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班科學活動教案《隱身水果》反思》屬于幼兒園中班教案中比較優(yōu)秀的內(nèi)容,歡迎參考。
1、中班科學活動教案《隱身水果》反思
中班科學活動《隱身水果》
目標:
1.能用看一看、聞一聞、嘗一嘗等方法辨別不同果味的飲料。
2.體驗自己動手調(diào)制飲料的樂趣。
3.通過實驗培養(yǎng)互相禮讓,學習分工合作的能力。
4.在活動中,讓幼兒體驗成功的喜悅。
準備:
1.裝有熱水的透明杯子、勺子、盤子、飲料。
2.各種味道的果珍(桔子味、檸檬味、葡萄味、菠蘿味、蘋果味)等。
3.食物:水果、餅干、面包、糖果、果凍等若干
4.糖果圖片及與水果圖做成VCD
5.榨汁機一臺。布置“水果品嘗會”場景。果殼箱2個。輕音樂磁帶一盒。
重點:用不同方法辨別不同果味的飲料。
難點:正確辨別不同果味的飲料。
活動過程:
一、開始部分
1.組織教學,穩(wěn)定幼兒情緒。
2.師生問好,交代課題。
二、基本部分
(一)出示個別水果蘋果、桔子、引起幼兒興趣。
有許多水果寶寶來了,小朋友說說有那些水果寶寶?(蘋果、桔子)哎,剛才老師看見了有許多水果寶寶,怎么才有2個水果寶寶跟我們見面呢?噢,我知道了,原來水果寶寶都藏起來了,它們想跟小朋友做捉謎藏的游戲?,F(xiàn)在我們悄悄的把水果寶寶找出來。
2.教室內(nèi)布置有水果、果汁實物讓幼兒找出來。
小朋友真棒,找到了許多水果寶寶(教師手拿一瓶果汁)這是什么?(果汁)為什么我們在找水果寶寶時候找到了一瓶果汁,這是果汁嗎?我們來聞一聞、看一看、它是什么顏色的?什么水果也是黃色的呢?剛剛你們說了這么多黃色的水果,到底哪一種躲在里面呢?誰來聞一聞,看你猜得對不對。
3.出示紅色飲料,這是什么顏色呀?什么水果寶寶也是紅色的呀?哪個紅色的水果寶寶會躲在里面呢?請你來嘗一嘗。
(二)幼兒動手調(diào)制飲料
1.小朋友,你們喝過果珍嗎?還有一些水果寶寶呀也想和我們小朋友捉迷藏,它們躲在了果珍里面,我們一起去找出來好嗎?
要求:先看一看果珍粉末的顏色,然后用勺子舀一點放到杯子里,攪一攪,再用鼻子聞一聞,猜一猜,把自己猜的水果名字記在心里,再來嘗一嘗驗證自己的想法。喝完以后把杯子放回桌子上。
2.幼兒操作,教師巡回指導。
3.集體交流,你喝到了哪種水果的味道,(蘋果)他是什么味道的。(酸酸的,甜甜的,香香的)
4.總結(jié):剛才,我們用眼睛看一看,鼻子聞一聞,嘴巴嘗一嘗的方法,找到了許多的水果寶寶,真棒。
(三)出示實物水果,演示讓水果制作果汁的過程。
小朋友,我們剛才都知道了許多調(diào)皮的水果寶寶躲在瓶子里變成了果汁和果珍,那么,你們知不知道這些水果寶寶是怎么變成果汁和果珍的嗎?下面我們看一看魔術(shù)師表演的節(jié)目我們就知道了。這個魔術(shù)師的名字叫榨汁機,它的本領(lǐng)可大了,它有一張大嘴巴,我們把水果放在它的大嘴巴里,他就會變出果汁來。
(四)播放水果及糖果VCD
看,這些是什么呀?(五顏六色的糖果)看起來真好吃,你看見了什么顏色的糖果,紅色的糖果讓你想起了什么水果呀?猜一猜,那個水果藏在了紅色的水果糖里?(紅色的糖果讓我想起了紅色的草莓)當幼兒答對后,播放相應(yīng)的水果圖片。
2.除了糖果,水果寶寶還會藏在哪里呀?(餅干、面包、牛奶等)
(五)參加“水果品嘗會”把有關(guān)水果食物放好布置場景。
水果寶寶帶來了許多朋友,它們請小朋友去參加它們準備的“水果品嘗會”水果寶寶喜歡講衛(wèi)生、懂禮貌的孩子。吃的時候不爭搶,吃完之后要把垃圾放到果殼箱。
三.結(jié)束部分
放輕音樂。幼兒品嘗食物,結(jié)束。
教學反思:
總的來說《隱身水果》這個活動設(shè)計,來源于幼兒日常生活中的一個興趣點,并且在整個活動中幼兒始終處于自主積極的狀態(tài),活動由注重靜態(tài)知識的傳遞到注重兒童情感態(tài)度,注重兒童探究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積極交流,幼兒在自由探索、相互學習中發(fā)現(xiàn)了水果隱身在各種食物的秘密,貫徹了《綱要》中一再強調(diào)的“幼兒科學教育的首要任務(wù)是精心呵護與培養(yǎng)幼兒對周圍事物和現(xiàn)象及其相互關(guān)系的好奇心,認識興趣和探究欲望。
