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一区二区三区四区五,亚洲区一区二区三区,精品91麻豆免费免费国产在线,日本性爱一区二区

  • <menu id="j4nbm"><progress id="j4nbm"><i id="j4nbm"></i></progress></menu>
    <td id="j4nbm"><strong id="j4nbm"></strong></td>
      1. <th id="j4nbm"><tbody id="j4nbm"><table id="j4nbm"></table></tbody></th>

        幼兒園正方體教案40篇

        《幼兒園正方體教案40篇》屬于幼兒園公開課教案中比較優(yōu)秀的內容,歡迎參考。

        幼兒園正方體教案40篇

        第1篇

          活動目的:

          1、能叫出長方體和正方體的名稱,認識它們的主要特征。

          2、進一步鞏固對正方形和長方形的認識,了解平面和立體的不同。

          活動準備:

          長方體、正方體積木、紙盒

          正方形和長方形的硬紙片,正方形和正方體的.一個面的面積相等,長方形和長方體的一個面的面積一樣大

          活動過程:

          1、復習鞏固認識正方形和長方形。

          教師分別出示正方形和長方形,讓幼兒說出它們的相同和不同的特征。

          2、出示長方體、正方體,告訴幼兒長方體和正方體的名稱。

          3、發(fā)給幼兒(每組)長方體、正方體、正方形、長方形各一個,讓幼兒隨意擺弄,摸一摸、看一看,比一比它們有什么不同與相同。

          4、教師與幼兒一起比較、總結:按順序數一數,長方體有六個面,它的每一個面一般都是長方形,正方體也有六個面,每個面都是正方形(用正方形和正方體的每個面重疊比較)它的六個面一樣大。

          5、讓幼兒說出生活中見過哪些物體是長方體。哪些物體是正方體。

        第2篇

          課題二:

          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體積計算

          教學要求

          使學生理解長方體和正方體體積的計算公式,初步學會計算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體積,培養(yǎng)學生實際操作能力,同時發(fā)展他們的空間觀念。

          教學重點

          長方體、正方體體積公式的推導。

          教學用具

          教師準備:一大塊橡皮泥; 1立方厘米的正方體木塊24塊;投影儀。 學生準備:1 立方厘米的正方體12個

          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情境

          填空:

          1、 叫做物體的體積。

          2、常用的體積單位有: 、 、 。

          3、計量一個物體的體積,要看這個物體含有多少個 。

          師:我們已經知道計量一個物體的體積,要看這個物體含有多少個體積單位,那么怎樣計算任意一個長方體、正方體的體積?這節(jié)課我們就來學習長方體、正方體體積的計算方法。(板書課題)

          二、實踐探索

          1.小組學習------長方體體積的計算。

          出示:一塊長4厘米、寬3厘米、高2厘米的長方體橡皮泥,用刀將它切成一些棱長1厘米的'小正方體。

          提問:請你數一數,它的體積是多少?有許多物體不能切開,怎樣計算它的體積?

          實驗:師生都拿出準備好的12個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塊,按第32頁的第(1)題擺好。

          觀察結果:(1)擺成了一個什么?

          (2)它的長、寬、高各是多少?

          板書:長方體:長、寬、高(單位:厘米)

          4 3 1

          含體積單位數:4×3×1=12(個)

          體積:4×3×1=12(立方厘米)

         ?。?)它含有多少個1 立方厘米?

          (4)它的體積是多少?

          同桌的同學可將你們的小正方體合起來,照上面的方法一起擺2層,再看:

         ?。?)擺成了一個什么?

         ?。?)它的長、寬、高各是多少?

         ?。?)它含有多少個1立方厘米?

         ?。?)它的體積是多少?(同上板書)

          通過上面的實驗,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可讓學生分小組討論)

          結論:長方體的體積=長×寬×高。

          用字母表示:V = a×b×h=abh

          應用:出示例1,讓學生獨立解答。

          2.小組學習——正方體體積的計算。

          思考并回答:長方體和正方體有什么關系?正方體的體積該怎樣計算呢?

          結論:正方體的體積=棱長×棱長×棱長

          用字母表示為:V=a3

          說明:a×a×a可以寫成a3,讀作:a的立方。

          應用:出示例2,讓學生獨立做后訂正。

          三、課堂實踐

          1.做第34頁的“做一做”的第1題。

         ?。?)先讓學生標出每個長方體的長、寬、高。

          (2)再根據公式算出它們各自的體積。

          (3)集體訂正。

          2、做第33頁的“做一做”的第2題。

          3、做練習七的第4、6題。

          四、課堂小結

          五、課后實踐

          做練習七的第5、7題。

        第3篇

          教學要求

          1、根據正方體特征,推導出正方體表面積的計算方法。2、學會解決實際生活中有關長方體和正方體表面積的計算問題。3、培養(yǎng)學生思維的靈活性。

          教學重點正方體表面積的計算方法。

          教學用具教師準備:一個正方體紙盒和例3的實物模型、投影儀;學生準備:一個正方體紙盒。

          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情境

          1.看圖并回答。(投影顯示)

         ?。?)什么是長方體的表面積?

         ?。?)怎樣計算這個長方體的表面積?

          2.看看各自準備的正方體回答問題。

         ?。?)什么是正方體的表面積?

         ?。?)正方體6個面的`面積怎樣?

         ?。?)如果給你正方體一條棱的長度,你能算出它的表面積是多少嗎?

          師:好,今天這節(jié)課我們就來學習正方體表面積的計算方法以及長方體和正方體表面積的實際應用。(板書課題)

          二、實踐探索

          1.小組合作學習----正方體表面積的計算。

          ①題中的棱長就是每個面的什么?

          ②你能算出這個正方體的表面積嗎?

         ?、坌〗M合作,尋找計算方法。

          3×3×6或者32×6

          =9×6=9×6

          =54(平方厘米)=54(平方厘米)

          說明:上面兩種做法都對,32表示2個3相乘。

          2.教學計算長方體和正方體某幾個面的面積。

          在實際生產和生活中,有時還要根據實際需要計算長方體或正方體中某幾個面的面積,如:投影顯示例3,拿出實物模型。

         ?。?)幫助學生分析題意。

         ?、偈勖椎哪鞠涫鞘裁大w?

         ?、凇吧厦鏇]蓋”就是沒有哪一個面?

         ?、垡蟮膯栴},實際上是算哪幾個面的面積之和?

         ?。?)再讓學生分小組討論解答方法,只列式不計算。

          (3)學生講所列出的算式的含義,確定正確后算出結果,集體訂正。

          三、課堂實踐

          做第27頁的“做一做”,先讓學生列出解答的算式,并講一講自已是怎樣想的,確定正確后算出結果。

          四、課堂小結。

          學生小結今天學習的內容。

          五、課堂實踐

          做練習六的第5、6、7題。

        第4篇

          教學目標

          (一)理解長方體和正方體表面積的意義。

          (二)理解并掌握長方體和正方體表面積的計算方法。

          (三)培養(yǎng)和發(fā)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教學重點和難點

          (一)長方體、正方體表面積的意義和計算方法。

          (二)確定長方體每一個面的長和寬。

          教學用具

          教具:長方體、正方體紙盒(可展開)、投影片、電腦動畫軟件。

          學具:長方體、正方體紙盒、剪刀。

          教學過程設計

          (一)復習準備

          1.口答填空。

          (1)長方體有( )個面,一般都是( ),相對的面的( )相等;

          (2)正方體有( )個面,它們都是( ),正方形各面的( )相等;

          (3)這是一個( ),它的長( )厘米,寬( )厘米,高( )厘米,它的棱長之和是( )厘米;

          (4)這是一個( ),它的校長是( )厘米,它的棱長之和是( )厘米。

          2.說一說長方體和正方體的區(qū)別?

          教師:我們已經掌握了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特征,它們的表面都有6個面,今天就來研究它們表面的大小。(板書課題: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表面積。)

          (二)學習新課

          1.長方體和正方體表面積的意義。

          教師出示長方體教具,用手摸一下前面(面對學生的面),說明這是長方體的一個面,這個面的大小就是它的面積;再用手摸一下左邊的面,說它也是長方體的一個面,它的大小是它的面積。

          教師:長方體有幾個面?學生:6個面。

          教師用手按前、后,上、下,左、右的順序摸一遍,說明這六個面的總面積叫做它的表面積。

          請學生拿著自己準備的長方體盒子也摸一摸,同時兩人一組相互說一說什么是長方體的表面積。

          再請同學拿著正方體盒子,兩人一組邊摸邊說什么是正方體的表面積。

          教師:(拿著長方體盒子)這個長方體的表面積能一眼全看到嗎?想一想有什么辦法能一眼全看到?

          學生討論。(把六個面展開放在一個平面上。)

          教師演示:把長方體盒子、正方體盒子展開,剪去接頭粘接處,貼在黑板上。也請每位同學把自己準備的長、正方體盒子的表面展開鋪在課桌上。

          教師:請再說一說什么是長、正方體的表面積。(學生口答。)

          教師板書:長方體或正方體6個面的總面積,叫做它的表面積。

          2.長方體表面積的計算方法。

          (1)請同學拿著自己的長方體(用展開圖折上)。教師:請量出它的長、寬和高,說一說哪些面大小相等?指出相鄰的三個面各用哪兩條棱作為長和寬?

          學生四人一組邊操作邊討論后歸納:

          上下兩個面大小相等,它是由長方體的長和寬作為長和寬的;前后兩個面大小相等,它是由長方體的長和高作為長和寬的;左右兩個面大小相等,它是由長方體的高和寬作為長和寬的。 教師:對長方體實物,我們已經會找它每個面對應的長和寬了,在平面圖上會不會找呢?

          請同學用自己的展開圖練習找各面的長寬。然后再請一兩位同學上講臺,指出黑板上展開圖中相等的面和對應的長和寬。

          教師:我們再從立體圖形上看一看。(用電腦動畫軟件或抽拉投影片演示)

          (圖像要驗證相對的面相等,展示每個面對應的長和寬。)

          教師:想一想,長方體的表面積如何計算?

          學生討論后歸納,老師板書:

          上下面:長×寬×2

          前后面:長×高×2

          左右面:高×寬×2

          (2)請同學們用新學的知識來解答下面的問題:例1(投影片)做一個長6厘米、寬5厘米、高4厘米的長方體紙盒,至少要用多少厘米2硬紙板?

          學生口答老師板書:(或學生板書,同時其余同學填書上。)

          解法1:6×5×2+6×4×2+5×4×2

          =60+48+40

          =148(厘米2)

          解法2:(6×5+6×4+5×4)×2

          =(30+24+20)×2

          =74×2

          =148(厘米2)

          答:至少要用148厘米2紙板。

          練一練:(投影片)一個長方體長4米,寬3米,高2。5米。它的表面積是多少米2?(請幾位同學用投影片做,選作訂正樣題。)

          教師:如此題改為同樣尺寸的無蓋塑料盒求表面積如何辦?

          學生:應該少算上邊的一面。列式:

          4×3+4×2。5×2+3×2。5×2

          3.正方體表面積的計算方法。

          (1)教師:看看自己的正方體表面展開圖,能說出正方體的表面積如何求嗎?

          學生:一個面的面積乘以6。

          教師:用棱長來表示它的表面積。

          學生:棱長×棱長×6

          (2)試解下面的'題。

          例2(投影片)一個正方體紙盒,棱長3厘米,求它的表面積。

          請同學們填在書上,一位同學板書:

          32×6

          =9×6

          =54(厘米2)

          答:它的表面積是54厘米2。

          教師:如果這個盒子沒有蓋子,做這個盒子要用多少紙板該如何列式?

          學生:少一個面。列式:32×5

          教師:說表面積是指六個面,實際問題中有的不是求長方體、正方體的表面積,審題時要分清求的是哪幾個面的和。

          (3)練習:課本P26做一做。(請兩位同學寫投影片,其余同學做本上。)

          用學生投影片集體訂正。

          (三)鞏固反饋

          1.口答課本 P27:1。

          2.計算課本P27:2。(各請兩位同學用投影片寫,集體訂正。)

          3.口答。判斷正誤,并說明理由。

          (1)長方體的三角棱分別叫它的長、寬、高。 ( )

          (2)一個棱長 4分米的正方體,求它的表面積的列式是42×6,結果是48分米2。 ( )

          (3)用四個同樣大的正方體小木塊拼成一個長方體,這個長方體的表面積,比原來四個小正方體表面積的和小。 ( )

          (四)課堂總結及課后作業(yè)

          1.什么是長、正方體的表面積。長、正方體的表面積如何計算。

          2.作業(yè):課本P27:3,4,5。

          課堂教學設計說明

          長方體和正方體中每個面的面積計算是舊知識,這節(jié)課的主要任務是要幫助學生建立空間觀念,使學生準確地把握長方體和正方體六個面之間的位置、大小關系,進而理解并掌握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表面積計算方法。

          教學過程中,設計安排了學生實物操作,觀察平面圖、立體圖的動畫演示,其目的是讓學生的思維活動上兩個臺階,其一是由看實物到看立體圖,其二是由知道了長、寬、高就能想象出實物圖形,這樣既使學生在空間圖形的基礎上理解長方體和正方體表面積計算方法的算理,掌握計算方法,又發(fā)展了學生的空間觀念。

          本節(jié)新課教學分為三部分。

          第一部分教學長、正方體表面積的意義。

          第二部分教學長方體表面積的計算方法。

          第三部分教學正方體表面積的計算方法。

          板書設計

        第5篇

          教學目標

          使學生直觀認識長方體和正方體,能夠辨認這些圖形.

          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直觀認識長方體和正方體,知道圖形的名稱.

          難點:辨認這些圖形.能夠區(qū)別長方形與長方體,正方形與正方體.

          教學過程設計

          (一)復習準備

          下圖中有多少個長方形?多少個正方形?多少個三角形?多少個圓?(投影片)

          (二)學習新課

          1.初步認識長方體.

          (1)出示長方體實物(裝墨水瓶的紙盒、火柴盒)

          師:同學們看這個紙盒和火柴盒,誰知道它們是什么

          形狀?學生能回答可由學生回答,不能回答老師告訴學

          生,并板書:長方體.

          (2)看一看、摸一摸.

          讓學生拿出一個長方體實物,看一看它的形狀,摸一摸每個面.

          師:長方體有幾個面?怎樣正確地數出?(長方體有上、下兩個面,前、后兩個面,左、右兩個面,一共有六個面)

          師:長方體每個面是什么形狀的?相對的面一樣嗎?(長方體每個面都是長方形,相對的面完全一樣)

          教師再出示一個長方體實物.(其中有兩個面是正方形的)

          師:這也是一個長方體.它有幾個面?每個面是什么形?相對的面一樣嗎?(這個長方體有六個面,有四個面是長方形,有兩個面是正方形,相對的面一樣)

          (3)舉例.

          日常生活中,你還見到過哪些東西的形狀是長方體?

          (4)小結.

          師:通過看一看、摸一摸,我們知道長方體有6個面,相對著的兩個面的形狀相同,有的長方體的6個面都是長方形的,有的長方體有兩個面是正方形,其余4個面是長方形.

          板書:6個面長方形(也可能有兩個面是正方形)

          教師出示長方體實物,變換擺放方向,讓學生從不同角度觀察、認識長方體.如下圖:

          2.初步認識正方體.

          (1)出示正方體實物(魔方玩具、方積木塊)

          師:誰知道它們是什么形狀的?邊說邊在黑板上板書:正方體.

          師:正方體有幾個面?每個面都是什么形?

          讓學生拿出事先準備好的正方體數一數有幾個面,再拿一個正方形的紙放在正方體的每個面上比一比.師生共同得出正方體有6個面,每個面都是正方形.

          板書:6個面 正方形

          3.認識長方體圖和正方體圖.

          師:現(xiàn)在我把長方體和正方體畫成圖,你們認識嗎?

          教師出示已畫好的長方體圖和正方體圖,讓學生說出它們各自的名稱,并貼在板書長方體和正方體的左面.

          4.辨認長方體和正方體.

          (1)請同學們閉上眼睛想一想:長方體是什么樣子的?正方體是什么樣子的?

          (2)選圖形(投影片)

          (三)鞏固反饋

          1.教科書 p.23做一做.

          先讓學生說一說中間一行的每一個圖形的名稱,再讓學生把是長方體或正方體的實物和它所對應的.幾何圖形用線連起來.然后集體訂正.

          2.在長方體下面畫√.

          3.在正方體下面畫√.

          4.數一數.

          長方體有( )個 正方體有( )個

          長方形有( )個 正方形有( )個

          5.動手擺.

          教科書練習七第2,3題.

          課堂教學設計說明

          這節(jié)課的教學任務是使學生對長方體和正方體有一些感性認識,知道它們的名稱,能夠辨認就可以了.由于是初步認識,因此不要對學生提更高的要求.

          首先通過實物對長方體有感性認識,在此基礎上通過看一看、摸一摸,知道長方體有幾個面?各是什么形?繼而概括出長方體的特征.然后教師通過變換長方體的擺放方向,從直觀上加深對長方體的認識.最后教師再出出示長方體圖,讓學生抽象的認識長方體.體現(xiàn)了對學生思維深刻性的培養(yǎng).

          通過選圖形、數一數、擺一擺三個層次的練習,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把已學過的長方體、正方體的特征進行概括、遷移,在比較中識別長方體和正方體,辨認長方形和長方體、正方形和正方體.學生的思維始終處于高度的發(fā)散狀態(tài),達到培養(yǎng)學生思維靈活性的目的.

          板書設計

        第6篇

          目標

          在理解底面積的基礎上,使學生掌握長方體和正方體體積的統(tǒng)一計算公式,提高學生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發(fā)展學生的空間概念。

          教學及訓練

          重點

          理解底面積。

          儀器

          教具

          投影儀

          教學內容和過程

          教學札記

          一、創(chuàng)設情境

          1、指出下圖中長方體的長、寬、高和正方體的棱長。(投影顯示)

          2、填空。

          (1)長、正方體的體積大小是由確定的。

          (2)長方體的體積=。

         ?。?)正方體的體積=。

          二、探索研究

          1.觀察。

          (1)長方體體積公式中的“長×寬”和正方體體積公式中的“棱長×棱長”各表示什么?(將復習題中的圖用投影顯示出“底面積”)

          結論:長方體的體積=底面積×高

          正方體的體積=底面積×棱長

          2.思考。

         ?。?)這條棱長實際上是特殊的什么?

         ?。?)正方體的體積公式又可以寫成什么?

          結論:長方體(或正方體)的`體積=底面積×高,用字母表示:V=sh

          三、鞏固練習

          1.做第20頁的“練一練”。學生獨立做后,學生講評。

          2.補充:一段長方體方銅,長1.2米,橫截面是一個邊長1厘米的正方形。這段方銅的體積是多少立方厘米?

          首先幫助學生理解:什么是橫截面?再讓學生做后學生講評。

          3.做練習三的第9、10題,學生獨立解答,老師個別輔導,集體訂正。

          四、課堂小結

          學生小結今天學習的內容

          五、課后練習

          做練習三的第11、12、13題。

          長方體和正方體統(tǒng)一的體積公式

          長方體的體積=底面積×高

          正方體的體積=底面積×棱長

          長(正)方體的體積=底面積×高,

          用字母表示:V=sh

        第7篇

          教學目的:

          使學生理解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表面積的概念,在理解概念的基礎上初步學會求長方體表面積的計算方法;發(fā)展學生的空間觀念,培養(yǎng)學生概括、推理的能力。

          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

          談話:出示長方體,如果想把這件禮物包裝一下,你覺得需要知道什么?

          師:在生活中我們有時需要知道長方體或者正方體6個面的總面積,這就叫長方體或正方體的表面積。(板書:長方體或正方體的表面積)

          師:要求出長方體或正方體的表面積,你覺得要知道什么?

          二、新課教學

          1、教學長方體的表面積

          教師出示長方體透視圖。

          長方體有幾個面?每個面是什么形狀?面與面有什么特點?

          說說各個面的長與寬。

          提問:什么是長方體的表面積?想一想,要計算長方體的表面積必須先算出哪些面積?

          出示例1

          學生讀題,找出條件和問題。

          提問:求這個木箱的`表面積是多少實際就是求什么?(六個面的面積)

          那我們可以怎么想呢?

          引導學生列出算式:8×5×2+8×4×2+5×4×2

          提問:8×5×2、8×4×2、5×4×2分別求的什么?

          學生回答,教師邊在算式下標明上下、前后、左右,接著,讓學生檢查一下?有沒有漏算或者重復計算的面,然后讓學將完成例題。

          提問:這道題還可以怎么列式呢?

          同桌同學討論,解答。教師巡視。

          指名匯報算式:(8×5+8×4+5×4)×2。

          提問:問什么先算3個面的面積和再乘以2?

          學生用以長方體教具演示幫助學生回答,然后,將黑板上的原長方體的展開圖的前、下、右面裁下,與左、上、后面進行重疊,幫助學生弄清道理。

          提問:這兩種計算方法有什么不同?又有什么聯(lián)系?(第一種方法是先分別算出上下、前后、左右面的面積,然后再加起來。第二種方法,算出前面、右面、下面的面積再乘以2。第二種方法是第一種方法根據乘法分配律變成的。)

          提問:哪一種方法更簡便?(第二種)

          教師小結:計算長方體的表面積,最關鍵的事要正確找出3組面中每個面的長和寬。

          完成練一練第1題。

          你還有什么方法?如果有兩個面是正方形,那么其它四個面都是一樣的。

          2、立方體表面積計算

          獨立完成試一試,說說立方體表面積計算方法是怎樣的?

          三、課堂練習

          完成練一練

          四、全課總結

          長方體或者正方體的6個面的總面積,叫做它的表面積。要計算長方體的表面積,關鍵是要準確找到每個面的長和寬。

          五、布置作業(yè)

          作業(yè)本

          六、課外延伸:

          1、用兩個同樣大的正方體小木塊拼成一個長方體,這個長方體的表面積比原來兩個小正方體表面積的和大還是?。繛槭裁??

          2、一個長方體的上下兩個面都是正方形,表面積是224平方厘米,正好能截成體積相等的三個立方體,每個立方體的表面積是( )平方厘米。

        第8篇

          課題:長方體、正方體的認識

          教學目的:

          1、使學生能直觀地認識長方體和正方體,能辨認這些圖形。

          2、通過引導學生對這些圖形進行初步的、形象的概括,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比較、抽象、概括能力,發(fā)展空間觀念。

          3、精心組織學生活動,激發(fā)學生興趣,培養(yǎng)學生主動探索的欲望和創(chuàng)新精神。

          教具學具準備:課件,長方體、正方體實物,兩個學生一個相對面顏色相同的長方體(相對面可拆下),一個學生兩個小正方體,板書的小黑板條。

          教學過程:

          一、導入

          把小朋友帶來的物體都放在桌面上(四人一小組)

          你們的桌面上有許多的物體,請小朋友動手動腦把它們分一分,想想哪些物體應該放在一塊,為什么?(音樂停就停手)

          提問各別小組:你們?yōu)槭裁催@樣分哪?(因為一部分是長方體,一部分是正方體)

          小朋友真聰明,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長方體、正方體的認識”,貼出板書。

          二、新授

          1、認識長方體

          1)自主探知

          認識圖形是我們一年級的小朋友第一次遇上的內容,你們想學好它嗎?好,就讓我們先來認識長方體吧。

          師手拿長方體實物教具,問:看到長方體,你們想學獲得些什么有關它的知識哪?(幾個面,每個面什么樣,各個面有什么特點,生活中哪些是長方體,長方體是不是每個面都是長方形)

          大家提得真不錯,今天老師教你們一種學習方法,讓你不僅能回答出同學們的問題,還能獲得有關長方體更多的知識,你們想學嗎?

