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落日》教案一等獎》屬于教案一等獎中比較優(yōu)秀的內容,歡迎參考。
1、《黃河落日》教案一等獎
課題名稱 《黃河落日》
課時安排 2 授課對象 五年制17級環(huán)工/工造和會計
教學目標 1,初步把握課文的情感基調,體會感情表達效果;
2,揣摩玩味詩歌描繪的畫面,詩人分別否定和肯定了怎樣的愛情觀;
教學內容 課文朗誦/分析/習題練習
教學重點 詩人分別否定和表達的愛情觀是什么
教學難點 對愛情的感悟和理性思考
授課方式 講授探究□問答實驗□演示□練習其他□
教學手段 板書□多媒體模型□實物□標本□掛圖□音像其他□
過程設計 引導10分鐘;授新課內容50分鐘;討論與提問10分鐘;
總結與布置作業(yè)10分鐘
授課類型 理論課□討論課實驗課□練習課□其他□
2、《黃河落日》教案
課題名稱 《黃河落日》
課時安排 2 授課對象 五年制17級環(huán)工/工造和會計
教學目標 1,初步把握課文的情感基調,體會感情表達效果;
2,揣摩玩味詩歌描繪的畫面,詩人分別否定和肯定了怎樣的愛情觀;
教學內容 課文朗誦/分析/習題練習
教學重點 詩人分別否定和表達的愛情觀是什么
教學難點 對愛情的感悟和理性思考
授課方式 講授探究□問答實驗□演示□練習其他□
教學手段 板書□多媒體模型□實物□標本□掛圖□音像其他□
過程設計 引導10分鐘;授新課內容50分鐘;討論與提問10分鐘;
總結與布置作業(yè)10分鐘
授課類型 理論課□討論課實驗課□練習課□其他□
3、歌詞三首《我的中國心》教案《在希望的田野上》教案《黃河頌》教案表格式1
課題 | 二十六、歌詞三首 | 課時 | ????? 1??? 課時 (總第???????? 課時) | 科任教師 | ||
授課教師 | ||||||
教學 目標 | 知識與能力:反復的修辭手法;精練形象的語言,學唱三首歌。 過程與方法:朗讀法,品味法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體會三首歌詞表達的思想感情。 | |||||
重難點 | 重點:歌詞的內涵 難點:正確把握歌詞創(chuàng)作者的創(chuàng)作意圖。 | |||||
教 學 過 程 教 學 過 程 | 一、導入新課、揭示目標(1-2分鐘) 導語 出示學習目標: 1、欣賞這三首歌詞。 2、體會歌詞中體現(xiàn)的熱愛祖國 的感情,培養(yǎng)學生的愛國之情。 二、學生自學,質疑問難(10分鐘左右) 自學提綱: 1、生字注音 縈??? 烙??? 穗??? 瀾??? 魄??? 嶂??? 巔??? 哺 2、解釋下列詞語 澎湃?? 狂瀾??? 屏嶂?? 九曲連環(huán)?? 一瀉萬丈 3、了解三位作者 4、學習《我的中國心》思考: (1)是一種什么樣的感情引起了全國人民對這首歌的共鳴?(2)歌詞反復提到的中心詞是什么?談談你的理解。(3)“河山只在我夢縈” ,“只”字體現(xiàn)了什么感情? (4)“長江、長城、黃山、黃河”有什么象征意義?(5)人有國籍之分,心怎么有國籍呢?(6)你最喜歡歌詞中的哪一句?說說為什么?(7)把歌詞內容分為三個層次,概括意思。 5、《在希望的田野上》這一歌詞的思路怎樣?概括本文中心。 6、學習《黃河頌》思考: (1)從哪三個角度謳歌了黃河的偉大精神?(2)哪些句子描寫了黃河的形象?(3)你是怎樣理解“我們民族的偉大精神”的?(4)把歌詞內容分為三個層次,概括意思。 學生根據(jù)提綱自學,然后合作交流。 三、合作探究,解決疑難(15分鐘左右) 1、生字注音 Yíng? lào? suì? lán? ?pò zhàng diān?? bǔ 縈???? 烙???? 穗??? 瀾???? 魄??? 嶂?? 巔????? 哺 2、解釋下列詞語 縈:圍繞,纏繞。 炊煙:燒火做飯時冒出的煙。 澎湃:形容波浪互相撞擊,比喻聲勢浩大,氣勢雄偉。 狂瀾:巨大的波浪,比喻動蕩不定的局勢或猛烈的潮流。 屏嶂:像屏風那樣遮攔著的東西(多指山嶺、島嶼等)遮擋。 九曲連環(huán):形容廣闊或壯大。?? 一瀉萬丈:形容江河水流迅速,也形容文筆奔放、流暢。 (3)“河山只在我夢縈” ,一個“只”字,體現(xiàn)了什么感情?明確:對祖國的企盼和向往之情。 (4)“長江、長城、黃山、黃河”有什么象征意義?明確:代表祖國的“河山” ,借代祖國。 (5)人有國籍之分,心怎么有國籍?明確:心中永遠裝著祖國,念著祖國,海外游子,身在異國,心系祖國 。 (6)你最喜歡歌詞中的哪一句?說說為什么?明確:①“中國心”②“洋裝雖然穿在身,我心依然是中國心”③“長江,長城,黃山,黃河,在我心中重千斤”④“澎湃著中華的聲音” ①“中國心”? 也就是心中裝著祖國,永遠念著祖國,對祖國一片深情。 ②通過對比,寫出了海外游子身在海外,心系祖國的情懷。 ③“長江,長城,黃山,黃河”代表祖國,“重千斤”把不可以用斤兩計算的對祖國的感情用斤兩表達出來,形象地表現(xiàn)祖國在海外游子心中的分量,表達強烈的愛國之情。④這是來自心中的聲音!這是融在血里的聲音!是海外赤子永不改變的愛國之心的表白。 (7)把歌詞內容分為三個層次,概括意思。 一、第 1—4 行:海外赤子有一顆不變的中國心。 二、 第 5~12 行: 祖國永遠在海外赤子的心中。 三、第 13—16 行:海外赤子愛國之心永遠不變。 6、《在希望的田野上》這一歌詞的思路怎樣?概括本文中心。 明確:分為三個層次。 第一層(第1至8行):歌唱家鄉(xiāng)。 第二層(第9至16行):歌唱理想。 第三層(第17至24行):歌唱未來。 通過對家鄉(xiāng)充滿希望的田野的贊美, 抒發(fā)了對美好生活的贊美, 歌頌了新生活, 歌頌了新時代 。 7、學習《黃河頌》思考: (1)從哪三個角度謳歌了黃河的偉大精神? 一是把黃河比喻成“民族的搖籃”, 一是把黃河比喻成“民族的屏障”, 一是把黃河比喻成“民族的偉大精神”。 (2)哪些句子描寫了黃河的形象?明確:金濤澎湃,掀起萬丈狂瀾,濁流宛轉,結成九曲連環(huán)。 (3)你是怎樣理解“我們民族的偉大精神”的? 明確:“我們民族的偉大精神”是指不畏艱難險阻、堅強不屈的意志和偉大的英雄氣魄。 (4)把歌詞內容分為三個層次,概括意思。 第一層:寫“我”所看到的黃河形象,突出了黃河不可阻擋的氣勢。 第二層,從三個角度謳歌黃河的偉大精神?!懊褡宓膿u籃” ; “民族的屏障” ;“民族的偉大精神” 。 第三層,表達祖國兒女心中的決心。 詩人借助黃河——中華民族的母親河這一形象,把心中的感情,也是千千萬萬中華兒女的感情抒發(fā)出來。 四、鞏固新知,當堂訓練(15分鐘) 1、教師出示課堂作業(yè)。 (1).根據(jù)拼音寫出漢字。 lào(???? )印??? ? chuī(??? )煙??? 明mèi(??? )?? 抽suì(??? )yíng(??? )繞 梳zhuāng(??? ) 狂lán(??? ) (2).辨字組詞。 烙(??????? )漂(?????? )梳(??????? )哺(?????? ) 洛(??????? )飄(?????? )疏(??????? )浦(?????? ) 完成達標訓練題,當堂訂正。 五、課外作業(yè),拓展延伸(3分鐘) 1.解釋句中加橫線詞的含義。 (1)河山只在我夢縈: (2)炊煙在新建的住房上飄蕩: (3)黃河!你是我們民族的搖籃: 2.解釋下列歌詞的含義。 (1)洋裝雖然穿在身,我心依然是中國心。 (2)禾苗在農民的汗水里抽穗。牛羊在牧人的笛聲中成長。 (3)你一瀉萬丈,浩浩蕩蕩,向南北兩岸伸出千萬條鐵的臂膀! | 討論補充記錄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討論補充記錄 ? ? ? | ||||