另外,由于本次活動是生成活動,為了處理好幼兒學習活動中的師幼互動關(guān)系,使幼兒的學習更有價值,使幼兒的發(fā)展更有意義,我運用不同的師幼互動方式來推動幼兒的探索活動,①“順”,即給足幼兒自由的時間和空間,提供豐富的材料,順應(yīng)幼兒的探索活動;②“引”,即在幼兒活動過程中,我通過觀察思考,找到恰當?shù)臋C會,參與到幼兒活動中,用巧妙的方法引導幼兒進行探索;③“助”,在生成性活動中,由于幼兒缺乏經(jīng)驗,對水果的認識有限,因而探索容易停留在表面,在這種情況下,我就在適當時機進行點撥,把幼兒的學習興趣推向深入,從而發(fā)現(xiàn)水果本身具有的特性。
其次,為了讓這次活動生成成功,我作了精心的準備,有操作的、品嘗的、食物水果、課件等。為這次活動成功開展做了充分的物質(zhì)準備。這次活動的目標設(shè)定和活動設(shè)計對于小班的幼兒來說,具有很大的難度。為了突出重點、突破難點,讓幼兒與老師之間形成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在語言上我也臨時改變了一些引導方式和語氣,最后達到教學目標,成功突破了這次活動的難點。
在科學教育活動中孩子是主動的探索者、研究者、發(fā)現(xiàn)者,知識經(jīng)驗的主動建構(gòu)者。要讓孩子真正解放自己的口、眼、手、腦,讓他們充分感知、操作、探索、發(fā)現(xiàn)、歸納、概括,這需要老師的支持。在科學活動中,其實老師引導孩子去發(fā)現(xiàn)去思考,比什么都重要,相信即使再小的孩子,只要他懂得了這種方法,學會運用這種方法了,在今后的學習中,就會給他們更多的幫助。體驗發(fā)現(xiàn)樂趣和成功的快樂。
不斷地反思會促使我不斷地成長,才能使我自身有更大的提高,所以,我懇請在座的各位領(lǐng)導、各位老師對我說課的內(nèi)容提出您寶貴的意見和建議,使其不斷完善。相信以后的教學中用心的學習、發(fā)現(xiàn)、研究會使我在教學中更上一層樓。謝謝!
2、中班科學活動教案《切開后的水果》含反思
活動目標:
1.通過觀察、探索,發(fā)現(xiàn)水果橫切、豎切時會呈現(xiàn)不同的形態(tài)。
2.能細心觀察、大膽猜想,樂于用語言表達自己的發(fā)現(xiàn)。
3.培養(yǎng)幼兒對事物的好奇心,樂于大膽探究和實驗。
4.愿意大膽嘗試,并與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培養(yǎng)幼兒對科學現(xiàn)象進行探索的興趣。
活動準備:
1.教具:三塊展示板(見圖1、2、3),各種水果,實物投影儀,背景音樂。
2.學具:人手一張記錄表,若干水果的切面圖片。
活動過程:
一、導入部分。
師:今天.老師給你們帶來了許多水果,看看都有些什么?(蘋果、香蕉、獼猴桃、梨……)
師:如果我要把梨分成兩半,可以怎么切?切開后會是什么樣子呢?(根據(jù)幼兒回答,教師在展示板的表格內(nèi)記錄“|”標記表示豎切,見圖1。)
二、基本部分。
(一)觀察感知:比較梨的兩種切面形態(tài),理解“切面”的概念。
1.觀察梨的豎切面。
師:“|”這個符號表示把梨豎起來切。你們看看切開后的梨是什么形狀。(橢圓形。)
(教師將切開的梨放在投影儀上讓幼兒觀察。)
師:仔細看看里面還藏著什么?(種子。)數(shù)數(shù)有幾粒種子?它們是怎么排列的?種子長在什么地方?(引導幼兒說出梨核,并觀察梨核的形狀。)
師:我們看到切開后的梨面上有梨核和種子,這個面可叫作水果的切面。
(以“豎切”引入主題,符合幼兒的已有經(jīng)驗。幼兒在教師的引導下開始關(guān)注水果的切面形態(tài),同時形象地理解了“切面”的概念。)
2.觀察梨的橫切面。
師:除了從上到下豎切,還有什么不同的切法嗎?(引導幼兒說出橫切的方法,同時在展示板的表格內(nèi)記錄“一”標記。)
師:如果把梨橫著切會出現(xiàn)什么樣的切面呢?會和剛才豎著切一樣嗎?(教師根據(jù)幼兒的猜想用簡筆畫的形式記錄切面的形態(tài)。)
