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峽猿聲》學案一等獎》屬于教學設計中比較優(yōu)秀的內容,歡迎參考。
1、《三峽猿聲》學案一等獎
《三峽猿聲》學案
【學習目的】
1、 能理解關鍵語句,把握課文內容。
2、 學習引述古詩、史料或傳說的寫法。
3、 學習直白、含蓄、典雅、樸實的語言,能領悟作者著力探究和思索的內涵。
【學習重點】
1、 能理解關鍵語句的含義。
2、 學習引述古詩、史料或傳說的寫法。
【學習難點】
領悟作者著力探究和思索的內涵。
【學習課時】2課時
【學習過程】
第一課時
一知識鏈接
1、 走進作者
王維洲(1946-):遼寧營口人,作家,中國散文學會理事,湖北散文學會副會長,《當代散文報》主編。1953年開始發(fā)表作品。1982年加入中國作家協(xié)會。
2、 創(chuàng)作簡況
① 歷史人物傳記:《國殤》。
② 詩集:《可愛的時代》、《小路的足跡》等。
③ 散文集:《千佛洞夜話》、《鹿回頭之夢》等。
④ 散文:《三峽猿聲》、《仙人球小記》、《雨中過伶仃洋》、《少林寺秋游閑話》等。
⑤ 報告文學30多萬字。
二自主學習
1、正音
清寂()橘林()峰巒()筆勁()哽咽()內蘊()
編輯()謠諺()筇竹()纖繩()纖維()凄愴()
詫異()迂曲()泠泠()臀疣()頰囊()貪婪()
哀啼()抑郁()譬如()惱怒()震撼()纖號聲()
2、釋詞
①淅淅瀝瀝:
②情不能禁:
2、《三峽猿聲》學案
《三峽猿聲》學案
【學習目的】
1、 能理解關鍵語句,把握課文內容。
2、 學習引述古詩、史料或傳說的寫法。
3、 學習直白、含蓄、典雅、樸實的語言,能領悟作者著力探究和思索的內涵。
【學習重點】
1、 能理解關鍵語句的含義。
2、 學習引述古詩、史料或傳說的寫法。
【學習難點】
領悟作者著力探究和思索的內涵。
【學習課時】2課時
【學習過程】
第一課時
一知識鏈接
1、 走進作者
王維洲(1946-):遼寧營口人,作家,中國散文學會理事,湖北散文學會副會長,《當代散文報》主編。1953年開始發(fā)表作品。1982年加入中國作家協(xié)會。
2、 創(chuàng)作簡況
① 歷史人物傳記:《國殤》。
② 詩集:《可愛的時代》、《小路的足跡》等。
③ 散文集:《千佛洞夜話》、《鹿回頭之夢》等。
④ 散文:《三峽猿聲》、《仙人球小記》、《雨中過伶仃洋》、《少林寺秋游閑話》等。
⑤ 報告文學30多萬字。
二自主學習
1、正音
清寂()橘林()峰巒()筆勁()哽咽()內蘊()
編輯()謠諺()筇竹()纖繩()纖維()凄愴()
詫異()迂曲()泠泠()臀疣()頰囊()貪婪()
哀啼()抑郁()譬如()惱怒()震撼()纖號聲()
2、釋詞
①淅淅瀝瀝:
②情不能禁:
3、八年級《三峽猿聲》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學會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積累文言詞語,理解文意。
2.引導學生感悟三峽雄奇險峻、清幽秀麗的景色,提高學生的朗讀能力、想象能力,通過合作探究的方式訓練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激發(fā)學生熱愛祖國壯麗山河的感情。
教學重點、難點:感受三峽雄奇險峻、清幽秀麗的景色,激發(fā)學生熱愛祖國壯麗的山河的感情。
教學媒體:
多媒體課件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情境、導入課文
同學們,大家認識這個字嗎?峽,何謂峽?兩山夾水的地方,說到峽,風光最為旖旎迷人的那當屬“三峽”,曾經有外國朋友問當代著名學者余秋雨,中國最值得去的一個地方在哪?他脫口而出——三峽。為什么三峽在余秋雨的眼中會有那么大的魅力呢?今天就讓我們帶著愉快的心情跟著我們的導游——北魏著名地理學家、散文家酈道元一起去神游一番,去揭開三峽神秘的面紗,準備好了嗎?那去之前我們先熟悉一下環(huán)境,先看一段有關三峽風光的短片。
(屏顯:三峽風光[配樂])
老師解說:
長江,是我國第一大河,全長6300余公里,它流經四川盆地東緣時沖開崇山峻嶺,形成了壯麗雄奇、舉世無雙的大峽谷——長江三峽,三峽全長192公里,指的是瞿塘峽、巫峽、西陵峽,它奇景變幻的四季,涌動的江河,給了古今詩人無限的筆意和靈感,詩仙李白詩云:朝辭白帝彩云間,千里江陵一日還。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
二、走進三峽
1.一讀課文,讀準字音看清字形
過渡:說三峽的景美,其實酈道元的文字更美,理學大家朱熹說,讀書三到,謂眼到、口到、心到。須讀的字字響亮。
1.請同學們自由地大聲朗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看準字形,若有把握不準的字音,可以對照注釋上的讀音或是借助字典,也可以和同桌交流。
請一個同學試讀,其他同學點評。
2.二讀課文,品味三峽的美
(1)過渡:文章不厭千回讀,但為什么三味書屋里的孩子,讀的人聲鼎沸,還是覺得索然無味、味同嚼蠟呢?因為不理解其中的意思,看來學習文言文的時候除了讀我們還要理解其中的意思。
1.那既然這樣我們就請同學們參照注釋細讀課文,以小組討論的方式疏通文義,小組討論時,采用每人輪流說一句的形式,如果小組討論中發(fā)現(xiàn)有爭議的地方用圈注出來,待會我們在全班交流。
(時間5分鐘)
(2)過渡:同學們討論的很激烈,我仿佛已經看見思想與思想碰撞的火花了,一起來看這幾句?有疑問嗎?(兩段文字)
1. 那這幾句寫了三峽的什么呢 ?
山 水
2. 山的特點呢?
山的特點: 長、多 、高峻
水的特點:盛大、清澈、激蕩、迅疾
過渡:耳聽為虛、眼見實。三峽自古就有“山水畫廊”之稱,想不想親眼見見三峽的山、水呢?(一組山、水的圖片)
是的,三峽的山是美的,老師結合自己對文章的理解。用“三峽的美,美在……”這個句式造了一句描寫山的句子,看了以后,你能不能也仿照老師的樣子,用這個句式說一句有關水的句子呢 ?
例:三峽美,美在山。你看,七百里三峽,兩岸都是連綿的高山,幾乎沒有中斷的地方,重重的懸崖,層層的峭壁,遮蔽天空,擋住陽光。
過渡:山是高峻的,水是盛大、迅疾的,那讀山的時候如何讀呢?
山:靜,讀的舒緩
水:動,快、聲音大些、有氣勢
(一瀉千里的江水、既使人感到驚心動魄、又讓人感到豪氣萬丈)
我們說男孩子要象山一樣偉岸,女孩子要象水一樣靈動,我們請男孩子讀山的部分,請女孩子讀讀水的部分。
過渡:除了寫山、寫夏水之外,還寫了三峽的其他季節(jié)的景色,一起來看一下,請一個同學口頭翻譯一下,其他同學補充。
1. 先看春冬之景,特點?
幽美 給人一種色彩斑斕、歡快明朗的感受
2. 如何讀?
輕松 、平緩、稍稍明快點
3. 在看寫了寒秋的景色,特點?
肅殺、悲涼、寒氣透骨
4.如何讀?
慢、低、哀傷
過渡:攝影家們對美感悟是敏感的,他們用照片及時的記錄了這一切,春冬之時和秋景的照片老師也有,要看嗎?
3、三讀課文,領悟三峽的美
過渡:有位偉人說過,一起偉大的發(fā)明創(chuàng)造都是從模仿來的,盡管我們從理論上知道如何讀了,但我們還要謙虛一下,先取取經,聽聽人家是如何讀的?
(學生評價)想模仿嗎?
請學生準備一下,教師為其配上音樂,學生評議,教師總結。
三、感悟三峽
過渡:“知者樂山,仁者樂水”,酈道元在《三峽》中描寫水
現(xiàn)代作家劉白羽在《長江三峽》中描寫三峽的水“萬水奔騰,沖進峽口,便直奔巨礁而來,你可想象得到那真是雷霆萬鈞。船如離弦之箭,稍差分厘,便會撞得粉碎?,F(xiàn)在,這巨礁早已炸掉。不過,瞿塘峽中依然激流澎湃,濤如雷鳴,江面形成無數旋渦。船從旋渦中沖過,只聽的一片嘩啦啦的水聲······”
我覺得:這里應該補充三峽中描寫水的句子:才有比較
兩組描寫水的句子,你喜歡那一組為什么?
四、總結本課學習
學而不思則罔,學習中我們還要善于總結,這樣我們才能提高?,F(xiàn)在就請同學們總結一下,這堂課你學到了哪些知識,掌握了哪些知識?
(教師引導學生大膽說出自己的想法、感受,最后教師做總結發(fā)言。)
三峽的山險峻壯麗,三峽的水清澈迅疾,三峽山美水美,然而在我們祖國九百六十萬平方公里土地上三峽僅僅是其中一顆璀璨的明珠,我們祖國有這么多美麗的山有這么多美麗的水,我們愛三峽,更愛我們美麗富饒的祖國!