板書 設計 |
4、高一語文教案《落日》教案 必修2
落日·教案
【教學目標】
一、了解新聞側記的相關知識。
二、理解文章內容,鍛煉捕捉文章要點的能力,并體會作者選材組材的方法。
三、體會細節(jié)描寫的精妙,感受平實的語言中透出的民族自豪感。
四、嘗試寫新聞。
【教學重點】
一、理解文章內容,鍛煉捕捉文章要點的能力,并體會作者選材組材的方法。
二、體會細節(jié)描寫的精妙,感受平實的語言中透出的民族自豪感。
【教學難點】
一、理解文章內容,鍛煉捕捉文章要點的能力,并體會作者選材組材的方法。
二、體會細節(jié)描寫的精妙,感受平實的語言中透出的民族自豪感。
【教學手段】多媒體課件。
【課前準備】
一、預習課文,嘗試完成課后習題。
二、資料,了解作者的相關知識以及文章的背景。
【教學步驟】
一、導入
在日本投降56周年這個特殊的日子,一位80歲老翁寫了這樣一封信給北京青年報——
北京青年報總編輯:
一名80歲的老翁向您提一個要求:貴報最好在8月15日這一天,重登56年前《大公報》上的一篇通訊《落日》——記日本簽字投降的一幕。這是當年朱啟平寫的,已成為新聞界的傳世之作。
現(xiàn)在,日本首相小泉純一郎拼命要祭鬼祭神,右翼分子篡改日本侵略史——在此時刻,請你們把當年日本投降簽字的通訊,重新刊登,以喚起人民群眾,用歷史事實駁斥侵略者的謊言。
我感謝你們。
李慶云敬上
當我看完這封信后,深受感動。這簡單的言語凝聚了一個八旬老人深深的愛國之情,也寄托了一個普通老人對每個中華兒女的希望——銘記歷史,愛我中華,我們——尤其是你們這些風華正茂、意氣風發(fā)的年輕人更應該讀一讀這篇56年前發(fā)表在《大公報》上的震撼了一代又一代中國人的《落日》。
二、作者介紹
朱啟平,出身江南世家大族,燕京大學高才生。據(jù)唐振常先生在《川上集》(三聯(lián)書店1996年版)中介紹,“一二·九運動”中,燕大“洋氣沖天,紅光滿園”,其中就有朱啟平叱咤風云的身影。太平洋戰(zhàn)爭中,他成為活躍一時的隨軍記者;1945年8月19日在“密蘇里”號上舉行的日本向聯(lián)合國投降的簽字儀式中,朱啟平是其中的三名中國記者之一,發(fā)回的長篇通訊《落日》傳誦一時,被公認為“狀元之作”,后來還被列入大學新聞教材。其后他又任駐美特派員兼聯(lián)合國記者,赴朝鮮戰(zhàn)地采訪,通訊享譽海內外。老新聞人嚴秀(曾彥修)先生1997年讀到遲來結集出版的《朱啟平新聞通訊選》,就發(fā)自內心地贊許說:朱啟平的新聞通訊之所以值得長久保存,關鍵在于兩個字:眼光。1957年曾被錯劃為右派。后經(jīng)廖承志先生提名,朱啟平調到解放軍外國語學院教外語。
三、文體介紹
新聞側記,又叫特寫,凡是截取事件、人物或場景中最富有特征的橫斷面,用橫的寫法加以擴大描述和精雕細刻,并通過一個或若干個生動、感人的鏡頭,將所選取的橫斷面細致而形象地表現(xiàn)出來,讓讀者能充分地看到每一個細節(jié),使讀者如臨其境、如見其人、如聞其聲、如睹其物,用栩栩如生的形象來說服人、教育人、感染人,這樣的通訊品種,從體裁上說就是特寫。特寫亦是一種寫作的結構形式,一種寫作的筆法,它可用來表達不同的內容,如借助這種結構形式來寫人物的,稱為人物特寫。
為了加深對新聞特寫的理解和記憶,我們可以用新聞特寫與新聞速寫來比較。新聞速寫簡稱速寫,又叫巡禮、鳥瞰,它與特寫的最大區(qū)別在于,它是豎著寫或縱著寫,而特寫則是橫著寫。這就好比我們水利工作者進行河道測量時,在對河道順水流方向測量、繪制河床縱斷面圖的同時,還要垂直于水流方向測量、繪制河床橫斷面圖,前者好比是速寫,而后者好比是特寫。
怎樣寫好新聞特寫?要寫好新聞特寫,需注意如下兩點:(1)要報道出現(xiàn)場所見所聞的新人新事。這個“現(xiàn)場”不是一般臨場所見景象,而是記者采訪中“捕捉”到的,往往是稍縱即逝的有特點和特殊意義的精彩“鏡頭”。新聞特寫要求作者進入現(xiàn)場采訪,沒有現(xiàn)場所見所聞,就寫不出精彩的新聞特寫。當然新聞特寫也可用適量背景材料。(2)選擇材料集中,突出高潮部分。新聞特寫的材料,不論報道一人或一事,都不是從頭到尾細細寫來,而是抓住重點,突出重點,突出其最精彩最有特征的部位。沒有重點,也就沒有特寫。新聞特寫的重點材料,往往是事情發(fā)展的關鍵所在,或情節(jié)展開的高潮部分。新聞特寫的材料要求高度集中,一般不寫新人新事的發(fā)展、變化和成長過程,而是寫一個精彩的片段、精彩的場面或精彩的表演、動作等。
四、解題
本文為何用《落日》為題?有何深意?
這里有象征意義,曾經(jīng)不可一世的日本侵略者今天終于在世界人民面前低頭簽字投降,如同日落西山一樣;日本侵略者當年侵略他國,其以“旭日東升”自喻的國旗,令人望而生惡,今天,它的“墜落”不僅大快人心,且透出作者的嘲諷之意。
五、內容分析
1?本文結構如何劃分?
依據(jù)簽字的經(jīng)過,可分成三部分:
第一部分:開頭——“代表到來”,寫“簽字”的環(huán)境、場面布設,以及人物的面貌和言行舉止。
第二部分:“儀式開始”,簽字的經(jīng)過。
第三部分:“投降書臟了”,簽字后的余波。
2?哪部分是重點?前后有何關聯(lián)?> 重點是第二部分,第一部分為其作了鋪墊,呈漸進式,第三部分是其延續(xù),又給人一波即平一波又起的感受,令人回味無窮。
3? 本文使用小標題有何作用?
作者像是在用一個個生動、感人的鏡頭來展現(xiàn)簽字的過程,使整篇文章條理清晰,每個片段既有機相連,又自成體系。
4? 美國國旗的來歷和“白馬故事”多余嗎?
選材應圍繞中心。美國國旗的來歷和“白馬故事”看似貌不相干,實則寫出了日本投降后,勝利者發(fā)自內心的喜悅與自豪,英武和威嚴,這些和“落日”相互對應,密不可分。
5? 文中除了順敘外,還用了什么順序?有什么作用?
