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咬文嚼字》導學案一等獎》屬于教學設計中比較優(yōu)秀的內容,歡迎參考。
1、《咬文嚼字》導學案一等獎
下面是由小編分享的《咬文嚼字》導學案,大家一起來分享下吧。
教學目的:
1、在理解文意的基礎上,對文意進行分析評價,借鑒吸收。
2、深入體會作者“文字和思想感情有著密切的關系”的主張。
3、培養(yǎng)學生正確的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習慣,培養(yǎng)“一字不肯放松的謹嚴”的精神。
教學重點:
1、理解文章內容,把握文章思路。
2、深入體會作者“文字和思想感情有著密切的關系”的主張。
教學難點:
1、深入體會作者“文字和思想感情有著密切的關系”的主張。
2、在鑒賞與品味文中引用的佳句過程中,提高審美能力。
第一節(jié)
一、導入:
“小老鼠看書”打一成語:咬文嚼字。
“咬文嚼字”是什么意思?詞典中對“咬文嚼字”這一成語有三個解釋:過分地斟酌字句(多指死摳字眼而不領會精神實質);形容賣弄才學;形容強詞奪理或狡辯。由此可見這三個解釋無一不含貶義。那么朱光潛先生對這一成語賦予了怎樣的新意?我們今天來學習朱光潛的《咬文嚼字》。
二、作者簡介:
朱光潛(1897--1986),筆名孟實,安徽桐城人。我國現(xiàn)代美學的開拓者
和奠基者這一。著名的美學家、文藝理論家、翻譯家。畢生從事美學教學和研究,在西方美學思想和中西方文化研究方面造詣較深。著有《悲劇心理學》《文藝心理學》《西方美學史》。譯有黑格爾的《美學》等。《西方美學史》是朱光潛最重要的一部著作,也是我國學者撰寫的第一部美學史著作,具有開創(chuàng)性的學術價值,代表了中國研究西方美學思想的水平。
三、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請同學朗讀課文,疏通文中生子新詞:
A、生字:
倒涎 憎惡 茗煙 深惡痛絕 啰嗦
錙銖必較 斟酌 沒鏃 岑寂 月暈
烹小龍團 清沁 蘊藉 太濫 灞橋
付梓 尺牘
B、新詞:
煉字:用心琢磨,使文句精美簡潔。
援例:引用成例。
深惡痛絕:厭惡、痛恨到了極點。
錙銖必較:對極少的錢或很小的事都十分計較。
斟酌:考慮事情、文字等是否可行或是否適當。
索然無味:形容文章內容枯燥。
推敲:斟酌文句,反復琢磨。
胸襟:抱負、氣量。
岑寂:寂靜。
捉摸:猜測;預料。
游離:離開集體或依附的事物而存在。
清沁肺腑:清新得滲入到人的內臟。比喻使人很感動。
不即不離:對待別人的態(tài)度不太接近也不太疏遠。
若隱若現(xiàn):像是隱藏,又像是顯現(xiàn)。形容模糊不清的狀態(tài)。
蘊藉:含蓄而不顯露。
點石成金:把別人不好的文章改為好文章。
自鳴得意:自己表示很得意,自認為了不起。
下乘:下品。
粗枝大葉:比喻不細致,做事粗心大意。
推陳出新:去掉舊事物的糟粕,取其精華并使它向新方向發(fā)展。
2、精讀課文,把握文段主旨:
第一段:郭沫若聽從演員的意見改動《屈原》中的臺詞,使文句意味大變。
第二段:舉《水滸傳》和《紅樓夢》中煉字的例子,說明“你是”“你這”“你有”三種不同句式有不同意味。
第三、四段:舉王若虛對《史記》中“李廣射虎”一段的改寫,說明文字一增一減意味不同。
第五段:舉賈島“推敲”的故事,說明用字不同,詩歌的意境不同。
第六段:字有直指意義和聯(lián)想意義之分,并以蘇軾的《惠山烹小龍團》為例,說明善用字的聯(lián)想意義,可以使詩的旨意豐富蘊藉。
第七段:聯(lián)想意義的誤用而生流弊,形成“套板反應”。
第八段:對文學工作者提出的要求和希望。
3、文章結構:
第一部分(1-5):從不同的角度說明咬文嚼字的效果(文字和思想的密切關
系)。
第二部分(6-7):正反說明咬文嚼字的重要性。(正反對比論證語言要想跟著情感走,就要“為陳言之務去”)
第三部分(8):對文學工作者提出的要求和希望。
B、第一部分與第二部分之間是什么關系?
第二部分是在課文第一部分的基礎上具體談作法。如果說第一部分是在講述“咬文嚼字”的內涵以及為什么要“咬文嚼字”,那么第二部分則主要論述如何“咬文嚼字”,在“咬文嚼字”的過程中要避免哪些問題。
第二節(jié)
一、分析全文:
1、演員將“你是沒有骨氣的文人!”這句臺詞改為“你這沒有骨氣的文人!”,郭沫若認為改得怎樣?他的理由是什么?
郭沫若認為演員覺得改得很恰當。
郭沫若認為“你是什么”只是單純的敘述語,沒有更多的意義,有時或許會落個“不是”;而“你這什么”便是堅決的判斷,而且還把必須有的附帶語省略去了。
2、根據(jù)這種認識郭沫若將“你有革命家的風度”改為什么?
“你這革命家的風度”
3、朱光潛先生認為以上兩種修改方法怎樣?
認為第一種修改得很好,引用《水滸》里的用語對“你這”句式作推敲,證明演員確實修改得好;而第二種修改得不妥,他引用《紅樓夢》中茗煙罵金榮一句,來說明“你是”的特定意味進而予以反駁。
4、朱光潛為什么認為第二種修改得不妥?
“你這”式語法大半表示深惡痛絕,在贊美時不適宜;
“你這革命家的風度”根本不成一句話。
5、所以第二段中第一句話“這是煉字的的好例”,“這”就指代不明,結合語境我們可以猜知作者的本意是指什么?
“你是沒有骨氣的文人!”改為“你這沒有骨氣的文人!”
6、大家比較閱讀一、二段,說說朱光潛和郭沫若他們分別是怎樣看待“你是”“你這”這兩種句式?
郭沫若認為“你是什么”只是單純的敘述語,沒有更多的意義,有時或許會落個“不是”;而“你這什么”便是堅決的判斷,而且還把必須有的附帶語省略去了。
朱光潛先生認為“你是什么”不一定就是“單純的敘述語,沒有更多的意義”, “你是什么”是不帶情感的判斷,縱有情感也不能在文字本身上見出;“你這”句式不僅是堅決的判斷,而且?guī)в袠O端憎惡的驚嘆語,表現(xiàn)著強烈的情感。
7、“你是沒有骨氣的文人!”換成 “你這沒有骨氣的文人!”句式之后,表達的情感不一樣了,這就直接證明了第三段中的哪幾句話的正確性?既然這樣這就要求我們怎樣做?
咬文嚼字,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實際上就是調整思想情感;從來沒有一句話換一個說法而意味仍完全不變的。一言以蔽之就是文字與思想是有關系的
無論在閱讀或寫作,我們必須有一字不放松的謹嚴。
8、下面我們讀 讀《史記》中“李廣射虎”的原句和王若虛的改句,想想原句和改句意味有什么不同?你有什么心得體會?
(翻譯:見到草中有大石,誤以為是虎就射它,射中了石頭,箭頭進入石中,走近一看,原來是石頭。就又再射大石,最終也未能再射入石中了。)
見第四段內容。
字數(shù)不同,意味不同;文字的好壞并不由繁簡決定,而是由意味、表達效果而定。
9、作者對于賈島的“推敲”這一典故,他有沒有認為哪一句好些?
作者沒有明確究竟哪一句用得好,他認為選“推”或“敲”字,重要的是選用的這個字所營造的境界要與作者當時所要說的相符合而且和全詩調和的。
10、雖然作者沒有直接肯定哪個字用得好,但他還是對這兩個字分別作了探討,他是怎樣探討的?
作者認為用“推”雖然顯得魯莽,但可說明門是虛掩的,由門虛掩想到“寺里只有他孤零零的一個和尚”,由孤零零的一個和尚想到“在這冷寂的場合,他有興致出來步月,興盡而返,獨往獨來,自在無礙,他也自有一副胸襟氣度。”;作者又聯(lián)想上句“鳥宿池邊樹”,想到“推”可無聲,氣氛冷寂,才不驚動宿鳥,與全詩調和些。
用“敲”字顯得拘禮些,說明寺里有人應門,不是只有孤零零的一個和尚,寺里至少有一些溫暖人情。由此可見“敲”的空氣沒有“推”那么冷寂。就上句來說,“敲”為有聲,會驚起宿鳥,打破岑寂,會平添攪擾。
由此可見,詩歌用字不同,意境改變。
11、第一部分各段之間是什么關系?
第一部分用三個例子分別從不同角度舉例說明文字和思想的密切關系。三個例子是層層遞進的關系。
12、在閱讀和寫作的過程中,字的難處在于其意義的確定和控制。字有直指的意義和聯(lián)想的意義,那么兩者的區(qū)別在哪里?
直指的意義:明顯而確實;易用;固定的;偏于類型;
聯(lián)想的意義:變化莫測;難用;游離的;偏于個性;意蘊豐富。
13、作者認為什么樣的文章適合用直指的意義?什么樣的文章適合用聯(lián)想的意義?對我們有怎樣的要求?
科學的文字適合用直指的意義,文學的文字適合用聯(lián)想的意義。
既然字的難處在于其意義的確定與控制,直指的意義和聯(lián)想的意義有很
大的區(qū)別,并且適用于不同的文字,那么就要求我們閱讀時要敢于大膽發(fā)揮想像和聯(lián)想,準確把握作品的內蘊,達到表達的最佳。
14、作者引用《惠山烹小龍團》的詩句想說明什么?
(“天上小團月”其實就是“小龍團”茶。正是因為蘇軾善用字的聯(lián)想意義,把“明月照著泉水和清茶泡在泉水里那一點共同的清沁肺腑”的感覺聯(lián)起來,從而使詩句在不即不離、若隱若現(xiàn)之中,含混中顯得豐富,比直接說更有韻味。而我們也可以通過這兩句詩句想象當時那種場景:夜晚,月影朦朧,在山間泉水旁,詩人和好友在那品茶、賞月,怡然自樂。如果直接寫,那還會有這樣的想象嗎?)
