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語言活動看圖講述教案《足球找到了》反思》屬于幼兒園大班教案中比較優(yōu)秀的內容,歡迎參考。
1、大班語言活動看圖講述教案《足球找到了》反思
活動目標
1、仔細觀察圖片,學習用教連貫、完整的語言講述圖片內容。
2、學習描述人物的外表、行為,能進行合理的情節(jié)想象。
3、注意傾聽同伴講述,并樂意與同伴交流。
4、借助圖文并茂,以圖為主的形式,培養(yǎng)孩子仔細閱讀的習慣,激發(fā)閱讀興趣。
5、鼓勵幼兒大膽的猜猜、講講、動動。
活動準備
1、物體沉浮實驗;袋鼠的習性特點。
2、指講訴圖片四幅。
活動重難點
仔細觀察圖片并用較連貫、完整的語言進行講述。
指導要點
引導幼兒仔細觀察動物表情、動作,并通過充分想象完整的句子講述圖片的內容。
活動過程
1、導入激趣。 教師“今天,老師給你們帶來一些有趣的圖畫,一起來看看圖片里講的是什么有趣的事。
2、觀察講述。(引導幼兒觀察圖片,發(fā)揮想象。)
(1)出示圖片一(遮擋住袋鼠)
提問:小兔和小熊在干什么?發(fā)生什么事?讓幼兒自由說一說。
教師小結:一天,小兔和小熊在草地上踢足球,玩得真高興!突然,小兔用力一踢,把足球踢得很高很高,足球一直向遠處飛去。。。。。。
(2)重點觀察圖二。提問:
足球不見了,小兔和小熊在草地上到處找,它們看見了袋鼠媽媽,它們會對袋鼠媽媽說些什么話呢?
你從哪里看出來的?(快思老師.教案網出處)(重點引導幼兒觀察圖片中小袋鼠的表情、動作,體驗小袋鼠的心理活動;同時啟發(fā)幼兒通過描述小動物間的對話來豐富情節(jié)。)
過度語:奇怪了,足球到底在哪里?(掀開遮擋住的袋鼠,解開謎底)噢,原來足球在袋鼠媽媽的口袋里,怎么辦呢?
(3)出示圖片三。
提問:大象在做什么?它為什么要這樣做?
(4)出示圖片四。
提問:大象用什么辦法找到足球的?小熊、小兔和袋鼠的心情是怎樣的?你從哪里看出來?
3、自由講述。
請幼兒看圖自由講述,教師幫助幼兒學會按照一定的順序觀察圖片并講述。
(1)這幾幅畫面說了一個故事,我們怎么看?(引導幼兒明確看圖的方法與要求:按順序從第一幅開始看。)
(2)請幼兒與旁邊的同看互相交流,看圖講述故事。
(教師注意傾聽幼兒講述時是否能圍繞畫面內容展開,幫助幼兒想象小動物的對話和心理活動,豐富情節(jié)。)
4、集體講述。
(1)引導幼兒集體看圖,較完整、連貫地講述四幅圖的內容。
(2)提問:我們能不能將四幅圖連起來說一說呢?(引導幼兒按順序用完整的句子進行講述,教師注意提示和豐富相應的詞句,如很高很高、緊緊地捂著等。)
5、教師完整講述故事,加深幼兒對故事的理解。
6、討論。
(1)小象是怎么幫小兔、小熊找到足球的?你喜歡袋鼠媽媽嗎嗎?為什么?
(2)足球為什么能浮上來?(引發(fā)幼兒的經驗進行講述。)
活動建議
1、將講述圖片投放在區(qū)域中,讓幼兒繼續(xù)講述。
2、鼓勵幼兒嘗試將該故事講述給伙伴、家長聽。
活動反思
整個教學活動流暢而生動,吸引了幼兒的注意力和學習興趣。教學準備工作很充分,制作了與故事內容相符的ppt,以及視頻動畫課件,將故事一張張展現(xiàn)給幼兒欣賞,幫助幼兒記憶和理解故事內容。在活動過程中,幼兒主動參與活動的積極性較高,師生間的互動效果非常好。
2、大班語言活動看圖講述教案《足球找到了》含反思
活動目標
1、仔細觀察圖片,學習用教連貫、完整的語言講述圖片內容。
2、學習描述人物的外表、行為,能進行合理的情節(jié)想象。
3、注意傾聽同伴講述,并樂意與同伴交流。
4、借助圖文并茂,以圖為主的形式,培養(yǎng)孩子仔細閱讀的習慣,激發(fā)閱讀興趣。
5、鼓勵幼兒大膽的猜猜、講講、動動。
活動準備
1、物體沉浮實驗;袋鼠的習性特點。
2、指講訴圖片四幅。
活動重難點
仔細觀察圖片并用較連貫、完整的語言進行講述。
指導要點
引導幼兒仔細觀察動物表情、動作,并通過充分想象完整的句子講述圖片的內容。
活動過程
1、導入激趣。 教師“今天,老師給你們帶來一些有趣的圖畫,一起來看看圖片里講的是什么有趣的事。
2、觀察講述。(引導幼兒觀察圖片,發(fā)揮想象。)
(1)出示圖片一(遮擋住袋鼠)
提問:小兔和小熊在干什么?發(fā)生什么事?讓幼兒自由說一說。
教師小結:一天,小兔和小熊在草地上踢足球,玩得真高興!突然,小兔用力一踢,把足球踢得很高很高,足球一直向遠處飛去。。。。。。
(2)重點觀察圖二。提問:
足球不見了,小兔和小熊在草地上到處找,它們看見了袋鼠媽媽,它們會對袋鼠媽媽說些什么話呢?
