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一区二区三区四区五,亚洲区一区二区三区,精品91麻豆免费免费国产在线,日本性爱一区二区

  • <menu id="j4nbm"><progress id="j4nbm"><i id="j4nbm"></i></progress></menu>
    <td id="j4nbm"><strong id="j4nbm"></strong></td>
      1. <th id="j4nbm"><tbody id="j4nbm"><table id="j4nbm"></table></tbody></th>

        《滿井游記》教學實錄一等獎

        《《滿井游記》教學實錄一等獎》屬于教學設計中比較優(yōu)秀的內容,歡迎參考。

        《滿井游記》教學實錄一等獎

        1、《滿井游記》教學實錄一等獎

        滿井游記教學實錄

        教學目標

        1、了解作者及寫作背景,知人論世,便于理解作者豐富而微妙的思想感情。

        2、重視誦讀,在朗讀中把握文意,逐步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

        3、感受北方初春景象,理解作者寄情山水的意趣。

        教學重點

        引導學生感受作品優(yōu)美的意境,體會作品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教學難點

        1、品讀課文,體會寫景的技巧,學習作者善于抓住景物特點生動傳神地進行描寫的方法。

        2、理解“夫不能以游墮事,瀟然于山石草木之間者,惟此官也”的豐富意蘊。

        教具準備

        多媒體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語

        自古以來文人墨客多愛游山玩水,在山水之間書寫自己的性情志趣,寄寓自己的人生理想,這節(jié)課讓我們跟隨著作者袁宏道,去欣賞他筆下的自然美景,去體會他寄情山水的意趣!

        二、文本感知

        1、檢查自學情況

        上節(jié)課我們已對文中的重點難字難詞做了學習,這節(jié)課首先請同學們口頭翻譯全文,然后把自己在翻譯過程中出現的不懂的地方說出來,我們討論解決。

        (學生口頭翻譯,之后將不懂的句子提出并予以解決。)

        2、配樂齊讀全文

        三、品讀課文,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1、探究文章優(yōu)美的意境。

        顯然,這是一篇寫景記游的散文,請問,文章描敘的是什么時候的景色,你能從文中的句子里找到證明這是寫早春的詞語嗎?

        (學生說出這是描寫早春景色的文章,并以以下句子為證:)

        (1)、高柳夾堤,土膏微潤,一望空闊,若脫籠之鵠。

        (2)、于時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鱗浪層層,清澈見底,晶晶然如鏡之新開而冷光之乍出與匣也。

        (3)、柳條將舒未舒,柔梢披風,麥田淺鬣寸許。

        (教師點撥“微潤”、“始解”、“將舒未舒”、“淺鬣”,明確描寫的正是早春之景,并進一步提問,文章還描寫了哪些早春之景?

        明確:柳枝、麥苗、土、冰(水)、山巒、鳥、魚、游人

        (教師點撥,這些句子那些詞用的生動?語言的生動還表現在哪里?)

        明確:一些動詞用的極為生動傳神,如“洗”、“拭”、 “ 曝”、“呷”。 “洗”、“拭”寫出了春天山色的清新可人、秀麗明媚?!?曝”、“呷”寫出了鳥魚的悠然自得。

        這些句子還巧妙運用擬人、比喻等修辭使語言更加生動形象。

        (學生再次有感情的朗讀這些語句,教師提示:請問你們是帶著怎樣的感情去讀的?)

        2、深入研讀課文,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所謂“一切景語皆情語”,提問:作者是帶著怎樣的心情去旅游的?你能從這些景物的描寫中窺察出作者的心情嗎?

        (學生并自由發(fā)言。指出作者的心情是喜悅的。并可以以下列句子為證:)

        (1) 若脫籠之鵠。(脫與離對比,體會作者將初春曠野中的自己比作“脫籠之鵠”,表現自己從局促小屋投身到大自然懷抱的欣喜、舒朗的心情。)

        (2)、乍.(寫出作者驟見如此美景的驚喜)

        (3)、借寫游人、魚鳥來傳達內心的喜悅。

        3、進一步探討作者的思想。

        (1)教師提問:滿井的早春如此之美,而作者來這里之前知道嗎?你從何得知?

        明確:“始知郊田之外未始無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始”字說明現在才知道,而在這之前,作者的狀況是怎樣的呢?

        (學生找到第一段,并讀。)

        (2):在城里,他“局促一室之內,欲出不得?!闭垎枺@是什么原因呢?

        (學生可能答是氣候寒冷,教師追問僅是天氣的原因嗎?請從文中找到答案?)。

        明確:結尾“夫不能以游墮事,瀟然于山石草木之間者,惟此官也”,表明自己對為官的看法,“不能以游墮事”是對那些熱衷仕途功名的官僚而言的。至于作者本人,本無意于在政治上進取,何況他現在只不過是一個小小的教官,當然可以“瀟然于山石草木之間”。“惟此官也”,有不虛此行的滿足心情,既是自嘲,也是自傲。他在官場感到孤獨,大自然給他以慰藉,山水魚鳥都成了他的知己。

        所以,這篇山水游記,與其說描繪滿井一帶的二月春色,還不如說作者借游春在抒寫性靈,反映了他厭倦官場和寄情山水的態(tài)度。

        (3)在為官與山水之間,他最終選擇了什么?(自此始游)

        4、知識鏈接:

        袁宏道輕視名利,始終無意于仕途,他萬歷二十年(1592)就中了進士,但不愿做官,他把做官看作“猢猻入籠中”。他曾辭去吳縣縣令,去訪師求學,游歷山川。寫下了很多著名的游記,如《西湖游記二則》等。他生性酷愛自然山水,在登臨山水中,他的思想得到了解放,個性得到了張揚,創(chuàng)作的激情也格外高漲。明神宗萬歷二十六年(1598),袁宏道收到在京城任職的哥哥的信,讓他進京。他只好收斂游山玩水的興致,來到北京,被授予順天府(治所在北京)教授。次年,升為國子監(jiān)助教。但污濁的官場讓他嘗盡人間冷暖,此后第二年,他便告假還鄉(xiāng),過上隱居的生活。

        四、總結課文。

        1、至此,我們對袁宏道的人生理想和性情思想有所了解了吧,事實上,在中國的歷史上像他這樣的文人還是很多的,你知道還有誰嗎?

        2、最后讓我們再來回顧一下作者筆下動人的滿井之春吧!希望這能對我們今后寫作游記散文多少有些幫助。(配合圖片再讀)

        五、拓展練習:結合圖片,以文中對春天的描寫為基礎,展開想像,描寫春天。

        板書設計

        寫景:早春之美——用詞生動傳神、修辭巧妙自然

        抒情:滿井游前——局促不出 郁悶

        滿井游時——脫籠之鵠 喜悅 厭倦官場、寄情山水

        滿井游后——自此始游 自由

        教學反思:

        關于文言文的教學個人認為既要秉承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又要有所創(chuàng)新。在這一課文的教學中我注重學生的讀、議、析。在讀中訓練語感,培養(yǎng)語感后來議,在議中析,逐層深入。

        有關文中的景色的描寫,我主要通過對詞語的賞析加以理解。在課堂教學上,我注意了幾點:預設教案科學性、課堂動態(tài)生成性、課堂教學可持續(xù)性發(fā)展(作業(yè)發(fā)展性)

        課堂動態(tài)生成性。也就是說我在上課過程中注意伸縮自如地來引導學生,在教學過程中把作業(yè)布置給學生,這又體現了課堂教學的可持續(xù)性發(fā)展。

        在這節(jié)課上,我也有不滿意的地方就是在“議”的這個環(huán)節(jié)當中,生成的問題不多,而且所提的問題相聯來說較簡單。學生做了分析以后,我的點評不夠深入,不夠具體?!澳繕藨钦_的目標,夢想、理想均可成為目標。但是夢想距離目標較遠,有的夢想是不可能實現的,有的甚至是一種幻想。”而我沒有給學生點出這點來。以后的教學過程中,我會注意這些細節(jié)的,繼續(xù)努力探索教學方法,使自己做得更好。

        2、《滿井游記》教學實錄

        滿井游記教學實錄

        教學目標

        1、了解作者及寫作背景,知人論世,便于理解作者豐富而微妙的思想感情。

        2、重視誦讀,在朗讀中把握文意,逐步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

        3、感受北方初春景象,理解作者寄情山水的意趣。

        教學重點

        引導學生感受作品優(yōu)美的意境,體會作品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教學難點

        1、品讀課文,體會寫景的技巧,學習作者善于抓住景物特點生動傳神地進行描寫的方法。

        2、理解“夫不能以游墮事,瀟然于山石草木之間者,惟此官也”的豐富意蘊。

        教具準備

        多媒體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語

        自古以來文人墨客多愛游山玩水,在山水之間書寫自己的性情志趣,寄寓自己的人生理想,這節(jié)課讓我們跟隨著作者袁宏道,去欣賞他筆下的自然美景,去體會他寄情山水的意趣!

        二、文本感知

        1、檢查自學情況

        上節(jié)課我們已對文中的重點難字難詞做了學習,這節(jié)課首先請同學們口頭翻譯全文,然后把自己在翻譯過程中出現的不懂的地方說出來,我們討論解決。

        (學生口頭翻譯,之后將不懂的句子提出并予以解決。)

        2、配樂齊讀全文

        三、品讀課文,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1、探究文章優(yōu)美的意境。

        顯然,這是一篇寫景記游的散文,請問,文章描敘的是什么時候的景色,你能從文中的句子里找到證明這是寫早春的詞語嗎?

        (學生說出這是描寫早春景色的文章,并以以下句子為證:)

        (1)、高柳夾堤,土膏微潤,一望空闊,若脫籠之鵠。

        (2)、于時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鱗浪層層,清澈見底,晶晶然如鏡之新開而冷光之乍出與匣也。

        (3)、柳條將舒未舒,柔梢披風,麥田淺鬣寸許。

        (教師點撥“微潤”、“始解”、“將舒未舒”、“淺鬣”,明確描寫的正是早春之景,并進一步提問,文章還描寫了哪些早春之景?

        明確:柳枝、麥苗、土、冰(水)、山巒、鳥、魚、游人

        (教師點撥,這些句子那些詞用的生動?語言的生動還表現在哪里?)

        明確:一些動詞用的極為生動傳神,如“洗”、“拭”、 “ 曝”、“呷”。 “洗”、“拭”寫出了春天山色的清新可人、秀麗明媚?!?曝”、“呷”寫出了鳥魚的悠然自得。

        這些句子還巧妙運用擬人、比喻等修辭使語言更加生動形象。

        (學生再次有感情的朗讀這些語句,教師提示:請問你們是帶著怎樣的感情去讀的?)

        2、深入研讀課文,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所謂“一切景語皆情語”,提問:作者是帶著怎樣的心情去旅游的?你能從這些景物的描寫中窺察出作者的心情嗎?

        (學生并自由發(fā)言。指出作者的心情是喜悅的。并可以以下列句子為證:)

        (1) 若脫籠之鵠。(脫與離對比,體會作者將初春曠野中的自己比作“脫籠之鵠”,表現自己從局促小屋投身到大自然懷抱的欣喜、舒朗的心情。)

        (2)、乍.(寫出作者驟見如此美景的驚喜)

        (3)、借寫游人、魚鳥來傳達內心的喜悅。

        3、進一步探討作者的思想。

        (1)教師提問:滿井的早春如此之美,而作者來這里之前知道嗎?你從何得知?

        明確:“始知郊田之外未始無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始”字說明現在才知道,而在這之前,作者的狀況是怎樣的呢?

        (學生找到第一段,并讀。)

        (2):在城里,他“局促一室之內,欲出不得。”請問,這是什么原因呢?

        (學生可能答是氣候寒冷,教師追問僅是天氣的原因嗎?請從文中找到答案?)。

        明確:結尾“夫不能以游墮事,瀟然于山石草木之間者,惟此官也”,表明自己對為官的看法,“不能以游墮事”是對那些熱衷仕途功名的官僚而言的。至于作者本人,本無意于在政治上進取,何況他現在只不過是一個小小的教官,當然可以“瀟然于山石草木之間”?!拔┐斯僖病?,有不虛此行的滿足心情,既是自嘲,也是自傲。他在官場感到孤獨,大自然給他以慰藉,山水魚鳥都成了他的知己。

        所以,這篇山水游記,與其說描繪滿井一帶的二月春色,還不如說作者借游春在抒寫性靈,反映了他厭倦官場和寄情山水的態(tài)度。

        (3)在為官與山水之間,他最終選擇了什么?(自此始游)

        4、知識鏈接:

        袁宏道輕視名利,始終無意于仕途,他萬歷二十年(1592)就中了進士,但不愿做官,他把做官看作“猢猻入籠中”。他曾辭去吳縣縣令,去訪師求學,游歷山川。寫下了很多著名的游記,如《西湖游記二則》等。他生性酷愛自然山水,在登臨山水中,他的思想得到了解放,個性得到了張揚,創(chuàng)作的激情也格外高漲。明神宗萬歷二十六年(1598),袁宏道收到在京城任職的哥哥的信,讓他進京。他只好收斂游山玩水的興致,來到北京,被授予順天府(治所在北京)教授。次年,升為國子監(jiān)助教。但污濁的官場讓他嘗盡人間冷暖,此后第二年,他便告假還鄉(xiāng),過上隱居的生活。

        四、總結課文。

        1、至此,我們對袁宏道的人生理想和性情思想有所了解了吧,事實上,在中國的歷史上像他這樣的文人還是很多的,你知道還有誰嗎?

