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一区二区三区四区五,亚洲区一区二区三区,精品91麻豆免费免费国产在线,日本性爱一区二区

  • <menu id="j4nbm"><progress id="j4nbm"><i id="j4nbm"></i></progress></menu>
    <td id="j4nbm"><strong id="j4nbm"></strong></td>
      1. <th id="j4nbm"><tbody id="j4nbm"><table id="j4nbm"></table></tbody></th>

        把課堂還給學生《送東陽馬生序》課堂教學實錄一等獎

        《把課堂還給學生《送東陽馬生序》課堂教學實錄一等獎》屬于教學設計中比較優(yōu)秀的內容,歡迎參考。

        把課堂還給學生《送東陽馬生序》課堂教學實錄一等獎

        1、把課堂還給學生《送東陽馬生序》課堂教學實錄一等獎

        課堂還給學生

        ——《送東陽馬生序》課堂教學實錄

        湖北省大冶市還地橋中學 肖義剛

        4月26日,天下著小雨。中心學校的領導要到我校檢查教學工作并深入到課堂聽課。下了第二節(jié)課后,我在辦公室坐著,突然有學生來找我說,領導到了我的教室去聽課了,我便面帶笑容走上了講臺,開始了我的教學。

        我上的課文是文言文《送東陽馬生序》,在上課之前,我先講了古代賢人刻苦讀書的故事:懸梁刺股和鑿壁偷光。講了兩個生動有趣的故事后,學生們身體坐直了,眼睛也放出了光芒,精神勁兒也足了,我知道學生的興趣得到了激發(fā),由小故事自然地導出了課文。緊接著我讓學生介紹作者宋濂,他的朝代、名號,重點突出了他的家庭狀況——貧窮以及后人對他的評價“開國文臣之首”、“當今文章第一”、“太史公”,通過介紹,讓學生拉近與作者的距離,對作者產生認同感;也與課文中提到的“家貧”“嗜學”并取得巨大的成就緊密相連。

        了解作者后,學生大聲到朗讀課文,整體感知課文,目的是熟悉課文內容,為后面的教學打下堅實的基礎。讀了幾遍課文,我布置了這樣一道題,讓我們跨越700年的時光,回到明代把自己想像成宋濂,“用第一人稱復述求學的經歷?!边@個問題一下子抓住了學生的興奮點,自己變成了宋濂,成了名人,那么自己求學遇到了什么樣的困難,又是怎樣克服的呢?學生很快進入了角色!教室里響起了討論的聲音,自言自語的復述聲,我點了一位同學來回答問題。在同學們的幫助下,這位同學基本上復述出來了。在學生復述的同時,老師有意識地點到了文中重點詞語如通假字、實詞的理解,難句的理解。課文的內容差不多疏通之后,我拋出了第二個問題。請同學們概括我班“宋濂”同學讀書時遇到的困難,在前面的一個同學的復述基礎上, 找出宋濂的困難以及怎樣克服的就比較容易了。學生們很快找到了“小時候沒有書”、“求師難”、“生活上的艱辛”三件困難事以及作者是怎樣克服的。我讓學生把找到的句子齊讀了一遍,增強了學生對課文的理解,也更能認識到宋濂勤奮苦讀的學習勁頭,勇于克服困難,頑強不息的學習精神,作者以他的親身經歷,循循善誘,情深意長打動了所有的學生。老師做到了以情感人,以理服人,充分撥動了學生的感情之弦,與作者共鳴。學生深深地佩服宋濂的學習精神,這一個問題起到了很好的教育學生的作用。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得到了充分的發(fā)揮。

        老師充分挖掘課本的資源——為什么作者寫到同舍生優(yōu)越的學習條件,有什么用意呢?有學生說富人家的孩子光想著吃的,喝的,穿的,沒有認真讀書;有的說運用了對比的寫作方法。經過學生的討論,老師進一步挖掘出的寫作目的。是一篇臨別贈序,目的就是勉勵馬生,學習條件的好壞不是決定學習成就的重要因素,一個人只要勤奮苦讀,再艱難的學習條件,再大的困難他都能克服,他都能戰(zhàn)勝。也是勉勵我們后來無數(shù)的讀書人勤奮讀書,成人成材。聯(lián)系到生活實際,我們班上有的同學家庭狀況都不一樣,但家庭條件并不決定你的未來,因為很多人人窮志不窮,艱難困苦的環(huán)境反而激發(fā)出一個人的斗志,磨礪一個人的性情,特別在我們農村地區(qū),更應該多一些宋濂這樣的人。課文上到這兒,可以說是高潮了,學生的感情受到了強烈的感染。

        老師并沒有滿足,推出了最后一個討論題,你如何看待宋濂的學習態(tài)度和從師尊師方式?學生瞬間討論開了!有的贊成他的學習態(tài)度;馬上有人反對說他是苦學,是時間加汗水,現(xiàn)代社會提倡的是快樂學習,教育要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有的認為一日為師,終生為父,對待老師就應該要畢恭畢敬,言聽計從;有的說老師也有犯錯誤的時候,應該辯證地看待老師,不能盲目迷信老師,就連科學家的學說都被推翻了呢!有的說要尊敬老師,但不能畏懼、害怕老師;有的說師生之間的關系要和諧平等……學生的積極性很高,學生們真正成為了學習的主人,學習的參與者,這一節(jié)課才算是真正進入了高潮。老師也就這個問題參與了討論,天平的兩邊,一邊是知識真理,一邊是老師權威,當我們面臨知識和老師,權威和真理的矛盾時,該如何選擇呢?很多人就說,知識和真理。是的,亞里士多德曾說過,吾愛吾師,吾更愛真理。衷心的祝愿同學們在老師的教導下,能學到更多的知識和真理。

        老師作全文的總結,今天我們學習了文言文《送東陽馬生序》,應該說是受益匪淺。作者的家庭貧寒但能勤奮讀書,取得巨大的成就。我們當代中學生坐在窗明幾凈的教室里,有著優(yōu)越的學習條件,更應該珍惜今天的幸福,珍惜今天的擁有。21世紀是一個知識的的世紀,是一個人才的世紀,是一個競爭的世紀,愿我們同學能在知識的海洋中駕馭刻苦之舟乘風破浪!

        課后反思:

        課文上完后,中心學校的領導王祥生校長對課堂教學的評價比較高。我總結了這堂課做得比較好的地方。一、是一篇文言文,教者并沒有遵循文言文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先落實字詞的教學,課文翻譯,而是先讓學生熟讀課文,了解課文內容后,讓學生進入宋濂這個角色,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參與意識。在表述中,既鍛煉了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也理解了課文重要的詞語,而不是傳統(tǒng)的死記硬背。二、傳授過程高潮迭起。整個教學過程是一環(huán)扣一環(huán),由淺入深,環(huán)環(huán)緊扣,老師能始終控制著教學的節(jié)奏,不斷地把教學推向高潮。三、學生的積極性高,參與意識強。由最開始的小故事導入,到末尾的大討論,始終能把握學生的興趣點,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把課堂的權利交給了學生。這是教學的一個亮點。四、突出了的教育意義。宋濂的學習精神是值得充分挖掘的,他的事例給“知識改變命運,奮斗成就未來”這句話作了有力的詮釋。

        在以后的教學中,我將發(fā)揚以上的成功之處,不斷學習教育理論知識,提高自身的知識素養(yǎng)和教學水平,力爭做一名優(yōu)秀的語文教師。

        2、把課堂還給學生《送東陽馬生序》課堂教學實錄

        課堂還給學生

        ——《送東陽馬生序》課堂教學實錄

        湖北省大冶市還地橋中學 肖義剛

        4月26日,天下著小雨。中心學校的領導要到我校檢查教學工作并深入到課堂聽課。下了第二節(jié)課后,我在辦公室坐著,突然有學生來找我說,領導到了我的教室去聽課了,我便面帶笑容走上了講臺,開始了我的教學。

        我上的課文是文言文《送東陽馬生序》,在上課之前,我先講了古代賢人刻苦讀書的故事:懸梁刺股和鑿壁偷光。講了兩個生動有趣的故事后,學生們身體坐直了,眼睛也放出了光芒,精神勁兒也足了,我知道學生的興趣得到了激發(fā),由小故事自然地導出了課文。緊接著我讓學生介紹作者宋濂,他的朝代、名號,重點突出了他的家庭狀況——貧窮以及后人對他的評價“開國文臣之首”、“當今文章第一”、“太史公”,通過介紹,讓學生拉近與作者的距離,對作者產生認同感;也與課文中提到的“家貧”“嗜學”并取得巨大的成就緊密相連。

        了解作者后,學生大聲到朗讀課文,整體感知課文,目的是熟悉課文內容,為后面的教學打下堅實的基礎。讀了幾遍課文,我布置了這樣一道題,讓我們跨越700年的時光,回到明代把自己想像成宋濂,“用第一人稱復述求學的經歷?!边@個問題一下子抓住了學生的興奮點,自己變成了宋濂,成了名人,那么自己求學遇到了什么樣的困難,又是怎樣克服的呢?學生很快進入了角色!教室里響起了討論的聲音,自言自語的復述聲,我點了一位同學來回答問題。在同學們的幫助下,這位同學基本上復述出來了。在學生復述的同時,老師有意識地點到了文中重點詞語如通假字、實詞的理解,難句的理解。課文的內容差不多疏通之后,我拋出了第二個問題。請同學們概括我班“宋濂”同學讀書時遇到的困難,在前面的一個同學的復述基礎上, 找出宋濂的困難以及怎樣克服的就比較容易了。學生們很快找到了“小時候沒有書”、“求師難”、“生活上的艱辛”三件困難事以及作者是怎樣克服的。我讓學生把找到的句子齊讀了一遍,增強了學生對課文的理解,也更能認識到宋濂勤奮苦讀的學習勁頭,勇于克服困難,頑強不息的學習精神,作者以他的親身經歷,循循善誘,情深意長打動了所有的學生。老師做到了以情感人,以理服人,充分撥動了學生的感情之弦,與作者共鳴。學生深深地佩服宋濂的學習精神,這一個問題起到了很好的教育學生的作用。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得到了充分的發(fā)揮。

        老師充分挖掘課本的資源——為什么作者寫到同舍生優(yōu)越的學習條件,有什么用意呢?有學生說富人家的孩子光想著吃的,喝的,穿的,沒有認真讀書;有的說運用了對比的寫作方法。經過學生的討論,老師進一步挖掘出的寫作目的。是一篇臨別贈序,目的就是勉勵馬生,學習條件的好壞不是決定學習成就的重要因素,一個人只要勤奮苦讀,再艱難的學習條件,再大的困難他都能克服,他都能戰(zhàn)勝。也是勉勵我們后來無數(shù)的讀書人勤奮讀書,成人成材。聯(lián)系到生活實際,我們班上有的同學家庭狀況都不一樣,但家庭條件并不決定你的未來,因為很多人人窮志不窮,艱難困苦的環(huán)境反而激發(fā)出一個人的斗志,磨礪一個人的性情,特別在我們農村地區(qū),更應該多一些宋濂這樣的人。課文上到這兒,可以說是高潮了,學生的感情受到了強烈的感染。

        老師并沒有滿足,推出了最后一個討論題,你如何看待宋濂的學習態(tài)度和從師尊師方式?學生瞬間討論開了!有的贊成他的學習態(tài)度;馬上有人反對說他是苦學,是時間加汗水,現(xiàn)代社會提倡的是快樂學習,教育要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有的認為一日為師,終生為父,對待老師就應該要畢恭畢敬,言聽計從;有的說老師也有犯錯誤的時候,應該辯證地看待老師,不能盲目迷信老師,就連科學家的學說都被推翻了呢!有的說要尊敬老師,但不能畏懼、害怕老師;有的說師生之間的關系要和諧平等……學生的積極性很高,學生們真正成為了學習的主人,學習的參與者,這一節(jié)課才算是真正進入了高潮。老師也就這個問題參與了討論,天平的兩邊,一邊是知識真理,一邊是老師權威,當我們面臨知識和老師,權威和真理的矛盾時,該如何選擇呢?很多人就說,知識和真理。是的,亞里士多德曾說過,吾愛吾師,吾更愛真理。衷心的祝愿同學們在老師的教導下,能學到更多的知識和真理。

        老師作全文的總結,今天我們學習了文言文《送東陽馬生序》,應該說是受益匪淺。作者的家庭貧寒但能勤奮讀書,取得巨大的成就。我們當代中學生坐在窗明幾凈的教室里,有著優(yōu)越的學習條件,更應該珍惜今天的幸福,珍惜今天的擁有。21世紀是一個知識的的世紀,是一個人才的世紀,是一個競爭的世紀,愿我們同學能在知識的海洋中駕馭刻苦之舟乘風破浪!