          課件出示:摸一摸、數一數、看一看、比一比

          師:

          摸,就是摸長方體的各個面,摸摸看有什么感覺。

          看,就是看長方體各個面是什么樣的

          比,就是比各個面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請同學們把這四個任務讀一讀。

          比完后再請同學們舉一舉你周圍有長方體的例子。

          由組長帶領小組成員討論。

          師巡視,參與一些小組活動。

          在比時,老師適當提示把它的六個面拆下來對比。

          請小組代表發(fā)言:通過小組合作學習,你發(fā)現(xiàn)了長方體的哪些特點?

          摸:面是平的

          數:6個面(問:你們小組是怎么數的?)

          板書:6個面

          看:每個面都是長長的方方的或長方形

          比:學生可能說顏色相同的面一樣大,老師引導黃色的是長方體的哪兩面,紅色的呢,綠色的呢?也可能說上下,左右,前后一樣大。

          課件演示并說明:上與下對著,左與右對著,前與后對著,這樣對著的面叫相對的面。相對的面怎么樣?(一樣大)

          板書:相對的面一樣大

          說:我們小組想到了————是長方體。

          請三個小組代表分別匯報。

          2)師出示

          問:是不是所有長方體的面都是長方形哪?看老師拿著的這個長方體,仔細看它是不是6個面都是長方形?

          可見長方體分兩種,一種是6個面都是長方形的,另一種是四個面是長方形,兩個面是正方形的。

          你們事來的長方體里有兩個面是正方形的例子嗎,找出來給組員看看。

          3)課件演示,下面請同學們看屏幕,這是什么?

          這個長方體可神奇了,他會變,仔細看,它怎么變

          長方體變得這么長還是?

          長方體變得這么寬還是?

          長方體變得這么高還是?

          同學們在自已的努力和組員的.幫助下,不僅認識了長方體,還學會了認識圖形的本領,你們還能通過摸、數、看、比還認識正方體嗎?板書:正方體

          請同學們拿出正方體,小組開始討論。

          請小組代表發(fā)言,問:在比的過程中,你們小組是怎么比的?(用兩個正方體比,畫一個面比,折一個面比,剪一個面比。)

          電腦演示6個面重合。

          板書:(正方體實物)

          6個面

          每個面完全一樣

          小結:正方體的特點。

          三、長方體與正方體哪些地方相同,哪些地方不同?(結合板書說明相同點是長方體和正方體都有六個面,每個面都是平的,不同點是長方體只有相對面相同,而正方體每個面都相同。)

          三、練習。

          1、書上“做一做”

          實物長方體和正方體大家會辨認了,如果把它們畫在圖上,你們會辨認嗎?我這有道題。請一位同學把題目讀一遍。(投影)并請行做完的學生把書拿到投影儀上反饋。

          2、拼一拼

          ,教師手上有二個小正方體,我把它們拼在一起,成了?現(xiàn)在請你們小組合作,分別用勁個和4個正方體能拼出長方體?師巡視,選取擺得好的在屏幕上投影展示。(有兩種情況,并說明可以橫著擺,也可以豎著擺)

          下面,請你們用8個小正方體拼一個大正方體,你們會嗎,試試看。

          二、猜一猜物體的形狀。

          老師有個百寶箱,里面裝著一些東西,看,你猜,老師手里拿著的東西是什么形狀的?

          猜錯的同學別灰心,還有機會,看,這回老師手里拿個什么形狀?這回呢?

          出示一個

          問:為什么都猜錯了?

          可見要判斷一個物體是不是長方體,要看幾個面?

          五總結,這節(jié)課你們學得開心嗎,都學到了哪些東西?

        第9篇

          教學目標:

          1.理解并掌握長方體和正方體體積的計算方法;

          2.能運用長、正方體的體積計算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

          3.培養(yǎng)學生歸納推理,抽象概括的能力。

          教學重點:

          長方體和正方體體積的計算方法。

          教學難點:

          長方體和正方體體積公式的推導。

          教學用具:

          教具:1立方厘米的立方體24塊,1立方分米的立方體1塊。

          學具:1立方厘米的立方體20塊。

          教學過程:

          一、復習準備

          1.提問:什么是體積?

          2.請每位同學拿出4個1立方厘米的立方體,把它們拼在一起,擺成一排。

          教師提問:拼成了一個什么形體?(長方體) 這個長方體的體積是多少?(4立方厘米) 你是怎樣知道的`?(因為這個長方體由4個1厘米3的正方體拼成) 如果再拼上一個1立方厘米的正方體呢?(5立方厘米)

          談話引入:要計量一個物體的體積,就要看這個物體含有多少個體積單位.今天我們 來學習怎樣計算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體積。

          板書課題: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體積

          二、學習新課

          (一)長方體的體積【演示動畫長方體體積1】

          1.拼擺長方體:

          請同學們四人為一組,用12個小正方體來拼擺長方體,并分別記下擺 出的長方體的長、寬、高.

          2.學生匯報,教師板書:

          教師提問:這些長方體有什么共同點?(體積相等) 不同點?(數據不同) 為什么形狀不同而體積相等呢?(因為它們都含有同樣多的體積單位 12個1立方厘米) 教師引導:請觀察自己擺出的長方體長、寬、高的數,除了表示出長方體的長、寬、高的長度外,還表示什么?

          師生共同歸納:表示長的數,如4,除了表示4厘米長外,還表示出一排擺了4個1 立方厘米的正方體.同樣的道理,表示寬的數還表示擺了幾排,表示高的數還表示有幾層。

          3.【演示動畫 長方體體積2】

          第一組:請同學們擺出一個長4厘米,寬3厘米,高2厘米的長方體,說出它的體積。 一排擺出4個1立方厘米的正方體一共擺了三排擺兩層

          第二組:同上要求擺出長3厘米,寬3厘米,高2厘米的長方體。 一排擺出3個1立方厘米的正方體一共擺了3排擺2層

          第三組:想象一個長5厘米,寬4厘米,高3厘米的長方體,說出體積。 一排擺出5個1立方厘米的正方體一共擺了4排擺2層

          思考:請觀察這些從實際操作中得出的數據,結合拼擺成的圖形,看一看這些數據與長 方體的體積有沒有關系?是什么關系? (長方體的體積正好等于它的長、寬、高的乘積)

          教師板書:長方體的體積=長寬高

          教師:用V表示體積,a表示長,b表示寬,h表示高,公式可以寫成:

          板書: V=abh 出示投影圖:

          4.自學例1。

          一個長方體,長7厘米,寬4厘米,高3厘米,它的體積是多少?

          743=84(立方厘米)

          答:它的體積是84立方厘米。

         ?。ǘ┱襟w體積。

          1.【演示課件正方體體積】 教師提問:此時的長,寬,高各是多少? 變成了什么圖形? 這個正方體的體積可以求出來嗎?

          2.練習 棱長為2分米,它的體積是多少平方分米?222=8(立方分米) 棱長為4厘米,它的體積是多少平方厘米?444=64(立方厘米)

          3.歸納正方體體積公式。

          教師板書:正方體體積=棱長棱長棱長。

          用V表體積,a表示棱長 V=aaa或者V=a3

          4.獨立解答例2。

          光明紙盒廠生產一種正方體紙板箱,棱長是5分米,體積是多少立方分米? (分米3 )

          答:體積是125立方分米。

         ?。ㄈ┯懻撻L方體和正方體的體積計算方法是否相同。

          學生歸納:因為正方體是特殊的長方體。在正方體中長,寬,高都相等,所以公式中 b,h都變?yōu)閍.變換后,雖然長方體和正方體體積公式寫出來不相同,但計算方法的實質是一樣的,都是長寬高。

          三、鞏固反饋

          判斷正誤并說明理由。

          一個長方體,長5分米,寬4分米,高3厘米,它的體積是60分米。( )

          四、課堂總結

          今天這節(jié)課我們學習了新知識?誰來說一說?

        第10篇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使同學理解體積的意義,認識常用的體積單位: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培養(yǎng)初步的空間觀念。

          2、使同學知道計量一個物體的體積有多大,要看它包括多少個體積單位。

          教學重點:

          1、建立體積概念。

          2、認識體積單位。

          教學難點:

          建立體積概念。

          教學用具:學具袋。

          教學過程:

          一、導入:你們都聽說過烏鴉喝水的故事吧,聰明的烏鴉是怎么喝到水的?這其中有什么道理?

          二、新授:

          1、體積的意義。

         ?。?)、準備:我們也來做一個實驗,取兩個同樣大小的玻璃杯。先往一個杯子里倒?jié)M水;取一塊鵝卵石放入另一個杯子,再把第一個杯子里的水倒到第二個杯子里,會出現(xiàn)什么情況?為什么?這說明了什么?(鵝卵石占了一定的空間。)

         ?。?)、每一個物體都占有一定的空間。下面的電視機、影碟機和手機,哪個所占的空間大?

          〔3〕、啟發(fā)同學概括:物體所占空間的大小叫做物體的體積。(板書)

          上面三個物體,哪個體積最大?哪個體積最???

         ?。?)、比較:用同學手中的文具比。誰的體積大?誰的體積???

          師:教室是一個較大的空間,課桌、講臺、同學、老師等占教室空間的一局部。整個[url=]學校[/url]是一個大空間,教師、辦公室、操場、花池、領操臺、旗座等都占有一定的空間,既有自身的體積。而整個宇宙是一個大空間,地球只是宇宙空間的一局部,而地球上的山、川、河流、一切建筑物、人等占地球的一局部。

          2、體積單位:

         ?。?)、講:丈量長度要用長度單位,丈量面積要用面積單位,丈量體積要用體積單位。(板書)

          認識體積單位:

          常用的體積單位有: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梢苑謩e寫成

          ( 2)、認識立方厘米:

          出示:棱長是1厘米的正方體,量一量它的棱長是多少?

          說明:它的體積是1立方厘米。

          誰的體積近似的接近1立方厘米?(色子或一個手指尖的體積大約是1立方厘米)

         ?。?)、認識立方分米: (方法同立方厘米)

          粉筆盒的體積接近于1立方分米。

          (4)、認識立方米:

          ①出示1立方米的棱長的教具。觀察后總結:邊長是1米的正方體的體積是1立方米。

         ?、谡J識1立方米的空間大小。

          1立方米水約可以裝滿500個暖瓶。1立方米的木材約可以做課桌50張。

          小結:

          常用的體積單位有哪些?哪個體積單位大?哪個體積單位小?

          體積單位的用途是什么?

         ?。?)、練一練:選擇恰當的單位:

          橡皮的體積用( ),火車的體積用( ),書包的體積用( )。

          (6)、比一比:

          到現(xiàn)在為止,我們都了學哪些丈量單位?(板書)

          長度、面積、體積三種單位的區(qū)別:

         ?。?)、練習:

         ?、僬f一說:丈量籃球場的'大小用( )單位。

          丈量學校旗桿的高度用( )單位

          丈量一只木箱的體積要用( )單位。

         ?、?、 一個正方體的棱長是1( ),外表積是( ),體積是( )。(你想怎樣填?)

          ③、判斷:一只長方體紙箱,外表積是52平方分米,體積是24立方分米,它的外表積大。( )

          3、體積初步認識:

          ①決定體積大小,是看它含有體積單位的個數。

          A 、演示:用棱長1厘米的4個正方體,拼一個長方體,說出它的體積是多少?

          B、說出下面物體的體積(3個體積單位,4個體積單位,)

          C 、擺一擺:請你也擺出一個體積是3立方厘米的物體。擺出體積是4立方厘米的物體。

          D、小結:怎樣知道一個長方體的體積是多少?

          同一個體積數,可以擺出不同的形狀。

         ?、趧邮謹[一擺:

          請大家用手中的小正方體拼一個體積是8 立方厘米的長方體(或正方體)。(想一想你拼的物體體積是多少?)可以怎么擺?

          三、總結:

          這節(jié)課我們學習了體積的意義和體積單位。你有什么收獲?

          四、作業(yè)

        第11篇

          學習內容:

          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表面積練習(教材26頁第11~13題)

          學習目標:

          1.使學生熟練地掌握長方體和正方體表面積的計算方法,能靈活地解決一些實際問題。

          2.培養(yǎng)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良好的思維品質。

          教學重點:

          掌握長方體和正方體表面積的計算方法,能靈活地解決一些實際問題

          教學難點:

          能靈活地解決一些實際問題

          教具運用:

          課件

          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

          1.如果告訴了長方體的長、寬、高,怎樣求它的表面積?

          2. 如果要求正方體的表面積,需要知道什么?怎樣求?

          3. 一個長4分米、寬3分米、高2分米的長方體,它占地面積最大是多少平方米?表面積是多少平方米?

          4.一只無蓋的長方形魚缸,長0.4米,寬0.25米,深0.3米,做這只魚缸至少要用玻璃多少平方米?

          二、課堂作業(yè)

          完成教材第26頁第11~13題。

          1.第11題

          (1)分析題目的已知條件和問題。

          (2)粉刷教室要粉刷幾個面?哪一個面不要粉刷?還要注意什么?

         ?。?)列式解答

          4[86+(83+63)2-11.4]

          =4[48+422-11.4]

          =4120.6=482.4(元)

          答:粉刷這個教室需要花費482.4元。

          2.第12題

          這是一道計算組合圖形的表面積的題,提醒學生:兩個圖形重疊部分的面積不能算在表面積里。

          分析:前后面的面積是相等的,就是把3個長方體前面的面相加即可。

          左右兩面也相等,實際上就是求中間這個長方體左右的兩個面即可。

          解:涂黃油漆[40(65-10)+4065+4040]2

          =(2200+2600+1600)2=12800(cm2)

          涂紅油漆40652+40403=5200+4800=10000(cm2)

          答:涂黃油漆的總面積為12800cm2,涂紅油漆的面積為10000cm2。

          3.第13題

          提示:把一個長方體從中間截斷,就可以分成兩個正方體。

          讓學生分別計算出長方體的表面積和切后的.兩個正方體的表面積和,再比較它們的表面積,看有沒有發(fā)生變化。

          小結:截完后,增加了兩個截面。所以,兩個正方體的表面積大于原來長方體的表面積。

          三、課堂小結

          通過這節(jié)課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還有什么問題?

          四、課后作業(yè)

          完成練習冊中本課時練習。

          板書設計:

          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表面積(3)

          長方體的表面積(長寬+長高+寬高) 2

          正方體的表面積邊長邊長6

        第12篇

          教學內容:

          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表面積概念,長方體和正方體表面積的計算

          教學目標 :

          1.學生通過操作掌握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表面積的概念,并初步掌握長方體和正方體表面積的計算方法。

          2.會用求長方體和正方體表面積的方法解決生活中的簡單問題。

          3.培養(yǎng)學生分析能力,發(fā)展學生的空間概念。

          教學重點:

          掌握長方體和正方體表面積的計算方法。

          教學難點:

          會用求長方體和正方體表面積的方法解決生活中的簡單問題

          教具運用:

          長方體、正方體紙盒,剪刀,投影儀

          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

          1.什么是長方體的長、寬、高?什么是正方體的棱長?

          2.指出長方體紙盒的長、寬、高,并說出長方體的特征。指出正方體的棱長,并說出正方體的特征。

          二、新課講授

          1.教學長方體和正方體表面積的概念。

         ?。?)請同學們拿出準備好的長方體紙盒,在上面分另標出上、下、前、后、左、右六個面。

          師生共同復習長方形的特征。請同學們沿著長方體紙盒的前面和上面相交的棱剪開,得到右面這幅展開圖。

         ?。?)請同學們拿出準備好的正方體紙盒,分別標出上、下、前、后、左、右六個面,然后師生共同復習正方體的特征。讓學生分別沿著正方體的棱剪開。得到右面正方體展開圖。

          (3)觀察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的展開圖,看看哪些面的面積相等,長方體中每個面的長和寬與長方體的長、寬、高有什么關系?

          觀察后,小組議一議。引導學生總結長方體的表面積概念。長方體或正方體6個面的總面積,叫做它的'表面積。

          2.學習長方體和正方體表面積的計算方法。

         ?。?)在日常生活和生產中,經常需要計算哪些長方體或正方體的表面積?

          (2)出示教材第24頁例1。

          理解分析,做一個包裝箱至少要用多少平方米的硬紙板,實際上是求什么?(這個長方體飯包裝箱的表面積)

          先確定每個面的長和寬,再分別計算出每個面的面積,最后把每個面的面積合起來就是這個長方體的表面積。

         ?。?)嘗試獨立解答。

          (4)集體交流反饋。

          老師根據學生的解題思路進行板書。

          方法一:長方體的表面積=6個面的面積和

          0.70.4+0.70.4+0.50.4+0.50.4+0.70.5+0.70.5=0.28+0.28+0.2+0.2+0.35+0.35=1.66(m2)

          方法二:長方體的表面積=上、下兩個面的面積+前、后兩個面的面積+左、右兩個面的面積

          0.70.42+0.50.42+0.70.52=0.7+0.56+0.4=1.66(m2)

          方法三:(上面的面積+前面的面積+左面的面積)2

          (0.70.4+0.50.4+0.70.5)2=0.832=1.66(m2)

         ?。?)比較三種方法,你認為求長方體的表面積關鍵是找什么?這三種方法你喜歡哪種方法?

         ?。?)請同學們嘗試自己解答教材第24頁例2, 集體交流算法,請學生說說你是怎樣解答計算正方體表面積的。

          三、課堂作業(yè)

          1. 完成教材第23頁做一做。

          2.完成教材第24頁做一做。

          3.完成教材第25~26頁練習六第1、2、3、4、6、7題。

          四、課堂小結

          今天我們又學習了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表面積,并掌握了長方休和正方體表面積的計算方法,通過學習,你能說說你的收獲嗎?

          板書設計:

          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表面積(一)

        第13篇

          教學目標

          1.理解并掌握長方體和正方體體積的計算方法.

          2.能運用長、正方體的體積計算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

          3.培養(yǎng)學生歸納推理,抽象概括的能力.

          教學重點

          長方體和正方體體積的計算方法.

          教學難點

          長方體和正方體體積公式的推導.

          教學用具

          教具:1立方厘米的立方體24塊,1立方分米的立方體1塊.

          學具:1立方厘米的立方體20塊.

          教學過程

          一、復習準備.

          1.提問:什么是體積?

          2.請每位同學拿出4個1立方厘米的'立方體,把它們拼在一起,擺成一排.

          教師提問:拼成了一個什么形體?(長方體)

          這個長方體的體積是多少?(4立方厘米)

          你是怎樣知道的?(因為這個長方體由4個1厘米3的正方體拼成)

          如果再拼上一個1立方厘米的正方體呢?(5立方厘米)

          談話引入:要計量一個物體的體積,就要看這個物體含有多少個體積單位.今天我們

          來學習怎樣計算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體積.

          板書課題: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體積

          二、學習新課.

          (一)長方體的體積【演示動畫“長方體體積1”】

          1.拼擺長方體:請同學們四人為一組,用12個小正方體來拼擺長方體,并分別記下擺

          出的長方體的長、寬、高.

          2.學生匯報,教師板書:

          教師提問:這些長方體有什么共同點?(體積相等)

          不同點?(數據不同)

          為什么形狀不同而體積相等呢?(因為它們都含有同樣多的體積單位——

          12個1立方厘米)

          教師引導:請觀察自己擺出的長方體長、寬、高的數,除了表示出長方體的長、寬、高的長度外,還表示什么?

          師生共同歸納:表示長的數,如4,除了表示4厘米長外,還表示出一排擺了4個1

          立方厘米的正方體.同樣的道理,表示寬的數還表示擺了幾排,表示高的數還表示有幾層.

          3.【演示動畫 “長方體體積2”】

          第一組:請同學們擺出一個長4厘米,寬3厘米,高2厘米的長方體,說出它的體積.

          一排擺出4個1立方厘米的正方體→一共擺了三排→擺兩層

          第二組:同上要求擺出長3厘米,寬3厘米,高2厘米的長方體.

          一排擺出3個1立方厘米的正方體→一共擺了3排→擺2層

          第三組:想象一個長5厘米,寬4厘米,高3厘米的長方體,說出體積.

          一排擺出5個1立方厘米的正方體→一共擺了4排→擺2層

          思考:請觀察這些從實際操作中得出的數據,結合拼擺成的圖形,看一看這些數據與長

          方體的體積有沒有關系?是什么關系?

         ?。ㄩL方體的體積正好等于它的長、寬、高的乘積)

          教師板書:長方體的體積=長×寬×高

          教師:用V表示體積,a表示長,b表示寬,h表示高,公式可以寫成:

          板書: V=abh.

          出示投影圖:

          4.自學例1.

          一個長方體,長7厘米,寬4厘米,高3厘米,它的體積是多少?

          7×4×3=84(立方厘米)

          答:它的體積是84立方厘米.

          (二)正方體體積.

          1.【演示課件“正方體體積”】

          教師提問:此時的長,寬,高各是多少?

          變成了什么圖形?

          這個正方體的體積可以求出來嗎?

          2.練習 棱長為2分米,它的體積是多少平方分米?2×2×2=8(立方分米)

          棱長為4厘米,它的體積是多少平方厘米?4×4×4=64(立方厘米)

          3.歸納正方體體積公式.

          教師板書:正方體體積=棱長×棱長×棱長.

          用V表體積,a表示棱長

          V=a·a·a或者V=

          4.獨立解答例2.

          光明紙盒廠生產一種正方體紙板箱,棱長是5分米,體積是多少立方分米?

          (分米3)

          答:體積是125立方分米.

          (三)討論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體積計算方法是否相同.

          學生歸納:因為正方體是特殊的長方體.在正方體中長,寬,高都相等,所以公式中

          b,h都變?yōu)閍.變換后,雖然長方體和正方體體積公式寫出來不相同,但計算方法的實質是一樣的,都是長×寬×高.

