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美術課教案《奇異的景色》反思》屬于幼兒園大班教案中比較優(yōu)秀的內容,歡迎參考。
1、大班美術課教案《奇異的景色》反思
設計思路:
最新出臺的《3-6歲兒童學習與發(fā)展指南》藝術領域中指出:"幼兒藝術領域的學習關健在于充分創(chuàng)造條件和機會,在大自然和社會文化生活中萌發(fā)幼兒對美的感受和體驗,豐富其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引導幼兒學會用心靈去感受和發(fā)現美,用自己的方式去表現和創(chuàng)造美。"動物和植物是大自然中孩子最熟悉也是最喜愛的事物之一,為了讓幼兒感受自然中蘊涵的生命力,萌發(fā)幼兒對大自然美的感受和體驗,我選取了繪畫大師盧梭《叢林組畫》中的一幅畫--《奇異的景色》作為幼兒欣賞創(chuàng)造的切入點,通過看一看、說一說、畫一畫等引導幼兒在欣賞繪畫大師盧梭作品的基礎上,學習用明快的色彩表現出自己對森林的印象,并運用已有經驗,選取大自然中動物與樹木中的某一場景作畫及在模仿與創(chuàng)造中體驗繪畫帶來的樂趣。
活動目標:
1.在欣賞繪畫大師盧梭作品的基礎上,學習用明快的色彩表現出自己對森林的印象。
2.能運用已有經驗,選取大自然中動物與樹木中的某一場景作畫。
3.鼓勵幼兒與同伴合作繪畫,體驗合作繪畫的樂趣。
4.會用它們大膽地進行藝術表現與創(chuàng)造,喜歡裝飾。
活動準備:
1.經驗準備:孩子對森林及森林里的動物比較熟悉。
2.物質準備:
?、俦R梭的作品《奇異的景色》ppt及打印畫、莫扎特背景音樂;
②長方形的宣紙、白板筆、各色水粉顏料(以深色的綠色調及深淺不一的綠色為主,其它明亮顏色為輔);
③作品展示板一張、簽字筆1支、便簽紙若干。
活動過程:
一、開始部分
1. 以故事導入,欣賞名畫《奇異的景色》
師:今天老師給小朋友講一個有關森林的故事。
在法國有一位偉大的畫家叫盧梭,他非常向往和熱愛森林,但是因為許多原因他去不了,但他每天都在想像著有關森林的情景。"來;自.屈;老師;教.案;一天,盧梭做了一個奇怪的夢,夢里發(fā)生了許多在森林里的神秘的故事,他感到很興奮,馬上拿起畫筆將自己的夢畫下來,他畫了許多畫,并給其中一幅畫起了個好聽的名字,叫《奇異的景色》。現在,我們一起來欣賞這幅畫吧。
2. 出示《奇異的景色》,引導幼兒觀察猴子在怎樣工作,叢林中花、葉子及果子有什么特別之處,讓幼兒表達自己對叢林的感覺。
?、偻ㄟ^提問引導幼兒關注作品的內容:
--你看了盧梭的這幅畫,有什么感覺?
--你從畫面上看到了什么?
--畫面中的花草樹木跟我們平時看的有什么不一樣?
--他用了哪些對比色?
②小結3.提議幼兒閉上眼睛,嘗試做一個神秘的夢。
要求:"我們一起閉上眼睛,也做一個神秘的森林之夢吧。"②請幼兒說一說自己的"夢",鼓勵幼兒大膽創(chuàng)意"夢"的情節(jié)。
師:你能說說夢到什么嗎?
