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的歌會》教學實錄一等獎》屬于教學設(shè)計中比較優(yōu)秀的內(nèi)容,歡迎參考。
1、《云南的歌會》教學實錄一等獎
我上《云南的歌會》這一課
海南農(nóng)墾八一糖廠中學 鄭 艷
實施新課程改革,教材的編選有了很大的變化,所選的課文更加貼進生活,既豐富了學生的人文精神,又提高了學生的文化品位和語文素養(yǎng)?!对颇系母钑肥橇x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八年級語文下冊第四單元的第一篇課文。這一單元所選的課文,大多是寫各地節(jié)日風俗的,為我們展現(xiàn)了一幅幅有聲有色的民俗風情畫卷。學習這些課文,可以讓學生感受到自身日常生活中蘊含的無窮樂趣,體會多種表達方式綜合運用產(chǎn)生的藝術(shù)效果?!对颇系母钑肥且黄獦O富情趣的散文,出自現(xiàn)代作家沈從文之手,記敘了云南數(shù)種歌會的場景,表現(xiàn)云南鄉(xiāng)民愛唱、善唱山歌的民風特點。教學這篇文章,要讓學生注意揣摩、品味文章語言,感受文章濃郁的鄉(xiāng)土氣息,欣賞云南濃郁的民歌風情,培養(yǎng)學生熱愛民族文化的情感,還要注意作者表現(xiàn)民族文化的幾種描寫手法:人物描寫、環(huán)境描寫和場面描寫。
為了上好這篇有趣的文章,我在課前進行了較充分的準備,讓學生預習課文,并搜集有關(guān)的民歌音像資料,如《阿詩瑪》《五朵金花》《劉三姐》以及本地儋州民歌——調(diào)聲。但可惜我和學生只搜集到《劉三姐》的音像資料和儋州調(diào)聲的音像資料。于是我根據(jù)教學需要整理剪輯學生搜集的音像資料和我搜集的流行歌曲演唱會的音像資料,并制作成課件,安排一課時上完。
一、導入
1、談話:我國是個多民族國家,共有多少個民族呢?(五十六個民族)每個民族都能歌善舞。下面請同學們就所播放的音像片段猜猜這是哪個少數(shù)民族的民歌?
2、趣味竟猜:(劉三姐,廣西壯族)多媒體播放《劉三姐》的音像片段。根據(jù)欣賞到的音像片段談感受:你覺得這民歌怎么樣?(淳樸、親切、自然、動聽)
3、了解云南民歌:“云南是一個聚居了最多少數(shù)民族的省份,在各族人民的生活中,民歌幾乎滲透到各個領(lǐng)域”指名說說對云南民歌的了解。多媒體播放云南民歌的背景資料?!跋旅婢妥屛覀兏S現(xiàn)代作家沈從文一起來欣賞蘊含著濃郁民族氣息的云南民歌?!?/p>
4、板書課題、作者名。指名說說對作者的了解。
二、研讀新課
1、小組自由朗讀,要求讀完后說出你對云南歌會有哪些了解。
2、指名回答:文中給我們描寫了幾個唱歌的場面?(山野對歌、山路漫歌、村寨傳歌)分別在哪段?第一段講什么?
3、導讀:雖然同是唱歌,但它們在內(nèi)容上各有側(cè)重,我們先來聽聽“對調(diào)子”都唱些什么?(唱的多是情歌酬和)“多”字說明什么?能不能去掉?(不能,“多”說明“對調(diào)子”多數(shù)以情歌為主,但也有其他方面的內(nèi)容。)既然“對調(diào)子”多唱情歌,那么它采用什么方式唱歌呢?(或見景生情,即物起興,用各種豐富譬喻,比賽機智才能。或用提問題方法,等待對方答解?;蚧コ盎ベ?,隨事壓韻,循環(huán)無端。)無論采用何種方式,“對調(diào)子”都是什么的大比拼?(機智才能)這里作者著重寫了“一個年輕的婦女一連唱敗了三個對手,逼得對方啞口無言”的情景,作者是用什么方法來描寫這個年輕婦女的?(外貌描寫)齊讀這一部分的內(nèi)容。這一部分刻畫出一個什么樣的婦女形象?(性情開朗、活潑,聰明,手腳麻利)思考:作者為什么在這里要濃墨重彩地描寫這位唱歌的婦女呢?(突出“對調(diào)子”的人的機智才能)
4、我們再來看看那些趕馬女孩,聽聽她們都唱些什么歌?(她們唱的是悅耳好聽的山歌)她們的歌聲充滿一種什么樣的美?(淳樸本色美)思考討論:既然這樣,作者為什么不直接寫趕馬女孩唱歌,而是用許多筆墨去描寫由呈貢一路進城的景色?這些和趕馬女孩唱歌有什么關(guān)系?(明確“開滿雜花的小山坡”“土坎邊的粉藍色報春花”“各種山鳥呼朋喚侶”還有“戴勝鳥和云雀的歌唱”描寫出了當?shù)貎?yōu)美的環(huán)境,自然環(huán)境之美與歌聲之美相得益彰,美景襯好歌)齊讀第4段。
5、那么“金滿斗會”呢?這是一個以什么為主要內(nèi)容的盛會?(集會表面說是避疫免災,主要作用還是傳歌)從哪里可以看出歌會“盛大”?(人多:住處院子兩樓和那道長長屋廊下,集合了鄉(xiāng)村男女老幼百多人。時間長:唱和相續(xù),一連三天才散場。盛裝:和逢年過節(jié)差不多,一身收拾得清潔利索,頭上手上到處是銀光閃閃。)如此壯觀的場面,給人的感受如何?(盛況空前、十年難逢)齊讀第5段。
6、小組討論:作者描繪了這三個唱歌的場景,是想告訴我們什么呢?表達怎樣的生活態(tài)度?(明確:生活就像歌聲一樣是美好的,我們應該盡情地享受并體會人生中美妙的日子。)
三、拓展延伸
1、比較:多媒體播放流行歌曲演唱會,孫悅的《我心飛翔》音像片段,比較它與云南的歌會有什么不同?
2、我們身邊有沒有類似云南歌會般美麗濃郁的民俗文化?(儋州調(diào)聲)
3、欣賞儋州調(diào)聲的音像片段。
4、請一位儋州本地學生為大家現(xiàn)場演唱儋州調(diào)聲。
四、總結(jié)
對云南歌會的介紹,讓我們領(lǐng)略到了我國民歌文化的豐富多彩,同時讓我們知道生活中有歌就有歡樂。同學們,生活是美好的,人生更是美妙的,我們身邊處處有美,讓我們從這一天起細細品味吧!
五、作業(yè)
課后寫一篇介紹當?shù)孛袼坠?jié)日的文章
板書
一、山野對歌 唱歌人 機智才能
二、山路漫歌 環(huán)境 美景襯好歌
三、金滿斗會 場景 盛況空前
上完這堂課,我進行了總結(jié)反思。根據(jù)上課同學們的熱烈氣氛,回答問題的準確度,以及課后詢問他們的看法,這堂課上的是比較成功的。課件的制作給學生帶來了視覺的享受,使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文。學生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學習,積極參與現(xiàn)場演唱。大膽表述自己的見解,如紀驍君同學比較流行音樂演唱會與云南的歌會,就分析得較具體、較到位。通過這課的學習,同學們不僅培養(yǎng)了動手搜集資料的能力,而且發(fā)現(xiàn)了生活中的美,發(fā)現(xiàn)了我們本地的民歌美,并由此發(fā)揚了本地民族文化。而讓我感受最深的是,在制作課件的過程中,我深深地喜歡上了儋州調(diào)聲!因為在此之前,我是討厭儋州調(diào)聲的,總覺得粗俗難聽?,F(xiàn)在的我好欣賞儋州調(diào)聲那優(yōu)美動聽的旋律,聽了心情舒暢,全身就想動起來。新課程改革,讓我和學生一起成長了!但是這堂課也有讓我遺憾和不足的地方,如:沒有找到有關(guān)云南民歌的音像資料,只找到廣西的民歌音像資料,說明了:一個是我們的教學資料少,二是沒有下大工夫上網(wǎng)查找,三是計算機水平也不過硬。還有,在上課過程中,有些重點句子沒有讓學生齊讀來加深理解。同時,這堂課的容量較大,一課時上完,只能適宜快班的學生。總之,新課程改革要求關(guān)注學生的情緒生活和情感體驗,使學生伴隨著學科知識的獲得,對學習的態(tài)度也越來越積極。這堂課聯(lián)系了學生的生活實際,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學生的情感體驗,真正達到教育的目的。
題目:我上《云南的歌會》這一課
2、《云南的歌會》教學實錄
我上《云南的歌會》這一課
海南農(nóng)墾八一糖廠中學 鄭 艷
實施新課程改革,教材的編選有了很大的變化,所選的課文更加貼進生活,既豐富了學生的人文精神,又提高了學生的文化品位和語文素養(yǎng)?!对颇系母钑肥橇x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八年級語文下冊第四單元的第一篇課文。這一單元所選的課文,大多是寫各地節(jié)日風俗的,為我們展現(xiàn)了一幅幅有聲有色的民俗風情畫卷。學習這些課文,可以讓學生感受到自身日常生活中蘊含的無窮樂趣,體會多種表達方式綜合運用產(chǎn)生的藝術(shù)效果。《云南的歌會》是一篇極富情趣的散文,出自現(xiàn)代作家沈從文之手,記敘了云南數(shù)種歌會的場景,表現(xiàn)云南鄉(xiāng)民愛唱、善唱山歌的民風特點。教學這篇文章,要讓學生注意揣摩、品味文章語言,感受文章濃郁的鄉(xiāng)土氣息,欣賞云南濃郁的民歌風情,培養(yǎng)學生熱愛民族文化的情感,還要注意作者表現(xiàn)民族文化的幾種描寫手法:人物描寫、環(huán)境描寫和場面描寫。
為了上好這篇有趣的文章,我在課前進行了較充分的準備,讓學生預習課文,并搜集有關(guān)的民歌音像資料,如《阿詩瑪》《五朵金花》《劉三姐》以及本地儋州民歌——調(diào)聲。但可惜我和學生只搜集到《劉三姐》的音像資料和儋州調(diào)聲的音像資料。于是我根據(jù)教學需要整理剪輯學生搜集的音像資料和我搜集的流行歌曲演唱會的音像資料,并制作成課件,安排一課時上完。
一、導入
1、談話:我國是個多民族國家,共有多少個民族呢?(五十六個民族)每個民族都能歌善舞。下面請同學們就所播放的音像片段猜猜這是哪個少數(shù)民族的民歌?
2、趣味竟猜:(劉三姐,廣西壯族)多媒體播放《劉三姐》的音像片段。根據(jù)欣賞到的音像片段談感受:你覺得這民歌怎么樣?(淳樸、親切、自然、動聽)
3、了解云南民歌:“云南是一個聚居了最多少數(shù)民族的省份,在各族人民的生活中,民歌幾乎滲透到各個領(lǐng)域”指名說說對云南民歌的了解。多媒體播放云南民歌的背景資料?!跋旅婢妥屛覀兏S現(xiàn)代作家沈從文一起來欣賞蘊含著濃郁民族氣息的云南民歌?!?/p>
4、板書課題、作者名。指名說說對作者的了解。
二、研讀新課
1、小組自由朗讀,要求讀完后說出你對云南歌會有哪些了解。
2、指名回答:文中給我們描寫了幾個唱歌的場面?(山野對歌、山路漫歌、村寨傳歌)分別在哪段?第一段講什么?
3、導讀:雖然同是唱歌,但它們在內(nèi)容上各有側(cè)重,我們先來聽聽“對調(diào)子”都唱些什么?(唱的多是情歌酬和)“多”字說明什么?能不能去掉?(不能,“多”說明“對調(diào)子”多數(shù)以情歌為主,但也有其他方面的內(nèi)容。)既然“對調(diào)子”多唱情歌,那么它采用什么方式唱歌呢?(或見景生情,即物起興,用各種豐富譬喻,比賽機智才能。或用提問題方法,等待對方答解?;蚧コ盎ベ?,隨事壓韻,循環(huán)無端。)無論采用何種方式,“對調(diào)子”都是什么的大比拼?(機智才能)這里作者著重寫了“一個年輕的婦女一連唱敗了三個對手,逼得對方啞口無言”的情景,作者是用什么方法來描寫這個年輕婦女的?(外貌描寫)齊讀這一部分的內(nèi)容。這一部分刻畫出一個什么樣的婦女形象?(性情開朗、活潑,聰明,手腳麻利)思考:作者為什么在這里要濃墨重彩地描寫這位唱歌的婦女呢?(突出“對調(diào)子”的人的機智才能)
4、我們再來看看那些趕馬女孩,聽聽她們都唱些什么歌?(她們唱的是悅耳好聽的山歌)她們的歌聲充滿一種什么樣的美?(淳樸本色美)思考討論:既然這樣,作者為什么不直接寫趕馬女孩唱歌,而是用許多筆墨去描寫由呈貢一路進城的景色?這些和趕馬女孩唱歌有什么關(guān)系?(明確“開滿雜花的小山坡”“土坎邊的粉藍色報春花”“各種山鳥呼朋喚侶”還有“戴勝鳥和云雀的歌唱”描寫出了當?shù)貎?yōu)美的環(huán)境,自然環(huán)境之美與歌聲之美相得益彰,美景襯好歌)齊讀第4段。
5、那么“金滿斗會”呢?這是一個以什么為主要內(nèi)容的盛會?(集會表面說是避疫免災,主要作用還是傳歌)從哪里可以看出歌會“盛大”?(人多:住處院子兩樓和那道長長屋廊下,集合了鄉(xiāng)村男女老幼百多人。時間長:唱和相續(xù),一連三天才散場。盛裝:和逢年過節(jié)差不多,一身收拾得清潔利索,頭上手上到處是銀光閃閃。)如此壯觀的場面,給人的感受如何?(盛況空前、十年難逢)齊讀第5段。
6、小組討論:作者描繪了這三個唱歌的場景,是想告訴我們什么呢?表達怎樣的生活態(tài)度?(明確:生活就像歌聲一樣是美好的,我們應該盡情地享受并體會人生中美妙的日子。)
三、拓展延伸
1、比較:多媒體播放流行歌曲演唱會,孫悅的《我心飛翔》音像片段,比較它與云南的歌會有什么不同?
2、我們身邊有沒有類似云南歌會般美麗濃郁的民俗文化?(儋州調(diào)聲)
3、欣賞儋州調(diào)聲的音像片段。
4、請一位儋州本地學生為大家現(xiàn)場演唱儋州調(diào)聲。
四、總結(jié)
對云南歌會的介紹,讓我們領(lǐng)略到了我國民歌文化的豐富多彩,同時讓我們知道生活中有歌就有歡樂。同學們,生活是美好的,人生更是美妙的,我們身邊處處有美,讓我們從這一天起細細品味吧!
五、作業(yè)
課后寫一篇介紹當?shù)孛袼坠?jié)日的文章
板書
一、山野對歌 唱歌人 機智才能
二、山路漫歌 環(huán)境 美景襯好歌
三、金滿斗會 場景 盛況空前
上完這堂課,我進行了總結(jié)反思。根據(jù)上課同學們的熱烈氣氛,回答問題的準確度,以及課后詢問他們的看法,這堂課上的是比較成功的。課件的制作給學生帶來了視覺的享受,使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文。學生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學習,積極參與現(xiàn)場演唱。大膽表述自己的見解,如紀驍君同學比較流行音樂演唱會與云南的歌會,就分析得較具體、較到位。通過這課的學習,同學們不僅培養(yǎng)了動手搜集資料的能力,而且發(fā)現(xiàn)了生活中的美,發(fā)現(xiàn)了我們本地的民歌美,并由此發(fā)揚了本地民族文化。而讓我感受最深的是,在制作課件的過程中,我深深地喜歡上了儋州調(diào)聲!因為在此之前,我是討厭儋州調(diào)聲的,總覺得粗俗難聽?,F(xiàn)在的我好欣賞儋州調(diào)聲那優(yōu)美動聽的旋律,聽了心情舒暢,全身就想動起來。新課程改革,讓我和學生一起成長了!但是這堂課也有讓我遺憾和不足的地方,如:沒有找到有關(guān)云南民歌的音像資料,只找到廣西的民歌音像資料,說明了:一個是我們的教學資料少,二是沒有下大工夫上網(wǎng)查找,三是計算機水平也不過硬。還有,在上課過程中,有些重點句子沒有讓學生齊讀來加深理解。同時,這堂課的容量較大,一課時上完,只能適宜快班的學生??傊?,新課程改革要求關(guān)注學生的情緒生活和情感體驗,使學生伴隨著學科知識的獲得,對學習的態(tài)度也越來越積極。這堂課聯(lián)系了學生的生活實際,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學生的情感體驗,真正達到教育的目的。
題目:我上《云南的歌會》這一課
3、名師課堂:《云南的歌會》教學實錄
名師課堂:余映潮老師《云南的歌會》教學實錄
師:同學們,上課!
我們今天學習的這篇課文,有人說了三句話這樣來評價它。第一句話,這篇課文的特色是多么鮮明啊。第二句話,這篇課文的片斷的描寫是多么生動啊。第三句話,這篇課文表現(xiàn)的生活是多么有趣啊。
我們今天的學習就圍繞這三句話來進行。
(評:這是匠心獨運的課始。開場即道出本節(jié)課的學習目標及學習內(nèi)容,直入主題,簡捷明晰。尤其是在這里,教師將自己頗具個性化的研讀所得,巧妙地傳達給學生,在學生心中蕩起漣漪,引起共鳴,體現(xiàn)了教師研讀教材的獨辟蹊徑、高屋建瓴,也表現(xiàn)出教師在課堂教學細節(jié)上處理運用的藝術(shù),令人耳目一新。)
師:首先請同學們看課文,然后來談談你感覺到的這一篇課文的特色。
(屏幕顯示)
這篇課文的特色是多么鮮明??!
請同學們速讀課文,以“《云南的歌會》特色概說”為話題說話。
(教師提示:所謂“特色”,從小處理解就是“特點”。)
(學生速讀課文。自由發(fā)言。)
生1:這篇文章的語言生動自然,讀起來很有親切感。
師:特點之一,語言很生動,很親切。
生2:這篇文章用了許多四字詞語,讀起來充滿詩情畫意,節(jié)奏感強。
師:你體會到了課文的用詞之妙。
生3:這篇文章多運用細節(jié)描寫的手法,突出云南這一地方人們聯(lián)系語言的特點,也為后文比賽、比拼才能、唱山歌這些情節(jié)作鋪墊。
師:啊,細節(jié)描寫生動。
生4:這篇文章的結(jié)構(gòu)非常清晰,文章有三個部分,從這三個部分可看出云南歌會非常熱鬧,而且具有民族色彩。
師:是啊,山野里的對歌、山路上的漫歌、歌會里的傳歌,三個部分組成云南的歌會生動的、紛繁的、美好的畫面。
師:好。老師來講一講。
(屏幕顯示)
課文線索清晰
生活內(nèi)容豐富
語言別有風味
片段描寫精彩
師:(邊讀邊講述)這篇文章的特色表現(xiàn)在多方面。第一,線索是清晰的,歌會、唱歌貫串全文,全文由唱歌聯(lián)系起來,因此文章有一條線索。第二,生活的內(nèi)容很豐富,有各種場面的賽歌、唱歌、傳歌、學歌,還有各種不同人物、不同身份的人來參加這些活動。第三,語言別有風味。待會兒我們展示一組詞,這是在云南歌會生活里所特有的。第四,片段描寫精彩,幾乎每一個大的段落里都有很好的描寫細膩的語言片段。
師:我們再來體會它的語言風味。你們看,這些詞在一般文學作品里很少見。它們既有地方特色,又有生活氣息。大家一起讀起來。
(屏幕顯示)
蹲鋸 酬和 譬喻 柞木 熹微
淳樸 龍吟鳳噦 箍桶 閹雞 忌諱
(學生齊讀詞語。)
師:同學們要注意這些詞的讀音。好,再自由自在地讀一讀。想一想,它們在我們生活中是不是很陌生?是不是都是很有特色的詞語?
師:咱們再來看它的語言描寫方面的特色。
(屏幕顯示)
特色概說
“事物描寫”片段
“情景描寫”片段
“人物描寫”片段
“景物描寫”片段
“動物描寫”片段
“場面描寫”片段
師:(邊讀邊講述)“事物描寫”片段,大家看這樣一段話:唱的多是情歌酬和,卻有種種不同方式。這是描述對歌是一件什么事?!扒榫懊鑼憽逼?,大家看:那次聽到一個年輕婦女一連唱敗了三個對手,逼得對方啞口無言,于是輕輕地打了個吆喝,表示勝利結(jié)束,從荊條叢中站起身子,理理發(fā),拍拍繡花圍裙上的灰土,向大家笑笑,意思像是說:“你們看,我唱贏了”,顯得輕松快樂,拉著同行女伴,走過江米酒擔子邊解口渴去了?!叭宋锩鑼憽逼危哼@種年輕女人在昆明附近村子中多的是。啊,描寫人物太生動了。“景物描寫”片段:這條路得通過些果樹林、柞木林、竹子林和幾個大半年開滿雜花的小山坡?!皠游锩鑼憽逼?,寫戴勝鳥,還有云雀。還有“場面描寫”片段:大伙兒唱得最熱鬧的叫“金滿斗會”。有一次,由村子里人發(fā)起,到時候住處院子兩樓和那道長長屋廊下,集合了鄉(xiāng)村男女老幼百多人……這些都是“場面描寫”片段。一篇文章里像這樣有事物、情景、人物、景物、動物、場面等多種描寫很少見。
師:現(xiàn)在,大家再自由朗讀這幾個片段,初步感受文章的特色。
(評:這是本節(jié)課的第一個教學活動。它表現(xiàn)出形式簡約、內(nèi)容厚實的特點。教師突破常規(guī)的教學模式,沒有帶領(lǐng)學生誦讀課文、概括文意、劃分層次、體會手法,而是用“特色概說”這一精當?shù)闹鲉栴}替代以上繁多的教學環(huán)節(jié),引導學生初略感受課文鮮明的“特色”,既具簡潔之妙,又有新穎之美。)
師:下面,我們來圍繞第二句話活動——這篇課文的美段是多么精彩??!
(屏幕顯示)
這篇課文的美段是多么精彩??!
請同學們精讀課文,對第四段文字進行“美點欣賞”。
師:我們來看課文第四段,首先一起朗讀。
(學生齊讀第四段。)
師:這篇課文的美段寫得多么的精彩。精彩在哪兒?要由我們自己來發(fā)現(xiàn),發(fā)現(xiàn)課文的寫作之美,這樣的方法和過程,叫作“美點欣賞”。
師:下面請同學們鉆研、體會課文第四段,發(fā)現(xiàn)這一段中某一個方面的美點,然后向大家進行介紹。開始讀書,開始思考。
(學生自由朗讀、品析、交流。)
師:好,各抒己見。
生1:我覺得這篇課文里一些動詞生動精彩,比如第四段中“向碧藍天空中鉆去”的“鉆”字,形象生動地寫出云雀伏搖盤旋而上的姿態(tài),活靈活現(xiàn)。
師:“鉆”既寫出飛行的路線直,又寫出飛行速度快,表現(xiàn)出云雀的輕捷。
生2:在第四段中描寫戴勝鳥“郭公郭公”的叫聲精彩,用擬聲詞將戴勝鳥的叫聲寫得十分生動。
師:啊,你模仿一下吧。我想聽“郭公郭公”是怎樣叫。(生笑)找你呢,他能代替你來叫。
師:(生模仿“郭公郭公”地叫)哦,他坐著叫比站著叫好聽。(生大笑)好,繼續(xù)。
生3:大家看“這條路得通過些果樹林、柞木林、竹子林和幾個大半年開滿雜花的小山坡。馬上一面欣賞土坎邊的粉藍色報春花,在輕和微風里不住點頭,總令人疑心那個藍色竟像是有意模仿天空而成的”這一段話,這段話其實有很多點都值得我們鉆研。比如,“小山坡”“土坎邊”這兩個地點讓我們看出,云南這地方處處綻放自然美,作者通過這種特別新穎的描寫,渲染出十分歡悅的氣氛,給人真的是唱歌的感覺。再看,寫報春花的顏色是“粉藍色”的,這與后文“總令人疑心那個藍色竟像是有意模仿天空而成的”聯(lián)系在一起,使人產(chǎn)生聯(lián)想,報春花的藍色與天空的藍色交織,給人一種意象美,讓人身臨其境。還有“在輕和微風里不住點頭”,看那些報春花啊鳥啊,都十分活躍,讓人情不自禁有一種快樂的感覺。
師:品得好。我再將你的發(fā)言升華一點點,那就是“這條路通過的果樹林、柞木林、竹子林和幾個大半年開滿雜花的小山坡”,這是寫“面”;寫粉藍色的報春花是寫“點”,有點有面,筆法多么高妙啊。你還說寫“小山坡”“土坎邊”等等都寫得很小很秀氣,我覺得微風也是,輕和的微風,多么愜意的風啊。
生4:我體會的是“呼朋喚侶”這個詞,首先用擬人,把鳥語說成人;另外,“朋”和“侶”是指朋友和情侶,這兩種人都是美好的,能讓人聯(lián)想到這是充滿感情的、充滿美的地方。
師:是啊,將各種美好的小鳥歌唱聲說成“呼朋喚侶”,具有人的感情,多美妙,多生動,多簡潔。
生5:從“馬上一面欣賞土坎邊的粉藍色報春花”一直到“各種本地悅耳好聽的山歌”這一大句話用分號隔開,前面說的是靜止的植物,后面說的是動態(tài)的歌聲,一動一靜,很能讓人聯(lián)想到當時的境界。
師:她是對剛才同學發(fā)言的補充和升華。這些靜景和動景,都是為“我”聽悅耳動聽的山歌服務的。這么美的地方,有小鳥的歌聲,同時還聽到趕馬女孩子唱歌。美景啊美人啊,多么愜意!
生6:這一段用擬人手法,作者還將聲和色都寫出來了,有一種詩情畫意的感覺。
師:有聲有色。
生7:在這一段里,我還看到趕馬女孩走的一路上,有靜景有動景,靜的有樹林、柞木林、竹子林還有花草,動的有女孩子的歌聲和鳥的叫聲,整個這一段豐富多彩,有聲有色。
師:有動有靜,有聲有色,有人有物。
生8:本段主要圍繞各種美妙有情的歌聲,描寫了三種歌聲,有云雀、趕馬車的女孩和戴勝鳥的歌聲,而且趕馬車女孩子的歌聲是具有淳樸本色美。
師:另一種歌會形式是大自然里的歌會。這一段用大量的篇幅寫自然風光,對趕馬女孩的唱歌有什么作用呢?我們也可談一談。
生9:文中寫戴勝鳥有一連串動詞“?!薄暗伞薄奥印薄帮w”,生動寫出了戴勝鳥的可愛形象,而且戴勝鳥好像也對歌聲產(chǎn)生了興趣,一個“才”字,寫出戴勝鳥對唱歌的喜愛,連云南的鳥兒都喜愛唱歌,何況人呢。
師:而且形態(tài)描寫也漂亮,不是毛茸茸的而是花茸茸的,多好看。
生10:我想提一個問題:文章主要寫云南歌會,歌應該是重點,但很多地方寫了鳥,而且寫得細致,并沒有很詳細寫歌聲。
師:是的,文章有大量篇幅寫自然景物,有什么作用呢?后面的同學能不能解答一下?
生11:我試著給他解答。我想,這樣可以從側(cè)面寫出歌聲的美妙動情,你想,連鳥兒都陶醉在歌聲中,那么更不用說人了。
師:這里的景物描寫起烘托作用,文中有一句話強調(diào)“在這種環(huán)境氣氛里”什么歌都是好聽的,因為這里太美了。因此,作者這樣寫是有用意的。如果將趕馬女孩的唱歌再生動地描繪一下,第一段生動地描寫對歌,第二段生動地描寫唱歌,第三段生動地描寫傳歌,那么文章節(jié)奏就沒有多少變化,而這一段以景物描寫來烘托歌聲,文章就有了一點波瀾。
生12:我分析最后一句話,這句話用先抑后揚的寫法,前面寫歌聲沙啞,后面又寫歌聲具有淳樸本色美,這樣寫強調(diào)了歌聲的美。
師:還是美啊。即使是發(fā)啞帶沙的歌聲,也具有本色的、樸實的美,一種生活的美。
生13:這一段中,作者首先寫鉆向天空的云雀,然后寫伏在草叢中的云雀群,帶點鼓勵的意思相互應和,這也是用擬人手法,而且天空中的云雀是在接受草叢中的云雀群的鼓勵,才更有動力的,有種和諧的感覺。文中小流星的比喻也很形象,像“鉆”字一樣,寫出小鳥飛下來時筆直輕捷。整個片段都給人一種和諧歡快的感覺。
師:這是極漂亮的細節(jié)描寫,句與句之間聯(lián)系緊密,一氣呵成,寫了一個生動的、靈活的、輕松活潑的畫面。繼續(xù)來。
生14:這一段對動物描寫得好,我最喜歡“卻歡喜坐在人家屋脊上”一句,“坐”字將鳥寫得可愛、機靈,表現(xiàn)戴勝鳥輕松、快活的特點。
師:這一段中很多單音節(jié)動詞很恰切。
生15:我又找到了動物描寫也是從兩方面寫:一面扶搖盤旋而上,一面不住唱歌,“扶搖盤旋”很容易讓人想像那種意境,“一面不住唱歌”又扣在“歌”上,這有聲有色描寫得更加美好,而且前面景物描寫和動物描寫都從兩方面寫,有形有色,讓人感覺更加輕松。
師:她說寫鳥扣住了唱歌。我們再來看這一段:云南到處一年四季是有歌聲的,戴勝鳥對歌唱產(chǎn)生了興趣,小云雀是邊飛邊唱,趕馬女孩走在山路上也在唱歌,“唱歌”這兩個字也是這一段文字的線索。
師:好,把剛才大家的發(fā)言串起來再講一遍。
(屏幕顯示)
美在“有聲有色”
美在“有點有面”
美在“有高有低”
美在“有動有靜”
美在“有人有物”
美在“有詳有略”
美在“有景有情”
美在“有線有珠”
師:(邊讀邊講述)這篇課文美段是多么精彩啊。美在“有聲有色”;美在“有點有面”(提示:這是文學性的概括,我們剛才是在闡述,現(xiàn)在是概括。)美在“有高有低”,寫了低處的景色,也寫了云雀鉆向高空輕盈可愛的情態(tài);美在“有動有靜”;還有美在“有人有物”,用景物、動物的描寫烘托人物的活動,來營造人物活動的美好場景;美在“有詳有略”,略寫人的活動,詳寫景物;美在“有景有情”,作者的喜愛之情流瀉在筆端,不管是用詞還是寫句還是運用的修辭手法,都表現(xiàn)了作者喜愛的情感;美在“有線有珠”,叫做“一線串珠”,“線”是唱歌,它串起了景物、動物、人物活動,這一段的主線是唱歌,串起了很多生活中漂亮的細節(jié),這就叫有線有珠、一線串珠,就像閃亮的珍珠,用一條線索把它串連起來,文章的結(jié)構(gòu)就很緊湊了。
(評:這是本節(jié)課的第二個教學活動。它表現(xiàn)出多角反復、品讀細膩的特點。教師將視點集中在文章最精美的段落,引領(lǐng)學生用發(fā)現(xiàn)的眼光,多角度賞析的方法,徜徉于語言文字之中,在“美點欣賞”這一高層次的語文實踐活動中學習語言、習得語感,提高閱讀欣賞水平。在這一教學環(huán)節(jié)中,教師的點評精彩紛呈,或肯定褒揚,或補充闡釋,或提煉升華,或風趣幽默,學生的“品”與教師的“評”交相輝映,師生互動達到和諧美妙的境界。)
師:好。下面我們來完成第三個任務:我們來發(fā)現(xiàn)這篇文章的生活是多么有趣啊。請同學們讀一讀課文,以“課中之最”為話題發(fā)表自己的見解,舉例說說文章的生活是多么的有趣。
(屏幕顯示)
這篇課文的生活是多么有趣啊!
