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級上冊語文《泰山日出》名師教案一等獎》屬于語文教案中比較優(yōu)秀的內(nèi)容,歡迎參考。
1、八年級上冊語文《泰山日出》名師教案一等獎
一、教學目標
1.增加比較閱讀的份量,進一步引導(dǎo)學生品味:不同的人在不同的心情性格影響下表達的觀看日出的不同感受。
2.體會在特定歷史時期,作者如何借寫日出來抒發(fā)對社會光明的強烈渴望。
3.教學過程以小組合作、討論、探究的方式進行。
二、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中哪些描寫表現(xiàn)了對光明的渴望。
難點:如何使讀者體會出對旭日光明的描寫是表達了對社會光明的渴望。
三、教學時數(shù)
2課時。
四、教學步驟
(一)分組:告訴大家今天的學習要分組,以便進行一些合作探究。然后將全班按照每組4-6人進行劃分,強弱男女搭配。各組都為自己的組起個名字。
(二)引入:我們作個小組競賽:大家會背哪些跟太陽有關(guān)的詩文?
--如:落日照大旗,馬鳴風蕭蕭。
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
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
飛來山上千尋塔,聞?wù)f雞鳴見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
赤日炎炎似火燒,野田禾苗半枯焦。
日照虹霓似,天清風雨聞。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
春云如獸復(fù)如禽,日照風吹淺又深。
(三)問:都是瑯瑯上口,生動難忘的佳句啊!同一顆太陽,能引發(fā)人這么多不同的觀感,為什么?
--時間、地點、環(huán)境、心情不同,作者不同,就帶來千變?nèi)f化的詩情畫意。
問:記得有一篇外國作家的小說,寫一名逃犯,在逃亡途中,看落日,“太陽像一只巨大的獨眼”,為什么?
--逃犯心情緊張,害怕被發(fā)現(xiàn),這種心情影響到他對落日的感受。
(四)好,等一會兒要考驗大家一下,你會體悟多少作者的心情。我們今天將學習徐志摩的文章《泰山日出》。我先介紹一下。
解題、作者和背景(見八年級上冊《教師教學用書》,略)(要交待徐是浪漫主義詩人。)
(五)現(xiàn)在大家仔細閱讀《泰山日出》。
(六)閱讀之后,梳理字詞。解釋下列詞語,完成加點的字的注音寫字。
飽飫 無饜 醒豁 消翳 厚毳長絨 溟濛 颯颯 蜿蜒
(七)分組討論:
1. 值得品味的詞語或句子。
2. 課文哪些描寫表現(xiàn)了對光明的渴望和贊美?作者為什么有那么強烈的渴望和贊美?
3. 練習二,比較徐志摩、海涅、姚鼐對云海的描寫,談?wù)勀愀矚g誰的描寫,為什么?
4. 練習三,比較徐志摩、劉白羽、屠格涅夫描寫旭日初升那一刻的文字,具體指出其中最生動的部分。
第二課時
(一)開場白:上節(jié)課我們各組都已按照所給問題進行了討論?現(xiàn)在我們就進入表述階段,看看哪個組說得好、說得精彩!
各組同學自己給自己編好序號,1、2、3、4、5、6。
(二)第一個問題:值得品味的詞語或句子。(念每組的序號,被念到序號的同學就發(fā)言。按答的水平打分。)
注意:這是一個開放題,但要注意引導(dǎo)學生找出那些能產(chǎn)生特別的表達效果的詞語,或采用了某種修辭來增加表達效果的句子。如:
但這是我一面感覺勁烈的曉寒,一面睡眼不曾十分醒豁時約略的印象?!皠帕摇币话闩c“寒風”搭配,這里用來形容曉寒,使人生動地感受到凌晨的十分的寒意?!靶鸦怼北疽馐侵敢馑急磉_得明顯,文中與“睡眼”搭配,傳神地寫出了“我”尚有朦朧睡意的行狀。
喚醒了四隅的明霞--光明的神駒,在熱奮地馳騁。
以“神駒”形容太陽從東而來,光輝燦爛不可阻遏的樣子,極有力量與速度?!盁釆^”,中文本無這個詞,這是根據(jù)字意臨時造詞,但讀者結(jié)合上下文可以理解,是熱烈、興奮義,促進讀者體驗到光華無比的太陽強勁地前行的樣子。
雀屏似的金霞,從無垠的肩上產(chǎn)生,展開在大地的邊沿。
本句采用比喻,以“雀屏”形容云霞的形態(tài)之美,以“金”飾霞,形容云霞的光彩之美。玫瑰汁,葡萄漿,紫荊液,瑪瑙精,霜楓葉--大量的染工,在層累的云底工作。
“玫瑰汁,葡萄漿,紫荊液,瑪瑙精,霜楓葉”這些詞語都是用來比喻云彩的色調(diào)光影的,極盡華麗與堂皇,充分體現(xiàn)出作者的浪漫和唯美主義請調(diào)。
(三)問:課文哪些描寫表現(xiàn)了對光明的渴望和贊美?
明確:不是集中筆力描繪日出的壯麗圖景,而是重在寫自己的期盼、激動、幻想。
我不由得大聲的狂叫。
發(fā)生了奇異的幻想--我軀體無限的長大,腳下的山巒比例我的身量,只是一塊拳石;這巨大……平拓著一雙長臂,在盼望,在迎接,在催促,在默默地叫喚;在崇拜,在祈禱,在流淚--在流久慕未見而將見的悲喜交互的熱淚……
這淚不是空流的,這默禱不是不生顯應(yīng)的。
歌唱呀,贊美呀,這是東方之復(fù)活,這是光明的勝利……
散發(fā)禱祝的巨人,他的身形橫亙在無邊的云海上,已經(jīng)漸漸的消翳在普遍的歡欣里;現(xiàn)在他雄渾的頌美的歌聲,也已在霞彩變幻中,普徹了四方八隅……
聽呀,這普徹的歡聲;看呀,這普照的光明!
(四)問:作者為什么有那么強烈的渴望和贊美?有什么關(guān)鍵詞能提示我們?
關(guān)鍵詞:巨人 睡意 喚醒 東方 光明 復(fù)活
這是用了象征的寫法,象征東方巨人的覺醒。再考慮寫作時期是五四新文化運動后期,“光明”“復(fù)活”等都是象征五四精神。這里的歡樂,狂歡般的,是對五四新文化運動的歡呼和禮贊。
(五)下面大家的發(fā)言是搶答式了,哪個組答得多,答得好,就能贏。
問:比較徐志摩、海涅、姚鼐對云海的描寫,你更喜歡誰的描寫,為什么?(自圓其說即可)
徐志摩寫云海的句子是:
①在朝旭未露前,宛似無量數(shù)厚毳長絨的綿羊,交頸接背地眠著,卷耳與彎角都依稀辨認得出。
②云海也活了,眠熟了的獸形濤瀾,又回復(fù)了偉大的呼嘯,昂頭搖尾的向著我們朝露染青的饅形小島沖洗,激起了四岸的水沫浪花,震蕩著這生命的浮礁,似在報告光明與歡欣之臨在……
海涅、姚鼐的見練習二。
(六)問:比較徐志摩、劉白羽、屠格涅夫描寫旭日初升那一刻的文字,具體指出其中最生動的部分。(開放)
(七)作業(yè):
①完成課后“詞句品味和積累”各題。
②朗讀并背誦“巨人的手……在熱奮地馳騁”。
附:板書設(shè)計:
泰山日出
生字詞: 探究討論:
飽飫 無饜
醒豁 消翳
厚毳 溟濛
颯颯 蜿蜒
2、八年級上冊語文《泰山日出》名師教案
一、教學目標
1.增加比較閱讀的份量,進一步引導(dǎo)學生品味:不同的人在不同的心情性格影響下表達的觀看日出的不同感受。
2.體會在特定歷史時期,作者如何借寫日出來抒發(fā)對社會光明的強烈渴望。
3.教學過程以小組合作、討論、探究的方式進行。
二、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中哪些描寫表現(xiàn)了對光明的渴望。
難點:如何使讀者體會出對旭日光明的描寫是表達了對社會光明的渴望。
三、教學時數(shù)
2課時。
四、教學步驟
(一)分組:告訴大家今天的學習要分組,以便進行一些合作探究。然后將全班按照每組4-6人進行劃分,強弱男女搭配。各組都為自己的組起個名字。
(二)引入:我們作個小組競賽:大家會背哪些跟太陽有關(guān)的詩文?
--如:落日照大旗,馬鳴風蕭蕭。
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
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
飛來山上千尋塔,聞?wù)f雞鳴見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
赤日炎炎似火燒,野田禾苗半枯焦。
日照虹霓似,天清風雨聞。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
春云如獸復(fù)如禽,日照風吹淺又深。
(三)問:都是瑯瑯上口,生動難忘的佳句??!同一顆太陽,能引發(fā)人這么多不同的觀感,為什么?
--時間、地點、環(huán)境、心情不同,作者不同,就帶來千變?nèi)f化的詩情畫意。
問:記得有一篇外國作家的小說,寫一名逃犯,在逃亡途中,看落日,“太陽像一只巨大的獨眼”,為什么?
--逃犯心情緊張,害怕被發(fā)現(xiàn),這種心情影響到他對落日的感受。
(四)好,等一會兒要考驗大家一下,你會體悟多少作者的心情。我們今天將學習徐志摩的文章《泰山日出》。我先介紹一下。
解題、作者和背景(見八年級上冊《教師教學用書》,略)(要交待徐是浪漫主義詩人。)
(五)現(xiàn)在大家仔細閱讀《泰山日出》。
(六)閱讀之后,梳理字詞。解釋下列詞語,完成加點的字的注音寫字。
飽飫 無饜 醒豁 消翳 厚毳長絨 溟濛 颯颯 蜿蜒
(七)分組討論:
1. 值得品味的詞語或句子。
2. 課文哪些描寫表現(xiàn)了對光明的渴望和贊美?作者為什么有那么強烈的渴望和贊美?
3. 練習二,比較徐志摩、海涅、姚鼐對云海的描寫,談?wù)勀愀矚g誰的描寫,為什么?
4. 練習三,比較徐志摩、劉白羽、屠格涅夫描寫旭日初升那一刻的文字,具體指出其中最生動的部分。
第二課時
(一)開場白:上節(jié)課我們各組都已按照所給問題進行了討論?現(xiàn)在我們就進入表述階段,看看哪個組說得好、說得精彩!