(在上一環(huán)節(jié)的基礎(chǔ)上自然引出橫切的方法,激發(fā)了幼兒探索水果橫切面的興趣。幼兒通過觀察與比較,大膽推測和假設(shè),產(chǎn)生了探索和驗證自己想法的愿望,這為后面的探索活動作了鋪墊。)
師:究竟誰猜對了呢?我們還是切開來看一看吧!(教師操作演示,并根據(jù)幼兒的回答逐一畫出相應(yīng)的簡筆圖。如:看,變成什么形狀了?<圓形。>再仔細看看里面的梨核像什么呀?<小花。>數(shù)數(shù)有幾片“花瓣”?每片“花瓣”里藏著什么?<種子。>比比種子的數(shù)量和“花瓣”的數(shù)量誰多誰少?還是一樣多?<一樣多>)
(在對水果橫切面的觀察感知中較為自然地整合了形、數(shù)量、空間等方面的數(shù)學知識。)
3.比較豎切面和橫切面的不同。
師:豎切和橫切出來的切面一樣嗎?哪里不一樣?(引導幼兒從外形輪廓、梨核、種子三方面尋找不同。)
(二)猜想驗證:分組探索不同水果的切面形態(tài)。
1.明確操作要求。
師:今天老師還為你們準備了許多水果,有蘋果、獼猴桃、香蕉,等會兒請你們每人選擇一樣水果,猜猜把它豎切和橫切后會是什么樣子,然后把你的猜想用畫畫的方式記錄在表格里。
(選取三種具有代表性的水果,以開放性的問題引入,讓幼兒大膽猜想,這是對幼兒現(xiàn)有知識經(jīng)驗的挑戰(zhàn).幼兒的求知欲就在這種尋根究底的情境中被激發(fā)出來。)
2.幼兒猜想并記錄猜想結(jié)果,教師觀察指導(見圖2)。
3.交流猜想結(jié)果。
教師根據(jù)不同小組的猜想進行有針對性的提問。如,(香蕉組側(cè)重從外形進行猜想)香蕉豎切后是什么樣子的?橫切呢?(獼猴桃組側(cè)重從種子的排列進行猜想)看看獼猴桃組的記錄,你同意誰的猜想?(蘋果組側(cè)重從蘋果核的形狀進行猜想)你們覺得什么地方最難猜?
(這種提問方式既避免了拖沓,又突出了重點。)
4.切開水果驗證,并請每組推選一名代表進行繪畫記錄。
5.組織幼兒交流觀察結(jié)果。
如,香蕉組重點講外形變化和種子退化,獼猴桃組重點講種子排列,蘋果組重點講核的形狀。
(三)游戲拓展:配對找朋友。
1.明確操作要求。
師:(在展示板上出示草莓、菠蘿、哈密瓜、橙子、無花果、獼猴桃的完整圖片,見圖3。)接下來我們來玩一個“配對找朋友”的游戲。請你們每人在籃子里選一張圖片,看看是什么水果的切面,然后找找它的另一半,找到后和你的好朋友手拉手一起把圖片貼到相應(yīng)的表格里。
(此環(huán)節(jié)是活動的拓展延伸。六種不同的水果代表了不同的難易層次,幼兒在操作時需要排除顏色、形狀的干擾。!.快思.教案網(wǎng)!結(jié)果草莓的配對正確率較高,哈密瓜、菠蘿、橙子的配對正確率較低,無花果配對最難<因為幼兒不常見到這種水果>。雖然展示板上有獼猴桃圖片,但我并未提供幼兒操作用的小圖片,它只是作為一個干擾因素。)
2.在《好朋友》音樂伴奏下。
幼兒每人找一水果的切面圖片進行配對找朋友。
3.講評。
師:你們找到的是什么水果,它是怎么切的?切開來的樣子是怎樣的?
(這個環(huán)節(jié)需要幼兒逆向思維,相對于上一環(huán)節(jié)來說難度有所提高。采用“找朋友”的游戲形式,既為幼兒營造了一個寬松的學習氛圍,又有效提升了幼兒的觀察、判斷、合作能力。)
三、結(jié)束部分。
師:今天你們發(fā)現(xiàn)了很多水果的秘密,老師就把這些水果獎勵給你們,一起品嘗吧!
活動反思:
由于本次活動貼近幼兒的生活,幼兒對吃也感興趣,在活動中幼兒積極地參與,活動氣氛活躍,更好地完成了活動目標。
3、中班科學活動教案《秋天的水果》含反思
【活動目標】
1、通過多種感官感知水果的色、香、形、味,知道水果的基本特征。
2、能大膽地在集體前表述自己的見解,在活動中感受交往分享的快樂。
3、感受水果的豐富性,喜歡吃水果,但吃水果要適量。
4、發(fā)展幼兒空間辨別能力和空間想象力。
5、發(fā)展幼兒手部動作的靈活性。
【教學重點、難點】
1、幼兒認識秋天都有哪些水果。
2、幼兒能用完整的語言描述水果的樣子。
【活動準備】
1、蘋果、梨、桔子、柿子、石榴、葡萄、香蕉各一個。
2、每人自帶水果一個(各種水果)
【活動過程】
一、激發(fā)活動興趣。
1、師:小朋友,老師帶你們?nèi)ヒ粋€美麗的地方,我們現(xiàn)在就出發(fā)吧!(律動)
2、師:小朋友,你們看這是什么地方?
3、果園真美麗,都有什么果子呀?
