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數(shù)學教案活動《二等分》反思》屬于幼兒園大班教案中比較優(yōu)秀的內容,歡迎參考。
1、大班數(shù)學教案活動《二等分》反思
活動目標:
1、通過嘗試性的操作活動,學習將一個整體分成相等的兩份,感知整體和部分的關系。
2、愿意參與討論活動,探索不同材料的二等分方法。
3、體驗數(shù)學活動的樂趣。
4、培養(yǎng)幼兒的觀察力、判斷力及動手操作能力。
5、引導幼兒積極與材料互動,體驗數(shù)學活動的樂趣。
活動準備:
1、分別在兩塊黑板上布置小熊寶寶和小熊貝貝及它們的大盤子。
2、長方形、正方形、圓形、橢圓形彩色紙若干,剪刀人手一把。
3、每人一份食物:飲料、糖果、花生、方形面包片、豆腐干、干果。
4、人手一套工具:兩個小盤子、兩個小量杯、紙條、線、尺、餐刀。
活動過程:
一、導入活動,引起幼兒的興趣。
師:熊媽媽有兩個孩子,一個叫小熊寶寶,另外一個是小熊
貝貝,這一天熊媽媽買了一些各種口味的餅干,小熊寶寶和小熊貝貝吵著要吃到每種口味的餅干,這可難住了熊媽媽,怎么辦呢?
二、第一次嘗試:二等分長方形
1、請幼兒嘗試將長方形分成一樣大的兩份。
師:現(xiàn)在請小朋友試一試,看能用什么方法把長方形的餅干
分成一樣大的兩份,好嗎?
2、幼兒嘗試操作,將長方形二等分,教師巡回觀察幼兒
的操作,鼓勵幼兒想想有幾種分法。
3、嘗試操作后提問
(1)師:請**小朋友告訴大家,你是怎么分的?
怎么知道分出來的兩份是一樣大的?根據(jù)幼兒的回答教師邊操作課件邊提問:原來長方形的餅干和現(xiàn)在分出來的一份餅干,誰大誰小?
(2)小結:像這樣把一件東西分成一樣大的兩份叫
做二等分,二等分后的每一份都是一樣大的。而且每一份都比原來的整體小,整體比部分大。
4、師:現(xiàn)在我們把二等分后的餅干分別送給小熊寶寶和小熊貝貝吧!(幼兒把分好的餅干分別放進寶寶和貝貝的大盤子)
三、第二次嘗試:二等分正方形、圓形、橢圓形
1、熊媽媽這里還有許多各種形狀的餅干要分給寶寶和
貝貝,你們愿意再來幫熊媽媽分一分嗎?記住要二等分噢,不然寶寶和貝貝會不高興的。
2、幼兒自由選擇圖形進行二等分操作
3、幼兒將各種形狀二等分后,貼到寶寶和貝貝的盤中。
四、第三次嘗試:實物二等分
1、師:為了感謝小朋友,熊媽媽為小朋友準備了好多好吃
的東西,有、面包、豆腐干、花生、糖果、飲料……可以用什么方法把它們分成相等的兩份呢?
2、師帶領幼兒集體觀察、交流:你分的是什么?使用什
么方法來分的?(用了什么工具)分得對嗎?為什么?有不同的方法嗎?哪個方法更好?為什么?
五、師:現(xiàn)在讓我們拿著自己二等分后的食物一起回教室和你的好朋友一起分享吧!
活動反思:
在我園“園本教研”中,我有幸參加了“一課多研”活動,我把大班的“二等分”這一活動經(jīng)過了“設計-教學-再設計-再教學”,其中自己也經(jīng)歷了不斷的反思。
在數(shù)學活動中,幼兒是通過活動、通過與材料的相互作用,發(fā)現(xiàn)和建構數(shù)學關系的,教師設計的材料是否適宜直接關系到幼兒的操作興趣,探索效果也直接影響教育目標的達成。
1、緊扣活動目標,遵循數(shù)學知識內部的邏輯規(guī)律操作
材料的特點以及由這些特點規(guī)定的活動方式往往決定幼兒能獲得什么樣的學習經(jīng)驗,獲得哪些方面的發(fā)展,所以“操作材料應暗含幼兒通過操作能夠達到適宜的教育目標的內容?!痹诘谝淮卧O計的二等分圖形材料,請幼兒幫忙分窗紙,通過這樣的操作,幼兒能將材料分成兩份,但目的性很不強,對于相等的兩份概念不清,整體與部分也難搞懂,貼的窗花較為凌亂,所以在設計操作材料時,教師要從目標出發(fā),把教育意圖和要求融入到每一種材料中,充分挖掘材料的潛在價值,發(fā)揮其最大的功效,如在第三次設計的方案中,把圖形材料設計成餅干及設置的給熊哥倆分餅干的情境,幼兒把二等分的概念深入理解后,把餅干整整齊齊的分別置于兩個盤中。
2、滿足不同發(fā)展水平幼兒的操作需要操作材料的難易度應適中,既不能讓幼兒輕而易舉地得到答案又不能使幼兒覺得太難,失去操作興趣。
在活動中,提供的材料難度應層層遞進,由簡到難,在“二等分”這一活動中由讓幼兒嘗試多種方法二等分一個圖形——用多種方法二等分其他圖形——二等分不同實物。
由于同一年齡班的幼兒的發(fā)展水平并不平衡,所以應從不同幼兒的發(fā)展水平及“最近發(fā)展區(qū)”出發(fā),允許他們從不同的起點,按不同的發(fā)展速度選擇操作材料,逐步達到目標。
3、要多樣化
操作材料的多樣化有利于幼兒獨立思考,相互學習,獲得更多的信息,在活動中,我為幼兒提供的實物,準備了顆粒狀態(tài)的、液體狀態(tài)的、固體形態(tài)的,這些材料難易程度不同,供不同幼兒選擇,幼兒也可選擇不同的材料。
另外,數(shù)學知識存在一定聯(lián)系,在設計操作材料時,我提供幼兒的測量工具,以激發(fā)幼兒回憶先前的學習經(jīng)驗,調動幼兒的操作經(jīng)驗,促進了學習能力的遷移。
2、大班數(shù)學教案《二等分、四等分》含反思
【活動目標】
1、通過操作活動讓幼兒感知許多物體(圖形)可以分成二等分、四等分,感知整體與部分的關系。
2、探索圖形等分的多種方法,激發(fā)幼兒對等分的興趣。
3、引發(fā)幼兒學習的興趣。
4、讓幼兒懂得簡單的數(shù)學道理。
【活動準備】
幼兒常見的各種圖形(長方形、正方形、圓形)、剪刀、與教學相關的PPT、魔術袋一個。
【活動過程】
1、講述故事,利用故事引入、隨故事內容出示PPT。
講完故事設計問題:羊村長和喜羊羊分蛋糕,兩個人一樣多,怎么分?
