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一区二区三区四区五,亚洲区一区二区三区,精品91麻豆免费免费国产在线,日本性爱一区二区

  • <menu id="j4nbm"><progress id="j4nbm"><i id="j4nbm"></i></progress></menu>
    <td id="j4nbm"><strong id="j4nbm"></strong></td>
      1. <th id="j4nbm"><tbody id="j4nbm"><table id="j4nbm"></table></tbody></th>

        《勸學》學案一等獎

        《《勸學》學案一等獎》屬于教學設計中比較優(yōu)秀的內(nèi)容,歡迎參考。

        《勸學》學案一等獎

        1、《勸學》學案一等獎

        一、我知道的荀子

        二、歷年來高考涉及到本課的名句

        1.(09山東)故不積跬步, 。

        2. (09天津) ,不如須臾之所學也。

        3. (09福建)故木受繩則直, 。

        4. (09福建)騏驥一步,不能十步; ,功在不舍。

        5. (09全國Ⅰ) , ;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騏驥一步,不能十步;駑馬十駕, 。

        6. (09重慶)木直中繩,輮以為輪,其曲中規(guī)。 ,不復挺者,輮使之然也。

        7.(08廣東)吾嘗終日而思矣, 。吾嘗跂而望矣, 。

        8.(08山東)君子生非異也, 。

        9.(08全國Ⅱ)登高而招, ,而見者遠;順風而呼, ,而聞者彰。假輿馬者, ,而致千里;假舟楫者, ,而絕江河。 ,善假于物也。

        10.(07安徽)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 。

        11.(05廣東)故木受繩則直, , ,則知明而行無過矣。

        二、解釋加點的字

        1、其曲中規(guī)

        2、雖有槁暴,不復挺者,輮使之然也

        3、金就礪則利

        4、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

        5、順風而呼,聲非加疾也,而聞者彰

        6、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7、假舟輯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

        8、積土成山,風雨興焉

        9、騏驥一躍,不能十步

        10、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

        11.勸學

        12.學不可已

        三、掌握重要虛詞

        1.而

        ①蟹六跪而二螯

        ②君子學而日參醒乎己

        ③余方心動欲還,而大聲發(fā)于水上

        ④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

        ⑤諸君而有意,瞻予馬首可也

        ⑥遏其生氣,以求重價,而江浙之梅皆病

        ⑦吾嘗終日而思矣

        ⑧而翁歸,比于汝復算耳

        ⑨軍驚而壞都舍。(《察今》).

        ①乃設九賓于庭

        ②于人為可譏,而在己為有悔

        ③業(yè)精于勤而荒于嬉

        ④請奉命求救于孫將軍

        ⑤愛其子,擇師而教之,于其身也,則恥師焉

        ⑥君幸于趙王

        ⑦燕王欲結(jié)于君

        ⑧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

        四、翻譯下列句子

        1、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

        2、蚓無爪牙之利, 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

        3、西方有木焉,名曰“射干”,莖長四寸,生于高山之上,而臨百仞之淵。木莖非能長也,所立者然也。蓬生麻中,不扶而直。 白沙在涅,與之俱黑。

        五、閱讀下面短文,談談你的啟發(fā)

        ㈠、奕秋①,通國之善奕者也。使奕秋誨二人奕:其②一專心致志③,惟奕秋之為聽④;一人雖聽之,一心以為有鴻鵠⑤將至,思援弓繳而射之⑥,雖與之學,弗若之矣。為⑦是其智弗若與?曰:非然也。

        ①奕秋:奕,下棋;秋,人名。②其:其中。③致志:用盡心思。致,極、盡。④只聽奕秋的話。⑤鴻鵠:天鵝。⑥援:引。繳(zhuó):帶有絲繩的箭。

        ㈡ 、董遇字季直,性質(zhì)訥而好學,而常挾持經(jīng)書,投閑習讀,其兄笑之而遇不改。 人有從學者,遇不肯教,而云:“必當先讀百遍!”言:“讀書百遍,其義自見?!?從學者云:“苦渴無日?!?遇言:“當以‘三余’。” 或問“三余”之意。遇言“冬者歲之余,夜者日之余,陰雨者時之余也?!?

        六、讀《勸學》談談自己對學習的認識

        七、背誦默寫全文

        2、《勸學》學案

        一、我知道的荀子

        二、歷年來高考涉及到本課的名句

        1.(09山東)故不積跬步, 。

        2. (09天津) ,不如須臾之所學也。

        3. (09福建)故木受繩則直, 。

        4. (09福建)騏驥一步,不能十步; ,功在不舍。

        5. (09全國Ⅰ) , ;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騏驥一步,不能十步;駑馬十駕, 。

        6. (09重慶)木直中繩,輮以為輪,其曲中規(guī)。 ,不復挺者,輮使之然也。

        7.(08廣東)吾嘗終日而思矣, 。吾嘗跂而望矣, 。

        8.(08山東)君子生非異也, 。

        9.(08全國Ⅱ)登高而招, ,而見者遠;順風而呼, ,而聞者彰。假輿馬者, ,而致千里;假舟楫者, ,而絕江河。 ,善假于物也。

        10.(07安徽)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 。

        11.(05廣東)故木受繩則直, , ,則知明而行無過矣。

        二、解釋加點的字

        1、其曲中規(guī)

        2、雖有槁暴,不復挺者,輮使之然也

        3、金就礪則利

        4、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

        5、順風而呼,聲非加疾也,而聞者彰

        6、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7、假舟輯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

        8、積土成山,風雨興焉

        9、騏驥一躍,不能十步

        10、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

        11.勸學

        12.學不可已

        三、掌握重要虛詞

        1.而

        ①蟹六跪而二螯

        ②君子學而日參醒乎己

        ③余方心動欲還,而大聲發(fā)于水上

        ④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

        ⑤諸君而有意,瞻予馬首可也

        ⑥遏其生氣,以求重價,而江浙之梅皆病

        ⑦吾嘗終日而思矣

        ⑧而翁歸,比于汝復算耳

        ⑨軍驚而壞都舍。(《察今》).

