也是相當于一首歌的調(diào),如1=G,它不是這首曲的題目,它與這首曲的內(nèi)容沒有關系,這首曲的題目是秋。)

        詩、詞、曲是古代詩歌的三種形式。

        《春夜喜雨》是一首唐詩,詩盛行于唐代,它的字數(shù)、句數(shù)、平仄、用韻等都有嚴格的規(guī)定。

        《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是一首詞,詞盛行于宋代,它的調(diào)有定格,句子有定數(shù),字有定聲。詞有單調(diào)、雙調(diào)之分。單調(diào)就只有一段,如《憶江南》,雙調(diào)就是分為兩大段,即上下兩片(闕),兩段的平仄、字數(shù)是相等或大致相等的;

        《天凈沙·秋》是一首小令(曲的一種),曲盛行于元朝,體式與詞相近,它可以在字數(shù)定格外加襯字,多使用于口語,句式較為靈活,語言也比較通俗。

        ②解釋個別詞語。

        別枝驚雀:驚動喜鵲飛離樹枝。

        見:同“現(xiàn)”。聽?。郝牭?。

        七八個星天外:天外七八個星。兩三點雨山前:山前兩三點雨。

        茅店:鄉(xiāng)村小客舍。

        舊時茅店社林邊,路轉溪頭忽見:道路轉過溪頭,忽然出現(xiàn)社林旁邊舊時住過的茅店。

        飛鴻影下:雁影掠過。

        3.學生同桌或小組內(nèi)說說詞的大意。

        4.在理解的基礎上有感情地讀詩歌。

        四、品讀詩歌,讀中悟情,欣賞詩歌意境

        1.默讀詩歌,體會兩首詩歌的異同。

        2.選擇自己感興趣的詩品讀,體會詩歌所蘊含的意境及作者的情感。

        3.在小組內(nèi)交流自己品讀的收獲:

        ①選擇自己喜歡的詩,說說你在閱讀時仿佛看到了什么?又聽到了什么?眼前出了怎樣的一幅畫面。

        ②通過閱讀,你從中會到了作者什么樣的情感?

        4.在班上交流自己閱讀的體會,師相機指導:

        《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是宋代著名愛國詞人辛棄疾的一首吟詠田園風光的詞。詞人把人們熟悉的月、鳥、蟬、蛙、星、雨、店、橋巧妙地組織起來,讓我們感受到一種恬靜的美。整首詞體現(xiàn)了詞人對豐收之年的喜悅和對農(nóng)村生活的熱愛。這也正是作才忘懷于大自然所得到的歡樂。

        《天凈沙·秋》這首曲是元代散民家白樸描寫秋景的一首小令,但其中沒有秋景的清蕭,沒有悲涼的情緒。有的卻是色彩鮮明的美麗的秋景。如曲中的“白草”“紅葉”“黃花”三個詞語,讓我們感覺到秋天是那么的色彩鮮明。同時,全曲沒用一個“秋”字,卻傳達出了濃郁的秋意。整首曲詩人巧妙地并列六組名詞來描摹了一幅地面與天空的和諧畫面:日頭平西,落霞滿天,小村披拂著斜暉;炊煙裊裊幾如凝止,老樹枝椏不動紋絲,烏鴉樹羽輟立枝頭。在這一片寧靜的秋景當中,突然掠過一只大雁,飛下地面。曲中,靜中有動,動靜結合。

        5.分小組賽讀,看看哪組最能讀出作者的情感。

        五、拓展延伸

        1、課后背誦這兩首詩歌。

        2、課外收集感興趣的宋詞、元曲。 

        2、《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天凈沙秋》教學設計教案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引導學生憑借注釋,借助工具書有感情地朗讀這兩首詩歌。

        2.了解古詩的特點。

        3.引導學生大體把握詩歌大意,想象詩歌描述的情境,體會詩人的情感。

        4.通過閱讀詩歌,感受詩歌的魅力。

        教學重點:

        學生通過合作學習,大體把握詩歌大意,想象詩歌描述的情境,體會詩人的情感

        教學難點:

        體會詩人的情感,感受詩歌的魅力。

        教學準備:

        課前搜集詩、詞、曲的有關資料。

        教學設計: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激情導入

        同學們,上一節(jié)課我們欣賞了《詩經(jīng)?采薇》《春夜喜雨》,相信同學們已感受到了詩歌的美妙了,同學們還想不想繼續(xù)去了解詩歌,去感受詩歌的魅力呢?這節(jié)課我們就一起來欣賞欣賞《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天凈沙?秋》,跟隨詩人一起到詩歌的王國去繼續(xù)遨游吧。

        二、初讀詩歌

        1.自由地讀詩歌,遇到不認識的字,自已查字典解決,把詩歌讀通順。

        2.小組合作讀,比比誰讀得流利,有節(jié)奏,優(yōu)美,并讀出古詩的韻味來。

        3.讓幾名學生朗讀,并讓其他同學作出評價,師相機引導學生讀出這首詞的節(jié)奏。

        三、讀中悟意

        1.學生四人小組合作學習,結合注釋、詞典理解詩歌大意。

        2.讓幾名學生說說詩歌大意,師相機在學生展示資料的基礎上引導:

        ①讓學生了解詩、詞、曲。

        西江月:詞牌名(相當于一首歌的調(diào),如1=G,它不是這首詞的題目,它與這首詞的內(nèi)容沒有關系,這首詞的題目是夜行黃沙道中。如我們學過的《憶江南》)

        天凈沙:曲牌名(它也是相當于一首歌的調(diào),如1=G,它不是這首曲的題目,它與這首曲的內(nèi)容沒有關系,這首曲的題目是秋。)

        詩、詞、曲是古代詩歌的三種形式。

        《春夜喜雨》是一首唐詩,詩盛行于唐代,它的字數(shù)、句數(shù)、平仄、用韻等都有嚴格的規(guī)定。

        《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是一首詞,詞盛行于宋代,它的調(diào)有定格,句子有定數(shù),字有定聲。詞有單調(diào)、雙調(diào)之分。單調(diào)就只有一段,如《憶江南》,雙調(diào)就是分為兩大段,即上下兩片(闕),兩段的平仄、字數(shù)是相等或大致相等的;

        《天凈沙·秋》是一首小令(曲的一種),曲盛行于元朝,體式與詞相近,它可以在字數(shù)定格外加襯字,多使用于口語,句式較為靈活,語言也比較通俗。

        ②解釋個別詞語。

        別枝驚雀:驚動喜鵲飛離樹枝。

        見:同“現(xiàn)”。聽取:聽到。

        七八個星天外:天外七八個星。兩三點雨山前:山前兩三點雨。

        茅店:鄉(xiāng)村小客舍。

        舊時茅店社林邊,路轉溪頭忽見:道路轉過溪頭,忽然出現(xiàn)社林旁邊舊時住過的茅店。

        飛鴻影下:雁影掠過。

        3.學生同桌或小組內(nèi)說說詞的大意。

        4.在理解的基礎上有感情地讀詩歌。

        四、品讀詩歌,讀中悟情,欣賞詩歌意境

        1.默讀詩歌,體會兩首詩歌的異同。

        2.選擇自己感興趣的詩品讀,體會詩歌所蘊含的意境及作者的情感。

        3.在小組內(nèi)交流自己品讀的收獲:

        ①選擇自己喜歡的詩,說說你在閱讀時仿佛看到了什么?又聽到了什么?眼前出了怎樣的一幅畫面。

        ②通過閱讀,你從中會到了作者什么樣的情感?

