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語言繪本教案:檸檬不是紅色的》屬于幼兒園小班教案中比較優(yōu)秀的內(nèi)容,歡迎參考。
1、小班語言繪本教案:檸檬不是紅色的
活動目標:
1.認識書中出現(xiàn)的事物,知道它們的主要特征,感受閱讀的有趣。
2.嘗試將顏色與食物配對,學說“××不是××色的,××是xx色的。
3.能分析故事情節(jié),培養(yǎng)想象力。
4.理解故事內(nèi)容,記清主要情節(jié),初步學習人物的簡單對話。
活動準備:
1。材料準備:自制立體大圖書,各色香蕉,各色蘋果,顏色操作板(紫色、紅色、黃色、綠色},縷空圖卡(葡萄、草莓、西瓜、櫻桃檸檬),操作卡及色卡人手一份。
2。經(jīng)驗準備:認識各種常見顏色,知道一些常見蔬果的特征。
活動過程:
魔術(shù)變一變,變出顏色來(引出話題)
魔法語:咕嚕咕嚕變變變,變出美麗的顏色來。
提問:變出了什么顏色?
提問:想一想,你吃過什么東西是紅色的
小結(jié):原來一種顏色能讓我們想到很多好吃的食物,真有題
分析:這一環(huán)節(jié)重點是讓孩子感知色彩的鮮艷,引出話題。利用有趣的魔法語,增加孩子對活動的興趣,讓孩子反復(fù)聆聽,鼓勵他們嘗試學說
二、魔術(shù)變一變,變出食物來(觀察辨別)
1。第一次魔術(shù)(變出紅色檸檬
魔法語:咕嚕咕變變變,變出好吃的食物來
提問:哇,我們變出了什么好吃的
提問:這個檸檬看上去有點怪怪的,奇怪在哪兒呢?
小結(jié):眼,原來檸檬不是紅色的,檸檬是黃色的
2。第二次魔術(shù)(變出橙色的草、紫色的蘋果、黃色的葡
魔法語咕咕變變變,變出好吃的食物來
提問:我們變出了幾個食物寶寶?這些食物寶寶穿錯衣服了,我們一起來棒棒它們吧。
提問:看它們錯在哪兒了?誰愿意來幫它們換一換呢?
追問草果只有紅色的嗎?(出示蘋果一家,拓展經(jīng)驗。)
小結(jié):原來一種水果也會有很多種顏色,真有趣。
3。第三次魔術(shù)(經(jīng)驗遷移)
過渡:寶貝們,你們不僅能幫我變魔術(shù),還把它們變得很源亮,后面還有許多食物寶穿錯了衣服,要你們?nèi)兔Α?/p>
要求:(1)請你走到后面的小桌子旁一邊念魔法語,一邊變魔術(shù)哦
記得要告訴它們正確的顏色哦
驗證:收集幼兒的操作卡并檢驗
小結(jié):原來,食物寶寶都有適合自己的顏色,在你們幫助下,它們都找對了顏色,可高興了
分析:為了落實第二條目標:嘗試將顏色與食物配對,學說“××不是××色的”,這一環(huán)節(jié)由三次魔術(shù)演示貫穿始終,第一次在大圖書中為紅檸檬糾錯→第二次在大圖書中為綠蘿卜、紫蘋果、黃葡萄糾錯→第三次請幼兒獨立為水果糾錯再集體驗證。在一次次糾錯中,孩子們鞏固了“××不是x×色的,XX是X×色的”這一句式,提升了完整表達的能力。為了拓展動兒的生活經(jīng)驗,教師提供的材料并非一成不變,如:蘋果有紅蘋果、綠蘋果、黃蘋果,甚至是黑蘋果,鼓勵幼兒表達關(guān)于蘋果的生活經(jīng)驗,教師對幼兒的表達給予肯定。
三、魔術(shù)變一變,變出故事來(完整欣賞繪本)
魔法語:咕嚕咕嚕變變變,變出好聽的故事來。
數(shù)師一邊翻閱大圖書,一邊講述故事,幼兒傾聽感受。
小結(jié):原來,周圍世界是五顏六色的,每一樣東西都有屬于自己的美麗色,讓我們仔細去找找周圍還藏著哪些擁有美麗顏色的東西。
分析:這一環(huán)節(jié)將幼兒之前的零散經(jīng)驗通過集體閱讀大圖書進行了梳理,同時也引出了除水果以外,其他常見事物與色彩的關(guān)系,拓展了幼兒的視野,也激發(fā)了他們繼續(xù)閱讀、探索周國世界的興趣。
2、幼兒園小班科學繪本:動物學堂公開課教案
一、活動目標
1、分辨物體前后位置,并使用前后方位詞描述。
2、在活動中體驗探索的快樂,激發(fā)對科學的興趣。
3、培養(yǎng)幼兒對事物的好奇心,樂于大膽探究和實驗。
4、在交流活動中能注意傾聽并尊重同伴的講話。
重難點
1、重點:分辨前后位置。
2、難點:動物的典型特征。
二、活動準備
多媒體課件、動物圖片貼紙、三把椅子
三、活動過程
(一)激發(fā)興趣,導入活動
1、教師打開多媒體課件,出現(xiàn)森林,引出動物學堂,激發(fā)幼兒興趣。
師:森林里,開了一間動物學堂,請問小朋友“學堂”什么?