二、進行部分
1.介紹材料及要求。
2.幼兒聽音樂作畫,教師觀察、個別指導。
提示幼兒畫面布局既均衡、豐富,又不雜亂;鼓勵幼兒大膽使用對比色,使畫面色彩亮麗、明快。
3.引導先完成作品的孩子講述畫面內容,并記錄在便簽紙上。
三、結束部分
1.展示作品,幼兒相互交流、分享。
將大師的作品跟幼兒作品貼在展示板上,引導幼兒自由述說、相互評價。
教學反思:
本次活動,老師選取了繪畫大師盧梭《叢林組畫》中的一幅畫--"奇異的景色"作為幼兒欣賞創(chuàng)作的切入點。
活動開始,老師以盧梭發(fā)夢的情境導入,幼兒感到非常好奇,能認真傾聽,專注欣賞。在活動中,首先,教師讓幼兒通過看一看、比一比、說一說等感知畫面的構圖、色彩等要素,大部分孩子對作品中的花朵及猴子等動物的具體形象及外形特點比較關注,在老師的引導下,孩子能關注不同樹葉的色彩;接著,老師讓幼兒通過自己的夢把想到的森林景象說出來,孩子們都能積極參與,并說出森林里發(fā)生的非常美妙又奇特的事情;最后,老師請孩子們到美工區(qū)把自己的夢畫出來。
從幼兒的作品可以看出:孩子能將自己想象的畫面用繪畫的方式表現出來,并能在畫面中體現樹木間的遠近、重疊及遮擋的關系,色彩運用比較豐富,創(chuàng)造力和想象力得到了進一步的提升。
2、大班美術課教案《美麗的魚》含反思
活動目標:
1、初步感受自然界中的形象與藝術作品中的形象兩者之間的關系,知道大小是在對比中發(fā)生的。
2、能大膽的作畫,充溢畫面,畫一條大魚。
3、培養(yǎng)同學對美術學習的興趣和熱愛自然的情感。
4、能呈現自己的作品,并能欣賞別人的作品。
5、培養(yǎng)幼兒的欣賞能力。
活動準備:
1、物質準備:魚的課件、圖畫紙、水彩筆和油畫棒。
2、知識準備:魚類的知識。
活動重難點:
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小朋友了解魚的形狀和特征,運用所學的知識畫一條漂亮的并充溢畫面的大魚。
自然界中的魚與美術作品中的魚的區(qū)別,如何突出特征把魚畫大。
活動方式:
集體個別
活動過程:
一、開始局部:
1、猜謎引入,激發(fā)興趣:
教師:同學們,今天老師給你們介紹一位朋友,它是我們人類的好伙伴,你們想知道他是誰嗎?(想)好,現在,就請你們仔細聽謎語,邊聽邊想,聽完了以后再回答問題。
從不離水,搖頭擺尾,鱗光閃閃,滿身珠翠
2、你真聰明!你怎么猜出來是魚呢?
出示課題:《誰畫的魚最大》
3、欣賞:美麗的海洋世界
教師:小朋友們,就讓我們跟隨小魚胖胖一起到美麗的海底世界去看一看吧。大家看的時候一定要仔細,想想你看到了什么?看了以后有什么感受?(放課件:欣賞海底世界)
看完了以后感覺非常美,也想到海底世界像小魚一樣玩一玩。
教師總結:大家說的非常好,魚是我們人類的好朋友,大海是它的家,讓我們每個小朋友保護魚類的同時,也保護它的家。
4、教師:魚之所以能在水里自由自在的游玩,就因為它有著特殊的身體,下面就讓我們認識一下。
(1)小朋友說,教師通過課件演示魚身體的各部位的特點。
(2)認識不同形狀的魚的特點。
教師小結:魚的形狀真是千奇百怪啊。(教師通過課件演示魚身體的各部位的特點。)
(3)比較:認識大小
教師:小朋友們,老師從大海的深處請來了兩條魚,你們看,它們是什么形狀?有什么不同?(小朋友:一大一小)好,現在我將這兩條魚放在一樣大的紙上,你們仔細比較,哪條魚放在畫面上更合適?更好看?(出示兩條魚)
請你們舉起你們的小手,在你的紙上試著畫一條充溢畫面的大魚,并研究一下如何將魚畫大,最后將你的經驗介紹給大家。
體會如何將魚畫大:(小朋友進行畫大的感受)
小朋友回答教師小結:作畫時應有正確的作畫習慣,敢于充溢畫面并畫大。
欣賞藝術作品
指導說出魚的變、加、色三方面的變化,就把魚變得更美了。
5、幼兒作業(yè),提出作業(yè)要求:
教師:今天每個小朋友畫一條又大、又美麗的魚,看那個小朋友給小魚設計的衣服最漂亮,先想一想,然后抓緊時間畫。