請同學們尋讀課文,以“課中之最”為話題發(fā)表自己的見解。
師:請看屏幕,老師給大家列舉幾個例子。
(屏幕顯示)課文采風
如:
“最……的風俗”
“最……的場面”
“最……的衣飾”
“最……的歌師傅”
……
(老師讀例子。學生再讀課文,自由發(fā)現(xiàn)。)
生1:我說是最和諧的場面。第四段里構(gòu)造出一個自然和諧的環(huán)境,在那種環(huán)境里,趕馬女孩子發(fā)啞帶沙的聲音也具有淳樸本色的美;而且大白天十分沉默的戴勝鳥,也在晨光熹微中,看到這環(huán)境的美麗,也“郭公郭公”反復叫個不停。可以這樣理解:在那種環(huán)境下,無論什么樣的聲音都可稱為歌,都是和諧的。
師:因此是最和諧的美好的生活。
生2:我認為是最熱鬧的場面。在第五段寫道:到時候住處院子兩樓和那道長長屋廊下,集合了鄉(xiāng)村男女老幼百多人,六人圍坐一桌,足足坐滿了三十來張矮方桌,每桌各自輪流低聲唱《十二月花》,和其他本地好聽曲子?!鞍俣嗳恕薄傲藝蛔馈笨煽闯鋈撕芏?,很熱鬧,而且每桌各自輪流低聲唱最好聽的曲子,體現(xiàn)了熱鬧的場面,更極力渲染了當時淳樸的風情和風俗。
師:是啊,風土人情。尤其是這一句話寫得真漂亮:聲音雖極其輕柔,合起來卻如一片松濤,在微風搖蕩中舒卷張弛不定,有點龍吟鳳噦意味。
生3:我覺得是最逼真的場面。在第二段里,我們能看到年輕婦女打敗三個對手之后勝利的表情。
師:是啊,因為她贏了,她最快樂了。
生4:我說是最有群眾基礎(chǔ)的歌師傅。第五段說那些歌師傅中,有擺小攤賣酸泡梨的、挑水洗衣的、打鐵箍桶的工匠、小雜貨商店的管事,有鄉(xiāng)村土醫(yī)生和閹雞匠、趕馬女孩子、還有老太婆,甚至于年過七十而牙齒脫光的吹鼓手,這些不同職業(yè)、不同年齡、不同社會地位的人,都能參加歌會中來,可見歌會在當?shù)睾苡杏绊懥Γ焉钊氲皆颇先说纳罾?,成為當?shù)刈钇毡樾缘娘L俗。
師:很有生命力。參與人多,而且代代相傳。
生5:我說是最熱情的歌師傅。那最出色的吹鼓手,年紀很大,牙齒也脫光了,但他卻能十分熱情整本整套地唱下去,這說明他很熱愛唱歌,而且特別熱情。
師:歌師傅唱的是絕活,樣樣在行,是一個歌庫啊,不簡單。
生6:我說是最沒有條件限制的唱歌比賽。從第五段可看出,參加歌會的人很多,而且無論唱什么都不犯忌諱,無論什么人都可以唱,所以是沒有條件限制的歌會。
師:非常自由,非常輕松。
生7:我說是最美妙的情景。在第四段,這里描寫了迷人恬靜的自然風光,有可愛的動物還有人們婉轉(zhuǎn)悠揚的歌聲,在這樣的環(huán)境里,天與人交融在一起,歌聲映襯美麗的景象,景色映襯美妙的歌聲,無論什么聲音,都是最美妙的天籟之音,天人合一,人與自然融為一體的感覺,真是最和諧美妙的情景。
師:(生鼓掌)好像有點哲學意味。
生8:我說的是第五段,有一句話是:就中最當行出色的是一個吹鼓手,年紀已過七十,牙齒早脫光了,卻能十分熱情整本整套地唱下去。這是一個人物細節(jié)的描寫,能體現(xiàn)出這里人們的生活情趣。另外,還有這幾句:在場年老人格外興奮活躍,經(jīng)常每桌輪流走動。主要作用既然在照規(guī)矩傳歌,不問唱什么都不犯忌諱。這里可看出云南這地方有古老的傳統(tǒng),這種傳統(tǒng)影響這里世世代代的人們,也看出在唱歌的過程中始終充滿歡樂的氣氛。
師:這種傳歌是充滿智慧和熱情的東西,它也是生活的一個側(cè)面。
師:好,看老師給你們的總結(jié)。
(屏幕顯示)
最有詩情的生活
最別開生面的對歌
最熱鬧的“金滿斗會”
參與面最廣的活動
最奇妙的傳歌方式
最出色的歌師傅
最漂亮的銀飾圍裙
最特別的打秋千的習俗
最悠游自在的“趕車”
最淳樸本色的“超女”
師:(邊讀邊講述)最有詩情的生活,作者在文中說到在昆明鄉(xiāng)下,一年四季,早晚都能聽到美妙有情的歌聲,因為一年四季早晚都有歌聲,所以是最有詩情的生活。最別開生面的對歌,對歌是我們這兒所沒有的,作者說這是生面別開的場所,都互不見面,但是對歌還擊敗對手。最熱鬧的“金滿斗會”,“金滿斗”這個比喻多生動,實際上是傳歌集會的名稱。在“金滿斗會”上就有參與面最廣的傳歌活動,那么多人,他們不同年齡,不同身份,來自不同地方。最奇妙的傳歌方式,這種傳歌方式是一代一代人通過人唱其他人聽學會往下傳,而且是整套整本往下傳的,所以它是智慧的。最出色的歌師傅,那老掉牙的吹鼓手,有那么高妙的技能。最漂亮的銀飾圍裙,云南姑娘美啊,她們的圍裙是釘滿小銀片的扣花蔥綠布圍裙,讓我們想像到人物的美,這也是一種生活的習俗。還有漂亮的女孩子在大年初一到各個村子里特別的“打秋千”的習俗。還有最悠游自在的“趕車”,要趕火車了,騎一匹老馬,慢吞吞地走十多里路,還在路上看風景、唱歌。還有最淳樸本色的“超女”,是誰呀?趕馬的女孩。她們在山路上總是快樂地唱歌,是最淳樸本色的“超女”。
師:有那么多的“最”,咱們再回頭看開頭的話題“特色”,反映了云南地區(qū)有特色的生活,這種特色的生活成就了這篇有特色的文章。再給大家介紹一下:這篇課文是節(jié)選,有空同學們可以看看《記憶中的云南跑馬節(jié)》全文。
今天的課咱們就學到這兒。謝謝同學們。再見!
(評:這是本節(jié)課的第三個教學活動。它表現(xiàn)出情趣盎然、靈巧生動的特點。教師充分利用和挖掘課文中的特色內(nèi)容、趣味因素,于平中求奇,在俗中覓雅,新巧的創(chuàng)意令人叫絕。尋讀“課中之最”這一有趣高雅的學習活動,激活了學生思維,開闊了學生視野,也拓寬了課文學習的廣度與深度。可謂一“最”激起千層浪。學生精妙絕倫的發(fā)言,課堂開朗明快的情境,掀起了教學活動的高潮。)
(總評:這是一節(jié)別具特色而耐人尋味的好課。這樣的課,教學目標簡明,教學線條簡潔,教學環(huán)節(jié)簡單,然而教師精心的設(shè)計,又使這樣的課,教學活動豐富,教學內(nèi)容豐厚,教學語言豐滿。其中所表現(xiàn)出來的如下鮮明的特色,尤其讓人贊不絕口。
特色之一是簡約、高效的課堂教學結(jié)構(gòu)?!疤厣耪f——美點欣賞——課中之最”三個話題縱橫連貫全篇文章的教學,支撐起三個活動豐富的教學板塊,加強了綜合,簡化了頭緒,突出了重點。整節(jié)課又以“特色”二字為主線,串起“感受特色”“品味特色”“探究特色”三個豐厚的教學內(nèi)容,可謂一線串珠。
特色之二是創(chuàng)新、實在的課堂教學手法。教師在此創(chuàng)造了一種嶄新的話題式手法、“主問題”的教學方式。在這樣的課堂中,每一個話題、每一個主問題都形成一次長時間、大面積、深層次的閱讀活動,都引領(lǐng)學生盡力抵達無限廣闊的思維空間,都激發(fā)起學生充分表達自己的閱讀個性。
特色之三是精細、深刻的提煉歸納藝術(shù)。教師善于提煉歸納課文中最簡、最優(yōu)、最美的內(nèi)容,又善于用最有效的方法將提煉歸納的成果運用于課堂教學,簡化、優(yōu)化、美化了課堂教學內(nèi)容,提高了課堂教學之效。)
4、《云南的歌會》課堂實錄
第一課時
[上課]
師:(打開多媒體)今天,我們來認識沈從文及其作品。首先,請一位同學根據(jù)資料進行一番相關(guān)介紹。
生:(PPT)沈從文(1902—1988),原名沈岳煥,湖南鳳凰人。一生創(chuàng)作的結(jié)集約有80多部,是現(xiàn)代作家中成書最多的一個。他不但是本世紀最為優(yōu)秀的文學家之一,而且是著名的物質(zhì)文化史專家。20世紀30年代起,開始用小說構(gòu)造他心中的“湘西世界”,完成一系列代表作,如《邊城》、《長河》等。在湘西系列中,他提出了人與自然“和諧共存”以及本于自然、回歸自然的哲學,“湘西”所能代表的健康、完善的人性,是一種“優(yōu)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1949年以后,長期從事文物研究工作,先后在中國歷史博物館、故宮博物院研究中國古代服飾和物質(zhì)文化史,1981年出版了歷時15年寫成的《中國古代服飾研究》專著。
師:請同學們牢記這位重要作家的名、時、地、評、作。我們現(xiàn)在來學習的課文就是他的《云南的歌會》,誰對云南這個地方的相關(guān)民俗有所了解?
生:云南是個多民族地區(qū),在人民的生活中歌唱活動占有特別重要的地位,幾乎滲透到生活中的各個領(lǐng)域。他們以歌唱傾訴愛情,激起勞動的熱情,表達對死者的哀悼對婚姻的祝福,抒發(fā)豐收的喜悅和節(jié)日的歡樂等等,尤其是那些沒有文字的民族,歌唱成了傳授知識的工具。
生:據(jù)說,解放前云南一些少數(shù)民族打官司也是唱歌。
生:在云南的一些少數(shù)民族中,小孩子還在咿呀學語的時候,就跟著大人學唱歌了;一個高明的歌手常常會在本民族中得到人們特別的尊重。
師:大家介紹的少數(shù)民族特色真是挺可人的啊!那就讓我們隨著文學大師沈從文美妙的抒情筆觸,一起來領(lǐng)略云南民歌的風采!先默讀課文,掃清文字障礙,讀完后能夠說出自己通過本文對云南的歌會有了哪些印象。(學生根據(jù)要求自主默讀課文,教師巡視)大家讀得很認真!老師先了解一下其中若干讀音的把握狀況(ppt出示)!
生:(讀一讀,寫一寫)蹲踞 酬和 熹微 譬喻 淳樸 即物起興 引經(jīng)據(jù)典 悠游自在 龍吟鳳噦
師:不錯!注意了正音,再請解釋下列詞語。
生:(據(jù)ppt提示)
酬和:本意敬酒,引申為交際往來。
譬喻:打比方。
忌諱:忌怕而隱避。
熹微:形容陽光不強(多指清晨的)。
淳樸:誠實樸素。
引經(jīng)據(jù)典:引用經(jīng)典中的語句或故事。
扶搖而上:形容直往上升。
生面別開:另外開展新的局面。
悠游自在:快活的樣子。
若無其事:好像沒有那么回事似的,形容不動聲色或漠不關(guān)心。
師:這些字詞都比較常用,請注意考察所在的語境!就剛才讀得了怎樣的印象,誰說說自己的整體感知?
生:本文是一篇極富情趣的散文,字里行間洋溢著對自然、對人、對藝術(shù)的品味與贊賞。
生:本文以老練而富有表現(xiàn)力的文字描繪了云南歌會的三種形式:山野對歌;山路漫歌;金滿斗會。
師:很好!還有嗎?
生:全文共五個自然段,可以分成四部分。第1自然段是第一部分,總起全文,點出云南是詩歌的家鄉(xiāng),為下文描寫云南的歌會作了鋪墊。第2~3自然段是第二部分,寫山野對歌,手法是以人襯景;第4自然段是第三部分,寫山路漫歌,手法是以環(huán)境襯人;第5自然段是第四部分,寫村寨傳歌,手法是點面結(jié)合。
師:說得很到位??!這樣,我們對文章的大致內(nèi)容及其特點就有了一個比較清晰的輪廓了??v觀全文,作者對云南的歌會十分感興趣,這是為什么呢?
生:云南的歌會是一種淳樸自然的民間文化,作者熱愛之極,所以,生活的美好、人生的美好在作者抒情的筆調(diào)中汩汩流淌而出。
師:是的,描寫中特抒情。那么,對于三個唱歌的場面,作者描寫的側(cè)重點各有什么不同呢?
生:文章在“歌會”的大標題下,多角度地描繪了三個場合中唱歌的情景,三個場合在內(nèi)容上各有側(cè)重,在手法上也各不相同。第一個場合寫“對歌”,注重對唱歌人的描寫。第二個場合寫“漫歌”,注重對唱歌人所處的優(yōu)美環(huán)境的描寫。第三個場合寫“傳歌”,因為所介紹的“金滿斗會”比
較熱鬧,所以作者注重對場面的描寫。
師:展開談談好嗎?!一個一個“場合”地具體分析一下!
生:我先說說第一個場合里對唱歌人的描寫吧。第2自然段描寫了“一個年輕婦女”,,作者這樣刻畫她唱敗了三個對手之后的動作、神態(tài):“于是輕輕地打了個吆喝……從荊條叢中站起身子,理理發(fā),拍拍繡花圍裙上的灰土,向大家笑笑……顯得輕松快樂”,除了體會到這位歌手的輕松快樂之外,我們還可以體會到她的幾分自豪。接著作者就“這種婦女”做了總結(jié),即“多的是”,會令讀者們羨慕不已。但作者并沒有就此打住,而是繼續(xù)描寫這類婦女的性格特點:“性情開朗活潑,勞動手腳勤快”,從外貌看上去就是一位干凈利索人,她們不僅唱歌在行,而且打秋千也很出色。寥寥幾筆,就讓我們對云南的婦女有了一個全新的認識,從而不禁打心底萌生出幾許贊嘆。
師:嗯,算得是個示范!還有兩個“場合”呢?!
生:我來說說第二個場合注重描寫唱歌人所處的優(yōu)美環(huán)境。第4自然段描寫趕馬女孩子唱山歌,與上一場合不同之處,就是沒有著重對女孩子本身進行過多描寫,而是著意描寫了她們周圍的環(huán)境:“開滿雜花的小山坡”,“各種山鳥呼朋喚侶”,描寫出云南美麗的風光。特別對充滿生機的山鳥的描寫,更增添了“漫歌”獨有的特色。戴勝鳥“矗起頭頂花冠,瞪著個油亮亮的眼睛,好像對于唱歌也發(fā)生了興趣”,云雀群與女孩子們的唱歌相互應和?;蛴茡P或質(zhì)樸,鳥兒與女孩交相輝映,交織成一片動人的山野田園交響曲。
師:解讀得挺好!繼續(xù)!
生:我也說說“金滿斗會”的場面描寫。“金滿斗會”的發(fā)起人是“村子里人”;地點,就設(shè)在“住處院子兩樓”和“長長屋廊下”;人員,有“鄉(xiāng)村男女老幼百多人”,“婦女占多數(shù)”,參加者大多為普通村民,但打扮得是珠光寶氣,銀光閃閃,像過年一樣,“六人圍坐一桌,足足坐滿了三十來張矮方桌”;時間和形式的安排,“唱和相續(xù),一連三天才散場”。這個場面與前面的兩個相比截然不同:第一個場合實際上就是“獨唱”,盡管是對歌,也是要一對一的獨唱;第二個場合是“小合唱”,幾個趕馬女孩子走在山路上,隨意地悠閑地唱著山歌;而這個場合是“大合唱”,百多人聚集在一起唱《十二月花》和其他本地好聽的曲子,那聲音“合起來卻如一片松濤,在微風蕩動中舒卷張弛不定,有點龍吟鳳噦意味”,因此,這個“盛會”顯得隆重而熱烈,并且更加令人難以忘懷。
師:山野對歌,生面別開,是才情智力的大比拼;山路漫歌,發(fā)乎性情,自然成趣,是即興的自由歌唱;金滿斗會,場面宏偉,氣勢壯觀,是展覽民歌的大課堂。各個場合均可相對獨立存在,老師愿意和大家一道分別鑒賞這三個語段,藉以揣摩和品味文章語言,感受文章濃郁的鄉(xiāng)土氣息,當然也要學習其中的人物、環(huán)境以及場面描寫,相應地探尋并領(lǐng)略民族風情。希望大家踴躍暢言所見所感!好,請注意第一個場合,以自己喜歡的方式自讀一遍!(學生自讀2~3自然段)說一說,你對哪些“特別關(guān)注”的細節(jié)有獨到見解?
生:這一片段首先介紹了對歌的地點和內(nèi)容,然后主要通過描寫對歌中的年輕女子的動作、神態(tài)、外貌來表現(xiàn)山野對歌的熱烈與歡快。
師:是這樣??!能不能特別注意到“山野對歌”的民族特色?
生:南方少數(shù)民族生活在大山、叢林里,所以對歌的地點就在“松樹林子和灌木叢溝凹處”。
生:文中對唱歌女子的描寫,特別是對她的衣著的描寫,讓人仿佛看到了一位聰明、開朗、勤快的少數(shù)民族農(nóng)家女子。
生:參與對歌的多是年輕男女,所以“唱的多是情歌酬和”,不少年輕人還因此找到了自己的心上人。
師:我就接著“唱的多是情歌酬和”問個問題吧!“唱的多是情歌酬和,卻有種種不同方式。”這句話中的“多”字是否可有可無?“種種不同方式”具體指的是什么?
生:“多”字不能去掉。“多”是表示約數(shù)的副詞,這里表示大多數(shù),并不指代全部。如果去掉,語言則顯得不準確。
生:“多”字表示一種數(shù)量范圍,如去掉“多”字,則與“也唱其他故事”不符。
生:“多是情歌酬和”說的是云南對歌以情歌為主,但仍有其它他內(nèi)容,因此“多”字用得準確精當,無可更易。“種種不同方式”有總領(lǐng)作用,具體包含以下幾種對歌方式:見景生情,即物起興;提問;互嘲互贊。
師:沈老用詞準確,大家把握得也很準確!我們再來看看課后的“研討與練習二”。自行比較閱讀,之后討論交流:兩段人物描寫在寫法上有什么不同?你喜歡哪一種?為什么?
生:(自讀)
1.這種年輕女人在昆明附近村子中多的是,性情開朗活潑,勞動手腳勤快,生長得一張黑中透紅棗子臉,滿口白白的糯米牙,穿了身毛藍布衣褲,腰間圍個釘滿小銀片扣花蔥綠布圍裙,腳下穿雙云南鄉(xiāng)下特有的繡花透孔鞋,油光光辮發(fā)盤在頭上。
2.翠翠在風日里長養(yǎng)著,把皮膚變得黑黑的,觸目為青山綠水,一對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長養(yǎng)她且教育她,為人天真活潑,處處儼然如一只小獸物。人又那么乖,如山頭黃麂一樣,從不想到殘忍事情,從不發(fā)愁,從不動氣。(沈從文《邊城》)
師:怎么樣?發(fā)現(xiàn)各有其妙了吧?
生:第1段文字如同一幅人物肖像。這里直接描寫了人物的肖像(面容、牙齒、衣飾等),工筆刻畫真實細致,作者的態(tài)度隱含在字里行間。第2段文字顯得飄忽靈秀,把人物描寫得惟妙惟肖。其中著力描繪人物的神韻氣度,流露出作者強烈的感情傾向;為了寫出人物內(nèi)在的精神風貌,運用了擬人和比喻等修辭手法,意在寫出人物空靈動人的精神之美。
生:兩段人物描寫不同點是個別與群體,一重精神,一重具體的衣服。
師:人物描寫的方法很多,直接的,間接的;語言樸素自然的,濃墨重彩的……選擇哪一種方法,全看表現(xiàn)人物的需要和自己的喜好,但核心一定是——
生:(齊聲)讓人物符合自身的特點,能夠給讀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師:有悟性!(小結(jié))《云南的歌會》是一篇極富情趣的散文。在“歌會”的大標題下,描繪了三個別開生面場合中唱歌的情景,三個場合在內(nèi)容上各有側(cè)重,在手法上也各不相同。請大家回顧一下本課時的所知:(ppt演示)
三個場合 方 式 特 點 在手法上主要寫什么感受
山野對歌 見景生情即物起興
提問(猜謎音樂)
互嘲互贊
其他故事
才情智力比拼
唱歌人對民族風俗的熱愛之情
山路漫歌 自由歌唱 自然成趣 唱歌的環(huán)境
村寨傳歌 金滿斗會
民歌課堂 盛況空前
氣勢壯觀 唱歌的場面
雖說是三個場景的歌會,但每個場合又都運用了點與面相結(jié)合的方法加以描寫。第一個場合是“對歌”,先是整個介紹對歌的情況,人們來自四方,都蹲踞在松樹林子和灌木叢溝凹處,互不見面,唱的多是情歌;然后抓住一位年輕婦女加以特別描繪,她唱敗了三個對手,烘托出活潑歡快的場面。又如第三個場合是“傳歌”,同樣先是介紹“金滿斗會”的場面,盛況空前,男女老少全來參加,傳歌連唱三天,婦女們打扮得像過年一樣……最后著重描寫了一位年過七十的老者,“牙齒早脫光了,卻能十分熱情整本整套地唱下去”,以此來反映老一代的智慧和熱情。點面結(jié)合的描寫,使我們不僅對歌會的大致情況有所了解,而且對歌會中人們的表現(xiàn)也留有深刻的印象
本文雖然是描寫音樂的佳作,但首先是一篇文質(zhì)兼美的文章。我們的閱讀務必扎扎實實地從文本出發(fā),認真品析詞語、句子,從中感受語言文字創(chuàng)設(shè)的美妙情境。
請大家繼續(xù)思考探究:課文第4自然段用許多筆墨描寫由呈貢進城時一路的景色,寫“開滿雜花的小山坡”,“各種山鳥呼朋喚侶”,還有戴勝鳥和云雀的歌唱。這些內(nèi)容和“趕馬女孩子的歌唱”有什么關(guān)系?你覺得作者寫這些有什么用意?
[下課]
第二課時
[上課]
師:很高興在“課前一支歌”里,大家唱起了民歌,是受《云南的歌會》影響了吧!現(xiàn)在我來提示一些歌詞,看大家能否指出其所屬的民族!“掀起了你的蓋頭來,讓我看看你的臉。”
生:這是維吾爾族民歌。
師:“藍藍的天上白云飄,白云下面馬兒跑。”
生:這是蒙古族民歌。
師:“唱支山歌給黨聽,我把黨來比母親。”
生:這是藏族民歌。
師:“阿里山的姑娘美如水,阿里山的少年壯如山。”
生:這是臺灣的高山族民歌。
師: “都知道哇?!”行?。Q個節(jié)目,我說幾個句子,其中的部分語意可以用一個成語概括的,請你指出這個成語來。“這是種另外開展新的局面或創(chuàng)造新形式的場所,對調(diào)子的來自四方。”
生:“另外開展新的局面或創(chuàng)造新形式”是成語“別開生面”的意思。
師:“
也唱其它故事,從古代的唱到現(xiàn)代的,引經(jīng)據(jù)典……”
生:“從古代的唱到現(xiàn)代的,”——貫穿古今。
師:“那次聽到一個婦女一連唱敗了三個對手,逼得對方像啞巴一樣,一句話也說不出來。
生:逼得對方啞-口-無-言。
師:“這種年輕女人,不僅唱歌十分在行,而且大年初一和同伴到各個村子里去打秋千,蹬個十來下就可平梁,還悠游自在,像沒有那回事一樣。”
生:句末取代為“若無其事”。
師:嗬!可以嘛!再聽搶答題:《云南的歌會》選自——
生:《沈從文散文選》。
師:據(jù)說原文另有標題,原文的標題是——
生:《記憶中的云南跑馬節(jié)》。
師:跟馬沾上關(guān)系咯。課文第4自然段寫“趕馬女孩子的歌唱”,卻用許多筆墨描繪由呈貢進城時一路的景色,“開滿雜花的小山坡”,“各種山鳥呼朋喚侶”,尤其是戴勝鳥和云雀的歌唱。兩者之間有什么關(guān)系呀?作者這些處理的用意何在呢?
生:這是給“趕馬女孩的歌唱”創(chuàng)造了一個動人的場境。山花爛漫,山鳥齊唱,這是何等的生機活潑!而生活在其間的女孩日日領(lǐng)略,潛移默化,在性格氣質(zhì)上早已漸染了如此美好的自然情趣。
生:天如此之藍,花如此之美,悠悠鳥鳴如此婉轉(zhuǎn)動聽,而在這樣美好環(huán)境中長大的女孩子,自然是歌聲動人、情韻動人。
生:用環(huán)境作背景,達到詩情畫意的效果。山鳥或悠揚或質(zhì)樸的鳴唱與“趕馬女孩的歌唱”交相應和,互為輝映。
師:說在點子上了。此處的環(huán)境描寫,作者移步換景,從視覺和聽覺的角度,運用比喻、擬人等修辭,寫山坡樹林,寫化,寫鳥,寫人,描繪出一幅充滿自然情趣的山野風光圖來。來,再讀一遍第4自然段,加深一下印象。(學生自讀)練習練習?!如果給這個語段擬一個小標題的話,最好是——
生:趕馬女孩的歌聲。
師:唔,好個偏正短語:中心語和限制成分都很妥貼。能夠最概括地指出唱歌人所處環(huán)境的特點嗎?能夠用一句話闡明這樣描寫的作用嗎?
生:天藍,花美,鳥鳴悅耳。這是以優(yōu)美環(huán)境映襯優(yōu)美的人物優(yōu)美的歌。
師:多么精煉的動賓短語??!簡潔而確切。“總令人疑心那個藍色竟像是有意模仿天空而成的。”這個句子有什么意蘊嘛?
生:這里有意寫報春花的顏色——天空似的藍,寫出了云南山路上天地相互輝映的特色,使人感受到一種和諧美、親切美。
生:它從視覺的角度,形象生動地寫出了報春花顏色純正,能夠給人以美的感覺。
師:有花香必有鳥語,文段中特別寫云雀了。“一面不住唱歌,向碧藍天空鉆去,仿佛一直要鉆透藍空。”其中一個動詞用得特妙!
生:“鉆”。
師:有眼光!“鉆”,妙在何處?
生:一般情況下,鳥兒出現(xiàn)在文章中大多是以美麗可愛的形象展示的,讀起來多少有些乏味。而這兒,作者卻用“鉆”字顯示云雀這種鳥兒活潑靈動的形象,充滿了活力;并且藍空的浩大與云雀的渺小形成了一個落差。渺小的鳥兒要鉆透龐大的的天空,“鉆透”一詞也更加炫示了生生不息的青春之美。
生:“鉆”字寫出了云雀飛時的沖勁和猛勁,也寫出了它輕快敏捷的特征。
生:寫出云雀高飛直上云霄的情態(tài),突出了一種力量感。
師:說道云雀,我聯(lián)想起《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中的云雀來了,魯迅先生是怎么寫云雀的?