各組同學自己給自己編好序號,1、2、3、4、5、6。
(二)第一個問題:值得品味的詞語或句子。(念每組的序號,被念到序號的同學就發(fā)言。按答的水平打分。)
注意:這是一個開放題,但要注意引導(dǎo)學生找出那些能產(chǎn)生特別的表達效果的詞語,或采用了某種修辭來增加表達效果的句子。如:
但這是我一面感覺勁烈的曉寒,一面睡眼不曾十分醒豁時約略的印象?!皠帕摇币话闩c“寒風”搭配,這里用來形容曉寒,使人生動地感受到凌晨的十分的寒意。“醒豁”本意是指意思表達得明顯,文中與“睡眼”搭配,傳神地寫出了“我”尚有朦朧睡意的行狀。
喚醒了四隅的明霞--光明的神駒,在熱奮地馳騁。
以“神駒”形容太陽從東而來,光輝燦爛不可阻遏的樣子,極有力量與速度?!盁釆^”,中文本無這個詞,這是根據(jù)字意臨時造詞,但讀者結(jié)合上下文可以理解,是熱烈、興奮義,促進讀者體驗到光華無比的太陽強勁地前行的樣子。
雀屏似的金霞,從無垠的肩上產(chǎn)生,展開在大地的邊沿。
本句采用比喻,以“雀屏”形容云霞的形態(tài)之美,以“金”飾霞,形容云霞的光彩之美。玫瑰汁,葡萄漿,紫荊液,瑪瑙精,霜楓葉--大量的染工,在層累的云底工作。
“玫瑰汁,葡萄漿,紫荊液,瑪瑙精,霜楓葉”這些詞語都是用來比喻云彩的色調(diào)光影的,極盡華麗與堂皇,充分體現(xiàn)出作者的浪漫和唯美主義請調(diào)。
(三)問:課文哪些描寫表現(xiàn)了對光明的渴望和贊美?
明確:不是集中筆力描繪日出的壯麗圖景,而是重在寫自己的期盼、激動、幻想。
我不由得大聲的狂叫。
發(fā)生了奇異的幻想--我軀體無限的長大,腳下的山巒比例我的身量,只是一塊拳石;這巨大……平拓著一雙長臂,在盼望,在迎接,在催促,在默默地叫喚;在崇拜,在祈禱,在流淚--在流久慕未見而將見的悲喜交互的熱淚……
這淚不是空流的,這默禱不是不生顯應(yīng)的。
歌唱呀,贊美呀,這是東方之復(fù)活,這是光明的勝利……
散發(fā)禱祝的巨人,他的身形橫亙在無邊的云海上,已經(jīng)漸漸的消翳在普遍的歡欣里;現(xiàn)在他雄渾的頌美的歌聲,也已在霞彩變幻中,普徹了四方八隅……
聽呀,這普徹的歡聲;看呀,這普照的光明!
(四)問:作者為什么有那么強烈的渴望和贊美?有什么關(guān)鍵詞能提示我們?
關(guān)鍵詞:巨人 睡意 喚醒 東方 光明 復(fù)活
這是用了象征的寫法,象征東方巨人的覺醒。再考慮寫作時期是五四新文化運動后期,“光明”“復(fù)活”等都是象征五四精神。這里的歡樂,狂歡般的,是對五四新文化運動的歡呼和禮贊。
(五)下面大家的發(fā)言是搶答式了,哪個組答得多,答得好,就能贏。
問:比較徐志摩、海涅、姚鼐對云海的描寫,你更喜歡誰的描寫,為什么?(自圓其說即可)
徐志摩寫云海的句子是:
①在朝旭未露前,宛似無量數(shù)厚毳長絨的綿羊,交頸接背地眠著,卷耳與彎角都依稀辨認得出。
②云海也活了,眠熟了的獸形濤瀾,又回復(fù)了偉大的呼嘯,昂頭搖尾的向著我們朝露染青的饅形小島沖洗,激起了四岸的水沫浪花,震蕩著這生命的浮礁,似在報告光明與歡欣之臨在……
海涅、姚鼐的見練習二。
(六)問:比較徐志摩、劉白羽、屠格涅夫描寫旭日初升那一刻的文字,具體指出其中最生動的部分。(開放)
(七)作業(yè):
①完成課后“詞句品味和積累”各題。
②朗讀并背誦“巨人的手……在熱奮地馳騁”。
附:板書設(shè)計:
泰山日出
生字詞: 探究討論:
飽飫 無饜
醒豁 消翳
厚毳 溟濛
颯颯 蜿蜒
3、八年級上冊語文第2課《泰山日出》名師教案
內(nèi)容預(yù)覽:
第2課《泰山日出》名師教案
一、教學目標
1.增加比較閱讀的份量,進一步引導(dǎo)學生品味:不同的人在不同的心情性格影響下表達的觀看日出的不同感受。
2.體會在特定歷史時期,作者如何借寫日出來抒發(fā)對社會光明的強烈渴望。
3.教學過程以小組合作、討論、探究的方式進行。
二、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本文中哪些描寫表現(xiàn)了對光明的渴望。
難點:如何使讀者體會出對旭日光明的描寫是表達了對社會光明的渴望。
三、教學時數(shù)
2課時。
四、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一)分組:告訴大家今天的學習要分組,以便進行一些合作探究。然后將全班按照每組4-6人進行劃分,強弱男女搭配。各組都為自己的組起個名字。
(二)引入:我們作個小組競賽:大家會背哪些跟太陽有關(guān)的詩文?
--如:落日照大旗,馬鳴風蕭蕭。
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
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
飛來山上千尋塔,聞?wù)f雞鳴見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
赤日炎炎似火燒,野田禾苗半枯焦。
日照虹霓似,天清風雨聞。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
春云如獸復(fù)如禽,日照風吹淺又深。
(三)問:都是瑯瑯上口,生動難忘的佳句??!同一顆太陽,能引發(fā)人這么多不同的觀感,為什么?
--時間、地點、環(huán)境、心情不同,作者不同,就帶來千變?nèi)f化的詩情畫意。
問:記得有一篇外國作家的小說,寫一名逃犯,在逃亡途中,看落日,“太陽像一只巨大的獨眼”,為什么?
--逃犯心情緊張,害怕被發(fā)現(xiàn),這種心情影響到他對落日的感受。
(四)好,等一會兒要考驗大家一下,你會體悟多少作者的心情。我們今天將學習徐志摩的文章《泰山日出》。我先介紹一下。
解題、作者和背景(見八年級上冊《教師教學用書》,略)(要交待徐是浪漫主義詩人。)
(五)現(xiàn)在大家仔細閱讀《泰山日出》。
(六)閱讀之后,梳理字詞。解釋下列詞語,完成加點的字的注音寫字。
飽飫 無饜 醒豁 消翳 厚毳長絨 溟濛 颯颯 蜿蜒
(七)分組討論:
1. 本文值得品味的詞語或句子。
2. 課文哪些描寫表現(xiàn)了對光明的渴望和贊美?作者為什么有那么強烈的渴望和贊美?
3. 練習二,比較徐志摩、海涅、姚鼐對云海的描寫,談?wù)勀愀矚g誰的描寫,為什么?
4. 練習三,比較徐志摩、劉白羽、屠格涅夫描寫旭日初升那一刻的文字,具體指出其中最生動的部分。
第二課時
(一)開場白:上節(jié)課我們各組都已按照所給問題進行了討論?現(xiàn)在我們就進入表述階段,看看哪個組說得好、說得精彩!
各組同學自己給自己編好序號,1、2、3、4、5、6。
(二)第一個問題:本文值得品味的詞語或句子。(念每組的序號,被念到序號的同學就發(fā)言。按答的水平打分。)
注意:這是一個開放題,但要注意引導(dǎo)學生找出那些能產(chǎn)生特別的表達效果的詞語,或采用了某種修辭來增加表達效果的句子。如:
但這是我一面感覺勁烈的曉寒,一面睡眼不曾十分醒豁時約略的印象。“勁烈”一般與“寒風”搭配,這里用來形容曉寒,使人生動地感受到凌晨的十分的寒意。“醒豁”本意是指意思表達得明顯,文中與“睡眼”搭配,傳神地寫出了“我”尚有朦朧睡意的行狀。
喚醒了四隅的明霞--光明的神駒,在熱奮地馳騁。
以“神駒”形容太陽從東而來,光輝燦爛不可阻遏的樣子,極有力量與速度。“熱奮”,中文本無這個詞,這是根據(jù)字意臨時造詞,但讀者結(jié)合上下文可以理解,是熱烈、興奮義,促進讀者體驗到光華無比的太陽強勁地前行的樣子。
雀屏似的金霞,從無垠的肩上產(chǎn)生,展開在大地的邊沿。
本句采用比喻,以“雀屏”形容云霞的形態(tài)之美,以“金”飾霞,形容云霞的光彩之美。玫瑰汁,葡萄漿,紫荊液,瑪瑙精,霜楓葉--大量的染工,在層累的云底工作。
“玫瑰汁,葡萄漿,紫荊液,瑪瑙精,霜楓葉”這些詞語都是用來比喻云彩的色調(diào)光影的,極盡華麗與堂皇,充分體現(xiàn)出作者的浪漫和唯美主義請調(diào)。
(三)問:課文哪些描寫表現(xiàn)了對光明的渴望和贊美?
明確:本文不是集中筆力描繪日出的壯麗圖景,而是重在寫自己的期盼、激動、幻想。
我不由得大聲的狂叫。
發(fā)生了奇異的幻想--我軀體無限的長大,腳下的山巒比例我的身量,只是一塊拳石;這巨大……平拓著一雙長臂,在盼望,在迎接,在催促,在默默地叫喚;在崇拜,在祈禱,在流淚--在流久慕未見而將見的悲喜交互的熱淚……
這淚不是空流的,這默禱不是不生顯應(yīng)的。
歌唱呀,贊美呀,這是東方之復(fù)活,這是光明的勝利……
散發(fā)禱祝的巨人,他的身形橫亙在無邊的云海上,已經(jīng)漸漸的消翳在普遍的歡欣里;現(xiàn)在他雄渾的頌美的歌聲,也已在霞彩變幻中,普徹了四方八隅……
聽呀,這普徹的歡聲;看呀,這普照的光明!
(四)問:作者為什么有那么強烈的渴望和贊美?有什么關(guān)鍵詞能提示我們?
