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一区二区三区四区五,亚洲区一区二区三区,精品91麻豆免费免费国产在线,日本性爱一区二区

  • <menu id="j4nbm"><progress id="j4nbm"><i id="j4nbm"></i></progress></menu>
    <td id="j4nbm"><strong id="j4nbm"></strong></td>
      1. <th id="j4nbm"><tbody id="j4nbm"><table id="j4nbm"></table></tbody></th>

        《無端崖之辭》學案一等獎

        《《無端崖之辭》學案一等獎》屬于教學設計中比較優(yōu)秀的內(nèi)容,歡迎參考。

        《無端崖之辭》學案一等獎

        1、《無端崖之辭》學案一等獎

        【學習目標】

        1.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實詞(顧、質(zhì)、措、逡巡、相與、期年、趣、肆)、詞類活用現(xiàn)象(發(fā)、進、上、下、臘、短、長、悟、破、潰、活)、通假字(恂、錎、鬐、已、趣、說、反、阨)、古今異義詞(雖然、于是、小說)、特殊句式(措杯水其肘上、宋人有曹商者等)。

        2.體會《莊子》藝術(shù)表達形式之奇妙。

        3、培養(yǎng)并提升梳理探究、質(zhì)疑解難的習慣和能力。

        【重點難點】:

        1.對照注釋,及參考譯文,疏通文句,弄清楚文言實詞的用法。

        2.誦讀并翻譯全文,分析、評價作者的思想觀點。

        3.認識莊子思想的現(xiàn)實意義,批判地繼承莊子的思想,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樹立正確的人生觀。

        4、初步感知莊子散文“奇”的特色;

        【學習方法】:誦讀、研討、梳理、質(zhì)疑。

        【學法指導】

        以小組為單位,在預習的基礎上提出問題,課堂上提交。由各小組派不同層次的同學回答。在課堂上,讓同學們合作探究,讓每一個小組出一道選擇題供同學們解答。

        【課題引入】在先秦諸子中,莊子和他的后學們最注重也最擅長營造藝術(shù)表現(xiàn)形式。他們營造的藝術(shù)表現(xiàn)方式,最鮮明的一個特點就是奇。他們自己都說自己的學說文章是“謬悠之說,荒唐之言,無端崖之辭”,亦即迂遠的說教、荒唐的言論、無頭緒無邊際的言辭。

        2、《無端崖之辭》學案

        【學習目標】

        1.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實詞(顧、質(zhì)、措、逡巡、相與、期年、趣、肆)、詞類活用現(xiàn)象(發(fā)、進、上、下、臘、短、長、悟、破、潰、活)、通假字(恂、錎、鬐、已、趣、說、反、阨)、古今異義詞(雖然、于是、小說)、特殊句式(措杯水其肘上、宋人有曹商者等)。

        2.體會《莊子》藝術(shù)表達形式之奇妙。

        3、培養(yǎng)并提升梳理探究、質(zhì)疑解難的習慣和能力。

        【重點難點】:

        1.對照注釋,及參考譯文,疏通文句,弄清楚文言實詞的用法。

        2.誦讀并翻譯全文,分析、評價作者的思想觀點。

        3.認識莊子思想的現(xiàn)實意義,批判地繼承莊子的思想,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樹立正確的人生觀。

        4、初步感知莊子散文“奇”的特色;

        【學習方法】:誦讀、研討、梳理、質(zhì)疑。

        【學法指導】

        以小組為單位,在預習的基礎上提出問題,課堂上提交。由各小組派不同層次的同學回答。在課堂上,讓同學們合作探究,讓每一個小組出一道選擇題供同學們解答。

        【課題引入】在先秦諸子中,莊子和他的后學們最注重也最擅長營造藝術(shù)表現(xiàn)形式。他們營造的藝術(shù)表現(xiàn)方式,最鮮明的一個特點就是奇。他們自己都說自己的學說文章是“謬悠之說,荒唐之言,無端崖之辭”,亦即迂遠的說教、荒唐的言論、無頭緒無邊際的言辭。

        3、《無端崖之辭》導學案

        《無端崖之辭》導學案

        【學習目標】

        知識與技能:(1)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實詞。(2)體會《莊子》藝術(shù)表達形式之奇妙。

        過程與方法:(1)對照注釋,及參考譯文,疏通文句,弄清楚文言實詞的用法。(2)誦讀并翻譯全文,分析、評價作者的思想觀點。

        以小組為單位,在預習的基礎上提出問題,課堂上提交。由各小組派不同層次的同學回答。在課堂上,讓同學們合作探究,讓每一個小組出一道選擇題供同學們解答。

        【課前預習】

        一、預習任務:

        (一)熟讀文本。讀準字音,掌握字音、字形和關(guān)鍵實詞與虛詞的意義和用法。

        (二)自主學習,小組合作,疏通文本大意,做到比較準確地理解每一句文字的意思。

        (三)準確把握《無端崖之辭》中七則寓言所蘊含的寓意。

        二、預習成果檢驗:

        1、為下面的字注音:

        郢人()斫() 履()揖()踵()怵() 緇()

        會稽()期年()憚赫()離而臘之()窮閭()槁項()

        黃馘()忿然()

        2、掌握下列通假字:

        1、今汝怵然有恂目之志 __________通__________,意思是__________

        2、鶩揚而奮鬐 __________通__________,意思是__________

        3、趣灌瀆 __________通__________,意思是__________

        4、王說之 __________通__________,意思是__________

        5、夫處窮閭阨巷__________通__________,意思是__________

        6、反于宋 __________通__________,意思是__________

        3、古今異義詞。

        1、雖然,臣之質(zhì)死久矣 古義是__________,今義__________

        2、適矢復沓古義是__________,今義__________

        3、猶象人也古義是__________,今義__________

        4、莫不厭若魚者古義是__________,今義__________

        5、飾小說以干縣令 古義是__________,今義__________

        4、特殊詞語的用法。

        4、《無端崖之辭》導學案

        《無端崖之辭》

        主備人:杜玉珍班級:組別:姓名:

        學習目標:1.通讀課文,讀懂文意,提高文言閱讀能力。

        2.體會莊子散文中寓言故事的深刻含義。

        學習重點:掌握文本中1-3則的實詞、虛詞及特殊句式。

        學習難點:體會莊子散文中寓言故事的深刻含義。

        第一課時

        相關(guān)鏈接

        莊子(約前369~前286),我國戰(zhàn)國中期思想家。名周,字子休,戰(zhàn)國時宋國人,與梁惠王、齊宣王同時,大體與孟軻同時而稍后。他出身于一個沒落的貴族家庭,做過蒙地的漆園吏。家境貧困,曾向監(jiān)河侯(官名)借粟而受到奚落,又以麻鞋布衣見魏王。相傳楚威王聞其賢,以厚禮聘之為楚相,遭其拒絕,明確表示:“寧游戲污瀆之中自快,無為有國者所霸,終身不仕,以快吾志焉。”他一生大都從事于講學、著述,但從游者不多。在諸子百家中,他繼承并發(fā)展了老子的思想,成為戰(zhàn)國中期道家學派的代表人物,世有“老莊”之稱。

        預習案

        閱讀課文,參考注釋,掌握如下字詞。

        5、《歸去來兮辭》學案

        課文導學

        一、學習目標

        1.了解本文的文體特點;

        2.學習本文的寄托手法;

        3.理清文章的情感思路。

        二、學習重點

        1.理清本文的情感思路;

        2.學習本文的寄托手法。

        三、學法指津

        (-)研讀步驟

        步驟一:課前預習。

        1.查字典,讀注釋,初步了解文意。

        2.反復吟誦,思考本文的形象及情感思路。

        步驟二:課文分析。

        1.把握全文主旨,和表現(xiàn)主旨的方法。

        2.分析人物形象。

        3.了解本文的寫作特色。

        (二)問題探究

        1.本文具有怎樣的文體特點?

        本文是篇辭賦。辭是一種形體比較自由靈活的古體韻文。篇幅長短不限,句子以四言六言為主而允許有錯落參差,韻腳的轉(zhuǎn)換和押韻的方式也多變化。從作風上看,辭一般都比較講求文采,多用鋪張手法;內(nèi)容上辭以抒情為主;表現(xiàn)形式方面,辭常在句子中間或結(jié)尾加添語氣助詞“兮”以調(diào)節(jié)音律。

        本文寫于義熙元年(405),陶淵明41歲,因為家境貧困出任彭澤令,不久產(chǎn)生厭倦的情緒,80余天后,終于桂冠而去。在決意歸隱而尚未成行之際寫下了這篇辭賦。文中內(nèi)容夾敘夾議,想像之景,真摯之情,和諧交融,渾然為一。從我們今天來看,本文是一篇想像作文,也是一篇托物言志的抒情散文。

        2.本文是循著怎樣的一條情感思路來敘寫的?