插敘。如“重光一腿之失”、“九一八”等。充實內容,聯(lián)系歷史,感動人心。
六、藝術手法分析
(一)細節(jié)描寫:找出文中的細節(jié)描寫(環(huán)境和人物),體會其妙處。(討論)
1?環(huán)境
(1)開頭第3段:“灰色的艦身油漆一新,十六英寸口徑的大炮,斜指天空。這天天陰,灰云四罩,海風輕拂。海面上艦船如林,飄揚著美國國旗。艙面上人影密集,都在向密蘇里號艦注視著。小艇往來疾駛如奔馬,艇后白浪如練,摩托聲如猛獸怒吼,幾乎都是載著各國官兵來密蘇里號艦參加典禮的。陸地看不清楚,躺在遠遠的早霧中。”
艦著新衣,國旗飄揚,摩托歡歌,營造出歡樂喜慶的氛圍,烘托出勝利者心中的喜悅。
(2)關于樂隊:
“白馬故事”:“樂隊不斷奏樂,將領們不斷到來”。
“代表到來”:“八點半,樂聲大起,一位軍官宣布,聯(lián)合國簽字代表團到”,“八時五十分,樂聲又響徹上空,盟軍最高統(tǒng)帥麥克阿瑟將軍到”,“不久,一位美國軍官領先,日本人隨后,……樂隊寂然”。
歡快的樂聲只為勝利者而奏起,屬于侵略者的只有沉默,而這沉默也是對侵略者的無聲抗議和冷漠。
(3)關于“九點十八分”:“看表是九點十八分。我猛然一震,‘九一八’!一九三一年九月十八日日寇制造沈陽事件,隨即侵占東北;一九三三年又強迫我們和偽滿通車,從關外開往北平的列車,到站時間也正好是九點十八分。”
這里或許是巧合,或許是有意安排,但作者巧妙抓住了這一點來借題發(fā)揮,追述歷史,確實打動人心。
(4)代表到來:“全艦靜悄悄一無聲息,只有高懸的旗幟傳來被海風吹拂的微微的獵獵聲”。
以靜襯動,烘托出莊嚴、肅穆的氛圍。
(5)“日本代表團順著來路下艦,上小艇離去。在他們還沒有離艦時,十一架超級堡壘排列成整齊的隊形,飛到密蘇里號上空,隨著又是幾批超級堡壘飛過。隆隆機聲中,我正在數(shù)架數(shù)時,只見后面黑影簇簇,蔽空而來,那都是從航空母艦上起飛的飛機,一批接一批,密密麻麻,不知有多少架,頃刻間都到了上空,然后向東京方向飛去。”
鮮明的對比,一邊是窘態(tài)畢露灰溜溜逃跑的敵人,一邊是勝利者的雄姿。
2?人物
(1)神態(tài):
人物的“笑”在文中多次閃現(xiàn):
“滿臉笑容的水兵,往來互相招呼的軍官”,“這時他正笑吟吟地站在出入口,和登艦的高級將領們一個個握手寒暄”,“都是美國高級將領,他們滿臉歡笑,說說笑笑”,“一時間,中國話、英國話、發(fā)音語調略有不同的美國英語以及法國話、荷蘭話、俄國話,起伏交流,笑聲不絕”,“軍艦上傳來一聲輕快的笑聲,原來是幾個毛頭小伙子水兵,其中一個正伸臂點著下面的梅津,在又說又笑”。
笑是內心的喜悅,是勝利者的自豪,是對侵略者的蔑視與嘲笑。
(2)外貌:
“第一個是中國代表徐永昌將軍,他穿著一身潔凈的嗶嘰軍服,左胸上兩行勛綬”,“只見中國代表身穿深灰黃軍服;英國代表穿全身白色的短袖、短褲制服,并穿著長襪;蘇聯(lián)代表中的陸軍身穿淡綠棕色制服,褲管上還鑲有長長的紅條,海軍則穿海藍色制服;法國代表本來穿著雨衣,攜一根手杖,這時也卸衣去杖,露出一身淡黃咔嘰制服;澳大利亞代表的軍帽上還圍有紅邊……”
“日本代表團外相重光葵在前,臂上掛著手杖,一條真腿一條假腿,走起路來一蹺一拐,登梯時有人扶他”。
勝利者盛裝而來,可見對這一時刻的重視;侵略者肢體殘缺,害人之人也在害著自己。
(3)動作
“麥克阿瑟讀到最后,昂首向日本代表團說”,“重光葵掙扎上前行近簽字桌,除帽放在桌上,斜身入椅,倚杖椅邊”,“他簽字時沒有入坐,右手除手套,立著欠身執(zhí)筆簽字”。
昔日趾高氣昂的侵略者,現(xiàn)在在勝利者面前毫無地位,真是莫大的諷刺。
(二)無論是消息、通訊、特寫,還是報告文學,一般都不出現(xiàn)記者的身份“我”,而本文不僅出現(xiàn)了“我”,而且不斷寫出“我”的感受,甚至評述。這樣寫會不會影響新聞報道的客觀公正?
現(xiàn)場感和真實感是新聞側記尤為注重的。“我”出現(xiàn)在文中,成為整個事件的親歷人、見證人。這樣,將“我”于當時當?shù)厮姟⑺?、所感與報道融為一體,不僅不會影響新聞報道的客觀公正,反而更增強了真實性。
七、作業(yè)
就開篇所提及的日本領導人參拜靖國神社一事,結合日本在二戰(zhàn)中發(fā)動侵略戰(zhàn)爭給中國人民和包括日本人民在內的亞洲人民帶來傷害的有關資料,寫一篇小評論。
5、《落日》與《消息兩則》教案
一、教學目標
1、了解沈從文描繪的湘西風土人情。
2、感受沈從文小說的語言特色。
3、走進作者構筑的善與美的理想世界,體會人性之美。
二、重、難點
情景交融的環(huán)境描寫和細致含蓄的心理刻畫。
三、課時安排
2課時
四、教學內容和過程
1、導入新課
(1)、簡介作者沈從文。
沈從文(1902-1988)原名沈岳煥,苗族湖南鳳凰縣人,14歲時,他投身行伍,浪跡湘川黔邊境地區(qū),1924年開始文學創(chuàng)作,抗戰(zhàn)爆發(fā)后到西南聯(lián)大任教,1946年回到北京大學任教,建園后在中國歷史博物館和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工作,主要從事中國古代服飾的研究,1988年病逝于北京。
沈從文一生共出版了《石子船》、《從文子集》等30多種短集小說集和《邊城》,《長河》等6部中長篇小說,沈從文是具有特殊意義的鄉(xiāng)村世界的主要表現(xiàn)者和反思者,他認為“美在生命”,雖身處于虛偽、自私和冷漠的都市,卻醉心于人性之美,他說:“這世界或有在沙基或水面上建造崇樓杰閣的人,那可不是我,我只想造希臘小廟。選小地作基礎,用堅硬石頭堆砌它。精致,結實、對稱,形體雖小而不纖巧,是我理想的建筑,這廟供奉的是“人性”(《習作選集代序》)。
沈從文的創(chuàng)作風格趨向浪漫主義,他要求小說的詩意效果,融寫實、紀夢、象征于一體,語言格調古樸,句式簡峭、主干凸出,單純而又厚實,樸納而又傳神,具有濃郁的地方色彩,凸現(xiàn)出鄉(xiāng)村人性特有的風韻與神彩。整個作品充滿了對人生的隱憂和對生生命的哲學思考,如他那實在而又頑強的生命,給人教益和啟示。
沈從文創(chuàng)作的小說主要有兩類,一種是以湘西生活為題材,一種是以都市生活為題材,前者通過描寫湘西人原始,自然的生命形式,贊美人性美;后者通過都市生活的腐化墮落,揭示都市自然人性的喪失。其筆下的鄉(xiāng)村世界是在與都市社會對立互參的總體格局中獲得表現(xiàn)的,而都市題材下的上流社會“人性的扭曲”他是在“人與自然契合”的人生理想的燭照下獲得顯現(xiàn),正是他這種獨特的價值尺度和內涵的哲學思辨,構起了沈從文筆下的都市人生與鄉(xiāng)村世界的橋梁,也正由于這種對以金錢為核心的“現(xiàn)代文學”的批判,以及對理想浪漫主義的追求,使得沈從文寫出了《邊城》這樣的理想生命之歌。
中篇小說《邊城》是他的代表作,寄寓著沈從文“美”與“愛”的美學理想,是他表現(xiàn)人性美最突出的作品,通過湘西兒女翠翠戀人儺送的愛情悲劇,反映出湘西在“自然”、“人事”面前不能把握自己的命運,一代又一代重復著悲涂的人生,寄托了作者民族的和個人的隱痛。
(2)《邊城》情節(jié)
在湘西風光秀麗、人情質樸的邊遠小城,生活著靠擺渡為生的祖孫二人,外公年逾七十,仍很健壯,孫女翠翠十五歲,情竇初開。他們熱情助人,純樸善良。兩年前在端午節(jié)賽龍舟的盛會上,翠翠邂逅當?shù)卮偟亩贍攦停瑥拇朔N下情苗。儺送的哥哥天保喜歡上美麗清純的翠翠,托人向翠翠的外公求親,而地方上的王團總也看上了儺送,情愿以碾坊作陪嫁把女兒嫁給儺送。儺送不要碾坊,想娶翠翠為妻,寧愿作個擺渡人。于是兄弟倆相約唱歌求婚,讓翠翠選擇。天保知道翠翠喜歡儺送,為了成全弟弟,外出闖灘,遇意外而死。儺送覺得自己對哥哥的死負有責任,拋下翠翠出走他鄉(xiāng)。外公因翠翠的婚事操心擔憂,在風雨之夜去世。留下翠翠孤獨地守著渡船,癡心地等著儺送歸來,“這個人也許永遠不回來了,也許明天回來!”