生:“輕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從草間直竄向云霄里去了。”
師:比較比較,兩處有何異同呢?
生:沈從文用“鉆”字,表現(xiàn)了云雀向天空中飛的一種動態(tài)美和力量美,可以從這個字中體會到云雀飛掠的速度是多么迅疾,也可以使讀者想像到云雀那矯健的姿態(tài)。魯迅用“竄”字,與本課中的“鉆”字有異曲同工之妙,生動體現(xiàn)了鳥的動態(tài)與情態(tài)。不同的是,此處的“鉆”更多地凸顯了鳥飛翔時的力量美,而“竄”字則更多地展現(xiàn)出鳥飛翔時的速度快。不管怎樣,兩者都是僅僅用了一個字就將鳥的“造型”活靈活現(xiàn)、淋漓盡致地表現(xiàn)出來了。
師:動態(tài)動態(tài),有“動”就會有“態(tài)”,你抓住“態(tài)勢”所言,很能說明問題?,F(xiàn)在,我又想到朱自清筆下寫春草的一句了:“小草偷偷地從土里鉆出來……
”
生:《春》中的句子。
師:這句中也用了一個“鉆”字。同樣是“鉆”,怎樣看待這兩者之間呢?
生:本文中的“鉆”體現(xiàn)了云雀飛行的速度之快捷,而朱自清筆下的“鉆”則是體現(xiàn)小草具有頑強的生命力,不畏土地那嚴實的覆蓋,破土而出。
生:兩文中的“鉆”都運用了擬人的修辭,栩栩如生地描繪出了事物迸發(fā)時的動態(tài),都表現(xiàn)出事物各自的特征。但《春》中的“鉆”側(cè)重于突出小草萌發(fā)時那種不可抵擋的生機,本課中的“鉆”則側(cè)重于突出云雀飛行有力的特點以及云雀的習性。
師:很好!輻射思維迅速聚合。再想:語段結(jié)尾寫到“在這種環(huán)境氣氛里”的“這種環(huán)境氣氛”指的是什么?
生:樹林,開滿雜花的山坡,各種鳥鳴聲,明麗的天空……
生:“這條路得通過些果樹林……于是另外幾只云雀又接著起飛。”
師:大而言之,則不外乎后面圈定的這段原文所描寫的話;具體所指,前者強調(diào)的花花鳥鳥都是。最后一句“不論唱什么,都充滿一種淳樸本色美”表達了作者什么樣的思想感情?
生:表達了作者對歌聲由衷的贊美,同時,也表現(xiàn)力作者對優(yōu)美山景及女孩子歌聲的濃厚的興趣。
師:句中有組關(guān)聯(lián)詞語“不論……都……”表條件關(guān)系,請用以造一個復句如何?
生:不論我們怎樣竭力描繪,都不能完全道盡山路漫歌的優(yōu)美環(huán)境。
師:的確也是?。∥覀兣Π?!請用“我發(fā)現(xiàn)……”的句式,暢談你在段中發(fā)現(xiàn)的美點,盡情發(fā)揮!
生:我發(fā)現(xiàn),不論是什么花兒,都急于顯示大自然的墨筆。
生:我發(fā)現(xiàn)這兒一處描寫很特別:“有時面前三五步路旁邊,忽然出現(xiàn)個花茸茸的戴勝鳥,矗起頭頂花冠,瞪著個油亮亮的眼睛,好像對于唱歌也發(fā)生了興趣,經(jīng)趕馬女孩子一喝,才撲著翅膀掠地飛去。”——鳥兒好像不怕人,說明了云南人民對鳥兒的愛護,也說明了云南人民對大自然的喜愛,以及大自然與人們的和諧,文中處處流露出和諧的美,創(chuàng)造了一幅和諧的圖畫。
生:我發(fā)現(xiàn)這個句子有嚼頭:“這種鳥大白天照例十分沉默,可是每在晨光熹微中,卻喜歡坐在人家屋脊上,‘郭公郭公’反復叫個不停。”——這種鳥本來是不喜歡鳴叫的,卻因了云南這個歌的家鄉(xiāng),鳥也為這淳樸的氛圍所感染,唱個不停,突出了云南的歌的感染力強。
生:此題我用排比句來完成——我發(fā)現(xiàn)了一件美麗的連衣裙,由果樹、柞樹、竹子染成的綠底,跳躍著野花的彩點兒;我發(fā)現(xiàn)了第二片藍天,那一片粉藍色報春花,用它們的微笑,造出了大地上一方純凈;我發(fā)現(xiàn)了一群天地的精靈,用它們靈活的飛行技巧,劃出了流星般的美麗。(贏得一片掌聲)
師:我發(fā)現(xiàn)今天大家的思維很活躍!生動的場面,生動的語言,生生動感了我們的腦筋。保持這份生動,我們再到更加生動的“金滿斗會”看看?!請讀第5自然段。(學生自讀)在這個盛會上,參加的都有哪些人?盛會的作用是什么?
生:男女老幼,各種各樣的人都有。集會表面是避疫免災,但主要是傳歌,把老一輩的民歌傳給下一代。
師:“各種各樣的人都有”一說好不好?
生:參加盛會的有做不定活計的婦女,趕馬女孩子,不同年齡的農(nóng)民,賣針線花樣的老太婆等。盛會在人們的心理上起到一種避疫免災的作用,更主要的作用是傳歌。
師:主要作用在于傳歌的“金滿斗會”,其演唱方式和內(nèi)容分別是什么?
生:演唱方式:百多人集合在一起,六人圍坐一桌,輪流低唱歌曲。演唱內(nèi)容:一般輪流低聲唱《十二月花》和其它本地好聽的曲子。
師:“聲音雖極其輕柔,合起來卻如一片松濤,在微風蕩動中舒卷張弛不定,有點龍吟鳳噦的意味。”這一句用了什么修辭手法?作用是什么?
生:這一句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將無形的聲音比作有形的松濤,借描繪松濤刻畫出聲音雖小,但雄渾有力、氣勢恢宏的特點。
生:也寫出了場面的壯觀。
師:“小時候常聽老太婆口頭語,‘十年難逢金滿斗’,意思是盛會難逢,參加后才知道如此。”這一句中的“如此”指代的內(nèi)容是什么?
生:“如此”指代的內(nèi)容是:與會的人多,歌的題材廣泛,人們的熱情高潮等。
師:“高潮”?“熱情”還是說“高漲”合適些。參加“金滿斗會”的眾人中,給你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哪一位或那一種人?說說你的理由。
生:年過七十,牙齒早已脫光,卻十分熱情的吹鼓手
,給我留下深刻的印象。他的年紀和他與會的熱情形成了一個極大的反差,正是這種熱情才使得這里的鄉(xiāng)土文化得以世代相傳。
生:我也覺得給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這位老者,雖然年紀很大了,但他對“金滿斗會”仍有著極高的熱情,這種熱情可是民歌生生不息的力量源泉。這兒也表現(xiàn)出這位老人對于生活的熱愛,對于鄉(xiāng)土文化的熱愛。
生:我喜歡“村子口擺小攤賣酸泡梨的”,“城門邊跳水洗衣的,打鐵箍桶的工匠,小雜貨店的管事,鄉(xiāng)村土醫(yī)生和閹雞匠”這類人。他們雖然是普通的勞動人民,但從他們參加這次集會來看,他們都是唱歌的好手,也可以看出他們對生活的熱愛。
師:熱愛生活的人,才會善待生活,善待人生。還有嗎?
生:我認為是“占多數(shù)”的婦女,她們衣著光鮮,銀光閃閃,顯然做了充足的準備,表現(xiàn)了極高的熱情。
師:噢!看來“熱情”參與是加深大家印象的關(guān)鍵。為了加深對整個語段的印象,請大家再次發(fā)掘本段的亮點!
生:這段的首句:“大伙兒唱得最熱鬧的叫‘金滿斗會’。”這句中的“最”字用得最好!在文章的前面已經(jīng)寫到了兩個比較大的歌唱場景,即“山野對歌”和“山路漫歌”,又因為“最”字一般形容幾者事物比較后所得出的其中最好的,這就說明“金滿斗會”比前幾個場景還要盛大,還要好玩,還要有意義,也使得文章的層次之間自然地完成了過渡。
生:本句總領(lǐng)全段,“最”字也突出了“金滿斗會”的熱鬧。
師:“最”字用得好!繼續(xù)交流!
生:“十年難逢金滿斗。”——這句話很巧妙地引用小時候聽到的老太婆的口頭語來結(jié)束全文,機敏地表達了作者對云南民歌的贊嘆,又有機地照應了文章的開頭。
生:我欣賞這個句子:“就中最當行出色的是一個吹鼓手,年紀已過七十,牙齒早脫光了,卻能十分熱情地整本整套地唱下去。”——句中用“脫光”一詞,寫出了老人年事已高,老人的熱情參與,更好地展現(xiàn)出“金滿斗會”的熱鬧場面,同時又和上文一起點面結(jié)合,使文章的內(nèi)容更加豐富,也寫出了歌會的悠久傳統(tǒng)和長盛不衰。
生:“由老一代把記憶中充滿智慧和熱情的東西,全部傳給下一輩。”——這個句子中的“東西”一詞,至少有兩個作用:一是見出作者行文的幽默;二是聯(lián)系前文來看,“東西”在這里似乎不僅僅指傳歌了,也許還有別的東西。
師:這么想也不錯!對村寨傳歌的目的,或者某些句子的含義,即便到了課外,我們也還可以自由地深化探討?,F(xiàn)在我想請問:我們身邊有沒有如此美麗濃郁的民俗文化?要怎樣才能像作者一樣感受民俗文化的美?(學生交頭接耳)
生:美麗濃郁的民俗文化我們身邊也有。
師:舉例說說。
生:舞獅子,玩龍燈,踩高蹺,劃采蓮船。
生:蚌殼精舞,秧歌隊,腰鼓隊。
生:海燕文化中心戶的歌舞演出。
生:街舞……
師:哦——說起來樣式不少嘛!那就這樣吧,各位先認真調(diào)查收集一番,采訪研究一通,欣賞領(lǐng)略一陣,比較若干,分析透徹,不論民歌、民謠還是其他什么,最終歸結(jié)出各自的特色,準備成系統(tǒng)資料。同時,結(jié)合閱讀自讀課文中的相關(guān)文章,切合自己的感受,自擬題目寫一篇介紹本地民俗節(jié)日的文章。我期待很快能夠讀到膾炙人口的佳作喲!還有什么困惑嗎?那就請將本文再三讀透,歡迎大家隨時與我探討文中的新發(fā)現(xiàn)!就讓沈從文先生的文風影響我們的讀寫創(chuàng)作好了?。▽W生自主研讀)
[下課]
淡然煮課
——教后小記
第一節(jié)接受全校同行聽課,屬于學校電教活動月第二階段安排使然,不敢妄稱展示,只有再次貽笑大方了。課是接著第一階段已經(jīng)作過的第一課時上的,在基本了解文章內(nèi)容的起點上主要進行語言品析。
課前,在學生們唱歌的預備期間,我讓文藝委員領(lǐng)大家哼幾首民歌或山歌,以期調(diào)節(jié)一下氣氛,看來學生們確實對這樣比較“民族化”的聲音不甚了了,每每一兩句過后就焉然走低,換一支再如此,幾近搞笑。我當然要隨機轉(zhuǎn)場,在試問各歌的民族籍屬之際,轉(zhuǎn)入《云南的歌會》。通過多媒體的ppt播放,線性地回顧了第一課時的內(nèi)容,然后檢查了本課涉獵的文學常識、成語、主旨、結(jié)構(gòu),以及第一場面的語言咀嚼等知識點的掌握情況,算是“溫故”吧。接下來就該“知新”咯,落腳于第二、三倆場面的解悟,企圖經(jīng)由鑒賞品味來消化語言精髓,吸取語言營養(yǎng)。辦法很老套,一個一個段落進行解讀,字詞句篇之間捕捉亮點咂出自己的感覺。
此前的備課中,我對各段都是擬好了幾道指引思路的訓練題的,用以撥開學生的思維后,便要求他們以“我發(fā)現(xiàn)……”的句式闡述己見,盡量搜盡文段的美點,使發(fā)現(xiàn)力、分析力、表達力等能力都得以鍛煉或發(fā)展。因為我一向是喜歡課堂即興發(fā)揮的,所以在研究“鉆”這個動詞妙用的時候,由此處的云雀聯(lián)想到了魯迅筆下“百草園”里的云雀,由云雀的“鉆”聯(lián)想到了朱自清筆下春草的“鉆”,宕開了又收回,總是要藉由比較找出兩者的異同,期望形成學生良好的發(fā)散與聚合思維能力呢,學生若有興致,說道也挺到點子上,我是務必及時肯定這一表現(xiàn)的。類似的“聚散”還有幾回,搞得接近下課卻似乎還不見公開課那明確的教學板塊一般,但我不在意這個,原本就是習慣于這么“一鍋煮”的,無非是在眾目睽睽之下“煮”一番而已。
來不及收束結(jié)課,拖了一會兒堂讓幾個興致勃勃的“發(fā)表欲”滿足一下就草草下課了。下一堂課換了講主,我也得去學習,我的這節(jié)課就到此結(jié)束了。陸續(xù)聽了幾句褒評,我認為是“恭維”,呵呵一笑,畢竟又過去了。
5、《云南的歌會》課堂實錄
《云南的歌會》課堂實錄
師:上課。
生:起立。
師:同學們好!
生:老師好!
師:請坐。
一、課堂導入:
師:一支悅耳好聽的云南民歌《姑娘我生來愛唱歌》把我們帶進了云南,同學們,請讀課文的題目——
生:沈從文在呼喚什么?——沈從文《云南的歌會》細讀
師:這是文章的正標題和副標題。同學們,云南被稱為“彩云之南”?!安试浦稀?,我心的方向。孔雀飛去,回憶悠長。玉龍雪山,閃耀著銀光。秀色麗江,人在路上。瀘沽湖畔,我心蕩漾。蝴蝶泉邊,歌聲在流淌。這里是歌聲的世界,這里是歌聲的海洋。(出示燈片1)
二、作者介紹:
師:請問這篇文章的作者是誰?
生:沈從文。
師:讀文讀人,走進沈從文,書上的注解1是這樣介紹沈從文的,我們讀一下這句話。
生齊讀:沈從文,湖南鳳凰人,現(xiàn)代作家,歷史文物研究家。(幻燈片2,學生讀注解1)
師:一個簡練而概括的介紹,一個偉大的作家,曾兩次獲諾貝爾文學獎提名。他的著作有,請大家一起熟悉下。(出示燈片3,學生讀出相關(guān)作品集)
生讀:《湘行散記》、《邊城》、《水云》、《長河》、《龍朱﹒虎雛》。
師:從文先生寫湘西那水、云南那云,寫翠翠、龍珠、虎雛他們血液里流淌的生命活力…由文學而文物的轉(zhuǎn)身,先生讓布滿灰塵的歷史文物生動起來,他的著作有:
生讀:《從文賞玉》、《中國古代服飾研究》、《龍鳳藝術(shù)》、《花花朵朵壇壇罐罐》。(燈片4)
師:先生成了中國古代章服文化事業(yè)的開山者。星斗其文,赤子其人,《云南的歌會》是沈從文作為歷史文物研究家對民俗文化的一種特殊的搶救性發(fā)掘,也是作為作家的他對云南民俗——云南歌會的一種行為采錄。
三、一讀:走近云南的歌會(整體感知)
師:文章開篇從文先生就這樣寫道——(出示燈片)
生齊讀:云南本是個詩歌的家鄉(xiāng),路南和迤西歌舞早著名全國。這一回卻更加豐富了我的見聞。
師:大家預習了課文,首先請回答這個問題:作者在云南的歌會看到了什么?“我的見聞”有哪些?同桌之間互相說說。
生1:有婦女在節(jié)日時她們的對唱,這個活動。然后,沈從文還看到了云南那邊的特色風景以及生態(tài)的各種環(huán)境。
師:不錯,還誰能補充。請你補充一下。
生2:還有他們參加了一個歌會,所有的人都在唱歌,沈從文被深深的震撼到了。
生3:他還看到了一群趕著馬的女孩子也在唱歌。聲音雖然是各有不同,但是都具有云南那邊的特色。
師:好,這幾個同學講的都不錯。大家說他的見聞,“聞”聽到的就是那些歌聲。見到的呢?
生4:有景。
師:對,有景,還有?
生5:人。
師:人,趕馬的女孩等等。說的不錯!這些都是作者的所見所聞。總結(jié)一下:聽到的歌、看到的人和景。預習的真不錯。這一回,指的是哪一回?文章原來的題目是什么?細心的同學會發(fā)現(xiàn)文章的注解1就有。
生:“記憶中的云南跑馬節(jié)”
師:對,“記憶中的云南跑馬節(jié)”,作者本來參加跑馬節(jié),他對賽馬興趣不大,但希望從裝備不同的馬背上發(fā)現(xiàn)一點秘密,他在研究馬具制作,但過不多久,更新的發(fā)現(xiàn)把他引誘過去了,他認為從馬背上研究老問題,不免近于賣呆,遠不如從活人中聽聽生命的頌歌為有意思了。因為跑馬節(jié)還有許多精彩活動,他被斜坡上一簇簇青年男女的歌聲吸引過去了,這一回,指的是跑馬節(jié)看的這場歌會。一個神奇的“這”字(幻燈片出示“這”字),在文章每段都有,且在顯目的位置,我們一起找一下。
(學生認真的動筆圈畫。)
師:第二段的“這”在第一句。第三段也是第一句。老師教你們,文章的關(guān)鍵句往往會在每個段落的開頭或者是結(jié)尾。第四段呢?
生:最后一句。
師:第五段,翻過來。在最上面這一句。
師:在第四段靠上一點剛才有同學說,這里還有一個“這條路”有一個“這”字,到寫鳥的時候說“這種鳥”。好,都找到了,我們一起來讀一下這幾句話。
生讀:(出示燈片)
第2段:這是種生面別開的場所
第3段:這種年輕女人在昆明附近村子中多的是
第4段:“在這種環(huán)境氣氛里(這條路……這種鳥……)
第5段:僅是這個唱法就極其有意思
師:同學們,我們讀懂一篇文章方法有很多,今天我們用這種方式:抓幾個關(guān)鍵句,抓一個關(guān)鍵字,就從文章的字里行間來了解文章內(nèi)容、來把握作者的寫作意圖。盡量讀懂它,哪怕有一方面的收獲也不錯!如果覺得這種方法不錯,還可以運用它去讀其他文章!同學們,研究一下這幾句話非常有意思,我們看作者行文,他是非常巧妙的:“這種場面”、“這個唱法”是對應著“見聞”中“聞”到的什么?
生6:歌聲。
師:對,聽到的歌。這種環(huán)境氣氛對應的是?
生:景。
師:對,這句呢?(師指:這種年輕女人在昆明附近村子中多的是)
生:人。
師:一個神奇的“這”字輻射全文,一字穿珠。我們今天就來研究這個字——“這”,(教師板書:這)從“這”字出發(fā)!
四、再讀:走進云南的歌會(研讀探究)
師:首先來看這句話,一起讀:(出示燈片)
生齊讀:“這是種生面別開的場所”。
師:這位男生起立,請你就這句話提一個問題。
生7:“別開生面的場所”是指的哪一個場所?
師:非常有質(zhì)量的一個問題。你自己回答還是請同學回答?
生7:我想請同學回答:李家云。
師:家云,這是朋友對你的信任。 (大家笑)
生8:他所指的“這種場所”是指在云南他們對唱的這種情景,和…以及…
師:那是誰在唱歌呢?
生8:是云南當?shù)氐哪切┤嗣瘛?/p>
師:家云,咱們具體說說文中描寫的對唱環(huán)節(jié)是誰在唱歌?
生8:對唱的環(huán)節(jié)是年輕的婦女。
師:年輕的婦女,在哪里唱?
生8:在…在…在,松樹林子和灌木叢溝凹處。
師:松樹林子和灌木叢溝凹處,那我們簡單的說就是在“山野”好嗎?
生:是的。
師:年輕的女人在山野對歌。還有沒有其它別開生面的場所?那個趕馬女孩在哪唱?他們唱歌的場所跟我們平常見到的這個演播廳、這個歌舞廳是不是一樣的?
生:不一樣。
師:剛才年輕婦女在山野。趕馬女孩在哪?
生9:趕馬女孩在......
師:在路上,是吧。她們唱歌的方式是什么?
生9:對唱。
師:三個女孩也在對唱嗎?
生9:一個女孩和三個對手在對唱。
師:我們來看這句話:“三三五五的趕馬女孩”你把這句話讀一下。
生9:和身邊前后三三五五趕馬女孩子唱著各種本地悅耳好聽的山歌。
師:她們是不是一定在對唱呢?
生9:也可能是自己在勞動的時候,自己想要一種緩解壓力的方式,可能是。
師:對。她們在勞動或其他時候想唱就唱。
生9:呃,是的。
師:隨心所欲地唱。
生9:是的。
師:一種很曼妙的感覺。漫歌,好不好,這個字行不行?
生9:行。
師:漫歌,好,你同意了。好,謝謝你的批準(眾生笑)。你剛才說她勞動的時候,可以歌唱她們豐收的喜悅;也可以歌唱節(jié)日的快樂;還可以歌唱愛情的美好等等,這里充滿著激情和歡樂。同學們想一想,還有其它別開生面的場所沒有?
生10:還有就是那個田邊,有的鳥也會跟著那些趕馬的女孩一起,像是跟趕馬女孩一起在唱歌一樣。
師:就是還有鳥跟著她一起唱。那個最熱鬧的場所是什么?
生11:最熱鬧的場所是大伙一起在那個…在那個…在她們長長的屋廊下一起在唱那個“金滿斗會”。
師:哎,就是盛大的“金滿斗會”。是誰在唱?
生12:是當?shù)氐囊恍┐迕瘛?/p>
師:村民。恩,他們唱歌的方式是什么?
生12:嗯,他們的唱法是唱和相續(xù)的。
師:嗯,唱和相續(xù),你方唱罷我登場。這種方式叫什么?
生13:傳唱(生點另外的同學,眾生笑)
師:對,這就是傳唱。(大家笑)不錯。請你把剛才這段話按照老師提出的問題完整地說一遍好嗎?分別是誰、在什么地方、以什么方式唱歌?
生13:是有一些......
師:先是年輕婦女。
生13:對,年輕婦女在那個山間對唱。
師:第二個場景?
生13:是趕馬的女孩子在趕馬的路上自由自在唱自己想唱的歌。
師:非常好。
生13:還有就是村里的一些村民在自家的長廊下重唱。
師:重唱?還是輪著唱更合適。
生13:輪唱。
師:完整的說:就是全村的男女老幼在寨子里輪著唱。是不是這樣?
生13, /SPAN:是的。
師:你的概括能力非常強。你沒有辜負朋友的重托。好,我們一起看一下,(出示燈片)年輕婦女在山野對歌,趕馬女孩在山路漫歌,全村的男女老幼在山寨傳歌。我們看看,山野、山路、山寨,別開生面的場所,三個場面,搖曳多姿,生面別開,淳樸自然。云南人民人人愛唱歌,是有群眾基礎(chǔ)的,云南人人會唱歌,也是有原因的。這樣安排文章內(nèi)容,它講究了原因與結(jié)果、講究了表象與內(nèi)涵,我們在寫作時也可學習這種方法。同學們,關(guān)于唱歌還有一句話,一起讀。
生:僅是這個唱法就極其有意思。(齊讀)
師:好,順著這個思路你提個問題。
生14:這個極有意思的唱法是怎樣的一個唱法?
師:非常聰明的孩子。你自己回答還是叫同學?
生14:請同學。
師:好。
生14:張卓越
師:卓越。我們班同學總是把機會讓給別人。(眾笑)
生15:恩,如果不是在云南的話,我們唱歌是一個人唱,但是在云南比較多的是對唱、或者是大家聚在一起唱,這種唱法是作者從來沒有見過的,所以會覺得很有趣。
師:那這種唱法究竟是什么唱法?你剛才已經(jīng)說出了不同。
生15:是唱和相續(xù)的。
師:非常好。我們一起來讀一下這句話。
生齊讀:唱和相續(xù),一連三天才散場。(出示燈片)
師:可以想象,這是一個多么宏偉的場景?。骸俺拖嗬m(xù),一連三天才散場”。時間之長,場面之壯觀。找找具體地寫聲音的句子?
生16:“聲音雖極其輕柔,合起來卻如一片松濤,在微風蕩動中舒卷張弛不定,有點龍吟鳳噦意味?!?/p>
師:大家看到這句話沒有?!奥曇綦m極其輕柔”,一二讀。
生齊讀:“聲音雖極其輕柔,合起來卻如一片松濤,在微風蕩動中舒卷張弛不定,有點龍吟鳳噦意味?!保ǔ鍪緹羝?/p>
師:“龍吟鳳噦”是什么意思?你說說。
生17:“龍吟鳳噦”的意思是龍在吟嘯,鳳在鳴叫,形容非常美妙、抑揚頓挫的聲音。
師:好,這個注解書上有?!皣偂本褪区B鳴聲。龍在呼嘯、鳥在鳴叫,抑揚頓挫的聲音。我們一起來讀讀這句話,大家體會一下聲音輕柔清亮,然后又低沉婉轉(zhuǎn),我們讀出這種高低起伏的感覺。“聲音雖極其輕柔,一二讀”。
生齊讀:“聲音雖極其輕柔,合起來卻如一片松濤,在微風蕩動中舒卷張弛不定,有點龍吟鳳噦意味?!?/p>
師:不錯,但是抑揚頓挫的感覺還不是特別到位。這樣,老師給你們一個朗讀建議好嗎?女生讀第一句“輕柔”。男生呢,“合起來”這一句,“微風蕩動中”男生女生加起來一起讀,好不好?試一下。
生讀:聲音雖極其輕柔(女生),合起來卻如一片松濤(男生),在微風蕩動中舒卷張弛不定,有點龍吟鳳噦意味。(齊讀)
師:哎,這次就有“龍吟鳳噦”的意味了(眾笑)。好,我們把“金滿斗會”這個場面一起讀一下?!按蠡锍米顭狒[的叫‘金滿斗會’……”讀——
生齊讀:大伙兒唱得最熱鬧的叫“金滿斗會”,有一次,由村子里人發(fā)起,到時候住處院子兩樓和那道長長屋廊下,集合了附近幾個鄉(xiāng)村男女老幼百多人,六人圍坐一矮方桌,足足坐滿了三十來張桌子,每桌各自輪流低聲唱《十二月花》,和其他本地好聽曲子。聲音雖極其輕柔,合起來卻如一片松濤,在微風搖蕩中舒卷張弛不定,有點龍吟鳳噦意味。
師:很好,把這種氣勢宏大的場面讀出來了。如果說傳歌的特點是唱和相續(xù)、龍吟鳳噦,那“見景生情和引經(jīng)據(jù)典”是哪個歌唱形式的特點?
生:第一個。(眾生答)
師:對,第一個,對歌的特點。淳樸本色(幻燈片)
那漫歌的特點呢?請用文中的詞語概括。
生18:出口自然、淳樸本色。
師:你這個也可以。老師也選了一個:美妙有情,還有悅耳好聽等等。我們來看,文章中有很多這種詞,從結(jié)構(gòu)看,這是什么詞?
生:四字詞。(眾生答)
師:四字詞有什么妙處?
生:朗朗上口。(眾生答)
師:既然“朗朗上口”,那請你們讀一下。(眾生笑)
生:見景生情、引經(jīng)據(jù)典、美妙有情、淳樸本色、唱和相續(xù)、龍吟鳳噦。(出示燈片,有感情齊讀)
師:朗朗上口,的確如此。這個“引經(jīng)據(jù)典”是什么意思?
生18:意思是引用古典的名句。
師:或者是什么?
生18:故事。
師:對,故事,指引用經(jīng)典著作中的語句或故事。解釋的很好。你們剛才說的朗朗上口、有節(jié)奏感,我們把它放在句子里再讀讀,體會一下,“不論”開始——
生齊讀:(出示燈片)
不論唱什么,都充滿一種淳樸本色美。
三三五五趕馬女孩子唱著各種本地悅耳好聽的山歌。
一年四季,早晚都可以聽到各種美妙有情的歌聲。
師:我們看這句:“早晚都可以聽到”,說明時間之長?!案鞣N”說明歌唱的種類非常多。同學們,其實副詞、形容詞是極富表情達意的張力的。我們把這個句子再讀一次,這次注意強調(diào)“早晚”、“都”、“各種”這幾個詞?!耙荒晁募尽弊x——
生齊讀:一年四季,早晚都可以聽到各種美妙有情的歌聲。
師:很好,那現(xiàn)在我們總結(jié)一下,云南的歌會的特色有什么?
生:云南歌會充滿淳樸本色、悅耳好聽并且美妙有情。(眾生答)
師:真是很聰明的孩子?。ū娦Γ┻€有場面宏大等等,這些都是云南歌會的特色。沈從文這樣說,請大家讀這句話——
生齊讀:“產(chǎn)生這種山歌實有原因。如沒有一種特殊環(huán)境作為土壤,這些歌不會那么素樸、真摯而美妙感人?!保ǔ鍪緹羝?/p>
師:素樸、真摯、美妙感人的歌聲是因為有一種特殊的環(huán)境。接下來,我們就研究第四段的這個“這”字,先一起讀這句話。
生齊讀:在這種環(huán)境氣氛里。(出示燈片)
師:接下來,我們就來講一講“這是什么樣的環(huán)境?”同學們,沈從文的文學風格被稱為田園牧歌式,他的文字是詩亦是歌,這段最能體現(xiàn)這種牧歌式的詩意。老師將這段文字分行方便大家看,并沒做太多改動。老師和一位同學合作朗讀這段,其他同學可以閉上眼睛想象,請給這支美妙有情的牧歌加上名字,并結(jié)合文章內(nèi)容說說為什么。來,我們推薦一個同學,好嗎?