你從哪里看出來的?(快思老師.教案網出處)(重點引導幼兒觀察圖片中小袋鼠的表情、動作,體驗小袋鼠的心理活動;同時啟發(fā)幼兒通過描述小動物間的對話來豐富情節(jié)。)
過度語:奇怪了,足球到底在哪里?(掀開遮擋住的袋鼠,解開謎底)噢,原來足球在袋鼠媽媽的口袋里,怎么辦呢?
(3)出示圖片三。
提問:大象在做什么?它為什么要這樣做?
(4)出示圖片四。
提問:大象用什么辦法找到足球的?小熊、小兔和袋鼠的心情是怎樣的?你從哪里看出來?
3、自由講述。
請幼兒看圖自由講述,教師幫助幼兒學會按照一定的順序觀察圖片并講述。
(1)這幾幅畫面說了一個故事,我們怎么看?(引導幼兒明確看圖的方法與要求:按順序從第一幅開始看。)
(2)請幼兒與旁邊的同看互相交流,看圖講述故事。
(教師注意傾聽幼兒講述時是否能圍繞畫面內容展開,幫助幼兒想象小動物的對話和心理活動,豐富情節(jié)。)
4、集體講述。
(1)引導幼兒集體看圖,較完整、連貫地講述四幅圖的內容。
(2)提問:我們能不能將四幅圖連起來說一說呢?(引導幼兒按順序用完整的句子進行講述,教師注意提示和豐富相應的詞句,如很高很高、緊緊地捂著等。)
5、教師完整講述故事,加深幼兒對故事的理解。
6、討論。
(1)小象是怎么幫小兔、小熊找到足球的?你喜歡袋鼠媽媽嗎嗎?為什么?
(2)足球為什么能浮上來?(引發(fā)幼兒的經驗進行講述。)
活動建議
1、將講述圖片投放在區(qū)域中,讓幼兒繼續(xù)講述。
2、鼓勵幼兒嘗試將該故事講述給伙伴、家長聽。
活動反思
整個教學活動流暢而生動,吸引了幼兒的注意力和學習興趣。教學準備工作很充分,制作了與故事內容相符的ppt,以及視頻動畫課件,將故事一張張展現(xiàn)給幼兒欣賞,幫助幼兒記憶和理解故事內容。在活動過程中,幼兒主動參與活動的積極性較高,師生間的互動效果非常好。
3、大班語言圖講述教案《奇怪的洞》含反思
活動目標:
1.能大膽地與講述圖片內容,體會作品所蘊含的趣味性。
2.根據順序仔細觀察畫面角色動態(tài)、表情,發(fā)揮想象的空間。
3.在理解圖片中小老鼠拿蛋、鉆進大象鼻子、被甩到草地上的基礎上,學習新的講述經驗。
4.能在集體面前大膽發(fā)言,積極想象,提高語言表達能力。
活動準備:
教學掛圖 對話框卡片 頭飾
活動過程:
一、開始部分:
導入:念兒歌引起小朋友們的興趣。
教師說:"小朋友們,剛剛老師念的兒歌里的小動物是誰呀,它干了什么事?老師今天也請了它來和我們一起玩,我們一起來看看它會什么呢?"
二、基本部分:
(一)感知理解圖片內容:
1、教師出示第一幅圖,引導幼兒仔細觀察圖片上的內容,并啟發(fā)提問:
?、偎掷锬弥裁?
?、诓虏滤胍墒裁?
?、劭纯磮D片上發(fā)生的事情可能是什么時候、什么天氣、什么地點?
2、教師出示第二幅圖,引導幼兒仔細觀察圖片上的內容,并啟發(fā)提問:
?、偎F(xiàn)在來到了什么地方?
?、谧屑毧纯此l(fā)現(xiàn)了什么?她的表情怎么樣?
3、教師出示第三幅圖,引導幼兒仔細觀察圖片上的內容,并啟發(fā)提問:
?、偎诟墒裁?那個東西是什么呢?
?、诓虏滤胍墒裁?
4、教師出示第四幅圖,引導幼兒仔細觀察圖片上的內容,并啟發(fā)提問:
它在哪兒?
它想要干什么?
5、教師出示第五幅圖,引導幼兒仔細觀察圖片上的內容,并啟發(fā)提問:
原來那個黑呼呼的東西是什么呀。
小老鼠怎么了?為什么會飛出來呢?
6、教師出示第六幅圖,引導幼兒仔細觀察圖片上的內容,并啟發(fā)提問:
發(fā)生了什么?
原來那顆蛋是什么?
(二)幼兒運用已有經驗講述:
1、教師請個別幼兒用完整連貫的語言分別講述第一至六幅圖的內容。
2、教師將幼兒分成小組,讓幼兒自由講述圖片上的內容。
(三)引導幼兒在對話框卡片的幫助下,豐富講述內容。
(1)出示小老鼠說的話的卡片"咦,我怎么飛起來了!",提問:是誰說的,你為什么知道是小老鼠說的?
(2)出示空白卡片,引導幼兒猜猜是誰說的?發(fā)揮想象:你覺得大象會說什么話?
(3)把空白卡片應用到其他張圖片:(教案出自:快思教案網)圖片上還有誰沒有說過話?提醒幼兒說時注意語氣、表情動作等。
(四)引進新的講述經驗:
出示"奇怪"的卡片,引導幼兒應用到圖片中進行講述。
(1)小老鼠發(fā)現(xiàn)一個蛋變成了一只小雞,它會覺得這件事情怎么樣?(很奇怪)師出示字卡"奇怪", 小老鼠會怎么說?