作畫,教師巡視指導。
二、結束局部:
課后展評
1、各小組選出你最喜歡的魚。
2、師生互評
3、海底漫游(師生一起進行)
教師帶領小朋友聽音樂到海底世界去游玩,看誰的動作最像小魚,將你的小魚展示在珊瑚礁上,小朋友圍坐欣賞。
教師小結:海底世界真是太美了,讓我們保護大自然,保護我們的朋友。
教學反思
新的課程標準提倡學生的自主學習和創(chuàng)造性學習,所以教師要給學生提供盡量多的自由發(fā)揮空間。本此活動在設計的時候就注重了幼兒的自主創(chuàng)造,這條大魚是幼兒喜歡的任意一條魚,它身上的裝飾也是幼兒自己所設計涂畫的。最后,幼兒的作品還可以按一定的思路進行二次創(chuàng)作,比如把幼兒畫的大魚按輪廓剪下來,粘貼成海洋里的魚群或是魚的隊列,看上去也很有趣。在以前的美術活動中,往往會出現學生被動模仿老師的范例而難以有自己的獨特創(chuàng)意的現象。當然,這個活動也會出現一些問題。有些幼兒在分塊時,有的分的太細,裝飾時太密,不清楚;有的分的太寬,裝飾時太空了,影響了效果,再如我在幼兒操作部分,沒有考慮到幼兒的個體差異,因而看到幼兒不能在規(guī)定的時間內完成作品,便非常的無措,而忽視了對幼兒作品相學的破壞,對作品的內容提升不夠。還有對個別幼兒的指導不夠。在教具準備時稍有疏忽,水粉刷子太小了,在描線條的時候,有些幼兒很不細心,把線條描的很毛糙,會描到外面去,多出很多的小線條,影響了畫面的效果。這些方面還需要加強練習。如果讓我重新再上一遍,我會更注重在教學過程中注重幼兒參與度,為幼兒自主活動提供條件,根據活動需要為幼兒提供交流機會,要使幼兒情緒積極愉快,樂于參與到活動當中。
3、大班美術優(yōu)秀教案《奇異的景色》含反思
【教學目標】
1、欣賞盧梭的作品《奇異的景色》,感知畫面豐富的色彩及對動植物的細膩刻畫,大膽表達自己對作品的感受。
2、大膽創(chuàng)作,畫出心中的叢林,嘗試運用不同的作畫工具及深淺不同的綠色表現形態(tài)各異的叢林植物。
3、喜歡參加美術欣賞活動,激發(fā)幼兒熱愛大自然的情感。
4、體驗想象創(chuàng)造各種圖像的快樂
5、感受作品的美感。
【教學準備】
1、活動前觀看視頻:美麗的熱帶叢林。
2、多媒體課件2個。
3、鋼琴曲《迷霧森林》、《森林狂想曲》。
4、水粉顏料、排筆、樹枝、眼藥水瓶、白帆布等工具材料。
【教學過程】
1、初步感受畫面,自由地談論對作品的第一印象。
導入語:“小朋友,今天老師帶來一幅畫,我們仔細欣賞以下,看了這幅畫有什么感覺?畫上有些什么?可以和旁邊的小伙伴互相說一說。”
課件播出作品后讓幼兒在音樂聲中欣賞畫面一到兩分種,可邊看邊自由談論對作品的第一印象。接著請幾名幼兒說說對作品的感覺。
2、仔細觀察畫面,欣賞動植物的細膩刻畫及色彩的運用。
師:“小朋友,在這幅畫里你看到了什么呀?”
讓孩子們按照自己的已有知識經驗和興趣點,從不同視點對作品進行獨立自由的觀察。
★如果幼兒首先注意到的是畫面中的動物
提問:“你能找到叢林里的猴子藏在哪里嗎?它們在做什么呢?有什么樣的姿態(tài)?你能學學他們的樣子嗎?”
每當有孩子找到猴子時,將鼠標點到那只猴子,這時畫面會放大,并發(fā)出卡通音效,既便于孩子們觀察,又增強了趣味性。
★如果幼兒首先注意到的是畫面中的植物
提問:“叢林里的植物長的怎么樣呀?”
教師小結:叢林非常地茂密,一層層重疊在一起,幾乎占滿了整個畫面,這些植物像活的一樣充滿了生命力。
師:我們2人、3人或大家一起合作,表演一下茂密的叢林。(配樂)
鼓勵幼兒用肢體動作表現形態(tài)各異的植物,以加深對畫面的感受并活躍課堂氣氛。
★如果孩子們首先關注的是畫面的色彩
引導幼兒觀察討論:
(1)這幅畫中什么顏色最多?這些綠色一樣嗎?
(2)你發(fā)現了什么樣的綠色?
(3)為什么要用這么多種綠色來畫叢林?”
利用課件展現綠色色譜,向幼兒介紹畫家用了二十幾種綠色來畫叢林植物,每一片葉子都仔細地描繪,豐富的色彩細膩地刻畫出叢林植物的繁茂多樣。