生:我們推薦還是李家明。
師:還是李家明!家明,你是愿意珍惜這個機會呢,還是愿意把機會讓給其他同學?
生19:我愿意珍惜這個機會。
師:好、好(笑),我也愿意珍惜跟你一起合作的機會(眾笑)。那我們誰先來?
生19:老師你先。
師:好,我先。(出示幻燈)
一匹老馬,慢吞吞地走,在這條路上
果樹林、柞木林、竹子林、開滿雜花的小山坡
粉藍色報春花在輕和微風里不住點頭
那個藍色竟像是有意摹仿天空而成
山鳥呼朋喚侶
三三五五趕馬女孩子
唱著各種本地悅耳好聽的山歌(師)
花茸茸的戴勝鳥
矗起頭頂花冠,瞪著個油亮亮的眼睛
撲著翅膀掠地飛去
這種鳥,晨光熹微中,坐在屋脊上
“郭公郭公”反復叫個不停(生)
最有意思的是云雀
從面前不遠草叢中起飛
一面扶搖盤旋而上,一面不住唱歌
向碧藍天空中鉆去,仿佛要一直鉆透藍空
伏在草叢中的云雀群
帶點鼓勵的意思相互應和
忽然又像個小流星,下墜到草叢
另外幾只云雀又接著起飛(師)
趕馬女孩子年紀多不過十四五歲
嗓子通常并沒經(jīng)過訓練,有的還發(fā)啞帶沙
在這種環(huán)境里,出口自然
不論唱什么,都充滿一種淳樸本色美(生)
師:好,謝謝家明。家明的聲音美妙有情而且悅耳好聽(眾生笑),以后可以當播音主持!讀得不錯,只是在前面一段有一個字讀音不準,家明,你覺得在哪?(生19撓撓頭)
師:頭頂花——。
生:冠。
師:冠。這次讀對了,第一聲。冠,表示帽子的意思。好。給它起個什么樣的名字呢?請拿著話筒說。
生20:天人合一。文章寫了人和自然。
師:天人合一。從你的題目我們看出了人與自然的和諧,你很了解沈從文,因為這也正是沈從文一步一叩首“把生命諧合于自然中”,倡揚人與自然“和諧共存”,以心接物,心與物游,本于自然,回歸自然的觀點。好,還有哪位同學說說。
生21:山鳥呼朋喚侶、女孩自由歌唱。
師:提到山鳥。請你把寫山鳥的這句話讀一讀。
生:“一面就聽山鳥呼朋喚侶,和身邊前后三三五五趕馬女孩子唱著各種本地悅耳好聽的山歌?!?/p>
師:這個“一面……一面……”是寫看到的和聽到的,大家說說看到的是什么?
生:山花。
師:聽到的呢?
生:山鳥。
師:咱們能不能把名字取得浪漫一點:“看,山花爛漫;聽,山鳥齊鳴?!焙貌缓茫浚ū娚χc頭說好),請大家把這個句子讀一下。
生齊讀:“這條路得通過些果樹林、柞木林、竹子林和幾個有大半年開滿雜花的小山坡。馬上一面欣賞土坎邊的粉藍色報春花,在輕和微風里不住點頭,總令人疑心那個藍色竟象是有意摹仿天空而成的。一面就聽各種山鳥呼朋喚侶,和身邊前后三三五五趕馬女孩子唱的各種本地悅耳好聽山歌。”
師:有聲有色、有動有靜、有花有鳥的描寫,還可不可以取其它題目?你說說。
生22:還有一些趕馬女孩和鳥,她們所唱的一些歌曲。
師:那你怎樣子給它取個名字呢?我們知道文章題目的作用或是行文的線索,或文章主要內(nèi)容的概括,或吸引讀者的關(guān)注等等。想想你還可以取什么名字呢?
生22:我會取“聆聽天籟”。
師:聆聽天籟。多有詩意的名字。為什么?結(jié)合文章說一說。
生22:恩。(思考良久)
師:你說是“天籟”,也就是說除了趕馬女孩,有誰發(fā)出的聲音?
生22:鳥。
師:準確的說有戴勝鳥和——?
生:云雀。
師:對,還有云雀。如果你是這種鳥,你會唱什么歌?
生23:如果是我,我就會唱一些聽起來歡快輕松的那種歌。老師,如果是你,你會唱什么歌?(大家哄笑)
師:我呀,如果我在云南我會唱:“小乖乖來小乖乖,我們說給你們猜,什么長長上天,哪樣長海中間,什么長長街前賣嘛,哪樣長長妹跟前……”或許會唱“馬鈴兒響來玉鳥兒唱,我陪阿詩瑪回家鄉(xiāng)”(掌聲)。我來無錫時,一上飛機,撲面而來的就是一首“茉莉花”,我還會唱:“好一朵美麗的茉莉花,好一朵美麗的茉莉花,芬芳美麗滿枝椏……(示意同學們一起唱,全班同學跟著老師一起唱)又香又白人人夸,讓我來將你摘下,送給別人家,茉莉花呀茉莉花…”(全場掌聲)多美的民歌!同學們,熱愛它,歌唱它,唱響中國,唱響世界,因為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全場掌聲)
師:同學們?nèi)〉念}目都很好!還可以取:“馬鈴兒響來玉鳥兒唱”、“彩云之南游賞罷,踏花歸來馬蹄香”、“歌聲振林樾”等等。同學們,這段大量寫景的作用是什么?會不會沖淡歌會的主題?
生24:不會。這里運用烘托,用環(huán)境的美烘托出歌聲的美。
師:烘云托月,天人合一!如果說前面對歌的描寫是工筆描繪,傳歌部分是大筆勾畫,那這邊漫歌便是襯筆烘托,這樣行文跌宕起伏錯落有致。我們要學習這種寫作手法。山路這邊的歌手不只是趕馬女孩,有戴勝鳥、云雀、花草樹木,萬物都在踩著節(jié)拍唱歌,他們都是歌手,共同奏響一部田園交響曲,不但沒有沖淡主題,歌中有景,景中有歌,反而構(gòu)成云南歌會的一個樂章!
板書:景
俗話說:“一方水土養(yǎng)一方人”!下面我們來看看在這種環(huán)境里、這些被歌聲喂養(yǎng)長大的人們,來看看“這種女人”是哪樣的女人?
請同學們完成這個填空:“這種 女人 ”,并結(jié)合課文說說為什么?
生25:這種年輕女人在昆明附近村子中多的是。性情開朗活潑,勞動手腳勤快,生長得一張黑中透紅的棗子臉,滿口白白的糯米牙,穿了身毛藍布衣褲,腰間圍了個釘滿小銀片扣花蔥綠布圍裙,腳下穿雙云南鄉(xiāng)下特有的繡花透孔鞋,油光光辮發(fā)盤在頭上。這種開朗活潑的女人。
師:說得好。請大家齊讀這一段。
生齊讀:(出示燈片)這種年輕女人在昆明附近村子中多的是。性情開朗活潑,勞動手腳勤快,生長得一張黑中透紅的棗子臉,滿口白白的糯米牙,穿了身毛藍布衣褲,腰間圍了個釘滿小銀片扣花蔥綠布圍裙,腳下穿雙云南鄉(xiāng)下特有的繡花透孔鞋,油光光辮發(fā)盤在頭上。
師:這段文字采用工筆描繪,如同一幅人物肖像:寫面容、寫牙齒、寫衣飾,筆筆細致,看出這是一個健康活潑的女人。文中還有描寫她的神韻氣度的句子,請大家再找找。(老師走動,隨機點到一個不舉手的同學)請你說說。
生26:嗯,(思考),嗯
師:你看,對歌的時候她是什么神態(tài)?
生26:心情比較歡快。
師:為什么歡快呢?
生26:因為唱歌唱贏了。
師:對,唱歌唱贏了三個對手。請你把這段話讀一讀。
生26:“在場的既多內(nèi)行,開口即見高低,含糊不得,所以不是高手,也不敢輕易搭腔。那次聽到一個年輕婦女一連唱敗了三個對手,逼得對方啞口無言,于是輕輕地打了個吆喝,表示勝利結(jié)束,從荊條叢中站起身子,理理發(fā),拍拍繡花圍裙上的灰土,向大家笑笑,意思像是說,‘你們看,我唱贏了’,顯得輕松快樂,拉著同行女伴,走過江米酒擔子邊解口渴去了?!?/p>
師:老師看出你的潛質(zhì),剛才表現(xiàn)得非常好,“這種自信的男孩”(眾笑)記住以后保持這種自信面對學習和生活!注意“同行女伴”的“行”的讀音。(師巡視請另外沒舉手的同學)你從這句話中看出來,這種女人是什么樣的女人?
生27:比較豪放。
師:豪放,還有呢?
生27:她們很快樂。
師:評價女孩子很到位。(眾笑)我們看一下這個標點,“意思像是說”說的后面用的是什么?
生27:逗號。
師:為什么不用冒號?
生28:她沒有說,是“像是說”。
師:她唱贏了三個對手都沒有說,說明她什么?
生28:謙虛,低調(diào)。
師:低調(diào)樸實有內(nèi)涵?。ū娦Γ┩瑢W們看看這幾個疊音詞:“輕輕”、“理理”、“拍拍”和“笑笑”,她的唱歌的目的并不是求勝敗而是但求輕松、快樂。一個華麗的轉(zhuǎn)身,她喝酒、打秋千去了,請同學們讀一下這句話:“不僅唱歌十分在行,而且大年初一和同伴各個村子里去打秋千,蹬個十來下就可平梁,還悠游自在,若無其事!”注意重音強調(diào)句中的“就”和“還”。
生:齊讀。
師:“就”和“還”表現(xiàn)出她什么特點?
生29:膽子很大!
師:這兩個字巧妙地表現(xiàn)出年輕婦女勇敢大膽,自然率真,活力四射的生命形態(tài)。高端大氣上檔次?。。ū娦Γ┦沁@種能歌善唱、樸素自然、活潑可愛、好勝但不張狂,無拘無束的女人。文章除了描寫女人中還有描寫老人的,“這種 老人”(出示燈片)請同學們看看,這是一種什么樣的老人。
生30:“就中最當行出色的是一個吹鼓手,年紀以過七十,牙早脫光了,卻能十分熱情整本整套地唱下去”。
師:這是什么樣的老人?
生30:雖然說年紀比較大,但是身體健康,而且對生活非常熱愛。
師:我們一起把這個句子讀一下。
生齊讀:“就中最當行出色的是一個吹鼓手,年紀以過七十,牙早脫光了,卻能十分熱情整本整套地唱下去”。
師:這個老人老了沒有?
生:老了(有同學說)。沒老(也有同學說)。
師:年齡老,但不老的是他的歌聲,不老的是他的熱情,這個火一樣的老人,燃燒的是激情,傳遞的是智慧和熱情,傳遞的是更是厚重的民族文化,這種智慧和熱情不會老去,它永遠具有生命的活力。正是因為有這樣責任感、有使命感的老人,才會出現(xiàn)在前面可以一連唱敗三個對手的年輕婦女,還有那些隨心所欲想唱就唱的趕馬女孩,才有人人會唱歌的這樣一個民族。這篇文章寫了女人,如歌的女人;寫了老人,似火的老人。請大家想象一下這個少數(shù)民族的男人是什么樣的?
生31:勇敢。
師:勇敢,強壯。的確!請大家一起讀一下這段話。“族長兒子——”讀。(出示燈片)
生齊讀:“族長兒子龍朱年十七歲,為美男子中之美男子。這個人,美麗強壯像獅子。是人中模型。是權(quán)威。是力。是光。種種比譬全是為了他的美。”
師:這派神氣是權(quán)威。是力。是光。像獅子。沈從文小說中常用動物來形容人的體魄和性情。作家在這些原始的自然之子身上,是充分肯定這種雄強、自由舒展的原始的生命力!飽含著他對這種雄強和原始生命力的深深贊美。所以說這篇文章看似普通,其實隱含著作家的一個“夢”,女批評家蘇雪林獨具慧眼地說了下面這段話,請大家讀一下。(出示燈片)
生齊讀:借文字的力量,把“野蠻人” 的血液注射到老態(tài)龍鐘,頹廢腐敗的中華民族身體里去,使他們興奮起來,年輕起來,好在20世紀舞臺上與別個民族爭生存的權(quán)利。
師:這樣來理解作者,我們會顯得更為深刻!
五、三讀:走出云南的歌會(開掘提升)
師:請同學們回到文章第一段,我們一起再來讀讀這句話。(出示燈片)
生齊讀:“這一回卻更加豐富了我的見聞”。
師:“這一回卻更加豐富了我的見聞”,我們細讀、流連、徜徉在“云南的歌會”,現(xiàn)在我們走出云南的歌會,深邃地思考:“沈從文究竟在呼喚什么?” (出示燈片)請用兩三句話寫寫你的看法。
(學生寫,老師巡視。)
師:這個女生寫好了,請你說說。
生32:沈從文在呼喚民族的靈魂,他希望民族精神能在每個人心中流淌。
師:民族的精神、靈魂很有深度。好,請你說。
生33:沈從文在呼喚人們的生命力和進取心。他希望中國能在世界成為強者。
師:你說的是生命力,不錯,老師認同?。ò鍟荷Γ┱埬阏f。
生34:沈從文呼喚的是人們頑強的生命力以及朝氣蓬勃的活力,他希望每個人以及整個民族都能夠有很陽光的態(tài)度。
師:這位同學再次強調(diào)了“生命力”以及一種陽剛之氣(板書:陽剛氣),非常好!我們仿佛聽到沈從文那深情而熱切呼喚:生命力、陽剛氣。同學們的認識很有深度,請你說說。
生35:沈從文還呼喚了對于人民之間這種不滅的熱情和云南人民這種有朝氣蓬勃氣質(zhì)的贊美,還有期望把這樣的熱情可以發(fā)展到各個民族之中,使這個國家強大起來。
師:非常好,文章的字里行間讓我們怦然心動的就是少數(shù)民族的那派鮮活的、蓬蓬勃勃的神氣、風骨。
生36:我認為他是在用一種奮發(fā)飽滿的熱情呼喚著民族魂中的生氣和青春,希望因此讓整個中華民族振奮起來。
師:你講得比老師還好,還深刻!沈從文在文字世界中構(gòu)筑了一個自然純樸、文明強悍的民族夢。他想將這份蠻勇氣質(zhì)當作火炬,引燃整個民族青春之焰。
生37:我認為沈從文他希望我們中華民族能夠自強不息的生命站在世界的舞臺上,閃耀出自己的光芒。
師:非常好,要站到世界舞臺上去,非常有骨氣!像剛才這個同學一樣,站到更高的角度。越是優(yōu)秀的民族文化,才越是世界文化,越是具有世界的優(yōu)秀文化,我們這個民族才能更強大。
生38:應該是對于民族傳統(tǒng)文化發(fā)揚與承傳的一種呼喚。
師:發(fā)揚和傳承我們的文化。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生39:我認為沈從文在呼喚一種民族的張力與,一種民族的力量與熱情,他在呼喚充滿光明激情的事業(yè)中尚未騰飛的中華巨龍,讓中國在世界之林盡情騰飛。
師:有思想!他在呼喚民族的騰飛。我們聆聽沈從文的足音,聆聽沈從文的心跳,他告訴我們?nèi)绻粋€民族沒有健康強壯的生命力,坦誠陽光的生活態(tài)度 … 我們拿什么去跟世界抗衡呢?我們班的同學都是一個個小哲學家。還有哪位同學想說。
生40:我認為沈從文在呼喚積極、年輕、充滿活力的民族氣息,更是一種樂觀、坦誠的生活態(tài)度,他希望通過這些來喚醒我們民族的夢想,并為之奮力拼搏。
師: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的夢想,實現(xiàn)我們的中國夢,民族夢!希望就在你們身上!同學們對沈從文以及這篇的文章理解非常深刻?!耙环剿琉B(yǎng)一方人”,這方水土就養(yǎng)這方人,這方人就唱這方歌,這方歌方顯著這方風俗。這就是獨特的云南的歌會。(指板書)我們似乎能聽見沈從文的熱切的呼喚!同學們,請站起來,請飽含深情朗讀這段話:(出示燈片)
生齊讀:
云南的歌會,歌美,景美,人更美!
旺盛的生命,奔放的靈魂,純凈的生活,自然的人生!
我們似乎能聽見沈從文的熱切呼喚:怒放生命活力!激揚民族夢想!美哉,云南歌會,悅耳嘹亮;壯哉,蓬勃生命,日月齊光! (下課鈴響)
師:下課,同學們再見。
生:老師再見。
(全場起立,掌聲。)
6、《云南的歌會》課堂實錄
第一課時
[上課]
師:(打開多媒體)今天,我們來認識沈從文及其作品。首先,請一位同學根據(jù)資料進行一番相關(guān)介紹。
生:(PPT)沈從文(1902—1988),原名沈岳煥,湖南鳳凰人。一生創(chuàng)作的結(jié)集約有80多部,是現(xiàn)代作家中成書最多的一個。他不但是本世紀最為優(yōu)秀的文學家之一,而且是著名的物質(zhì)文化史專家。20世紀30年代起,開始用小說構(gòu)造他心中的“湘西世界”,完成一系列代表作,如《邊城》、《長河》等。在湘西系列中,他提出了人與自然“和諧共存”以及本于自然、回歸自然的哲學,“湘西”所能代表的健康、完善的人性,是一種“優(yōu)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1949年以后,長期從事文物研究工作,先后在中國歷史博物館、故宮博物院研究中國古代服飾和物質(zhì)文化史,1981年出版了歷時15年寫成的《中國古代服飾研究》專著。
師:請同學們牢記這位重要作家的名、時、地、評、作。我們現(xiàn)在來學習的課文就是他的《云南的歌會》,誰對云南這個地方的相關(guān)民俗有所了解?
生:云南是個多民族地區(qū),在人民的生活中歌唱活動占有特別重要的地位,幾乎滲透到生活中的各個領(lǐng)域。他們以歌唱傾訴愛情,激起勞動的熱情,表達對死者的哀悼對婚姻的祝福,抒發(fā)豐收的喜悅和節(jié)日的歡樂等等,尤其是那些沒有文字的民族,歌唱成了傳授知識的工具。
生:據(jù)說,解放前云南一些少數(shù)民族打官司也是唱歌。
生:在云南的一些少數(shù)民族中,小孩子還在咿呀學語的時候,就跟著大人學唱歌了;一個高明的歌手常常會在本民族中得到人們特別的尊重。
師:大家介紹的少數(shù)民族特色真是挺可人的啊!那就讓我們隨著文學大師沈從文美妙的抒情筆觸,一起來領(lǐng)略云南民歌的風采!先默讀課文,掃清文字障礙,讀完后能夠說出自己通過對云南的歌會有了哪些印象。(學生根據(jù)要求自主默讀課文,教師巡視)大家讀得很認真!老師先了解一下其中若干讀音的把握狀況(ppt出示)!
生:(讀一讀,寫一寫)蹲踞 酬和 熹微 譬喻 淳樸 即物起興 引經(jīng)據(jù)典 悠游自在 龍吟鳳噦
師:不錯!注意了正音,再請解釋下列詞語。
生:(據(jù)ppt提示)
酬和:本意敬酒,引申為交際往來。
譬喻:打比方。
忌諱:忌怕而隱避。
熹微:形容陽光不強(多指清晨的)。
淳樸:誠實樸素。
引經(jīng)據(jù)典:引用經(jīng)典中的語句或故事。
扶搖而上:形容直往上升。
生面別開:另外開展新的局面。
悠游自在:快活的樣子。
若無其事:好像沒有那么回事似的,形容不動聲色或漠不關(guān)心。
師:這些字詞都比較常用,請注意考察所在的語境!就剛才讀得了怎樣的印象,誰說說自己的整體感知?
生:是一篇極富情趣的散文,字里行間洋溢著對自然、對人、對藝術(shù)的品味與贊賞。
生:以老練而富有表現(xiàn)力的文字描繪了云南歌會的三種形式:山野對歌;山路漫歌;金滿斗會。
師:很好!還有嗎?
生:全文共五個自然段,可以分成四部分。第1自然段是第一部分,總起全文,點出云南是詩歌的家鄉(xiāng),為下文描寫云南的歌會作了鋪墊。第2~3自然段是第二部分,寫山野對歌,手法是以人襯景;第4自然段是第三部分,寫山路漫歌,手法是以環(huán)境襯人;第5自然段是第四部分,寫村寨傳歌,手法是點面結(jié)合。
師:說得很到位??!這樣,我們對文章的大致內(nèi)容及其特點就有了一個比較清晰的輪廓了??v觀全文,作者對云南的歌會十分感興趣,這是為什么呢?
生:云南的歌會是一種淳樸自然的民間文化,作者熱愛之極,所以,生活的美好、人生的美好在作者抒情的筆調(diào)中汩汩流淌而出。
師:是的,描寫中特抒情。那么,對于三個唱歌的場面,作者描寫的側(cè)重點各有什么不同呢?
生:文章在“歌會”的大標題下,多角度地描繪了三個場合中唱歌的情景,三個場合在內(nèi)容上各有側(cè)重,在手法上也各不相同。第一個場合寫“對歌”,注重對唱歌人的描寫。第二個場合寫“漫歌”,注重對唱歌人所處的優(yōu)美環(huán)境的描寫。第三個場合寫“傳歌”,因為所介紹的“金滿斗會”比較熱鬧,所以作者注重對場面的描寫。
師:展開談談好嗎?!一個一個“場合”地具體分析一下!
生:我先說說第一個場合里對唱歌人的描寫吧。第2自然段描寫了“一個年輕婦女”,,作者這樣刻畫她唱敗了三個對手之后的動作、神態(tài):“于是輕輕地打了個吆喝……從荊條叢中站起身子,理理發(fā),拍拍繡花圍裙上的灰土,向大家笑笑……顯得輕松快樂”,除了體會到這位歌手的輕松快樂之外,我們還可以體會到她的幾分自豪。接著作者就“這種婦女”做了總結(jié),即“多的是”,會令讀者們羨慕不已。但作者并沒有就此打住,而是繼續(xù)描寫這類婦女的性格特點:“性情開朗活潑,勞動手腳勤快”,從外貌看上去就是一位干凈利索人,她們不僅唱歌在行,而且打秋千也很出色。寥寥幾筆,就讓我們對云南的婦女有了一個全新的認識,從而不禁打心底萌生出幾許贊嘆。
師:嗯,算得是個示范!還有兩個“場合”呢?!
生:我來說說第二個場合注重描寫唱歌人所處的優(yōu)美環(huán)境。第4自然段描寫趕馬女孩子唱山歌,與上一場合不同之處,就是沒有著重對女孩子本身進行過多描寫,而是著意描寫了她們周圍的環(huán)境:“開滿雜花的小山坡”,“各種山鳥呼朋喚侶”,描寫出云南美麗的風光。特別對充滿生機的山鳥的描寫,更增添了“漫歌”獨有的特色。戴勝鳥“矗起頭頂花冠,瞪著個油亮亮的眼睛,好像對于唱歌也發(fā)生了興趣”,云雀群與女孩子們的唱歌相互應和?;蛴茡P或質(zhì)樸,鳥兒與女孩交相輝映,交織成一片動人的山野田園交響曲。
師:解讀得挺好!繼續(xù)!
生:我也說說“金滿斗會”的場面描寫。“金滿斗會”的發(fā)起人是“村子里人”;地點,就設(shè)在“住處院子兩樓”和“長長屋廊下”;人員,有“鄉(xiāng)村男女老幼百多人”,“婦女占多數(shù)”,參加者大多為普通村民,但打扮得是珠光寶氣,銀光閃閃,像過年一樣,“六人圍坐一桌,足足坐滿了三十來張矮方桌”;時間和形式的安排,“唱和相續(xù),一連三天才散場”。這個場面與前面的兩個相比截然不同:第一個場合實際上就是“獨唱”,盡管是對歌,也是要一對一的獨唱;第二個場合是“小合唱”,幾個趕馬女孩子走在山路上,隨意地悠閑地唱著山歌;而這個場合是“大合唱”,百多人聚集在一起唱《十二月花》和其他本地好聽的曲子,那聲音“合起來卻如一片松濤,在微風蕩動中舒卷張弛不定,有點龍吟鳳噦意味”,因此,這個“盛會”顯得隆重而熱烈,并且更加令人難以忘懷。
師:山野對歌,生面別開,是才情智力的大比拼;山路漫歌,發(fā)乎性情,自然成趣,是即興的自由歌唱;金滿斗會,場面宏偉,氣勢壯觀,是展覽民歌的大課堂。各個場合均可相對獨立存在,老師愿意和大家一道分別鑒賞這三個語段,藉以揣摩和品味文章語言,感受文章濃郁的鄉(xiāng)土氣息,當然也要學習其中的人物、環(huán)境以及場面描寫,相應地探尋并領(lǐng)略民族風情。希望大家踴躍暢言所見所感!好,請注意第一個場合,以自己喜歡的方式自讀一遍?。▽W生自讀2~3自然段)說一說,你對哪些“特別關(guān)注”的細節(jié)有獨到見解?
生:這一片段首先介紹了對歌的地點和內(nèi)容,然后主要通過描寫對歌中的年輕女子的動作、神態(tài)、外貌來表現(xiàn)山野對歌的熱烈與歡快。
師:是這樣??!能不能特別注意到“山野對歌”的民族特色?
生:南方少數(shù)民族生活在大山、叢林里,所以對歌的地點就在“松樹林子和灌木叢溝凹處”。
生:文中對唱歌女子的描寫,特別是對她的衣著的描寫,讓人仿佛看到了一位聰明、開朗、勤快的少數(shù)民族農(nóng)家女子。
生:參與對歌的多是年輕男女,所以“唱的多是情歌酬和”,不少年輕人還因此找到了自己的心上人。
師:我就接著“唱的多是情歌酬和”問個問題吧!“唱的多是情歌酬和,卻有種種不同方式?!边@句話中的“多”字是否可有可無?“種種不同方式”具體指的是什么?
生:“多”字不能去掉?!岸唷笔潜硎炯s數(shù)的副詞,這里表示大多數(shù),并不指代全部。如果去掉,語言則顯得不準確。
生:“多”字表示一種數(shù)量范圍,如去掉“多”字,則與“也唱其他故事”不符。
生:“多是情歌酬和”說的是云南對歌以情歌為主,但仍有其它他內(nèi)容,因此“多”字用得準確精當,無可更易?!胺N種不同方式”有總領(lǐng)作用,具體包含以下幾種對歌方式:見景生情,即物起興;提問;互嘲互贊。
師:沈老用詞準確,大家把握得也很準確!我們再來看看課后的“研討與練習二”。自行比較閱讀,之后討論交流:兩段人物描寫在寫法上有什么不同?你喜歡哪一種?為什么?
生:(自讀)
1.這種年輕女人在昆明附近村子中多的是,性情開朗活潑,勞動手腳勤快,生長得一張黑中透紅棗子臉,滿口白白的糯米牙,穿了身毛藍布衣褲,腰間圍個釘滿小銀片扣花蔥綠布圍裙,腳下穿雙云南鄉(xiāng)下特有的繡花透孔鞋,油光光辮發(fā)盤在頭上。
2.翠翠在風日里長養(yǎng)著,把皮膚變得黑黑的,觸目為青山綠水,一對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長養(yǎng)她且教育她,為人天真活潑,處處儼然如一只小獸物。人又那么乖,如山頭黃麂一樣,從不想到殘忍事情,從不發(fā)愁,從不動氣。(沈從文《邊城》)
師:怎么樣?發(fā)現(xiàn)各有其妙了吧?
生:第1段文字如同一幅人物肖像。這里直接描寫了人物的肖像(面容、牙齒、衣飾等),工筆刻畫真實細致,作者的態(tài)度隱含在字里行間。第2段文字顯得飄忽靈秀,把人物描寫得惟妙惟肖。其中著力描繪人物的神韻氣度,流露出作者強烈的感情傾向;為了寫出人物內(nèi)在的精神風貌,運用了擬人和比喻等修辭手法,意在寫出人物空靈動人的精神之美。
生:兩段人物描寫不同點是個別與群體,一重精神,一重具體的衣服。
師:人物描寫的方法很多,直接的,間接的;語言樸素自然的,濃墨重彩的……選擇哪一種方法,全看表現(xiàn)人物的需要和自己的喜好,但核心一定是——
生:(齊聲)讓人物符合自身的特點,能夠給讀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師:有悟性?。ㄐ〗Y(jié))《云南的歌會》是一篇極富情趣的散文。在“歌會”的大標題下,描繪了三個別開生面場合中唱歌的情景,三個場合在內(nèi)容上各有側(cè)重,在手法上也各不相同。請大家回顧一下本課時的所知:(ppt演示)
三個場合 方 式 特 點 在手法上主要寫什么感受
山野對歌 見景生情即物起興
提問(猜謎音樂)
互嘲互贊
其他故事
才情智力比拼
唱歌人對民族風俗的熱愛之情
山路漫歌 自由歌唱 自然成趣 唱歌的環(huán)境
村寨傳歌 金滿斗會
民歌課堂 盛況空前
氣勢壯觀 唱歌的場面
雖說是三個場景的歌會,但每個場合又都運用了點與面相結(jié)合的方法加以描寫。第一個場合是“對歌”,先是整個介紹對歌的情況,人們來自四方,都蹲踞在松樹林子和灌木叢溝凹處,互不見面,唱的多是情歌;然后抓住一位年輕婦女加以特別描繪,她唱敗了三個對手,烘托出活潑歡快的場面。又如第三個場合是“傳歌”,同樣先是介紹“金滿斗會”的場面,盛況空前,男女老少全來參加,傳歌連唱三天,婦女們打扮得像過年一樣……最后著重描寫了一位年過七十的老者,“牙齒早脫光了,卻能十分熱情整本整套地唱下去”,以此來反映老一代的智慧和熱情。點面結(jié)合的描寫,使我們不僅對歌會的大致情況有所了解,而且對歌會中人們的表現(xiàn)也留有深刻的印象
雖然是描寫音樂的佳作,但首先是一篇文質(zhì)兼美的文章。我們的閱讀務必扎扎實實地從文本出發(fā),認真品析詞語、句子,從中感受語言文字創(chuàng)設(shè)的美妙情境。
請大家繼續(xù)思考探究:課文第4自然段用許多筆墨描寫由呈貢進城時一路的景色,寫“開滿雜花的小山坡”,“各種山鳥呼朋喚侶”,還有戴勝鳥和云雀的歌唱。這些內(nèi)容和“趕馬女孩子的歌唱”有什么關(guān)系?你覺得作者寫這些有什么用意?