聯(lián)想的意義比直指的意義意韻豐富,更適合文學的語言。
15、聯(lián)想的意義可以使意蘊豐富,但也最容易誤用而生流弊,陷入“套板反應”
中,那么什么是“套板反應”?
一件事物發(fā)生時立即使你聯(lián)想到一些套語濫調,而你也就安于套語濫調,毫不斟酌地使用它們,并且自鳴得意。
16、“套板反應”有何危害?
就作者來說,“套板反應”和創(chuàng)造的動機是仇敵;就讀者來說,它引不起新鮮而真切的情趣。一個作者在用字詞上面離不掉“套板反應”,在運思布局上面,甚至于在整個人生態(tài)度方面也就難免如此。
17、怎樣才不滑到“套板反應”中去?
“唯陳言之務去”,運用文字時做到咬文嚼字,讓語言跟著思想情感走。
18、第一部分與第二部分之間是什么關系?
第二部分是在課文第一部分的基礎上具體談作法。如果說第一部分是在講述“咬文嚼字”的內涵以及為什么要“咬文嚼字”,那么第二部分則主要論述如何“咬文嚼字”,在“咬文嚼字”的過程中要避免哪些問題。
19、到現(xiàn)在我們就只剩下最后一小節(jié)。請同學們齊聲朗讀這一小節(jié)。同時思考這一小節(jié)起什么作用,又有哪些內容?
這一小節(jié)起總結作用。
讓讀者再次明白①咬文嚼字的目標(逐漸達到藝術的完美)②咬文嚼字的要求(求思想感情和語言的精練與吻合)③咬文嚼字的方法(以謹嚴的態(tài)度,留心玩索,不能懶,不能粗心,不能輕易自滿,要刻苦自勵,推陳出新。)
二、提高拓展:對下面文字進行對比,體會科學文字與文學語言在表達上的不同。
1、白日依山盡,黃河流入海入海流。—— 王之渙《登鸛雀樓 》
“入海流”這一倒裝有一股強勁的力量,“流”字發(fā)音舒緩綿長,放在句末,可以想象黃河寬廣遼遠、浩蕩千里的形態(tài);“入海”這一瞬間景象可以想見黃河驚濤駭浪、奔騰咆哮的氣勢。
2、紅杏枝頭春意鬧濃。—一宋祁《玉樓春》
“鬧”字不僅形容出紅杏的眾多和紛繁,而且,它把生機勃勃的大好春光
全都點染出來了。“鬧”字不僅有色,而且似乎有聲,王國維在《人間詞話》
中說:“著一‘鬧’字而境界全出。”
3、春風又綠過到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一王安石《泊船瓜洲》
與其它幾個字相比,“綠”字色彩鮮明,把江南春天充滿生機的美麗景色以及與春風的關系,形象地表達出來,其它諸字卻無這種作用。
綠字能喚起人們的聯(lián)想,春草綠時,引起思歸之情,自然與下句明月何時
照我還緊密呼應,豐富了詩的意味。
4、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數(shù)枝開。—一盧梅坡《早梅》
“一”,梅花開于百花之前,是謂“早”;而這“一枝”又先于眾梅,悄然“早”開,更顯出此梅不同尋常,從而傳達出準確的詩意。
5、請分析王安石改為“紛紛”二字好在哪里?
晴景 (唐)王駕
雨前初見花間蕊,雨后全無葉底花。
蜂蝶飛來紛紛過墻去,應疑春色在鄰家。
聯(lián)想想像,蜂忙蝶亂的側寫妙筆令人真實地感受出晚春雨后特有的美景。
8、銀杏,落葉喬木。雌雄異株,葉片扇形。種子橢圓形,外面有橙黃色帶臭味的種皮,果仁可以吃,也可以人藥。木材質密,可供雕刻用。是我國的特產(chǎn)。也叫公孫樹。——《現(xiàn)代漢語詞典》
你的株干是多么的端直,你的枝條是多么蓬勃,你那折扇形的葉片是多么的青翠,多么的瑩潔,多么的精巧呀!在暑天你為多少的廟宇戴上了巍峨的云冠,你也為多少的勞苦人撐出了清涼的華蓋。梧桐雖有你的端直而沒有你的堅牢;白楊雖有你的蔥籠而沒有你的莊重。……當你那解脫了一切,你那槎椏的枝干挺撐在太空中的時候,你對于寒風霜雪毫不避易。那是多么的嶙峋而又灑脫呀,恐怕自有佛法以來再也不曾產(chǎn)生過像你這樣的高僧。你沒有絲毫依阿取容的姿態(tài),但你也并不荒傖;你的美德像音樂一樣洋溢八荒,但你也并不隱遁。我是怎樣的思念你呀,銀杏!我可希望你不要把中國忘記吧。這事情是有點危險的,我怕你一不高興,會從中國的地面上隱遁下去。在中國的領空中會永遠聽不著你贊美生命的歡歌。銀杏,我真希望呀,希望中國人單為能更多吃你的白果,總有能更加愛慕你的。 ——郭沫若《銀杏》
作為詞典上的科學文字,A句的語言準確、精密,沒有任何感情色彩,而在B段文字中,郭沫若筆下的銀杏,已經(jīng)不僅僅是銀杏本身了,它象征了中華民族優(yōu)良傳統(tǒng),它象征了中華民族所具有的優(yōu)秀品質。這是只有文學作品才會具有的深廣內涵,也只有這樣的文字。才稱得上是文學的文字。
以上就是小編分享的《咬文嚼字》導學案的全部內容,更多語文資料請到。
2、《咬文嚼字》導學案
下面是由小編分享的《咬文嚼字》導學案,大家一起來分享下吧。
教學目的:
1、在理解文意的基礎上,對文意進行分析評價,借鑒吸收。
2、深入體會作者“文字和思想感情有著密切的關系”的主張。
3、培養(yǎng)學生正確的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習慣,培養(yǎng)“一字不肯放松的謹嚴”的精神。
教學重點:
1、理解文章內容,把握文章思路。
2、深入體會作者“文字和思想感情有著密切的關系”的主張。
教學難點:
1、深入體會作者“文字和思想感情有著密切的關系”的主張。
2、在鑒賞與品味文中引用的佳句過程中,提高審美能力。
第一節(jié)
一、導入:
“小老鼠看書”打一成語:咬文嚼字。
“咬文嚼字”是什么意思?詞典中對“咬文嚼字”這一成語有三個解釋:過分地斟酌字句(多指死摳字眼而不領會精神實質);形容賣弄才學;形容強詞奪理或狡辯。由此可見這三個解釋無一不含貶義。那么朱光潛先生對這一成語賦予了怎樣的新意?我們今天來學習朱光潛的《咬文嚼字》。
二、作者簡介:
朱光潛(1897--1986),筆名孟實,安徽桐城人。我國現(xiàn)代美學的開拓者
和奠基者這一。著名的美學家、文藝理論家、翻譯家。畢生從事美學教學和研究,在西方美學思想和中西方文化研究方面造詣較深。著有《悲劇心理學》《文藝心理學》《西方美學史》。譯有黑格爾的《美學》等?!段鞣矫缹W史》是朱光潛最重要的一部著作,也是我國學者撰寫的第一部美學史著作,具有開創(chuàng)性的學術價值,代表了中國研究西方美學思想的水平。
三、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請同學朗讀課文,疏通文中生子新詞:
A、生字:
倒涎 憎惡 茗煙 深惡痛絕 啰嗦
錙銖必較 斟酌 沒鏃 岑寂 月暈
烹小龍團 清沁 蘊藉 太濫 灞橋
付梓 尺牘
B、新詞:
煉字:用心琢磨,使文句精美簡潔。
援例:引用成例。
深惡痛絕:厭惡、痛恨到了極點。
錙銖必較:對極少的錢或很小的事都十分計較。
斟酌:考慮事情、文字等是否可行或是否適當。
索然無味:形容文章內容枯燥。
推敲:斟酌文句,反復琢磨。
胸襟:抱負、氣量。
岑寂:寂靜。
捉摸:猜測;預料。
游離:離開集體或依附的事物而存在。
清沁肺腑:清新得滲入到人的內臟。比喻使人很感動。
不即不離:對待別人的態(tài)度不太接近也不太疏遠。
若隱若現(xiàn):像是隱藏,又像是顯現(xiàn)。形容模糊不清的狀態(tài)。
蘊藉:含蓄而不顯露。
點石成金:把別人不好的文章改為好文章。
自鳴得意:自己表示很得意,自認為了不起。
下乘:下品。
粗枝大葉:比喻不細致,做事粗心大意。
推陳出新:去掉舊事物的糟粕,取其精華并使它向新方向發(fā)展。
2、精讀課文,把握文段主旨:
第一段:郭沫若聽從演員的意見改動《屈原》中的臺詞,使文句意味大變。
第二段:舉《水滸傳》和《紅樓夢》中煉字的例子,說明“你是”“你這”“你有”三種不同句式有不同意味。
第三、四段:舉王若虛對《史記》中“李廣射虎”一段的改寫,說明文字一增一減意味不同。
第五段:舉賈島“推敲”的故事,說明用字不同,詩歌的意境不同。
第六段:字有直指意義和聯(lián)想意義之分,并以蘇軾的《惠山烹小龍團》為例,說明善用字的聯(lián)想意義,可以使詩的旨意豐富蘊藉。
第七段:聯(lián)想意義的誤用而生流弊,形成“套板反應”。
第八段:對文學工作者提出的要求和希望。
3、文章結構:
第一部分(1-5):從不同的角度說明咬文嚼字的效果(文字和思想的密切關
系)。
第二部分(6-7):正反說明咬文嚼字的重要性。(正反對比論證語言要想跟著情感走,就要“為陳言之務去”)
第三部分(8):對文學工作者提出的要求和希望。
B、第一部分與第二部分之間是什么關系?
第二部分是在課文第一部分的基礎上具體談作法。如果說第一部分是在講述“咬文嚼字”的內涵以及為什么要“咬文嚼字”,那么第二部分則主要論述如何“咬文嚼字”,在“咬文嚼字”的過程中要避免哪些問題。
第二節(jié)
一、分析全文:
1、演員將“你是沒有骨氣的文人!”這句臺詞改為“你這沒有骨氣的文人!”,郭沫若認為改得怎樣?他的理由是什么?
