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班數(shù)學教案《罐子滿滿》》屬于幼兒園中班教案中比較優(yōu)秀的內容,歡迎參考。
1、中班數(shù)學教案《罐子滿滿》
活動目標:
1、通過裝一裝,比多少的操作活動,初步感知物體的體積。
2、能正確點數(shù),并用正確的方法記錄。
3、激發(fā)了幼兒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4、能大膽、清楚地表達自己的見解,體驗成功的快樂。
活動準備:
圖片,桌子一張,大記錄紙一張,盤子一個,果凍、桂圓、豆若干,有蓋的透明罐子、記錄紙、記號筆人手一份(分小秘密,規(guī)定操作的座位)
活動過程:
一、猜一猜,裝一裝今天,陳老師帶來一樣東西(出示罐子)看,這是什么?"教.案來自:快思教案網(wǎng)"(罐子)。今天陳老師要請你們用它來裝好吃的東西,(從口袋里摸出果凍)你們猜一猜,裝滿這只罐子,需要放幾個果凍?(幼兒估計、猜測)摸出桂圓如果裝的是桂圓,需要放幾個?會不會一樣多?
(拿出老師的小秘密),陳老師口袋里還有……諾,這個是陳老師的小秘密,和。和剛才陳老師分給你們的那張小秘密一樣,現(xiàn)在我們來看看我的小秘密上面有什么?(介紹記錄紙)請你們拿出小秘密(記錄紙)把猜一猜記下來。
猜好了之后就要請你們動動小手試一試,看看哪個裝的多,哪個裝的少。想一想為什么,并把結果記在小手的旁邊。還記得我們的約定嗎?
幼兒自由選擇兩種材料進行測量,并學著記錄。當音樂停了敲小鈴了就請你帶著你的小秘密來坐好。
教師指導:
1、數(shù)出裝入罐子同一種物品的數(shù)量。
2、用自己的方式進行記錄。
3、大膽地向好朋友介紹自己的測量結果。
三、小結:
幼兒展示記錄,講評測量結果。
提問:
1、你在罐子里裝了什么?能裝幾個?(教師把結果記錄在記錄紙上)
2、為什么同樣大的罐子里,乒乓球只能放一兩個,桂圓能放好幾個?(引導幼兒推理出數(shù)量與大小之間的反比關系)小結:在一樣大的罐子里,越大的東西裝的越少,越小的東西裝的越多。
四、引出新問題:(蓋上蓋子,搖一搖)這個罐子真的裝滿了嗎?
1、那為什么會有聲音?為什么里面還有空空的地方呢?我們可以用什么東西來填滿呢?
幼兒討論
2、我們可以用比較小的東西比如:豆豆、米……來把這些空空的地方填滿。
3、今天呢陳老師給你們準備了三種東西,請你用五分鐘時間把這個罐子裝滿,而且罐子里面一定要有這三種東西,(示范裝三種)少了一樣就輸?shù)袅伺?,看誰裝得最多,開始吧!別忘了我們的約定哦(音樂起)幼兒嘗試操作
4、檢驗,它很滿了,沒有空的地方了。比一比看誰裝得最多,倒出來,數(shù)一數(shù)(先數(shù)大的)。師幼集體檢驗、記錄。說說為什么?
五、總結原來要在一個罐子里裝最多的東西,大的東西一定要放的少,這樣就能放很多個的小東西,那這個罐子真的滿了嗎?是不是真的放不進別的東西了呢?讓我們等會兒再去找找、試試……
2、中班下學期語言教案《草地上的空罐子》含反思
活動目標:
1.能夠根據(jù)畫面大膽想象,清楚講述畫面內容,發(fā)展幼兒的口語表達能力。
2.讓幼兒從故事中接受和體驗到環(huán)保意識,從小學會愛護環(huán)境,并做到廢物利用。
3.學會認真傾聽,大膽講述。
4.讓幼兒大膽表達自己對故事內容的猜測與想象。
5.通過加入適當?shù)臄M聲詞去感受圖畫書的詼諧、幽默。
活動準備:
教學掛圖四幅,幼兒人手一套圖片,空罐頭做成的手式藝品(若干個)
活動過程:
(一)作品展示,引起幼兒的興趣。
1.教師出示罐頭制成的手工藝品。
導入:今天老師給小朋友帶來了許多漂亮的東西,大家想看嗎?