[下課]
第二課時
[上課]
師:很高興在“課前一支歌”里,大家唱起了民歌,是受《云南的歌會》影響了吧!現(xiàn)在我來提示一些歌詞,看大家能否指出其所屬的民族!“掀起了你的蓋頭來,讓我看看你的臉?!?/p>
生:這是維吾爾族民歌。
師:“藍藍的天上白云飄,白云下面馬兒跑。”
生:這是蒙古族民歌。
師:“唱支山歌給黨聽,我把黨來比母親?!?/p>
生:這是藏族民歌。
師:“阿里山的姑娘美如水,阿里山的少年壯如山?!?/p>
生:這是臺灣的高山族民歌。
師: “都知道哇?!”行?。Q個節(jié)目,我說幾個句子,其中的部分語意可以用一個成語概括的,請你指出這個成語來。“這是種另外開展新的局面或創(chuàng)造新形式的場所,對調(diào)子的來自四方?!?/p>
生:“另外開展新的局面或創(chuàng)造新形式”是成語“別開生面”的意思。
師:“也唱其它故事,從古代的唱到現(xiàn)代的,引經(jīng)據(jù)典……”
生:“從古代的唱到現(xiàn)代的,”——貫穿古今。
師:“那次聽到一個婦女一連唱敗了三個對手,逼得對方像啞巴一樣,一句話也說不出來。
生:逼得對方啞-口-無-言。
師:“這種年輕女人,不僅唱歌十分在行,而且大年初一和同伴到各個村子里去打秋千,蹬個十來下就可平梁,還悠游自在,像沒有那回事一樣?!?/p>
生:句末取代為“若無其事”。
師:嗬!可以嘛!再聽搶答題:《云南的歌會》選自——
生:《沈從文散文選》。
師:據(jù)說原文另有標題,原文的標題是——
生:《記憶中的云南跑馬節(jié)》。
師:跟馬沾上關(guān)系咯。課文第4自然段寫“趕馬女孩子的歌唱”,卻用許多筆墨描繪由呈貢進城時一路的景色,“開滿雜花的小山坡”,“各種山鳥呼朋喚侶”,尤其是戴勝鳥和云雀的歌唱。兩者之間有什么關(guān)系呀?作者這些處理的用意何在呢?
生:這是給“趕馬女孩的歌唱”創(chuàng)造了一個動人的場境。山花爛漫,山鳥齊唱,這是何等的生機活潑!而生活在其間的女孩日日領(lǐng)略,潛移默化,在性格氣質(zhì)上早已漸染了如此美好的自然情趣。
生:天如此之藍,花如此之美,悠悠鳥鳴如此婉轉(zhuǎn)動聽,而在這樣美好環(huán)境中長大的女孩子,自然是歌聲動人、情韻動人。
生:用環(huán)境作背景,達到詩情畫意的效果。山鳥或悠揚或質(zhì)樸的鳴唱與“趕馬女孩的歌唱”交相應和,互為輝映。
師:說在點子上了。此處的環(huán)境描寫,作者移步換景,從視覺和聽覺的角度,運用比喻、擬人等修辭,寫山坡樹林,寫化,寫鳥,寫人,描繪出一幅充滿自然情趣的山野風光圖來。來,再讀一遍第4自然段,加深一下印象。(學生自讀)練習練習?!如果給這個語段擬一個小標題的話,最好是——
生:趕馬女孩的歌聲。
師:唔,好個偏正短語:中心語和限制成分都很妥貼。能夠最概括地指出唱歌人所處環(huán)境的特點嗎?能夠用一句話闡明這樣描寫的作用嗎?
生:天藍,花美,鳥鳴悅耳。這是以優(yōu)美環(huán)境映襯優(yōu)美的人物優(yōu)美的歌。
師:多么精煉的動賓短語啊!簡潔而確切?!翱偭钊艘尚哪莻€藍色竟像是有意模仿天空而成的?!边@個句子有什么意蘊嘛?
生:這里有意寫報春花的顏色——天空似的藍,寫出了云南山路上天地相互輝映的特色,使人感受到一種和諧美、親切美。
生:它從視覺的角度,形象生動地寫出了報春花顏色純正,能夠給人以美的感覺。
師:有花香必有鳥語,文段中特別寫云雀了?!耙幻娌蛔〕瑁虮趟{天空鉆去,仿佛一直要鉆透藍空?!逼渲幸粋€動詞用得特妙!
生:“鉆”。
師:有眼光!“鉆”,妙在何處?
生:一般情況下,鳥兒出現(xiàn)在文章中大多是以美麗可愛的形象展示的,讀起來多少有些乏味。而這兒,作者卻用“鉆”字顯示云雀這種鳥兒活潑靈動的形象,充滿了活力;并且藍空的浩大與云雀的渺小形成了一個落差。渺小的鳥兒要鉆透龐大的的天空,“鉆透”一詞也更加炫示了生生不息的青春之美。
生:“鉆”字寫出了云雀飛時的沖勁和猛勁,也寫出了它輕快敏捷的特征。
生:寫出云雀高飛直上云霄的情態(tài),突出了一種力量感。
師:說道云雀,我聯(lián)想起《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中的云雀來了,魯迅先生是怎么寫云雀的?
生:“輕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從草間直竄向云霄里去了?!?/p>
師:比較比較,兩處有何異同呢?
生:沈從文用“鉆”字,表現(xiàn)了云雀向天空中飛的一種動態(tài)美和力量美,可以從這個字中體會到云雀飛掠的速度是多么迅疾,也可以使讀者想像到云雀那矯健的姿態(tài)。魯迅用“竄”字,與本課中的“鉆”字有異曲同工之妙,生動體現(xiàn)了鳥的動態(tài)與情態(tài)。不同的是,此處的“鉆”更多地凸顯了鳥飛翔時的力量美,而“竄”字則更多地展現(xiàn)出鳥飛翔時的速度快。不管怎樣,兩者都是僅僅用了一個字就將鳥的“造型”活靈活現(xiàn)、淋漓盡致地表現(xiàn)出來了。
師:動態(tài)動態(tài),有“動”就會有“態(tài)”,你抓住“態(tài)勢”所言,很能說明問題?,F(xiàn)在,我又想到朱自清筆下寫春草的一句了:“小草偷偷地從土里鉆出來……”
生:《春》中的句子。
師:這句中也用了一個“鉆”字。同樣是“鉆”,怎樣看待這兩者之間呢?
生:中的“鉆”體現(xiàn)了云雀飛行的速度之快捷,而朱自清筆下的“鉆”則是體現(xiàn)小草具有頑強的生命力,不畏土地那嚴實的覆蓋,破土而出。
生:兩文中的“鉆”都運用了擬人的修辭,栩栩如生地描繪出了事物迸發(fā)時的動態(tài),都表現(xiàn)出事物各自的特征。但《春》中的“鉆”側(cè)重于突出小草萌發(fā)時那種不可抵擋的生機,本課中的“鉆”則側(cè)重于突出云雀飛行有力的特點以及云雀的習性。
師:很好!輻射思維迅速聚合。再想:語段結(jié)尾寫到“在這種環(huán)境氣氛里”的“這種環(huán)境氣氛”指的是什么?
生:樹林,開滿雜花的山坡,各種鳥鳴聲,明麗的天空……
生:“這條路得通過些果樹林……于是另外幾只云雀又接著起飛。”
師:大而言之,則不外乎后面圈定的這段原文所描寫的話;具體所指,前者強調(diào)的花花鳥鳥都是。最后一句“不論唱什么,都充滿一種淳樸本色美”表達了作者什么樣的思想感情?
生:表達了作者對歌聲由衷的贊美,同時,也表現(xiàn)力作者對優(yōu)美山景及女孩子歌聲的濃厚的興趣。
師:句中有組關(guān)聯(lián)詞語“不論……都……”表條件關(guān)系,請用以造一個復句如何?
生:不論我們怎樣竭力描繪,都不能完全道盡山路漫歌的優(yōu)美環(huán)境。
師:的確也是啊!我們努力吧!請用“我發(fā)現(xiàn)……”的句式,暢談你在段中發(fā)現(xiàn)的美點,盡情發(fā)揮!
生:我發(fā)現(xiàn),不論是什么花兒,都急于顯示大自然的墨筆。
生:我發(fā)現(xiàn)這兒一處描寫很特別:“有時面前三五步路旁邊,忽然出現(xiàn)個花茸茸的戴勝鳥,矗起頭頂花冠,瞪著個油亮亮的眼睛,好像對于唱歌也發(fā)生了興趣,經(jīng)趕馬女孩子一喝,才撲著翅膀掠地飛去。”——鳥兒好像不怕人,說明了云南人民對鳥兒的愛護,也說明了云南人民對大自然的喜愛,以及大自然與人們的和諧,文中處處流露出和諧的美,創(chuàng)造了一幅和諧的圖畫。
生:我發(fā)現(xiàn)這個句子有嚼頭:“這種鳥大白天照例十分沉默,可是每在晨光熹微中,卻喜歡坐在人家屋脊上,‘郭公郭公’反復叫個不停。”——這種鳥本來是不喜歡鳴叫的,卻因了云南這個歌的家鄉(xiāng),鳥也為這淳樸的氛圍所感染,唱個不停,突出了云南的歌的感染力強。
生:此題我用排比句來完成——我發(fā)現(xiàn)了一件美麗的連衣裙,由果樹、柞樹、竹子染成的綠底,跳躍著野花的彩點兒;我發(fā)現(xiàn)了第二片藍天,那一片粉藍色報春花,用它們的微笑,造出了大地上一方純凈;我發(fā)現(xiàn)了一群天地的精靈,用它們靈活的飛行技巧,劃出了流星般的美麗。(贏得一片掌聲)
師:我發(fā)現(xiàn)今天大家的思維很活躍!生動的場面,生動的語言,生生動感了我們的腦筋。保持這份生動,我們再到更加生動的“金滿斗會”看看?!請讀第5自然段。(學生自讀)在這個盛會上,參加的都有哪些人?盛會的作用是什么?
生:男女老幼,各種各樣的人都有。集會表面是避疫免災,但主要是傳歌,把老一輩的民歌傳給下一代。
師:“各種各樣的人都有”一說好不好?
生:參加盛會的有做不定活計的婦女,趕馬女孩子,不同年齡的農(nóng)民,賣針線花樣的老太婆等。盛會在人們的心理上起到一種避疫免災的作用,更主要的作用是傳歌。
師:主要作用在于傳歌的“金滿斗會”,其演唱方式和內(nèi)容分別是什么?
生:演唱方式:百多人集合在一起,六人圍坐一桌,輪流低唱歌曲。演唱內(nèi)容:一般輪流低聲唱《十二月花》和其它本地好聽的曲子。
師:“聲音雖極其輕柔,合起來卻如一片松濤,在微風蕩動中舒卷張弛不定,有點龍吟鳳噦的意味?!边@一句用了什么修辭手法?作用是什么?
生:這一句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將無形的聲音比作有形的松濤,借描繪松濤刻畫出聲音雖小,但雄渾有力、氣勢恢宏的特點。
生:也寫出了場面的壯觀。
師:“小時候常聽老太婆口頭語,‘十年難逢金滿斗’,意思是盛會難逢,參加后才知道如此?!边@一句中的“如此”指代的內(nèi)容是什么?
生:“如此”指代的內(nèi)容是:與會的人多,歌的題材廣泛,人們的熱情高潮等。
師:“高潮”?“熱情”還是說“高漲”合適些。參加“金滿斗會”的眾人中,給你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哪一位或那一種人?說說你的理由。
生:年過七十,牙齒早已脫光,卻十分熱情的吹鼓手,給我留下深刻的印象。他的年紀和他與會的熱情形成了一個極大的反差,正是這種熱情才使得這里的鄉(xiāng)土文化得以世代相傳。
生:我也覺得給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這位老者,雖然年紀很大了,但他對“金滿斗會”仍有著極高的熱情,這種熱情可是民歌生生不息的力量源泉。這兒也表現(xiàn)出這位老人對于生活的熱愛,對于鄉(xiāng)土文化的熱愛。
生:我喜歡“村子口擺小攤賣酸泡梨的”,“城門邊跳水洗衣的,打鐵箍桶的工匠,小雜貨店的管事,鄉(xiāng)村土醫(yī)生和閹雞匠”這類人。他們雖然是普通的勞動人民,但從他們參加這次集會來看,他們都是唱歌的好手,也可以看出他們對生活的熱愛。
師:熱愛生活的人,才會善待生活,善待人生。還有嗎?
生:我認為是“占多數(shù)”的婦女,她們衣著光鮮,銀光閃閃,顯然做了充足的準備,表現(xiàn)了極高的熱情。
師:噢!看來“熱情”參與是加深大家印象的關(guān)鍵。為了加深對整個語段的印象,請大家再次發(fā)掘本段的亮點!
生:這段的首句:“大伙兒唱得最熱鬧的叫‘金滿斗會’。”這句中的“最”字用得最好!在文章的前面已經(jīng)寫到了兩個比較大的歌唱場景,即“山野對歌”和“山路漫歌”,又因為“最”字一般形容幾者事物比較后所得出的其中最好的,這就說明“金滿斗會”比前幾個場景還要盛大,還要好玩,還要有意義,也使得文章的層次之間自然地完成了過渡。
生:本句總領(lǐng)全段,“最”字也突出了“金滿斗會”的熱鬧。
師:“最”字用得好!繼續(xù)交流!
生:“十年難逢金滿斗。”——這句話很巧妙地引用小時候聽到的老太婆的口頭語來結(jié)束全文,機敏地表達了作者對云南民歌的贊嘆,又有機地照應了文章的開頭。
生:我欣賞這個句子:“就中最當行出色的是一個吹鼓手,年紀已過七十,牙齒早脫光了,卻能十分熱情地整本整套地唱下去?!薄渲杏谩懊摴狻币辉~,寫出了老人年事已高,老人的熱情參與,更好地展現(xiàn)出“金滿斗會”的熱鬧場面,同時又和上文一起點面結(jié)合,使文章的內(nèi)容更加豐富,也寫出了歌會的悠久傳統(tǒng)和長盛不衰。
生:“由老一代把記憶中充滿智慧和熱情的東西,全部傳給下一輩?!薄@個句子中的“東西”一詞,至少有兩個作用:一是見出作者行文的幽默;二是聯(lián)系前文來看,“東西”在這里似乎不僅僅指傳歌了,也許還有別的東西。
師:這么想也不錯!對村寨傳歌的目的,或者某些句子的含義,即便到了課外,我們也還可以自由地深化探討?,F(xiàn)在我想請問:我們身邊有沒有如此美麗濃郁的民俗文化?要怎樣才能像作者一樣感受民俗文化的美?(學生交頭接耳)
生:美麗濃郁的民俗文化我們身邊也有。
師:舉例說說。
生:舞獅子,玩龍燈,踩高蹺,劃采蓮船。
生:蚌殼精舞,秧歌隊,腰鼓隊。
生:海燕文化中心戶的歌舞演出。
生:街舞……
師:哦——說起來樣式不少嘛!那就這樣吧,各位先認真調(diào)查收集一番,采訪研究一通,欣賞領(lǐng)略一陣,比較若干,分析透徹,不論民歌、民謠還是其他什么,最終歸結(jié)出各自的特色,準備成系統(tǒng)資料。同時,結(jié)合閱讀自讀課文中的相關(guān)文章,切合自己的感受,自擬題目寫一篇介紹本地民俗節(jié)日的文章。我期待很快能夠讀到膾炙人口的佳作喲!還有什么困惑嗎?那就請將再三讀透,歡迎大家隨時與我探討文中的新發(fā)現(xiàn)!就讓沈從文先生的文風影響我們的讀寫創(chuàng)作好了?。▽W生自主研讀)
[下課]
淡然煮課
——教后小記
第一節(jié)接受全校同行聽課,屬于學校電教活動月第二階段安排使然,不敢妄稱展示,只有再次貽笑大方了。課是接著第一階段已經(jīng)作過的第一課時上的,在基本了解文章內(nèi)容的起點上主要進行語言品析。
課前,在學生們唱歌的預備期間,我讓文藝委員領(lǐng)大家哼幾首民歌或山歌,以期調(diào)節(jié)一下氣氛,看來學生們確實對這樣比較“民族化”的聲音不甚了了,每每一兩句過后就焉然走低,換一支再如此,幾近搞笑。我當然要隨機轉(zhuǎn)場,在試問各歌的民族籍屬之際,轉(zhuǎn)入《云南的歌會》。通過多媒體的ppt播放,線性地回顧了第一課時的內(nèi)容,然后檢查了本課涉獵的文學常識、成語、主旨、結(jié)構(gòu),以及第一場面的語言咀嚼等知識點的掌握情況,算是“溫故”吧。接下來就該“知新”咯,落腳于第二、三倆場面的解悟,企圖經(jīng)由鑒賞品味來消化語言精髓,吸取語言營養(yǎng)。辦法很老套,一個一個段落進行解讀,字詞句篇之間捕捉亮點咂出自己的感覺。此前的備課中,我對各段都是擬好了幾道指引思路的訓練題的,用以撥開學生的思維后,便要求他們以“我發(fā)現(xiàn)……”的句式闡述己見,盡量搜盡文段的美點,使發(fā)現(xiàn)力、分析力、表達力等能力都得以鍛煉或發(fā)展。因為我一向是喜歡課堂即興發(fā)揮的,所以在研究“鉆”這個動詞妙用的時候,由此處的云雀聯(lián)想到了魯迅筆下“百草園”里的云雀,由云雀的“鉆”聯(lián)想到了朱自清筆下春草的“鉆”,宕開了又收回,總是要藉由比較找出兩者的異同,期望形成學生良好的發(fā)散與聚合思維能力呢,學生若有興致,說道也挺到點子上,我是務必及時肯定這一表現(xiàn)的。類似的“聚散”還有幾回,搞得接近下課卻似乎還不見公開課那明確的教學板塊一般,但我不在意這個,原本就是習慣于這么“一鍋煮”的,無非是在眾目睽睽之下“煮”一番而已。
來不及收束結(jié)課,拖了一會兒堂讓幾個興致勃勃的“發(fā)表欲”滿足一下就草草下課了。下一堂課換了講主,我也得去學習,我的這節(jié)課就到此結(jié)束了。陸續(xù)聽了幾句褒評,我認為是“恭維”,呵呵一笑,畢竟又過去了。
7、《云南的歌會》課堂實錄
師:同學們,上課!
我們今天學習的這篇課文,有人說了三句話這樣來評價它。第一句話,這篇課文的特色是多么鮮明啊。第二句話,這篇課文的片斷的描寫是多么生動啊。第三句話,這篇課文表現(xiàn)的生活是多么有趣啊。
我們今天的學習就圍繞這三句話來進行。
(評:這是匠心獨運的課始。開場即道出本節(jié)課的學習目標及學習內(nèi)容,直入主題,簡捷明晰。尤其是在這里,教師將自己頗具個性化的研讀所得,巧妙地傳達給學生,在學生心中蕩起漣漪,引起共鳴,體現(xiàn)了教師研讀教材的獨辟蹊徑、高屋建瓴,也表現(xiàn)出教師在課堂教學細節(jié)上處理運用的藝術(shù),令人耳目一新。)
師:首先請同學們看課文,然后來談談你感覺到的這一篇課文的特色。
(屏幕顯示)
這篇課文的特色是多么鮮明啊!
請同學們速讀課文,以“《云南的歌會》特色概說”為話題說話。
(教師提示:所謂“特色”,從小處理解就是“特點”。)
(學生速讀課文。自由發(fā)言。)
生1:這篇文章的語言生動自然,讀起來很有親切感。
師:特點之一,語言很生動,很親切。
生2:這篇文章用了許多四字詞語,讀起來充滿詩情畫意,節(jié)奏感強。
師:你體會到了課文的用詞之妙。
生3:這篇文章多運用細節(jié)描寫的手法,突出云南這一地方人們聯(lián)系語言的特點,也為后文比賽、比拼才能、唱山歌這些情節(jié)作鋪墊。
師:啊,細節(jié)描寫生動。
生4:這篇文章的結(jié)構(gòu)非常清晰,文章有三個部分,從這三個部分可看出云南歌會非常熱鬧,而且具有民族色彩。
師:是啊,山野里的對歌、山路上的漫歌、歌會里的傳歌,三個部分組成云南的歌會生動的、紛繁的、美好的畫面。
師:好。老師來講一講。
(屏幕顯示)
課文線索清晰
生活內(nèi)容豐富
語言別有風味
片段描寫精彩
師:(邊讀邊講述)這篇文章的特色表現(xiàn)在多方面。第一,線索是清晰的,歌會、唱歌貫串全文,全文由唱歌聯(lián)系起來,因此文章有一條線索。第二,生活的內(nèi)容很豐富,有各種場面的賽歌、唱歌、傳歌、學歌,還有各種不同人物、不同身份的人來參加這些活動。第三,語言別有風味。待會兒我們展示一組詞,這是在云南歌會生活里所特有的。第四,片段描寫精彩,幾乎每一個大的段落里都有很好的描寫細膩的語言片段。
師:我們再來體會它的語言風味。你們看,這些詞在一般文學作品里很少見。它們既有地方特色,又有生活氣息。大家一起讀起來。
(屏幕顯示)
蹲鋸酬和譬喻柞木熹微
淳樸龍吟鳳噦箍桶閹雞忌諱
(學生齊讀詞語。)
師:同學們要注意這些詞的讀音。好,再自由自在地讀一讀。想一想,它們在我們生活中是不是很陌生?是不是都是很有特色的詞語?
師:咱們再來看它的語言描寫方面的特色。
(屏幕顯示)
特色概說
“事物描寫”片段
“情景描寫”片段
“人物描寫”片段
“景物描寫”片段
“動物描寫”片段
“場面描寫”片段
師:(邊讀邊講述)“事物描寫”片段,大家看這樣一段話:唱的多是情歌酬和,卻有種種不同方式。這是描述對歌是一件什么事?!扒榫懊鑼憽逼危蠹铱矗耗谴温牭揭粋€年輕婦女一連唱敗了三個對手,逼得對方啞口無言,于是輕輕地打了個吆喝,表示勝利結(jié)束,從荊條叢中站起身子,理理發(fā),拍拍繡花圍裙上的灰土,向大家笑笑,意思像是說:“你們看,我唱贏了”,顯得輕松快樂,拉著同行女伴,走過江米酒擔子邊解口渴去了?!叭宋锩鑼憽逼危哼@種年輕女人在昆明附近村子中多的是。啊,描寫人物太生動了。“景物描寫”片段:這條路得通過些果樹林、柞木林、竹子林和幾個大半年開滿雜花的小山坡?!皠游锩鑼憽逼?,寫戴勝鳥,還有云雀。還有“場面描寫”片段:大伙兒唱得最熱鬧的叫“金滿斗會”。有一次,由村子里人發(fā)起,到時候住處院子兩樓和那道長長屋廊下,集合了鄉(xiāng)村男女老幼百多人……這些都是“場面描寫”片段。一篇文章里像這樣有事物、情景、人物、景物、動物、場面等多種描寫很少見。
師:現(xiàn)在,大家再自由朗讀這幾個片段,初步感受文章的特色。
(評:這是本節(jié)課的第一個教學活動。它表現(xiàn)出形式簡約、內(nèi)容厚實的特點。教師突破常規(guī)的教學模式,沒有帶領(lǐng)學生誦讀課文、概括文意、劃分層次、體會手法,而是用“特色概說”這一精當?shù)闹鲉栴}替代以上繁多的教學環(huán)節(jié),引導學生初略感受課文鮮明的“特色”,既具簡潔之妙,又有新穎之美。)
師:下面,我們來圍繞第二句話活動——這篇課文的美段是多么精彩??!
(屏幕顯示)
這篇課文的美段是多么精彩啊!
請同學們精讀課文,對第四段文字進行“美點欣賞”。
師:我們來看課文第四段,首先一起朗讀。
(學生齊讀第四段。)
師:這篇課文的美段寫得多么的精彩。精彩在哪兒?要由我們自己來發(fā)現(xiàn),發(fā)現(xiàn)課文的寫作之美,這樣的方法和過程,叫作“美點欣賞”。
師:下面請同學們鉆研、體會課文第四段,發(fā)現(xiàn)這一段中某一個方面的美點,然后向大家進行介紹。開始讀書,開始思考。
(學生自由朗讀、品析、交流。)
師:好,各抒己見。
生1:我覺得這篇課文里一些動詞生動精彩,比如第四段中“向碧藍天空中鉆去”的“鉆”字,形象生動地寫出云雀伏搖盤旋而上的姿態(tài),活靈活現(xiàn)。
師:“鉆”既寫出飛行的路線直,又寫出飛行速度快,表現(xiàn)出云雀的輕捷。
生2:在第四段中描寫戴勝鳥“郭公郭公”的叫聲精彩,用擬聲詞將戴勝鳥的叫聲寫得十分生動。
師:啊,你模仿一下吧。我想聽“郭公郭公”是怎樣叫。(生笑)找你呢,他能代替你來叫。
師:(生模仿“郭公郭公”地叫)哦,他坐著叫比站著叫好聽。(生大笑)好,繼續(xù)。
生3:大家看“這條路得通過些果樹林、柞木林、竹子林和幾個大半年開滿雜花的小山坡。馬上一面欣賞土坎邊的粉藍色報春花,在輕和微風里不住點頭,總令人疑心那個藍色竟像是有意模仿天空而成的”這一段話,這段話其實有很多點都值得我們鉆研。比如,“小山坡”“土坎邊”這兩個地點讓我們看出,云南這地方處處綻放自然美,作者通過這種特別新穎的描寫,渲染出十分歡悅的氣氛,給人真的是唱歌的感覺。再看,寫報春花的顏色是“粉藍色”的,這與后文“總令人疑心那個藍色竟像是有意模仿天空而成的”聯(lián)系在一起,使人產(chǎn)生聯(lián)想,報春花的藍色與天空的藍色交織,給人一種意象美,讓人身臨其境。還有“在輕和微風里不住點頭”,看那些報春花啊鳥啊,都十分活躍,讓人情不自禁有一種快樂的感覺。
師:品得好。我再將你的發(fā)言升華一點點,那就是“這條路通過的果樹林、柞木林、竹子林和幾個大半年開滿雜花的小山坡”,這是寫“面”;寫粉藍色的報春花是寫“點”,有點有面,筆法多么高妙啊。你還說寫“小山坡”“土坎邊”等等都寫得很小很秀氣,我覺得微風也是,輕和的微風,多么愜意的風啊。
生4:我體會的是“呼朋喚侶”這個詞,首先用擬人,把鳥語說成人;另外,“朋”和“侶”是指朋友和情侶,這兩種人都是美好的,能讓人聯(lián)想到這是充滿感情的、充滿美的地方。
師:是啊,將各種美好的小鳥歌唱聲說成“呼朋喚侶”,具有人的感情,多美妙,多生動,多簡潔。
生5:從“馬上一面欣賞土坎邊的粉藍色報春花”一直到“各種本地悅耳好聽的山歌”這一大句話用分號隔開,前面說的是靜止的植物,后面說的是動態(tài)的歌聲,一動一靜,很能讓人聯(lián)想到當時的境界。
師:她是對剛才同學發(fā)言的補充和升華。這些靜景和動景,都是為“我”聽悅耳動聽的山歌服務的。這么美的地方,有小鳥的歌聲,同時還聽到趕馬女孩子唱歌。美景啊美人啊,多么愜意!
生6:這一段用擬人手法,作者還將聲和色都寫出來了,有一種詩情畫意的感覺。
師:有聲有色。
生7:在這一段里,我還看到趕馬女孩走的一路上,有靜景有動景,靜的有樹林、柞木林、竹子林還有花草,動的有女孩子的歌聲和鳥的叫聲,整個這一段豐富多彩,有聲有色。
師:有動有靜,有聲有色,有人有物。
生8:本段主要圍繞各種美妙有情的歌聲,描寫了三種歌聲,有云雀、趕馬車的女孩和戴勝鳥的歌聲,而且趕馬車女孩子的歌聲是具有淳樸本色美。
師:另一種歌會形式是大自然里的歌會。這一段用大量的篇幅寫自然風光,對趕馬女孩的唱歌有什么作用呢?我們也可談一談。
生9:文中寫戴勝鳥有一連串動詞“?!薄暗伞薄奥印薄帮w”,生動寫出了戴勝鳥的可愛形象,而且戴勝鳥好像也對歌聲產(chǎn)生了興趣,一個“才”字,寫出戴勝鳥對唱歌的喜愛,連云南的鳥兒都喜愛唱歌,何況人呢。
師:而且形態(tài)描寫也漂亮,不是毛茸茸的而是花茸茸的,多好看。
生10:我想提一個問題:文章主要寫云南歌會,歌應該是重點,但很多地方寫了鳥,而且寫得細致,并沒有很詳細寫歌聲。
師:是的,文章有大量篇幅寫自然景物,有什么作用呢?后面的同學能不能解答一下?