        ①乃設九賓于庭

        ②于人為可譏,而在己為有悔

        ③業(yè)精于勤而荒于嬉

        ④請奉命求救于孫將軍

        ⑤愛其子,擇師而教之,于其身也,則恥師焉

        ⑥君幸于趙王

        ⑦燕王欲結(jié)于君

        ⑧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

        四、翻譯下列句子

        1、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

        2、蚓無爪牙之利, 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

        3、西方有木焉,名曰“射干”,莖長四寸,生于高山之上,而臨百仞之淵。木莖非能長也,所立者然也。蓬生麻中,不扶而直。 白沙在涅,與之俱黑。

        五、閱讀下面短文,談談你的啟發(fā)

        ㈠、奕秋①,通國之善奕者也。使奕秋誨二人奕:其②一專心致志③,惟奕秋之為聽④;一人雖聽之,一心以為有鴻鵠⑤將至,思援弓繳而射之⑥,雖與之學,弗若之矣。為⑦是其智弗若與?曰:非然也。

        ①奕秋:奕,下棋;秋,人名。②其:其中。③致志:用盡心思。致,極、盡。④只聽奕秋的話。⑤鴻鵠:天鵝。⑥援:引。繳(zhuó):帶有絲繩的箭。

        ㈡ 、董遇字季直,性質(zhì)訥而好學,而常挾持經(jīng)書,投閑習讀,其兄笑之而遇不改。 人有從學者,遇不肯教,而云:“必當先讀百遍!”言:“讀書百遍,其義自見?!?從學者云:“苦渴無日?!?遇言:“當以‘三余’。” 或問“三余”之意。遇言“冬者歲之余,夜者日之余,陰雨者時之余也。”

        六、讀《勸學》談談自己對學習的認識

        七、背誦默寫全文

        3、《勸學》學案

        一、目標展示:

        知識與能力

        1.熟讀課文,弄清字音,把握文章內(nèi)容。

        2.掌握并積累重要的文言實虛詞。

        過程與方法

        學習比喻論證,對比論證的方法。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做學問應當具有堅持不懈的精神,要腳踏實地,持之以恒。

        二、重點難點:

        1.歸納掌握“勸、中、疾、致、假、絕、興”等詞義。

        2.背誦課文前三段。

        三、自主預習:

        1.作者介紹(結(jié)合注釋①)

        荀子(約公元前313一前238)名況字卿,戰(zhàn)國末期趙國人,曾游學于齊,當過楚國蘭陵令。后來失官居家著書,死后葬于蘭陵。他是我國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先秦儒家最后的代表,樸素唯物主義思想集大成者。韓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學生。他反對迷信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規(guī)律是不以人們意志為轉(zhuǎn)移的,并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勝天的思想。他強調(diào)教育和禮法的作用,主張治理天下既要靠“法制”,又要重視教化兼用“禮”治,強調(diào)“行”對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學習的重要性,認為后天環(huán)境和教育可以改變?nèi)说谋拘浴?/p>

        《荀子》共二十卷,由《論語》、《孟子》的語錄體,發(fā)展為有標題的論文,標志著古代說理文的進一步成熟。他的散文說理透徹、語言質(zhì)樸、多排比句,又善用比喻。《勸學》是《荀子》的第一篇。是原文前幾段的節(jié)錄。

        2.題解

        《勸學》是《荀子》第一篇,“勸”是“勸勉”的意思?!秳駥W》論述了學習的意義、作用、方法和態(tài)度,反映了先秦儒家在教育方面的某些正確觀點,也體現(xiàn)了作為先秦諸子思想集大成者的荀子文章的藝術(shù)風格。

        4、《勸學》學案

        文言文專題復習學案1——《勸學》

        ?[復習目標] 1.積累“絕、假、望、用”等實詞,“而”等虛詞。 2.熟練背寫,準確翻譯全文。?

        ?[教學流程] 一、解釋加點的詞語: (1)勸學( ) (2)雖有槁暴( )(04浙江) (3)學不可以已( )(12年全國卷:奮力大呼,得賊乃已。) (4)木直中繩( )( )(14年大綱卷:交通貴戚,吏莫敢繩14年福建卷:繩吏之法尤峻) (5)金就礪則利( )( ) (6)聲非加疾也,而聞者彰( ) (7)君子生非異也( ) (8)風雨興焉(10浙江) ( ) (9)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 ) (10)非蛇鱔之穴無可寄托者( )( )(者:14年安徽卷) (11)登高而招( ) (關注高考:13年山西:登景泰二年進士)

        ?二、一詞多義 假1.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 ) 2.以是多以書假余 ( ) (關注高考 :①12年北京卷:聞君義甚高,愿假榻。 ②13年湖北卷.諸貴假以勁弓 ) 3.乃悟前狼假寐,蓋以誘敵 ( ) 4.愿大王少假借之,使得畢使于前( ) 5.假令伏法受誅,若九牛亡一毛 ( ) 絕 1.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 ) 2.忽然撫尺一下,群響畢絕 ( ) 3.以為妙絕 ( ) 4.佛印絕類彌勒( )(12年湖北卷:絕難乘,少能騎者。) 5.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 ( ) 6.余音裊裊,不絕如縷 ( ) 7.請息交以絕游( ) 8.不如早與之絕 ( ) 9.則請立太子為王,以絕秦望( ) 10.絕云氣,負青天,然后圖南( ) 而 1.某所,而母立于茲(06遼寧)( ) 2.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已(07山東)( ) 3.微波入焉,涵淡澎湃而為此也( )?

        ?4. 人而無信,不知其可( )(14年天津卷:秦以城求璧而趙不許曲在趙。) 5.吾攻趙,旦暮且下,而諸侯敢救趙者,已拔趙,必移兵先擊之( ) 6吾嘗終日而思矣(04湖南)( ) 7倚歌而和之(10浙江)( )(14年安徽卷:臨清流而賦詩)?

        ?8吾嘗跂而望矣 ( )(12年山東卷:我騰躍而上) 9蟹六跪而二螯 ( ) 10所謂忠者不忠而賢者不賢也(06湖南)( ) 11.夫趙強而燕弱,而君幸于趙王(08天津)( )?

        ?12.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 ) 13.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 ( )(關注高考 :①12年山東:以為華而 少實 ②13年山東與嬴而不助五國也 ③14年浙江: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 14. 朝濟而夕設版焉(11.山東)( ) 15. 今人有大功而擊之(11.江西)( )

        ?16. 信而見疑(09山東))( ) 17. 人非生而知之者(09四川)( ) 18. 爽籟發(fā)而清風生(10湖南)( ) 19. 卒廷見相如,畢禮而歸之(09天津)( )?

        ?三、翻譯句子: 1. 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冰,水為之,而寒于水。 2.木直中繩,輮以為輪,其曲中規(guī),雖有槁暴,不復挺者,輮使之然也。 3.故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 ,(13.天津) 。(13.山東) 4.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5.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

        ?四、名句默寫: (1)《荀子勸學》以蚯蚓為例,論證了為學必須鍥而不舍,堅持不懈;同篇中與之相反的例證是:“ , , ?!保?4年全國大綱卷) (2)假輿馬者,非利足也, ; ,非能水也,而絕江河。(14年浙江卷) (3)順風而呼,聲非加疾也, 。(14年福建卷) (4) ,而神明自得,圣心備焉。(14年四川卷) (5) ,不能十步; ,功在不舍。(14年遼寧卷)?