二、通過探索活動,提高幼兒運用感官的能力。
師:教師依次出示各種水果,幼兒去看一看,摸一摸,比一比,聞一聞,自由探索水果的特征。(讓幼兒自己說說老師出示的是什么水果,并請個別小朋友說一說水果是什么樣子的,什么顏色?)
師:你是怎么知道它是這樣的?
三、了解水果的基本特征,知道水果一般都有果皮、果肉、果核三部分組成。
師:小朋友真能干,用我們的小手、小眼睛、小鼻子,知道了水果寶寶的外面是什么樣的,那你們想不想知道水果寶寶的里面長著些什么呢?
1、切開水果,讓幼兒觀察。
2、幼兒討論,水果的里面是些什么?
3、比一比,這些水果寶寶有什么一樣的地方?(例如:有的水果有果核,有的水果沒有果核)
4、我們吃水果時,吃的是水果的哪一部分?(吃果肉)
四、嘗一嘗,進一步感知水果的特征。
師:水果的陣陣香味直鉆老師的鼻孔,你們有沒有聞到,聞到了你們想干什么?(想吃)
那我們一起來品嘗一下這些好吃的水果吧。
(1)自由選擇水果品嘗幼兒互相說一說,(快思www.banzhuren.cn)你吃的是什么?吃起來是什么感覺?
(2)除了今天我們吃到的水果外,近來你在家里還吃到了什么水果?
五、通過討論,知道吃水果身體好。
1、你喜歡吃水果嗎?為什么?
2、水果好吃又有營養(yǎng),吃了水果小朋友身體好,但是小朋友吃水果要適量。
六、活動延伸。
繪畫活動,給這些可愛的水果寶寶做一幅畫好嗎?給水果寶寶涂色(讓我們帶著這些水果寶寶去和幼兒園的其他小朋友也認識認識去吧)聽著音樂走出活動室。
教學反思:
本次活動我引導幼兒由外到內(nèi)認識了各種水果,通過觀察、觸摸、品嘗認識了水果的種類,感知水果的顏色、形狀、味道。豐富了幼兒的認知。活動中幼兒敢于表現(xiàn),熱情大方與人交往,培養(yǎng)了幼兒的興趣及合作。
4、幼兒園活動《切開后的水果》中班科學教案反思
設(shè)計意圖:
水果是幼兒十分熟悉的食物,但他們不一定了解水果的切面形態(tài)。在該活動中,我緊扣“水果切面”這個點,以問題引路,帶領(lǐng)幼兒進行探索,使幼兒獲得相關(guān)的認知經(jīng)驗。培養(yǎng)幼兒細心觀察及多角度思考問題的能力。整個探索過程包括觀察感知、猜想驗證、游戲拓展三個環(huán)節(jié)。“觀察感知”環(huán)節(jié)重在讓幼兒通過觀察、比較梨的兩種切面形態(tài),初步理解“切面”的概念;“猜想驗證”環(huán)節(jié)則通過讓幼兒探索蘋果、獼猴桃、香蕉的切面形態(tài),感受水果切面形態(tài)的多樣性;在最后的“游戲拓展”環(huán)節(jié)中,讓幼兒兩兩合作,根據(jù)六種不同的水果切面進行配對游戲,既為幼兒創(chuàng)設(shè)了交流、合作的機會,也對幼兒的認知、思維能力提出了挑戰(zhàn)。
目標:
1.通過觀察、探索,發(fā)現(xiàn)水果橫切、豎切時會呈現(xiàn)不同的形態(tài)。
2.能細心觀察、大膽猜想,樂于用語言表達自己的發(fā)現(xiàn)。
3.通過實驗培養(yǎng)互相禮讓,學習分工合作的能力。
4.培養(yǎng)幼兒對事物的好奇心,樂于大膽探究和實驗。
準備:
1.教具:三塊展示板(見圖1、2、3),各種水果,實物投影儀,背景音樂。
2.學具:人手一張記錄表,若干水果的切面圖片。
過程:
一、導入部分
師:今天.老師給你們帶來了許多水果,看看都有些什么?(蘋果、香蕉、獼猴桃、梨……)
師:如果我要把梨分成兩半,可以怎么切?切開后會是什么樣子呢?(根據(jù)幼兒回答,教師在展示板的表格內(nèi)記錄“|”標記表示豎切,見圖1。)
二、基本部分
(一)觀察感知:比較梨的兩種切面形態(tài),理解“切面”的概念。
1.觀察梨的豎切面。
師:“|”這個符號表示把梨豎起來切。你們看看切開后的梨是什么形狀。(橢圓形。)
(教師將切開的梨放在投影儀上讓幼兒觀察。)
師:仔細看看里面還藏著什么?(種子。)數(shù)數(shù)有幾粒種子?它們是怎么排列的?種子長在什么地方?(引導幼兒說出梨核,并觀察梨核的形狀。)