        本文的情感思路可分為五個階段:

        ①“從開頭覺今是而昨非”,寫作者的思想斗爭:想辭官歸隱,卻又似割舍不下;想積極入世,繼續(xù)仕途,又與自己心性不合。最后決定歸隱田園。

        ②“舟遙遙以輕飏載欣載奔”,寫回家途中的歡快與急切心情。因為已解決了思想矛盾。

        ③“僮仆歡迎撫孤松而盤桓”,寫回家后幸福愉快的日常家庭生活。

        ④“歸去來兮,請息交以絕游或棹孤舟”,寫回家后的社會生活。

        ⑤“既窈窕以尋壑”結(jié)尾,寫回家后的反思與感悟。

        這五個部分表現(xiàn)的正是作者情感發(fā)展過程,作者將自己的思想情感寄托在具體的情景描繪中,以形象托出。本文開頭一句,實際是作者經(jīng)歷了這一番情感發(fā)展之后,喊出的一句富于內(nèi)容的話。

        3.從托物言志的抒情散文角度看,本文有什么突出特點?

        ①發(fā)乎真情。古今中外的名篇佳作,無不是發(fā)自內(nèi)心,又出于真情的。“舟遙遙以輕飏,風飄飄而吹衣。”把詩人解決思想矛盾后那種回家途中愉悅暢快之情表現(xiàn)得多么真切!

        “問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乃瞻衡宇,載欣載奔。”大約因為心情急切,詩人的歸程畫面轉(zhuǎn)換得也快:他剛才還在輕飏的舟上迎風佇立,轉(zhuǎn)眼間又出現(xiàn)在“晨光熹微的山路上,“百里”之遙本應駕輕就熟,卻偏還要“問征夫以前路”;待到“乃瞻衡宇”,這位已屆中年的漢子,竟又像小孩子一樣“載欣載奔”。寫得真實而動人。

        ②情托于物:好的散文總是寫得自然真切的。而要寫得自然真切,必須要有寄托物,以便將自己的思想、見解、感情訴諸形象。只有這樣,才能寫得真切、生動、感人,韻味悠長。而這一點,本文堪稱典范。

        能力訓練

        1.下列四組句子中帶點詞含義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組是:()

        A.田園將蕪胡不歸

        奚惆悵而獨悲

        B.實迷途其末遠

        覺今是而昨非

        C.實迷途其未遠

        三徑就荒

        D.歸去來兮

        已矣乎

        2.寫出下面文言句式的名稱:

        ①農(nóng)人告余以春及()

        ②復駕言兮焉求()

        3.“舟遙遙以輕飏,風飄飄而吹衣”表達了作者什么樣的心情?這心情是怎樣產(chǎn)生的?表達了作者(不超過8個字)原因是①②(共不超過20個字)

        4.“問征夫以前路”的原因是什么,選出最合理的一項:()

        A.恨晨光之熹微

        B.高興之中走錯了路

        C.不認識回家的路

        D.想趕快回到家中,生怕走錯了路

        5.“三徑就荒,松菊猶存。”作者只提松菊的原因是什么?

        因為松菊(限4個字),提松菊以(限2個字)

        6.與“云無心以出岫,鳥倦飛而知還”含義相近的陶淵明其他詩篇中的兩句詩是哪兩句?這些詩表現(xiàn)了詩人什么性格?

        兩句詩是,表現(xiàn)了、的性格(限8個字)

        7.作者一會兒要“息交以絕游”,一會兒又有“農(nóng)人告余以春及”,這不矛盾嗎?為什么?

        8.宋代著名詩人陳師道在《后山詩話》中說:“淵明不為詩,寫胸中之妙爾。”學了本文后,你怎么看陳的話?

        9.下列對文章的鑒賞,不恰當?shù)亩検牵海ǎ?/p>

        A.“歸去來兮,田園將蕪胡不歸”這句詩是詩人內(nèi)心的呼喊,表現(xiàn)了作者是個熱愛勞動,反對不勞而獲的人。這句詩也暗示了詩人在家中是一個強勞力。

        B.“引壺觴以自酌”一句,表明作者回到家中暢飲的情狀,為了喝個痛快而免去仆人侍候的俗節(jié),自斟自飲。

        C.“策扶老以流憩撫孤松而盤桓”這幾句是作者眷愛丘山的具體體現(xiàn),而“無心”“知還”二語富于哲理,引人深思。

        D.“悅親戚之情話將有事于西疇”幾句蘊含著濃濃的情趣。這幾句如數(shù)家常的脈脈含情的話,正飄散著作者村居生活的一片淳美氣息和盎然情味。

        E.本文在清淡平遠的描述中,包含著濃濃的意趣,在日常普通生活的描述中包含著深刻的人生哲理,并塑造了一個熱愛自然,熱愛生活,厭惡官場,具有高潔志趣的詩人形象。

        6、《歸去來兮辭》學案

        文言文專題復習3–––––《歸去來兮辭》

        ?學習目標: 1.積累“乘、曾、察、朝、委、策、行 ”等實詞,“以、胡、奚、曷”等虛詞。 2.熟讀背寫,背誦翻譯全文。?

        ?學習流程: 一、解釋加點字詞的含義(5分鐘) 1、悟已往之不諫 ( ) 2、載欣載奔 ( ) 3、田園將蕪胡不歸( ) 4、聊乘化以歸盡,樂夫天命復奚疑( ) 5、曷不委心任去留( ) 6、善萬物之得時,感吾生之行休( )( ) 7、引壺觴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顔( )( ) 8、恨晨光之熹微( ) 9、實迷途其未遠( ) 10、三徑就荒( ) 11、云無心以出岫( ) 12、悅親戚之情話,樂琴書以消憂( )( ) 13、農(nóng)人告余以春及,將有事于西疇( ) 14、于是風波未靜 風波: ( ) 15、嘗從人事 人事: ( )?

        ?二、一詞多義積累?

        ?以 1、既自以心為形役 ( ) 2、則遣從事以少牢告廟( ) 3、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視 ( ) 4、且以一璧之故逆強秦之歡,不可( ) 5、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 6、秦亦不以城予趙,趙亦終不予秦璧( ) 7、諸侯以惠愛為德( ) 8、木欣欣以向榮( ) 9、作《師說》以貽之 ( ) 10、焉用亡鄭以陪鄰( ) 11、 眄庭柯以怡顏 ( ) 12、遂自投汨羅以死( ) 13、不然,籍何以至此( ) 14、 藺相如徒以口舌為勞 ( ) 15、以其無禮于晉,且貳于楚也 ( ) 16、君不以貧故傾力相助(14年天津)( ) 17、猶不能不以之興懷(14年天津).( ) 18、亦以卒后嗣之愿云(14浙江)( ) 19、而彭祖乃今以久特聞(14浙江)( )?

        ?委 1、曷不委心任去留( ) 2、如土委地( ) 3、百越之君,俯首系頸,委命下吏( )?

        ?策1、執(zhí)策而臨之(《馬說》) 2、策扶老以流憩 3、策勛十二轉(zhuǎn),賞賜百千強(《木蘭詩》) 4、蒙故業(yè),因遺策(《過秦論》) 5、均之二策,寧許以負秦曲?

        ?行1、感吾生之行休 2、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3、日月之行,若出其中(《觀滄?!罚?4、余嘉其能行古道,做《師說》以遺之 5、怵然為戒,視為止,行為遲(《庖丁解牛》) 6、琵琶行 7、漢天子,我丈人行也(《蘇武傳》)?

        ?夫:1、問征夫以前路 2、樂夫天命復奚疑 之:1、胡為乎遑遑欲何之 2、求之靡途 3、四方之事?

        ?奚:1、奚惆悵而獨悲 2、樂夫天命復奚疑

        ?奔:1、載欣載奔 2、情在駿奔?

        ?三、翻譯句子 1、皆口腹自役。 2、胡為乎遑遑欲何之。 3、尋程氏妹喪于武昌。 4、悅親戚之情話。?

        ?四、名句填空 1、既自以心為形役,( ) 2、悟已往之不諫, ( )(04全國) 3、景翳翳以將入, ( )(07福建) 4、策扶老以流憩, ( ),( ),鳥倦飛而知還。(2014.山東) 5、( )( )。善萬物之得時,感吾生之行休。 6、農(nóng)人告余以春及, ?;蛎碥?, 。(2014.安徽) 7、 ,眄庭柯以怡顏。(陶淵明《歸去來兮辭》)(2014年天津卷)?