        ?五、拓展閱讀: 用斜線(/)給下面短文斷句,然后翻譯全文.。 扁 鵲 見 秦 武 王 武 王 示 之 病 扁 鵲 請 除 之 左 右 曰 君 之 病 在 耳 之 前 目 之 下 除 之 未必 已 也 將 使 耳 不 聰 目 不 明 君 以 告 扁 鵲 扁 鵲 怒 而 投 其 石 曰 君 與 知 之 者 謀 之 而 與 不知 者 敗 之 如 此 知 秦 國 之 政 也 則 君 一 舉 而 亡 國 矣。?

        ?六、寫作空間 (1)收集與“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意思相近的詩句。 (2)積累有關“思與學”關系的名句。 (3)“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請聯(lián)系實際舉例。

        ?文言文專題復習學案——《勸學》 [教學目標] 1.積累“絕、假、望、用”等實詞,“而”等虛詞。 2.熟練背寫,準確翻譯全文。

        ?[教學流程] 二、解釋加點的詞語: (2)勸勉、鼓勵 (2)即使(3)停止、廢棄 (4)合乎 墨線(14年大綱卷:制裁、約束) (5)金屬制的刀劍等;靠近,接近 (6)強.這里指聲音宏大;彰:清楚,此指聽得清楚。 (7)通”性”,資質(zhì),稟賦 (8)相當于”于是”,在那里 (9)古代的半步 (10)托身、安身 語氣詞,用于主語后,用于引出原因、解釋等(者:14年安徽卷) (11)登上(升職)?

        ?二、一詞多義 假 1.借助 2.借 3.假裝 4. 寬容 5.假如 絕 1.橫渡 2.停止 3.極 4.很,非常 5.與世隔絕的 6. 斷絕 7.斷絕 8.絕交 9. 斷絕 10. 穿越 而 1.你的 2.遞進連詞,并且 3.因果連詞,因而 4—5. 假設連詞,如果 6—8連詞表修飾 9—11連詞表并列 12—16 轉(zhuǎn)折連詞,卻 17—19 順承連詞 就?

        ?三、翻譯句子: 1. 靛青,是從藍草中提取的,卻比藍草的顏色還要青;冰,是水凝結(jié)而成的,卻比水還要寒冷。 2.木材筆直,合乎墨線,(如果)用火烤使它彎曲把它做成車輪,(那么)木材的彎度(就)合乎圓規(guī)的標準了,即使再干枯了,(木材)也不會再挺直的原因,是用火烤使它彎曲,使它成為這樣的。 3.所以木材經(jīng)過墨線量過就能取直,金屬制的刀劍在磨刀石上磨過就能變得鋒利,君子廣泛地學習,而且每天對自己檢查反省,那么他就會智慧明達,并且行為就不會有過錯了。 4.借助車馬的人,并不是腳走得快,卻可以到達千里遠的地方。 5.蚯蚓沒有銳利的爪子和牙齒,強鍵的筋骨,卻能向上吃到泥土,向下可以喝到泉水,這是由于它用心專一啊。?

        ?五、名句默寫: (6)《荀子勸學》以蚯蚓為例,論證了為學必須鍥而不舍,堅持不懈;同篇中與之相反的例證是:“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鱔之穴無可寄托者,用心躁也?!保?4年全國大綱卷) (7)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14年浙江卷) (8)順風而呼,聲非加疾也,而聞者彰 。(14年福建卷) (9)積善成德 ,而神明自得,圣心備焉。(14年四川卷) (10)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 ,功在不舍。(14年遼寧卷) 五、拓展閱讀: 扁 鵲 見 秦 武 王 武 王 /示 之 病 /扁 鵲 請 除 之 /左 右 曰/ 君 之 病 在 耳 之 前 目 之 下/ 除之 未 必 已 也/ 將 使 耳 不 聰 目 不 明 /君 以 告 扁 鵲/ 扁 鵲 怒 而 投 其 石/ 曰 /君 與 知 之 者謀 之/ 而 與 不 知 者 敗 之 /如 此 知 秦 國 之 政 也/ 則 君 一 舉 而 亡 國 矣/ 譯文:醫(yī)生扁鵲去見秦武王,武王把他的病情告訴了扁鵲,扁鵲建議及早醫(yī)治,可是國君的近臣說:“君王的病在耳朵的前面,眼睛的下面,未必能治好,弄不好反而會使耳朵聽不清,眼睛看不明?!蔽渫醢堰@話告訴了扁鵲,扁鵲很生氣,扔掉他手中的石針,說:“君王同懂醫(yī)術(shù)的人商量治病,又同無知的人一道討論,破壞治療。憑這一點就可以了解秦國的內(nèi)政,如此下去,君王的一個舉動隨時都有亡國的危險。

        5、《勸學》導學案

        《勸學》第一課時 導學案

        一、學習目標:

        1.熟讀課文,弄清字音,把握文章內(nèi)容。

        2. 掌握并積累重要的文言實詞,虛詞。

        3.學習本文比喻論證,對比論證的方法。

        二、重點難點:

        1.歸納掌握“勸、中、疾、致、假、絕、興”等詞義。

        2.背誦課文前三段。

        三、知識鏈接:

        1.作者介紹(結(jié)合注釋①)

        荀子(約公元前313一前238)名況字卿,戰(zhàn)國末期趙國人,曾游學于齊,當過楚國蘭陵令。后來失官居家著書,死后葬于蘭陵。

        荀子是我國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先秦儒家最后的代表,樸素唯物主義思想集大成者。韓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學生。他反對迷信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規(guī)律是不以人們意志為轉(zhuǎn)移的,并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勝天的思想。他強調(diào)教育和禮法的作用,主張治理天下既要靠“法制”,又要重視教化兼用“禮”治,強調(diào)“行”對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學習的重要性,認為后天環(huán)境和教育可以改變?nèi)说谋拘浴?/p>

        荀子的著作有《荀子》二十卷。該書由《論語》、《孟子》的語錄體,發(fā)展為有標題的論文,標志著古代說理文的進一步成熟。他的散文說理透徹、語言質(zhì)樸、多排比句,又善用比喻?!秳駥W》是《荀子》的第一篇。本文是原文前幾段的節(jié)錄。