好,本節(jié)課就暫到這里,謝謝。
來看看我們的作業(yè)。
五、布置作業(yè)
你已學過不少描寫景物的古代詩文,試著把其中描寫山水的名句摘錄下來,并選擇一兩則加以賞析。
4、《三峽》導學案
【小編寄語】新的學期新的開始,同學們又回到課堂了,小編給大家?guī)砹恕度龒{》導學案,希望能給大家?guī)韼椭?,祝大家學習愉快
【學習目標 】
1、疏通文言字、詞、句,正確理解課文內容
2、品析課文,學習本文抓住景物特征寫景狀物的方法。
3、感受祖國山川的壯美雄奇、清幽秀麗,培養(yǎng)學生熱愛祖國山河的感情。
【使用說明與學法指導】
1、充分預習課文,圈畫出三峽美景的句子。
2、自查工具書,認記字詞,疏通課文大意。
3、要充分預習,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勾畫文中重要的文言字詞和語句,自主進行解釋和翻譯。
4、認真研究導學案,獨立思考,限時30分鐘完成;規(guī)范書寫,運用好雙色筆;小組合作探究,答疑解惑。
【知識鏈接】
酈道元,字善長,范陽涿鹿(今河北諑州市)人,北魏孝昌三年(527年)卒于關中(今陜西臨漳)。酈道元出生于官宦世家,其祖父、父親曾多年為官。酈道元成年之后,也多次出任中央和地方官吏,到過很多地方。酈道元做官期間,執(zhí)法嚴格,辦事果斷,對各種違法行為予以嚴加懲處,因此觸犯了一些地方豪強和皇親國戚,后遭皇室暗算而死。
【自主學習】
1、請學生自由誦讀課文,給下列加橫線字注音。
闕( ) 疊嶂( ) 曦( )月 襄( )陵 沿溯( ) 素湍( ) 絕巘( ) 飛漱( ) 長嘯( ) 屬( )引 哀轉( )
2、再請學生大聲讀課文,結合書下注釋的意思,給下列句子用斜橫線劃分節(jié)奏。
自三峽七百里中 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
沿溯阻絕 或王命急宣,有時朝發(fā)白帝 則素湍綠潭,回清倒影
其間千二百里,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 絕巘多生怪柏 清榮峻茂
每至晴初霜旦 故漁者歌曰:“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
3、解釋下列加橫線的詞語:
自( )三峽七百里中 自( )非亭午( )夜分( ) 不見曦( )月
至于夏水襄( )陵 沿( )溯( )阻絕 或( )王命急宣 清榮( )峻茂 哀轉( )久絕 屬( )引( )凄異 兩岸連山,略無闕處( )
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 )( ) 空谷傳響,哀轉久絕( )
4、解釋下列加橫線的通假字: 略無闕處( )
5、解釋下列一詞多義的詞語
自三峽七百里中 ( ) 沿溯阻絕 ( )
自非亭午夜分 ( ) 絕山獻多生怪柏( )
并自為其名 ( ) 哀轉久絕 ( )
自是指物作詩立就( ) 佛印絕類彌勒 ( )
屬引凄異 ( )
良多趣味 ( ) 神情與蘇黃不屬( )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 )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 )
6、詞類活用:
①雖乘奔御風,不以疾。 ②素湍綠潭。
③回清倒影。 ④晴初霜旦。
7、翻譯全文,(用一篇本子紙翻譯附在后面)
【合作探究】
1.作者通過描寫三峽的哪些景觀,來表現(xiàn)三峽的壯麗風光的?
2.文中用了哪些語句具體描寫三峽的山和水的?
3.作者運用哪些語句來描寫三峽春冬的景色的?觀察角度有何不同?
4.作者描繪三峽秋天的景象時選取了怎樣的時間和事物?請用兩個詞語概括其特點。
5.課文寫三峽四時風光,為什么從“山”寫起?寫水為什么不按春夏秋冬的順序來寫?
以上是小編給大家分享的《三峽》導學案全部內容。
5、七年級語文《三峽》學案
內容預覽:
15、課題:三峽
學習目標
1. 掌握重點、難點、疏通文意。
2.學習抓住特征寫景狀物的方法。
3.熟讀成誦
重難點點撥 整體把握課文結構,
思考:作者通過描寫三峽的哪些景觀,來表現(xiàn)三峽的壯麗風光的?試找出相關的語句。
第一層:(從開頭至“不見曦月”),寫三峽兩岸的山。
第二層:(從“至于夏水襄陵”至“不以疾也”),寫三峽的夏水。
第三層:(從“春冬之時”至“良多趣味”),寫三峽的春冬景色。
第四層:(從“每至晴初霜旦”之文末),寫三峽的秋天景象。
導、學、練
【預習感知】
1.《三峽》選自,作者 是 地理學家、散文家。(3分)
2.注意下列加點字的讀音:(2分)
疊嶂( ) 曦月( ) 溯( ) 素湍( )
3.課文描寫了三峽四季的美麗景色,試找出相關的語句。(2分)
【輕松課堂】4.解釋下列句子中的詞語:(6分)
⑴兩岸連山,略無闕處(略無:)
⑵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曦月:)
⑶沿溯阻絕(沿:)
⑷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雖:)
⑸則素湍綠潭,回清倒影(湍:)
⑹清榮峻茂,良多趣味(良:)
5.譯句:(4分)
⑴絕巘多生怪柏,懸泉瀑布,飛漱其間,清榮峻茂,良多趣味。
⑵常有高猿長嘯,屬引凄異,空谷傳響,哀轉久絕。
6.解釋下列詞語的不同含義。(4分)
⑴自:自三峽七百里中( ) 自非亭午夜分( )
⑵長:常有高猿長嘯( ) 巴東三峽巫峽長( )
7.文中從色彩上對三峽景物進行描寫的句子是,含義是 。(2分)
8.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釋義。(2分)
略無闕處 通 ,意思是。
9.作者引用“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的作用是什么?(3分)
10.《三峽》寫了哪些景物,表現(xiàn)了什么特點?(3分)
11.“朝發(fā)白帝,暮到江陵”的意思是,這使我們想到這兩句詩。(2分)
【課外加餐】
(一)
自三峽七百里中,兩岸連山,略無闕處;重巖疊嶂,隱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絕?;蛲趺毙?,有時朝發(fā)白帝,暮到江陵,其間千二百里,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
春冬之時,則素湍綠潭,回清倒影。絕 多生怪柏,懸泉瀑布,飛漱其間。清榮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澗肅,常有高猿長嘯,屬引凄異,空谷傳響,哀轉久絕。故漁者歌曰:“ ”
12、在文中空白處補寫原句。(2分)
13、用簡短的話歸納各段的大意:(4分)
第一段: 第二段:
第三段: 第四段:
14、第一段畫線的兩句,描繪出了 。(2分)
15、“朝發(fā)白帝,暮到江陵”八個字,寫出了 。(2分)
16、“素湍綠潭,回清倒影”描寫得形神兼?zhèn)洌嚪治龊迷谀睦???分)
17、在第三段中,有一句話把三峽春冬季節(jié)山水草木的秀麗景色概括無遺,這句話是: 。(2分)
18、本文布局巧妙而妥貼,它的特點是先大后 ,先 后分,即先用粗線條勾畫山川的形勢,再用工筆描繪林巒的景色。每一段開頭,都是先點出 或季節(jié),中間是 描寫,結尾以“我”的感覺來烘托之。(2分)
(二)
虎求百獸而食之,得狐。狐曰:“子無敢食我也!天帝使我長百獸,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子以我為不信,吾為子先行,子隨我后,觀百獸之見我而敢不走乎?”
虎以為然,故遂與之行。獸見之皆走。虎不知獸畏己而走也,以為畏狐也。
19、解釋下列句子中詞語的意思:(4分)
⑴子無敢食我也。(無:)
⑵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逆:)
⑶虎以為然,故遂與之行。(遂:)
⑷虎不知獸畏己而走也。(畏:)
20、為下列句子中加點詞選擇正確的解釋:(2分) 初一學習小組 精品資料 免費奉送!
⑴虎求百獸而食之( )
A、要求,請求 B、尋求,尋找 C、幫助 D、需求,需要
⑵虎以為然( )
A、正確,對 B、這樣 C、然而 D、然后
21、為下列句子中的“之”選擇正確的解釋,將字母填入括號內。(3分)
A、它們,代百獸 B、它,代老虎 C、它,代狐貍 D、它們,代老虎和狐貍
⑴虎求百獸而食之( ) ⑵虎以為然,故遂與之行( )
⑶獸見之皆走( )
22、選擇對下列語句翻譯正確的項。(2分)
⑴天帝使我長百獸( )
A、上天任命我做百獸的王。 B、天帝讓我比百獸長壽。
C、老天爺讓我比百獸年長。 D、上天派我?guī)ьI著百獸。
⑵觀百獸之見我而敢不走乎?( )
A、看看百獸見到我的表現(xiàn)敢不走開嗎? B、看看百獸和我不離開嗎?
C、看看百獸看見我敢不逃跑嗎? D、看看百獸見到我是不是離開?
23、從寓言中可提煉出一個成語,作為這篇短文的標題。(2分)
24、分析句子中詞語的古今詞義。(4分)
⑴子無敢食我也。子:古義 今義
⑵獸見之皆走。走:古義 今義
25、寫出這則寓言的寓意。(3分)
《三峽》答案
【預習感知】
1.《水經注》;酈道元;北魏
2.略
3.略
4.⑴一點沒有,完全沒有⑵日月⑶順流而下⑷即使⑸急流的水⑹確實,實在
5.略
6.⑴從、由;如果⑵長時間地;長度大
7.素湍綠潭;雪白的急流,碧綠的潭水
8.略
9.表現(xiàn)旅人的哀愁。
10.略
11.早上從白帝城出發(fā),當晚就到達江陵。朝發(fā)白帝彩云間,千里江陵一日還。
12、略 【課外加餐】
13、第一段:總寫三峽峰巒重疊,雄偉峻拔的山勢。第二段:寫三峽夏天水勢的湍急。第三段:寫春冬二季三峽清幽雋絕、令人向往流連的風光。第四段:寫三峽秋冬之時景色的凄清
14、三峽兩岸山峰重疊、高插云霄、險峻幽邃的奇景。
15、三峽水流之湍急
16、這兩句的意思是:雪白的急流,碧綠的潭水,回旋著清波,倒映著各種景物的影子。句中以“回清”寫“素湍”的動態(tài),以“倒影”寫“綠潭”的靜態(tài),極言江水這清澈。“素湍”見浪花之雪白;“綠潭”顯潭水之清澈,“回清”寫江水之動態(tài)。
17、清榮峻茂 18、?。豢?;分;地點;景物;烘托
19、⑴不⑵違背⑶于是,就⑷害怕
20、⑴B⑵A
21、⑴A⑵C⑶D
22、⑴A⑵C
23、狐假虎威
24、⑴第二人稱,您;兒子⑵跑;行走
25、這篇短文諷刺了那些假借別人權威,招搖撞騙的人,也說明做事如果不加分析,往往會被假象所迷惑。
26、略
6、《三峽》導學案(含答案)
七年級上冊《三峽》導學案
【課標要求】學習古詩文要多朗讀。在理解的基礎上多背誦,多積累,加強感悟和體會。利用工具書,能讀懂淺顯文言文。
【學習目標】
1、學習本文抓住景物特點,按照時間順序,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寫法。
2、了解三峽的壯麗景色,激發(fā)學生熱愛祖國河山的感情。
3、體會文章在寫景中闡發(fā)的原理。
【教學重點】1、2 【教學難點】3
【導學過程】
【一自主學習】
1.給下列加點字注音。
闕( ) 湍( ) 澗( ) 曦( )
( ) 嘯( ) 溯( ) 漱( )
嶂( ) 襄( ) 奔( ) 屬( )
自主學習部分主要讓學生利用工具書和下文注釋,主動學習,課堂檢測。個別糾錯并強調易錯者。
2.填空題。
①《三峽》選自《 》,三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的總稱,在重慶市___________和湖北宜昌之間。作者___________,字___________,___________(朝代)______________________學家。
②《三峽》一文中總寫三峽地貌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故漁者歌曰:“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充分發(fā)揮學生自學能力,利用課文注釋和工具書能讀懂課文的百分之八十至九十,只有百分之十至二十的需要老師點拔。這也培養(yǎng)了學生自學能力和終身學習的能力。
3.解釋下列加點字的意思。
①清榮峻茂,良多趣味( )
②兩岸連山,略無闕處( )
③絕 多生怪柏( )( )
④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絕( )( )
⑤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 )( )
⑥猿鳴三聲淚沾裳( )
⑦空谷傳響,哀轉久絕( )
⑧自三峽七百里中( )
常見文言虛詞,在歸納總結、對比中加深學生對其的理解和掌握。舉一反三,反復強調和理解,在翻譯中強化。學習虛詞,不能就虛詞本身來單一說它的意義或用法,而是引導學生在理解句子的基礎上來揣摩它的意義和用法。
4.區(qū)別下列加點字的古義和今義。
①自非亭午夜分 古義: ,今義:
②或王命急宣 古義: ,今義:
③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 古義: ,今義:
詞類活用現(xiàn)象,是文言文學習的難點。在歸納總結、對比中加深學生對其的理解和掌握。舉一反三,反復強調和理解,在翻譯中強化。
5.解釋下列詞句:
①重巖疊嶂:
②素湍綠潭:
③清榮峻茂:
④林寒澗肅:
⑤晴初霜旦:
⑥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
⑦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
讓學生初步認識到學習的重要性。為學習此文作思想準備。以上是學生自主學習的內容,重在強調學習體驗和感悟。引導學生深入閱讀文本,理解文本。解決的方法是,在理解翻譯文章的基礎上,再來分析討論。
【二、合作探究】閱讀文章,回答問題。
(一)第一段
6.解釋詞語含義。 ①略無 ②嶂 ③蔽 ④曦
此題重在考查學生對文中實詞的掌握和鞏固。這是學習文言文的基礎,因此是扎實落實這一些內容。
7.本段寫出了三峽的什么特點?