        第14篇

          教學目標

          (一)掌握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特征,認識它們之間的關系。

          (二)培養(yǎng)學生動手操作、觀察、抽象概括的能力和初步的空間觀念。

          (三)滲透事物是相互聯(lián)系,發(fā)展變化的辯證唯物主義觀點。

          教學重點和難點

          (一)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特征。

          (二)立體圖形的識圖。

          教具準備

          教具:長方體框架、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圓臺、長方臺等;投影片;電腦動畫軟件。

          學具:長方體和正方體紙盒。

          教學過程設計

          (一)復習準備

          請同學們自己畫一個已經學習過的平面圖形;再請每位同學用手摸一摸畫出的圖形;然后老師說明這些圖形都在一個平面上,叫做平面圖形。

          教師擺出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圓臺、長方臺、墨水瓶盒等。請學生先觀察,再請兩三位來摸一摸,然后問:這些物體的各部分都在一個面上嗎?學生:它們的各部分不在一個面上。

          教師:我們看到的這些物體,它們的各部分不在一個面上,它們的形狀都是立體圖形。

          教師:這些物體在原來的位置不動,我們還能在它們所占的位置上放別的物體嗎?(請一位同學演示。)

          學生:不能。

          教師:可見立體圖形都占有一定的空間。

          教師請學生從教具中挑出長方體后,說明本節(jié)課要進一步認識長方體有什么特征,并板書課題:長方體的認識(留出寫正方體的空)。

          (二)學習新課

          1.長方體的特征。

          (1)請同學取出自己準備的長方體。

          教師:請用手摸一摸長方體是由什么圍成的?

          學生:面。(教師板書:面)

          教師:請用手摸一摸兩個面相交處有什么?

          學生:有一條邊。

          教師:這條邊稱為棱。(板書:棱)

          教師:請摸一摸三條棱相交處有什么?

          學生:尖。

          教師:相交的這點稱為頂。(板書:頂。)

          (2)教師:請同學們用自己的長方體,參考討論提綱來研究長方體的特征。

          投影片出示討論提綱:

         ?、匍L方體有幾個面?面的位置和大小有什么關系?

          ②長方體有多少條棱?校的位置、長短有什么關系?

          ③長方體有多少個頂?

          學生討論并歸納后,教師板書:長方體:

          面:6個,長方形(也可能有兩個相對的面是正方形),相對的面完全相同。

          棱:12條,相對的4條棱長度相等。

          頂:8個。

          請學生觀看動畫圖(用電腦軟件或實物展示)

          出示有一組對面是正方形的長方體,展示同上,要表示有四個面相等;

          第三步:出示8個頂點。

          教師:請完整地說一說長方體的特征?(先請同桌兩人互相說,然后請一兩位同學拿著學具給全班同學說。)

          (3)老師:長方體是立體圖形,畫在紙上如何與平面圖形區(qū)別呢?

          教師:(拿一個長方體正對學生)請觀察,你能看到幾個面?哪幾個面?

          請幾位觀察角度不同的同學回答。

          教師:看不見的棱畫在圖紙上用虛線表示,最后面畫出的是長方形,其它的面畫出的是平行四邊形。(介紹的同時用動畫圖像展示。)

          教師:出示長方體框架請觀察,再出示框架的投影圖。(如圖)請指出框架上的12條棱分幾組?并指出哪幾條棱是一組的?

          請指出相交于一個頂點的三條棱。

          教師:請量一量自己的長方體上相交于一個頂點的三條棱,看一看長度是否相等?

          教師:相交于一個頂點的三條棱的.長度分別叫做長方體的長、寬、高。

          練習:請分別說出下面兩個長方體的長、寬、高各是多少?第二個長方體與第一個長方體有什么區(qū)別?(投影片)

        •   2.正方體特征。

          (1)展示動畫圖像:(或抽拉投影圖)

          第一步:長方體中的長邊縮短,使長、寬、高相等;

          第二步:長方體中的短邊伸長,使長、寬、高相等。

          教師:看一看新得到的長方體與原來長方體比較有什么變化?

          學生:長、寬、高變?yōu)橄嗟龋鶄€面都變成了正方形,長方體變?yōu)檎襟w。

          教師:請同學取出自己準備的正方體,(也叫立方體)觀察,對照長方體的特征來研究正方體的特征。(把課題補充完整加上正方體。)

          學生討論、歸納后,教師板書:正方體:

          面:6個完全相同的正方形。

          棱:12條棱長度都相等。

          頂:8個。

          請看動畫圖像。

          (2)教師:請對比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特征,說一說它們的相同點與不同點。

          學生討論后歸納:長方體和正方體在面、棱、頂點的數量上都相同;在面的形狀、面積、棱的長度方面不相同。

          教師:看一看長方體的特征正方體是否都有?試說一說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關系。

          學生:正方體是特殊的長方體。

        第15篇

          教學要求

          在理解底面積的基礎上,使學生掌握長方體和正方體體積的統(tǒng)一計算公式,提高學生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發(fā)展學生的空間概念。。

          教學重點

          理解底面積。

          教學用具

          投影儀

          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情境

          1、指出下圖中長方體的長、寬、高和正方體的棱長。(投影顯示)

          2、填空。

         ?。?)長、正方體的體積大小是由確定的。

         ?。?)長方體的體積=。

         ?。?)正方體的體積=。

          二、探索研究

          1.觀察。

         ?。?)長方體體積公式中的“長×寬”和正方體體積公式中的“棱長×棱長”各表示什么?(將復習題中的圖用投影顯示出“底面積”)

          結論:長方體的體積=底面積×高

          正方體的`體積=底面積×棱長

          2.思考。

         ?。?)這條棱長實際上是特殊的什么?

         ?。?)正方體的體積公式又可以寫成什么?

          結論:長方體(或正方體)的體積=底面積×高,用字母表示:

          V=sh

          三、課堂實踐

          1.做第35頁的“做一做”的第1題。學生獨立做后,學生講評。

          2.做第35頁的“做一做”的第2題。

          首先幫助學生理解:什么是橫截面;把這根木料豎起來實際上就是什么?再讓學生做后學生講評。

          3.做練習七的第9題,學生獨立解答,老師個別輔導,集體訂正。

          四、課堂小結

          學生小結今天學習的內容

          五、課后實踐

          做練習七的第10、11、12題。

        第16篇

          體積和容積

          1.聯(lián)系學生的實際生活,引導學生通過觀察實物、模型或操作學具,認識長方體和正方體。

          長方體的認識

          1.學生在低年級時雖然接觸過正方體,但只是直觀形象地認識。

          2.多數學生的空間想象力還很薄弱。

          3.部分學生在探究“面的大小關系”和“棱的長短關系”時,可能出現(xiàn)迷茫狀況,需要教師在學生探究活動時,不斷參與和觀察學生活動情況,及時給予恰當的補充。

          長方體和正方體是最基本的立體圖形,從研究平面圖形到研究立體圖形,是學生空間觀念發(fā)展的一次飛躍。學生在低年級時雖然接觸過長方體和正方體,但只是直觀形象的認識,本節(jié)課就是要在學生初步認識正方體、了解長方體的特征的基礎上,進一步探索正方體的特征。通過學習長方體和正方體,可以使學生更好地以數學的眼光觀察、了解周圍的世界,形成初步的空間觀念;同時也為進一步學習其他立體圖形打好基礎。例2著重引導學生利用認識長方體的已有經驗,自主探索并歸納正方體面、棱、頂點的特征,體會正方體和長方體的聯(lián)系與區(qū)別。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在兒童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fā)現(xiàn)者、研究者、探索者,好奇心促使他們什么事都要自己去動手嘗試。而他們的思維過程一般又都是從感性認識開始,然后形成表象,再通過一系列的思維活動,上升到理性認識。因此要引導學生通過自己的探索、實踐,獨立地發(fā)現(xiàn)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才能真正對所學內容有所領悟,進而內化為己有,使教學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強調知識遷移。

          讓學生把學習長方體的特征的學習方法遷移到學習正方體的特征上來,使他們快速準確地達到學習目標。

          2.引導學生自主探索。

          學生利用認識長方體的已有經驗,自主探索并歸納正方體面、棱和頂點的特征,體會正方體和長方體的聯(lián)系與區(qū)別,比較完整地把握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特征。

          3.老師引導學生按照面、棱、頂點的次序,引導學生找出它們的相同點和不同點并整理成表格。

          在學生基本掌握了長方體、正方體各自的特征后,可以引導學生按照面、棱、頂點的順序,通過討論交流,來總結和概括它們的相同點和不同點,最后整理成表格,使學生明確正方體是特殊的長方體。把本節(jié)的重點內容以圖文表結合的形式生動形象地展現(xiàn)出來,使學生印象深刻。

          正方體的特征歌

          正方體,立體型,6面8頂12條棱;

          12條棱,共一組,它們的長度都相等;

          6個面都是正方形,它們的面積都相等。

          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表面積

          教材第3頁的例3和第6頁的例4。

          1.通過實際操作,使學生建立長方體和正方體表面積的概念。

          2.使學生知道長方體和正方體表面積的含義。

          3.使學生初步學會計算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表面積。

          1.建立表面積的概念,初步學會計算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表面積。

          2.正確建立表面積的概念。

          長方體紙盒,正方體紙盒,。

          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特征各是什么?(口答)

          標出長方體紙盒和正方體紙盒的'6個面,并說出長方體上面、左面的長和寬分別是多少,面積分別是多少。

          1.建立長方體和正方體表面積的概念。

          (1)學生操作。

          將標有上、下、左、右、前、后6個面的正方體沿棱剪開并展開。

          (2)觀察。

          請學生觀察展開圖中的正方形與原來正方體的面之間的關系。

          (3)小結。

          通過觀察,引導學生總結出正方體表面積的概念。

          板書:正方體6個面的總面積叫作它的表面積。

          請學生指一指正方體的表面積。

          (4)再次操作。

          請學生將標有上、下、左、右、前、后6個面的長方體沿棱剪開并展開。

          (5)思考。

          展開后的圖形與原來長方體的面之間的關系是什么?

          觀察展開后的圖形,你會想到什么?

          引導學生明確長方體中面積相等的面是相對的面。

          長方體的每個面的長和寬各是多少?

          通過思考,學生們會發(fā)現(xiàn)每個面的長和寬與長方體的長、寬、高的關系。

          小結:長方體的表面積是6個面的面積之和。長方體每個面的長和寬與長方體的長、寬、高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

          (6)反饋。

          出示下面的圖形。

          根據長方體的長、寬、高分別說出長方形各個面的長和寬。

          長方體的表面積是由哪些面組成的?

          師生共同總結長方體和正方體表面積的含義。

          2.學習長方體表面積的計算方法。

          出示例4。

          做一個長6厘米、寬5厘米、高4厘米的長方體紙盒,至少要用硬紙板多少平方厘米?

          (1)讀題,分析題意。

          (2)學生試著解答。

          教師巡視,幫助指導。

          (3)聆聽學生的解題思路。

          求至少要用硬紙板多少平方厘米,就是求長方體幾個面面積的和?你準備怎樣計算?首先要找出每個面的長和寬。根據長方體的長、寬、高可以計算出每個面的面積,把6個面的面積合在一起就是表面積了。

          教師指名板演解題過程。

          學生甲:分別求出3組相對的面的面積,再相加。

          6×4×2+5×4×2+6×5×2

          =48+40+60

          =148(c2)

          學生乙:分別求出每組相對的面中一個面的面積,相加后再乘2。

          (6×4+5×4+6×5)×2

          =(24+20+30)×2

          =74×2

          =148(c2)

          學生丙:分別求出6個面的面積,再相加。

          6×5+6×5+5×4+5×4+6×4+6×4

          =30+30+20+20+24+24

          =148(c2)

          (4)自主分析比較,發(fā)現(xiàn)哪種解法簡便?

          通過分析比較,發(fā)現(xiàn)學生乙的方法最簡便。

          (5)討論。

          計算長方體表面積最關鍵的是什么?(根據長方體的長、寬、高,找出每個面的長和寬)

          3.試一試。

          板書:做一個棱長3分米的正方體紙盒,至少要用硬紙板多少平方分米?

          (1)學生獨立完成。

          (2)集體訂正。

          教師指名說出怎樣算簡便。

          教師根據學生的敘述板書:3×3×6=54(平方分米)

          1.下面哪個圖形沿虛線折疊后能圍成長方體?先想一想,再折一折。

          ① ? ? ? ②

          2.求下面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表面積。

          一個長方體的長是寬的2倍,寬是高的3倍,棱長總和為80厘米。求它的表面積。

          課堂作業(yè)新設計

          1. ①不能 ②能

          2.(8×3+8×5+3×5)×2=158(c2) 7×7×6=294(c2)

          思維訓練

          如果把高看作“1”,那么寬就是“3”,長是“3×2=6”。因為長方體共有4條長、4條寬、4條高,而其棱長總和為80厘米,所以“1份”為80÷ =2(厘米),長是2×6=12(厘米),寬是2×3=6(厘米),高是2×1=2(厘米),表面積是(12×6+12×2+6×2)×2=216(平方厘米)。

          教材習題

          教材第3頁練一練

          1. ?2.第1個和第3個能。

          練習一

          1. 左圖:長7c 寬4c 高3c 中圖:長6d 寬4d 高5d

          右圖:長20 寬8 高8

          2. (1)右圖是正方體,左圖是長方體。 (2)正方體的棱長是5c,有6個面完全相同。

          (3)長方體的長是5c,寬是4c,高是5c;有2個面是相同的正方形,其余4個面完全相同。

          3. (1)長方形 長5c,寬4c (2)長方形 長5c,寬3.5c (3)長方形 長4c,寬3.5c

          (4)長方體的下面與上面完全相同,后面與前面完全相同,左面與右面完全相同。

          4. 左圖:長3厘米,寬2厘米,高2厘米。

          中圖:長、寬、高都是3厘米,即棱長是3厘米的正方體。

          右圖:長5厘米,寬2厘米,高2厘米。

          6. 第一列的兩個展開圖和第二列第一個和第三個展開圖,沿虛線折疊后都可以圍成長方體。

          7.

          8. 10×4=40(c2) 7×3=21(2) 4×4=16(c2)

          9. (1)a+b+c 4(a+b+c) (2)12a 72

          動手做

          分析:因為長方體或正方體都是由6個面圍成的,所以無論是圍成長方體或者是正方體都至少需要6張硬紙片。

          方法:把各類硬紙片依次命名為A、B、C、D、E。

          圍長方體:

          選法一:選4張A 2張B 選法二:選4張A 2張E 選法三:選4張C 2張E

          選法四:選4張D 2張B 選法五:選2張A 2張C 2張D

          圍正方體:

          選法一:選6張B 選法二:選6張E

          教材第6頁試一試

          3×3×6=54(平方分米)

          教材第6頁練一練

          5×4×2+5×2.5×2+2.5×4×2=85(c2) 4×4×6=96(c2)

          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表面積

          正方體(長方體)6個面的總面積叫作它的表面積。

          做一個棱長3分米的正方體紙盒,至少要用多少平方分米的硬紙板?

          3×3×6=54(平方分米)

        第17篇

          學習內容:

          長方體、正方體的體積計算(課本第29~31頁的內容,課本第30頁的例1及第32頁練習七的第5~6題)。

          學習目標:

          1.通過講授,引導學生找出規(guī)律,總結出體積的公式。

          2.指導學生運用公式正確計算長方體、正方體的體積。

          3.培養(yǎng)學生積極思考、探索新知的思維品質。

          教學重點:

          長方體、正方體體積計算。

          教學難點:

          長方體、正方體體積計算

          教具運用:

          正方體木塊若干。

          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

          1.什么叫體積?計量物體的體積常用的單位有哪些?

          2.怎樣計算一個物體的體積呢?

          二、新課講授

          1.長方體體積的計算。

          教師課件出示一塊長方體積木,一塊蓋房用的大型磚板。

          (1)提問:它們的體積是多少?你是怎樣想的?

          引導學生回答:長方體積木的體積可以用1立方厘米的正方體去擺,有幾個1立方厘米的正方體,它的體積就是多少立方厘米,但是相對于大型磚板再用1cm3或1dm3去量就比較麻煩。

          教師:請同學們想一想,如果要知道較大物體的體積,我們能不能用學過的數學知識來計算。

          (2)觀察操作,探究長方體的體積公式。

          小組合作,用準備好的24塊1cm3的小正方體木塊,任意擺出不同的長方體,然后把數據填入下表。

          學生拼擺,然后填表,集體匯報,老師把有代數性的數字寫在表中。

          說明學生拼擺長方體的樣式非常多,這里只列舉幾個。觀察:從這張表中,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

          學生獨立思考,然后小組內討論交流,得出結論。

          小結:長方體的體積等于長方體所含體積單位的數量,所含體積單位的'數量正好等于長方體長、寬、高的乘積。

          板書:長方體的體積=長×寬×高

          講述:如果用字母V表示長方體的體積公式可以寫成:V=abh

         ?。?)質疑:求長方體的體積公式需要知道什么條件?

          2.探究正方體的體積公式。

         ?。?)啟發(fā)。根據正方體與長方體的關系,聯(lián)系長方體積公式,想一想正方體的體積應該怎樣計算。

          (2)引導學生明確。正方體的體積=棱長×棱長×棱長(板書)用字母表示:V=aaa=a3(a表示棱長)(a3讀作a的立方,表示3個a相乘)

          3.運用長方體的體積公式解決問題。

         ?。?)出示教材第30頁的例1。

         ?。?)學生看圖,理解題意。

          (3)說出題中所給信息,和所求問題。

         ?。?)指名說出長方體的體積公式。

         ?。?)指名學生上臺板演過程,其他同學判斷。

          (6)老師訂正書寫。V=abh=7×4×3=84(cm3)

         ?。?)看圖,學生獨立在練習本上完成。

         ?。?)指名板演,集體訂正。

          三、課堂作業(yè)

          完成課本第31頁“做一做”第1、2題。

          四、課堂小結

          1.這節(jié)課,你有什么收獲?

          2.在計算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體積時,要注意哪些問題?

          五、課后作業(yè)

          完成練習冊中本課時練習。

          板書設計:

          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體積

          長方體的體積=長×寬×高

          V=abh

          正方體體積=棱長×棱長×棱長

          V=aaa=a3

        第18篇

          【教材分析】

          蘇教版課程標準教材編寫的《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認識》以學生已有的觀察物體的豐富經驗為基礎,先明確長方體有幾個面,從不同的角度觀察一個長方體最多能同時看到幾個面等知識,自然地由實物圖抽象出直觀圖。在介紹棱和頂點的概念后,引導研究有幾條棱、幾個頂點,接著研究面和棱的特征。教材力圖溝通棱、頂點和面之間的聯(lián)系,引導學生用看一看、量一量、比一比的方法,在合作交流中探究長方體的特征。

          在以往的教學中,我們大多注重用“直觀實證”的方式研究長方體的特征,而對面、棱、頂點之間關系的認識更多停留在定義所描述的層次。這也就限制了這一內容對發(fā)展學生空間觀念的作用。事實上,學生在以往的學習和日常生活的經驗中,已經積累了關于長方體和正方體的一些認識。如何在此基礎上,系統(tǒng)地、深層次構建對長方體特征的認識是值得研究的問題。學生學習“體”的困難往往在于缺少從面到體過渡的橋梁,從點、線、面到體的認識發(fā)展需要充分地在“體”上尋找點、線、面之間的聯(lián)系,實現(xiàn)認知結構的順應,這是空間觀念建立的關鍵。

          【教學片段】

          師:剛才,同學們動腦筋有條理地數出了長方體有──

          生(齊):6個面,12條棱,8個頂點。

          師:我們的研究不能滿足于“是什么”,還要探究“為什么”。

          (學生疑惑地用眼神告訴我:這有什么“為什么”?事實就是這樣嘛!)

          師:沒問題?我先來說一個,長方體有6個面,每個面都是(長方形),長方形有4條邊,這些邊就是長方體的(棱)。那長方體就應該有6×4=24條棱,可為什么只有12條棱呢?

         ?。▽W生仔細打量眼前的長方體模型,積極探索著答案。)

          生:(跑到黑板前指著直觀圖)就拿這條棱來說,它既是上面的一條邊,又是前面的一條邊。所以,在計算時,同一條棱算了兩次。其他的棱也是這樣。

          師:那應該怎樣算呢?

          生(齊):6×4÷2=12條棱。

          師:你現(xiàn)在也能提一些“為什么”的問題嗎?

          生1:長方體的6個面,每個面上有4個頂點,能算出24個頂點,為什么只有8個頂點?

          師:問得好!你有答案嗎?

          生1:我有答案,但想讓其他同學回答。

          生2:(指著直觀圖上的一個頂點)這個頂點既是上面的一個頂點,又是前面的一個頂點,還是右面的一個頂點。也就是說這個頂點計算時被算了3次。其他頂點也一樣。所以應該用6×4÷3=8個頂點。

          師:真是太好了!剛才我們是由面的個數,根據面與棱、頂點之間的關系推算出棱的條數、頂點的個數。你還想研究什么問題?

          生1:能不能由棱的條數推算出頂點的個數、面的個數?

          生2:由頂點的個數是不是也能推算出面的個數和棱的條數?

          師:真會提問題!同學們有興趣研究嗎?

          (學生興致勃勃地研究并匯報了兩個問題。)

          師:觀察一下這6道算式,在利用面、棱、頂點之間關系推算時,有什么規(guī)律?

          生1:都先算出了24。這是為什么?

         ?。▽W生陷入了沉思,不一會兒,陸續(xù)舉起手。)

          生2:這兒的24表示的是24條邊(棱)或者24個頂點。因為長方體是由6個長方形圍成的立體圖形。這6個長方形一共有24條邊、24個頂點。

          生3:推算時,就要先算出24條邊或24個頂點,再看看與要求的面、棱、頂點之間的數量關系,計算出最后的結果。

          師:老師也沒想到,同學們通過自己的積極思考,弄清楚了這么多“為什么”。

          ……

          師:同學們通過看一看、量一量、比一比等多種方法發(fā)現(xiàn)了長方體面和棱的特征。除此之外,有沒有其他方法研究面和棱的特征?

          生:通過重疊比較,我們發(fā)現(xiàn)長方體相對的面完全相同。兩個長方形完全一樣,也就是它們的長和寬分別相等。所以,長方體相對的棱長度相等。

          師:反過來呢?