3、了解作品名稱及畫家,欣賞其它叢林組畫,進一步感受盧梭的作品風格。
師:“這幅畫的名字叫《奇異的景色》,是法國的一位叫盧梭的畫家畫的。其實盧梭并沒有去過真正的叢林,但是他根據自己的想像畫了很多熱帶叢林的畫,下面我們一起來欣賞。
4、大膽創(chuàng)作心中的叢林,嘗試運用深淺不同的綠色表現形態(tài)各異的叢林植物。
(1)說說你們心中想象的叢林。
(2)介紹作畫的工具。
(3)猜一猜:我們可以用粗細不同的排筆畫什么?用課件演示。
今天,我們一起合作在布上畫一畫我們心中想象的熱帶叢林。
幼兒創(chuàng)作過程中,盡量不去干預,適時幫助、引導有困難的幼兒完成創(chuàng)作。課件定格在四幅叢林組畫,音樂循環(huán)播放。
5、分享作品,體驗創(chuàng)作的快樂。
創(chuàng)作活動結束后請小朋友們自由走動,欣賞自己和同伴合作的作品。教師以支持者、引導者的身份參與其中,肯定幼兒的作品,引導他們從色彩是否豐富、植物的形態(tài)是否生動、想象是否獨特等方面進行評價。
教學反思:
本次活動,老師選取了繪畫大師盧梭《叢林組畫》中的一幅畫--"奇異的景色"作為幼兒欣賞創(chuàng)作的切入點。
活動開始,老師以盧梭發(fā)夢的情境導入,幼兒感到非常好奇,能認真傾聽,專注欣賞。在活動中,首先,教師讓幼兒通過看一看、比一比、說一說等感知畫面的構圖、色彩等要素,大部分孩子對作品中的花朵及猴子等動物的具體形象及外形特點比較關注,在老師的引導下,孩子能關注不同樹葉的色彩;接著,老師讓幼兒通過自己的夢把想到的森林景象說出來,孩子們都能積極參與,并說出森林里發(fā)生的非常美妙又奇特的事情;最后,老師請孩子們到美工區(qū)把自己的夢畫出來。
4、大班美術教案《奇異的景色》含反思
【教學目標】
1、欣賞盧梭的作品《奇異的景色》,感知畫面豐富的色彩及對動植物的細膩刻畫,大膽表達自己對作品的感受。
2、大膽創(chuàng)作,畫出心中的叢林,嘗試運用不同的作畫工具及深淺不同的綠色表現形態(tài)各異的叢林植物。
3、喜歡參加美術欣賞活動,激發(fā)幼兒熱愛大自然的情感。
4、體驗想象創(chuàng)造各種圖像的快樂。
5、發(fā)展幼兒的動手能力。
【教學準備】
1、活動前觀看視頻:美麗的熱帶叢林。
2、多媒體課件2個。
3、鋼琴曲《迷霧森林》、《森林狂想曲》。
4、水粉顏料、排筆、樹枝、眼藥水瓶、白帆布等工具材料。
【教學過程】
1、初步感受畫面,自由地談論對作品的第一印象。
導入語:“小朋友,今天老師帶來一幅畫,我們仔細欣賞以下,看了這幅畫有什么感覺?畫上有些什么?可以和旁邊的小伙伴互相說一說?!?/p>
課件播出作品后讓幼兒在音樂聲中欣賞畫面一到兩分種,可邊看邊自由談論對作品的第一印象。接著請幾名幼兒說說對作品的感覺。
2、仔細觀察畫面,欣賞動植物的細膩刻畫及色彩的運用。
師:“小朋友,在這幅畫里你看到了什么呀?”
讓孩子們按照自己的已有知識經驗和興趣點,從不同視點對作品進行獨立自由的觀察。
★如果幼兒首先注意到的是畫面中的動物
提問:“你能找到叢林里的猴子藏在哪里嗎?它們在做什么呢?有什么樣的姿態(tài)?你能學學他們的樣子嗎?”
每當有孩子找到猴子時,將鼠標點到那只猴子,這時畫面會放大,并發(fā)出卡通音效,既便于孩子們觀察,又增強了趣味性。
★如果幼兒首先注意到的是畫面中的植物
提問:“叢林里的植物長的怎么樣呀?”
教師小結:叢林非常地茂密,一層層重疊在一起,幾乎占滿了整個畫面,這些植物像活的一樣充滿了生命力。
師:我們2人、3人或大家一起合作,表演一下茂密的叢林。(配樂)
鼓勵幼兒用肢體動作表現形態(tài)各異的植物,以加深對畫面的感受并活躍課堂氣氛。
★如果孩子們首先關注的是畫面的色彩
引導幼兒觀察討論:
(1)這幅畫中什么顏色最多?這些綠色一樣嗎?
(2)你發(fā)現了什么樣的綠色?
(3)為什么要用這么多種綠色來畫叢林?”