關(guān)鍵詞:巨人 睡意 喚醒 東方 光明 復(fù)活
這是用了象征的寫法,象征東方巨人的覺醒。再考慮寫作時期是五四新文化運動后期,“光明”“復(fù)活”等都是象征五四精神。這里的歡樂,狂歡般的,是對五四新文化運動的歡呼和禮贊。
(五)下面大家的發(fā)言是搶答式了,哪個組答得多,答得好,就能贏。
問:比較徐志摩、海涅、姚鼐對云海的描寫,你更喜歡誰的描寫,為什么?(自圓其說即可)
徐志摩寫云海的句子是:
①在朝旭未露前,宛似無量數(shù)厚毳長絨的綿羊,交頸接背地眠著,卷耳與彎角都依稀辨認得出。
②云海也活了,眠熟了的獸形濤瀾,又回復(fù)了偉大的呼嘯,昂頭搖尾的向著我們朝露染青的饅形小島沖洗,激起了四岸的水沫浪花,震蕩著這生命的浮礁,似在報告光明與歡欣之臨在……
海涅、姚鼐的見練習二。
(六)問:比較徐志摩、劉白羽、屠格涅夫描寫旭日初升那一刻的文字,具體指出其中最生動的部分。(開放)
(七)作業(yè):
①完成課后“詞句品味和積累”各題。
②朗讀并背誦“巨人的手……在熱奮地馳騁”。
附:板書設(shè)計:
泰山日出
生字詞: 探究討論:
飽飫 無饜
醒豁 消翳
厚毳 溟濛
颯颯 蜿蜒
4、八年級上冊第1課《日出》名師教案
內(nèi)容預(yù)覽:
第1課《日出》名師教案
一、教學目標
1.引導(dǎo)學生欣賞不同的人在不同的心情下觀察日出所產(chǎn)生的不同感受。
2.學習文章運用襯托、對比來表現(xiàn)日出的壯觀和瑰麗的寫法。
3.引導(dǎo)學生用心靈感悟自然之美。
二、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作者如何借助襯托、對比等寫法,表現(xiàn)壯觀和瑰麗的日出。
難點:文章細述兩次未見的日出,并引述海涅、屠格涅夫關(guān)于日出的描寫,對后文描寫日出起了什么作用。
三、教學時數(shù)
3課時。
四、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一)帶學生去觀察天空,并完成200字左右的描寫性小作文。
觀察前指導(dǎo):
①用心靈去親近自然。不同的人觀察同一景物會有不同的體驗,受到個性、心情、角度等等的影響。寫出自己的獨特體驗的作品才是好作品。
②觀察要細致??蓮亩鄠€角度、多個方面去觀察,如:天空的顏色,天上各種景物的特點和變化等。并用心體驗:這些景物景象讓你有什么樣的感受、聯(lián)想和想象?
③描寫也要細致??梢圆捎枚喾N修辭來幫助表達。
批改時注意:①真實的個性化的感受。②生動細致的觀察與描寫。
(二)安排本文的預(yù)習。
第二課時
(一)導(dǎo)入
以講評上一課時的小作文引入。講評的著重點:能觀察和寫出景物的基本特征;孩子的個性化體驗形成的不同情趣;描述景物的語言的生動性。
現(xiàn)在我們來閱讀欣賞《日出》,看看作者是怎么觀察和描寫日出的。
(二)解題
參見本教材八年級上冊《教師教學用書》;注意介紹寫作時間與背景。
(三)學習新課
讓孩子挑選他們喜歡的段落來朗讀(可集體讀,也可分組或一個一個輪流),并談?wù)劄槭裁聪矚g這個段落。
1.朗讀指導(dǎo):注意重音與節(jié)奏。如:
不如攀上/奇峰陡壁,或是站在/大海巖頭,面對著/彌漫的/云天,在一瞬時間內(nèi),觀察那/偉大誕生的景象,看火、熱、生命、光明怎樣一起/來到人間。
這線/紅得透亮,閃著金光,如同沸騰的溶液/一下拋濺上去,然后/像一支火箭/一直向上沖,這時我才恍然大悟,原來/這就是光明的白晝/由夜空中迸射出來的/一剎那。
它/晶光耀眼,火一般鮮紅,火一般強烈,不知不覺,所有暗影/立刻都被它照明了。一眨眼,我看見/飛機的翅膀/紅了,窗玻璃/紅了,機艙座里每一個酣睡者的面孔/紅了。
(重音:“.” ;停頓:“/”)
2.討論:作者的描寫跟剛才你們的描述是不是完全一樣?給你留下深刻印象的關(guān)于日出、特別是色彩方面的新詞句有哪些呢?
引導(dǎo)學生注意本文細致的觀察和描寫,以及采用修辭產(chǎn)生的效果等。
(1)細致寫出日出過程中隨著時間推移天空呈現(xiàn)的色彩變化。如:
清冷的淡藍色 黑沉沉 紅帶 紅海 暗紅色的光 黑色無邊 磁藍色 墨藍色 矗起一道細細的拋物線 紅得透亮,閃著金光 更紅更亮的小片 晶光耀眼 整個世界大放光明
(2)采用比喻產(chǎn)生的表達效果。如:
我們一言不語地觀看,那緋紅的小球在天邊升起,一片冬意朦朧的光照擴展開了,群山像是伏在一片白浪的海中,只有山尖分明突出,使人以為是站在一座小山丘上。在洪水泛濫的平原中間,只是這里或那里露出來一塊塊干的土壤。
問:海涅的這組句子中,“一片白浪的海”“洪水泛濫”到底寫的是什么?
--寫的是云海和它的狀貌。作者實際是站在布羅肯高峰上,他說“群山像是伏在一片白浪的海中,只有山尖分明突出,使人以為是站在一座小山丘上。”“像是”,“使人以為”就是說并不是真的,“伏在一片白浪的海中”,山峰的大部是被云海所遮蔽,給人造成了錯覺。這里用了借喻的手法,寫出晨曦微明中從高峰遠望,云海茫茫給人的印象。
提示:如果直接寫“云海”,因為常見,就很難給讀者新鮮的沖擊力,而作者這么一寫,就把他那份獨特的感受,細膩而生動地推到讀者眼前了。
一眨眼工夫,我看見飛機的翅膀紅了,窗玻璃紅了,機艙座里每一上酣睡者的面孔紅了。這時一切一切都寧靜極了,整個宇宙就像剛誕生過嬰兒的母親一樣溫柔、安靜,充滿清新、幸福之感。
問:想一想,作者為什么要用“誕生過嬰兒的母親”來比喻整個宇宙?這個比喻與后面的議論有什么關(guān)系?
--與文章所表達的歌頌祖國的主旨相關(guān),因而對后面以議論抒情的方式來歌頌新中國起到鋪墊的作用。寫作年代是1958年,新中國剛成立9年,全國正處于政治理想的激情中,作者亦同。
提示:比喻是散文中一種較為常見的修辭手法,目的是使表達的事物生動形象。但是,用什么來比喻是有講究的。使用比喻,要注意在感情上,語言風格上的一致性。
(三)布置作業(yè):
1.本文重點字詞練習:解釋詞義,完成加點的字的注音寫字
蕭瑟 緋紅 拂拂 無羈 簇擁 瑰麗 黛色
2.背誦最后一段。
第三課時
(一)朗讀最后一段。
(二)問:上節(jié)課我們好像在探討“怎么寫好景物”,誰能告訴我,到底要怎樣才能寫好景物呢?(板書)
--細致地觀察;細致準確生動地描寫;采用恰當?shù)男揶o;前后描寫的一致性和整體性等。(板書)
(三)問:但我還有不明白的地方,想讓大家來幫我解決。你看:
再向下看,云層像灰色急流,在滾滾流開,好讓光線投到大地上去,使整個世界大放光明。
作者采用比喻和擬人的寫法,把云層形容為主動讓開的“急流”,這是云層的實際狀態(tài),還是作者的主觀感受呢?
還有:瞧!那跳躍的光柱又向前移動了,帶著一種肅穆的歡悅,向上飛似的擁出一輪朝日。
“肅穆的歡悅”是太陽自身的狀態(tài),還是作者主觀的感受?
--事實上,本文許多句子都是這樣。要寫好景物,除了準確細致地觀察和描寫以外,一定還要有本人心靈的加入。才能夠?qū)懗雠c眾不同的那份感受,才能讓文字活起來。(板書)
古人說:“以情觀山,則情滿于山”, 不論觀什么,都應(yīng)如此。我們今天講的,可以說是“以情觀天,則情滿于天”吧。
(四)問1:老師還有問題,本文不是寫日出嗎?可是你們翻翻,全文作者直接寫日出的感受的篇幅有多大?
--才五分之二!另有五分之一的篇幅是引用別人文章,還有五分之二左右是寫自己在印度和黃山兩個地方?jīng)]看成日出。(板書)
問2:把這么多的文字花在這些方面是不是跑題了?
--不是跑題。這樣寫使文章的表達豐富了。用別人所經(jīng)歷的日出來烘托自己經(jīng)歷的日出,用自己兩次特意等待日出卻終竟失望,來蓄勢反襯出這次飛機上看到的日出,顯出此次觀賞的彌足珍貴。
這樣的寫法也是散文常見的寫法,我們常說的“形散神不散”。
(五)同時,我們還要注意,寫文章時不要為了“形散”,而沒有主題地隨意亂侃,或雖有主題,卻沒有按照主題來選擇和組織材料,那樣都會使文章雜亂無章,不知所云。
(六)總結(jié):如果說,上節(jié)課我們完成探討的是“怎樣寫好景物”,那么本節(jié)課我們探討的是--“怎樣寫好寫景的文章”。(板書)
1.記住無論描寫什么,都要把自己的心放進去,有自己心靈參與,文章才可能活起來。
2.為了更好地表達中心,和增加文章內(nèi)容情感的豐富性,謀篇布局可以采用烘托對比的寫法。
(七)現(xiàn)在我們就牛刀小試一下。當堂完成小作文修改:將小作文發(fā)給大家,上邊已經(jīng)有老師對一些需要修改的語句畫出的批改線條。要求大家根據(jù)所學的方法,再次修改自己的小作文,然后謄抄在作文本上,作為正式作業(yè)。
(八)作業(yè):
1.完成課后“詞句品味與積累”。
2.默寫最后一段。
〔附〕板書設(shè)計
日 出
怎么寫好景物: 怎樣寫好寫景的文章:
細致地觀察
細致準確生動地描寫 + 心靈的參與(主觀感受)
采用恰當?shù)男揶o 文章表達的豐富性
前后描寫的一致性和整體性 -- +烘托、對比
5、八年級語文上冊《泰山日出》教學設(shè)計
文章通過詩話的語言,神奇的想象,將個人的內(nèi)心靈思和對風景的體驗幻作祝禱的巨人,熱情的贊頌了他對東方文明的熱愛之情。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八年級語文上冊《泰山日出》教案設(shè)計,歡迎大家閱讀!