          生:通過測量,我們發(fā)現(xiàn)相對的棱長度相等。而相對面的長和寬分別是兩組相對的棱,長和寬分別相等的長方形完全相同。

          師:真厲害!看來,研究長方體的特征不僅可以通過操作來發(fā)現(xiàn),更可以運用所學的知識思考來發(fā)現(xiàn)。

          【教學反思】

          一、數學學習是經驗的,也是推理的

          新課程注重向學生提供充分的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使學生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這符合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和心理特征。但如今的課堂上不乏學生的觀察、操作、猜測、驗證等活動,但很少運用數學知識進行簡單的推理。有人說,推理是中學的事。其實不然,推理是數學的基本思維方式,也是人們學習和生活中經常使用的思維方式。如果忽視學生推理能力的培養(yǎng),會在很大程度上阻礙數學思維的發(fā)展。所以,重視學生在具體、豐富的活動中經歷數學知識的形成過程,獲得體驗的同時,更要注重學生從已有的數學事實出發(fā),展開合情推理和演繹推理。小學幾何常被稱為“經驗幾何”,這并不意味著幾何教學無須承擔發(fā)展推理能力的重任。對于六年級學生來說,已經積累了相當豐富的研究平面圖形的知識經驗,已經初步認識了立體圖形,并且積累了豐富的觀察物體的經驗,這些知識經驗基礎使學生探索長方體的特征沒有任何障礙。因此,從已有的知識經驗出發(fā),更好地發(fā)展學生的空間觀念理應成為教學的訴求。實踐表明:從學生熟悉的面(長方形)的數量和特征出發(fā),聯(lián)系面圍成體的活動經驗,對棱的條數、頂點的個數及棱的特征展開驗證性推理是非常有價值的。這其中有憑借經驗和直覺,通過歸納和類比進行的推測,也有依據已有的某個事實,按照邏輯和運算進行的推理。形式化結果的解釋也蘊含著豐富的推理,由面到棱和由棱到面的特征推斷讓我們看到了證明的雛形。這些都促進了學生數學思維的發(fā)展。

          二、空間觀念是具象的,也是關系的

          一般認為,小學階段幾何圖形教學承載的空間觀念目標主要是能進行實物和圖形間轉換。這種空間觀念是相對“具象的”。實踐表明:要實現(xiàn)實物與圖形間的轉換,學生的認知結構中必須建立準確的模型。這就要求,對圖形的認識不能停留于直觀建構,而要適度抽象為頭腦中的模型,這種模型的穩(wěn)固形成依賴于對圖形基本元素關系的理性思辨。否則,學生頭腦中的模型依然是模糊的,不能隨時順利提取和準確利用。引導六年級的學生有意識地思考長方體的基本元素——面、棱、頂點之間關系,不僅必要而且可行。這種關系的找尋以棱和頂點的概念為出發(fā)點,以各自數量之間的關系、面和棱的特征聯(lián)系為主要研究對象。教師引導學生以長方體的模型和直觀圖為依托,首先考量面的個數與棱的條數之間的關系,深化了對“兩個面相交的線叫做棱”這一概念的認識;接著由面的個數到頂點的個數的推算則從面的角度揭示了頂點的形成;后來又逆向地從棱到頂點、棱到面、頂點到棱、頂點到面等角度全方位、深刻揭示了各元素之間的內在聯(lián)系:三條棱相交的點叫做頂點,四條棱圍成了一個面,一條棱的兩個端點就是兩個頂點,一個長方形四個角的頂點就長方體的頂點等。教者還引導學生從面的特征推理出棱的特征、從棱的特征推理出面的特征,這也深刻揭示著面和棱之間的密切聯(lián)系,溝通了面與體的內在聯(lián)系。這些元素關系的建立極大地明晰了學生認知結構中的長方體模型,為后面學習長(正)方體展開圖、長方體的表面積等知識提供了堅實的觀念基礎。

          三、課堂思考是個體的,也是群體的

          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是在教師的引導和與同伴的思維碰撞中逐漸形成和發(fā)展的。課堂中學生要進行獨立思考,但個體思維的成果也需要與同伴的交流和碰撞。這其中,教師是促進個體思維深入、群體思維共享的組織者和引導者。當個體思維依靠自身的力量不能打開或難以實現(xiàn)轉換時,教師的示范和引導便成為重要的源頭。正如學生面對由對面、棱、頂點的“是多少”向“為什么”的思考躍進時,教師示范提出了“為什么”的問題,將思維聚焦于利用關系推算數量,從而搭建起一個對原有信息整理分類、分析關系的思維橋梁。這也激活了學生自主提問和思考的方向,學生的思維隨著有價值的問題的提出不斷展開,個體思維的豐富成果不斷被演化和推廣。在由此及彼的類比處,教師適時的點撥:“剛才我們是由面的個數,根據面與棱、頂點之間的關系推算出棱的條數、頂點的個數。你還想研究什么問題?”再次打開學生的思路,促進自主提問和思考的深入。在研究似乎可以告一段落時,教師畫龍點睛式的追問“有什么規(guī)律”,再次引發(fā)群體思維的風暴。而后,學生群體水到渠成地“證明”棱的特征、面的特征,更展現(xiàn)出思維的無限潛力。這么豐富的思辨成果只有在教師的引導和點撥下通過群體的思維才能不斷地展現(xiàn)。

        第19篇

          教學內容:九年義務教育六年制小學教學第三冊第23頁。

          教學目的:

          1.使學生直觀地認識長方體和正方體;

          2.能夠辨認和區(qū)別長方體和正方體;

          3.培養(yǎng)學生初步的空間觀念。

          教學重點:直觀地認識長方體、正方體。

          教學難點: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辨認和區(qū)別。

          教具準備:

          1.長方體、正方體模型。

          2.例1、做一做、長方體、正方體各種位置平面圖幻燈片,幻燈機,錄音機。

          3.長方形、正方形拼組成的機器人及長方體、正方體拼組成的機器人。

          學具準備:每個學生準備一個長方體和正方體。

          教學過程:

          一、復習

          出示長方形、正方形組成的機器人于黑板。

          師:小朋友們,這是什么?(機器人)這個機器人,可有學問了,不信呀,跟著教師來看看。大家看機器人的手、腳和脖子,它們都是什么形狀的?(長方形)誰能說說長方形有哪些特點?

          師:再看看機器人裝滿學問的肚子和腦袋又是什么形狀的?(正方形)誰也來說說正方形有什么特點?

          [評析:通過復習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為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認識作鋪墊。]

          二、新課教學

          1.初步認識長方體。

         ?、賻煟哼@個機器人不僅很有學問,還很神奇。你們看,老師把它的手和腳拼成一個什么樣的圖形。

         ?。ò瓷舷?、前后、左右的順序依次將機器人的手和腳拼成一個長方體。)

          師:大家想想看,在我們的生活中,有哪些東西的形狀也是這樣的?

          指名列舉。

          師:對了,像書、盒子、磚頭以及老師手中的模型這樣的形狀,我們就把它叫做長方體。

          出示例1上半部分幻燈,并板書:長方體。

          ②師:(觸摸桌面)大家看這是課桌的一面,我們的長方體也有這樣的面。請大家拿起桌面上的長方體,跟老師摸一摸。

          帶領學生摸長方體的上面。

          師:我們剛剛摸過的地方是這個長方體的上面,大家再摸摸看,除了上面,長方體還有哪些面?誰能按一定的順序說說,讓大家更容易記住。

          指名回答,板書:上下、前后、左右

          師:一共是幾個面?板書:6個面。

          師:原來長方體有上下、前后、左右一共6個面。

          指名摸、數長方體的6個面。

          讓學生觀察長方體每個面的形狀。板書:長方形

          師(演示):這是上面,和它相對的應該是一一(下面),前面相對的是一一(后面),左面相對的是--(右面)。我們就把上面和下面,前面和后面,左面和右面,叫做相對的面。

          板書:相對的面

          師:相對的面大小怎樣呢?

          依次取下上面和下面,前面和后面,左面和右面進行重疊比較,得出結論:相對的面一樣大。(板書:一樣大)

         ?、鄢鍪疽粋€兩個相對的面是正方形的長方體。按順序數出6個面。讓學生觀察它的每一個面,與第一個長方體進行比較,說說有什么不同。

          師:像這樣有兩個相對的面是正方形,剩下的四個面是長方形的圖形也是長方體。

          板書:有的兩個相對的面是正方形。

         ?、苄〗Y:今天機器人帶我們認識了長方體,我們知道了長方體有6個面,而且相對的面一樣大。不過,有的長方體6個面都是長方形,有的長方體有兩個相對的面是正方形,剩下的四個面是長方形。

          2.初步認識正方體。

         ?、俪鍪菊襟w。

          師:機器人還要介紹一個新朋友給大家認識,它就是正方體。

          板書:正方體

          請同桌互相討論:正方體有幾個面,每個面是什么形狀的。

          取下黑板上機器人。指名回答,板書:6個面 正方體

          請一位學生按順序摸、數正方體的6個面。

          ②取下6個面,重疊演示6個面的大小一樣,板書:一樣大

         ?、坌〗Y:正方體有6個面,6個面都是正方形的,而且它們一樣大。

         ?、茏寣W生列舉出形狀是正方體的物體。

          出示例1下半部分幻燈。

          3.認識長方體、正方體的平面圖。

          師:剛才我們認識的長方體和正方體都是具體的東西。如果把它們畫在黑板上、本子上,應該是什么樣的呢?請在家打開書第23頁看例1。

          讓學生通過幻燈再認識長方體、正方體其它位置的平面圖。

          4.總結:這節(jié)課,機器人帶我們認識了長方體和正方體。(板書課題:長方體、正方體的認識)怎樣來區(qū)別這兩種圖形呢?我們先要看看它是否有6個面,如果6個面都是長方形,或者有兩個相對的面是正方形,其余4個是長方形,那么它就是長方體。如果6個面全部都是正方形,它就是正方體。

          [評析:直觀形象初步地認識長方體和正方體特征,培養(yǎng)學生初步空間觀念。]

          三、辨認拼組游戲

         ?、俳處煶鍪疽粋€圖形,如果它是長方體,學生就舉起桌上的長方體;如果是正方體,就舉起正方體。

         ?、诮處煱驯嬲J的長方體和正方體拼成一個機器人。

          師:黑板上的機器人哪去了?原來它看見小朋友學習得那么愉快,就穿上用長方體和正方體做成的衣服,跑到我們的課堂里和大家一起學習了。機器人說,只要大家肯動腦筋、多觀察,就一定能學到更多的新知識。

          [評析:通過游戲,讓學生能夠辨認和區(qū)別長方體、正方體,培養(yǎng)學生多,思考、多觀察的能力。]

          四、鞏固練習

          1.第23頁做一做,集體訂正。

          2.練習七第1-5題,集體訂正。

          [評析: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認識這節(jié)課概念多,內容較為枯燥,為了讓低年級學生能愉快地投入學習,根據學生的認識規(guī)律,引導學生通過摸、數、說等教學活動,調動各種感官參與學習,使學生不僅理解、掌握了知識,而且增長了智慧,培養(yǎng)了能力,并發(fā)展了空間觀念。

          在課末學生學習情緒比較低落的階段,創(chuàng)設了拼合機器人的游戲,使學生在愉快中懂得了判斷長(正)方體不能只看它的一個面,必須觀察到所有的面。從而把這節(jié)課推向高潮,給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第20篇

          活動目的:

          1、能叫出長方體和正方體的名稱,認識它們的主要特征。

          2、進一步鞏固對正方形和長方形的認識,了解平面和立體的不同。

          活動準備:

          長方體、正方體積木、紙盒。

          正方形和長方形的硬紙片,正方形和正方體的一個面的面積相等,長方形和長方體的一個面的面積一樣大。

          活動過程:

          1、復習鞏固認識正方形和長方形。教師分別出示正方形和長方形,讓幼兒說出它們的相同和不同的特征。

          2、出示長方體、正方體,告訴幼兒長方體和正方體的名稱。

          3、發(fā)給幼兒(每組)長方體、正方體、正方形、長方形各一個,讓幼兒隨意擺弄,摸一摸、看一看,比一比它們有什么不同與相同。

          4、教師與幼兒一起比較、總結:按順序數一數,長方體有六個面,它的每一個面一般都是長方形,正方體也有六個面,每個面都是正方形(用正方形和正方體的每個面重疊比較)它的六個面一樣大。

          5、讓幼兒說出生活中見過哪些物體是長方體。哪些物體是正方體。

        第21篇

          教學目標:

          1、通過觀察、分類、操作、討論等活動,進一步認識長方體、正方體,了解長方體、正方體各部分名稱。

          2、經歷觀察、操作和歸納過程,發(fā)現(xiàn)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特點,能運用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特點解決一些簡單問題。

          3、通過具體的操作活動,發(fā)展空間觀念。

          教學過程:

          一、鋪舊迎新

          同學們,我們在一年級已經初步認識了長方體,誰來說一說你心中的長方體是什么樣子的。

          是不是任意的6個長方形就能圍成一個長方體呢?

          這節(jié)課我們就一起走進長方體的世界進一步認識和了解它。(板書課題)齊讀一遍

          二、 合作交流,自主探究

          活動一:長方體和正方體各部分名稱

          1、尋找生活中的長方體

          請同學們打開課本13頁,觀察后找出在主題圖中哪些物體的形狀是長方體或正方體(樓房的形狀是長方體,地磚的形狀是長方體,魔方的形狀是正方體)在生活中許多物體的形狀是長方體,如:藥盒、煙盒、冰箱、微波爐

          2、明確長方體和正方體各部分名稱

          面:長方體中每一個長方形叫做長方體的面(分別指出六個面)

          棱:兩個面相交的線叫做棱(分別指出12條棱)

          頂點:三條棱相交的點叫做頂點(分別指出8個頂點)

          長方體是由面、棱、頂點三部分組成的,你能依照長方體的面、棱、頂點找出正方體的頂點、棱、面嗎?

          活動二: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特點

          師:下面請大家以小組為單位,結合手中長方體、正方體的實物從面、棱、頂點三個角度來研究長方體、正方體各有哪些特征?

          1、學生研究,教師指導研究。完成14頁長方體的特點表格中的各項內容。

          2、學生交流展示

          師:誰愿意來匯報一下你們組發(fā)現(xiàn)了長方體的哪些特征?

          面: 6個 每個面都是長方形(也可能有兩個相對的面是正方形 ) 相對的面面積相等(把藥盒的相對面剪下來,重合在一起進行比較。通過測量出長和寬然后計算的。)

          棱: 12條 可分為3組 相對的四條棱長度相等(測量)

          頂點:8個

          3、對比正方體與長方體的異同點,完成14頁表格中正方體特點部分。

          活動三:辨認長方體的長、寬、高及正方體的棱長

          1、師:觀察老師手中的長方體的框架,去掉長方體的一條棱,你還能想像出長方體的形狀嗎?

          預設:

          生:能!

          師:再去一條棱呢?

          生:也能!

          師:如果讓你再去掉一些棱,至少要剩下哪幾條棱才能保證我們可以想像出原長方體的形狀和大小?

          生:留下連接在同一頂點的三條棱。

          師追問:為什么?

          生:從一個頂點引出的這三條棱決定著長方體的大小。

          師:那你就給這三條棱起個名字吧!

          生:長、寬、高。

          出示透視圖,標明長、寬、高。

          2、揭示“正方體是特殊的長方體”。

          師:正方體長、寬、高有什么特點?

          生:一樣長。

          由于正方體的棱長都相等,所以它的長、寬、高都叫做棱,正方體是長、寬、高都相等的長方體,是一種特殊的長方體。如果我們畫一個圈,將圈中所有的圖形稱為長方體,正方體和長方體的關系如何表示。

          活動四:自己動手圍一個長方體

          老師為每組同學都準備了一些長方形的紙片,請大家動腦動手找出6個長方形紙片圍成老師手中的這個長方體。

          三、練習

          不知不覺我們的課上到這就快結束了,通過今天的學習你收獲了什么?我們通過練習來檢測這節(jié)課的學習情況。

          1、你能想像出與其相對應的長方體嗎?(課件)

         ?、匍L方體后面的面積是( )

         ?、陂L方體( )面的面積分別是24

         ?、坶L方體左右兩個側面的面積之和是( )

          ④長方體棱長之和是( )

          四、小結

          通過今天這節(jié)課的學習,你學會了哪些研究圖形的方法?

         ?。ㄓ^察、畫圖、測量、等多種方式)

          教學反思:

          《長方體和正方體》這一單元是學生由平面圖形到立體圖形的一次過渡,也是學生學習其它立體圖形的基礎。是學生對圖形認識的一個轉折點,它從平面圖形過渡到立體圖形,從計算面積到計算體積,而且對于學生空間觀念的發(fā)展更是一個質的飛躍。特別是是對于那些構建空間念能力薄弱的學生來說,本單元的學習是有一定難度的。而對長方體正方體特征的充分認識就顯得尤為重要了。雖然說長方體在學生的身邊隨處可見,但是要發(fā)現(xiàn)它的特征,還是不怎么容易的。我在教學《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認識》這一課時注重做到以下幾點

          1、關注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驗,先讓學生說說生活中哪些物體的形狀是長方體或正方體的,關于長方體和正方體已經了解了哪些知識。然后根據學生的回答組織教學。

          2、給學生更多的時間與空間動手操作,讓學生通過看一看,摸一摸,數一數認識長方體正方體的特征。在解決“從不同的角度觀察一個長方體,最多能同時看到幾個面?”我讓學生把一個長方體放在課桌上,然后坐著觀察,站著觀察,再換個角讀觀察,學生在觀察后得到結論:最多能同時看到3個面。在探究長方體特征時,我先和學生認識面、棱、頂點,然后把學生分成四人一小組,運用長方體事物,在小組內通過看一看、量一量、比一比發(fā)現(xiàn)長方體面、棱、頂點的特征。學生在操作討論交流中很快發(fā)現(xiàn)了長方體的很多特征,我想這樣發(fā)現(xiàn)的特征學生肯定印象深刻。

          3、注重知識的條理性,培養(yǎng)學生有條理地研究問題,有條理地總結結論。在研究長方體特征時,我讓學生分別從面、棱、頂點三方面去研究,學生對于研究有了方向。學生在小組內討論結束后我組織學生有條理地總結,并有條理地板書。

          4、新增了有兩個面是正方體的特殊長方體。同樣讓學生自己先研究再交流,發(fā)現(xiàn)這樣的長方體除正方體外的四個長方體完全相同,為后面學習長方體的表面積做鋪墊。

          5、本節(jié)課講授的內容較多,學生操作的活動較多,這都占去了很多時間,練習就要設計得“精”而“巧”了。我練習只設計了一道,但這一道包涵了這節(jié)課全部重點難點,充分發(fā)揮練習的作用。

          本節(jié)課學生充分發(fā)揮了他們的自主性、積極性,為他們創(chuàng)造了一個生動活潑、富有個性的知識建構過程。

        第22篇

          [教材簡析]

          本節(jié)內容是在學生已經探索并掌握長方形、正方形以及其他一些常見多邊形的特征,并直觀認識長方體和正方體的基礎上,進一步探索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特征。通過學習長方體和正方體,可以使學生更好地以數學的眼光觀察、了解周圍的世界,形成初步的空間觀念;同時也為進一步學習其他立體圖形打好基礎。

          例1教材一共安排了三個層次學習活動,讓學生由淺入深,由表及里地探索長方體的特征。第一層次結合實物(或圖片)從整體上感知長方體,第二層次通過對長方體的進一步觀察,認識長方體的直觀圖及其面、棱和頂點,第三層次探索發(fā)現(xiàn)長方體面和棱的特征。在此基礎上,介紹長方體長、寬、高的含義。例2著重引導學生利用認識長方體的已有經驗,自主探索并歸納正方體面、棱、頂點的特征,體會正方體和長方體的聯(lián)系與區(qū)別。

          [教學目標]

          1、學生通過觀察、操作等活動認識長方體、正方體,知道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面、棱、頂點以及長、寬、高(或棱長)的含義,掌握長方體和正方體的基本特征。

          2、使學生在活動中進一步積累空間與圖形的學習經驗,增強空間觀念,發(fā)展數學思考。

          3、學生進一步體會圖形學習與實際生活的聯(lián)系,感受圖形學習的價值,提高數學學習的興趣和學好數學的自信心。

          [教學重點]

          認識長方體、正方體的面、棱、頂點以及長寬高(棱長)的含義,掌握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特征。

          [教具準備]

          長方體、正方體教具、CAI課件

          [教學過程]

          一、觀察與操作,認識長方體的特征

          1、教學例1

          出示畫面:有一些長方體的實物和正方體的實物。(如電冰箱、餅干盒、魔方等)

          談話:同學們,這些是我們生活中常見的一些物體,你能說說哪些物體的形狀是長方體,哪些物體的形狀是正方體?

          學生回答,并舉例再說說生活中還有哪些物體的形狀是長方體和正方體。

          出示長方體模型,談話:長方體有幾個面?從不同的角度觀察一個長方體,你覺得最多能同時看到幾個面?

          學生說一說自己的猜想。

          分組操作,進行驗證。學生分組從不同角度觀察一個長方體,看一看最多能同時看到幾個面。

          學生匯報、演示觀察結果,并說一說從某一個角度進行觀察,能同時看到的是哪幾個面,看不到的是哪幾個面。

          提問:那么,從不同的角度觀察一個正方體,最多能同時看到幾個面?

          說明:從不同的角度觀察一個長方體或正方體,最多能同時看到三個面。

          談話:依據同學們的觀察結果,我們畫出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直觀圖。

          出示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直觀圖。(標出面)

          談話:直觀圖中線和點都有各自的名稱,請同學們自學課本。

          學生看書,理解棱和頂點的含義。

          指名說一說什么叫做棱,什么叫做頂點?

          (兩個面相交的線叫做棱,三條棱相交的點叫做頂點。)

         ?。ㄑ菔荆┰谥庇^圖中閃爍棱和頂點,指名說一說(指一指)這條棱是由哪些面相交得到的,這個頂點是由哪些棱相交得到的?

          提問:直觀圖是用實線和虛線兩種線畫成,你知道它們表示什么嗎?

          說明:直觀圖中的實線表示從某個角度能看到的棱,而虛線則表示從某個角度看不到的棱。

          提問:長方體有幾條棱和幾個頂點?自己數一數。

          指名演示數一數長方體面、棱和頂點的個數。集體交流數法。(適當進行指導,讓學生能體會到面可以一對一對地數,棱可以一組一組地數,頂點可以4個4個或2個2個地數。)

          得出:長方體有6個面,12條棱和8個頂點。

          提問:長方體的面和棱有什么特點?

          學生觀察長方體,說一說自己的猜想和判斷。

          談話:同學們觀察有了一些直觀的感受,下面我們通過量一量、比一比實際操作進行驗證。

          學生分組活動,利用長方體模型進行操作活動,并在小組中交流。

          組織學生在班級中進行交流。

          學生1:長方體6個面都是長方形。

          學生2:長方體的上面和下面的2個面完全相同,前面和后面的2個面完全相同,左面和右面的2個面完全相同。

          學生3:長方體的棱有3組,每組的4條棱長度相等。

          可以讓學生演示操作,證明得到的結論。

          談話:長方體的上面和下面完全相同,前面和后面完全相同,左面和右面完全相同,我們可以用一個詞來表示。學生或教師說出(相對的面)

          引導學生理解長方體相對的面完全相同是指的哪兩個面;相對的棱長度相等是指的哪四條棱。

          出示有兩個面是正方形的長方體。

          提問:這是長方體嗎?這個長方體和剛才同學們觀察的長方體有什么不同?