        4.在班上交流自己閱讀的體會,師相機指導:

        《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是宋代著名愛國詞人辛棄疾的一首吟詠田園風光的詞。詞人把人們熟悉的月、鳥、蟬、蛙、星、雨、店、橋巧妙地組織起來,讓我們感受到一種恬靜的美。整首詞體現(xiàn)了詞人對豐收之年的喜悅和對農(nóng)村生活的熱愛。這也正是作才忘懷于大自然所得到的歡樂。

        《天凈沙·秋》這首曲是元代散民家白樸描寫秋景的一首小令,但其中沒有秋景的清蕭,沒有悲涼的情緒。有的卻是色彩鮮明的美麗的秋景。如曲中的“白草”“紅葉”“黃花”三個詞語,讓我們感覺到秋天是那么的色彩鮮明。同時,全曲沒用一個“秋”字,卻傳達出了濃郁的秋意。整首曲詩人巧妙地并列六組名詞來描摹了一幅地面與天空的和諧畫面:日頭平西,落霞滿天,小村披拂著斜暉;炊煙裊裊幾如凝止,老樹枝椏不動紋絲,烏鴉樹羽輟立枝頭。在這一片寧靜的秋景當中,突然掠過一只大雁,飛下地面。曲中,靜中有動,動靜結合。

        5.分小組賽讀,看看哪組最能讀出作者的情感。

        五、拓展延伸

        1、課后背誦這兩首詩歌。

        2、課外收集感興趣的宋詞、元曲。 

        3、天凈沙秋思教學設計 天凈沙秋思教案教學設計

        編寫教案要依據(jù)教學大綱和教科書。從學生實際情況出發(fā),精心設計。合理地組織教材,突出重點,解決難點,便于學生理解并掌握系統(tǒng)的知識。接下來小編為大家整理了一份關于天凈沙秋思教案教學設計的相關介紹,供大家參考。

        天凈沙秋思教案教學設計

        【教學設計指導思想】

        《天凈沙•秋思》是七年級上冊第三單元最后一課,這篇作品是元曲中一首膾炙人口的抒情作品,被人們譽為“秋思之祖”,它無論在思想內(nèi)容,遣詞造句,藝術表現(xiàn)手法等方面都有值得品味學習的地方,為了讓學生走進作品,提高詩歌的鑒賞能力,我運用朗讀法、聯(lián)想想象法、討論點撥法以及應用多媒體教學設施,讓學生親自動手去畫作品中的意象,從而體會到作品的完善到“增之一分則多,減之一分則少”的程度,感受作者的“一切景語皆情語”的寫作功底,感受作者將情與景高度融合的藝術手法,感受一個長期漂泊天涯的淪落人內(nèi)心的愁苦孤寂之情。

        【教學目標】

        1、了解小令表達的思想感情;

        2、了解小令情景交融的特點,培養(yǎng)學生朗讀古代詩歌的節(jié)奏感;

        3、品味每個字,感悟作品意境,培養(yǎng)賞讀詩歌的能力,增強古詩文修養(yǎng)。

        【教育重點難點】

        引導學生進入作品的意境,運用再造想象感悟詩歌內(nèi)容

        【教學方法】

        朗讀法、聯(lián)想想象法、討論點撥法

        充分運用現(xiàn)代教育技術設施——多媒體,收集作者的資料;使朗讀有視頻、音頻效果;使繪畫更加便捷修改。

        【教學時數(shù)】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古典文學話“秋思”

        (為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調(diào)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教師必須創(chuàng)設情境,讓學生走近作者,崇拜作者,從而激發(fā)學習他的作品的積極性)

        1、介紹馬致遠元曲中的地位;

        2、介紹《天凈沙•秋思》在文學史中的地位;

        (在這個環(huán)節(jié)中,點擊多媒體課件,讓學生直觀感受這部作品在古曲文字中的地位,調(diào)動“主體”作用)。

        二、氣韻流轉感音律

        1、播放配樂詩朗讀;

        2、學生說說朗讀這首小令的感情色彩(悲涼)、語調(diào)(深沉)、節(jié)奏(舒緩);

        3、模仿朗讀;

        4、抽個別學生配樂朗讀,并背誦(在這個環(huán)節(jié)中,充分應用多媒體的優(yōu)勢,讓學生走進音頻,視頻所渲染的意境中去,感受古曲文學的音韻美)。

        三、魅力緣何近千年

        1、說一說

        (1)作品前3句多少個字?寫了幾種事物?

        (2)簡單地把9種事物拼湊在一起就成了“秋思之祖”,曲子是否太容易寫了?你能試著把9種事物合在一起不加任何修飾表達一個主題嗎?

        (3)這9種事物透露出作者怎樣的心境?

        2、畫一畫

        把作品前3句畫成三幅畫,要求把你認為最能表達作者的思想感情的事物畫在畫面中心(在這個環(huán)節(jié)中,學生對每一幅畫都可能有3種以上的構思,要求學生說出自己的想法、理由,鼓勵學生大膽聯(lián)想、想象,培養(yǎng)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能力)。依次在課件中點出:

        3、描一描

        讓學生討論:畫完成后,要上色彩,該為這三幅畫定上什么基色最恬當?學生討論后點擊多媒體出現(xiàn)灰暗、明亮、灰暗(本環(huán)節(jié)的設計目的是讓學生了解藝術的通性,把抽象思維轉化為形象思維,從而體會作者“一切景語皆情語”體會作者把景和情高度融合的藝術手法)。

        4、品一品

        品味作者在前3句中的感情色彩(感受作者的情感逐漸強烈)

        點擊課件(蒼涼、悲涼、悲憤)

        (教學設計意圖:深入學習作者的藝術表現(xiàn)力。)

        5、悟一悟

        教師啟發(fā):如果說作者看到了枯藤老樹昏鴉,勾起了思鄉(xiāng)之情,流下了辛酸的淚水,那么緊接著眼前的景物又會勾起作者怎樣的情懷?

        學生自然得出結論

        (潸然淚下、淚流滿面)自然導入詩眼的學習:“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學生很快能領悟到馬致遠用9種事物層層鋪墊、渲染,就是為了唱出這首小令的最強音,表現(xiàn)一個長期漂泊天涯的淪落人內(nèi)心的孤寂愁苦,無論在教法上,小令內(nèi)容的學習上都達到水到渠成的效果,讓學生再完成最后一幅畫。

        孤寂悉苦

        更暗淡

        四、美文選點作品評

        瘦藤老樹昏鴉,

        遠山河水人家,

        古道北風瘦馬,

        斜陽夕下,

        斷腸人去天涯。

        學生討論改動后的元曲是否更加完美?

        在這個環(huán)節(jié)中培養(yǎng)學生的探究學習的能力,讓學生感受作者創(chuàng)作時字字斟酌的寫作態(tài)度,感受作品達到“一字不易”的程度,感受這首小令不愧為“秋思之祖”。

        五、余音回響作尾聲

        1、先讓學生來談談學了這首小令的感受。

        2、有感情地朗讀,把“秋思之祖”有形的字變成打動心靈的聲音。

        教師小結:這首元曲僅用28個字,就把讀者帶回到七百多年前的一個深秋的傍晚,感受一個天涯淪落人的凄苦愁楚之情,感受一切景語皆情語,字字都扣著“情” 極其出色地運用了景物烘托的寫法,作者將抒情主人公置于特定的氛圍中,使主觀意緒和客觀環(huán)境達到了高度的統(tǒng)一,不愧是魅力近千年的“秋思之祖”。

        以上就是小編為大家整理介紹的關于天凈沙秋思教案設計以及天凈沙秋思教案教學設計的相關資訊,希望大家喜歡,可以為大家?guī)韼椭?。想要了解更多詳情,請多多關注。

        4、《天凈沙秋》教學設計

        《天凈沙·秋》是元曲作家白樸創(chuàng)作的一首寫景散曲,描繪出一幅景色從蕭瑟、寂寥到明朗、清麗的秋景圖。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天凈沙秋》教案設計,一起來看看!

        教學目標:

        1、了解元曲,感受中國古典文學的魅力。

        2、反復朗讀,讀出韻味。讀中感悟。

        3、以生為主體,教師主導。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分析感受能力。

        一、導入

        1、說說你對秋天的印象。

        2、生背背中國文學描寫秋天的詩詞。

        3、師展示寫秋的唐詩、宋詞。

        4、今天學一首描寫秋天的元曲。過渡到元曲。

        二、簡介元曲的特點。

        (見課件)

        三、簡介作者元樸。

        白樸(1226—約1306),原名恒,字仁甫,后更名樸,字太素,號蘭谷,祖籍隩州(今山西河曲附近),后徙居真定(今河北正定縣),晚歲寓居金陵(今南京市),終身未仕。他是元代著名的文學家、曲作家、雜劇家,與關漢卿、馬致遠、鄭光祖合稱為元曲四大家。據(jù)《錄鬼簿》載,作有雜劇15種(一說16種),今存《墻頭馬上》、《梧桐雨》、《東墻記》3種。所作散曲現(xiàn)存小令30余首,套數(shù)4套,多寫隱逸嘆世、男女戀情和自然風光等,語言質(zhì)樸,風格清麗。另有《天籟集》二卷。

        四、出示元曲

        1、生自由讀。要求讀通順,讀出韻味。

        2、點名試讀,生評介。

        3、師示范指導朗讀。

        4、反復讀,領悟元曲的意思。

        五、理解內(nèi)容。

        1、理解第一句“孤村落日殘霞,輕煙老樹寒鴉”。

        看動畫。這是作者見到的真實的秋景圖。作者抓住哪些景物來寫的?“

        村,日,霞,煙,樹,鴉六個景色,構成這幅秋景圖。

        2、看圖,讀句。你體會到什么?從哪里體會到的?生思考、體會、回答。

        作者分別用了六個詞語來修飾景物。“孤,落,殘,輕,老,寒”,含蓄地表達了蕭瑟、凄涼,傷感之意。

        3、這樣的秋,你喜歡嗎?