        2、最后讓我們再來回顧一下作者筆下動人的滿井之春吧!希望這能對我們今后寫作游記散文多少有些幫助。(配合圖片再讀)

        五、拓展練習:結合圖片,以文中對春天的描寫為基礎,展開想像,描寫春天。

        板書設計

        寫景:早春之美——用詞生動傳神、修辭巧妙自然

        抒情:滿井游前——局促不出 郁悶

        滿井游時——脫籠之鵠 喜悅 厭倦官場、寄情山水

        滿井游后——自此始游 自由

        教學反思:

        關于文言文的教學個人認為既要秉承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又要有所創(chuàng)新。在這一課文的教學中我注重學生的讀、議、析。在讀中訓練語感,培養(yǎng)語感后來議,在議中析,逐層深入。

        有關文中的景色的描寫,我主要通過對詞語的賞析加以理解。在課堂教學上,我注意了幾點:預設教案科學性、課堂動態(tài)生成性、課堂教學可持續(xù)性發(fā)展(作業(yè)發(fā)展性)

        課堂動態(tài)生成性。也就是說我在上課過程中注意伸縮自如地來引導學生,在教學過程中把作業(yè)布置給學生,這又體現了課堂教學的可持續(xù)性發(fā)展。

        在這節(jié)課上,我也有不滿意的地方就是在“議”的這個環(huán)節(jié)當中,生成的問題不多,而且所提的問題相聯來說較簡單。學生做了分析以后,我的點評不夠深入,不夠具體。“目標應是正確的目標,夢想、理想均可成為目標。但是夢想距離目標較遠,有的夢想是不可能實現的,有的甚至是一種幻想。”而我沒有給學生點出這點來。以后的教學過程中,我會注意這些細節(jié)的,繼續(xù)努力探索教學方法,使自己做得更好。

        3、《滿井游記》課堂教學實錄


        【“R教學法”教學案例】:今天把它實錄于此,希望同仁予以指教!

        同青源電視臺播音文字實錄

        男:親愛的同學們,大家早上好,我是播音員楊東!

        女:我是播音員趙鑫,同學們早上好!

        男:今天是陽歷4月23日,農歷3月28日,星期四。

        女:下面請看同青源電視臺為您播出的早間新聞5分鐘。

        男:首先請看內容提要:

        女:西峰區(qū)商業(yè)街口的一對患難兄妹得到路人的幫助。

        男:學校教務處到我班抽查作業(yè)。

        女:下面請看詳細內容:

        男:4月15日,在商業(yè)街口,有一對患難的兄妹,因為他們的母親患有白血病,且家里很窮,沒有錢為母親治病,在萬般無奈之下,正在上學的哥哥帶著患有先天性雙目失明的妹妹來到異鄉(xiāng),渴望得到人們的幫助。路人看到這動人的事跡,都不約而同地獻出他們的愛心,就連七八歲的小孩也都在捐款,真可謂人間處處皆真情。

        女:在本周四,學校教務處對同學們的作業(yè)收閱情況進行了抽查,抽查的科目分別是語文、數學、英語、物理、政治、地理、歷史、生物等,同學們都積極地配合教務處的工作。

        男:這一期新聞節(jié)目到此結束,(合)我們下次再會!

        《滿井游記》第一課時文字實錄

        【齊學乾同學主講第一段】

        現在我們對趙鑫和楊東同學的播音進行點評。

        王萌:同青源電視臺的播音稿件真實感人,選材新穎,有具體的時間、地點及人物和事件。就是語速把握得不是很好,有點快。

        李亞寧:同青源電視臺的播音員坐姿端正,服飾得體,眼睛能正視前方。

        梁攀:同青源電視臺的播音員聲音洪亮,普通話還算可以,話語之間連接比較緊密。

        劉榮瑞(任課教師):同學們點評得非常好,我在這里做點補充,第一則新聞應先把看到的情況敘述清楚,再交代背景資料:據知情人士或據地上的紅布說明講……最后,可以呼吁人們獻出愛心!根據同學們的點評,播音為3.5分。

        同學們,還記得我們上一次寫作文時的情景嗎?老師讓我們在校園尋春。今天,我們就隨著袁宏道先生的足跡到北京郊外的滿井去尋春吧!

        首先,我們來認識作者。想必大家課前已經預習了吧,我出個填空題把大家檢查一下,看看預習效果。

        滿井游記 袁宏道【板書】

        袁宏道( )代( )家,與其弟( )和其兄( )合稱( ),代表作有《 》、《 》。(出示題目)

        下面開始做題(略)。

        現在,給大家一分鐘時間把作者記一下。

        接下來,我們來學習第一段。

        請同學們先把第一段朗誦一遍,然后理解文章大概意思。

        燕(a)地寒,花朝節(jié)后,余寒猶(b)后。凍風時作(c),作則飛沙走礫,局促(d)一室之內,欲出不得(e)。每冒風馳行,未百步輒返?!景鍟谝欢巍?/p>

        根據第一段回答:

        1.解釋文中abcde的含義。

        2.找出文中的線索。

        3.本段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注:學生舉手回答、學生質疑、教師訂正、教師評分等過程略)

        參考答案:

        1、a.燕,指北京地區(qū)。b.猶,還。c.凍風時作,冷風時常刮起來。d.局促,拘束。

        e.得,能夠。

        2、全文圍繞“余寒”來寫北方地區(qū)的寒冷。

        3、本段表達了作者欲游不得的苦悶心情。

        對于上面提問題的、回答的或是修改的同學各加1分。

        今天我的講課到此結束,下面請向一位同學給大家上2 ——3段。謝謝大家的合作!

        《滿井游記》第一課時文字實錄

        【李亞寧同學主講第二——三段】

        包睿倩:板書整齊,聲音洪亮。對每個問題的回答都能做出正確的判斷。

        趙倩:普通話標準,上課時,能提起同學的興趣。對同學們的回答,沒有及時加分。

        張龍:課文的重點字句翻譯都講到了,對同學們提問的題都做出了回答與分析。

        劉榮瑞(任課老師):教態(tài)大方,教法恰當。講練結合,尤其是講課節(jié)奏感很強,環(huán)節(jié)之間連接緊密,顯得很老練,比我當年實習上課效果好。她的最后得分為4分。

        接下來我們開始上課,請大家縣朗讀一下課文的第二、三段,在朗讀前,我們應注意:

        ① 讀音要正確②停頓要分明③語調的輕重緩急有區(qū)別④能恰如其分地表現出作者的思想感情⑤自己根據工具書的翻譯課⑥畫出疑難詞句,組員之間討論交流。

        現在根據同學們預習情況進行檢測。

        給括號前面的字注音:

        1、 廿()二月 2、淺鬣()3、墮()事4、呻浪之鱗()5、髻鬟()之始掠也【板書】

        (學生做題略,教師訂正,教師評分過程略)

        大家還有哪些字詞不理解的,請舉手提問?。▽W生舉手提問,學生回答,教師訂正,教師評分過程略)

        下面我出檢測題,檢測一下大家的學習效果。(檢測題略)

        明確答案:

        A. 解釋下面加點字的含義:

        1.于是冰皮始解(在這時)。

        2.波色乍明(水波的顏色)。

        3.娟然如拭(美好的樣子)。

        4. 飛沙走礫(使礫走)。

        5.以游墮事(壞。耽誤)。

        B.翻譯下列句子。

        1.始知郊田之外未始無春,而城居者之知也

        譯:(我這)才知道郊外之外未嘗沒有春天,可住在城里的人(卻)不知道啊。

        2.夫不能以游墮事,蕭然于山石草木之間者惟此官也。

        譯:大概說是不能因為游玩而耽誤公事的,流連往返在山石草木之間的,只這個官罷了。

        C.解釋下面加點的含義。

        1、 a.凍風時做(經常):

        b.于時冰皮始解(這時)。

        2、 a.波色乍明(初,始):

        b.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突然)。

        3、 a.一室之內,郊田之外(表示限度關系,譯為 “以” )

        b.脫籠之鴿,曝沙之鳥(表示修飾關系,可譯為“的”)

        接下來我們再齊聲朗讀下下課文,想象一下課中的畫面?!緯r間2分鐘】

        好了,今天的課就講到這里,下去以后吧課文主旨與課文結構總結一下,我們下節(jié)課再一起討論。

        齊學乾:聲音洪亮,對課文的內容體會深刻,而且講課很有條理。

        趙鑫:普通話標準,板書整齊,粉筆字很漂亮,獎罰得當,能引起同學們的高度重視,而且課堂氣氛很活躍。由于緊張,開始說話有些結巴,有時前言不搭后語,對同學所提出的問題有時解答得不是很完整。

        劉榮瑞(任課老師):李亞寧同學授課采用讓學生提問題,學生解決問題,教師最后明確。這需要勇氣,需要知識儲備,雖說在“蕭然”解釋出了點狀況,但不能掩蓋她的駕馭課堂能力。最后根據同學們的點評,講課得分為4分。

        小結(劉榮瑞):通過檢測,說明同學們把這篇散文中涉及的通假字、詞類活用、古今異義、一詞多義等知識點都基本掌握了;通過兩位小老師的精彩授課,一幅京郊滿井的春光圖已經呈現在大家的面前,令人神往。袁宏道先生如何構思這幅畫面?表現了他怎樣的情感?他的這篇散文有什么特色?就請同學們下去認真?zhèn)湔n,明天見!


        4、《滿井游記》課堂教學即興一例(實錄片斷)

        《滿井游記》課堂教學即興一例(實錄片斷)

        執(zhí)教者:本論壇老師唐葦

        講《滿井游記》,講到“紅裝而蹇者”……(生為多個學生)

        師:“紅裝即漂亮的衣服,同學想象一下,怎么個漂亮?”

        生:“紅色的旗袍?!?

        師:“有可能,還穿著高跟皮鞋?!?

        學生哄笑。

        師:“真是這樣打扮嗎?大家討論一下?!?

        片刻。

        生:“不可能,騎毛驢,并不坐轎,說明是農家女子,不會那樣的打扮?!?

        師:“那是什么打扮?”

        生:“應該吧,是穿著大紅襖,繡花布鞋,絕對不是高跟皮鞋?!?

        師:“為什么不?高跟皮鞋漂亮呀?沒見你們外語老師天天穿嗎?”

        學生竊笑。

        生:“身份不對。現在農村女子也很少穿高跟皮鞋,作者生活的時代是封建

        社會,農家女不會穿的?!?

        師:“嗯,有道理。那個時代不時興高跟皮鞋。有,農家人也沒錢買。穿繡

        花鞋一樣漂亮。同學們知道了,樸素也是一種美啊?!?

        師:“說到繡花,我想這位女子衣服上肯定繡著花,大家想象一下,會繡什

        么花或圖案?”

        學生七嘴八舌。

        師:“舉手發(fā)言?!?

        生:“荷花?!?

        生:“百合花?!?

        ……

        生:“鴛鴦戲水”

        生:“對,還有龍鳳呈祥?!?

        師:“哦,會有龍鳳?大家想一想,會有龍鳳的圖案嗎?”

        學生七嘴八舌的議論。

        師:“舉手發(fā)言?!?

        生:“不可能,皇帝的衣服上才有龍鳳?!?

        師:“真不簡單,了解這么清楚。但皇帝衣服上不會有鳳的,皇妃衣服上才

        有。”

        師繼:“看來,過去人穿什么衣服也是有講究的,與身份地位有關系,大概

        這就是中國服飾文化的內容之一吧。大家說得好,以后讀書要留意這

        樣的內容,要學會思考問題。我們繼續(xù)往下學。”

        ……

        5、《滿井游記》課堂實錄

        《滿井游記》課堂實錄

        一、導入

        師:跟袁宏道同時代的張岱說:古人寫山水手,太上酈道元,其次柳子厚,近時則袁中郎。也就是說:古人寫山水文章最好的是酈道元,其次是柳宗元,與他同時代的就是袁宏道了。

        師:你怎么知道是袁宏道呢?

        生:根據課下注釋。

        師:你可真會學習??!請你來給大家讀出來好嗎?我們也用實際行動來感謝這位同學,邊聽邊劃出來吧。

        生讀課下注釋作者介紹部分。

        師:今天我們就來學習袁宏道的代表作《滿井游記》。

        二、誦讀課文,疏通文意

        師:跟著古人游覽名勝,有兩道門檻必須邁過去:一誦讀課文;二疏通文意。昨天,布置大家回去預習了課文,下面我們就從這兩方面入手,溫故知新。

        師:首先,我要給大家一個挑戰(zhàn)的機會,請看大屏幕。(出示兩句沒有標點的話)

        師:這兩句話缺了點什么?

        生齊答:沒有標點。

        師:其實,古文本就是沒有標點的,學習古文會斷句那可真是基本功!沒有標點還能讀的通順,那才叫真功夫!看誰是第一個勇敢的挑戰(zhàn)者!

        生加標點讀大屏幕中的兩句話。

        師:我要采訪一下這位同學,你讀的這么好,我敢斷定,這篇文章你肯定是反復誦讀了好幾遍,對不對?

        生點頭笑。

        師:那老師要恭喜你了,你掌握了學習古文乃至于學習語文的訣竅。那就是反復誦讀,才能讀出節(jié)奏。

        師:我們再來讀這兩句話,不過,這回我把“之”字去掉了,感覺怎么樣?

        生:不加之讀起來感覺很生硬。

        生:加上之,讀起來感覺很舒緩。

        師:是的,古人常常用這之字來舒緩句子的語氣,這樣讀起來也更有韻味了。另外,要想讀出古文的韻味,還特別要注意語速稍慢,就像國畫中的留白,給讀者留有一定的想象的空間和思考的余地。

        師:下面小組合作朗讀全文,組長分工,每人選擇一段或一部分。聽讀時,互相糾正字音。

        學生小組合作朗讀課文。

        師:邁過了第一道門檻,我們再來疏通文意。昨天大家已經自己根據課下注釋初步了解了大意,現在同桌兩人合作一人一句把大屏幕的句子大意疏通一遍,互相傾聽、啟發(fā)、提示,解決不了的別忘了還有我。(大屏幕出示文中重點句子)

        學生同桌二人合作翻譯。

        生問:“晶晶然如鏡之新開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怎么翻譯?