(3)、人物可愛,是沈從文先生小說的一大特征。他的作品所有人物全都可愛善良,可又為什么能從中感到悲哀的分量呢?請讀課文。
2、理清小說的情節(jié)結構,主要抓住翠翠心理,理解課文。
翠翠心中的凄涼——翠翠的父親、母親——翠翠的夢——爺爺上城——爺孫談“唱歌”——翠翠愛聽“歌”
以翠翠的心理活動為主線,師生討論下列問題:
(1)、第一段中,翠翠為什么會感到“薄薄的凄涼”?
明確:忙碌一天的世界要休息了,翠翠也閑坐下來??粗焐系募t云,嗅著空氣中殘留著的白天熱鬧的氣息。不覺寂寞惆悵涌上心來,看世上萬物都那么生機勃勃,而自己的生活卻“太平凡”了,覺得“好像缺少什么”。內心騷動不安的愛情,卻不能像雀子、杜鵑、泥土、草木、甲蟲那樣,熱烈勃發(fā)。和周圍的景物相比,不由得感到“薄薄的凄涼”。
(2)第二段中,翠翠為何要“胡思亂想”?翠翠和祖父之間有著濃得化不開的親情,無論是他們二人,還是讀者,對此都不會懷疑。但是為什么翠翠會產(chǎn)生“懲罰”爺爺?shù)哪铑^?(是爺爺不知道女大不中留,不理解翠翠的感情需要嗎?不是,爺爺早就在操持這件事了。是翠翠不知道爺爺?shù)牟俪謫??不,翠翠明白,爺爺永遠會滿足她的任何一個要求和心愿。)
明確:翠翠感到日子有點痛苦,“好像缺少了點什么”,她覺得委屈,自然地遷怒到唯一可以向之撒嬌的祖父,她并不當真地胡思亂想著自己出走以后帶給爺爺?shù)膽土P。注意,翠翠的“懲罰”手段仍然是建立在兩人親情深厚的基礎上,她深知祖父愛她,所以讓他嘗嘗失去她的痛苦。
更感人的是后面,只是這樣一個念頭,就嚇壞了翠翠,她不敢想像沒有祖父的生活,竟不顧爺爺正忙著搖船,一次又一次叫爺爺回家,仿佛晚一點他們真會分開。
其實,翠翠此時心里并沒有一個明確的要求或一件具體的事情,她就是那么“莫名其妙”地感到日子空虛心情郁悶,這是一種無法言說的不安或不快,但又是一種確確實實的存在。因為無法言說,所以沒人能幫助你;因為確實存在,所以它總在折磨你。這就是孤獨感。
翠翠這清醒的白日夢,把一個少女單純而隱秘的內心情感托現(xiàn)給讀者:因情感生活得不到滿足而產(chǎn)生的哀怨的心理。
(3)翠翠坐在溪邊,為什么就“忽然哭起來了”?為什么無來由地多次地“哭”?
明確:翠翠懷著滿腔心事,無人能訴說。渡船上人們悠閑地過渡,又有誰能了解她的心事呢?船上的人的安閑和翠翠內心的波動,形成動與靜的對比,表現(xiàn)出翠翠那看似無來由的哭的深意。
翠翠無來由地哭,一要注意翠翠情竇初開的朦朧感情,一要注意湘西這樣閉塞但人情質樸的環(huán)境,翠翠的心理肯定不會和生活在城市中的少女一樣。
(4)外公給翠翠講父母的往事,注意引導學生把握此時翠翠心理的微妙變化。
(5)、翠翠的夢,有什么深刻含義?為什么平時攀折不到的虎尾草輕而易舉摘到了?翠翠不知道“把這個東西交給誰去了”又說明了什么?
明確:翠翠的夢寫了翠翠渴望得到幸福生活的躁動心理。翠翠情竇初開,聽到外公講父親和母親浪漫的愛情故事,不由得聯(lián)想到自己的感情。因此夢見自己上山崖摘虎尾草?!捌綍r攀折不到手”的虎尾草,她很容易地摘到了。她內心里以前對儺送朦朧的感情,現(xiàn)在明確起來了。“不知道把這個東西交給誰去了”又表現(xiàn)出她內心的忐忑不安。
(6)、當祖父把實情告訴翠翠的時候,注意此時翠翠的心理變化?!按浯洳桓疑娓傅臍狻?,這句話該如何理解?她可能生誰的氣呢?
明確:一個思春少女的感情。
(7)翠翠在月光下吹著蘆管,為什么“覺吹得不好”?老船夫長長的曲子,為什么“翠翠的心被吹柔軟了”?
明確:月光如水,等待的人卻沒有來?!耙黄菹x的清音復奏”,更使翠翠的心亂,連蘆管也吹得不好了。祖父吹了長長的曲子,婉轉的曲調使“翠翠的心被吹柔了”,心像月光般清澈溫柔起來。
(8)、最后,祖父唱了十個歌,翠翠為什么自言自語說:“我又摘了一把虎尾草了”?