        文言文專題復習學案–––––《歸去來兮辭》?

        ?一、解釋加點字詞的含義(5分鐘) 1、 挽救 2、且,又3、 為什么 4、 順應、順著 5、 何,為什么 6、 羨慕 將要 7、 端起 使愉快 8、遺憾 9、 表推測 大概 10、接近 11、表修飾 12、以…為喜悅、 以…快樂 13、到 14、 風波,指戰(zhàn)亂 今常用來比喻亂子句意是,這時候社會不安定 15、人事,指做官,今常用義,人的離合,境遇,存亡等情況,或關(guān)于工作人員的錄用、培養(yǎng)、調(diào)配、獎懲等工作?

        ?二、一詞多義積累 以 1、 介詞,讓 2、介詞,用 3、介詞,用 4、 介詞 因為 5、介詞,因為 由于 6、 介詞,把 7、介詞,把 8、同“而”,表修飾 9、連詞 表目的來 10、 連詞表目的來 11 連詞 表目的來 12 同“而”,表順承,來13、介詞,憑借 14、介詞,憑借 15、 連詞,因為、由于 16、連詞,因為、由于 17、連詞、因為 18、連詞 因為 19、連詞 為了20、連詞 因為 委 1、 隨從,順從 2、散落,堆積 3、托付,交給 策 1、竹制的馬鞭 2、拄 3、 同“冊”,記錄 4、策略 5、計策,計謀 行 1、副詞,將,將要 2、 行走 3、運行 4、實行,執(zhí)行 5、名詞,行為,動作 6、 古詩的一種題材 7、háng,名詞,輩分 夫:1、 名詞,指人 2、 助詞,不用翻譯 之:1、往,動詞 2、 代“為長吏”,代詞 3、 助詞,“的” 奚:1、為什么 2、 什么 奔:1、跑去 2、 奔喪?

        ?四、翻譯句子 1、皆口腹自役。判斷句,“皆”表判斷句意——都是為了吃飯而違反心愿 2、胡為乎遑遑欲何之。賓語前置,句意是,為什么心神不定,想到哪里去呢 3、尋程氏妹喪于武昌。介詞結(jié)構(gòu)后置句句意是,不久嫁到程家的妹妹在武昌死亡 4、悅親戚之情話。喜歡和親戚們談知心話

        7、《歸去來兮辭》學案

        第一課時

        學習目標 1、積累“來、胡、奚、而、以、諫、樽、觴、眄、審、容膝、策、矯、岫、盤桓、棹”等重點字詞的意義。

        2、文言特殊句式。

        學習重點 文言詞語的意義。

        學習難點 特殊的文言句式。

        學習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

        學習課時 一課時

        知識鏈接

        作家與作品

        陶潛(365-427)東晉大詩人。一名淵明,字元亮,私謚靖節(jié),潯陽柴桑(今江西九江)人。出身于破落官僚地主家庭,曾任江州祭酒、鎮(zhèn)軍參軍、彭澤令等職,因不能適應官場的世俗約束,決心去職歸隱。長于詩文辭賦,詩多描繪自然景色及其在農(nóng)村生活的情景,其中的優(yōu)秀作品寄寓著對官場與世俗社會的厭倦,表露出潔身自好不愿屈身奉迎的志趣,但也有宣揚“人生無常”“樂天安命”等消極思想。另一類題材的詩,如《詠荊軻》、《讀山海經(jīng)·精衛(wèi)銜微木》等篇,寄寓抱負,頗多悲憤慷慨之音。其藝術(shù)特色,兼有平淡與爽朗之勝;語言質(zhì)樸自然,而又極為精煉,具有獨特風格。散文以《桃花源記》最有名,而辭賦以本篇最有名。有《陶淵明集》。至今還廣為傳頌的名句有:

        吾不能為五斗米折腰。

        【注譯】我不能為五斗米的俸祿而彎腰。

        【解讀】陶淵明當彭縣令時,郡太守派督郵到各縣視察。督郵來到彭澤,縣吏對陶淵明說,應當穿好官服,束上腰帶,去拜見督郵大人。陶淵明說:“我不能為五斗米的俸祿而彎腰。”他把縣令的官印放在縣衙里,揚長而去。陶淵明不為五斗米折腰的精神,歷來為中國人所景仰所傳頌。人是要有一點骨氣的。不然,為五斗米折腰,還有什么人格尊嚴?

        奇文共欣賞,疑義相與析

        【注譯】見有好文章大家一同欣賞,遇到疑難處大家一同鉆研。

        【解讀】該句后來流傳演化為成語“賞奇析疑”和“奇文共賞”。“賞奇析疑”和原詩意思一樣,形容欣賞詩文、分析疑難。“奇文共賞”卻和原詩的意思不同了,含有奚落和譏諷的語氣,凡是故意把不通的、可笑的文字公之于眾,讓大家一起來貶斥,都譏刺為“奇文共賞”。

        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

        【注譯】“羈鳥”,被關(guān)在籠里的鳥。“池魚”,被養(yǎng)在池水中的魚。

        【解讀】這兩句以“羈鳥”、“池魚”為喻,表達了自己渴望擺脫束縛向往回歸農(nóng)村的急迫心境和心戀田園的情懷,一“戀”一“思”,凝聚了詩人對田園的眷戀和思念。 “戀舊林”、“思故淵”表明了作者對污濁的官場生活的否定和唾棄。

        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

        【注譯】刑天為炎帝近臣,自炎帝敗于阪泉,刑天一直伴隨左右,居于南方。蚩尤起兵復仇被黃帝削平,落得個身首異處的下場,刑天吞不下這口氣,他一人手執(zhí)利斧,直殺上中央天帝的宮門之前。黃帝也不是好惹的,他親自披褂出戰(zhàn),雙方殺得天昏地暗。刑天終于不敵,被黃帝斬下了頭顱。黃帝把它的頭顱埋在常羊山里。沒了頭顱的刑天卻突然立起身來,把胸前的兩個乳頭當作一雙眼睛,把肚臍當作嘴巴,左手握盾,右手持斧,向著天空猛劈狠砍,戰(zhàn)斗不止。

        【解讀】該句贊揚刑天的勇猛,表現(xiàn)出陶淵明隱士性格的另一個方面——魯迅稱之為“金剛怒目”,即對當時現(xiàn)實的極為不滿。

        本文是晉安帝義熙元年(405)作者辭去彭澤令回家時所作,分“序”和“辭”兩節(jié),“辭”是一種與“賦”相近的文體名稱。 “歸去來兮”就是“歸去”的意思,“來”、“兮”都是語助詞。

        文體特點

        辭,是介于散文與詩歌之間的一種文體。因起源于戰(zhàn)國時期的楚國,又稱楚辭、楚辭體。又因屈原所作《離騷》為這種文體的代表作,故又稱“騷體”。到了漢代常把辭和賦統(tǒng)稱為辭賦,后人一般也將辭賦并稱。這種文體,富有抒情的浪漫氣息,很像詩,但押韻和句式都較詩自由,比散文整齊,且篇幅、字句較長,句中多以“兮”字來幫助和諧語氣,表情達意。一般四句一節(jié),每節(jié)表達一個完整的意思,讀后稍作停頓;六字句為主,都按三拍讀。例如: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8、《歸去來兮辭 》導學案

        《歸去來兮辭 》(并序)導學案

        【學習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 識記相關(guān)文學常識。

        2、 繼續(xù)積累古音通假、一詞多義、古今異義、詞類活用等文言知識。

        3、 熟讀成誦,背誦全文。

        二、過程與方法

        1、 自瀆:借助課下注釋和工具書疏通文意。

        2、 誦讀:悉心體會,領(lǐng)略“辭賦”的文體風格和語言韻味,把握作品抒發(fā)的真情實感。

        三、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1、 感受作者對黑暗官場的厭惡和鄙棄以及對農(nóng)村自然景物和勞動生活的贊美。

        2、 正確認識古代的歸隱現(xiàn)象。

        【重點難點】

        1、 掌握重點文言詞語、句式等。

        2、 背誦全文。

        【學時安排】二學時

        【學習過程】

        第一學時

        一、早讀預習要求:

        1、 復習回顧相關(guān)文學常識:

        陶淵明(365—427),名潛,字淵明,一字元亮, (時代)大詩人、辭賦家、散文家。曾著《五柳先生傳》以自況,卒后朋友私謚“靖節(jié)”,故后人稱“靖節(jié)先生”。后代批評家常用“質(zhì)樸、平淡、自然”評價陶詩的風格,稱其為 。

        2、 給下列加點字注音。

        惆悵( )飏( )熹微( )壺觴( )眄庭柯( )矯首( )

        出岫( )盤桓( )棹孤舟( )窈窕( )遑遑( )耘耔( )

        3、借助課下注釋和工具書疏通文意。

        4、概括各段內(nèi)容。

        二、正課學習環(huán)節(jié)一:檢查預習效果

        1、找學生公布生字注音答案,訂正后強化記憶。

        2、找學生分段朗讀課文,教師訂正。

        三、正課學習環(huán)節(jié)二:學習序文。

        1、學生齊讀序文。

        2、請同學們結(jié)合課下注釋,寫出下列加點詞的用法和意義。

        生生所資( ) 心憚遠役( )

        耕織不足以自給( )諸侯以惠愛為德( )

        家叔以余貧苦( )求之靡途( )

        公田之利( ) 會有四方之事( )

        3、 翻譯:

        (1)質(zhì)性自然,非矯厲所得。

        (2)遂見用于小邑

        (3)皆口腹自役

        4、學生質(zhì)疑,教師答難。

        5、思考回答:序文交代作者辭官歸隱的原因是什么?

        6、在理解內(nèi)容的基礎上再讀課文,加深記憶和理解。

        四、正課學習環(huán)節(jié)三:學生齊讀第一段,結(jié)合注釋翻譯并完成以下內(nèi)容。

        1、 寫出下列加點詞的用法和意義。

        知來者之可追( )實迷途其未遠( )

        既自以心為形役( )舟搖搖以輕飏( )

        問征服以前路( )覺今是而昨非( )

        2、 翻譯下列句子。

        悟已往之不諫,知來者之可追。實迷途其未遠,覺今是而昨非。

        3、質(zhì)疑答難。

        4、 揣摩“心為形役”“已往之不諫”“迷途”“昨非”等詞語的含義,說說作者辭官的原因和歸途中的心情。

        5、在理解內(nèi)容的基礎上再讀課文,加深記憶和理解。

        五、作業(yè):背誦課文前兩節(jié)。

        第二學時

        一、課前檢查:背誦文章前兩段。

        二、學生齊讀第2、3段,結(jié)合課下注釋自己翻譯并完成以下內(nèi)容。

        1、 寫出下列加點詞的用法和意義。

        審容膝之易安( )策扶老以流憩( )

        悅親戚之情話( )樂琴書以消憂( )

        或棹孤舟( )善萬物之得時( )

        引壺觴以自酌( )農(nóng)人告余以春及( )

        善萬物之得時( )鳥倦飛而知還( )

        門雖設而常關(guān)( )泉涓涓而始流( )

        2、 翻譯下列句子

        云無心以出岫,鳥倦飛而知還。

        木欣欣以向榮,泉涓涓而始流。

        3、質(zhì)疑答難。

        4、中間部分作者從哪些方面寫歸田的生活樂趣,表達了什么樣的思想感情?

        5、在理解內(nèi)容的基礎上再讀課文,加深記憶和理解。

        三、學生齊讀第第4段,結(jié)合課下注釋自己翻譯并完成以下內(nèi)容。

        1、寫出下列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

        曷不委心任去留( )胡為乎遑遑欲何之( )

        3、 翻譯:聊乘化以歸盡,樂夫天命復奚疑?

        4、 有人認為,“聊乘化以歸盡,樂夫天命復奚疑”包含著悲觀消極的思想。你的看法如何?請結(jié)合全篇進行探討。

        四、結(jié)合已學過的《歸園田居》《五柳先生傳》等,說說你心目中的陶淵明是個怎樣的人,并談談你對古代歸隱現(xiàn)象的看法。

        五、隨堂練習: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題。

        陶潛,字淵明,或云淵明字元亮。潯陽柴桑人也。曾祖侃,晉大司馬。淵明少有高趣,博學,善屬文;穎脫不群,任真自得。嘗著《五柳先生傳》以自況,時人謂之實錄。

        親老家貧,起為州祭酒,不堪吏職,少日,自解歸。州召主簿,不就。躬耕自資,遂抱贏疾。江州刺史檀道濟往候之,偃臥瘠餒有日矣。道濟謂曰:“賢者處世,天下無道則隱,有道則至,今子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如此?”對曰:“潛也何敢望賢,志不及也?!钡罎佉粤蝗?,麾而去之。

        后為鎮(zhèn)軍、建威參軍。謂親朋曰:“聊欲弦歌以為三徑之資,可乎?”執(zhí)事者聞之,以為彭澤令。公田悉令吏種秫,曰:“吾常得醉于酒足矣?!逼拮庸陶埛N秔,乃使二頃五十畝種秫,五十畝種粳。歲終,會郡遣督郵至縣,吏請曰:“應束帶見之。”淵明嘆曰:“我豈能為五斗米,折腰向鄉(xiāng)里小兒!”即日解印緩去職,賦《歸去來》。

        義熙末,征著作郎不就。江州刺史王弘欲識之,不能致也。淵明嘗往廬山,弘命淵明故人龐通之資酒具,于半道栗里①之間邀之。淵明有腳疾,使一門生二兒舉籃輿,既至,欣然便共飲酌。俄頃弘至,亦無遷也。先是顏延之為劉柳后軍功曹,在潯陽與淵明情款,后為始安郡,經(jīng)過潯陽,日造淵明飲焉。每往,必酣飲致醉。弘欲邀延之坐,彌日不得。延之臨去,留二萬錢與淵明;淵明悉遣送酒家,稍就取酒。嘗九月九日出宅邊菊叢中坐,久之,滿手把菊,忽值弘送酒至,即便就酌,醉而歸。淵明不解音律,而蓄無弦琴一張,每酒適,輒撫弄以寄其意。貴賤造之者,有酒輒設。淵明若先醉,便語客:“我醉欲眠,卿可去?!逼湔媛嗜绱???L候之,值其釀熟,取頭上葛巾漉酒,漉畢,還復著之。

        其妻翟氏,亦能安勤苦,與其同志。自以曾祖晉世宰輔,恥復屈身后代,自宋高祖王業(yè)漸隆,不復肯仕。元嘉四年將復征命,會卒,時年六十三。世號靖節(jié)先生。

        (選自《宋書·陶潛傳》,有刪改)

        注:①栗里,地方名

        1.對下列加點的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博學,善屬文 屬:寫作。

        B.又為《命子》詩以貽之 貽:送給

        C.義熙末,征著作佐郎,不就 征:征召

        D.江州刺史王弘欲識之,不能致也 致:到達

        2.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的詞的意義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組是( )

        A.賢者處世,天下無道則隱 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則止(《論語》)

        B.淵明不解音律,而蓄無弦琴一張 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勸學》)

        C.其自序如此,時人謂之實錄 天之蒼蒼,其正色邪?(《逍遙游》)

        D.嘗著《五柳先生傳》以自況 作《師說》以貽之 (《師說》)

        3.在下面的句子中,句式與其它三句不同的一項是( )

        A.而身死國滅,為天下笑 B.曾祖侃,晉大司馬

        C.是社稷之臣也 D.夫執(zhí)輿者為誰?

        4.下列對原文有關(guān)內(nèi)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 )

        A.陶潛,博學多識,聰穎灑脫,卓爾不群,擅長寫文作詩,他的《五柳先生傳》中的五柳先生安貧樂道,這一形象被時人認為是他自己的真實寫照。

        B.陶潛,曾因親人年邁,家里貧窮,去做了州祭酒,但不能勝任這個職務,沒幾天就解職回家。此后,還擔任過鎮(zhèn)軍、建威參軍、彭澤令等職。

        C.陶潛,既不接受江州刺史檀道濟的饋贈,起初也不愿意同江州刺史王弘交往,更不愿意為五斗米向鄉(xiāng)里小兒折腰,突出地反映了他的性情“高趣”。

        D.陶潛,曾將顏延之贈送的二萬錢全都送至酒家,有酒便酌,他的宅旁栽滿菊花,性格豁達,品行高潔。

        5.把文言文閱讀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今子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如此?