8.結合有關語句,說一說三峽兩岸山有什么特點。(試用兩個字概括)
這是學習本文的升華,是世界觀體現(xiàn)。在學生自主回答和小組討論的前提下進行點拔。學生在討論和交流中訓練了學生的表達能力。
9.“重巖疊嶂”和“隱天蔽日”兩句寫景角度有什么不同?
10.“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一句的表達作用是什么?
這道題是引導學生緊扣文本,通過找重要句子、關鍵詞來梳理文章的寫作思路,然后進行篩選、分析,從而概括仲永的變化經歷了哪幾個階段。這里的關鍵詞實際上是讓學生找表示時間的詞語或短語。這是第一問。關于詳略是指內容,這一點是比較容易判斷的。關鍵是詳略的原因,是比較難的。因此這里正是討論和探究的地方。這是一種寫法,即先揚后抑,也是對比,先揚后抑學生不容易想到,但對比可能較容易。這種寫法是為了突出中心服務的。這里以小組合作討論形式來學習、解決問題,是比較合理的。
(二)第2,3,4段
11.概括上文三段內容的大意。
12.試分析一下第2段是怎樣描寫夏天水勢特征的。
13.理清第3段作者的寫作思路。
14.作者寫三峽秋景抓住了什么事物?突出了什么氣氛?
主要是培養(yǎng)學生整體概括能力和再創(chuàng)造能力。概括文本的主要內容,要懂得“誰做什么結果怎么樣”一模式,化復雜為簡單達到概括效果。
15.《三峽》一文中有“朝發(fā)白帝,暮到江陵”兩句,由此我們可以聯(lián)想起李白的一首詩,這首詩的內容是什么?請在下面默寫出來。
16.討論:作者寫三峽四季景色時,為何沒有按春、夏、秋、冬的時間順序,而先寫夏季景色。
擴展,是豐富學生的生活視野,也是學以致用。讓學生從文本走進生活,又從生活走進文本,相互滲透,達到活學活用。鼓勵學生生成自己的見解,讀出自己的思想。不過要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看問題的思維: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三.練練測測】17.翻譯:
⑴兩岸連山,略無闕處。
⑵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
⑶絕巘多生怪柏,懸泉瀑布,飛漱其間,清榮峻茂,良多趣味。
⑷常有高猿長嘯,屬引凄異,空谷傳響,哀轉久絕。
(5)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
引導學生深入閱讀文本,理解文本。解決的方法是,在理解翻譯文章的基礎上,再來分析討論。
18.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釋義。(4分)
⑴略無闕處 通 ,意思是 。
⑵哀轉久絕 通 ,意思是 。
19.作者引用“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的作用是什么?(4分)
20.《三峽》寫了哪些景物,表現(xiàn)了什么特點?(4分)
21、“素湍綠潭,回清倒影”描寫得形神兼?zhèn)洌嚪治龊迷谀睦???分)
22、本文布局巧妙而妥貼,它的特點是先大后 ,先 后 ,即先用粗線條勾畫山川的形勢,再用工筆描繪林巒的景色。每一段開頭,都是先點出 或季節(jié),中間是 描寫,結尾以“我”的感覺來 之。(3分)
這一題是考查文章的選材知識。多件事寫人的文章,要詳略恰當。引導學生從把握文本主題的基礎上來分析判斷材料的詳略安排。這里有個誤區(qū)教師一定要指出來,就是不能以字數的多少來判斷詳略。
【四.拓展延伸】
昔日酈道元筆下美麗的三峽,如今因三峽工程更聞名于世,并吸引了無數中外游客前來觀光旅游。請你用簡潔生動的語言寫一段導游詞,向前來觀光的游客介紹三峽的風景特點和時代變化。(3分)
【相關鏈接】新華網三峽工地5月20日專電(記者江時強、劉詩平)
2006年5月20日14時,三峽壩頂上激動的建設者們見證了大壩最后一方混凝土澆筑的歷史性時刻。至此,世界規(guī)模最大的混凝土大壩終于在中國長江西陵峽全線建成。
三峽大壩建成后,大壩本身就是一道壯麗的景觀。
導游詞:
這道題是引導學生緊扣文本,通過找重要句子、關鍵詞來梳理文章的寫作思路,然后進行篩選、分析,從而概括故事情節(jié)??山Y合文中的插圖內容來概括。
三峽教學反思
一、課型設計上進行了大膽的嘗試和創(chuàng)新
時下文言文教學有著過分重視文言知識傳授的傾向,使本來意蘊豐厚的古代作品只剩下了字、詞、句,這顯然是急功近利的做法,其結果必然是肢解了作品,只見其“言”而不見其“文”。我用充滿詩意的導語自然地把學生引入課文優(yōu)美的意境,簡明地作了一句文學常識介紹后便進入了課文的學習。首先,我讓學生結合書下注釋弄清字音,自行朗讀課文。在讀準字音的基礎上,由老師帶感情朗讀,配合優(yōu)美的樂曲,一下子便把學生帶到課文的意境中,然后再由學生仿讀,邊讀邊體會,讀中導,讀中悟,在兩遍三遍的朗讀中,學生大多對文章有了較深的印象,至少大多數同學都能流暢自如并富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了。我把這一教學過程稱為“品讀”的過程。因為我特別欣賞洪鎮(zhèn)濤老師創(chuàng)導的“品讀”教學法。所謂“品”即發(fā)現(xiàn),欣賞,咀嚼,感受。要想真正品出文章的味道,沒有讀的過程是不行的?!捌贰币浴白x”為基礎,而“品”過之后要用“讀”來豐富語言的積累。先讀后品,品品讀讀,反復誦讀,涵泳文意,才是學好一篇文章的方法,特別是如《三峽》般美若仙境的文章。
二、教學過程中力求立意高遠,還學生以自主學習的空間
文言文是一種知識載體,它承載著傳授知識的任務,但又絕不是惟一的任務,更不是根本任務。記得在第一次給學生上文言文課時,我就讓學生討論過為什么學習文言文,我理解其根本任務是讓學生接受古代文化的熏陶漸染,提高人文素養(yǎng)。這樣面對一篇文章,如果肢解開來讀,必然失去其原有的韻味,所以在教學中,我力求讓學生在整體中去解讀語言,真正實現(xiàn)學生與古人的對話,學到活的知識而不是孤立的字詞。于是第二個環(huán)節(jié)就是弄懂文意。依據新的課程標準,文言文閱讀可借助注釋和工具書,我大膽地刪節(jié)了過去串講這一環(huán)節(jié),完全讓學生借助注釋來讀課文,若有不能解決的問題,再拿到課堂上大家共同討論解決。實踐證明,有了前面品讀的基礎,學生是完全可以自行解決文意串講這個問題的。
三、玩味佳句,抓住文眼
如果說前面的讀是在為品做準備,那么真正的品就在學生對文章優(yōu)美佳句的欣賞上。這一環(huán)節(jié)我首先讓學生自行找出自己喜愛的地方,然后說明喜愛的原因。許多學生都喜歡寫三峽夏季水的畫面。于是便抓住機會,誘發(fā)聯(lián)想,想起一些與此地情景相似的詩句,培養(yǎng)學生的想像能力。夏季水流湍急,學生由原文想到了李白的《早發(fā)白帝城》,還想到了許多寫水的詩句。這既是一種對課文的理解,又是一種知識的遷移。有的學生欣賞“清榮峻茂”的圖景,于是課堂上對這四個字進行展開擴寫,用自己的語言將這四種圖景描摹出來,結果,多數學生對自己的擴寫不滿意,認為自己的擴寫使原文那種深遠的意境變得平淡了,好多豐富的內涵也沒有了。經過比較,學生深深體會到了那種簡潔、典雅的古代散文魅力所在。還有的學生喜歡秋季的凄清,面對兩岸高峻的山嶺,聆聽悲哀婉轉的猿的叫聲,體會空谷傳響的幽深,觸景生情。這種直接面對文本的傾聽和思考,拉近了學生與古代時空的距離,仿佛聽到了作者曠遠的呼喚,仿佛看到了作者對壯美河山的嘆仰。如果說《三峽》的山中有水,水中有山,山水融合,那么學《三峽》的人也與自然景觀成為一體了。在此基礎上,練習寫導游詞應該是信手拈來了,完成了聽說讀寫能力訓練的全過程。
《三峽》學案參考答案
一、1.quē tuān jiàn xī
yǎn xiào sù shù
zhànɡ xi?。瞑?bēn zhǔ
2.①水經注疏 瞿塘峽 巫峽 西陵峽 奉節(jié) 酈道元 善長 北魏 地理
②自三峽七百里中 兩岸連山 略無闕處 重巖疊嶂 隱天蔽日 自非亭午夜分 不見曦月
③巴東三峽巫峽長 猿鳴三聲淚沾裳
3.①真、實在 ②通“缺”,斷缺 ③極高的 山峰 ④順流而下、逆流而上 ⑤飛奔的馬 快 ⑥幾 ⑦消失 ⑧在
4.①如果自從 ②有時 或者 ③即使 雖然
5.①重重的山巖,層層的峭壁 ②雪白的急流,碧綠的潭水 ③水清、樹榮、山高、草盛 ④樹林和山澗顯出一片清涼和寂靜。 ⑤初晴的時候或下霜的早晨 ⑥如果不是在正午或半夜,連太陽和月亮都看不見。 ⑦即使騎上馬、駕著風也不如它快。
二、(一)6.①毫無 ②峭壁 ③遮蔽 ④日光,這里指太陽
7.山高嶺連,中間狹窄。
8.連(多)和高
9.重巖疊嶂,就山本身的狀態(tài)寫其高,是俯視所得;而隱天蔽日,以天和日襯其高,是仰視所見。
10.以特定條件下的情景形象地綜合表現(xiàn)三峽高峻的特點。
(二)11.①段寫夏季三峽情景:水漲流速,交通阻斷 ②段寫春冬時三峽情景:清榮峻茂,水退潭清,風景秀麗 ③段寫秋天三峽情景:水枯氣寒,猿鳴凄涼。
12.先從正面落筆,后分兩層來寫:以“沿溯阻絕”概括水勢險惡;以“王命急宣”的特例給人具體印象。又加上奔馬和疾風的比喻,寫江水湍急。則給人的感受更加形象而深刻。
13.先寫俯視江中所見,后寫仰視所見,由峽底寫到山上,最后作者總結(清榮峻茂),狀寫了四種景物。
14.抓住了有代表性事物猿。突出了凄清肅殺寂靜的氣氛。
15.朝辭白帝彩云間,千里江陵一日還。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
16.答案要點:作者是為江水作主,重點是寫水,而水以夏季為盛,故將“夏水”為首來寫。
17. 兩岸山連著山,幾乎沒有半點空隙。
假如不是正午和半夜,就看不到太陽和月亮。
極為陡峭的山峰上,生長著許多姿態(tài)奇特的柏樹,大小瀑布,在那里飛射沖刷,江水清澈,樹木繁盛,群山峻峭,綠草豐茂,確實很有趣味。
常有猿猴在高處長聲鳴叫,聲音連續(xù)不斷,異常凄厲?;仨懺诳諘绲纳焦戎校荛L時間才消失。
即使騎上快馬,駕著風,也沒有這樣快。
18.