        六、過渡

        這時,有一只鴻雁飛過來了。它打破了這里的一片死寂,給畫面帶來了一絲的生機。

        一點飛鴻,為什么不說”一只“飛鴻呢?體會”點“的用詞之妙。”影下“,指雁影投射在地下。

        大雁要飛走了,它受不了這里蕭瑟凄涼的秋天。它慢慢地飛去,越飛越遠。作者癡癡地望著遠飛的鴻雁,他仿佛就是那只鴻雁,他要到自己心中美好的地方去。

        七、課件出示下一畫面。

        這幅圖,也是秋景。這就是作者心中美好的地方。

        青山綠水,白草紅葉黃花。

        這是一個怎樣的秋天呢?它由”,山,水,草,葉,花“組成。分別用了”青,綠,白,紅,黃“五個表達顏色的詞來修飾。

        生讀體會,這個秋景與前面的秋景對比,你有什么感受?

        這幅秋圖,是明朗、美好、色彩斑斕的。

        八、生再讀元曲。用自己的話說說元曲的意思。

        九、體會元曲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

        1、本元曲,從頭至尾,全是寫景的,沒有半個表達感情的詞語。

        2、作者是借是抒情,他的感情很含蓄,包含在景之中,你能體會出來嗎?聯(lián)系作者的生平理解。

        3、前一幅蕭瑟凄涼的秋景圖,暗示著當時的元朝社會 黑暗,死氣沉沉。而后面明朗美好的秋景圖,則是作者向往自由自在地生活。表達了作者寧可歸隱山林,也不愿與元朝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

        5、《天凈沙秋》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認識3個生字。

        2、理解課文內(nèi)容,懂得只要下決心,說話算數(shù),就一定能改掉壞毛病的道理。

        教學重難點:

        理解這次打賭“值”在哪和“真正男子漢”的意義。

        教學用具:

        圖片

        教學方法:

        談話法、討論法、以讀代講法

        教學過程:

        一、激趣導入

        1、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優(yōu)點,也有自己的不足,有時身上還不同程度地存在著壞習慣和壞毛病。有人為了改掉這些壞習慣和壞毛病,采用了打賭的方法。究竟這個方法行不行得通呢?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篇文章――《打賭》。

        2、板書課題。齊讀課題。師:(指星號)這是一篇——(生答:)略讀課文,你們還記得學習略讀課文的方法嗎?

        指名說方法:借助拼音讀通讀順課文;通過讀書了解文章的主要內(nèi)容;弄明白需要弄懂的一些問題等。

        二、自讀質(zhì)疑

        1、師:掌握了學習方法后再來學習課文,就會容易很多。現(xiàn)在請同學們自由地讀課文,讀準字音,讀通句子,遇到生字借助拼音多讀幾遍。

        2.生匯報讀書結果。

        師:下面讓我們來檢查一下同學們讀課文的情況。這些語段都是含有生字的,誰愿意讀一讀?

        指名讀含有生字的語段。

        語段一:我怎么也沒想到,一次打賭,竟……

        語段二:一年到頭零食不斷,漸漸地……上了癮,乳牙也被蚜蟲……、

        語段三:有一天吃飯的時候,爸爸看到我……沖著我呵斥起來……

        3、師:難讀的句子我們已經(jīng)解決了,那這篇課文的主要內(nèi)容是什么呢?請同學們帶著這個問題默讀課文,如果你有不懂的地方請做上記號。

        4、生默讀課文并匯報讀書結果。

        師:請一個同學說說這篇文章講了一件什么事?(指名說)文章的大意很好弄懂,還有沒有你們不懂的地方?

        設想生不懂的問題:

        a、改掉壞毛病的方式很多,為什么一定要打賭呢?

        b、為了打賭,受了那么多的煎熬,值不值?

        c、什么是真正的男子漢?

        板書“打賭值不值?”“真正的男子漢?”師:這兩個問題問得非常好,等一會我們來集體討論。

        學生繼續(xù)回答其他問題。

        三、練習實踐

        1、小組討論

        師:剛才同學們提到兩個很有價值的問題:“這次打賭到底值不值”和“什么是真正的男子漢”?我們現(xiàn)在就請四人小組討論一下這個問題,從課文中找依據(jù)。

        2、匯報交流結果。

        ①認為值的同學在文中找依據(jù),并朗讀相應語句。

        采用多種形式來讀,指名讀,齊讀,分角色讀。要求讀出感情(分角色朗讀時可以只讀引號里面的話,但要注意引號外面的詞語所表示的語氣及語調(diào))。

        設想學生認為“值”的理由:

        ﹡值!改掉了壞習慣――吃零食、抽煙。

        ﹡值!沒有在打賭中輸給爸爸。

        ﹡值!鍛煉了自己的意志。

        ﹡值!成了一個真正的男子漢。

        ②認為不值的同學請說出自己的理由。

        (尊重學生的意見,合情合理的要予以肯定)

        師:過渡語:通過打賭,不僅改掉了壞毛病,而且還磨練了自己的意志成為了一個真正的男子漢。那么,你認為什么才是“真正的男子漢”呢?請從課文中找出最能表現(xiàn)男子漢特點的一個詞。(說話算數(shù))

        師:哪些語句能夠表現(xiàn)出“我”和爸爸說話算數(shù)?找一找。誰愿意讀一讀?

        (當讀到描寫心理活動句子的那一段,可簡單介紹寫作方法:刻畫人物心理、對話描寫等都是寫人記事文章的一種寫作方法。)

        師小結:看來只要下定決心,說話算數(shù),就一定能夠改掉壞習慣,成為一個真正的男子漢!這樣的打賭確實值!

        四、拓展延伸

        1、師:在生活中,你有沒有與別人打賭的經(jīng)歷?結果怎樣?回想一下,在小組內(nèi)互相說一說。

        2、生匯報。(對學生匯報結果的評價應以“值與不值”來貫穿。)

        五、總結(依據(jù)板書)

        “我”和父親為了改掉各自的不良習慣而打賭,雖然在打賭過程中都非常不容易,但是他們憑借自己的決心和毅力,說話算數(shù),改掉了壞毛病,都是真正的男子漢。

        30﹡打賭

        板書:

        父抽煙

        不良習慣打賭→不容易→改掉

        我吃零食

        6、《天凈沙秋》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理解詞語“協(xié)調(diào)有序”、“理所當然”、“綽”、“伏”以及關聯(lián)詞“無論……只要……一定……”會用“假如……總要……”說幾句話。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并通過重點語句的理解,感受鄉(xiāng)親們默默無聞、無私奉獻的精神,并從中受到感染、重陶。

        教學難點

        1、從字里行間,讓學生透過樸實的文字感受山里人樸實、善良的人性美。

        2、引導學生在生活中發(fā)現(xiàn)美,感受美。

        教學過程

        一、激趣導入

        1、師:劉章爺爺?shù)募亦l(xiāng)有一條潺潺而流,清澈見底的水溪,每當劉章爺爺回憶起家鄉(xiāng),覺得最美的還是小溪中的搭石,這節(jié)課就讓我們一起去感受平凡而美麗的搭石。

        2、板書課題,齊讀課題

        二、引導質(zhì)疑

        1、師范讀第2—4自然段

        搭石你留下了怎樣的印象?

        (估計學生能領悟出搭石很美)

        2、過渡:課文的第二自然有一句寫搭石很美的句子,我一找。

        生找出“搭石,構成了家鄉(xiāng)的一道風景”這句話,并齊讀

        相機板書:一道風景

        3、引導質(zhì)疑:為什么說“搭石,構成了家鄉(xiāng)的一道風景”?這是一道怎樣的風景?想不想去欣賞這道風景呢?就讓我們跟隨劉章爺爺,跟隨家鄉(xiāng)的人們,走進課文,一塊去發(fā)現(xiàn)搭石的美。

        三、圍繞風景,自主尋美

        1、生帶著問題,默讀2—4自然段,圈劃出你認為很美的語句。

        出示問題:你感受到文中哪些畫面描寫得美?美在哪里?