生11:我試著給他解答。我想,這樣可以從側(cè)面寫出歌聲的美妙動情,你想,連鳥兒都陶醉在歌聲中,那么更不用說人了。
師:這里的景物描寫起烘托作用,文中有一句話強調(diào)“在這種環(huán)境氣氛里”什么歌都是好聽的,因為這里太美了。因此,作者這樣寫是有用意的。如果將趕馬女孩的唱歌再生動地描繪一下,第一段生動地描寫對歌,第二段生動地描寫唱歌,第三段生動地描寫傳歌,那么文章節(jié)奏就沒有多少變化,而這一段以景物描寫來烘托歌聲,文章就有了一點波瀾。
生12:我分析最后一句話,這句話用先抑后揚的寫法,前面寫歌聲沙啞,后面又寫歌聲具有淳樸本色美,這樣寫強調(diào)了歌聲的美。
師:還是美啊。即使是發(fā)啞帶沙的歌聲,也具有本色的、樸實的美,一種生活的美。
生13:這一段中,作者首先寫鉆向天空的云雀,然后寫伏在草叢中的云雀群,帶點鼓勵的意思相互應和,這也是用擬人手法,而且天空中的云雀是在接受草叢中的云雀群的鼓勵,才更有動力的,有種和諧的感覺。文中小流星的比喻也很形象,像“鉆”字一樣,寫出小鳥飛下來時筆直輕捷。整個片段都給人一種和諧歡快的感覺。
師:這是極漂亮的細節(jié)描寫,句與句之間聯(lián)系緊密,一氣呵成,寫了一個生動的、靈活的、輕松活潑的畫面。繼續(xù)來。
生14:這一段對動物描寫得好,我最喜歡“卻歡喜坐在人家屋脊上”一句,“坐”字將鳥寫得可愛、機靈,表現(xiàn)戴勝鳥輕松、快活的特點。
師:這一段中很多單音節(jié)動詞很恰切。
生15:我又找到了動物描寫也是從兩方面寫:一面扶搖盤旋而上,一面不住唱歌,“扶搖盤旋”很容易讓人想像那種意境,“一面不住唱歌”又扣在“歌”上,這有聲有色描寫得更加美好,而且前面景物描寫和動物描寫都從兩方面寫,有形有色,讓人感覺更加輕松。
師:她說寫鳥扣住了唱歌。我們再來看這一段:云南到處一年四季是有歌聲的,戴勝鳥對歌唱產(chǎn)生了興趣,小云雀是邊飛邊唱,趕馬女孩走在山路上也在唱歌,“唱歌”這兩個字也是這一段文字的線索。
師:好,把剛才大家的發(fā)言串起來再講一遍。
(屏幕顯示)
美在“有聲有色”
美在“有點有面”
美在“有高有低”
美在“有動有靜”
美在“有人有物”
美在“有詳有略”
美在“有景有情”
美在“有線有珠”
師:(邊讀邊講述)這篇課文美段是多么精彩啊。美在“有聲有色”;美在“有點有面”(提示:這是文學性的概括,我們剛才是在闡述,現(xiàn)在是概括。)美在“有高有低”,寫了低處的景色,也寫了云雀鉆向高空輕盈可愛的情態(tài);美在“有動有靜”;還有美在“有人有物”,用景物、動物的描寫烘托人物的活動,來營造人物活動的美好場景;美在“有詳有略”,略寫人的活動,詳寫景物;美在“有景有情”,作者的喜愛之情流瀉在筆端,不管是用詞還是寫句還是運用的修辭手法,都表現(xiàn)了作者喜愛的情感;美在“有線有珠”,叫做“一線串珠”,“線”是唱歌,它串起了景物、動物、人物活動,這一段的主線是唱歌,串起了很多生活中漂亮的細節(jié),這就叫有線有珠、一線串珠,就像閃亮的珍珠,用一條線索把它串連起來,文章的結(jié)構(gòu)就很緊湊了。
(評:這是本節(jié)課的第二個教學活動。它表現(xiàn)出多角反復、品讀細膩的特點。教師將視點集中在文章最精美的段落,引領(lǐng)學生用發(fā)現(xiàn)的眼光,多角度賞析的方法,徜徉于語言文字之中,在“美點欣賞”這一高層次的語文實踐活動中學習語言、習得語感,提高閱讀欣賞水平。在這一教學環(huán)節(jié)中,教師的點評精彩紛呈,或肯定褒揚,或補充闡釋,或提煉升華,或風趣幽默,學生的“品”與教師的“評”交相輝映,師生互動達到和諧美妙的境界。)
師:好。下面我們來完成第三個任務:我們來發(fā)現(xiàn)這篇文章的生活是多么有趣啊。請同學們讀一讀課文,以“課中之最”為話題發(fā)表自己的見解,舉例說說文章的生活是多么的有趣。
(屏幕顯示)
這篇課文的生活是多么有趣啊!
請同學們尋讀課文,以“課中之最”為話題發(fā)表自己的見解。
師:請看屏幕,老師給大家列舉幾個例子。
(屏幕顯示)課文采風
如:
“最……的風俗”
“最……的場面”
“最……的衣飾”
“最……的歌師傅”
……
(老師讀例子。學生再讀課文,自由發(fā)現(xiàn)。)
生1:我說是最和諧的場面。第四段里構(gòu)造出一個自然和諧的環(huán)境,在那種環(huán)境里,趕馬女孩子發(fā)啞帶沙的聲音也具有淳樸本色的美;而且大白天十分沉默的戴勝鳥,也在晨光熹微中,看到這環(huán)境的美麗,也“郭公郭公”反復叫個不停??梢赃@樣理解:在那種環(huán)境下,無論什么樣的聲音都可稱為歌,都是和諧的。
師:因此是最和諧的美好的生活。
生2:我認為是最熱鬧的場面。在第五段寫道:到時候住處院子兩樓和那道長長屋廊下,集合了鄉(xiāng)村男女老幼百多人,六人圍坐一桌,足足坐滿了三十來張矮方桌,每桌各自輪流低聲唱《十二月花》,和其他本地好聽曲子?!鞍俣嗳恕薄傲藝蛔馈笨煽闯鋈撕芏?,很熱鬧,而且每桌各自輪流低聲唱最好聽的曲子,體現(xiàn)了熱鬧的場面,更極力渲染了當時淳樸的風情和風俗。
師:是啊,風土人情。尤其是這一句話寫得真漂亮:聲音雖極其輕柔,合起來卻如一片松濤,在微風搖蕩中舒卷張弛不定,有點龍吟鳳噦意味。
生3:我覺得是最逼真的場面。在第二段里,我們能看到年輕婦女打敗三個對手之后勝利的表情。
師:是啊,因為她贏了,她最快樂了。
生4:我說是最有群眾基礎(chǔ)的歌師傅。第五段說那些歌師傅中,有擺小攤賣酸泡梨的、挑水洗衣的、打鐵箍桶的工匠、小雜貨商店的管事,有鄉(xiāng)村土醫(yī)生和閹雞匠、趕馬女孩子、還有老太婆,甚至于年過七十而牙齒脫光的吹鼓手,這些不同職業(yè)、不同年齡、不同社會地位的人,都能參加歌會中來,可見歌會在當?shù)睾苡杏绊懥Γ焉钊氲皆颇先说纳罾?,成為當?shù)刈钇毡樾缘娘L俗。
師:很有生命力。參與人多,而且代代相傳。
生5:我說是最熱情的歌師傅。那最出色的吹鼓手,年紀很大,牙齒也脫光了,但他卻能十分熱情整本整套地唱下去,這說明他很熱愛唱歌,而且特別熱情。
師:歌師傅唱的是絕活,樣樣在行,是一個歌庫啊,不簡單。
生6:我說是最沒有條件限制的唱歌比賽。從第五段可看出,參加歌會的人很多,而且無論唱什么都不犯忌諱,無論什么人都可以唱,所以是沒有條件限制的歌會。
師:非常自由,非常輕松。
生7:我說是最美妙的情景。在第四段,這里描寫了迷人恬靜的自然風光,有可愛的動物還有人們婉轉(zhuǎn)悠揚的歌聲,在這樣的環(huán)境里,天與人交融在一起,歌聲映襯美麗的景象,景色映襯美妙的歌聲,無論什么聲音,都是最美妙的天籟之音,天人合一,人與自然融為一體的感覺,真是最和諧美妙的情景。
師:(生鼓掌)好像有點哲學意味。
生8:我說的是第五段,有一句話是:就中最當行出色的是一個吹鼓手,年紀已過七十,牙齒早脫光了,卻能十分熱情整本整套地唱下去。這是一個人物細節(jié)的描寫,能體現(xiàn)出這里人們的生活情趣。另外,還有這幾句:在場年老人格外興奮活躍,經(jīng)常每桌輪流走動。主要作用既然在照規(guī)矩傳歌,不問唱什么都不犯忌諱。這里可看出云南這地方有古老的傳統(tǒng),這種傳統(tǒng)影響這里世世代代的人們,也看出在唱歌的過程中始終充滿歡樂的氣氛。
師:這種傳歌是充滿智慧和熱情的東西,它也是生活的一個側(cè)面。
師:好,看老師給你們的總結(jié)。
(屏幕顯示)
最有詩情的生活
最別開生面的對歌
最熱鬧的“金滿斗會”
參與面最廣的活動
最奇妙的傳歌方式
最出色的歌師傅
最漂亮的銀飾圍裙
最特別的打秋千的習俗
最悠游自在的“趕車”
最淳樸本色的“超女”
師:(邊讀邊講述)最有詩情的生活,作者在文中說到在昆明鄉(xiāng)下,一年四季,早晚都能聽到美妙有情的歌聲,因為一年四季早晚都有歌聲,所以是最有詩情的生活。最別開生面的對歌,對歌是我們這兒所沒有的,作者說這是生面別開的場所,都互不見面,但是對歌還擊敗對手。最熱鬧的“金滿斗會”,“金滿斗”這個比喻多生動,實際上是傳歌集會的名稱。在“金滿斗會”上就有參與面最廣的傳歌活動,那么多人,他們不同年齡,不同身份,來自不同地方。最奇妙的傳歌方式,這種傳歌方式是一代一代人通過人唱其他人聽學會往下傳,而且是整套整本往下傳的,所以它是智慧的。最出色的歌師傅,那老掉牙的吹鼓手,有那么高妙的技能。最漂亮的銀飾圍裙,云南姑娘美啊,她們的圍裙是釘滿小銀片的扣花蔥綠布圍裙,讓我們想像到人物的美,這也是一種生活的習俗。還有漂亮的女孩子在大年初一到各個村子里特別的“打秋千”的習俗。還有最悠游自在的“趕車”,要趕火車了,騎一匹老馬,慢吞吞地走十多里路,還在路上看風景、唱歌。還有最淳樸本色的“超女”,是誰呀?趕馬的女孩。她們在山路上總是快樂地唱歌,是最淳樸本色的“超女”。
師:有那么多的“最”,咱們再回頭看開頭的話題“特色”,反映了云南地區(qū)有特色的生活,這種特色的生活成就了這篇有特色的文章。再給大家介紹一下:這篇課文是節(jié)選,有空同學們可以看看《記憶中的云南跑馬節(jié)》全文。
今天的課咱們就學到這兒。謝謝同學們。再見!
(評:這是本節(jié)課的第三個教學活動。它表現(xiàn)出情趣盎然、靈巧生動的特點。教師充分利用和挖掘課文中的特色內(nèi)容、趣味因素,于平中求奇,在俗中覓雅,新巧的創(chuàng)意令人叫絕。尋讀“課中之最”這一有趣高雅的學習活動,激活了學生思維,開闊了學生視野,也拓寬了課文學習的廣度與深度。可謂一“最”激起千層浪。學生精妙絕倫的發(fā)言,課堂開朗明快的情境,掀起了教學活動的高潮。)
(總評:這是一節(jié)別具特色而耐人尋味的好課。這樣的課,教學目標簡明,教學線條簡潔,教學環(huán)節(jié)簡單,然而教師精心的設(shè)計,又使這樣的課,教學活動豐富,教學內(nèi)容豐厚,教學語言豐滿。其中所表現(xiàn)出來的如下鮮明的特色,尤其讓人贊不絕口。
特色之一是簡約、高效的課堂教學結(jié)構(gòu)?!疤厣耪f——美點欣賞——課中之最”三個話題縱橫連貫全篇文章的教學,支撐起三個活動豐富的教學板塊,加強了綜合,簡化了頭緒,突出了重點。整節(jié)課又以“特色”二字為主線,串起“感受特色”“品味特色”“探究特色”三個豐厚的教學內(nèi)容,可謂一線串珠。
特色之二是創(chuàng)新、實在的課堂教學手法。教師在此創(chuàng)造了一種嶄新的話題式手法、“主問題”的教學方式。在這樣的課堂中,每一個話題、每一個主問題都形成一次長時間、大面積、深層次的閱讀活動,都引領(lǐng)學生盡力抵達無限廣闊的思維空間,都激發(fā)起學生充分表達自己的閱讀個性。
特色之三是精細、深刻的提煉歸納藝術(shù)。教師善于提煉歸納課文中最簡、最優(yōu)、最美的內(nèi)容,又善于用最有效的方法將提煉歸納的成果運用于課堂教學,簡化、優(yōu)化、美化了課堂教學內(nèi)容,提高了課堂教學之效。)
8、《云南的歌會》課堂實錄(獲獎)
《云南的歌會》課堂實錄
(本課獲第七屆“四方杯”全國優(yōu)秀語文教師選拔大賽第一名)
上課時間: 2013年11月1日11:45——12:30
上課地點:江蘇省無錫市天一實驗學校
上課班級:無錫市天一實驗學校九(10)班
上課教師:深圳實驗學校 羅 燦
師:上課。
生:起立。
師:同學們好!
生:老師好!
師:請坐。
一、課堂導入:
師:一支悅耳好聽的云南民歌《姑娘我生來愛唱歌》把我們帶進了云南,同學們,請讀課文的題目——
生:沈從文在呼喚什么?——沈從文《云南的歌會》細讀
師:這是文章的正標題和副標題。同學們,云南被稱為“彩云之南”?!安试浦稀保倚牡姆较???兹革w去,回憶悠長。玉龍雪山,閃耀著銀光。秀色麗江,人在路上。瀘沽湖畔,我心蕩漾。蝴蝶泉邊,歌聲在流淌。這里是歌聲的世界,這里是歌聲的海洋。(出示燈片1)
二、作者介紹:
師:請問這篇文章的作者是誰?
生:沈從文。
師:讀文讀人,走進沈從文,書上的注解1是這樣介紹沈從文的,我們讀一下這句話。
生齊讀:沈從文,湖南鳳凰人,現(xiàn)代作家,歷史文物研究家。(幻燈片2,學生讀注解1)
師:一個簡練而概括的介紹,一個偉大的作家,曾兩次獲諾貝爾文學獎提名。他的著作有,請大家一起熟悉下。(出示燈片3,學生讀出相關(guān)作品集)
生讀:《湘行散記》、《邊城》、《水云》、《長河》、《龍朱﹒虎雛》。
師:從文先生寫湘西那水、云南那云,寫翠翠、龍珠、虎雛他們血液里流淌的生命活力…由文學而文物的轉(zhuǎn)身,先生讓布滿灰塵的歷史文物生動起來,他的著作有:
生讀:《從文賞玉》、《中國古代服飾研究》、《龍鳳藝術(shù)》、《花花朵朵壇壇罐罐》。(燈片4)
師:先生成了中國古代章服文化事業(yè)的開山者。星斗其文,赤子其人,《云南的歌會》是沈從文作為歷史文物研究家對民俗文化的一種特殊的搶救性發(fā)掘,也是作為作家的他對云南民俗——云南歌會的一種行為采錄。
三、一讀:走近云南的歌會(整體感知)
師:文章開篇從文先生就這樣寫道——(出示燈片)
生齊讀:云南本是個詩歌的家鄉(xiāng),路南和迤西歌舞早著名全國。這一回卻更加豐富了我的見聞。
師:大家預習了課文,首先請回答這個問題:作者在云南的歌會看到了什么?“我的見聞”有哪些?同桌之間互相說說。
生1:有婦女在節(jié)日時她們的對唱,這個活動。然后,沈從文還看到了云南那邊的特色風景以及生態(tài)的各種環(huán)境。
師:不錯,還誰能補充。請你補充一下。
生2:還有他們參加了一個歌會,所有的人都在唱歌,沈從文被深深的震撼到了。
生3:他還看到了一群趕著馬的女孩子也在唱歌。聲音雖然是各有不同,但是都具有云南那邊的特色。
師:好,這幾個同學講的都不錯。大家說他的見聞,“聞”聽到的就是那些歌聲。見到的呢?
生4:有景。
師:對,有景,還有?
生5:人。
師:人,趕馬的女孩等等。說的不錯!這些都是作者的所見所聞??偨Y(jié)一下:聽到的歌、看到的人和景。預習的真不錯。這一回,指的是哪一回?文章原來的題目是什么?細心的同學會發(fā)現(xiàn)文章的注解1就有。
生:“記憶中的云南跑馬節(jié)”
師:對,“記憶中的云南跑馬節(jié)”,作者本來參加跑馬節(jié),他對賽馬興趣不大,但希望從裝備不同的馬背上發(fā)現(xiàn)一點秘密,他在研究馬具制作,但過不多久,更新的發(fā)現(xiàn)把他引誘過去了,他認為從馬背上研究老問題,不免近于賣呆,遠不如從活人中聽聽生命的頌歌為有意思了。因為跑馬節(jié)還有許多精彩活動,他被斜坡上一簇簇青年男女的歌聲吸引過去了,這一回,指的是跑馬節(jié)看的這場歌會。一個神奇的“這”字(幻燈片出示“這”字),在文章每段都有,且在顯目的位置,我們一起找一下。
(學生認真的動筆圈畫。)
師:第二段的“這”在第一句。第三段也是第一句。老師教你們,文章的關(guān)鍵句往往會在每個段落的開頭或者是結(jié)尾。第四段呢?
生:最后一句。
師:第五段,翻過來。在最上面這一句。
師:在第四段靠上一點剛才有同學說,這里還有一個“這條路”有一個“這”字,到寫鳥的時候說“這種鳥”。好,都找到了,我們一起來讀一下這幾句話。
生讀:(出示燈片)
第2段:這是種生面別開的場所
第3段:這種年輕女人在昆明附近村子中多的是
第4段:“在這種環(huán)境氣氛里(這條路……這種鳥……)
第5段:僅是這個唱法就極其有意思
師:同學們,我們讀懂一篇文章方法有很多,今天我們用這種方式:抓幾個關(guān)鍵句,抓一個關(guān)鍵字,就從文章的字里行間來了解文章內(nèi)容、來把握作者的寫作意圖。盡量讀懂它,哪怕有一方面的收獲也不錯!如果覺得這種方法不錯,還可以運用它去讀其他文章!同學們,研究一下這幾句話非常有意思,我們看作者行文,他是非常巧妙的:“這種場面”、“這個唱法”是對應著“見聞”中“聞”到的什么?
生6:歌聲。
師:對,聽到的歌。這種環(huán)境氣氛對應的是?
生:景。
師:對,這句呢?(師指:這種年輕女人在昆明附近村子中多的是)
生:人。
師:一個神奇的“這”字輻射全文,一字穿珠。我們今天就來研究這個字——“這”,(教師板書:這)從“這”字出發(fā)!
四、再讀:走進云南的歌會(研讀探究)
師:首先來看這句話,一起讀:(出示燈片)
生齊讀:“這是種生面別開的場所”。
師:這位男生起立,請你就這句話提一個問題。
生7:“別開生面的場所”是指的哪一個場所?
師:非常有質(zhì)量的一個問題。你自己回答還是請同學回答?
生7:我想請同學回答:李家云。
師:家云,這是朋友對你的信任。 (大家笑)
生8:他所指的“這種場所”是指在云南他們對唱的這種情景,和…以及…
師:那是誰在唱歌呢?
生8:是云南當?shù)氐哪切┤嗣瘛?/p>
師:家云,咱們具體說說文中描寫的對唱環(huán)節(jié)是誰在唱歌?
生8:對唱的環(huán)節(jié)是年輕的婦女。
師:年輕的婦女,在哪里唱?
生8:在…在…在,松樹林子和灌木叢溝凹處。
師:松樹林子和灌木叢溝凹處,那我們簡單的說就是在“山野”好嗎?
生:是的。
師:年輕的女人在山野對歌。還有沒有其它別開生面的場所?那個趕馬女孩在哪唱?他們唱歌的場所跟我們平常見到的這個演播廳、這個歌舞廳是不是一樣的?
生:不一樣。
師:剛才年輕婦女在山野。趕馬女孩在哪?
生9:趕馬女孩在......
師:在路上,是吧。她們唱歌的方式是什么?
生9:對唱。
師:三個女孩也在對唱嗎?
生9:一個女孩和三個對手在對唱。
師:我們來看這句話:“三三五五的趕馬女孩”你把這句話讀一下。
生9:和身邊前后三三五五趕馬女孩子唱著各種本地悅耳好聽的山歌。
師:她們是不是一定在對唱呢?
生9:也可能是自己在勞動的時候,自己想要一種緩解壓力的方式,可能是。
師:對。她們在勞動或其他時候想唱就唱。
生9:呃,是的。
師:隨心所欲地唱。
生9:是的。
師:一種很曼妙的感覺。漫歌,好不好,這個字行不行?
生9:行。
師:漫歌,好,你同意了。好,謝謝你的批準(眾生笑)。你剛才說她勞動的時候,可以歌唱她們豐收的喜悅;也可以歌唱節(jié)日的快樂;還可以歌唱愛情的美好等等,這里充滿著激情和歡樂。同學們想一想,還有其它別開生面的場所沒有?
生10:還有就是那個田邊,有的鳥也會跟著那些趕馬的女孩一起,像是跟趕馬女孩一起在唱歌一樣。
師:就是還有鳥跟著她一起唱。那個最熱鬧的場所是什么?
生11:最熱鬧的場所是大伙一起在那個…在那個…在她們長長的屋廊下一起在唱那個“金滿斗會”。
師:哎,就是盛大的“金滿斗會”。是誰在唱?
生12:是當?shù)氐囊恍┐迕瘛?/p>
師:村民。恩,他們唱歌的方式是什么?
生12:嗯,他們的唱法是唱和相續(xù)的。
師:嗯,唱和相續(xù),你方唱罷我登場。這種方式叫什么?
生13:傳唱(生點另外的同學,眾生笑)
師:對,這就是傳唱。(大家笑)不錯。請你把剛才這段話按照老師提出的問題完整地說一遍好嗎?分別是誰、在什么地方、以什么方式唱歌?
生13:是有一些......
師:先是年輕婦女。
生13:對,年輕婦女在那個山間對唱。
師:第二個場景?
生13:是趕馬的女孩子在趕馬的路上自由自在唱自己想唱的歌。
師:非常好。
生13:還有就是村里的一些村民在自家的長廊下重唱。
師:重唱?還是輪著唱更合適。
生13:輪唱。
師:完整的說:就是全村的男女老幼在寨子里輪著唱。是不是這樣?
生13, /SPAN:是的。
師:你的概括能力非常強。你沒有辜負朋友的重托。好,我們一起看一下,(出示燈片)年輕婦女在山野對歌,趕馬女孩在山路漫歌,全村的男女老幼在山寨傳歌。我們看看,山野、山路、山寨,別開生面的場所,三個場面,搖曳多姿,生面別開,淳樸自然。云南人民人人愛唱歌,是有群眾基礎(chǔ)的,云南人人會唱歌,也是有原因的。這樣安排文章內(nèi)容,它講究了原因與結(jié)果、講究了表象與內(nèi)涵,我們在寫作時也可學習這種方法。同學們,關(guān)于唱歌還有一句話,一起讀。
生:僅是這個唱法就極其有意思。(齊讀)
師:好,順著這個思路你提個問題。
生14:這個極有意思的唱法是怎樣的一個唱法?
師:非常聰明的孩子。你自己回答還是叫同學?
生14:請同學。
師:好。
生14:張卓越
師:卓越。我們班同學總是把機會讓給別人。(眾笑)
生15:恩,如果不是在云南的話,我們唱歌是一個人唱,但是在云南比較多的是對唱、或者是大家聚在一起唱,這種唱法是作者從來沒有見過的,所以會覺得很有趣。
師:那這種唱法究竟是什么唱法?你剛才已經(jīng)說出了不同。
生15:是唱和相續(xù)的。
師:非常好。我們一起來讀一下這句話。
生齊讀:唱和相續(xù),一連三天才散場。(出示燈片)
師:可以想象,這是一個多么宏偉的場景啊:“唱和相續(xù),一連三天才散場”。時間之長,場面之壯觀。找找具體地寫聲音的句子?
生16:“聲音雖極其輕柔,合起來卻如一片松濤,在微風蕩動中舒卷張弛不定,有點龍吟鳳噦意味?!?/p>
師:大家看到這句話沒有?!奥曇綦m極其輕柔”,一二讀。
生齊讀:“聲音雖極其輕柔,合起來卻如一片松濤,在微風蕩動中舒卷張弛不定,有點龍吟鳳噦意味。”(出示燈片)
師:“龍吟鳳噦”是什么意思?你說說。
生17:“龍吟鳳噦”的意思是龍在吟嘯,鳳在鳴叫,形容非常美妙、抑揚頓挫的聲音。
師:好,這個注解書上有?!皣偂本褪区B鳴聲。龍在呼嘯、鳥在鳴叫,抑揚頓挫的聲音。我們一起來讀讀這句話,大家體會一下聲音輕柔清亮,然后又低沉婉轉(zhuǎn),我們讀出這種高低起伏的感覺?!奥曇綦m極其輕柔,一二讀”。
生齊讀:“聲音雖極其輕柔,合起來卻如一片松濤,在微風蕩動中舒卷張弛不定,有點龍吟鳳噦意味?!?/p>
師:不錯,但是抑揚頓挫的感覺還不是特別到位。這樣,老師給你們一個朗讀建議好嗎?女生讀第一句“輕柔”。男生呢,“合起來”這一句,“微風蕩動中”男生女生加起來一起讀,好不好?試一下。
生讀:聲音雖極其輕柔(女生),合起來卻如一片松濤(男生),在微風蕩動中舒卷張弛不定,有點龍吟鳳噦意味。(齊讀)
師:哎,這次就有“龍吟鳳噦”的意味了(眾笑)。好,我們把“金滿斗會”這個場面一起讀一下?!按蠡锍米顭狒[的叫‘金滿斗會’……”讀——
生齊讀:大伙兒唱得最熱鬧的叫“金滿斗會”,有一次,由村子里人發(fā)起,到時候住處院子兩樓和那道長長屋廊下,集合了附近幾個鄉(xiāng)村男女老幼百多人,六人圍坐一矮方桌,足足坐滿了三十來張桌子,每桌各自輪流低聲唱《十二月花》,和其他本地好聽曲子。聲音雖極其輕柔,合起來卻如一片松濤,在微風搖蕩中舒卷張弛不定,有點龍吟鳳噦意味。
師:很好,把這種氣勢宏大的場面讀出來了。如果說傳歌的特點是唱和相續(xù)、龍吟鳳噦,那“見景生情和引經(jīng)據(jù)典”是哪個歌唱形式的特點?
生:第一個。(眾生答)
師:對,第一個,對歌的特點。淳樸本色(幻燈片)
那漫歌的特點呢?請用文中的詞語概括。
生18:出口自然、淳樸本色。
師:你這個也可以。老師也選了一個:美妙有情,還有悅耳好聽等等。我們來看,文章中有很多這種詞,從結(jié)構(gòu)看,這是什么詞?
生:四字詞。(眾生答)
師:四字詞有什么妙處?
生:朗朗上口。(眾生答)
師:既然“朗朗上口”,那請你們讀一下。(眾生笑)
生:見景生情、引經(jīng)據(jù)典、美妙有情、淳樸本色、唱和相續(xù)、龍吟鳳噦。(出示燈片,有感情齊讀)
師:朗朗上口,的確如此。這個“引經(jīng)據(jù)典”是什么意思?
生18:意思是引用古典的名句。
師:或者是什么?
生18:故事。
師:對,故事,指引用經(jīng)典著作中的語句或故事。解釋的很好。你們剛才說的朗朗上口、有節(jié)奏感,我們把它放在句子里再讀讀,體會一下,“不論”開始——
生齊讀:(出示燈片)
不論唱什么,都充滿一種淳樸本色美。
三三五五趕馬女孩子唱著各種本地悅耳好聽的山歌。
一年四季,早晚都可以聽到各種美妙有情的歌聲。
師:我們看這句:“早晚都可以聽到”,說明時間之長?!案鞣N”說明歌唱的種類非常多。同學們,其實副詞、形容詞是極富表情達意的張力的。我們把這個句子再讀一次,這次注意強調(diào)“早晚”、“都”、“各種”這幾個詞。“一年四季”讀——
生齊讀:一年四季,早晚都可以聽到各種美妙有情的歌聲。
師:很好,那現(xiàn)在我們總結(jié)一下,云南的歌會的特色有什么?
生:云南歌會充滿淳樸本色、悅耳好聽并且美妙有情。(眾生答)
師:真是很聰明的孩子?。ū娦Γ┻€有場面宏大等等,這些都是云南歌會的特色。沈從文這樣說,請大家讀這句話——
生齊讀:“產(chǎn)生這種山歌實有原因。如沒有一種特殊環(huán)境作為土壤,這些歌不會那么素樸、真摯而美妙感人?!保ǔ鍪緹羝?/p>
師:素樸、真摯、美妙感人的歌聲是因為有一種特殊的環(huán)境。接下來,我們就研究第四段的這個“這”字,先一起讀這句話。
生齊讀:在這種環(huán)境氣氛里。(出示燈片)
師:接下來,我們就來講一講“這是什么樣的環(huán)境?”同學們,沈從文的文學風格被稱為田園牧歌式,他的文字是詩亦是歌,這段最能體現(xiàn)這種牧歌式的詩意。老師將這段文字分行方便大家看,并沒做太多改動。老師和一位同學合作朗讀這段,其他同學可以閉上眼睛想象,請給這支美妙有情的牧歌加上名字,并結(jié)合文章內(nèi)容說說為什么。來,我們推薦一個同學,好嗎?