明確:翠翠最后聽祖父唱歌,就是儺送昨晚唱的歌,心里踏實了,她知道儺送也像自己愛他一樣,愛著自己。她說:“我又摘了一把虎尾草了?!边@時她已經(jīng)知道虎尾草要交給誰了。
(9)關于翠翠這個人物形象:
明確:翠翠天真善良,溫柔清純。她和外公相依為命,對外公關心備至。因為外公不理解她的心事,她就幻想出逃外公去尋她,可是想到外公找不到她時的無奈,又為外公擔心起來,為自己的想法的后果害怕自責。她情竇初開,愛上了儺送,感情純潔真摯。而節(jié)選部分以后儺送遠去,她又矢志不渝地箸著心上人的歸來,表現(xiàn)她愛的執(zhí)著。
3、分析討論作品人物間的親情關系和愛情關系,感受湘西民間獨具的風俗美風情美。
(1)翠翠和祖父的祖孫情:
明確:這是作品中最主要的兩個人物。相隔著中間一代人,祖孫倆組成的家庭是殘破的,所以在悠長的歲月中,祖孫二人不僅生活上相依為命,也在感情上相濡以沫。可重點分析第13章(課文前部分)翠翠的“負罪”和“贖罪”。再讓學生找表現(xiàn)祖孫親情的文段,讓他們意識到這真摯親情是植根于純樸民風中的。
(2)翠翠和天保兄弟的愛情:
明確:愛情的美好很重要的原因是它對物欲的排斥,愛情愈純潔,其中包含的物欲成分就愈少。
課文節(jié)選的三章沒有直接寫到幾個青年男女相愛的動機,但卻寫到了他們表達愛情的方式,最動人的當然是儺送的歌聲和翠翠夢里的虎尾草。儺送用整夜的歌聲表達對心上人的愛慕,讓人不由想起《詩經(jīng)》《樂府》里詠嘆愛情的美麗詩章,這是湘西古風猶存的明證,更是這里的人把愛情視作圣潔感情的表現(xiàn)。同樣,翠翠在睡夢中受到歌聲召喚,她摘取了一捧虎尾草,準備送給意中人,一個少女纖塵未染的心豁然眼前,讓人感動。
可作補充的是翠翠父母的愛情,他們在對歌中相愛,在絕望中殉情。爺爺對翠翠說:“最重要的事情,就是這種歌唱出了你”,原來,翠翠就是純潔愛情的結晶。
(3)天保和儺送的手足情
明確:天保和儺送突然發(fā)現(xiàn)兩人愛上的竟是同一個姑娘,眼看兄弟要變成情敵,他們沒有反目成仇,也沒有像流行小說寫的那樣,其中一個慷慨“出讓”,他們懂得,姑娘不是財產(chǎn),感情沒有價格,你必須接受姑娘的選擇,而不能代替姑娘做出選擇。于是他們公平地、正大光明地做了競爭,哥哥走了車路占了先,就一定讓弟弟走馬路先開口,結果一唱定乾坤,這里沒有裁判,沒有評委,沒有公證人,只有良心和道德,再加上血濃于水的手足深情。為了成全弟弟,哥哥帶著失戀的憂傷遠走他鄉(xiāng)……
分析中讓學生感受悲劇中的人性美。
作者深情地歌詠親情愛情的美麗,意圖何在,這可能是個復雜問題,可不必在教學中深究。沈從文先生在內地看到了許多現(xiàn)代文明對傳統(tǒng)美德的銹蝕和破壞,這觸痛了他,這部小說可能反映著他對重建人與自然和諧關系、恢復人與人之間的善意和坦誠的思考和愿望,他把這些美好的愿望交給了家鄉(xiāng)湘西的鄉(xiāng)親,所謂“禮失求諸野”吧。
4、開放討論題:小說中人物孤獨感的分析。
5、教師總結。
6、課后訓練:要求學生找出文中描寫環(huán)境的內容,并思考:這些景物描寫有何共同特點?又有何作用?(提示:文中集中描寫的有四處——景情結合、烘托)
6、八年級語文上冊《西部地平線上的落日》《云?!方贪?/h3>
《西部地平線上的落日》《云?!方贪?/p>
《西部地平線上的落日》、《云?!?/p>
二. 重點、難點:
《西部地平線上的落日》
1. 知識與能力:
(1)掌握文中景物描寫的方法,學會虛實相生的表現(xiàn)手法,能做到恰當?shù)匕才啪€索與結構。
(2)加深對文體整體感知和概括能力、鑒賞評價能力。
2. 過程與方法: 萃取,體驗文本中歷史典故所體現(xiàn)的人文思想,在審美中思考自然,思考歷史,并能形諸文字。做到既能進行審美體驗,又能進行審美表達。
3.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充分利用自然中的審美元素,激發(fā)潛在的審美意識,激發(fā)學生對自然的感悟。
《云?!?/p>
1. 知識與能力:了解作者及寫作意圖,把握本文主旨:積累優(yōu)美句子:掌握文中所用到的修辭方法及其作用。
2. 過程與方法:體會作者所表達的思想感情:討論揣摩優(yōu)美句子的含義,品位文章的藝術魅力。
3.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思考作者的寫作意圖:揣摩語句,感受作者熱愛大自然,感悟人生抒發(fā)自我內心的思想感情。
三. 新課講解:
《西部地平線上的落日》
一、課文導讀
(一)文題詮釋
“西部地平線上的落日”,“西部”點明了位置,即中國的甘、新、寧等地區(qū)。“地平線上”指明了方位,表明本文所記的是太陽即將西沉時的景象“落日”是本文所描述的對象。此題目顯示,作者將在曠遠、遼闊、蒼涼的大西北的背景之下,為我們描述這一背景下的世間的“大美”。
(二)謀篇立意
此文采用了總分式的結構形式,記敘了作者在兩個不同地點欣賞西部地平線上的落日景象,抒發(fā)了他對“世間有大美”的感受。
(三)寫作特點
1. 文章采用總分式結構,并且在每個大的部分和小的層次之間使用標志文脈的語句,使得行文的脈絡清晰。如“第二個帶給我深刻記憶的是羅布淖爾荒原上看日落。”
2. 寫景能突出地域特征。作者對落日的描寫,能結合西域的風情,比如,用勒勒車的輪子、墻壁上畫著一個姑娘的紅臉蛋來比喻落日。
二、內容探究
(一)重難點句子導析
1. 中亞細亞地面上獨特的地貌,奇麗的風光,每每令我驚駭,叫我明白了“世間有大美”這句話,決不是一時偶然而發(fā)的誕語。而在所有雄偉的風景中,落日大約是最令我震撼的了。
導析:作者采用了由大背景投放到局部特寫的方法,層層推進,由中亞細亞的所有雄偉的風景,直至推出令作者震撼的落日。“世間有大美”是作者對西部風光的總評價,而“所有雄偉的風景中”,落日留給作者的印象最深,下文就是對這一景象的具體描述,統(tǒng)領全文。
2. 它沒有了光焰,顏色像我們寫春聯(lián)時用的那種紅紙。柔和、美麗、安謐,甚至給人一種不真實的感覺。像民間剪紙。它大極了。我說它像勒勒車的輪子,只是一個順手攫來的想法,它當然較這輪子要大得多。
導析:描寫景物重點是抓住其典型特征。落日的特征主要表現(xiàn)在顏色和形態(tài)上。這里,作者把落日的紅與寫春聯(lián)用的紅紙的顏色比較,體現(xiàn)出一種凈化心靈的“靜”,還具有歷史文化氛圍。作者把落日的形態(tài)比作是“勒勒車”的輪子,體現(xiàn)出一種民族特色。
3. 落日在沉入地平線以下的那一刻,是跳躍著,顫抖著降落的。它先是紋絲不動,突然,它顫抖了兩個,往下一躍,于是只剩下了半個,依戀地慈愛地注視著人間,好像有些貪戀,不愿離去,或者說不愿離去正在注視它的我們。
導析:寫落日西沉時,作者從動態(tài)與靜態(tài)兩個方面來寫。“跳躍著,顫抖著”是動,“紋絲不動”是靜。動是美的,“跳躍”“顫抖”“躍”。靜也是美的,它“依戀”“貪戀”“不愿離去”。由動到靜,再由靜到動,直到完全消失。作者抓住了落日即將消逝的瞬間,真實而生動形象地展示了落日在消逝過程中呈現(xiàn)出的夢幻般的美。
(二)重點段落導析
1. 第⑸自然段中關于“左公柳”的故事與文章有什么聯(lián)系?這些聯(lián)想有什么作用?對我們有什么啟發(fā)?
導析:關于“左公柳”的故事,是由落日的背景自然想起的,走在異地他鄉(xiāng)、陌生的環(huán)境,將眼前之景與自己熟悉的傳說故事進行時空上的聯(lián)系,是人之常情。同時,這些聯(lián)想又可以豐富文章內容,體現(xiàn)作者的文化涵養(yǎng),又可增強文章的文化底蘊。這些聯(lián)想也讓我們更加深刻地了解作者的內心世界。
2. 第⑻-⑽自然段寫羅布淖爾荒原上的落日有何作用?