        請大家?guī)е鴨栴}靜靜地默讀2—4自然段,用美麗的波浪線劃出美的語句,并有感情地讀讀。

        (學生運用讀、找、畫、議的學習方法理解課文,通過輕聲讀,培養(yǎng)語感,同時培養(yǎng)了學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習慣和學習能力)

        師:老師看到很多語句上劃上了美麗波浪線,咱們依順序來交流交流。

        2、生讀讀自己發(fā)現(xiàn)的美,師引導感悟美

        .(指導學生感受美,欣賞美,品析美)

        (1)體會老人擺搭石為人著想的心靈美。

        出示:上了點年歲的人,無論怎樣著急趕路只要發(fā)現(xiàn)哪塊搭石不平衡,一定會放下帶的東西,找來合適的石頭搭上,再在上邊踏上幾個來回,直到滿意了,才肯離去。

        ①找出文中描寫老人擺搭石的關聯(lián)詞(無論……只要……直到……才……)

        再用上關聯(lián)詞讀一偏。

        從這句話中你體會到什么?(引導抓住老人擺搭石時動作的詞語“放下”、“搭上”、“踏上”體會作者的留心觀察和老人的細心、為人著想)

        這是一道為人著想的風景。

        相機板書:為人著想

        ②指導朗讀:多么可親可敬的老人,讓我們用深情的朗讀來感謝他們。

        (2)體會一行人協(xié)調(diào)有序過搭石的和諧美。

        過渡語:這里的人心靈真美。還有哪些句子也是寫家鄉(xiāng)搭石的美?

        出示語句:每當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時候,動作是那么協(xié)調(diào)有序!前面的抬起腳來,后面的緊跟上去,踏踏的聲音,像輕快的音樂;清波漾漾,人影綽綽,給人畫一般的美感。

        師:你找的是十分優(yōu)美動人的畫面,請大家輕聲讀這段話,說說你眼前浮現(xiàn)什么情景。

        ①你從哪兒體會到這幅畫面的美?

        理解“協(xié)調(diào)有序”

        文中寫什么“協(xié)調(diào)有序”?怎樣的動作是“協(xié)調(diào)有序”?師生配合著讀,選一組配合。

        (不好走啊,注意節(jié)奏要跟上、要讀得“協(xié)調(diào)有序”,讀不好,可要掉進水里,有信心嗎?)

        師引讀:每當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時候,動作是那么協(xié)調(diào)有序!前面的——,后面的——(速度漸快,反復三次)

        師:一行人這樣走著,沒有人踩腳,沒有人跌入水中,是不是有人指揮呢?對,其實沒有人指揮,那么默契,那么有序,這樣的動作就叫做——協(xié)調(diào)有序。

        ②這句話中你還從哪幾個詞體會到畫面的美的?

        “像輕快的音樂”“清波漾漾”,“人影綽綽”

        一生聲情并茂讀詞語,其他學生閉上眼睛想象畫面。(身臨其境去感受)

        師小結:一行人走搭石的動作之美、聲音之美、人影映入小溪中的影之美,構成了一幅和諧的畫面美,這是一道和諧的風景。

        相機板書:和諧

        ③配樂朗讀:多么美的畫面,猶如一首清麗的小詩,請大家用讀詩的韻味,讀出這幅美的畫面。(師在句子下用“/”畫出提示)

        (反復朗讀,層層感悟,這樣,以讀代講,以讀悟情,以讀達情,讓學生體會出其蘊涵的感情。)

        (3)體會謙讓、敬老美

        師過渡:一行人走搭石是美麗的風景,如果有兩個人面對面地走搭石,又是怎樣的情景呢?

        ①學生讀語句“如果兩個人……才相背而行”

        真是一幅溫馨的畫面,能淡淡你對這畫面的感受嗎?

        (這是一道互相謙讓的風景)

        板書:讓搭石,謙讓(或互助,團結)

        師:好一個謙讓,你讀懂了文字里含著的美,請男同學一起來感受份美。

        男生讀

        2、過渡:那么“青年人”和“老人”來走搭石,又是怎樣的情景呢?

        出示:假如遇上老人來走搭石,年輕人總要伏下身子背老人過去,人們把這看成理所當然的事。

        ①哪些詞語能打動你,理解“伏”“理所當然”

        ②齊讀“伏”字遍,理解字義

        ③活動加深理解:現(xiàn)在老師是那位老人,誰來做年輕人?

        請個小伙子

        男生彎下身子,師手搭在生的背上

        你真是個很棒的年輕人,有了你,老人定能舒舒服服,安安全全得過小溪。

        到了對岸,你需要老人向你道謝嗎?

        老人沒有道謝,年輕人會生氣嗎?

        想象:這位老人年輕時他也一定曾經(jīng)伏下身子背其他老人。

        ④透過“伏”“理解當然”看出這里的人怎樣的情感?

        師小結:家鄉(xiāng)的人一代又一代地傳遞著尊老敬老淳樸民風,這是一道尊老敬老的風景。

        板書:尊老敬老

        小結:這里有淳樸的鄉(xiāng)風、民風、景美情更美,這更是家鄉(xiāng)的一道風景。

        ⑤拓展:展開你們的想象,這一種排搭石每天有多少人走搭石呀還會有哪些人來走,我們還會有哪些人來走,我們還會看到哪些馨的場面?

        口頭說話:

        (出示提示)假如__來走搭石,__總會__,人們把這看作是理所當然的事,(如:膽小的孩子,外鄉(xiāng)人,殘疾人等)

        (讀書是師生,尤其是學生與作者進行心靈對話的過程。

        組織學生運用多種形式,進行不同層次的讀、說活動,使其感悟體會“搭石”的美,欣賞一幅幅動人的畫面,從而實現(xiàn)教師、學生與文本對話的目的)

        四、總結升華,贊頌美

        過渡:這美撞擊著劉章爺爺?shù)男撵`,并發(fā)出由衷的感嘆,讓我們齊讀最后一句。

        出示句子:一排排搭石,任人走,任人踏,它們聯(lián)結著故鄉(xiāng)的小路,也聯(lián)結著鄉(xiāng)親們美好的情感。

        1、“一排排搭石,任人走,任人踏”作者贊揚什么?(搭石的默默無聞,無私奉獻)

        僅僅在贊揚搭石嗎?還贊揚(鄉(xiāng)親們)

        贊揚鄉(xiāng)親們的什么?(相親、相愛、友好互助的美好心靈)

        從哪里體會到這些?(聯(lián)系上文)

        相機板書:美好心靈

        (讓生傾聽與評價,充分理解與感悟.此時,讓學生充分發(fā)表和交流自己感受.讓他們在交流中升華對文章的理解).

        2、齊讀這一句,讀出內(nèi)心的贊嘆與感動

        五、拓展延伸,發(fā)現(xiàn)美

        過渡:同學們,搭石的美,我們看在眼里,搭石的美,我們記在心里,其實,這樣的美也在你身邊,就蘊含在那一件伯不起眼的小事中.

        引導學生說說身邊美的小事

        請大家讀讀句子:

        美就在身邊,美就是媽媽,千萬次的嘮叨

        美就在身邊,美就是一把雨中的小傘

        美就在身邊,美就是一句風中的問候

        美就在身邊,美就是一個關懷的眼神

        美就在身邊,美就是彎腰撿紙時的身姿

        ……

        ……

        (美是永恒的主題,學生們自讀、自悟,在尋找美,欣賞美的同時,感悟自然的美,感悟和諧的美,感悟平凡的美!)

        六、布置作業(yè)

        同學們,你們都有一顆發(fā)現(xiàn)美的心

        回家后把你在生活中發(fā)現(xiàn)的美寫出來。

        (以“發(fā)現(xiàn)美”延伸課文,使讀寫真正落到實處)

        板書設計:

        為人著想

        和諧

        一道風景互相謙讓

        心靈美

        尊老敬老

        7、《錢溏湖春行》《西江月》《天凈沙 秋思》教學設計

        教學要點

        學習白居易《錢塘湖春行》,飽覽西湖早春景色,學習辛棄疾《西江月》,體會側面點染的烘托美;學習馬致遠《天凈沙秋思》,感悟寄情于物的藝術匠心。

        教學步驟

        一、指導學習《錢塘湖春行》

        1.作者簡介:白居易(772~846),字樂天,自號香山居士。一生寫了很多詩,是唐代詩人中創(chuàng)作最多的一個。著有《白氏長慶集》七十一卷。

        《錢塘湖春行》是他任杭州刺史時寫的。錢塘湖,即杭州西湖。詩中描寫了西湖早春的明媚風光,抒發(fā)了詩人喜悅的感情。

        2.初讀,要求學生把握七言詩的誦讀節(jié)奏。

        3、細讀:① 詩的各寫了什么內(nèi)容?從哪些詞語可以看出是初春的景色?