2、指名讓4-5名幼兒進行操作,并把操作結果展示在黑板上。
3、請全體幼兒參與進行二等分。
(1)教師出示“魔術袋”,引起幼兒興趣。每組選一個代表到口袋里摸圖形,摸到什么圖形,那組就對什么圖形進行二等分。
(2)幼兒嘗試進行二等分。
(3)每組選代表說說怎么分?如何驗證?
4、比較、理解二等分的意義。
選出上述幼兒二等分的作品為范例,引導幼兒比較理解二等分的意義。
教師小結:我們把一個物體分成一樣大小的兩部分就叫二等分。
5、在二等分的基礎上進行四等分。
(1)PPT上出現(xiàn)美羊羊和懶洋洋,請幼兒思考:這時有四個人,應該怎樣分蛋糕?
(2)提問:什么叫四等分?
(3)小組討論:怎么在原來二等分的基礎上進行四等分?每組至少討論兩種方法?
(4)幼兒在討論的基礎上進行四等分操作。
(5)幼兒展示自己的操作結果。
(6)提問:你是怎樣進行四等分的?請幼兒在圖形上畫一畫。
6、活動延伸:
出示不規(guī)則橡皮泥,這個可以進行二等分、四等分嗎?
【活動反思】
理解二等分,四等分的概念,真正做到了讓幼兒在玩中學,學中玩,不經(jīng)意地學到了知識,鍛煉了幼兒的動手操作能力,觀察能力和思維能力。
3、大班數(shù)學教案《二等分》含反思
活動目標:
1、通過操作活動讓幼兒感知許多物體(圖形)可以分成相同的二分,并知道整體大于部分,部分小于整體。
2、嘗試用目測,把實物分成一樣多的兩份,并在活動中用自己的方法來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3、進一步提高幼兒對數(shù)學活動的興趣及動手操作能力。
4、培養(yǎng)幼兒的嘗試精神,發(fā)展幼兒思維的敏捷性、邏輯性。
5、體驗數(shù)學集體游戲的快樂。
活動準備:
1、教師示范用的蛋糕一只及幼兒操作材料圖形一套。
2、人手一分不同顏色的各種圖形。
3、操作材料:紅棗、豆子、橡皮泥。
活動過程:
1、以兩只“小松鼠分蛋糕”的故事,激發(fā)幼兒學習二等份的興趣。
師:“六一”這一天,是小松鼠花花和圓圓的生日,小伙伴們送了他倆一個蛋糕,兩只小松鼠很開心,看了一會兒,花花說:“我們來分蛋糕吃吧,我們兩人吃一樣多好不好”圓圓說:“好”!可是兩之小松鼠的數(shù)學學的不好,不知道怎么分才能分得均勻,小朋友說說看,兩只小松鼠應該怎樣分才能吃到一樣大的蛋糕?
2、老師這里也有一只蛋糕,想把它分成相同的兩份,請小朋友幫老師想一想,應該怎樣分?
3、幼兒演示分法,教師幫忙。
4、蛋糕可以分成相同的兩份,那么如果我們用圖形,可不可以也把它們分成相同的兩份?今天,老師給小朋友準備了好多各種各樣的圖形,而且,每種圖形有兩張,請你們把相同圖形中的一張先用折的方法,折成相同的兩份,然后,用剪刀剪開,看看剪下來的圖形和原來的圖形有什么不同?在折、剪的時候,你想一想一種圖形可以有幾種不同的方法,都可以把它分成相同的兩份?
5、幼兒動手操作,老師巡回指導,引導小朋友們相互討論。
師:小朋友在操作的時候??梢韵嗷ビ懻撘幌?,應該怎樣分?
6、幼兒反饋嘗試的結果。
(1)提問內剛才小朋友都動手把各種圖形分成了相同的兩份,請小朋友說說,你是怎樣分的?
(2)請幾個有不同分法的小朋友講述,并用老師的操作卡演示給小朋友們看。
活動反思:
在活動中通過操作、探索、觀察、比較,掌握二等分的方法,在學習和探索中引導幼兒由淺入深,學習從不同角度、不同方向思考問題,能通過觀察、比較、類推、遷移等方法解決簡單的數(shù)學問題,培養(yǎng)幼兒對數(shù)學活動的興趣。
活動的開始部分,是以故事《松鼠分蛋糕》導入,一下子吸引住了孩子,把孩子帶進如何公平的分餅的情景中,使孩子們的興趣很自然的被調動起來。
在學習活動中,我本著以幼兒為主體的原則,活動一開始,我就為幼兒提供可操作材料,每人一個圓圓的餅(圓形卡片),讓幼兒親自動手去操作、去探索、去發(fā)現(xiàn)、去解決問題,老師在操作活動中充當好支持者、合作者、引導者,孩子們通過操作和探索,自己找出了圓形二等分的分法,建立等分的概念。接下來,對幼兒掌握的知識進行提升,探索、操作各種圖形二等分的方法,對二等分的概念有進一步的認識和理解。
活動的結束部分,老師為孩子提供了許多可操作實物:如飲料,讓幼兒知道生活中,許多東西都可以二等分,把學過的知識與生活結合起來,進行生活中的實際操作,幼兒通過切食物、分飲料等實踐,拓展二等分的知識,同時激發(fā)了幼兒對等分的興趣,在操作中幼兒體驗到了成功的喜悅。
在幼兒操作探索圖形等分的這個環(huán)節(jié)中,我應該只跟孩子說對折,而剪的過程我應該在課前剪好,到這個環(huán)節(jié)直接演示就得了,把剪的過程放進來既浪費時間了,又沒有把重點突出來,這一點我覺得不夠完滿。
4、大班數(shù)學活動教案《四等分》含反思
【活動設計】
本活動是根據(jù)《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指出:引導幼兒對周圍環(huán)境中的數(shù)、量、形、物體、空間、時間等等現(xiàn)象發(fā)生興趣。為此,就讓幼兒通過游戲、操作、探索來對形體進行等分。在學習和探索中引導幼兒由淺逐漸加深,并支持、鼓勵幼兒獨立、做到舉一反三的效果來完成本次活動。
【活動目標】
1、激發(fā)幼兒對物體進行等分的興趣。
2、讓幼兒理解四等分的含義,學習將圓形、正方形和長方形四等分的方法,理解整體與部分的關系和組成。