導析:作者在寫羅布淖爾荒原上的落日時,采用了先抑后揚的描寫手法,⑻-⑽自然段便是“抑”。作者先寫了不死不活地停駐在西邊天空的太陽,對應的是西域荒涼空曠的無人區(qū),給人的是壓抑的夢幻般的感覺,為下文寫落日輝煌的一幕作了鋪墊。
3. 第⒃自然段中提到羅曼·羅蘭是因為日出,而給他帶來了創(chuàng)作的靈感。作者則因日落,而感受到死亡的莊嚴,由日落想到日出,這種聯(lián)想是相稱的。由此可知,人與自然從來都是血肉相連的,一個睿智的人可以從自然里發(fā)掘靈感,獲得啟示。
《云?!?/p>
一、課文導讀
(一)文題詮釋
“云海”,即由許多云組成的像海一樣的景象。要觀察此種奇觀,其立足點應于“云海”之上。本文作者描述的便是她于高山之上所見到的這種奇觀。以此為標題,生動而又醒目。
(二)謀篇立意
文章開篇即回顧了青年時的一段經(jīng)歷,自然引出對山中云的描述,接下來重點描述了“云海”這一奇觀,突出了山中生活的寧靜之美。從文末來看,這是一篇回憶性的散文。文章的主題是在贊美自然景象的同時,突出了她對所經(jīng)歷的這段時光的懷戀。
(三)寫作特點
1. 抓住自然景物的特點,進行形象而細致描繪,如文中第⑶自然段中寫云的句子,把云比作是“天空的吉普賽人”,用“慌慌張張”“胖乎乎”“暈頭暈腦”“又瘦又薄”等極富擬人化的詞來描述,突出了白云的活潑、可愛之特點,讀之令人神往。
2. 記敘、描寫與文化融為一體。交代往事,作者使用了記敘;對白云及云海,作者又使用了描寫;文章結尾兩段,作者在記敘,描寫的基礎上又展開了議論。
二、內容探究
(一)重難點句子導析
1. 我的青春與別人不同,是在寧靜中度過的。說是寧靜,在當時被認作“寂寞”。
導析:對生活的感受,是“寧靜”與“寂寞”之別。就作者而言,由于她有一顆平靜的心,因而也就易與自然交融在一起,從自然景物中獲得快樂,也就不會有“寂寞”之感了。
2. 女孩子們最喜歡這樣嬉戲。“我們是仙女!”這么喊著,人人都想象自己是霓裳羽衣的纖纖美女。
導析:這里專門提到“女孩子”,不僅是因作者本人是女孩,更因只有女孩子才最顯活潑愛美的一面。在那樣艱苦的年代里,美與女孩子還存在相當?shù)木嚯x,她們只能通過想象來得以暫時的歡欣。但從本句中,分明也透露出一種樂觀的精神。
3. 云海隔開我們與山下社會的聯(lián)系,造成無限暢通的開闊的心情。
導析:云海的出現(xiàn),使山上的人有了如漂浮塵世之外的超然之感,仿佛進入了自由快樂的仙境。脫離了與山下社會的聯(lián)系,也就擺脫了束縛,不再受世間的困擾,于是便有了“無限暢通的開闊的心情”。
(二)重點段落導析
1. 第⑷自然段有何作用?
導析:這是一個過渡段。第一句承上啟下,由前文所描寫“有趣的云”引出“茫茫云海”,但云海卻不是“常見到的”,甚至說“有云海的日子便成為節(jié)日”,從而引出了對“云海”的觀賞,下文就是對“云海”的詳細描述了。
2. 第⑼⑽兩段議論與抒情應如何理解?
導析:第⑼段是在上文記敘、描寫的基礎上闡發(fā)了當時的感受,特別強調了“超然感”和“孤獨感”。第⑽段是談后來歲月中對云海的感受,特別強調了當年在山中度過的那段時光的難忘,抒發(fā)了人生的感慨,表達對自己有此經(jīng)歷的慶幸和懷戀。
(三)共性探究
寫景散文中的意境美
散文中的“意”是作者在文中流露出的思想感情。這種感情要通過對景物的描寫來得以寄托。這可寄托的景就是“境”。意境就是作者通過對具體景物的描寫,使讀者有如身臨其境之感,本文所描述的“有趣的云”“云海”等就做到這一點。有了這樣的基礎,讀者內心的共鳴就會被喚起,讀之便會有美的享受。
7、《落日》教案
教學目標
(一)理清全文結構,直接抒情的語句的內涵及在文中的作用。
(二)體會散文的語言美——對生活化語言的巧妙藝術加工。
(三)認識“通感”的修辭方法,體會本文中“通感”所產(chǎn)生的藝術效果。
作者怎樣從多角度描摹荷塘美景?
分析:
(1)按觀察的角度、祖母由近及遠,由上而下的順序:茂密荷葉→多姿荷花→縷縷荷香→葉花顫動→流水
(2)體味作者匠心:
抓靜態(tài)與動態(tài)的結合作者筆下景物都是“動”的,“靜”不過是”動”的瞬間表現(xiàn)。
抓可見與可想的結合,寫出散文神韻。茶葉田田,滿遮塘面,塘水看不到,卻斷定葉下的水“脈脈”有情,這是由葉子的“風致”引起的想象。
本文的寫作線索是什么?
分析:《荷塘月色》的行文線索,很有特色,如同經(jīng)、緯兩條線穿織在一起。它是一篇情主交融的散文,作者欣賞荷塘月色前后心情的變化好似一條經(jīng)線,對荷塘月色的景物描寫猶如一條緯線。寫景是為抒情服務的,所以”貫穿全文的是一條前后心情變化的思緒線索”。
“通感”這種修辭方法的特點及作用是什么?
分析:”微風過處,送來縷縷清香,仿佛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
本體——花香 (作用于人的嗅覺)
喻體——渺茫的歌聲 (作用于人的聽覺)
把作用于嗅覺上的花香“錯置”到聽覺上合理嗎?