郭沫若認為演員覺得改得很恰當。
郭沫若認為“你是什么”只是單純的敘述語,沒有更多的意義,有時或許會落個“不是”;而“你這什么”便是堅決的判斷,而且還把必須有的附帶語省略去了。
2、根據(jù)這種認識郭沫若將“你有革命家的風度”改為什么?
“你這革命家的風度”
3、朱光潛先生認為以上兩種修改方法怎樣?
認為第一種修改得很好,引用《水滸》里的用語對“你這”句式作推敲,證明演員確實修改得好;而第二種修改得不妥,他引用《紅樓夢》中茗煙罵金榮一句,來說明“你是”的特定意味進而予以反駁。
4、朱光潛為什么認為第二種修改得不妥?
“你這”式語法大半表示深惡痛絕,在贊美時不適宜;
“你這革命家的風度”根本不成一句話。
5、所以第二段中第一句話“這是煉字的的好例”,“這”就指代不明,結合語境我們可以猜知作者的本意是指什么?
“你是沒有骨氣的文人!”改為“你這沒有骨氣的文人!”
6、大家比較閱讀一、二段,說說朱光潛和郭沫若他們分別是怎樣看待“你是”“你這”這兩種句式?
郭沫若認為“你是什么”只是單純的敘述語,沒有更多的意義,有時或許會落個“不是”;而“你這什么”便是堅決的判斷,而且還把必須有的附帶語省略去了。
朱光潛先生認為“你是什么”不一定就是“單純的敘述語,沒有更多的意義”, “你是什么”是不帶情感的判斷,縱有情感也不能在文字本身上見出;“你這”句式不僅是堅決的判斷,而且?guī)в袠O端憎惡的驚嘆語,表現(xiàn)著強烈的情感。
7、“你是沒有骨氣的文人!”換成 “你這沒有骨氣的文人!”句式之后,表達的情感不一樣了,這就直接證明了第三段中的哪幾句話的正確性?既然這樣這就要求我們怎樣做?
咬文嚼字,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實際上就是調整思想情感;從來沒有一句話換一個說法而意味仍完全不變的。一言以蔽之就是文字與思想是有關系的
無論在閱讀或寫作,我們必須有一字不放松的謹嚴。
8、下面我們讀 讀《史記》中“李廣射虎”的原句和王若虛的改句,想想原句和改句意味有什么不同?你有什么心得體會?
(翻譯:見到草中有大石,誤以為是虎就射它,射中了石頭,箭頭進入石中,走近一看,原來是石頭。就又再射大石,最終也未能再射入石中了。)
見第四段內容。
字數(shù)不同,意味不同;文字的好壞并不由繁簡決定,而是由意味、表達效果而定。
9、作者對于賈島的“推敲”這一典故,他有沒有認為哪一句好些?
作者沒有明確究竟哪一句用得好,他認為選“推”或“敲”字,重要的是選用的這個字所營造的境界要與作者當時所要說的相符合而且和全詩調和的。
10、雖然作者沒有直接肯定哪個字用得好,但他還是對這兩個字分別作了探討,他是怎樣探討的?
作者認為用“推”雖然顯得魯莽,但可說明門是虛掩的,由門虛掩想到“寺里只有他孤零零的一個和尚”,由孤零零的一個和尚想到“在這冷寂的場合,他有興致出來步月,興盡而返,獨往獨來,自在無礙,他也自有一副胸襟氣度。”;作者又聯(lián)想上句“鳥宿池邊樹”,想到“推”可無聲,氣氛冷寂,才不驚動宿鳥,與全詩調和些。
用“敲”字顯得拘禮些,說明寺里有人應門,不是只有孤零零的一個和尚,寺里至少有一些溫暖人情。由此可見“敲”的空氣沒有“推”那么冷寂。就上句來說,“敲”為有聲,會驚起宿鳥,打破岑寂,會平添攪擾。
由此可見,詩歌用字不同,意境改變。
11、第一部分各段之間是什么關系?
第一部分用三個例子分別從不同角度舉例說明文字和思想的密切關系。三個例子是層層遞進的關系。
12、在閱讀和寫作的過程中,字的難處在于其意義的確定和控制。字有直指的意義和聯(lián)想的意義,那么兩者的區(qū)別在哪里?
直指的意義:明顯而確實;易用;固定的;偏于類型;
聯(lián)想的意義:變化莫測;難用;游離的;偏于個性;意蘊豐富。
13、作者認為什么樣的文章適合用直指的意義?什么樣的文章適合用聯(lián)想的意義?對我們有怎樣的要求?
科學的文字適合用直指的意義,文學的文字適合用聯(lián)想的意義。
既然字的難處在于其意義的確定與控制,直指的意義和聯(lián)想的意義有很
大的區(qū)別,并且適用于不同的文字,那么就要求我們閱讀時要敢于大膽發(fā)揮想像和聯(lián)想,準確把握作品的內蘊,達到表達的最佳。
14、作者引用《惠山烹小龍團》的詩句想說明什么?
(“天上小團月”其實就是“小龍團”茶。正是因為蘇軾善用字的聯(lián)想意義,把“明月照著泉水和清茶泡在泉水里那一點共同的清沁肺腑”的感覺聯(lián)起來,從而使詩句在不即不離、若隱若現(xiàn)之中,含混中顯得豐富,比直接說更有韻味。而我們也可以通過這兩句詩句想象當時那種場景:夜晚,月影朦朧,在山間泉水旁,詩人和好友在那品茶、賞月,怡然自樂。如果直接寫,那還會有這樣的想象嗎?)
聯(lián)想的意義比直指的意義意韻豐富,更適合文學的語言。
15、聯(lián)想的意義可以使意蘊豐富,但也最容易誤用而生流弊,陷入“套板反應”
中,那么什么是“套板反應”?
一件事物發(fā)生時立即使你聯(lián)想到一些套語濫調,而你也就安于套語濫調,毫不斟酌地使用它們,并且自鳴得意。
16、“套板反應”有何危害?
就作者來說,“套板反應”和創(chuàng)造的動機是仇敵;就讀者來說,它引不起新鮮而真切的情趣。一個作者在用字詞上面離不掉“套板反應”,在運思布局上面,甚至于在整個人生態(tài)度方面也就難免如此。
17、怎樣才不滑到“套板反應”中去?
“唯陳言之務去”,運用文字時做到咬文嚼字,讓語言跟著思想情感走。
18、第一部分與第二部分之間是什么關系?
第二部分是在課文第一部分的基礎上具體談作法。如果說第一部分是在講述“咬文嚼字”的內涵以及為什么要“咬文嚼字”,那么第二部分則主要論述如何“咬文嚼字”,在“咬文嚼字”的過程中要避免哪些問題。
19、到現(xiàn)在我們就只剩下最后一小節(jié)。請同學們齊聲朗讀這一小節(jié)。同時思考這一小節(jié)起什么作用,又有哪些內容?
這一小節(jié)起總結作用。
讓讀者再次明白①咬文嚼字的目標(逐漸達到藝術的完美)②咬文嚼字的要求(求思想感情和語言的精練與吻合)③咬文嚼字的方法(以謹嚴的態(tài)度,留心玩索,不能懶,不能粗心,不能輕易自滿,要刻苦自勵,推陳出新。)
二、提高拓展:對下面文字進行對比,體會科學文字與文學語言在表達上的不同。
1、白日依山盡,黃河流入海入海流。—— 王之渙《登鸛雀樓 》
“入海流”這一倒裝有一股強勁的力量,“流”字發(fā)音舒緩綿長,放在句末,可以想象黃河寬廣遼遠、浩蕩千里的形態(tài);“入海”這一瞬間景象可以想見黃河驚濤駭浪、奔騰咆哮的氣勢。
2、紅杏枝頭春意鬧濃。—一宋祁《玉樓春》
“鬧”字不僅形容出紅杏的眾多和紛繁,而且,它把生機勃勃的大好春光
全都點染出來了。“鬧”字不僅有色,而且似乎有聲,王國維在《人間詞話》
中說:“著一‘鬧’字而境界全出。”
3、春風又綠過到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一王安石《泊船瓜洲》
與其它幾個字相比,“綠”字色彩鮮明,把江南春天充滿生機的美麗景色以及與春風的關系,形象地表達出來,其它諸字卻無這種作用。
綠字能喚起人們的聯(lián)想,春草綠時,引起思歸之情,自然與下句明月何時
照我還緊密呼應,豐富了詩的意味。
4、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數(shù)枝開。—一盧梅坡《早梅》
“一”,梅花開于百花之前,是謂“早”;而這“一枝”又先于眾梅,悄然“早”開,更顯出此梅不同尋常,從而傳達出準確的詩意。
5、請分析王安石改為“紛紛”二字好在哪里?