3、提高幼兒動手操作能力以及判斷推理能力。
4、引導幼兒積極與材料互動,體驗數(shù)學活動的樂趣。
5、培養(yǎng)幼兒的觀察力、判斷力及動手操作能力。
【活動準備】
教具:圓形、正方形和長方形的大卡紙,一些等分、不等分的圖片PPT,已經(jīng)等分的紙片,固體膠
學具:圓形、正方形、長方形紙若干。
【活動過程】
一、活動導入。
以小狗分匹薩的情景作為導入,復習圖形二等分的方法。
二、基本部分。
(一)實物四等分。
1、引入四等分的問題,讓幼兒思考圓形四等分的方法。
2、教師引入分四等分的方法,讓幼兒學習通過二次對折得到四等分。
3、教師通過實物演示,讓幼兒初步理解四等分的含義,即把一個物體分成一樣大的四份。
(二)圖形四等分(PPT)。
1、分發(fā)正方形的紙,讓每位幼兒動手探索正方形四等分的方法。
2、啟發(fā)幼兒想出不一樣的分法。并讓幼兒講一講他們是怎樣分的。
3、通過邀請幼兒代表將長方形用上面的幾種方法進行四等分,總結將圖形四等分的方法,使幼兒鞏固理解四等分的含義。
4教師出示一些等分、不等分的圖形,讓幼兒判斷四等分。
(三)比較整體與部分的大小,部分拼成整體(實物)。
1、以圓形為例,比較等分前后整體與部分的大小,感知整體大于部分,部分小于整體。
2、出示正方形和長方形和其四等分紙片,幼兒動手操作將不同的四等分拼成原來的整體。
三、結束部分。
1、教師總結四等分的含義,整體與部分的關系和組成。
2、延伸:讓幼兒思考如何把圖形進行八等分。
【活動反思】
《四等分》這節(jié)活動課是接著《二等分》而設計的,孩子們在對二等分有了一定的了解后,我提出四等分,他們就迅速的回答出來:將一樣東西平均分給四個(份)就是四等分。!.快思.教案網(wǎng)!對于他們的這樣回答我非常滿意,這也就自然的導入了我的這節(jié)課的重點。
接下來是我提出了一個問題:怎樣將一個正方形四等分呢?孩子們都互相討論著,最后由每一組選一個代表上來將正方形四等分的方法畫下來。
結果孩子們又畫出了兩種方法:對邊和對角分。后面的圓形和長方形也就自然的有了方法四等分了。
可是到了將三角形四等分的時候,小朋友就有點不清楚了。小朋友們還是將其對邊分,經(jīng)過我們大家的實驗發(fā)現(xiàn)是不對的,待我告訴他們正確的分法后,他們也都還是一知半解的。因為這也涉及到了等邊三角形和直角三角形。所以在這一個環(huán)節(jié)上幼兒大概能理解意思我就沒有再繼續(xù)講解了。只要幼兒明白了四等分的定義和會將簡單的物體以及結合生活中的實物進行四等分就可以了。
5、大班數(shù)學課教案《二等分與四等分》含反思
活動目標:
1、學習將一個物體分成相等的兩份、四份。
2、探索物體等分的多種方法,激發(fā)對等分的興趣。
3、發(fā)展觀察能力、比較能力。
4、培養(yǎng)幼兒對數(shù)字的認識能力。
5、讓幼兒懂得簡單的數(shù)學道理。
活動準備:
課件、剪刀、 圖形紙(圓形、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
活動重難點:
重點:學習二等分和四等分
難點:通過操作引導幼兒探索等分的方法
活動過程:
一、復習圖形師:今天,老師帶來了一些圖形,我們小朋友看看都有什么?
二、幼兒學習二等分 (幼兒演示操作)
1、啟發(fā)幼兒想辦法將圓形的紙片進行二等分并驗證分出的兩份一樣大,理解分出的每一份是原來的一半。
師:今天老師想考考小朋友,動腦筋把圓形分成兩份,分出來的兩份要一樣大,你們愿意試試嗎?你們是怎么分的?分出的兩份一樣大嗎?分出的每一份是原來的多少?分出來的兩份合起來會怎么樣?
教師小結:分出的每一份是原來的一半。二等分就是把一個物體分成相等的二份。把分開的兩份合起來會變成原來的圖形。
教師小結課件演示:把一個物體平均分成一樣大的兩份叫二等分。
2、幼兒嘗試將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進行二等分。
三、幼兒學習將圖形進行四等分一個圖形不僅可以進行二等分,還可以進行四等分,就是是一個圖形分成一樣大的四份,小朋友拿一個圓形試一試
1、幼兒動手操作,老師巡回指導,引導小朋友們相互討論。
2、幼兒反饋嘗試的結果。提問剛才小朋友都動手把各種圖形分成了相同的四份,請小朋友說說,你是怎樣分的?
四、活動結束
師:小朋友們今天很厲害,學會了二等分和四等分,我們以后還可以進行更難的等分活動。
教學反思:
理解二等分,四等分的概念,真正做到了讓幼兒在玩中學,學中玩,不經(jīng)意地學到了知識,鍛煉了幼兒的動手操作能力,觀察能力和思維能力。
6、大班數(shù)學活動教案《分一分》含反思
活動目標:
1.能認識10以內的單雙數(shù),初步理解單雙數(shù)的含義。
2.初步培養(yǎng)觀察、比較和反應能力。
3.培養(yǎng)幼兒比較和判斷的能力。
4.發(fā)展幼兒邏輯思維能力。
5.激發(fā)幼兒學習興趣,體驗數(shù)學活動的快樂。
活動準備:
1. 貼絨原片(紅色6個,藍色7個),1—10數(shù)卡一套。
2. 每人膠粒若干,《幼兒畫冊》。
活動過程:
一、初步了解單雙數(shù)。
1.將6個紅色圓片兩個兩個的分,引導幼兒觀察感知雙數(shù)。
提問:6個圓片兩個兩個的分,分了幾次?分到最后有沒有剩下的?