        課后反思:

        課文上完后,中心學校的領導王祥生校長對課堂教學的評價比較高。我總結了這堂課做得比較好的地方。一、是一篇文言文,教者并沒有遵循文言文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先落實字詞的教學,課文翻譯,而是先讓學生熟讀課文,了解課文內容后,讓學生進入宋濂這個角色,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參與意識。在表述中,既鍛煉了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也理解了課文重要的詞語,而不是傳統(tǒng)的死記硬背。二、傳授過程高潮迭起。整個教學過程是一環(huán)扣一環(huán),由淺入深,環(huán)環(huán)緊扣,老師能始終控制著教學的節(jié)奏,不斷地把教學推向高潮。三、學生的積極性高,參與意識強。由最開始的小故事導入,到末尾的大討論,始終能把握學生的興趣點,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把課堂的權利交給了學生。這是教學的一個亮點。四、突出了的教育意義。宋濂的學習精神是值得充分挖掘的,他的事例給“知識改變命運,奮斗成就未來”這句話作了有力的詮釋。

        在以后的教學中,我將發(fā)揚以上的成功之處,不斷學習教育理論知識,提高自身的知識素養(yǎng)和教學水平,力爭做一名優(yōu)秀的語文教師。

        3、《送東陽馬生序》課堂教學實錄

        把課堂還給學生

        ——《送東陽馬生序》課堂教學實錄

        湖北省大冶市還地橋中學 肖義剛

        4月26日,天下著小雨。中心學校的領導要到我校檢查教學工作并深入到課堂聽課。下了第二節(jié)課后,我在辦公室坐著,突然有學生來找我說,領導到了我的教室去聽課了,我便面帶笑容走上了講臺,開始了我的教學。

        我上的課文是文言文《送東陽馬生序》,在上課之前,我先講了古代賢人刻苦讀書的故事:懸梁刺股和鑿壁偷光。講了兩個生動有趣的故事后,學生們身體坐直了,眼睛也放出了光芒,精神勁兒也足了,我知道學生的興趣得到了激發(fā),由小故事自然地導出了課文。緊接著我讓學生介紹作者宋濂,他的朝代、名號,重點突出了他的家庭狀況——貧窮以及后人對他的評價“開國文臣之首”、“當今文章第一”、“太史公”,通過介紹,讓學生拉近與作者的距離,對作者產生認同感;也與課文中提到的“家貧”“嗜學”并取得巨大的成就緊密相連。

        了解作者后,學生大聲到朗讀課文,整體感知課文,目的是熟悉課文內容,為后面的教學打下堅實的基礎。讀了幾遍課文,我布置了這樣一道題,讓我們跨越700年的時光,回到明代把自己想像成宋濂,“用第一人稱復述求學的經歷?!边@個問題一下子抓住了學生的興奮點,自己變成了宋濂,成了名人,那么自己求學遇到了什么樣的困難,又是怎樣克服的呢?學生很快進入了角色!教室里響起了討論的聲音,自言自語的復述聲,我點了一位同學來回答問題。在同學們的幫助下,這位同學基本上復述出來了。在學生復述的同時,老師有意識地點到了文中重點詞語如通假字、實詞的理解,難句的理解。課文的內容差不多疏通之后,我拋出了第二個問題。請同學們概括我班“宋濂”同學讀書時遇到的困難,在前面的一個同學的復述基礎上, 找出宋濂的困難以及怎樣克服的就比較容易了。學生們很快找到了“小時候沒有書”、“求師難”、“生活上的艱辛”三件困難事以及作者是怎樣克服的。我讓學生把找到的句子齊讀了一遍,增強了學生對課文的理解,也更能認識到宋濂勤奮苦讀的學習勁頭,勇于克服困難,頑強不息的學習精神,作者以他的親身經歷,循循善誘,情深意長打動了所有的學生。老師做到了以情感人,以理服人,充分撥動了學生的感情之弦,與作者共鳴。學生深深地佩服宋濂的學習精神,這一個問題起到了很好的教育學生的作用。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得到了充分的發(fā)揮。

        老師充分挖掘課本的資源——為什么作者寫到同舍生優(yōu)越的學習條件,有什么用意呢?有學生說富人家的孩子光想著吃的,喝的,穿的,沒有認真讀書;有的說運用了對比的寫作方法。經過學生的討論,老師進一步挖掘出的寫作目的。是一篇臨別贈序,目的就是勉勵馬生,學習條件的好壞不是決定學習成就的重要因素,一個人只要勤奮苦讀,再艱難的學習條件,再大的困難他都能克服,他都能戰(zhàn)勝。也是勉勵我們后來無數(shù)的讀書人勤奮讀書,成人成材。聯(lián)系到生活實際,我們班上有的同學家庭狀況都不一樣,但家庭條件并不決定你的未來,因為很多人人窮志不窮,艱難困苦的環(huán)境反而激發(fā)出一個人的斗志,磨礪一個人的性情,特別在我們農村地區(qū),更應該多一些宋濂這樣的人。課文上到這兒,可以說是高潮了,學生的感情受到了強烈的感染。

        老師并沒有滿足,推出了最后一個討論題,你如何看待宋濂的學習態(tài)度和從師尊師方式?學生瞬間討論開了!有的贊成他的學習態(tài)度;馬上有人反對說他是苦學,是時間加汗水,現(xiàn)代社會提倡的是快樂學習,教育要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有的認為一日為師,終生為父,對待老師就應該要畢恭畢敬,言聽計從;有的說老師也有犯錯誤的時候,應該辯證地看待老師,不能盲目迷信老師,就連科學家的學說都被推翻了呢!有的說要尊敬老師,但不能畏懼、害怕老師;有的說師生之間的關系要和諧平等……學生的積極性很高,學生們真正成為了學習的主人,學習的參與者,這一節(jié)課才算是真正進入了高潮。老師也就這個問題參與了討論,天平的兩邊,一邊是知識真理,一邊是老師權威,當我們面臨知識和老師,權威和真理的矛盾時,該如何選擇呢?很多人就說,知識和真理。是的,亞里士多德曾說過,吾愛吾師,吾更愛真理。衷心的祝愿同學們在老師的教導下,能學到更多的知識和真理。

        老師作全文的總結,今天我們學習了文言文《送東陽馬生序》,應該說是受益匪淺。作者的家庭貧寒但能勤奮讀書,取得巨大的成就。我們當代中學生坐在窗明幾凈的教室里,有著優(yōu)越的學習條件,更應該珍惜今天的幸福,珍惜今天的擁有。21世紀是一個知識的的世紀,是一個人才的世紀,是一個競爭的世紀,愿我們同學能在知識的海洋中駕馭刻苦之舟乘風破浪!

        課后反思:

        課文上完后,中心學校的領導王祥生校長對課堂教學的評價比較高。我總結了這堂課做得比較好的地方。一、是一篇文言文,教者并沒有遵循文言文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先落實字詞的教學,課文翻譯,而是先讓學生熟讀課文,了解課文內容后,讓學生進入宋濂這個角色,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參與意識。在表述中,既鍛煉了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也理解了課文重要的詞語,而不是傳統(tǒng)的死記硬背。二、傳授過程高潮迭起。整個教學過程是一環(huán)扣一環(huán),由淺入深,環(huán)環(huán)緊扣,老師能始終控制著教學的節(jié)奏,不斷地把教學推向高潮。三、學生的積極性高,參與意識強。由最開始的小故事導入,到末尾的大討論,始終能把握學生的興趣點,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把課堂的權利交給了學生。這是教學的一個亮點。四、突出了的教育意義。宋濂的學習精神是值得充分挖掘的,他的事例給“知識改變命運,奮斗成就未來”這句話作了有力的詮釋。

        在以后的教學中,我將發(fā)揚以上的成功之處,不斷學習教育理論知識,提高自身的知識素養(yǎng)和教學水平,力爭做一名優(yōu)秀的語文教師。

        4、八下24課《送東陽馬生序》課堂實錄及反思

        八下24課《送東陽馬生序》課堂實錄及反思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學習積累文言詞語。

        2.準確、熟練地誦讀課文。

        3.學習用對比來表現(xiàn)中心的手法。

        4.了解“書序”和“贈序”的區(qū)別。

        過程與方法

        1.通過反復誦讀來理解課文內容。

        2.通過合作探究領會作者的良苦用心。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理解作者勉勵學生刻苦學習的用意,并能學習這種刻苦勤奮的美德。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

        1.背誦課文。2.理解課文的內容,領悟作者的用意。

        難點

        運用對比來表現(xiàn)中心的手法,體會這種手法的表達較果。

        教學突破

        是一篇贈序,作者想通過它來勸慰馬生勤奮學習。要在學習中養(yǎng)成朗讀的好習慣,在讀中理解課文的內容,并且通過搜集資料,了解書序和贈序的不同。

        課堂實錄:

        師:同學們聽說過“序”這種文體嗎?

        生:(齊說)沒有。

        師:“序”有書序和贈序兩種。書序在書的前面,多為敘述著作者的意趣、寫作緣由等;贈序用于臨別,即臨別贈言,內容多是勸勉、譽揚之詞。今天我們要學的就是一篇贈序——《送東陽馬生序》。(老師板書課題)

        師:通過預習,你認為作者送給馬生贈序的目的是什么?

        生:勉勵馬生勤奮學習,有所成就。

        師:對。大家對這篇贈序的主旨理解的很正確,作者有勉勵的目的。誰你將你搜集到的和作者及寫作背景相關的信息向大家介紹一下?

        生1:宋濂,字景濂,號潛溪,浦江人,明初文學家,與劉基、高啟為明初詩文三大家,被稱為“開國文臣之首”,著有《宋學士文集》。

        生2:明初宋濂被征招作江南儒學提舉,并為太子講經,修《元史》,官至翰林學士,所以宋濂在朝遷中名氣很大,官職顯赫,馬生拜謁他,就容易理解了。

        生3:這篇文章是宋濂晚年寫的一篇勸學文章。當時作者已辭官應詔到應天朝見明太祖,太子學生馬君則認同鄉(xiāng)和晚輩的身份來拜見他,在他將回家探親之前,宋濂寫了這篇文章贈送給他。

        師:這幾位同學在課前預習中做了充分的準備,能夠把作者及寫作背景詳細地介紹給大家,大家一定要堅持這種課外搜集信息的學習方法,對提高你們的文化素養(yǎng)非常有益?,F(xiàn)在我們來學習課文,我范讀第一段,同學們注意不認識的字詞,朗讀的語氣及停頓。

        (師讀第一段,后指名同學朗讀其它段落)

        師:你們認為這幾位同學讀得怎樣?

        生1:他們都注意了句中的停頓,能較好地表現(xiàn)出句子的意思和語氣.

        生2:“媵人”的“媵”應讀“yìng”剛才他讀成“yǐng”。

        師:每位朗讀的同學很注意停頓和語氣的表達效果,能夠很好地讀出每一句所表達的意思和語氣變化,讀得很有感情。這篇文章中有許多生僻字詞,我們來共同認識一下。(展示幻燈片)

        (指名學生讀準字音)(重點指導“嗜學、叱咄、俟其欣悅、負筐曳屣、皸、裂、食、被綺繡、燁然、溫袍敝衣”)

        師:請大家自由地大聲朗讀課文,注意語氣和節(jié)奏。(生自由朗讀再齊讀)

        師:大家讀得很好,聲音洪亮,節(jié)奏把握也很好。現(xiàn)在我們再讀課文,四人小組合作。對照課文注釋,復述、翻譯課文,要求是:語言要準確,故事情節(jié)完整,小組不能解決的請?zhí)岢鰜?。(學生分組合作,口頭復述課文)

        師:有不會解釋的詞語嗎?

        生1:“既加冠”的“加冠”怎樣講?

        生2:“加冠”指成年。古代男子成年時要舉行加冠儀式,所以“加冠”表示已成年。

        生3:“嘗趨百里外從鄉(xiāng)之先達執(zhí)經叩問”的“先達”怎么解釋?

        生4:“先達”指有名望的前輩。

        生5:“燁然若神人”這句怎么解釋?

        生6:閃光耀眼好像神人。

        師:下面哪位同學還有不會解釋的詞語嗎?

        生:沒有了。

        師:好,我請一位同學來翻譯課文。

        (生翻譯課文)

        師:翻譯得真不錯!不過還有幾處不夠準確,誰來糾正?

        生1:“弗之怠”一句應該是“不敢放松”,他說的是“停下”。

        生2:“又患無碩師名人與游”應譯成“又苦于沒有才學淵博的老師和名人交往”不是“擔心”。

        生3:“以中有足樂者”應譯成“因為我心中有值得快樂的事情”,“以”在這里表示因果關系,這樣與上文銜接得緊密。

        師:你的分析很有道理,“以”在這里確實表示一種因果關系,什么事情令作者心中充滿快樂?

        生:讀書。

        師:對,讀書使作者感到快樂?,F(xiàn)在有感情的朗讀課文。要能概括課文內容。

        (同學們再讀課文,大致了解每一段的內容。同桌也可以相互討論概括。學生自讀,并口頭概括每段的大概內容)

        師:剛才同學們大致了解了每一段的內容,誰來談談對課文的理解。

        生1:第一自然段著重介紹了作者早年讀書的經歷,及他艱苦學習的條件。

        生2:第二自然段著重介紹了宋濂外出求學時的學習生活,以及遇到的各種困難。

        師:這兩位同學歸納得怎么樣?

        生(齊聲):概括得很準確全面。

        師:這兩位同學讀書很細心,能抓住每段的主要內容,歸納得很好

        第二課時

        師:上節(jié)課我們一起翻譯了課文,了解了課文的內容,下面我們就來檢驗同學們掌握的情況。請同學互相提問,重點是關于字詞的解釋。(以同桌為單元,互相提問解答)

        師:好了,剛才我們共同回顧了上節(jié)課所學的內容?,F(xiàn)在我們來理解課文內容,先請同學朗讀課文,以便加深印象。

        (學生齊讀)

        師:我們來共同探討一下作者寫給馬生的這篇序的目的是什么?

        (幻燈片展示,學生以四人小組形式討論)

        生1:這篇序表現(xiàn)了作者勸慰馬生勤奮學習,期望他早日成才。

        生2:這篇序還體現(xiàn)出作者對馬生好學精神的肯定。

        師:對,作者寫這篇序的目的就在于勸慰馬生的目的。作者通過哪些內容的講述來達到自己的目的呢?

        生:通過講述自己的求學經歷來達到目的。

        師:你認為作者的求學經歷怎樣呢?

        生:非常艱難。

        師:大家概括一下從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作者艱難的學習經歷?

        生1:家貧,沒有錢買書,只好向別人借書自讀。

        生2:天氣寒冷時,硯臺結冰,手指不能伸,但都不敢停下來。

        生3:沒有,只好到很遠的地方請教,卻受到冷遇。

        師:對“冷遇”一詞,認同嗎?

        生4:不認同,文中指老師對待學生很嚴肅,宋濂就恭敬地在旁邊等待,禮節(jié)更周到,這樣老師才更好地解答他的疑問。

        師:對,分析得透徹,作者還遇到哪些困難?