晴景 (唐)王駕
雨前初見花間蕊,雨后全無葉底花。
蜂蝶飛來紛紛過墻去,應疑春色在鄰家。
聯(lián)想想像,蜂忙蝶亂的側寫妙筆令人真實地感受出晚春雨后特有的美景。
8、銀杏,落葉喬木。雌雄異株,葉片扇形。種子橢圓形,外面有橙黃色帶臭味的種皮,果仁可以吃,也可以人藥。木材質密,可供雕刻用。是我國的特產(chǎn)。也叫公孫樹。——《現(xiàn)代漢語詞典》
你的株干是多么的端直,你的枝條是多么蓬勃,你那折扇形的葉片是多么的青翠,多么的瑩潔,多么的精巧呀!在暑天你為多少的廟宇戴上了巍峨的云冠,你也為多少的勞苦人撐出了清涼的華蓋。梧桐雖有你的端直而沒有你的堅牢;白楊雖有你的蔥籠而沒有你的莊重。……當你那解脫了一切,你那槎椏的枝干挺撐在太空中的時候,你對于寒風霜雪毫不避易。那是多么的嶙峋而又灑脫呀,恐怕自有佛法以來再也不曾產(chǎn)生過像你這樣的高僧。你沒有絲毫依阿取容的姿態(tài),但你也并不荒傖;你的美德像音樂一樣洋溢八荒,但你也并不隱遁。我是怎樣的思念你呀,銀杏!我可希望你不要把中國忘記吧。這事情是有點危險的,我怕你一不高興,會從中國的地面上隱遁下去。在中國的領空中會永遠聽不著你贊美生命的歡歌。銀杏,我真希望呀,希望中國人單為能更多吃你的白果,總有能更加愛慕你的。 ——郭沫若《銀杏》
作為詞典上的科學文字,A句的語言準確、精密,沒有任何感情色彩,而在B段文字中,郭沫若筆下的銀杏,已經(jīng)不僅僅是銀杏本身了,它象征了中華民族優(yōu)良傳統(tǒng),它象征了中華民族所具有的優(yōu)秀品質。這是只有文學作品才會具有的深廣內涵,也只有這樣的文字。才稱得上是文學的文字。
以上就是小編分享的《咬文嚼字》導學案的全部內容,更多語文資料請到。
3、《咬文嚼字》導學案
【學習目標】
1.熟習課文,把握結構,分析評價課文觀點,注意篩選重點語句。
2.從課文內容寫法上獲得啟示,學會在寫作中“咬文嚼字”。
3.把握作者思想感情,借鑒吸收其中精華。
【預習導學】
一、基礎知識
1.文體知識
文藝隨筆:文藝隨筆是一種形式靈活,筆調輕松,富有趣味性的批評樣式。隨筆很注重內容的知識性,它不像規(guī)范的論文那樣,注重邏輯和理論論證,而且選用富有趣味性的材料做鋪墊,從中引出對某種觀點和哲理的議論,再與文學領域的有關話題聯(lián)系起來加以評論。隨筆的行文很講究文采,筆調輕松活潑、親切隨意,深入淺出。
2.關于作者
朱光潛(1897—1986),筆名孟實、孟石,安徽桐城人。我國現(xiàn)代著名家、_家、教育家和翻譯家。他曾輾轉求學于英法等國,獲文學博士學位,1933年回國后先后在北京大學、四川大學、武漢大學任教,建國后一直是北京大學教授。主要作品有、《悲劇心理學》《詩論》《談美書簡》等。
預習案
一、“咬文嚼字”本是一個貶義詞,可是在這篇文章中,它是什么意思?
4、《 咬文嚼字》導學案 答案
預習zī zhū zú cén dú chéng yùn jiè zǐ
二1、(1)在文學,無論閱讀或寫作,必須要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謹嚴。
(2)咬文嚼字,表面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實際上就是調整思想和情感。
2、全文一共8段,大致可分為三部分。
第一部分:(1-5)舉例說明文字和思想的密切關系。共有三個例子,分別從不同角度論論述。
第二部分:(6-7)運用正反對比論證語言要想跟著情感走,就要“惟陳言之務去”。這一段共有兩個例子,一正一反。
第三部分:(8)在論證“咬文嚼字”道理的基礎上,指出只有“時時求思想情感和語言的精練與吻合,才會逐漸達到藝術的美”。
三、1、
(1)“你是沒有骨氣的文人”一句的修改。
答:語言表達和思想感情有密切關系,不同的語言形式表達不同的思想感情。所以,無論閱讀或寫作,必須要咬文嚼字,必須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謹嚴。
(2)《史記》李廣射虎一段的改寫。
答:斟酌文字,實際上是調整思想和感情,所以文字一增一減,意味就隨著變了。
(3)“僧推月下門”一句的推敲。
答:推敲文字,就是推敲思想感情,也是推敲作品的意境。不同的字眼表現(xiàn)不同的意境,使用什么字眼,要由表現(xiàn)的意境來決定。
(4)《惠山烹小龍團》三、四兩句的剖析。
答:用字的難處在意義的確定與控制。字的聯(lián)想意義是游離的,偏于個性的,迷離不易捉摸、難以控制的,既可以使意蘊豐富,也可以使意思含糊甚至支離。善用字的聯(lián)想意義,可以在含混中顯得意蘊豐富,達到藝術的妙境。
(5)“柳腰桃面”等套語的評述。
答:字的聯(lián)想意義最易誤用而生流弊,容易滑向套板反應,襲用套話濫調。文學創(chuàng)作要克服惰性,遇事要朝深一層去想,做到思想新,感情新,語言新。
2、這一小節(jié)是總結作用。讓讀者再次明白①咬文嚼字的目標(逐漸達到藝術的完美)②咬文嚼字的要求(求思想感情和語言的精練與互相吻合)③咬文嚼字的方法(以謹嚴的態(tài)度,留心玩索,不能懶,不能粗心,不能輕易自滿,要刻苦自勵,推陳出新。)就是咬文嚼字的態(tài)度、方法、要求、最終目標。
四、1.不能換成“對”或其它詞。用“敵”字不僅突出“空床”與 “素秋”默默相對的寂寥清冷的氛圍,而且表現(xiàn)出空床獨寢的人無法承受“素秋”的清冷凄 涼的情狀,抒發(fā)了詩人心靈深處難以言狀的凄愴之情。用“對”或其它詞難以速到這種表達 效果。如果認為用“對”或其它詞好,言之成理即可酌情給分
2、 “雁引愁心去”運用了擬人的手法, 寫出了詩人流放遇赦時的高興心情。這一句寫大雁有意為詩人帶走愁心,下句寫君山有情為詩人銜來好月,愁去喜來,互相映襯。 所以,“引愁心”比“別秋江”更富有感情 色彩,且更新穎別致
5、《咬文嚼字》導學學案
學習目標:
1.分析評價課文.
2.借鑒吸收其中精華.
重點難點:
1.把握作者思想感情.
2.從課文內容,寫法上獲得啟示.
預習點撥:
1.研讀兩遍,初步了解文意.
2.篩選重點字詞,查閱工具書予以掌握.
第一課時
課時目標:熟習課文,把握結構,分析評價課文觀點,注意篩選重點語句,嘗試借鑒吸收其中精華。
導讀學練:
一.誦讀課文,掌握基礎知識.
1.了解有關常識:
作者朱光潛,著名,.主要著作有和.
2.從文中找出生僻的字詞加以解決:
正音:錙銖鏃岑牘下乘蘊藉付梓
了解詞義:
咬文嚼字----
推敲———
蘊藉———
學富五車———
才高八斗———
二.概括,分析:
1.口頭歸納概括本文主要意思(用一兩句話):
2.分析結構,歸納要點:
不同,意味不同.
第一部分:闡明的密切關系,意味不同.,意味不同.
正面:
第二部分:講的使用
負面:
三.分析評價課文觀點:
1.從文中找出表明作者思想觀點的語句并摘錄下來:
2.談談你對這一觀點的理解和認識:
3.文章標題與觀點的關系是怎樣的,結合課文談談你對標題的理解(提示:先看作者就二者關系的論述,再注意標題的基本義與在文中的意思的不同,然后聯(lián)系個人的學習及寫作情況來談):
四.分析.借鑒:
1.作者在闡述”煉”字的道理時與郭先生的觀點有哪些不同,他認為起主要作用的是什么?
2.文中”咬文嚼字”的意思包含幾點,側重于那個范疇,它的精髓在什么方面?
鞏固訓練:
1.研讀課文,結合個人平時學習及寫作情況,深入理解作者觀點。
2.進一步從文中篩選出重點語句,加以理解并借鑒吸收。
第二課時
課時目標:進一步分析篩選,借鑒吸收.
重點難點:結合文意深入理解.
預習提示:從文中找出表明作者見解認識的語句加以體會.
導讀導練:
一、進一步分析借鑒:
1.研讀“無論是閱讀或是寫作……文學之所以為文學,就在這一點生發(fā)上面”一段,思考解決下面的問題:
為什么說“直指的意義易用,聯(lián)想的意義卻難用”?根據(jù)文意加以回答:
蘇東坡由“小龍團茶”聯(lián)想到“天上小團月”是因為它們有某一共同點,這共同點是什么?
以下表述是否與作者原意相符:
A.“藍田日暖玉生煙”是因為藍田發(fā)生燃燒使玉石俱焚產(chǎn)生煙霧引起的聯(lián)想。
B.字的聯(lián)想意義因帶上主觀色彩而因人因時因地而異,變化莫測。
C.科學的文字其意義需要精確,說明科學不需要聯(lián)想甚至排斥聯(lián)想。
D.詩文中的字難以控制是因為它可以使意蘊豐富,也可以使意思含糊甚至支離。
2.為什么作者認為“惟陳言之務去”是一句最緊要的教訓?
3.既然語言跟著思想情感走,思想情感是主導的,為什么反過來說“你不
肯用俗濫的語言,自然也就不肯用俗濫的思想情感”?
4.“你的文章也就真正是‘作’出來的”,這個“作”字的含義是什么?
5.結合文意與個人體會,思考并回答“聯(lián)想”與“意境”之間有何聯(lián)系:
6.根據(jù)文意回答,“聯(lián)想”“習慣”“套板反應”之間的關系如何,為什么說“套板反應”與創(chuàng)造的動機是仇敵?
二.深化理解:
1.結合文中的分析,你從所讀古詩詞中舉例談一下“推敲”的重要性和藝術性:
2.結合個人寫作情況,談一下自己對“套板反應”的認識及克服的方法:
知識鞏固:
1.下列詞語的字形,都正確的一組是()
Α.尺牘剝琢有聲學福五車刻苦自勵
B.蘊藉點鐵成金斟酌清沁肺腹
C.俗濫自鳴得意流涎索然無味
D.岑寂不即不離凝煉錙銖必校
2.下列句子都是誰說的:
①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獨占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
②惟陳言之務去.
③雜花生樹,群鶯亂飛.
④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3.作者認為王若虛對中”李廣射虎”一段的修改”實在遠不如原文”,并說”這種分別稍有文字敏感的人細心玩索一番,自會明白”.你如何理解這句話,除了作者的分析之外,你對改前與改后還有什么見解嗎?
4.拓展:“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所寫何景,口頭表述,并深入理解其特點。
〈〈咬文嚼字〉〉學案答案
第一課時:
一.1.現(xiàn)代美學家,文藝理論家?!础次乃囆睦韺W〉〉〈〈詩論〉〉
2.zīzhūzúcéndúchéngyùnjièzǐ
詞義:略
二.