        生問:“山巒為晴雪所洗”是什么意思?

        學生合作討論解決。

        三、講讀第一段:

        師:邁過了兩道門檻,我們終于可以和袁宏道一起游滿井了。誰來翻譯第一段?

        一生翻譯第一段。

        師:聽說過花朝節(jié)嗎?在我國古代,花朝節(jié)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節(jié)日。農歷二月十二日是百花的生日,人們會舉行各種活動來慶祝,比如結伴賞花,踏青,游園,唱歌,跳舞……《紅樓夢》里有一個人的生日就是這一天,林黛玉。可見作者是多么偏愛他的林妹妹,居然點她為百花的主人?,F在,我們?yōu)槭裁床贿^花朝節(jié)了?

        生:忘了。

        師:近幾年我們是很重視傳統(tǒng)文化的,中秋節(jié)、清明節(jié)還有了公休假。

        生:花少了。

        師:是花少了呢,還是我們少了賞花的心情?

        生:少了一份閑情雅致吧!

        師:可見我們更多的關注了與人有關的節(jié)日,卻忽略了身邊的花,忽略了我們賴以生存的自然。

        師:花朝節(jié)后,北方的天氣很寒冷。哪個字看出是北方?

        生:燕。

        師:寒到什么程度?請用文中的原話回答。

        生1:余寒猶厲。生2:凍風時作,作則飛沙走礫。生3:局促一室之內,欲出不得。每冒風馳行,未百步輒返。 師:“局促”怎么解釋?生:拘束。

        師:人受拘束是什么感覺?

        生:壓抑,無奈

        師:誰來讀這一句?讀出無奈的感覺。

        生讀。

        師:備受壓抑的袁宏道終于選了一個良辰吉日走出來了。哪天?

        生:廿二日。

        師:袁宏道感覺怎樣?

        生:一望空闊,若脫籠之鵠。

        師:怎么翻譯?

        一生翻譯。

        師:“鵠”怎么解釋?

        生:天鵝。

        師:我們聽說過飛出籠中的鳥,卻很少聽說飛出籠中的天鵝,為什么?

        學生沉思良久,沒有回答。

        師:沒關系,語文課就是要帶著問題來,帶著問題走。后面我們再接著聊這個話題。

        師:作者感覺怎么樣?

        生:心情輕松愉快。

        師:把這種感覺送到這句話中,讀出來。

        一生讀。

        生:我覺得他讀的感情不到位。

        師:那你來讀試試吧。

        生讀。

        生讀的感情依然不到位。

        師:“一望空闊”能不能改成“一望無際”?

        生:“一望無際”只是寫出了看到的廣闊?!耙煌臻煛背藢懣吹降模€寫出了作者的心情開闊。

        師:太棒了!你體會的非常細膩。我們咱再來讀這句。

        生齊讀。

        師:袁宏道從籠中飛出來,一路飛來一路看,他都看到了哪些景物?

        生:水、山、柳、人、動物、麥田。

        師:看到如此美景,于是他長嘆一聲,發(fā)出了一句警醒后人的肺腑之言,大家一起讀出來。

        生齊讀:始知郊田之外未始無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師:誰來翻譯這句?

        一生翻譯。

        四、品讀:

        師:現在,你就是脫籠之鵠,你最想在作者筆下的哪種景物中駐足流連?為什么?把駐足流連的理由寫在一旁。選定句子后,充分發(fā)揮你的想象力,在腦海里把文字變成畫面。(大屏幕出示要求)

        學生自己批注讀書。

        一分鐘過去了,大部分學生還是沒有動筆。

        師:看來大家遇到難題了,這樣吧,老師給你們做個示范。(大屏幕出示)

        “麥田淺鬣寸許”:我最想在那一望無際的麥田中盤旋。因為淺綠的麥苗已經從微潤的泥土中探出頭來,像短短的馬鬃一樣。微風吹來,麥田變成了一匹飛馳的駿馬,充滿了無限的生機和活力。

        學生繼續(xù)批注讀書。

        四分鐘后。

        師:我們真是心有靈犀一點通??!之前大家還是眉頭緊鎖,現在都寫了很多字,太棒了。同桌先交流自己的想法。

        同桌二人交流一下你的理由。

        師:咱們一起來聊聊。

        生1:我最喜歡寫山的句子。融化的雪把山洗干凈了,就像少女剛洗了臉梳了頭一樣。我想在山上駐足流連。

        師:山是很高大的,所以我們通常喜歡把山比作巨人、父親,袁宏道卻把山比作少女呢?很奇怪,為什么?

        生:因為積雪消融,山巒轉翠,青山顯得格外清新、嬌艷。

        師:哦!也就是說:袁宏道不僅抓住了早春山的特點:鮮妍明媚,而且還領會了山的情感,看到了山的內在,為什么呢?

        生:因為袁宏道用心感受自然。

        師:是的,他把山水視作知己了,他已經全身心的投入到自然中了,愛屋及烏,所以他恨不得用世間一切美好的事物來形容眼中美景。一切景語皆情語??!

        師:我們?yōu)槭裁粗豢吹搅松酵庠诘母叽髠グ赌兀?/p>

        生:我們很少用心去看山,太忙了。

        師:“忙”字怎么寫?心亡了,心丟了。(板書:忙)我們少了一份閑情雅致,對身邊的美好景物熟視無睹了。

        生2:我最想在水中流連。因為春風泛起河里的層層“鱗浪”,很自然地聯想到新打開的一面面亮晶晶的鏡子。這個新奇的比喻準確寫出了春天到來之時河水“清澈”的特點。波光與鏡光都給人以冷的感覺,“冷光之乍出于匣”,又極為貼切地寫出了早春水冷的特點。

        師:中國文字是很迷人的。我們用換詞法來試試。(大屏幕出示)

        生: “始”“乍”寫出了初春冰面開始融解,水波開始發(fā)出亮光,更加突出了早春水的特點。

        師:可見袁宏道是非常善于抓住景物的主要特點來寫。字字珠璣呀!

        師:我們來想象一下,是誰在打開了鏡子?

        生:女人,少女。

        師:為什么?

        生:女人都喜歡照鏡子,愛美。

        師:因為她們都有一顆愛美之心,對生活充滿希望。

        師:我們也充滿希望的來讀這句。

        生讀。

        生:他讀得很有感情,很有韻味。

        生3:我最想在海面上飛翔。因為這里的魚自由自在,這里的鳥還悠閑地曬著太陽,我很羨慕。春天來了,它們終于都高興的出來了,我也想和它們一樣快樂起來。

        師:哪些字可以看出它們是悠然自得的?

        生:曝。

        生:呷。

        師:我們來看這個“呷”字,怎么解釋?

        生齊答:吸。

        師:能改為“喝”嗎?

        生:不能。“呷”更寫出了魚的悠然自得,樂以忘憂嘛!

        師:你看,這里的動物內在悠然自得,外在不受拘束,無憂無慮,它們達到了絕對的自由。所以令我們無限向往。

        師:誰是第一個感知到動物之樂的呢?

        生:袁宏道。

        師:為什么呢?

        生:因為他用心感受自然之美,一切景語皆情語啊!

        師:此時,他是樂在山中,樂在水中,樂在魚中,樂在鳥中,樂得不亦樂乎!讀出這種快樂吧!

        生讀。

        師:我最想在柳枝上駐足,你猜為什么?

        生:柳樹有一種特別的美:柔美。

        師:我們真是知音??!哪個字看出柳樹的柔美?

        生:柔梢披風。

        師:“披風”怎么解釋?

        生:在風中散開。

        師:柳樹隨風飄拂,有一種飄逸之美。我覺得此時袁宏道的心情也隨風飄拂起來了,因為他的心情是快樂的。

        師:誰來讀出這種快樂。

        學生讀的沒有感覺。

        師:怎么讀出這種快樂呢?我倒有個辦法,大家不妨試一試:一模仿古人的情態(tài),邊搖頭邊讀;二模仿現代人的情態(tài),讓身體左右搖擺起來,讓形體快樂起來。

        學生齊讀。(學生有搖頭的有擺身的也有不動的)

        師:很好。大部分同學都搖動起來了,而且還面帶微笑的讀。很有味道,有感覺。沒搖動的同學心里也在偷著樂吧。

        師:大家都體會的這么深刻,那咱們推薦一位同學有感覺的讀讀這一部分。我們閉上眼睛,想象自己就是脫籠之鵠,盡情飛翔在滿井早春的上空,時而掠過水面,時而飛過高山,時而擇柳而棲,時而俯嗅麥香……

        生讀。

        師:謝謝你給我們帶來這么好的感覺!

        五:解題:

        師:也謝謝袁宏道給我們帶來這么好的感覺!他的弟弟袁中道曾這樣評價他的文章:(出示片)中郎文章“出自靈竅,吐于慧舌,寫于穎,瀟瀟泠泠足以蕩滌塵情,消除熱惱。”—袁中道(弟)

        師:能寫出這樣清新脫俗的文章的人,會是個什么樣的人呢?結合全文以及你所了解的袁宏道談談你的看法。

        生:他是個熱愛自然的人。

        生:他是個崇尚自由的人。

        生:他是個很浪漫的人。

        生:他是個很悠閑地人。

        生:他是個高雅的人。

        師出示作者介紹:袁宏道,25歲中進士,不.愿做官,請假歸家。又與兄宗道、弟中道遍游楚中,縱情山水,訪師問學,引領“存真去偽,獨抒性靈”的“公安派”寫作風格。

        師:結合材料再來談談,他還是個什么樣的人呢?

        生:他是個豪放不羈的人 。

        生:他是個瀟灑地擺脫官場的束縛的人。

        師:那么,之前,我們沒有解決的問題,現在有答案了嗎?為什么是鵠而不是鳥呢?

        生:袁宏道不愿做官,崇尚自由,他認為自己就是一只高雅的鵠,而不是追名逐利的鳥。

        師:也正是因為他甘愿做一只脫籠之鵠,而不屑做忙于世俗的鳥,他才恍然大悟:

        學生齊讀:始知郊田之外未始無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師:也正是因為他投身自然,縱情山水,他才有了意外的驚喜。再讀這句,我給大家起個頭。師:?。。ㄗx出驚喜的語氣)

        生齊讀:始知郊田之外未始無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師:也正是因為他瀟然物外,超凡脫俗,他才對人生有了更深刻的體會。再讀這句,我給大家起個頭。

        師:?。。ㄗx出沉思的語氣)

        生齊讀:始知郊田之外未始無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師:我們還得感謝袁宏道,因為他給忙忙碌碌的我們一種深刻的人生啟示,我認為這是一種:回歸(出示片)

        這種回歸不同于“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消極遁世,

        這是對輕松自然的崇尚,

        這是對自由和諧的向往,

        這是對歡樂生命的禮贊。

        他全心拜佛,參透人生苦辣,

        他致意養(yǎng)花,寄托詩意情懷,

        他淡泊高雅,厭倦世俗名利。

        向外發(fā)現青山綠水,

        向內叩問本心深處。

        在污濁官場中孤獨漫步,

        在嘈雜喧囂中葆有詩意。

        我想,我們是不是也應該,

        讓勞心苦形的生命在和風細雨中再次展露迷人的笑靨,

        讓粗糙冰涼的心靈在杏雨微潤中重新吐出嫩綠的枝芽,

        讓追名逐利的疲憊在詩意浪漫中稍稍放慢匆忙的腳步……

        謝謝!

        6、八下29課《滿井游記》課堂實錄及相關資料

        八下29課《滿井游記》課堂實錄及相關資料

        一、導入

        師:跟袁宏道同時代的張岱說:古人寫山水手,太上酈道元,其次柳子厚,近時則袁中郎。也就是說:古人寫山水文章最好的是酈道元,其次是柳宗元,與他同時代的就是袁宏道了。

        師:你怎么知道是袁宏道呢?

        生:根據課下注釋。

        師:你可真會學習?。≌埬銇斫o大家讀出來好嗎?我們也用實際行動來感謝這位同學,邊聽邊劃出來吧。

        生讀課下注釋作者介紹部分。

        師:今天我們就來學習袁宏道的代表作《滿井游記》。

        二、誦讀課文,疏通文意

        師:跟著古人游覽名勝,有兩道門檻必須邁過去:一誦讀課文;二疏通文意。昨天,布置大家回去預習了課文,下面我們就從這兩方面入手,溫故知新。

        師:首先,我要給大家一個挑戰(zhàn)的機會,請看大屏幕。(出示兩句沒有標點的話)

        師:這兩句話缺了點什么?

        生齊答:沒有標點。

        師:其實,古文本就是沒有標點的,學習古文會斷句那可真是基本功!沒有標點還能讀的通順,那才叫真功夫!看誰是第一個勇敢的挑戰(zhàn)者!

        生加標點讀大屏幕中的兩句話。

        師:我要采訪一下這位同學,你讀的這么好,我敢斷定,這篇文章你肯定是反復誦讀了好幾遍,對不對?

        生點頭笑。

        師:那老師要恭喜你了,你掌握了學習古文乃至于學習語文的訣竅。那就是反復誦讀,才能讀出節(jié)奏。

        師:我們再來讀這兩句話,不過,這回我把“之”字去掉了,感覺怎么樣?