        生5:作者在山中求學,大雪封山,他差點凍死。

        生6:住得也不好,每天吃兩頓飯,還是粗茶淡飯。

        師:文中沒說他住得不好呀!

        生7:能想象得到,因為他家貧,書都買不起,肯定住的是下等房了。

        師:你很會聯(lián)想,書就應該這樣讀。

        生9:穿得不好,都是一些舊衣服,而別的同學卻是華麗的衣服,腰間還佩戴玉環(huán),香袋,好帥氣?。。▽W生笑)

        師:同學們把作者遇到的困難一一找了出來,可以看到作者在生活水平上沒法與其它同學相比,原因是他家很貧窮,但是,在學業(yè)上他的成績最高,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作者這樣寫的目的是什么呢?

        生1:告訴我們,學習貴在專心一致,才能有所成就。

        生2:我認為作者最可貴的的還是學習目的明確,而且意志堅定,才取得了這樣的好成績。

        生3:學習條件的好壞不是決定學習成功的關鍵因素,關鍵在于個人的努力。

        師:你們三位同學認識得很明確,作者這樣寫的目的在于勸誡我們要正確認識學習條對學習成就的影響,并不是決定性的,真正起作用的是自己的勤奮學習精神。

        師:我們來看課文,請同學們速讀課文,思考作者全文主要采用了什么樣的表現(xiàn)手法?(展示幻燈片)

        生:對比。

        師:對比手法的運用有什么好處呢?

        生:通過對比,顯示了作者求學時期衣食粗劣,生活簡樸,說明作者不追求“口體之奉”一心向學的精神。

        師:正如他所說運用對比手法,形成鮮明對比,更能顯出作者的學習態(tài)度,引起人們的思考。

        師:下面,我們共同討論這樣一個問題,作者家貧窮嗜學,樂以忘憂,在老師面前畢恭畢敬,不敢出言,這樣到底對不對?當代中學生應該如何看待這種學習態(tài)度和從師尊師方式?(學生以四小組討論)

        生1:我不贊成這種方式,現(xiàn)在老師與學生之間,更多的是一層朋友關系,學生向老師請教問題天經地義,同時兩者之間都應該互相尊重。

        生2:作者學習精神讓我十分佩服。如果我處在那樣的條件下,肯定不行,我應該向他學習。

        生3:作者對老師的恭敬態(tài)度是一種禮貌行為,表示對老師的敬重,這一點應該值得我們學習。

        生4:學習這篇文章,使我認識到我以前許多不好的學習習慣,現(xiàn)在我要向作者學習,力爭成為一名好學生。

        師:以上大家對這個問題談得很具體了,現(xiàn)代的師生關系更多是一種朋友加老師的關系,但是兩方都應該相互尊重。對待學習,這一點我們大家要向作者學習,繼承并發(fā)揚他的勤學奮進的求學精神。同學們下課后把今天上課的認識和感受整理出來,寫成一篇讀后感。

        教學反思

        這篇文章意在勉勵當時的太學生要刻苦讀書,說理透徹,文字樸素,很有感動人心的力量。在教學中,我采用朗讀和探究的方式,感悟到作者艱辛的求學經歷和良苦用心,從而正確地看待師生關系,養(yǎng)成勤奮學習,不怕吃苦的學習品質。同時,強化學生朗讀、背誦的習慣,通過探究課文內容,來鍛煉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注意引導學生聯(lián)想想象。

        不足之處是:在課前沒有較好地設置情景,以激發(fā)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由課內向課外延伸拓展做得也不夠好。

        課文研討

        一、整體感知

        明洪武十一年(1378),宋濂告老還鄉(xiāng)的第二年,應詔入朝晉見。正在太學讀書的同鄉(xiāng)晚輩馬君則前來拜訪,宋濂寫了這篇序,介紹自己的學習經歷和學習態(tài)度,勉勵他勤奮學習,成為德才兼?zhèn)涞娜?。本課只節(jié)選了序文的前半部分。在這部分中,作者并沒有因為自己的地位和長者身份,就板起面孔說教,而是現(xiàn)身說法,敘述自己青少年時代求學的艱難和勤奮學習的經歷,動之以情,曉之以理,作者對馬生的殷切期望,寓于其中。

        二、問題研究

        1.作者是怎樣寫自己的求學經歷的?

        作者寫自己年輕時學習上的艱苦情景,主要寫了自己的學習過程和學習態(tài)度。開篇即點出學習上難以解決的矛盾:“家貧”和“嗜學”,由此引出了求學的艱難:常借書于人,手自筆錄,天大寒而弗之怠,走送之,因此得以遍觀群書。苦無名師引導,趨百里外,從師叩問。經過作者的主觀努力,頑強拼搏,在付出了無數(shù)辛勤的勞動,經歷了無數(shù)辛酸后,終于克服了學習上“無書”和“無師”的困難,獲得了知識,成為飽學之士。作者特別渲染了從師求學的艱難:窮冬時節(jié),穿行在深山大谷中,“足膚皸裂而不知”,“四肢僵勁不能動”。生活上艱苦異常,粗茶淡飯一日也只有兩頓,穿的是破衣舊袍。但這些都未動搖作者求學的意志。在艱苦的學習生活中,作者怡然自樂,對同舍生的豪華生活毫不艷羨。精神上的富足,戰(zhàn)勝了物質上的貧困。知識的積累,精神的充實,是學子讀書的必備條件。作者最后以“勤且艱”小結自己的學習生涯,想必馬生能從中受到啟發(fā)。

        2.作者寫自己艱苦求學經歷的目的何在?

        是為了鼓勵馬生勤奮學習。因為課文只是節(jié)選,參照后文敘太學的優(yōu)越學習條件,以及對馬生語重心長的鼓勵和期望,作者的意圖非常明顯。同時,文章由自己的經歷寫起,讀來也更親切平易。

        練習說明

        一、背誦課文,說說作者在求學過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難,他是如何克服的,他為什么能夠這么做。

        設計此題,意在落實語文課程標準關于古文背誦的要求。要求學生說說作者在求學過程中遇到的困難,如何克服的,以及他能夠這么做的原因,既為學生鍛煉口語表達的能力提供了一次說的機會,同時通過這樣的練習,也能引導學生在背誦課文的基礎上整體把握課文內容。最后一問“他為什么能夠這么做”可不拘一格,只要說出自己的理解即可。

        二、解釋下列句中劃線的詞。

        1.家貧,無從致書以觀……

        2.錄畢,走送之,不敢稍逾約。

        3.既加冠,益慕圣賢之道。

        4.又患無碩師名人與游,嘗趨百里外,從鄉(xiāng)之先達執(zhí)經叩問。

        5.俟其欣悅,則又請焉。

        設計此題,意在引導學生注意文言文中的特殊詞語,特別是與現(xiàn)代漢語表達不同的詞語,從而積累文言詞語,培養(yǎng)對文言文的語感。

        1.致:得到。

        2.走:跑。稍:稍微、稍許。

        3.益慕:更加仰慕。益,更加。慕,仰慕、傾慕。

        4.患:憂慮,擔心。嘗:曾經。

        5.俟:等,等到。

        三、作者家貧嗜學,樂以忘憂,在老師面前畢恭畢敬,不敢出言,當代中學生應該如何看待這種學習態(tài)度和從師尊師方式?

        這是一道開放性的練習題。意在引導學生運用現(xiàn)代觀念重新審視這篇作品的思想內容??梢宰寣W生就這一話題開展討論,最好能有不同的意見。討論中看法不一致不要緊,通過討論甚至辯論,更有利于碰撞出學生思想的火花。如果能有同學就此談到尊師重教與師道尊嚴的關系,甚至引用“吾愛吾師,吾更愛真理”的名句,顯然有助于將討論引向深入,應該大力表揚。

        教學建議

        一、補充文體知識,引導學生大體了解“書序”和“贈序”的區(qū)別。

        二、引導學生抓住文章的對比手法,領會文章內容,體會這種寫法的表達效果。

        三、辨識一些文言詞的讀音。

        四、挖掘的現(xiàn)實意義,引導學生勤勉學習,不怕吃苦。

        有關資料

        一、作者介紹

        宋濂(1310—1381),字景濂,號潛溪,浦江(現(xiàn)在浙江義烏)人。他家境貧寒,但自幼好學,曾受業(yè)于元末古文大家吳萊、柳貫、黃等。他一生刻苦學習,“自少至老,未嘗一日去書卷,于學無所不通”。元朝末年,元順帝曾召他為翰林院編修,他以奉養(yǎng)父母為由,辭不應召,修道著書。

        明初朱元璋稱帝,宋濂就任江南儒學提舉,為太子講經。洪武二年(1369),奉命主修《元史》。累官至翰林院學士承旨、知制誥。洪武十年(1377),以年老辭官還鄉(xiāng)。后因長孫宋慎牽連胡惟庸黨案,全家流放茂州(現(xiàn)在四川省茂汶羌族自治縣),途中病死于夔州(現(xiàn)在重慶奉節(jié)縣)。

        在我國古代文學史上,宋濂與劉基、高啟并列為明初詩文三大家。他以繼承儒家封建道統(tǒng)為己任,為文主張“宗經”“師古”,取法唐宋,著作甚豐。他的著作以傳記小品和記敘性散文為代表,散文或質樸簡潔,或雍容典雅,各有特色。朱元璋稱他為“開國文臣之首”,劉基贊許他“當今文章第一”,四方學者稱他為“太史公”。著有《宋學士文集》。

        二、明初散文

        明代初期的散文作家大都是由元入明者。他們經歷了社會動亂,對治亂興亡的體驗較深,因此創(chuàng)作比較貼近現(xiàn)實。這個時期的主要代表作家有宋濂、劉基、方孝孺等。

        宋濂是“開國文臣之首”。他堅持散文要明道致用、宗經師古,強調“辭達”,注意“通變”,要求“因事感觸”而為文,所以他的散文內容比較充實,且有一定的藝術功力。劉基則詩文兼長。散文長于議論,風格古樸豪放,鋒利遒勁,且富于形象性,《郁離子》《賣柑者言》可為代表。方孝孺是宋濂的學生,繼承了宋的文統(tǒng)與道統(tǒng),且有自己獨特的風格。他的散文雄健豪放,犀利潑辣,如《蚊對》《指喻》等。

        三、譯文

        我小時就愛好讀書。家里窮,沒有辦法得到書,就經常向有書的人家去借,親手用筆抄寫,計算著約定的日子按期歸還。天氣特別冷的時候,硯池里的墨水結成堅冰,手指不能屈伸,也不敢放松。抄寫完畢,趕快把書送還,不敢稍稍超過約定的期限。因此,人家多愿意把書借給我,我也因此能夠看到各種各樣的書。成年以后,更加仰慕古代圣賢的學說,又擔心沒有與大師、名人交往。曾經跑到百里以外捧著經書向同鄉(xiāng)有道德學問的前輩請教。前輩德高望重,向他求教的學生擠滿了屋子,他從不把言辭和表情放溫和些。我站在旁邊侍候著,提出疑難,詢問道理,彎著身子,側著耳朵,向他請教;有時遇到他斥責,我的表情更加恭順,禮節(jié)更加周到,一句話也不敢多說;等到他高興了,就又去請教。所以我雖然愚笨,但終于能夠有所收獲。當我從師求學的時候,背著書箱,拖著鞋子,行走在深山大谷里,深冬季節(jié),刮著猛烈的寒風,踏著幾尺深的積雪,腳上的皮膚凍裂了還不知道。到了客舍,四肢僵硬不能動彈,服侍的人拿來熱水給我洗手洗腳,用被子給我蓋上,很久才暖和過來。住在客舍里,每天只吃兩頓飯,沒有新鮮肥美的東西可以享受。跟我住在一起的同學,都穿著華麗的衣服,戴著紅纓裝飾成的綴著珠寶的帽子,腰上系著白玉環(huán),左邊佩著刀,右邊掛著香袋,渾身光彩照耀,像神仙一樣。我卻穿著破棉襖,舊衣衫,生活在他們當中,一點不羨慕他們,因為心中有足以快樂的事,不感到衣食的享受比不上其他的人。我求學時的勤奮和艱苦大概就是這樣。

        四、課文刪節(jié)部分原文、注釋和參考譯文

        今雖耄老⑴,未有所成,猶幸預⑵君子之列,而承⑶天子之寵光,綴公卿之后,日待坐備顧問,四海亦謬稱其氏名,況才之過⑷于余者乎?

        今諸生學于太學,縣官⑸日有廩稍之供⑹,父母歲有裘葛⑺之遺,無凍餒之患矣;坐大廈之下而誦《詩》《書》,無奔走之勞矣;有司業(yè)、博士⑻為之師,未有問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書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錄,假諸人⑼而后見也。其業(yè)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質⑽之卑⑾,則心不若余之專耳,豈他人之過哉?

        東陽馬生君則⑿在太學已二年,流輩⒀甚稱其賢。余朝京師⒁,生以鄉(xiāng)人子謁余⒂。撰長書以為贄⒃,辭甚暢達。與之論辨,言和而色夷⒄。自謂少時用心于學甚勞。是可謂善學者矣。其將歸見其親也,余故道為學之難以告之。

        謂余勉鄉(xiāng)人以學者,余之志⒅也;詆⒆我夸際遇之盛而驕鄉(xiāng)人⒇者,豈知余者哉!