        2.題解

        《勸學》是《荀子》第一篇,“勸”是“勸勉”的意思?!秳駥W》論述了學習的意義、作用、方法和態(tài)度,反映了先秦儒家在教育方面的某些正確觀點,也體現(xiàn)了作為先秦諸子思想集大成者的荀子文章的藝術(shù)風格。

        四. 學習過程:

        (一)1.學生誦讀課文,給下列字注音

        木直中( )繩 輮( )以為輪

        雖有槁暴( ) 金就礪( )則利

        須臾( )之所學 跂( )而望矣

        假輿( )馬者 假舟楫楫( )者

        蛟( )龍生焉 不積跬( )步

        騏( )驥( )一躍 駑( )馬十駕,

        鍥( )而不舍 金石可鏤( )

        六跪而二螯( ) 非蛇鱔( )之穴

        (二)速讀課文,把握結(jié)構(gòu)

        本文一共4段,是圍繞那句話展開的?每段的內(nèi)容各是什么?

        (學法指導:本文是議論文,可以從文體結(jié)構(gòu)特點角度引導學生思考。)

        (三)把握概括主旨

        (四)研讀課文第一、二段,完成下列問題

        1.解釋下列詞語

        學不可以已( ) 取之于( )藍而青于( )藍

        木直中( )繩 輮( )以為輪

        雖有( )槁暴( ) 金就( )礪( )則利

        博學( )而( )日參省乎己 知明而( )行無過( )矣

        2.翻譯重點句子

        ①木直中繩,輮以為輪,其曲中規(guī);雖有槁暴,不復挺者,輮使之然也。

        ②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

        3.文段分析思考

        ①第一段在全文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什么?

        ②第二段運用了什么樣的論證方法?分解比喻句的含義,分析與中心論點的關系。

        ③第二段哪句話回答了“學不可以已”?(用原話回答)

        4.背誦第一、二自然段。

        (五)研讀第三自然段,積累文言字詞句式。

        1.解釋加點詞語

        終日而( )思 須臾之( )所學

        跂而( )望矣 登高而( )招

        而( )見者遠 假( )輿馬者

        而致( )千里 非能水( )也

        而絕( )江河 生( )非異也

        2.翻譯下列語句

        ①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

        ②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

        3.文段分析思考

        ①本段是從那個角度說“學不可以已”的?作者用了哪些比喻來說明?

        ②本段哪句話回答了“學不可以已”? (用原話回答)

        4.背誦第三自然段。

        (六)學習反思

        (七)當堂檢測

        1.默寫課文第二段。

        2.準確背誦前三自然段。

        課外拓展

        哈佛圖書館自習室墻上的訓言:

        1.此刻打盹,你將做夢;而此刻學習,你將圓夢。

        2.我荒廢的今日,正是昨日殞身之人祈求的明日。

        3.覺得為時已晚的時候,恰恰是最早的時候。

        4.勿將今日之事拖到明日。

        5.學習時的苦痛是暫時的,未學到的痛苦是終生的。

        6.學習這件事,不是缺乏時間,而是缺乏努力。

        7.幸?;蛟S不排名次,但成功必排名次。

        8.學習并不是人生的全部。但,既然連人生的一部分——學習也無法征服,還能做什么呢?

        9.請享受無法回避的痛苦。

        10.只有比別人更早、更勤奮地努力,才能嘗到成功的滋味。

        11.誰也不能隨隨便便成功,它來自徹底的自我管理和毅力。

        12.時間在流逝。

        13.現(xiàn)在淌的哈喇子,將成為明天的眼淚。

        14.狗一樣地學,紳士一樣地玩。

        15.今天不走,明天要跑。

        16.投資未來的人是,忠于現(xiàn)實的人。

        17.教育程度代表收入。

        18.一天過完,不會再來。

        19.即使現(xiàn)在,對手也不停地翻動書頁。

        20.沒有艱辛,便無所獲。

        6、《勸學》導學案

        《勸學》第一課時 導學案

        一、學習目標:

        1.熟讀課文,弄清字音,把握文章內(nèi)容。

        2. 掌握并積累重要的文言實詞,虛詞。

        3.學習本文比喻論證,對比論證的方法。

        二、重點難點:

        1.歸納掌握“勸、中、疾、致、假、絕、興”等詞義。

        2.背誦課文前三段。

        三、知識鏈接:

        1.作者介紹(結(jié)合注釋①)

        荀子(約公元前313一前238)名況字卿,戰(zhàn)國末期趙國人,曾游學于齊,當過楚國蘭陵令。后來失官居家著書,死后葬于蘭陵。

        荀子是我國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先秦儒家最后的代表,樸素唯物主義思想集大成者。韓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學生。他反對迷信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規(guī)律是不以人們意志為轉(zhuǎn)移的,并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勝天的思想。他強調(diào)教育和禮法的作用,主張治理天下既要靠“法制”,又要重視教化兼用“禮”治,強調(diào)“行”對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學習的重要性,認為后天環(huán)境和教育可以改變?nèi)说谋拘浴?/p>

        荀子的著作有《荀子》二十卷。該書由《論語》、《孟子》的語錄體,發(fā)展為有標題的論文,標志著古代說理文的進一步成熟。他的散文說理透徹、語言質(zhì)樸、多排比句,又善用比喻?!秳駥W》是《荀子》的第一篇。本文是原文前幾段的節(jié)錄。

        2.題解

        《勸學》是《荀子》第一篇,“勸”是“勸勉”的意思?!秳駥W》論述了學習的意義、作用、方法和態(tài)度,反映了先秦儒家在教育方面的某些正確觀點,也體現(xiàn)了作為先秦諸子思想集大成者的荀子文章的藝術(shù)風格。

        四. 學習過程:

        (一)1.學生誦讀課文,給下列字注音

        木直中( )繩 輮( )以為輪

        雖有槁暴( ) 金就礪( )則利

        須臾( )之所學 跂( )而望矣

        假輿( )馬者 假舟楫楫( )者

        蛟( )龍生焉 不積跬( )步

        騏( )驥( )一躍 駑( )馬十駕,

        鍥( )而不舍 金石可鏤( )

        六跪而二螯( ) 非蛇鱔( )之穴

        (二)速讀課文,把握結(jié)構(gòu)

        本文一共4段,是圍繞那句話展開的?每段的內(nèi)容各是什么?