2.“你們知道嗎,這些漂亮的東西都是什么東西做出來的呢?”
(二)出示掛圖,大膽想象畫面內容。
1.出示圖一:呀!發(fā)生了什么事?空罐子砸到了誰呀?它疼嗎?你從哪看出來?我們來學學小豬被砸后的感覺。(教師可提示幼兒從語言、動作、表情等方面去表現(xiàn))出示圖三:空罐子又被誰看到了?它是怎么想?又是怎么做的呢?它這樣做對嗎?
出示圖四:最后空罐頭被誰看到了?它們是怎么想?又是怎么做的呢?它們這樣做對嗎?
2.完整欣賞做事,動手操作小圖片。設計這一環(huán)節(jié),是讓幼兒成為活動的主人,通過視、聽、操作三者結合,讓幼兒更好的理解畫面內容,加深對故事的理解。另外,在幼兒欣賞故事的基礎上,教師還可提出疑問:如果是你看見了草地上的空罐頭,你會怎么做?從而讓幼兒明白“愛護環(huán)境從我做起的道理”在幼兒的暢所欲言中完成了此教學活動的難點。
3.制作“我用空罐頭做什么XX?”
(三)活動結束:
小朋友一起探討。
教學反思:
活動結束后,我認真反思了這節(jié)課,教育活動應以幼兒的需要、興趣,尤其是幼兒的經(jīng)驗來進行教學決定,在活動中我對自己角色的定位是一個參與者,我希望和孩子共同發(fā)現(xiàn)、探討、尋找,讓孩子在觀察時享受探索的快樂。一節(jié)課下來,我個人認為,我設計的這節(jié)課符合幼兒的年齡特點。
3、中班教案《草地上的空罐子》
活動目標:
1.能夠根據(jù)畫面大膽想象,清楚講述畫面內容,發(fā)展幼兒的口語表達能力。
2.讓幼兒從故事中接受和體驗到環(huán)保意識,從小學會愛護環(huán)境,并做到廢物利用。
3. 學會認真傾聽,大膽講述。
4. 能分析故事情節(jié),培養(yǎng)想象力。
5. 萌發(fā)對文學作品的興趣。
活動準備:
教學掛圖四幅,幼兒人手一套圖片,空罐頭做成的手式藝品(若干個)
活動過程:
(一)作品展示,引起幼兒的興趣。
1.教師出示罐頭制成的手工藝品。
導入:今天老師給小朋友帶來了許多漂亮的東西,大家想看嗎?
2.“你們知道嗎,這些漂亮的東西都是什么東西做出來的呢?”
(二)出示掛圖,大膽想象畫面內容。
1.出示圖一:呀!發(fā)生了什么事?空罐子砸到了誰呀?它疼嗎?你從哪看出來?我們來學學小豬被砸后的感覺。(教師可提示幼兒從語言、動作、表情等方面去表現(xiàn))出示圖三:空罐子又被誰看到了?它是怎么想?又是怎么做的呢?它這樣做對嗎?
出示圖四:最后空罐頭被誰看到了?它們是怎么想?又是怎么做的呢?它們這樣做對嗎?
2.完整欣賞做事,動手操作小圖片。設計這一環(huán)節(jié),是讓幼兒成為活動的主人,通過視、聽、操作三者結合,讓幼兒更好的理解畫面內容,加深對故事的理解。另外,在幼兒欣賞故事的基礎上,教師還可提出疑問:如果是你看見了草地上的空罐頭,你會怎么做?從而讓幼兒明白“愛護環(huán)境從我做起的道理”在幼兒的暢所欲言中完成了此教學活動的難點。
3.制作“我用空罐頭做什么XX?”