        注釋:⑴〔耄老〕年紀大。⑵〔預〕參與。⑶〔承〕承受,接受。⑷〔過〕超過。⑸〔縣官〕這里指朝廷。⑹〔日有廩稍之供〕天天有米糧供給。廩,糧倉。稍,廩食,官府發(fā)給的糧食。⑺〔葛〕夏布,指夏天穿的衣服。⑻〔司業(yè)、博士〕官名,國子監(jiān)的老師。⑼〔假諸人〕假之于人,向人借。⑽〔天質〕天資,人的智力。⑾〔卑〕低下。⑿〔君則〕馬生的字。⒀〔流輩〕同輩的人。⒁⒁〔朝京師〕這里指去官后進京朝見皇帝。⒂〔以鄉(xiāng)人子謁余〕以同鄉(xiāng)晚輩的身份拜見我。浦江縣和東陽市在明朝同屬金華府,所以說是同鄉(xiāng)。謁,拜見。⒃〔撰長書以為贄(zhì)〕寫一封長信作為表示敬意的禮物。贄,初見面時為表敬意送的禮物。⒄〔夷〕平和。⒅〔志〕意愿,心愿。⒆〔詆〕詆毀,誣蔑。⒇〔驕鄉(xiāng)人〕在鄉(xiāng)人面前炫耀。

        參考譯文:

        現(xiàn)在太學生們在太學里學習,朝廷每天供給膳食,父母每年有皮袍葛衣送來,沒有挨餓受凍的憂慮了;坐在高大的屋子里誦讀詩書,沒有奔走的勞苦了;有司業(yè)、博士做他們的老師,沒有去詢問而不告訴、去請教而得不到指導的情況了;凡是應該有的書都集中在這里,不必像我那樣親手抄寫,向別人借來才能看到。如果他們的學業(yè)還有不精通,品德還有沒養(yǎng)成的,那么不是天資低下,而是用心不像我那樣專一罷了,哪里是別人的過失呢?

        東陽縣的書生馬君則,在太學里讀書已經兩年了,同輩人十分稱贊他的賢能。我到京師朝見皇帝,馬生以同鄉(xiāng)晚輩的身份來拜見我,寫了一封長信作為見面禮,言辭很順暢通達。同他談論事理,言辭溫和,臉色和悅。自己述說少年時用心學習很勤奮。這可以說是善于學習的了。他將要回去探望他的父母,我把過去求學的艱苦告訴了他。

        五、《送東陽馬生序》講析(節(jié)選)(吳功正)

        這篇文章意在勉勵當時的太學生要刻苦讀書,說理透徹,文字樸素,很有感動人心的力量?,F(xiàn)在分幾段來談。

        第1段記述自己青少年時期求學的經歷,一共有三層。第一層寫少年時代讀書的刻苦勤奮。文章一開始就揭示了“嗜學”和“家貧”的尖銳矛盾?!笆葘W”就是喜歡讀書,家境貧寒卻又無法買書來看,只好向別人借書,“手自筆錄”,自己親手抄寫,這就成了解決矛盾的辦法。“手自筆錄”這一情景,初步揭示了他學習的勤奮態(tài)度。接著用寒冬天氣抄書的情景進一步描寫這種刻苦精神?!俺幈鶊?,手指不可屈伸”,硯臺里結了很硬的冰,手也凍僵了。這既是指天氣,又是指家道貧寒。而“硯冰”“手指”,是圍繞著“手自筆錄”的抄書方式寫的。“弗之怠”,是說不懈怠偷懶。這是用學習態(tài)度和學習條件進行對比,進一步突出學習的刻苦。作者從最艱難的嚴冬季節(jié)著筆,用來說明一年四季,天天如此,很有概括作用?!白咚椭?,不敢稍逾約”的“走”字和“稍”字值得注意?!白摺笔桥艿囊馑?,這里指“趕快”?!白咚椭保H自去借,又親自去送,而且趕緊送去。“不敢稍逾約”,不敢稍稍超過約定的期限,這個“稍”字強調了他堅守信約,決不耽誤,即使困難再大,也是這樣。正因為如此,人們才樂于借書給他,他也才有可能“遍觀群書”。從“無從致書以觀”到“遍觀群書”,這中間的原因,表面看來,是“不敢稍逾約”,實際上是“弗之怠”,是他不畏艱苦的學習精神。這一層是寫讀書刻苦。

        第二層一開始,用“既加冠”的“既”字承接上文,“既加冠”就是到了成年。古代男子到了二十歲便舉行加冠儀式,束發(fā)戴帽,表示已成年。前一層說的是學習刻苦,這一層講的是求師艱難。寫的是“趨百里外從鄉(xiāng)之先達執(zhí)經叩問”的情景。所謂“鄉(xiāng)之先達”,是指當?shù)赜袑W問的前輩?!皥?zhí)經叩問”,就是帶著經書去請教。“百里”,是說路程遠,顯示了求師欲望的迫切和堅決。這個情景是分三點來寫的。第一點寫老師的嚴厲?!跋冗_德隆望尊,門人弟子填其室”,“德隆望尊”也就是德高望重,這是概括性的評價,然后用學生擠滿屋子這一情景進一步烘托渲染,說明這位老師確實有學問、有知名度。但是,即使是求教的人很多,老師也沒有“稍降辭色”,言辭、態(tài)度很嚴肅,絲毫也不隨便。這是用的反襯手法。而寫老師嚴厲又是為了突出作者求師的誠懇。于是,接下來的第二點是寫平時請教老師的情景,“立侍左右”,“俯身傾耳”,生動地表現(xiàn)了他的虔誠和恭敬的態(tài)度。第三點是寫老師發(fā)怒時他求教的情景,“色愈恭,禮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復”,態(tài)度更加謙和,以至于不敢出聲。這里的兩個“愈”字,相當傳神?!百蛊湫缾?,則又請焉”,等到老師高興的時候,又繼續(xù)請教。這一層是寫求師難。

        第三層主要寫求學的艱苦情況。作者選取了一個特定情景加以描寫?!柏摵D曳屣,行深山巨谷中?!薄柏摵D曳屣”,背著書箱,拖著鞋子,表明窮苦;“深山巨谷”,表明路途險惡。窮冬、烈風、大雪,分別從季節(jié)、環(huán)境、氣候的特點上著眼?!白隳w皸裂而不知”,“四肢僵勁不能動”,這些又反襯了天氣的嚴寒和行路的凄苦。這是寫行,同時寫到了衣、食、住,寄居旅舍,穿破舊棉袍,每天只吃兩頓飯,沒有鮮魚美肉可供享受。這一切,都表現(xiàn)了一個“苦”字。而著力寫苦,有兩個目的:一是對比“同舍生”,那些住在同一旅舍里的富家子弟;一是表現(xiàn)自己“中有足樂者”,也就是內心的樂趣。作者連用這樣幾個動詞,“被”“戴”“腰”“佩”“備”,著力寫出富家子弟服飾的華美,勾勒出他們的形象,“燁然若神人”,像神那樣光彩艷麗。這是個比喻,這一個比喻越是突出,下面的對比就越鮮明?!坝鄤t袍敝衣處其間”,一邊是服裝鮮艷,一邊是破衣爛襖。這就進一步突出了作者的寒酸相。在經過這樣的對比后,作者的筆墨開始轉折,進入對精神境界的揭示,“略無慕艷意”,表明他一點也不羨慕,不自慚形穢。那么,他為什么會這樣呢?因為“中有足樂者”,內心有精神安慰和思想寄托,所以他就不會在吃、穿上和別人比較了。接下來作者用“蓋余之勤且艱若此”結束這一層,說明這只是一個例子,是一種特定情景,從而用特定來說明一般,概括了許多類似情形。

        這篇文章中心意思明確,但作者不是板著面孔空講道理,而是用夾敘夾議的方法。而這種夾敘夾議手法的運用,又是通過現(xiàn)身說法的途徑,包含著自己親身的經歷和感受,因而顯得情意懇切,語重心長,使人感到親切。文章從敘述入手,表面上看似乎離題,實際上內在的勾連很緊。寫年輕時讀書、從師、求學的經歷,選取的是跟題旨有關的事情,因而在敘述中隱隱地有著議論的意圖。寫自己的艱苦經歷是正面教育,寫富家子弟求學的情形是提供反面的教訓。這一切又無不是為著勉勵馬生。因而,全文的結構緊密,最后推出題旨就顯得水到渠成。

        的另一個重要的寫作特色是善于運用對比手法。比較明顯的是富家子弟的豪華和作者自己的貧寒的對比。本章的結論便是從這些對比中引出的,因而很鮮明,很有說服力。

        六、《送東陽馬生序》賞析(周溶泉、徐應佩)

        宋濂(1310—1381),字景濂,號潛溪,浦江(今浙江金華)人。元至正中,薦授翰林院編修,以親老,辭不赴,隱東明山著書。明初以書幣征,除江南儒學提舉,命授太子經,主修《元史》,官至翰林學士。后因長孫宋慎與丞相胡惟庸謀反案牽連而被貶四川茂州,死于洪武十四年(1381)五月,終年七十二。正統(tǒng)中,追謚文憲。

        宋濂少時勤苦好學,元時曾受業(yè)于文豪吳萊、柳貫、黃之門,得其薪傳。于書無所不窺;自少至老,未嘗一日釋卷,故學識、文才俱登峰造極。及事明太祖,凡國家祭祀、朝會、詔諭、封賜之文,多出其手。相傳明太祖嘗以文學之臣問于劉基,基對曰:“當今文章第一,輿論所屬,實在翰林學士臣濂,華夷無間言者。其次臣基,不敢他有聽讓?!保ā栋蠌埫霞嫖母逍蚝蟆罚┊敃r日本、高麗使臣來京朝貢者,每問“宋先生安否”,且以重金購其文集而歸。著有《宋學士集》《宋文憲全集》并行于世。宋濂文雍容高華,醇厚演迤,而多變化?!端膸烊珪偰刻嵋分^:“濂文雍容渾穆,如天閑良驥,魚魚雅雅,自中節(jié)度?!眲⒒谄渌端尉板W士文集序》中引歐陽玄贊濂之言曰:“先生天分極高,極天下之書無不盡讀;以其所蘊,大肆厥辭。其氣韻沈雄,如淮陰出師,百戰(zhàn)百勝,志不少懾;其神思飄逸,如列子御風,飄然騫舉,不沾塵土;其詞調清雅,如殷卣周彝,龍紋漫滅,古意獨存。其態(tài)度多變,如晴霽終南,眾騶前陳,應接不暇,非具眾長,識邁千古,安能與此!”他在文學上主張崇實務本,“必有其實,而后文隨之”;強調“隨物賦形”、“人能養(yǎng)氣則情深文明,氣盛而化神”(《文原》)。著名篇章有《秦士錄》《王冕傳》《胡長孺?zhèn)鳌贰独钜蓚鳌贰董h(huán)翠亭記》《看松庵記》等,《送東陽馬生序》也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送東陽馬生序》,“序”是一種文體。“序”有書序和贈序兩種。書序比較早,多為敘述著作者的意趣、寫作緣起等,如《易序》《太史公自序》等。贈序創(chuàng)于唐初,用于臨別贈言,如韓愈的《送孟東野序》、柳宗元的《送薛存義序》等。宋濂在京城建康(今南京市)做官,他的同鄉(xiāng)、浙江東陽縣青年馬君則也在京城,就讀于“太學”。馬生回鄉(xiāng)探親,宋濂寫了這篇文章,結合自己的實踐體會“道為學之難”,勉勵馬生勤苦學習。這篇贈序不是板著面孔說教,也非輕施諛詞以恭維對方,而是現(xiàn)身說法,針對時弊以加針砭,因而寫得事信、情真、理足,文辭流暢,其中所講道理對我們今天也很有啟發(fā)意義。

        敘自己“為學之難”,先揭示“嗜學,家貧”的主客觀情況?!笆葘W”,有強烈的讀書愿望,濃烈的讀書興趣,而“家貧”則無力購書,無資聘師,無法結友。在這種處境下,唯有靠自己的“專心”、“勞苦”予以克服。作者先敘無書之苦?!凹邑?,無從致書以觀”,好讀書卻買不起書,只有走借書之途。再寫借書之難,借來的書,不能污損,不可久待,只有“手自筆錄,計日以還”。為了不逾約,即使是“天大寒”,“硯冰堅,手指不可屈伸”,也“弗之怠”,仍要“筆錄”。復寫求師之艱。先寫“從鄉(xiāng)之先達執(zhí)經叩問”,“嘗趨百里外”求教,不辭勞苦。鄉(xiāng)賢因門人弟子眾多,對他“未嘗稍降辭色”,他不因冷遇而灰心,不因疏淡而反感,相反的卻是“俯身傾耳以請”;甚至會遇到“叱咄”,而他卻“色愈恭,禮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復”,“俟其欣悅,則又請焉”。鄉(xiāng)先達的態(tài)度愈差,他的態(tài)度卻愈敬,可見求知的心誠。再寫外出從師的“勤且艱”?!柏摵D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窮冬烈風,大雪深數(shù)尺”,道路、環(huán)境、季節(jié)、氣候,都極惡劣,而他“足膚皸裂”、“四肢僵勁”,則置天寒地凍于不顧,山高路遠而不管。對于衣、食、住也不講究。寄居旅舍,一天兩頓飯,無甘美肥鮮;一身粗布破袍,無光鮮錦繡。作者于前面以環(huán)境的惡劣突顯其堅苦不移,這里則以“燁然若神人”的紈绔子弟為對比,反襯其獨得其樂。正由于如此,不計客觀條件的艱苦,執(zhí)著追求,虛心求教,他才能“遍觀群書”,而列于君子之列,居天子之側,四海稱其姓氏。從封建社會的“學而優(yōu)則仕”的觀點看,宋濂可謂學有所成的了。接著寫諸生學習條件優(yōu)裕而懈怠,回應上文,又明揭意圖。作者仍然從食、住、書、師四個方面予以對比。太學生無衣食之患,相反的是鮮服美食;高堂大廈,群書畢集,師隨左右,不像自己當年的學習,有“凍餒之患”、“奔走之勞”、“求而不得”之苦,可是條件好了,卻有“業(yè)有不精,德有不成”者。條件的優(yōu)裕和效果的不佳又形成對照。作者在充分比照的基礎上其理穎然而出:“非天質之卑,則心不若余之專耳,豈他人之過哉!”顯示了不容置辯的力量。最后一節(jié)文字寫作這篇序的目的:“勉鄉(xiāng)人以學”。作者和馬君則系同鄉(xiāng)關系,又是位勤奮好學的青年,加之以長信為進見禮,言和色夷,是個流輩稱其賢的“善學者”,因而才誠懇地以“為學之難以告之”。由于文中是以個人的經歷和體會為例證的,因而要申說一下無“夸際遇之盛而驕鄉(xiāng)人”的意思。作者在行文中也一直注意防止驕矜之意,寫向人請教,說“余雖愚,卒獲有所聞”,稱自己“今雖耄老,未有所成”,以及“幸預”、“綴”、“謬稱”等謙讓之辭,純然是長者之風,學者之范。