19.引用漁人的歌詞來反映三峽人民的悲慘生活,流露出作者悲哀、凄涼的感受和心中對苦難的三峽人民的同情之心,將三峽的人的生活有機結合。結構上照應開頭。另外也寫出了三峽山高水長的特點,襯托三峽秋天的凄涼景象。
20. 山、水兩種景物。山:山高嶺連(高峻、連綿)水:1、夏水:水勢盛大、水流迅疾。2、春冬:水退潭清,風景秀麗。3、秋季:水枯氣寒,猿鳴凄涼。
21,這兩句的意思是:(翻譯)雪白的急流,碧綠的潭水,回旋著清波,倒映著各種景物的影子。(分析)句中以“回清”寫“素湍”的動態(tài),以“倒影”寫“綠潭”的靜態(tài),動靜結合。極言江水的清澈。
“素湍”見浪花之雪白;“綠潭”顯潭水之清澈,“回清”寫江水之動態(tài)。
22.小;總;分;地點;景物;烘托
四,
各位旅客,歡迎你們來三峽觀光。七百里三峽,雄奇險拔,清幽秀麗,四季美景風格迥異。春冬之時,潭水碧綠,清波回旋,怪柏凌峰,瀑布飛懸;夏季水漲,江流洶涌;秋景凄寒,猿鳴哀轉。走進三峽人家,品嘗金黃蜜桔;登上三峽大壩,感受磅礴氣勢。多情的三峽風光,熱情的三峽人民,歡迎各位常游此地。(3分,三峽風光介紹2分,時代變化1分。如語言不簡潔連貫,不生動優(yōu)美,酌情扣分)
7、七年級語文《三峽》第一課時導學案
二、自主預學
1.一讀課文,借助書下注釋及有關參考資料完成下題。
(1)讀準下列加點字的讀音
闕 ( ) 嶂 ( ) 曦月 ( )
襄陵( ) 沿溯( ) 素湍綠潭( )
漱 ( ) 屬引( ) 絕巘 ( )
(2)文學常識積累
《三峽》的作者是北魏的 ,選自《 》,這是一本有很高文學價值的 專著。三峽是指長江中上游湖北、重慶兩省市之間的 峽 峽和 峽。國家投入大量資金已在此建成 。
2.二讀課文,借助書下注釋及有關參考資料,解釋下列實詞
絕巘多生怪柏_________________ 或王命急宣__________________
略無闕處_____________________ 雖乘奔御風__________________
不見曦月_____________________ 猿鳴三聲淚沾裳______________
飛漱其間_____________________ 林寒澗肅____________________
3.三讀課文,初步口譯句子,了解課文大意,在課本中注明你的疑問:
疑問摘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互動探究
(一)交流討論“自主預學”部分的內容。
(二)在預習的基礎上朗讀課文,注意語音正確,節(jié)奏分明,感情充沛。
示例: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絕;
故/漁者歌曰:“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
(三)再讀課文,理解重點字詞。
1.通假字。
兩岸連山,略無闕處: 通 ,這里指
空谷傳響,哀轉久絕: 通 ,這里指
2.一詞多義。
自三峽七百里中( ) 或王命急宣 ( )
自 自非亭午夜分 ( ) 或
自度其足 ( ) 則或千或百果然鶴也( )
其間千二百里 ( ) 不以疾也 ( )
飛漱其間 ( ) 以 徐噴以煙 ( )
其 必細察其紋理 ( ) 以叢草為林 ( )
遽契其舟 ( )
神游其中 ( )
3.理解下列句子的意思。
重巖疊嶂 _________ ___________
林寒澗肅 ________________
隱天蔽日 ______________ ____
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 _______________
素湍綠潭,回清倒影 ____________
(四)三讀課文,理解課文語句,疏通全文。
(五)理清文章結構層次,概括各部分主要內容。
第一層: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層: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層: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四層: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自由誦讀課文,爭取背誦。
(七)總結全文
本文整體上是按照 的順序,先總寫三峽兩岸山勢的雄偉,再寫三峽夏天江水之大,水流之急,接著寫三峽春冬的奇麗景色,最后寫三峽秋季的凄清景色。
三、課堂練習
(一)同步反饋訓練
1.解釋下列詞語的不同含義。
長:常有高原長嘯( ) 巴東三峽巫峽長( )
絕:沿溯阻絕 ( ) 哀轉久絕 ( )
2.指出下列加點詞的古義和今義。
或王命急宣
古義: 今義:
至于夏水襄陵
古義: 今義:
沿溯阻絕
古義: 今義:
不以疾也
古義: 今義:
(二)課內閱讀
自三峽七百里中,兩岸連山,略無闕處。重巖疊嶂,隱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絕?;蛲趺毙袝r朝發(fā)白帝,暮到江陵,其間千二百里,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春冬之時,則素湍綠潭,回清倒影。絕巘多生怪柏,懸泉瀑布,飛漱其間。清榮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澗肅,常有高猿長嘯,屬引凄異,空谷傳響,哀轉久絕。故漁者歌曰:“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br /> 1.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字。
至于夏水襄陵_____________________ 則素湍綠潭__________________
絕巘多生怪柏_____________________ 飛漱其間_________ ___________
良多趣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林寒澗肅____________________
2.選文中寫三峽的山,先正面寫其高峻,如 “ ”,再從側面渲染其高峻,如“ ”。寫三峽的夏水迅疾,先正面寫其速度快,如“ ”,然后用比較的方法再現(xiàn)其迅疾,唐朝的李白有一首詩,也表現(xiàn)了江水的迅疾,請默寫出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翻譯下列句子。
(1)清榮峻茂,良多趣味。
(2)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澗肅。
(3)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
(4)常有高猿長嘯,屬引凄異,空谷傳響,哀轉久絕。
4.結尾引用的三峽漁歌有什么作用?
四、課外作業(yè)
1.背誦課文。
2.識記重點詞句的意思
《三峽》(一)參考答案
自主預學
(五)第一層,寫三峽兩岸的山。第二層,寫三峽的夏水。第三層,寫三峽的春冬景色。第四層,寫三峽的秋天景色。
(七)先寫山后寫水
課堂練習
8、七年級語文《三峽》第二課時導學案
二、自主預學
1.上網查閱資料,了解三峽水利樞紐的建設及效益等情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按要求在文中找出句子寫在下面。
(1)表現(xiàn)群山高峻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表現(xiàn)水流湍急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
(3)表現(xiàn)山河秀麗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
(4)表現(xiàn)秋境凄涼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
(5)文中用比較的方法寫出了夏日江水迅疾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背誦全文,將難理解詞句的解釋或翻譯寫在下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請為三峽景區(qū)編寫一段導游詞。(提示:注意稱呼,用語得體,并抓住三峽山、水的特征來介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互動探究
(一)交流討論“自主預學”部分的內容。
(二)小組互抽查背誦或默寫全文。
(三)深入探討課文。
1.三峽的山有何特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三峽的夏水有何特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三峽的春冬景色的描寫有何特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三峽的秋景有什么特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本文的語言有何特點?找出具體句子加以說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總結全文
本文通過對 的描寫,表現(xiàn)了三峽的壯麗風光。作者先寫七百里山勢,接寫夏水迅猛,繼寫春冬美景,末寫寒秋肅殺。從全文看, 為靜, 為動。
四、課堂練習
(一)同步反饋訓練
1.《三峽》一文中總寫三峽地貌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章描寫了三峽美麗的風光,請你利用文中的詞句,擬出下聯(lián)。
上聯(lián):觀重巖疊嶂春冬之山
下聯(lián):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課文寫三峽四時風光,為什么從山寫起?為什么不按春夏秋冬的順序來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結合本文所描述的三峽的特點,說說我國為什么要在三峽建設水利樞紐工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課內閱讀
三 峽
自三峽七百里中,兩岸連山,略無闕處。重巖疊嶂,隱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絕。或王命急宣,有時朝發(fā)白帝,暮到江陵,其間千二百里,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春冬之時,則素湍綠潭,回清倒影。絕巘多生怪柏,懸泉瀑布,飛漱其間。清榮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澗肅,常有高猿長嘯,屬引凄異,空谷傳響,哀轉久絕。故漁者歌曰:“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
1.下列加點的“三”字中,意義有別于其他三項的一項是 ( )
A.巴東三峽巫峽長 B.猿鳴三聲淚沾裳
C.船頭坐三人 D.為字共三十又四
2.對文章賞析有誤的一項是 ( )
A.文章按照春夏秋冬的順序寫三峽之水,突出了其不同季節(jié)的特點。
B.文章使用了大量極富表現(xiàn)力的駢散句,語言清新俊逸。
C.文章的第二段關于三峽江水的描寫與李白的朝辭白帝彩云間,千里江陵一日還有異曲同工之妙。
D.文章布局自然,先寫山,后寫水,突出了三峽山高水險的特點。
3.翻譯下列文言語句。
(1)絕巘多生怪柏,懸泉瀑布,飛漱其間。
_________________
(2)素湍綠潭,回清倒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有時朝發(fā)白帝,暮到江陵,其間千二百里”,讀這段文字,你能試著計算一下大概的船速嗎?
_________________
5.三峽很美,你覺得三峽美在哪里?你能用“三峽的 美,你看 ”的句式說一說嗎?