(2)你覺得這個"奇怪"還可以放在哪幅圖上?然后你要把這件奇怪的事情講給我們大家聽,不能光擺,想好了再舉手,誰會?根據故事內容,請幼兒和同伴一起,能用比較完整地話講述這個故事。
(3)、教師請個別幼兒大聲講出自己編的故事給其他幼兒聽。
(4)、教師引導幼兒給故事起個好聽的名字。
(五)鞏固和遷移新的講述經驗:
教師出示道具小老鼠、大象頭飾,請小朋友上來表演小朋友們編好的故事。
活動結束:教師評價幼兒的表現(xiàn),鼓勵幼兒繼續(xù)大膽講述故事和表演。
教學反思: 活動結束后,我認真反思了這節(jié)課,教育活動應以幼兒的需要、興趣,尤其是幼兒的經驗來進行教學決定,在活動中我對自己角色的定位是一個參與者,我希望和孩子共同發(fā)現(xiàn)、探討、尋找,讓孩子在觀察時享受探索的快樂。一節(jié)課下來,我個人認為,我設計的這節(jié)課符合幼兒的年齡特點。
4、大班語言優(yōu)質教案《足球找到了》含反思
【活動目標】
1、仔細觀察圖片,學習用教連貫、完整的語言講述圖片內容。
2、學習描述人物的外表、行為,能進行合理的情節(jié)想象。
3、注意傾聽同伴講述,并樂意與同伴交流。
4、探索、發(fā)現(xiàn)生活中的多樣性及特征。
【活動準備】
1、物體沉浮實驗;袋鼠的習性特點。
2、講述圖片四幅。
活動重難點:仔細觀察圖片并用較連貫、完整的語言進行講述。
指導要點:引導幼兒仔細觀察動物表情、動作,并通過充分想象完整的句子講述圖片的內容。
【活動過程】
1、導入激趣。
師:“今天,老師給你們帶來一些有趣的圖畫,一起來看看圖片里講的是什么有趣的事。
2、觀察講述。(引導幼兒觀察圖片,發(fā)揮想象。)
(1)出示圖片一(遮擋住袋鼠)
提問:小兔和小熊在干什么?發(fā)生什么事?讓幼兒自由說一說。
教師小結:一天,小兔和小熊在草地上踢足球,玩得真高興!突然,小兔用力一踢,把足球踢得很高很高,足球一直向遠處飛去……
(2)重點觀察圖二。提問:
足球不見了,小兔和小熊在草地上到處找,它們看見了袋鼠媽媽,它們會對袋鼠媽媽說些什么話呢?
你從哪里看出來的?(重點引導幼兒觀察圖片中小袋鼠的表情、動作,體驗小袋鼠的心理活動;同時啟發(fā)幼兒通過描述小動物間的對話來豐富情節(jié)。)
過度語:奇怪了,足球到底在哪里?(掀開遮擋住的袋鼠,解開謎底)噢,原來足球在袋鼠媽媽的口袋里,怎么辦呢?
(3)出示圖片三。
提問:大象在做什么?它為什么要這樣做?
(4)出示圖片四。
提問:大象用什么辦法找到足球的?小熊、小兔和袋鼠的心情是怎樣的?你從哪里看出來?
3、自由講述。
請幼兒看圖自由講述,教師幫助幼兒學會按照一定的順序觀察圖片并講述。
(1)這幾幅畫面說了一個故事,我們怎么看?(引導幼兒明確看圖的方法與要求:按順序從第一幅開始看。)
(2)請幼兒與旁邊的同看互相交流,看圖講述故事。(教師注意傾聽幼兒講述時是否能圍繞畫面內容展開,幫助幼兒想象小動物的對話和心理活動,豐富情節(jié)。)
4、集體講述。
(1)引導幼兒集體看圖,較完整、連貫地講述四幅圖的內容。
(2)提問:我們能不能將四幅圖連起來說一說呢?(引導幼兒按順序用完整的句子進行講述,教師注意提示和豐富相應的詞句,如很高很高、緊緊地捂著等。)
5、教師完整講述故事,加深幼兒對故事的理解。
6、討論。
(1)小象是怎么幫小兔、小熊找到足球的?你喜歡袋鼠媽媽嗎嗎?為什么?
(2)足球為什么能浮上來?(引發(fā)幼兒的經驗進行講述。)
活動反思
整個教學活動流暢而生動,吸引了幼兒的注意力和學習興趣。教學準備工作很充分,制作了與故事內容相符的ppt,以及視頻動畫課件,將故事一張張展現(xiàn)給幼兒欣賞,幫助幼兒記憶和理解故事內容。在活動過程中,幼兒主動參與活動的積極性較高,師生間的互動效果非常好。
5、大班語言優(yōu)秀教案《看圖講述小軍照相》含反思
活動目標:
1.培養(yǎng)幼兒養(yǎng)成認真觀察的習慣,能用流暢的語句講述故事。學習詞:連忙 拐棍 詞組:邊跑邊喊
2.了解照相機的用途。
3.教育幼兒養(yǎng)成做事認真,不馬虎的好習慣。
4.培養(yǎng)幼兒有禮貌、愛勞動的品質。
活動準備:
圖片 照相機
活動過程:
1.教師出示照相機,請小朋友說一說有什么樣的用途,從而引出本次活動的內容:“有一個小朋友,他可喜歡照相了,可是在他的爸爸給他照相的時候,他卻跑開了,怎么回事呢?我們來看一看?!?/p>
2.出示圖片一,請幼兒仔細觀察,看一看圖片上有什么人,發(fā)生了什么事情,要求幼兒用流利的語言來表述。
3.出示圖片二,請幼兒想一想:小軍為什么會跑開了,請小朋友想象一下,小軍看到了什么,聽到了什么?他是怎么做的?
4. 出示圖片三,提問:小軍想出了什么辦法幫助小妹妹取得皮球的?"來;自.屈;老師;教.案;爸爸看到小軍想辦法幫助小妹妹取皮球,連忙怎樣?爸爸為什么給小軍照這張像?
5.請幼兒將整個故事連貫的講述出來,可以請講得比較好的幼兒到前面來給小朋友講述這個故事。
6.思考:你從中知道了什么,懂得了什么樣的道理,小軍做得對嗎?我們應該像他學習嗎?