一、 教學目標:
1、了解作者的生平經(jīng)歷,整體感知課文。
2、精研課文,體會作者在文章中的情感的奔放,想象的奇幻,詞采的華燦以及作者詩化靈動的文辭。
3、 理解、體驗作者于字里行間浸透的一種給人以新的、生機的神秘的美的享受。
二、教學重難點:
1、重點:體會文章的精彩詞句,比較劉白羽的《泰山日出》。
2、難點:文章所浸透的詩化的靈動的美。
三、課時安排:
兩課時
四、教學過程:
1、導(dǎo)入新課 :
日出的景觀是壯美的,許多人會贊美它,描繪它,形容它,可是我們大多數(shù)人卻不知道該怎樣下筆,心頭一片茫然。徐志摩的這篇散文只選取泰山日出的一個短暫場面,卻在它的妙筆生花下,整個日出景象被描繪得絢爛多彩,變幻無窮,使人眼花繚亂,美不勝收。
2、課前預(yù)習(學生自讀課文,解決生字詞)
3、給下列加點的詞注音:
飽飫(yù) 無饜(yàn ) 醒豁(huò) 厚毳(cuì) 霧靄(ǎi) 溟濛(míng) 颯颯(sà) 祈禱(qídǎo) 層累(lěi) 蜿蜒(wānyán) 馳騁(chíchěng) 濤瀾(lán)四隅(yú) 浮礁(jiāo) 海句力士(gōu) 無垠(yín)橫亙(gèn) 消翳(yì)
4、作者簡介:
徐志摩 (1897~1931)現(xiàn)代詩人、散文家。
5、 釋題:
選自《巴黎的鱗爪》。
作為東方文學的泰斗,泰戈爾不僅有“天竺圣人”之譽,還是獲諾貝爾文學獎的第一位世界性詩人。在他一九二四年來華訪問前夕,“泰戈爾熱”已來勢洶涌。徐志摩以“泰山日出”來隱喻泰戈爾的文學創(chuàng)作和來華訪問,表達中國詩人對泰戈爾的敬仰的感情,真是一個卓越的比喻。這是何等傾心的盼望、何等熱烈的迎候,何等輝煌的蒞臨!詩人以他才華橫溢的想象和語言,描繪了一幅令人難忘的迎日圖。
6、 再次品讀課文,學生齊讀。
7、 互動學習:
互動1:同樣是描寫日出,試比較劉白羽與徐志摩所描寫旭日初升那一刻的句子,指出兩人所描寫的最生動之處。
明確:劉白羽:見課本第4頁。
好處1:太陽本來是有固定形狀的,劉卻以液態(tài)(沸騰)來形容,顯得特別新穎,劉白羽式的創(chuàng)造。
好處2:劉白羽選擇了一系列富于動感和力度的動詞來表現(xiàn)日出的強大力量(矗起、閃、拋濺、上沖、迸射、沖破、飛躍等)動感力度較強的詞表現(xiàn)日出一剎那的巨大氣勢和力量,極其雄壯、瑰麗、真的是氣象萬千。
好處3:“光明的白晝由夜空中迸射出來的一剎那”,這里夾雜了作者獨特的感受,晨光與黑夜的交替是即將過去的世界與即將到來的世界的交替,這里作者聯(lián)想到的是新中國的瑰麗景象,同時雙關(guān)。
徐志摩:見課本第10頁。
好處:傳神地刻畫了對日出的企盼、渴望,對初升之時跳動狀的精微感受,似乎感受到作者在呼喚,在催促,在目不轉(zhuǎn)睛地注視,在協(xié)助太陽完成這一偉大的誕生。
說明:教師可以要求學生找出屠格涅夫關(guān)于日出的精采描寫,比較三者之間的精妙所在。
屠格涅夫:見課本第2頁。
好處:此比喻句把對耀眼亮色(光線)的敏銳,精致的感受描寫了出來(色彩描繪的很精致);另外在情緒上將作者的主觀感受與客觀自然巧妙契合,光柱的跳躍,旭日初升的清麗,清晨的寧靜化作了“肅穆的歡悅”。傳神,精致。
互動2:認真品讀全文我們會發(fā)現(xiàn)并沒有完全寫日出的景象,它其實是表現(xiàn)作者對光明的渴望,你是否也有同樣的感受?哪些描寫表現(xiàn)了這種渴望?
明確:見課本第9第10頁 ①②③④⑤⑥
在文中光明是雙關(guān)語,既指日出的光明,也指社會的光明。光明(即東方)在文中反復(fù)出現(xiàn),特別是字里行間洋溢的熱烈情感,使人感到這一不僅僅是自然意義的光明。作者面對當時黑暗的社會現(xiàn)實,并不消極頹廢,而是積極地呼喚迎接光明的到來。文章中如“光明”“復(fù)活”“海句力士”等等都是在表現(xiàn)“五四”精神。作者夸張的歡樂就是對“五四”新文化運動的歡呼和禮贊。文章中的悲喜交互,也表明光明來之不易,它經(jīng)歷了漫長黑夜的沉睡(痛苦、屈辱的等待)沖破了重重的障礙,也得以覺醒,這艱難的獲得讓作者悲喜交互。
互動3:作者除了對日出進行了精彩的描寫,還著重寫了日出前的云海,結(jié)合“閱讀練習探究”第二題,說說幾位作家對云海描寫的精妙之處。
明確:見課本第8、9、11頁
海涅:比作洪水泛濫的平原中露出的干的土壤。
姚鼐:比作數(shù)十立的樗蒲。
徐志摩:日出前:綿羊(溫順、恬靜)
日出后:獸形波瀾(靈動、活潑、生機無限)
互動4:這篇文章是一篇抒情散文,除了以情動人外,文章華麗的詞藻,優(yōu)美的語言也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仔細品味文中節(jié)奏感強,意蘊豐富的句子。
明確:見課后題“詞語品味積累”。
文章語言:1)新穎的搭配(生動、傳神)
2)根據(jù)字義臨時造詞(新鮮、典雅)
互動5:比較劉白羽和徐志摩寫法的異同.
明確:劉白羽:把景象寫透了,才激動起來,慢慢誘導(dǎo)讀者激動,避免讀者跟不上趟而無動于衷(層層烘托、步步蓄勢,在一次又一次的渲染之后,終于推出了雄偉無比的高空奇景)
徐志摩:很善于調(diào)動讀者情緒和作者同步發(fā)展,循序漸進。徐是浪漫主義詩人,他的情緒來得很快,很突然,引起讀者的驚異,以戲劇性的懸念,調(diào)動讀者的閱讀興趣(剛開始漫不經(jīng)心,懶洋洋,筆鋒一轉(zhuǎn)“果然”讀者的情緒還沒跟上“我不由得打聲狂叫”引起讀者的驚異的作者激動的景色,倒不一定一下子很驚人,很令人震撼,寫景抒情文章常用的手法,以作者的情感為主導(dǎo)。
劉白羽:1)描寫角度新
2)立意深遠
3)表現(xiàn)手法巧妙
徐志摩:詞藻華麗、立意新奇、色調(diào)絢爛、富有音樂性。
【教學總結(jié)】《泰山日出》是徐志摩應(yīng)《小說月報》主編鄭振鐸之要求而作,為歡迎泰戈爾來華訪問而作。“日出”點明所描述的內(nèi)容,“泰山”限定了觀看日出的地點。作者以“泰山日出”來隱喻泰戈爾的文學創(chuàng)作和來華訪問,表達了中國詩人對泰戈爾的敬仰之情。
教學中遇到的第一個問題是關(guān)于“巨人”的比喻,這個巨人到底指的是誰,是泰戈爾還是作者,或者還有其他某種隱喻?同學們不太明白。怎么辦呢?我采取的方法是讓學生自己從閱讀中去體會:找到相關(guān)的段落,讓同學們反復(fù)朗讀,必要時我也進行范讀,讓學生認真聽,(我教兩個班的語文,其中先上的班級沒有范讀,效果不如后上的班級。)然后再思考巨人到底指的是什么。
比較而言,如果這時由教師作出一番解釋,幫同學們消除疑問,也許學生所獲得的,我想,既沒有自己參與教學活動過程的樂趣,也不能學會解決問題的思維方法,更不能讓《泰山日出》真正變成學生的《泰山日出》。
讓學生自己從閱讀中去體會,這種方法雖然耗時長了點,但學生對這樣得來的知識有了深刻的印象,《泰山日出》才真正變成學生的《泰山日出》,而不僅僅是教材的《泰山日出》。
關(guān)于語言品味, 對同學們來說,也是難點。雖然經(jīng)過了一年多的訓練,但是同學們都對賞析句子、品味語言的方法掌握得不太好?;静荒軓男揶o、動詞、情感、哲理等角度,對文句作出獨到的理解。于是,本節(jié)課我把重點放在從比喻等修辭的角度來理解品味語言這個方面,鼓勵學生要有自己的見解。我不要求學生的答案和參考答案完全統(tǒng)一,學到方法才是最重要的。之所以只選一個角度進行指導(dǎo),這也基于學生的實際情況,頭發(fā)胡子不能一把抓,必須循序漸進。
本節(jié)課的不足之處是學生對于歡迎泰戈爾的意義不太理解,對泰戈爾的贊美更是不明所以。我想,應(yīng)該是課前的準備沒有做充分,找找客觀原因,也許是使用新教材的倉促,今后教學前必須把所有的情況都考慮到,盡力使課堂趨向完美,平時該多多為教學充電。歸根究底,出現(xiàn)問題還是有主觀原因的。
6、八年級上冊語文第1課《日出》教案
教材內(nèi)容
《楊氏之子》選自南朝劉義慶的《世說新語》,《世說新語》是一部主要記載漢末至晉代士族階層言談軼事的小說?!稐钍现印分v述了梁國姓楊的一家中九歲男孩風趣幽默、機智巧妙地應(yīng)答他人的故事。
設(shè)計理念:
語文教學要以讀為本,學習文言文最基本的方法就是讀,最好的方法也是讀,重點在讀,難點也在讀,在朗讀上必須有時和量的保證。應(yīng)該多讀少講,使學生在讀中感知,在讀中感悟,熟讀成誦,從而豐富語文積累,培養(yǎng)語感,發(fā)展思維。
教學目標:
1.會寫6個生字,會認3個生字。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3.能根據(jù)注釋理解詞句,了解課文內(nèi)容,體會故事中孩子應(yīng)對語言的巧妙。
教學重難點:
參考注釋,理解句子的意思,體會楊氏之子的聰穎機智,體會人物語言的風趣和機智。
教學過程
一、出示課題,感受文言文與白話文不同
1、同學們,我們曾經(jīng)學過一些文言文你還記得嗎?你能說說文言文與我們現(xiàn)在學的白話文有什么區(qū)別嗎?
學生可能說:很難讀通順;有些字不好認;意思不容易理解;句子很短……
2、今天我們再來學習一篇文言文《楊氏之子》,板書課題
:楊氏之子
3、解題,你能試著說說題目的意思嗎?介于同學們已經(jīng)學過幾篇文言文,題目的意思會很輕易地說出來:楊氏之子的意思就是姓楊的人家的兒子。
二、讀通課文
1、自由讀課文,借助拼音把字音讀正確,給把握不準讀音的自做上記號。
2、指名讀課文。著重強調(diào)以下字的讀音:惠
曰
禽
詣
為(wèi)、應(yīng)(yìng)
3、師范讀,同時出示文字課件:
梁國/楊氏之子/九歲,甚/聰惠??拙?詣其父,父/不在,乃/呼兒出。為/設(shè)果,果/有楊梅???指以/示兒曰:“此是/君家/果。”兒/應(yīng)聲答曰:“未聞/孔雀/是夫子家/禽。”
(這一環(huán)節(jié)的設(shè)計,旨在引導(dǎo)學生讀準停頓,讀好古文的節(jié)奏。)
4、自由練讀后再指學生讀,力求達到熟讀。
5、整體感知故事的內(nèi)容:你對楊氏之子了解了多少?故事中除了楊氏之子,還有誰?他們談了些什么?(學生能感知多少就感知多少,先不強求正確,這只是初步的感知,主要是培養(yǎng)學生整體感知的能力。)
三、合作學習,理解課文意思
(本文雖然行文簡潔,不足百字,但古今字義不同是學生閱讀理解的難點,我采取以下步驟幫助學生理解短文的意思。)
1、要求學生默讀課文,借助注釋和搜集的資料理解文中每句話的意思。哪些地方不懂,作上標記。(讓孩子學會借助注釋理解課文,這是學習文言文很重要的一種學習方法。)
2、小組合作學習。
3、班上交流:讓學生就不理解的字詞提出問題??梢宰寣W生通過同學之間的討論自己獲取答案,如果學生能夠作出回答,教師則應(yīng)追問學生是怎么知道的。學生無法回答,教師可以適當點撥提示,讓學生明白字詞義。有些字詞義可以與學生熟知的成語熟語等相聯(lián)系,以加深理解,如,“此”可以與“原來如此”聯(lián)系;“聞”可以與“百聞不如一見”聯(lián)系。
4、指名說說每個句子的意思。
5、知道了每個句子的意思后再連起來試著說說課文的意思。
(這一環(huán)節(jié)的教學通過學生的自主學習、合作交流能比較容易地完成教學重點的第一步。)
(體會人物語言的風趣和機智,既是教學重點,也是難點。讓學生僅初步了解課文大意,還遠遠不夠。為了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我又設(shè)計以下環(huán)節(jié):對重點句的研讀。)
四、討論交流,領(lǐng)悟幽默
1、這個故事最精彩、最吸引人的是哪句話?為什么?