(三)活動結束:
小朋友一起探討。
4、中班教案《開滿鮮花的樹》
【活動目標】
1、在充分想象的基礎上,畫出一棵開滿大小、形狀、顏色不同的鮮花的樹。
2、學習用多種顏色作畫,畫得多,畫得滿。
3、大膽嘗試繪畫,并用對稱的方法進行裝飾。
4、感受作品的美感。
【活動準備】
1、課前帶幼兒觀察花園里的花。
2、幼兒用書,水彩筆或油畫棒,大小、形狀、顏色不同的鮮花圖片,漿糊。
【活動過程】
(一)引出課題。
老師昨晚做了一個夢,夢見一刻神奇的樹,樹上開滿了各種大大小小、五顏六色的鮮花,真漂亮!
(二)講解示范。
教師把畫有鮮花的圖片隨意地貼成樹的形狀,然后畫上樹的外形,成為一棵開滿鮮花的樹。這些花有的像太陽,有的像蝴蝶,有的像喇叭,有的像星星,還有點的像雪花……有紅的、有黃的、還有綠的……有大的,有小的。教師邊講解別示范。
(三)幼兒練習。
請小朋友把自己本子上的樹也變成一棵開滿鮮花的樹。(教師把范畫樹上的花分散移開)
1、啟發(fā)幼兒通過想象畫出形狀、大小、顏色不同的花。
2、鼓勵幼兒用多種顏色在整棵樹上畫滿鮮花,也可添畫一些小草、小花等。
(四)講評。
【活動反思】
幼兒相互參觀。教師多選幾本花畫得多、顏色漂亮的幼兒作品進行評價、表揚。
課后評析:在小班畫花的基礎上讓幼兒通過自己的想象,畫一棵開潢鮮花的樹,既有較多的練習量,又富于想象色彩,符合中班幼兒的年齡特點,課題的隨意性大,趣味性強,幼兒很感興趣,無論能力強或弱,都能進行表現(xiàn),效果較好。
5、中班音樂優(yōu)秀教案《罐子的聲音》含反思
活動目標:
1、幼兒在聽聽玩玩的過程中,讓罐子發(fā)出好聽的聲音
2、引導幼兒辨別不同的物體發(fā)不同的聲音,發(fā)展聽覺能力
3、促進幼兒的創(chuàng)新思維與動作協(xié)調發(fā)展。
4、激發(fā)了幼兒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活動準備:
裝有黃豆、彈珠、大米的音筒(口香糖盒子)若干,空音筒兩個,標記牌,黑板
活動過程:
一、聽一聽,搖一搖
師:小朋友們好!老師今天給你們帶來一個好玩的東西,想知道是什么嗎?
師:看看,這是什么?這是一個音筒(搖一搖)
問:這個音筒里有東西嗎
幼:沒有
師:為什么你們認為沒有東西呢
幼:因為沒聽到聲音
師(打開盒蓋):我打開來讓你們看一看,到底有沒有東西,唉,真的沒有東西
師:把眼睛藏起來(換音筒)再聽一下,有聲音嗎?
幼:有
師:再聽聽這兩個,有沒有聲音?
幼:有
師:為什么會有聲音呀
幼:因為里面放了東西
二、聽一聽,猜一猜
師再分別搖:聽聽看,聲音相同嗎?