生:我們推薦還是李家明。
師:還是李家明!家明,你是愿意珍惜這個機會呢,還是愿意把機會讓給其他同學?
生19:我愿意珍惜這個機會。
師:好、好(笑),我也愿意珍惜跟你一起合作的機會(眾笑)。那我們誰先來?
生19:老師你先。
師:好,我先。(出示幻燈)
一匹老馬,慢吞吞地走,在這條路上
果樹林、柞木林、竹子林、開滿雜花的小山坡
粉藍色報春花在輕和微風里不住點頭
那個藍色竟像是有意摹仿天空而成
山鳥呼朋喚侶
三三五五趕馬女孩子
唱著各種本地悅耳好聽的山歌(師)
花茸茸的戴勝鳥
矗起頭頂花冠,瞪著個油亮亮的眼睛
撲著翅膀掠地飛去
這種鳥,晨光熹微中,坐在屋脊上
“郭公郭公”反復叫個不停(生)
最有意思的是云雀
從面前不遠草叢中起飛
一面扶搖盤旋而上,一面不住唱歌
向碧藍天空中鉆去,仿佛要一直鉆透藍空
伏在草叢中的云雀群
帶點鼓勵的意思相互應和
忽然又像個小流星,下墜到草叢
另外幾只云雀又接著起飛(師)
趕馬女孩子年紀多不過十四五歲
嗓子通常并沒經(jīng)過訓練,有的還發(fā)啞帶沙
在這種環(huán)境里,出口自然
不論唱什么,都充滿一種淳樸本色美(生)
師:好,謝謝家明。家明的聲音美妙有情而且悅耳好聽(眾生笑),以后可以當播音主持!讀得不錯,只是在前面一段有一個字讀音不準,家明,你覺得在哪?(生19撓撓頭)
師:頭頂花——。
生:冠。
師:冠。這次讀對了,第一聲。冠,表示帽子的意思。好。給它起個什么樣的名字呢?請拿著話筒說。
生20:天人合一。文章寫了人和自然。
師:天人合一。從你的題目我們看出了人與自然的和諧,你很了解沈從文,因為這也正是沈從文一步一叩首“把生命諧合于自然中”,倡揚人與自然“和諧共存”,以心接物,心與物游,本于自然,回歸自然的觀點。好,還有哪位同學說說。
生21:山鳥呼朋喚侶、女孩自由歌唱。
師:提到山鳥。請你把寫山鳥的這句話讀一讀。
生:“一面就聽山鳥呼朋喚侶,和身邊前后三三五五趕馬女孩子唱著各種本地悅耳好聽的山歌?!?/p>
師:這個“一面……一面……”是寫看到的和聽到的,大家說說看到的是什么?
生:山花。
師:聽到的呢?
生:山鳥。
師:咱們能不能把名字取得浪漫一點:“看,山花爛漫;聽,山鳥齊鳴?!焙貌缓??(眾生笑著點頭說好),請大家把這個句子讀一下。
生齊讀:“這條路得通過些果樹林、柞木林、竹子林和幾個有大半年開滿雜花的小山坡。馬上一面欣賞土坎邊的粉藍色報春花,在輕和微風里不住點頭,總令人疑心那個藍色竟象是有意摹仿天空而成的。一面就聽各種山鳥呼朋喚侶,和身邊前后三三五五趕馬女孩子唱的各種本地悅耳好聽山歌?!?
師:有聲有色、有動有靜、有花有鳥的描寫,還可不可以取其它題目?你說說。
生22:還有一些趕馬女孩和鳥,她們所唱的一些歌曲。
師:那你怎樣子給它取個名字呢?我們知道文章題目的作用或是行文的線索,或文章主要內(nèi)容的概括,或吸引讀者的關(guān)注等等。想想你還可以取什么名字呢?
生22:我會取“聆聽天籟”。
師:聆聽天籟。多有詩意的名字。為什么?結(jié)合文章說一說。
生22:恩。(思考良久)
師:你說是“天籟”,也就是說除了趕馬女孩,有誰發(fā)出的聲音?
生22:鳥。
師:準確的說有戴勝鳥和——?
生:云雀。
師:對,還有云雀。如果你是這種鳥,你會唱什么歌?
生23:如果是我,我就會唱一些聽起來歡快輕松的那種歌。老師,如果是你,你會唱什么歌?(大家哄笑)
師:我呀,如果我在云南我會唱:“小乖乖來小乖乖,我們說給你們猜,什么長長上天,哪樣長海中間,什么長長街前賣嘛,哪樣長長妹跟前……”或許會唱“馬鈴兒響來玉鳥兒唱,我陪阿詩瑪回家鄉(xiāng)”(掌聲)。我來無錫時,一上飛機,撲面而來的就是一首“茉莉花”,我還會唱:“好一朵美麗的茉莉花,好一朵美麗的茉莉花,芬芳美麗滿枝椏……(示意同學們一起唱,全班同學跟著老師一起唱)又香又白人人夸,讓我來將你摘下,送給別人家,茉莉花呀茉莉花…”(全場掌聲)多美的民歌!同學們,熱愛它,歌唱它,唱響中國,唱響世界,因為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全場掌聲)
師:同學們?nèi)〉念}目都很好!還可以?。骸榜R鈴兒響來玉鳥兒唱”、“彩云之南游賞罷,踏花歸來馬蹄香”、“歌聲振林樾”等等。同學們,這段大量寫景的作用是什么?會不會沖淡歌會的主題?
生24:不會。這里運用烘托,用環(huán)境的美烘托出歌聲的美。
師:烘云托月,天人合一!如果說前面對歌的描寫是工筆描繪,傳歌部分是大筆勾畫,那這邊漫歌便是襯筆烘托,這樣行文跌宕起伏錯落有致。我們要學習這種寫作手法。山路這邊的歌手不只是趕馬女孩,有戴勝鳥、云雀、花草樹木,萬物都在踩著節(jié)拍唱歌,他們都是歌手,共同奏響一部田園交響曲,不但沒有沖淡主題,歌中有景,景中有歌,反而構(gòu)成云南歌會的一個樂章!
板書:景
俗話說:“一方水土養(yǎng)一方人”!下面我們來看看在這種環(huán)境里、這些被歌聲喂養(yǎng)長大的人們,來看看“這種女人”是哪樣的女人?
請同學們完成這個填空:“這種 女人 ”,并結(jié)合課文說說為什么?
生25:這種年輕女人在昆明附近村子中多的是。性情開朗活潑,勞動手腳勤快,生長得一張黑中透紅的棗子臉,滿口白白的糯米牙,穿了身毛藍布衣褲,腰間圍了個釘滿小銀片扣花蔥綠布圍裙,腳下穿雙云南鄉(xiāng)下特有的繡花透孔鞋,油光光辮發(fā)盤在頭上。這種開朗活潑的女人。
師:說得好。請大家齊讀這一段。
生齊讀:(出示燈片)這種年輕女人在昆明附近村子中多的是。性情開朗活潑,勞動手腳勤快,生長得一張黑中透紅的棗子臉,滿口白白的糯米牙,穿了身毛藍布衣褲,腰間圍了個釘滿小銀片扣花蔥綠布圍裙,腳下穿雙云南鄉(xiāng)下特有的繡花透孔鞋,油光光辮發(fā)盤在頭上。
師:這段文字采用工筆描繪,如同一幅人物肖像:寫面容、寫牙齒、寫衣飾,筆筆細致,看出這是一個健康活潑的女人。文中還有描寫她的神韻氣度的句子,請大家再找找。(老師走動,隨機點到一個不舉手的同學)請你說說。
生26:嗯,(思考),嗯
師:你看,對歌的時候她是什么神態(tài)?
生26:心情比較歡快。
師:為什么歡快呢?
生26:因為唱歌唱贏了。
師:對,唱歌唱贏了三個對手。請你把這段話讀一讀。
生26:“在場的既多內(nèi)行,開口即見高低,含糊不得,所以不是高手,也不敢輕易搭腔。那次聽到一個年輕婦女一連唱敗了三個對手,逼得對方啞口無言,于是輕輕地打了個吆喝,表示勝利結(jié)束,從荊條叢中站起身子,理理發(fā),拍拍繡花圍裙上的灰土,向大家笑笑,意思像是說,‘你們看,我唱贏了’,顯得輕松快樂,拉著同行女伴,走過江米酒擔子邊解口渴去了。”
師:老師看出你的潛質(zhì),剛才表現(xiàn)得非常好,“這種自信的男孩”(眾笑)記住以后保持這種自信面對學習和生活!注意“同行女伴”的“行”的讀音。(師巡視請另外沒舉手的同學)你從這句話中看出來,這種女人是什么樣的女人?
生27:比較豪放。
師:豪放,還有呢?
生27:她們很快樂。
師:評價女孩子很到位。(眾笑)我們看一下這個標點,“意思像是說”說的后面用的是什么?
生27:逗號。
師:為什么不用冒號?
生28:她沒有說,是“像是說”。
師:她唱贏了三個對手都沒有說,說明她什么?
生28:謙虛,低調(diào)。
師:低調(diào)樸實有內(nèi)涵?。ū娦Γ┩瑢W們看看這幾個疊音詞:“輕輕”、“理理”、“拍拍”和“笑笑”,她的唱歌的目的并不是求勝敗而是但求輕松、快樂。一個華麗的轉(zhuǎn)身,她喝酒、打秋千去了,請同學們讀一下這句話:“不僅唱歌十分在行,而且大年初一和同伴各個村子里去打秋千,蹬個十來下就可平梁,還悠游自在,若無其事!”注意重音強調(diào)句中的“就”和“還”。
生:齊讀。
師:“就”和“還”表現(xiàn)出她什么特點?
生29:膽子很大!
師:這兩個字巧妙地表現(xiàn)出年輕婦女勇敢大膽,自然率真,活力四射的生命形態(tài)。高端大氣上檔次?。。ū娦Γ┦沁@種能歌善唱、樸素自然、活潑可愛、好勝但不張狂,無拘無束的女人。文章除了描寫女人中還有描寫老人的,“這種 老人”(出示燈片)請同學們看看,這是一種什么樣的老人。
生30:“就中最當行出色的是一個吹鼓手,年紀以過七十,牙早脫光了,卻能十分熱情整本整套地唱下去”。
師:這是什么樣的老人?
生30:雖然說年紀比較大,但是身體健康,而且對生活非常熱愛。
師:我們一起把這個句子讀一下。
生齊讀:“就中最當行出色的是一個吹鼓手,年紀以過七十,牙早脫光了,卻能十分熱情整本整套地唱下去”。
師:這個老人老了沒有?
生:老了(有同學說)。沒老(也有同學說)。
師:年齡老,但不老的是他的歌聲,不老的是他的熱情,這個火一樣的老人,燃燒的是激情,傳遞的是智慧和熱情,傳遞的是更是厚重的民族文化,這種智慧和熱情不會老去,它永遠具有生命的活力。正是因為有這樣責任感、有使命感的老人,才會出現(xiàn)在前面可以一連唱敗三個對手的年輕婦女,還有那些隨心所欲想唱就唱的趕馬女孩,才有人人會唱歌的這樣一個民族。這篇文章寫了女人,如歌的女人;寫了老人,似火的老人。請大家想象一下這個少數(shù)民族的男人是什么樣的?
生31:勇敢。
師:勇敢,強壯。的確!請大家一起讀一下這段話。“族長兒子——”讀。(出示燈片)
生齊讀:“族長兒子龍朱年十七歲,為美男子中之美男子。這個人,美麗強壯像獅子。是人中模型。是權(quán)威。是力。是光。種種比譬全是為了他的美?!?/p>
師:這派神氣是權(quán)威。是力。是光。像獅子。沈從文小說中常用動物來形容人的體魄和性情。作家在這些原始的自然之子身上,是充分肯定這種雄強、自由舒展的原始的生命力!飽含著他對這種雄強和原始生命力的深深贊美。所以說這篇文章看似普通,其實隱含著作家的一個“夢”,女批評家蘇雪林獨具慧眼地說了下面這段話,請大家讀一下。(出示燈片)
生齊讀:借文字的力量,把“野蠻人” 的血液注射到老態(tài)龍鐘,頹廢腐敗的中華民族身體里去,使他們興奮起來,年輕起來,好在20世紀舞臺上與別個民族爭生存的權(quán)利。
師:這樣來理解作者,我們會顯得更為深刻!
五、三讀:走出云南的歌會(開掘提升)
師:請同學們回到文章第一段,我們一起再來讀讀這句話。(出示燈片)
生齊讀:“這一回卻更加豐富了我的見聞”。
師:“這一回卻更加豐富了我的見聞”,我們細讀、流連、徜徉在“云南的歌會”,現(xiàn)在我們走出云南的歌會,深邃地思考:“沈從文究竟在呼喚什么?” (出示燈片)請用兩三句話寫寫你的看法。
(學生寫,老師巡視。)
師:這個女生寫好了,請你說說。
生32:沈從文在呼喚民族的靈魂,他希望民族精神能在每個人心中流淌。
師:民族的精神、靈魂很有深度。好,請你說。
生33:沈從文在呼喚人們的生命力和進取心。他希望中國能在世界成為強者。
師:你說的是生命力,不錯,老師認同?。ò鍟荷Γ┱埬阏f。
生34:沈從文呼喚的是人們頑強的生命力以及朝氣蓬勃的活力,他希望每個人以及整個民族都能夠有很陽光的態(tài)度。
師:這位同學再次強調(diào)了“生命力”以及一種陽剛之氣(板書:陽剛氣),非常好!我們仿佛聽到沈從文那深情而熱切呼喚:生命力、陽剛氣。同學們的認識很有深度,請你說說。
生35:沈從文還呼喚了對于人民之間這種不滅的熱情和云南人民這種有朝氣蓬勃氣質(zhì)的贊美,還有期望把這樣的熱情可以發(fā)展到各個民族之中,使這個國家強大起來。
師:非常好,文章的字里行間讓我們怦然心動的就是少數(shù)民族的那派鮮活的、蓬蓬勃勃的神氣、風骨。
生36:我認為他是在用一種奮發(fā)飽滿的熱情呼喚著民族魂中的生氣和青春,希望因此讓整個中華民族振奮起來。
師:你講得比老師還好,還深刻!沈從文在文字世界中構(gòu)筑了一個自然純樸、文明強悍的民族夢。他想將這份蠻勇氣質(zhì)當作火炬,引燃整個民族青春之焰。
生37:我認為沈從文他希望我們中華民族能夠自強不息的生命站在世界的舞臺上,閃耀出自己的光芒。
師:非常好,要站到世界舞臺上去,非常有骨氣!像剛才這個同學一樣,站到更高的角度。越是優(yōu)秀的民族文化,才越是世界文化,越是具有世界的優(yōu)秀文化,我們這個民族才能更強大。
生38:應該是對于民族傳統(tǒng)文化發(fā)揚與承傳的一種呼喚。
師:發(fā)揚和傳承我們的文化。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生39:我認為沈從文在呼喚一種民族的張力與,一種民族的力量與熱情,他在呼喚充滿光明激情的事業(yè)中尚未騰飛的中華巨龍,讓中國在世界之林盡情騰飛。
師:有思想!他在呼喚民族的騰飛。我們聆聽沈從文的足音,聆聽沈從文的心跳,他告訴我們?nèi)绻粋€民族沒有健康強壯的生命力,坦誠陽光的生活態(tài)度 … 我們拿什么去跟世界抗衡呢?我們班的同學都是一個個小哲學家。還有哪位同學想說。
生40:我認為沈從文在呼喚積極、年輕、充滿活力的民族氣息,更是一種樂觀、坦誠的生活態(tài)度,他希望通過這些來喚醒我們民族的夢想,并為之奮力拼搏。
師: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的夢想,實現(xiàn)我們的中國夢,民族夢!希望就在你們身上!同學們對沈從文以及這篇的文章理解非常深刻?!耙环剿琉B(yǎng)一方人”,這方水土就養(yǎng)這方人,這方人就唱這方歌,這方歌方顯著這方風俗。這就是獨特的云南的歌會。(指板書)我們似乎能聽見沈從文的熱切的呼喚!同學們,請站起來,請飽含深情朗讀這段話:(出示燈片)
生齊讀:
云南的歌會,歌美,景美,人更美!
旺盛的生命,奔放的靈魂,純凈的生活,自然的人生!
我們似乎能聽見沈從文的熱切呼喚:怒放生命活力!激揚民族夢想!美哉,云南歌會,悅耳嘹亮;壯哉,蓬勃生命,日月齊光! (下課鈴響)
師:下課,同學們再見。
生:老師再見。
(全場起立,掌聲。)
9、全國賽課第一名《云南的歌會》課堂實錄
羅燦獲全國賽第一名《云南的歌會》課堂實錄
《云南的歌會》課堂實錄
(本課獲第七屆“四方杯”全國優(yōu)秀語文教師選拔大賽第一名)
上課時間: 2013年11月1日11:45——12:30
上課地點:江蘇省無錫市天一實驗學校
上課班級:無錫市天一實驗學校九(10)班
上課教師:深圳實驗學校 羅 燦
師:上課。
生:起立。
師:同學們好!
生:老師好!
師:請坐。
一、課堂導入:
師:一支悅耳好聽的云南民歌《姑娘我生來愛唱歌》把我們帶進了云南,同學們,請讀課文的題目——
生:沈從文在呼喚什么?——沈從文《云南的歌會》細讀
師:這是文章的正標題和副標題。同學們,云南被稱為“彩云之南”?!安试浦稀?,我心的方向??兹革w去,回憶悠長。玉龍雪山,閃耀著銀光。秀色麗江,人在路上。瀘沽湖畔,我心蕩漾。蝴蝶泉邊,歌聲在流淌。這里是歌聲的世界,這里是歌聲的海洋。(出示燈片1)
二、作者介紹:
師:請問這篇文章的作者是誰?
生:沈從文。
師:讀文讀人,走進沈從文,書上的注解1是這樣介紹沈從文的,我們讀一下這句話。
生齊讀:沈從文,湖南鳳凰人,現(xiàn)代作家,歷史文物研究家。(幻燈片2,學生讀注解1)
師:一個簡練而概括的介紹,一個偉大的作家,曾兩次獲諾貝爾文學獎提名。他的著作有,請大家一起熟悉下。(出示燈片3,學生讀出相關(guān)作品集)
生讀:《湘行散記》、《邊城》、《水云》、《長河》、《龍朱﹒虎雛》。
師:從文先生寫湘西那水、云南那云,寫翠翠、龍珠、虎雛他們血液里流淌的生命活力…由文學而文物的轉(zhuǎn)身,先生讓布滿灰塵的歷史文物生動起來,他的著作有:
生讀:《從文賞玉》、《中國古代服飾研究》、《龍鳳藝術(shù)》、《花花朵朵壇壇罐罐》。(燈片4)
師:先生成了中國古代章服文化事業(yè)的開山者。星斗其文,赤子其人,《云南的歌會》是沈從文作為歷史文物研究家對民俗文化的一種特殊的搶救性發(fā)掘,也是作為作家的他對云南民俗——云南歌會的一種行為采錄。
三、一讀:走近云南的歌會(整體感知)
師:文章開篇從文先生就這樣寫道——(出示燈片)
生齊讀:云南本是個詩歌的家鄉(xiāng),路南和迤西歌舞早著名全國。這一回卻更加豐富了我的見聞。
師:大家預習了課文,首先請回答這個問題:作者在云南的歌會看到了什么?“我的見聞”有哪些?同桌之間互相說說。
生1:有婦女在節(jié)日時她們的對唱,這個活動。然后,沈從文還看到了云南那邊的特色風景以及生態(tài)的各種環(huán)境。
師:不錯,還誰能補充。請你補充一下。
生2:還有他們參加了一個歌會,所有的人都在唱歌,沈從文被深深的震撼到了。
生3:他還看到了一群趕著馬的女孩子也在唱歌。聲音雖然是各有不同,但是都具有云南那邊的特色。
師:好,這幾個同學講的都不錯。大家說他的見聞,“聞”聽到的就是那些歌聲。見到的呢?
生4:有景。
師:對,有景,還有?
生5:人。
師:人,趕馬的女孩等等。說的不錯!這些都是作者的所見所聞??偨Y(jié)一下:聽到的歌、看到的人和景。預習的真不錯。這一回,指的是哪一回?文章原來的題目是什么?細心的同學會發(fā)現(xiàn)文章的注解1就有。
生:“記憶中的云南跑馬節(jié)”
師:對,“記憶中的云南跑馬節(jié)”,作者本來參加跑馬節(jié),他對賽馬興趣不大,但希望從裝備不同的馬背上發(fā)現(xiàn)一點秘密,他在研究馬具制作,但過不多久,更新的發(fā)現(xiàn)把他引誘過去了,他認為從馬背上研究老問題,不免近于賣呆,遠不如從活人中聽聽生命的頌歌為有意思了。因為跑馬節(jié)還有許多精彩活動,他被斜坡上一簇簇青年男女的歌聲吸引過去了,這一回,指的是跑馬節(jié)看的這場歌會。一個神奇的“這”字(幻燈片出示“這”字),在文章每段都有,且在顯目的位置,我們一起找一下。
(學生認真的動筆圈畫。)
師:第二段的“這”在第一句。第三段也是第一句。老師教你們,文章的關(guān)鍵句往往會在每個段落的開頭或者是結(jié)尾。第四段呢?
生:最后一句。
師:第五段,翻過來。在最上面這一句。
師:在第四段靠上一點剛才有同學說,這里還有一個“這條路”有一個“這”字,到寫鳥的時候說“這種鳥”。好,都找到了,我們一起來讀一下這幾句話。
生讀:(出示燈片)
第2段:這是種生面別開的場所
第3段:這種年輕女人在昆明附近村子中多的是
第4段:“在這種環(huán)境氣氛里(這條路……這種鳥……)
第5段:僅是這個唱法就極其有意思
師:同學們,我們讀懂一篇文章方法有很多,今天我們用這種方式:抓幾個關(guān)鍵句,抓一個關(guān)鍵字,就從文章的字里行間來了解文章內(nèi)容、來把握作者的寫作意圖。盡量讀懂它,哪怕有一方面的收獲也不錯!如果覺得這種方法不錯,還可以運用它去讀其他文章!同學們,研究一下這幾句話非常有意思,我們看作者行文,他是非常巧妙的:“這種場面”、“這個唱法”是對應著“見聞”中“聞”到的什么?
生6:歌聲。
師:對,聽到的歌。這種環(huán)境氣氛對應的是?
生:景。
師:對,這句呢?(師指:這種年輕女人在昆明附近村子中多的是)
生:人。
師:一個神奇的“這”字輻射全文,一字穿珠。我們今天就來研究這個字——“這”,(教師板書:這)從“這”字出發(fā)!
四、再讀:走進云南的歌會(研讀探究)
師:首先來看這句話,一起讀:(出示燈片)
生齊讀:“這是種生面別開的場所”。
師:這位男生起立,請你就這句話提一個問題。
生7:“別開生面的場所”是指的哪一個場所?
師:非常有質(zhì)量的一個問題。你自己回答還是請同學回答?
生7:我想請同學回答:李家云。
師:家云,這是朋友對你的信任。 (大家笑)
生8:他所指的“這種場所”是指在云南他們對唱的這種情景,和…以及…
師:那是誰在唱歌呢?
生8:是云南當?shù)氐哪切┤嗣瘛?/p>
師:家云,咱們具體說說文中描寫的對唱環(huán)節(jié)是誰在唱歌?
生8:對唱的環(huán)節(jié)是年輕的婦女。
師:年輕的婦女,在哪里唱?
生8:在…在…在,松樹林子和灌木叢溝凹處。
師:松樹林子和灌木叢溝凹處,那我們簡單的說就是在“山野”好嗎?
生:是的。
師:年輕的女人在山野對歌。還有沒有其它別開生面的場所?那個趕馬女孩在哪唱?他們唱歌的場所跟我們平常見到的這個演播廳、這個歌舞廳是不是一樣的?
生:不一樣。
師:剛才年輕婦女在山野。趕馬女孩在哪?
生9:趕馬女孩在......
師:在路上,是吧。她們唱歌的方式是什么?
生9:對唱。
師:三個女孩也在對唱嗎?
生9:一個女孩和三個對手在對唱。
師:我們來看這句話:“三三五五的趕馬女孩”你把這句話讀一下。
生9:和身邊前后三三五五趕馬女孩子唱著各種本地悅耳好聽的山歌。
師:她們是不是一定在對唱呢?
生9:也可能是自己在勞動的時候,自己想要一種緩解壓力的方式,可能是。
師:對。她們在勞動或其他時候想唱就唱。
生9:呃,是的。
師:隨心所欲地唱。
生9:是的。
師:一種很曼妙的感覺。漫歌,好不好,這個字行不行?
生9:行。
師:漫歌,好,你同意了。好,謝謝你的批準(眾生笑)。你剛才說她勞動的時候,可以歌唱她們豐收的喜悅;也可以歌唱節(jié)日的快樂;還可以歌唱愛情的美好等等,這里充滿著激情和歡樂。同學們想一想,還有其它別開生面的場所沒有?
生10:還有就是那個田邊,有的鳥也會跟著那些趕馬的女孩一起,像是跟趕馬女孩一起在唱歌一樣。
師:就是還有鳥跟著她一起唱。那個最熱鬧的場所是什么?
生11:最熱鬧的場所是大伙一起在那個…在那個…在她們長長的屋廊下一起在唱那個“金滿斗會”。
師:哎,就是盛大的“金滿斗會”。是誰在唱?
生12:是當?shù)氐囊恍┐迕瘛?/p>
師:村民。恩,他們唱歌的方式是什么?
生12:嗯,他們的唱法是唱和相續(xù)的。
師:嗯,唱和相續(xù),你方唱罷我登場。這種方式叫什么?
生13:傳唱(生點另外的同學,眾生笑)
師:對,這就是傳唱。(大家笑)不錯。請你把剛才這段話按照老師提出的問題完整地說一遍好嗎?分別是誰、在什么地方、以什么方式唱歌?
生13:是有一些......
師:先是年輕婦女。
生13:對,年輕婦女在那個山間對唱。
師:第二個場景?
生13:是趕馬的女孩子在趕馬的路上自由自在唱自己想唱的歌。
師:非常好。
生13:還有就是村里的一些村民在自家的長廊下重唱。
師:重唱?還是輪著唱更合適。
生13:輪唱。
師:完整的說:就是全村的男女老幼在寨子里輪著唱。是不是這樣?
生13:是的。
師:你的概括能力非常強。你沒有辜負朋友的重托。好,我們一起看一下,(出示燈片)年輕婦女在山野對歌,趕馬女孩在山路漫歌,全村的男女老幼在山寨傳歌。我們看看,山野、山路、山寨,別開生面的場所,三個場面,搖曳多姿,生面別開,淳樸自然。云南人民人人愛唱歌,是有群眾基礎(chǔ)的,云南人人會唱歌,也是有原因的。這樣安排文章內(nèi)容,它講究了原因與結(jié)果、講究了表象與內(nèi)涵,我們在寫作時也可學習這種方法。同學們,關(guān)于唱歌還有一句話,一起讀。
生:僅是這個唱法就極其有意思。(齊讀)
師:好,順著這個思路你提個問題。
生14:這個極有意思的唱法是怎樣的一個唱法?
師:非常聰明的孩子。你自己回答還是叫同學?
生14:請同學。
師:好。
生14:張卓越
師:卓越。我們班同學總是把機會讓給別人。(眾笑)
生15:恩,如果不是在云南的話,我們唱歌是一個人唱,但是在云南比較多的是對唱、或者是大家聚在一起唱,這種唱法是作者從來沒有見過的,所以會覺得很有趣。
師:那這種唱法究竟是什么唱法?你剛才已經(jīng)說出了不同。
生15:是唱和相續(xù)的。
師:非常好。我們一起來讀一下這句話。
生齊讀:唱和相續(xù),一連三天才散場。(出示燈片)
師:可以想象,這是一個多么宏偉的場景?。骸俺拖嗬m(xù),一連三天才散場”。時間之長,場面之壯觀。找找具體地寫聲音的句子?
生16:“聲音雖極其輕柔,合起來卻如一片松濤,在微風蕩動中舒卷張弛不定,有點龍吟鳳噦意味。”
師:大家看到這句話沒有。“聲音雖極其輕柔”,一二讀。
生齊讀:“聲音雖極其輕柔,合起來卻如一片松濤,在微風蕩動中舒卷張弛不定,有點龍吟鳳噦意味。”(出示燈片)
師:“龍吟鳳噦”是什么意思?你說說。
生17:“龍吟鳳噦”的意思是龍在吟嘯,鳳在鳴叫,形容非常美妙、抑揚頓挫的聲音。
師:好,這個注解書上有。“噦”就是鳥鳴聲。龍在呼嘯、鳥在鳴叫,抑揚頓挫的聲音。我們一起來讀讀這句話,大家體會一下聲音輕柔清亮,然后又低沉婉轉(zhuǎn),我們讀出這種高低起伏的感覺?!奥曇綦m極其輕柔,一二讀”。
生齊讀:“聲音雖極其輕柔,合起來卻如一片松濤,在微風蕩動中舒卷張弛不定,有點龍吟鳳噦意味?!?/p>
師:不錯,但是抑揚頓挫的感覺還不是特別到位。這樣,老師給你們一個朗讀建議好嗎?女生讀第一句“輕柔”。男生呢,“合起來”這一句,“微風蕩動中”男生女生加起來一起讀,好不好?試一下。
生讀:聲音雖極其輕柔(女生),合起來卻如一片松濤(男生),在微風蕩動中舒卷張弛不定,有點龍吟鳳噦意味。(齊讀)
師:哎,這次就有“龍吟鳳噦”的意味了(眾笑)。好,我們把“金滿斗會”這個場面一起讀一下。“大伙唱得最熱鬧的叫‘金滿斗會’……”讀——
生齊讀:大伙兒唱得最熱鬧的叫“金滿斗會”,有一次,由村子里人發(fā)起,到時候住處院子兩樓和那道長長屋廊下,集合了附近幾個鄉(xiāng)村男女老幼百多人,六人圍坐一矮方桌,足足坐滿了三十來張桌子,每桌各自輪流低聲唱《十二月花》,和其他本地好聽曲子。聲音雖極其輕柔,合起來卻如一片松濤,在微風搖蕩中舒卷張弛不定,有點龍吟鳳噦意味。
師:很好,把這種氣勢宏大的場面讀出來了。如果說傳歌的特點是唱和相續(xù)、龍吟鳳噦,那“見景生情和引經(jīng)據(jù)典”是哪個歌唱形式的特點?