合理:而且把花香的特點寫清了,形象生動。
荷花的香味清雅宜人,立于微風中的賞花人嗅那馨香,時有時無,這種體驗是真實的;聽那從遠處高樓飄來的歌聲,時斷時續(xù),同樣是真實的體驗。這兩個“真實”便把不同類的感官功能溝通了。作者在感覺上的體驗是細膩而豐富的。這一句也恰恰說明“人在景中”。
教學過程設計
(一)導入課文。
我們對朱自清這個名字并不陌生了,初中語言教材選了他的散文名篇《春》、《背影》,這兩篇傷口給同學們留下了深圳特區(qū)深的美好的印象。朱自清先生不愧為散文大家,關于他的生平經(jīng)歷,同學們還知道些什么?(教師引導學生口述,最后教師概述)
教師:
朱自清行政管理由一位小資產(chǎn)階級出身的知識分子鍛煉成長為“表現(xiàn)了我們民族的英雄氣概”的著名詩人、作家、學者,經(jīng)歷了艱難曲折,走過了坎坷不平的道路。今天,我們要學習他的代表作品《荷塘月色》,從中可以看到他在大革命失敗的日子悲憤、彷徨的復雜心情和了解他為什么要在對美好景色的描摹中排遣哀愁的原委。這對全面、正確評價朱自清也是很有必要的。
當然,我們的教學重點還是應該放在對傷口結構、語言技法的分析理解上,抓不住這些,對作品主旨的認識也不會落到實處。
下面,聽《荷塘月色》的配樂錄音(如不具備這個條件,可由教師表情朗讀)。
板書
課題及作者:荷塘月色
朱自清 1927年7月,作于北京清華園。
教師作者細致描寫荷塘的文字是第幾段?(第4段)
現(xiàn)在請一位同學再朗讀一遍這個段落。
(二)作品結構分析。
教師啟發(fā)指導:《荷塘月色》共8個自然段,每段自有其獨立性,但從作者的行蹤變化上看,從扣文題的主體文字與宕開筆墨寫聯(lián)想的“閑筆”來看,這8個自然段還是可以劃分成幾個大部分的,把文章的基本框架弄清了有助于我們對內容的分析和對主旨的探索。
在教法上可以有兩種考慮:
讓學生提挈每個自然段的內容(用語要簡明、準確),然后進行歸納。
第1段 獨游荷塘的時候、地點和緣由。
(心境:”頗不寧靜”)
去荷塘 第2段 通往荷塘的小路、樹木、月色。
第3段 行在小路時的感受。
(追尋清冷、幽僻的環(huán)境)
第4段荷塘美麗的景色。
觀荷塘 第5段流瀉的月光,塘中的月色。
第6段荷塘四周的景物。
(在月下觀察、感受到的)
第7段聯(lián)想古代江南采蓮的舊俗。
第8段在思鄉(xiāng)與遐想中蹁回家門。
從寫景狀物的角度上看,第2~6段顯然是文章的主體內容,應歸為一部分。第1段是“引子”也應獨立。第7~8段由現(xiàn)實寫及想象中古時候的舊俗,突轉一筆(回到家門)收束全篇。
這樣分析,全文確實應劃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寫“觀荷緣起”(情)
第二部分(第2~6段)寫“荷塘月色”(景)
第三部分(第7~8段)寫“景中人”(情)
(說明:上面的“段意”,“部分劃分”中有關文字可作為板書出現(xiàn))
引導學生抓住作者欣賞荷塘月色前后心情變化這一線索來分析作品結構框架。
(三)找出直接抒情的語句,對其中有代表性的語句進行講析,讓學生攤牌體會。
分析直接抒情的語句(讓學生按行文先后摘選)
1.全文首句“這幾天心里頗不寧靜”。
這是分量很重的一筆,可見“文由情生”。
起筆這樣寫的目的是什么?(提問)
不加掩飾直反正情懷顯出作者內心有苦悶,心緒煩亂。這也正是夜深人靜也游荷塘的緣由(欲排遣苦悶之情)。
至于為什么有這種情緒,學生一定很關心。因此,在此可以聯(lián)系作者撰文時間啟發(fā)學生講講有關大革命失敗的情況(教師要幫助學生抓要點,防止說開而不可收),進而說明當時朱自清的思想狀況:朱自清曾受過“五四”運動的洗禮,目睹過“三。一八”慘案的全過程(他那天參加了請愿游行)。他追求進步,痛惡黑暗的反動統(tǒng)治;他雖然是小資產(chǎn)階級知識分子,但富有正義感和愛國心。在大革命高潮時,他很興奮,時時關注著南方的革命,渴望中國的統(tǒng)一各民主的實現(xiàn)?!八?。一二”政變,給他的打擊是學生的,他“心里是一團亂麻,也可以說是一團火。似乎在掙扎著,要明白些什么,但似乎什么也沒有明白”。按他當時的思想境界(“我只是在行為上主張一種日常生活中的中和主義”一見陳竹隱藏《憶佩弦》)是不可能毅然投入到革命洪流中去的。手中的筆是他尋求解脫的工具,《荷塘月色》的誕生是很自然的。用”這幾天心里頗不寧靜”來概括、濃縮他當時的心緒是十分準確的。弄清這句的含義也有助于弄清他為什么要大寫荷塘月色之美,要發(fā)思古之幽情了。
2.第3段,作者在路上一段抒情獨白(“路上只我一個人,背著手踱著……這是獨處的妙處”)
這一段,拋開了寫景,句句都是內心活動。這樣寫,是不是偏離了文章的中心呢?(提問)
要解決這個問題,需引導學生體會前兩段與此段的內在聯(lián)系:
1抒發(fā)月下獨處的自由感正是對“心情頗不寧靜”的自我調節(jié)。拋開了寫景直抒胸臆也反映了作者的痛楚心態(tài)_煩擾的思緒壓抑不住,一定要說出來。只有在清冷的不幸里獨處才“覺得是個自由的人”,這其中不就蘊含著對黑暗現(xiàn)實的不滿嗎?
2從行文上看這一段似乎是“游離”出來的抒情段,但從時空上看,這一段與第2段是同步的。實際上,這“情”還是離不開“景的”,如果不是月下獨行在那條極幽僻的路上,又怎么能抒發(fā)所謂“獨處”之情呢?
說明:
“我且受用這無邊的荷香月色好了”。這一句在分析時不能草率。
1在行文上,這是一個過渡句,提挈下文重筆寫荷塘月色。對這點,好認識;它與第2段有什么關系,則容易被忽略。這句是對“去荷塘”文字的一個接續(xù),2、3段便渾成一體了(再次證明第3段并非”游離”出來的段落)。
2這一句感情上起了變化,作者沒有陷入哀愁的泥淖不能自拔。他要追尋美來自慰,反映了不滿現(xiàn)實而又幻想超脫現(xiàn)實的心態(tài)。
(四)解析第4段,看作者是從多角度來描摹荷塘詞表達意境的。
1.先寫滿眼茂密的荷葉,次寫多姿多態(tài)的荷花,順筆寫縷縷的荷香,最后寫葉子和花的一絲顫動和流水,層次井然,形象精確。審按觀察的角度,祖母由近及遠,由上而下的空間順序來寫的。
(教師在講述時要盡量引用原句,重點詞語隨手板書,如”彌望”、”裊娜”等等。)
2.上面的分析,基本上抓住了第4段行文順序特點,但細一研究,還可以看到作者的匠心:
(1)抓靜態(tài)與動態(tài)的結合,把荷塘寫”活”
這個問題,要啟發(fā)學生回答,這就叫”讀進去”。
估計學生很容易認為只是到了”這時候葉子與花也有一絲的顫動,像閃電般,霎時傳到荷塘的那邊去了”才由”靜”轉入”動”。這種認識是膚淺的,是套用”動靜結合”這一評語,缺少鑒賞力。
實際上,作者筆下的景物都有是”動”的,”靜”不過是”動”的瞬間表現(xiàn),物靜而情動?;ā⑷~、流水的人格化表現(xiàn)了景與情的交融,潛在的韻致也就流動起來了。作者把葉子比成”亭亭有舞女裙”,說是靜,卻有動,也許葉子靜靜地鋪展著,可喻體中的女郎是在旋著舞著的,否則,那裙裾怎能臨風傘開呢?再如,朱自清先生用”羞澀”一詞來形容待放的花朵,更是而人尋味,不僅暗合古人對荷花”綽約若處子”的贊譽,更是站讀者浮想不已,既然”羞澀”于顏內心怕更怦怦吧!這”動”已溢于文字之外了。
說明:上面這各種分析,教師應當理解,但是不是要求學生也達到這個深度,要適情而定,不要脫離學生實際硬灌,能啟發(fā)到什么程度就到什么程度,重點還是抓詞語在語境中的涵義來提高學生的鑒賞能力。
(2)抓可見與可想的結合,寫出散文的神韻。
所謂”可想”,是指由”可見”引起的合理聯(lián)想,把不可見的景物寫得很有風采。
引導學生分析第4段的最后一句。荷葉田,滿遮荷面,塘水看不到;作者卻斷定那葉下的水”脈脈”有情,這是由于葉子的”風致”引起的合理想象。這是很精彩的一筆。為滬學生思考的積極性還可以啟發(fā)他們從”視覺——嗅覺——聽覺”這一角度來欣賞作者怎樣描寫荷塘,進而還能解決一個問題:第4段是”人在景外”不是”人在景中”(實際上是”情景交融”的問題。)
(五)關于”通感”問題。
(六)第5、6段的講析。
這兩段,應完全交給學生分析,教師不應再細說了,否則就會”剝奪”學生的必要的鑒賞機會。
這兩段的閱讀點,欣賞點似可放在對某些字詞的品味上,也可以引導學生研究其中極有感情特色的比喻句。
例如:
(1)月光如流水一般,靜靜地瀉在這一片葉子和花上?!睘a”字精確在哪兒?
(與用”照”相比較進行品味。)
(2)樹縫里也漏著一兩點路燈光,沒精打彩的,是渴睡人的眼。
這里的比喻與擬人,準確形象,但不能給人以美的享受,作者為什么不割愛此句,以使通篇流溢著美呢?