        作者勖勉后生馬君則,語重心長,寓理于事,其事一為己事,一為人事。敘己事,娓娓動聽;述人事,頭頭是道。以己事與人事相比照,其理煜然。人事即為太學生事,馬生系太學生中之一員。但又不同于一般的太學生,是個“用心於學甚勞”的“善學者”,因而具有勸勉的基礎,否則也不必如此諄諄告誡。這篇勸學篇,因為作者現(xiàn)身說法和嚴密對比,事繁而不蕪。語簡而意昭,不愧是宋濂的力作之一,也是明文中的佼佼者。

        宋濂不僅學識豐贍,文才彪炳,而且政治經驗富足,馬生原是個用心于學的人,也已取得了一定的成績,那作者又為何還要如此教誨?作者不說太學使人養(yǎng)尊處優(yōu),不求上進,而講條件優(yōu)越,要充分運用。這是因為他深知朱元璋登上寶座后一直妒賢嫉能、殺戮功臣,以鞏固其統(tǒng)治。他的親信謀士、開國功臣劉基就死于朱元璋的陰謀,開國元勛徐達、太師韓國公李善長、中丞涂節(jié)、吏部尚書詹徽、開國公常升等都被朱元璋以各種借口而殺害。宋濂可謂知時識世,在朱元璋大清洗之前就告老還鄉(xiāng),退居林泉。他這次“朝京師”,馬生“撰長書以為贄”,對他加以贊頌,他為了避免朱元璋的疑忌,在贈序中不講為國為民之類的涉嫌的話,而講萬年百處可說的讀書問題。談讀書,還不忘贊揚一下太學,對皇帝主辦的學校條件說了一番好話。從這里可見宋濂不僅飽有學識,而且老于世故。宋濂雖然如此小心謹慎,可是后來他的孫子與一案有牽,也株及了他。

        (選自《中華文學鑒賞寶庫》,陜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5、《送東陽馬生序》教學實錄

        人教版八年級下冊《送東陽馬生序》教學實錄

        一、素質教育目標

        (一)知識儲備點

        朗讀課文,并背誦課文。

        理解積累一些文言文實詞和虛詞。

        (二)能力培養(yǎng)點

        能夠通讀課文,利用文下注釋自己翻譯全文。

        訓練學生的概括能力。

        訓練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三)情感體驗點

        學習古人專心求學,刻苦自勵的精神。

        教育學生應該珍惜現(xiàn)在的幸福生活與學習環(huán)境,努力向上,不斷追求。

        二、教學設想

        (一)重難點:1、掌握一些文言實詞的含義和虛詞的用法。

        2、理解作者如何用自己的切身體會勉勵后生勤奮學習的。

        (二)課型及基本教學思路。

        課型:教讀課

        教學構思:

        《送東陽馬生序》是宋濂的名篇,編入了蘇教版八年級下冊,據(jù)新課標的要求:學生能結合課下注釋和工具書翻譯淺易的文言文,具有一定的概括能力。在教授時,我指導學生課下預習,小組交流合作,完成文意疏通工作 。第一課時:課上為了強化學生的“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我把學生分成了幾個組,指導他們歸納文言文中的常見文言現(xiàn)象,如一詞多義、詞類活用、通假字、古今異義等現(xiàn)象,完成字詞積累活動。第二課時:據(jù)新課標要求,閱讀教學中注重對學生的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的培養(yǎng),我采用探究討論方式讓學生大膽發(fā)言,表達內心的真情實感 ,在交流中體會作者古人專心求學,刻苦自勵的精神,懂得珍惜擁有,好好學習,不斷追求,不斷進步。

        教學時數(shù):兩課時

        第一課時:

        新課導入

        屏幕展示“囊螢映雪” “懸梁刺股”這兩個成語,讓學生講給大家聽。

        生:“囊螢映雪”說的是車胤、孫康。他們很愛讀書,家里很窮。車胤就捉螢火蟲放入袋子里,晚上讀書用;孫康冬天在雪地里,借著月光讀書。

        生:“懸梁刺股”,懸梁是說孫敬,發(fā)奮讀書為了少睡覺,就把頭發(fā)綁到房梁上;刺骨是說蘇秦,讀書時常睡覺,就用錐子扎大腿。

        師:兩位同學說得很好,故事中四位主人公刻苦求學的精神很令人佩服,孟子說,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行弗亂其所為。因此,苦難并不一定都是壞事。它可以磨練人的意志,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篇這樣的文章。

        板書:《送東陽馬生序》

        一、簡介作者(屏幕顯示)

        宋濂,自幼家境貧寒,但勤奮好學,一生刻苦學習,“自少立志,未嘗一日去書卷,于學無所不通”。他以繼承儒家封建道德為己任,為學主張“宗經”、“師古”,取法唐宋,著作甚豐。他的著作以傳記、小品和記敘性散文為代表。文采或質樸簡潔,或雍容典雅,劉基曾贊許他:“當今文章第一”。

        師:請大家自由朗讀課文,圈出生字詞,同學間互讀并糾正錯誤。

        屏幕展示:(請同學讀,邊讀,邊顯示讀音)

        叩問 叱咄 俟其欣悅 負篋曳屣 媵人 缊袍敝衣

        以衾擁覆 皆被綺繡 容臭 燁然 皸裂

        (學生讀完后,老師糾正。)

        師:現(xiàn)在分組,或你讀我譯,或邊讀邊譯并找出常見文言文現(xiàn)象。一組找出一詞多義,一組找詞類活用,一組找通假字;一組找古今異義,大家圍坐交流。(巡回指導)

        師:分組發(fā)言。

        生: 以:以衾擁覆(用,介詞)

        以中有足樂者,不知口體之奉不若人也(因為,連詞)

        俯身傾耳以請(而,連詞)

        以是人多以書假余(因為,介詞 / 拿,把,介詞)

        無從致書以觀 (來,連詞)

        和:久而乃和 緩解、暖和

        言和而色夷 謙和

        冠:勇冠三軍 天下第一

        既加冠 男子20歲成年

        請:戰(zhàn)則請從 請讓我

        俯身傾耳以請 請教

        再:一而再,再而三 第二次

        日再食 兩次

        患: 又患無碩師名人與游 擔憂

        無凍餒之患 憂患

        之:每假借于藏書之家 (的,助詞)

        走送之 (代詞,指借的書)

        蓋 余之勤且艱若此(不譯)

        弗之怠:否定句代詞作賓語前置。之:指抄書。

        其:門人弟子填其室 (代詞,代鄉(xiāng)之先達)

        缊袍敝衣處其間 (代詞,代太學生)

        而:足膚皸裂而不知 (表轉折)

        久而乃和 (順承連詞)

        生:詞類活用:

        腰白玉之環(huán) 腰:名詞用為動詞,腰掛

        生: 通假字:

        四支僵勁不能動 支:通“肢”,肢體

        同舍生皆被綺繡 被:通“披”,穿著

        日再食 食:通“飼”,給飯吃

        生: 古今異義:

        媵人持湯沃灌 湯:古: 熱水 今: 菜湯

        走送之 走:古: 跑 今: 行走

        嘗趨百里 趨:古:快步走 今: 趨勢

        或遇其叱咄 或:古:有時 今: 或者

        卒獲有所聞 卒:古: 最終 今: 士兵

        以是人多以書假余 假:古:借 今:假期

        師:同學們找的很好,可見大家預習的很到位,希望今后繼續(xù)保持?,F(xiàn)在,我們再讀一遍課文,總結出文章的主要內容。

        生:齊讀

        學習小結

        中作者運用了現(xiàn)身說法,敘述自己青少年時代求學的艱難和勤奮學習的經歷,動之以情,曉之以理,表達了他對馬生的殷切期望。

        第二課時

        復習導入

        提問重點字詞句。

        找學生概述課文。

        研讀賞析:

        師:作者求學風餐露宿,困難重重。他遇到了哪些困難?又是怎樣解決的?(請找出相關句子加以印證。)

        生:沒有書,只能借、抄。文中的句子:無從致書以觀——每假借于藏書之家 手自筆錄

        生:遇到問題,沒有老師指導,只能到很遠的地方找老師問。文中的句子是:無碩師名人與游——從鄉(xiāng)之先達執(zhí)經叩問

        生:求學中風吹雨打,吃不飽,穿不暖,差點被凍死,多虧受人照顧。文中句子是: ,四肢支僵勁不能動——媵人持湯沃灌。以衾擁覆,久而乃和。

        生:還有呢。主人日再食,無鮮肥滋味之享, 缊袍敝衣處其間——以中有足樂者,不知口體之俸不若人也。

        師:很好。作者主要從無書、無師、求學中途艱難、學習生活艱苦四個方面描寫求學過程的艱辛。面對艱難,作者以堅韌的意志、勤學的精神一一克服了,終有所成。其精神可嘉。你在學習中遇到過哪些困難呢?面對這些困難,你是怎樣做的?

        生:我經常感到資料缺乏,就借閱資料或去好朋友家上網(wǎng)。

        生:我是住校的,冬天太冷,學校又不供開水,沒有辦法洗腳。許多同學就免了這道“工序”,我呢,堅持用涼水,這樣既衛(wèi)生,又鍛煉了意志。

        生:我課下不會做作業(yè)。但又害怕問老師,也羞于問同學。經常悄悄的把同學的本子拿來“參考參考”。(同學們都笑了)

        師:你很誠實。不過抄作業(yè)可不是好習慣。作業(yè)是對所學內容的復習鞏固,抄別人的,就檢查不出自己的不足,老師也無法了解你的實際情況,上課就沒有針對性,也就不能很好的解決問題,這樣對我們是有百害而無一益。老師希望大家都實事求是,勤學好問,養(yǎng)成一種良好的學習習慣。

        生:(異口同聲)好!

        師:誰還想說說,你的困難老師或同學會幫你解決。你解決困難的好方法或者可以幫其他同學。希望大家踴躍些。

        生:我英語單詞老是記不住,非常傷心,就不想學了。后來,老師主動找我談話,告訴我記英語單詞不能一兩個小時的看,這樣學習效率很低。老師給我訂了個巴掌大的本子,說:“你每天抄上10-20個英語單詞,隨身帶著,一有空就看看,比如上學的路上、課間、逛街時,時間長了,單詞就記住了。”現(xiàn)在我一點也不煩英語,反而更喜歡了。

        師:非常好的方法,希望英語學習有困難的同學也照著做一做,相信大家的英語會好起來的。

        生:我的困難是爸爸、媽媽看我總不順眼,我作什么他們都不放心。上次,我在學校問老師題,回去晚了。爸爸媽媽問也不問就把我罵了一頓,害得我哭了一個晚上。以后我很少跟他們說話。遇到不高興的事,寧愿跟好朋友講,也不跟他們說。

        師:可憐天下父母心呀!你的心情老師也理解。這就是我們常提的“代溝”。怎么解決呢?逃避不行。交流才是好辦法。找個好時間,坐下來,與父母面對面的說說話,問題就解決了。

        師:大家說的都很好,做得也很好?!板浂嶂?,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騏驥一躍,不能千里;駑馬十駕,功在不舍。”只要我們在學習生活中發(fā)揚那種持之以恒、頑強拼搏的精神,相信終有一天“鐵杵也磨成針”。

        師:“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作者一心向學,不辭勞苦,那么是什么力量推動了他呢?

        生:想當官。

        生:想賺錢。

        生:“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

        生:為了自己的將來。

        師:幾位同學說的很實在。但是如果這樣的話,選這篇文章還有什么意義呢?難道國家倡導我們:你讀書吧,讀書就可以當大官、賺大錢、你就可以在眾人面前炫耀自己?

        生:不是。

        師:既然這樣,那么大家再想一想。盡力從更深的一層意義去理解。

        生:一個沒有知識的人是一個可憐蟲,作者努力學習是為了豐富自己。

        師:很好,意思比剛才要深入一些。請其他同學繼續(xù)思考。

        生:知識就是力量。

        生:作者是苦中作樂,我有時也這樣。比如:我遇到不會的題,就不吃飯,直到做出來為止,那時,我會樂的一蹦三尺高。

        師:你的學習精神很值得我們學習。

        生:我們學過周國平的《人的高貴在于靈魂》,里面有這樣一句話:人的內在精神追求甚于物質上的滿足。作者便是這樣。

        師:(鼓掌)說的很精彩,而且能學為所用?!爸卟蝗绾弥?,好知者不如樂知者”,只要我們保持著一種純正的追求,就可以領略到作學問的趣味,生活才更具價值。

        拓展延伸

        師:在討論中,大家明白了“不是一番寒徹骨,怎得梅花撲鼻香”。在學習中我們必須勤奮好學,發(fā)揚“永不知足”的精神。但是細心的同學就會發(fā)現(xiàn),作者除了“不知足”外,有時也很“知足”請大家在讀一讀課文,看看作者在哪些方面是“知足”的?(找出相關的語句)

        生:余則慍袍蔽衣處其間,略無慕艷意。

        生:還有“以中有足樂者,不知口體之俸不若人也”。

        師:同學們找的很正確。作者在吃穿住等方面很“知足”,只要吃飽、穿暖,有房子住就行。那么,大家對作者的這種做法有何感想?假如你身處此種境況,你怎么想?怎樣做?

        生:我也會像他一樣專心學習。

        生:我不是。我就很羨慕那些家庭條件優(yōu)越的同學。小學時,學校組織舞蹈表演,選上了我,媽媽沒錢給我買新白球鞋,讓我穿的是姐姐的舊的,同學們都怪怪的看著我,哪天,舞也沒跳好。

        生:我也是。記得上次同學開生日party,我也去了??粗磉吶缟降木蓝Y品,看著他幸福的笑臉,看著那眾星捧月的場面,我眼饞極了,那一刻,我好想是他呀。

        生:我也去了。因為這個我還好幾天多沒有理爸媽,誰讓他們沒本事呢!