1.略
2.闡明文字和思想感情的密切關系(句式,文字增減,字眼)
講文字聯(lián)想意義的使用(正面:善用聯(lián)想意義,可使意蘊豐富,有美妙的藝術效果。負面:套板反應,全無新奇意味。)
三.1.(見篇末)
2.略
3.一致。其基本性在于注意表面意思而忽略精神,在文中強調的是“調整思想和情感”抓住了“精神”。
四.
1.郭的觀點注重的是語言本身,即形式上的特點,而作者特別強調了它在情感表達上的效果。
3.必須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謹嚴;要結合意境斟酌字句;既注意斟酌字句,更要注意思想情感的表達。
第二課時
導讀導練:
一、
1、前者:意義固定,偏于類型;后者,意義游離,偏于個性。
:清茶泡在泉水里和明月照者泉水都有共同的清沁肺腑的意味。
:AC不符,BD符合。
2、做到“惟陳言之務去”,才不致滑入套板反應,在思想情感和語言上創(chuàng)新,才能逐漸達到藝術的完美。
3、語言與思想情感的關系是形式與內容的關系,形式與內容是相隨而變的,思想情感固然是主導的,但語言也影響思想情感,語言上刻意創(chuàng)新,也能推動人們在思想情感上求新,遇事朝深一層去想。
4、是匠心獨運的創(chuàng)作。
5、由字的聯(lián)想的意義形成新的意境。
6、(1)、聯(lián)想起于習慣,因習慣而滑入套板反應。
(2)、套板反應是走熟路、走老路、無創(chuàng)新,故說“套板反應”與創(chuàng)造的動機是仇敵。
二、略。
鞏固知識:
1、C
2、分別是:謝靈運、韓愈、丘遲、王安石
3、略
4、提示:從展示的畫面及意境方面理解。
6、《擬行路難》導學案(包含教師用學案和學生用學案)
《擬行路難》導學案
【學習目標】
1、理清詩歌的層次,體會作者思想感情的變化過程
2、理解詩歌的思想內容,引導學生認識懷才不遇者的不幸
3、能分析文中“比興”的用法和作用,理解詩中渲染愁緒的用意
4、學習以意逆志,知人論世的詩歌鑒賞方法,提高詩歌鑒賞的能力
5、學會比較閱讀
【學習重點】
1、理清詩歌的層次,體會作者思想感情的變化過程
2、理解詩歌的思想內容,引導學生認識懷才不遇者的不幸
3、能分析文中“比興”的用法和作用,理解詩中渲染愁緒的用意
【學習難點】
學習以意逆志,知人論世的詩歌鑒賞方法,提高詩歌鑒賞的能力
【學習方法】
朗讀法、問答法、討論法
【知識鏈接】
(1)作者介紹
鮑照,南朝宋文學家字明遠本籍東海(治所在今山東郯城)南北朝文學家,擅長寫樂府詩,聞名于世,年青時就樹立遠大的政治抱負,自認為有非凡的才華,但由于出身寒門庶族,不被朝廷重用,只能做一些小官,一輩子憤憤不得志,最后死在戰(zhàn)亂中
《擬行路難》18首,表現(xiàn)了為國建功立業(yè)的愿望、對門閥社會的不滿、懷才不遇的痛苦、報國無門的忿懣和理想幻滅的悲哀,真實地反映了當時貧寒士人的生活狀況
(2)寫作背景:
我國魏晉南北朝時期,實行門閥制度,主要由數(shù)十個大家族(士族)統(tǒng)治當時的社會,士族制度下的門閥士族特別是高級士族憑借門第出身就可做官,世世代代控制高級官職他們造成“上品無寒門,下品無世族”的局面門閥制度阻塞了寒士的進仕之路,他們即使才華橫溢,也很難任高官一些才高的寒士自然心懷不平,寒士的不平反映在文學作品中,就成為這個時期文學的一個特色
(3)解釋題意
《行路難》:樂府舊題,主要是抒發(fā)世路艱難和離別悲傷的感情
有些學習漢魏樂府的作品的題前多冠一“代”或“擬”字
【學習過程】
一、整體感知
1.學生自由朗讀全詩,要求富有感情
2.學生結合注釋,理解大意
3.請嘗試翻譯本詩,要求創(chuàng)設意境,語言優(yōu)美,表述連貫通順
往平地上倒水,水會向不同方向流散
人生也是有命的(貴賤窮達是不一致的),怎么能行時嘆息坐時愁?
喝點酒來寬慰自己,因要飲酒而中斷了《行路難》的歌唱
人心又不是草木,怎么會沒有感情,欲說還休,欲行又止,不再多說什么
二、把握情感
1、全詩突出了一個什么字?試結合詩的內容加以分析
明確:全詩突出一個“愁”字
這首詩的開頭以常見的自然現(xiàn)象作為起興,用平地上的水向四面八方流,比喻人生因門第不同,命運也不同這兩句中,隱含詩人的不平之氣但是這種現(xiàn)象,像大自然一樣,很難改變詩的第三、四句,詩人以“命”來自我安慰,聲稱不要“行嘆復坐愁”不過實際上愁是消除不了的詩的第五、六句,詩人就借酒澆愁,用唱歌斷絕憂愁然而,“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于是,詩的第七句:“心非木石豈無感?”用反問句式,直說“人心有感”,發(fā)出了抗爭詩的前四句不言愁,第五、六句借酒澆愁、用歌斷愁,第七句是一個大轉折,把全詩的感情推向高潮緊接著第八句,又是一個急轉,“不敢言”第七句那么慷慨激昂,第八句卻如此無可奈何,在對比中表現(xiàn)出詩人精神上極度的矛盾、痛苦和忍辱負重
全詩突出一個“愁”字,所嘆者愁,酌酒為消愁,悲歌為斷愁,不敢言者更添愁正如沈德潛所說,此詩“妙在不曾說破,讀之自然生愁”(《古詩源》)
2、詩歌開頭兩句用比喻的手法寫出了怎樣的哲理?
這個比喻是說,像水是依照高下不同的地勢流向各方一樣,人的遭際是被家庭門第的高低貴賤決定的這是古代的血統(tǒng)論
(分析:作者運用的是以“水”喻人的比興手法,那流向“東西南北”不同方位的“水”,恰好比喻了社會生活中高低貴賤不同處境的人“水”的流向,是地勢造成的;人的處境,是門第決定的因此說,這起首兩句,通過瀉水的尋常現(xiàn)象的描寫,形象地揭示出了現(xiàn)實社會里門閥制度的不合理性詩人借水“瀉”和“流”的動態(tài)描繪,造成了一種令人驚疑的氣勢正如沈德潛所說:“起手萬端下,如黃河落天走東海也”這正曲折地表達了詩人由于激憤不平而一瀉無余的心情)
3、“安能行嘆復坐愁”和“心非木石豈無感”兩個反問句,在表現(xiàn)詩人情感變化過程中起了什么作用?
【明確】“安能行嘆復坐愁”這個反問句,從字面上看,是說人生苦樂自有命,怎么能行時嘆息坐時愁呢?應該學會自我寬慰實際上,語言中蘊含著不平之氣這個反問句,詩人含著不平,提出不言愁,感情基本上還比較平穩(wěn)
“心非木石豈無感”一句,是詩人思想感情的大轉折上文中,以“人生亦有命”來寬慰,以不言愁來消愁,感情還能克制到借酒澆愁,其結果是愁更愁,情感之流開始奔涌到“心非木石豈無感”,感情沸騰,在這句達到了高潮
4、第三句中的“命”是指什么?結合全詩看,作者對此有怎樣的看法?
【明確】從詩歌本身看,作者所說的“命”指門第決定人生,有什么樣的門第就有什么樣的遭遇作者認為非常不公平,但沒法改變,只能發(fā)出憤怒的控訴
5、這首詩的感情基調是什么?
明確:本詩即是詩人的不平之鳴,抒發(fā)了詩人懷才不遇的憤懣之情
三、延伸拓展:
1、從思想內容和語言風格方面,說說此詩對李白的《行路難(其一)》有哪些影響?
【明確】
作者的《擬行路難》對李白的《行路難》很有影響
從思想內容看,都是寫懷才遇的悲憤不平的感情
從語言風格看,都得力于漢樂府的影響語言質樸,用近乎口語的文字表現(xiàn)深邃的詩意
2、談談你對古代文人懷才不遇現(xiàn)象的認識
四.當堂檢測
默寫《擬行路難》
五.學習反思
2、推薦閱讀:
詠懷八十二首(其一)
阮籍
夜中不能寐,起坐彈鳴琴
薄帷鑒明月,清風吹我襟
孤鴻號外野,翔鳥鳴北林
徘徊將何見,憂思獨傷心
(1)找出這首詩的詩眼?
【明確】憂思
(2)詩人是如何表現(xiàn)他的憂思的?