生:第一個。(眾生答)
師:對,第一個,對歌的特點。淳樸本色(幻燈片)
那漫歌的特點呢?請用文中的詞語概括。
生18:出口自然、淳樸本色。
師:你這個也可以。老師也選了一個:美妙有情,還有悅耳好聽等等。我們來看,文章中有很多這種詞,從結(jié)構(gòu)看,這是什么詞?
生:四字詞。(眾生答)
師:四字詞有什么妙處?
生:朗朗上口。(眾生答)
師:既然“朗朗上口”,那請你們讀一下。(眾生笑)
生:見景生情、引經(jīng)據(jù)典、美妙有情、淳樸本色、唱和相續(xù)、龍吟鳳噦。(出示燈片,有感情齊讀)
師:朗朗上口,的確如此。這個“引經(jīng)據(jù)典”是什么意思?
生18:意思是引用古典的名句。
師:或者是什么?
生18:故事。
師:對,故事,指引用經(jīng)典著作中的語句或故事。解釋的很好。你們剛才說的朗朗上口、有節(jié)奏感,我們把它放在句子里再讀讀,體會一下,“不論”開始——
生齊讀:(出示燈片)
不論唱什么,都充滿一種淳樸本色美。
三三五五趕馬女孩子唱著各種本地悅耳好聽的山歌。
一年四季,早晚都可以聽到各種美妙有情的歌聲。
師:我們看這句:“早晚都可以聽到”,說明時間之長?!案鞣N”說明歌唱的種類非常多。同學們,其實副詞、形容詞是極富表情達意的張力的。我們把這個句子再讀一次,這次注意強調(diào)“早晚”、“都”、“各種”這幾個詞。“一年四季”讀——
生齊讀:一年四季,早晚都可以聽到各種美妙有情的歌聲。
師:很好,那現(xiàn)在我們總結(jié)一下,云南的歌會的特色有什么?
生:云南歌會充滿淳樸本色、悅耳好聽并且美妙有情。(眾生答)
師:真是很聰明的孩子?。ū娦Γ┻€有場面宏大等等,這些都是云南歌會的特色。沈從文這樣說,請大家讀這句話——
生齊讀:“產(chǎn)生這種山歌實有原因。如沒有一種特殊環(huán)境作為土壤,這些歌不會那么素樸、真摯而美妙感人?!保ǔ鍪緹羝?/p>
師:素樸、真摯、美妙感人的歌聲是因為有一種特殊的環(huán)境。接下來,我們就研究第四段的這個“這”字,先一起讀這句話。
生齊讀:在這種環(huán)境氣氛里。(出示燈片)
師:接下來,我們就來講一講“這是什么樣的環(huán)境?”同學們,沈從文的文學風格被稱為田園牧歌式,他的文字是詩亦是歌,這段最能體現(xiàn)這種牧歌式的詩意。老師將這段文字分行方便大家看,并沒做太多改動。老師和一位同學合作朗讀這段,其他同學可以閉上眼睛想象,請給這支美妙有情的牧歌加上名字,并結(jié)合文章內(nèi)容說說為什么。來,我們推薦一個同學,好嗎?
生:我們推薦還是李家明。
師:還是李家明!家明,你是愿意珍惜這個機會呢,還是愿意把機會讓給其他同學?
生19:我愿意珍惜這個機會。
師:好、好(笑),我也愿意珍惜跟你一起合作的機會(眾笑)。那我們誰先來?
生19:老師你先。
師:好,我先。(出示幻燈)
一匹老馬,慢吞吞地走,在這條路上
果樹林、柞木林、竹子林、開滿雜花的小山坡
粉藍色報春花在輕和微風里不住點頭
那個藍色竟像是有意摹仿天空而成
山鳥呼朋喚侶
三三五五趕馬女孩子
唱著各種本地悅耳好聽的山歌(師)
花茸茸的戴勝鳥
矗起頭頂花冠,瞪著個油亮亮的眼睛
撲著翅膀掠地飛去
這種鳥,晨光熹微中,坐在屋脊上
“郭公郭公”反復叫個不停(生)
最有意思的是云雀
從面前不遠草叢中起飛
一面扶搖盤旋而上,一面不住唱歌
向碧藍天空中鉆去,仿佛要一直鉆透藍空
伏在草叢中的云雀群
帶點鼓勵的意思相互應和
忽然又像個小流星,下墜到草叢
另外幾只云雀又接著起飛(師)
趕馬女孩子年紀多不過十四五歲
嗓子通常并沒經(jīng)過訓練,有的還發(fā)啞帶沙
在這種環(huán)境里,出口自然
不論唱什么,都充滿一種淳樸本色美(生)
師:好,謝謝家明。家明的聲音美妙有情而且悅耳好聽(眾生笑),以后可以當播音主持!讀得不錯,只是在前面一段有一個字讀音不準,家明,你覺得在哪?(生19撓撓頭)
師:頭頂花——。
生:冠。
師:冠。這次讀對了,第一聲。冠,表示帽子的意思。好。給它起個什么樣的名字呢?請拿著話筒說。
生20:天人合一。文章寫了人和自然。
師:天人合一。從你的題目我們看出了人與自然的和諧,你很了解沈從文,因為這也正是沈從文一步一叩首“把生命諧合于自然中”,倡揚人與自然“和諧共存”,以心接物,心與物游,本于自然,回歸自然的觀點。好,還有哪位同學說說。
生21:山鳥呼朋喚侶、女孩自由歌唱。
師:提到山鳥。請你把寫山鳥的這句話讀一讀。
生:“一面就聽山鳥呼朋喚侶,和身邊前后三三五五趕馬女孩子唱著各種本地悅耳好聽的山歌?!?/p>
師:這個“一面……一面……”是寫看到的和聽到的,大家說說看到的是什么?
生:山花。
師:聽到的呢?
生:山鳥。
師:咱們能不能把名字取得浪漫一點:“看,山花爛漫;聽,山鳥齊鳴?!焙貌缓茫浚ū娚χc頭說好),請大家把這個句子讀一下。
生齊讀:“這條路得通過些果樹林、柞木林、竹子林和幾個有大半年開滿雜花的小山坡。馬上一面欣賞土坎邊的粉藍色報春花,在輕和微風里不住點頭,總令人疑心那個藍色竟象是有意摹仿天空而成的。一面就聽各種山鳥呼朋喚侶,和身邊前后三三五五趕馬女孩子唱的各種本地悅耳好聽山歌?!?
師:有聲有色、有動有靜、有花有鳥的描寫,還可不可以取其它題目?你說說。
生22:還有一些趕馬女孩和鳥,她們所唱的一些歌曲。
師:那你怎樣子給它取個名字呢?我們知道文章題目的作用或是行文的線索,或文章主要內(nèi)容的概括,或吸引讀者的關(guān)注等等。想想你還可以取什么名字呢?
生22:我會取“聆聽天籟”。
師:聆聽天籟。多有詩意的名字。為什么?結(jié)合文章說一說。
生22:恩。(思考良久)
師:你說是“天籟”,也就是說除了趕馬女孩,有誰發(fā)出的聲音?
生22:鳥。
師:準確的說有戴勝鳥和——?
生:云雀。
師:對,還有云雀。如果你是這種鳥,你會唱什么歌?
生23:如果是我,我就會唱一些聽起來歡快輕松的那種歌。老師,如果是你,你會唱什么歌?(大家哄笑)
師:我呀,如果我在云南我會唱:“小乖乖來小乖乖,我們說給你們猜,什么長長上天,哪樣長海中間,什么長長街前賣嘛,哪樣長長妹跟前……”或許會唱“馬鈴兒響來玉鳥兒唱,我陪阿詩瑪回家鄉(xiāng)”(掌聲)。我來無錫時,一上飛機,撲面而來的就是一首“茉莉花”,我還會唱:“好一朵美麗的茉莉花,好一朵美麗的茉莉花,芬芳美麗滿枝椏……(示意同學們一起唱,全班同學跟著老師一起唱)又香又白人人夸,讓我來將你摘下,送給別人家,茉莉花呀茉莉花…”(全場掌聲)多美的民歌!同學們,熱愛它,歌唱它,唱響中國,唱響世界,因為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全場掌聲)
師:同學們?nèi)〉念}目都很好!還可以?。骸榜R鈴兒響來玉鳥兒唱”、“彩云之南游賞罷,踏花歸來馬蹄香”、“歌聲振林樾”等等。同學們,這段大量寫景的作用是什么?會不會沖淡歌會的主題?
生24:不會。這里運用烘托,用環(huán)境的美烘托出歌聲的美。
師:烘云托月,天人合一!如果說前面對歌的描寫是工筆描繪,傳歌部分是大筆勾畫,那這邊漫歌便是襯筆烘托,這樣行文跌宕起伏錯落有致。我們要學習這種寫作手法。山路這邊的歌手不只是趕馬女孩,有戴勝鳥、云雀、花草樹木,萬物都在踩著節(jié)拍唱歌,他們都是歌手,共同奏響一部田園交響曲,不但沒有沖淡主題,歌中有景,景中有歌,反而構(gòu)成云南歌會的一個樂章!
板書:景
俗話說:“一方水土養(yǎng)一方人”!下面我們來看看在這種環(huán)境里、這些被歌聲喂養(yǎng)長大的人們,來看看“這種女人”是哪樣的女人?
請同學們完成這個填空:“這種 女人 ”,并結(jié)合課文說說為什么?
生25:這種年輕女人在昆明附近村子中多的是。性情開朗活潑,勞動手腳勤快,生長得一張黑中透紅的棗子臉,滿口白白的糯米牙,穿了身毛藍布衣褲,腰間圍了個釘滿小銀片扣花蔥綠布圍裙,腳下穿雙云南鄉(xiāng)下特有的繡花透孔鞋,油光光辮發(fā)盤在頭上。這種開朗活潑的女人。
師:說得好。請大家齊讀這一段。
生齊讀:(出示燈片)這種年輕女人在昆明附近村子中多的是。性情開朗活潑,勞動手腳勤快,生長得一張黑中透紅的棗子臉,滿口白白的糯米牙,穿了身毛藍布衣褲,腰間圍了個釘滿小銀片扣花蔥綠布圍裙,腳下穿雙云南鄉(xiāng)下特有的繡花透孔鞋,油光光辮發(fā)盤在頭上。
師:這段文字采用工筆描繪,如同一幅人物肖像:寫面容、寫牙齒、寫衣飾,筆筆細致,看出這是一個健康活潑的女人。文中還有描寫她的神韻氣度的句子,請大家再找找。(老師走動,隨機點到一個不舉手的同學)請你說說。
生26:嗯,(思考),嗯
師:你看,對歌的時候她是什么神態(tài)?
生26:心情比較歡快。
師:為什么歡快呢?
生26:因為唱歌唱贏了。
師:對,唱歌唱贏了三個對手。請你把這段話讀一讀。
生26:“在場的既多內(nèi)行,開口即見高低,含糊不得,所以不是高手,也不敢輕易搭腔。那次聽到一個年輕婦女一連唱敗了三個對手,逼得對方啞口無言,于是輕輕地打了個吆喝,表示勝利結(jié)束,從荊條叢中站起身子,理理發(fā),拍拍繡花圍裙上的灰土,向大家笑笑,意思像是說,‘你們看,我唱贏了’,顯得輕松快樂,拉著同行女伴,走過江米酒擔子邊解口渴去了?!?/p>
師:老師看出你的潛質(zhì),剛才表現(xiàn)得非常好,“這種自信的男孩”(眾笑)記住以后保持這種自信面對學習和生活!注意“同行女伴”的“行”的讀音。(師巡視請另外沒舉手的同學)你從這句話中看出來,這種女人是什么樣的女人?
生27:比較豪放。
師:豪放,還有呢?
生27:她們很快樂。
師:評價女孩子很到位。(眾笑)我們看一下這個標點,“意思像是說”說的后面用的是什么?
生27:逗號。
師:為什么不用冒號?
生28:她沒有說,是“像是說”。
師:她唱贏了三個對手都沒有說,說明她什么?
生28:謙虛,低調(diào)。
師:低調(diào)樸實有內(nèi)涵?。ū娦Γ┩瑢W們看看這幾個疊音詞:“輕輕”、“理理”、“拍拍”和“笑笑”,她的唱歌的目的并不是求勝敗而是但求輕松、快樂。一個華麗的轉(zhuǎn)身,她喝酒、打秋千去了,請同學們讀一下這句話:“不僅唱歌十分在行,而且大年初一和同伴各個村子里去打秋千,蹬個十來下就可平梁,還悠游自在,若無其事!”注意重音強調(diào)句中的“就”和“還”。
生:齊讀。
師:“就”和“還”表現(xiàn)出她什么特點?
生29:膽子很大!
師:這兩個字巧妙地表現(xiàn)出年輕婦女勇敢大膽,自然率真,活力四射的生命形態(tài)。高端大氣上檔次?。。ū娦Γ┦沁@種能歌善唱、樸素自然、活潑可愛、好勝但不張狂,無拘無束的女人。文章除了描寫女人中還有描寫老人的,“這種 老人”(出示燈片)請同學們看看,這是一種什么樣的老人。
生30:“就中最當行出色的是一個吹鼓手,年紀以過七十,牙早脫光了,卻能十分熱情整本整套地唱下去”。
師:這是什么樣的老人?
生30:雖然說年紀比較大,但是身體健康,而且對生活非常熱愛。
師:我們一起把這個句子讀一下。
生齊讀:“就中最當行出色的是一個吹鼓手,年紀以過七十,牙早脫光了,卻能十分熱情整本整套地唱下去”。
師:這個老人老了沒有?
生:老了(有同學說)。沒老(也有同學說)。
師:年齡老,但不老的是他的歌聲,不老的是他的熱情,這個火一樣的老人,燃燒的是激情,傳遞的是智慧和熱情,傳遞的是更是厚重的民族文化,這種智慧和熱情不會老去,它永遠具有生命的活力。正是因為有這樣責任感、有使命感的老人,才會出現(xiàn)在前面可以一連唱敗三個對手的年輕婦女,還有那些隨心所欲想唱就唱的趕馬女孩,才有人人會唱歌的這樣一個民族。這篇文章寫了女人,如歌的女人;寫了老人,似火的老人。請大家想象一下這個少數(shù)民族的男人是什么樣的?
生31:勇敢。
師:勇敢,強壯。的確!請大家一起讀一下這段話。“族長兒子——”讀。(出示燈片)
生齊讀:“族長兒子龍朱年十七歲,為美男子中之美男子。這個人,美麗強壯像獅子。是人中模型。是權(quán)威。是力。是光。種種比譬全是為了他的美。”
師:這派神氣是權(quán)威。是力。是光。像獅子。沈從文小說中常用動物來形容人的體魄和性情。作家在這些原始的自然之子身上,是充分肯定這種雄強、自由舒展的原始的生命力!飽含著他對這種雄強和原始生命力的深深贊美。所以說這篇文章看似普通,其實隱含著作家的一個“夢”,女批評家蘇雪林獨具慧眼地說了下面這段話,請大家讀一下。(出示燈片)
生齊讀:借文字的力量,把“野蠻人” 的血液注射到老態(tài)龍鐘,頹廢腐敗的中華民族身體里去,使他們興奮起來,年輕起來,好在20世紀舞臺上與別個民族爭生存的權(quán)利。
師:這樣來理解作者,我們會顯得更為深刻!
五、三讀:走出云南的歌會(開掘提升)
師:請同學們回到文章第一段,我們一起再來讀讀這句話。(出示燈片)
生齊讀:“這一回卻更加豐富了我的見聞”。
師:“這一回卻更加豐富了我的見聞”,我們細讀、流連、徜徉在“云南的歌會”,現(xiàn)在我們走出云南的歌會,深邃地思考:“沈從文究竟在呼喚什么?” (出示燈片)請用兩三句話寫寫你的看法。
(學生寫,老師巡視。)
師:這個女生寫好了,請你說說。
生32:沈從文在呼喚民族的靈魂,他希望民族精神能在每個人心中流淌。
師:民族的精神、靈魂很有深度。好,請你說。
生33:沈從文在呼喚人們的生命力和進取心。他希望中國能在世界成為強者。
師:你說的是生命力,不錯,老師認同?。ò鍟荷Γ┱埬阏f。
生34:沈從文呼喚的是人們頑強的生命力以及朝氣蓬勃的活力,他希望每個人以及整個民族都能夠有很陽光的態(tài)度。
師:這位同學再次強調(diào)了“生命力”以及一種陽剛之氣(板書:陽剛氣),非常好!我們仿佛聽到沈從文那深情而熱切呼喚:生命力、陽剛氣。同學們的認識很有深度,請你說說。
生35:沈從文還呼喚了對于人民之間這種不滅的熱情和云南人民這種有朝氣蓬勃氣質(zhì)的贊美,還有期望把這樣的熱情可以發(fā)展到各個民族之中,使這個國家強大起來。
師:非常好,文章的字里行間讓我們怦然心動的就是少數(shù)民族的那派鮮活的、蓬蓬勃勃的神氣、風骨。
生36:我認為他是在用一種奮發(fā)飽滿的熱情呼喚著民族魂中的生氣和青春,希望因此讓整個中華民族振奮起來。
師:你講得比老師還好,還深刻!沈從文在文字世界中構(gòu)筑了一個自然純樸、文明強悍的民族夢。他想將這份蠻勇氣質(zhì)當作火炬,引燃整個民族青春之焰。
生37:我認為沈從文他希望我們中華民族能夠自強不息的生命站在世界的舞臺上,閃耀出自己的光芒。
師:非常好,要站到世界舞臺上去,非常有骨氣!像剛才這個同學一樣,站到更高的角度。越是優(yōu)秀的民族文化,才越是世界文化,越是具有世界的優(yōu)秀文化,我們這個民族才能更強大。
生38:應該是對于民族傳統(tǒng)文化發(fā)揚與承傳的一種呼喚。
師:發(fā)揚和傳承我們的文化。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生39:我認為沈從文在呼喚一種民族的張力與,一種民族的力量與熱情,他在呼喚充滿光明激情的事業(yè)中尚未騰飛的中華巨龍,讓中國在世界之林盡情騰飛。
師:有思想!他在呼喚民族的騰飛。我們聆聽沈從文的足音,聆聽沈從文的心跳,他告訴我們?nèi)绻粋€民族沒有健康強壯的生命力,坦誠陽光的生活態(tài)度 … 我們拿什么去跟世界抗衡呢?我們班的同學都是一個個小哲學家。還有哪位同學想說。
生40:我認為沈從文在呼喚積極、年輕、充滿活力的民族氣息,更是一種樂觀、坦誠的生活態(tài)度,他希望通過這些來喚醒我們民族的夢想,并為之奮力拼搏。
師: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的夢想,實現(xiàn)我們的中國夢,民族夢!希望就在你們身上!同學們對沈從文以及這篇的文章理解非常深刻。“一方水土養(yǎng)一方人”,這方水土就養(yǎng)這方人,這方人就唱這方歌,這方歌方顯著這方風俗。這就是獨特的云南的歌會。(指板書)我們似乎能聽見沈從文的熱切的呼喚!同學們,請站起來,請飽含深情朗讀這段話:(出示燈片)
生齊讀:
云南的歌會,歌美,景美,人更美!
旺盛的生命,奔放的靈魂,純凈的生活,自然的人生!
我們似乎能聽見沈從文的熱切呼喚:怒放生命活力!激揚民族夢想!美哉,云南歌會,悅耳嘹亮;壯哉,蓬勃生命,日月齊光! (下課鈴響)
師:下課,同學們再見。
生:老師再見。
(全場起立,掌聲。)
10、《云南的歌會》教學教案
教學目標:
1、能通過閱讀課文,了解云南歌會的特點。
2、能結(jié)合《記憶中的云南跑馬節(jié)》原文中的關(guān)鍵語句,通過對課文中重點句段的研析,深入體會云南的歌會的真正魅力。
3、能通過對課文語言的分析揣摩,品味文章精妙的語言。
教學重點:
1、能通過閱讀課文,了解云南的歌會的特點。
2、能分析揣摩文章精妙的語言。
教學難點:
能結(jié)合《記憶中的云南跑馬節(jié)》原文中的關(guān)鍵語句,通過對課文中重點句段的研析,深入體會云南的歌會的真正魅力。
教學步驟:
一、新課導入
“同學們,今天我們共同來學習《云南的歌會》,作者沈從文。原文的標題是‘記憶中的云南跑馬節(jié)’,選中的課文有刪節(jié)。而在刪節(jié)中有這樣一段話:‘參加云南跑馬節(jié),我其實另有所會心,但過不多久,更新的發(fā)現(xiàn)就把我引誘過去……’這句話是什么意思呢?”
“這一年,正在歷史博物館工作的沈從文先生到云南參加跑馬節(jié),目的是為了從馬鞍韉油漆的工藝中找到中國漆器加工工藝的相關(guān)資料,但沒過多久,他的注意力就被云南的歌會吸引了。沈先生究竟發(fā)現(xiàn)了什么?讓我們一起到課文中尋找答案。”
二、重難點字詞辨析
1、明確重難點字詞的音與形
2、齊讀字詞
三、初讀感知
1、教師范讀課文
(學生拿筆圈點勾畫,標注字音并找出云南歌會的特點)
2、教師提問:“云南的歌會與我們平時通過電視或其他途徑聽過的演唱會、音樂會相比,有什么不同呢?”
3、學生交流討論
4、教師總結(jié)
場 合 形 式
山 野 對 歌
山 路 漫 歌
村 寨 傳 歌
“沈從文先生發(fā)現(xiàn)在云南的村村寨寨、山山水水中都能聽到這形式多樣、內(nèi)容豐富的歌聲,云南的人民就是這樣在美妙的歌聲中生活著,這一點,我們也從課文中發(fā)現(xiàn)了。”(板書:生活)
“那么,沈先生在前面所說的‘更新的發(fā)現(xiàn)’僅僅是指這些嗎?沈先生還發(fā)現(xiàn)了什么?”
四、再讀研析
1、研讀提示
“從馬背上研究老問題,不免近于賣呆,遠不如從活人中聽聽生命的頌歌為有意思了。”
——沈從文《記憶中的云南跑馬節(jié)》
“同學們,在沈先生的原文中還有這樣一句話,動動腦筋,你能從這句話中找到問題的答案嗎?”
2、研析“活人”二字(重點研析對歌的年輕女人)
(1)教師提問:“這是怎樣的女子?你從何得知?”
(2)學生交流討論
(3)教師點撥分析
A、重點研讀年輕女子外貌一段文字,尤其關(guān)注有關(guān)色彩的詞語。
B、重點研讀年輕女子蕩秋千一段文字,尤其關(guān)注數(shù)詞及描寫女子狀態(tài)的詞。
C、重點研讀年輕女子唱贏后的表現(xiàn)一段,尤其關(guān)注下列加線詞語,這些取得勝利后的“反常”表現(xiàn)體現(xiàn)了云南女子的淳樸本色的美。
“那次聽到一個年輕婦女一連唱敗了三個對手,逼得對方啞口無言,于是輕輕地打了個吆喝,表示勝利結(jié)束,從荊條叢中站起身子,理理發(fā),拍拍繡花圍裙上的灰土,向大家笑笑,意思像是說,“你們看,我唱贏了”,顯得輕松快樂,拉著同行女伴,走過江米酒擔子邊解口渴去了。”
(4)教師總結(jié)
——活潑開朗(打吆喝、蕩秋千)、聰明有智慧(對手強、一連唱敗三個對手)、漂亮健康(臉色、衣著、裝飾等)、大膽(蕩秋千的表現(xiàn))、淳樸本色(年輕女子唱贏后的動作)
“在這里,作者通過細膩的描寫寫出了云南的歌會中年輕女子的活潑開朗、聰明智慧、淳樸本色。此外還有山路漫歌中的趕馬女孩、山寨傳歌中活躍的人們,一個個鮮活的生命就這樣展現(xiàn)在我們眼前。”
“那么,在云南的歌會中,鮮活的僅僅是人嗎?”
3、研析“寫景”一段
(1)學生朗讀
(2)教師提問:“我發(fā)現(xiàn)剛才同學們讀的這段文字里出現(xiàn)的景物都很普通啊,無非是云南當?shù)爻R姷幕B。這樣常見的景物在沈從文先生的筆下是怎樣變得鮮活起來的呢?”
(3)學生交流討論
(4)教師總結(jié)點撥
“報春花雖然常見,但擬人修辭的運用卻讓它不普通了,一個充滿情趣的鮮活生命就這樣躍然紙上。”
“這一段景物描寫有動有靜、有聲有色、美妙有情。在這個連鳥都忍不住唱歌的美好景致中,誰不想放開歌喉唱幾聲呢。”
“沈從文先生在這里發(fā)現(xiàn)了美好的景是可以催發(fā)美好的情感的,而帶著美好情感唱出的歌即使聲音沙啞、即使沒有經(jīng)過專業(yè)訓練,也依然悅耳動聽。云南這塊充滿生機的土地就這樣孕育了一個個鮮活的生命。”(板書:生命)
五、品讀感悟
1、教師提問:“沈從文先生的這次云南之行發(fā)現(xiàn)了云南人民每天都生活在美妙的歌聲中,發(fā)現(xiàn)了這塊美麗的土地上每一個生命都是那樣的鮮活。那么,它還有別的發(fā)現(xiàn)嗎?”
2、學生討論交流
3、重點分析文章結(jié)尾的“原來如此”的含義
(1)提問:“日常生活中,我們在什么樣的情境下會用到這個詞?它通常表達一種怎樣的心理狀態(tài)?”
——恍然大悟、驚喜發(fā)現(xiàn)
(2)提問:“這一次看金滿斗會,沈先生有哪些驚喜的發(fā)現(xiàn),又悟到什么呢?”
——日常辛苦勞作的平頭百姓打扮得光鮮亮麗,似乎全然忘卻了平日的辛勞。
——最活躍的反而是老人,他們不因年老、牙齒脫光而沮喪,而是快樂、熱情地承擔起傳承民族文化的重任。
4、教師總結(jié)
“沈從文先生的這次云南之行不僅發(fā)現(xiàn)了云南人民生活在美妙的歌聲中,也不僅發(fā)現(xiàn)在云南這片美麗的土地上每一個生命都那么鮮活,更發(fā)現(xiàn)了云南人民樂觀積極的生命狀態(tài)。”(板書:云南的歌會、發(fā)現(xiàn)、原生態(tài))
六、收束點撥
“這一次的云南之行,沈從文先生在云南的歌會中完成了他的發(fā)現(xiàn)之旅,而我們也跟隨沈先生的筆觸完成了我們的發(fā)現(xiàn)之旅。”
“然而,沈先生為什么如此關(guān)注云南人民積極快樂的生命狀態(tài)呢?《記憶中的云南跑馬節(jié)》在創(chuàng)作時有怎樣特殊的背景呢?云南人民的這種樂觀心境又給處于人生特殊時期的沈從文先生以怎樣的啟示呢?”
“同學們,去閱讀一些沈從文先生的傳記及代表作品,相信你一定會有更多、更精彩的發(fā)現(xiàn)。”
板書:
【教學反思】
有關(guān)沈從文的背景資料和《記憶中的云南跑馬節(jié)》的原文資料為這節(jié)課的教學設(shè)計提供了很大的幫助,正因為對相關(guān)資料的深入研究,我更深入地理解了這篇文章,又因為深入理解了這篇文章,我更走近了沈從文先生。于是設(shè)計了這次“發(fā)現(xiàn)之旅”,希望能帶領(lǐng)學生走進去,并幫助學生擁有奇妙的發(fā)現(xiàn)。
然而,因為時間的倉促、對學情的不甚了解以及自身在設(shè)計上的考慮不周,整節(jié)課完成后,感覺有些累。
一、教學內(nèi)容過于飽滿,學生活動減少,導致教師在課堂推進中顯得較為吃力。
根據(jù)教學設(shè)計,這篇課文中幾乎每處重點內(nèi)容都已涉及,而在短短的45分鐘之內(nèi),要讓學生找到這些內(nèi)容,還要讀懂讀透,實屬不易。因此,該教學設(shè)計如能將一些教學內(nèi)容和教學環(huán)節(jié)合并或作適當?shù)膭h減,教師授課過程中會更加從容一些。
二、細節(jié)問題設(shè)計欠缺,對學生啟發(fā)不夠,導致教師在某些問題的分析中籠統(tǒng)含混,學生無法從中領(lǐng)會清楚教師的設(shè)計意圖,課堂效果欠佳。
這節(jié)課的教學設(shè)計在大的程序和環(huán)節(jié)上思路很清晰,但在某些具體問題的設(shè)計中缺少了匠心。如分析“人美”和“景美”的兩個片段教學中,均存在不少隨意性,不少字句的分析不透不妙,難以幫助學生真正體味到這兩個片段寫作的妙處。如能精心設(shè)計幾個巧妙的小問題啟發(fā)學生,學生的收獲會更多一些。
總之,這節(jié)課給我的收獲很多,遺憾更多,在今后的課堂教學中,我會努力揚長改短,使課堂教學更加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