2、出示句子:孔指以示兒曰:“此是君家果。”兒應(yīng)聲答曰:“未聞孔雀是夫子家禽。”
(“楊梅”是一種水果,其中的“楊”與姓楊的“楊”沒有關(guān)系??拙焦室鈱⑺鼈兟?lián)系起來,開玩笑地說:“這是你家的水果。”這樣說話,因為沒有道理而顯得風趣幽默,也非常親切??拙皆谛丈献鑫恼?,孩子也在姓上做文章,由孔君平的“孔”姓想到了孔雀,用“從來沒有聽說孔雀是您家的家禽”來應(yīng)答,妙趣橫生。九歲孩童能迅速領(lǐng)會孔君平表達的內(nèi)容和技巧,顯示出他的聰明機智和應(yīng)對能力。)
3、出示文中插圖,讓學生再讀讀這兩個句子,想象當時的情境,說說當時兩人會是怎樣的神情?說話時會用怎樣的語氣?(孔君平可能是神態(tài)很隨便,甚至有些看不起小孩,認為他還是一個孩子,說話的語氣可能有些傲慢、隨意;楊氏之子很機智、神采飛揚,說話語氣有挑戰(zhàn)性。)
試著有感情的朗讀這兩句話,要讀出兩人不同的語氣。
4、你覺得楊氏之子的機智表現(xiàn)在哪里?
(1)、“應(yīng)聲答曰”說明反映很快,不假思索。
(2)、比較句子:
未聞孔雀是夫子家禽
孔雀是夫子家禽
一句沒有正面說楊梅不是我們家的,而是巧妙的從“夫子家”說起,寓意孔雀不是你們的家禽,楊梅當然就不是我們家的。去掉“未聞”態(tài)度生硬,有頂撞之嫌。讓學生深入體會楊氏之子的委婉與機智
5、拓展想像:孔君平聽了孩子的話后,會是什么反應(yīng)?
五、課外拓展
(本課課后編排了綜合性學習的提示,目的是提示教師此次綜合性學習應(yīng)從本課教學開始,把綜合性學習貫穿全組學習的始終。本次綜合性學習的目的是引導(dǎo)學生在課外去發(fā)現(xiàn)、搜集精妙的語言,從閱讀的內(nèi)容想開去,通過多種形式的語文活動,積累并學習運用有藝術(shù)性、有魅力的語言,感受祖國語言的豐富美好!因此,我設(shè)計了拓展練習)
拓展匯報:我們每天都在用語言交流,精練得當?shù)恼Z言,能使我們有效地與人溝通,機智巧妙的語言,能幫我們擺脫可能出現(xiàn)的尷尬局面,幽默風趣的語言,能愉悅我們的身心。在生活中有哪些語言讓你銘記在心呢?(交流自己搜集的或聽到、看到的精妙語言。)
鼓勵學生課下閱讀《世說新語》中其他小故事,大體了解內(nèi)容,體會語言妙在哪里。
7、八年級語文上冊第1課《日出》教案
教學目標:1.能正確讀寫為、家禽等詞語。
2能正確、流利、有節(jié)奏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3體會故事中孩子應(yīng)對語言的巧妙之處,激發(fā)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
教學重點:感受楊氏之子聰慧的具體表現(xiàn)
教學難點:楊氏子的回答妙在哪兒
教學過程:一聊愚人節(jié)導(dǎo)入:看窗外陽光明媚,陽春三月即將過去,后天4月1日,你知道是什么節(jié)嗎?現(xiàn)在好多人利用著這個節(jié)日開玩笑,來給生活找點樂子。然而玩笑不能開得太過分,為此沈老師送你們幾句話:
課件出示:(1)、精煉得當?shù)恼Z言,能使我們有效地與別人溝通。
(2)、幽默風趣的語言,能愉悅我們的身心,活躍我們的生活。
(3)、機智巧妙的語言,可以擺脫困境或?qū)擂蔚木置妗?/p>
二.1.今天這節(jié)課讓我們一起感受楊氏子巧妙機智的語言的魅力吧。
2.說說通過上節(jié)課的學習本文主要講了一個怎樣的故事?(生交流:孔君平開玩笑似的說,楊梅是他家的果子。楊氏子機智巧妙地做出了回答。)
3.師導(dǎo):學古詩要理解字詞句的意思,首先要讀的有節(jié)奏,心里得明白什么地方該做停頓,才能讀得有味道。誰來第一個讀?(其余同學仔細聽:停頓是否恰當,字音是否準確,不當處家問號。)
4.你有什么發(fā)現(xiàn)嗎?(為和應(yīng)的讀音)(最有一句的停頓在家和禽的中間)
5.討論為什么應(yīng)該分開來讀。出示課件(兩句不同的停頓)
未聞∕孔雀∕是夫子家∕禽。
未聞∕孔雀∕是夫子∕家禽。
學生舉例說明,老師隨機引導(dǎo):文中的禽指孔雀這種鳥,而合起來指家中馴養(yǎng)的雞、鴨、鵝等。
6.老師小節(jié):看來學古詩真得咬文嚼字??!不同處停頓意思也居然不同。但學古文與現(xiàn)代文也有相似之處。文中都圍繞一個中心句來寫,你能找到這個句子嗎?這句話在這里起什么作用?
7.生交流后出示中心句:楊氏子九歲,甚聰慧。
(1)誰會讀這句話,為什么這樣讀?(贊賞的語氣)
(2)其中的“甚”可以換成那些詞?
(3)那么楊氏子的甚聰慧表現(xiàn)在哪兒呢?(找句讀)
(4)想象孔君平夫當時是怎么逗他玩的,會是什么語氣?什么神態(tài)?楊氏子回答是又是什么心理?什么神態(tài)?
(5)師生表演讀:現(xiàn)在老師來客串孔君平,你們就是甚聰慧的楊氏子,準備好了嗎?語氣和表情要到位哦?。ㄟB續(xù)3遍)
(6)讀著讀著,你們?yōu)槭裁葱α?(生交流:這玩笑開得很有趣)
(7)這玩笑開在那兩個詞語上?(生交流;此和君家各指什么?板書:楊梅楊家果)
(8)讓我們琢磨一下,孔君平要誘導(dǎo)楊氏子的意思是什么?(楊梅和楊氏子是一家人)
(9)可是這么巧妙的弦外之音楊氏子就聽出來了,怪不得文章開頭說——(學生接)
(10)楊氏子不僅會聽,更會巧妙回答,從哪兒看出來?(玩笑開在哪兩個詞上)
板書:孔雀——孔家禽
師引:這一招在兵法上叫以其人之道其人之身。
(11)如果當時面對孔君平的是你,你會如何回答?(生回答)
(12)沈老師也替他著急,回答了這樣一句,比一比和他的語氣有什么不同?課件出示:豈聞孔雀是君家禽乎?
–未聞孔雀是夫子家禽。
(13)比較這兩句話的語氣,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同桌練讀)
(14)哪兩個詞用的得體,委婉,可以看出他是個怎樣的孩子?哪個詞看出他有足夠的機智?
小結(jié):楊氏子的回答是如此快速,如此巧妙,如此有禮,他果然-——(生齊答。)
這也應(yīng)證了老師送你們的一句話:生讀第3句——機智巧妙的語言化解尷尬的局面。
三.語言訓練,品味回答的妙處。
1課件出示:
如此巧妙的回答:一妙在楊氏子回答得();二妙在他委婉地()了孔君平的說法,其實想告訴他既然(),那么()。
或如果(),那么()。
2.同桌討論,指名交流。
3.如果來客姓杜,那你想替楊氏子怎樣回答呢?(改姓黃,白等,學生練說)。
4.老師小結(jié):真不錯,,看來我們也學會了機智又委婉地回答長輩的問話了。
四推薦故事,當堂練習
師:在劉義慶的《世說新語》中還有這樣聰慧的小兒故事,你想讀嗎?(見每課必練24頁)
1.學生練習,當堂交流{哪個孩子的表達妙?}
2.老師總結(jié):我們的母語的確魅力無限,有妙語連珠的語言智慧,有唇槍舌劍的語言戰(zhàn)爭,更有妙筆生花的語言表達,讓這樣美妙的語言一直伴隨我們的學習之旅吧!
板書設(shè)計:孔君平(開玩笑)楊梅楊家果
楊氏子(機智、有禮)孔雀孔家禽
8、八年級語文上冊第12課《雷雨前》名師教案
內(nèi)容預(yù)覽:
第12課《雷雨前》名師教案
【教學目標】
1.在閱讀課文實踐活動中,練習把握文章脈絡(luò),整體感語文章思想內(nèi)容;
2.在閱讀課文實踐活動中,學習課文語句表達,積累漢語言詞匯句式,訓練朗讀,培訓語感;
3.學習課文寫作模式:通過對多個具體事物的形象描寫集中表述一種生活感受。
【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是完成教學目標1.2,教學難點在教學目標3。
【教學時數(shù)】
2課時。
【預(yù)習要求】
①閱讀或朗讀課文;
②抄寫《詞語手冊》本課生字新詞;
【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步驟一〕朗讀課文(教師讀,或全班同學讀,或教師指定某位學生讀)。
在讀課文過程中,教師可提醒注意某字讀音,某句子讀法,或者糾正學生讀得不正確之處。必要時,可多讀幾遍,直至讀順為止。
〔步驟二〕適當板書并解釋課文中的字詞。(可借助《詞語手冊》)
同學們翻開《詞語手冊》,老師講解相關(guān)字詞在課文何處出現(xiàn),是什么意思。
◇詞語注釋:
【幔(màn)】為遮擋而懸掛起來的布、綢子、絲絨等。
【踱方步】踱,慢步行走;方步,斯斯文文的大而慢的步子
【不折不扣】不大折扣,形容完全符合某種標準或要求。
【明晃晃】光亮閃爍。
【咆哮(páoxiào)】(猛獸)怒吼。形容水流的奔騰轟鳴,也形容人的暴怒喊叫。【瞥(piē)】很快的看一下。
【密不透風】嚴密得連風都無法透過。
【揩(kāi)】擦;抹。
【齷齪(wòchuò)】不干凈。
【噤(jìn)聲】閉口不做聲。
【剝落】一片片地脫落。
◇詞義辨析:
【焦躁】〖焦急〗
“焦躁”不僅有焦急、著急的意思,同時還有因焦急而煩躁的意思。
〔步驟三〕梳理文章脈絡(luò),整體感悟文章思想內(nèi)容。
1.文章題為《雷雨前》,寫的是雷雨到來之前和到來之時的情景,細寫前者簡寫后者。文章有時間上的推移,從“清早”到“上午”,再到“午后”;還有內(nèi)容的變化,從清早和上午的悶熱,到午后三點鐘有幾道閃電和幾聲雷響,然后是“空氣比以前加倍悶!那幔比以前加倍厚!天加倍黑!”,最后才狂風閃電大雷雨來臨。這里有文章的順序,有行文的節(jié)奏。
2.文章寫的是雷雨前天氣的悶熱和人的難受,對不對?如果我來寫,我只能寫一句話:“雷雨前天氣很悶熱,人很難受。”寫完之后就再沒有話說了。你看我寫得怎么樣?很簡潔,但不生動,沒有感染力。天氣怎么悶熱?人怎么難受?沒有寫到位,讀者感受不到。我們來看看這篇文章是怎么寫的?