        (2)自以曾祖晉世宰輔,恥復屈身后代。

        《歸去來兮辭 》(并序)

        【學習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 識記相關(guān)文學常識。

        2、 繼續(xù)積累古音通假、一詞多義、古今異義、詞類活用等文言知識。

        3、 熟讀成誦,背誦全文。

        二、過程與方法

        1、 自瀆:借助課下注釋和工具書疏通文意。

        2、 誦讀:悉心體會,領(lǐng)略“辭賦”的文體風格和語言韻味,把握作品抒發(fā)的真情實感。

        三、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1、 感受作者對黑暗官場的厭惡和鄙棄以及對農(nóng)村自然景物和勞動生活的贊美。

        2、 正確認識古代的歸隱現(xiàn)象。

        【重點難點】

        1、 掌握重點文言詞語、句式等。

        2、 背誦全文。

        【學時安排】二學時

        【學習過程】

        第一學時

        一、早讀預習要求:

        1、 復習回顧相關(guān)文學常識:

        陶淵明(365—427),名潛,字淵明,一字元亮, (時代)大詩人、辭賦家、散文家。曾著《五柳先生傳》以自況,卒后朋友私謚“靖節(jié)”,故后人稱“靖節(jié)先生”。后代批評家常用“質(zhì)樸、平淡、自然”評價陶詩的風格,稱其為 。

        2、 給下列加點字注音。

        惆悵( )飏( )熹微( )壺觴( )眄庭柯( )矯首( )

        出岫( )盤桓( )棹孤舟( )窈窕( )遑遑( )耘耔( )

        3、借助課下注釋和工具書疏通文意。

        4、概括各段內(nèi)容。

        二、正課學習環(huán)節(jié)一:檢查預習效果

        1、找學生公布生字注音答案,訂正后強化記憶。

        2、找學生分段朗讀課文,教師訂正。

        三、正課學習環(huán)節(jié)二:學習序文。

        1、學生齊讀序文。

        2、請同學們結(jié)合課下注釋,寫出下列加點詞的用法和意義。

        生生所資( ) 心憚遠役( )

        耕織不足以自給( )諸侯以惠愛為德( )

        家叔以余貧苦( )求之靡途( )

        公田之利( ) 會有四方之事( )

        3、 翻譯:

        (1)質(zhì)性自然,非矯厲所得。

        (2)遂見用于小邑

        (3)皆口腹自役

        4、學生質(zhì)疑,教師答難。

        5、思考回答:序文交代作者辭官歸隱的原因是什么?

        6、在理解內(nèi)容的基礎上再讀課文,加深記憶和理解。

        四、正課學習環(huán)節(jié)三:學生齊讀第一段,結(jié)合注釋翻譯并完成以下內(nèi)容。

        1、 寫出下列加點詞的用法和意義。

        知來者之可追( )實迷途其未遠( )

        既自以心為形役( )舟搖搖以輕飏( )

        問征服以前路( )覺今是而昨非( )

        2、 翻譯下列句子。

        悟已往之不諫,知來者之可追。實迷途其未遠,覺今是而昨非。

        3、質(zhì)疑答難。

        4、 揣摩“心為形役”“已往之不諫”“迷途”“昨非”等詞語的含義,說說作者辭官的原因和歸途中的心情。

        5、在理解內(nèi)容的基礎上再讀課文,加深記憶和理解。

        五、作業(yè):背誦課文前兩節(jié)。

        第二學時

        一、課前檢查:背誦文章前兩段。

        二、學生齊讀第2、3段,結(jié)合課下注釋自己翻譯并完成以下內(nèi)容。

        1、 寫出下列加點詞的用法和意義。

        審容膝之易安( )策扶老以流憩( )

        悅親戚之情話( )樂琴書以消憂( )

        或棹孤舟( )善萬物之得時( )

        引壺觴以自酌( )農(nóng)人告余以春及( )

        善萬物之得時( )鳥倦飛而知還( )

        門雖設而常關(guān)( )泉涓涓而始流( )

        2、 翻譯下列句子

        云無心以出岫,鳥倦飛而知還。

        木欣欣以向榮,泉涓涓而始流。

        3、質(zhì)疑答難。

        4、中間部分作者從哪些方面寫歸田的生活樂趣,表達了什么樣的思想感情?

        5、在理解內(nèi)容的基礎上再讀課文,加深記憶和理解。

        三、學生齊讀第第4段,結(jié)合課下注釋自己翻譯并完成以下內(nèi)容。

        1、寫出下列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

        曷不委心任去留( )胡為乎遑遑欲何之( )

        3、 翻譯:聊乘化以歸盡,樂夫天命復奚疑?

        4、 有人認為,“聊乘化以歸盡,樂夫天命復奚疑”包含著悲觀消極的思想。你的看法如何?請結(jié)合全篇進行探討。

        四、結(jié)合已學過的《歸園田居》《五柳先生傳》等,說說你心目中的陶淵明是個怎樣的人,并談談你對古代歸隱現(xiàn)象的看法。

        五、隨堂練習: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題。

        陶潛,字淵明,或云淵明字元亮。潯陽柴桑人也。曾祖侃,晉大司馬。淵明少有高趣,博學,善屬文;穎脫不群,任真自得。嘗著《五柳先生傳》以自況,時人謂之實錄。

        親老家貧,起為州祭酒,不堪吏職,少日,自解歸。州召主簿,不就。躬耕自資,遂抱贏疾。江州刺史檀道濟往候之,偃臥瘠餒有日矣。道濟謂曰:“賢者處世,天下無道則隱,有道則至,今子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如此?”對曰:“潛也何敢望賢,志不及也。”道濟饋以粱肉,麾而去之。

        后為鎮(zhèn)軍、建威參軍。謂親朋曰:“聊欲弦歌以為三徑之資,可乎?”執(zhí)事者聞之,以為彭澤令。公田悉令吏種秫,曰:“吾常得醉于酒足矣?!逼拮庸陶埛N秔,乃使二頃五十畝種秫,五十畝種粳。歲終,會郡遣督郵至縣,吏請曰:“應束帶見之。”淵明嘆曰:“我豈能為五斗米,折腰向鄉(xiāng)里小兒!”即日解印緩去職,賦《歸去來》。

        義熙末,征著作郎不就。江州刺史王弘欲識之,不能致也。淵明嘗往廬山,弘命淵明故人龐通之資酒具,于半道栗里①之間邀之。淵明有腳疾,使一門生二兒舉籃輿,既至,欣然便共飲酌。俄頃弘至,亦無遷也。先是顏延之為劉柳后軍功曹,在潯陽與淵明情款,后為始安郡,經(jīng)過潯陽,日造淵明飲焉。每往,必酣飲致醉。弘欲邀延之坐,彌日不得。延之臨去,留二萬錢與淵明;淵明悉遣送酒家,稍就取酒。嘗九月九日出宅邊菊叢中坐,久之,滿手把菊,忽值弘送酒至,即便就酌,醉而歸。淵明不解音律,而蓄無弦琴一張,每酒適,輒撫弄以寄其意。貴賤造之者,有酒輒設。淵明若先醉,便語客:“我醉欲眠,卿可去?!逼湔媛嗜绱???L候之,值其釀熟,取頭上葛巾漉酒,漉畢,還復著之。

        其妻翟氏,亦能安勤苦,與其同志。自以曾祖晉世宰輔,恥復屈身后代,自宋高祖王業(yè)漸隆,不復肯仕。元嘉四年將復征命,會卒,時年六十三。世號靖節(jié)先生。

        (選自《宋書·陶潛傳》,有刪改)

        注:①栗里,地方名

        1.對下列加點的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博學,善屬文 屬:寫作。

        B.又為《命子》詩以貽之 貽:送給

        C.義熙末,征著作佐郎,不就 征:征召

        D.江州刺史王弘欲識之,不能致也 致:到達

        2.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的詞的意義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組是( )

        A.賢者處世,天下無道則隱 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則止(《論語》)

        B.淵明不解音律,而蓄無弦琴一張 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勸學》)

        C.其自序如此,時人謂之實錄 天之蒼蒼,其正色邪?(《逍遙游》)

        D.嘗著《五柳先生傳》以自況 作《師說》以貽之 (《師說》)

        3.在下面的句子中,句式與其它三句不同的一項是( )

        A.而身死國滅,為天下笑 B.曾祖侃,晉大司馬

        C.是社稷之臣也 D.夫執(zhí)輿者為誰?