        (學法指導:本文是議論文,可以從文體結(jié)構(gòu)特點角度引導學生思考。)

        (三)把握概括主旨

        (四)研讀課文第一、二段,完成下列問題

        1.解釋下列詞語

        學不可以已( ) 取之于( )藍而青于( )藍

        木直中( )繩 輮( )以為輪

        雖有( )槁暴( ) 金就( )礪( )則利

        博學( )而( )日參省乎己 知明而( )行無過( )矣

        2.翻譯重點句子

        ①木直中繩,輮以為輪,其曲中規(guī);雖有槁暴,不復挺者,輮使之然也。

        ②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

        3.文段分析思考

        ①第一段在全文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什么?

        ②第二段運用了什么樣的論證方法?分解比喻句的含義,分析與中心論點的關系。

        ③第二段哪句話回答了“學不可以已”?(用原話回答)

        4.背誦第一、二自然段。

        (五)研讀第三自然段,積累文言字詞句式。

        1.解釋加點詞語

        終日而( )思 須臾之( )所學

        跂而( )望矣 登高而( )招

        而( )見者遠 假( )輿馬者

        而致( )千里 非能水( )也

        而絕( )江河 生( )非異也

        2.翻譯下列語句

        ①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

        ②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

        3.文段分析思考

        ①本段是從那個角度說“學不可以已”的?作者用了哪些比喻來說明?

        ②本段哪句話回答了“學不可以已”? (用原話回答)

        4.背誦第三自然段。

        (六)學習反思

        (七)當堂檢測

        1.默寫課文第二段。

        2.準確背誦前三自然段。

        課外拓展

        哈佛圖書館自習室墻上的訓言:

        1.此刻打盹,你將做夢;而此刻學習,你將圓夢。

        2.我荒廢的今日,正是昨日殞身之人祈求的明日。

        3.覺得為時已晚的時候,恰恰是最早的時候。

        4.勿將今日之事拖到明日。

        5.學習時的苦痛是暫時的,未學到的痛苦是終生的。

        6.學習這件事,不是缺乏時間,而是缺乏努力。

        7.幸?;蛟S不排名次,但成功必排名次。

        8.學習并不是人生的全部。但,既然連人生的一部分——學習也無法征服,還能做什么呢?

        9.請享受無法回避的痛苦。

        10.只有比別人更早、更勤奮地努力,才能嘗到成功的滋味。

        11.誰也不能隨隨便便成功,它來自徹底的自我管理和毅力。

        12.時間在流逝。

        13.現(xiàn)在淌的哈喇子,將成為明天的眼淚。

        14.狗一樣地學,紳士一樣地玩。

        15.今天不走,明天要跑。

        16.投資未來的人是,忠于現(xiàn)實的人。

        17.教育程度代表收入。

        18.一天過完,不會再來。

        19.即使現(xiàn)在,對手也不停地翻動書頁。

        20.沒有艱辛,便無所獲。

        7、《勸學》導學案

        教學目標:

        一、借鑒荀子有關學習的意義和學習態(tài)度的論述。

        二、掌握、積累“勸、學、青、中、疾、致、假、絕、興、功、強、用”12個文言常用實詞;學習“于、者、而”3個文言常用虛詞;學習、復習課文中其他文言虛實詞;熟記“有(又)、暴(曝)、生(性)、輮(煣)、知(智)、乎(于)”等古今字和通假字。

        三、理解從三個角度論述中心論點的方法。 四、學習以喻代議、寓議于喻的設喻方法。

        重難點:1、本文的思想觀點

        2、學習此文的現(xiàn)實意義

        教學方法:

        興趣引導法 合作探究法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 導入: 板書題目。

        二、作者介紹(結(jié)合注釋①)。

        荀子(約公元前313—前238)名況字卿,戰(zhàn)國末期趙國人,曾游學于齊,當過楚國蘭陵令。后來失官居家著書,死后葬于蘭陵。

        下面是由小編分享的《勸學》導學案,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

        荀子是我國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先秦儒家最后的代表,樸素唯物主義思想集大成者。韓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學生。他反對迷信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規(guī)律是不以人們意志為轉(zhuǎn)移的,并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勝天的思想。他強調(diào)教育和禮法的作用,主張治理天下既要靠“法制”,又要重視教化兼用“禮”治,強調(diào)“行”對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學習的重要性,認為后天環(huán)境和教育可以改變?nèi)说谋拘浴?/p>

        荀子的著作有《荀子》二十卷。該書由《論語》、《孟子》的語錄體,發(fā)展為有標題的論文,標志著古代說理文的進一步成熟。他的散文說理透徹、語言質(zhì)樸、多排比句,又善用比喻?!秳駥W》是《荀子》的第一篇。本文是原文前幾段的節(jié)錄。

        三、解題。

        《勸學》的“勸”起著統(tǒng)領全篇的作用。教師先在黑板上寫一個“勸”字,問道:這個字是什么意思?學生往往會不假思索地回答:“勸告”。教者趁此在“勸”字后加上一個“學”,再問:“勸”是什么意思?學生才會領悟:原來它還有“勸勉”的意思。這在心理學上叫做給學生建立“注意中心”。接著就講:“勸”的繁體字“勤”是形聲字,凡是用“力”作聲旁的字,多數(shù)有給人們勉勵的意思,如“勵”、“努”等。這是“勸”的本義,而在現(xiàn)代漢語中,“勸”,解釋為“勸阻”,詞義已經(jīng)轉(zhuǎn)移了。作者在這篇以《勸學》為題目的文章中,勉勵人們要不停止地堅持學習,只有這樣才能增長知識,發(fā)展才能,培養(yǎng)高尚的品德。

        四、朗讀課文

        1.聽錄音,清字詞。

        2.學生齊讀課文。

        五、翻譯課文。

        第二課時

        一、復習導入,朗讀課文。

        二、指導學生處理課文的疑難問題。

        (1)課文中心論點用“君子曰”引出有什么好處?中心論點是怎樣展開?學生討論后明確: 用“君子曰”引出中心論點“學不可以已”,使觀點更具權(quán)威性。

        用分論的方式展開的。

        (2)課文有哪幾個分論點?(先分三組抓中心句子說出分論點,然后再分析論證方法)

        展示:

        a 、三個分論點。

        學習的意義:提高、改變自己

        學習的作用:可以彌補人的不足。

        學習要采取正確的態(tài)度和方法:積累、堅持、專一

        B、由學生對論證方法再作具體分析

        第一段論述學習的意義時,用了幾個比喻論證了什么問題?