2.將7個藍色圓片兩個兩個的分,引導幼兒觀察,感知單數(shù)。
提問:7個圓片兩個兩個的分,分了幾次?分到最后有沒有剩下的?
3.小結:什么是單數(shù),什么是雙數(shù)。兩個兩個的分,分到最后一個都不剩的是雙數(shù),分到最后還剩一個的是單數(shù)。
二、幼兒操作。
1.操作游戲:分片片。
請幼兒先數(shù)數(shù)盤子里有幾顆豆子,然后將豆子兩個兩個的分,反倒最后看看有沒有剩下的,剩幾個?并記錄下自己的操作過程。
2.幼兒講述操作結果,教師在黑板上記錄。
三、做《幼兒畫冊》。
活動反思
大班數(shù)學《分一分》活動是讓幼兒區(qū)分10以內的單數(shù)和雙數(shù),數(shù)學對幼兒來說,是較抽象的思維概念,為了幫助幼兒更好的理解,我把雙數(shù)比成都找到了好朋友的數(shù)字,單數(shù)比作需要找朋友的數(shù)字,將抽象的概念生活化,具體化,對于大班幼兒來說,有一定的自主學習能力,在活動中適當?shù)慕o予引導,將游戲的方式交給幼兒,由幼兒自己理解并完成,每一操作過程結束小結,留意到每位幼兒的學習情況,而不僅僅只是作為一個游戲簡單的一帶而過,當幼兒出現(xiàn)錯誤時,及時的幫助其修正,<文章.出自快思教案網(wǎng).>在幼兒的操作過程中,出現(xiàn)一些不規(guī)范的操作,如個別幼兒將雙數(shù)和單數(shù)區(qū)分不清楚時候,不能忽略這些現(xiàn)象,在后面的環(huán)節(jié)中,要給予彌補,結合《幼兒用書》的實際生活經(jīng)驗看一看糖葫蘆哪些是雙數(shù)的,哪些是單數(shù)的,加入了遷移生活經(jīng)驗的活動,體現(xiàn)了數(shù)學活動的生活化。
《分一分》活動提倡的是操作性和游戲性,讓幼兒在學中玩,玩中受益,真正體驗到操作游戲的快樂,這也是《分一分》活動的主要目的,整個活動條理清楚,結合幼兒日常生活經(jīng)驗來學習單雙數(shù)。在活動中引導幼兒討論操作結果,達到了幫助幼兒整理經(jīng)驗,明確概念的目的。幼兒能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整個活動中,在操作中,幼兒能自己開動腦筋探索知識,獲得經(jīng)驗,并運用各種感官參與,使得多種智能得到了發(fā)展和提高。怎樣才能讓每一個幼兒熟練掌握任意數(shù)是單數(shù)還是雙數(shù)?這是我下一步應該認真思考和探索的問題??傊麄€活動在動靜交替中進行,且結合日常生活經(jīng)驗,讓幼兒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掌握了單雙數(shù)的概念,活動的教學效果較好。
7、大班優(yōu)秀數(shù)學教案《二等分》含反思
活動目標:
1、讓幼兒嘗試在操作過程中將一個物體等分成兩份,知道部分小于整體,整體大于部分。
2、鼓勵幼兒用(目測、計量、數(shù)數(shù)、折疊)等多種方法大膽去嘗試、探索二等分的多種分法。
3、引導幼兒大膽講述操作過程和結果。
4、引導幼兒對數(shù)字產生興趣。
5、了解數(shù)字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初步理解數(shù)字與人們生活的關系。
活動材料:
教具:天線寶寶兩個、蛋糕一塊。
學具:長方形紙、剪刀、尺、毛線、包裝紙;吸管、圓片、三角形、正方形;硬幣、蠶豆、雪花片、紐扣、小碗;量杯6個、天平、蛋糕、番茄、豆腐干、刀子、菜板、橡皮泥等。
活動過程:
1、幼兒將長方形紙進行二等分(PPT)。
(1)班上請來了兩位小客人,看看是誰?(天線寶寶)它們還帶來了最喜歡吃的蛋糕,可是只有一塊蛋糕,兩人都想吃,怎么辦?
(2)請一位幼兒動手試一試,有什么辦法分成兩塊一樣大呢?
(3)教師小結:把蛋糕分成一樣大的兩份,這種方法叫二等分。想想蛋糕除了這樣分,還有不一樣的分法嗎?每位小朋友面前都有一張像蛋糕一樣的長方形紙,請你想出和別人不同的方法進行二等分?
(4)幼兒動手操作,展示幼兒分法。(邊與邊對折、對角折)請幼兒比較一下,分出來的圖形和原來的圖形有什么變化?
(5)教師小結:小朋友用了對折、對角折對長方形紙進行了二等分,把它分成了兩份一樣大的圖形。
第四組:量杯、水。
第五組:天平、橡皮泥、蛋糕、番茄、豆腐干、刀、菜板
3、幼兒講述操作過程、方法。
(1)小朋友分過很多東西,請你想一想你分了什么?怎樣分的?
(2)幼兒講述各種分法,教師引導幼兒聯(lián)系生活想想在什么時候用過目測、數(shù)數(shù)法。
(3)教師小結:小朋友在樂園里用了目測法、折疊法、計量法、數(shù)數(shù)法等對樂園里的東西進行了二等分。
4、游戲“看誰說得對”
天線寶寶想和你們做游戲,請你看圖形說說它是不是二等分?比一比誰說得又對又快?