        4.下列對原文有關(guān)內(nèi)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 )

        A.陶潛,博學多識,聰穎灑脫,卓爾不群,擅長寫文作詩,他的《五柳先生傳》中的五柳先生安貧樂道,這一形象被時人認為是他自己的真實寫照。

        B.陶潛,曾因親人年邁,家里貧窮,去做了州祭酒,但不能勝任這個職務,沒幾天就解職回家。此后,還擔任過鎮(zhèn)軍、建威參軍、彭澤令等職。

        C.陶潛,既不接受江州刺史檀道濟的饋贈,起初也不愿意同江州刺史王弘交往,更不愿意為五斗米向鄉(xiāng)里小兒折腰,突出地反映了他的性情“高趣”。

        D.陶潛,曾將顏延之贈送的二萬錢全都送至酒家,有酒便酌,他的宅旁栽滿菊花,性格豁達,品行高潔。

        5.把文言文閱讀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今子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如此?

        (2)自以曾祖晉世宰輔,恥復屈身后代。

        9、《歸去來兮辭》導學案

        第一課時

        【學習目標】

        1、知識和能力

        切實掌握課文中的文言語法現(xiàn)象,把握序言和第一自然段的內(nèi)容。

        2、過程和方法

        自主學習,合作探究,通過反復朗讀,認真體會 “辭”的風格韻味。

        3、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

        借鑒歷史,提高修養(yǎng)。

        【使用說明及學法指導】

        1、課前反復閱讀課文,做好標記勾畫,結(jié)合背景介紹,理解文意。

        2、限時25分鐘,認真書寫,獨立完成,規(guī)范作答,按時上交。

        【導學過程】

        一、課前積累

        了解作家作品及故事背景

        (詳見《紅對勾》P22《走近作者》《了解背景》)

        歷代名家評陶淵明

        蘇軾:吾于詩人無所甚好,獨好陶淵明之詩。淵明作詩不多,然其詩質(zhì)而實綺,癯而實腴。自曹、劉、鮑、謝、李、杜諸人皆莫及也。吾前后和其詩凡百有九篇,至其得意,自謂不甚愧淵明,(《東坡詩話錄》)

        朱熹:淵明詩所以為高,正在不待安排,胸中自然流出。東坡乃篇篇句句依韻而和之,雖其高才似不費力,然已失其自然之趣矣。(《朱子文集》)

        姜夔:陶淵明天資既高,趣詣又遠,故其詩散而莊,澹而腴,斷不容作邯鄲步也。(《白石道人詩說》)

        梁啟超:檀道濟說他(陶淵明)“奈何自苦如此”。他到底苦不苦呢?他不惟不苦,而且可以說是世界上最快樂的一個人。他最能領(lǐng)略自然之美,最能感覺人生的妙味。在他的作品中,隨處可以看得出來。(《飲冰室合集·陶淵明》)

        (選自《魏晉南北朝詩精品》,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95年版)

        歷代名家評《歸去來兮辭》

        昔大宋相公謂陶《歸去來》是南北文章之絕唱,五經(jīng)之鼓吹。近時繪畫《歸去來》者,皆作大圣變,和其辭者,如即事遣興小詩,皆不得正中者也。(〔宋〕洪邁《容齋隨筆》卷三《和歸去來》)

        歐陽公言兩晉無文章,幸獨有此篇耳。然其詞義夷曠蕭散,雖托楚聲,而無其尤怨切蹙之病云。(〔宋〕朱熹《楚辭后語》)

        吾嘗怪陶淵明作《歸去來》,托興超然,莊、騷不能過矣。(〔宋〕汪藻《信州鄭固道侍郎寓屋記》)

        《歸去來辭》,本自一篇自然真率文字,后人模擬已自不宜,況可次其韻乎。次韻則牽合而不類矣。(〔金〕王若虛《滹南遺老集》卷三十四·文辨一)

        論古今人物風流,惟兩晉為盛,故發(fā)之文章,神思自然飄逸。如陶元亮《歸去來辭》,于舉業(yè)雖不甚親切。觀其詞義,瀟灑夷曠,無一點風塵俗態(tài)。兩晉文章,此其杰然者。(〔明〕歸有光《文章指南》仁集)

        陶淵明《歸去來辭》,字字如肺肝出,遂高步晉人之上。(〔清〕吳梯《巾箱拾羽》卷十三)

        《離騷》不必學《三百篇》,《歸去來辭》不必學《騷》,而皆有其獨至處,固知真古自與摹古異也。(〔清〕劉熙載《藝概·賦概》)

        素懷灑落,逸氣流行,字字寰中,字字塵外。于官曰“歸去”,于家曰“歸來”,故曰“歸去來”。(〔清〕毛慶蕃評選《古文學條》卷二十六)

        陶元亮《歸去來辭》,一種曠情逸致,令人反復吟詠,翩然欲仙。然尤妙于“息交絕游”一句,下即接云:“悅親戚之情話,樂琴書以消憂。”若無此兩句,不將疑是孤僻一流,同于槁木乎?(〔清〕伍涵芬《讀書樂趣》卷三)

        通篇凡五易韻,耿介中仍和而不迫,得風人之遺旨。先敘決計欲歸意,次敘歸來情景。云鳥如此,胡不歸乎?前后呼應,自見章法。是早春光景,亦見歸來之可樂。末敘歸來不復出意,結(jié)出大旨意,真本領(lǐng)。(〔清〕孫人龍纂輯《陶公詩評注初學讀本》卷二)

        《歸去來兮辭》寫生歸田園,《自祭文》寫死歸黃土陌,機杼仿佛。(錢鐘書《管錐編》卷四)

        (選自《古文鑒賞大辭典》,徐中玉主編,浙江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關(guān)于“辭”

        是戰(zhàn)國后期楚國詩人屈原在楚地民歌的基礎上創(chuàng)造出來的一種新詩體。它有如下的體裁特點:

        1 四句一節(jié),每節(jié)表達一個完整的意思,讀后稍作停頓。

        2 六字句為主,都按三拍讀。例如: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注意:

        (1)有些七字句中出現(xiàn)了虛詞,也應作六字句讀。

        (2)“歸去來兮”“已矣乎”當一句讀,適當延長讀末句時間。

        (3)四字句五字句,讀時節(jié)奏自當變化。

        辭,是介于散文與詩歌間的一種文體。因起源于戰(zhàn)國時的楚國,亦叫楚辭、楚辭體;又因屈原所作《離騷》為這種文體的代表作,故又稱騷體。到了漢代常把辭和賦統(tǒng)稱為辭賦,后人一般也將辭、賦并稱。這種文體,富有抒情的浪漫氣息,很像詩,但押韻和句式都較詩自由,比散文整齊,且篇幅、字句較長,句中多以“兮”字來幫助和諧語氣,表情達意。辭與賦還是有區(qū)別的,一般說來,辭重言情,而賦重鋪陳。賦是“鋪采摛文,體物寫志”的,而“騷則長于言幽怨之情”。

        本文是一篇辭賦。辭是一種形式比較自由靈活的古體韻文。篇幅長短不限,句式散文化。大體上以四句為一小節(jié),兩句為一組;以四言六言為主,間有長短句,在整齊之中有參差,錯落有致,韻腳的轉(zhuǎn)換和押韻的方式也靈活而富于變化。在漢代,人們習慣將辭和賦統(tǒng)稱為辭賦,不加區(qū)別。但實際上二者仍是兩種不同的文體。其相似之處在于:辭和賦都注重文采,講究鋪排,善于用典;但賦的句式進一步散文化,關(guān)聯(lián)詞語增多。在內(nèi)容上,賦以詠物說理為主,而辭則重在抒情。

        二、自主學習,課前完成。

        (天天讀讀,寫寫周周,月月記記)

        1、先讀課文,重點掌握《紅對勾》P20《字音字形》部分的字音和通假字。

        2、再讀課文,重點理解《紅對勾》P21的《詞語集錦》部分的古今異義詞、一詞多義、詞類活用等:

        3、重點掌握《紅對勾》P21的《特殊句式》部分的特殊句式。

        4、自主初步翻譯課文。

        三、合作探究,認真思考,形成文字答案,為課堂交流做好準備。

        1、 當堂同組同一層次的同學由一人向另一人翻譯序言和第一自然段。之后組內(nèi)討論,之后全班討論不懂之處。

        2、 概括序言和第一自然段的段意。

        3、反復誦讀序言和第一自然段,體味“辭”的風格韻味。劃分第一自然段的朗讀停頓。

        歸去來兮!田園將蕪胡不歸?既自以心為形役,奚惆悵而獨悲?悟已往之不諫,知來者之可追。實迷途其未遠,覺今是而昨非。舟遙遙以輕飏,風飄飄而吹衣。問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4、本文在序和第1段中都對作者辭官歸隱的原因作了交代,其歸隱的原因是什么?