【明確】開頭兩句通過動作描寫(夜晚失眠,起來彈琴),婉約表達了詩人心中的隱憂三、四、五、六句通過“明月、清風、孤鴻、翔鳥”以動寫靜,渲染出一種凄清的意境,以清冷的自然景色為襯托來抒寫內心的孤獨和憂思最后兩句直抒胸臆,點破憂思、傷心
(3)詩人為什么會如此傷心,如此憂思?(引導學生用知人論世的方法解答)
【明確】三國魏晉時人公元249年,司馬懿殺曹爽,專國政死后其子司馬師、司馬昭相繼專權公元254年,司馬師廢魏帝曹芳,立曹髦公元260年,司馬昭殺曹髦,立曹奐死后,由其子司馬炎代魏稱帝,建立晉朝阮籍就是處在司馬氏與曹氏激烈斗爭的政治漩渦之中為了保全自己,他不得不小心翼翼,虛與周旋生于亂世,阮籍常用醉酒的方法,在當時復雜的政治斗爭中保全自己
(詳細內容見補充資料)
七、作業(yè)布置:
附:鑒賞資料
1、《擬行路難》
《擬行路難》著重表現(xiàn)詩人在門閥制度壓抑下懷才不遇的憤懣與不平
詩歌開首兩句由瀉水于地起興,以水流方向的不一,來喻指人生窮達的各殊這是一個很有名的比喻,它能夠從平凡的日常生活現(xiàn)象中揭示深刻的哲理,即以水流方向各別來顯示人生遭際的殊異,耐人咀嚼,叫人感悟
次二句承接上文:既然人的貴賤窮達就好比水流的東西南北一樣,是命運注定、不可勉強的,那又何必煩愁苦怨、長吁短嘆不已呢?表面上,這是叫人們放寬心胸,承認現(xiàn)實,其實內里蘊蓄著無限的酸辛與憤慨這關鍵就在一個“命”字上大“命”當頭,誰還能強爭強求?只能聽憑它貴者自貴,賤者自賤但反過來問一聲:“命”就真的那么公正合理嗎?為什么人人必須服從它呢?低頭認“命”,原是無可奈何的事;把社會生活中一切不正常的現(xiàn)象歸之于“命”,這本身就包含著無言的控訴
再往下,詩思的發(fā)展仍然循著原來的路子認了“命”,就應設法自我寬解,而喝酒正是消愁解悶的好辦法我們的詩人于是斟滿美酒,舉起杯盞,大口大口地喝將起來,連歌唱《行路難》也暫時中斷了,更不用說其余的牢騷和感嘆
那末,矛盾就此解決了?詩還用得著寫下去嗎?“心非木石豈無感”一句陡然翻轉,用反詰語氣強調指出:活著的心靈不同于無知的樹木、石塊,怎么可能沒有感慨不平!簡簡單單七個字,把前面諸種自寬自解、認命聽命的說法一筆抹倒,讓久久掩抑在心底的悲憤之情如火山般噴射出來,其熱度和力度足以令人震顫
我們仿佛看到詩人扔下手中的酒杯,橫眉怒目,拍案而起,正要面對不公平的命運大聲抗辯可是,他并未由此再進一步發(fā)泄這種感憤,卻輕輕一掉,用“吞聲躑躅不敢言”一句收結全詩,硬是將已經(jīng)爆發(fā)出來的巨大的悲慨重又吞咽下去“不敢言”三字蘊藏著無窮的含意,表明詩人所悲、所感、所憤激不平的并非一般小事,而有著重要的社會政治內容;愈是不敢言說,愈見出感憤的深切經(jīng)過詩篇結末兩句這樣一縱一收、一揚一抑,就把詩人內心悲憤難忍、起伏頓宕的情緒,淋漓盡致地表達出來了套用一句老話,謂之“筆力足以扛鼎”
這首詩在音節(jié)上也有它獨到的地方它不像前面第一、第三首詩采用純七言句,而是用的長短相間的雜言體雜言似乎不及七言整齊,但有個好處,就是能靈活組織句子,便于選擇合適的聲腔,以配合文情的傳遞本詩頭上六句正是巧妙地運用了五七言句式的交錯,建構起一短一長、一張一弛的節(jié)奏形式,給人以半吐半吞、欲說還休的語感而到了結尾處,則又改為連用七言長調,有如洪水滔滔汩汩地涌出閘門,形成了情感的高潮聲情并茂,可以說是鮑照樂府歌行的一大特點,它對唐人歌行體詩篇也產(chǎn)生過極其深遠的影響,值得我們細心玩味
——選自《漢魏六朝詩歌鑒賞辭典》第759—760頁,上海辭書出版社
《擬行路難》導學案學生用案
【學習目標】
1、理清詩歌的層次,體會作者思想感情的變化過程
2、理解詩歌的思想內容,引導學生認識懷才不遇者的不幸
3、能分析文中“比興”的用法和作用,理解詩中渲染愁緒的用意
4、學習以意逆志,知人論世的詩歌鑒賞方法,提高詩歌鑒賞的能力
5、學會比較閱讀
【學習重點】
1、理清詩歌的層次,體會作者思想感情的變化過程
2、理解詩歌的思想內容,引導學生認識懷才不遇者的不幸
3、能分析文中“比興”的用法和作用,理解詩中渲染愁緒的用意
【學習難點】
學習以意逆志,知人論世的詩歌鑒賞方法,提高詩歌鑒賞的能力
【學習方法】
朗讀法、問答法、討論法
【知識鏈接】
(1)作者介紹
鮑照,南朝宋文學家字明遠本籍東海(治所在今山東郯城)南北朝文學家,擅長寫樂府詩,聞名于世,年青時就樹立遠大的政治抱負,自認為有非凡的才華,但由于出身寒門庶族,不被朝廷重用,只能做一些小官,一輩子憤憤不得志,最后死在戰(zhàn)亂中
《擬行路難》18首,表現(xiàn)了為國建功立業(yè)的愿望、對門閥社會的不滿、懷才不遇的痛苦、報國無門的忿懣和理想幻滅的悲哀,真實地反映了當時貧寒士人的生活狀況
(2)寫作背景:
我國魏晉南北朝時期,實行門閥制度,主要由數(shù)十個大家族(士族)統(tǒng)治當時的社會,士族制度下的門閥士族特別是高級士族憑借門第出身就可做官,世世代代控制高級官職他們造成“上品無寒門,下品無世族”的局面門閥制度阻塞了寒士的進仕之路,他們即使才華橫溢,也很難任高官一些才高的寒士自然心懷不平,寒士的不平反映在文學作品中,就成為這個時期文學的一個特色
(3)解釋題意
《行路難》:樂府舊題,主要是抒發(fā)世路艱難和離別悲傷的感情
有些學習漢魏樂府的作品的題前多冠一“代”或“擬”字
【學習過程】
一、整體感知
1.學生自由朗讀全詩,要求富有感情
2.學生結合注釋,理解大意
3.請嘗試翻譯本詩,要求創(chuàng)設意境,語言優(yōu)美,表述連貫通順
二、把握情感
1、全詩突出了一個什么字?試結合詩的內容加以分析
2、詩歌開頭兩句用比喻的手法寫出了怎樣的哲理?
3、“安能行嘆復坐愁”和“心非木石豈無感”兩個反問句,在表現(xiàn)詩人情感變化過程中起了什么作用?
4、第三句中的“命”是指什么?結合全詩看,作者對此有怎樣的看法?
5、這首詩的感情基調是什么?
三、延伸拓展:
1、從思想內容和語言風格方面,說說此詩對李白的《行路難(其一)》有哪些影響?
2談談你對古代文人懷才不遇現(xiàn)象的認識
四.當堂檢測
默寫《擬行路難》
五.學習反思
7、《15短文兩篇學案》導學案
編號:
主備人 | 備課組長 | 審核人 | 簽印 人 | |||||||
課題 | 使用時間 | 第 周星期 | ||||||||
課型 | 新授課 | 課時 | 二 課時 | 學生姓名 | 班 | |||||
學習目標: 1、學習文中運用比喻、排比等修辭進行說理的方法。 2、積累文中出現(xiàn)的精辟的句子。 3、培養(yǎng)學生搜集資料、處理信息的能力。 4、認識讀書的益處;養(yǎng)成良好的讀書習慣; 一、預習導學 【知識鏈接】——作者簡介:培根(1561—1626)英國哲學家、作家,出生貴族家庭。劍橋大學畢業(yè),后又學習法律,1618年任大理院院長,封為勛爵。1621年因受賄為國會彈劾去職,嗣后居家著述。1626年冬由于在野外試驗雪的防腐作用而受寒致死?!峨S筆》是其文學方面主要著作,開創(chuàng)英國隨筆這特有體裁。 馬南邨(1912--1966),鄧拓的筆名,當代作家、雜文家、歷史學家、著名新聞工作者,福建閩侯人。主要著作有:文論集《論中國歷史的幾個問題》、雜文集《燕山夜話》、《三家村札記》以及《鄧拓散文》、《鄧拓詩選》等。 1、給下列加粗字注音。 怡 情( ) 詰難( )( ) 滯礙( ) 吹毛求疵( ) 狡黠( ) 咀嚼( )( ) 死摳( ) 豁然( ) 迂腐( ) 2、解釋詞義: 3、填空。 (1)培根,________國哲學家、________家,著有________、________等。 (2)馬南邨,原名________,當代作家?!恫磺笊踅狻芬晃倪x自雜文集________。 4、閱讀下面一段話,說說這段文字的觀點是什么?作者采用什么方法闡述這一觀點的? “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靈秀,數(shù)學使人周密,科學使人深刻,倫理學使人莊重,邏輯修辭之學使人善辯;凡有所學,皆成性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讀書要有哪些好處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讀書與經(jīng)驗的關系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什么人才可讀書用書?用書的智慧從何而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探究展示 《談讀書》 1、理解“蓋天生才干猶如自然花草,讀書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钡暮x。說說比喻說理的好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正面說讀書有三種不同目的:“怡情,傅彩和長才”與反面指出讀書的三種偏向:“惰,矯和學究”,用的是哪種議論方法?另舉一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介紹哪些讀書的方法?并談一談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讀書會有哪些功效呢?試舉例說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課文第一部分中,作者首先指出人們常常存在那幾種不同類型的求知目的?重點是分析哪一種目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課文第二部分中講到求知就要讀書,對于不同的書如何讀,課文提出了怎樣的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結合課文談一談你的讀書感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蓋天生才干猶如自然花草,讀書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中本體和喻體分是什么?這兩個比喻句配合得是否恰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談讀書》第三部分講到求知會產(chǎn)生哪些影響?作者怎樣論證這兩方面的內容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研討拓展──找出文中你認為富有哲理的話,談談你對這句話的認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求甚解》 1、“不求甚解”是何意?作者是如何解釋“不求甚解”的含義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請談談本文的論證思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文運用了哪些論證方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為什么不少人批評“不求甚解”的讀書方法?“不求甚解”的讀書方法好嗎?