          學生:這個長方體有2個相對的面是正方形的,4個面是長方形的。前面觀察的長方體的6個面都是長方形的。

          小結:長方體有6個面,有的6個面都是長方形,有時6個面中,會有兩個相對的面是正方形。長方體相對的面完全相同,相對的棱長度相等。

          演示閃動長方體相交于同一頂點的三條棱。

          提問:這三條棱的長度相等嗎?你知道這三條棱分別叫做什么?(長、寬、高)

          說明:相交于同一個頂點的三條棱中,通常把水平方向的兩條棱分別叫做長和寬,把豎直方向的一條棱叫做高。

          [設計意圖:學生對長方體和正方體有一些直觀的認識,教學中讓學生通過觀察、操作、測量、比較等活動,在學生充分感知的基礎上,由淺入深、由表及里地探索長方體的特征,并通過交流,對有關發(fā)現(xiàn)加以適當的整理和概括。]

          2、練一練

          說明操作要求:同座兩人一組,選擇一個長方體實物,先指出它的面、棱和頂點,再量出它的長、寬、高。

          學生操作活動,互相說一說。

          二、探索與發(fā)現(xiàn),認識正方體的特征

          1、教學例2

          出示正方體的直觀圖。

          談話:我們對長方體的特征有了一定的認識,想一想正方體有幾個面、幾條棱和幾個頂點?正方體的面和棱有各有什么特征?看一看,量一量,比一比,并在小組里交流。

          學生自主探索,并在小組中交流。

          指名在班級中說一說。

          學生1:正方體有6個面,12條棱和8個頂點。

          學生2:正方體的6個面都是正方形,并且完全相同。

          學生3:正方體的12條棱的長度相等。

          學生演示操作,驗證得到的結論。

          提問:長方體和正方體有哪些相同點?有哪些不同點?

          出示比較的表格,讓學生填一填,再在小組中交流。

          名稱

          長方體

          正方體

          相同點

          不同點

          學生在班級中交流比較結果。

          得出:長方體和正方體都有6個面、8個頂點和12條棱。不同的是長方體6個面是長方形或其中有2個面是正方形,相對的面完全相同,正方體6個面都是完全相同的正方形;長方體相對的棱長度相等,正方體12條棱都相等。長方體相交于同一頂點的三條棱的長度分別叫做長、寬、高,正方體都叫為棱長。

          2、練一練

          選擇一個正方體實物,量出它的棱長。

          學生在小組中操作,在班級中匯報測量結果。

          [設計意圖:學生利用認識長方體的已有經驗,自主探索并歸納正方體面、棱和頂點的特征,體會正方體和長方體的聯(lián)系與區(qū)別,幫助學生能比較完整地把握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特征。]

          三、鞏固與拓展,感受變化,加深理解

          1、練習三第1題

          學生獨立看題,和同座同學說一說。

          指名在班級中說一說,集體交流。

          提問:這三個長方體有什么不同之處嗎?(發(fā)現(xiàn)第2個和第3個長方體的長比寬要短,第三個長方體的長和高一樣長,說明有兩個面是正方形的。)

          2、練習三第2題

          第2題中的4個問題學生先獨立解答,在圖中標注出數據,然后在組內進行交流。

          指名口答,并說一說想法。說明各個面是什么圖形及相應的長和寬的長度是多少。

         ?。ǖ?個問題,教師可以換一種提問:還有哪些面和同學們剛才觀察的幾個面完全相同?)

          3、練習三第3題

          出示圖。

          提問:觀察這兩個直觀圖,從圖中你能知道些什么?

          學生看圖,并說一說自己觀察的結果。

          學生:一個是長方體,一個是正方體。

          學生:長方體的長、寬、高分別是5厘米、4厘米和5厘米。正方體的棱長是5厘米。

          談話:繼續(xù)觀察,它們的面各有什么特征?

          學生觀察可以發(fā)現(xiàn)長方體前后有2個面是正方形的,其余的四個面都是長方形,并且完全相同。正方體的6個面完全相同。

          4、練習三第4題

          說明題意,并指名說一說擺成的是長方體還是正方體。

          學生獨立標出各個幾何體的長、寬、高,再在小組中指一指,說一說。

          指名在班級中說一說各個幾何體的長、寬、高(或棱長)的位置和長度。

          5、練習三第5題

          出示題,學生讀題,理解題意。

          獨立做一做,做好指名說一說計算過程和想法,集體交流做法。

          提問:怎樣算長方體的底面的面積?正方體呢?

          (學生可以發(fā)現(xiàn),長方體的底面面積就是長乘寬,正方體的底面面積就是棱長乘棱長。)

          [設計意圖:在鞏固練習中,不僅幫助學生加深對長方體和正方體基本特征的認識,也讓學生在觀察和交流中進一步拓展認識,感受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變式。并為后面學習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體積公式做好準備。]

        第23篇

          一、操作引疑:

          師:土豆塊是不是長方體?同學們,你們已預習過課本,現(xiàn)在把你們手中的土豆塊切成一個長方體。想一想:①切一刀,摸一摸,有什么感覺?

          生1:平的,叫做“面”。

          師:②再切一刀呢?

          生2:兩個面相交的邊,叫做“棱”。

          師:③再切一刀呢?

          生3:出現(xiàn)三個面,三條棱,三條棱相交的點,叫做“頂點”。

          師:再把土豆切成一個長方體,比一比誰切得最像。

          二、研究長方體究竟有什么特征:

          學習小組合作研究:

          出示的研究題1-----3題,并把研究的數據填入表格中。

          研究題1:

          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面、棱、頂點各有多少?每個面分別是什么形狀?

          集體交流:

          師:你是怎樣數“面”、“棱”的?哪種數法比較好?

          生:

          面:前后、左右、上下(2+2+2或2×3)

          棱:有三組不同方向“棱”(4+4+4或4×3)

          師:觀察本組同學的長方體土豆塊,每個面都是長方形,有特殊情況嗎?

          生:我們小組土豆塊,有兩個相對面是正方形。

          最后教師總結,并引導學生體驗有序思考的優(yōu)點。

          研究題2:

          你覺得長方體的棱和面還有什么特征?用尺子量一量,看看自己的想法是否正確,并填入表格中。

          學生動手操作,小組討論交流,共同探究。

          師:請每個小組把研究結果匯報,或有什么問題要質疑?

          生1:我們小組發(fā)現(xiàn)相對的兩個面形狀一樣,面積相等。

          生2:請問你們小組是怎樣知道?

          生3:我們小組是動手量相鄰兩條邊知道的。

          生4:我們小組是動手算出它的面積知道的。

          生5:我們小組是動手剪開比一比知道的。

          師:每個小組都能想出好辦法,如果老師想做這個(實物演示)長方體框架共需要多少長的鐵絲?大家有什么方法來解決嗎?

          生6:只要量出一個頂點引出三條不同的方向棱的長度。再乘以4,就得鐵絲長。

          生7:量出紅顏色棱的長度,再乘以4;接著量藍顏色的棱長,再乘以4;最后量黃顏色的棱長,再乘以4;把三次積加起來就是鐵絲長。

          研究題3:

          正方體有什么特征?為什么說正方體是特殊長方體?把數據填入表格中。

          師:長方體和正方體有什么相同點和不同點?

          生1:我們小組研究認為正方體和長方體的面、棱和頂點的數目是一樣。

          生2:我們小組研究發(fā)現(xiàn)正方體每條棱長都相等這點與長方體不同。

          生3:我們小組歸納出:把正方體說成是長、寬、高都相等的長方體,所以它是一種特殊長方體。

          三、實踐應用:

          1、請同學們用橡皮泥和小棒制作一個長方體(或正方體)框架。老師為大家準備了不同長度的小棒(出示數據),請小組成員先交流,商量需要哪種長度的小棒,各多少根?再派成員上來領取。

          小組同學動手操作,并展示、交流。

          師:同學們的“作品”真漂亮!老師想請教一下,你們小組剛才用了幾根小棒?使用小棒拼成框架什么特別的要求?另外用橡皮泥捏了幾個點呢?

          2、你們能像教師這樣,給長方體框架穿上“衣服”嗎(出示一個用紙做面,包好了的長方體)想想看,應用剪刀剪出怎樣的紙片?再比較它們每個面的異同。

          小組同學操作、匯報、交流。

          [評析]

          通過這節(jié)課的教學活動給我的啟發(fā)和反思是:

          1、讓學生主動參與,親身實踐,合作探究,實現(xiàn)學習方式變革。

          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從觀察實物------土豆,來豐富表象,再讓學生動手操作------切成長方體,來提高感性認識,最后通過交流、反思等活動中逐步讓學生體會數學知識的產生形成和發(fā)展過程,學生在觀察中理解,在操作中感知,不僅拓寬了思路,獲取了新知識,而且溝通了知識的內涵,領悟了學習方法,轉變學習方式,激活學習熱情,達到全員主動參與“學數學”目的,培養(yǎng)了學生的學習能力。

          2、讓學生經歷“學數學”過程,要發(fā)揮好教師的“主導”作用。

          本案例教學中,教師始終把學生置于主體地位,積極引導學生通過看、摸、想、議、切、說等學習過程,讓學生親身經歷數學知識的“再發(fā)現(xiàn)”、“再創(chuàng)造”過程,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在學知識過程中既發(fā)展了空間觀念,又培養(yǎng)了能力;既培養(yǎng)獨立思考能力,又培養(yǎng)了合作交流的能力,讓學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悅。教師起著組織者、指導者、幫助者和促進者的作用。

          3、讓學生經歷“學數學”的過程,其核心問題是“學會思考”

          讓學生學會數學地思考,是數學課程的重要目標之一,而積極有效的思考依賴于合適的、富有挑戰(zhàn)性的問題。依據知識自身的重點和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改呈現(xiàn)知識為呈現(xiàn)問題,能吸引學生充分參與數學學習過程,自覺調動已有的知識經驗和心智技能,從而促使數學學習活動有效地展開并不斷深入。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在人的內心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fā)現(xiàn)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兒童精神世界中,這種需要特別強烈。因此,數學教學要努力創(chuàng)建有利于學生主動探索的數學教學環(huán)境,關注學生的自主探索和合作學習,使學生在獲取作為一個現(xiàn)代公民所必需的數學知識和技能的同時。在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等方面得到充分發(fā)展,立生積極的情感體驗,進而創(chuàng)造性地解決問題

          用《數學課程標準》來教學,必須讓孩子們體會到數學的價值,學會運用數學的思維方式去觀察、分析現(xiàn)實社會,解決日常生活中的問題,形成勇于探索、勇于創(chuàng)新的精神??傊瑪祵W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是師生之間、學生之間交往互動與共同發(fā)展的過程。真正體現(xiàn)新的課程理念,讓學生“學數學”是一個生動活潑的、主動的富有個性的過程。

        第24篇

          教學目標

          (一)掌握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特征,認識它們之間的關系。

          (二)培養(yǎng)學生動手操作、觀察、抽象概括的能力和初步的空間觀念。

          (三)滲透事物是相互聯(lián)系,發(fā)展變化的辯證唯物主義觀點。

          教學重點和難點

          (一)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特征。

          (二)立體圖形的識圖。

          教具準備

          教具:長方體框架、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圓臺、長方臺等;投影片;電腦動畫軟件。

          學具:長方體和正方體紙盒。

          教學過程設計

          (一)復習準備

          請同學們自己畫一個已經學習過的平面圖形;再請每位同學用手摸一摸畫出的圖形;然后老師說明這些圖形都在一個平面上,叫做平面圖形。

          教師擺出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圓臺、長方臺、墨水瓶盒等。請學生先觀察,再請兩三位來摸一摸,然后問:這些物體的各部分都在一個面上嗎?學生:它們的各部分不在一個面上。

          教師:我們看到的這些物體,它們的各部分不在一個面上,它們的形狀都是立體圖形。

          教師:這些物體在原來的位置不動,我們還能在它們所占的位置上放別的物體嗎?(請一位同學演示。)

          學生:不能。

          教師:可見立體圖形都占有一定的空間。

          教師請學生從教具中挑出長方體后,說明本節(jié)課要進一步認識長方體有什么特征,并板書課題:長方體的認識(留出寫“正方體”的空)。

          (二)學習新課

          1.長方體的特征。

          (1)請同學取出自己準備的長方體。

          教師:請用手摸一摸長方體是由什么圍成的?

          學生:面。(教師板書:面)

          教師:請用手摸一摸兩個面相交處有什么?

          學生:有一條邊。

          教師:這條邊稱為棱。(板書:棱)

          教師:請摸一摸三條棱相交處有什么?

          學生:尖。

          教師:相交的這點稱為頂。(板書:頂。)

          (2)教師:請同學們用自己的長方體,參考討論提綱來研究長方體的特征。

          投影片出示討論提綱:

         ?、匍L方體有幾個面?面的位置和大小有什么關系?

          ②長方體有多少條棱?校的位置、長短有什么關系?

         ?、坶L方體有多少個頂?

          學生討論并歸納后,教師板書:長方體:

          面:6個,長方形(也可能有兩個相對的面是正方形),相對的面完全相同。

          棱:12條,相對的4條棱長度相等。

          頂:8個。

          請學生觀看動畫圖(用電腦軟件或實物展示)

          出示有一組對面是正方形的長方體,展示同上,要表示有四個面相等;

          第三步:出示8個頂點。

          教師:請完整地說一說長方體的特征?(先請同桌兩人互相說,然后請一兩位同學拿著學具給全班同學說。)

          (3)老師:長方體是立體圖形,畫在紙上如何與平面圖形區(qū)別呢?

          教師:(拿一個長方體正對學生)請觀察,你能看到幾個面?哪幾個面?

          請幾位觀察角度不同的同學回答。

          教師:看不見的棱畫在圖紙上用虛線表示,最后面畫出的是長方形,其它的面畫出的是平行四邊形。(介紹的同時用動畫圖像展示。)

          教師:出示長方體框架請觀察,再出示框架的投影圖。(如圖)請指出框架上的12條棱分幾組?并指出哪幾條棱是一組的?

          請指出相交于一個頂點的三條棱。

          教師:請量一量自己的長方體上相交于一個頂點的三條棱,看一看長度是否相等?

          教師:相交于一個頂點的三條棱的長度分別叫做長方體的長、寬、高。

          練習:請分別說出下面兩個長方體的長、寬、高各是多少?第二個長方體與第一個長方體有什么區(qū)別?(投影片)

          2.正方體特征。

          (1)展示動畫圖像:(或抽拉投影圖)

          第一步:長方體中的長邊縮短,使長、寬、高相等;

          第二步:長方體中的短邊伸長,使長、寬、高相等。

          教師:看一看新得到的長方體與原來長方體比較有什么變化?

          學生:長、寬、高變?yōu)橄嗟?,六個面都變成了正方形,長方體變?yōu)檎襟w。

          教師:請同學取出自己準備的正方體,(也叫立方體)觀察,對照長方體的特征來研究正方體的特征。(把課題補充完整——加上“正方體”。)

          學生討論、歸納后,教師板書:正方體:

          面:6個完全相同的正方形。

          棱:12條棱長度都相等。

          頂:8個。

          請看動畫圖像。

          (2)教師:請對比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特征,說一說它們的相同點與不同點。

          學生討論后歸納:長方體和正方體在面、棱、頂點的數量上都相同;在面的形狀、面積、棱的長度方面不相同。

          教師:看一看長方體的特征正方體是否都有?試說一說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關系。

          學生:正方體是特殊的長方體。

          教師板書集合圖:

          (三)鞏固反饋

          1.量一量自己手中的長方體的長、寬、高,說出每個面的長和寬是多少?

          2.根據圖中數據口答填空。(投影片)

          (1)長方體的長是( )厘米,寬( )厘米,高( )厘米。12條棱長的和是( )厘米。

          (2)這幅圖中的幾何體是( )體,12條棱長的和是( )分米。

          (3)如圖一個長方體,它的長、寬、高分別是9厘米,3厘米和2.5厘米。它上面的面長是( )厘米,寬( )厘米,左邊的面長( )厘米,寬( )厘米,相交于一個頂點的三條棱長和是( )厘米。

          3.判斷。正確的在括號里畫√,錯誤的畫×。(投影片)

          (1)長方體的六個面一定是長方形; ( )

          (2)正方體的六個面面積一定相等; ( )

          (3)一個長方體(非正方體)最多有四個面面積相等; ( )

          (4)相交于一個頂點的三條棱相等的長方體一定是正方體。 ( )

          (四)課堂總結及課后作業(yè)

          1.說一說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特征和它們之間的關系。如何看圖紙上的立體圖。

          2.作業(yè):教材P22練習五:1,2,3。

          課堂教學設計說明

          學生通過以前的學習,已經能識別長方體和正方體,本節(jié)課是在此基礎上進一步認識它們的特征。立體圖形的具體研究,學生是第一次,所以首先要讓學生了解立體圖形與平面圖形的區(qū)別;然后再引導學生通過感受、觀察、比較,認識到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特征、以及它們二者的關系。平面圖上的立體圖形,學生接受比較困難,在教案設計中,安排實物觀察、動畫圖像的生動演示,來加深學生對圖上虛實線畫法的理解,這樣能更好地幫助學生初步形成立體圖形的空間觀念,提高學生看立體圖的能力。

          本節(jié)新課教學分為兩大部分。

          第一部分教學長方體的特征。共分三個層次進行:讓學生通過感官了解長方體的面、棱和頂;利用教具學具和討論提綱,幫助學生自己去認識并概括出長方體的特征;通過圖像和練習,學生會看平面上的`立體圖,掌握長、寬、高。

          第二部分教學正方體的特征。共分兩個層次進行:利用長方體長、寬、高的變化來認識正方體的特征,會看立體圖;對比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相同點和不同點,認識它們之間的關系。

          扳書設計

        第25篇

          課題: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認識

         ?。ㄎ迥昙墧祵W下冊第三單元)

          (一)教案部分

          課時一:《長方體的認識》

          教學目標

          知識技能:通過直觀、形象的展示ひ導學生觀察、動手操作、合作交流,理解和掌握長方體的特點,加深學生對生活中常見的長方體物體特征的認識,能用數學的眼光看待生活中的問題。

          方法過程:學生通過觀察、合作交流等形式來探索,進一步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比較、動手操作、歸納、概括等能力。進一步增強了學生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的能力。

          情感態(tài)度:進一步發(fā)展學生的空間觀念、學會用數學的眼光去看待生活問題。

          教學重點:掌握長方體的特征,認識長方體的長、寬、高。

          教學難點:初步建立“立體圖形”的概念,形成表象。

          教具準備:多媒體課件、長方體模型和一些長方體的實物

          教學過程:

          一、鋪墊孕伏

          導入:講新課之前,我們先回憶一下,以前學過哪些幾何圖形?

          (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梯形、平行四邊形)

          這些都是什么圖形?(板書:平面圖形)

          教師:平面圖形我們已經認識了,今天我們來學習一下立體圖形。

          二、探究新知

         ?。ㄒ唬┏醪浇ⅰ傲Ⅲw圖形”的概念.

          1.出示墨水盒、粉筆盒等實物。

          教師提問:誰說說這些物體與平面圖形比較有什么不同?(占有一定的空間)

          2.教師明確:這些物體都占有一定的空間,我們把它們的形狀叫做立體圖形。

          3.在生活中你還見到哪些立體圖形?

          4.引出課題:這節(jié)課,我們先來認識一下立體圖形中的長方體。

         ?。ò鍟n題:長方體的認識)

          (二)認識長方體的特征,教學例1。

          1.面

         ?、匍L方體有幾個面?長方體有6個面

         ?、诿總€面是什么形狀? 每個面都是長方形(也可能有兩面相對的面是正方形)

         ?、勰男┟媸峭耆嗤?? 相對的面的形狀大小完全相同

          2.棱

          學生實際操作:

         ?、賱邮置幻L方體的每兩個面相交的地方。

         ?。ń處熋鞔_:在長方體上兩個面相交的邊叫做長方體的棱。)

         ?、跀狄粩?,長方體有幾條棱?(12條棱)

         ?、哿恳涣棵織l棱的長度,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相對的棱的長度是相等的。)

          3.頂點

          教師:請同學們拿起長方體的盒子或實物,用手摸一模三條棱相交的地方。

          教師明確:3條棱相交的點叫做長方體的頂點。

          提問:一個長方體一共有多少個頂點?(8個)

          4.特征

          長方體是由6個長方形圍成的立體圖形,也可能其中有兩個相對的面是正方形.它有12條棱,8個頂點。在一個長方體中,相對的面完全相同,相對的棱長度相等。

          5.畫法

          把一個長方體放在桌面上觀察一下,最多能看到它的幾個面?(三個面)

          那么怎樣把長方體畫在紙上或黑板上呢?(看不見的棱畫在圖紙上用虛線表示,最后面畫出的是長方形,其它的面畫出的是平行四邊形。)

         ?。ㄈ┱J識長方體的長、寬、高,教學例2。

          1.出示長方體框架,提問:

          長方體的12條棱可以怎樣分組?(按照相對的棱進行分組)

          分成幾組?(3組)

          相交于同一頂點的三條棱長度相等嗎?(不等)

          2.教師小結:在一個長方體中,有3組棱,每組棱互相平行,并且長度相等.我們把相交于一個頂點的三條棱的長度分別叫做長方體的長、寬、高。

          3.實際測量:分不同角度測量自己手中的長方體的長、寬、高的長度。

          (測量數據應該不同)

          教師強調:長方體的長、寬、高的位置不是固定不變的。一般情況下把底面中較長的一條棱叫做長,較短的一條棱叫做寬,垂直于底面的棱叫做高。

          三、全課小結

          今天這節(jié)課我們學習了哪些知識?長方體有什么特征?還有什么問題嗎?

          四、隨堂練習

          1.說說日常生活中哪些物體的形狀是長方體的。

          2.填表。

          3..課本31頁練習五的第1題

          (1) 這個紙巾盒的前面是什么形狀?長和寬各是多少?和它相同的面是哪個?

         ?。?)它的右面是什么形狀?長和寬各是多少?和它相同的面是哪個?

         ?。?)哪幾個面的長是24cm,寬是12cm?

          4.判斷對錯,并說明為什么.

         ?。?)有6個面、12條棱、8個頂點的物體形狀都是長方體??( )

          (2)在長方體中,不是相對的棱長度都不相等?( )

         ?。?)長方體有6個面,12條棱和8個頂點???( )

          (4)長方體相對面的大小、形狀都相等。( )

          五、布置作業(yè)

          1.看圖說出下面每個長方體的長、寬、高各是多少?

          2.說出下圖表示的物體是什么形狀,并且說明:

          (1)它的上面是什么形,長和寬各是多少?

         ?。?)它的右側面是什么形,長和寬各是多少?

         ?。?)它的前面是什么形,長和寬各是多少?

          (4)它的下面和后面是什么形,長和寬各是多少?

          六、板書設計

          長方體的認識

          平面圖形:長方形、正方形、平行四邊形、三角形、梯形、圓形

          立體圖形:

          面:6個,長方形;相對的面完全相同(特殊有2個正方形),面積相等。 長方體

          棱:12條,相對的棱長度相等。

          頂點:8個

          相交于同一個頂點的三條棱分別叫做:長、寬、高。

          課時二:《正方體的認識》(長方體和正方體的比較)

          教學目標:

          知識技能:通過觀察實物和動手操作等教學活動,掌握正方體的特征,形成正方體的概念。 方法過程:理解長方體和正方體之間的關系。

          情感態(tài)度: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操作能力,抽象概括的能力,發(fā)展空間觀念。

          教學重點:掌握正方體的特征,理解正方體與長方體的關系。

          教學難點:建立立體圖形的概念,形成表象。

          教學準備:多媒體教學設施及相關課件、正方體實物模型

          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

          上節(jié)課我們已經認識了長方體,現(xiàn)在來檢查一下大家對長方體特征的掌握情況。

          1、填空

         ?。?)長方體有( )個面,每個面都是( )形,也可能有( )個相對面是()形,長方體有( )個頂點。

         ?。?)兩個面相交的邊叫(),長方體有( )條棱,可分()組,( )的( )條棱的長度相等。

         ?。?)相交于同一個頂點的三條棱的長度分別叫做長方體的( )、()、()。 2、說出下面每個長方體的長、寬、高各是多少?