1)作者不說抽象概念專說形象事物,不概括言說而用具體描寫。為了說“熱”,文章說經(jīng)過一夜橋石還是熱烘烘的,田里開裂的泥土還有“白煙一樣的東西往上冒”。為了說“沒有風”,文章說“雞毛從橋頭拋下去,也沒見它飄飄揚揚踱方步”。
2)作者從人的視覺、聽覺、觸覺和感覺等方面寫,把那種悶熱難受的感覺傳達給你,喚起你的感覺。文章說“摸一摸橋石,像還帶點熱”,說“渾身的毛孔全都閉住”,身上的汗“像膠水一樣,膠得你渾身不爽快,像結(jié)了一層殼”,這是寫觸覺;說“滿天里張著個灰色的幔”,這是寫視覺;說蚊子蒼蠅“哼哼哼,嗡嗡嗡”,說蟬在那里高叫“要死喲!要死喲!”,這是寫聽覺;說:“心口泛淘淘,像要嘔出什么來”,說“張開兩臂用力行一次深呼吸,可是進來的只是熱辣辣的一股悶氣”,這是寫感覺。
3)作者使用比喻、擬人、排比等修辭手法進行描寫。文章多處使用比喻:如田里的泥土“干硬得就跟水門汀差不多”,你看有多硬?如身上出的汗“跟膠水一樣”,你看有多黏?如“人像快要干死的魚,張開了一張嘴”,你看有多慘?“天空老張著那灰色的幔,沒有一點點漏洞”,人“就跟住在抽出了空氣的大筒里似的”,你看多憋悶?文章多處使用擬人手法:如田里泥土張著“扁長的嘴巴”吐熱氣,再如“幔外邊的巨人一下子把那灰色的幔扯得粉碎”,你看多形象?文章還使用排比手法: “你汗也流盡了,嘴里干得像燒,你手里也軟了,你會覺得世界末日也不會比這再壞!”“蟬兒噤聲,蒼蠅逃走,蚊子躲起來,人身上像剝落了一層殼那么一爽。”這些句子都取得了很好的表達效果。
3.文章寫雷雨前天氣的悶熱和人的難受,顯然有作者的用意。文章寫于1934年,當時正處民族危難時刻,全民抗戰(zhàn)仍然遙遙無期,這就產(chǎn)生了一種全民的政治苦悶。文章作者借寫自然環(huán)境的憋悶來表述社會環(huán)境的憋悶,呼喚民族革命早日到來,“讓大雷雨沖洗出個干凈清涼的世界!”文章寫出了作者對社會的感受和希望。
〔步驟四〕布置作業(yè):
1.朗讀課文。
2.抄寫課文。
第二課時
〔步驟一〕朗讀課文。
〔步驟二〕講評作業(yè)。
以《教師教學用書》為據(jù),進行講解。
第一題:找出文中十處以上寫熱、悶的有關(guān)語句,體味其表達的妥帖。
1.清早起來,摸一摸橋石,竟像還帶點熱。(一整夜還無法散熱)
2.天快亮的時候,這橋上還有兩三個人躺著。(如果下半夜涼快了,早回家躺了)
3.太陽威力好像透過幔直逼你頭頂。
(逼字好,觸覺上有強烈感覺,太陽隔著云層依然熱力無比)
4.好像過了一夜工夫還不曾把白天吸下去的熱氣吐完。(同1,吸、吐兩字好,改成熱氣沒有散盡之類就不那么生動了)
5.似乎有白煙一樣的東西往上冒。(所謂熱得冒煙)
6.渾身的毛孔全部閉住。(閉字好,感覺不到一絲一毫的空氣流動)
7.心口泛淘淘,像要嘔出什么來。(心口淘空感。高溫使空氣稀薄,又悶得無一絲流動,吸不到多少空氣)
8.(天上的幔)沒有一點點漏洞,也沒有動一動。(無一絲風)
9.雞毛拋下去,也沒見它飄飄揚揚踱方步。(無一絲空氣流動,非常直觀可感)
10、就跟住在抽出了空氣的大筒里似的。(同7,好像無氣可流了)
11.用力進行一次深呼吸,吸進來的只是熱辣辣的一股悶。(悶怎么能吸呢?這悶的感覺太強烈了。悶字用得好)
12.汗只管鉆出來,膠水一樣,膠得你渾身不爽快,像結(jié)了一層殼。(汗一出來就立即被蒸發(fā)得只剩下了鹽分,粘糊在皮膚上,膠字好,寫活了軀體的感覺)
13.人像快干死的魚,張開了一張嘴。(空氣稀薄、缺氧的極度狀態(tài))
14.然而刬過了,幔又合攏,跟沒刬過一樣;又裂了一次縫,然而中什么用。(密不透風,難以攻破。中字用得好,口語,傳神,有力度,把那種氣惱的狀態(tài)都寫出了)
15.嘴里干得像燒,你手里也軟了。(燒、軟兩字,尤其是軟字多好。燒字常見人用。軟就特別,這是綜合的狀態(tài)和感覺,熱悶已經(jīng)把你折磨得氣力全無,手心發(fā)軟)。
第二題:細讀下列文字,說明作者是如何反復(fù)強調(diào)悶熱的。
這一天上午,天空老張著那灰色的幔,沒有一點點漏洞,也沒有動一動。也許幔外邊有的是風,但我們罩在這幔里的,把雞毛從橋頭拋下去,也沒見它飄飄揚揚踱方步。就跟住在抽出空氣的大筒里似的,人張開兩臂用力行一次深呼吸,可是吸進來只是熱辣辣的一股悶氣。
--這里先總狀,后寫典型細節(jié),再又從外在感覺寫到內(nèi)心感覺,反復(fù)強調(diào)。
沒有一點點漏洞,也沒有動一動,這是總的狀態(tài):一點風都沒有。再鄧一個典型細節(jié)、特寫鏡頭:雞毛不飄;把空氣紋絲不動說到了極至。接著又換一個角度,深入一個層次,即從外在的五官、軀體感覺深入到內(nèi)心感覺(悶)。先是用一個“真空”的夸張的比喻,把悶熱到似乎無氣可流的感覺寫出來了。再又取一個典型細節(jié):“吸”悶。悶是感覺,是無法吸的,吸進來的是空氣,但這空氣悶得太難吸了,吸進來的熱空氣好像也是不流動的“悶”氣,可見這悶的感覺無處不在,強大無比。總之,從宏觀到細節(jié),從實狀到感覺,從比喻到夸張,反復(fù)強調(diào)悶熱無比。
第三題:本文寫于二十世紀三十年代。查找作家及時代背景等有關(guān)資料,說說文中的壓抑氛圍及蒼蠅、蚊子、蟬兒、雷電風暴各有什么寓意?
--為1934年前后社會狀況和各政治階層表現(xiàn)的象征。
壓抑氛圍象征當時專制、高壓、白色恐怖的社會狀況。蒼蠅、蚊子象征反動派、丑惡勢力。蟬兒象征那些不革命的、口頭革命的人們。雷電風暴象征革命者、革命運動、革命風暴。
第四題:本文的主題和結(jié)尾與高爾基的《海燕》有無相似之處?請具體談?wù)勀愕目捶ā?/p>
--就兩文的象征意義,主題、結(jié)尾既有相似處又有不同。
主題相似在都表現(xiàn)了革命力量與反動勢力、黑暗勢力的搏斗。主題不同在:《海燕》主要是歌頌革命者的大無畏的斗爭精神、對斗爭充滿熱情歡樂的積極樂觀的革命精神,以及表現(xiàn)了革命必勝的堅定信念;《雷雨前》主要表現(xiàn)革命風暴尚未到來前,社會氛圍的極端的壓抑,人們渴望革命風暴摧毀這個壓抑的舊世界,以及表現(xiàn)了斗爭的艱難。結(jié)尾則更為相似,特別是最后一、二句,都在熱情歡呼革命風暴的到來,都渴望革命風暴來得更為猛烈。不同在,《海燕》里革命風暴是將要來臨,《雷雨前》是革命風暴已經(jīng)來到。
〔步驟三〕布置作業(yè):
模仿課文寫法,寫一段表現(xiàn)天氣寒冷及人遭受寒冷的感覺的文字?;蛘弑痴b默寫課文部分語段。
9、二年級語文上冊二年級語文上冊《一株紫丁香》的優(yōu)秀教案
【教學目標】
1、會認8個生字,會寫10個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體會師生之間的深厚感情。
3、樹立起尊敬老師的心愿。
【教學重點】
1、學習生字,朗讀體會課文。
2、樹立起尊敬老師的心愿。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看圖激趣導(dǎo)入
1、投影“紫丁香”的圖片,提問:
有誰認識這株植物?
2、有些同學悄悄地在他們老師的窗前種下了一株紫丁香。這株紫丁香代表了什么呢?今天我們就來學習詩歌《一株紫丁香》。
二、初讀感知
1、自由讀課文,遇到不認識的字借助拼音多讀幾遍。
2、四人小組進行輪讀,找出不明白的地方,一起研究。
3、交流:
讀了課文后你了解了什么?