活動延伸:
給小朋友照相。
活動反思:
1、應該強調幼兒用完整的話講述圖片中的內容。
2、教師不要在引導圖片的時候將主要情節(jié)告訴幼兒,讓幼兒在自主的情況下觀察出圖片的主要內容。
3、最后環(huán)節(jié)可以請幼兒個別講述一下。
6、大班語言看圖講述教案《醒來后的驚喜》含反思
【活動目標】
1、能細致地觀察人物動作、神態(tài)、表情特征,大膽想象講述畫面內容。
2、體驗作品中父親對兒子默默的愛。
【活動準備】
1、讓家長幫助幼兒回憶與父親在一起的趣事。
2、父親、兒子的圖片各一副
3、教學掛圖、幼兒用書第3冊的第29頁。
【活動過程】
一、開始部分:
分別出示圖片“父親”與“兒子”,鼓勵幼兒大膽猜想父與子之間發(fā)生的事情。
二、基本部分:
教師分別出示掛圖或幼兒用書,引導幼兒理解故事內容,根據需要進行提問:
(1)圖1假日的第一天早晨,兒子在做什么?爸爸和叔叔在干嘛?你從哪看出來的?
(2)圖2爸爸和叔叔在做什么?他們?yōu)槭裁催@樣做?
(3)圖3畫面上都有誰?兒子、爸爸、警察的表情、動作時什么樣的?代表什么意思?爸爸究竟要把兒子抬到哪兒呢?
(4)圖4設置懸念
a、出示沒有背景的第四幅畫,請幼兒說說;如果自己是故事中的兒子,醒來后會有什么感覺?鼓勵幼兒將自己“驚奇、大膽、浪漫”的情景講給同伴聽。
b、出示有背景的掛圖,請幼兒講述:這是什么地方,景色怎么樣?兒子心里怎么想?爸爸為什么躲到樹后面?
c、教師看圖完整講述故事,幫助幼兒理解“輕手輕腳”,并用動作模仿。知道假期到森林里玩正是兒子的心愿,這幅漫畫體現(xiàn)了父親對兒子深深地愛,可以鼓勵幼兒做個相親相愛的動作。
三、結束部分:
結合自己生活經驗,鼓勵幼兒大膽講述自己與爸爸之間的趣事,感受父親對自己的關愛。
活動延伸:
怎樣對父親表達自己的愛?
活動反思:
本次主題活動是自編“我國少數民族”之《祖國大家庭》的第一階段——主題確定。重在通過參加本次活動讓學生關注到在中華大地上繁衍生息的人們,是以一種“中華大家庭”的概念在這個大家庭中共同生活,共同推進祖國的建設和發(fā)展,讓孩子體會到我國是一個統(tǒng)一的多民族國家,少數民族是我國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下面就這堂課的教學談談個人的得失:
1.本節(jié)課我根據社會實際情況和學生興趣愛好進行設計的,由于學生對民族知識有一些淺顯的了解與認識,在生活中有所接觸,所以在本節(jié)課教學當中我主要采用了學生自主交流,教師啟發(fā)引導的方法,讓學生通過看、說、唱、猜、學等多種多樣的形式感受我國多姿多彩民族文化。
2.由于我們居住的地區(qū)環(huán)境所限制了對少數民族知識了解的很少,為了拉近少數民族知識和學生的距離,我利用信息技術,收集了視頻、圖片等教學資源并自制了多媒體課件,使用多媒體課件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多媒體集聲、光、色一體,絢爛多彩,容易點燃學生的興奮點,激發(fā)學生的學習欲望,比如:宋祖英的“愛我中華”、傣族的潑水節(jié)、各民族的服飾等,把抽象的內容,具體化,形象化直觀的展示出來使學生掌握了枯燥陌生的知識,激發(fā)了學習和探索的興趣。
7、大班語言看圖講述《西瓜船》公開課教案課后反思
教學目標:
1.細致觀察圖片,根據自己的理解, 嘗試用連貫的語言有條理地講述畫面內容。
2.能創(chuàng)造性地排列圖片,大膽合理想象角色對話及其心理活動,形成有發(fā)展情節(jié)的故事。
3.體會變換圖片順序的樂趣,學會傾聽他人講故事。
4.通過閱讀小圖、上下圖的對比觀察,了解故事的情節(jié),通過一組圖片排序,了解故事情節(jié)的發(fā)生和發(fā)展,培養(yǎng)細致觀察和較完整表述能力。
5.幼兒活動時遵守秩序的觀念。
重點:細致觀察圖片,根據自己的理解, 嘗試用連貫的語言有條理地講述畫面內容。
難點:能創(chuàng)造性地排列圖片,大膽合理想象角色對話及其心理活動,形成有發(fā)展情節(jié)的故事。
教學準備:
經驗準備:幼兒有閱讀繪本的經驗,能在閱讀的時候對畫面進行一定的描述。
物質準備:PPT;背景音樂。
教學過程:
一、多媒體出示兩只小老鼠形象,啟發(fā)幼兒大膽想象,引出西瓜船故事。
1.提問:這是誰?請你為他們起個名字吧!
2.出示小老鼠的不同表情,請幼兒觀察并描述。
提問:你看到小老鼠都有哪些表情?你覺得可能發(fā)生了什么事?
二、逐幅觀察圖片,并講述圖片內容。練習用完整連貫的語言有條理的講述畫面內容。
1.教師配合音樂逐幅出示掛圖,請幼兒認真觀察,師幼一起分析講述,注意幼兒語言優(yōu)美和邏輯講述。
(1)出示第一幅圖“兩只小老鼠在西瓜船里高興地玩”。(開心的音樂)
提問:你看到了什么?你覺得他們在做什么呢?