        ② 哪句詩說明詩人已陶醉在美 好的湖光山色之中了?

        ( “最愛湖東行不足”一句說明詩人流連忘返,已完全陶醉在這美好的湖光山色中了。 )

        (3)“幾處”為什么不是“處處”,“誰家”為什么不是“家家”?

        4.小結: 5 .背誦全文

        三、指導學習《西江月》

        1.作者簡介及解題(多媒體出示)

        辛棄疾(1140~1207),字幼安,號稼軒,南宋著名的愛國詞人。其詞抒寫力圖恢復國家統(tǒng)一的愛國熱情,傾訴壯志難酬的悲憤,也有吟詠祖國河山的作品。藝術風格以豪放為主,與蘇軾并稱為“蘇辛”。由于他力主抗金收復失地,跟當政的投降派發(fā)生矛盾,曾兩次罷官。這首詞是他罷官后隱居上饒帶湖期間寫的。

        2. 初讀 學生跟讀。

        3. 細讀: ①這首詞分上下兩片,各寫了什么內(nèi)容? ②表達了詞人怎樣的心情?

        (這首詞描寫了農(nóng)村夏夜的清新景色,抒發(fā)詞人的閑適心情。)

        4.悟讀

        ①詞人為什么夜行?夜行的時間長不長?從哪些詞語可以看出?

        ②“忽見”一詞有什么表達作用? ③探究這首詞的意趣。

        提示:①“蟬鳴”可見天酷熱,天氣變化從“明月”至“七八個星天外”,要有時間,可見夜行之長。②夜行雨,要尋找避雨之處,避雨之處“忽見”,想什么就有什么,能不高興?是喜出望外之吼 ③上片寫景色其實是烘托,下片寫避雨才是詞人的本意所在,也是詞的意趣所在。

        5.學生背誦詩歌

        四、學生自學《天凈沙 秋思》

        1.作者簡介及解題(學生小組交流即可)

        馬致遠,號東籬,元代著名散曲家。他與關漢卿、王實甫、白樸并稱元代雜劇四大家。所作雜劇有《漢宮秋》《青衫淚》《薦福碑》《黃粱夢》等15種。在他的作品中,更能反映他風格的是散曲;散曲中又以小令《天凈沙秋思》最為有名,元人周德清譽之為“秋思之祖”。

        2. 初讀,播放朗讀,要求學生跟讀。

        3. 細讀

        學生想像這幅畫面,感悟內(nèi)容,體會思鄉(xiāng)之情——

        4. 悟讀: 展開想像,將《天凈沙·秋思》改寫成一篇散文。(課后完成)

        5.背誦這首小令。

        五、課堂小結

        六、布置作業(yè)

        8、《天凈沙秋思》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通過反復誦讀,能正確說出作者寄寓在小曲中的思想感情。

        2、通過畫面的賞析,準確描述小曲表現(xiàn)的形象,體會形象中蘊涵的意境。

        3、通過對比閱讀,學習用具體的意象表達抽象的感情的方法。

        4、能背誦并默寫課文,積累古代描寫“愁”的詩文。

        【研究目的】

        自主學習、小組合作學習。

        【教學過程】

        一、導入課文

        (根據(jù)學生課前學習的情況自然導入)

        二、整體感知詩歌內(nèi)容

        1、放聲朗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節(jié)奏。

        2、根據(jù)頁下注,用自己喜歡的方式閱讀課文。要求:找出詩歌中的景物,并通過想象在頭腦中勾畫出畫面。

        3、評價活動:可采用多種方式。如,用自己的語言描繪畫面等。

        三、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1、過渡語:(由形象到意象)。

        介紹有關背景,為利于學生深入理解感情。

        2、組織學生活動:

        ⑴ 小曲表現(xiàn)了作者怎樣的感情?閱讀課文后根據(jù)課文內(nèi)容闡述理由。

        ⑵ 小組討論。

        ⑶ 評價。明確了枯、老、昏、小、流、人、古、西、瘦這些詞語對表達作者感情所起的作用。

        四、深入體會詩中的意境

        1、過渡語、指導語。

        2、組織學習活動:

        ⑴ 教師出示一幅畫面。要求:根據(jù)你對這首曲的理解,找出這幅畫中與原曲意境相違背的地方,根據(jù)課文內(nèi)容說出理由。

        ⑵ 展開你想象的翅膀,再次配樂朗讀課文,體會悠遠的意境。

        3、歸納總結。優(yōu)秀的文學作品往往非常講究意境的創(chuàng)設,而意境是很抽象的,因此,很多作家都通過精選典型的意象來達成目的,這首小令是這方面的典范。

        五、遷移拓展

        欣賞白樸的一首《天凈沙·秋》

        孤村落日殘霞,輕煙老樹寒鴉,一點飛鴻影下。青山綠水,白草紅葉黃花。

        1、朗讀。

        2、說說這首小令借助哪些意象表達了怎樣一種意境?

        3、請選擇一句或幾句,發(fā)揮想象,用散文化的語言描寫出文中意象所表達的意境。

        4、搜集古詩詞中有關描寫“愁”的詩句,理解用具體的意象表現(xiàn)抽象的思想感情的方法。

        六、課后學習

        完成作業(yè)。

        請選擇兩首小令中的一首 ,寫一段300字左右的賞析文章。

        9、《天凈沙秋思》教學設計

        一、教學目標

        1、能朗讀、背誦《天凈沙·秋思》

        2、能了解元散曲中小令的特點

        3、能理解《天凈沙·秋思》所描寫的意象和表達的思想感情

        4、初步具有創(chuàng)造能力。

        5、培養(yǎng)學生熱愛家鄉(xiāng),熱愛祖國的感情。

        二、重點難點

        1、朗讀、背誦《天凈沙·秋思》

        2、理解《天凈沙·秋思》所描寫的意象和表達的思想感情

        3、訓練想象、聯(lián)想,培養(yǎng)創(chuàng)造思維

        三、教學設想

        1、以朗讀訓練為重點,體會寓情于景的寫法。

        2、通過合作學習與交流,形成良好的學風,學會學習。

        3、訓練想象、聯(lián)想,培養(yǎng)創(chuàng)新意識和創(chuàng)造精神。

        四、教學時間:一課時

        五、教學過程:

        1、引入新課:(同學們:我們進中學以來初次學習古詩,很高興能成為大家的朋友,聚集在這里,和大家一起共同學習古詩 ,請大家一起學習第三單元的第十五課《古詩十五首》。從現(xiàn)在起,我們就是親密的合作伙伴,愿我們合作愉快,合作成功!朋友們,有信心嗎?)我們的課就要開始了,請先聽一段音樂,放松放松。(放第一框聽音樂)聽了這段音樂,有什么感受?這曲子是愉快的,還是悲傷的?(學生談感受。)引:你認為怎樣的人可能有這樣的心境?(失意的人,遠離家鄉(xiāng)的游子,如馬致遠)對!真聰明!說到馬致遠,就說到正題上去了。今天,我們要學習馬致遠作的曲《天凈沙·秋思》。

        我們說說馬致遠,誰來?