師:我們看到切開后的梨面上有梨核和種子,這個面可叫作水果的切面。
(以“豎切”引入主題,符合幼兒的已有經(jīng)驗。幼兒在教師的引導下開始關(guān)注水果的切面形態(tài),同時形象地理解了“切面”的概念。)
2.觀察梨的橫切面。
師:除了從上到下豎切,還有什么不同的切法嗎?(引導幼兒說出橫切的方法,同時在展示板的表格內(nèi)記錄“一”標記。)
師:如果把梨橫著切會出現(xiàn)什么樣的切面呢?會和剛才豎著切一樣嗎?(教師根據(jù)幼兒的猜想用簡筆畫的形式記錄切面的形態(tài)。)
(在上一環(huán)節(jié)的基礎(chǔ)上自然引出橫切的方法,激發(fā)了幼兒探索水果橫切面的興趣。幼兒通過觀察與比較,大膽推測和假設(shè),產(chǎn)生了探索和驗證自己想法的愿望,這為后面的探索活動作了鋪墊。)
師:究竟誰猜對了呢?我們還是切開來看一看吧!(教師操作演示,并根據(jù)幼兒的回答逐一畫出相應(yīng)的簡筆圖。如:看,變成什么形狀了?<圓形。>再仔細看看里面的梨核像什么呀?<小花。>數(shù)數(shù)有幾片“花瓣”?每片“花瓣”里藏著什么?<種子。>比比種子的數(shù)量和“花瓣”的數(shù)量誰多誰少?還是一樣多?<一樣多>)
(在對水果橫切面的觀察感知中較為自然地整合了形、數(shù)量、空間等方面的數(shù)學知識。)
3.比較豎切面和橫切面的不同。
師:豎切和橫切出來的切面一樣嗎?哪里不一樣?(引導幼兒從外形輪廓、梨核、種子三方面尋找不同。)
(二)猜想驗證:分組探索不同水果的切面形態(tài)。
1.明確操作要求。
師:今天老師還為你們準備了許多水果,有蘋果、獼猴桃、香蕉,等會兒請你們每人選擇一樣水果,猜猜把它豎切和橫切后會是什么樣子,然后把你的猜想用畫畫的方式記錄在表格里。
(選取三種具有代表性的水果,以開放性的問題引入,讓幼兒大膽猜想,這是對幼兒現(xiàn)有知識經(jīng)驗的挑戰(zhàn).幼兒的求知欲就在這種尋根究底的情境中被激發(fā)出來。)
2.幼兒猜想并記錄猜想結(jié)果,教師觀察指導(見圖2)。
3.交流猜想結(jié)果。
教師根據(jù)不同小組的猜想進行有針對性的提問。如,(香蕉組側(cè)重從外形進行猜想)香蕉豎切后是什么樣子的?橫切呢?(獼猴桃組側(cè)重從種子的排列進行猜想)看看獼猴桃組的記錄,你同意誰的猜想?(蘋果組側(cè)重從蘋果核的形狀進行猜想)你們覺得什么地方最難猜?
(這種提問方式既避免了拖沓,又突出了重點。)
4.切開水果驗證,并請每組推選一名代表進行繪畫記錄。
5.組織幼兒交流觀察結(jié)果。如,香蕉組重點講外形變化和種子退化,獼猴桃組重點講種子排列,蘋果組重點講核的形狀。
(三)游戲拓展:配對找朋友。
1.明確操作要求。
師:(在展示板上出示草莓、菠蘿、哈密瓜、橙子、無花果、獼猴桃的完整圖片,見圖3。)接下來我們來玩一個“配對找朋友”的游戲。請你們每人在籃子里選一張圖片,看看是什么水果的切面,然后找找它的另一半,找到后和你的好朋友手拉手一起把圖片貼到相應(yīng)的表格里。
(此環(huán)節(jié)是活動的拓展延伸。六種不同的水果代表了不同的難易層次,幼兒在操作時需要排除顏色、形狀的干擾。結(jié)果草莓的配對正確率較高,哈密瓜、菠蘿、橙子的配對正確率較低,無花果配對最難<因為幼兒不常見到這種水果>。雖然展示板上有獼猴桃圖片,但我并未提供幼兒操作用的小圖片,它只是作為一個干擾因素。)
2.在《好朋友》音樂伴奏下,幼兒每人找一水果的切面圖片進行配對找朋友。
3.講評。
師:你們找到的是什么水果,它是怎么切的?切開來的樣子是怎樣的?
(這個環(huán)節(jié)需要幼兒逆向思維,相對于上一環(huán)節(jié)來說難度有所提高。采用“找朋友”的游戲形式,既為幼兒營造了一個寬松的學習氛圍,又有效提升了幼兒的觀察、判斷、合作能力。)
三、結(jié)束部分
師:今天你們發(fā)現(xiàn)了很多水果的秘密,老師就把這些水果獎勵給你們,一起品嘗吧!