(2)出示第二幅圖“起風了,兩只小老鼠在西瓜船里驚慌失措”。(緊張的音樂)
提問:發(fā)生了什么事情?你從哪里看出來的?你能用什么詞語形容一下他們的表情?(豐富詞匯:驚慌失措、手忙腳亂、打哆嗦等)
(3)出示第三幅圖“一只小老鼠掉進了水里”,第四幅圖“一只小老鼠在西瓜船里”。
提問:兩只小老鼠怎么了?有什么辦法能救它?
結合故事經驗,學會自我保護的方法。坐船時不嬉鬧,落水時不慌張,想辦法自救。
(4)出示第五幅圖“小青蛙推著西瓜船,兩只小老鼠坐在西瓜船里”。
第六幅圖“小青蛙坐在西瓜船里,小老鼠站在岸上和他再見”。引導幼兒自由講述。
啟發(fā)幼兒有禮貌,要感謝幫助自己的人。
2.請幼兒與同伴講述自己看到的畫面內容,嘗試用連貫的語言描述角色對話及其心理活動。
(1)教師引導幼兒在講述時保持故事的完整性,并為故事起名字。
提問:這六幅圖其實是一個好聽的故事,你能用完整的語言來把這個故事分享給大家嗎?
(2)教師完整講述故事,通過豐富的語氣、語調變化,引導幼兒感受故事人物不同的心情。
(3)教師啟發(fā)幼兒可以顛倒圖片順序進行講述。
提問:這些圖片如果顛倒位置,故事還會是這樣嗎?
三、幼兒分組操作,自由排序,大膽合理想象,形成有發(fā)展情節(jié)的故事,并完整交流講述故事。
1.請個別幼兒嘗試更換順序進行完整講述。
2.引導幼兒創(chuàng)造性的發(fā)揮想象力并排序。幼兒分組描述圖片,鼓勵
幼兒用語言大膽與同伴分享自己看到的圖畫,并為故事起名字。
3.每組請一名幼兒來講講自己的排序,學習按故事發(fā)展的一定順序
講述。教師提醒并指導幼兒用恰當的詞語,連貫講述故事。
四、活動延伸
提問:你覺得小老鼠小青蛙之間還會發(fā)生什么故事?讓我們用畫筆記錄下來。為故事寫一個續(xù)集!好嗎?
大班語言《西瓜船》課后反思
《西瓜船》這一活動運用圖畫的形式,描述了兩只老鼠乘坐西瓜船在水里玩耍,遇到危險后,在熱心的青蛙的幫助下又成功脫險的故事。整個故事畫面形象、生動,情節(jié)豐富且起伏跌宕,十分符合大班下學期幼兒的認知水平和理解水平,能夠為幼兒帶來美的欣賞和開心的感受。
在設計這個活動的時候,我結合大班幼兒的年齡特點,通過多媒體課件,出示小老鼠的不同表情,吸引幼兒注意力,激發(fā)幼兒表達的熱情,體現(xiàn)教學的趣味性,符合大班幼兒的年齡特點。充分利用多媒體音樂烘托故事中時而快樂,時而緊張的氣氛,幫助幼兒通過多感官渠道進一步感受看圖講述的樂趣。
整個過程幼兒自始至終興趣盎然,能夠主動跟隨教師發(fā)現(xiàn)情境中的問題,并通過小組合作操作來解答問題,氛圍輕松愉快,幼兒能根據自己已有的經驗結合教師提問,與同伴分享自己的發(fā)現(xiàn)?;顒又谐浞掷昧苏n件圖片、音樂烘托、親手操作、小組合作等形式,幫助幼兒進一步豐富畫面語言。
活動中我也注重了對幼兒優(yōu)秀品質的培養(yǎng),如:學習故事中小青蛙樂于助人、小老鼠知恩圖報,以及在活動中學會傾聽他人等,知識、能力、情感目標均以達成。
但在整個活動過程中也有不足,比如對幼兒的回應可以適當的增加追問,或者對幼兒的表達可以有更詳細的點評等。在以后的教學中,我將加以改進,使幼兒在活動中得到更好的體驗。
8、大班語言活動排圖講述《貪嘴的貓》教案與課后反思
一、活動目標
1、能仔細觀察畫面,根據圖片的關系排列順序,并講述理由。
2、學習運用“驚慌”“喝醉”等詞句,講述角色的動作、表情與心理活動。
3、能安靜傾聽同伴發(fā)言。
4、運用已有生活經驗,根據畫面大膽想象、推測并表達自己對故事情節(jié)的理解。
5、讓幼兒嘗試敘述故事,發(fā)展幼兒的語言能力。
二、活動準備
1、《貪嘴的貓》圖片4幅,醉貓手偶一個。
2、幼兒用書第23頁《貪嘴的貓》。
三、指導要點
1、活動重點:能根據圖片的關系排列順序,展開聯(lián)想并講述。
2、活動難點:能用一定的詞句、連貫完整的語言大膽表達自己的想法。
3、指導要點:引導幼兒仔細觀察角色的動態(tài)、表情,根據事情發(fā)生的前后經過排列圖片,并進行講述。
四、活動過程
1、出示手偶,激發(fā)興趣。
師:今天我們班來了一位小客人(教師出示手偶),是誰啊?看一看今天的貓和平時的貓有什么不一樣?它到底發(fā)生了什么事情呢?
2、出示圖四,引導幼兒觀察。
教師提問:
(1)這張圖片講述了一件什么事情?(引導幼兒自由講述。)
(2)老鼠不是很怕貓嗎?怎么敢在貓的眼皮底下竄來竄去,還敢偷吃魚和雞蛋呢?
(3)貓怎么會睡著的呢?猜一猜,瓶子里裝的是什么?
(4)貓喝醉了,躺在地上打呼嚕,睡得又香又熟。那么,這瓶酒又是從哪里來的?是誰放在那兒的呢?為什么?