        生:不加之讀起來感覺很生硬。

        生:加上之,讀起來感覺很舒緩。

        師:是的,古人常常用這之字來舒緩句子的語氣,這樣讀起來也更有韻味了。另外,要想讀出古文的韻味,還特別要注意語速稍慢,就像國畫中的留白,給讀者留有一定的想象的空間和思考的余地。

        師:下面小組合作朗讀全文,組長分工,每人選擇一段或一部分。聽讀時,互相糾正字音。

        學生小組合作朗讀課文。

        師:邁過了第一道門檻,我們再來疏通文意。昨天大家已經自己根據課下注釋初步了解了大意,現在同桌兩人合作一人一句把大屏幕的句子大意疏通一遍,互相傾聽、啟發(fā)、提示,解決不了的別忘了還有我。(大屏幕出示文中重點句子)

        學生同桌二人合作翻譯。

        生問:“晶晶然如鏡之新開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怎么翻譯?

        生問:“山巒為晴雪所洗”是什么意思?

        學生合作討論解決。

        三、講讀第一段:

        師:邁過了兩道門檻,我們終于可以和袁宏道一起游滿井了。誰來翻譯第一段?

        一生翻譯第一段。

        師:聽說過花朝節(jié)嗎?在我國古代,花朝節(jié)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節(jié)日。農歷二月十二日是百花的生日,人們會舉行各種活動來慶祝,比如結伴賞花,踏青,游園,唱歌,跳舞……《紅樓夢》里有一個人的生日就是這一天,林黛玉??梢娮髡呤嵌嗝雌珢鬯牧置妹?,居然點她為百花的主人。現在,我們?yōu)槭裁床贿^花朝節(jié)了?

        生:忘了。

        師:近幾年我們是很重視傳統(tǒng)文化的,中秋節(jié)、清明節(jié)還有了公休假。

        生:花少了。

        師:是花少了呢,還是我們少了賞花的心情?

        生:少了一份閑情雅致吧!

        師:可見我們更多的關注了與人有關的節(jié)日,卻忽略了身邊的花,忽略了我們賴以生存的自然。

        師:花朝節(jié)后,北方的天氣很寒冷。哪個字看出是北方?

        生:燕。

        師:寒到什么程度?請用文中的原話回答。

        生1:余寒猶厲。

        生2:凍風時作,作則飛沙走礫。

        生3:局促一室之內,欲出不得。每冒風馳行,未百步輒返。

        師:“局促”怎么解釋?

        生:拘束。

        師:人受拘束是什么感覺?

        生:壓抑,無奈

        師:誰來讀這一句?讀出無奈的感覺。

        生讀。

        師:備受壓抑的袁宏道終于選了一個良辰吉日走出來了。哪天?

        生:廿二日。

        師:袁宏道感覺怎樣?

        生:一望空闊,若脫籠之鵠。

        師:怎么翻譯?

        一生翻譯。

        師:“鵠”怎么解釋?

        生:天鵝。

        師:我們聽說過飛出籠中的鳥,卻很少聽說飛出籠中的天鵝,為什么?

        學生沉思良久,沒有回答。

        師:沒關系,語文課就是要帶著問題來,帶著問題走。后面我們再接著聊這個話題。

        師:作者感覺怎么樣?

        生:心情輕松愉快。

        師:把這種感覺送到這句話中,讀出來。

        一生讀。

        生:我覺得他讀的感情不到位。

        師:那你來讀試試吧。

        生讀。

        生讀的感情依然不到位。

        師:“一望空闊”能不能改成“一望無際”?

        生:“一望無際”只是寫出了看到的廣闊?!耙煌臻煛背藢懣吹降?,還寫出了作者的心情開闊。

        師:太棒了!你體會的非常細膩。我們咱再來讀這句。

        生齊讀。

        師:袁宏道從籠中飛出來,一路飛來一路看,他都看到了哪些景物?

        生:水、山、柳、人、動物、麥田。

        師:看到如此美景,于是他長嘆一聲,發(fā)出了一句警醒后人的肺腑之言,大家一起讀出來。

        生齊讀:始知郊田之外未始無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師:誰來翻譯這句?

        一生翻譯。

        四、品讀:

        師:現在,你就是脫籠之鵠,你最想在作者筆下的哪種景物中駐足流連?為什么?把駐足流連的理由寫在一旁。選定句子后,充分發(fā)揮你的想象力,在腦海里把文字變成畫面。(大屏幕出示要求)

        學生自己批注讀書。

        一分鐘過去了,大部分學生還是沒有動筆。

        師:看來大家遇到難題了,這樣吧,老師給你們做個示范。(大屏幕出示)

        “麥田淺鬣寸許”:我最想在那一望無際的麥田中盤旋。因為淺綠的麥苗已經從微潤的泥土中探出頭來,像短短的馬鬃一樣。微風吹來,麥田變成了一匹飛馳的駿馬,充滿了無限的生機和活力。

        學生繼續(xù)批注讀書。

        四分鐘后。

        師:我們真是心有靈犀一點通??!之前大家還是眉頭緊鎖,現在都寫了很多字,太棒了。同桌先交流自己的想法。

        同桌二人交流一下你的理由。

        師:咱們一起來聊聊。

        生1:我最喜歡寫山的句子。融化的雪把山洗干凈了,就像少女剛洗了臉梳了頭一樣。我想在山上駐足流連。

        師:山是很高大的,所以我們通常喜歡把山比作巨人、父親,袁宏道卻把山比作少女呢?很奇怪,為什么?

        生:因為積雪消融,山巒轉翠,青山顯得格外清新、嬌艷。

        師:哦!也就是說:袁宏道不僅抓住了早春山的特點:鮮妍明媚,而且還領會了山的情感,看到了山的內在,為什么呢?

        生:因為袁宏道用心感受自然。

        師:是的,他把山水視作知己了,他已經全身心的投入到自然中了,愛屋及烏,所以他恨不得用世間一切美好的事物來形容眼中美景。一切景語皆情語啊!

        師:我們?yōu)槭裁粗豢吹搅松酵庠诘母叽髠グ赌兀?/p>

        生:我們很少用心去看山,太忙了。

        師:“忙”字怎么寫?心亡了,心丟了。(板書:忙)我們少了一份閑情雅致,對身邊的美好景物熟視無睹了。

        生2:我最想在水中流連。因為春風泛起河里的層層“鱗浪”,很自然地聯想到新打開的一面面亮晶晶的鏡子。這個新奇的比喻準確寫出了春天到來之時河水“清澈”的特點。波光與鏡光都給人以冷的感覺,“冷光之乍出于匣”,又極為貼切地寫出了早春水冷的特點。

        師:中國文字是很迷人的。我們用換詞法來試試。(大屏幕出示)

        生: “始”“乍”寫出了初春冰面開始融解,水波開始發(fā)出亮光,更加突出了早春水的特點。

        師:可見袁宏道是非常善于抓住景物的主要特點來寫。字字珠璣呀!

        師:我們來想象一下,是誰在打開了鏡子?

        生:女人,少女。

        師:為什么?

        生:女人都喜歡照鏡子,愛美。

        師:因為她們都有一顆愛美之心,對生活充滿希望。

        師:我們也充滿希望的來讀這句。

        生讀。

        生:他讀得很有感情,很有韻味。

        生3:我最想在海面上飛翔。因為這里的魚自由自在,這里的鳥還悠閑地曬著太陽,我很羨慕。春天來了,它們終于都高興的出來了,我也想和它們一樣快樂起來。

        師:哪些字可以看出它們是悠然自得的?

        生:曝。

        生:呷。

        師:我們來看這個“呷”字,怎么解釋?

        生齊答:吸。

        師:能改為“喝”嗎?

        生:不能?!斑取备鼘懗隽唆~的悠然自得,樂以忘憂嘛!

        師:你看,這里的動物內在悠然自得,外在不受拘束,無憂無慮,它們達到了絕對的自由。所以令我們無限向往。

        師:誰是第一個感知到動物之樂的呢?

        生:袁宏道。

        師:為什么呢?

        生:因為他用心感受自然之美,一切景語皆情語??!

        師:此時,他是樂在山中,樂在水中,樂在魚中,樂在鳥中,樂得不亦樂乎!讀出這種快樂吧!

        生讀。

        師:我最想在柳枝上駐足,你猜為什么?

        生:柳樹有一種特別的美:柔美。

        師:我們真是知音?。∧膫€字看出柳樹的柔美?

        生:柔梢披風。

        師:“披風”怎么解釋?

        生:在風中散開。

        師:柳樹隨風飄拂,有一種飄逸之美。我覺得此時袁宏道的心情也隨風飄拂起來了,因為他的心情是快樂的。

        師:誰來讀出這種快樂。

        學生讀的沒有感覺。

        師:怎么讀出這種快樂呢?我倒有個辦法,大家不妨試一試:一模仿古人的情態(tài),邊搖頭邊讀;二模仿現代人的情態(tài),讓身體左右搖擺起來,讓形體快樂起來。

        學生齊讀。(學生有搖頭的有擺身的也有不動的)

        師:很好。大部分同學都搖動起來了,而且還面帶微笑的讀。很有味道,有感覺。沒搖動的同學心里也在偷著樂吧。

        師:大家都體會的這么深刻,那咱們推薦一位同學有感覺的讀讀這一部分。我們閉上眼睛,想象自己就是脫籠之鵠,盡情飛翔在滿井早春的上空,時而掠過水面,時而飛過高山,時而擇柳而棲,時而俯嗅麥香……

        生讀。

        師:謝謝你給我們帶來這么好的感覺!

        五:解題:

        師:也謝謝袁宏道給我們帶來這么好的感覺!他的弟弟袁中道曾這樣評價他的文章:(出示片)中郎文章“出自靈竅,吐于慧舌,寫于穎,瀟瀟泠泠足以蕩滌塵情,消除熱惱?!薄械溃ǖ埽?/p>

        師:能寫出這樣清新脫俗的文章的人,會是個什么樣的人呢?結合全文以及你所了解的袁宏道談談你的看法。

        生:他是個熱愛自然的人。

        生:他是個崇尚自由的人。

        生:他是個很浪漫的人。

        生:他是個很悠閑地人。

        生:他是個高雅的人。

        師出示作者介紹:袁宏道,25歲中進士,不愿做官,請假歸家。又與兄宗道、弟中道遍游楚中,縱情山水,訪師問學,引領“存真去偽,獨抒性靈”的“公安派”寫作風格。

        師:結合材料再來談談,他還是個什么樣的人呢?

        生:他是個豪放不羈的人 。

        生:他是個瀟灑地擺脫官場的束縛的人。

        師:那么,之前,我們沒有解決的問題,現在有答案了嗎?為什么是鵠而不是鳥呢?

        生:袁宏道不愿做官,崇尚自由,他認為自己就是一只高雅的鵠,而不是追名逐利的鳥。

        師:也正是因為他甘愿做一只脫籠之鵠,而不屑做忙于世俗的鳥,他才恍然大悟:

        學生齊讀:始知郊田之外未始無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師:也正是因為他投身自然,縱情山水,他才有了意外的驚喜。再讀這句,我給大家起個頭。師:?。。ㄗx出驚喜的語氣)

        生齊讀:始知郊田之外未始無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師:也正是因為他瀟然物外,超凡脫俗,他才對人生有了更深刻的體會。再讀這句,我給大家起個頭。

        師:啊?。ㄗx出沉思的語氣)

        生齊讀:始知郊田之外未始無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師:我們還得感謝袁宏道,因為他給忙忙碌碌的我們一種深刻的人生啟示,我認為這是一種:回歸(出示片)

        這種回歸不同于“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消極遁世,

        這是對輕松自然的崇尚,

        這是對自由和諧的向往,

        這是對歡樂生命的禮贊。

        他全心拜佛,參透人生苦辣,

        他致意養(yǎng)花,寄托詩意情懷,

        他淡泊高雅,厭倦世俗名利。

        向外發(fā)現青山綠水,

        向內叩問本心深處。

        在污濁官場中孤獨漫步,

        在嘈雜喧囂中葆有詩意。

        我想,我們是不是也應該,

        讓勞心苦形的生命在和風細雨中再次展露迷人的笑靨,

        讓粗糙冰涼的心靈在杏雨微潤中重新吐出嫩綠的枝芽,

        讓追名逐利的疲憊在詩意浪漫中稍稍放慢匆忙的腳步……

        謝謝!