三、識字
1、同學拿出自身的生字卡片,自主認讀。
2、同桌交流讀,互聽,并正音。
3、開火車檢查生字讀音。去掉拼音再來一遍。
4、匯報記憶方法,把你記生字的好方法說給同學聽。
5、猜字謎:
舌頭嘗出甘蔗味(甜)。
一人站在大樹旁(休)。
四、朗讀
1、教師范讀,聽后說說感受。
2、小組練讀,用自身喜歡的方式來讀,要求讀正確,讀流利。
3、分小節(jié)檢查朗讀情況。
4、朗讀展示:
讀自身喜歡的小節(jié),相機引導(dǎo)評議。
五、寫字
1、出示要寫的字:
休、伸、甜、院、除、息、困
讀字音,認字形。
2、觀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字形特點,教師提示書寫注意事項。
3、教師范寫。
4、同學練習,教師檢查同學的寫字姿勢和寫字效果。
5、實物投影儀展示同學寫的字,進行評議。
第二課時
一、復(fù)習鞏固
“開汽車”游戲。
師:汽車汽車開起來。
生:汽車開到我這里,我為汽車加點油。
二、朗讀課文
1、放歌曲(《每當我走過老師的窗前》)談感受。
2、同學練讀,指導(dǎo)同學讀出對老師的尊敬之情。
3、教師引讀。
4、同學選讀,喜歡哪個小節(jié)就用自身喜愛的方式讀哪個小節(jié)?
5、配樂朗讀全詩,把對老師的愛表示出來。
三、朗讀感悟
1、小組內(nèi)再讀讀課文,想一想,說一說:
“我們”為什么要在老師窗前栽一株紫丁香?
2、指讀第三小節(jié),引導(dǎo)同學:
“幫您消除一天的疲倦”這一句中你能體會到什么,或者聯(lián)想到什么?
3、假如讓你去陪老師你會為老師做點什么?
4、同學選讀,選自身最喜歡的小節(jié)來讀,并說說為什么喜歡?
5、小組挑戰(zhàn)讀,看哪一組讀得最有感情,能使老師感動。
6、全班包括對老師的深情朗讀全文。
四、說說背背
1、說出你想對老師說的話。(學習自由說)現(xiàn)在就讓紫丁香為我們做這一切吧!
2、看著畫面自身練習背誦。
3、扮演背誦。
五、寫字指導(dǎo)
1、寫“甜、歌、牽、困”四個字。
2、觀察教師范寫,點評。
3、同學練習。同桌展示。互提建議。
六、拓展活動
1、學唱一首歌頌老師的歌曲,要求自主讀歌詞。
2、交流自身積累的贊美老師的詞語、名言、詩句等。
10、三年級語文上冊《語文樂園八》教案
教學目標:
1.在《皮字朋友多》這個識字歌謠中領(lǐng)悟漢字的某些造字規(guī)律。
2.積累詞語和警句,并引導(dǎo)學生學以致用。
3.訓練學生工整、規(guī)范地書寫6個左右結(jié)構(gòu)的漢字。
4.通過閱讀欣賞短文,積累成語,明白道理。
5.練習向同學朋友推薦好書,培養(yǎng)學生[此文轉(zhuǎn)于網(wǎng)]的表達能力,體會與人分享幸福和快樂,并能結(jié)合活動寫一篇習作。
6.學習寫毛筆字,學習“豎提”和“橫折提”兩個筆畫。
教學重點、難點:
1.自主地積累字、詞、句,并能學以致用。
2.通過寫字、閱讀、口語交際、習作等系統(tǒng)地訓練學生聽、說、讀、寫的基本功。
教學準備:
小黑板、投影片、課外讀物(數(shù)本)、錄音機、磁帶。
教學課時:
5課時
教學過程(來自優(yōu)秀淘.教.案.網(wǎng)):
第一課時
一、激趣導(dǎo)入。
師生同唱《找朋友》:找呀找呀找呀找,找到一個好朋友。敬個禮,握握手,你是我的好朋友。
師:生活中,我們都有自己的好朋友。在漢字大家族中,它們也有自己的好朋友。我們一起來幫忙找找好嗎?
二、投影片出示歌謠《皮字朋友多》。
1.學生自讀歌謠,小組朗讀歌謠,教師趣讀(長短輕重富于變化,外加一定表情或動作)歌謠。
2.指名上黑板找出“皮”字的朋友,圈出:坡、波、破、跛……
3.交流怎么識記這些朋友。
4.繼續(xù)為“皮”尋找朋友(板書):疲、彼、陂……
5.學生趣讀歌謠。
6.小結(jié)學習情況,鼓勵學生發(fā)現(xiàn)漢字中的趣味奧妙,課后繼續(xù)練習給其他漢字找朋友,編歌謠。
三、積累詞句,豐富自己的語言。
1.過渡:剛才認識了不少新漢字,原來學習漢字也有秘訣。只要掌握了好方法,就能學得輕松愉快。下面我們再來學習一些詞語和句子,相信我們的語言會更加豐富、精彩。
2.小黑板出示詞語和句子。
①學生自讀詞句,同桌間討論交流對詞句的理解。
②指名讀,小組讀詞句。
四、妙語連珠:我會說。
1.指名交流對詞句的理解,相機用詞說句。
2.“插花”游戲:小組合作,練說一段話,用上小黑板上的詞和句。用得好的小組就給插花。看看哪一組插的花最多,最精彩。
3.小組派代表交流練說的話,教師相機指導(dǎo)并鼓勵。
五、課堂小結(jié)。
六、課后練習。
1.給其他漢字找朋友編歌謠。
2.把自己所在小組練習的說話內(nèi)容修改寫下來。
第二課時
一、明確本節(jié)課的學習內(nèi)容和要求。
1.練習規(guī)范工整地書寫漢字。
2.閱讀欣賞兩則成語故事,理解內(nèi)容領(lǐng)悟道理。
二、比比誰寫得好。
1.出示寫字板,學生觀察寫字板中的范字。
2.認識并分析六個漢字
教案《語文A版三年級語文上冊《語文樂園八》教案》!
的特點:除了“念”字外都是左右結(jié)構(gòu)。
3.教師指導(dǎo)書寫要點:左右結(jié)構(gòu)的字要注意穿插避讓,體現(xiàn)漢字的形體美;“愣、情、搖”均為左窄右寬;“頓”字第四筆寫作豎提。
4.學生描紅后再書寫,教師巡視,規(guī)范書寫姿勢。
5.投影出示學生書寫作品,講評書寫情況。
三、閱讀欣賞。
1.錄音機播放《少見多怪》。
2.學生自讀《少見多怪》,同桌間交流對故事的理解:你讀懂了什么?還有什么不明白的?
3.指名說說成語“少見多怪”的意思。
4.說說你從故事中明白了什么?假如你是其中的一個觀眾,你想對那個把駱駝當成馬的人說些什么?
5.齊讀短文。
6.舉例說說我們身邊“少見多怪”的事例。
7.學習《道聽途說》,方法同上。
四、自選作業(yè)。
1.給這兩則成語故事配上圖畫并寫上自己的忠告。
2.你還知道哪些成語故事?說給大家聽。
第三課時
一、導(dǎo)入。
小黑板出示名人名言:
一本新書像一艘船,帶領(lǐng)我們從狹隘的地方,駛向廣闊無垠的生活海岸。(凱勒)
書籍是全人類的營養(yǎng)品。(莎士比亞)
師:同學們一定讀過許多書,那奇妙的神話、迷人的童話、生動的寓言……都會給你留下深刻的印象。那美妙的文字、深刻的道理一定會讓你回味無窮。良書即益友,如果我們能相互推薦一些好書,我想我們擁有的益友更多,我們的營養(yǎng)就會更豐富。
二、好書共分享活動。
1.指名上臺推薦好書,教師相機板書推薦者所述說的內(nèi)容。
2.調(diào)查了解推薦的效果。
①以舉手的形式了解學生接受推薦的比例。
②讓聽眾說說自己接受推薦或拒絕推薦的理由。
③你對被推薦的書預(yù)先想知道些什么?
3.小結(jié)推薦要點:
①這本書的書名、作者、出版社、出版時間。
②這本書的主要內(nèi)容。
③你向同學們推薦這本書的理由(可以舉例說說你認為最有意思的部分)。
4.按推薦要點,有方法有技巧地推薦好書。(還可以手持這本書進行直觀演說。)
三、比比誰推薦的書最有吸引力。
1.你認為誰介紹得最生動有趣。
2.你最想看誰推薦的什么書?為什么?
四、課后作業(yè)。
課外閱讀,好書共分享。
第四課時
一、明確習作要求。
結(jié)合上節(jié)課的好書共分享活動,以推薦一本好書為內(nèi)容,寫一篇習作。敘述要清楚、有條理,語句要通順、生動,字數(shù)不限。
二、習作提示。
1.首先擬題。
如:我最喜愛的一本書——《格林童話》
我推薦《一千零一夜》
好書《十萬個為什么》
2.結(jié)合推薦要點向同學們介紹這本書,簡要地介紹這本書的主要內(nèi)容,具體生動地介紹自己讀這本書時感受最深、最有意思的地方。
三、自列習作提綱。
1.書名、作者、教案《語文A版三年級語文上冊《語文樂園八》教案》,語文A版三年級語文上冊《語文樂園八》教案
11、人教版八年級語文上冊《春望》《石壕吏》《望岳》教案
一、導(dǎo)入:
“民間疾苦,筆底波瀾;世上創(chuàng)痍,詩中圣哲。滿眼河上,大地早非唐李有;一腔君國,草堂猶是杜陵春。草堂留后世,詩圣著千秋?!?