3、觀察圖二。
教師提問:(1)這張圖片應該排在哪里?前面還是后面,為什么?
(2)老鼠為什么在桌上放酒和魚呢?
4、觀察圖一。
教師提問:(1)再看看這張圖,說一說這張圖應該排在哪里,為什么?
(2)洞外的老鼠被貓抓住了,洞里的老鼠心里覺得怎么樣?從哪里看出它們很驚慌?它們可能在商量什么事情?
教師小結:一群小老鼠經常從墻洞里鉆出來偷東西吃。可是,主人養(yǎng)了一只大花貓,老鼠一不小心就會被貓給捉住。這天,大花貓又抓住了老鼠,躲在洞里的老鼠看見了非常驚慌,它們說:“這可不行,咋們可不能在這等死,要馬上動腦筋想辦法對付大花貓。”
教師提問:它們想辦法對付貓,貓會上當嗎?
5、觀察圖三。
師:看看最后一張圖應排在哪里,為什么?說一說你的理由?
啟發(fā)提問:
(1)貓看到一大瓶酒和魚會高興地說什么?它是怎樣喝酒、吃魚的?
(2)貓喝著酒,啃著魚骨頭。這時候,墻洞里的老鼠心里會怎么想?為什么會笑?
(3)貓怎么會上了老鼠的當?你認為這是一只怎樣的貓?
6、按順序編講故事。
師:這四幅圖講的是貪嘴的貓上了老鼠的當的故事。請小朋友們把這件事的開始、經過和結果,連起來編一個故事,并把貓和老鼠是怎么想的、怎么講的、怎么做的,用已經學過的好聽的詞句編到故事中去。
(1)幼兒閱讀幼兒用書,互相提示及編講故事。
(2)請個別幼兒示范講述。
(3)教師評價——鼓勵用詞恰當,編講時有情節(jié)、有對話、有心里活動的幼兒。
7、教師示范講述。
9、幼兒園公開課《大班看圖講述:足球找到了》教學設計及反思評價
一、活動目標
1、仔細觀察圖片,學習用教連貫、完整的語言講述圖片內容。
2、學習描述人物的外表、行為,能進行合理的情節(jié)想象。
3、注意傾聽同伴講述,并樂意與同伴交流。
4、激發(fā)幼兒主動復述故事的欲望,培養(yǎng)幼兒高自控性和高興奮性。
5、激發(fā)幼兒參與表演的欲望,體驗人物的個性特征。
二、活動準備
1、物體沉浮實驗;袋鼠的習性特點。
2、指講訴圖片四幅。
三、指導要點
1、活動重難點:仔細觀察圖片并用較連貫、完整的語言進行講述。
2、指導要點:引導幼兒仔細觀察動物表情、動作,并通過充分想象完整的句子講述圖片的內容。
教師完成講述一遍故事。
四、活動過程
1、導入激情。
教師“今天,老師給你們帶來一些有趣的圖畫,一起來看看圖片里講的是什么有趣的事?!?/p>
反思:提高幼兒參與活動的興趣,是不容忽視的。老師的語氣,語調都能引起幼兒的注意。
2、觀察講述。
引導幼兒觀察圖片,發(fā)揮想象。
(1)出示圖片一(遮擋住袋鼠)
提問:小兔和小熊在干什么?發(fā)生什么事?讓幼兒自由說一說。
教師小結:一天,小兔和小熊在草地上踢足球,玩得真高興!突然,小兔用力一踢,把足球踢得很高很高,足球一直向遠處飛去。。。。。。
反思:每一位幼兒都喜歡表達,老師不及小結,給幼兒充分的發(fā)言時間和機會,讓幼兒根據自己的判斷和經驗進行自由講述,了解故事的主人公,猜猜在它們身上發(fā)生了什么事?但老師在幼兒自由講述中要幫助幼兒的一些正確用詞。
(2)重點觀察圖二。
提問:
足球不見了,小兔和小熊在草地上到處找,它們看見了袋鼠媽媽,它們會對袋鼠媽媽說些什么話呢?
你從哪里看出來的?(重點引導幼兒觀察圖片中小袋鼠的表情、動作,體驗小袋鼠的心理活動;同時啟發(fā)幼兒通過描述小動物間的對話來豐富情節(jié)。)
過度語:奇怪了,足球到底在哪里?(掀開遮擋住的袋鼠,解開謎底)噢,原來足球在袋鼠媽媽的口袋里,怎么辦呢?
(3)出示圖片三。
提問:大象在做什么?它為什么要這樣做?
(4)出示圖片四。
提問:大象用什么辦法找到足球的?小熊、小兔和袋鼠的心情是怎樣的?你從哪里看出來?
反思:幼兒能認真觀察每一張圖片,并能大膽猜測小袋鼠的心理活動,認為小袋鼠神情慌張有可能把足球藏起來了。在此環(huán)節(jié),本人還讓幼兒進行分組討論,使每位幼兒都有發(fā)言機會。
3、自由講述。
請幼兒看圖自由講述,教師幫助幼兒學會按照一定的順序觀察圖片并講述。
(1)這幾幅畫面說了一個故事,我們怎么看?(引導幼兒明確看圖的方法與要求:按順序從第一幅開始看。)
(2)請幼兒與旁邊的同看互相交流,看圖講述故事。(教師注意傾聽幼兒講述時是否能圍繞畫面內容展開,幫助幼兒想象小動物的對話和心理活動,豐富情節(jié)。)
反思:幼兒能按一定順序進行講述,但個別幼兒語言組織比較簡單,每張畫面內容未能展開。
4、集體講述。
(1)引導幼兒集體看圖,較完整、連貫地講述四幅圖的內容。
(2)提問:我們能不能將四幅圖連起來說一說呢?(引導幼兒按順序用完整的句子進行講述,教師注意提示和豐富相應的詞句,如很高很高、緊緊地捂著等。)
反思:一起講述時,幼兒表現(xiàn)的更大膽一些,在老師的提示下能適當使用一些“很高很高、緊緊地捂”的詞語進行講述。
5、教師完整講述故事,加深幼兒對故事的理解。
反思:從故事中大家知道撿到別人的東西要及時的還回去,不能占為己有。同時也知道朋友之間要相互幫忙,應像小象學習。
6、討論。
(1)小象是怎么幫小兔、小熊找到足球的?你喜歡袋鼠媽媽嗎嗎?為什么?