          5cm 4cm 7cm

          3cm

          3cm 4cm

          二、探究新知

          1、猜測引入

          屏幕顯示出右圖:

          (1)這個長方體的長、寬、高分別是多少?

         ?。?)想象:當這個長方體的長、寬、高都相等的時候,這個長方體變成了什么?

          根據學生的回答,老師板書:長方體:長=寬=高

          ?

          正方體

          2、認識正方體

          上節(jié)課我們是從哪幾個方面研究長方體的特征的?根據學生的回答老師板書:面、棱、頂點。 小結:我們從面、棱、頂點三方面探究了長方體的特征。

         ?。?)問:那正方體有幾個面、幾條棱、幾個頂點?它的面和棱各有什么特征呢?請你也用探究長方體的方法,看一看,量一量,比一比,把你的發(fā)現(xiàn)記錄下來。

          (3)觀察正方體的特征。(出示觀察要點)

         ?、僬襟w有幾個面?有什么特點?

          ②正方體有幾條棱?有什么特點?

          ③正方體有幾個頂點?

          (4)匯報概括正方體的特征。

          學生邊說教師邊板書:

          面:6個(都是正方形)每個面面積都相等。

          棱:12條每條棱的長度都相等。

          頂點:8個

          3、完成30頁做一做。

          師:我們已經通過仔細觀察得出了正方體的特征,接下來我們來用學具親手制作一個正方體的模型。(利用附頁2做一個正方體,做好后量一量棱長多少?)(強調快速完成)

          4、小組合作探究:正方體和長方體有什么聯(lián)系與區(qū)別。

          通過制作正方體,讓學生對正方體的特征有了更深的了解,然后比較:長方體和正方體兩者之間有什么相同點和不同點呢?

          分組合作探究,并在小組內匯報交流討論結果(完成下面的表格)。

          歸納小結,將表格補充完整。

        第26篇

          活動目標:

          1、認識正方體與長方體,區(qū)別兩者的不同。

          2、培養(yǎng)幼兒觀察比較和動手操作能力。

          活動準備:

          正方體、長方體的積木各若干、每人一張作業(yè)圖、一張制作正方體的紙。

          活動過程:

          1、認識正方體與長方體:

         ?。?)、觀察:每人三塊積木(一塊正方體、兩塊不同的長方體),讓幼兒進行觀察,找出每塊積木在形體上的特點。如:三塊積木各有幾面?教師在幼兒觀察的基礎上告訴幼兒:六面都是同樣大小的正方體;長方體也有六個面,但不是每一面都是正方形,有的六面都是長方形,有的四面是長方形,兩面是正方形。取出兩種不同的長方體讓幼兒觀察。

         ?。?)、找找正方體與長方體。幼兒在桌上的一堆積木中,根據教師的指令,拿出正方體或長方體的積木。

          幼兒運用積木建構簡單物體。請幼兒數數自己用了幾塊正方體的積木,幾塊長方體的積木。

         ?。?)、想一想。教室里、幼兒園里有那些東西像正方體,那些東西像長方體?

          2、幼兒操作活動:

         ?。?)、每人一張作業(yè)圖。數數每一個圖形是由幾塊積木組成的,并在旁邊的圈中寫上相應的數字。

          (2)、每個幼兒用準備好的紙制作一個正方體。

          3、教師點評幼兒操作結果,并對整個活動進行小結。兒童

        第27篇

          教學目標

          (一)了解并掌握體積單位間的進率。

          (二)理解并掌握體積高級單位與低級單位間的化和聚。

          (三)培養(yǎng)學生認真審題的習慣,使學生在解決實際問題時,能準確地運用單位間的化聚法進行計算。

          教學重點和難點

          (一)體積單位進率和單位之間的互化。

          (二)復名數和單名數之間的轉化。

          教學用具

          投影片,電腦動畫軟件(或活動投影片)。

          教學過程設計

          (一)復習準備

          教師:常用的長度單位有哪些?相鄰的兩個單元之間的進率是多少?

          學生口答后老師板書:長度單位

          1米=10分米

          1分米=10厘米

          厘米

          教師:常用的面積單位有哪些?相鄰的兩個單位間的進率是多少?

          學生口答后教師板書:面積單位

          1米2=100分米2

          1分米2=100厘米2

          厘米2

          口答填空,并說明算法和算理:

          4米=( )分米=( )厘米。(算法:進率×高級單位的數。)

          500厘米=( )分米=( )=米。(算法:低級單位的數÷進率。)

          教師:我們復習了長度單位和面積單位的進率,和高級單位和低級單位之間轉換的方法,今天我們學習常用的體積單位間的進率和單位之間的轉化。板書課題:體積單位間的進率。

          (二)學習新課

          1.認識體積單位間的進率。

          (1)出示電腦動畫圖(或抽拉投影片)。

          出示棱長1分米的正方體,提問:體積是多少?(1分米3。)

          給一條棱涂色,提問:棱長多少厘米?(10厘米。)

          1厘米3為單位,一個一個涂,涂滿一排,提問:體積是多少?一排一排涂,涂滿十排(一層),提問:體積是多少?一層一層涂,涂滿十層(即全部涂上)。提問:體積是多少?

          (10×10×10=1000(厘米3)。)

          教師:由此可知1分米3等于多少厘米3?學生口答后老師板書:

          1分米3=1000厘米3

          教師:如果把剛才的圖理解為棱長1米,即體積為1米3,它的體積是多少分米3?

          再請學生看一遍電腦動畫圖后,學生口答老師板書:1米3=1000分米3。

          教師:能說一說相鄰的兩個體積單位間的進率是多少嗎?(1000。)

          (2)教師:(指黑板板書)這些是常用的長度單位,面積單位和體積單位及進率,比較它們有什么不同處?(名稱、進率兩方面。)

          2.體積單位的互化。

          (1)教師:在日常生活、工作和學習中,經常需要把體積單位進行轉化,現(xiàn)在來學習這個問題。

          出示例3:(投影) 3.8米3, 0.54米3各是多少分米3?

          把問題改寫成如下形式:(板書)

          8米3=( )分米3

          0.54米3=( )分米3

          教師:看一看問題是從高級單位向低級單位轉換,還是低級單位向高級單位轉換?如何計算?并說出這樣計算的理由。

          學生邊討論邊試算。然后歸納,老師板書:

          因為1米3=1000分米3,8米3有8個1000分米3,列式:1000×8=8000,填8000。

          (第2題同上理)1000×0.54=540,填 540。

          (2)出示例4:(投影片) 3 400厘米3, 96厘米3各是多少分米3?

          改寫成算式:3400厘米3=( )分米3

          96厘米3=( )分米3

          教師:審題時首先要注意什么?試說出這兩道小題的解答過程和算理。

          學生試算,討論后,歸納并板書:

          因為1000分米3為 1米3,3400分米3中包含有多少個1000分米3,就有幾個米3,列式:3 400÷1000=3.4,填 3.4。

          (第2題同上理) 96÷1000=0.096填 0.096。

          教師:請對比例3,例4,說一說這兩道題有什么不同?

          學生討論后歸納,老師再小結并板書:

          (例3下面)高級單位→低級單位,用進率×高級單位的數。

          (例4下面)低級單位→高級單位,用低級單位的數÷進率。

          教師:想一想,體積單位間的轉化與我們學過的長度單位,面積單位的轉化有什么相同處與不同處?(換算的方法相同,但進率不同。)

          (3)*試解下面幾題:

          ①2米380分米3=( )米3;

          教師根據學生討論情況可作提示:哪部分需要轉化?沒轉化的部分如何辦?學生口答后

          再板書:2+80÷1000=2+0.08=2.08,填2.08。

          ②5.34分米3=( )分米3( )厘米3;

          教師:哪部分可以直接填?哪部分需要轉化?(板書)1000×0.34=340,填5和340。

         ?、?.09米3=( )米3( )分米3。

          請學生直接說出列式和結果。

          老師:從上面三道題的解答中,你們有什么體會?(復名數與單名數的互化,除了要注意是由高級單位向低級單位轉化還是低級單位向高級單位轉化外,還要注意審清題中哪一部分需要轉化。)

          書面練習:(請4位同學寫投影片,集體訂正)課本P38做一做和補充題。

          出示例5:(投影) 一塊長方體鋼板長2.2米、寬1.5米、厚0.01米。它的體積是多少分米3?

          請同學們自己解答。老師巡視中可抽選一名先算出立方米,再化為立方分米,和一名直接算出立方分米的同學去板書。集體訂正時由同學自己確定哪種算法較好。

          (三)鞏固反饋

          口答填空,說出計算過程。(投影片)

          0.5米3=500厘米3( ) 2.6分米3=2米3 60厘米3( )

          (四)課堂總結

          1.體積單位的進率。

          2.體積單位的轉化方法。在學生總結基礎上,將例3,例4后歸納的方法匯集成一個,并板書出來:

          板書設計

        第28篇

          教學目標:

          1.掌握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特征,認識它們之間的關系。

          2.培養(yǎng)學生動手操作、觀察、抽象概括的能力和初步的空間觀念。

          3.滲透事物是相互聯(lián)系,發(fā)展變化的辯證唯物主義觀點。

          教學重、難點:

          1.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特征。

          2.立體圖形的識圖。

          教學過程:

          一、復習準備:

          1、請同學們自己畫一個已經學習過的平面圖形;再請每位同學用手摸一摸畫出的圖形。老師明確:這些圖形都在一個平面上,所有叫做平面圖形。

          2、教師擺出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圓臺、長方臺、墨水瓶盒等。

          教師提問:這些物體是什么圖形?

          3、引入:今天這節(jié)課我們主要進一步認識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特征。

          教師板書: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認識

          二、學習新課:

         ?。ㄒ唬╅L方體的特征。

          1、請同學取出自己準備的長方體。

          教師提問:請用手摸一摸長方體是由什么圍成的?

          請用手摸一摸兩個面相交處有什么?

          請摸一模三條棱相交處有什么?

          教師板書:面、棱、頂點

          2、參考討論提綱來研究長方體的特征。

          討論提綱:

         ?、匍L方體有幾個面?面的位置和大小有什么關系?

         ?、陂L方體有多少條棱?棱的位置、長短有什么關系?

         ?、坶L方體有多少個頂點?

          小組討論,然后完成p28的表格。

          面:6個,長方形(也可能有兩個相對的面是正方形),相對的面完全相同。

          棱:12條,相對的4條棱長度相等。

          頂點:8個。

          3、教師:請完整地說一說長方體的特征。

          4、出示長方體框架觀察。

          教師提問:框架上的12條棱可以分幾組?怎樣分?

          相交于一個頂點的三條棱長度相等嗎?

          教師明確:相交于一個頂點的三條棱的長度分別叫做長方體的長、寬、高。

         ?。ǘ┱襟w特征。

          1、出示正方體的特征。

          教師提問:看一看這個長方體與原來長方體比較有什么變化?

         ?。ㄩL、寬、高變?yōu)橄嗟龋鶄€面都變成了正方形,長方體變?yōu)檎襟w。)

          2、對照長方體的特征學生自己研究正方體的特征。

          學生討論、歸納后,教師板書:正方體

          面:6個完全相同的正方形。

          棱:12條棱長度都相等。

          頂:8個。

          3、學生討論比較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特征。

          相同點:面、棱、頂點的數量上都相同;

          不同點:在面的形狀、面積、棱的長度方面不相同。

          教師提問:看一看長方體的特征正方體是否都有?試說一說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關系。

         ?。ㄕ襟w是特殊的長方體)

          教師板書集合圖:

         ?。ㄈ┲谱鏖L方體。

          制作準備:

          橡皮泥八小團,細棒十二根(分成三組,每組四根長短相同)

          制作過程:

          1.按下圖的順序,逐步搭成一個長方體的架子。

          2.成品如圖。

          讓學生動手操作,然后說一說在制作的過程中有什么發(fā)現(xiàn)。

          三、鞏固反饋:

          1、量一量自己手中的長方體的長、寬、高,說出每個面的長和寬是多少?

          2、根據圖中數據口答。

         ?。?)(2)

         ?。?)長方體的長是()厘米,寬()厘米,高()厘米,12條棱長的和是()厘米。

         ?。?)這幅圖中的幾何體是()體,12條棱長的和是()分米。

         ?。?)如圖一個長方體,它的長、寬、高

          分別是9厘米,3厘米和2.5厘米,它上

          面的面長是()厘米,寬()厘米,左

          邊的面長()厘米,寬()厘米,相交

          于一個頂點的三條棱長和是()厘米。

          3、判斷.正確的在括號里畫√,錯誤的畫×。

         ?。?)長方體的六個面一定是長方形。()

         ?。?)正方體的六個面面積一定相等。()

         ?。?)一個長方體(非正方體)最多有四個面面積相等。()

         ?。?)相交于一個頂點的三條棱相等的長方體一定是正方體。()

          四、課堂總結:

          誰來說一說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特征和它們之間的關系?

          五、課后作業(yè):

          1、拿一個火柴盒,量一量它的長、寬、高各是多少?然后說一說每個面的長和寬各是多少?

          2、完成p29的“做一做”。

         ?。浇贪妫┪迥昙墧祵W教案 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認識

          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認識

          教學內容:

          冀教版數學五年級下冊第五單元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認識。

          教學目標:

          1. 知道長方體、正方體各部分名稱,了解長方體、正方體的特征以及長方體、正方體之間的關系。

          2. 通過動手操作,知道長方體、正方體的不同的展開圖,加深對長方體、正方體特點的認識。

          3. 激發(fā)學習數學的興趣,滲透一種轉化的思想,及研究方法的學習,體會學科的價值。

          教學重難點:

          長方體、正方體的特征和長方體、正方體的關系。

          教學設備:

          幻燈片、一個正方體紙盒、一個長方體紙盒、直尺。

          教學過程:

          一 談話引入

          出示實物圖。讓學生找出圖中的長方體和正方體物體。(幻燈顯示)

          師:同學們請看,這些物體你們認識嗎?你能從中找出形狀是長方體或正方體的實物嗎?

          生:墨水瓶的形狀是長方體……

          生匯報,教師進行分類。

          說出生活中見到的長方體和正方體物體。

          師:生活中你還見過哪些物體的形狀是長方體或正方體?

          生:牙膏盒的形狀是長方體,骰子的形狀是正方體的。

          生:……

          指名發(fā)言要更多傾向于差生。

          二 自主探究

          1.認識面、頂點、棱的特征。

          指出面、棱和頂點。

          師:生活中這樣的物體有很多,拿出你準備的長方體,像老師這樣摸一摸你有什么感覺?

          生:上面有平平的面,還有邊和尖尖的角。

          師:這個平平的面我們就叫做長方體的面、面與面之間的邊叫做棱,三條棱相交的點叫做頂點。(也可以試著讓學生說一說他們的名稱)教師板書。

          拿出正方體物體:你們能指出面、棱和頂點嗎?

          再讓學生指一指長方體的。

          面的特征。

          師:數一數長方體有幾個面?正方體有幾個面?

          生:長方體有6個面、正方體有6個面。

          師:你是怎么數的?這些面有多少特征?

         ?。ㄗ寣W生按照一定的規(guī)律來數)

          生:相對的面的面積相等。

          師:你用什么辦法驗證你的猜測呢?(可以在小組內說一說)

          生用一定的方法驗證相對的面的面積相等。

          生:我用算的方法來驗證……

          生:我用剪的方法驗證,是這樣做的……

          生:我用畫的方法……

          頂點、棱的特征。

          師:觀察用細棒和珠子做成的正方體和長方體。

          師:長方體和正方體分別用了多少根小棒、多少顆珠子?(珠子也就是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頂點",所用的小棒就相當于"棱"。)

          生:正方體用了8顆珠子12根小棒,證明正方體有8個頂點,12條棱。

          生:……

          師:說說你是怎么數的?它們的棱各有什么特點呢?

          讓學生按照一定的順序來數。

          整理特征。

          師:剛才我們通過觀察找到了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特征,你能把它們的特征整理在表格中嗎?

          名稱 面 頂點 棱

          正方體 6個面,所有的面完全相等。 8個頂點 12條棱,所有的棱的長度都相等。

          長方體 6個面,相對的面完全相等。 8個頂點 12條棱,每組4條棱的長度相等。

          學生先自己整理然后在小組內交流。

          2. 探究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關系。

          師:仔細觀察表格,正方體和長方體有哪些相同的地方?哪些不同的地方呢?

          生:正方體和長方體都有……,不同的地方是……

          學生匯報得出:正方體是特殊的長方體。

          認識長、寬、高。

          師:相交于一個頂點有三條棱,這三條棱的長度誰知道叫什么名字呢?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

          師:拿出你準備的長方體,這樣放著誰能說出它的長、寬、高?如果這樣放呢?(變換不同的方向說出)

          師:你們能看圖說出每個長方體的長寬高分別是多少嗎?

          師:你能測量長方體的長、寬、高嗎?

          完成練一練第一題。

          師:正方體的棱長有什么特點?那正方體每條棱的長度都叫做正方體的棱長。

          練一練第二題。

          三 鞏固新知

          練一練的第三題。

          師:看練一練的第三題,誰能把題讀一讀,然后回答。

          生:……

          師:前面的面積是多少平方厘米呢?……

          生:……

          總結

          回顧這堂課,你有什么收獲?

        第29篇

          教學目標:

          1、通過實物認識長、正方體,通過學生的觀察、對比、小組討論,了解長、正方體的特點。

          2、在操作中認識長、寬、高和正方體的棱長。

          3、培養(yǎng)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和空間觀念。

          教學重難點:

          通過實物認識長、正方體,了解長(正)方體的特征。

          教學過程:

          一、復習提問

          請同學們回憶一下,我們已經學過哪些平面圖形?長方形和正方形各有什么特征?這兩種平面圖形之間有什么關系? 我們以前學過的這些圖形都是平面圖形,今天我們要認識兩種立體圖形——長方體和正方體。(板書課題: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認識)

          二、探究新知

         ?。ㄒ唬┬抡n引入:

          指著各種形體的`教具提問,哪些物體的形體是長方體?請學生把長方體挑出來。在日常的生活中你還見過哪些物體的形狀是長方體的?學生舉例。我們?yōu)槭裁窗堰@些形狀稱做長方體呢?長方體有什么特征呢?下面我們一起來研究。

          (二)認識長方體。

          1.教師拿出火柴盒的模型,說明面、棱和頂點。

          2.學生拿學具小組討論,并出示小組討論提綱,同時討論后填寫操作實驗報告。

          面棱頂點長方體數量形狀大小數量長度數量位置

          (1)探究完成實驗報告。

         ?。?)匯報討論結果。

         ?。?)認識長方體的長、寬、高。

          4.引導學生指出自己手中學具的長、寬、高,改變學具的位置,在指出長、寬、高。向學生說明長、寬、高根據長方體所擺的位置不同而改變。

          5.練習:要求根據特征判斷下面圖形是不是長方體?并說出長方體立體圖形的長、寬、高是多少厘米。

         ?。ń叹撸?/p>

          (三)認識正方體

          1.學生找出正方體實物來獨立觀察,觀察后按提提綱獨立回答問題,獨立填寫實驗操作報告。獨立觀察提綱:

         ?。?)數一數,正方體有幾個面?每個面是什么形狀?相對的面的形狀、大小有什么特點?

         ?。?)摸一摸,正方體有多少條棱?它們的長度相等嗎?

         ?。?)找一找,正方體有幾個頂點?獨立填寫實驗操作報告:面棱頂點正方體數量形狀大小數量長度數量位置1.班集體討論,訂正學生獨立完成的實驗報告,并完成教師板書,注意啟發(fā)學生自己總結正方體的特征2.比較長方體和正方體有何異同?相同點:6個面、12條棱、8個頂點。不同點:形狀、大小、長短不同,正方體有6個面都是正方形,面積都相等,12個棱長都相等。3.引導學生認識長、正方體的關系:

          (四)新課小結

          這結課我們學習了什么內容?你還有什么問題?

          三、看書質疑(略)

          四、鞏固練習

         ?。?)長方體和正方體都有6個面,12條棱,8個頂點。()

         ?。?)長方體的六個面都是長方形。()

         ?。?)正方體是由六個正方形組成的圖形。()

         ?。?)正方體是特殊的長方體。()

        第30篇

          活動目標:

          1、認識長方體與正方體,能區(qū)分長方體與正方體。

          2、感受行與體的不同,發(fā)展空間知覺。

          3、培養(yǎng)動手動腦及合作的能力。

          活動準備:

          1、長方體紙盒若干個、畫有花的長方形若干;

          2、正方體、長方體物品若干;

          3、幻燈片。

          活動過程:

          一、認識長方體

          1、觀察桌面上的操作材料小朋友們,你們看看桌子上有什么呀?今天老師要請小朋友用這些東西來玩?zhèn)€"找朋友"的。

          2、教師講解操作要求這個紙盒老師給它們穿上了漂亮的衣服,等會兒請小朋友們先將紙盒的'衣服"脫"下來,數一數它總共有幾件衣服,再幫衣服找出和它自己同樣大小的衣服做好朋友,然后請你把這對好朋友身上的花涂上相同的顏色,涂好后再將這些衣服穿回到紙盒的身上。

          3、幼兒操作,教師指導。

          4、分析幼兒操作結果

         ?。?)將每組幼兒的長方體展示在上面,教師與幼兒一起來觀察。

         ?。?)剛才我們小朋友都將紙盒的衣服"脫"下來過了,你們說它有幾件衣服呀?(6件)我們來看看到底是不是6件。教師逐一將衣服"脫"下展示在黑板上。那你們說這個紙盒有幾個面?。?/p>

         ?。?)你們看看這6個面誰和誰是好朋友?也就是它倆的大小是一樣的?(教師將6個面是一對的兩兩放在一起)

         ?。?)現(xiàn)在我將它們都穿回去,這個面在這里,這個面……

          (5)上下兩個面是一樣大的,左右兩個是一樣大的,前后兩個是一樣大的。

          5、教師小結:像紙巾盒、牛奶盒這樣的盒子,有6個面,每個面都是長方形,相對的兩個面大小一樣的形體我們叫長方體(出示字體:長方體)

          二、認識正方體

          1、(教師出示正方體)小朋友們,你們看這個是長方體嗎?是的請舉手。

          2、那它倒底是不是呢?我們來看看,一起數數它有幾個面?(6個),它每個面都是正方形,這6個正方形它們的大小都一樣,像這樣有6個面,每個面都是正方形,而且這6個正方形的大小都一樣,這樣的形體我們叫正方體(出示正方體字體),正方體也是長方體。

          三、區(qū)分正方體和長方體

          1、小朋友們,剛才我們認識了長方體和正方體,老師在后面為小朋友們準備了很多的物體,請你到后面去挑選一個長方體或是正方體,看哪個小朋友能又快又好的挑來回到自己的座位上來。

          2、提問個別小朋友他挑了什么,是什么體?