幼:不相同
師:為什么呀
幼:因為裝的東西不一樣
師:老師在這些罐子里裝了三個寶貝,這是什么寶貝呀?(標記牌)
幼:彈珠寶寶
師:這個呢
幼:黃豆寶寶
師:還有呢
幼:大米寶寶
師:我們一起來找彈珠寶寶好嗎,聽仔細點
師(搖):這會是什么寶寶呢?猜猜看
幼:— —寶寶
師:看一看,我先偷偷的看一看(依次找到大米寶寶,黃豆寶寶,并把它們發(fā)出的聲音記在心里)
師:我來驗證一下,看看你們是不是記在心里了
師(搖):什么寶寶
幼:彈珠寶寶、大米寶寶、黃豆寶寶
三:聽一聽,玩一玩
師:老師要來變魔法了,和老師一起來變,魔法魔法變變變
師:看,老師變出了好多音筒,請寶寶們依次上來取一個音筒,用大拇指按住蓋,搖一搖,聽聽有沒有聲音,如果有,就回到座位上去玩一玩
師:你們的音筒都有聲音嗎
幼:有
師:保護好,如果它一直發(fā)出聲音的話,它的嗓子也會疼的,。教案來.自:屈;老師教.案網(wǎng),好,我來請一個小朋友告訴我,他是什么寶寶
師:你是什么寶寶呀,搖給大家聽聽看
幼:大米寶寶
師:好,搖一搖你們的音筒,是大米寶寶的就過來和他做朋友。請大米寶寶坐到一起
(同上找到彈珠寶寶和黃豆寶寶坐到一起)
師:都有自己的好朋友了,我們一起來玩?zhèn)€游戲
師拿標記牌:大米寶寶搖一搖
黃豆寶寶搖一搖
彈珠寶寶搖一搖
(加快速度)
師:接下來我們要換個方式玩了,老師要用音樂來唱,唱到什么寶寶,什么寶寶就搖一搖,等一句歌詞唱完之后才能搖哦。(幸福拍手歌的歌調)
師:大米寶寶請你搖一搖,彈珠寶寶請你搖一搖,黃豆寶寶請你搖一搖,黃豆寶寶請你搖一搖
大米寶寶請你搖一搖,大米寶寶請你搖一搖,大米寶寶請你搖一搖,大米寶寶請你搖一搖
(一段一遍如上)
我們大家一起搖一搖,我們大家一起搖一搖,我們大家一起搖一搖,我們大家一起搖一搖。
師:這些寶貝們發(fā)了這么久的聲音,有點累了,我們把它們送回家好嗎
師:這里是它們的家,請你們分類放好
四;延伸活動
師:老師在思考一個問題,是不是所有的東西放到罐子里都能發(fā)出聲音呢?聽一聽,有沒有聲音?
幼:沒有
師:音筒里沒有聲音就代表沒有物品嗎?我來找找看,這師什么呀?有東西唉
幼:紙巾
師:原來呀,并不是沒聲音就代表沒有東西,有些東西放到音筒里也是沒有聲音的,比如說什么呀?
幼:紙巾
師:回家后和爸爸媽媽一起找一找,看看聽聽哪些東西放進罐子里有聲音,哪些東西放進罐子里沒有聲音,好嗎
小朋友們再見!
教學反思:
本節(jié)課,幼兒對活動很感興趣,學習積極性很高,課堂氣氛活躍,能充分調動他們動手,動腦和動口的能力,提高了他們的觀察力和聽覺能力。能達到教學目的。
不足:可能在最后加上一些品德教育效果會更好一些。(如:聲音雖然好聽,但在別人休息或工作的時候,我們不能發(fā)出太大的聲音,以免影響別人……)
6、中班數(shù)學優(yōu)秀教案《罐子滿滿》
活動目標:
1、通過裝一裝,比多少的操作活動,初步感知物體的體積。
2、能正確點數(shù),并用正確的方法記錄。
3、激發(fā)了幼兒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4、能大膽、清楚地表達自己的見解,體驗成功的快樂。
活動準備:
圖片,桌子一張,大記錄紙一張,盤子一個,果凍、桂圓、豆若干,有蓋的透明罐子、記錄紙、記號筆人手一份(分小秘密,規(guī)定操作的座位)
活動過程:
一、猜一猜,裝一裝今天,陳老師帶來一樣東西(出示罐子)看,這是什么?"教.案來自:快思教案網(wǎng)"(罐子)。今天陳老師要請你們用它來裝好吃的東西,(從口袋里摸出果凍)你們猜一猜,裝滿這只罐子,需要放幾個果凍?(幼兒估計、猜測)摸出桂圓如果裝的是桂圓,需要放幾個?會不會一樣多?
(拿出老師的小秘密),陳老師口袋里還有……諾,這個是陳老師的小秘密,和。和剛才陳老師分給你們的那張小秘密一樣,現(xiàn)在我們來看看我的小秘密上面有什么?(介紹記錄紙)請你們拿出小秘密(記錄紙)把猜一猜記下來。
猜好了之后就要請你們動動小手試一試,看看哪個裝的多,哪個裝的少。想一想為什么,并把結果記在小手的旁邊。還記得我們的約定嗎?