活動反思:
由于本次活動貼近幼兒的生活,幼兒對吃也感興趣,在活動中幼兒積極地參與,活動氣氛活躍,更好地完成了活動目標。
5、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認識水果和水果干》反思
活動目標
1、在看看、聽聽、講講、嘗嘗的活動中了解水果變成水果干后的不同滋味。
2、能大膽地在集體面前交流自己的經(jīng)驗,體驗與同伴分享的快樂。
3、發(fā)展動手觀察力、操作能力,掌握簡單的實驗記錄方法。
4、通過實驗培養(yǎng)互相禮讓,學習分工合作的能力。
活動準備
1、水果及它們制成的水果干(獼猴桃、蘋果、香蕉、菠蘿、芒果、葡萄、龍眼、金橘);
2、幻燈圖片;盤子、勺子或筷子、牙簽;垃圾筒、濕巾紙等。
活動過程
一、情感導入
1、幻燈片一(放鞭炮)
(1)聽聽是什么聲音?
(2)什么時候要放鞭炮?
(3)要過新年了,家家戶戶都要準備好吃的東西招待客人,你們想準備些什么呢?
2、小結(jié):新年里我們會準備許多好吃的東西,那今天我們一起到水果店去看看有什么新鮮的水果吧。
二、觀察討論
1、幻燈片二(一盤水果)
(1)你們看到了哪些水果?
(2)你最喜歡吃什么水果,為什么?
(3)小結(jié):水果的營養(yǎng)真好,有豐富的維生素,吃了以后還能美容的。
(4)這么新鮮的水果吃不完怎么辦,過兩天就壞掉了,聰明的叔叔阿姨們想了一個好辦法,知道是什么嗎?
2、幻燈片三(葡萄干)
(1)你們認識它嗎?它是什么水果變成的?
(2)小結(jié):原來叔叔阿姨們把新鮮的水果變成了水果干,讓我們無論什么時候都能吃到香香甜甜的水果了。
(3)你們知道還有哪些水果也能變成好吃的水果干嗎?
3、出示水果盆,配對活動
(1)今天老師也為你們準備了一些水果干,請你們看一看、聞一聞,
猜猜它們是由哪
種水果變成的?(5-6名幼兒回答)
(2)有沒有你不認識的水果干?
(3)集體驗證:有異意的水果,可以請幼兒自己驗證,也可以由家長或老師給予驗證。
(4)小結(jié):原來水果在變成水果干之后,它的顏色、形狀、味道有時是會變化的。
活動延伸
《新年好》音樂響起
今天我們認識了那么多水果干寶寶,讓我們請爸爸媽媽一起來嘗嘗味道吧,說一句好聽的話謝謝爸爸媽媽對我們的關(guān)心。
活動反思:
本次科學活動我根據(jù)我們班的實際水平與接受能力,在活動中力求“合作式的探究學習方式”采取相互尊重,協(xié)商交流,共同構(gòu)建的方式。運用觀察和操作,利用多種感官(讓幼兒摸一摸、聞一聞、嘗一嘗、看一看)進行探索實際操作,讓幼兒知道水果與水果干的特點(水果顏色鮮艷、果皮薄、果肉厚、水分多、味道酸酸的甜甜的;水果干顏色不鮮艷、果皮硬、果肉干、水分少、味道香香的)及他們的不同之處;運用游戲讓孩子在輕松,愉快的環(huán)境中學習,鞏固對水果與水果干的認識、分類。提高幼兒學習的積極性與興趣;運用提問、討論發(fā)揮幼兒的想象力、提高幼兒的口語表達能力。由于本次活動貼近幼兒的生活,幼兒對吃也感興趣,在活動中幼兒積極地參與,活動氣氛活躍,更好地完成了活動目標。
6、教案中班語言活動《水果屋》教案反思
活動設(shè)計背景
這是一個中班的語言教學活動,水果是幼兒較為熟悉的、容易從生活中感知到的東西,在日常生活中幼兒經(jīng)常能看到并且也吃過,可以說教材內(nèi)容貼近于生活,有益于對教學帶來方便。在這個活動中,教師根據(jù)幼兒已有的經(jīng)驗,在理解故事內(nèi)容的基礎(chǔ)上,讓幼兒重點學習“我用┅蓋┅”讓幼兒擴展想像,發(fā)散思維。
活動目標
1、幼兒能夠根據(jù)老師的要求回答問題。
2、幼兒能夠進行簡單的語言組織,學會“我用┅蓋┅”的會話。
3、通過視聽講結(jié)合的互動方式,發(fā)展連貫表述的能力。
4、讓幼兒嘗試敘述故事,發(fā)展幼兒的語言能力。
5、鼓勵幼兒敢于大膽表述自己的見解。
6、借助圖文并茂,以圖為主的形式,培養(yǎng)孩子仔細閱讀的習慣,激發(fā)閱讀興趣。
7、激發(fā)幼兒主動復述故事的欲望,培養(yǎng)幼兒高自控性和高興奮性。
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難點是:幼兒對語言的組織能力的培養(yǎng)。
教學重點是:學習“我用┅蓋┅”讓幼兒擴展想像,發(fā)散思維。
活動準備
1、 《水果屋》的教學掛圖
2、 水果玩具(不同種類)
活動過程:
1、觀看教學掛圖,讓幼兒觀察水果屋,直接引出課題。
老師:小朋友,你們看,這是什么呀?
A幼兒:這是水果。B幼兒:這是房子。
老師:它漂亮嗎?你覺得哪里很漂亮?