師:對,“學堂”就是學校,小朋友學本領(lǐng)的地方,里面有老師,有小朋友???,這是誰?(鱷魚老師)
師:小朋友,快跟鱷魚老師打聲招呼!
2、出現(xiàn)螃蟹、小蛇、變色龍,引起幼兒的好奇心,激發(fā)幼兒探索興趣。
師:看,鱷魚的三個學生也來了,它們喜歡捉迷藏,小朋友猜猜它們是誰?
(二)認一認,玩一玩
1、通過游戲找出前后位置,激發(fā)幼兒的探索興趣。
(1)幫老師找前后。
(2)老師隨時變換位置,三個幼兒幫老師找前后。
(3)兩人三組找前后,找好前后說前后。
2、通過講述多媒體課件,了解螃蟹、小蛇、變色龍的典型特征,分辨動物的前后位置,并說說其方法。
師:鱷魚老師有什么方法分辨前后?
師:小朋友有什么新辦法幫鱷魚老師分辨前后?
3、聽口令,找前后。
(1)請三個幼兒。朝老師排排隊,老師喊口令:“誰在前,誰在中,誰在后”,幼兒找到位置,并說出自己所在的位置。
(2)角色找前后:分配三個幼兒一人一個角色(螃蟹、小蛇、變色龍),老師喊口令,幼兒在相應(yīng)的位置坐坐好。
四、活動結(jié)束
在我們生活中,有很多隨手可見動物,請小朋友回家觀察家里動物,并分辨它們的前后位置。
3、幼兒園小班語言教案:小動物過橋教案反思
設(shè)計背景
我班幼兒對小動物總有一種特殊的情感,無論什么都會表現(xiàn)出莫大的關(guān)心及愛護,所以我常利用實物、圖片為幼兒多介紹動物的生活習性和外形特征,或拿一些動物的模型、玩具來介紹,并進行一系列的《可愛的小動物》的主題活動,讓他們逐漸對小動物有一定的了解。
活動目標
1、 引導幼兒積極參與兒歌學習活動,培養(yǎng)幼兒對語言活動的興趣。
2、 通過學習使幼兒能準確的說出動物的名稱及過橋的樣子。
3、 嘗試仿編短句“XX過橋XX”激發(fā)幼兒的創(chuàng)造精神。
4、 鼓勵幼兒大膽的猜猜、講講、動動。
5、 鼓勵幼兒敢于大膽表述自己的見解。
6、初步理解故事情節(jié),理解故事中語言的重復(fù)性特點。
7、通過語言表達和動作相結(jié)合的形式充分感受故事的童趣。
重點難點幼兒能完整的讀出兒歌,并能參與創(chuàng)編。
活動準備圖片、碟機道具:螃蟹玩具
活動過程
1、 教師以故事導入。
2、 出示圖片,請小朋友欣賞,教師幫助理解。
3、 教師提問,加深幼兒對兒歌的理解。
4、 朗讀兒歌。
5、 仿編短句:“XX過橋XX”,阻止幼兒討論創(chuàng)編小動物過橋的動作。
6、 出示道具“小螃蟹” 請幼兒說說小朋友過橋的樣子。
7、 教師請個別幼兒將自己仿編的短句及動作表演出來。
延伸活動:教師將幼兒仿編的短句以圖文的對應(yīng)的形式寫在紙上,然后貼出來,在早閱的時候可以請幼兒再來表演。
教學反思
本次活動以故事導入很感興趣,可是在仿編短句和表演時“冷場”了孩子不太善于表述和表演,若是在故事導入時請幼兒集體出來表演。先活躍下氣氛,可能效果會好很多。
4、小班語言繪本教案:檸檬不是紅色的
活動目標:
1.認識書中出現(xiàn)的事物,知道它們的主要特征,感受閱讀的有趣。
2.嘗試將顏色與食物配對,學說“××不是××色的,××是xx色的。
3.能分析故事情節(jié),培養(yǎng)想象力。
4.理解故事內(nèi)容,記清主要情節(jié),初步學習人物的簡單對話。
活動準備:
1。材料準備:自制立體大圖書,各色香蕉,各色蘋果,顏色操作板(紫色、紅色、黃色、綠色},縷空圖卡(葡萄、草莓、西瓜、櫻桃檸檬),操作卡及色卡人手一份。
2。經(jīng)驗準備:認識各種常見顏色,知道一些常見蔬果的特征。
活動過程:
魔術(shù)變一變,變出顏色來(引出話題)
魔法語:咕嚕咕嚕變變變,變出美麗的顏色來。
提問:變出了什么顏色?