        馬致遠(1250?一1321?):字千里,號東籬,大都(今北京市)人,元代戲曲作家、散曲家。有“曲狀元”之稱。他的散曲描寫景物意境優(yōu)美,語言凝煉,流暢自然。(放第2框)

        師:我還知道,馬致遠年輕時熱衷功名,但由于元統(tǒng)治者實行民族高壓政策,因而一直未能得志。他幾乎一生都過著漂泊無定的生活。他也因之而郁郁不志,困窘潦倒一生。于是在羈旅途中,寫下了《天凈沙·秋思》,它的體裁的“曲”。

        下面說說“曲”這種文體:

        在中國古代文學長廊中,宋以前一直以詩最盛行,宋不僅繼承了唐朝的詩而形成了宋詩獨具的特點,而又有詞的興起。到了元代,另一新興的體裁就是曲,曲大致分為兩種,一是劇曲,一是散曲。散曲沒有動作、說白,包括散套和小令。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就是有標題的小令。(放第3框)

        2、理解這首小令的意思

        (1)指導學生朗讀。

        古人說,書讀百遍,其義自見;現(xiàn)在有專家說,讀書是與作家對話??傊x書是走進作家的內(nèi)心世界,讓我們以朗讀來走進馬致遠,親近這位名家,讀懂這片漂泊羈旅的游子之心。

        下面請大家聽一遍朗讀,劃出節(jié)奏。(放第4框)

        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師:這首小令一、三、五句押尾韻“a”,二、四句押尾韻“ia”,讀來朗朗上口,大家喜歡嗎?我們感受一下。(朗讀)前三句是典型的整句排列,結構相同、字數(shù)相等、句式工整,

        要讀出一氣呵成、淋漓痛快的酣暢美和明快的節(jié)奏感。試一試。最后一句是散句,要讀得曲折跌宕,讀出落拓無助的生存境遇。試一試。再一起把整首小令朗讀一遍。這樣朗讀我們感受到了它整散相間,長短結合的形式美。

        (2)感受它的意境美

        師:下面我們感受它的意境美。提示:怎樣的景、怎樣的人?怎樣的情感?

        有人說,“詩中有畫,畫中有詩”。先請同學們散讀一遍課文,說說你頭腦中有怎樣的畫面?請以“我仿佛看到了……”為開頭,說說詩句在你頭腦中再現(xiàn)的畫面。

        如果學生有困難,舉例:“枯藤”、單說“藤”的形態(tài)是多樣的,把它置于上下文中“枯藤”,形象就具體了,我仿佛看到了枯萎的藤、頹廢的藤、沒落的藤、毫無生機的藤,于是枯藤這一意象渲染出凄涼、蕭殺的晚秋氣氛。同學們可以類推。

        學生可能再現(xiàn)出的畫面有:

        幾根枯樹纏繞著一棵棵禿樹,那凋零了的黃葉在蕭蕭的秋風中瑟瑟的顫抖,黃昏的天空中點點寒鴉,聲聲哀鳴……一片悲涼的秋景。

        在作者的眼前呈現(xiàn)出一座小橋,橋下小溪潺潺的流水,不遠處還有升起裊裊炊煙的農(nóng)家小院,那里有安居落業(yè)的人們。在蕭瑟的秋風中,在寂寞的古道上,飽嘗艱辛的游子騎著一匹瘦瘦的老馬,在夕陽西沉的余輝中,向遠方踽踽(jû)而行。喔,同學們描繪的就是一幅悲涼的秋景圖。

        師:請想想為什么會有這些畫面?即畫中有怎樣的人,傳達出怎樣的情感?

        明確:人們常說,“所有景語皆情語”。因為“斷腸人在天涯”,在天涯的斷腸人的精神家園已化作了一片荒蕪,他眼中的景自然是滿目蕭然。于是作者眼中的藤、樹、馬、水都是蕭條的、凄涼的、無助的,其實是人的落拓與哀愁的寫照,這是以景托情,融情于景。這景無疑傳達出浪跡天涯的游子思鄉(xiāng)之情,這景與人,境與情,自然意象與社會境遇,和諧的統(tǒng)一于這首小令中,充分的道出了游子羈旅之悲。請大家齊聲誦讀,讓我們將景語化為情語,體驗體驗游子的悲苦與心酸。(朗讀)

        師:通過朗讀,真正體驗到了作者窮迫潦倒,孤苦無依、顛沛流離的凄苦情思,感受到了作品的崇高與悲劇美

        (3)拓展

        引:感受了這首小令的意境,我們來運用運用。

        A下面的詩句都是寫秋的,請選出與《天凈沙·秋思》意境不相同的一項:(放第5框)

        a沅江流不盡,屈子怨何深。日暮秋風起,蕭蕭楓樹林。

        b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晴空一鶴排云上,便引詩情到碧霄。

        c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B、選出畫面的意境與《天凈沙·秋思》相同的一幅:(展示畫面)(放第6框)

        3、創(chuàng)造性閱讀:

        (1)點撥:美是具有啟示性的?!短靸羯?middot;秋思》充滿了空白和不定點,為我們提供了豐富的閱讀想象空間,請聽聽朗讀,你能夠想象和聯(lián)想些什么?(放第7框)

        (2)分組討論,合作學習。我們分為六組,各選一個執(zhí)筆,中心發(fā)言人,選取以下的一個問題,研究學習,把結果寫出來。老師為你們提供了展示的平臺。在這里,人人都是創(chuàng)造者,大家要有充分的信心。

        提示:可說說你最喜歡原作的哪一句,為什么?還可說說原作結構、某種寫作手法好在哪里?還可將原著改寫成散文,如景物,可作細膩描繪,人物可想象他顛沛流離的生活細節(jié),可想象他的外貌、神態(tài)、心理等;也可將原作改作畫面;也可給原作寫一段賞析性的文字;還可以聯(lián)想自己或他人的一段與原作類似的思念家鄉(xiāng)的經(jīng)歷。也可聯(lián)想出一兩句古詩(或者與原作的意境相同,或者表達的情感相同)。總之,合理想象,大膽創(chuàng)新,努力豐富原作的內(nèi)容,讓作品的生命在每一位同學那里得到延長。討論開始,時間10分鐘。

        (3)交流:以上問題有可能需要教師補充的有:

        寓情于景 運用景物,創(chuàng)造一個十分典型的環(huán)境,深秋的黃昏,野外一片寂靜,幾只歸巢的烏鴉棲息在纏著枯藤的老樹上。這是一組令人感傷的景物,渲染出悲涼的氣氛,烘托出游子孤寂、痛苦的心境,看到歸巢之鴉,怎不讓生思鄉(xiāng)之情呢?看到“小橋流水人家”,以樂景襯悲,自然又增一分思鄉(xiāng)之情。

        構思精巧,句法別致。全曲五句,28字,容量極大,描繪出一幅絕妙的秋野夕照圖。18字,九種物象,一詞一景,無一個動詞,連綴巧妙,構成一個整體。因而,王國維說它“深得唐人絕句妙境”。同時,對后人影響很大。如徐志摩的詩作:《匆匆匆!催催催》一卷煙,一片山,幾點云彩。/一道水,一條橋,一支櫓聲。/一林松,一叢竹,紅葉紛紛。

        10、《天凈沙秋思》教學設計

        (教學設想:《天凈沙·秋思》反映的是游子思鄉(xiāng)之情,而《君子于役》則反映的是妻子思夫之情。這兩篇文章能不能結合起來學呢?)

        師:同學們學過歷史,知道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是什么嗎?(《詩經(jīng)》)

        師:《詩經(jīng)》305篇,其中有一篇名叫《君子于役》,我們今天先來欣賞一下該詩的第一節(jié)。(投影,包括詩的第一節(jié)以及主要詞語的解釋。)

        師:請參照注釋大致了解詩歌的內(nèi)容。(正音,釋義:君子:曷:棲:塒:)

        師:請一位同學讀一下。

        師:這首詩描繪了一幅什么樣的畫面?(農(nóng)村晚景圖,畫中充滿恬靜的氣氛)

        師:這首詩表達了一種什么樣的感情?(妻子對丈夫的無限思念之情)

        師:此詩寫法上的一個特點是什么?(情景交融)

        師:如果我們把在家苦苦等候的妻子理解為所有盼望在外親人歸來的家人,如果我們把在外服役的丈夫理解為所有在外流浪的游子,我們沒想到啊,家人的這一望就是一千多年!一千多年過去了,那個游子啊,他還在外面流浪。不信,請看這首曲——《天凈沙·秋思》。(投影《天凈沙·秋思》)

        (教師范讀,學生仿讀。注意節(jié)奏、重音、情感。)

        師:同學們請閉上眼睛,聽老師輕聲讀,將曲中描繪的所有的景象組成一幅畫。

        師:聽完老師的朗讀,你看到了什么?(學生交流自己想像的畫面)

        師:你認為畫面表達了什么樣的感情?(羈旅之情或思鄉(xiāng)之情)

        師:這種感情是怎樣表達出來的?(學生研讀賞析。)

        師:我們現(xiàn)在讀到這首曲仍能被曲中所表達的感情所深深感染。你有過“斷腸人”的經(jīng)歷或者你看過、聽過其他“斷腸人”的故事嗎?(用自己的直接經(jīng)驗或間接經(jīng)驗強化這種感情。)

        (明確:由于曲中沒有直接的抒情主人公出現(xiàn),于是,那位“斷腸人”便可以看作是一個不定代詞,指代“你”、“我”、“他”都行。讀過這此曲的人常常會沉浸于作者描寫的情境之中,有時甚至感到自己就是那秋天中無所依托的迷惘游子,此曲喚起的并不是讀者的同情心和共鳴,而是對漂泊的切身感受。雖然我們未必都是浪跡天涯的游子,但在生命的途程中,誰又不是一個流浪者呢?)