(2)足球為什么能浮上來?(引發(fā)幼兒的經驗進行講述。)
反思:幼兒最關心“足球為什么能浮上來?”好多幼兒認為足球里面是空的,所以就會浮起來,不過通過觀察“乒乓球與石頭”在水中的實驗,更確定足球是因為里面是空心的,因此才能浮起來。
五、評價要素
是否學會用完整語句講述圖片內容。
六、活動建議
1、將講述圖片投放在區(qū)域中,讓幼兒繼續(xù)講述。
2、鼓勵幼兒嘗試將該故事講述給伙伴、家長聽。
10、大班語言公開課教案與教學反思:看圖講述《拔河比賽》
一、活動目標
1、大膽地表達自己的想法。
2、按情節(jié)發(fā)展順序進行排圖并講述。
3、養(yǎng)成愛思考、愛觀察的良好習慣。
4、愿意交流,清楚明白地表達自己的想法。
5、樂于與同伴一起想想演演,激發(fā)兩人合作表演的興趣。
二、活動重難點
1、活動重難點:按情節(jié)發(fā)展順序,進行排圖并講述
三、活動準備
1、環(huán)境準備:幼兒用書第16~17頁;操作卡片:"拔河比賽"人手一套
2、經驗準備:幼兒已有拔河的經驗
四、活動過程
1、問引題,引導幼兒回憶拔河的愉快經歷。
(環(huán)節(jié)的設計讓幼兒結合實際生活中的經驗說出拔河時的愉快經歷,讓幼兒產生“說”的欲望,為下一步教學開個好頭。
2、觀察圖片,啟發(fā)提問,理解圖片以及圖片間的聯(lián)系。
(1)出示圖片四:圖片上有誰?小動物們怎么了?
(引導幼兒學小動物摔的姿勢和笑的樣子,教幼兒運用詞語表達圖片,如四腳朝天、哈哈大笑、摔倒等)
(2)出示圖片三:小動物門正在干什么?他們拔河時拉得怎樣?
(引導幼兒運用"緊張的""拼命拉""滿頭大汗"等詞語描述畫面。)
(3)重點引導:圖三和圖四哪張在前,哪張在后?為什么?幼兒只要說得合理就行.
(4)出示圖一、圖二:小動物的動作有什么變化?表情又變得怎么樣啦?用上"驚慌""使勁拉"等詞.
3、排圖講述
(1)提出排圖講述的要求.
(2)分小組運用<<幼兒活動手冊>>按自己的想法進行排圖講述.
(3)小組推薦個別幼兒展示自己的排法并講述故事.
(該環(huán)節(jié)中,不管幼兒講述的理由或經驗如何,老師都及時的給予肯定,建立幼兒講述的信心,所以,該環(huán)節(jié)也是本活動的重點。)
4、為圖片取名字.
幼兒在理解所有圖意的基礎上,給故事取名字是給幼兒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用最簡單的語言概括圖意.
五、活動延伸
組織幼兒來一次拔河比賽
11、大班語言活動教案及反思:看圖講述《大象救兔子》
大班語言活動:看圖講述《大象救兔子》
活動目標
1、能仔細觀察圖片中角色的表情、動態(tài),并根據圖片提供的線索,展開合理的想象,編出不同的情節(jié)。
2、能用恰當的詞句,描述出角色的心理活動與語言。
3、能用完整、連貫的語言表達自己的想法,并愿意與同伴分享。
4、通過多媒體教學,初步理解故事內容,記住故事的主要情節(jié)。
5、領會故事蘊含的寓意和哲理。
活動準備
1、教師用大圖片三幅、對話框三個。
2、兩個幼兒一份講述圖片。
3、提前錄好“啊!”、“哈哈,太棒了!”、“哎吆!”的聲音。
4、提前認識、理解“對話框”的含義。
活動過程
一、談話引入,逐一出示圖片1、3、2請幼兒觀察、講述。
1、出示第一幅圖片,請幼兒觀察。
“這是在什么地方?”鼓勵幼兒用不同的詞匯形容看到的背景圖。發(fā)生了一件什么事?大老虎是怎樣的?從哪里看出來的?它見到小兔子會怎么說?小兔子是怎樣做的?心情是怎樣的?從哪里看出來的?會怎么說?
2、出示第三幅圖片,請幼兒觀察。
※ 最后怎樣了?老虎吃掉小兔子了嗎?
※ 誰幫助的它?怎樣幫助的?
※ 大象的表情是怎樣的?會怎么說?老虎的表情是怎樣的?又會怎么說?小兔子呢,他的
表情是怎樣的?它會怎么說?大象是怎樣知道老虎要吃小兔子的?小兔子是怎樣到河對岸的?
◎ 引導幼兒想象并說出兔子請大象幫忙時會怎么說?
◎ 鼓勵幼兒充分發(fā)揮自己的想象力,想出各種可能。
3、出示第二幅圖片,請幼兒觀察。
※ 大象像什么?小兔子是怎樣過大象橋的?老虎是怎樣想的?心情會是怎樣的?從哪里看出來的?會怎么說?小兔子會怎么說?