提問:想一想,你吃過什么東西是紅色的
小結(jié):原來一種顏色能讓我們想到很多好吃的食物,真有題
分析:這一環(huán)節(jié)重點是讓孩子感知色彩的鮮艷,引出話題。利用有趣的魔法語,增加孩子對活動的興趣,讓孩子反復(fù)聆聽,鼓勵他們嘗試學說
二、魔術(shù)變一變,變出食物來(觀察辨別)
1。第一次魔術(shù)(變出紅色檸檬
魔法語:咕嚕咕變變變,變出好吃的食物來
提問:哇,我們變出了什么好吃的
提問:這個檸檬看上去有點怪怪的,奇怪在哪兒呢?
小結(jié):眼,原來檸檬不是紅色的,檸檬是黃色的
2。第二次魔術(shù)(變出橙色的草、紫色的蘋果、黃色的葡
魔法語咕咕變變變,變出好吃的食物來
提問:我們變出了幾個食物寶寶?這些食物寶寶穿錯衣服了,我們一起來棒棒它們吧。
提問:看它們錯在哪兒了?誰愿意來幫它們換一換呢?
追問草果只有紅色的嗎?(出示蘋果一家,拓展經(jīng)驗。)
小結(jié):原來一種水果也會有很多種顏色,真有趣。
3。第三次魔術(shù)(經(jīng)驗遷移)
過渡:寶貝們,你們不僅能幫我變魔術(shù),還把它們變得很源亮,后面還有許多食物寶穿錯了衣服,要你們?nèi)兔Α?/p>
要求:(1)請你走到后面的小桌子旁一邊念魔法語,一邊變魔術(shù)哦
記得要告訴它們正確的顏色哦
驗證:收集幼兒的操作卡并檢驗
小結(jié):原來,食物寶寶都有適合自己的顏色,在你們幫助下,它們都找對了顏色,可高興了
分析:為了落實第二條目標:嘗試將顏色與食物配對,學說“××不是××色的”,這一環(huán)節(jié)由三次魔術(shù)演示貫穿始終,第一次在大圖書中為紅檸檬糾錯→第二次在大圖書中為綠蘿卜、紫蘋果、黃葡萄糾錯→第三次請幼兒獨立為水果糾錯再集體驗證。在一次次糾錯中,孩子們鞏固了“××不是x×色的,XX是X×色的”這一句式,提升了完整表達的能力。為了拓展動兒的生活經(jīng)驗,教師提供的材料并非一成不變,如:蘋果有紅蘋果、綠蘋果、黃蘋果,甚至是黑蘋果,鼓勵幼兒表達關(guān)于蘋果的生活經(jīng)驗,教師對幼兒的表達給予肯定。
三、魔術(shù)變一變,變出故事來(完整欣賞繪本)
魔法語:咕嚕咕嚕變變變,變出好聽的故事來。
數(shù)師一邊翻閱大圖書,一邊講述故事,幼兒傾聽感受。
小結(jié):原來,周圍世界是五顏六色的,每一樣東西都有屬于自己的美麗色,讓我們仔細去找找周圍還藏著哪些擁有美麗顏色的東西。
分析:這一環(huán)節(jié)將幼兒之前的零散經(jīng)驗通過集體閱讀大圖書進行了梳理,同時也引出了除水果以外,其他常見事物與色彩的關(guān)系,拓展了幼兒的視野,也激發(fā)了他們繼續(xù)閱讀、探索周國世界的興趣。
5、小班語言繪本教案:好餓的小蛇第一版反思
活動目標:
觀察小蛇吞進不同水果后肚子的變化,大膽想象,樂意用語言表達。
讓幼兒嘗試敘述故事,發(fā)展幼兒的語言能力。
喜歡并嘗試創(chuàng)編故事結(jié)尾,并樂意和同伴一起學編。
活動準備:
PPT、水果圖片若干、幼兒操作材料人手一份
活動過程:
一、猜測:這是什么
1、PPT激趣。
主要提問:猜一猜這是什么動物?(從局部開始猜測,教師可適時追問)
要點:幼兒對小蛇局部特征的感知。
小結(jié)。
2、小蛇律動。
要點:幼兒隨音樂模擬小蛇動態(tài)的行為表現(xiàn)。
過渡:小蛇很餓啊,它扭呀扭呀來到了果園,果園里會有什么水果給小蛇吃呢?