        師:一切景語皆情語。《君子于役》與《天凈沙·秋思》為了表達“思”之情,各選擇了一些有代表性的“景”。你如果要表現(xiàn)某種“情”,你將選擇哪些“景”呢?(生自由答)

        師:一曲短短28字的《秋思》,唱出了天下游子的心聲。這里,我們是不是應該感謝一下此曲的作者?(簡介馬致遠,元曲以及前人對此曲的評價)

        師:今天,我們學了兩首詩(曲),一個望歸,一個思回。讓我們在音樂的伴隨下再來深情地再現(xiàn)離我們遙遠而又很近的感情吧。(投影,放背景音樂,學生讀詩、曲)

        師:幾千年來,游子的故事一直在上演,流浪的滋味刻骨銘心。有一首歌唱道:“都說那海水又苦又咸,誰知道流浪的悲痛心酸,滿腔的愁怨,啊,游子的腳印啊,血跡斑斑……”有千年的流浪,就有千年的等待。游子啊,回來吧(音頻:費翔《故鄉(xiāng)的云》)

        11、《天凈沙秋思》教學設計

        【教學目的】

        1、引導學生反復吟詠,熟讀成誦。

        2、細細品味,重點體會景物描寫的作用。

        【課型設計】

        品讀課。

        【預習要求】

        了解作者及“曲”的有關常識。

        【教學設想】

        馬致遠的這首散曲描寫景物意境優(yōu)美,語言凝練,流暢自然,是一首需要反復吟詠、細細品味的佳作。全文僅5句,28字,純用白描勾勒景物,但卻做到了簡約與深細相依,靜景與動景相映,景色與情思相融。教學中為避免空洞、枯燥的講解,宜采用多種形式結合的教學方式:通過讓學生誦讀、配畫、改寫等形式來學習課文,讓學生在讀、畫、說、寫中受到熏陶,培養(yǎng)能力。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在中國古代文學中,宋朝不僅繼承了唐朝的詩而成了宋詩獨具的特點,而又有詞的興起。到了元代,另一種新興的體裁就是曲。唐詩、宋詞、元曲互相輝映,成為我國文化藝術中的瑰寶。有誰能說說有關“曲”的常識?

        教師根據(jù)學生回答情況并小結,之后投影關于“曲”的常識。

        關于“曲”

        曲是繼詩、詞而興起的一種古典詩歌體裁。它是配樂歌唱的詩。

        曲有散曲與劇曲之分。只供清唱吟詠之用,不進入戲劇的散篇作品,叫散曲;進入戲劇的唱詞,稱劇曲。

        散曲包括散套和小令兩種。

        《天凈沙。秋思》就屬散曲中的小令。

        二、誦讀,整體感知內(nèi)容

        1、課題及作者:

        課題由兩部分組成,與詞相似,“天凈沙”是曲牌名,“秋思”是題目──即“秋的思念”。

        作者馬致遠,元代戲曲家,有“曲狀元”之稱。這首散曲是他的代表作,描寫景物意境優(yōu)美,語言凝練,是一首需要反復吟詠、細細品味的佳作。

        2、學生自由誦讀:

        提示:朗讀應講究抑揚頓挫,在朗讀中要想象詩中的畫面,體會詩人的感情,與詩人同悲同喜。

        3、檢查誦讀情況:

        通過抽讀,小組讀了解情況,并對誤讀的地方予以更正。

        4、聽范讀。

        5、給這首曲配一幅畫:

        激趣:有個詞叫“詩情畫意”,說的是具詩畫的意境,詩畫這兩種藝術形式往往融會在一起,即所謂詩中有畫,畫中有詩,一首好詩就是一幅好畫,你一定能用你手中的筆為這首詩配上一幅畫(間筆畫)。

        ⑴ 學生動筆繪畫,教師巡回觀察。

        ⑵ 完成后讓學生互評優(yōu)劣,并對優(yōu)勝者予以表揚。

        ⑶ 出示教師的簡筆畫。(投影在大屏幕上)

        6、熟讀成誦。

        三、品味,體會獨特的意境和奇特的表現(xiàn)手法

        1、思考:

        ⑴ 曲中哪些語句寫景?寫了多少種景物?(用“___________”畫出),并用“( )”括出這些景物特征的修飾語。

        ⑵ 文中哪句抒情?抒寫了一種怎樣的情懷?它與曲中的景物描寫有何關聯(lián)?

        2、品味語言,體會獨特的意境和表現(xiàn)手法:

        作者寫景,既不夸張,也不用典,純用白描勾勒,語言凝練,言簡意豐,給讀者留下了無盡的想象空間,請你張開想象的翅膀,翱游其間。

        讓學生用“從___________(詞或句)中,我感受到了(看到了或想到了)___________”的句式說話,品味意境,填補作者留下的藝術空白。

        或用“我認為___________用得好(或?qū)懙煤?,好在___________”的句式說話,體會其奇特的表現(xiàn)手法。

        學生可能有如下答案:

        從“枯藤老樹昏鴉”這句的景物描寫中,我仿佛感受到了秋的凋零和凄清。深秋時節(jié),藤蔓枯萎了,樹葉飄落了,只剩下光禿禿的枝丫,樹梢上烏鴉凄厲的叫聲,更增添了悲涼凄楚之感……

        從“古道西風瘦馬”這句的景物描寫中,我仿佛看到了一位長途跋涉的游子,騎著一匹瘦馬,在枯黃連天的野外艱難行進,一陣冷颼颼的秋風襲來,使他不由得打了一個寒噤,倒抽了一口涼氣……

        從“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這句中,我仿佛感受到了這位游子在異域他鄉(xiāng)的痛苦之情。此刻,太陽快要落山了,烏鴉也歸巢了,他卻不知家在何處,也不知。該向何處去,任馬追著落日,漫無目的地行進……一股憂郁悲愴的思鄉(xiāng)之情涌上心頭,令他肝腸寸斷,痛苦不堪……

        我認為“枯、老、古、瘦……”這些表現(xiàn)景物特征的修飾語用得好,好在它們表現(xiàn)了深秋時節(jié)這些景物的特征,使各個事物都帶上了鮮明的個性,極具表現(xiàn)力。如一個“瘦”字寫出了馬的孱弱。疲憊無力,那騎在馬上的人呢?

        ……

        對于想象力豐富、語言有獨創(chuàng)性的學生要及時表揚。

        3、教師在學生將這首詩的意境和表現(xiàn)手法挖掘夠了基礎上讓學生動筆寫。

        將《天凈沙。秋思》改寫成一篇簡短的寫景、抒情散文。

        要求:緊扣原作,展開想象,盡量填補作者留下的藝術空白。

        4、當堂抽查學生的改寫,并作評價。

        四、課堂練習

        1、比較閱讀:

        將本文與劉禹錫的《秋詞》作比較。(學生能說多少算多少,不強求說法一致,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提示:

        可從以下三方面比較:

        ⑴ 體裁不同;

        ⑵ 所抒之情不同;

        ⑶ 表現(xiàn)手法不同。

        2、填空:

        XX獨在異國,面對晚霞中森林的奇異風光,心想:加拿大的景色確實迷人,但遠離故土的滋味實在不好受。感嘆之中,腦海里浮現(xiàn)出馬致遠《天凈沙。秋思》中的名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天凈沙秋思》教學設計

        《天凈沙·秋思》教案

        一、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了解元散曲中小令的特點。

        (2)熟讀成誦并默寫課文,積累描寫“鄉(xiāng)愁”的詩文。

        (3)培養(yǎng)學生對古詩文的誦讀能力和欣賞能力。

        2、過程與方法

        (1)引導學生反復吟詠誦讀,并通過反復吟詠誦讀,能正確說出作者寄寓在小曲中的思想感情。

        (2)通過畫面的賞析,準確描述小曲表現(xiàn)的形象,體會形象中蘊涵的意境。

        (3)理解《天凈沙·秋思》所描寫的意象,重點體會景物描寫的作用。

        3、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1)感受《天凈沙·秋思》所表達的思想感情——鄉(xiāng)愁;