        附:本課獲山東省語文優(yōu)質課評比一等獎第二名,授課教師為威海市的劉秀萍。

        課文研討

        一、整體感知

        袁宏道始終無意于仕途,萬歷二十年(1592)就中了進士,但他不愿做官,而去訪師求學,游歷山川。他曾辭去吳縣縣令,在蘇杭一帶游玩,寫下了很多著名的游記,如《虎丘記》《初至西湖記》等。他生性酷愛自然山水,甚至不惜冒險登臨。他曾說“戀軀惜命,何用游山?”“與其死于床,何若死于一片冷石也?!保ā堕_先寺至黃巖寺觀瀑記》)在登山臨水中,他的思想得到了解放,個性得到了張揚,文學創(chuàng)作的激情也格外高漲。

        明神宗萬歷二十六年(1598),袁宏道收到在京城任職的哥哥袁宗道的信,讓他進京。他只好收斂起游山玩水的興致,來到北京,被授予順天府(治所在北京)教授。第二年,升為國子監(jiān)助教。就寫于這一年的春天。

        袁宏道生于江南(湖北公安)。北國的寒冷,多少阻住了他的游興。文章的第一段,就寫了這種欲游不能的苦惱。早春二月,乍暖還寒,這對北方人來說本不足為奇,但對一個在江南長大的人來說,卻是不可忍受的。作者從理性上知道“燕地寒”,但“花朝節(jié)后,余寒猶厲”則是他親身的感受和體驗了。一個“余”字,一個“猶”字,兩相映襯,把寒流不肯罷去的情狀描述無遺。那么,其具體表現是什么呢?作者用了極其簡練的語言來描繪:“凍風時作,作則飛沙走礫?!辈徽f“寒風”“冷風”而說“凍風”,意在說明寒冷的程度,也表明作者對“燕地寒”的敏感。這樣惡劣的天氣,只好“局促一室之內,欲出不得”。從“每冒風馳行,未百步輒返”來看,作者不知做過多少次嘗試,都無奈而歸。

        第二段是全文的主體部分,寫郊游的所見所感?!坝霾坏谩钡膲阂植]有打消作者出游的念頭,反而激發(fā)了他出游的熱情。等待“天稍和”,作者就偕同“數友”,如脫籠之鳥,飛出城門,來到郊外。但見長堤高柳,大地回春,空曠遼遠,一派生機。作者寫景,主要寫了水光山色,柳條麥田,以及游人的歡欣,魚鳥的“悠然自得”。其中寫水寫山的部分是重點。作者先用白描的手法刻畫,“波色乍明,鱗浪層層,清澈見底”,繪出初春水光;“娟然如拭,鮮妍明媚”畫出春山之態(tài)。然后,分別用兩個長句作喻,水如新開之鏡,山如髻鬟始梳,新奇而生動。寫柳條突出其“將舒未舒”的姿態(tài),寫麥田說其“淺鬣寸許”,都是典型的早春景致。寫人雖寥寥數語,卻頗為傳神?!叭撸枵?,紅裝而蹇者”,將品茶、飲酒、騎驢觀賞諸畫面合為一組鏡頭,雖曰“未盛”,已是熱鬧非凡。更有曬太陽的鳥,吸水戲浪的魚,它們的快樂不亞于游人,仿佛羽毛鱗鰭之間“皆有喜氣”。最后作者總括一句:“始知郊田之外未始無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边@一句回應首段,是對自己冒寒出游的肯定,并對“城居者”困坐京城不知大好春光表示惋惜。

        文章最后一段以議論作結,再次表明作者寄情山水的興趣?!安荒芤杂螇櫴隆保@是對那些熱中仕途功名的官僚而言的。至于作者本人,本無意于在政治上進取。何況他現在只不過是一個小小的教官,當然可以“瀟然于山石草木之間”。“惟此官也”,既是自嘲,也是自傲?!坝嘀螌⒆源耸迹瑦耗軣o記?”這完全是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記》的口吻。但所不同的是,柳宗元果然一游再游,寫出了《永州八記》;袁宏道也許再沒有重游滿井,因為第二年八月,他就告假回鄉(xiāng),過上了隱居的生活。以后雖又出仕,終非所愿,年僅四十二歲病逝。

        二、問題研討

        1.郊田之外未始無春:一個孤獨者的漫步。

        “始知郊田之外未始無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一句,是的畫龍點睛之筆。這句話看似為作者不經意之談,是在為自己出城郊游找借口,實則大有深意。袁宏道25歲中進士,不受官,請假歸家,又與兄宗道、弟中道遍游楚中,縱情山水,訪師問學,可見他追求自由的天性。袁宏道的游記散文,也充滿了疏放不羈的精神,是對大自然的熱愛,是對官場的厭倦,是個性的張揚和抒發(fā)。他是一個漫步郊原的孤獨者,“瀟然于山石草木之間”,遺落世事,在與自然風物的對話中,感受自由的可貴。

        2.白描的筆法。

        作者寫景,不堆砌詞藻,而是用極為簡練的筆法勾勒出來。如寫水為“波色乍明,鱗浪層層,清澈見底”,寫柳條為“將舒未舒,柔梢披風”。這種表現方法,沒有夸張、渲染和烘托,而形象卻鮮明如畫。

        3.擬人的寫法。

        作者寫山,用倩女新妝作喻,寫魚鳥,說它們洋溢著喜氣,都是用了擬人的寫法。這種表現方法,可以增加景物的動感或“靈氣”,同時也融入作者的主觀情感。把景物擬人化,是袁宏道常用的寫景方法。如他說蘇州虎丘“如冶女艷妝”(《上方》),寫杭州西湖為“山色如娥,花光如頰”(《初至西湖記》)。在《滿井游記》中這種寫法也很突出。

        4.比喻的妙用。

        比喻的表現方法雖然很常見,但袁宏道運用起來自有他的新奇之處。在這篇游記中,比喻大多是用來寫景的,如上文分析過的寫水寫山的句子;但也有的是寫人(自身)的,如形容自己出城游玩為“脫籠之鵠”。這些比喻都很恰當,因為是出自作者深切的體會和感受。

        練習說明

        一、這篇游記寫初春景象,抓住了乍暖還寒、萬物復蘇的特點。如“柳條將舒未舒,柔梢披風”一句,寫出了柳枝初展的神韻。熟讀課文,試找出幾處這樣的景物描寫,略加分析,想一想,作者在這樣的描寫中滲透了怎樣的感情。

        設題目的是讓學生在熟讀課文的基礎上,體會寫景的特點。

        文中這樣的景物描寫還有幾處,如“土膏微潤”,寫冬去春來大地解凍復蘇的情景,簡練而傳神;“冰皮始解,波色乍明”,寫天氣轉暖湖冰消融的情景,令人精神為之一振;“麥田淺鬣寸許”,寫麥苗破土初芽的情景,準確而生動。作者在這樣的描寫中,無不滲透了對春回大地的喜悅之情,對自然界重新煥發(fā)生機的欣賞和贊美。

        二、在記敘描寫中多處運用比喻,比如作者將初春曠野中的自己比作“脫籠之鵠”。你能從文中再找出幾例嗎?結合上下文體會其表達效果。

        本題目的是讓學生注意課文中比喻句的用法,體會其恰切生動的表達效果。

        文中這樣的比喻句還有幾處,如“晶晶然如鏡之新開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以新開明鏡比喻新綠水波,寫出了水光的明麗,貼切而有新意;如“如倩女之面而髻鬟之始掠也”,以新妝倩女比喻被晴雪洗過的山巒,寫出了春山的“鮮妍明媚”,生動而又傳神;如“麥田淺鬣寸許”,以獸頸之毛比喻還沒有長高的麥苗,簡明而又形象。

        三、下列三組短語中的“之”字,有的表示修飾關系,可譯成“的”;有的表示限定關系,可譯成“以”;有的起舒緩語氣的作用,可不譯。試加以辨析,并說說這些用法現在是否還在用。

        設題目的是讓學生注意課文中助詞“之”的用法,體會它在結構或語氣上的作用,并作一些古今對比,加深印象。

        一室之內郊田之外(表示限定關系,可譯為“以”。這種用法現在的書面語中還常用,如“四海之內”“國門之外”。)

        脫籠之鵠曝沙之鳥(表示修飾關系,可譯為“的”。這種用法現在的書面語中也常用,尤其保留在成語中,如“驚弓之鳥”“一丘之貉”。以上兩種,也都兼有舒緩語氣的作用,但主要起結構作用。)

        倩女之面髻鬟之始掠(起舒緩語氣的作用,可不譯。這種用法現在已不用。)

        教學建議

        一、學習,應重點引導學生把握作者個性化的寫景抒情風格,并結合完成課后練習,體會白描和擬人手法的運用以及比喻句的表達效果。教學中,可以以提問的方式為主,輔之以必要的解說或訂正。

        二、袁宏道的山水游記更注重對大自然的客觀描寫,也揭示出人們游山玩水的愉悅心情,這與唐宋時代的游記重寄托重理念的寫法完全不同??蓪⑴c本單元前幾篇課文作比較閱讀,體會它們的不同特點。袁宏道的游記散文現存九十多篇,成就很大。有興趣的同學可以找來選本作擴展閱讀。

        三、組織一次春游,仿照的風格寫一篇游記,要求語言簡練,寫出獨特的感受。

        有關資料

        一、參考譯文

        北京一帶氣候寒冷,花朝節(jié)過后,冬天余下的寒氣還很厲害。冷風時常刮起,刮起就飛沙走石。拘束在一室之中,想出去不可得。每次冒風疾行,不到百步就(被迫)返回。

        二十二日天氣略微暖和,偕同幾個朋友出東直門,到滿井。高大的柳樹夾立堤旁,肥沃的土地有些濕潤,一望空曠開闊,(覺得自己)好像是逃脫籠子的天鵝。這時河的冰面剛剛融化,水光才閃爍發(fā)亮,像魚鱗似的浪紋一層一層,清澈得可以看到河底,亮晶晶的,好像明鏡剛打開,清冷的光輝突然從鏡匣中射出來一樣。山巒被晴天融化的積雪洗過,純凈新鮮,好像剛擦過一樣;嬌艷明媚,(又)像美麗的少女洗了臉剛梳好的發(fā)髻一樣。柳條將要舒展卻還沒有舒展,柔軟的梢頭在風中飄蕩,麥苗破土而出,短小如獸頸上的毛,才一寸左右。游人雖然還不算多,(但)用泉水煮茶喝的,拿著酒杯唱歌的,身著艷裝騎驢的,也時時能看到。風力雖然還很強,但走路就汗流浹背。舉凡(那些)在沙灘上曬太陽的鳥,浮到水面上吸水的魚,都悠然自得,羽毛鱗鰭當中都透出喜悅的氣息。(我這)才知道郊野之外未嘗沒有春天,可住在城里的人(卻)不知道啊。

        大概說是不能因為游玩而耽誤公事的,流連忘返在山石草木之間的,只這個官兒罷了。而此地正好離我近,我將從現在開始出游,怎能沒有記錄?(這是)萬歷二十七年二月啊。

        二、公安派(胡小偉)

        明代文學流派。代表人物為袁宗道(1560—1600)、袁宏道(1568—1610)、袁中道(1570—1623)三兄弟,因其籍貫為湖廣公安(今屬湖北),故世稱“公安派”。其重要成員還有江盈科、陶望齡、黃輝、雷思霈等人。

        公安派成員主要生活在萬歷時期。明代自弘治以來,文壇即為李夢陽、何景明為首的“前七子”及王世貞、李攀龍為首的“后七子”所把持。他們倡言“文必秦漢、詩必盛唐”,“大歷以后書勿讀”的復古論調,影響極大,以致“天下推李、何、王、李為四大家,無不爭效其體”(《明史·李夢陽傳》)。其間雖有歸有光等“唐宋派”作家起而抗爭,但不足以矯正其流弊。萬歷間李贄針鋒相對提出“詩何必古選?文何必先秦?”和“文章不可得而時勢先后論也”的觀點,振聾發(fā)聵,他和焦、徐渭等實際上成為公安派的先導。

        公安派的文學主張發(fā)端于袁宗道,袁宏道實為中堅,是實際上的領導人物,袁中道則進一步擴大了它的影響。公安派的文學主張主要是:

        ①反對承襲,主張通變。公安派諸人猛烈抨擊前后七子的句擬字摹、食古不化傾向,他們對文壇“剽竊成風,眾口一響”的現象提出尖銳的批評,袁宗道還一針見血地指出復古派的病源“不在模擬,而在無識”(《論文》)。他們主張文學應隨時代而發(fā)展變化,“代有升降,而法不相沿,各極其變,各窮其趣”(袁宏道《敘小修詩》),“世道改變,文亦因之;今之不必摹古者,亦勢也”(袁宏道《與江進之》)。不但文學內容,而且形式語言亦會有所變化而趨于通俗,這是因為“性情之發(fā),無所不吐,其勢必互異而趨俚,趨于俚又變矣”(袁中道《花雪賦引》)。因此,“古何必高?今何必卑?”他們進而主張:“信腔信口,皆成律度”,“古人之法顧安可概哉!”(袁宏道《雪濤閣集序》)沖破一切束縛創(chuàng)作的藩籬。

        ②獨抒性靈,不拘格套。所謂“性靈”就是作家的個性表現和真情發(fā)露,接近于李贄的“童心說”。他們認為“出自性靈者為真詩”,而“性之所安,殆不可強,率性所行,是謂真人”(袁宏道《識張幼于箴銘后》),進而強調非從自己胸臆中流出,則不下筆。因此他們主張“真者精誠之至。不精不誠,不能動人”,應當“言人之所欲言,言人之所不能言,言人之所不敢言”(雷思霈《瀟碧堂集序》),這就包含著對儒家傳統(tǒng)溫柔敦厚詩教的反抗。他們把創(chuàng)作過程解釋為“靈竅于心,寓于境。境有所觸,心能攝之;心欲所吐,腕能運之”,“以心攝境,以腕運心,則性靈無不畢達”(江盈科《敝篋集序》)。只要“天下之慧人才士,始知心靈無涯,搜之愈出,相與各呈其奇,而互窮其變,然后人人有一段真面目溢露于楮墨之間”(袁中道《中郎先生全集序》),就能實現文學的革新。

        ③推重民歌小說,提倡通俗文學。公安派重視從民間文學中汲取營養(yǎng),袁宏道曾自敘以《打棗竿》等民歌時調為詩,使他“詩眼大開,詩腸大闊,詩集大饒”,認為當時閭里婦孺所唱的《擘破玉》《打棗竿》之類,是“無聞無識真人所作,故多真聲”,又贊揚《水滸傳》比《史記》更為奇變,相形之下便覺得“六經非至文,馬遷失組練”(《聽朱生說水滸傳》)。這是和他們的文學發(fā)展觀與創(chuàng)新論相聯系的,對提高那一時期民間文學和通俗文學的社會地位有一定作用。