5、延伸活動
在生活中,除了進行過二等分,還可以分成幾份?以后我們還會繼續(xù)學習四等份、五等份。
注意事項:
1.教師事先應將天平調試好,在幼兒操作天平稱量物體時,教師重點觀察、指導幼兒稱量物體時,要使天平保持平衡。
2.如果幼兒在操作中對樂園里的物品進行了四等分,教師可請該幼兒說說自己的分法,鼓勵幼兒的創(chuàng)新,自然引申到四等分。
知識背景的材料:
幼兒在園吃蘋果、蛋糕等點心時,有的幼兒常要求吃一半,我說:“怎樣才能分成一樣大的兩塊?”想想平時在生活中還對哪些東西進行過分塊?幼兒紛紛從家中找來了吸管、毛線、硬幣、紙、橡皮泥等多種材料,并三五成群地聚在一起,商討著具體的分割法,有時還爭論不休,看著孩子們有如此濃厚的興趣,便產生了二等分的課題。
活動反思:
二等分最重要的知識點在于掌握二等分的操作,知道二等分必須是兩部分一樣大或是一樣多;知道二等分中整體比部分大,部分比整體小;掌握等分的方法。對二等分的知識點進行準確的分析后,活動按以下幾個流程進行:
一、故事導入,是以故事《狐貍分餅》導入,一下子吸引住了孩子,把孩子帶進如何公平的分餅的情景中,使孩子們的興趣很自然的被調動起來。
二、操作探索,我本著以幼兒為主體的原則,活動一開始,我就為幼兒提供可操作材料,每人一個圓圓的餅(圓形卡片),讓幼兒親自動手去操作、去探索、去發(fā)現(xiàn)、去解決問題,老師在操作活動中充當好支持者、合作者、引導者,孩子們通過操作和探索,自己找出了圓形二等分的分法,建立等分的概念。接下來,對幼兒掌握的知識進行提升,探索、操作各種圖形二等分的方法,對二等分的概念有進一步的認識和理解。 三、游戲鞏固,出示PPT,讓幼兒找出進行二等分的禮物,進一步鞏固認識二等分。四,拓展延伸,老師為孩子提供了許多可操作實物:如飲料,讓幼兒知道生活中,許多東西都可以二等分,把學過的知識與生活結合起來,進行生活中的實際操能夠作,幼兒通過切食物、分飲料等實踐,拓展二等分的知識,同時激發(fā)了幼兒對等分的興趣,在操作中幼兒體驗到了成功的喜悅。
在集體備課時,理想的狀態(tài)是在活動中通過操作、探索、觀察、比較,掌握二等分的方法,在學習和探索中引導幼兒由淺入深,學習從不同角度、不同方向思考問題,能通過觀察、比較、類推、遷移等方法解決簡單的數(shù)學問題,培養(yǎng)幼兒對數(shù)學活動的興趣。但在課堂實踐中,我發(fā)現(xiàn)還是存在需要反思、調整的地方。
本節(jié)課活動優(yōu)點:在上課過程中我比較注重幼兒的等分結果, 材料準備較充分,幼兒的參與性較高,回答問題都很積極,動手操作 也很主動的探索等分并且記錄。很好利用了大班幼兒的年齡特點能獨立完成教師布置的任務,能大膽的表達自己等分的結果,與他人分享。給幼兒輕松愉快大膽創(chuàng)新的探索環(huán)境,讓幼兒沒有拘束感的上課。
活動缺點:我的思路不是很清晰,條理不明確,只注重分的結果,沒有強調幼兒等分可以有很多的分法。當幼兒單一的橫一下的分時,教師的引導有些牽強。在講述整體與部分時候教師有些嗦,幼兒都有些注意力不集中了,教師沒有很好的調整課堂氣氛,導致整體與部 概念模糊,總的來說知識點太多,教師沒有把握好隨機教育。
整改方向:今后教學中一定要思路清晰,語言簡短有目的性,知識講解時候一定要把握幼兒的接受程度,緊緊圍繞目標來制定活動過程,了解孩子個體差異進行選擇適中的課程,知識點不要太多,有貫穿游戲活動才生動、有趣。
8、大班數(shù)學活動教案《二等分》含反思
活動目標
1.讓幼兒嘗試在操作過程中將一個物體等分成兩份,知道部分小于整體,整體大于部分。
2.鼓勵幼兒用(目測、計量、數(shù)數(shù)、折疊)等多種方法大膽去嘗試、探索二等份的多種分法。
3.引導幼兒大膽講述操作過程和結果。
4.了解數(shù)字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初步理解數(shù)字與人們生活的關系。
5.培養(yǎng)幼兒相互合作,有序操作的良好操作習慣。
活動準備
教具:天線寶寶兩個、蛋糕一塊、二等份圖卡10張。
學具:長方形紙、剪刀、尺、毛線、包裝紙,吸管、圓片、三角形、正方形,硬幣、蠶豆、雪花片、紐扣、小碗,量杯6個,天平、蛋糕、番茄、豆腐干、刀子、菜板、橡皮泥等。
活動過程
1.幼兒將長方形紙進行二等份。
(1)班上請來了兩位小客人,看看是誰?它們還帶來了最喜歡吃的蛋糕,可是只有一塊蛋糕,兩人都想吃,怎么辦?
(2)請一位幼兒動手試一試,有什么辦法知道這兩塊一樣大呢?(重疊)
(3)教師小結:把蛋糕分成一樣大的兩份,這種方法叫二等份。想想蛋糕除了這樣分,還有不一樣的分法嗎?每位小朋友面前都有一張像蛋糕一樣的長方形紙,請你想出和別人不同的方法進行二等份?
(4)幼兒動手操作,展示幼兒分法。
邊與邊對折、對角折)請幼兒比較一下,分出來的圖形和原來的圖形有什么變化?
(5)教師小結:小朋友用了對折、對角折對長方形紙進行了二等份,把它分成了兩份一樣大的圖形。
2.幼兒分組操作,嘗試用多種方法進行二等份。
(1)天線寶寶邀請你們到寶寶樂園去參觀,愿意嗎?參觀時小朋友應不推不擠,有秩序地參觀,看看樂園里有什么?教師介紹各種材料,請小朋友幫忙把里面的東西進行二等份。
(2)幼兒自由操作,教師重點指導天平秤量、實物分法等。
第一組:圓形、三角形、正方形、剪刀、吸管。 第二組:毛線、彩帶、尺、剪刀。 第三組:硬幣、蠶豆、雪花片等。 第四組:量杯、水。 第五組:天平、橡皮泥、蛋糕、番茄、豆腐干、刀、菜板。
3.幼兒講述操作過程、方法。
(1)小朋友分過很多東西,請你想一想你分了什么?怎樣分的?
(2)幼兒講述各種分法,教師引導幼兒聯(lián)系生活想想在什么時候用過目測、數(shù)數(shù)法等。
(3)教師小結:小朋友在樂園里用了目測法、折疊法、計量法、數(shù)數(shù)法等對樂園里的東西進行了二等份。
4.游戲“看誰說得對”, 天線寶寶想和你們做游戲,請你看圖形說說它是不是二等份?比一比誰說得又對又快?