        生:我媽媽說過:靠天靠地靠父母不算是好漢。所以我雖然羨慕他們,但一點也不佩服他們,靠老子風光,無能!我要自己去掙!

        生:我姥姥常給我說:什么樣的人就有什么樣的活法,一家子團團圓圓、和和美美的比什么都好。

        師:大家能開誠布公、實話實說,老師很感動。老師認為,但凡不是圣人,或多或少都會有那么一點點的虛榮心。但是,如果我們虛榮心無限膨脹,就會形成強烈的攀比心理,可能會做一些不理智的事情,于人于己都不利。所以更多的時候我們提倡要有一顆平常心,這就是幸福。所以,“追求幸福不能按別人的曲子跳舞,要自信傾聽自己內心深處的聲音,把自己的主客觀條件像接受陽光和空氣一樣接受下來,堅信人不能拔著自己的頭發(fā)離開地球,絕大多數(shù)人注定要在平凡中度過自己的一生?!保ㄖ車剑├蠋熛M恳粋€同學都珍惜自己擁有的,在平凡中尋找幸福。

        教學反思

        重在調動學生的內心情感。在學習過程中,學生能通過字詞疏通把握文意,體會到作者的思想感情,由此感受到現(xiàn)在學習生活的幸福和優(yōu)越,從而激發(fā)起了學習的熱情,也懂得了怎樣追求幸福。課堂中學生的學習勁頭很大,氣氛很好。

        6、《送東陽馬生序》教學實錄

        下面這篇《送東陽馬生序》教學實錄,是之前在上這篇課文的時候一個課堂的寫照,今天來跟大家分享下。

        目標預設:

        1.領悟“勤且艱”的好學精神和堅韌不拔的求學態(tài)度

        2.培養(yǎng)學生正確的尊師態(tài)度和學習態(tài)度

        3.感受宋濂的苦樂觀

        教學設想:

        1.教學構思:這篇文章字詞難度不大,除了一些重點詞句,其他都比較容易理解。文章思路清晰,在開篇提出“嗜學”,然后圍繞這個中心詞,層層展開,并采用對比法,點明求學應有的態(tài)度和精神。在教學時,可以引導學生在通讀全文、整體感知的基礎上,掌握重點字詞和句子,然后,由字詞理解到內容理解,把握文章的中心觀點,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在教學中,主要貫穿朗讀,以朗讀帶動文章理解。

        2.教學方法:討論點撥法、質疑法、延伸拓展法

        3.課型:討論展示課

        教學過程

        一、課堂導入:

        常言道:“自古雄才多磨難,從來紈绔少偉男。”孟子也說:“夫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這些都說明了苦難并非全是壞事。只要我們善于化苦難為動力,則苦難就會成為成功的墊腳石。今天我們來學習宋濂的《送東陽馬生序》。

        二、預習檢測

        1、預習檢測評價展現(xiàn):優(yōu)秀小組和優(yōu)秀個人。(老師用小黑板展示)

        師:預習情況整體較好的是三組和五組。

        2、共性問題:(老師用小黑板展示檢測題)。

        ①嘗趨百里外,從鄉(xiāng)之先達執(zhí)經叩問。

        ②同舍生皆被綺繡,戴朱纓寶飾之帽,腰白玉之環(huán),左佩刀,右備容臭,燁然若神人。

        一名學生主動上臺展示:

        生:曾經跑到百里外,拿著經書向有知識的前輩請教。

        生:同住的學生都穿著華麗的衣服,帶著紅帶和寶石裝飾的帽子,腰佩帶白玉做的玉環(huán),左邊佩戴著刀,右邊佩戴著香袋,光彩照人宛如神仙。

        師:這位同學翻譯的很準確,但翻譯一定還是要落實到每一個字。同學們以后翻譯課文要盡量做到“信”、“達”“雅”標準修改自己的譯文。最重要的就是“信”,即準確,不漏字,也不隨便添加。

        3、老師指導點評,評出展示分2分。

        三、展現(xiàn)本節(jié)課的學習目標(小黑板)

        1.落實翻譯中的遺漏問題。

        2.領悟“勤且艱”的好學精神和堅韌不拔的求學態(tài)度

        3.感受宋濂的苦樂觀

        四、討論展示環(huán)節(jié)

        師:同學們請看到導學練案的三道討論題。討論時間8分鐘,然后每三組展示同一問題,各組板書展示2分鐘,各組再派代表作口頭展示。

        討論1、結合相關情節(jié),說話所作者在求學過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難,又是如何克服的?(大家要找出相關句子加以印證)

        討論2、作者家貧嗜學,樂以忘憂,在老師畢恭畢敬,不敢出言,當代中學生應該如何看待這種學習態(tài)度和從師尊師方式?

        討論3、你覺得“先達”對弟子“未嘗降辭色”的態(tài)度可取嗎?為什么?

        學生閱讀課文并進行思考、概括。

        學生群學,討論。老師在各組間查看情況,簡單指導。

        學生在小組黑板前板書展示關鍵字。

        學生表現(xiàn):

        三組學生:

        致書之難——“無從致書以觀……每假借于藏書之家 ,手自筆錄,計日以還。”

        從師之難——“嘗趨百里外,從鄉(xiāng)之先達執(zhí)經叩問。”

        奔走之苦——“負篋曳屣行深山巨谷中。”

        生活之苦——“主人日再食,無鮮肥滋味之享,缊袍敝衣處其間……以中有足樂者,不知口體之俸不若人也。”

        二組學生:

        無書之難——“無從致書以觀……每假借于藏書之家 ,手自筆錄,計日以還。”

        無師之難——遇到問題,只能到很遠的地方找老師問。“又患無碩師名人與游,”

        條件之艱——“負篋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缊袍敝衣”“主人日再食,無鮮肥滋味之享”

        (師板書:致書之艱、從師之難、求學之苦)

        師:本文主要從致書之艱、從師之難、求學之苦這三方面來講述了作者的求學生涯。作者講述這些的目的是勸勉馬生努力學習,這里也有一篇《送東陽馬生序》比較一下,看看哪一篇的勸勉效果更好。

        (小黑板出示:“貧困是一位良師,苦難乃一所名校。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業(yè)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而毀于隨。良好的讀書條件并非人皆具備。期望馬生能珍惜年華,精心向學,終能成為吾國之棟梁之才。”)

        生甲:原文有具體的事例來寫自己的艱苦,而這篇短文空洞。

        生乙:自身經歷告訴對方,更能夠以情打動并說服馬生。

        師:為達到教導的目的,現(xiàn)身說法,循循善誘,比板起面孔能起更好的激勵作用。因而從自己當年的求學經歷談起,委婉地說到馬生的好機遇,從而要求馬生專心用功讀書。

        師:請同學們接著展示第二個討論題。

        四組學生:好學,尊敬師長,值得推廣,不敢出言,不值得推廣

        五組學生:我贊同作者尊敬師長的高尚品質,但我更贊成學生在老師面前畢恭畢敬的態(tài)度,尊師并不是怕師,人與人之間是平等的,更何況師生該多交流,以拓展知識面。

        六組學生:我覺得這種方式不完全可取,但老師也有錯的時候,我們應多與老師溝通,互補不足。

        師:老師也不是完人,也不是圣人,老師也有不對的地方,學生應予以指出。因為“我愛我?guī)煟腋鼝壅胬怼?rdquo;

        生齊聲:我更愛真理。

        師:很多人都聽過這句話吧?那誰知道它是誰說的嗎?

        生齊聲:不知道。

        師:亞里士多德從17歲開始入師門,跟隨柏拉圖達20年之久。他對老師是很崇敬的,師徒二人也是很好的朋友。他還曾寫了一首詩贊美柏拉圖。然而在追求真理的征程中,亞里士多德非常勇敢、堅決地批評老師的錯誤和缺點,在哲學思想的內容和方法上都同柏拉圖存在著嚴重的分歧。于是有些人就指責他背叛了老師,亞里士多德對此回敬了一句流傳至今的名言:“吾愛吾師,吾更愛真理!”

        師:請同學們接著展示第三個討論題。

        七組學生:可取,家貧嗜學,樂以忘憂是值得學習的。因為這種態(tài)度讓我們在老師面前畢恭畢敬,讓我們有學好知識的保障,同時這也是中華傳統(tǒng)美德。

        八組學生:可取,因為對先達莊重嚴肅的態(tài)度寫得有聲有色,寫自己求教時的謙恭,遇到老師叱咄,不敢出一言以復,人物神態(tài)躍然紙上。

        九組學生:不可取,對待學生應循循善誘,和藹地教導,以身作則,讓學生學會知識的同時,也能學會對人友善。

        師:看來大家在這個問題上觀點還是很一致的。嚴師出高徒,大家為了學習成績好些,還是希望老師嚴格點,但同時又想輕松點的學習,有點矛盾呀,所以同學們到底怎么做還要好好思考一下。

        師:現(xiàn)在請大家來說說之前預習時收取有關勤學的名言警句。

        生1: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

        生2:黑發(fā)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

        生3:三更燈火五更雞,正是男兒讀書時

        生4:人生能有幾次博,此時不博何時博;

        生5: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生6: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

        生7:鐘不敲不鳴,人不學不靈。

        師:各人有自己的苦樂觀,宋濂以求學求知為樂,有些同舍生只是以吃得好穿得好為快樂,談談一個新時代中學生應具有怎樣的苦樂觀?為什么?

        生1:苦與樂相互依存,苦中有樂,樂中有苦;

        生2:把苦當作樂,就其樂無窮;

        生3:先有苦后有樂,有苦才有樂。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

        師:正如韓愈所說:“業(yè)精于勤而荒于嬉,行成于思而毀于隨。”要有所成就,環(huán)境條件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勤奮、刻苦、勇于克服困難,自強不息。文中表現(xiàn)了宋濂少年時致書之艱、從師之難、求學之苦,但他同時認為“有足樂者”。

        師:人的內在精神追求甚于物質上的滿足。作者便是這樣。作者說“以中有足樂者,不知口體之奉不若人也”,對于所者來說這是一種樂趣。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只要我們保持著一種純正的追求,就可以領略到做學問的趣味,生活才更具價值。

        師:學習這篇課文,大家有這么多的感觸,其實,要想做成一件事,都會遇到重重困難,克服困難的過程就是拾級而上的過程,每上一個臺階都會遇到很多的困難,雖然苦,但因有勤和樂的相伴,最終會學有所成。這也是我對在座各位同學的期望和勉勵!

        五、堂清練習(5分鐘)完成練習案一。

        1 、文中太學學生條件優(yōu)越卻“業(yè)有不精,德有不成者”的原因是什么?

        2、作者是怎樣勸勉馬生勤奮學習的?

        3、第2節(jié)文字概括作者從哪三個方面寫生活艱難?

        4、寫出第2節(jié)文字中描寫同舍生衣飾的句子,并說說其何作用?

        以上就是《送東陽馬生序》教學實錄的全部內容,更多語文資料請到。

        7、《送東陽馬生序》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學習古人專心求學,刻苦自勵的精神。

        2.掌握文中的一些實詞及虛詞“以”的用法。

        3.掌握對比的寫作手法。

        教學重難點

        1.掌握通過對比表達自己觀點的寫作手法。

        2.倒裝句和省略句的理解。

        教學準備

        學生利用工具書,讀準字音,大體上把握文章內容。

        設計思路

        這篇文章字詞難度不大,除了一些重點詞句,其他都比較容易理解。文章思路清晰。在開篇提出“嗜學”,然后圍繞這個中心詞,層層展開,并采用對比法,點明求學應有的態(tài)度和精神。在教學時,可以引導學生在通讀全文、整體感知的基礎上,掌握重點字詞和句子,然后,由字詞理解到內容理解,把握文章的中心觀點,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在教學中,要貫穿朗讀,以朗讀帶動文章理解。

        教學過程

        一、導入 新課

        常言道:“自古雄才多磨難,從來紈绔少偉男。”孟子也說:“夫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這些都說明了苦難并非全是壞事。只要我們善于化苦難為動力,則苦難就會成為成功的墊腳石。今天我們來學習宋濂的《送東陽馬生序》。(板書課文標題。)

        二、介紹作者和作品

        1.介紹作者。

        (學生自己介紹,教師補充。)

        他是明朝主要的開國文臣,明初文學家。他年少時受業(yè)于元末古文大家吳萊、柳貫、黃晉等。元朝至正九年,召他為翰林院編修,因為身老不仕,隱居龍門山著書。明初,征他作江南儒學提舉,讓他為太子講經,修《元史》,官至翰林院學士承旨、知制

        誥,朝廷的重要文書,大都由他參與撰寫。年老辭官。后因長孫宋慎犯罪,被流放到四川,途中病死。他與劉基、高啟為明初詩文三大家。著有《宋學士集》。 一

        2.介紹本文的體裁特點。

        本文是一篇贈序,其中的“序”,并非“序言”,而是“贈言”的意思。作為文章的體裁,序有書序和贈序之分。書序相當于前言后記,一般是介紹作家的生平,或成書過程與宗旨,為閱讀和評價作品提供一定的參考資料,或給以必要的引導。而贈序與書序的性質不同,始于唐朝,文人之間以言相贈,表達離別時的某種思想感情,往往因人立論,闡明某些觀點,相當于議論性散文。

        三、朗讀全文,并疏通疑難字詞的讀音

        要求學生注意以下字詞的讀音:

        嗜學(shi4) 怠(dai4) 叩問(kou4) 綺秀(qi3)四、學生自由朗讀全文,初步感知課文內容五、學習課文

        1.指名學生朗讀。

        2.學生分組討論翻譯文句。

        3.教師引導學生掌握以下字詞或短語。

        (1)余幼時即嗜學:我從小就愛好讀書。

        (2)弗之?。悍穸ň浯~作賓語前置。之:指抄書。

        (3)碩師:大師,對學者的尊稱。

        (4)先達:有地位有聲望的前輩。據(jù)有關資料來看,可能是指黃晉。

        (5)未嘗稍降辭色:態(tài)度一直嚴肅。辭色:語言和臉色。

        (6)援疑質理:援疑,提出疑難;質理,質詢道理。

        (7)蓋余之勤且艱若此:蓋,句首發(fā)語詞。我求學時辛勤艱苦的情況大體就是這樣。

        4.思考探究。

        (1)本文的中心意思是什么?請簡要概括。

        (2)文章是如何寫出自己學習時的困難條件的?請引用原文的關鍵詞語或者句子回答。

        (3)作者寫出了學習時極為艱苦的條件,目的是什么?