        公安派在解放文體上頗有功績,“一掃王、李云霧”(《公安縣志·袁中郎傳》),游記、尺牘、小品也很有特色,或秀逸清新,或活潑詼諧,自成一家。但他們在現實生活中消極避世,多描寫身邊瑣事或自然景物,缺乏深厚的社會內容,因而創(chuàng)作題材愈來愈狹窄。其仿效者則“沖口而出,不復檢點”,“為俚語,為纖巧,為莽蕩”,以至“狂瞽交扇,鄙俚大行”(錢謙益《列朝詩集小傳》)。后人評論公安派文學主張的理論意義超過他們的創(chuàng)作實踐,是為公允之論。

        (選自《中國大百科全書·中國文學》,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86年版)

        三、健若沒石之羽,秀若出水之花──讀袁宏道《滿井游記》(馬瑞芳)

        袁宏道(1568—1610)是明代公安派代表人物。針對前后七子“文必秦漢,詩必盛唐”,字摹句擬,制造贗鼎偽觚的風氣,他大聲疾呼:創(chuàng)作要充分發(fā)揮自己個性,不要從人腳跟,要“獨抒性靈,不拘格套,非從自己胸臆中流出,不肯下筆”。(《小修詩序》)他把死學古人的做法斥之為“糞里嚼渣”“順口接屁”“一個八寸三分帽子人人戴得”(《與張幼宇書》)。他強調文學要“真”,要有真知灼見、真情實感,要從“假人假言”,也就是從“文以載道”的封建文學觀中解放出來。這種尊重個性、要求解放,反對傳統(tǒng)的文學主張,使他的創(chuàng)作充滿著由儒、道、禪混合的自由放縱思想。袁宏道一生創(chuàng)作了大量山水游記,在他筆下,秀色可餐的吳越山水,堤柳萬株的柳浪湖泊,風清氣爽的真州,春色宜人的京兆,皆著筆不多而宛然如畫。這些山水游記信筆直抒,不擇筆墨。寫景獨具慧眼,物我交融,怡情悅性。語言清新流利,俊美瀟灑,如行云流水般舒徐自如。《滿井游記》可算其代表作,我們試對此文作一粗淺分析。

        燕地寒,花朝節(jié)后,余寒猶厲。凍風時作,作則飛砂走礫,局促一室之內,欲出不得。每冒風馳行,未百步輒返。

        名為“游記”,下筆不寫游,而寫不得游,宕開一筆,背面傅粉。以“出不得”,引起人們對出游的關注。

        廿二日天稍和,偕數友出東直,至滿井。

        筆鋒一轉,進入游記實寫。交代了時間:廿二日,地點:滿井。滿井系北京東北郊的地名,據《帝京景物略》記載:“該地有一古井,……并高于地,泉高于井,四時不落?!?/p>

        簡捷而準確地點明游記的時間地點后,作者便由遠及近,由面及點,層次分明地記游:

        高柳夾堤,土膏微潤,一望空闊,若脫籠之鵠。

        這是滿井鳥瞰。只用十二個字,就凝練、灑脫、富于感情色彩地把春景勾勒出來。即景生情,初睹春光的作者感到自己像籠子中飛出來的天鵝。寥寥數語,完成了面的描繪,即移步換形,以細膩而充滿詩情的筆調,東鱗西爪地點染滿井的秀麗風光:

        于時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鱗浪層層,清澈見底,晶晶然如鏡之新開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山巒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鮮妍明媚,如倩女之面而髻鬟之始掠也;柳條將舒未舒,柔梢披風,麥田淺鬣寸許。

        始寫水;繼寫山;后寫田野。三組優(yōu)美的特寫鏡頭,勾魂攝魄地凸現了早春二月獨有的特點。作者一方面通過對自然景色的真切觀察,抓住了最能體現早春生機盎然特點的景物:河面浮冰剛剛溶化;山巒積雪剛剛消融;柳條鵝黃初染,麥苗冬眠初醒。另一方面,借助于遣詞用字的高度技巧,突出這些景物的個性,加重早春色彩。“冰皮始解”,一個“始”字,使時間性更加鮮明,柳條將舒未舒也是早春的特點,不會是暮春的景物。這些特征性景物組成一幅層冰解凍、波光粼粼,山川氤氳,田野生機勃勃的圖畫,給人以高度諧和的美的享受。作者意猶未盡,更給這些景物一些生動、貼切的比喻,使之可感、可觸、可信:一池春水清亮得如同新開之境、出匣寶劍;座座青山秀麗得好像晨妝少女。正寫側寫并用,辭采藻飾渲染,“如剝蕉心,愈剝愈出”,明媚秀麗的滿井如在目前。

        唐朝張彥遠《論畫體》說:“夫畫物特忌形貌采章,歷歷具足,甚謹甚細而外露巧密。所以不患不了,而患于了;既知其了,亦何必了?!痹甑赖摹稘M井游記》便符合這種藝術辯證法。他不是把滿井春景纖毫畢露地一一羅列,而是攫取最具典型性的事物,“以少總多,情貌無遺”(劉勰語)。只用山、水、田野三個點,與“一望空闊”的面結合,便盡形盡致地寫活了初春的滿井。

        良辰美景,令作者如“脫籠之鵠”。

        隨后,作者寫出了移情入景的神來之筆:

        凡曝沙之鳥,呷浪之鱗,悠然自得,毛羽鱗鬣之間皆有喜氣。

        真是珠排字字圓!袁宏道的山水游記善于把人的感情與景物水乳交融,此文則采用了心境物化的手段,把無形的情思化為有形的景物,這就是黑格爾講的:“人把他的環(huán)境人化了。”“人把他的心靈的定性納入自然物里?!保ā睹缹W》)清代江《彥沖畫柳燕》詩說的:“柳葉西出葉向東,此非畫柳實畫風。風本無質不上紙,巧借柳枝相形容?!保ā斗迷婁洝罚┮杂行螤顭o形,曲徑通幽?!稘M井游記》中“毛羽鱗鬣”的“喜氣”,曲折、巧妙而韻味十足地表達了作者對春景的欣慕喜悅之情。這也是一種夸飾手法。王充《論衡·感虛》說:“瓠藝鼓瑟,淵魚出聽;師曠鼓琴,六馬仰秣。”以生物的反映極寫音樂的魅力;“曝沙之鳥,呷浪之鱗”的喜氣,更顯出春光的和煦。有“樹猶如此,人何以堪”的意味。

        古代散文家常有意無意地在文章中塑造自己的形象,散文如折光鏡,映出作者,映出時代。袁宏道清新俊逸的山水游記恰如他任性而發(fā)、狂放不羈的為人。他把做官看作是“猢猻入籠中”,“世人莫道烏紗好,君獨垂頭思豐草?!保ā妒鰞取罚稘M井游記》是他晚年之作,寫于萬歷二十七年(1599),其時,他在禮部作官,雖然官務清閑,不像當吳中縣令時“苦瘦苦忙”“進退狼狽”,但污濁的官場仍使他嘗盡百暖百寒、乍陰乍陽的人間惡趣。春在溪頭芥菜花,當他偶見嫩柳迎風、魚翔淺底的青山綠水時,他仿佛恍然大悟:人間不是沒有春光,人生不是沒有樂趣!在游記的最后,他便直抒感興:

        始知郊田之外未始無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夫不能以游墮事,而瀟然于山石草木之間者,惟此官也。而此地適與余近,余之游將自此始,惡能無紀?己亥之二月也。

        袁宏道之弟袁中道說中郎的文章“出自靈竅,吐于慧舌,寫于穎,蕭蕭泠泠皆足以蕩滌塵情,消除熱惱。”甚至說袁中郎晚年之作“無一篇不警策”。這或許愛屋及烏,有過譽之嫌。但《滿井游記》的確當得起“健若沒石之羽,秀若出水之花”的贊語,是一篇令人百讀不厭的山水小品。

        (選自《散文名作欣賞》,百花文藝出版社1983年版)

        7、《滿井游記》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掌握課文中的一些生字詞。

        2、理解文章中部分實詞的活用和虛詞的意義。

        教學重點:

        1、體會本文寫景的特色。

        2、對比、反襯的手法。

        教學難點:同上

        教學設想:

        以讀代講,指導學生熟讀課文

        課前準備:

        預習作業(yè):

        1、初讀課文,找出你不熟悉的字,加以解決。

        2、在解決生字的基礎上,讀順課文。

        3、回憶《西湖游記二則》。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

        可以由回顧單元提示中的本文與前兩課的不同入手。

        二、檢查預習

        1、字詞認讀強調:(1)部首的字:髻、鬟、鬣。[補充:鬢、鬈、鬃等字,都與毛發(fā)有關系(可由學生自己發(fā)現其中的規(guī)律)。]

        3、注意下列字的讀音:廿 鵠 鬣 茗 蹇 髻鬟 曝 呷 惡 墮三、 

        熟讀課文:

        1、將生字帶入文中,自由大聲朗讀一遍,熟悉生字。

        2、同桌互讀互聽,可以將文章分開,一人讀一半,互相挑刺(可以從生字和斷句方面。)

        3、點讀,(可以選擇一男生和一女生賽讀,剩余男女聲側耳傾聽,注意長句的斷句。)

        老師強調長句的斷句:(1)晶晶然如鏡之新開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2)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

        4、齊讀熟悉。

        三、譯讀:

        1、自讀自譯方式:對著課文大聲說譯文,借助注釋并調動原來的文言知識積累。

        2、靜悟:老師讀譯文,學生看課文。邊聽邊領會。

        3、齊讀鞏固

        4、點畫重點注釋(老師自己決定)

        四、當堂作業(yè)

        強化記憶生字詞第二課時

        五、賞讀

        1、導入

        會晤作者

        袁宏道(1568-1610),字中郎,號石公,公安(今湖北省公安縣)人。萬歷二十年(1592)進士,先后擔任過吳縣知縣、京兆校官等,中間兩度告歸。晚年定居沙市(今湖北省沙市)。他是明代著名的文學家,公安派的代表作家。兄弟三人中,也以他的才氣和成就最高。他的散文力求自由解放,給人以清新活潑的感覺。有《袁中郎全集》。背景回放袁宏道始終無意于仕途,他萬歷二十年(1592)就中了進士,但不愿做官,而去訪師求學,游歷山川。他曾辭去吳縣縣令,在蘇杭一帶游玩,寫下了很多著名的游記,如《西湖游記二則》等。他生性酷愛自然山水,在登臨山水中,他的思想得到了解放,個性得到了張揚,創(chuàng)作的激情也格外高漲。明神宗萬歷二十六年(1598),袁宏道收到在京城任職的哥哥的信,讓他進京。他只好收斂游山玩水的興致,來到北京,被授予順天府(治所在北京)教授。第二年,升為國子監(jiān)助教。由于所任職務比較清閑,使得他有空閑寄情北京附近的山水。本文便寫于此時。以上兩點可以由有參考資料的學生講解。教師導入語:《西湖游記》中描寫西湖全景的名句山色如娥,花光如頰,波光如綾,溫風如酒(可以先由學生自己回憶)。袁宏道生性酷愛自然山水,寫景偏重表現自然之美,《滿井游記》也有這樣的特色。

        2、默讀課文:要求:(1)用欣賞的眼光讀課文,說出自己的發(fā)現或提出一個有發(fā)現意義的問題。(2)同桌或者前后位的同學互相交流討論。

        3、探究(1)本文寫的是初春之景,初字在文中有哪些體現?目的:體會作者那顆善感的心。(2)你能試著發(fā)現本文在寫景狀物上有哪些特點嗎?試試看誰最具備發(fā)現的眼光!最具備科學家的頭腦!目的:積累學習寫景方法。特色探幽:明確①白描的手法。作者寫景,不堆砌詞藻,沒有夸張、渲染和烘托,而是用極為簡練單純的筆法將其勾勒出來。如作者寫柳條,只用將舒未舒,柔梢披風8個字,但柳芽剛吐、枝頭鵝黃嫩綠的風韻,以及楊柳的動態(tài)美都活生生地再現了出來;寫麥田,用淺鬣寸許4個字便表現出初春麥苗的特征,文字也極為簡練。這種簡練的白描,有賴于作者對景物細致入微的觀察。②擬人的寫法。把景物擬人化,可以增加景物的動感或靈氣,也便于在景物描寫中滲透進作者的感情色彩。我們來看作者對鳥和魚的描寫:凡曝沙之鳥,呷浪之鱗,悠然自得,毛羽鱗鬣之間皆有喜氣。鳥的羽毛和魚的鱗鰭之間都洋溢著一股喜氣,這首先是因為作者心頭蕩漾著春天的喜悅。③生動的比喻。文中的比喻主要是用來寫景的,如用鏡之新開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來比喻明亮的春水,用倩女之面而髻鬟之始掠也比喻積雪融化后的山巒,這兩個比喻一氣相通,由明鏡而帶出對鏡梳妝的美人,顯得優(yōu)美熨帖,同時能讓人產生美好的聯想。本文中的比喻也有寫人的,用若脫籠之鵠來表現自己終于得以出游的愉悅,真是再真切生動不過了。

        4、理清線索,強化記憶,爭取背誦第二自然段。二、主題探尋這篇游記描繪了北京近郊滿井一帶美麗的早春景色,曲折地表現了作者厭棄都市官場生活而寄情山川草木的情懷。三、基訓鞏固

        作業(yè)

        設計:

        見知識盤點

        8、《滿井游記》教學設計

        【教學目的】

        1、學習“每”“輒”等詞的古義;了解“未之知”這種與現代漢語語序不同的句子。

        2、學會分析三種比喻句的不同表達效果。

        3、領會作者文中所充溢的熱愛春天,熱愛自然的激情的熏陶。

        【教學難點、重點】

        1、文章表現出來的熱愛春天、熱愛自然的激情。

        2、三種比喻句的不同表達效果。

        【教學設想】

        〖教學方法〗

        誦讀法、點撥法、質疑法、討論法。

        〖媒體設計〗

        (略)

        〖教學課時〗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作者:袁宏道:明代文學家與其兄宗道、弟中道并稱“三袁”為明代“公安派”領導人物。文學是提出了“獨抒性靈,不拘格套”的主張。

        2、我們久居城內,滿眼都是紅墻碧瓦。一旦到了郊外田野,滿地綠意,滿眼山光水色,不禁喜不自勝。這篇文章就是作者與友人游歷了滿井后寫的一篇浸透著早春芳馨和感念大自然一草一木、一山一水的美好情懷的文章。

        二、研習課文

        1、整體把握文章:

        ⑴ 讀文章,消滅文字、詞語障礙注意“斫、遁、礫、茗、鵠、呷、蹇”等幾個字的讀音。

        ⑵ 教師范讀并補存注釋:

        每:每每

        輒:就

        未之知:“未知之”的倒置形式。

        ⑶ 同桌合作,參考工具書及課文注解疏通全文大意。

        同時圈畫疑難詞句,并向老師提出質疑。

        ⑷ 集體解疑,教師點撥。

        ⑸ 復述課文內容

        2、了解課文內容:

        ⑴ 作者圍繞“滿井”寫了哪些內容?