利用課件展現綠色色譜,向幼兒介紹畫家用了二十幾種綠色來畫叢林植物,每一片葉子都仔細地描繪,豐富的色彩細膩地刻畫出叢林植物的繁茂多樣。
3、了解作品名稱及畫家,欣賞其它叢林組畫,進一步感受盧梭的作品風格。
師:“這幅畫的名字叫《奇異的景色》,是法國的一位叫盧梭的畫家畫的。其實盧梭并沒有去過真正的叢林,但是他根據自己的想像畫了很多熱帶叢林的畫,下面我們一起來欣賞。
4、大膽創(chuàng)作心中的叢林,嘗試運用深淺不同的綠色表現形態(tài)各異的叢林植物。
(1)說說你們心中想象的叢林。
(2)介紹作畫的工具。
(3)猜一猜:我們可以用粗細不同的排筆畫什么?用課件演示。
今天,我們一起合作在布上畫一畫我們心中想象的熱帶叢林。
幼兒創(chuàng)作過程中,盡量不去干預,適時幫助、引導有困難的幼兒完成創(chuàng)作。課件定格在四幅叢林組畫,音樂循環(huán)播放。
5、分享作品,體驗創(chuàng)作的快樂。
創(chuàng)作活動結束后請小朋友們自由走動,欣賞自己和同伴合作的作品。教師以支持者、引導者的身份參與其中,肯定幼兒的作品,引導他們從色彩是否豐富、植物的形態(tài)是否生動、想象是否獨特等方面進行評價。
教學反思:
本次活動,老師選取了繪畫大師盧梭《叢林組畫》中的一幅畫--"奇異的景色"作為幼兒欣賞創(chuàng)作的切入點。
活動開始,老師以盧梭發(fā)夢的情境導入,幼兒感到非常好奇,能認真傾聽,專注欣賞。在活動中,首先,教師讓幼兒通過看一看、比一比、說一說等感知畫面的構圖、色彩等要素,大部分孩子對作品中的花朵及猴子等動物的具體形象及外形特點比較關注,在老師的引導下,孩子能關注不同樹葉的色彩;接著,老師讓幼兒通過自己的夢把想到的森林景象說出來,孩子們都能積極參與,并說出森林里發(fā)生的非常美妙又奇特的事情;最后,老師請孩子們到美工區(qū)把自己的夢畫出來。
5、大班美術課教案《荷蘭的室內》含反思
【活動目標】
1、積極參與欣賞活動,體驗作品熱鬧、歡快氣氛所帶來的快樂。
2、能大膽想象和表達自己對作品的理解。
3、了解夸張、變形的表現手法。
4、大膽嘗試繪畫,并用對稱的方法進行裝飾。
5、感受作品的美感。
【活動準備】
1、彩色畫紙、線條筆。
2、《荷蘭的室內》課件。
3、在活動室內展示“米羅”的作品。
【活動過程】
一、請幼兒找“哈哈鏡”,豐富幼兒對夸張、變形的情感體驗。
師:老師發(fā)現每天在自由活動的時間,總有許多小朋友喜歡去照哈哈鏡,在照哈哈鏡的時候,也發(fā)生了一些有趣的事情?,F在我們就來照哈哈鏡,看你發(fā)現哪些有趣的事。(集中幼兒)
提問:剛才你照哈哈鏡子的時候,發(fā)現了什么有趣的事情呢?(幼:我的頭變大了,腿變長了……)
師:哦!你的……變了!……
小結:原來照哈哈鏡時候,鏡中的小朋友都“變形”了。
二、欣賞《荷蘭的室內》。
(一)分組欣賞作品(小圖),引導幼兒初步感知畫面,大膽描述自己看到的東西。
師:老師準備請小朋友欣賞一幅名畫,欣賞時你可以與旁邊的好朋友一起說一說你在畫中看到了什么?它們在干什么?當音樂停了,請你把手中的畫輕輕地交給老師,好嗎?
(出示完整圖)
提問:你在畫中看到了什么?它們在干什么?
(二)引導幼兒欣賞畫中的主體,感受夸張、變形的表現手法。
提問:
1、在這幅畫中,最顯眼、最突出的是什么地方?(最大的/一眼就能看到的/是哪里?)
師:對了!我們一起來看看這個最顯眼的東西吧!
(局部出示)
2、你覺得它是什么?你是從哪里看出來是……?/為什么說它是……?
3、剛才有些小朋友說它是……,跟我們平時看到的……一樣嗎?
4、結合“照哈哈鏡”的體驗環(huán)節(jié)進行小結:
師:剛才我們在照哈哈鏡的時候,鏡中的小朋友“變形”了,畫中的這個東西也變形了,有小朋友說它是……,有的小朋友說它是……,原來同一個變形的東西,大家想到的都會不一樣。
(出示完整畫)
師:在畫中,還有哪些東西也變形了?
幼:……變形了。
師:你們的小眼睛真厲害,發(fā)現畫中的東西都“變形”了。
(三)色彩上的分析,提問:
1、這幅畫有哪些顏色?(集體回答)
2、畫面中最突出、最明亮的是哪里?它是什么顏色的?
3、背景是什么顏色的?
4、這些明亮、鮮艷的顏色和綠色、褐色的背景色搭配一起,給你怎樣的感覺?
小結:這些顏色搭配在一起,使畫面變得更明亮、歡快,充滿動感,洋溢著快樂和熱鬧的氣氛。
(四)出示PPT,討論整幅畫給人的感覺。
師:畫中有這么多有趣的東西,你們猜猜它們在什么地方?在干什么呢?
(隨音樂逐一出示動畫)
故事:這是lala的房間,每天lala都喜歡趴在窗臺眺望遠處的景色。窗外有一條清澈的小河,小房子聳立在綠綠蔥蔥的樹林中,小魚、小天鵝在河里嬉戲著,多么美麗的景色呀!
這天,lala睡著了,房間里發(fā)生了一件有趣的事情!一位樂師拿著一把琴彈奏著動聽的音樂,身子也隨著音樂節(jié)奏扭動起來;在一邊,一只小狗正滋味地啃著骨頭;小貓正在玩線球;小蛤蟆真追逐著一條小蟲;瞧!就連餐刀也會自己動起來,為蘋果削皮呢!它們在房間里快樂地跳舞、游戲,熱鬧極了!