        “青”“冰”的比喻論證了學習可以提高人的水平;“輪”“木” “金”的比喻論證了學習可以改造人的品性。這五個比喻論述了學習的意義在于能提高人的智能、改造人的品性,使人智慧明達,不犯過錯。

        第二段在論述學習的作用時,“吾嘗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這個比喻是論述什么觀點的?(這個比喻是論述“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這個觀點的,強調(diào)了學習的作用)。

        “登高而招”“順風而呼”“假輿馬”“假舟揖”這四個比喻中為什么要強調(diào)“臂非加長”“聲非加疾”“非利足”“非能水”? 這就強調(diào)了“聞者彰”“致千里”“絕江河”這些效果的取得并不是因為人的本身有什么特異功能,而是因為憑借了外界條件。這就與文章的推論“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絲絲相扣,有力地論證了學習的作用。學習可以彌補人的不足。

        第三段課文論述學習的方法和態(tài)度,是正反、對比設喻論證的。

        可分為三層。第一層論述學習要積累,是先正面后反面設喻論述的。第二層論述學習要持之以恒,是反正、反正設喻論述的。第三層論述學習要專一,是先正面后反面設喻論述的。

        三段一共用了20個比喻,請體會用比喻的好處。

        C、體會比喻“鮮活”的語言風格。

        鮮:新鮮,不陳腐,比喻生活化

        活:比喻形式多樣

        總結(jié):《勸學》這篇文章荀子認為人的聰明才智、道德品行不是先天固有的,而是后天獲得的,因此,他特別重視學習,也希望后學者重視學習。

        三、再讀課文

        四、 知識遷移

        你認為除了荀子說的教學方法和態(tài)度之外,還有哪些?(交流一下) 六、 知識延伸

        王國維的閱讀學習的三種境界,他說:“古今之成大事業(yè)、大學問者,必經(jīng)過三種之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界也。‘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此第三境界也。”

        “第一境界”告訴我們:開始學習,先要登高遠望,對自己所要攻取的目標作一番鳥瞰似的了解,然后,從實際出發(fā),確定學習的方向和計劃。“第二境界”告訴人們:開始學習以后,就進入了艱苦的漫長的征途,必須有一種“衣帶漸寬終不悔”的韌性,肯下一番“為伊消得人憔悴”的苦功,這是成功的關鍵。“第三境界”告訴人們:刻苦學習和研究,再加上科學的總結(jié),就會有所發(fā)現(xiàn)和發(fā)明。

        師總結(jié): 人之為學有難易乎?學之,則難者亦易矣;不學,則易者亦難矣。就讓我們帶著這種學習態(tài)度一起再放聲朗讀這篇課文,體會荀子的用意吧!

        五、作業(yè):

        背誦課文,完成課后練習題,練習冊。

        以上就是小編分享的《勸學》導學案的全部內(nèi)容,更多語文資料請到。

        8、《孫權(quán)勸學》學案

        學習內(nèi)容

        《孫權(quán)去勸學》

        主備:

        審核:七年級語文組

        學習

        目標

        1、積累文言實詞,準確疏釋全文。

        2、通過人物的語言體會人物的心理。

        3、學習有效溝通,聯(lián)系現(xiàn)實,體會學習的重要性。

        重 點

        1、掌握文言實詞、虛詞的用法。

        2、疏釋全文,理解課文思想內(nèi)容,體會人物心理。

        學法指導

        解釋文言字詞,實詞仍可以使用“前后加字組詞”法,當然,這是有限的方法,更多的字詞的解釋仍然要依靠注解和工具書,透過人物語言推測人物神態(tài)、口吻、心理,要關注語言中的語氣詞來推測口吻,神態(tài)乃至心理,我們可以稱這種方法為“語氣線索法”,同時,還要考慮人物身份及相互關系,以便使推測更合情合理。

        教 學 活 動

        莊子說:“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意思是生命有限,學海無涯。而智出學海,希望大家能持之以恒,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不斷地豐富我們的語言寶庫,攀登學習的高峰,暢游知識的海洋?!皶接新非跒閺剑瑢W海無涯苦作舟”告訴我們學習需“勤奮”的真理。其實“學習”是一個永恒的話題。

        一、預習·導學

        1、初讀課文,查工具書,給下列生字注音。

        卿( )邪( )涉獵( )孰( )復( )更( )

        2、再讀課文,查閱工具書,參看注釋,解釋加點的字。

        權(quán)謂呂蒙( )卿今當涂( )蒙辭( )但當涉獵( )( )見往事( )蒙乃始就學( )及魯肅過尋陽( )( )非復( )即更刮目相待( )( )見事( )治經(jīng)( )

        3、查工具書,寫出下列詞語的古義和今義。

        博士,古義 ,今義 。

        但,古義 ,今義 。

        4、本文有一個通假字,請按規(guī)范寫出來。

        5、《孫權(quán)勸學》選自 ,這部書是 主持編纂的 體 史,記載了從戰(zhàn)國到五代共1362年間的史事。本書的編者是 (朝代) 、 家。

        6、把預習的疑難匯總出來。

        二、學習·研討,朗讀課文,整體感知:

        1.大聲朗讀、單讀、齊讀等多種讀法,結(jié)合注解粗知大意,品味句意,真正用朗讀的方式理解課文的內(nèi)容和意蘊。

        2.文言實詞和虛詞的理解及積累是文言文的教學重點。在疏通文意時,作重點記憶,提高學習的自主性。

        (一)自主預習反饋,展示交流預習成果。

        (二)理解、研讀賞析,合作探究。

        1、自讀課文,參閱注釋及工具書,抓重點詞,疏通文意。

        2、小組合作,翻譯課文。

        3、概括文章主要內(nèi)容。

        4、有感情朗讀課文,思考品味:孫權(quán)、魯肅,呂蒙的語言都很好的表現(xiàn)了各自的口吻、神態(tài)、心理,試推測一下,孫權(quán)的口吻是 ;神態(tài) ;心理是 。魯肅的口吻是 ;神態(tài)是 ;心理是 。呂蒙的口吻是 ,神態(tài)是 ;心理是 。

        (三)查工具書,寫出本文的兩個成語,并解釋。

        三、合作探究、課文研析:

        本文以對話為主,請同學們自導自演三位人物說話時的口吻、神態(tài)和心理,體會人物形象。

        1.請一位同學朗讀孫權(quán)的話。

        ①“不可不學!”寫出了怎樣的口氣?表現(xiàn)了怎樣的心理?

        ②“孤豈欲卿治經(jīng)為博士邪?”表達了怎樣的心態(tài)?孤豈欲卿治經(jīng)為博士邪!”

        反問句,邪”表示反問語氣,譯為“嗎”聯(lián)系句意,隱隱可見孫權(quán)對呂蒙不聽勸誡的不悅神情和責備的意味。

        ③“卿言多勞,孰若孤?孤常讀書,自以為大有所益。”這樣說有何作用?