        討論明確:柳、土、冰、山巒、鳥、魚、游人

        ⑵ 作者抓住了這些事物怎樣的特點?

        討論明確:

        水──晶晶然如鏡之新開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生動形象地寫出了水光明麗的特點

        山巒──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鮮妍明媚,如倩女之……掠也。則寫出了春山的清新可人、娟凈明媚柳──柳條將……寸許。則寫出了春天柳條的柔軟與麥苗破土初生而又整齊喜人的情景。

        ……

        ⑶ 這篇文章除了寫滿井早春景物之外,還寫了些什么內容呢?試分析他們在表達文章主題上的作用。

        討論明確:首段寫燕地早春之特征。表達作者“局促一室之內,欲出不得”的無奈和渴望出游的心情。為后文出游做鋪墊。

        尾段則表述了作者將以這次游覽為起點,在公事之余繼續(xù)出游的愿望。并表達了作者不同于一般俗人“以游墮事”之處。

        三、小結

        這篇短文優(yōu)美動人,融情于景。文辭簡潔而又清麗自然,意趣蘊藉。

        〖課堂測試〗

        1、依據課文寫出漢字并為之注音:

        飛沙走______( ) 波色______( )明

        清______( )見底 ______( )然如拭

        鮮______( )明媚 泉而______( )者

        2、翻譯下面句子:

        A、始知效田之外未始無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B、高柳夾堤,土膏微潤,一望空闊,若脫籠之鵠。

        3、找找這篇文章中的比喻句并說說他們的好處。

        9、《滿井游記》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積累文言詞匯,掌握難字、難詞和一詞多義。

        2.體會本文抓住特征描寫景物的方法,掌握比喻這種修辭手法的運用。教學重難點

        1.掌握難字、難詞和一詞多義。

        2.掌握比喻的運用。教學準備

        1.準備課文朗讀帶。

        2.制作知識歸類和問題思考的投影。設計思路

        《語文課程標準》要求初中生能閱讀較淺易的文言文。學習文言文貴在積累,滴水穿石就是說的這個道理。學習這篇文章的方法主要是讀,解決這個問題,可以分以下幾步去做:

        第一步,通讀全文,解決字音字義問題,然后疏通文意。

        第二步,找出文中的比喻句,然后由教師作總結、歸納,學生自己理解掌握比喻的用法和作用。

        教學時間:自讀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本文是一篇文字清新的記游小品。滿井是明、清兩朝北京近郊的一個風景區(qū)。文章用極精簡的文字記游繪景、抒情諭理。歷歷如畫的景物描寫,透出京郊早春的芬芳氣息,勃勃生機。作者借景抒感,給讀者以人生哲理的感悟。

        二、解題

        明神宗萬歷二十六年(1598),袁宏道收到在京城任職的哥哥袁宗道的信,讓他進京。他只好收斂起游山玩水的興致,來到北京,被授予順天府(治所在北京)教授。第二年,升為國子監(jiān)助教。本文就寫于這一年的春天。

        三、朗讀課文,歸納段意

        1.要求:朗讀課文,注意不讀錯音;讀好句子的節(jié)奏、重音,讀出作者喜悅的

        感情。

        (投影。)

        (1)讀準字的音,特別是一些難字。

        廿鵠鬣蘑蹇倩髻鬟浹乍澈面

        曝呷

        (2)對一些較長的句子能恰當地斷句。

        晶晶然/如/鏡之新開/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

        如/倩女之醋面/而髻鬟之始掠也。

        (3)歸納加點詞的意義。

        ①局促一室之內

        ②髻鬟之始掠

        ③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吾欲之南海何如

        ①呷浪之鱗,悠然自得

        然②然徒步則汗出浹背

        ③吳廣以為然

        2學生先朗讀后回答,老師歸納:

        之的用法主要有三種_.(1)當助詞,可譯為的,也可不譯,如①②;(2)當代詞,第三人稱,可代人。,也可代物,如③;(3)作動詞,可譯為到、往,如④。

        然的用法主要也有;_種:(一)用在形容詞詞尾,表示……的彈子,如①;(2)用在詞頭或句首,表示轉折如②;(3)。正確,對的意思,如③。

        (播放課文朗讀錄音,學生聽讀并糾正自己的錯誤。)

        ,四、自讀課文,疏通文意

        (投影。)

        注意以下詞語的解釋:

        1.第1自然段。

        j'凍風時作:凍風.冷風。作,起。局促一室之內:局促,拘束、局限。

        每冒風馳行:馳行,坐車出行。

        未百步輒返:輒,總是,就。

        2.第2自然段。

        廿二日天稍和:和,暖和。

        土膏微潤:土膏,肥沃的土地。膏,肥沃。潤;滋潤,潤濕。

        于時冰皮始解:于時,在這時。冰皮,河床上結冰的表面。潑色乍明:波色:水波的顏色。乍;初:始。

        鱗浪層層:鱗浪,像魚鱗似的浪紋。

        晶晶然如鏡之新開:晶晶然,亮晶晶的。然,形容詞詞尾。新開,剛打開j

        娟然如拭:娟然,美好的樣子。

        如倩女之hui面而髻鬟之始掠也:hui面,洗臉。掠,梳掠。

        柔梢披風:披風,在風中散開。披,分開,散開。

        淺鬣寸許:淺嫩的麥苗高一寸左右。鬣,獸頸上的鬃毛,這里形容麥苗。

        泉而茗:用泉水煮茶喝。泉,用泉煮。茗,泡茶喝。泉、茗名詞活用為動詞。

        而歌者:端起酒杯唱歌的。,酒杯,名詞用為動詞,端起酒杯。

        紅裝而蹇者:蹇,本文跛足的,引申為驢,用作動詞,騎驢。

        凡曝沙之鳥:瀑,曬太陽。曝沙,在沙灘上曬太陽。

        呷浪之鱗:呷,吸而飲。鱗,借代魚。

        毛羽鱗鬣之間皆有喜氣:毛羽鱗鬣,鳥的羽毛,魚鱗魚鰭。

        始知郊田之外未始無春:未始,未嘗。

        3.第3自然段。

        夫不能以游墮事:墮,壞,耽誤。

        瀟然于山石草木之間者:瀟然,心中沒有牽掛的樣子。

        惟此官也:此官,當時作者任順行府儒學教授,是個閑職。

        而此地適與余近:適,正好。

        惡能無紀:惡,安、怎么。無紀,沒有記游的文章。

        五、集體朗讀,思考討論

        (投影。)

        閱讀思考:

        1.北京一帶早春氣候有什么特征?

        2.寫城中余寒景象表達作者什么心情?第l自然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3.第2自然段描寫初春景物,抓住了乍暖還寒、萬物復蘇的特點,分析作者描寫了哪些景物,怎么描寫的?

        4.第3自然段表達了作者什么愿望?

        5.本文在記敘描寫中用了很多比喻句。有的是以物比人,有的是以人比物,有的以物比物。試舉例說明。

        討論明確,歸納要點:

        1.氣候特征是余寒猶厲凍風時作飛沙走礫。

        2.表達作者局促一室之內,欲出不得的無奈心情。作用是:用烘托、反襯的手法,欲揚先抑,寫出燕地的氣候特征,暗示作者渴望出游的心情,為后文做了鋪墊。

        3.先寫全景:高柳夾堤,土膏微潤,一望空闊及其獨特的感受:若脫籠之

        鵠;再以獨特感受為審美中心,分別描寫冰皮山巒柳條麥田游人鳥魚等種種景物,抓住了初春的特征,運用新穎生動的比喻,描繪了一幅幅生機勃勃、喜氣洋洋的畫卷。在景物的描寫中也寄寓了作者歡快、恬適的心情。寫得景中有情,情景交融。

        4.始知郊田之外未始無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是全文的主旨所在,既高度概括了上述兩幅對比鮮明的圖景的內容,表現了作者的歡快心情,也反映了作者對哲理的追求。從這次出游他認識到城居時所以不知有春,是因為自己局促一室之內,而實際上春已降臨人間。這是思想境界升華的表現。這就表明:美是一種客觀存在,而人們在現實生活中常常由于這樣那樣的限制而看不到它,這是很可惜的。懂得了這個道理,人們才能自覺地擺脫某種限制,不斷地去擴大自己的視野,去發(fā)現生活中本來就有的美好的東西。表達自己將以這次游覽滿井為起點,在公事之余繼續(xù)出游的愿望。

        5.(1)若脫籠之鵠:以人比物(把人比作物)。

        (2)晶晶然如鏡之新開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以物比物。

        (3)如倩女之釀而髻鬟之始掠也:以物比人(把物比作人)。

        (4)麥田淺鬣寸許:以物比物。六、自讀小結

        1.本文是寫景的小品。小品是散文的一種,特點是:在說理上深入淺出,在記敘上簡明生動。明清兩代這種體裁最為盛行。這篇游記短文,在寫景狀物上有以下幾個特點:

        (1)白描的筆法。作者寫景,不堆砌詞藻,而是用極為簡練的筆法勾勒出來。

        (2)擬人的寫法。作者寫山,用倩女新妝作喻;寫魚鳥,說它們洋溢著喜氣,都是用了擬人的寫法。這種表現方法,可以增加景物的動感或靈氣,同時也融人作者的主觀情感。把景物擬人化,是袁宏道常用的寫景方法。

        (3)生動的比喻。比喻的表現方法雖然很常見,但在這篇游記中,比喻大多是用來寫景的,也有的是寫人(自身)的,如形容自己出城游玩為脫籠之鵠。這些比喻都很恰當,因為是出自作者深切的體會和感受。

        2.袁宏道反對復古,并努力實踐,他寫文章強調。'性情,強調自然、天真、趣味。他主張自然地流露個性,語言流利凈潔。這篇游記,就是他這種主張的實踐范例。他的缺點是題材狹窄,往往只是寫些風景名勝之類,因而成就受到一定的限制。

        3.我國游記的傳統(tǒng)寫法,在末尾寫出作記的原故,同游者姓名,游覽的時間。本文選人課本時,末了幾句話刪掉了:刪文大意是作學務這種閑官,沒有什么心中牽掛的事,游滿井僅僅是開始而已。于此可見袁宏道為人的閑適之致。

        七、布置作業(yè)

        1.完成課后研討與練習一、二、三題。

        2.選用《作業(yè)

        設計》。資料鏈接一、作者簡介

        袁宏道(1568-1610),字中郎,一字無學,號石公,公安(今湖北省公安縣)人。萬歷進士,曾任空部郎中等職。明代著名文學家。宏道詩主妙悟,提倡獨抒性靈,不拘俗套,反對仿古,追求自然;重視通俗小說和里巷民謠,作品以小品成就最高,內容多寫身邊瑣事和自然景物。有《珂雪齋集》二十四卷傳世,后人輯為《袁中郎全集》。因宏道兄弟詩文風格相近,時人稱之為公安派,稱他們的詩文為公安體。二、公安派

        明代文學流派。代表人物為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三兄弟,因其籍貫為湖廣公安(今屬湖北),故世稱公安派。其重要成員還有江盈科、陶望齡、黃輝、雷思霈等人。

        公安派成員主要生活在萬歷時期。明代自弘治以來,文壇即為李夢陽、何景明為首的前七子及王世貞、李攀龍為首的后七子所把持。他們倡言文必秦漢、詩必盛唐大歷以后書勿讀的復古論調,影響極大,以致天下推李、何、王、李為四大家,無不爭效其體(《明史·李夢陽傳》)。其間雖有歸有光等唐宋派作家起而抗爭,但不足以矯正其流弊。萬歷間李贄針鋒相對地提出詩何必古選?文何必先秦和文章不可得而時勢先后論也的觀點,振聾發(fā)聵,他和徐渭等實際上成為公安派的先導。

        10、《滿井游記》教學設計

        一、 教學目的要求:

        1。學習文章細致的觀察和生動的描寫,體會作者寓于文中的思想感情。

        2.體會文中比喻、擬人手法的運用。

        3.積累文學常識,包括文言實詞。

        4.學習本文運用對比、反襯的手法。

        二、 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目的要求1、2、3

        教學難點 :目的要求4

        三、 教學時數:一課時

        四、 教學內容與過程:

        1. 導語 :

        一生背誦朱自清的《春》,然后幻燈播放春的圖片,讓學生欣賞北國初春的美景。同學們,今天這堂課就讓我們一起來學習袁宏道的《滿井游記》。

        2. 自由朗讀課文三次,整體感知課文:

        ① 初讀課文,掃清文字障礙。

        ② 再次朗讀課文,理清文章的思路,寫出結構提綱。

        ③ 三讀課文,結合注釋,試譯全文。

        3. 探究:

        ① 這篇游記小品寫了滿井這個地方初春的哪些景物,你是從哪些地方看出來的?