        5、揣摩“心為形役”“已往之不諫”“迷途”“昨非”等詞語的含義,說說作者辭官的原因和歸途中的心情。

        四、寫作提升

        閱讀《紅對勾》P25《與陶淵明對話》。請簡要談一談自己對陶淵明的看法。

        五、課后作業(yè)

        1、完成《紅對勾》P91《基礎夯實》《審美探究》部分的習題。

        2、保質(zhì)保量完成下一課時導學案。

        【拓展延伸】

        “心為形役”一瞥

        最高人民法院院長王勝俊3月11日作最高人民法院工作報告時說,各級法院去年積極參與反腐敗斗爭,審結(jié)貪污、賄賂、瀆職案件25912件,判處罪犯26226人。

        對于中國民航來說,一場前所未有的反腐風暴已然降臨。2009年底至今,已先后有多位民航高官要員落馬,包括民航局原副局長宇仁錄、民航局華北局原局長黃登科、首都機場原董事長張志忠、發(fā)改委民航處原處長匡新等。這些人腐敗案發(fā),大半與“航線時刻”審批有關(guān)。

        今年1至4月,江西國土資源廳原副廳長李江華、許建斌因受賄分別被判無期和15年,另一落馬副廳長陳愛民尚未判決。

        2010年4月14日下午,重慶市第五中級人民法院對文強案進行一審公開宣判,重慶市司法局原黨委書記、局長文強因犯受賄罪,包庇、縱容黑社會性質(zhì)組織罪,巨額財產(chǎn)來源不明罪,強奸罪,數(shù)罪并罰被判處死刑,剝奪政治權(quán)利終身,并處沒收個人全部財產(chǎn)。

        10、《擬行路難》導學案(包含教師用學案和學生用學案)

        《擬行路難》導學案

        【學習目標】

        1、理清詩歌的層次,體會作者思想感情的變化過程

        2、理解詩歌的思想內(nèi)容,引導學生認識懷才不遇者的不幸

        3、能分析文中“比興”的用法和作用,理解詩中渲染愁緒的用意

        4、學習以意逆志,知人論世的詩歌鑒賞方法,提高詩歌鑒賞的能力

        5、學會比較閱讀

        【學習重點】

        1、理清詩歌的層次,體會作者思想感情的變化過程

        2、理解詩歌的思想內(nèi)容,引導學生認識懷才不遇者的不幸

        3、能分析文中“比興”的用法和作用,理解詩中渲染愁緒的用意

        【學習難點】

        學習以意逆志,知人論世的詩歌鑒賞方法,提高詩歌鑒賞的能力

        【學習方法】

        朗讀法、問答法、討論法

        【知識鏈接】

        (1)作者介紹

        鮑照,南朝宋文學家字明遠本籍東海(治所在今山東郯城)南北朝文學家,擅長寫樂府詩,聞名于世,年青時就樹立遠大的政治抱負,自認為有非凡的才華,但由于出身寒門庶族,不被朝廷重用,只能做一些小官,一輩子憤憤不得志,最后死在戰(zhàn)亂中

        《擬行路難》18首,表現(xiàn)了為國建功立業(yè)的愿望、對門閥社會的不滿、懷才不遇的痛苦、報國無門的忿懣和理想幻滅的悲哀,真實地反映了當時貧寒士人的生活狀況

        (2)寫作背景:

        我國魏晉南北朝時期,實行門閥制度,主要由數(shù)十個大家族(士族)統(tǒng)治當時的社會,士族制度下的門閥士族特別是高級士族憑借門第出身就可做官,世世代代控制高級官職他們造成“上品無寒門,下品無世族”的局面門閥制度阻塞了寒士的進仕之路,他們即使才華橫溢,也很難任高官一些才高的寒士自然心懷不平,寒士的不平反映在文學作品中,就成為這個時期文學的一個特色

        (3)解釋題意

        《行路難》:樂府舊題,主要是抒發(fā)世路艱難和離別悲傷的感情

        有些學習漢魏樂府的作品的題前多冠一“代”或“擬”字

        【學習過程】

        一、整體感知

        1.學生自由朗讀全詩,要求富有感情

        2.學生結(jié)合注釋,理解大意

        3.請嘗試翻譯本詩,要求創(chuàng)設意境,語言優(yōu)美,表述連貫通順

        往平地上倒水,水會向不同方向流散

        人生也是有命的(貴賤窮達是不一致的),怎么能行時嘆息坐時愁?

        喝點酒來寬慰自己,因要飲酒而中斷了《行路難》的歌唱

        人心又不是草木,怎么會沒有感情,欲說還休,欲行又止,不再多說什么

        二、把握情感

        1、全詩突出了一個什么字?試結(jié)合詩的內(nèi)容加以分析

        明確:全詩突出一個“愁”字

        這首詩的開頭以常見的自然現(xiàn)象作為起興,用平地上的水向四面八方流,比喻人生因門第不同,命運也不同這兩句中,隱含詩人的不平之氣但是這種現(xiàn)象,像大自然一樣,很難改變詩的第三、四句,詩人以“命”來自我安慰,聲稱不要“行嘆復坐愁”不過實際上愁是消除不了的詩的第五、六句,詩人就借酒澆愁,用唱歌斷絕憂愁然而,“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于是,詩的第七句:“心非木石豈無感?”用反問句式,直說“人心有感”,發(fā)出了抗爭詩的前四句不言愁,第五、六句借酒澆愁、用歌斷愁,第七句是一個大轉(zhuǎn)折,把全詩的感情推向高潮緊接著第八句,又是一個急轉(zhuǎn),“不敢言”第七句那么慷慨激昂,第八句卻如此無可奈何,在對比中表現(xiàn)出詩人精神上極度的矛盾、痛苦和忍辱負重

        全詩突出一個“愁”字,所嘆者愁,酌酒為消愁,悲歌為斷愁,不敢言者更添愁正如沈德潛所說,此詩“妙在不曾說破,讀之自然生愁”(《古詩源》)

        2、詩歌開頭兩句用比喻的手法寫出了怎樣的哲理?

        這個比喻是說,像水是依照高下不同的地勢流向各方一樣,人的遭際是被家庭門第的高低貴賤決定的這是古代的血統(tǒng)論

        (分析:作者運用的是以“水”喻人的比興手法,那流向“東西南北”不同方位的“水”,恰好比喻了社會生活中高低貴賤不同處境的人“水”的流向,是地勢造成的;人的處境,是門第決定的因此說,這起首兩句,通過瀉水的尋?,F(xiàn)象的描寫,形象地揭示出了現(xiàn)實社會里門閥制度的不合理性詩人借水“瀉”和“流”的動態(tài)描繪,造成了一種令人驚疑的氣勢正如沈德潛所說:“起手萬端下,如黃河落天走東海也”這正曲折地表達了詩人由于激憤不平而一瀉無余的心情)

        3、“安能行嘆復坐愁”和“心非木石豈無感”兩個反問句,在表現(xiàn)詩人情感變化過程中起了什么作用?

        【明確】“安能行嘆復坐愁”這個反問句,從字面上看,是說人生苦樂自有命,怎么能行時嘆息坐時愁呢?應該學會自我寬慰實際上,語言中蘊含著不平之氣這個反問句,詩人含著不平,提出不言愁,感情基本上還比較平穩(wěn)

        “心非木石豈無感”一句,是詩人思想感情的大轉(zhuǎn)折上文中,以“人生亦有命”來寬慰,以不言愁來消愁,感情還能克制到借酒澆愁,其結(jié)果是愁更愁,情感之流開始奔涌到“心非木石豈無感”,感情沸騰,在這句達到了高潮

        4、第三句中的“命”是指什么?結(jié)合全詩看,作者對此有怎樣的看法?

        【明確】從詩歌本身看,作者所說的“命”指門第決定人生,有什么樣的門第就有什么樣的遭遇作者認為非常不公平,但沒法改變,只能發(fā)出憤怒的控訴

        5、這首詩的感情基調(diào)是什么?

        明確:本詩即是詩人的不平之鳴,抒發(fā)了詩人懷才不遇的憤懣之情

        三、延伸拓展:

        1、從思想內(nèi)容和語言風格方面,說說此詩對李白的《行路難(其一)》有哪些影響?

        【明確】

        作者的《擬行路難》對李白的《行路難》很有影響

        從思想內(nèi)容看,都是寫懷才遇的悲憤不平的感情

        從語言風格看,都得力于漢樂府的影響語言質(zhì)樸,用近乎口語的文字表現(xiàn)深邃的詩意

        2、談談你對古代文人懷才不遇現(xiàn)象的認識

        四.當堂檢測

        默寫《擬行路難》

        五.學習反思

        2、推薦閱讀:

        詠懷八十二首(其一)

        阮籍

        夜中不能寐,起坐彈鳴琴

        薄帷鑒明月,清風吹我襟

        孤鴻號外野,翔鳥鳴北林

        徘徊將何見,憂思獨傷心

        (1)找出這首詩的詩眼?