同學們,這些對聯(lián)中指的人物是誰呢?對,是杜甫
杜甫在25歲的時候,他父親杜閑在山東兗州任司馬,他曾借省親之機去山東各處游歷,這首詩就是那個時期寫的。我們讀杜甫“安史之亂”后的詩作,往往會覺得他是個沉郁寡歡的老人;可是,讀這一首感覺就全然不同,他的雄心,他的豪氣都將使你感奮不已。
二、作者簡介:
代偉大的現(xiàn)實主義詩人杜甫,為我們留下了1400多首詩。這些詩像一面鏡子,廣泛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亂”前后唐代社會由盛而衰的真實歷史面貌。自李唐以來,他的詩歌即被公認為“史詩”,詩人本人也被看作一代詩宗,被尊稱為“詩圣”。
杜甫( 712~ 770),唐代詩人。字子美。 祖籍襄陽 (今屬湖北),生于河南鞏縣。因曾居長安城南少陵,在成都被嚴武薦為節(jié)度參謀,檢校工部員外郎;后世稱之為杜少陵,杜工部。 甫生在“奉儒守官”并有文學傳統(tǒng)的家庭中,是著名詩人杜審言之孫。7歲學詩,15歲揚名。20歲以后可分 4個時期。
漫游時期:玄宗開元十九年( 731)至天寶四載(745),杜甫過著“裘馬清狂”的浪漫生活。 曾先后漫游吳越和齊趙一帶。 其間赴洛陽考進士失敗。天寶三載,在洛陽與李白結(jié)為摯友。 次年秋分手,再未相會。 杜甫此期詩作現(xiàn)存 20余首,多是五律和五古,以《望岳》為代表。
三、教學過程:
《望岳》
1. 介紹寫作背景:
杜甫在25歲的時候,他父親杜閑在山東兗州任司馬,他曾借省親之機去山東各處游歷,這首詩就是那個時期寫的。我們讀杜甫“安史之亂”后的詩作,往往會覺得他是個沉郁寡歡的老人;可是,讀這一首感覺就全然不同,他的雄心,他的豪氣都將使你感奮不已。
2.介紹古體詩。
古體詩,又稱古詩、古風,多數(shù)通篇是五言句或七言句,也有以五言或七言句為主而雜有長短句的;平仄沒有嚴格的限定,體現(xiàn)自由的抑揚韻律;用韻比較自由,可以一韻到底,也可以換韻。從句式方面看,古詩一般四字為二二式,五字為二二一式或二一二式,七字為二二二一式,有時因表意需要而有特殊情況?!锻馈肥且皇孜逖怨旁?,句式有“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薄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3.整體感知。
問:詩題叫《望岳》,可見作者并未登上泰山,詩中句句都是寫“望”字,只是望的角度不同,有遠有近,有虛有實。試以兩句為一組看看“望”的角度有怎樣的不同。(“岱宗”兩句是遠望;“造化”兩句是近望;“蕩胸”兩句是仰望;“會當”兩句是極望。)按:這是仇兆鰲的說法,“極望”一語,學生不易理解,無妨改為“俯視”。逐句詮釋(按:此詩非律詩,不可使用“頷聯(lián)”“頸聯(lián)”等名稱)
4.逐句分析。
“岱宗”兩句。問:“夫”是個虛詞,首句意思只在“如何”(怎么樣)上,試比較“岱宗如何”和“岱宗夫如何”在語氣上有什么不同?(加“夫”則驚奇、贊嘆之情更明明,也更強烈。)泰山之北為故齊地,之南為故魯?shù)?;“青”,指泰山之色,“了”,完的意思。整句話是什么意思?(無論從北或是從南看,泰山是看不完的。)詩人這樣寫有什么用意?(形容泰山極高極遠。)
“造化”兩句。問:“神秀”,指英靈之氣,這是古人的說法。試聯(lián)系前面一句說說這句的意思。(泰山如此高遠,是天地間英靈之氣聚集的結(jié)果。)“陰陽”一句又是什么意思呢?(據(jù)注釋作答,再補充說明:山前為陽,日光先臨,故易曉;山后為陰,日光不到,故易昏。)這是形容泰山高與天齊。
“蕩胸”兩句。大意已見注釋。問:這兩句寫詩人望岳所見,試作具體描述(泰山中天門以上時有云團浮現(xiàn),或高或低,故謂之“層云”;鳥亦時常出沒于山谷間,須睜大眼細望才能見。)表現(xiàn)了詩人怎樣的心情?(向往之至,亟欲一登。)由引出下兩句。
“會當”兩句。絕頂,極頂,指玉皇頂。問:詩人此刻仍在山下,但他卻能“一覽(全都看到)眾山小”,這說明了什么?(這是詩人神游玉皇頂之所見,故謂之虛景。)
5.總結(jié)。
杜甫一生極為坎坷,特別是在安史之亂發(fā)生以后,他四方飄泊,居無定所,在他生命的最后三年里竟至以舟為家,他一生寫詩一千四百多首,其中95%以上都寫于這動蕩不安的生活之中。讀過這首詩后,你對杜甫有怎樣的認識?能找到他取得如此偉大成就的原因么?
學生自由發(fā)言。
板書設(shè)計:
遠望
望岳 近望
仰望
《春望》賞析
1. 介紹寫作背景:
唐肅宗至德元載(756)六月,安史叛軍攻下唐都長安。七月,杜甫聽到唐肅宗在靈武即位的消息,便把家小安頓在郎州的羌村,去投奔肅宗。途中叛軍俘獲,帶到長安。因他官卑職微,未被囚禁?!洞和穼懹诖文耆?。他乘隙逃離長安,歷盡千辛萬苦,終于到達了當時朝廷的所在地——鳳翔縣。這首詩是詩人逃離長安前一個月寫的。
2. 介紹近體詩
近體詩是指在唐代形成的格律詩。近體詩從句式上說有五言、七言之分;從篇幅上說有律詩、絕句兩種。律詩分五律、七律兩種。全詩共四聯(lián),頭兩句叫首聯(lián),三、四句叫頷聯(lián),五、六句叫頸聯(lián),七、八句叫尾聯(lián)。中間兩聯(lián)要求對仗。二、四、六、八句尾要押韻,通常押平聲韻。
3.整體感知:
詩的前四句寫都城敗象,飽含感嘆;后四句寫心念親人境況,充溢離情。全詩沉著蘊藉,真摯自然。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開篇即寫春望所見:國都淪陷,城池殘破,雖然山河依舊,可是亂草遍地,林木蒼蒼,一個“破”字,使人怵目驚心。繼而一個“深”字,令人滿目凄然。詩人在此明為寫景,實為抒感,寄情于物,托感于景。為全詩創(chuàng)造了氣氛。此聯(lián)對仗工巧,圓熟自然,詩意翻跌。“國破”對“城春”,兩意相反?!皣啤钡念j垣殘壁同富有生意的“城春”對舉,對照強烈?!皣啤敝吕^以“山河在”,意思相反,出人意料;“城春”原當為明媚之景,而后綴以“草木深”則敘荒蕪之狀,先后相悖,又是一翻。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這兩句一般解釋是,花鳥本為娛人之物,但因感時恨別,卻使詩人見了反而墮淚驚心。另一種解釋為,以花鳥擬人,感時傷別,花也濺淚,鳥也驚心。兩說雖則有別,其精神卻能相通,一則觸景生情,一則移情于物,正見好詩含蘊之豐富。
詩的前四句,都統(tǒng)在“望”字中。詩人俯仰瞻視,視線由近而遠,又由遠而近,視野從城到山河,再由滿城到花鳥。感情則由隱而顯,由弱而強,步步推進。在景與情的變化中,仿佛可見詩人由翹首望景,逐步地轉(zhuǎn)入了低頭沉思,自然地過渡到后半部分——想望親人。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自安史叛亂以來,“烽火苦教多信斷”,直到如今春深三月,戰(zhàn)火仍連續(xù)不斷。多么盼望家中親人的消息,這時的一封家信真是勝過“萬金”啊!“家書抵萬金”,寫出了消息隔絕久盼音訊不至時的急切心情,這是人人心中所有的想法,很自然地使人共鳴,因而成了千古傳誦的名句。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狈榛鸨榈兀倚挪煌?,想念遠方的慘戚之象,眼望面前的頹敗之景,不覺于極無聊之際,搔首躊躇,頓覺稀疏短發(fā),幾不勝簪。“白發(fā)”為愁所致,“搔”為想要解愁的動作,“更短”可見愁的程度。這樣,在國破家亡,離亂傷痛之外,又嘆息衰老,則更增一層悲哀。
這首詩反映了詩人熱愛國家、眷念家人的美好情操,意脈貫通而不平直,情景兼具而不游離,感情強烈而不淺露,內(nèi)容豐富而不蕪雜,格律嚴謹而不板滯,以仄起仄落的五律正格,得鏗鏘作響,氣度渾灝,因而一千二百余年來一直膾炙人口,歷久而不衰。
關(guān)于表現(xiàn)手法:
A.觸景傷懷,移情于物,將憂國思親的情懷蘊含在形象的描寫中,情景交融。
B.一字傳神?!皣粕胶釉?,城春草木深”,“破”字使人怵目驚心;“深”字令人滿目凄涼?!案袝r花濺淚,恨別鳥驚心”,“濺”“驚”體現(xiàn)了詩歌語言的動態(tài)美,寄托了詩人強烈的情感。
板書設(shè)計:
春望
憂國---------------思親
《石壕吏》
1. 介紹寫作背景:
唐肅宗乾元元年(758)冬末,杜甫回到洛陽,看看戰(zhàn)亂后的故鄉(xiāng)??墒遣坏絻蓚€月,形勢發(fā)生逆轉(zhuǎn),唐軍在鄴城大敗,郭子儀退守河陽,河陽一帶又騷動起來。唐王朝為補充兵力,便在洛陽以西至潼關(guān)一帶,強行抓人當兵,人民苦不堪言。詩人這時被迫離去,經(jīng)新安、石壕、潼關(guān)等地回到華州。一路上他所看到的都是征夫怨婦們的愁眉苦臉,所聽到的是別家出征時的哭聲。著名的“三吏”“三別”就是根據(jù)這番經(jīng)歷寫成的。三吏三別:《石壕吏》《新安吏》《潼關(guān)吏》《新婚別》《垂老別》《無家別》其中,《石壕吏》因構(gòu)思巧妙、情節(jié)生動而流傳最廣。
2.理清情節(jié)發(fā)展脈絡(luò),指導(dǎo)學生背誦。
(1)提問:按照開端、發(fā)展、高潮、結(jié)局理清故事情節(jié),并概括詩歌的思想內(nèi)容。
明確:這是一首敘事詩,其主體部分是老婦人的“致詞”。詩的前四句寫“致詞”的由來,也交代了故事發(fā)生的時間和地點;最后四句是結(jié)局和尾聲,暗示老婦已被抓走。老婦致詞又可分為兩層:5~16句老婦人敘述家中的不幸;17~20句老婦人主動請求從軍。引導(dǎo)學生深入體會詩的意境,把握本詩的思想內(nèi)容和藝術(shù)特色。
(2)學生根據(jù)思路提示,讀詩,嘗試背誦。
3.分析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說明是夜里突然襲捕,令人驚駭)捉人。老頭越過墻走,老婦出門看(突出老婦機警,掩護老頭逃走)。(事情發(fā)生的地點、時間及起因)
差役吼叫多么兇狠,老婦人啼哭多么痛苦!
聽婦前致詞:三男鄴城戍。一男附書至,二男新戰(zhàn)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長已矣!室中更無人,惟有乳下孫。有孫母未去,出入無完裙。老嫗力雖衰,請從吏夜歸,急(讓家庭快些脫離危險,說明河陽戰(zhàn)事緊急)應(yīng)河陽役,猶得備晨炊。
夜久語聲絕,如聞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獨與老翁別。(詩人獨與老頭告別,暗示老婦已被抓走)
4.分析人物形象
提問:詩中有幾個人物?他們各有什么特點?
明確:老嫗、石壕吏。老婦是主要人物形象,她在危急之下,挺身而出,主動從軍,有敢于承擔苦難的精神。石壕吏開頭出現(xiàn),中間便隱入幕后,“捉人”“一何怒”可以看出吏態(tài)度蠻橫,兇暴無比。
5.教師引導(dǎo)學生歸納詩歌的思想內(nèi)容,并分析詩歌流露了詩人什么樣的情感。
明確:全詩通過詩人的見聞,詳寫老婦的痛苦申訴,描繪出戰(zhàn)亂給人民帶來的沉重災(zāi)難,揭露了官吏的橫暴,表露了作者對時局的憂慮,對勞動人民的深切同情。
板書設(shè)計:
石壕吏
差吏夜捉人
老婦哭訴苦難 戰(zhàn)爭給老百姓的災(zāi)難深重
老婦自請服役
教學后記:學生對詩人生平的了解,對融情于景的表現(xiàn)手法理解較好。能激發(fā)學生的聯(lián)想和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