        2.請兩位同學分角色朗讀蒙、肅對話,要求盡量讀準說話時的語氣語調(diào)。

        ①“卿今者才略,非復吳下阿蒙!”一句可見魯肅當時怎樣的神情和心理?說明了什么?

        ②“大兄何見事之晚乎!”這句話表現(xiàn)了呂蒙當時怎樣的心情?

        四、拓展延伸:昔日吳下阿蒙,經(jīng)過發(fā)奮努力,讓同僚刮目相待,說到這我們不禁想到前幾天學的一篇文章《傷仲永》,讀完這兩篇文章你有何感想?聯(lián)系你的生活體驗談談你的看法。

        五、學以致用:

        魯肅代周瑜,當之陸口,過蒙屯下,肅意尚輕蒙,或說肅曰:“呂將軍功名日顯,不可以故意待也,君宜顧之。”遂往詣蒙。酒酣,蒙問肅曰:“君受重任,與關羽為鄰,將何計略,以備不虞?”肅造次應曰:“臨時施宜?!泵稍唬骸敖駯|西雖為一家,而關羽實虎熊也,計安可不豫定?”因為肅畫五策。肅于是越席就之,拊其背曰:“呂子明,吾不知卿才略所及乃至于此也?!彼彀菝商?,結(jié)友而別。

        上文選自《三國志·吳志·呂蒙傳》

        1、 給加框字注音。 或說肅( )以備不虞( )拊其背( )

        2、用一句話概括本文的內(nèi)容。

        3、概括本文中魯肅和呂蒙的性格特點。

        4、本文刻畫人物用了什么手法?

        5、后來,呂蒙收荊州,你認為文中哪一句表現(xiàn)了呂蒙的遠見卓識?

        六、收獲平臺:學習本文,你在哪些方面有收獲?

        9、《孫權(quán)勸學》導學案

        今天小編分享的是《孫權(quán)勸學》導學案,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

        【課標教材學情】

        “閱讀淺易的文言文,能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nèi)容背誦優(yōu)秀詩文80篇” 這是新課程標準對初中文言文教學的基本要求《孫權(quán)勸學》敘事簡練生動,對話個性鮮明,是讓學生積累文言知識,培養(yǎng)文言文閱讀能力,積淀語文素養(yǎng)的典范文章從教材的編排體系來看,把它放在七年級下冊第三單元,也是緊扣單元教學中對學生學習名人的品格、態(tài)度與精神的要求,希望學生能從人物身上汲取到個人成長的養(yǎng)料根據(jù)課標要求和本單元的特點,學習本文要引導學生理清作者的思路,深入理解課文的思想內(nèi)容,引領學生在探尋名人的足跡中,學習他們的精神,從中獲得人生的啟示

        七年級學生進入中學階段后,已初步具備了一定的獨立閱讀能力,因此能夠感受到文章表現(xiàn)出來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傾向但學生對文中孫權(quán)、呂蒙、魯肅了解不多,而且許多信息來自《三國演義》,與史書記載并不完全相同,因此在課前查閱相關資料,可以使學生對人物有一個更準確、直觀的印象深入理解課文的思想內(nèi)容,學生可能有一定難度,教學過程中要引導學生反復朗讀,品味揣摩文中三個人物各自說話時的口吻、情態(tài)和心理,感知人物個性特點學習古文,最重要的是背誦,《孫權(quán)勸學》要力求當堂能背誦下來

        【重點難點疑點】

        重點:

        1.理解文意,能當堂背誦

        2.品味人物語言,揣摩人物的語氣、情態(tài)和心理,分析人物形象

        《孫權(quán)勸學》簡練生動,寥寥數(shù)語就描摹出人物說話的口吻、情態(tài)和心理,人物個性鮮明,堪稱語言描寫的精品按照“朗讀——譯讀——品讀——研讀”的方式逐步理解文意,在反復朗讀中,體味對話,當堂成誦

        難點:

        1.朗讀課文,力求聲情并茂,讀出人物個性、情態(tài)

        2.理解魯肅與呂蒙的對話,體味這段話的情味

        運用圈點評注的方法,在原文上用三言兩語記錄自己的發(fā)現(xiàn)、感悟和疑問在朗讀指導中加深對文章語句的理解;在品味交流中結(jié)合文本表述自己的觀點,有理有據(jù)

        疑點:

        1.孫權(quán)的“善勸”體現(xiàn)在何處?

        2.魯肅為什么與呂蒙“結(jié)友”?

        3.本文在詳略的安排上有什么特色?《資治通鑒》為什么要這樣安排文章的詳略?

        根據(jù)學生的閱讀水平分析,可能存在以上疑點作者為了突出“孫權(quán)勸學”,對史料進行了合理剪裁,給讀者留下了豐富的想象空間教師要引導學生抓住人物對話中的關鍵詞語反復品讀,讀出人物對話中的情味,鼓勵他們對課文的內(nèi)容和表達有自己的發(fā)現(xiàn)

        【自主學習過程】

        l 基礎層級

        一、資料助讀,了解作品

        學生根據(jù)課下注釋和課前搜集的材料了解司馬光及《資治通鑒》,教師適當補充

        二、初讀初悟,整體感知

        1.自主朗讀,聽讀正音

        2.自主譯讀,交流積累

        學生自讀課文,參照注釋或借助工具書,理解字詞,翻譯課文;把自己的發(fā)現(xiàn)或疑問在課本上進行圈點標注,然后小組討論交流,合作整理出相關文言知識(教師巡回指導),展示如下:

        ⑴讀準下列字音:

        卿(qīng) 豈(qǐ) 邪(yé) 孰(shú) 遂(suì) 更(gèng)

        ⑵掌握重點詞語:

        卿今當涂掌事 (當?shù)?,當?quán)) 孤豈欲卿治經(jīng)為博士邪(通“耶”,語氣詞)

        但當涉獵,見往事耳(粗略地閱讀) 蒙乃始就學(于是,就)

        及魯肅過尋陽(到了……的時候,到) 大兄何見事之晚乎(認清事物)

        士別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重新;另眼相看,用新的眼光看待)

        ⑶記住古今異義:

        孤豈欲卿治經(jīng)為博士邪 (古:當時專掌經(jīng)學傳授的學官;今:一種學位名)

        但當涉獵,見往事耳 (古:只是;今:表轉(zhuǎn)折的連詞)

        ⑷辨析一詞多義:

        見往事耳(了解) 蒙乃始就學(從事)

        何見事之晚乎(認清,懂得) 指物作詩立就(完成)

        ⑸翻譯重點句子:

        孤豈欲卿治經(jīng)為博士邪(我難道想要你鉆研經(jīng)書當博士嗎?)