二、以對話框的形式,幫助幼兒進一步了解圖片中各角色的心理變化。
1、出示對話框,知道對話框放在誰那里,就是誰在講話。
2、請幼兒分別聽“啊”、“哈哈,太棒了!”、“哎吆!”的聲音,請幼兒說一說是第幾幅的、誰講的?為什么?是怎么說的?
三、請幼兒根據自己對圖片的理解,完整講故事。
1、教師提出講述要求:在什么地方?發(fā)生了一件什么樣的事?是怎么說的?是誰、怎樣救的它們?最后怎樣了?給故事起名字。
2、請幼兒兩人一組用小圖片互相講故事。
3、請一至兩名幼兒講故事。
4、老師完整講故事。
四、品德教育——樂于助人。
看圖講述《大象救兔子》反思:
喜歡聽故事是幼兒的天性,但大班幼兒往往已不滿足于單純的聽故事,而是試圖借助圖片去想象、思考,創(chuàng)編合理的故事情節(jié),并向他人講述故事內容。新《綱要》中要求,教師應鼓勵幼兒大膽、清楚地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嘗試說明、描述簡單的事物或過程,發(fā)展語言表達能力和思維能力。為此,我在一系列的排圖講述活動中,通過為幼兒提供一套打亂順序的圖片,啟發(fā)幼兒在理解每一幅圖意的基礎上,分析圖片內容之間的內在關系,將圖片合理地有序排列,創(chuàng)編故事情節(jié)和講述故事的內容,培養(yǎng)幼兒創(chuàng)造思維和語言表達的能力。
一.仔細觀察
在排圖講述《大象救兔子》中,我根據故事的情節(jié)出示圖片,先讓孩子對畫面有感性認識,運用描述性問題,“圖上有誰?”、“它們在做什么?”、“小兔子是什么表情?”,讓孩子描述畫面中的景物、角色、動態(tài),在孩子們對畫面作出初步、基本的理解,然后以設問的方式來展開孩子們的思維和想象?!白詈笤趺戳?”“它是怎樣幫助小兔子的?”等,對畫面進行綜合判斷。然后,運用推想性問題,如“它會怎么說?”、“心情是怎樣?”等,對畫面外在內容進行推想、分析和判斷。與此同時,還結合“為什么?”、“你是怎么知道的?”等分析性問題使講述由表及里,由里到外地深入開展。最后,采用大圖片與小圖片相結合、集中與分組相結合等方法,使孩子能主動去看、去想、去說;使孩子參與機會多、講述顧慮少;從而孩子的講述就有頭有尾,有情節(jié)有過程,孩子說話也逐漸做到了言之有序。
觀察是認識事物的基礎。觀察能力是發(fā)展孩子認識能力的基礎,也是構成孩子創(chuàng)造力的始發(fā)因素。仔細觀察是講述的前提,只有把圖片畫面看清楚,才能有把握的去講。不管是單幅,還是多幅,要引導幼兒仔細觀察圖片上的環(huán)境、人物,細看人物的表情、動作,領會大致意思,在此基礎上,充分發(fā)揮想象,進行分析和合理構想。在每次活動中,我都引導幼兒充分地觀察圖片、理解圖片,為講述做好準備。
二.生動講述
在排圖講述《救小兔》活動中,在幼兒理解、分析的基礎上,幼兒開始講述。但幼兒的講述思路較為混亂,急于把畫面內容表達出來,也有個別幼兒流水帳式講述,重點不明確。于是,我請他們講一講 “你是怎么想的?”、“你是怎么知道的呢?”等等,通過這些提問使幼兒對畫面外的內容進行有根據的猜想,進行由表及里的分析。在講述中,幼兒一般會簡單表達,但在語句的豐富性方面要經過教師有意識的提示、引導,幼兒才會去擴充自己的語言,在個別幼兒講述后我提問:“小鳥是怎么飛的呢?”,就給幼兒較多的表達空間,給予幼兒回憶、學習詞語的機會。同時也是幼兒間互相學習的好機會,一句優(yōu)美的語言,一個正確的動詞,經老師的肯定、表揚,會成為幼兒間追逐模仿的對象。
通過開展排圖講述活動,我體會到:
一.為幼兒營造一種輕松愉快、生動活潑的氛圍是前提。根據活動材料的特點,要允許幼兒有不同創(chuàng)編故事的思路,調動和激發(fā)幼兒的創(chuàng)造欲望。如,在合理排圖上,熱情采納幼兒的不同思路;在內容創(chuàng)編上,鼓勵幼兒的大膽想象;在故事講述上,努力捕捉和肯定幼兒語言的閃光點。
二.教師恰到好處的引導是關鍵。要實現(xiàn)排圖講述的教學目標,教師積極而有分寸的引導極為重要。首先,教師要引導幼兒看懂每一幅圖的內容。其次,教師要進一步啟發(fā)幼兒理解圖和圖之間的關系,為解決圖片排序這一難點作好準備。然后,教師要幫助幼兒凝煉故事主題,確定故事發(fā)展線索,編排故事情節(jié)。
三.發(fā)展幼兒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是根本。幼兒語言表達能力的培養(yǎng)貫串于幼兒教育的全過程,體現(xiàn)在各項教學活動之中。因此,在排圖講述活動中,我們以排圖為主要目標,緊緊圍繞發(fā)展幼兒創(chuàng)造性思維設計活動環(huán)節(jié)和展開活動內容,啟迪和鼓勵幼兒尋求故事的不同發(fā)展線索與情節(jié)。同時,我們也應注意了幼兒語言能力的發(fā)展,既引導幼兒有條理地講述故事,又啟發(fā)幼兒用新鮮的詞語生動地表現(xiàn)情節(jié)。
但是,這種嘗試僅僅是開始,如何適合幼兒的實際,為幼兒所接受并取得良好的效果,還須在今后的實踐中不斷總結經驗,從而進行有效的自我反思,促成自身的專業(yè)化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