二、觀察:小蛇吃蘋果
1、第一次觀察:吃一個蘋果
主要提問:
(1)小蛇看見一只圓圓的蘋果,會怎么做?
(2)一只蘋果被吞進小蛇的肚子,小蛇的肚子會發(fā)生什么變化?
小結(jié)。
2、第二次觀察:吃三個蘋果
主要提問:
(1)小蛇吃到蘋果了嗎?為什么?
(2)小蛇吃了幾個蘋果?
(3)小蛇吞進3只蘋果,它的肚子變成什么樣?象什么?
小結(jié)。
三、操作:小蛇吃水果
1、自主操作(每桌提供常見的水果、小蛇的圖片若干)
要點:提醒幼兒將小蛇吃完水果后的圖片翻過來觀察展開想象。
2、交流分享。
四、延伸:
小蛇吞進不同的水果,肚子就會變得不一樣,真有趣。有時間我們可以再去看看《好餓的小蛇》這本圖畫書,看看這條小蛇還吃了什么,它的肚子又發(fā)生了怎樣的變化。
教學反思:
《好餓的小蛇》是一個很有創(chuàng)意性的故事,很適合小班幼兒的年齡階段,因此,我選擇了這個內(nèi)容?;顒又形易層變喊l(fā)散思維大膽的猜測小蛇的肚子里吃了什么東西。根據(jù)形狀猜測、根據(jù)生活經(jīng)驗猜測,我讓他們猜測的不僅僅是繪本上的東西,我還增添了幾樣其他的物體,孩子們的興趣很濃。
在教具的設(shè)計上很巧妙,打破了傳統(tǒng)的看大圖書或者看幻燈,而是運用了可以自由翻看的轉(zhuǎn)轉(zhuǎn)書讓幼兒進行猜測,給孩子設(shè)置了想往下看的許多個懸念,激起了孩子們的學習興趣。并通過看一看、猜一猜、摸一摸、說一說等形式感受繪本的趣味情節(jié),嘗試用完整的語言大膽表述,使孩子有一個語言技能的提高。最后完整欣賞、閱讀圖畫書,體驗繪本所帶來的樂趣。
6、幼兒園小班語言教案:禮貌教案反思
活動設(shè)計背景
我們國家是一個具有悠久歷史的文明古國,中華民族有勤勞,勇敢,誠實,文明禮貌的美德。然而在教育環(huán)節(jié)中,家庭教育也占有很重要的位置。
活動目標
1. 讓幼兒學習用禮貌。恭敬的語氣對待成人。
2. 學習詞匯“您好”,“請”,“再見”等禮貌用語。
3. 培養(yǎng)幼兒與人交往的能力。
4. 初步培養(yǎng)幼兒有禮貌的行為。
5. 愿意交流,清楚明白地表達自己的想法。
6. 鼓勵幼兒大膽的猜猜、講講、動動。
7. 理解故事內(nèi)容,豐富相關(guān)詞匯。
教學重點、難點重點:幼兒在活動中語句的連貫及禮貌詞匯的使用。難點:幼兒對活動參與的積極性以及對幼兒語言能力的培養(yǎng)。
活動準備
扮演叔叔,阿姨,爺爺用的帽子,墨鏡,小提包,拐杖,白胡子等物品。屏風,椅子,茶杯,報紙,書,糖果,蘋果,梨,香蕉等水果,小貓頭飾若干。
活動過程
1.在活動室中布置成小貓的家,教師扮演媽媽,幼兒扮演小貓,靠門處用屏風間隔,保育員戴上帽子和墨鏡扮演“叔叔”前來敲門,貓媽媽帶領(lǐng)小貓們有禮貌地說:“請進”。叔叔進屋后,小貓們自由選擇自己站立的位置,有禮貌地說:“叔叔,您好。叔叔,請坐”叔叔向小貓們問好后,在椅子上坐下。
2.媽媽請幾只小貓招待客人,小貓按意愿選擇一種物品,到叔叔跟前有禮貌地,恭敬地說一句話。如:“叔叔,請喝茶?!薄笆迨?,請看報”,“叔叔,吃水果”