(引導學生從借景抒情的角度來思考,體會作者心中難以排除的哀愁,煩怨。)
處理以上內容時,可采用討論式,讓學生多說,拓寬思路。漸而使他們認識到,讀文學作品決不能停留在”字面的識讀”上,要利用所學的語文基礎知識參與評論,所謂鑒賞能力便是這樣一點一點培養(yǎng)起來。
8、《落日》教案
近現(xiàn)代文學作品大量涌現(xiàn)通感的運用,緣于語言文化的不斷豐富,通感已廣泛的存在于人們的日常生活感受之中。如人們常用甜美來形容歌聲,甜本屬于味覺印象,美屬于視覺印象,歌聲則屬于聽覺感受。錢鐘書先生在《舊文四篇·通感》中分析道:在日常經(jīng)驗里,視覺、聽覺、觸覺、嗅覺、味覺往往可以打通或交通,眼、耳、舌、鼻、身各個官能的領域可以不分界限。顏色似乎會有溫度,聲音似乎會有形象,冷暖似乎會有重量,氣味似乎會有體質?!M一步舉例說響亮一詞,是把形容光輝的亮字轉移到聲響上;熱鬧、冷靜二詞,把表示溫度(觸覺)的熱與冷同表示聽覺的鬧與靜結合起來,通同一氣。這些例子都表明通感在現(xiàn)代語言文學中,既是提升文學審美表現(xiàn)力的重要方式,更是人們日常生活的通常體驗。在現(xiàn)代文學作品中,通感的使用,可以使讀者各種感官共同參與對審美對象的知覺,克服審美對象知覺感官的局限。從而使因文章而產(chǎn)生的美感更加豐富和強烈。所以,近現(xiàn)代文學作品中的通感現(xiàn)象,較多的表現(xiàn)在對現(xiàn)實生活的描寫上。
《荷塘月色》中有兩句,歷來被奉為近代文學應用通感的典范。在微風過處,送來縷縷清香,仿佛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一句中,荷香為氣味,只能以嗅覺感知,歌聲為樂音,憑聽覺方可獲得。但作者在描寫時卻打破常規(guī),把聲、香加以聯(lián)系,時嗅覺與聽覺溝通。讓讀者積極調動生活經(jīng)驗,充分發(fā)揮想象和聯(lián)想能力。以對遠處高樓上飄來的渺茫的歌聲這種體驗來品味微風送來的縷縷清香,不由得產(chǎn)生這樣的理解:歌聲從遠處高樓上飄來,自然不能聽得十分真切,只能時斷時續(xù),隱隱約約的,但卻更具吸引力,使人不由自主地凝神傾聽;荷香是淡淡地,不會濃郁撲鼻,只能時有時無,如絲如縷,然而愈是如此愈能喚起人內心微妙地情感,情不自禁地去捕捉這種令人喜悅地清香。于是,聲與香這兩種作用于不同感官地知覺,由于在人的心理反應上存有相似點,得到了自然而然地溝通。
此外,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勻,但光與影有著和諧的旋律,如梵婀嶺上奏著的名曲。本句中的光和影是由月色而生,以目可見,屬于視覺形象;而旋律是音樂的特質,與梵婀嶺上奏著的名曲都是以耳方可感知的聽覺印象。以旋律、名曲喻指光和影疏密起伏和輕重濃淡的色調,作者的藝術感受已不滿足于單純的視覺勾畫而訴之于聽覺,因為小提琴有著高低起伏的音律和輕重緩急的節(jié)奏,它的和諧與光影的和諧有其相通之處。
文中成功的通感運用給我們提供了一個典型的范例,同時也是對心理學、美學理論的一個有力佐證。心理學家認為:人的視、聽、嗅、味、觸等各種感官都能產(chǎn)生美感,它們雖有分工,卻又能相通。文學藝術作為一種間接造型的語言藝術,它塑造的藝術形象作用于讀者的感官,當然也可以彼此相通。朱自清在感受荷塘中的美景時,調動了自己的諸多感官,全身心的投入到這獨處,當他直覺一種感官不夠用時,就自然會借助于其他感官的幫助和補充。作者把本應嗅覺感受的清香和視覺感受的和諧的光與影都移之于聽覺,可見作者有著對生活與藝術的獨特的體驗和見解,但這并不表示他要把個人的觀點、趣味強加于讀者身上。相反,《荷塘月色》及其神妙的通感手法,在讀者的期待視野中早已成為永久的文學存在,也就是說,作者能調動讀者長期積累起來的各個生活方面的經(jīng)驗,讓我們去揣度、體會那難于直接描述的事物,達成一種更高層次的共鳴,讓我們在欣賞過程中產(chǎn)生如臨其境、如睹其物、如聞其香、如聆其聲的真切、深刻的藝術感受。
9、《三亞落日》教案
[設計理念]
新《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本設計以此為立腳點,強調閱讀的個性化,讓學生在美文的熏陶中有獨到的感悟,并在有所積累的前提下有所表達。
[教學目標]
1、引導學生抓住重點詞語和關鍵句子體會課文的意境。
2、感情朗讀課文,初步感悟抓景物的形狀、顏色來描寫景物及景物變化的方法。
3、能在讀熟、讀懂課文基礎上創(chuàng)造性的練習說話,寫導游詞提綱。
[教學具準備]
水彩筆、紙、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
1.師:同學們,在以前我們學過了巴金爺爺?shù)摹逗I先粘觥?,知道日出非常的美、壯觀。其實日落也很富有詩意的,它一點也不比日出遜色,夕陽滑落的景觀可謂美妙絕倫!今天老師要和同學們一起來學習一篇有關日落的文章。
2.板書課題,學生齊讀課題2遍。
(二)教師配樂范讀全文。
(在舒緩、優(yōu)美的鋼琴曲伴奏下,教師美讀全文,并要求學生)
1、標段落號。
2、喜歡的段落前做個記號。
(三)學生自由朗讀全文。要求:
1、不添字、不漏字。
2、喜歡的句子、段落多讀幾遍。
(四)生字抄寫練習。
1.教師在田字格內范寫“濺”、“盞”
2.學生在下發(fā)的作業(yè)中描紅。
(五)學習第二自然段。
1、自由讀課文,畫出作者描寫的三亞景物有那些?。
2、用簡單的線條畫出藍天、海水、白鷗、椰樹、細沙。
3、學生根據(jù)有關段落作畫。(要求學生用簡筆畫作圖)
4、評畫。
(注意是否能畫出“藍藍的天”、“藍藍的海”、“低翔的白鷗”、“碧玉般的樹冠”、“玉屑銀末般的細沙”。)
5、感情朗讀有關反映畫面內容的句子。(最好要讀出作者在細沙上行走的感覺以及作者的感受)
(六)學習第四自然段。
1、學生感情朗讀。
2、出示本節(jié)的自學目標。
①感情朗讀自己喜歡的句子。
②邊讀邊想象夕陽滑落的過程,畫出描寫夕陽滑落動作的詞。
③教師出示一組動詞。
懸、入水、顫動、停住、下沉、蹦跳、收斂。
3.教師演示有關夕陽下滑的動畫(課件),邊演示邊出現(xiàn)相關的動詞。
4.按照詞在文中的順序,讓學生講講落日的過程。
(七)做小導游。
1、編寫提綱,分小組互相討論,準備提綱。(教師簡要指導)
2、學生試演。(要求用上課文中學到的你認為優(yōu)美的詞語或句子)
3、出現(xiàn)學生講的不熟練的地方,讓學生再讀課文的有關段落。
4、套入導游詞的有關格式,讓上來演示的學生帶上“導游證”
5、在多名學生中評選“海南三亞十佳導游”,并現(xiàn)場頒發(fā)證書。
(八)課外延伸。
1.教師小結,用上課文最后一句。
2.向提供學生關于海南三亞的一個網(wǎng)址、一本課外書。讓學生進一步去學習,去探究。
(九)課外作業(yè)。
回去向父母介紹三亞落日。要求用上美妙絕倫、風情、遜色、驚訝等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