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拓展閱讀
江水又東,徑西陵峽。《宜都記》曰:“自黃牛灘東入西陵界,至峽口百許里,山水 曲,而兩岸高山重障,非日中夜半,不見日月。絕壁或千許丈,其石彩色形容,多所像類。林木高茂,略盡冬春。猿鳴至清,山谷傳響,泠泠不絕。所謂三峽,此其一也。(節(jié)選自酈道元《江水》)
1.解釋下列加點詞語。
(1)徑西陵峽 ( ) (2)而兩岸高山重障( )
(3)絕壁或千許丈( ) (4)其石彩色形容 ( )
2.將下列句子譯成現(xiàn)代漢語。
林木高茂,略盡冬春 _____________________
非日中夜半,不見日月 _____________________
3.“猿鳴至清,山谷傳響,泠泠不絕?!睍屇懵?lián)想到哪個古詩名句?
_________________
4.概括選段的主要內容
_________________
六、課后作業(yè)
1.完成拓展閱讀。
2.閱讀其它有關三峽的文章。
《三峽》(二)參考答案
自主預學
互動探究
(三)1.長:七百里 多:兩岸連山,略無缺處 陡、高峻:重巖疊嶂,隱天蔽日
2.兇險:夏水襄陵,沿溯阻絕 迅疾:朝發(fā)白帝,暮到江陵 千二百里
3.觀察角度多樣 俯視:素湍綠潭,回清倒影 仰視:絕巘多生怪柏,懸泉瀑布,飛漱其間 色彩鮮明的畫面:白浪、綠潭、青山、花草 一字一景:清、榮、峻、茂
4.悲寂、凄涼:林寒澗肅 高猿長嘯 哀轉久絕
5.本文的語言簡練、生動。簡練體現(xiàn)在155個字寫出了七百里三峽的萬千景象。
生動的例子如“重巖疊嶂,隱天蔽日”寫出了山的高峻;“朝發(fā)白帝,暮到江陵”
表現(xiàn)了江水的迅疾;“素湍綠潭,回清倒影”展現(xiàn)了一幅動靜結合的山水圖;“清
榮俊茂”寫出了江水清澈,樹木繁茂,群山峻峭,花草茂盛;“空谷傳響,哀轉久
絕”則使人感到哀傷,悲涼,寒氣透骨。
(四)三峽四季山水景物 寫山 寫水
課堂練習
9、中山市古鎮(zhèn)曹步中學《三峽》導學案
內容預覽:
《三峽》導學案
三峽 (作者: )
自( )三峽七百里中,兩岸連山,略無( )闕( )處;重巖疊嶂,
隱天蔽日,自( )非亭午( ) 夜分( )不見曦( )月。
閱后回答:
1、文章第一句寫出山的 和 。這是正面具體寫出山的綿延不斷的景致。
2、文章第二句寫山 、 。
3、描寫三峽兩岸群山巍峨綿亙、夾江對峙的壯麗景色的句子是:
4、歸納這段主要寫:
至于夏水襄( )陵,沿溯( )阻絕( )?;颍?)
王命急宣,有時朝發(fā)白帝,暮到江陵,其間千二百里,雖( )乘奔( )
御風不以( )疾( )也。
閱后回答:
1、文段中從側面描寫夏季江水湍急的句子是:
2、三峽夏季江水的特點是:
3、由“有時朝發(fā)白帝,暮到江陵,其間千二百里,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 這一句,你想到誰的詩?
4、怎樣理解“有時朝發(fā)白帝,暮到江陵,其間千二百里,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 這一句?
5、文段中作者抓住山勢陡峭的特點,采用 手法,通過“ ”、“ ”的航行描寫以及“ ”的比喻,形象地描繪出夏天三峽江水的兇猛。
6、歸納這段主要寫:
春冬之時( ),則( )素湍( )綠潭,回清( )倒影。
絕巘( 多生怪柏,懸泉瀑布,飛漱( )其間。清( )榮( )
峻( )茂( ),良( )多趣味。
閱后回答:
1、春冬之時,三峽的自然景觀別具一格,“良多趣味”,具體表現(xiàn)在:
2、描寫夏季三峽春冬之景的句子是:
3、描寫三峽秋季景色的句子是:
4、作者寫了春冬之時八種景物的特點和給予作者的感受是:
5、文章寫三峽春冬景色時,靜景描寫的句子是:
動景描寫的句子是:
6、文段中寫景是從視覺上寫,請從文中找出寫俯視的句子是:
仰視的句子是:
7、歸納這段主要寫:
每至晴初( )霜旦( ),林寒澗肅,常有高猿長嘯,屬( )
引( )凄異,空谷傳響,哀轉( )久絕( )。故( )
漁者歌曰:“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
閱后回答:
1、文段蠅從正面和側面描寫猿聲凄婉的句子是:
2、文段中引用“漁者歌曰:“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有什么作用?
3、文章中用“ ”描繪了山形的挺拔險峻(第一段)。用“
“ ”寫盡了深秋的凄婉優(yōu)美(第四段)。
歸納這段主要寫:
㈠、理解性的默寫:
1、文中側面寫山之高的句子是:
2、寫三峽全景的句子是:
3、描寫夏季三峽景色的句子是:
㈡、課文內容理解
1、閱讀課文:你認為作者是從哪些方面描寫三峽自然景觀的?
2、閱讀課文,找出文中寫景的句子,體會它們的語言特點。
3、總結三峽的景物特點,給下面的對聯(lián)補出對聯(lián)。
,天高地厚華夏情。
三峽景色美, 。
4、閱讀課文,用自已的話分別概括“三峽的山”和“夏季江水”的特點。
6、全文是按先 后 的順序來寫,描寫四季景色時,主要突出夏水的
,春冬之水的 ,秋景的 。
7、“清榮峻茂”四字狀四物:水“清”; “榮”;山“峻”; “茂”。如此“清榮峻茂”的三峽美景自然會使人產生 的感受。(最后一空用原文回答)
8、文中用“ ”描繪了山形的挺拔險峻。
用“ ”寫盡了深秋的凄婉幽美。(用原文回答)
9、請分別概括三峽四個季節(jié)的特點》
春季: 秋季:
夏季: 冬季:
10、文章花了大量筆墨,運用正面描寫的手法直接描繪三峽的景物,而第四段中卻寫到“漁者歌曰”,這是什么描寫方法?其作用是什么?
11、為什么不按照春夏秋冬的順序寫,而是從夏、春冬寫到秋?
12、本文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13、昔日酈道元筆下的美麗三峽,如今因三峽工程更是聞名于世,并吸引了無數中外游客前來觀光旅游。請你用簡潔生動的語言寫一段導游詞,向前來觀光的游客介紹三峽的風景特點和時代變化。
10、人教版八年級上冊語文《三峽》學案
內容預覽:
二六 三峽 學案
酈道元
【學習目標】
1、了解《水經注》及作者酈道元。
2、對照注解,整體感知課文;掌握本課生字,積累重點詞語。
3、反復朗讀,品味文章的語言,體會作品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4、感受祖國山河的壯美,培養(yǎng)熱愛大自然的感情。
5、背誦并默寫全文。
【學習重點】
文學常識、字詞、翻譯等基礎知識。
【學習難點】
品味文章語言,展開想象,體味作品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學法指導】
1、反復朗讀,在讀中感知、品味、體會。
2、學習字詞時,注意文言知識的分類掌握,譬如:通假字、詞類活用、一詞多義、特殊句式等。
【知識鏈接】
1、作者簡介:
酈道元(約466--527),字善長,北魏范陽涿(zhuō)縣(今河北省涿縣)人,北魏地理學家、散文家。曾任安南將軍、御史中尉等職,執(zhí)法嚴格,后為關右大使,被雍州刺史蕭寶夤殺害。他好學博覽,留心水道等地理現(xiàn)象,撰有地理巨著--《水經注》,為我國古代的地理科學作出了重大貢獻。
2、背景資料:
《三峽》是酈道元所著《水經注·江水》中的一段,《水經》是我國古代較完整的一部記載全國水系的地理著作,作者已不可考。由于它記敘簡略,酈道元旁征博引為之作注,使原著內容大為豐富,成了一部別開生面的著作,名《水經注》。它不僅是我國最早的一部地理著作,也是寶貴的文學珍品。它與裴松之的《三國志注》、劉考標的《世說新語注》、李善的《文選注》齊名,史稱“四大名注”。
《水經注》其書,名為注釋《水經》,實則以《水經》為綱,詳細記載了一千多條大小河流及有關的歷史遺跡、人物掌故、神話傳說等,是我古代最全面、最系統(tǒng)的綜合性地理著作。該書還記錄了不少碑刻墨跡和漁歌民謠,文筆絢爛,語言清麗,具有較高的文學價值。
3、題目解說:
此文選自酈道元的《水經注·江水》,是一篇描寫長江三峽壯麗景色的游記散文。文句簡潔,意境優(yōu)美,是《水經注》中最具魅力的篇章之一。題目是編者加的。三峽,瞿塘峽、巫峽和西陵峽總稱,在長江上游重慶奉節(jié)和湖北宜昌之間。西起重慶奉節(jié)白帝城,東至湖北宜昌南津關,全長約200公里。因瞿塘峽挺拔險峻,巫峽幽深秀麗,西陵峽灘險湍急,故有“瞿塘雄,巫峽秀,西陵險”之說。
【自主學習】
1、填空:
《三峽》選自 ,作者 , 著名 、散文家。三峽指 、 和 。
2、給加點的注音:
略無闕( )處 重巖疊嶂( ) 不見曦( )月 夏水襄( )陵 沿溯( )阻絕 乘奔( )御風 素湍( )綠潭 絕巘( )怪柏 高猿長嘯( ) 屬( )引凄異 哀轉( )久絕
3、解釋下面加點的詞語:
(1)自( )三峽七百里中
(2)自非亭午( )夜分( ),不見曦( )月。
(3)雖( )乘奔( )御風,不以疾( )也
(4)沿( )溯( )阻絕
(5)絕巘( )多生怪柏
(6)每至晴初霜旦( )
(7)屬引( )凄異
4、找出并解釋句中的通假字:
(1)略無闕處( )
(2)哀轉久絕( )
5、解釋句中的古今異義詞:
(1)或王命急宣( )
(2)雖乘奔御風( )
(3)略無闕處 ( )
(4)至于夏水襄陵( )
(5)良多趣味 ( )
6、解釋句中詞類活用的詞:
(1)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 )
(2)回清倒影 ( )
(3)每至晴初霜旦( )
(4)素湍綠潭 ( )
(5)空谷傳響 ( )
(6)清榮峻茂 ( )
7、翻譯句子:
(1)其間千二百里,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
(2)則素湍綠潭,回清倒影。
(3)懸泉瀑布,飛漱其間。
(4)清榮峻茂,良多趣味。
8、根據課文內容默寫:
(1)側面渲染山峰高峻、江面狹窄的句子是 。
(2)寫三峽秋天景象的句子是 , , ,
【合作探究】
9、文中描寫的三峽兩岸的山勢有哪些特點?請舉例說明。
10、寫景狀物要抓住特征。課文寫三峽四時風光,為什么從“山”寫起?為什么不按春夏秋冬的順序來寫?