3. 叔叔要走了,起身告別。小貓們站立起來和叔叔道:“再見”。
4. 保育員分別扮演阿姨,爺爺前來做客,媽媽帶領(lǐng)小貓們有禮貌地接待,并用恭敬的語氣說話。
教學反思
小班幼兒正處于語言能力發(fā)展的重要時期,大部分的幼兒能夠按照要求進行活動,有個別的幼兒表現(xiàn)得很棒,并且能夠積極主動幫助他人,幼兒的說話語句較連貫,也會用很多的禮貌性語句。由于我是一名老教師,各方面的經(jīng)驗都較充足,也能很好的了解到處在小班階段的幼兒的性格特征以及能力所需,因此能夠把握到教育內(nèi)容的核心價值及其發(fā)展線索。以自己最小的支持,促進幼兒最大的發(fā)展。在整個活動的效果來說還是比較令人滿意的,幼兒的參與度高,對于一些發(fā)展較快的幼兒來說,活動相對簡單,因此也出現(xiàn)了個別幼兒熱情持久度不高現(xiàn)象。但是如果讓我重新上這節(jié)課,我會在各個環(huán)節(jié)中增加難度,多添加幾個禮貌性的語句及對話??梢宰尠l(fā)展較快的幼兒更加積極投入到活動中來。
7、幼兒園教案小班繪本教學設(shè)計:老鼠阿姨的禮物反思
設(shè)計意圖
小班幼兒正是各種感覺器官均衡發(fā)展的良好時機,幼兒在生活中對聲音的認知和經(jīng)驗的積累為他們的五種感知覺發(fā)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chǔ)。幼兒聽故事理解身體各部位的作用,以五種感知覺為基礎(chǔ)進行猜測,可以培養(yǎng)幼兒的邏輯思維和創(chuàng)造力。
活動目標
1、情感目標:對故事充滿期待與好奇,感受正確地待人接物方法。
2、知識目標:通過操作,進一步理解眼睛、手、耳朵、鼻子、嘴巴等器官的作用。
3、能力目標:仔細觀察畫面,大膽表達自己的猜想,回顧五官與手功能的生活經(jīng)驗。
4、使小朋友們感到快樂、好玩,在不知不覺中應(yīng)經(jīng)學習了知識。
5、考驗小朋友們的反應(yīng)能力,鍛煉他們的個人能力。
重點難點
活動重點:熟悉知道眼、手、耳、鼻、嘴。
活動難點:了解這些器官的用途。
活動準備
經(jīng)驗準備:
1、熟悉眼、手、耳、鼻、嘴,并知道他們的作用。
2、提前指導讓幼兒掌握佩戴眼罩的方法。
物質(zhì)準備:故事、課件、眼耳手鼻口圖片、禮物盒、眼罩人手一個、沙錘、鈴鼓、茶葉、山楂片、糖果若干。
活動過程
一、開始部分:
出示老鼠的耳朵和眼睛、尾巴的局部圖片,引發(fā)幼兒興趣。
二、進行部分:
(一)師講述故事前半段,啟發(fā)幼兒發(fā)現(xiàn)除了眼睛以外身體有用的器官手、鼻、耳。
1、師:老鼠阿姨要送禮物,她有幾個禮物盒子呀?
2、教師講述故事開頭,讓幼兒發(fā)現(xiàn)眼睛的用途。
師:看,老鼠阿姨做了一件什么事情?把他們的眼睛全蒙住了,讓他們用其他的辦法來猜猜禮物盒里是什么?眼睛可是很有用的呀!不用眼睛可怎么辦呀。
(出示“眼睛”圖片)。你有什么好辦法嗎?