        ② 文中不少地方運用了修辭手法的句子。細細讀,慢慢品,試著用自己的話描述一番。

        ③ 作者按照怎樣的順序來寫滿井春色的?

        4. 誦讀課文,將你覺得最精美的句子背下來,且當堂背誦給同學聽。

        5. 小結:

        這篇文章,作者通過仔細觀察和生活的描寫,抓住了景物特點,展開了豐富的聯想,運用對比、襯托等多種手法來寫景、妝物、抒情。

        6. 文中有不少句子打動了你。找出你自己喜歡的句子,說說理由,與大家同分享。

        7. 你置身初春美景中,會有什么感情呢?

        8. 朗讀課文,感受袁宏道筆下的北國初春的美景。能背誦的同學,不看書背誦。

        9. 比較:與《始得西山宴游記》、《醉翁亭記》、《峽江寺飛泉亭記》、《岳陽樓記》、《小石潭記》等進行比較。

        10. 我們生活在江南,對江南初春的美景極為熟悉。用自己的筆描寫之。(可以寫作,也可以畫畫)

        11. 作業(yè) :

        ① 整理描寫春天的詩句。

        ② 整理文中的字詞和句式。

        ③ 背誦全文。

        11、《滿井游記》教學設計

        一、 教學目標 :

        (一)能力目標

        1、 學習“每”“輒”等詞的古義;了解“未之知”這種與現代漢語語序不同的句子。

        2、 學會分析三種比喻句的不同表達效果。

        (二)美育滲透

        領會作者文中所充溢的熱愛春天,熱愛自然的激情的熏陶。

        二、 難點、重點

        1、 文章表現出來的熱愛春天、熱愛自然的激情。 2、 三種比喻句的不同表達效果。

        三、重難點突破:

        閱讀文章,體會文中的激情。

        閱讀——討論——體會比喻句的不同效果

        四、 教學設想

        教學方法: 誦讀法、點撥法、質疑法、討論法

        媒體設計:(略)

        教學課時:1

        五、 教學流程

        (一)新課導讀:

        1、同學們,前面我們在柳宗元的陪同下,游覽了湖南永州市的小石潭;與蘇軾相伴,欣賞了“積水空明,藻荇交橫”的承天寺夜景;在徐霞客的指引下,登游了極其險俊難攀的恒山。今天,我們將“揮師北上”,看看北京東直門的滿井一帶又有什么好看的景致,走,我們也隨袁宏道踏青去!

        2、范讀課文 學生評價 教師點撥

        3、整體感知:久居城內,滿眼都是紅墻碧瓦。一旦到了郊外田野,滿地綠意,滿眼山光水色,不禁喜不自勝。這篇文章就是作者與友人游歷了滿井后寫的一篇浸透著早春芳馨和感念大自然一草一木、一山一水的美好情懷的佳作。

        4、學生自讀課文,消滅文字、詞語障礙

        注意“斫、遁、礫、茗、鵠、呷、蹇”等幾個字的讀音。

        5、學生齊讀課文 教師點評

        6、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然后在班上交流。

        A.同桌借助參考工具書及課文注解疏通全文大意。 同時圈畫疑難詞句,并向老師提出質疑。 集體解疑,教師點撥。

        (泉:泉水,用泉水、茗:茶,煮茶、lei2:酒杯,舉著酒杯、紅裝:穿著艷裝—名詞動用)

        B.作者圍繞“滿井”寫了哪些內容?

        討論明確:柳枝、麥苗、土、冰(水)、山巒、鳥、魚、游人(板書)

        C.作者抓住了這些事物怎樣的特點?從原文中找出相關語句。

        討論明確:

        水——晶晶然如鏡之新開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

        生動形象地寫出了水光明麗的特點《滿井游記》教學設計

        一、 教學目標 :

        (一)能力目標

        1、 學習“每”“輒”等詞的古義;了解“未之知”這種與現代漢語語序不同的句子。

        2、 學會分析三種比喻句的不同表達效果。

        (二)美育滲透

        領會作者文中所充溢的熱愛春天,熱愛自然的激情的熏陶。

        二、 難點、重點

        1、 文章表現出來的熱愛春天、熱愛自然的激情。 2、 三種比喻句的不同表達效果。

        三、重難點突破:

        閱讀文章,體會文中的激情。

        閱讀——討論——體會比喻句的不同效果

        四、 教學設想

        教學方法: 誦讀法、點撥法、質疑法、討論法

        媒體設計:(略)

        教學課時:1

        五、 教學流程

        (一)新課導讀:

        1、同學們,前面我們在柳宗元的陪同下,游覽了湖南永州市的小石潭;與蘇軾相伴,欣賞了“積水空明,藻荇交橫”的承天寺夜景;在徐霞客的指引下,登游了極其險俊難攀的恒山。今天,我們將“揮師北上”,看看北京東直門的滿井一帶又有什么好看的景致,走,我們也隨袁宏道踏青去!

        2、范讀課文 學生評價 教師點撥

        3、整體感知:久居城內,滿眼都是紅墻碧瓦。一旦到了郊外田野,滿地綠意,滿眼山光水色,不禁喜不自勝。這篇文章就是作者與友人游歷了滿井后寫的一篇浸透著早春芳馨和感念大自然一草一木、一山一水的美好情懷的佳作。

        4、學生自讀課文,消滅文字、詞語障礙

        注意“斫、遁、礫、茗、鵠、呷、蹇”等幾個字的讀音。

        5、學生齊讀課文 教師點評

        6、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然后在班上交流。

        A.同桌借助參考工具書及課文注解疏通全文大意。 同時圈畫疑難詞句,并向老師提出質疑。 集體解疑,教師點撥。

        (泉:泉水,用泉水、茗:茶,煮茶、lei2:酒杯,舉著酒杯、紅裝:穿著艷裝—名詞動用)

        B.作者圍繞“滿井”寫了哪些內容?

        討論明確:柳枝、麥苗、土、冰(水)、山巒、鳥、魚、游人(板書)

        C.作者抓住了這些事物怎樣的特點?從原文中找出相關語句。

        討論明確:

        水——晶晶然如鏡之新開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

        生動形象地寫出了水光明麗的特點

        山巒—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鮮妍明媚,如倩女之……掠也。

        則寫出了春天山色的清新可人、娟凈明媚

        柳——柳條將舒未舒,柔梢披風,麥田淺lie4寸許。

        則寫出了春天柳條的柔軟與麥苗破土初生而又整齊喜人的情景。

        ……

        D. 對這些景物的描寫,表達了作者怎樣的心情?請簡要概括。

        喜悅(板書)

        E.這篇文章除了寫滿井早春景物之外,還寫了些什么內容呢?試分析他們在表達文章主題上的作用。 (同桌討論)

        討論明確:

        首段寫燕地早春之特征。表達作者“局促一室之內,欲出不得”的無奈和渴望出游的心情。為后文出游做鋪墊。

        尾段則表述了作者將以這次游覽為起點,在公事之余繼續(xù)出游的愿望。并表達了作者不同于一般俗人“以游墮事”。

        (二) 小結

        這篇短文優(yōu)美動人,融情于景。文辭簡潔而又清麗自然。

        五、 課堂測試 (出示小黑板)

        1、 依據課文寫出漢字并為之注音

        飛沙走(礫) 波色(乍)明 清 (澈)見底

        (娟)然如拭 鮮(妍)明媚 泉而 (茗)者

        2、 翻譯下面句子

        A、 始知效田之外未始無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表判斷)

        (現在我)才知道城郊田野之外未嘗沒有春天,只是居住在城里的人沒有察覺啊。

        B、 高柳夾堤,土膏微潤,一望空闊,若脫籠之鵠。

        高大的柳樹夾在堤的兩岸,肥沃的土地略有些濕潤,一眼望去四周空曠遼闊,(我)好像是從籠中飛出的天鵝,感到自由暢快。

        3、 找找這篇文章中的比喻句并說說他們的好處。

        板書設計 :

        滿井游記

        景物 特點 心情

        柳枝 柔軟

        麥苗 破土初生而又整齊喜人

        土 微潤

        水 水光明麗

        山 清新可人、娟凈明媚 喜悅

        魚鳥 悠閑自在

        游人 歡悅

        山巒—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鮮妍明媚,如倩女之……掠也。

        則寫出了春天山色的清新可人、娟凈明媚

        柳——柳條將舒未舒,柔梢披風,麥田淺lie4寸許。

        則寫出了春天柳條的柔軟與麥苗破土初生而又整齊喜人的情景。

        ……

        D. 對這些景物的描寫,表達了作者怎樣的心情?請簡要概括。

        喜悅(板書)

        E.這篇文章除了寫滿井早春景物之外,還寫了些什么內容呢?試分析他們在表達文章主題上的作用。 (同桌討論)

        討論明確:

        首段寫燕地早春之特征。表達作者“局促一室之內,欲出不得”的無奈和渴望出游的心情。為后文出游做鋪墊。

        尾段則表述了作者將以這次游覽為起點,在公事之余繼續(xù)出游的愿望。并表達了作者不同于一般俗人“以游墮事”。

        (二) 小結

        這篇短文優(yōu)美動人,融情于景。文辭簡潔而又清麗自然。

        五、 課堂測試 (出示小黑板)

        1、 依據課文寫出漢字并為之注音

        飛沙走(礫) 波色(乍)明 清 (澈)見底

        (娟)然如拭 鮮(妍)明媚 泉而 (茗)者

        2、 翻譯下面句子

        A、 始知效田之外未始無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表判斷)

        (現在我)才知道城郊田野之外未嘗沒有春天,只是居住在城里的人沒有察覺啊。

        B、 高柳夾堤,土膏微潤,一望空闊,若脫籠之鵠。

        高大的柳樹夾在堤的兩岸,肥沃的土地略有些濕潤,一眼望去四周空曠遼闊,(我)好像是從籠中飛出的天鵝,感到自由暢快。

        3、 找找這篇文章中的比喻句并說說他們的好處。

        板書設計 :

        滿井游記

        景物 特點 心情

        柳枝 柔軟

        麥苗 破土初生而又整齊喜人

        土 微潤

        水 水光明麗

        山 清新可人、娟凈明媚 喜悅

        魚鳥 悠閑自在

        游人 歡悅

        12、《滿井游記》教學設計

        一、目的

        1、學習“每”“輒”等詞的古義;了解“未之知”這種與現代漢語語序不同的句子。

        2、學會分析三種比喻句的不同表達效果。

        3、領會作者文中所充溢的熱愛春天,熱愛自然的激情的熏陶。

        二、難點、重點

        1、文章表現出來的熱愛春天、熱愛自然的激情。

        2、三種比喻句的不同表達效果。

        三、教學設想

        教學方法:

        誦讀法、點撥法、質疑法、討論法

        媒體設計:(略)

        教學課時:1

        四、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作者:袁宏道:明代文學家與其兄宗道、弟中道并稱“三袁”為明代“公安派”領導人物。文學是提出了“獨抒性靈,不拘格套”的主張。

        2、我們久居城內,滿眼都是紅墻碧瓦。一旦到了郊外田野,滿地綠意,滿眼山光水色,不禁喜不自勝。這篇文章就是作者與友人游歷了滿井后寫的一篇浸透著早春芳馨和感念大自然一草一木、一山一水的美好情懷的文章。

        (二)研習課文

        1、整體把握文章

        (1)讀文章,消滅文字、詞語障礙注意“斫、遁、礫、茗、鵠、呷、蹇”等幾個字的讀音。

        (2)教師范讀并補存注釋

        每:每每

        輒:就

        未之知:“未知之”的倒置形式。

        (3)同桌合作,參考工具書及課文注解疏通全文大意。

        同時圈畫疑難詞句,并向老師提出質疑。

        (4)集體解疑,教師點撥。

        (5)復述課文內容

        2、了解課文內容

        (1)作者圍繞“滿井”寫了哪些內容?

        討論明確:柳、土、冰、山巒、鳥、魚、游人

        (2)作者抓住了這些事物怎樣的特點?

        討論明確:水——晶晶然如鏡之新開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

        生動形象地寫出了水光明麗的特點

        山巒—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鮮妍明媚,如倩女之……掠也。則寫出了春山的清新可人、娟凈明媚

        柳——柳條將……寸許

        則寫出了春天柳條的柔軟與麥苗破土初生而又整齊喜人的情景。

        ……

        (3)這篇文章除了寫滿井早春景物之外,還寫了些什么內容呢?試分析他們在表達文章主題上的作用。

        討論明確:首段寫燕地早春之特征。表達作者“局促一室之內,欲出不得”的無奈和渴望出游的心情。為后文出游做鋪墊。

        尾段則表述了作者將以這次游覽為起點,在公事之余繼續(xù)出游的愿望。并表達了作者不同于一般俗人“以游墮事”之處。

        (三)小結

        這篇短文優(yōu)美動人,融情于景。文辭簡潔而又清麗自然,意趣蘊藉。

        五、課堂測試

        1、依據課文寫出漢字并為之注音

        飛沙走()波色()明清()見底()然如拭鮮()明媚泉而()者

        2、翻譯下面句子

        A、始知效田之外未始無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B、高柳夾堤,土膏微潤,一望空闊,若脫籠之鵠。

        3、找找這篇文章中的比喻句并說說他們的好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