          3、請幼兒將手中的長方體和正方體分別放入兩筐子。

          四、尋找生活中長方體和正方體1、在生活中你還見過哪些物體也是長方體或者是正方體?

          2、觀看放映幻燈片。

          五、延伸活動(教師出示有兩個面是正方形的長方體)老師這里還有一個長方體,這個長方體它這兩個面是正方形,請小朋友回去后可以為它也去穿穿衣服,你也會發(fā)現(xiàn)一個秘密。

        第31篇

          長方體的體積計算這一內容是在學生認識了長方體(正方體)的體積的概念,長方體(正方體)的體積:立方米、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的基礎上學習的。通過這一節(jié)課的學習,可以幫助學生在今后的生產和生活中實際測量和計算一些物體的體積,解決一些實際問題,進一步體會到知識來源于實踐、用于實踐的道理,學習一些研究問題的方法。并且對學生空間觀念的形成有著重要的意義。聽了葉老師執(zhí)教的《長方體的體積》一課,深受啟發(fā)。我認為主要有以下幾方面的亮點:

          一、重視引導學生經歷知識的探究過程。

          究竟長方體的體積與長、寬、高有什么定量關系呢?葉老師安排了操作活動,引導學生用小正方體擺4個不同的長方體,通過觀察、分析,發(fā)現(xiàn)長方體體積與長、寬、高的關系,逐步歸納得出計算方法。這一過程都是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自主探究的過程,而不是教師的簡單說教。

          二、重視學生能力的培養(yǎng)。葉老師展示出6個大小不同的長方體,引導學生觀察、發(fā)現(xiàn)長、寬、高與體積的關系的過程,是培養(yǎng)學生觀察能力的過程。葉老師引導學生通過觀察長、寬、高與體積的關系,讓學生發(fā)現(xiàn)規(guī)律:長方體的體積正好是它們長、寬、高的乘積的過程,也是培養(yǎng)學生觀察能力的過程。葉老師引導學生用棱長為1厘米的小正方體擺不同的長方體的過程,是培養(yǎng)學生動手實踐的過程。老師引導學生練習的過程,是培養(yǎng)學生應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的過程。在這一系列的探索活動中,學生通過動眼觀察、動腦思考、動手操作,發(fā)散思維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和策略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

          三、重視聯(lián)系學生的生活實際。脫離生活的數學,把數學知識的學習與學生身邊的事物割裂開來,既不利于學生理解抽象概括的數學知識,又無法讓學生體會學習數學的意義。在課后練習中“一個長方體木箱長5分米,寬和高都是0.4米,它的體積是多少立方分米?”在課程接近尾聲之時,葉老師始終沒有忘記讓學生再次感受我們今天學習的內容是解決我們身邊的一些實際問題,我們學習了它,就應該把它運用到生活中。通過聯(lián)系實際,進一步激發(fā)了學生對數學學習的興趣,幫助學生更好地應用所學的知識。這樣,不僅使學生感受到數學就在身邊,激發(fā)學生從生活中尋找數學問題的興趣。

          四、重視反饋糾正。反饋糾正是改善教學過程,提高教學效率的重要手段。葉老師在教學中反饋形式多種多樣,隨堂提問、課堂交流、布置練習等反饋及時,糾正有力。反饋面較廣,反饋角度多方面,有效地防止了學生知識缺陷的積累,增強了學生學習的自信心。

          總之,這節(jié)課充分體現(xiàn)了葉老師先進的教學理念和高超的教學藝術,充分體現(xiàn)葉老師追求課堂教學有效性的探索過程,給我們以深刻的啟示和借鑒。當然,藝無止境,教學尤其如此,針對這堂課,我認為以下幾個方面還需再繼續(xù)探究,以達更好的教學效果呢?

          可以借助多媒體課件逐一展示每個長方體,要求學生記錄每個長方體的長、寬、高、體積等有關數據,這樣更直觀。更便于學生發(fā)現(xiàn)體積與長、寬、高之間的關系。

        第32篇

          一、教材分析:

          本課內容來自人教版小學數學五年級下冊第三單元《長方體和正方體》。長方體和正方體是最基本的立體圖形,在認識了一些平面圖形的基礎上學習立體圖形,是學生認識上的一次飛躍。學生以前雖然接觸過長方體和正方體,但只是直觀形象的認識,要上升到理性認識還有一定難度。本單元前幾課時已經認識了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特征,學習了表面積的計算,。這節(jié)課要在此基礎上掌握體積的概念和常用的體積單位,學會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體積計算,掌握公式的意義和用法。這是下一步學習體積單位進率的基礎,更是以后學習容積的基礎。因此,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體積計算必須掌握熟練。

          二、教學目標:

          1、結合具體操作,引導學生探索并掌握長方體、正方體體積的計算公式,并能熟練地運用公式解決一些實際問題。

          2、通過探索活動,培養(yǎng)學生的分析、概括能力,發(fā)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3、培養(yǎng)學生數學的應用意識。

          重點:掌握長方體、正方體體積的計算方法,并運用公式解決實際問題。

          難點:理解體積公式的意義。

          三、教法與學法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在兒童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fā)現(xiàn)者、研究者、探索者,好奇心促使他們什么事都要自己去動手嘗試。而他們的思維特點又一般都是從感性認識開始,然后形成表象,再通過一系列的思維活動,上升到理性認識。因此要引導學生通過自己的探索、實踐,獨立地發(fā)現(xiàn)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才能真正對所學內容有所領悟,進而內化為己有,使教學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為了實現(xiàn)教學目標,本課以學生動手操作,合作交流與探究為主,教師同時配合多媒體課件演示,指導學生自主學習.

          四、教學過程

          (一)激情引趣,揭示課題。

          任何新知識都是以原有知識體系為依托,因此在復習中我設計了如下內容來為新課做好鋪墊。

          1.什么叫體積,常用的體積單位有哪些?用學具手勢或其他方式描述出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1立方米分別有多大。

          2.多媒體課件出示一個長方體和一個正方體,利用動畫演示把它們切割成棱長1厘米的小正方體,請學生說一說他們的體積分別是多少?是怎樣知道的。從中使學生體會到長方體、正方體是由多少個棱長1厘米的小正方體組成的,它的體積就是多少立方厘米。

          這時學生就會產生疑問:生活中遇到的計算長方體正方體體積的問題,多數不能切開來數,這種方法在實際生活中行不通,又該怎么辦?這樣就在學生心里形成了一種懸而未決的狀態(tài),一方面自然而然地引出這節(jié)課要學習的“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體積計算”,另一方面也激起了學生探索新知識強烈愿望。

         ?。ǘ┎僮飨胂螅剿鞴健?/p>

          小學生的思維特點是以形象思維為主,逐步向抽象思維過渡。根據這一特點,先利用直觀學具,引導學生進行實驗操作,首先吸引學生,刺激感官,啟迪思維,提高興趣,在頭腦中建立清晰的表象,豐富他們的感性認識,也是引導學生的思維逐步由形象走向抽象。

          具體的過程是:

          (1)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用棱長1厘米的小正方體擺長方體,邊擺邊在表格里記錄:長、寬、高和體積

         ?。?)匯報交流,學生在事物投影上演示講解,教師依次板書在表格中。

         ?。?)請學生觀察所擺的長方體的長、寬、高與它的體積有什么關系?

          這里要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性,給他們充足的討論時間,讓他們有機會各抒已見,然后根據學生的回答,共同總結出:長方體的體積=長×寬×高。

          (4)用字母表示公式,要注意書寫形式的指導。

         ?。?)完成例1,學以致用,加深理解。

          通過前面的學習學生已經知道了正方體是特殊的長方體,并且在剛才的實驗操作中,也有學生擺出了正方體,因此學生很容易就能夠由長方體的體積公式推導出正方體的體積公式。需要注意的是用字母表示公式時,使學生明確三個a相乘也可以寫成a3,3寫在a的右上角。

         ?。ㄈ╈柟叹毩?,擴展應用

          練習是數學中教學鞏固新知,形成技能,發(fā)展思維,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的有效手段,為了加強學生的理解,使學生能正確運用公式,我設計了多層次的練習:

          1通過讓學生完成教科書第43頁的“做一做”的第一題,先讓學生動手操作,這樣有助于學生理解長方體的體積與它的長、寬、高的關系,掌握長方體的體積計算公式。

          2.做第43頁“做一做”的第二題,鞏固剛學過的“立方”的知識,要使學生弄清,什么情況下可以寫成一個數的立方,一個數立方應該怎樣計算。做題時,如果發(fā)現(xiàn)學生把3個相同數連加與連乘混淆起來,教師應及時糾正。

          拓展運用:

          完成練習七第5—8題,讓學生運用公式計算。

          設計意圖:學生明確求體積應先量出它的長、寬、高,再進行計算。這樣設計,既能使學生加深對計算長方體的計算方法的掌握,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動手操作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四)總結全課,質疑解惑。

         ?。?)談收獲:讓學生說說這節(jié)課學習了什么?

         ?。?)質疑解惑:還有什么疑問。

          這樣設計目的對新知識進行一次全面的回顧,梳理,內化的過程,同時培養(yǎng)學生總結概括能力和回顧與反思的習慣。

        第33篇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理解體積的含義。

         ?。?)認識常用的體積單位: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

         ?。?)能正確區(qū)分長度單位、面積單位和體積單位的不同。

          過程與方法

          (1)運用觀察實驗的方法理解體積的含義。

         ?。?)結合生活中的事物感知體積單位的大小。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發(fā)展學生的空間觀念,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

         ?。?)滲透事物之間普遍聯(lián)系的辯證唯物主義。

          教學重點使學生感知物體的體積,初步建立1立方米、1立方分米、1立方厘米的.體積觀念。

          教學難點幫組學生建立體積是1立方米、1立方分米、1立方厘米的大小的表象,能正確應用體積單位估算常見物體的體積。

          教學用具教師準備:盛有紅色水的大玻璃杯一個,用繩捆著的大小石頭各一塊,沙一堆;投影儀和1立方米的木條棱架一個;體積是1立方分米、1立方厘米的正方體各一個。學生準備:12個1立方厘米的正方體學具。

          教學過程

          一、揭示課題

          我們已經學習了長方體和正方體,掌握了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表面積計算方法,這節(jié)課我們將繼續(xù)學習和研究長方體和正方體的一些知識。

          二、探索研究

          1.實驗觀察

          觀察(1):把一塊石頭放入有紅色水的玻璃杯中,水位有什么變化?這是為什么?

          觀察(2):這只杯子里裝滿了細沙,現(xiàn)在把細沙倒出來放在一邊,取一塊木塊放入杯子里,再把剛才倒出來的沙裝回到杯子里,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情況?為什么?

          觀察(3):在(1)中把石塊換成小一點的,你觀察到什么?為什么?

          圖片觀察:投影出示課本上的火柴盒、工具箱、水泥板,哪一個物體所占的空間大?

          結論:物體所占空間的大小叫做物體的體積。(板書課題:體積)

          加深理解:(1)你知道什么是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體積?(2)你能說出身邊的哪些物體的體積較大?哪些物體的體積較???(3)做第30頁的“做一做”。

          2.教學體積單位。

         ?。?)介紹體積單位。

          常用的體積單位有: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

         ?。?)1立方米、1立方分數、1立方厘米的體積各有多大。

          1立方厘米:①讓學生拿出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體并量出它的棱長。②看看我們身邊的什么的體積大約1立方厘米。

          1立方分米:出示一個棱長1分米的正方體,你知道它的體積是多少嗎?我們生活中的哪些物體的體積大約1立方分米。

          1立方米:出示1立方米的木條棱架,讓同學們上來看一下1立方米的體積的大小。我們生活中,哪些物體的體積大約1立方米?

         ?。?)建立表象,感知大小

          投影顯示第36頁的第2題,讓學生口答。

          3.長度單位、面積單位、體積單位的聯(lián)系與區(qū)別。

          投影顯示第31頁的“做一做”的第一題,讓學生說。

          三、課堂實踐

          1、做練習七的第1題,讓學生拿出準備好的12個小正方體先擺后說。

          2、做練習七的第3題,學生獨立做后集體訂正。

          四、課堂小結

          學生小結今天學習的內容。

          旁批:

          后記:

        第34篇

          教學目標

          1.理解并掌握長方體和正方體體積的計算方法.

          2.能運用長、正方體的體積計算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

          3.培養(yǎng)學生歸納推理,抽象概括的能力.

          教學重點

          長方體和正方體體積的計算方法.

          教學難點

          長方體和正方體體積公式的推導.

          教學用具

          教具:1立方厘米的立方體24塊,1立方分米的立方體1塊.

          學具:1立方厘米的立方體20塊.

          教學過程

          一、復習準備.

          1.提問:什么是體積?

          2.請每位同學拿出4個1立方厘米的立方體,把它們拼在一起,擺成一排.

          教師提問:拼成了一個什么形體?(長方體)

          這個長方體的體積是多少?(4立方厘米)

          你是怎樣知道的?(因為這個長方體由4個1厘米3的正方體拼成)

          如果再拼上一個1立方厘米的正方體呢?(5立方厘米)

          談話引入:要計量一個物體的體積,就要看這個物體含有多少個體積單位.今天我們

          來學習怎樣計算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體積.

          板書課題: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體積

          二、學習新課.

         ?。ㄒ唬╅L方體的體積【演示動畫“長方體體積1”】

          1.拼擺長方體:請同學們四人為一組,用12個小正方體來拼擺長方體,并分別記下擺

          出的長方體的長、寬、高.

          2.學生匯報,教師板書:

          教師提問:這些長方體有什么共同點?(體積相等)

          不同點?(數據不同)

          為什么形狀不同而體積相等呢?(因為它們都含有同樣多的體積單位——

          12個1立方厘米)

          教師引導:請觀察自己擺出的長方體長、寬、高的數,除了表示出長方體的長、寬、高的長度外,還表示什么?

          師生共同歸納:表示長的數,如4,除了表示4厘米長外,還表示出一排擺了4個1

          立方厘米的正方體.同樣的道理,表示寬的數還表示擺了幾排,表示高的數還表示有幾層.

          3.【演示動畫 “長方體體積2”】

          第一組:請同學們擺出一個長4厘米,寬3厘米,高2厘米的長方體,說出它的體積.

          一排擺出4個1立方厘米的正方體→一共擺了三排→擺兩層

          第二組:同上要求擺出長3厘米,寬3厘米,高2厘米的長方體.

          一排擺出3個1立方厘米的正方體→一共擺了3排→擺2層

          第三組:想象一個長5厘米,寬4厘米,高3厘米的長方體,說出體積.

          一排擺出5個1立方厘米的正方體→一共擺了4排→擺2層

          思考:請觀察這些從實際操作中得出的數據,結合拼擺成的圖形,看一看這些數據與長

          方體的體積有沒有關系?是什么關系?

         ?。ㄩL方體的體積正好等于它的長、寬、高的乘積)

          教師板書:長方體的體積=長×寬×高

          教師:用V表示體積,a表示長,b表示寬,h表示高,公式可以寫成:

          板書: V=abh.

          出示投影圖:

          4.自學例1.

          一個長方體,長7厘米,寬4厘米,高3厘米,它的體積是多少?

          7×4×3=84(立方厘米)

          答:它的體積是84立方厘米.

         ?。ǘ┱襟w體積.

          1.【演示課件“正方體體積”】

          教師提問:此時的長,寬,高各是多少?

          變成了什么圖形?

          這個正方體的體積可以求出來嗎?

          2.練習 棱長為2分米,它的體積是多少平方分米?2×2×2=8(立方分米)

          棱長為4厘米,它的體積是多少平方厘米?4×4×4=64(立方厘米)

          3.歸納正方體體積公式.

          教師板書:正方體體積=棱長×棱長×棱長.

          用V表體積,a表示棱長

          V=a·a·a或者V=

          4.獨立解答例2.

          光明紙盒廠生產一種正方體紙板箱,棱長是5分米,體積是多少立方分米?

         ?。ǚ置?)

          答:體積是125立方分米.

         ?。ㄈ┯懻撻L方體和正方體的體積計算方法是否相同.

          學生歸納:因為正方體是特殊的長方體.在正方體中長,寬,高都相等,所以公式中

          b,h都變?yōu)閍.變換后,雖然長方體和正方體體積公式寫出來不相同,但計算方法的實質是一樣的,都是長×寬×高.

          三、鞏固反饋.

          1.口答填表.

          長

          方

          體

          長/分米

          寬/分米

          高/分米

          體積(立方分米)

          5

          1

          2

          4

          3

          5

          10

          2

          4

          正

          方

          體

          棱長/米

          體積(立方米)

          6

          30

          0.4

          2.判斷正誤并說明理由.

         ?、?( )

          ② ( )

         ?、垡粋€正方體棱長4分米,它的體積是: (立方分米)( )

         ?、芤粋€長方體,長5分米,寬4分米,高3厘米,它的體積是60分米.( )

          四、課堂總結.

          今天這節(jié)課我們學習了新知識?誰來說一說?

          五、課后作業(yè).

          1.一塊磚的長是24厘米,寬是12厘米,厚是6厘米.它的體積是多少平方厘米?

          2.一塊正方體的石料,棱長是7分米,這塊石料的體積是多少立方分米?如果1立方分米石料重2.7千克,這塊石料重多少千克?

          六、板書設計教學目標

          1.理解并掌握長方體和正方體體積的計算方法.

          2.能運用長、正方體的體積計算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

          3.培養(yǎng)學生歸納推理,抽象概括的能力.

          教學重點

          長方體和正方體體積的計算方法.

          教學難點

          長方體和正方體體積公式的推導.

          教學用具

          教具:1立方厘米的立方體24塊,1立方分米的立方體1塊.

          學具:1立方厘米的立方體20塊.

          教學過程

          一、復習準備.

          1.提問:什么是體積?

          2.請每位同學拿出4個1立方厘米的立方體,把它們拼在一起,擺成一排.

          教師提問:拼成了一個什么形體?(長方體)

          這個長方體的體積是多少?(4立方厘米)

          你是怎樣知道的?(因為這個長方體由4個1厘米3的正方體拼成)

          如果再拼上一個1立方厘米的正方體呢?(5立方厘米)

          談話引入:要計量一個物體的體積,就要看這個物體含有多少個體積單位.今天我們

          來學習怎樣計算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體積.

          板書課題: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體積

          二、學習新課.

         ?。ㄒ唬╅L方體的體積【演示動畫“長方體體積1”】

          1.拼擺長方體:請同學們四人為一組,用12個小正方體來拼擺長方體,并分別記下擺

          出的長方體的長、寬、高.

          2.學生匯報,教師板書:

          教師提問:這些長方體有什么共同點?(體積相等)

          不同點?(數據不同)

          為什么形狀不同而體積相等呢?(因為它們都含有同樣多的體積單位——

          12個1立方厘米)

          教師引導:請觀察自己擺出的長方體長、寬、高的數,除了表示出長方體的長、寬、高的長度外,還表示什么?

          師生共同歸納:表示長的數,如4,除了表示4厘米長外,還表示出一排擺了4個1

          立方厘米的正方體.同樣的道理,表示寬的數還表示擺了幾排,表示高的數還表示有幾層.

          3.【演示動畫 “長方體體積2”】

          第一組:請同學們擺出一個長4厘米,寬3厘米,高2厘米的長方體,說出它的體積.

          一排擺出4個1立方厘米的正方體→一共擺了三排→擺兩層

          第二組:同上要求擺出長3厘米,寬3厘米,高2厘米的長方體.

          一排擺出3個1立方厘米的正方體→一共擺了3排→擺2層

          第三組:想象一個長5厘米,寬4厘米,高3厘米的長方體,說出體積.

          一排擺出5個1立方厘米的正方體→一共擺了4排→擺2層

          思考:請觀察這些從實際操作中得出的數據,結合拼擺成的圖形,看一看這些數據與長

          方體的體積有沒有關系?是什么關系?

         ?。ㄩL方體的體積正好等于它的長、寬、高的乘積)

          教師板書:長方體的體積=長×寬×高

          教師:用V表示體積,a表示長,b表示寬,h表示高,公式可以寫成:

          板書: V=abh.

          出示投影圖:

          4.自學例1.

          一個長方體,長7厘米,寬4厘米,高3厘米,它的體積是多少?

          7×4×3=84(立方厘米)

          答:它的體積是84立方厘米.

         ?。ǘ┱襟w體積.

          1.【演示課件“正方體體積”】

          教師提問:此時的長,寬,高各是多少?

          變成了什么圖形?

          這個正方體的體積可以求出來嗎?

          2.練習 棱長為2分米,它的體積是多少平方分米?2×2×2=8(立方分米)

          棱長為4厘米,它的體積是多少平方厘米?4×4×4=64(立方厘米)

          3.歸納正方體體積公式.

          教師板書:正方體體積=棱長×棱長×棱長.

          用V表體積,a表示棱長

          V=a·a·a或者V=

          4.獨立解答例2.

          光明紙盒廠生產一種正方體紙板箱,棱長是5分米,體積是多少立方分米?

          (分米3)

          答:體積是125立方分米.

         ?。ㄈ┯懻撻L方體和正方體的體積計算方法是否相同.

          學生歸納:因為正方體是特殊的長方體.在正方體中長,寬,高都相等,所以公式中

          b,h都變?yōu)閍.變換后,雖然長方體和正方體體積公式寫出來不相同,但計算方法的實質是一樣的,都是長×寬×高.

          三、鞏固反饋.

          1.口答填表.

          長

          方

          體

          長/分米

          寬/分米

          高/分米

          體積(立方分米)

          5

          1

          2

          4

          3

          5

          10

          2

          4

          正

          方

          體

          棱長/米

          體積(立方米)

          6

          30

          0.4

          2.判斷正誤并說明理由.

         ?、?( )

         ?、?( )

         ?、垡粋€正方體棱長4分米,它的體積是: (立方分米)( )

         ?、芤粋€長方體,長5分米,寬4分米,高3厘米,它的體積是60分米.( )

          四、課堂總結.

          今天這節(jié)課我們學習了新知識?誰來說一說?

          五、課后作業(yè).

          1.一塊磚的長是24厘米,寬是12厘米,厚是6厘米.它的體積是多少平方厘米?

          2.一塊正方體的石料,棱長是7分米,這塊石料的體積是多少立方分米?如果1立方分米石料重2.7千克,這塊石料重多少千克?