(二)利用兩種不同的樂器,讓幼兒通過用手摸、用耳朵聽、用鼻子聞的方法感受身體感覺器官的用途。
(1)教師出示眼罩和樂器,請 1 名幼兒上臺戴上眼罩,聽教師指令找出指定的樂器。
提問:你用了什么辦法?(出示“手”圖片)。(摸出來后問幼兒你剛才用的是什么呀?引導幼兒說出手,然后大家一起說用手來摸,貼上小手圖片)
(2)引導幼兒不用眼睛、不用手,用其他的辦法找出鈴鼓在哪里。
師:你是靠什么聽出來的?(出示“耳朵”的圖片)。(教師舉起樂器讓幼兒通過耳朵來分辨)
(3)師:我們的愛心水吧里還有許多寶貝呢,我們也跟他們做做游戲。如果不用
眼睛、手、耳朵,還有辦法猜出來嗎?請幼兒利用鼻子聞猜猜是什么。(出示“鼻子”圖片)。
教師小結(jié):原來,我們身上有好多器官都是有用的,要好好愛護它們噢。
3、依次出示 4 個小動物的圖片,帶領(lǐng)幼兒觀察他們是否用了我們的方法。師:看,小兔子在干嘛?搖啊搖,用耳朵聽。
小豬在干什么?在用它的大鼻子聞呀聞。
小松鼠呢?用手小心摸,我們一起來學學看。
老鼠阿姨這樣東西能吃嗎,老鼠阿姨說能吃的,這才放在嘴巴里嘗一嘗。
那小青蛙用了什么辦法呀?對,它的嘴巴鼓起來了,引導幼兒說出用嘴巴嘗。(出示“嘴巴”圖片)。
(三)出示禮物盒子,讓幼兒戴上眼罩用其他身體感覺器官去猜測禮物是什么。
(1)出示禮物盒子,教師發(fā)給幼兒一人一個眼罩,請幼兒通過聽一聽、聞一聞的方法猜猜盒子里到底藏的是什么禮物。
師:老鼠阿姨也把禮物帶到了咱們小四班,每個小朋友戴一個眼罩,我們一起來玩。準備好,我拿著盒子搖,你用耳朵認真聽。把眼罩拿下來,禮物盒里是什么? (讓幼兒大膽猜測。)
我打開盒子,你用鼻子仔細聞。拿下眼罩猜猜是什么?
(2)請個別幼兒上前通過摸一摸的方法繼續(xù)猜測。請你把小手伸進去摸一摸,拿下眼罩猜猜是什么? 我們一起打開看看是不是糖?
三、結(jié)束部分
游戲:變魔術(shù)。師幼共同分享盒子里的禮物。(發(fā)現(xiàn)是糖但數(shù)完發(fā)現(xiàn)數(shù)量不夠,于是教師變魔術(shù)把糖果變夠,分享,結(jié)束)
活動總結(jié)
活動總體生動有趣,孩子十分喜歡。但教師應(yīng)該多進行一些集體活動,讓每個孩子都有操作的機會,避免等待。
8、幼兒園小班語言教案:想吃蘋果的鼠小弟教案反思
活動目標:
1、通過故事情節(jié),感受海獅鼠小弟的珍貴友情和合作精神。
2、在游戲中積極想辦法合作解決問題,體驗小伙伴間互相幫助合作的樂趣。
3、通過傾聽教師對圖書書面語言的朗讀,提升依據(jù)畫面展開想象并用較豐富的語匯進行表述的能力。
4、鼓勵幼兒敢于大膽表述自己的見解。
重點難點:
重點:通過故事情節(jié),感受鼠小弟和海獅的珍貴友情和合作精神。
難點:在游戲中積極想辦法合作解決問題,體驗小伙伴間互相幫助的樂趣。
活動準備:
1、各種合作的圖片。
2、PPT
3、情境創(chuàng)設(shè):一顆蘋果。
教學過程:
一.導入:
高高的蘋果樹下,鼠小弟正把頭仰得高高的,看著樹上又大又紅的蘋果呢!接著剛才的兒歌,我開始講故事了:“有一天,鼠小弟出去玩,看到一棵高高的蘋果樹,樹上結(jié)了好多大大的紅蘋果,他仰著頭,‘1、2、……’(這里,學生自然而然地開始一起數(shù)了,這個細節(jié)很重要,因為故事中蘋果有一一對應(yīng)的關(guān)系,也更加襯托出鼠小弟拿不到蘋果時非常著急的心情。)
二.講述故事:
1.鼠小弟真想吃到這紅紅的蘋果啊,他會怎么做呢?”