        (4)根據(jù)課文,用自己的話描述一下作者求學時候的情景。

        (學生分小組討論。) ’

        要點提示:

        (1)講述作者本人求學的艱難和用心之專。 、

        (2)主要體現(xiàn)在借書抄錄、衣食粗劣、生活簡樸、跋涉艱難等方面。主要語句有:

        ①每假借于藏書之家,手自筆錄,計日以還。②硯冰堅,手指不可屈伸。③窮冬烈風,大雪深數(shù)尺,足膚皸裂而不知。④余則綿袍敝衣處其間。

        (3)作者認為,勤奮和艱苦是相互聯(lián)系的兩個方面,有了主觀的勤奮,一切艱難困苦都可以克服。這正是學有所成的根本原因。

        (4)要求學生描繪,一是檢查學生對課文文句的理解掌握程度。要想準確描述出來,必須理解文句的準確意思,在此基礎上,再用生動的語言描述出來。二是要學生體會作者求學艱難,從而感受到自己求學的幸福。六、領會文章寫作上的基本特點

        本文在寫作上,注意了記敘、描寫、議論三者的自然結合。

        本文以記敘為主,筆法簡潔。有些地方適當?shù)丶右凿秩竞兔枥L,使文章增添了文采,顯得更加生動具體。比如,寫到百里之外向碩師名人求教的情景,寫了周圍的環(huán)境,寫了“先達”的表現(xiàn),寫了自己求教時的謙虛恭謹。文字簡潔,而人物神情躍然紙上。又如寫奔走途中的艱難,寥寥數(shù)語,情態(tài)畢現(xiàn)。寫同舍諸生的服飾華貴,采取了細節(jié)描寫的方法,更襯托出作者的樸素與艱苦。

        七、拓展探究

        作者家貧嗜學,樂以忘憂,在老師面前畢恭畢敬,不敢出言。當代中學生應該如何看待這種學習態(tài)度和從師尊師方式?寫成發(fā)言材料,下節(jié)課交流。

        八、布置作業(yè)

        1.完成上面“拓展探究”。

        2.背誦課文。資料鏈接一、關于“序”

        古人送別時,往往以詩相贈,有時還給這些詩寫上一篇序,以介紹有關情況。唐初以后,單獨寫的臨別贈言的文章,也叫序,內容多是勉勵、勸慰兼抒發(fā)自己胸臆,或對某事發(fā)表自己的見解,又叫“贈序”(和“書序”不同)。本文就是明代的名士宋濂寫給同鄉(xiāng)晚輩的一篇贈序。我們學過的《(指南錄)后序》是一篇書序,書序是寫在書的前面或后面,意在交待成書的過程、背景等。二、明初散文 ’

        明代初期的散文作家大都經歷了社會動亂,對治亂興亡的體驗較深,因此創(chuàng)作比較貼近現(xiàn)實。這個時期的主要代表作家有宋濂、劉基、方孝孺等。

        宋濂是“開國文臣之首”。他堅持散文要明道致用、宗經師古,強調“辭達”,注意“通變”,要求“因事感觸”而為文,所以他的散文內容比較充實,且有一定的藝術功力。劉基則詩文兼長。散文長于議論,風格古樸豪放,鋒利遒勁,且富于形象性,《郁離子》《賣柑者言》可為代表。方孝孺是宋濂的學生,繼承了宋的文統(tǒng)與道統(tǒng),且有自己獨特的風格。他的散文雄健豪放,犀利潑辣,如《蚊對》《指喻》等。

        8、《送東陽馬生序》教學設計

        以下是由小編為大家分享的《送東陽馬生序》教案設計,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

        一、簡析教材:

        《送東陽馬生序》是魯教版八年級上冊第四單元中的第五篇課文。本單元所選文章題材多樣,內容豐富。或寫景,或狀物,或詠史,或抒寫人生志趣,或表現(xiàn)親朋情誼,無不浸透著作者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深刻感悟和深入思考。而本文重在敘述自己年輕時求學的艱苦經歷,意在勉勵馬生專心學習,刻苦攻讀,將來能有所成就。文章從容懇切,令人感動。

        二、學情分析: 本文較長,學生背誦起來難度較大,有些語句分析起來也較有難度,應該提前布置學生加強預習。

        三、教學目標:根據(jù)《新課標》及本課內容和本單元教學要求,制定如下教學目標:

        1、 知識和能力目標:

        (1)誦讀課文,掌握并積累一些文言虛詞和實詞,培養(yǎng)古文閱讀能力。

        (2)學習文中運用的對比手法及其表達效果。

        2、過程和方法:

        反復朗讀課文,在自主、合作、探究的過程中,領會文章的主要內容。

        3、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體會作者刻苦學習的精神,激勵自己勤奮學習的熱情。

        四、教學重點:誦讀課文,掌握并積累一些文言虛詞和實詞,培養(yǎng)古文閱讀能力。

        學習文中運用的對比手法及其表達效果。

        五、教學難點:理解作者如何用自身體會勉勵馬生作為教學難點。

        六、教法學法:朗讀、自主合作與探究

        七、教學安排:三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能正確流暢地朗讀課文,理解文章大意;

        能準確翻譯“求學經歷”一層原文。

        教學過程:

        一、直入課題并板書課題與作者。

        二、簡介作者與文體特點。

        1、 請學生簡要交流預習所查閱的作家作品,教師適當進行訂正與補充。

        宋濂,字景濂,號潛溪。明初文學家。是當時的“開國文臣之首”。本文出自《宋學

        士文集》。

        2、關于“序”

        古代“序”有兩種:一是介紹、評論文章的序;一是臨別贈言的贈序。本文屬于贈序。

        《送東陽馬生序》是作者給同鄉(xiāng)后學馬生的臨別贈言。這是贈序,有別于介紹評價的序。

        三、朗讀課文。

        1、教師范讀。請學生注意標劃字音停頓。教師板書生字,讓學生注音書寫。最后訂正。

        (1)字音:

        嗜(shì)學 硯(yàn) 逾(yú)約 叱(chì)咄(duō) 俟(sì)

        負篋(qiè)曳(yè)屣(xǐ) 皸(jūn)裂 媵(yīng)人 燁(yè)然 持湯沃(wò)灌 以衾(qīn)擁覆 綺(qǐ)繡 缊(yùn)袍敝衣

        多音字: 容臭(xiù) 既加冠(guān) 僵勁(jìng) 日再食(sì)

        通假字: 四支僵勁 支---肢 “肢體”

        皆被綺繡 被---披 “穿”

        (2)停頓:

        如:以是∕人·多以書假余

        余∕因得·遍觀群書

        從·鄉(xiāng)之先達∕執(zhí)經扣問

        以∕中有足樂者

        蓋∕余之勤與艱∕若此

        2、 學生自由朗讀至少兩遍,要求讀得準確流暢。

        3、 指名朗讀。

        4、 集體朗讀。

        四、默讀課文,根據(jù)書下注釋,疏通大意。三分鐘后請學生舉手概括回答。教師應予以訂正和鼓勵。

        五、小組合作翻譯。(從開頭至“余因得遍觀群書”)

        先對照注釋自譯,標出疑難處,三分鐘后小組互相探討解決,約三分鐘后,全班交流,教師評點總結。

        (1)重點實虛詞:以書下為主,

        每:經常。 于:向。 因得:因此能夠。

        (2)活用詞:

        筆錄:用筆抄寫。(名詞做狀語)

        (3)多義詞:

        無從致書以觀 (來)

        以 計日以還(相當于連詞“而”)

        以是人多以書假余(前:因此。后:把)

        弗之怠(指代抄書)

        之 藏書之家(的)

        走送之(代所借之書)

        (4)重點句子略

        六、齊讀課文后總結。

        針對本課所講的主要內容進行總結鞏固。可以是教師自己總結,也可以由學生自己歸納。

        七、布置作業(yè):

        1、抄寫一遍原文并熟讀。

        2、整理譯段筆記并記憶。

        板書(由左向右)

        送東陽馬生序

        宋濂

        一、字音:

        嗜(shì)學 硯(yàn) 逾(yú)約 叱(chì)咄(duō) 俟(sì)

        負篋(qiè)曳(yè)屣(xǐ) 皸(jūn)裂 媵(yīng)人 燁(yè)然 持湯沃(wò)灌 以衾(qīn)擁覆 綺(qǐ)繡 缊(yùn)袍敝衣

        容臭(xiù) 既加冠(guān) 僵勁(jìng) 日再食(sì)

        二、譯文

        (1)通假字: 支---肢 “肢體”

        被---披 “穿”

        (2)活用詞:

        筆 :用筆(名詞做狀語)

        (3)多義詞:

        以 相當于連詞“而” 指代抄書

        因此 之 的

        代所借之書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誦讀課文,翻譯課文,掌握并積累一些文言虛詞和實詞,

        教學過程:

        一、 檢查復習:

        1、聽寫上課所學生字及文學常識(略)

        2、檢查朗讀課文。

        二、 齊讀課文。

        三、 學習第一段“既加冠至段末”。

        1、學生先看書理解掌握第一段的書下重點詞語注釋,三分鐘后提問搶答。

        2、補充思考如下詞語注釋:

        既、益、嘗趨、先達、卒、或、之、以

        3、小組合作翻譯。三分鐘后全班交流,教師強調重點句子。如:

        又患無碩師名人與游。

        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禮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復。

        四、 學習第二段。

        1、一生讀課文,其他生注意找出本段的通假字及含有多義的詞語。

        如,通假字略

        多義詞:以、之等

        2、解決以上詞語意思。明確:

        余之從師也 (助詞不譯) 以衾擁覆 (用)

        之 白玉之環(huán) (的) 以 以中有足樂者 (因為)

        ……

        3、合作翻譯。要求逐字逐句進行。六分鐘后全班交流。教師明確以下重點語句:

        當余之從師也,負篋曳屣行深山巨谷中。

        以衾擁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無鮮肥滋味之享。

        腰白玉之環(huán)

        以中有足樂者……不若人也。

        蓋余之勤與艱若此。

        4、齊讀本段體會主要內容。

        五、 教師總結。

        針對本課所講的主要知識點進行全面的總結鞏固。

        六、 學生自讀課文,要求速讀、熟讀,達到成誦的地步。

        七、 齊讀全文體會。

        八、 布置作業(yè):

        對譯課文,并理解背誦課文。

        板書:

        送東陽馬生序

        宋濂

        (1)通假字: 支 、被

        (2)活用詞:

        筆 :名詞做狀語“用筆” 腰:名詞做動詞“腰掛”

        (3)多義詞:

        以 相當于連詞“而” 之 指代抄書

        因此 的

        把 代所借之書

        用 助詞不譯

        因為

        第三課時

        教學目標

        理解文章內容,加強背誦,體會作者刻苦學習的精神;

        學習文中運用的對比手法及其表達效果。

        教學過程:

        一、檢查復習

        口述翻譯、背誦課文。

        二、齊讀全文導課。

        這篇課文是作者給同鄉(xiāng)后學的臨別贈言。感情真摯誠懇,循循善誘?,F(xiàn)在我們看看作者是怎樣用自己的切身體會勉勵馬生勤奮學習的。

        三、速讀課文思考:

        作者從哪兩個方面寫了自己的求學經歷?并請簡述文章的結構思路。

        三分鐘后自由回答。教師明確訂正:

        主要寫了自己的學習過程和學習態(tài)度。作者開篇即點出學習上難以解決的矛盾,由此引出了求學的艱難及自己求學時的態(tài)度,最后以“勤且艱”小結自己的學習生涯。

        四、合作探究:

        1、 速讀課文,用原文說說作者在求學過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難,他是如何克服的,他為什么能夠這樣做?

        2、 課文哪些地方運用了對比手法?其作用是什么?