幼兒自由選擇兩種材料進行測量,并學著記錄。當音樂停了敲小鈴了就請你帶著你的小秘密來坐好。
教師指導:
1、數(shù)出裝入罐子同一種物品的數(shù)量。
2、用自己的方式進行記錄。
3、大膽地向好朋友介紹自己的測量結果。
三、小結:
幼兒展示記錄,講評測量結果。
提問:
1、你在罐子里裝了什么?能裝幾個?(教師把結果記錄在記錄紙上)
2、為什么同樣大的罐子里,乒乓球只能放一兩個,桂圓能放好幾個?(引導幼兒推理出數(shù)量與大小之間的反比關系)小結:在一樣大的罐子里,越大的東西裝的越少,越小的東西裝的越多。
四、引出新問題:(蓋上蓋子,搖一搖)這個罐子真的裝滿了嗎?
1、那為什么會有聲音?為什么里面還有空空的地方呢?我們可以用什么東西來填滿呢?
幼兒討論
2、我們可以用比較小的東西比如:豆豆、米……來把這些空空的地方填滿。
3、今天呢陳老師給你們準備了三種東西,請你用五分鐘時間把這個罐子裝滿,而且罐子里面一定要有這三種東西,(示范裝三種)少了一樣就輸?shù)袅伺叮凑l裝得最多,開始吧!別忘了我們的約定哦(音樂起)幼兒嘗試操作
4、檢驗,它很滿了,沒有空的地方了。比一比看誰裝得最多,倒出來,數(shù)一數(shù)(先數(shù)大的)。師幼集體檢驗、記錄。說說為什么?
五、總結原來要在一個罐子里裝最多的東西,大的東西一定要放的少,這樣就能放很多個的小東西,那這個罐子真的滿了嗎?是不是真的放不進別的東西了呢?讓我們等會兒再去找找、試試……
7、中班音樂優(yōu)質課教案《罐子的聲音》含反思
活動目標:
1、幼兒在聽聽玩玩的過程中,讓罐子發(fā)出好聽的聲音
2、引導幼兒辨別不同的物體發(fā)不同的聲音,發(fā)展聽覺能力
3、幼兒能積極的回答問題,增強幼兒的口頭表達能力。
4、培養(yǎng)幼兒勇敢、活潑的個性。
活動準備:
裝有黃豆、彈珠、大米的音筒(口香糖盒子)若干,空音筒兩個,標記牌,黑板
活動過程:
一、聽一聽,搖一搖
師:小朋友們好!老師今天給你們帶來一個好玩的東西,想知道是什么嗎?
師:看看,這是什么?這是一個音筒(搖一搖)
問:這個音筒里有東西嗎
幼:沒有
師:為什么你們認為沒有東西呢
幼:因為沒聽到聲音
師(打開盒蓋):我打開來讓你們看一看,到底有沒有東西,唉,真的沒有東西
師:把眼睛藏起來(換音筒)再聽一下,有聲音嗎?
幼:有
師:再聽聽這兩個,有沒有聲音?
幼:有
師:為什么會有聲音呀
幼:因為里面放了東西
二、聽一聽,猜一猜
師再分別搖:聽聽看,聲音相同嗎?