        (2)感受中國古典詩詞的美,激發(fā)學生讀古詩的興趣及對祖國古典文化的熱愛。

        二、教學方法

        教學中為避免空洞、枯燥的講解,宜采用多種形式結合的教學方式:通過讓學生誦讀、配畫、欣賞、改寫等形式來學習課文,讓學生在讀、看、說、寫中受到熏陶,培養(yǎng)能力。具體做好以下三點:

        1、以朗讀訓練為重點,體會寓情于景的寫法,認識古詩文的美。

        2、通過圖片,訓練想象、聯(lián)想,培養(yǎng)創(chuàng)新意識和創(chuàng)造精神。

        3、信息技術與語文學科整合的方法本節(jié)課信息技術成為創(chuàng)設情境的工具;為學生提供豐富的資源信息加工的認知工具,從而徹底改變學生學習方式的工具。

        三、課型設計:

        品讀、欣賞課。

        四、學情分析

        1、本節(jié)課的教學對象是初一年級的學生,這是學生從進入初中之后的一節(jié)利用多媒體進行詞曲教學的嘗試,古典詩文教學需要情境引導、調(diào)動。

        2、學生對詞曲不太熟悉,古詩文欣賞水平不高。

        3、需要及時利用各種素材引導學生進行想象、聯(lián)想,以培養(yǎng)創(chuàng)新意識和創(chuàng)造精神。

        五、教學環(huán)境和資源準備

        1、教學環(huán)境:多媒體環(huán)境。

        2、供教師使用的資源:自制ppt課件

        【預習要求】了解作者及“曲”的有關常識。

        教學步驟:

        一、導入課堂

        自古以來,中國就是詩的國度,唐有唐詩,宋有宋詞,元有元曲。我們今天要欣賞的這首《天凈沙·秋思》就是一首元曲,讓我們一起來感受元曲的韻味。

        二、介紹體裁

        1.我們來讀一遍注釋(1):選自《全元散曲》。天凈沙,曲牌名。馬致遠,號東籬,生卒年不詳,元大都(現(xiàn)在北京)人,著名戲曲作家。

        2.讀過注釋,我們可以來猜一猜,元曲具有什么特點?

        預設:可以唱。

        這個“曲”字告訴我們,這首秋思在古代是可以唱的。因為是元代的作品,我們把它叫做元曲。簡單地說,元曲就是元代的可以唱的一種文學作品體裁。

        3.那么,“天凈沙”是什么意思呢?跟這首元曲的內(nèi)容有關系嗎?(可引導:注釋里是怎么說的?)

        預設:曲牌名。那也就是說,“天凈沙”與這首曲的內(nèi)容沒有關系,而與它的曲調(diào)有關系。它是表明一首曲的曲調(diào)的。

        4.而與內(nèi)容有關的是哪個部分?

        預設:“秋思”。那么“秋思”就是這首曲的題目了。

        三、誦讀感知

        1.從“秋思”二字,我們可以猜猜,這首曲可能會寫哪些內(nèi)容?

        預設:秋天里的想法。引導:也可能會寫一些秋天里看到的——景物。

        2.那么我們來讀一讀這首曲。老師先來讀一遍。

        (范讀,讀出感情,讀出“斷腸/人在天涯”的斷句,但不點明此處斷句。)同學們也來讀讀看。(生齊讀)

        3.我們剛才猜了,馬致遠可能寫了一些秋天里的景物,寫了一些秋天里的想法。我們猜對了嗎?哪幾句寫了秋天里的景物,哪幾句寫了秋天里的想法?

        預設:可能有學生把“夕陽西下”劃分到后一部分。

        明確:前四句為寫景,最后一句抒情。

        4.前四句寫了哪幾種景物?我們在這些表示景物的字下面加點,把形容這些景物的字用括號括起來。

        (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

        (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

        5.分析景物:

        ①我們先來看這一組景物。

        (多媒體)藤樹鴉

        對于這些景物,我們似乎沒有太多的感想。加上這幾個字呢?

        (多媒體)枯藤老樹昏鴉

        預設:從“枯藤老樹昏鴉”這句的景物描寫中,我仿佛感受到了秋的荒涼和凄清。

        為什么這幾個字就能給我們帶來這種感覺?換成“青藤大樹烏鴉”還有這種感覺嗎?

        引導學生分析:枯:枯萎,沒有生命力。老:蒼老,光禿禿的?;瑁狐S昏時,烏鴉也要歸巢。這些詞都給我們一種荒涼、凄清、沒有生命力的感覺。秋天的蕭瑟味道就出來了。

        請學生朗讀此句,讀出凋零凄清之感。再班級齊讀。

        ②還有哪些詞也給我們帶來秋的味道?

        (多媒體)古道西風瘦馬

        請學生分析,引導:古道是什么樣的道路?年代久遠,雜草叢生,沒有什么人在行走。西風是什么樣的風?換成微風或清風好不好?秋風,吹在人身上讓人感到寒冷。瘦馬,說明走了很長時間的路,旅途勞頓,精神疲憊。這些詞給我們的感覺是孤獨,寒冷。

        請學生朗讀此句,讀出孤獨寒冷之感。再班級齊讀。

        ③讓我們想象這樣一個畫面:又有一個行人,騎著瘦馬,吹著西風,獨自走在雜草叢生的古道上,他看到古道邊上枯藤和老樹互相纏繞,烏鴉棲息在光禿禿的樹枝上凄厲地叫著。心里涌起一陣又一陣的悲傷。他往另一邊一看,看到了什么?——“小橋流水人家”。

        有橋有水這沒有什么,加個“小”字,橋立刻顯得——溫馨了;水流動起來,立刻顯得生動了,再加上人家,整幅圖畫給我們什么樣的感覺?非常溫馨,似乎是一幅溫馨柔美的江南農(nóng)村圖景。流水潺潺,一座小橋跨過小溪,小橋后露出了幾戶人家的屋檐。

        這種氛圍好像與我們剛才感受到的凄涼、悲傷的氛圍好像矛盾了,為什么要寫這句,我改成“荒村古墓殘霞”不是更添悲涼之意嗎?

        引導學生分析:這是反襯,以溫馨的景象襯托游子悲涼的心境。

        補充:這是以樂景襯哀情的寫法。行人見到小橋流水人家的溫馨景象,想到自己卻是身處在古道西風瘦馬之中,更加悲傷了。

        我們也把這一句朗讀一遍,讀出一種溫馨中帶著些苦澀的感情。

        ④這時行人又往西邊一看,看到了什么?(多媒體)夕陽西下

        夕陽西下了,該干什么了?預設:回家。

        夕陽西下了,遠處人家飄出了縷縷炊煙,就連烏鴉也不再飛翔,停在樹上休息了。而自己卻在哪里?古道西風瘦馬。

        于是我們知道,行人傷心并不只是因為秋天的景色太過凄涼,而是因為他——想家了。他的悲傷到了什么程度?用了哪個詞?斷腸!那是形容人痛苦到了極點。

        這是不是太夸張了?馬致遠為什么會被傷到幾乎痛斷肝腸的程度呢?我們來了解一下他當時的處境。(多媒體)介紹馬致遠生平:

        馬致遠早年曾有仕途上的抱負,擔任過地方小官吏,但由于元統(tǒng)治者實行民族高壓政策,未能實現(xiàn)他滿腔抱負,以至于一生漂泊無定,郁郁不得志。在羈旅途中,寫下了《天凈沙·秋思》。

        了解了背景之后,我們再來讀最后一句——“斷腸人在天涯”。人在天涯,也就是說不在——家里。使他傷心斷腸的是他那顆抑制不住的思鄉(xiāng)的心,這就是他見秋景而生的秋思,這秋思不只是秋思,其實也是愁思,這愁思愁的是家鄉(xiāng)太遠,難以回去,是鄉(xiāng)愁。情與景交融在一起。

        (板書)情景交融秋景——秋思——鄉(xiāng)愁

        人在天涯,他感慨家鄉(xiāng)太遠,也感慨自己天涯漂泊,半世飄零。

        讓我們再次體會馬致遠的思鄉(xiāng)之情,再齊讀這首曲。(生齊讀)

        四.結語:愁是心上秋,讓詩人和我們倍感凄涼,相信同學們學完這首元曲都有了自己獨特的感受,今天的作業(yè)就是請同學們寫下自己對這首曲子的感受,寫成一篇小散文,下節(jié)課我們一起交流,下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