        但當涉獵,見往事耳(只應當粗略地閱讀,了解以往的事情罷了)

        蒙辭以軍中多務(呂蒙以軍中事務多來推辭)

        卿今者才略,非復吳下阿蒙(以你現(xiàn)在的才干、謀略,不再是原來那個吳下阿蒙了)

        士別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見事之晚乎 (士別三日,就要另眼看待了,長兄知道這件事太晚了啊!)

        ⑹積累兩個成語:

        吳下阿蒙:居處吳下一隅的呂蒙比喻人學識尚淺

        刮目相待:擦亮眼睛看待別人指別人已經(jīng)進步,不能再用老眼光看待

        3.闡述發(fā)現(xiàn),提出疑問:

        示例1:概述文章故事情節(jié)(本文記敘了呂蒙在孫權(quán)的勸說下開始學習,大有長進,令魯肅刮目相看并與他結(jié)為朋友的故事)

        示例2:理清文章寫作思路(本文先寫孫權(quán)勸學,呂蒙“就學”,后寫魯肅嘆學)

        示例3:初步分析人物形象(孫權(quán)善于勸學,呂蒙才略有驚人長進)

        示例4:疑問(見上文“重點·難點·疑點”)

        l 能力提升

        三、品讀課文,思考揣摩

        1.走進作品人物心里

        自由朗讀課文,用心揣摩人物語言,看應該用一種怎樣的語氣、語調(diào)來讀才能表達出人物的感情在原文上圈點評注,三言兩語記錄自己的發(fā)現(xiàn)、感悟和疑問教師指導學生讀出人物對話中的情味,交流探討對文章關鍵語句的理解

        探究話題一:孫權(quán)善勸

        示例:①“卿今當涂掌事”,身居要職,職責所在;“不可不學!”雙重否定,語氣堅決,不容推辭陳述學習的必要性,表現(xiàn)出孫權(quán)對呂蒙的關心與厚望②“蒙辭以軍中多務”,理由正當,但不充分,于是孫權(quán)二次相勸:“孤豈欲卿治經(jīng)為博士邪!但當涉獵,見往事耳”,“邪”字隱約可見孫權(quán)對呂蒙不聽勸誡的不悅神情和責備意味,“耳”字語氣又變得委婉,講明勸學目的,消除呂蒙的畏懼、抵觸情緒;“卿言多務,孰若孤?孤常讀書,自以為大有所益”,針鋒相對,現(xiàn)身說法,指出學習的可能性孫權(quán)循循善誘,語重心長,難怪呂蒙“乃始就學”

        探究話題二:魯肅嘆學

        示例:①“卿今者才略,非復吳下阿蒙!”可見魯肅的驚奇、詫異,呂蒙變化判若兩人,使魯肅情不自禁發(fā)出贊嘆這句話從側(cè)面反襯呂蒙因“學”而才略有了令人難以置信的長進②“士別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可見進步之快,變化之大;“大兄何見事之晚乎”,話語幽默,流露出呂蒙的自得、自豪,和一種書中多閱歷,胸中有丘壑的自信③“結(jié)友而別”表現(xiàn)出魯肅對呂蒙的折服、欽佩,再襯呂蒙的才學精進

        2.我看千古風流人物

        學生結(jié)合文本討論交流,再談自己對文中人物的發(fā)現(xiàn)、感悟

        3.學生自由朗讀課文,讀出人物不同的個性、情趣,并在熟讀中背誦課文

        四、研讀文本,拓展延伸

        結(jié)合原文,閱讀《三國志·吳書·呂蒙傳》(節(jié)選)多媒體顯示:

        魯肅代周瑜,當之陸口,過蒙屯下肅意尚輕蒙,或說肅曰:“呂將軍功名日顯,不可以故意待之,君宜顧之”遂往詣蒙酒酣,蒙問肅曰:“君受重任,與關羽為鄰,將何計略,以備不虞?”肅造次應曰:“臨時施宜”蒙曰:“今東西雖為一家,而關羽實虎熊也,計安可不豫定?”因為肅畫五策肅于是越席就之,拊其背曰:“呂子明,吾不知卿才略所及乃至于此也”遂拜蒙母,結(jié)友而別

        1.探討話題一:呂蒙變化的啟示

        學生思考,小組討論交流:

        示例:昔日吳下阿蒙,經(jīng)過發(fā)奮努力,讓同僚刮目相待,我們不禁想到前幾天學的《傷仲永》,仲永有天才卻沒有接受后天教育,而泯然眾人;呂蒙發(fā)奮讀書而由“吳下阿蒙”變成令人刮目相待的博學之士,說明一個人的成才與天資有關,更取決于后天學習

        呂蒙才能的精進不能忘記孫權(quán)勸學之功從文中我感受到一個人要善于向別人提出恰當?shù)囊庖?,并且提建議要有針對性,語氣委婉,使對方容易接受

        2.探討話題二:本文在詳略的安排上有什么特色?

        示例:本文記事簡練全文只寫孫權(quán)勸學和魯肅“與蒙論議”兩個片斷,即先交代事情的起因,緊接著就寫結(jié)果,卻不寫呂蒙如何好學,才略是如何長進的寫事情的結(jié)果,也不直接寫呂蒙如何學而有成,而是通過魯肅與呂蒙的對話生動地表現(xiàn)出來寫魯肅“與蒙論議”,著重以二人風趣的一問一答,來表現(xiàn)呂蒙才略的驚人長進,而略去二人“論議”的內(nèi)容,并僅以“肅遂拜蒙母,結(jié)友而別”一句作結(jié)

        因先前的史書已有較詳細的記載,而又無新的史料可以補充,所以本文作者是根據(jù)從略的原則對先前史書的有關記載進行改寫的與《三國志·吳志·呂蒙傳》裴松之注引《江表傳》相比,本文僅129字,極簡略但剪裁精當,不僅保留了原文的精華,保持了故事的完整性,而且以更精練的文筆突出了人物的風采

        【反思與強化】

        1.閱讀本文及《傷仲永》,然后以《仲永巧遇呂蒙》為題,展開合理想象,借鑒本文寫法,力求能夠通過對話體現(xiàn)人物說話時的口吻、情態(tài)和心理

        2.搜集一些有關讀書的名言或勤學的典故,然后寫寫自己的心得。

        以上就是小編分享的《孫權(quán)勸學》導學案的全部內(nèi)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