5.延伸活動
在生活中,除了進行過二等份,還可以分成幾份?以后我們還會繼續(xù)學習四等份、五等份等。
教學反思:
數(shù)學活動對于小朋友來說是個很愉快的課程,因為整節(jié)活動中游戲的時間多,而且小朋友動手操作的機會比較多,但是要讓孩子們能真正的理解這節(jié)教學活動的內容,并做到熟練掌握、靈活運用卻不是那么容易。
9、大班數(shù)學教案活動《二等分》含反思
活動目標:
1、通過嘗試性的操作活動,學習將一個整體分成相等的兩份,感知整體和部分的關系。
2、愿意參與討論活動,探索不同材料的二等分方法。
3、體驗數(shù)學活動的樂趣。
4、培養(yǎng)幼兒的觀察力、判斷力及動手操作能力。
5、引導幼兒積極與材料互動,體驗數(shù)學活動的樂趣。
活動準備:
1、分別在兩塊黑板上布置小熊寶寶和小熊貝貝及它們的大盤子。
2、長方形、正方形、圓形、橢圓形彩色紙若干,剪刀人手一把。
3、每人一份食物:飲料、糖果、花生、方形面包片、豆腐干、干果。
4、人手一套工具:兩個小盤子、兩個小量杯、紙條、線、尺、餐刀。
活動過程:
一、導入活動,引起幼兒的興趣。
師:熊媽媽有兩個孩子,一個叫小熊寶寶,另外一個是小熊
貝貝,這一天熊媽媽買了一些各種口味的餅干,小熊寶寶和小熊貝貝吵著要吃到每種口味的餅干,這可難住了熊媽媽,怎么辦呢?
二、第一次嘗試:二等分長方形
1、請幼兒嘗試將長方形分成一樣大的兩份。
師:現(xiàn)在請小朋友試一試,看能用什么方法把長方形的餅干
分成一樣大的兩份,好嗎?
2、幼兒嘗試操作,將長方形二等分,教師巡回觀察幼兒
的操作,鼓勵幼兒想想有幾種分法。
3、嘗試操作后提問
(1)師:請**小朋友告訴大家,你是怎么分的?
怎么知道分出來的兩份是一樣大的?根據(jù)幼兒的回答教師邊操作課件邊提問:原來長方形的餅干和現(xiàn)在分出來的一份餅干,誰大誰小?
(2)小結:像這樣把一件東西分成一樣大的兩份叫
做二等分,二等分后的每一份都是一樣大的。而且每一份都比原來的整體小,整體比部分大。
4、師:現(xiàn)在我們把二等分后的餅干分別送給小熊寶寶和小熊貝貝吧!(幼兒把分好的餅干分別放進寶寶和貝貝的大盤子)
三、第二次嘗試:二等分正方形、圓形、橢圓形
1、熊媽媽這里還有許多各種形狀的餅干要分給寶寶和
貝貝,你們愿意再來幫熊媽媽分一分嗎?記住要二等分噢,不然寶寶和貝貝會不高興的。
2、幼兒自由選擇圖形進行二等分操作
3、幼兒將各種形狀二等分后,貼到寶寶和貝貝的盤中。
四、第三次嘗試:實物二等分
1、師:為了感謝小朋友,熊媽媽為小朋友準備了好多好吃
的東西,有、面包、豆腐干、花生、糖果、飲料……可以用什么方法把它們分成相等的兩份呢?
2、師帶領幼兒集體觀察、交流:你分的是什么?使用什
么方法來分的?(用了什么工具)分得對嗎?為什么?有不同的方法嗎?哪個方法更好?為什么?
五、師:現(xiàn)在讓我們拿著自己二等分后的食物一起回教室和你的好朋友一起分享吧!
活動反思:
在我園“園本教研”中,我有幸參加了“一課多研”活動,我把大班的“二等分”這一活動經(jīng)過了“設計-教學-再設計-再教學”,其中自己也經(jīng)歷了不斷的反思。
在數(shù)學活動中,幼兒是通過活動、通過與材料的相互作用,發(fā)現(xiàn)和建構數(shù)學關系的,教師設計的材料是否適宜直接關系到幼兒的操作興趣,探索效果也直接影響教育目標的達成。
1、緊扣活動目標,遵循數(shù)學知識內部的邏輯規(guī)律操作
材料的特點以及由這些特點規(guī)定的活動方式往往決定幼兒能獲得什么樣的學習經(jīng)驗,獲得哪些方面的發(fā)展,所以“操作材料應暗含幼兒通過操作能夠達到適宜的教育目標的內容?!痹诘谝淮卧O計的二等分圖形材料,請幼兒幫忙分窗紙,通過這樣的操作,幼兒能將材料分成兩份,但目的性很不強,對于相等的兩份概念不清,整體與部分也難搞懂,貼的窗花較為凌亂,所以在設計操作材料時,教師要從目標出發(fā),把教育意圖和要求融入到每一種材料中,充分挖掘材料的潛在價值,發(fā)揮其最大的功效,如在第三次設計的方案中,把圖形材料設計成餅干及設置的給熊哥倆分餅干的情境,幼兒把二等分的概念深入理解后,把餅干整整齊齊的分別置于兩個盤中。
2、滿足不同發(fā)展水平幼兒的操作需要操作材料的難易度應適中,既不能讓幼兒輕而易舉地得到答案又不能使幼兒覺得太難,失去操作興趣。
在活動中,提供的材料難度應層層遞進,由簡到難,在“二等分”這一活動中由讓幼兒嘗試多種方法二等分一個圖形——用多種方法二等分其他圖形——二等分不同實物。
由于同一年齡班的幼兒的發(fā)展水平并不平衡,所以應從不同幼兒的發(fā)展水平及“最近發(fā)展區(qū)”出發(fā),允許他們從不同的起點,按不同的發(fā)展速度選擇操作材料,逐步達到目標。
3、要多樣化
操作材料的多樣化有利于幼兒獨立思考,相互學習,獲得更多的信息,在活動中,我為幼兒提供的實物,準備了顆粒狀態(tài)的、液體狀態(tài)的、固體形態(tài)的,這些材料難易程度不同,供不同幼兒選擇,幼兒也可選擇不同的材料。
另外,數(shù)學知識存在一定聯(lián)系,在設計操作材料時,我提供幼兒的測量工具,以激發(fā)幼兒回憶先前的學習經(jīng)驗,調動幼兒的操作經(jīng)驗,促進了學習能力的遷移。