課文是怎么樣論說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哪些讀書方法類似于“不求甚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不求甚解》一文是怎樣將舉例論證和道理論證結合進而反駁對方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練習反饋 閱讀下面的文字,回答問題。 真理誕生于一百個問號之后 ①有一句著名的格言:“真理誕生于一百個問號之后?!边@句格言本身,也是真理。 ②人們總是很尊敬發(fā)現(xiàn)真理的人,以為只有天才才能發(fā)現(xiàn)真理。其實,要發(fā)現(xiàn)真理,說難也不難,說容易并不容易。真理常常就在你的身邊,能不能發(fā)現(xiàn)它,就看你有 沒有一雙敏銳的眼睛,有沒有一個善于思考的腦子,有沒有敢于堅持探求真理的勇氣。 ③縱觀千百年來的科學技術發(fā)展史,那些定理、定律、學說的發(fā)現(xiàn)者、創(chuàng)立者,差不多都很善于從細小的、司空見慣的自然現(xiàn)象中看出問題,追根求源〔終于把“?”拉直,變成“!”〕,找到了真理。 ④就拿洗澡來說,是一件非常普通的事情。然而,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機械工程系的系主任謝皮羅教授,卻敏銳地注意到:每次放掉洗澡水時,水的漩渦總是朝逆時針方向旋轉的。這是為什么呢?謝皮羅緊緊抓住這個問號不放,進行了反復的實驗和研究。1962年,他發(fā)表了論文,認為這種漩渦與地球的自轉有關,如果地球停止旋轉,就不會產(chǎn)生這種漩渦;由于地球不停地自西向東旋轉,而美國 處于北半球,便使洗澡水朝逆時針方向旋轉;北半球的臺風所以是朝逆時針方向旋轉,其道理與洗澡水的漩渦是一樣的。他還斷言,如果在南半球,洗澡水的漩渦將向順時針方向旋轉;在赤道,則不會形成漩渦。他的這種見解,引起各國科學家的莫大興趣,紛紛在各地進行實驗,結果證明謝皮羅的結論完全正確。 ⑤無獨有偶。在60多年前,一位名叫密卡爾遜的生物學家,發(fā)現(xiàn)美國東海岸和歐洲西海岸同緯度的地區(qū)都有一種蚯蚓。而美國西海岸卻沒有這種蚯蚓。這是為什么?這個疑問,引起當時正在研究大陸和海洋起源問 題的德國地質學家魏格納的注意。魏格納認為,那小小的蚯蚓,活動能力有限,無法跨越大洋,它的這種分布情況,正好說明歐洲大陸和美洲大陸本來是連在一起的,后來裂開分成了兩個洲。他把蚯蚓的地理分布,作這例證之一,寫進了他的名著《大陸和海洋的起源》一書。 ⑥最有趣的是一位奧地利醫(yī)生。他看到兒子睡覺時,忽然眼珠子轉動起來。他感到奇怪,連忙叫醒了兒子,兒子說他剛才做了個夢。這位醫(yī)生想,眼珠子轉動會不會與做夢有關呢?于是他以兒子、妻子、鄰居為實驗對象,進行了反復的觀察實驗,最后寫出論文,指出當人的眼珠子轉動時,表示睡者正在做夢。如今人們研究夢的生理學,便用眼珠子轉動的次數(shù)、轉動的時間,測量人做夢的次數(shù)、夢的長短。 ⑦洗澡水的漩渦、蚯蚓的分布 、做夢,這些都是很平常的事情。然而,善于“打破砂鍋問到底”的人,卻從中有所發(fā)現(xiàn),有所發(fā)明,有所創(chuàng)造,有所前進。 ⑧在科學史上,這樣的事例豈止三個?它說明科學并不神秘,真理并不遙遠,只要你見微知著,那么,當你解答了一百個問號之后,必能發(fā)現(xiàn)真理。 1、對于上面這篇短文的中心論點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 A、人們總是很尊重發(fā)現(xiàn)真理的人,以為只有天才才能發(fā)現(xiàn)真理。 B、要發(fā)現(xiàn)真理,說難也不難,說容易并不容易。 C、真理誕生于一百個問號之后。 D、科學并不神秘,真理并不遙遠。 2、下面是對文章第③至⑦自然段層次結構的圖示,正確的一項是( ) A、③│④⑤⑥│⑦(并列結構) B、③→④⑤⑥→⑦(層進結構) C、③④‖⑤⑥│⑦(分—總結構) D、③│④‖⑤‖⑥│⑦(總分總結構) 3、本文運用的兩種主要論證方法是( ) A、舉例論證 B、道理論證 C、對比論證 D、比喻論證 4、本文談到的發(fā)現(xiàn)真理必須具備的三個條件是: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第③自然段中加“[ ]”的詞句的意思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學后反思】 本課結束,你在自學過程中的問題解決了嗎? _ 你的收獲是什么?_________ _ 個人學習等級評定:☆☆☆☆☆ 小組等級評定:☆☆☆☆☆ 備 注 備 注 | 備 注備 注 | |||||||||
8、八年級語文學案范文:《岳陽樓記》導學案教學設計范例
語文導學案
年級:初二 主備:王XX 審核:
課題《岳陽樓記》 課型:復習 課時安排:二課時
時間: 2009 、 6 、 8
復習目標
1 、掌握本課重點字詞
2 、準確翻譯重點句子
3 、把握本文的思想感情。
一、解釋詞語
百廢具興 具 去國懷鄉(xiāng) 去
把酒臨風 把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以
予觀夫巴陵勝狀 勝 朝暉夕陰 暉
登斯樓也 斯 則有心曠神怡 怡
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 觀 連月不開 開
薄暮冥冥 薄 謫守巴陵郡 謫 山岳潛形 潛 而或長煙一空。 或
把酒臨風 把 予嘗求古仁人之心 嘗 求
微斯人,吾誰與歸 歸 微 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 廟堂
是進亦憂,退亦憂 是 退 予觀夫巴陵勝狀 狀:
檣傾揖摧 摧: 浮光躍金 金:
薄暮 冥冥
多 會 于此 春和 景 明 不 以 物喜
下列加點意思相同的一項是 ( )
A .檣傾楫摧 傾家蕩產(chǎn)
B .饞讒畏譏 樂以忘憂
C .去國懷鄉(xiāng) 觸目傷懷
D 、或異二者之為 神情異常
根據(jù)你對文章中詞語的理解,解釋下列加著重號的詞語。
①天涯海角 涯: ②日薄西山 ?。?br />③白頭偕老 偕: ④如臨大敵 臨:
二、翻譯句子
春和景明: 長煙一空:
寵辱偕忘: 予嘗求古仁人之心:
微斯人,吾誰與歸 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沙鷗翔集,錦鱗游泳
浮光躍金,靜影沉璧。
是進亦憂,退亦憂。
微斯人,吾誰與歸?
日星隱耀(曜),山岳潛形
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
商旅不行,檣傾楫摧。
三閱讀理解
第五段 “ 或異二者之為 ” 中的 “ 二者之為 ” ,緊承三、四兩段,請你說說 “ 二者之為 ” 所包含的具體內容。
一是 :
二是 :
本文要表達的主要觀點是什么?
選文中 “ 古仁人之心 ” 指 __________________( 用原文填空 ) 。聯(lián)系全文看,這里的 “ 古仁人 ” 與 ______________ 形成了對比。
“ 微斯人,吾淮與歸 ?” 是一個反問句,他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
用 “ / ” 標出下面句子的朗讀節(jié)奏。 ( 每句只標一處 )
① 前 人 之 述 備 矣。 ② 然 則 何 時 而 樂 耶 ? ① 前 人 之 述 備 矣。 ② 然 則 何 時 而 樂 耶 ?
作者用兩段文字來寫 “ 遷客騷人 ” 的 “ 覽物之情 ” ,其用意是什么 ?
概括第二段文字的中心。
“ 前人之述備矣 ” 中的 “ 前人之述具體指什么?
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
A、選文第 ① 段中 “ 朝暉夕陰,氣象萬千 ” 是洞庭湖千變萬化的特點。
B、選文第 ① 段中的 “ 覽物之情,得無異乎 ” 在結構上所起的作用是引起下文。
C、選文第 ② 、 ③ 段除寫景之外,還分別抒發(fā)了遷客騷人登樓時 “ 喜 ” 和 “ 悲 ” 的情感。
D、選文寫 “ 暗景 ” 用語雄渾濃郁,狀 “ 明景 ” 用詞清麗明快。
賞析下面的句子。
9、《短歌行》導學案 永寧縣回民高級中學自主探究學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二)
高一語文必修二
內容:《短歌行》 課時安排:2
第一課時
【課前學習】
(一)字詞積累
1、給易讀錯的字注音:
譬( )如 子衿( ) 呦呦( )鹿鳴
阡陌( ) 何時可掇( ) 繞樹三匝( )
契(qiè )闊談讌( ) 2、詞義辨識(重點解釋加點字):
對酒當( )歌( );去日( )苦多;
但( )為君故;枉( )用相存( );
契( )闊談宴( );高;周公吐哺( )
(二)了解必要文學常識
(1)“歌行體”:
①定義:
“歌行”是我國古代詩歌的一種體裁,是初唐時期在漢魏六朝樂府詩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劉希夷的《代悲白頭吟》與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的出現(xiàn),可說是這種體裁正式形成的標志。明代文學家徐師曾在《詩體明辨》中對“歌”、“行”及“歌行”作了如下解釋:“放情長言,雜而無方者曰歌;步驟馳騁,疏而不滯者曰行;兼之者曰歌行。”
②代表作:
以“歌”命名的:白居易的《長恨歌》、岑參的《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杜甫的《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等;以“行”命名的:白居易的《琵琶行》、杜甫的《兵車行》等;以“歌行”命名的:高適的《燕歌行》。
【嘗試學習】
1、請默寫《觀滄?!?
2、請默寫《龜雖壽》
【課堂學習】
第一課時
【導語】
看過三國演義的人都知道,在《三國演義》第48回“宴長江曹操賦詩”中,赤壁之戰(zhàn)前夕,曹操和眾部將一起狂飲,他四顧空闊,心中大喜,與諸將講述自己希望收服江南的雄心壯志。這時候,看到烏鴉向南飛去,他已經(jīng)喝得大醉,拿起自己的槊豪情滿懷地講述自己破黃巾、擒呂布、滅袁術、收袁紹等歷史豐績,一邊唱起了《短歌行》并要求將士和之。他的一位老部下劉馥認為其中“月明星稀,烏鵲南飛。繞樹三匝,何枝可棲?”不吉利,他很生氣劉馥掃他的興,于是拿起槊就刺死了他。
也有人認為該詩作于曹操晚年,大敗于赤壁之戰(zhàn)之后,當時曹操53歲,年時漸高,面對戰(zhàn)亂連年,統(tǒng)一中國的事業(yè)仍未完成的社會現(xiàn)實,因而憂愁幽思,苦悶煎熬。但他并不灰心,仍以統(tǒng)一天下為己任,決心廣泛延攬人才,招賢納士致力于建功立業(yè)。
結論:曹操乃世之英雄,《短歌行》乃英雄之慷慨悲歌。
【學習目標】
1、學會正確看待詩人的“憂”。
【學習任務】
一、整體感知
1、解決難懂的字詞句(要求學生參看注解,提出不懂之處。)
2、請兩位同學個讀詩歌。并說說自己為什么要這樣讀詩。
二、討論鑒賞
1、請學生說說哪個句子對你最有啟發(fā)。
2、本詩第一段中哪個字最能體現(xiàn)作者感情?從哪個句子可以看出呢?作者憂的是什么呢?