“我去找個梯子,把蘋果摘下來?!壁w鵬先說了。
老師裝著尋找的樣子,在講臺和過道前轉(zhuǎn)了一圈,說:“鼠小弟也這么想的,可是他找啊找,沒發(fā)現(xiàn)周圍有梯子啊!”老師把這個問題又拋給了學生。
孩子們?nèi)の栋蝗坏乜粗?,馬上又嘰嘰喳喳想新辦法了。他們已經(jīng)進入到問題情境之中。老師沒有讓他們再說,因為這個問題是整個故事的核心呢,要把握好節(jié)奏,慢慢來。
“就在小老鼠著急想辦法的時候,誰來了呢?”來了一只小鳥,拿了一個蘋果。
提問:“小鳥怎么拿到蘋果的呢?”
幼:“小鳥飛上去,就拿到了?!焙⒆觽冞吷斐龈觳脖葎澾呎f。
師:“嗯,來了一只小鳥,拿了一個蘋果?!?/p>
“鼠小弟看到小鳥拿走了一個蘋果,他會怎么想,怎么做呢?”在故事中,鼠小弟的視點就是敘事的視角,因此,在簡潔的畫面轉(zhuǎn)換中,以鼠小弟的心情、做法來作為承接,培養(yǎng)學生的同情心。
2.“要是我也有翅膀……”
“鼠小弟不放棄,他想了一個辦法,我像小鳥一樣飛上去,于是,他拍打著小胳膊,使勁飛呀飛呀……”與此同時,描繪這幅情景的畫面也在屏幕上出現(xiàn)了,(讓孩子們仔細觀察鼠小弟的動作表情,鼠小弟模仿各種動物的細節(jié),是整個繪本故事中最有意思的,孩子們看著畫面,也模仿起來,“鼠小弟拍打著小胳膊,飛啊飛啊,可是只能離開地面一點點兒,然后,‘咚’就掉下來了,唉,要是我也有翅膀——”“——就好了!”)
3.“來了一只猴子,拿了一個蘋果?!?/p>
“要是我也會爬樹……”
“來了一頭大象,拿了一個蘋果?!?/p>
“要是我也有長長的鼻子……”
“來了一只長頸鹿,拿了一個蘋果?!?/p>
“要是我也有長長的脖子……”
“來了一只袋鼠,拿了一個蘋果?!?/p>
“要是我也能跳得那么高……”
“來了一頭犀牛,拿了一個蘋果?!?/p>
“要是我也有那么大的力氣……”
這些情節(jié)跟上面教學類似,通過老師對故事的講述,和學生對畫面的觀察,以及孩子們參與的表演,他們更加深入地理解了故事中不同形象的特點:
小鳥、猴子、大象、長頸鹿、袋鼠、犀牛,在摘蘋果這件事情上,他們都有著非常強的能力,所以他們很輕松地把蘋果拿走了,可是對于特別需要幫助的鼠小弟,他們卻忽視了。(呵呵,其實這也是故事的需要,如果第一次小鳥就幫鼠小弟拿到了蘋果,那么也就沒有這個故事了。但是也恰恰在這樣的過程中,鼠小弟面對問題,他經(jīng)歷一個不斷想辦法解決,不放棄的過程,這就是成長啊。可是,一年級的孩子是不能告訴他們這些的,也不能說這些動物不去幫助鼠小弟,因此,我就在情境中強化了兩點:第一,鼠小弟實在是太小太矮了,所以他發(fā)出的聲音沒有被大家聽到;第二,這些動物呢,他們的目光只盯在了蘋果上,所以沒有及時看到鼠小弟,這對培養(yǎng)一年級孩子“親社會”的感情是非常重要的。)
這樣,在課堂上就高潮迭起,在和同學們的共同演繹中,這個簡單的故事被極大地豐滿了:一個又一個有本領(lǐng)的人來了,拿走了蘋果,鼠小弟一開始采用的是求助的辦法,但是他太小了,大家又都只關(guān)注樹上的蘋果了,所以都沒有聽到。鼠小弟就自己動腦筋想辦法,他模仿著一個又一個動物的本領(lǐng),去嘗試(這里學生的表演是非常必要的,比如把自己的脖子伸得長長的,使勁揪自己的鼻子等)這樣和畫面上幽默的表達效果相得益彰,對于鼠小弟一直堅持不懈去努力實現(xiàn)自己的愿望,就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但是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的發(fā)言是點到為止,整個故事是在非常完整流暢地狀態(tài)下進行完的,老師的講述和學生的表演被有機結(jié)合在一起了。
4.先出現(xiàn)了海獅和鼠小弟的畫面,然后讓學生觀察,我問:“你們發(fā)現(xiàn)了嗎?海獅出來和其他動物出來有什么不一樣?”