11、文章結尾引用漁人之歌,有什么作用?
12、三峽,一條七百里的水廊如此牽動一個民族的思緒,除了它的美景之外,還有揮之不去的關于三峽的民族記憶。請你寫出與三峽有關的人物、故事或詩句。
【精讀精練】
自三峽七百里中,兩岸連山,略無闕處。重巖疊嶂,隱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絕。或王命急宣,有時朝發(fā)白帝,暮到江陵,其間千二百里,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
春冬之時,則素湍綠潭,回清倒影。絕巘多生怪柏,懸泉瀑布,飛漱其間。清榮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澗肅,常有高猿長嘯,屬引凄異,空谷傳響,哀轉久絕。故漁者歌曰:“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
13、本文描寫三峽景物主要有六個方面,根據文章內容,在修飾語后面加上適當的詞語,或在景物的前面加上一個修飾語。
高峻的 洶涌的 清澈的碧水
的瀑布 哀轉的 悲涼的漁歌
14、本文作者寫景,很注意觀察角度的變換、動靜畫面的結合以及色彩的配合,請結合文中寫春冬之景的部分做一點具體分析。
15、作者描寫三峽秋季景色重點突出的四個字是 、 、 、 。
16、“秦時明月漢時關”的實際意思是“秦漢時的明月和關塞”,本文也有一些這樣的語句,請找出兩例。
17、有人分析“故漁者歌曰:‘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這個結尾時,認為“淚沾裳”把自然景物與人的思想感情融為一體了。假如你是行舟三峽間的一位旅人,目睹肅殺的寒秋,耳聞哀轉的猿啼,你會有怎樣的思緒?用第一人稱寫一寫。
【主題閱讀】
長江三峽
劉白羽
①在信中,我這樣敘說:“這一天,我像在一支雄偉而瑰麗的交響樂中飛翔。我在海洋上遠航過,我在天空中飛行過,但在我們的母親河流長江上,第一次,為這樣一種大自然的偉力所吸引了。”
② 矇眬中聽見廣播說,到了奉節(jié)。“江津號”停泊時,天已微明。起來看了一下,峰巒剛剛從黑夜中顯露出一片灰蒙蒙的輪廓。啟碇續(xù)行,我來到休息室里。只見前邊兩面懸崖絕壁,中間一條狹狹的江面,船已進入瞿塘峽了。江隨壁轉,前面天空上露出一片金色陽光,像橫著一條金帶,其余各處還是云海茫茫。瞿塘峽口為三峽最險處。杜甫《夔州歌》云:“白帝高為三峽鎮(zhèn),瞿塘險過百牢關。”古時歌謠說:“滟滪大如馬,瞿塘不可下;滟滪大如猴,瞿塘不可游;滟滪大如龜,瞿塘不可回;滟滪大如象,瞿塘不可上。”這滟滪堆原是對準峽口的一堆黑色巨礁。萬水奔騰,沖進峽口,便直奔巨礁而來,你可想象得到那真是雷霆萬鈞。船如離舷之箭,稍差分厘,便會撞得粉碎?,F(xiàn)在,這巨礁早已炸掉。不過,瞿塘峽中依然激流澎湃,濤如雷鳴,江面形成無數漩渦。船從漩渦中沖過,只聽得一片嘩啦啦的水聲。過了八公里長的瞿塘峽,烏沉沉的云霧突然隱去,峽頂上一道藍天,浮著幾小片金色浮云,一注陽光像閃電樣落在左邊峭壁上。右面峰頂上一片白云像銀片樣發(fā)亮了,但陽光還沒有降臨。這時,遠遠前方,層巒疊嶂之上,迷蒙云霧之中,忽然出現(xiàn)一團紅霧。你看,絳紫色的山峰襯托著這一團霧,真美極了,就像那深谷之中反射出紅色寶石的閃光,令人仿佛進入了神話境界。這時,你朝江流上望去,也是色彩繽紛:兩面巨崖,倒影如墨;中間曲曲折折,卻像有一條閃光的道路,上面蕩著細碎的波光;近處山巒,則碧綠如翡翠。時間一分鐘一分鐘過去,前面那團紅霧更紅更亮了。船越駛越近,漸漸看清有一高峰亭亭筆立于紅霧之中,漸漸看清那紅霧原來是千萬道強烈的陽光。八點二十分,我們來到這一片明朗的金黃色朝暉之中。
③抬頭望處,已到巫山。上面陽光垂照下來,下面濃霧滾涌上去,云蒸霞蔚,頗為壯觀。剛從遠處看到的那個筆直的山峰,就站在巫峽口上,山如斧削,雋秀婀娜。人們告訴我,這就是巫山十二峰的第一峰。它仿佛在招呼上游來的客人說:“你看,這就是巫山巫峽了。“江津號”緊貼山腳進入峽口。紅通通的陽光恰在此時射進玻璃廳中,照在我臉上。峽中,強烈的陽光與乳白色云霧交織在一起,數步之隔,這邊是陽光,那邊是云霧,真是神妙莫測。幾只木船從下游上來,帆給陽光照得像透明的白色羽翼。山峽越來越狹,前面兩山對峙,看去連一扇大門那么寬也沒有,而門外,完全是白霧。
④八點五十分,滿船人都在仰頭觀望。我也跑到甲板上,看到萬仞高峰之巔,有一細石聳立,如一人對江而望,那就是充滿神奇縹緲傳說的美女峰了。據說一個漁人在江中打魚,突遇狂風暴雨,船覆滅頂。他的妻子抱著小孩從峰頂眺望,盼他回來,一天一天,一月一月,他終未回來,而她卻依然不顧晨昏,不顧風雨,站在那兒等候著他,至今還在那兒等著呢!
⑤ 如果說瞿塘峽像一道閘門,那么巫峽簡直像江上一條迂回曲折的畫廊。船隨山勢左一彎,右一轉,每一曲,每一折,都向你展開一幅絕好的風景畫。兩岸山峰連綿不斷,山勢奇絕,巫山十二峰各有各的姿態(tài),人們給它們以很高的評價和美的命名,使我們的江山增加了詩意。而詩意又是變化無窮的:突然是深灰色石巖從高空直垂而下,浸入江心,令人想到一個巨大的驚嘆號;突然是綠茸茸的草坂,像一支充滿幽情的樂曲;特別好看的是懸崖上那一堆堆給秋霜染得紅艷艷的野草,簡直像是滿山杜鵑了。峽陡江急,江面布滿大大小小的漩渦,船只能緩緩行進,像一個在崇山峻嶺之間慢步前行的旅人。但這正好使遠方來的人有充裕時間欣賞這莽莽蒼蒼、浩浩蕩蕩長江上大自然的壯美。蒼鷹在高峽上盤旋,江濤追隨著山巒激蕩,山影云影,日光水光,交織成一片。
⑥十點,江面漸趨廣闊,“江津號”急流穩(wěn)渡,穿過了巫峽。十點十五分到巴東,進入湖北境內,十點半到??冢藳坝?,船在浪頭上搖擺著前進。江流剛奔出巫峽,還沒來得及喘息,卻又沖入第三峽--西陵峽了。點擊進入 初中學習小組
⑦西陵峽比較寬闊,但是江流至此變得特別兇惡,處處是急流,處處是險灘。船一下像流星隨著怒濤沖去,一下又繞著險灘迂回浮進。最著名的三個險灘是:泄灘、青灘和崆嶺灘。初下泄灘,看著那萬馬奔騰的江水,到這里突然變成千萬個漩渦,你會感到江水簡直是在旋轉不前。一千個、一萬個漩渦,使得“江津號”劇烈震動起來。這一節(jié)江流雖險,卻流傳著無數優(yōu)美的傳說。十一點十五分到秭歸。據袁崧《宜都山川記》載:秭歸是屈原故鄉(xiāng),是楚先王熊繹始封之地。后來屈原被流放到汨羅江,死在那里。民間流傳著:屈大夫死日,有人在汨羅江畔,看見他峨冠博帶,騎一匹白馬飄然而去。又傳說:屈原死后,被一條大魚馱回秭歸,終于從流放之地回到故鄉(xiāng)。這一切初聽起來過于神奇怪誕,卻正反應了人民對屈原的無限懷念之情。
⑧ 秭歸正面有一大片鐵青色礁石,森然聳立江面。經過很長一段急流才繞過泄灘。在最急峻的地方,“江津號”用盡全副精力,戰(zhàn)斗著、震顫著前進。急流剛剛滾過,前面有一奇峰突起,江水沿著這山峰右面流去。山峰左面卻又出現(xiàn)一道河流,原來這里就是王昭君誕生地香溪。它一下就令人記起杜甫的詩:“群山萬壑赴荊門,生長明妃尚有村。”我們遙望了一下香溪,船便沿著山峰進入一道無比險峻的長峽--兵書寶劍峽。這兒完全是一條窄巷。我到船頭上,抬頭仰望,只見黃石碧巖,高與天齊。再駛行一段,就到了青灘。江面陡然下降,波濤洶涌,浪花四濺,你還沒來得及仔細觀看,船已像箭一樣迅速飛下,巨浪被船頭劈開,旋卷著,合在一起,一下又激蕩開去。江水像滾沸了一樣,到處是泡沫,到處是浪花。船上的同志指著巖上一處鄉(xiāng)鎮(zhèn)告訴我:“長江航船上很多領航人都出生在這兒……就是木船要想渡過青灘,也得請這兒的人引領過去。”這時我正注視著一只逆流而上的木船,看起來這青灘的聲勢十分嚇人,但人們只要從洶涌浪濤中掌握了一條前進的途徑,也就戰(zhàn)勝大自然了。
⑨ 中午,“江津號”到了崆嶺灘跟前。長江上的人都知道:“泄灘青灘不算灘,崆嶺才是鬼門關。”可見其兇險了。眼看一片灰色礁石布滿水面,船拋錨停泊了。原來崆嶺灘一條狹窄航道只能過一只船,這時有一只江輪正在上行,我們只好等著。誰知竟等了好久,可見那上行的船是如何小心翼翼了。“江津號”駛下崆嶺灘時,只見一片亂石林立,我們簡直不像在浩蕩的長江上,而是在蒼莽的叢林中尋找小徑跋涉前進了。
18、概括巫峽和西陵峽的主要特點。
19、(1)酈道元的《三峽》寫出了兩岸連山的高峻、連綿不絕,本文哪些語句也表現(xiàn)了山的這一特點?試找出兩句來。
(2)本文還寫了兩岸連山的什么特點?