三、鼓勵幼兒給作品起名字。
師:你們覺得這幅畫有趣嗎?請小朋友為這幅畫起個好聽的名字吧!
1、你是根據畫的內容來起名字的。
2、你是根據自己的感受起名字的。
3、你是根據畫中的東西來起名字的。
四、介紹作品名稱和畫家。
師:小朋友起的名字都很好聽,其實這幅畫的名字叫《荷蘭的室內》。
(出示作品名稱)
師:你知道這幅畫是誰畫得嗎?
(出示作者照片)
師:這幅畫是一位西班牙畫家“米羅爺爺”畫的。同時,“米羅爺爺”是一位超現實主義美術的代表人物。這幅畫就是他在荷蘭居住的時候創(chuàng)作出來的。
五、介紹畫家的繪畫風格。
(出示完整畫)
師:你喜歡這幅畫嗎?為什么?(幼:這幅畫很漂亮、感覺很高興、很熱鬧、畫中的東西都變形了……)
師:老師也很喜歡這幅畫,因為米羅爺爺用了各種夸張、變形的手法來作畫,他的作品總會帶給我們一個充滿想象的空間。
六、請幼兒欣賞米羅的作品。
師:米羅爺爺還用了這種夸張、變形的手法創(chuàng)作了許多的作品,請大家欣賞一下吧!
(出示米羅的作品)
七、幼兒創(chuàng)作。
師:今天我們也來做“小米羅”,向米羅爺爺學習,用夸張、變形的手法創(chuàng)作一幅畫,讓別人看到你的作品,也會感受好玩和有趣。
八、評價幼兒的作品。
1、請個別幼兒出來介紹自己組的作品。
師:你畫了什么?哪里也像米羅爺爺那樣,用了夸張、變形的方法表現出來的?這幅畫給你怎樣的感覺?
2、小結:小朋友都很棒,能向米羅爺爺那樣用夸張、變形的手法來畫畫。其實,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我們也要向米羅爺爺那樣敢于想象、敢于創(chuàng)作、敢于表現,讓我們的生活變得更精彩、更美好!
【活動反思】
在日常的美術欣賞活動中,我們通過不斷反思自己的教育行為和教育理念,知道了以往從“線——色——形”三方面進行對作品形式分析,缺乏了啟發(fā)性的語言提問,出現了一個“牽著孩子走”的現象,不能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使得整個活動變得“機械化”,缺乏靈活性。
因此,我們吸取了以往的活動經驗,通過借助“多媒體”和電腦剪接技術的運用,把活動中的重點和難點以局部圖像出現的形式,突出解決活動中的重、難點,與孩子一同走進《荷蘭的室內》的意境中,并用大量啟發(fā)性、鼓勵性的語言或提問,引導孩子大膽地把自己的內心感受與想法進行表現、表達。如:“你在畫中看到了什么?它們在干什么?在這幅畫中,最顯眼、最突出的是什么地方?你覺得它是什么?你是從哪里看出來是……?在畫中,還有哪些東西也變形了?”通過提問與小結,把“體驗”與“欣賞”相結合。如:“剛才有些小朋友說它是……,跟我們平時看到的……一樣嗎?”“剛才我們在照哈哈鏡的時候,鏡中的小朋友‘變形’了,畫中的這個東西也變形了,有小朋友說它是……,有的小朋友說它是……,原來同一個變形的東西,大家想到的都會不一樣?!?/p>
另外,在解釋階段中,為了能幫助孩子更好地理解、感受《荷蘭的室內》這幅作品和畫家的繪畫風格,我們又一次運用電腦多媒體豐富的動畫和音響效果和創(chuàng)編優(yōu)美、動聽的故事內容相結合,使孩子走進了富有幻想的意識境界,給予了孩子充滿想象的空間,從而從多方面更好地感受作品,欣賞作品。
通過本次美術欣賞活動,我們知道:沒有“實踐”,就談不上“反思”;沒有“反思”,又怎能獲得“發(fā)展”!其實,在開展美術欣賞活動的過程中,我們不斷研討、不斷調整的過程中,也就是一個自我學習的過程。我作為一名“研究型”的老師,不斷地在別人的反饋意見中吸取她人的寶貴意見,并在不斷的實踐、反思中調整自己的教育行為與方法,特別表現在語言簡練、及時捕捉孩子富有啟發(fā)性的語言等方面,使我從這個“教研活動的真實實習場”上得到磨練,促進成長。同時,通過這次的美術欣賞活動,讓我感受到:在幼兒園美術教學中運用電腦多媒體教學,能更好地激發(fā)孩子對美術欣賞活動的興趣,幫助孩子從多個層面上感受作品,理解作品及畫家的繪畫風格大大地提高美術欣賞活動的質量。