        以上問題交給學生獨立思考三分鐘后,小組互相交流探討,準備全班交流。最后教師明確。

        五、明確上述答案:

        1、 設計此問題,意義在于背誦的要求,其中困難可概括出四難,即“無書難,無師難,求學難,生活難”。尤其是最后一問“他為什么能夠這樣做?”可以在原文的基礎上不拘一格,只要說出自己的理解即可。

        2、 如第一段中一開始就運用對比,“嗜學” 與“家貧”這對尖銳的矛盾,意在刻畫作者能克服困難勤勉好學。第二段寫求學的艱苦情況。寫家中窮苦、路途險惡等衣、食、住、行,這一切都表現(xiàn)一個“苦”字,目的是與同舍生形成對比,也表現(xiàn)自己外表雖苦,內心卻樂。對比中無不是從正面教育勉勵馬生。

        六、拓展提高:

        你曾經學過哪些勸學的古文?試舉一例與本文比較寫法上的不同。

        明確:

        《為學》借故事說明一個道理 :事在人為。

        《孫權勸學》以對話為刻畫人物的主要手段,循循善誘的親切語氣來勸勉呂蒙讀書。

        《送東陽馬生序》則是作者通過自己的親身經歷和感受,以夾敘夾議的寫法語重心長,情真意切,不僅使人感到親切,而且從正面教育了馬生。

        七、背誦課文,鞏固理解。

        八、布置作業(yè):

        繼續(xù)背誦原文,做《伴你學》加深理解。

        板書設計:

        送東陽馬生序

        以上就是《送東陽馬生序》教案設計的全部內容,更多語文資料請到。

        9、《送東陽馬生序》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學習古人專心求學,刻苦自勵的精神。

        2.掌握文中的一些實詞及虛詞“以”的用法。

        3.掌握對比的寫作手法。

        教學重難點

        1.掌握通過對比表達自己觀點的寫作手法。

        2.倒裝句和省略句的理解。

        教學準備

        學生利用工具書,讀準字音,大體上把握文章內容。

        設計思路

        這篇文章字詞難度不大,除了一些重點詞句,其他都比較容易理解。文章思路清晰。在開篇提出“嗜學”,然后圍繞這個中心詞,層層展開,并采用對比法,點明求學應有的態(tài)度和精神。在教學時,可以引導學生在通讀全文、整體感知的基礎上,掌握重點字詞和句子,然后,由字詞理解到內容理解,把握文章的中心觀點,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在教學中,要貫穿朗讀,以朗讀帶動文章理解。

        教學過程

        一、導入 新課

        常言道:“自古雄才多磨難,從來紈绔少偉男。”孟子也說:“夫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這些都說明了苦難并非全是壞事。只要我們善于化苦難為動力,則苦難就會成為成功的墊腳石。今天我們來學習宋濂的《送東陽馬生序》。(板書課文標題。)

        二、介紹作者和作品

        1.介紹作者。

        (學生自己介紹,教師補充。)

        他是明朝主要的開國文臣,明初文學家。他年少時受業(yè)于元末古文大家吳萊、柳貫、黃晉等。元朝至正九年,召他為翰林院編修,因為身老不仕,隱居龍門山著書。明初,征他作江南儒學提舉,讓他為太子講經,修《元史》,官至翰林院學士承旨、知制

        誥,朝廷的重要文書,大都由他參與撰寫。年老辭官。后因長孫宋慎犯罪,被流放到四川,途中病死。他與劉基、高啟為明初詩文三大家。著有《宋學士集》。 一

        2.介紹本文的體裁特點。

        本文是一篇贈序,其中的“序”,并非“序言”,而是“贈言”的意思。作為文章的體裁,序有書序和贈序之分。書序相當于前言后記,一般是介紹作家的生平,或成書過程與宗旨,為閱讀和評價作品提供一定的參考資料,或給以必要的引導。而贈序與書序的性質不同,始于唐朝,文人之間以言相贈,表達離別時的某種思想感情,往往因人立論,闡明某些觀點,相當于議論性散文。

        三、朗讀全文,并疏通疑難字詞的讀音

        要求學生注意以下字詞的讀音:

        嗜學(shi4) 怠(dai4) 叩問(kou4) 綺秀(qi3)四、學生自由朗讀全文,初步感知課文內容五、學習課文

        1.指名學生朗讀。

        2.學生分組討論翻譯文句。

        3.教師引導學生掌握以下字詞或短語。

        (1)余幼時即嗜學:我從小就愛好讀書。

        (2)弗之?。悍穸ň浯~作賓語前置。之:指抄書。

        (3)碩師:大師,對學者的尊稱。

        (4)先達:有地位有聲望的前輩。據(jù)有關資料來看,可能是指黃晉。

        (5)未嘗稍降辭色:態(tài)度一直嚴肅。辭色:語言和臉色。

        (6)援疑質理:援疑,提出疑難;質理,質詢道理。

        (7)蓋余之勤且艱若此:蓋,句首發(fā)語詞。我求學時辛勤艱苦的情況大體就是這樣。

        4.思考探究。

        (1)本文的中心意思是什么?請簡要概括。

        (2)文章是如何寫出自己學習時的困難條件的?請引用原文的關鍵詞語或者句子回答。

        (3)作者寫出了學習時極為艱苦的條件,目的是什么?

        (4)根據(jù)課文,用自己的話描述一下作者求學時候的情景。

        (學生分小組討論。) ’

        要點提示:

        (1)講述作者本人求學的艱難和用心之專。 、

        (2)主要體現(xiàn)在借書抄錄、衣食粗劣、生活簡樸、跋涉艱難等方面。主要語句有:

        ①每假借于藏書之家,手自筆錄,計日以還。②硯冰堅,手指不可屈伸。③窮冬烈風,大雪深數(shù)尺,足膚皸裂而不知。④余則綿袍敝衣處其間。

        (3)作者認為,勤奮和艱苦是相互聯(lián)系的兩個方面,有了主觀的勤奮,一切艱難困苦都可以克服。這正是學有所成的根本原因。

        (4)要求學生描繪,一是檢查學生對課文文句的理解掌握程度。要想準確描述出來,必須理解文句的準確意思,在此基礎上,再用生動的語言描述出來。二是要學生體會作者求學艱難,從而感受到自己求學的幸福。六、領會文章寫作上的基本特點

        本文在寫作上,注意了記敘、描寫、議論三者的自然結合。

        本文以記敘為主,筆法簡潔。有些地方適當?shù)丶右凿秩竞兔枥L,使文章增添了文采,顯得更加生動具體。比如,寫到百里之外向碩師名人求教的情景,寫了周圍的環(huán)境,寫了“先達”的表現(xiàn),寫了自己求教時的謙虛恭謹。文字簡潔,而人物神情躍然紙上。又如寫奔走途中的艱難,寥寥數(shù)語,情態(tài)畢現(xiàn)。寫同舍諸生的服飾華貴,采取了細節(jié)描寫的方法,更襯托出作者的樸素與艱苦。

        七、拓展探究

        作者家貧嗜學,樂以忘憂,在老師面前畢恭畢敬,不敢出言。當代中學生應該如何看待這種學習態(tài)度和從師尊師方式?寫成發(fā)言材料,下節(jié)課交流。

        八、布置作業(yè)

        1.完成上面“拓展探究”。

        2.背誦課文。資料鏈接一、關于“序”

        古人送別時,往往以詩相贈,有時還給這些詩寫上一篇序,以介紹有關情況。唐初以后,單獨寫的臨別贈言的文章,也叫序,內容多是勉勵、勸慰兼抒發(fā)自己胸臆,或對某事發(fā)表自己的見解,又叫“贈序”(和“書序”不同)。本文就是明代的名士宋濂寫給同鄉(xiāng)晚輩的一篇贈序。我們學過的《(指南錄)后序》是一篇書序,書序是寫在書的前面或后面,意在交待成書的過程、背景等。二、明初散文 ’

        明代初期的散文作家大都經歷了社會動亂,對治亂興亡的體驗較深,因此創(chuàng)作比較貼近現(xiàn)實。這個時期的主要代表作家有宋濂、劉基、方孝孺等。

        宋濂是“開國文臣之首”。他堅持散文要明道致用、宗經師古,強調“辭達”,注意“通變”,要求“因事感觸”而為文,所以他的散文內容比較充實,且有一定的藝術功力。劉基則詩文兼長。散文長于議論,風格古樸豪放,鋒利遒勁,且富于形象性,《郁離子》《賣柑者言》可為代表。方孝孺是宋濂的學生,繼承了宋的文統(tǒng)與道統(tǒng),且有自己獨特的風格。他的散文雄健豪放,犀利潑辣,如《蚊對》《指喻》等。

        10、《送東陽馬生序》教學設計

        教學設想

        通過寫自己年輕時期讀書的艱苦,勸人利用便利的條件,虛心求教,認真讀書。在教學時,可以引導學生體會作者這種勤奮善學的精神,并掌握其中的一些重點字詞,培養(yǎng)學生的文言文閱讀能力。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內容和步驟

        一、導入 新課

        常言道:“自古雄才多磨難,從來紈绔少偉男。”孟子也說:“夫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這些都說明了苦難并非全是壞事。只要我們善于化苦難為動力,則苦難就會成為成功的墊腳石。今天我們來學習宋濂的《送東陽馬生序》。(板書課文標題)

        二、介紹作者和作品

        1.介紹作者。

        學生自讀課文注釋①,教師補充:

        他是明朝主要的開國文臣,明初文學家。他年少時受業(yè)于元末古文大家吳萊、柳貫、黃溍等。元朝至正九年,召他為翰林院編修,因為身老不仕,隱居龍門山著書。明初,征他作江南儒學提舉,讓他為太子講經,修《元史》,官至翰林學士承旨、知制誥,朝廷的重要文書,大都由他參與撰寫。年老辭官,后因長孫宋慎犯罪,被流放到四川,途中病死。他與劉基、高啟為明初詩文三大家。著有《宋學士集》。

        2.介紹本文的體裁特點。

        本文是一篇贈序,其中的“序”,并非“序言”,而是“贈言”的意思。作為文章的體裁,序有書序和贈序之分。書序相當于前言后記,一般是介紹作家的生平,或成書過程與宗旨,為閱讀和評價作品提供一定的參考資料,或給以必要的引導。而贈序與書序的性質不同,始于唐朝,文人之間以言相贈,表達離別時的某種思想感情,往往因人立論,闡明某些觀點,相當于議論性散文的一種寫法。

        三、朗讀全文,并疏通疑難字詞的讀音

        要求學生注意以下字詞的讀音:

        嗜學怠叩問綺秀裘葛謁余撰

        四、學生自由朗讀全文,初步感知課文內容

        五、學習課文第1段

        1.指名學生朗讀第1段。

        2.教師引導學生掌握以下字詞:

        (1)余幼時即嗜學:我從小就愛好讀書。

        (2)弗之?。悍穸ň浯~作賓語前置。之:指抄書。

        (3)碩師:大師,對學者的尊稱。

        (4)先達:有地位有聲望的前輩。據(jù)有關資料來看,可能是指黃滑。

        (5)未嘗稍降辭色:態(tài)度一直嚴肅。辭色:語言和臉色。

        (6)援疑質理:援疑,提出疑難;質理,質詢道理。

        (7)蓋余之勤且艱若此:蓋,句首發(fā)語詞。’我求學時辛勤艱苦的情況大體就是這樣。

        3.指名學生翻譯部分重點句子。

        4.思考:這一段的中心意思是什么?請簡要概括。

        學生討論后明確:這一段是講述作者本人求學的艱難和用心之專。

        5.思考:文章是如何寫出自己學習時的困難條件的?請引用原文的關鍵詞語或者句子

        回答。

        學生討論后明確:主要體現(xiàn)在借書抄錄,衣食粗劣,生活簡樸,跋涉艱難等方面。主要語句有:(1)每假借于藏書之家,手自筆錄,計日以還。(2)硯冰堅,手指不可屈伸。(3)窮冬烈風,大雪深數(shù)尺,足膚皸裂而不知。(4)余則組袍敝衣處其間

        6.思考:作者寫出了學習時極為艱苦的條件,目的是什么?

        明確:從本段最后幾句話可以看出,作者認為,勤奮和艱苦是相互聯(lián)系的兩個方面,有了主觀的勤奮,一切艱難困苦都可以克服。這正是學有所成就的根本原因。

        7.根據(jù)課文,用自己的話描述以下作者求學時候的情景。

        明確:要求學生描繪,一是檢查學生對課文文句的理解掌握程度。要想準確描述出來,必須理解文句的準確意思,在此基礎上,再用生動的語言描述出來。二是要學生體會作者求學艱難,從而感受到自己求學的幸福。

        六、學習課文第2段

        1.學生自由朗讀第2段。

        2.學生采用結合注釋、相互交流、向老師提問等不同方式,理解本段中的重點語句,疏通閱讀障礙。

        3.思考以下問題:

        (1)這一段的中心意思是什么?

        (2)文章從哪些地方表現(xiàn)了明代太學生優(yōu)越的學習條件?

        (3)作者寫這些太學生學習條件優(yōu)越的用意何在?

        學生討論后歸納:這一自然段主要是說明今之太學生學習條件的優(yōu)越。這些內容與前一段的內容形成鮮明的對比,并從四個方面與前面作者求學的情況形成對比:

        衣食:廩稍之供、葛裘之遺——日再食,無鮮肥滋味之享、組袍敝衣

        住宿:坐大廈之下而誦《詩》《書》——行深山巨谷

        從師:未有問而不告——未嘗稍降辭色、叱咄

        書籍:凡所宜有之書皆集于此——假借于藏書之家,手自筆錄經過四層對此,顯而易見昔日艱難和今日條件的優(yōu)裕。在昔日困苦中能夠業(yè)有所精,德有所成;而處于優(yōu)越條件下不能有所精,有所成,只能說明其用心不專。

        七、學習課文第3段

        1.學生自由朗讀第3段。

        2.學生自行翻譯之后,教師指名學生翻譯本段。

        學生翻譯后,教師引導學生互相討論,訂正其中的錯誤,使學生準確理解文句的意思,把握重點字詞的意義和用法。

        3.思考:請概括本段的中心意思。

        明確:點明這篇贈序的寫作背景和意圖。

        學生概括歸納后,可以引導學生對寫作背景和寫作意圖作進一步闡述。

        八、領會文章寫作上的基本特點

        本文在寫作上,注意了記敘、描寫、議論三者的自然結合。

        本文以記敘為主,筆法簡潔。有些地方適當?shù)丶右凿秩竞兔枥L,使文章增添了文采,顯得更加生動具體。比如,寫到百里之外向碩師名人求教的情景,寫了周圍的環(huán)境,寫了“先達”的表現(xiàn),寫了自己求教時的謙虛恭謹。文字簡潔,而人物神情躍然紙上。又如寫奔走途中的艱難,寥寥數(shù)語,情態(tài)畢現(xiàn)。寫同舍諸生的服飾華貴,采取了細節(jié)描寫的方法,更襯托出作者的樸素與艱苦。敘述、描寫的同時,還適當?shù)卮┎辶俗h論,突出了文章的中心思想。文章在講述了今之太學生的優(yōu)越學習條件后,進而推論出:“其業(yè)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質之卑,則心不若余之專耳,豈他人之過哉?”這就是通過今昔對比所揭示出的道理。

        九、布置作業(y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