10、大班數(shù)學教案《學習二等分》含反思
活動目標
1.通過操作活動讓幼兒感知許多物體(圖形)可以分成相等的二份,并知道整體大于部分,部分小于整體及等分后的一份叫整體的二分之一。
2.培養(yǎng)幼兒探求知識的興趣及解決問題的能力。
活動準備
1.幼兒人手一份不同形狀、不同顏色的圖形(◇□△○),操作材料若干(綢帶、橡皮泥、米、蘋果)。
2.工具若干、(尺子8條、剪刀8把、水果凍盒人手2個)教師示范用物、小刀一把、天平一架及幼兒操作材料圖形各一套。
3.背景圖一幅(寶殿)、金鑰匙一把、判斷卡若干。
4.錄音機及有關錄音帶。
活動過程
一、幼兒第一次嘗試(探索實物的二等分)
1.提出要求:今天老師給小朋友綢帶、,橡皮泥、米、蘋果。請小朋友動腦筋把這些實物分成兩個相同的部分,就是分后的兩個部分是一模一樣的(重復一次,加以強調),可以利用尺子、剪刀、水果凍盒這些工具來分。
2.幼兒嘗試(放音樂),教師巡視鼓勵幼兒積極動手、動腦,遇到問題自己想辦法解決(時間5分鐘)。"文.章出自屈a老師教.案網(wǎng)"
3.反饋嘗試結果。
A.提問:
?、?出示綢帶)小朋友剛才你是用什么方法、什么工具把綢帶分成兩個相同的部分?(對折、用剪刀剪開、用手撕開)如果綢帶很長很長,不好直接拿起來比較,又該怎樣分?(用尺子量)
②(出示米)把米分成兩個相同的部分怎么分,用什么工具來分?(用水果凍盒量出兩杯,這一杯和另一杯一樣多)可如果米很多,這樣分起來要很長時間,用什么方法會省事一些?(大桿秤)
?、?出示橡皮泥)橡皮泥用什么方法、什么工具來分成兩個相同的部分?(分開比一比)下面我們用天平來稱一稱是否準確(教師實驗稱重量),小朋友的眼睛雖然很亮,可是用儀器測才是最精確的。
?、芴O果你們又是怎么分的(用刀切),對了,老師沒給你們準備小刀,所以小朋友就不知怎么辦了,現(xiàn)在老師也看準了把它分成兩瓣,用刀切時可要注意安全,別傷著手,如果要更準確些就可用天平稱一稱。
B.教師小結:像這些實物,我們把它分成兩個相同的部分叫二等分(幼兒跟讀),什么叫二等分?(就是把物體分成兩個相同的部分)
二、幼兒第二次嘗試學習幾何圖形的二等分,探索怎樣的圖形可以“二等分”
1.提出要求:(出示幾何圖形)生活中有許多的東西可二等分,今天老師給你們準備的是幾何圖形,現(xiàn)在請小朋友用折的辦法把幾何圖形二等分,看看是不是所有的圖形都可以二等分。
2.幼兒嘗試,教師巡視,引導幼兒可以相互討論。(放音樂)
3.幼兒反饋嘗試結果。
A.提問:
?、?出示所有圖形)哪些圖形可二等分?(幼兒講,教師演示)
②哪些圖形不可以二等分?為什么?(因為它們對邊不一樣長)
B.比較等分后的結果。
(出示長方形)下面我們來看看等分后的一份和原來的一份相比哪個大。(原來的一份大)分后的一份正好是原來的一份的一半,我們把這一半叫做整體的二分之一(老師手勢演示)。
三、游戲“搶金鑰匙”
1.講解要求和玩法(出示背景圖)。下面我們來玩搶金鑰匙的游戲,游戲時我們分成兩組(一二組合為一組,三四組合為一組),每組都要回答許多題目,就是區(qū)別這些卡片上的實物是不是二等分,記住每人只答一題,答對了前進一步,再請后面的小朋友答,后面的若答錯了,請別的小朋友幫忙,哪隊先拿到金鑰匙哪隊為勝,回答是不是二等分聲音一定要響亮。
2.幼兒游戲,教師判斷幼兒答得是否正確,如錯誤禁止前進。
3.游戲結束?!陵犇玫搅私痂€匙,下面就讓我們整理好操作物品(教師示范),跟她們到寶殿里去玩(結束放音樂)。
活動反思
在學習活動中,我本著以幼兒為主體的原則,讓幼兒親自動手去操作、去探索、去發(fā)現(xiàn)、去解決問題,我在操作活動中充當好支持者、合作者、引導者。幼兒通過操作和探索,自己找出了二等分的分法,建立等分的概念。整個過程下來大部分幼兒的積極參與性還是比較高的,有個別兩三個幼兒不喜歡動腦筋探索,在以后應鼓勵幼兒大膽探索,不要太過于拘謹。
11、大班數(shù)學活動教案《學習二等分》含反思
(一)活動目標:
1.嘗試用多種方法將一個物體分成相等的兩份或四份,解決生活中的問題。
2.能大膽介紹自己等分的方法。
3.能在集體面前大膽發(fā)言,積極想象,提高語言表達能力。
4.能認真傾聽同伴發(fā)言,且能獨立地進行操作活動。
(二)活動準備:
1.幼兒每人2張圓形紙、剪刀。
2.分組活動材料,每組材料若干份:①糖果若干,小盤若干;②顏料水若干,量杯,不同大小的本子若干;③正方形、圓形、長方形各2個,剪刀等;④補圖游戲材料 。
(三)活動過程:
1.能小熊"分蛋糕"的問題導入,激發(fā)幼兒興趣。
師:小熊過生日,準備了一塊圓形蛋糕,小熊把蛋糕分給朋友吃。如果來了兩個朋友,它要怎么分才好呢?如果來了四個朋友,又應該怎么分?請小朋友幫小熊想想辦法吧。
幼兒動手操作,在圓形紙上進行二等分、四等分(可用折或剪的辦法)。
師幼交流:①一塊圓形蛋糕,平均分給兩個朋友吃,怎么分?"屈;老師.教,案網(wǎng)出處"分幾份?平均分給四個朋友吃,怎么分?分幾份?
?、谛∨笥褎偛攀怯谜郫B和分割的方法把一塊圓形的蛋糕平均分成2份和4份,如果是糖果、飲料可以怎么分?