①如何理解“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這四句詩的思想感情?這幾句是不是體現(xiàn)出了曹操消極的人生態(tài)度呢?
②如何理解“山不厭高,海不厭深。周公吐哺,天下歸心” 這四句詩的思想感情?
【知識鏈接】
作者介紹:
曹操,字孟德,小字阿瞞,沛國譙(今安徽亳州)人,東漢末年著名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羅貫中《三國演義》將其刻畫為“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京劇臉譜也將曹操勾成白臉,這與歷史的真實面目頗有出入。實際上,曹操雄才大略,“外定武功,內興文學”,對歷史的發(fā)展有不可泯滅的功勛。
作為政治家:曹操初舉孝廉,任洛陽北部尉,遷頓丘令。后在鎮(zhèn)壓黃巾起義和討伐董卓的戰(zhàn)爭中,逐步擴充軍事力量。初平三年(公元192年),為袞州牧,分化、誘降青州黃巾軍的一部分,編為'青州兵'。建安元年(196年),迎獻帝都許(今河南許昌)。從此“挾天子以令諸侯”,先后削平呂布等割據(jù)勢力。官渡之戰(zhàn)大破河北割據(jù)勢力袁紹后,成為北方勢力最強的軍閥,并逐漸統(tǒng)一了中國北部。建安十三年,進位為丞相,率軍南下,被孫權和劉備的聯(lián)軍擊敗于赤壁。封魏王。子曹丕稱帝后,追尊為太祖武帝。他在北方大力屯田,興修水利,解決了軍糧缺乏的問題,對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的恢復有一定作用;幾次下《求賢令》,打破當時以德行和家世為用人標準的慣例,任人唯賢,羅致地主階級中下層人物,當時四方知名的文士幾乎網(wǎng)羅無遺,而具有治國用兵之術的人才更是濟濟一堂。
作為軍事家:實踐方面,指揮了官渡之戰(zhàn),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以弱勝強的戰(zhàn)例。理論上,著有《孫子略解》、《兵書接要》等書。
作為文學家:曹操精音律,善詩歌,即使在鞍馬勞頓中,也常常橫槊賦詩,隨章命題。他的詩歌內容其詩內容較為豐富,風格蒼勁悲涼。有反映戰(zhàn)亂和民生疾苦的《蒿里行》等;有反映個人政治抱負的《短歌行》;有寫景的《觀滄?!泛褪闱榈摹洱旊m壽》等。
他以海納百川的胸襟,招集當時的許多著名文人,集中在鄴下,公讌倡和,形成一個文學集團。曹操自己的文學路線和寫作態(tài)度對于其他作家起著更具體的領導和倡導作用,促進了建安文學的繁榮。
【當堂檢測】背誦本詩。
第二課時
【學習目標】
1、找出詩中用典的詩句,并并用自己的語言分析詩中用典的作用。
【學習任務】
合作探究
1、這首詩的藝術特色有哪些?
古人用賦、比、興來概括《詩經(jīng)》的表現(xiàn)手法,朱熹在《詩集傳》中解釋,“賦者,敷陳其事而直言之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興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辭也”。隨著文學創(chuàng)作的創(chuàng)新發(fā)展,理論上對賦、比、興大三者的研究與概括也出現(xiàn)了許多新成果,又有許多新的表述,提出了鋪敘、直抒胸臆、白苗、夸張、對比、復疊、比喻、比擬、借代、暗示、象征、用典、襯托、通感、點染等。請研讀詩歌,鑒賞分析本詩的寫作手法?
⑴手法:
①原句:
詩中的意思:
【知識鏈接】劉勰在《文心雕龍》里詮釋“用典”,說是“據(jù)事以類義,援古以證今”。即是用來以古比今,以古證今,借古抒懷。用典既要師其意,尚須能于故中求新,更須能令如己出,而不露痕跡,所謂“水中著鹽,飲水乃知鹽味”,方為佳作。
手法:
②原句:
詩中的意思:
⑵手法:
原句:
詩中的意思:
(3)手法:
原句:
詩中的意思:
【課堂小結】
“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笔前?,人生苦短,韶光易逝。身處亂世的曹操尚有建功立業(yè)的堅定信念,我們生逢盛世的青少年更要發(fā)憤圖強,鑄造絢麗輝煌的人生。
【課外拓展】
閱讀《求賢令》及《曹操:顛覆儒教理念的三道求賢令》,并結合《短歌行》思考曹操的求賢觀對現(xiàn)代生活有什么啟示,對你有什么啟發(fā)?請寫一篇不少于400字的文章表達你的看法
1、《求賢令》原文及翻譯
【原文】
自古受命及中興之君,曷嘗不得賢人君子與之共治天下者乎!及其得賢也,曾不出閭巷,豈幸相遇哉?上之人不求之耳今天下尚未定,此特求賢之急時也‘孟公綽為趙、魏老則優(yōu),不可以為滕、薛大夫’若必廉士而后可用,則齊桓其何以霸世!今天下得無有被褐懷玉而釣于渭濱者乎?又得無盜嫂受金而未遇無知者乎?二三子其佐我明楊仄陋,唯才是舉,吾得而用之”
【注釋】
①選自《曹操集》②受命:即受于天命,指開國③曷嘗:哪有曷,何④閭巷:里弄,古代二十五家為一“里”,里門叫“閭”⑤上之人求取之耳:上層的人去尋求他上之人:指君主⑥孟公綽為趙:孟公綽,魯國大夫,廉士做晉國世卿趙、魏的家臣才力有余,但沒有能力去做滕、薛這樣小國的大夫⑦若必廉士而后可用,則齊桓其何以霸世:齊桓即齊桓公如果一定要廉士方可使用,那齊桓公怎么能稱霸當世⑧今天下得無有被褐懷玉而釣于渭濱者乎:被,同“披”;褐,古代貧賤人穿的粗布衣服被褐懷玉:比喻身份低下而懷有真才實學的人釣于渭濱:相傳姜子牙80歲時在渭水邊釣魚被周文王訪得,拜為丞相,后又為武王起兵伐紂,完成了興國大業(yè)⑨又得無有盜嫂受金而未遇無知者乎:盜嫂受金,指的是陳平被魏無知推薦給漢高祖劉邦當謀臣,有人攻擊他,說他同嫂子私通,接受賄賂,但劉邦不予理睬,仍然重用⑩仄陋:狹隘、卑賤,指身份貧賤而被埋沒的人才。
2、曹操:顛覆儒教理念的三道求賢令
曹操曾頒布三道求賢令,這三道求賢令一舉顛覆了中華傳統(tǒng)儒教理念的文化思維他提出了唯才是舉的選才標準,選拔人才一掃“名節(jié)、門第、資歷”的舊框框,不是名門大族,即使竊金、盜嫂之徒都可以用曹操不僅鄭重推出“唯才是舉”的主張,還將這一主張無條件地貫徹到底,使“唯才是舉”成為優(yōu)先于其他原則之上的首選原則,選拔了許多出色的文臣武將,成就了一番大業(yè),留下了千古佳話
曹操的一位高級謀士去世后,他對當時任侍中、尚書令的荀彧說:“志才死后,沒有可以與我共同商談國家大事之人”并要求荀彧為他推薦人才荀彧就把郭嘉推薦給曹操郭嘉與曹操初次見面,就縱論天下大勢,探討國家興亡,暢談治國用兵之道,曹操十分高興地對眾人說:“能使我成就天下大業(yè)的,必定是此人!”曹操打敗袁紹后,在袁紹的軍營里搜到好多自己的部將私通袁紹的信件曹操卻看也不看就將這些信件全部燒毀了,并說:“袁紹兵強馬壯,我自己有時也打退堂鼓,何況你們呢?”眾將無不感激涕零,從此死心塌地跟隨曹操,死而后已
曹操非常愛惜人才,為了留住人才甚至可以受辱有一次陳琳寫文章把曹操給罵了,而且罵得很難聽,基本上祖宗三代全給囊括了后來曹操抓住了陳琳,審訊時,曹操問道:“你為什么罵我的祖宗?”陳琳嘿嘿地笑道:“我當時寫文章,文思泉涌,罵你罵得興起,就控制不住把你祖宗也給帶上了”曹操素知陳琳是個人才,聽罷他的話后哈哈大笑,竟然寬恕了他,并把他留在身邊視為好友
曹操很信任魏種當年兗州被呂布奪去,郡縣之人多叛曹應呂,曹操曾不無得意地對手下說:“我相信魏種肯定不會拋棄我”話音剛落,就接到了魏種叛變的消息曹操怒火攻心,咬牙切齒地發(fā)誓道:“除非你有本事逃到我找不到你的地方”后來曹操戰(zhàn)敗呂布,叛逃的魏種即被兵士綁得結結實實,送到曹操面前“哪能這樣對待魏先生”曹操喝退兵士,親自上前為魏種解開繩索,仍舊讓他官復原職,就像兩人之間根本沒有過節(jié),就像自己從來沒有發(fā)過誓。
【當堂檢測】
(1)一詞多義:
烏鵲南飛( )
南
開荒南野際( )
相去復幾許( )
去 去日苦多( )
一去三十年( )
對酒當歌( )
當 當仁不讓( )
不久當歸還,還必相迎?。?)
今當遠離,臨表涕零( )
(2)下列詞語中有錯別字的一項是 ( )
A、皎潔 機杼 譬如 深遠
B、羈鳥 廢墟 烏鵲 慷概
C、纖細 子衿 吐哺 泣涕
D、樊籠 阡陌 悠閑 嘉賓
(2)背誦并默寫這首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