幼:不相同
師:為什么呀
幼:因為裝的東西不一樣
師:老師在這些罐子里裝了三個寶貝,這是什么寶貝呀?(標記牌)
幼:彈珠寶寶
師:這個呢
幼:黃豆寶寶
師:還有呢
幼:大米寶寶
師:我們一起來找彈珠寶寶好嗎,聽仔細點
師(搖):這會是什么寶寶呢?猜猜看
幼:— —寶寶
師:看一看,我先偷偷的看一看(依次找到大米寶寶,黃豆寶寶,并把它們發(fā)出的聲音記在心里)
師:我來驗證一下,看看你們是不是記在心里了
師(搖):什么寶寶
幼:彈珠寶寶、大米寶寶、黃豆寶寶
三:聽一聽,玩一玩
師:老師要來變魔法了,和老師一起來變,魔法魔法變變變
師:看,老師變出了好多音筒,請寶寶們依次上來取一個音筒,用大拇指按住蓋,搖一搖,聽聽有沒有聲音,如果有,就回到座位上去玩一玩
師:你們的音筒都有聲音嗎
幼:有
師:保護好,如果它一直發(fā)出聲音的話,它的嗓子也會疼的,好,我來請一個小朋友告訴我,他是什么寶寶
師:你是什么寶寶呀,搖給大家聽聽看
幼:大米寶寶
師:好,搖一搖你們的音筒,是大米寶寶的就過來和他做朋友。請大米寶寶坐到一起
(同上找到彈珠寶寶和黃豆寶寶坐到一起)
師:都有自己的好朋友了,我們一起來玩?zhèn)€游戲
師拿標記牌:大米寶寶搖一搖
黃豆寶寶搖一搖
彈珠寶寶搖一搖
(加快速度)
師:接下來我們要換個方式玩了,老師要用音樂來唱,唱到什么寶寶,什么寶寶就搖一搖,等一句歌詞唱完之后才能搖哦。(幸福拍手歌的歌調)
師:大米寶寶請你搖一搖,彈珠寶寶請你搖一搖,黃豆寶寶請你搖一搖,黃豆寶寶請你搖一搖
大米寶寶請你搖一搖,大米寶寶請你搖一搖,大米寶寶請你搖一搖,大米寶寶請你搖一搖
(一段一遍如上)
我們大家一起搖一搖,我們大家一起搖一搖,我們大家一起搖一搖,我們大家一起搖一搖。
師:這些寶貝們發(fā)了這么久的聲音,有點累了,我們把它們送回家好嗎
師:這里是它們的家,請你們分類放好
四;延伸活動
師:老師在思考一個問題,是不是所有的東西放到罐子里都能發(fā)出聲音呢?;本文.來源:屈,老,師.教案網(wǎng);聽一聽,有沒有聲音?
幼:沒有
師:音筒里沒有聲音就代表沒有物品嗎?我來找找看,這師什么呀?有東西唉
幼:紙巾
師:原來呀,并不是沒聲音就代表沒有東西,有些東西放到音筒里也是沒有聲音的,比如說什么呀?
幼:紙巾
師:回家后和爸爸媽媽一起找一找,看看聽聽哪些東西放進罐子里有聲音,哪些東西放進罐子里沒有聲音,好嗎
小朋友們再見!
教學反思:
本節(jié)課,幼兒對活動很感興趣,學習積極性很高,課堂氣氛活躍,能充分調動他們動手,動腦和動口的能力,提高了他們的觀察力和聽覺能力。能達到教學目的。
不足:可能在最后加上一些品德教育效果會更好一些。(如:聲音雖然好聽,但在別人休息或工作的時候,我們不能發(fā)出太大的聲音,以免影響別人……)
8、教案中班數(shù)學《分類》教案反思
活動設計背景
本節(jié)課是老師在幼兒玩積木的時候,無意中發(fā)現(xiàn)幾名幼兒不是拿積木搭建什么樓房,汽車,而是有的幼兒拿的三角形的積木,有的拿的是正方形的積木,有的拿的是梯形的積木,這樣就及時的進行了這一節(jié)課的教學。
活動目標
1、通過觀察比較,學習按物體的某種相同特征(用途、顏色、大小、形狀)的東西可以歸成一類,培養(yǎng)幼兒分析、比較、綜合的能力。
2、培養(yǎng)幼兒的觀察力、判斷力及動手操作能力。
3、引導幼兒積極與材料互動,體驗數(shù)學活動的樂趣。
4、發(fā)展幼兒邏輯思維能力。
5、引發(fā)幼兒學習的興趣。
6、培養(yǎng)幼兒相互合作,有序操作的良好操作習慣。
7、樂意參與活動,體驗成功后的樂趣。
教學重點、難點
幼兒能按大小、顏色、形狀進行分類,注重幼兒在對物品進行分類的同時,理解物品的用途。
活動準備
實物:蘋果、梨子、香蕉、皮球、玩具汽車、樹葉、籃球;積木若干。
活動過程:
1、教師出示教具:蘋果、梨子、香蕉、皮球、汽車。(教師問:小朋友,我們要把這些東西分別放進兩個籃子里,可以怎樣分?)