2.幼兒分組活動,嘗試用多種方法將物體二等分、四等分。
(1)介紹分組操作材料。
分糖果:將一盒糖果平均分給四個小朋友吃,怎么分,分幾份?
分飲料:將一瓶飲料平均分給兩個小朋友喝,怎么分,分幾份?
制作拼圖玩具:分別將2塊正方形、圓形、長廊形的紙進行二等分和四等分,鼓勵幼兒想出不同的等分方法。
補圖游戲:先找出圖形缺少的部分,再把圖形補成整體,并讓幼兒說一說補成的圖形是什么圖形,幾等分后又是什么圖形,有幾份。
(2)幼兒操作活動,教師重點觀察幼兒能否根據(jù)不同的問題采用不同的等分方法。
鼓勵幼兒每一組的內容都要嘗試。
3.分享交流等分的做法:
?、倌阌檬裁捶椒?、什么工具來分糖果和飲料?分幾份?一樣多嗎?
?、谀阌檬裁捶椒▽⒄叫巍A形、長方形進行二等分和四等分?
活動反思:
在學習活動中,我本著以幼兒為主體的原則,讓幼兒親自動手去操作、去探索、去發(fā)現(xiàn)、去解決問題,我在操作活動中充當好支持者、合作者、引導者。幼兒通過操作和探索,自己找出了二等分的分法,建立等分的概念。整個過程下來大部分幼兒的積極參與性還是比較高的,有個別兩三個幼兒不喜歡動腦筋探索,在以后應鼓勵幼兒大膽探索,不要太過于拘謹。
12、大班數(shù)學教案《正方形二等分》含反思
設計意圖:
根據(jù)幼兒生活中出現(xiàn)的等分的問題,如:吃午點,還剩了10個小西紅柿,有兩個孩子們吃,讓他們兩個自己分,一人一半;或在美工區(qū)活動時孩子們分紙等問題,展開了此次的活動。
活動目標:
1、認知目標:理解二等分的含義,學習二等分的方法。
2、操作目標:通過操作探索出不同的方法給圖形二等分,體驗等分中的包含關系、等量關系。
3、教育幼兒養(yǎng)成做事認真,不馬虎的好習慣。
4、培養(yǎng)幼兒有禮貌、愛勞動的品質。
發(fā)散點:
運用不同的等分線對圖形進行等分。
活動準備:
正方形彩色紙片若干、多項操作學具、棋盤若干,記錄單,剪刀,鉛筆、手偶
活動過程:
(一)等分圖形
1、以情景引入。結合大班幼兒的年齡特點,創(chuàng)設了這個問題情境,吸引幼兒參與活動的同時,也能夠更加生活化地展現(xiàn)生活的數(shù)學,更加易于幼兒的理解。
(1)出示手偶:"你們看誰來了?""屈,老師.教案,網(wǎng)出,處!幼兒:"是平平姐姐。"
(2)以手偶表演,教師問:"平平姐姐今天怎么不高興了,有什么煩惱嗎?"平平(教師扮):"今天早上吃早點,我發(fā)現(xiàn)只有一片面包片了,可是我要和盈盈一起來分享,小朋友,你們快幫我想想我該怎么辦呢?"
(3)教師:"誰想到好辦法了?"幼兒:"把面包片分成兩份不就行了嗎!"
(4)平平(教師扮):"可是分完了會有大有小,怎么辦?"
(5)教師出示正方形的彩色紙片,提問:"面包片是什么形狀的?"幼兒:"正方形的。"教師:"那我們就用正方形的紙來代替面包片幫平平姐姐來分成兩塊一樣大的!"
2、提供幼兒正方形紙和剪刀,請幼兒操作。提供給幼兒嘗試的機會,驗證自己的想法,并可以不受限制地嘗試各種二等分的方法,用剪刀將其剪開的方法便于幼兒驗證兩部分是否相等。
3、小結:
(1)教師:"你把正方形分成了幾塊什么形狀,你是怎樣分的?"
(2)教師:"有幾種分的方法"(對角和對邊折)
(3)教師:"怎樣證明這兩塊一樣大呢?"(比一比)
(4)教師:"怎樣分才能一樣大呢?"
(5)教師于幼兒共同總結:只要找到了中心線,就可以將一個分成兩個一樣大的。進一步引導幼兒掌握二等分的關鍵要點。
(二)運用學具進一步探索。
只用紙來等分,以現(xiàn)階段幼兒的年齡特點所致,比較精確的二等分方法只有對角和對邊折兩種,運用學具,抓住學具有洞洞點的特點,可以讓幼兒進一步嘗試以各種折線為中心線進行正方形的二等分,并且能夠保證精確性。促進幼兒發(fā)散性思維的發(fā)展,是幼兒在明確等分要求的基礎上自由地嘗試二等分的多種方法。此環(huán)節(jié)更加注重幼兒的創(chuàng)造性和獨特性,同時滲透了做一件事情可以有多種方法解決的道理。
1、教師:"你們用了兩種辦法,還有沒有更多的方法呢?"
2、請幼兒運用學具進行嘗試,并準確找到不同形狀的中心線,探索檢驗的方法。檢驗能夠證明所分的兩部分是一樣大的,檢驗的方法并不是單一的,為幼兒投放了與一塊學具板相同的作業(yè)單的目的就是能夠在記錄等分方法的同時,還可以剪開記錄后的作業(yè)單進行比較證明。除此方法還可以比較等分線兩側的洞洞子每排數(shù)量是否相同等方法。
3、幼兒分組操作,教師針對尋找不同的中心線以及檢查的辦法進行指導,并引導幼兒記錄、檢驗。
4、小結:展示幼兒作業(yè)單,誰來說一說你用了什么方法進行了等分,你是怎樣指導它們是一樣大的。請幼兒將有創(chuàng)新的分法介紹給其他的幼兒,并展示不同檢驗相等的方法。讓幼兒能夠有交流展示的機會,并且結合大班幼兒集體學習的特點,鼓勵幼兒創(chuàng)新。
活動反思:
在活動中通過操作、探索、觀察、比較,掌握二等分的方法,在學習和探索中引導幼兒由淺入深,學習從不同角度、不同方向思考問題,能通過觀察、比較、類推、遷移等方法解決簡單的數(shù)學問題,培養(yǎng)幼兒對數(shù)學活動的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