學生馬上說出:“海獅在跟鼠小弟說話?!?/p>
這樣就很自然地進入了角色,我扮演海獅,問孩子們:“鼠小弟,你在樹底下干什么呢?”
“我想吃樹上的蘋果?!?/p>
我往樹上看了看,說:“哦,樹這么高,你都想了什么辦法摘蘋果啊?”
學生七嘴八舌地把剛才模仿小鳥、猴子、大象等動物的情況又回顧了一遍。
這時,我又開始講故事了,屏幕上同時打出相應(yīng)的文字。
“說完后,鼠小弟問海獅:你會飛嗎?你會爬樹嗎?你有長長的鼻子嗎?你有長長的脖子嗎?你跳得高嗎?你的力氣大嗎?”這時我和學生的角色發(fā)生了變化,我成了鼠小弟,下面的學生變成了海獅,他們一邊聽著問題,一邊不停地搖頭。
“哎呀,你什么都不會,和我一樣,怎么能把蘋果拿下來呢?”我故意裝作泄氣的樣子說。
“沒關(guān)系,我一定有辦法的!”男孩子脫口而出,呵呵,這些未來的男性公民們,這時候就已經(jīng)開始積攢自己的力量了。
“什么辦法呢?”我繼續(xù)問。
“我們找根長棍子,把蘋果打下來?!币粋€學生說。
“不行不行,我剛才都找過了,梯子、棍子都沒有?!蔽矣职褑栴}拋回去,讓他思考。
“那我們?nèi)グ汛笙?、小鳥他們叫回來,讓他們幫我們吧。”一個學生又說。
“不行不行,他們都回去了,家離這里很遠的?!蔽依^續(xù)拋回去。
“那我們找螞蟻吧,讓螞蟻爬上去,把蘋果咬下來……”
“我們開飛機吧……”
呵呵,這會兒孩子的思路開始天馬行空了。趕緊收,“同學們,你們怎么忘了,海獅也有一樣特殊的本領(lǐng)呢!”海獅可以用鼻子把小老鼠頂上去呀。
5.討論:故事里有這么多動物,你想做哪一個呢?
“鼠小弟,因為他愛動腦筋。”
“鼠小弟。因為他想出辦法來了?!?/p>
“海獅,因為他愛幫助人?!?/p>
“大象,因為他很有力氣?!?/p>
“小鳥,因為他會飛?!?/p>
……
學生七嘴八舌地說著。
大家的想法都很好,如果我們像小鳥、大象、長頸鹿一樣有本領(lǐng)的時候,請不要忘了往下看看,或許就有一只小小的鼠小弟在等著你幫助呢!如果我們像鼠小弟一樣,又矮又小,暫時還沒有更多的本領(lǐng),那么不要放棄,努力去學習,那么,就一定會遇到海獅這樣的好朋友,大家互相合作,共同實現(xiàn)美好的愿望。”
課結(jié)束了,學生寫繪本上要完成的是自己編寫的“鼠小弟”的故事,我不知道他們會畫出怎樣的故事,但是我知道,“海獅和鼠小弟”的形象將會在這個學期中反反復(fù)復(fù)出現(xiàn)在我們班,出現(xiàn)在同學們的生活中。
教學反思:
在整個故事學習中,孩子們通過猜想、表達、想像和扮演鼠小弟的各種動作,享受了教學帶來的快樂。整個教學活動始終深深吸引著孩子們的注意力,他們表現(xiàn)出色,特別是在情感體驗這一方面,孩子們對鼠小弟模仿各種動物本領(lǐng)而吃不到蘋果時,說出了鼠小弟傷心、無奈,甚至還體驗出了鼠小弟的孤獨。當海獅出來幫忙并摘到了蘋果時是孩子們又是那么地高興。接著我們討論話題:要是你是小鳥、猴子、大象、長頸鹿、袋鼠、犀牛,就會怎樣呢?怎么幫呢?把自己的想法用“要是…… 就……”表達出來,孩子們的表現(xiàn)都不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