2、幼兒小組討論。
可能的分法有:
(1)按用途分類。
(2)按形狀分類。
引導幼兒說出:我是把形狀相同的放在一起:蘋果、皮球是圓形的,梨和車不是圓形的;我是把用途相同的放在一起的:蘋果、梨、香蕉是水果,皮球、車是玩具。
3、以拾落葉的情節(jié)出示樹葉,樹葉大小、顏色不同。
問:我們要把這些樹葉分別放進兩個籃子里,可以有幾種分法?
幼兒討論可能的分法有:
(1)按大小分類。
(2)按顏色分類。
引導幼兒說出:我是把顏色相同的放在一起,或者我是把形狀相同的放在一起。
4、操作活動。
分積木:啟發(fā)幼兒按積木的大小、顏色、形狀進行分類。
5、活動延伸:
1、幼兒繼續(xù)在其他領域中滲透分類的意識。
2、教師可利用日常環(huán)境讓幼兒學習分類,比如:可以對秋天的落葉按照顏色、形狀等進行分類,還可以對水果、蔬菜按照顏色、形狀等進行分類。
教學反思
通過對中班幼兒上的這一節(jié)課,該班幼兒基本能掌握對物體進行分類,以及進行分類的方法,在顏色、大小上分類掌握較好,但是在形狀、以及用途上掌握較困難。在以后的教學中可通過其他的領域來鞏固對物體的分類,也可在幼兒一日活動中進行學習。
9、教案中班數(shù)學《多變的圖形》教案反思
活動目標:
1、在圖形的反復變化中,訓練幼兒思維,提高操作能力。
2、通過讓幼兒反復對三角形、正方形、梯形、圓形等圖形進行變化操作,引導幼兒發(fā)現(xiàn)圖形之間可以相互變化,轉換,它們可以變出不同的數(shù)量的各種圖形。
3、培養(yǎng)幼兒利用各種圖形組合成各種物體的情趣。
4、引發(fā)幼兒學習圖形的興趣。
5、發(fā)展幼兒邏輯思維能力。
6、通過各種感官訓練培養(yǎng)幼兒對計算的興致及思維的準確性、敏捷性。
7、培養(yǎng)幼兒的觀察力、判斷力及動手操作能力。
活動準備:
1、教具:三角形、長方形、梯形、圓形拼成一幅畫(機器人)。
2、學具:每人一套各種圖形的紙,放在信封中。
活動過程:
(一)開始部分:小朋友,你們知道老師手里拿的是什么嗎?(教師拿出掛圖背朝幼兒),變!一幅畫展現(xiàn)在幼兒面前?!皺C器人”對!那你看一看機器人是由什么拼成的?!坝蓤D形拼成?!焙?下面我們就來做有關圖形的游戲。
(二)基本部分: 第一次嘗試活動:觀察、思考。
l、請小朋友動腦筋,仔細觀察機器人是由哪些圖形組成的?(由圓形、正方形、三角形、長方形、梯形組成。)
2、每種圖形各有多少個?(圓形6個,半圓形6個,正方形1個,長方形4個,梯形5個,三角形1個。) 第二次嘗試活動:用折紙游戲,看圖形的變化。
1、發(fā)禮物:(學具)小朋友,上面的游戲,大家做的都很好,所以老師要獎勵。每位小朋友一份禮物(發(fā)學具),我知道大家都想看看袋里面裝的是什么禮物,好,下面就請你們自己打開小信袋(里面出現(xiàn)多種顏色的圖形)。你們喜歡不喜歡呀?(“喜歡!”)這些小圖形呀,它們還有魔力呢,只要你用手折一折,它還會變成其它形狀呢,不信,你們試一試。
2、操作:動手動腦,感知圖形變換。
(1)請幼兒動手變一變(折紙)。 (2)請幼兒說說變化的結果: 正方形——變成了三角形還有長方形。 圓形——變成了半圓形、扇形。 長方形——變成了三角形,還有正方形
(三)結束部分:
五彩圖形妙趣橫生:小朋友,這些小圖形好玩嗎?(好玩!)那我們再把它貼在白紙上它還會變成一幅精美的粘貼畫,把這些畫獻給你們的爸爸媽媽吧。師生共同享受動手制作的快樂。
活動結束:
請小朋友回家后同爸爸媽媽找一找,你家里哪些東西是你認識的圖形。
【活動反思】
此次活動設計我能夠結合中班幼兒的年齡特點,確定活動目標和活動形式。由于幼兒直覺行動思維和形象思維的年齡特點,整個數(shù)學活動我都采取了操作和游戲的方式,讓幼兒在動手的過程中親自感知、探索、總結。
中班幼兒在圖形認知方面僅限于簡單的圖形分割與拼合,因此在孩子們開展了三角形二等分的經(jīng)驗基礎上,設計了正方形二、四等分和拼合活動,進一步了解各圖形的分割與拼合?;顒又胁扇∮螒蚯榫胺ㄒ霐?shù)學活動內容,利用為喜羊羊過生日,結合了幼兒的興趣和已有經(jīng)驗,調動了幼兒參與活動的積極性。孩子們一看到喜羊羊等圖片,情緒十分高漲。針對中班幼兒我設計了一個問題情境“給喜羊羊分生日蛋糕,怎樣能夠分得一樣大”,請幼兒集思廣益,幫助喜羊羊想辦法,孩子們操作的熱情一下子被調動了起來。
通過兩次探索操作,幼兒充分感知正方形圖形二、四等分與拼合,感知和理解圖形間的關系以及整體與部分的關系。兩次操作由易到難,循序漸進,并且教師結合幼兒的操作進行小結,幫助幼兒梳理經(jīng)驗認識。孩子們到底是否掌握了對正方形圖形二、四等分和拼合的理解呢?我又通過一個“和圖形娃娃做游戲”的環(huán)節(jié),引導幼兒將所學的知識靈活運用。在游戲的設計中,我有意識地創(chuàng)設一些小困難,引導幼兒能夠用所學到的知識經(jīng)驗解決這些困難。
最終,幼兒將生活中的知識又運用到生活中,活動的設計比較完整。為了能夠突出活動中培養(yǎng)幼兒的創(chuàng)造力,我重點考慮了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活動中提問的設計。在這次數(shù)學活動中,我設計的提問具有一定的啟發(fā)性,既能夠引導幼兒按照一定的目標思考問題,又能夠激發(fā)每個幼兒求異的思維方式,為幼兒在思維上拓展了空間,鼓勵幼兒和別人想的不同,如進行正方形二、四等分的提問:怎樣能夠把蛋糕分成一樣大的兩(四)塊呢、還有別的方法嗎等。
第二,操作活動后鼓勵幼兒交流。幼兒在操作過程中正是顯示思維差異性的時候,教師作為一名觀察者和指導者一定要了解幼兒的操作特點和思維特點,在操作活動后有目的地引導幼兒進行方法和經(jīng)驗的交流。孩子在相互交流的過程中,能夠學到別人的經(jīng)驗,這對每一名幼兒來說都是十分寶貴的,而且教師的行為會影響到孩子的思考,他們會努力展現(xiàn)自己的想法,與別人分享。
第三,將所學知識進行運用。在教師的引領下,孩子們在一次教育活動中能夠學到一定的知識,而知識的作用正是“學為所用”,因此孩子們能將所學的知識得以運用十分重要。
所以我在活動中設計了一個運用知識的游戲環(huán)節(jié),鼓勵幼兒創(chuàng)造性地解決問題。此次數(shù)學教育活動只是拉開了圖形分割與拼合的序幕,我們還會相繼開展圓形、半圓形等圖形的分割與拼合活動,引領幼兒在圖形學習的領域里探索,為幼兒提供操作、探索與創(chuàng)新的機會,促進幼兒動手、語言和思維等各方面的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