          六、板書設計

        第35篇

          教學目標:

          1、知道容積的意義。

         ?。?、掌握容積單位升和毫升的進率,及它們與體積單位立方分米、立方厘米之間的關系。

          3、會計算物體的容積。

          教學重點:

         ?。?、容積的概念。

         ?。病⑷莘e與體積的關系。

          教學難點:容積與體積的關系。

          教具:量筒和量杯、不同的飲料瓶、紙杯

          教學過程:

          一、復習檢查:

          說出長正方體體積計算公式。

          二、準備:

          把泥放入一個長方體的小木盒中(壓實,與上口平),然后扣出來,量一量泥塊的長、寬、高。計算泥塊的體積。這個長方體小木盒所能容納物體的體積是()。

          三、新授:

         ?。薄⒄J識容積及容積單位:

         ?。ǎ保┫渥?、油桶、倉庫等所能容納物體的體積,叫做它們的容積。

          通過上面的“做一做”,我們知道長方體小木盒所能容納物體的體積就是這個小木盒的容積。

          (2)計量容積,一般就用體積單位。但是計量液體體積,如藥水、汽油等,常用容積單位升和毫升。

         ?。?)演示:體積單位與容積單位的關系。

          說一說,在生活中哪些物品上標有升或毫升。升和毫升有什么關系呢?教具演示。

          1升(l)=1000毫升(ml)

          將1升的水倒入1立方分米的容器里。

          小結:

          1升(l)=1立方分米(dm3)

          1升=1立方分米

          1000毫升1000立方厘米

          1毫升(ml)=1立方厘米(cm3)

          練一練:

          1.8l=()ml;3500ml=()l;15000cm;3=()ml=()l;1.5dm3=()l

         ?。?)小組活動:

         ?。?)將一瓶礦泉水倒在紙杯中,看看可以倒?jié)M幾杯?

         ?。?)估計一下,一紙杯水大約有多少毫升,幾紙杯水大約是1升。

          2、長方體或正方體容器容積的計算方法,跟體積的計算方法相同。但是要從容器的里面量長、寬、高。

          例一個小汽車上的油箱,里面長5分米,寬4分米,高2分米。這個油箱可以裝汽油多少升?

          5×4×2=40(立方分米)40立方分米=40升

          答:這個油箱可以裝汽油40升。

          做一做:一個正方體油箱,從里面量棱長是1.4米。這個油箱裝油有多少升?(訂正)

          小結:計算容積的步驟是什么?

          3、我們知道了計算規(guī)則物體的體積的方法,如計算長方體的體積是用長乘寬乘高,計算正方體的體積是棱長的3次方。那有些不規(guī)則的物體怎么計算它的體積呢?

          出示一個西紅柿,誰有辦法計算它的體積?小組設計方案:

          西紅柿的體積=350—200=(ml)

          =(cm3)

          四、鞏固練習:

         ?。?、生物小組買來一個長方體魚缸,從里面量長是6分米,寬是4分米,深2。5分米,它的容積是多少升?

          2、一個長方體油箱的容積是20升。這個油箱的底長25厘米,寬20厘米,油箱的深是多少厘米?

         ?。?、有一個棱長是6分米的正方體水箱,裝滿水后,倒入一個長方體水箱內,量得水深3分米,這個長方體水箱得底面積是多少?

          4、提高題:p55、16

          五、作業(yè):

          第三單元長方體和正方體體積教學設計第五課時容積相關內容:課題六:用方程和用算術方法解應用題的比較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教案質數和合數教學設計小數乘整數《2,5倍數的特征》教學實錄《2和5的倍數的特征》教案第四單元分數的意義和性質求兩個數的最大公因數(小學數學五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簡單立體圖形的組合.

        第36篇

          教學目標:

          1、經歷自主探索正方體體積公式以及將長方體、正方體的體積公式歸納為“底面積×高”的過程。

          2、掌握正方體的體積計算公式,知道字母表達式,會計算長方體、正方體的體積;理解體積公式“底面積×高”的實際意義,會利用公式計算長方體、正方體的體積。

          3、在把長方體體積計算遷移到正方體體積計算及公式歸納的過程中,感受數學思考的條理性和數學結論的確定性。

          教學重點和難點:

          長方體和正方體體積的計算方法,以及其體積公式的推導。

          教學過程:

          一、復習引入

          (1)1號長方體,長4厘米,寬4厘米,高3厘米,它的體積是多少?

          (2)2號長方體,長4厘米,寬4厘米,高4厘米,它的體積是多少?

          二、學習新課

          探究正方體體積公式:

          問:通過計算2號長方體的體積你們發(fā)現(xiàn)了什么?

          引導學生明確:

         ?。?)這個長方體長、寬、高都相等,實際上它是一個正方體。

          (2)正方體體積=棱長×棱長×棱長(板書)

         ?。?)如果用V表示正方體體積,用a表示它的棱長字母公式為:V=a

          教師提示:a也可以寫作“a3”讀作“a的立方”表示三個a相乘。所以正方體的體積公式一般寫成:V=a3(板書)

          三、議一議

          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體積公式有什么相同點?

          長方體和正方體底面的面積叫做底面積。

          長方體(或正方體)的體積=底面積×高

          如果用S表示底面積,上面的公式可以寫成:

          V=Sh

          四、鞏固練習

          計算下面圖形的體積

          板書設計:

          正方體體積=棱長×棱長×棱長 長方體(或正方體)的體積=底面積×高

          V=a3 V=Sh

        第37篇

          教學目標:

          1. 通過觀察、猜想、操作、想象、推理、探索等數學活動,自主探索長方體、正方體關于面、棱、頂點的特征,理解長方體長、寬、高的含義。

          2. 立足想象與操作,自主探索并發(fā)現(xiàn)長方體頂點、棱、面之間的關系,理解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關系。

          3. 在自主探索長方體和正方體特征的過程中,培養(yǎng)學生的空間觀念和推理能力。

          教學重點:把握特征,培養(yǎng)空間觀念。

          教學難點:空間觀念的培養(yǎng)。

          教學準備:課件、模型、搭長方體的材料等。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師:同學們,今天老師給大家?guī)砹撕芏嗟臄祵W圖形,你認識它們嗎?(認識)

          師:那這個圖形叫什么?這個呢?這個……

          師:在這些圖形里,你能分辨哪些是平面圖形,哪些是立體圖形嗎?(能)

          師:你上來試一試。請將是平面圖形的拖到左邊,是立體圖形的拖到右邊。

          師:同學們,他做的對嗎? (對)

          師:很好,今天,我們就一起進入立體圖形的世界,更深入的認識一下長方體和正方體。(板書課題: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認識)

          二、新授

          1.說一說生活中的長方體和正方體

          師:同學們,你們在生活中見過哪些物體的形狀是長方體或正方體的?

          師:我們周圍許多物體的形狀都是長方體或正方體(正方體也叫立方體)。

          2.認識長方體

          師:我們先來認識一下長方體。請同學們看,在長方體中,老師手摸得這些平平的地方叫做長方體的面,然后面與面相交的這條線就叫做長方體的棱,三條棱相交的這個點叫做長方體的頂點。

          師:同學們的桌上都有一個長方體的物體。接下來,請同學們帶著下面這些問題摸一摸你的長方體。

          (1)長方體有( )個面。

         ?。?)每個面是什么形狀的?

         ?。?)哪些面是完全相同的?

         ?。?)長方體有( )條棱。

         ?。?)哪些棱長度相等?

         ?。?)長方體有( )個頂點。

          師:你們有答案了嗎?我們一起來看一下。

          師:通過剛剛的活動我們知道了:長方體一般是由6個長方形(特殊情況下有兩個相對的面是正方形)圍成的立體圖形。在一個長方體中,相對的面完全相同,相對的棱長度相等。

          3.制作長方體,認識長、寬、高

          交流:

          師:同學們,剛剛我們初步認識了長方體,你們想親自動手用小棒做一個長方體嗎?(想)

          師:那想要搭成一個長方體,需要幾根小棒呢?(12根)

          師:為什么是12根?

          師:給你12根一定能搭成嗎?

          學生思考并回答

          師:老師這里有4種方案,請大家思考一下,哪些一定能搭成長方體,哪些一定不能,為什么?

          操作:

          師:同學們想好了嗎?我們一起來試一試。

          出示任務要求:

         ?。?)選擇其中的一種方案,小組合作搭一個長方體。

         ?。?)進一步思考其他方案可不可以搭成,為什么?

         ?。?)思考在搭長方體的過程中自己的發(fā)現(xiàn)。

          學生操作

          反饋:

          師:同學們完成了嗎?請問哪些方案不能搭成長方體?

          方案2

          師:這些方案都用了12根小棒,為什么唯獨2號方案不可以搭成長方體?

          預測1:2號方案黃色小棒不夠了,而藍色的多了一根。

          預測2:每種長度都應該是4根才夠,否則搭不成。小結:長方體有12條棱,分成3組,每組都是4根。

          師:哪些學生是按方案1搭的長方體。(拿一個作品展示)你們在用這個方案搭長方體的過程中,你們有哪些發(fā)現(xiàn)?

          預測1:每種長度都有4根。

          引導學生指一指模型并板書:分成3組,每組4根。

          預測2:長度相同的4根小棒,放在相對的位置。

          板書:位置相對。

          預測3:每組相等的小棒,都是平行的。

          師:(利用模型引導學生觀察)水平面相對的棱互相平行;

          垂直面相對的棱互相平行;

          側面相對的棱互相平行。

          預測4:每個頂點上有3條長度不等的棱。

          師引導:在這里,相交于一個頂點上有3條棱,這三條棱的長度分別叫做長方體的長、寬、高。(把長方體水平放置)一般情況下,底面較長的那條棱是長,較短的是寬,垂直的是高。誰來指出白板上這個長方體的長、寬、高?

          師:同學們,請看模型。老師把長方體的前面和后面拆下來看一下,我們會發(fā)現(xiàn)它們的長與寬都是用的一樣的小棒,所以前面和后面是一樣的長方形,同樣的道理,左邊和右邊是一樣的長方形,上面和下面是一樣的長方形。我們再一次發(fā)現(xiàn)長方體有6個面,并且相對的面大小相同。

          師:接下來,我們來看一下方案3搭成的長方體,哪些同學是用方案3搭的?

          師:(出示方案3)這個長方體與與用方案1搭的長方體相比,有什么特別之處嗎?

          預測:方案1搭的長方體6個面都是長方形,方案3搭的長方體有2個面是正方形。

          師:是的,這是方案1的長方體,我們可以將它怎樣變化,得到方案3搭的長方體呢?(課件演示)

          師:再進一步思考,我們能不能繼續(xù)把這個長方體變成正方體呢,有什么辦法?

          學生反饋,師動態(tài)演示

          師:這么特殊的長方體即正方體,有哪些小組搭出來了?

          師:(展示方案4所搭成的正方體)正方體與長方體相比有什么相同,什么不同?

          學生交流長方體與正方體的相同點與不同點。

          師:根據你們的回答,老師畫出了這幅圖,這個圖是什么意思?在以前學習中有沒有這樣的圖?(出示長方形與正方形的集合圖,體會兩者關系。)

          師:其實,正方體是長、寬、高都相等的特殊的長方體。

          三、練習鞏固

          略

          四、課堂小結這節(jié)課你學到了什么?

          略

        第38篇

          教學內容:九年義務教育小學數學第二冊第23頁教學內容。

          教學目的:

          1.讓學生直觀認識長方體和正方體,初步掌握它們的特征,會辨認這兩種圖形。

          2.培養(yǎng)學生動手操作能力、觀察能力和初步的歸納概括能力。

          3.精心組織學生活動,激發(fā)學生興趣,培養(yǎng)學生主動探索的欲望和創(chuàng)新精神。

          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情境,激發(fā)興趣

          上課尹始,教師出示燈片:由若于長方形和正方形組成的童話式的圖形王國城門圖。然后教師談話:"小朋友,在這里你能找出我們的老朋友長方形和正方形嗎?"

          [評析:活潑的畫面,生動的語言,能很快地集中學生的注意,激發(fā)學習興趣,既讓學生回顧了舊知,又喚起了學生參與學習的欲望。]

          二、直觀導入,初步感知

          教師拉開燈片的覆蓋片,顯示出長方體和正方體,并提出兩個問題,(1)老師給大家介紹兩個新朋友,它們是誰呢?有誰認識它們?(2)長方體、正方體跟我們的老朋友長方形、正方形相同嗎?為什么?

          三、引導探究,理解新知

          1.認識長方體。

          (1)動手操作,直觀感知。

         ?、俳處熞来纬霈F(xiàn)兩個長方體(一般的和特殊的)。問:誰認識它?小朋友想不想對自己動手做一個長方體呢?

         ?、诮處熤笇W生用長方體展開圖自制長方體,讓學生在做一做中,初步感知長方體的特征。

          (2)小組研討,建立表象。學生在做一做中,初步感知長方體以后,教師適時組織學生開展小組討論:在制作長方體過程中,你發(fā)現(xiàn)了長方體的什么秘密?先小組討論,再請小組代表匯報發(fā)言。

          (3)驗證認識,形成概念。

         ?、佼攲W生通過小組討論,能用自己的語言歸納出長方體特征后,教師播放電視錄相:一個長方體勻速轉動,清晰、布序地顯示長方體六個面,按著六個面一對一分解3排開。驗證學生的認識長方體有六個面,每個面都是長方形{有時有兩個面是正方形}。

         ?、谡埿∨笥岩黄鹩行虻財党鲩L方體的六個面。

          2.認識正方體。

          (1)出示正方體模型,問:小朋友認識它嗎?正方體有什么特征呢?請朋友帶著這一個問題看電視錄相。

          (2)觀看電視畫面,指名回答:正方體什么特征?

          四、引導辨析,掌握本質

          1.讓學生分別找出學具中的長方體和正方體。

          2.組織學生開展小組討論:怎樣辨別長方體和正方體呢?(先小組合作學習,再請小組代表匯報小組合作學習結果。

          3.小結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特征。

          [評析:學生認識了長方體和正方體之后,教師及時組織學生開展討論:你是怎樣來區(qū)別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這一問題的提出,引發(fā)了學習思考。學生在思考過程中必須對長方體和正方體的有關知識進行搜索、歸納、整理,讓學生在比較中進一步認識長方體和正方體,掌握學習方法,發(fā)展學生思維能力。

          五、巧設練習,拓展新知

          1.數一數。如圖,

         ?、賵DA中有幾個小正方體?②至少補上幾個小正方體就可以成為一個大正方體?(學生回答后,教師用電腦操作,圖A→B,添加部分閃爍。)

          2.想一想。如圖:

          (1)這些圖片中哪些可以做成一個長方體?哪些不能?為什么?

          (2)折長方體比賽。

          (3)用12個小正方體擺成一個長方體,你有幾種擺法?(在實物投影儀上操作展示)

          4.做一做。讓學生用橡皮泥做一個長方體或正方體,自由上臺展示作品,并介紹制作經驗。)

        第39篇

          一、課題

          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認識

          二、教學目標

          (一)掌握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特征,認識它們之間的關系。

         ?。ǘ┡囵B(yǎng)學生動手操作、觀察、抽象概括的能力和初步的空間觀念。 教學重點和難點

         ?。ㄒ唬╅L方體和正方體的特征。

         ?。ǘ┱J識立體圖形,發(fā)展學生初步的空間觀念。 教具準備

          三、教具

          長方體框架、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墨水瓶盒等,課件 學具:長方體和正方體紙盒。

          四、教學過程

         ?。ㄒ唬土暅蕚?/p>

          同學們,我們一起來回憶一下以前學過什么圖形?誰來說說 (學生說)

          不錯,那誰來說以說它們當中哪些圖形是平面圖形?哪些是立體圖形?(邊敘述,邊出示幻燈片)

          今天我們就來進一步認識這些圖形中的兩個——長方體和正方體 (板書:長方體和正方體)

         ?。ǘ┬率?/p>

          1、老師今天帶來了長方體(展示長方體)和正方體(展示正方體)。

          2、還記得我們以前認識圖形的一些方法嗎?誰愿意來給老師說說? (學生說:摸一摸,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數一數 ……)

          我們今天進一步認識長方體和正方體,老師要看一下你們都用了哪些方法?

          現(xiàn)在請仔細觀察你的長方體和正方體,想一想,它是由哪些部分組成的?我請......

          (學生說)

          3、說的真好,長方體和正方體都是由面、棱、頂點三個部分組成的,那誰來指指長方體的面是哪一個部分?

          (請一個學生上臺來說)

          拿出你們的長方體和正方體摸摸看。 誰來指指長方體的棱是哪一個部分? (請一個學生上臺來說)

          拿出你們的長方體和正方體摸摸看。

          那長方體或正方體的頂點又是指哪一個部分?請同桌互相指指看看。 (同桌互相指頂點) (課件出示)

          數學上我們把長方體或正方體平平的部分叫做面,把兩個面相交的線段叫做棱,我們把三條棱相交的點叫做頂點

          今天我們就從面、棱、頂點三個方面來研究長方體和正方體 首先研究長方體,我們一起來讀一下討論要求。 (學生讀要求)

          現(xiàn)在每排的4個同學為一個小組,分組討論,并將討論的結果填寫在老師發(fā)放的表格中。

        第40篇

          教學內容:九年義務教育小學數學第二冊第23頁教學內容。

          教學目的:

          1.讓學生直觀認識長方體和正方體,初步掌握它們的特征,會辨認這兩種圖形。

          2.培養(yǎng)學生動手操作能力、觀察能力和初步的歸納概括能力。

          3.精心組織學生活動,激發(fā)學生興趣,培養(yǎng)學生主動探索的欲望和創(chuàng)新精神。

          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情境,激發(fā)興趣

          上課尹始,教師出示燈片:由若于長方形和正方形組成的童話式的圖形王國城門圖。然后教師談話:"小朋友,在這里你能找出我們的老朋友長方形和正方形嗎?"

          [評析:活潑的畫面,生動的語言,能很快地集中學生的注意,激發(fā)學習興趣,既讓學生回顧了舊知,又喚起了學生參與學習的欲望。]

          二、直觀導入,初步感知

          教師拉開燈片的覆蓋片,顯示出長方體和正方體,并提出兩個問題,(1)老師給大家介紹兩個新朋友,它們是誰呢?有誰認識它們?(2)長方體、正方體跟我們的老朋友長方形、正方形相同嗎?為什么?

          [評析:運用恰當的電教媒體,引導學生在比較中直觀感知長方體、正方體與長方形、正方形的區(qū)別,從而將面和體區(qū)別開來,使學生從整體上初步感知新知識。并且,恰當的電教媒體,生動的問題情境,能進一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喚起學生主動探索的欲望。]

          三、引導探究,理解新知

          1.認識長方體。

          (1)動手操作,直觀感知。

         ?、俳處熞来纬霈F(xiàn)兩個長方體(一般的和特殊的)。問:誰認識它?小朋友想不想對自己動手做一個長方體呢?

         ?、诮處熤笇W生用長方體展開圖自制長方體,讓學生在做一做中,初步感知長方體的特征。

          (2)小組研討,建立表象。學生在做一做中,初步感知長方體以后,教師適時組織學生開展小組討論:在制作長方體過程中,你發(fā)現(xiàn)了長方體的什么秘密?先小組討論,再請小組代表匯報發(fā)言。

          (3)驗證認識,形成概念。

         ?、佼攲W生通過小組討論,能用自己的語言歸納出長方體特征后,教師播放電視錄相:一個長方體勻速轉動,清晰、布序地顯示長方體六個面,按著六個面一對一分解3排開。驗證學生的認識長方體有六個面,每個面都是長方形{有時有兩個面是正方形}。

          ②請小朋友一起有序地數出長方體的六個面。

          [評析:心理學研究表明,新穎的、活動的、直觀形象的剌激物,最容易引起兒童大腦皮層有關部位的興奮,形成優(yōu)勢興奮灶,認識長方體這一學習環(huán)節(jié)中,教師正是利用學生的心理特點,組織學生開展形式多樣的學習活動。讓學生在做一做中,感知長方體;在學生互相爭論、互相補充、互相啟發(fā)中建立長方體清晰的表象;再通過電視錄相驗證學生的認識,促使學生形成新的認知結構,這樣,多種感官參與活動,有利學生掌握新知,發(fā)展能力,培養(yǎng)創(chuàng)新意識。]

          2.認識正方體。

          (1)出示正方體模型,問:小朋友認識它嗎?正方體有什么特征呢?請朋友帶著這一個問題看電視錄相。

          (2)觀看電視畫面,指名回答:正方體什么特征?

          [評析:在學生已經認識了長方體的基礎上學習正方體就比較容易了。因此,這個環(huán)節(jié)直接采用看錄相,充分利用電教媒體的優(yōu)勢,讓學生在看一看、說一說的?活動中,歸納、表述正方體的特征。這樣,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自學能力及初步邏輯思維能力。]

          四、引導辨析,掌握本質

          1.讓學生分別找出學具中的長方體和正方體。

          2.組織學生開展小組討論:怎樣辨別長方體和正方體呢?(先小組合作學習,再請小組代表匯報小組合作學習結果。

          3.小結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特征。

          [評析:學生認識了長方體和正方體之后,教師及時組織學生開展討論:你是怎樣來區(qū)別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這一問題的提出,引發(fā)了學習思考。學生在思考過程中必須對長方體和正方體的有關知識進行搜索、歸納、整理,讓學生在比較中進一步認識長方體和正方體,掌握學習方法,發(fā)展學生思維能力。

          五、巧設練習,拓展新知

          1.數一數。如圖,

         ?、賵DA中有幾個小正方體?②至少補上幾個小正方體就可以成為一個大正方體?(學生回答后,教師用電腦操作,圖A→B,添加部分閃爍。)

          2.想一想。如圖:

          (1)這些圖片中哪些可以做成一個長方體?哪些不能?為什么?

          (2)折長方體比賽。

          (3)用12個小正方體擺成一個長方體,你有幾種擺法?(在實物投影儀上操作展示)

          [評析:這三組練習的設計,層次分明,學生在數一數、想一想、擺一擺的練習中鞏固新知,發(fā)展學生空間觀念。并且,恰當的電教媒體的應用,形象直觀,簡潔省時,讓學生在一次次的成功體驗中,主動參與知識的構建過程。]

          4.做一做。讓學生用橡皮泥做一個長方體或正方體,自由上臺展示作品,并介紹制作經驗。)

          [評析:這一練習的設計,讓學生在做長方體或正方體中,復習長方體或正方體的特征,了解長方體或正方體面與面之間的關系,滲透事物是相互聯(lián)系的辨證唯物主義思想,培養(yǎng)學生動手操作能力,發(fā)展空間觀念,激發(fā)創(chuàng)新意識。學生自由上臺展示自己的作品并介紹制作經驗將本課教學推向高潮,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學習情境中,完成本課的學習。這樣,學生掌握了知識,又培養(yǎng)了能力,發(fā)展了個性。]

          [總評:長方體、正方體的初步認識,是在學生已初步認識了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基礎上學習的,是學生初次接觸立體圖形。教學中,教師根據低年級學生活潑好動,對新鮮事物感興趣,但注意力不能長時間集中的心理特點,很好地貫徹了活動促發(fā)展的教學思想,為學生創(chuàng)設了一種愉悅、和諧、自主的課堂氛圍,讓學生在做一做、玩一玩、看一看、想一想的活動中,主動參與新知識的構建過程,從而激發(fā)了創(chuàng)新意識,掌握了知識,發(fā)展了能力。]