A幼兒:這里的蘋果很漂亮。B幼兒:葡萄很漂亮。C幼兒:西瓜很漂亮。D幼兒:香蕉。2、觀看課本,理解故事內(nèi)容。
(1)老師:你知道這么漂亮的水果屋是誰蓋的嗎?
老師:誰來說說看這水果屋是誰蓋的?
幼兒回答
老師:他們?yōu)槭裁匆w水果屋。
(2)重點學習“我用┅蓋┅”的句子
老師:熊媽媽是怎樣蓋房子的?A幼兒:用蘋果蓋屋頂。
老師:怎樣的蘋果?
A幼兒:紅紅的蘋果。(教師馬上補充“蓋屋頂”)
老師:用什么蓋墻壁?
B幼兒:用紫紫的葡萄蓋墻壁。
┅┅┅
3、集體交流。
(1)、教師:小朋友,這上面蓋的房子真漂亮,我請小朋友來說說看:用用┅蓋┅
(2)、幼兒回答。
4、幼兒玩水果玩具:用------蓋------(不同的水果小屋)。
教師:熊媽媽蓋的房子真漂亮,小朋友想不想也來蓋房子。
幼兒齊答:想。
教師:你們看后面有好多房子,現(xiàn)在他們不夠漂亮,小朋友把它們蓋的更漂亮好不好?
幼兒齊答:好。(教師來回指導)
教學反思
1、語言能力是一種綜合能力,他的發(fā)展與孩子情感、思維、社會參與水平、交流技能、知識經(jīng)驗等方面是不可分割的聯(lián)系在一起的,因此要注意差異、尊重孩子的個性。我要始終把握好自己是啟發(fā)者、引導者、參與者、欣賞者這一身份,讓幼兒大膽清楚的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2、對活動過程的反思
(1)在活動中幼兒能夠根據(jù)我的提問,能比較完整地回答,能說比較完整的句子。
(2)在活動中我對幼兒要學會等待幼兒,要讓幼兒說完整句,不要幼兒剛說一半就馬上幫他說另一半,這樣是不利于幼兒發(fā)展的,在這里我做的稍有欠缺。
(3)語言活動,應(yīng)多給幼兒說的機會,在這個活動中幼兒操作的時間太長了,真正讓幼兒說的機會并不多。語言能力包括口語和思維兩個部分,以往我較注重口語能力的培養(yǎng),從而出現(xiàn)了純口語模仿的誤區(qū),其實思維過程是支撐孩子口語的基石。在活動中要多發(fā)散幼兒的思維,就象葡萄我說是紫紫的葡萄,現(xiàn)在也有綠綠的、黃黃的,我就是把幼兒的思維匡住了。
3、對教學效果的評析:幼兒能夠根據(jù)我的提問,能比較完整地回答,能說比較完整的句子,但是我在等待幼兒會話的時間上還需要更加有耐心一點。
7、中班科學活動公開課教案《隱身水果》反思
中班科學活動《隱身水果》
目標:
1.能用看一看、聞一聞、嘗一嘗等方法辨別不同果味的飲料。
2.體驗自己動手調(diào)制飲料的樂趣。
3.通過實驗培養(yǎng)互相禮讓,學習分工合作的能力。
4.在活動中,讓幼兒體驗成功的喜悅。
準備:
1.裝有熱水的透明杯子、勺子、盤子、飲料。
2.各種味道的果珍(桔子味、檸檬味、葡萄味、菠蘿味、蘋果味)等。
3.食物:水果、餅干、面包、糖果、果凍等若干
4.糖果圖片及與水果圖做成VCD
5.榨汁機一臺。布置“水果品嘗會”場景。果殼箱2個。輕音樂磁帶一盒。
重點:用不同方法辨別不同果味的飲料。
難點:正確辨別不同果味的飲料。
活動過程:
一、開始部分
1.組織教學,穩(wěn)定幼兒情緒。
2.師生問好,交代課題。
二、基本部分
(一)出示個別水果蘋果、桔子、引起幼兒興趣。
有許多水果寶寶來了,小朋友說說有那些水果寶寶?(蘋果、桔子)哎,剛才老師看見了有許多水果寶寶,怎么才有2個水果寶寶跟我們見面呢?噢,我知道了,原來水果寶寶都藏起來了,它們想跟小朋友做捉謎藏的游戲?,F(xiàn)在我們悄悄的把水果寶寶找出來。
2.教室內(nèi)布置有水果、果汁實物讓幼兒找出來。
小朋友真棒,找到了許多水果寶寶(教師手拿一瓶果汁)這是什么?(果汁)為什么我們在找水果寶寶時候找到了一瓶果汁,這是果汁嗎?我們來聞一聞、看一看、它是什么顏色的?什么水果也是黃色的呢?剛剛你們說了這么多黃色的水果,到底哪一種躲在里面呢?誰來聞一聞,看你猜得對不對。
3.出示紅色飲料,這是什么顏色呀?什么水果寶寶也是紅色的呀?哪個紅色的水果寶寶會躲在里面呢?請你來嘗一嘗。
(二)幼兒動手調(diào)制飲料
1.小朋友,你們喝過果珍嗎?還有一些水果寶寶呀也想和我們小朋友捉迷藏,它們躲在了果珍里面,我們一起去找出來好嗎?