20、本文除了寫景,還多處引用傳說,說說這樣寫的作用。
。
21、(1)第⑧段寫青灘的兇險,運用了正面描寫和側面描寫相結合的手法。請舉例分析。
。
(2)酈道元的《三峽》中寫江水的迅疾,也用了這種手法。請默寫出原文。
【能力提升】
22、描繪四季風光
《三峽》一文抓住了三峽特征,描繪了四季景色,請你就本地特色,從春、夏、秋、冬中選擇一季,用簡練的文字描繪一下家鄉(xiāng)的自然風光。
我的描繪:我寫的是
。
23、拾起記憶的風箏
《三峽》寫了它的山,寫了它的水。古今詩文中有許多是描繪山水的,試從記憶中搜尋一些精彩詩文,然后朗誦給大家聽。
我的記憶:我記得
。
24、有些對聯(lián)融歷史、地理、詩文、典故等文化于一體,請你綜合運用所學知識,在下面兩幅對聯(lián)的前面填上省名。
上聯(lián):八百里洞庭憑岳陽壯闊;
下聯(lián):兩千年赤壁覽黃鶴風流。
上聯(lián):石林自有高材生,群峰拔地;
下聯(lián):瓊海獨具大手筆,五指擎天。
25、說說下列詩句各描寫了什么景物。
(1)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 )
(2)湘妃雨后來池看,碧玉盤中棄水晶。( )
(3)剛被太陽收拾去,卻教明月送將來。( )
(4)颯颯西風滿院栽,蕊寒香冷蝶難來。( )
【教(學)后記】
參考答案
1、《水經注· 江水》 酈道元 北魏 地理學家 瞿塘峽 巫峽 西陵峽
2、quē zhàng xī xiāng sù bēn tuān yǎn xiào zhǔ zhuǎn
3、(1)在 (2)正午,中午 半夜 日光,這里指太陽 (3)即使 這里指飛奔的馬 快 (4)順流而下 逆流而上 (5)極高的山峰 (6)早晨 (7)接連不斷。屬,動詞,連續(xù)接連。引,延長。
4、(1)“闕”通“缺”,中斷。 (2)“轉”通“囀”,婉轉發(fā)聲。
5、(1)或,古義:有時。今義:或許,也許 (2)雖,古義:即使。今義:雖然。 (3)略,古義:完全、全部。今義:省略。(4)至于,古義:到了。今義:表示另提一事。 襄,古義:漫上。今義:幫助。 (5)良,古義:的確。今義:良好。
6、(1)奔:動詞用作名詞,指飛奔的馬。(2)清:形容詞作名詞,清波。(3)霜:名詞用作動詞,結霜。(4)湍:形容詞用作名詞,急流。(5)響:動詞用作名詞,回聲。(6)清、榮、峻、茂四個詞均為形容詞用作名詞,指“水清、木榮、山峻、草茂”。
7、(1)中間相距一千二百里,即使騎著駿馬,駕著疾風,也不如它快。
(2)則是雪白的急流,碧綠的深潭,回旋著清波,倒映著各種景物的影子。
(3)(在山峰之間)常有懸泉瀑布飛流沖蕩。
(4)水清,樹榮,山高,草盛,的確趣味無窮。
8、(1)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2)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澗肅,常有高猿長嘯,屬引凄異,空谷傳響,哀轉久絕。
9、(1)連綿不斷:“自三峽七百里中,兩岸連山,略無闕處”;(2)高峻:“重巖疊嶂,隱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
10、因為“峽”的意思就是兩山夾水的地方,有山才有“峽”,所以從山寫起。三峽的水又是最有特色的,所以接著寫水。寫水先寫夏水,后寫春冬之水,因為夏水最盛,最為兇險、迅疾,最具特點,最能體現(xiàn)長江三峽的特征,故作者將“夏水”置于首位。相較而言,“春冬”二季的長江皆有“清榮峻茂”的盎然情趣,故而合為一體描繪。最后描寫三峽之秋的悲涼氣氛。
11、總結上句內容,強調了猿啼的凄厲哀轉,增強文章的感染力、表現(xiàn)力。突出了三峽山高水長的特點,渲染了一種秋天蕭瑟凄涼的氣氛。
12、人物:屈原、杜甫、李白、劉備、王昭君 故事:白帝城托孤 詩句: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 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 群山萬壑赴荊門,生長明妃尚有村
13、連山 江流 晶瑩 飛懸 猿鳴 宛轉
14、觀察角度的變換:“素湍綠潭,回清倒影”是俯視,“絕巘多生怪柏,懸泉瀑布,飛漱其間”是仰視,俯仰之間,變化無窮;動靜畫面的結合:“素湍”“回清”是動,“綠潭”“倒影”是靜,“絕巘多生怪柏”是靜,“懸泉瀑布,飛漱其間”是動,一起一伏,曲盡其妙,一張一弛,扣人心弦;色彩的配合:白色的浪花,碧綠的深潭,更有青山、花草,色彩鮮明。
15、寒、肅、凄、哀
16、“重巖疊嶂”實際意思是“重疊巖嶂”,“ 隱天蔽日”實際意思是“隱蔽天日”。
17、略
18、巫峽秀麗,是江上一條迂回曲折的畫廊。 西陵峽處處是急流,處處是險灘。
19、(1)“山如斧削”、“山峽越來越狹,前面兩山對峙”、“兩岸山勢奇絕,連綿不斷”
(2)各有各的姿態(tài),秀麗富有詩意。
20、三峽的美景與傳說交織在一起,使人產生許多美麗的遐想,增加了文章的趣味性,并突出三峽的人文景觀。
21、(1)“江面陡然下降,波濤洶涌,浪花四濺”、“巨浪為船頭劈開,旋卷著,合在一起,一下又激蕩開去。江面像滾沸了一樣,到處是泡沫,到處是浪花。”從正面寫出了水流之急;“船上的同志指著巖上的一片鄉(xiāng)鎮(zhèn)告我:‘長江航船上很多領航人都出生在這兒……每只木船要想渡過青灘,都得請這兒的人引領過去。’”從側面寫出青灘水流之兇險。
(2)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絕?;蛲趺毙?,有時朝發(fā)白帝,暮到江陵,其間千二百里,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
22、略
23、略
24、湖南 湖北 云南 海南
25、(1)雪景 (2)荷花 (3)花影 (4)菊花
......
11、語文版八年級語文上冊《巴東三峽》導學案
內容預覽:
1、巴東三峽 導學案
教師寄語:生命的意義在于無窮地探索尚未知道的東西,在于不斷地增加更多的知識。
學習目標:
1、揣摩詞義,理解文中關鍵句的含義。
2、抓住景物的特色描寫,體會語言的生動形象及表達手法的多變。
3、了解三峽,培養(yǎng)熱愛祖國大好河山的情感。
導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三峽是萬里長江上游最為雄偉壯麗的峽谷,由西陵峽、巫峽、瞿塘峽組成,全長193公里,被游人譽為山水畫廊。
今天,讓我們跟著作家劉大杰逆流而上,去欣賞一下三峽的秀麗風光。
二、明確目標
三、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給加點的字注音
渺小( )浣妝( )滟( )
青蔥( )峰巔( )玲瓏( )
2、將下列句子補充完整
①巴東三峽巫峽長, 。
② ,也有垂楊也有花。
③ ,生長明妃尚有村。
④青灘葉灘不算灘, 。
3、揣摩下列加點詞的意思
①廟的顏色和樣式,同那里的山水,非常調和,帶著濃厚的江南風味。
調和:
②青灘葉灘不算灘,崆嶺才是鬼門關。
鬼門關:
③船身得轉彎抹角地從山縫里穿過去。
轉彎抹角:加入
12、《擬行路難》導學案(包含教師用學案和學生用學案)
《擬行路難》導學案
【學習目標】
1、理清詩歌的層次,體會作者思想感情的變化過程
2、理解詩歌的思想內容,引導學生認識懷才不遇者的不幸
3、能分析文中“比興”的用法和作用,理解詩中渲染愁緒的用意
4、學習以意逆志,知人論世的詩歌鑒賞方法,提高詩歌鑒賞的能力
5、學會比較閱讀
【學習重點】
1、理清詩歌的層次,體會作者思想感情的變化過程
2、理解詩歌的思想內容,引導學生認識懷才不遇者的不幸
3、能分析文中“比興”的用法和作用,理解詩中渲染愁緒的用意
【學習難點】
學習以意逆志,知人論世的詩歌鑒賞方法,提高詩歌鑒賞的能力
【學習方法】
朗讀法、問答法、討論法
【知識鏈接】
(1)作者介紹
鮑照,南朝宋文學家字明遠本籍東海(治所在今山東郯城)南北朝文學家,擅長寫樂府詩,聞名于世,年青時就樹立遠大的政治抱負,自認為有非凡的才華,但由于出身寒門庶族,不被朝廷重用,只能做一些小官,一輩子憤憤不得志,最后死在戰(zhàn)亂中
《擬行路難》18首,表現(xiàn)了為國建功立業(yè)的愿望、對門閥社會的不滿、懷才不遇的痛苦、報國無門的忿懣和理想幻滅的悲哀,真實地反映了當時貧寒士人的生活狀況
(2)寫作背景:
我國魏晉南北朝時期,實行門閥制度,主要由數十個大家族(士族)統(tǒng)治當時的社會,士族制度下的門閥士族特別是高級士族憑借門第出身就可做官,世世代代控制高級官職他們造成“上品無寒門,下品無世族”的局面門閥制度阻塞了寒士的進仕之路,他們即使才華橫溢,也很難任高官一些才高的寒士自然心懷不平,寒士的不平反映在文學作品中,就成為這個時期文學的一個特色
(3)解釋題意
《行路難》:樂府舊題,主要是抒發(fā)世路艱難和離別悲傷的感情
有些學習漢魏樂府的作品的題前多冠一“代”或“擬”字
【學習過程】
一、整體感知
1.學生自由朗讀全詩,要求富有感情
2.學生結合注釋,理解大意
3.請嘗試翻譯本詩,要求創(chuàng)設意境,語言優(yōu)美,表述連貫通順
往平地上倒水,水會向不同方向流散
人生也是有命的(貴賤窮達是不一致的),怎么能行時嘆息坐時愁?
喝點酒來寬慰自己,因要飲酒而中斷了《行路難》的歌唱
人心又不是草木,怎么會沒有感情,欲說還休,欲行又止,不再多說什么
二、把握情感
1、全詩突出了一個什么字?試結合詩的內容加以分析
明確:全詩突出一個“愁”字
這首詩的開頭以常見的自然現(xiàn)象作為起興,用平地上的水向四面八方流,比喻人生因門第不同,命運也不同這兩句中,隱含詩人的不平之氣但是這種現(xiàn)象,像大自然一樣,很難改變詩的第三、四句,詩人以“命”來自我安慰,聲稱不要“行嘆復坐愁”不過實際上愁是消除不了的詩的第五、六句,詩人就借酒澆愁,用唱歌斷絕憂愁然而,“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于是,詩的第七句:“心非木石豈無感?”用反問句式,直說“人心有感”,發(fā)出了抗爭詩的前四句不言愁,第五、六句借酒澆愁、用歌斷愁,第七句是一個大轉折,把全詩的感情推向高潮緊接著第八句,又是一個急轉,“不敢言”第七句那么慷慨激昂,第八句卻如此無可奈何,在對比中表現(xiàn)出詩人精神上極度的矛盾、痛苦和忍辱負重
全詩突出一個“愁”字,所嘆者愁,酌酒為消愁,悲歌為斷愁,不敢言者更添愁正如沈德潛所說,此詩“妙在不曾說破,讀之自然生愁”(《古詩源》)
2、詩歌開頭兩句用比喻的手法寫出了怎樣的哲理?