        【明確】憂思

        (2)詩人是如何表現(xiàn)他的憂思的?

        【明確】開頭兩句通過動作描寫(夜晚失眠,起來彈琴),婉約表達了詩人心中的隱憂三、四、五、六句通過“明月、清風、孤鴻、翔鳥”以動寫靜,渲染出一種凄清的意境,以清冷的自然景色為襯托來抒寫內(nèi)心的孤獨和憂思最后兩句直抒胸臆,點破憂思、傷心

        (3)詩人為什么會如此傷心,如此憂思?(引導學生用知人論世的方法解答)

        【明確】三國魏晉時人公元249年,司馬懿殺曹爽,專國政死后其子司馬師、司馬昭相繼專權(quán)公元254年,司馬師廢魏帝曹芳,立曹髦公元260年,司馬昭殺曹髦,立曹奐死后,由其子司馬炎代魏稱帝,建立晉朝阮籍就是處在司馬氏與曹氏激烈斗爭的政治漩渦之中為了保全自己,他不得不小心翼翼,虛與周旋生于亂世,阮籍常用醉酒的方法,在當時復雜的政治斗爭中保全自己

        (詳細內(nèi)容見補充資料)

        七、作業(yè)布置:

        附:鑒賞資料

        1、《擬行路難》

        《擬行路難》著重表現(xiàn)詩人在門閥制度壓抑下懷才不遇的憤懣與不平

        詩歌開首兩句由瀉水于地起興,以水流方向的不一,來喻指人生窮達的各殊這是一個很有名的比喻,它能夠從平凡的日常生活現(xiàn)象中揭示深刻的哲理,即以水流方向各別來顯示人生遭際的殊異,耐人咀嚼,叫人感悟

        次二句承接上文:既然人的貴賤窮達就好比水流的東西南北一樣,是命運注定、不可勉強的,那又何必煩愁苦怨、長吁短嘆不已呢?表面上,這是叫人們放寬心胸,承認現(xiàn)實,其實內(nèi)里蘊蓄著無限的酸辛與憤慨這關(guān)鍵就在一個“命”字上大“命”當頭,誰還能強爭強求?只能聽憑它貴者自貴,賤者自賤但反過來問一聲:“命”就真的那么公正合理嗎?為什么人人必須服從它呢?低頭認“命”,原是無可奈何的事;把社會生活中一切不正常的現(xiàn)象歸之于“命”,這本身就包含著無言的控訴

        再往下,詩思的發(fā)展仍然循著原來的路子認了“命”,就應設法自我寬解,而喝酒正是消愁解悶的好辦法我們的詩人于是斟滿美酒,舉起杯盞,大口大口地喝將起來,連歌唱《行路難》也暫時中斷了,更不用說其余的牢騷和感嘆

        那末,矛盾就此解決了?詩還用得著寫下去嗎?“心非木石豈無感”一句陡然翻轉(zhuǎn),用反詰語氣強調(diào)指出:活著的心靈不同于無知的樹木、石塊,怎么可能沒有感慨不平!簡簡單單七個字,把前面諸種自寬自解、認命聽命的說法一筆抹倒,讓久久掩抑在心底的悲憤之情如火山般噴射出來,其熱度和力度足以令人震顫

        我們仿佛看到詩人扔下手中的酒杯,橫眉怒目,拍案而起,正要面對不公平的命運大聲抗辯可是,他并未由此再進一步發(fā)泄這種感憤,卻輕輕一掉,用“吞聲躑躅不敢言”一句收結(jié)全詩,硬是將已經(jīng)爆發(fā)出來的巨大的悲慨重又吞咽下去“不敢言”三字蘊藏著無窮的含意,表明詩人所悲、所感、所憤激不平的并非一般小事,而有著重要的社會政治內(nèi)容;愈是不敢言說,愈見出感憤的深切經(jīng)過詩篇結(jié)末兩句這樣一縱一收、一揚一抑,就把詩人內(nèi)心悲憤難忍、起伏頓宕的情緒,淋漓盡致地表達出來了套用一句老話,謂之“筆力足以扛鼎”

        這首詩在音節(jié)上也有它獨到的地方它不像前面第一、第三首詩采用純七言句,而是用的長短相間的雜言體雜言似乎不及七言整齊,但有個好處,就是能靈活組織句子,便于選擇合適的聲腔,以配合文情的傳遞本詩頭上六句正是巧妙地運用了五七言句式的交錯,建構(gòu)起一短一長、一張一弛的節(jié)奏形式,給人以半吐半吞、欲說還休的語感而到了結(jié)尾處,則又改為連用七言長調(diào),有如洪水滔滔汩汩地涌出閘門,形成了情感的高潮聲情并茂,可以說是鮑照樂府歌行的一大特點,它對唐人歌行體詩篇也產(chǎn)生過極其深遠的影響,值得我們細心玩味

        ——選自《漢魏六朝詩歌鑒賞辭典》第759—760頁,上海辭書出版社

        《擬行路難》導學案學生用案

        【學習目標】

        1、理清詩歌的層次,體會作者思想感情的變化過程

        2、理解詩歌的思想內(nèi)容,引導學生認識懷才不遇者的不幸

        3、能分析文中“比興”的用法和作用,理解詩中渲染愁緒的用意

        4、學習以意逆志,知人論世的詩歌鑒賞方法,提高詩歌鑒賞的能力

        5、學會比較閱讀

        【學習重點】

        1、理清詩歌的層次,體會作者思想感情的變化過程

        2、理解詩歌的思想內(nèi)容,引導學生認識懷才不遇者的不幸

        3、能分析文中“比興”的用法和作用,理解詩中渲染愁緒的用意

        【學習難點】

        學習以意逆志,知人論世的詩歌鑒賞方法,提高詩歌鑒賞的能力

        【學習方法】

        朗讀法、問答法、討論法

        【知識鏈接】

        (1)作者介紹

        鮑照,南朝宋文學家字明遠本籍東海(治所在今山東郯城)南北朝文學家,擅長寫樂府詩,聞名于世,年青時就樹立遠大的政治抱負,自認為有非凡的才華,但由于出身寒門庶族,不被朝廷重用,只能做一些小官,一輩子憤憤不得志,最后死在戰(zhàn)亂中

        《擬行路難》18首,表現(xiàn)了為國建功立業(yè)的愿望、對門閥社會的不滿、懷才不遇的痛苦、報國無門的忿懣和理想幻滅的悲哀,真實地反映了當時貧寒士人的生活狀況

        (2)寫作背景:

        我國魏晉南北朝時期,實行門閥制度,主要由數(shù)十個大家族(士族)統(tǒng)治當時的社會,士族制度下的門閥士族特別是高級士族憑借門第出身就可做官,世世代代控制高級官職他們造成“上品無寒門,下品無世族”的局面門閥制度阻塞了寒士的進仕之路,他們即使才華橫溢,也很難任高官一些才高的寒士自然心懷不平,寒士的不平反映在文學作品中,就成為這個時期文學的一個特色

        (3)解釋題意

        《行路難》:樂府舊題,主要是抒發(fā)世路艱難和離別悲傷的感情

        有些學習漢魏樂府的作品的題前多冠一“代”或“擬”字

        【學習過程】

        一、整體感知

        1.學生自由朗讀全詩,要求富有感情

        2.學生結(jié)合注釋,理解大意

        3.請嘗試翻譯本詩,要求創(chuàng)設意境,語言優(yōu)美,表述連貫通順

        二、把握情感

        1、全詩突出了一個什么字?試結(jié)合詩的內(nèi)容加以分析

        2、詩歌開頭兩句用比喻的手法寫出了怎樣的哲理?

        3、“安能行嘆復坐愁”和“心非木石豈無感”兩個反問句,在表現(xiàn)詩人情感變化過程中起了什么作用?

        4、第三句中的“命”是指什么?結(jié)合全詩看,作者對此有怎樣的看法?

        5、這首詩的感情基調(diào)是什么?

        三、延伸拓展:

        1、從思想內(nèi)容和語言風格方面,說說此詩對李白的《行路難(其一)》有哪些影響?

        2談談你對古代文人懷才不遇現(xiàn)象的認識

        四.當堂檢測

        默寫《擬行路難》

        五.學習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