要求:先看一看果珍粉末的顏色,然后用勺子舀一點放到杯子里,攪一攪,再用鼻子聞一聞,猜一猜,把自己猜的水果名字記在心里,再來嘗一嘗驗證自己的想法。喝完以后把杯子放回桌子上。
2.幼兒操作,教師巡回指導。
3.集體交流,你喝到了哪種水果的味道,(蘋果)他是什么味道的。(酸酸的,甜甜的,香香的)
4.總結(jié):剛才,我們用眼睛看一看,鼻子聞一聞,嘴巴嘗一嘗的方法,找到了許多的水果寶寶,真棒。
(三)出示實物水果,演示讓水果制作果汁的過程。
小朋友,我們剛才都知道了許多調(diào)皮的水果寶寶躲在瓶子里變成了果汁和果珍,那么,你們知不知道這些水果寶寶是怎么變成果汁和果珍的嗎?下面我們看一看魔術(shù)師表演的節(jié)目我們就知道了。這個魔術(shù)師的名字叫榨汁機,它的本領(lǐng)可大了,它有一張大嘴巴,我們把水果放在它的大嘴巴里,他就會變出果汁來。
(四)播放水果及糖果VCD
看,這些是什么呀?(五顏六色的糖果)看起來真好吃,你看見了什么顏色的糖果,紅色的糖果讓你想起了什么水果呀?猜一猜,那個水果藏在了紅色的水果糖里?(紅色的糖果讓我想起了紅色的草莓)當幼兒答對后,播放相應(yīng)的水果圖片。
2.除了糖果,水果寶寶還會藏在哪里呀?(餅干、面包、牛奶等)
(五)參加“水果品嘗會”把有關(guān)水果食物放好布置場景。
水果寶寶帶來了許多朋友,它們請小朋友去參加它們準備的“水果品嘗會”水果寶寶喜歡講衛(wèi)生、懂禮貌的孩子。吃的時候不爭搶,吃完之后要把垃圾放到果殼箱。
三.結(jié)束部分
放輕音樂。幼兒品嘗食物,結(jié)束。
教學反思:
總的來說《隱身水果》這個活動設(shè)計,來源于幼兒日常生活中的一個興趣點,并且在整個活動中幼兒始終處于自主積極的狀態(tài),活動由注重靜態(tài)知識的傳遞到注重兒童情感態(tài)度,注重兒童探究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積極交流,幼兒在自由探索、相互學習中發(fā)現(xiàn)了水果隱身在各種食物的秘密,貫徹了《綱要》中一再強調(diào)的“幼兒科學教育的首要任務(wù)是精心呵護與培養(yǎng)幼兒對周圍事物和現(xiàn)象及其相互關(guān)系的好奇心,認識興趣和探究欲望。
另外,由于本次活動是生成活動,為了處理好幼兒學習活動中的師幼互動關(guān)系,使幼兒的學習更有價值,使幼兒的發(fā)展更有意義,我運用不同的師幼互動方式來推動幼兒的探索活動,①“順”,即給足幼兒自由的時間和空間,提供豐富的材料,順應(yīng)幼兒的探索活動;②“引”,即在幼兒活動過程中,我通過觀察思考,找到恰當?shù)臋C會,參與到幼兒活動中,用巧妙的方法引導幼兒進行探索;③“助”,在生成性活動中,由于幼兒缺乏經(jīng)驗,對水果的認識有限,因而探索容易停留在表面,在這種情況下,我就在適當時機進行點撥,把幼兒的學習興趣推向深入,從而發(fā)現(xiàn)水果本身具有的特性。
其次,為了讓這次活動生成成功,我作了精心的準備,有操作的、品嘗的、食物水果、課件等。為這次活動成功開展做了充分的物質(zhì)準備。這次活動的目標設(shè)定和活動設(shè)計對于小班的幼兒來說,具有很大的難度。為了突出重點、突破難點,讓幼兒與老師之間形成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在語言上我也臨時改變了一些引導方式和語氣,最后達到教學目標,成功突破了這次活動的難點。
在科學教育活動中孩子是主動的探索者、研究者、發(fā)現(xiàn)者,知識經(jīng)驗的主動建構(gòu)者。要讓孩子真正解放自己的口、眼、手、腦,讓他們充分感知、操作、探索、發(fā)現(xiàn)、歸納、概括,這需要老師的支持。在科學活動中,其實老師引導孩子去發(fā)現(xiàn)去思考,比什么都重要,相信即使再小的孩子,只要他懂得了這種方法,學會運用這種方法了,在今后的學習中,就會給他們更多的幫助。體驗發(fā)現(xiàn)樂趣和成功的快樂。
不斷地反思會促使我不斷地成長,才能使我自身有更大的提高,所以,我懇請在座的各位領(lǐng)導、各位老師對我說課的內(nèi)容提出您寶貴的意見和建議,使其不斷完善。相信以后的教學中用心的學習、發(fā)現(xiàn)、研究會使我在教學中更上一層樓。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