6、大班下學期美術教案《奇異的景色》含反思
設計思路:
最新出臺的《3-6歲兒童學習與發(fā)展指南》藝術領域中指出:"幼兒藝術領域的學習關健在于充分創(chuàng)造條件和機會,在大自然和社會文化生活中萌發(fā)幼兒對美的感受和體驗,豐富其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引導幼兒學會用心靈去感受和發(fā)現美,用自己的方式去表現和創(chuàng)造美。"動物和植物是大自然中孩子最熟悉也是最喜愛的事物之一,為了讓幼兒感受自然中蘊涵的生命力,萌發(fā)幼兒對大自然美的感受和體驗,我選取了繪畫大師盧梭《叢林組畫》中的一幅畫--《奇異的景色》作為幼兒欣賞創(chuàng)造的切入點,通過看一看、說一說、畫一畫等引導幼兒在欣賞繪畫大師盧梭作品的基礎上,學習用明快的色彩表現出自己對森林的印象,并運用已有經驗,選取大自然中動物與樹木中的某一場景作畫及在模仿與創(chuàng)造中體驗繪畫帶來的樂趣。
活動目標:
1.在欣賞繪畫大師盧梭作品的基礎上,學習用明快的色彩表現出自己對森林的印象。
2.能運用已有經驗,選取大自然中動物與樹木中的某一場景作畫。
3.在模仿與創(chuàng)造中體驗繪畫帶來的樂趣。
4.激發(fā)幼兒感受不同的藝術美,體驗作畫的樂趣。
5.根據色彩進行大膽合理的想象。
活動準備:
1.經驗準備:孩子對森林及森林里的動物比較熟悉。
2.物質準備:
?、俦R梭的作品《奇異的景色》ppt及打印畫、莫扎特背景音樂;②長方形的宣紙、白板筆、各色水粉顏料(以深色的綠色調及深淺不一的綠色為主,其它明亮顏色為輔);③作品展示板一張、簽字筆1支、便簽紙若干。
活動過程:
一、開始部分
1.以故事導入,欣賞名畫《奇異的景色》
師:今天老師給小朋友講一個有關森林的故事。
在法國有一位偉大的畫家叫盧梭,他非常向往和熱愛森林,但是因為許多原因他去不了,但他每天都在想像著有關森林的情景。一天,盧梭做了一個奇怪的夢,夢里發(fā)生了許多在森林里的神秘的故事,他感到很興奮,馬上拿起畫筆將自己的夢畫下來,他畫了許多畫,并給其中一幅畫起了個好聽的名字,叫《奇異的景色》?,F在,我們一起來欣賞這幅畫吧。
2.出示《奇異的景色》,引導幼兒觀察猴子在怎樣工作,叢林中花、葉子及果子有什么特別之處,讓幼兒表達自己對叢林的感覺。
?、偻ㄟ^提問引導幼兒關注作品的內容:
--你看了盧梭的這幅畫,有什么感覺?
--你從畫面上看到了什么?
--畫面中的花草樹木跟我們平時看的有什么不一樣?
--他用了哪些對比色?
?、谛〗Y
3.提議幼兒閉上眼睛,嘗試做一個神秘的夢。
要求:"我們一起閉上眼睛,也做一個神秘的森林之夢吧。"②請幼兒說一說自己的"夢",鼓勵幼兒大膽創(chuàng)意"夢"的情節(jié)。
師:你能說說夢到什么嗎?
二、進行部分
1.介紹材料及要求。
2.幼兒聽音樂作畫,教師觀察、個別指導。
提示幼兒畫面布局既均衡、豐富,又不雜亂;鼓勵幼兒大膽使用對比色,使畫面色彩亮麗、明快。
3.引導先完成作品的孩子講述畫面內容,并記錄在便簽紙上。
三、結束部分
1.展示作品,幼兒相互交流、分享。
將大師的作品跟幼兒作品貼在展示板上,引導幼兒自由述說、相互評價。
教學反思:
本次活動,老師選取了繪畫大師盧梭《叢林組畫》中的一幅畫--"奇異的景色"作為幼兒欣賞創(chuàng)作的切入點。
活動開始,老師以盧梭發(fā)夢的情境導入,幼兒感到非常好奇,能認真傾聽,專注欣賞。在活動中,首先,教師讓幼兒通過看一看、比一比、說一說等感知畫面的構圖、色彩等要素,大部分孩子對作品中的花朵及猴子等動物的具體形象及外形特點比較關注,在老師的引導下,孩子能關注不同樹葉的色彩;接著,老師讓幼兒通過自己的夢把想到的森林景象說出來,孩子們都能積極參與,并說出森林里發(fā)生的非常美妙又奇特的事情;最后,老師請孩子們到美工區(qū)把自己的夢畫出來。
7、大班美術優(yōu)質課教案《奇異的景色》含反思
設計思路:
最新出臺的《3-6歲兒童學習與發(fā)展指南》藝術領域中指出:"幼兒藝術領域的學習關健在于充分創(chuàng)造條件和機會,在大自然和社會文化生活中萌發(fā)幼兒對美的感受和體驗,豐富其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引導幼兒學會用心靈去感受和發(fā)現美,用自己的方式去表現和創(chuàng)造美。"動物和植物是大自然中孩子最熟悉也是最喜愛的事物之一,為了讓幼兒感受自然中蘊涵的生命力,萌發(fā)幼兒對大自然美的感受和體驗,我選取了繪畫大師盧梭《叢林組畫》中的一幅畫--《奇異的景色》作為幼兒欣賞創(chuàng)造的切入點,通過看一看、說一說、畫一畫等引導幼兒在欣賞繪畫大師盧梭作品的基礎上,學習用明快的色彩表現出自己對森林的印象,并運用已有經驗,選取大自然中動物與樹木中的某一場景作畫及在模仿與創(chuàng)造中體驗繪畫帶來的樂趣。
活動目標:
1.在欣賞繪畫大師盧梭作品的基礎上,學習用明快的色彩表現出自己對森林的印象。
2.能運用已有經驗,選取大自然中動物與樹木中的某一場景作畫。
3.鼓勵幼兒與同伴合作繪畫,體驗合作繪畫的樂趣。
4.會用它們大膽地進行藝術表現與創(chuàng)造,喜歡裝飾。
活動準備:
1.經驗準備:孩子對森林及森林里的動物比較熟悉。
2.物質準備:
?、俦R梭的作品《奇異的景色》ppt及打印畫、莫扎特背景音樂;
?、陂L方形的宣紙、白板筆、各色水粉顏料(以深色的綠色調及深淺不一的綠色為主,其它明亮顏色為輔);
?、圩髌氛故景逡粡垺⒑炞止P1支、便簽紙若干。
活動過程:
一、開始部分
1. 以故事導入,欣賞名畫《奇異的景色》
師:今天老師給小朋友講一個有關森林的故事。
在法國有一位偉大的畫家叫盧梭,他非常向往和熱愛森林,但是因為許多原因他去不了,但他每天都在想像著有關森林的情景。"來;自.屈;老師;教.案;一天,盧梭做了一個奇怪的夢,夢里發(fā)生了許多在森林里的神秘的故事,他感到很興奮,馬上拿起畫筆將自己的夢畫下來,他畫了許多畫,并給其中一幅畫起了個好聽的名字,叫《奇異的景色》?,F在,我們一起來欣賞這幅畫吧。
2. 出示《奇異的景色》,引導幼兒觀察猴子在怎樣工作,叢林中花、葉子及果子有什么特別之處,讓幼兒表達自己對叢林的感覺。
?、偻ㄟ^提問引導幼兒關注作品的內容:
--你看了盧梭的這幅畫,有什么感覺?
--你從畫面上看到了什么?
--畫面中的花草樹木跟我們平時看的有什么不一樣?
--他用了哪些對比色?
?、谛〗Y3.提議幼兒閉上眼睛,嘗試做一個神秘的夢。
要求:"我們一起閉上眼睛,也做一個神秘的森林之夢吧。"②請幼兒說一說自己的"夢",鼓勵幼兒大膽創(chuàng)意"夢"的情節(jié)。
師:你能說說夢到什么嗎?
二、進行部分
1.介紹材料及要求。
2.幼兒聽音樂作畫,教師觀察、個別指導。
提示幼兒畫面布局既均衡、豐富,又不雜亂;鼓勵幼兒大膽使用對比色,使畫面色彩亮麗、明快。
3.引導先完成作品的孩子講述畫面內容,并記錄在便簽紙上。
三、結束部分
1.展示作品,幼兒相互交流、分享。
將大師的作品跟幼兒作品貼在展示板上,引導幼兒自由述說、相互評價。
教學反思:
本次活動,老師選取了繪畫大師盧梭《叢林組畫》中的一幅畫--"奇異的景色"作為幼兒欣賞創(chuàng)作的切入點。
活動開始,老師以盧梭發(fā)夢的情境導入,幼兒感到非常好奇,能認真傾聽,專注欣賞。在活動中,首先,教師讓幼兒通過看一看、比一比、說一說等感知畫面的構圖、色彩等要素,大部分孩子對作品中的花朵及猴子等動物的具體形象及外形特點比較關注,在老師的引導下,孩子能關注不同樹葉的色彩;接著,老師讓幼兒通過自己的夢把想到的森林景象說出來,孩子們都能積極參與,并說出森林里發(fā)生的非常美妙又奇特的事情;最后,老師請孩子們到美工區(qū)把自己的夢畫出來。
從幼兒的作品可以看出:孩子能將自己想象的畫面用繪畫的方式表現出來,并能在畫面中體現樹木間的遠近、重疊及遮擋的關系,色彩運用比較豐富,創(chuàng)造力和想象力得到了進一步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