這個比喻是說,像水是依照高下不同的地勢流向各方一樣,人的遭際是被家庭門第的高低貴賤決定的這是古代的血統(tǒng)論
(分析:作者運用的是以“水”喻人的比興手法,那流向“東西南北”不同方位的“水”,恰好比喻了社會生活中高低貴賤不同處境的人“水”的流向,是地勢造成的;人的處境,是門第決定的因此說,這起首兩句,通過瀉水的尋?,F(xiàn)象的描寫,形象地揭示出了現(xiàn)實社會里門閥制度的不合理性詩人借水“瀉”和“流”的動態(tài)描繪,造成了一種令人驚疑的氣勢正如沈德潛所說:“起手萬端下,如黃河落天走東海也”這正曲折地表達了詩人由于激憤不平而一瀉無余的心情)
3、“安能行嘆復坐愁”和“心非木石豈無感”兩個反問句,在表現(xiàn)詩人情感變化過程中起了什么作用?
【明確】“安能行嘆復坐愁”這個反問句,從字面上看,是說人生苦樂自有命,怎么能行時嘆息坐時愁呢?應該學會自我寬慰實際上,語言中蘊含著不平之氣這個反問句,詩人含著不平,提出不言愁,感情基本上還比較平穩(wěn)
“心非木石豈無感”一句,是詩人思想感情的大轉折上文中,以“人生亦有命”來寬慰,以不言愁來消愁,感情還能克制到借酒澆愁,其結果是愁更愁,情感之流開始奔涌到“心非木石豈無感”,感情沸騰,在這句達到了高潮
4、第三句中的“命”是指什么?結合全詩看,作者對此有怎樣的看法?
【明確】從詩歌本身看,作者所說的“命”指門第決定人生,有什么樣的門第就有什么樣的遭遇作者認為非常不公平,但沒法改變,只能發(fā)出憤怒的控訴
5、這首詩的感情基調是什么?
明確:本詩即是詩人的不平之鳴,抒發(fā)了詩人懷才不遇的憤懣之情
三、延伸拓展:
1、從思想內容和語言風格方面,說說此詩對李白的《行路難(其一)》有哪些影響?
【明確】
作者的《擬行路難》對李白的《行路難》很有影響
從思想內容看,都是寫懷才遇的悲憤不平的感情
從語言風格看,都得力于漢樂府的影響語言質樸,用近乎口語的文字表現(xiàn)深邃的詩意
2、談談你對古代文人懷才不遇現(xiàn)象的認識
四.當堂檢測
默寫《擬行路難》
五.學習反思
2、推薦閱讀:
詠懷八十二首(其一)
阮籍
夜中不能寐,起坐彈鳴琴
薄帷鑒明月,清風吹我襟
孤鴻號外野,翔鳥鳴北林
徘徊將何見,憂思獨傷心
(1)找出這首詩的詩眼?
【明確】憂思
(2)詩人是如何表現(xiàn)他的憂思的?
【明確】開頭兩句通過動作描寫(夜晚失眠,起來彈琴),婉約表達了詩人心中的隱憂三、四、五、六句通過“明月、清風、孤鴻、翔鳥”以動寫靜,渲染出一種凄清的意境,以清冷的自然景色為襯托來抒寫內心的孤獨和憂思最后兩句直抒胸臆,點破憂思、傷心
(3)詩人為什么會如此傷心,如此憂思?(引導學生用知人論世的方法解答)
【明確】三國魏晉時人公元249年,司馬懿殺曹爽,專國政死后其子司馬師、司馬昭相繼專權公元254年,司馬師廢魏帝曹芳,立曹髦公元260年,司馬昭殺曹髦,立曹奐死后,由其子司馬炎代魏稱帝,建立晉朝阮籍就是處在司馬氏與曹氏激烈斗爭的政治漩渦之中為了保全自己,他不得不小心翼翼,虛與周旋生于亂世,阮籍常用醉酒的方法,在當時復雜的政治斗爭中保全自己
(詳細內容見補充資料)
七、作業(yè)布置:
附:鑒賞資料
1、《擬行路難》
《擬行路難》著重表現(xiàn)詩人在門閥制度壓抑下懷才不遇的憤懣與不平
詩歌開首兩句由瀉水于地起興,以水流方向的不一,來喻指人生窮達的各殊這是一個很有名的比喻,它能夠從平凡的日常生活現(xiàn)象中揭示深刻的哲理,即以水流方向各別來顯示人生遭際的殊異,耐人咀嚼,叫人感悟
次二句承接上文:既然人的貴賤窮達就好比水流的東西南北一樣,是命運注定、不可勉強的,那又何必煩愁苦怨、長吁短嘆不已呢?表面上,這是叫人們放寬心胸,承認現(xiàn)實,其實內里蘊蓄著無限的酸辛與憤慨這關鍵就在一個“命”字上大“命”當頭,誰還能強爭強求?只能聽憑它貴者自貴,賤者自賤但反過來問一聲:“命”就真的那么公正合理嗎?為什么人人必須服從它呢?低頭認“命”,原是無可奈何的事;把社會生活中一切不正常的現(xiàn)象歸之于“命”,這本身就包含著無言的控訴
再往下,詩思的發(fā)展仍然循著原來的路子認了“命”,就應設法自我寬解,而喝酒正是消愁解悶的好辦法我們的詩人于是斟滿美酒,舉起杯盞,大口大口地喝將起來,連歌唱《行路難》也暫時中斷了,更不用說其余的牢騷和感嘆
那末,矛盾就此解決了?詩還用得著寫下去嗎?“心非木石豈無感”一句陡然翻轉,用反詰語氣強調指出:活著的心靈不同于無知的樹木、石塊,怎么可能沒有感慨不平!簡簡單單七個字,把前面諸種自寬自解、認命聽命的說法一筆抹倒,讓久久掩抑在心底的悲憤之情如火山般噴射出來,其熱度和力度足以令人震顫
我們仿佛看到詩人扔下手中的酒杯,橫眉怒目,拍案而起,正要面對不公平的命運大聲抗辯可是,他并未由此再進一步發(fā)泄這種感憤,卻輕輕一掉,用“吞聲躑躅不敢言”一句收結全詩,硬是將已經爆發(fā)出來的巨大的悲慨重又吞咽下去“不敢言”三字蘊藏著無窮的含意,表明詩人所悲、所感、所憤激不平的并非一般小事,而有著重要的社會政治內容;愈是不敢言說,愈見出感憤的深切經過詩篇結末兩句這樣一縱一收、一揚一抑,就把詩人內心悲憤難忍、起伏頓宕的情緒,淋漓盡致地表達出來了套用一句老話,謂之“筆力足以扛鼎”
這首詩在音節(jié)上也有它獨到的地方它不像前面第一、第三首詩采用純七言句,而是用的長短相間的雜言體雜言似乎不及七言整齊,但有個好處,就是能靈活組織句子,便于選擇合適的聲腔,以配合文情的傳遞本詩頭上六句正是巧妙地運用了五七言句式的交錯,建構起一短一長、一張一弛的節(jié)奏形式,給人以半吐半吞、欲說還休的語感而到了結尾處,則又改為連用七言長調,有如洪水滔滔汩汩地涌出閘門,形成了情感的高潮聲情并茂,可以說是鮑照樂府歌行的一大特點,它對唐人歌行體詩篇也產生過極其深遠的影響,值得我們細心玩味
——選自《漢魏六朝詩歌鑒賞辭典》第759—760頁,上海辭書出版社
《擬行路難》導學案學生用案
【學習目標】
1、理清詩歌的層次,體會作者思想感情的變化過程
2、理解詩歌的思想內容,引導學生認識懷才不遇者的不幸
3、能分析文中“比興”的用法和作用,理解詩中渲染愁緒的用意
4、學習以意逆志,知人論世的詩歌鑒賞方法,提高詩歌鑒賞的能力
5、學會比較閱讀
【學習重點】
1、理清詩歌的層次,體會作者思想感情的變化過程
2、理解詩歌的思想內容,引導學生認識懷才不遇者的不幸
3、能分析文中“比興”的用法和作用,理解詩中渲染愁緒的用意
【學習難點】
學習以意逆志,知人論世的詩歌鑒賞方法,提高詩歌鑒賞的能力
【學習方法】
朗讀法、問答法、討論法
【知識鏈接】
(1)作者介紹
鮑照,南朝宋文學家字明遠本籍東海(治所在今山東郯城)南北朝文學家,擅長寫樂府詩,聞名于世,年青時就樹立遠大的政治抱負,自認為有非凡的才華,但由于出身寒門庶族,不被朝廷重用,只能做一些小官,一輩子憤憤不得志,最后死在戰(zhàn)亂中
《擬行路難》18首,表現(xiàn)了為國建功立業(yè)的愿望、對門閥社會的不滿、懷才不遇的痛苦、報國無門的忿懣和理想幻滅的悲哀,真實地反映了當時貧寒士人的生活狀況
(2)寫作背景:
我國魏晉南北朝時期,實行門閥制度,主要由數十個大家族(士族)統(tǒng)治當時的社會,士族制度下的門閥士族特別是高級士族憑借門第出身就可做官,世世代代控制高級官職他們造成“上品無寒門,下品無世族”的局面門閥制度阻塞了寒士的進仕之路,他們即使才華橫溢,也很難任高官一些才高的寒士自然心懷不平,寒士的不平反映在文學作品中,就成為這個時期文學的一個特色
(3)解釋題意
《行路難》:樂府舊題,主要是抒發(fā)世路艱難和離別悲傷的感情
有些學習漢魏樂府的作品的題前多冠一“代”或“擬”字
【學習過程】
一、整體感知
1.學生自由朗讀全詩,要求富有感情
2.學生結合注釋,理解大意
3.請嘗試翻譯本詩,要求創(chuàng)設意境,語言優(yōu)美,表述連貫通順
二、把握情感
1、全詩突出了一個什么字?試結合詩的內容加以分析
2、詩歌開頭兩句用比喻的手法寫出了怎樣的哲理?
3、“安能行嘆復坐愁”和“心非木石豈無感”兩個反問句,在表現(xiàn)詩人情感變化過程中起了什么作用?
4、第三句中的“命”是指什么?結合全詩看,作者對此有怎樣的看法?
5、這首詩的感情基調是什么?
三、延伸拓展:
1、從思想內容和語言風格方面,說說此詩對李白的《行路難(其一)》有哪些影響?
2談談你對古代文人懷才不遇現(xiàn)象的認識
四.當堂檢測
默寫《擬行路難》
五.學習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